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

        第1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關鍵詞]社會科;中學歷史教學;學習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5)011-0072-02[作者簡介]陳芳芳(1990―),女,山東濱州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2014級在讀碩士。

        一、中國社會科研究之現狀

        在中國,社會科應當屬于舶來品。1916年,社會科首先在美國學校里開設,這可作為社會科的濫觴。[1]隨著民主社會國家的發展,社會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獨立的社會科始于1923年。時至今日,社會科依舊在發展之中。要想探討社會科在中國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首當明晰今日社會科的研究現狀。

        與社會科相關的論文有二百余篇,其中介紹美國社會科的文章在半數左右,為數最多。其中原因顯而易見,從1916年誕生至今,美國的社會科經歷了相對較長時間的發展,其發展水平在世界屬最為完善之列。其中數量居于次的是關于日本、澳大利亞社會科的研究,另外還有少數關于韓、英、法、德等國的社會科研究。當然其中不少文章以中外社會科對比研究為主題,如李稚勇的《中美社會科課程比較研究》(《學科教學》2003年5期)。在著作方面,有二十部左右的相關書籍。其中大概半數是有關小學社會課的論著,如張茂聰的《小學社會教學初探》《國內外小學社會課教學理論與研究》,張秉平、程振祿的《小學社會課教學評價》《小學社會課教學特點及教學方法》《小學社會課教學基本功及技能訓練》,李世安的《小學社會課教師基本功訓練教材教法研究指南》等。另外有教科書性質的社會科著作,如趙亞夫的《學會行動:社會科課程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除此之外,還有關于國外社會科研究狀況的著作,如趙亞夫的《日本學校社會科教育研究》。

        二、社會科與歷史學之關系

        歷史教學是關于歷史學的教育,而社會科與歷史學有密切的關系,由此,便可知歷史教學與社會科可以發生聯系。

        全美社會科協會對社會科課程的解釋為:“社會科是一門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領域進行整合研究的課程,旨在促進公民能力的發展。在學校課程中,社會科運用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等學科材料,以及人文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恰當內容,為學生提供了相互聯系的,而且又是非常系統的社會研究機會。”[2]從社會科定義的角度可知,歷史學可以作為材料為社會科所用,進行綜合的研究。在韋斯里的社會科課程“六型說”(包括各科目獨立型、非系統相關型、系統相關型、統合型、中心統合型和融合型)中,“中心統合型”便是以歷史學為中心的。反之,社會科作為一門綜合性質的課程,當然也可以為歷史學所用。這體現在如果運用社會科的研究視野,當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時,思路就會更加寬廣些,研究的角度會更加靈活多變,同時更能夠較容易地去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三、社會科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如上所述,當歷史學與社會科發生聯系之后,歷史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同社會科發生著聯系。社會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審視歷史教學問題,這種多角度的審視首先體現在社會科對課程觀的理解上。從課程的價值取向上分,課程設置模式可以分為學科本位課程、學生本位課程和社會本位課程。學科本位課程包括了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學生本位課程屬于經驗型課程,它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綜合課程基礎,通過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并對知識經驗進行綜合。這種理論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強調健全人格的形成。社會本位課程是以社會問題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內容,打破學科界線,自成學習體系。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科為歷史課程的改善提供了視野,它能夠使歷史課程回歸其求實求真的本真。

        具體到歷史教學的操作環節,運用社會科綜合多種學科的多角度視野,可以幫助教師更高效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舉一具體案例來說,在講述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七課《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時,如果不從社會科的視野講述,一般的教學過程是首先講述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包括對香料、對黃金的追求,商路不暢,擺脫動亂的需要,傳播基督教。其次要講述新航路開辟的條件,這又包括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兩方面。客觀條件是羅盤針的普遍使用,繪圖技術的進步,具有較強抗風力的海船的建造,主觀條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再次要講述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具體說就是四位航海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海上探索過程。最后講述新航路開辟的意義,即影響――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美洲的金銀礦的開發及其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非洲開始了罪惡的黑奴貿易,白銀大量流入亞洲以及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

        當我們把《新航路的開辟》放在社會科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講述時,會發現更好的方法。首先,我們先要考慮歷史學科的特點也就是本課的主線,即要梳理新航路開辟的來龍去脈。從原來的航線到已開辟的航道的歷史經過。這個過程可以由學生自己根據教材和搜集的資料去整理出來。教師的角色是提供給學生搜索資料的路徑和方法,指導學生發現和運用資料。當然這一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除了歷史學科本身的思路之外,我們還可以動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比如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正是因為他不知道具體的地理知識――洋流的作用才會導致他誤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非洲。而且整個航海探險的過程完全可以由學生操作地球儀自己動手指出新航線的路徑是什么。再從美術學科的角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地圖上大洲大洋的輪廓圖,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幾位航海家的航線。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當時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是何種國家形態,從而可以得出為何兩國會支持四位航海家的海上探險,這同樣可以動用經濟學的知識去分析貴族及皇室支持他們的原因。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使其能夠自由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參考文獻:

