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培養學生法治意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院校;法律意識;現狀;對策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占據了高校的半壁江山,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學生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且是法制觀念的傳播者,是實現依法治國的主力軍,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必須培養和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1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1.1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培養的基礎,只有具備豐富的法律的知識,才能形成較強的法律意識,才能在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做到運用正確的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高職院校學生李某,為了出行方便,自己買了一輛電動車。某個下雨天,李某騎電動車外出買東西,在人行道上直行時候,經過一個路口,一輛汽車突然轉彎,李某避讓不及摔倒在地。汽車司機非但沒理會李某的摔傷,還責怪李某不知躲讓,并且在責罵之后揚長而去,李某只是自認倒霉。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學生因不懂法,不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而在自身利益受損的時候沒有維權意識,不能很好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1.2法制觀念淡薄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現實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由于法制觀念的淡薄,形成了褻瀆法律的意識,往往難以做到自覺的遵守法律制度,沒有義務觀念,隨意的踐踏他人的權利,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1]高職院校學生夏某因與寢室同學發生矛盾,而產生報復的心理。在報復的手段上,她采取偷拿室友財物的方式,想以此方式讓室友著急難過,達到自己報復的目的。雖知盜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甚至可能造成犯罪,但夏某對此并不在意,法制觀念極其淡薄。
1.3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人們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對法及法律現象反應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理想的信念。[2]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只有對法律有所信仰,在心里時刻保持著對于法律的尊重,才能在實際生活中實現對于法律價值的正確追求及自覺促進自身法律意識的培養。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嚴重的誤區。受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認為權力大于法律,認為打官司打的是“關系”,依靠的是“票子”,因此,在處理問題時就簡單以為用錢就可以擺平問題,藐視法律的權威性。
2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法律意識的對策
2.1加大學生學習法律的力度,補充法律知識
加強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課堂教學不失為一種快捷高效的方式,因此,高職院校應重視法律基礎課建設,優化師資隊伍,聘請專業素質較強的教師,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學習和掌握比較系統的法律知識和技能。另外,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外,還應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在第二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自主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成立學生自治學法組織,鼓勵學生定期開展活動,如“模擬法庭”活動,法律知識競賽、學法守法演講比賽等,學生可通過這些活動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拓寬自己法律知識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3]
2.2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律教育環境,增強法制觀念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可見一斑。特別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職學生,環境的影響力更不容忽視,良好的校園法律教育環境更有利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應實行依法治校,用法制觀念指導學校的各項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將各項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出依法辦事的氛圍,使學生認同法律的權威性,并內化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自覺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維護法律。[4]
2.3加強實踐活動,提高法律信仰
高職學生對法律缺乏信仰,不信任法律,很大程度都是受個別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片面理解法律,對法律產生誤解。要消除學生的誤解,就要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只有參加實踐活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學到的法律知識,才能學會將法律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在權利遭到侵害或是遭遇糾紛時,能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自己用法的親身經歷,進一步熟識法律,建立對法的信任,提高對法的信仰。[5]
2.4建立學校與社會、家庭的有效聯系,提高法律意識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不僅僅是學校一方的責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區以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的系統工程。[6]因此,學校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環境的同時,社會和家庭也要發揮自身力量,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社會方面,要注重優化法制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另外,家庭教育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大學生最早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要注重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學校教育,注重給孩子良好的熏陶。
參考文獻:
[1]李榮兵.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文化,2015.
[2]楊麗芳.淺談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法制博覽,2015.
[3]杜冰.增強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路徑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2008.
[4]李丹梅.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5]于桂鳳.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及解決策略[J].法制博覽,2015.