        第2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我們在思想上有個誤區,總把“教學”作為一個詞來理解,實際上,“教”與“學”是分開的,教是學的手段,學是教的目的。作為老師,不能以完成教學工作量為目標,而是要把如何通過教使學生開始學作為目標,從教到學,才是教學的真正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至關重要。教學內容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確切地講,教學內容涉及學生學的是什么內容,財政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課程,是一門通識教育課程,而通識教育的含義就是幫助學生提出“人是什么”的問題,并讓學生了解這一問題的答案,既非一目了然,亦非無從尋覓[1]。

        1財政學的教學內容

        人是帶著問題活在世界上的,這是人所具有的社會化本能的基本特征,而財政學對個體身處的社會化環境的介紹遠強于其它課程,對學生了解社會環境幫助極大。自20世紀90年代提倡公共財政以來,財政學教學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理論、兩個行為、兩個關系、兩個管理”。兩個理論就是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兩個行為是財政收入行為和財政支出行為,兩個關系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兩個管理是宏觀經濟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

        2財政學教學內容的特點

        具體來講,公共產品理論涉及公共產品特征和供給模型,公共選擇理論分直接民主和代議民主講解;財政收入由稅收、非稅收入、國債和國有資產收益組成,財政支出則區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說明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政府間財政關系主要是集權和分權的對比變化;宏觀經濟管理要證明政府利用財政貨幣政策干預宏觀經濟的有效性和可實施性,國有資產管理是我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區別于西方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之一。總之,這些教學內容存在以下顯著特點:第一,宏觀性強,但個體關聯度弱。比如財政收入和支出,任何一個構成項目都關系到全國各個地區、各類企業或人群,宏觀性非常明顯。可是,若平均到每個個體,這種關聯度就弱多了;第二,公共性強,但內容之間邏輯聯系不緊密。比如公共產品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都帶有公共性特征,不過,公共產品是從產品特征出發進行理論分析的,是偏好由結果顯示問題。公共選擇則是從政治行為人的經濟性出發進行理論分析的,是偏好表達博弈的問題。兩大理論雖有聯系,卻不緊密;第三,實踐性強,但理論與實際不同步。比如國有資產管理,在復式預算構建目標中,明確提出編制包括國有資產預算在內的復式預算體系,這將極大提高我國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可實際執行中,只存在公共預算下的經常性預算和建設性預算,理論與實際相差太大。

        二教學內容多學科融合的必要性

        從財政學教學內容的特點上可以看出,財政學教學中出現的很多困難是由教學內容造成的,歸納起來有:第一,教學內容過于龐雜,學習負擔重。財政學教學內容是非常多的,單靠財政學的講授,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應通過財政學教學內容的拓展,將其他學科與財政學相結合,利用學生已獲得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幫助理解掌握財政學知識,融會貫通,減輕財政學的教學任務。這也是通識教育的實現途徑之一,即教師在授課時不是限于講授一門課,而是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于所授課程[2];第二,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學生不易接受。雖然財政學有利于學生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培養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但其特點也導致了講授過程易于泛泛而談。為解決這一問題,較實用的方法是進行案例教學。不過,在當前信息流通加速和手段更新的背景下,要想發揮案例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持,利用多學科交叉下的融合來理解特征,來對案例進行長遠且全面的分析;第三,教學內容脫離應用,學生不愿接受。基于就業壓力,學生總是從是否有利于應用能力的培養來衡量課程,只要是與考研、考公務員、考職業認證相關的課程,就是重要的課。財政學恰與上述內容存在差距,故其變成了期末考試及格即可的無用課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差。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一方面與當前本科教育的功利性太強有關,另一方面,脫離應用的教育也是不利于學生成人的,如脫離應用的純理論學習,可能會造成學生的軟弱無助和被動性[3]。因此,在財政學教學中,需要引入哲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內容,通過歷史案例、心理分析和哲學批判來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的實用性,從而產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財政學教學內容的多學科融合

        教育是實現個體可塑性的重要工具,但思想的轉變是漸進的,這就需要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從每一個思想的起源說起,經過思想本質、內容、變化的學習,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更好地吸收已有思想,整理、歸納、總結并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故財政學的講解應考慮從人的起源講起,經過集群到組織到國家,才出現財政,從而闡述清楚財政的本質和內容。這就要求將哲學、歷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擴充進財政學教學內容,從哲學維度分析財政本質,從歷史維度演變財政收支,從心理維度詮釋倫理關系,重建知識面寬廣、教學意義深刻的財政學教學內容。

        1從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內容

        對經濟學的哲學本質回歸,在國外已有較多研究,不過,這只是在經濟學層面上的回歸,并沒有具體到經濟學下屬的財政學分支。至于我國,雖有關于經濟學倫理化的研究,但同樣也沒有具體到財政學科上。從多年教授財政學的實踐經驗上看,我以為從哲學角度拓展財政本質,就是圍繞財政所具有的“公共性”基本特征,沿著“信仰—權力—表達—幸福”這條線索,去尋找個體為什么會接受公共生存方式、為什么會以稅費形式將收入轉移給政府等問題的答案。因為哲學的全部出發點就是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過程中引導人們對現成的一切進行批判和反思,并在這種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發展自己的人格個性[4]。所以,哲學需要與各學科的融合,其中財政與哲學的融合就是從財政的分配本質上去尋找相關答案,明確地說就是私與公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探尋將涉及圍繞分配所形成的各種現實復雜關系,也只有與哲學融合,才能使學生全面認識這些復雜關系。也就是說,財政與哲學的融合,對應的恰是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能使學生從私與公的分配關系中,審視并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實現個體幸福和國家安康的建設者。