【關鍵詞】中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
一、法律意識的含義與結構
1.法律意識的含義。法律意識是法律觀點與法律觀念的合稱。包括對法的本質與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與態度,對法律本身與法律適用的評價、理解與解釋,以及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同世界觀、政治觀念、道德觀念等關系密切,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
2.法律意識的結構。從主體對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的角度來看,法律意識的橫向結構要素包括法律知識、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評價和法律信仰等幾個方面,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法律意識的結構整體。法律意識的縱向結構要素包括三個部分,即分為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思想體系。
二、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
1.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的影響
①家庭缺乏溫暖。單親家庭、繼親家庭、收養家庭、不和睦家庭的越來越多,導致職高學生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許多孩子心理扭曲,迫使他們誤入歧途。②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影響子女健康成長。③家長錯誤的人才觀,誤導孩子盲目脫離實際。
2.學校對職高學生法制教育的誤區
主要有學校的德育缺乏了一種真正的人本關愛;重知識、內容的傳授輕法律意識培養;重課堂輕實踐;教材編寫重權利輕義務。
3.社會環境缺乏人文關懷與保護
①許多不良現象對職校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殘酷的升學競爭,因此產生的痛苦失望、自卑……嚴重地摧殘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導致其人性的扭曲,人格墮落,甚至犯罪。②社會傳媒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多渠道的傳播如電腦、電視、音像、書刊日益普及到各家庭,使青少年耳聞目睹許多不良社會現象,從而思想受到腐蝕,心靈受到污染。③網絡心理疾病的蔓延。“網絡心理障礙”導致的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混淆現實生活和虛擬生活等癥狀嚴重影響了上網學生的生活,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自殘意識和自殘行為。
4.其它因素
部分中職學生認為老師、家長、同學處事不公,對自己存在偏見而產生怨恨;有些學生會因為別人傷害自尊,而引發暴力攻擊;還有些同學因孤僻、自卑而受到班級同學的排擠。
三、培養中學生法律意識的的對策研究
1.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矯正教育“指揮棒”指向
①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應擺正德育位置,正視生源現狀,把握德育工作的契機,繼續探索現代職校學生管理模式,營造全員育人的氛圍,多鼓勵少批評,抓反復,反復抓,多方協作,齊抓共管,創造德育工作新局面,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建設人才,為高校輸送優秀人才。
②學校可創造條件,通過實踐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如警校共建,讓學生參觀監獄,與同齡犯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別是改造階段中的悔悟,把民警、少年法庭的法官請進課堂,通過活生生的典型的事例,從內心去觸動學生,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
2.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及時有效的實施教育
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與學生家庭建立密切的聯系、配合,做到隨時掌握學生思想行為的動態變化,及時有效的實施教育。家長盡力輔佐學校,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盡量減少或避免各種負面、消極的因素對孩子心理的不良影響。作為孩子成長的社會以及為孩子樹立職業形象的各行各業,都要從關心祖國下一代心理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努力創設積極健康、蓬勃向上的社會發展風貌,以自己健康成人應具有的心理素質和行為規范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盡力創造最優的家庭環境。
3.學法、用法,培養以法辦事的行為定式
①加強中職學生學法。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培養中職學生健全的法律意識,也就是完成他們各自特定的法律行為的社會化過程,達到完全自覺地按照社會主義的憲法與法律規范調節行為的心理效應。要使中職學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識,養成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行為定式),因此,學校的法制教育課程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基礎性環節。進行法制教育,必須使每個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一、營造發問的氛圍
奧地利教育家貝爾納曾強調:“沒有情感的教育不會成為成功的課堂。”作為教師,尊重、關心、熱愛學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這種師生關系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的前提。平等、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自由、寬松、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這樣學生就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獲得充分的發揮和顯示,各種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問,如在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我營造發問的氛圍,引導學生就課文的導言提出問題,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提升發問的人氣。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了發問的氛圍之后,學生會爭先恐后地發問,從而使學生養成愛發問的好習慣。
二、有效地引導發問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該怎樣提問,掌握提問的方法,如可對文中的標點符號、詞語和修辭方法的選擇運用,可對作者的見解、文章的寫作等提出疑問。也可引導學生對難于理解的句子提問;也可引導學生對優美的句子加以提問進而評析其妙處,揣摩作者的妙筆生花;也可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布局謀篇,內容的選擇提出問題;也可引導學生從發散的角度對課文中大成定論的看法提出疑問。
有效引導發問,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也使得學生與教師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發問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是積極互動、共圖發展的過程,會讓教學變成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能提出問題是一種智慧,解決所提出的問題更是一種智慧。發現問題的過程中給知識注入了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給生命融入知識,生命因此而厚重,而教學不再只是課程的執行與傳遞,更是課程的創新與開發。
三、以發問促發問,發問后留下問題
以一個較大的問題,由此細化出若干小的問題,再讓學生細化出各個具體問題,同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教師不再提供唯一標準答案。當學生發問后,教師恰當地解決了問題,同時又引出新的問題,激發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教師的做法是以此引發學生發問的興趣,當學生獲得了發問的價值后,自然會進行更有價值的更精彩的發問,從而解決了讓學生開口難的問題,成為鼓勵學生敢于發言表達所思、所想、所感的好方法。
四、培養學生發問的好習慣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曾說:“思維起始于問題,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意通過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主動發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共同收獲,共同發展,這是一種收獲的體驗,持之以恒,將終身受益。
關鍵詞:法律意識;滲透;家庭教育;培養
法律意識是公民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是為了滿足學校和社會的需求。但是針對目前而言,很多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匱乏的。據中國法制網統計,中職學生中,有違法傾向的約占27%,不能有效地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約占40%,其他不良行為的約占13%。由以上數據加之筆者多年的教學觀察,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亟不可待。
隨著當今社會傳播媒體的空前發展,犯罪逐漸向低齡化發展,青少年以敏感的觸覺感受著時代的變化,見多識廣、思維活躍,出現心智的早熟、早知。然而,中職學生正值15-18歲之間的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處于生長階段,若不對學生在法律意識上稍加引導,他們尚未形成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就會出現較大的不穩定性和盲目性。對于如何培養學社的法律意識,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尊重法律 提高法律意識
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要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首先要做到讓學生尊重法律。只有學生對法律有了尊重,才會從內心接受法律并去了解法律,才會在生活中運用法律并以法律為準繩規范和制約自己的行為。
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了學生對法律的自覺性,由于社會上藐視法律的犯罪行為司空見慣,他們在潛意識里就對法律的尊重逐漸淡化。他們在實施某種行為之前抱有個人僥幸心理,缺乏對這種行為產生的社會后果的清醒認知,對法律已失去畏懼感。因此,首先做到學生對法律的尊重,在心理存在法律意識才能使得提高學生法律意識之路事半功倍。學校可以通過聘請有關青少年犯罪的專家、長期從事法律教育工作的講師等為學生定期開展法律講堂,同時學校也可以挑選相關人員擔任輔導員,在生活中為學生灌輸法律思維,強化法律意識,做到懂法、用法、依法。
二、滲透法律 課堂法制教育
課堂教育才是青少年法律教育的主陣地,學生可以在學校的法律基礎課和相關課中學習到法律的基本知識。但是中職學校的教育是以技術教育為主,法律教育只是作為公共學科開展,課時少,對學生法律學習影響較小。因此,學校要改進法律教學模式,增強法律教學的實效性。(1)優化教師隊伍。所謂言傳身教,教師要做到專業,才能去感染學生。教師只有“心中有法、自身懂法、合理用法”才能在法律教育中認真對待法律教育,才能讓學生明確學校對法律教育的重視,才能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才能讓學生在法律教學的熏陶下在潛意識里形成法律意識;(2)關注教材更新。隨著時代的變化,各種新型犯罪行為的層出不窮,法律章程也是在不斷修改、制定,避免鉆法律空擋現象的發生,因此,法律教育中教材的選擇要做到實時更新。因為廢舊的法律條文對于社會治理而言就是一紙空文,往往會對學生產生誤導,給學生帶來錯誤的指導。例如一些法律法規在舊的法律規章制度中并沒有修訂成文,但是在新的規章制度中卻明確成文。如果不及時更新教材,學生的心理就沒有明確的法律犯罪界定。(3)建立評估制度。教學評估是衡量學校教學的重要依據,合理科學的教學評估制度能正確有效地保證教學質量,對教學的收益作出客觀公平的評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才加一些法律教學的活動,然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法律知識對活動的各種現象發表評論和建議,最后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評價,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幫助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真諦,樹立法律意識。
三、理論結合 重視家庭和社會大講堂
中職學生的法律教學活動需要教學者積極利用好各種教育資源,需找好適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教學載體。比如說可以走第二課堂的形式,從側面入手,潛在感化學生。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課外教育,如:家庭教育、學校其他課堂滲透之類。筆者提出中職學校學生守則滲透之法,《***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手冊》是學生在校必須遵守的重要行為規則,高度概括了學校、社會以及國家對學生的具體行為的具體要求,只有較好地培養學生遵守《學生手冊》才能為學生培養良好的法律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熟悉、懂得以及遵守規章制度,為學生以后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奠定基礎。再如一些家庭教育,尤其是一些少數名族地區,他們的宗族信仰、族群關系決定他們的長幼關系以及其他影響力。在他們的思想里也行長輩的教育遠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可見,家庭教育也是學生法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的教育也許會直接造就學生的“原樣繼承”,家長要規勸學生的行為,要培養學生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做到對學生不溺愛、不遷就、不粗暴,要做到溝通交流、和諧共處。
總之,如何提高中職學校的法律教育質量,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和思考。有效地利用實際情況,做到因需取材、因材施教,才能真正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出一批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才能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以及用法,這樣才真正達到了中職學校法律教學的最終目的,達到了維護地方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姚兆鋒,禹路兵. 高職法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J]. 大眾科技, 2014(05).
[2] 彭斌.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法律素質的調查與思考[J]. 職業教育研究,2009(07).
中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普遍缺少質疑的精神,通過筆者近期調研來看,學生缺乏質疑意識主要有以下的原因:以升學率為主導的中小學教育,以提高學生成績為抓手,沉重而乏味的應試訓練抹殺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對數學的興趣。筆者對近年來所帶三屆學生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二分之一的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另外二分之一所謂對數學感興趣的學生也只是被動學習和完成作業,缺乏主動學習的態度和探究的好奇心。學校的封閉式管理,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學習變得單調與枯燥,進而造成學生好奇心與興趣的缺失。封閉式管理的學生猶如籠中之鳥,怎能適應大自然,又怎能展翅飛翔?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對學生指責和訓斥,使學生不敢甚至恥于提出問題,更不利于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學生怕提出的問題沒有水平被老師訓斥,被同學恥笑,因此有疑而不質。
面對這樣的教學環境,學生的質疑意識又該如何培養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態度。調動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態度,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老師平時多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消除提問的心理障礙,主動提問。 其次,尊重學生。初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他們有著對事物和知識獨特的認識,重視學生所提問題,并耐心給予解答,使學生不會擔心因所提問題簡單受到同學和老師歧視、或因自己的意見不被重視等心理問題而不敢提問。再次,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培養學生質疑態度的自信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對其所提問題予以肯定和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質疑、解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2.創設自主討論方式,營造良好的質疑氣氛。
首先,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勤于動腦,善于發言。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親和的對話平臺,溝通對話渠道,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以啟發,教學生如何去動腦,如何去思考,對于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計算的原理,說出概念的形成,說出公式的推導,說出解題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的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其次,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營造質疑氛圍。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關鍵是通過交流和討論發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維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以及自己在理解、認識問題中的缺陷。這種方法有助于質疑意識欠缺的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現自我,凸現個性。
再次,教師應多鼓勵,少批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方程應用教學時,剛上課,學生A提出問題:“老師:地球對物體有引力,對嗎?”答:“對”。生又問:“假如,地球上有一個通透的洞,一人從這個洞跳下去,是頭先出去,還是腳先出去?”學生的問題離開了本節教學內容,但筆者沒有批評,組織學生討論,開始學生只停留在表面上爭論,筆者及時引導,請聯系物理知識――重力展開討論,學生很快得出答案;再次引導,請結合地理知識討論,學生得出地球內部是高達幾千度的巖漿;筆者又說:請結合現實思考,學生答,不存在這樣的洞。最后筆者總結:學生A善于思考和聯想,敢于提出問題,值得同學們學習。并且鼓勵學生都可以不拘泥于題目本身去思考和質疑。
3.課堂巧設“伏筆”,為學生質疑創造機會。學生的質疑,關鍵是教師要有意識的設下“埋伏”,請君入甕,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無意識的產生疑問。教師課前應布置預習任務,給出導學提綱,讓學生明確這節課的目的和任務,課前弄清哪些問題,課堂探究哪些問題,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最終解決什么問題?這就是課前的“伏筆”。上課及時檢查預習,讓學生講解展示預習的理解,學生向講解者提問,減少了質疑者的心理壓力;此外,還可適當采取激勵,如小組加分,鼓勵學生質疑;教師故意出錯,巧設陷阱,給學生創造質疑機會等。
【關鍵詞】 高職學生 法律意識 誠信教育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董璠輿教授通過他的法律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出:“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今年我們針對一高職院校的新生和畢業生進行有關法律意識和誠信的抽樣調查,讓他們回答以下問題:①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②你認為是否應該進行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③個人誠信問題是否屬于法律的問題?學生的答卷基本沒有什么差異:85%以上的學生認為法律教育沒有必要,但是當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又不知道如何維權;對誠信也都基本認為是道德領域的問題,與法律沒有關系。這些情況表明大學生對法律教育沒有引起重視;同時,大學生法律意識最為薄弱的環節是誠信意識,僅僅被看成是高于法律要求的道德領域所獨有的問題。可見,在法律意識教育的內容框架中納入誠信意識教育的意義重大。
1 法律意識與誠信
1.1 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從法律的角度感覺、認知、評價并且用以支配行為方式的意識,是人們將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覺性。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一個與法律文化研究有緊密聯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誠信與誠信教育。誠、信互訓,誠與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具有不同特點。“誠”一般指“內誠于心”,其基本含義包括真誠、誠實、誠懇、誠摯、誠篤等,不帶有任何功利性。誠是向內、向善的內心追求,是個人品格和境界的內在價值評價,是一種道德規范、一種人生態度和道德境界,它體現的是我與自我的關系。誠信是一個具有普遍性和初始性的道德規范,它出現在全人類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中,是最起碼的基本的道德。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誠信品質,事關重大。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養,對在全社會倡導“明禮誠信”的文明新風有著重要作用。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近現代各國民法典都對誠實信用原則從不同角度予以規定,各國學者亦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其適用范圍逐步擴大。
2 誠信教育應成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2.1 誠信教育的意義。誠信對于高校大學生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一方面,大學生具備誠信意識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方略,這在我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巨變。另一方面,樹立誠信意識是大學生自身的需要。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具有特性的群體,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正處于認識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進行誠信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言而有信、一諾千金”的優秀品質,不僅是學生自身的需要,從深層面上看,也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礎。誠信是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石,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的要素,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走向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誠信是大學生成功走向社會的前提。誠信是大學生成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作為高校的大學生,應該明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格信譽是自身最寶貴的無形財富,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將是一個“信用抵萬金”的社會,個人信用將越來越重要,個人信用記錄不良的人,將來走上社會也很難有立足之地。
2.2 誠信教育的途徑。
2.2.1 加強宣傳,在全社會開展誠信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應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宣傳功能,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批判各種不誠信的行為和觀念,使不誠信行為受到譴責和制裁,使誠信行為得到鼓勵和表彰,最終在社會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評價體系,創建良好的誠信社會風氣。誠信的社會大環境必將對高校帶來積極健康的引導,為高校的誠信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2.2.2 在“兩課”和專業課教學中加強和滲透誠信道德教育,營造誠信的校園環境。“兩課”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任。“兩課”教師要把誠信教育作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點,融入到“兩課”教學中。同時,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籍,另一方面可以帶學生參觀具有良好經營道德的企業,切實感受誠信與成功的關系,激發學生內在的誠信意識。
2.2.3 建立并完善大學生誠信管理機制,為誠信建檔。個人誠信管理機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場經濟所必需的。高校應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評估機制。為大學生的誠信建檔,定期、全面考察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狀況,詳細、及時地記錄、反饋、監察、糾偏、指導,以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促進其誠信習慣的養成,為畢業后進入社會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礎。可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及非隱私范圍內學生不誠信記錄的公開等,這些活動都應當被廣泛采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正面的引導與負面的鞭策同樣重要。
最后,著重進行教學與檔案管理方面的改革。主要工作涉及:①學生檔案的改革。改革檔案的樣式與記錄的內容。用誠信資料替換違紀記錄。②誠信資料的緩記錄策略。針對某些學生暫時的小的不誠信給予悔過和補救的機會.允許其從某個時段開始,只要沒有新的不誠信記錄,原記錄將不登載于其個人誠信資料。作好這項工作必須把握好“度”。
2.2.4 大學生應自覺提高誠信道德修養。外部的環境、制度、教育,的確能對大學生誠信道德的培養產生影響,但這些都只是從外部產生作用,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從大學生內在的修養做起,大學生要堅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以嚴格的個人修養來約束自己;要把誠信道德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使其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要知道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信任,而這是成功的關鍵。需要思路和認識上的轉變:從契約的角度重新認識學校規章與班級規約性質,改變傳統管理的模式,由他律轉變為以學生自律為主。
3 總結與展望
重新界定誠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勢在必行。道德范疇的誠信同樣是法律領域的重要原則。在思想道德領域抓好誠信意識教育的同時,必須在法律意識教育的內容框架中納入誠信意識教育。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問題尤其是誠信意識教育問題已經擺到我們面前,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相信隨著全社會對該問題的重視、隨著眾多專家學者的投入、隨著所有學校的不斷參與和嘗試,這方面的教育一定會步入正軌并能取得矚目的成就。(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學生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養成研究”;HGJXHB2111155)
參考文獻
1 董璠輿.當今中國人的法律意識結構.抽樣調查結果與分析[J].延 邊黨校學報,2001(2):39-42
關鍵詞:中學生;法律意識 中學政治課;法律生活體驗
作家柳青有這樣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緊要處卻常常只有幾步。我們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錯路,必須鋪設好自己的人生軌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
一、從案例中尋找中學生法律意識畸形的足跡
2008年5月6日晚上,江蘇省泰州市某區的九位初二學生在某飯店聚餐結束后,結伴回家,席問這九位學生都喝了啤酒,大家相擁而行。當一幫人走到一處拐角處,停在路邊的一輛小汽車突然發動,中年司機按響了喇叭.示意他們避讓一下。幾個學生不服.趁著酒意上前攔住了汽車,有的學生還用腳踢輪胎.用手敲打車窗。司機抓住一名學生的胳膊進行制止時,其他中學生一撲而上,對司機拳打腳踢,持續時間大約十幾分鐘。司機雖是成年人,但寡不敵眾。被一幫學生打得奄奄一息。隨后,學生們才逃離了現場。司機被送往醫院一星期后死亡。事后警方拘留了其中三名學生。這一事件引起當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2011年5月3日晚11時許,隴西縣首陽鎮發生一起兇殺案,該鎮“誠鑫電腦維修中心”老板史勇忠及其8歲的女兒被人殺死在家中,尸體被肢解。起初許多人都猜測兇手不是與被害人有深仇大恨,就是因情殺人。5月8日此案告破,兇手竟然是一名年僅16歲的初中生,與被害人無冤無仇。在偵破類影視作品的影響下,犯罪嫌疑人搶劫幾百元現金和一部手機后居然殘忍地殺人碎尸。
二、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1.沒有統一、規范的法律教育教材
目前,中學生法律教育中還沒有統一的教材,基本都是以政治課本為教材。教學過程幾乎是單純的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對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課幾乎都是被排除在外的,甚至附帶提一下關于法律的機會都少的可憐。有的學校雖然有自己的法律教育教材,但是教材無論是從內容、形式上都不夠規范,往往只是簡單的法律條文累加而已,一切社會領域內的犯罪案例都被晦澀難懂的法律理論概念所代替。學生根本沒有興趣理會法律知識。在社會“減負”的呼聲中,一些法律教育的輔助教材,往往都被認為是“負擔”給減掉了。
2、 教師業務不專,效果不佳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的法制課教師沒有經過正規的系統的法律基礎知識培訓,許多學校的法制課教師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課教師兼任,個別學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長兼任,這些老師雖然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就法律專業來說,他(她)們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又缺乏實踐經驗,大部分僅依靠自學課本掌握一些理論知識,遇到實際問題,就顯得束手無策,甚至解答不了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學校雖然聘請了法制副校長或兼職法律教師,但因受課程安排和兼職教師時間、精力有限的制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3.法律教育方式與法律教育實踐相脫離
盡管加強中學生法律教育的呼聲較高,方法不少,形式多樣。但實際效果又如何呢?通過調查發現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法律教育采取的方式與法律教育實踐相脫離造成的。大多數教育工作部門一提到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首先提到的一定是“一講眾聽”的這種方式,通過召開法制大會組織學生聽有關法律師界人士講法律。偶爾的組織學生觀摩幾次刑事審判活動,便自詡方式創新。可想而知學生們被動的一次次地接受這樣枯燥的法律知識教育,效果會怎樣。通過這種教育方式獲得的法律知識,對于法律教育實踐可以說是毫無用處。
三、中學生法律意識培養途徑
1.通過課堂道德教育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
道德行為主要依靠自我約束,但道德與法制密切相關,許多道德規范就體現在法律條文之中. 應當采取多種途徑和措施,如主題班隊會,以案說法等社會實踐活動, 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頭腦里牢固樹立"法"的觀念,將來才能以一個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的公民身份走向社會. 法律知識本身較為枯燥,甚至對于中學生來講晦澀難懂,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 的法律素養和水平,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
2.重視法律尊重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之所以能見效,全靠民眾的服從,而遵守法律的習性須長期的培養。”可見,法律尊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即從被動的守法轉化到積極主動的守法。針對中學生而言.我們一開始從“害”的方面教育學生。所謂害.就是讓學生了解違法的危害結果,哪怕是一樁打架斗毆事件,讓學生認識到違法的嚴重性,從思想中產生振動,從中感受到法律的懲戒性,另一方面,從“好”的方面教育學生,比如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自身權益被侵害事件,讓學生自覺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一正一反兩個方面,讓其感受到法律既是保護社會成員合法權益的利劍,又是衡最人民行為的一把最公平的尺子,從而認識到法律的價值,只有法律能夠使人民獲取自由、安全、權利。當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法律及各種法律規則的價值時.會在潛移默化中調整自己的內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同時更加尊重法律.接受與法律規范相一致的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3.強化生命意識教育
對中學生生命意識的教育應當成為中學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成部分。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對自己生命的保護是每一個中學生應當牢記終生的警句,也是法律賦予他們的權益。現實生活中,初中生對于生命歷程中的種種曲折、不幸等,往往缺乏必要的應對準備,面對某些生命歷程中的意外事件,他們可能缺乏適當的應對能力。如片面追求升學率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產生輕生念頭;因人際關系及情感導致心理問題并最終導致自殺的事件屢見不鮮;因自制能力缺乏,容易沖動產生仇恨而去傷害他人生命從而將自己年輕的生命送上了不歸路。單親家庭引發的社會矛盾層出不窮,他們的孩子其生命意識的淡薄、生命力的脆弱已成為了一種社會問題。因此,在道德教育教學中應當滲透生命教育,對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教育,努力達到學生珍愛生命、教師關愛生命、學校充滿生命的效果。幫助青少年從小開始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賞生命、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體驗生命,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與理想,最終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摘 要】 文章認為,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深化理論認知,這是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礎;二是增強價值認同,這是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內在保障;三是切實規范行為,這是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質要求。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途徑
大學生法治信仰是指大學生認知法律存在的價值追求,集中表達了大學生對法律至上的信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后備力量,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理論認知是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礎
1、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法治價值觀是以一定的思想體系來體現社會主體的利益、需要、欲望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了主客體在思想,情感和理性方面確立的價值標準與精神信仰。[1]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之一,與自由、平等、公正一起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有各自獨立的內涵,又是一個密切聯系的統一體,法治是實現自由、平等、公正的可靠保證。[2]與此同時,法治集中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本質的價值,它的基本功能是促進發展生產力,保證實現社會正義,在公平與效益的關系上保證二者的平衡發展。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治的內在邏輯
首先,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法治的價值屬性在于一定社會的法律是對生產力和交換關系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定社會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確認,也是對社會主體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價值需求的維護和實現。[3]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法治內含的價值要素與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有著密切的聯系。其次,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載體。法治通過具體的法律法規對個人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引,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同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要素,法治的價值意義體現為依法確立和保障人民的廣泛的自由和權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設。最后,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保障機制。現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必須獲得法治的保障。法律作為市場經濟生活的統治形式和調控手段,一方面通過制定法律設定市場社會運作的規則和原則,另一方面通過法律評價市場社會關系主體行為標準,使市場主體受到法律規范的制約。
二、價值認同是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內在保障
1、健全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教育機制
高等學校法治教育的價值導向,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既要講清楚法治價值的理論內涵、法治價值的運行機制,又要引導大學生明辨法治實踐中可能存在的困境。[4]因此,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需要著重把握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文化,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近年來一些高校采取的重大事項師生聽證制度、校務公開制度、廉政文化進校園等創新活動,切實推進了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法治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高校在積極培養一批法治觀念強、法律素養高、法律技能強的優秀教師的同時,要探索建立從司法部門聘請兼職法治教育教師的制度,還要重視輔導員、班主任、校園保衛老師在法學教育中發揮的作用,進一步增加專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三是要堅持法律知識傳授和法治精神培育并重,把法律知識傳授作為媒介,把法治信仰培育作為目的的法律教育理念,豐富法學教育內容和形式,結合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法律事件進行案例和情景教學,切實提高法律教學的實效。
2、健全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宣傳機制
一是要發揮傳統校園媒體中的法治教育欄目的宣傳作用。充分利用校報、校園廣播、校園新聞網等校園媒體,旗幟鮮明地宣講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使高校師生形成高度共識并且共同遵循。二是要運用現代通訊技術手段,運用微博、微信等方式,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法治觀的網上傳播和宣傳力度。特別是引導在學生中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團學組織的新媒體平臺,關注校園內外的法治熱點事件和問題,引導校園輿論形成校園良好的氛圍。三是要在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中宣傳社會主義法治觀。利用憲法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主要時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法治文化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提升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3、健全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內化機制
要使個體將社會主義法治觀的價值認同并轉化為行為,需要經過一個接受和內化的過程。新時期,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由理想轉向現實,他們更為關注的是人自身的狀態和現實的利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逐漸正視并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因此,深化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的認同,必須緊密圍繞著大學生的切身利益,在利益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價值認同。首先,要從關心大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在高校育人的全方位過程中,特別是關涉學生權利義務的具體工作中,時刻要體現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保障大學生正當的權利和合理的訴求。其次,要從關心大學生的學業入手。引導當代大學生加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實踐技能的掌握,同時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三是要從關心大學生的就業入手。要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選擇實現理想和價值的崗位。總之,深化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的認同,需要從大學生的個人利益與生存環境中尋求切入點,兼顧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社會利益,同時尊重和關心大學生的個人利益。
三、規范行為是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質要求
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培育,更重要的在于使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成為每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行為準則。近幾年來,發生個別大學生違法的典型案件,甚至出現了藥家鑫殺人案、黃洋投毒案等嚴重的刑事案件,這反映出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知行不統一。行為規范的強化機制強調一方面是要對有違社會主義核心法治觀要求的行為進行抑制和批評,另一方面是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法治觀的高尚行為予以弘揚和褒獎。
首先,積極參加法治校園的建設。一是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章程、學生守則等規章制度的建設。高校要堅持依法治校,與師生切身利益制度出臺要遵循公開民主的程序,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在民主決策中的作用,確保學生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求和正當要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要拓寬學生自我管理的平臺和參與依法治校的渠道。要積極引導學生由制度規定的被動接受者變為制度制定的參與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規范、自我服務。如近年來浙江高校學生公寓普遍采取的夜間限電限網、高校校園禁止違禁電動車行駛等制度,需要大學生從法治精神的高度理性看待這些制度,積極參與這些制度的制定,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
其次,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鼓勵大學生在校園內開展模擬法庭活動,運用社會熱點法律實踐,提升運用法律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大學生開展諸如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運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識,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法律援助、法律宣傳,投身法治建設的大潮,推進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行。
最后,在日常行為習慣中踐行法治精神。無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在日常行為習慣中時刻要有遵守規則的法律意識。如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經常發生學生使用違禁電器的行為,個別行為還引發火災造成不幸事件,這就要求大學生要將遵守規則的法治信仰內化于心,付諸于行。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培育,必須將社會主義法治觀貫穿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做到知行統一。
【參考文獻】
[1] 張興海,遲慧.論大學生法治價值觀的培育[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2] 葉承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解讀之“法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3] 公培祥.社會主義核心觀研究叢書?法治篇[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4] 徐蓉.法治教育的價值導向與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2015(2).
創新意識是指具有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貢獻的遠大理想,為科學與技術事業的發展而獻身的高尚精神以及進行創造發明的強烈愿望;創新能力則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轉化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方面,體現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開發具有很強的意義。
近些年,中國的呼叫中心行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行業都開始建立或者運用呼叫中心來進行客戶服務或市場營銷,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漸增大,隨著用人需求問題的凸顯,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應運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職學校來我校考察該專業的建設情況,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該專業還沒有國家規劃性的教材,至今,只有華唐教育集團開發了部分培訓教程,還有部分課程沒有任何可參考的公開資料,教學資源極其匱乏。在客戶信息服務企業的參與下,我們開發中職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校本教材,彌補企業培訓教材的不足,對開設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來說,是解決師生教與學之急需,也可供其他開設有該專業的兄弟學校提供參考教學資料,在開發與使用、交流的基礎上,不斷修訂出版,可以豐富中職教材種類。
二、校本教材開發的意義
校本教材是學校為了適應自身環節和學生個性發展,根據國家教學目標、課程計劃,相對于國家教材而自主開發的教材,是校本課程的載體。教育部頒發的一些文件要求為校本教材的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學校開發校本教材的義務和責任。
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以職業為導向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課程必須為學生進入未來職業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崗位或崗位群所要求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使學生得到職業世界的認可。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校本教材內容應注重“知識、技能、態度”三個要素的融合。徹底改變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傳統,真正以“能力”為基礎設計課程,符合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適應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基于以上價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務專業的教材建設上進行大膽探索。
三、校本教材開發的標準
參考華唐教育集團的教材資源,以學生就業崗位標準為指導大綱,在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的指導下,結合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的體會,在客戶信息服務企業的參與下,編寫適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適應社會職業需求的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校本教材。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圍繞中職教育的特點,通過文獻研究,以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為基礎進行適合中職生就業的校本教材開發。
(1)首先從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探討中職教材開發的背景和意義;其次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客戶信息服務服專業校本教材進行開發。(2)通過文獻法和問卷法對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職學校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教材現狀進行調查。(3)校本教材開發的內涵和過程,從教材開發的組織者和教材開發的內容進行陳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開發的問題所在。(4)結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特點和教材開發理論,采取就業為導向原則、實用性原則、針對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和注重學生素質培養和個性發展的原則,分析客服專業聽力課校本教材開發。
四、校本教材開發的過程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教師應該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開發校本教材,選擇符合學校辦學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
現階段,因開發機制不完善給職業學校校本教材開發造成很大困難,這是校本教材開發面臨的當務之急。職業教育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有選擇地參照普通教育教材的開發體系,但不應一成不變地照搬,從而泯滅職業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門應加強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機制,使中職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更加規范化、實效化。
校本教材的開發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以適應社會需求為根本目的。同時,能夠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運用知識能力更為靈活。從教師成長與發展的角度看,教師開發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師教改的自學筆記和課程研究總結。在課程研究 、校本專業教材的開發過程中,能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形成學校的品牌,能強化特色專業建設有利于打造品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