        2從歷史學角度拓展財政收支內容

        任何正規的專業教育都應包括史的內容[5],財政學的教學也不例外,這是因為:第一,歷史是財政存在的基礎和發展的背景。每一種思想或行為都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究其原因,都與特定的歷史環境有關。世界范圍內財政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人類社會的財政活動,是與國家的存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財政的講解若缺失了歷史脈絡,學生就很難深刻理解各種財政思想或行為所產生的原因及所要發揮的作用。第二,財政與歷史的結合有助于分析經濟增長。自1936年凱恩斯提出赤字財政后,財政就開始承擔維持經濟增長的責任,這一點在我國表現的尤為明顯。建國以來,我國財政一直具有明顯的生產性質。巧合的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在對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中,歷史也已成為一個核心要素[6 ]。第三,財政與歷史的結合有助于理解改革。改革是社會各階層、各集團利益的重新分配,可以說,中國歷史就是一部財政改革史。從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財稅改革,到唐安史之亂后楊炎兩稅法改革,再到北宋王安石變法和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財政收支的變化反映出了改革的本質和難度所在,即利益關系的變化。如何協調利益關系的變化,如何實現增量和存量的雙贏,不僅是歷史問題,更是財政問題。因此,應將歷史與財政結合起來,以歷史上的財政改革家為支點,沿著“商鞅—桑弘羊—楊炎—王安石—張居正”這條線索,從歷史原貌中尋找財政收支內容,從歷史變遷中了解財政收支變化。更為重要的,還要利用財稅改革的歷史經驗和規律來理解當前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從而尋找出推動經濟增長與改革深化的財政之路。

        3從心理學角度拓展財政倫理內容

        “現代經濟學往往被視為獨立于心理學的,但實際上,經濟學的整個發展過程卻與心理學密切聯系在一起”[7]。自馮特開創現代心理學以來,在人性探討方面心理學依次經歷過以詹姆士為代表的本能論、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論和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論,對人的本性概括逐漸從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本能人”過渡到在社會范疇內追求最大妥協利益的“社會化本能人”,但經濟學沒有跟上心理學的這一發展過程。或者說,經濟學分析被人為地規定在“理性人”這一層面上進行,使經濟學研究出現了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的悖論,這一悖論在財政領域體現的更為具體。以公共產品供給為例,從理性人角度出發,免費搭車和公共悲劇是必然發生的,這使公共產品的提供只能依賴于政府,個體無能為力。可實際情況是個體提供公共產品的實例是非常多的。因此,應回歸心理維度,將財政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構建在重視社會關系、實現社會和諧的前提下發展經濟的倫理財政。其實,在財政學的教學內容中,公共選擇理論所研究的內容本就與心理學有直接關系,一個人的偏好不能產生公共決定,但公共決定卻是在每位個體的偏好匯總之后形成的。如何從分散的個體偏好匯總成公共的集體偏好,這一過程涉及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情感、思想和行為,這就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將財政學與心理學結合,可考慮沿著“社會化本能—群體—社會自我—社會思想—社會情感—道德與合作”這條線索,尋找減少強制、實現合作,將公共悲劇轉化為公共幸福的財政倫理之路。

        參考文獻

        [1]艾倫·布盧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2.

        [2]上海金融學院財政系.財政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62-69.

        [3]瑪莎·努斯鮑姆.告別功利[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45.

        [4]程廣云,夏年喜.哲學教育三論[J].教學與研究,2011,(10):89-96.

        [5]孫文學,齊海鵬.中國財政史教學科研研討會論文集:風云際會財政史[C].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13-20.

        第3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關鍵詞】師生互動 歷史 學習熱情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121-02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互動較少,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效果也不明顯。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思維的碰撞過程,教師要積極營造互動氛圍,激發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實現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使師生雙方都能獲得愉快的課堂體驗,實現教學相長,達到合作共贏的最佳境界。

        一、創設情境,營造互動氛圍

        學習初中歷史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過去、了解世界,具備歷史學科所要求的比較、分析能力。根據初中學生表現欲強、思維活躍、又善于表達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展示思維的舞臺,激發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培養他們的歷史學習熱情。

        例如在《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以“隋煬帝看瓊花”的故事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渲染課堂氣氛,同時指出傳說與史實的區別。然后,通過《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圖》幫助學生輕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統一后疆域和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端點,并形成正確的空間地理概念,從而形成有效的視覺沖擊,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的教學:(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為了突破本課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教師可以采用層層設疑、史學辯論的方法,設置辯論題:隋朝開通大運河有何利弊?通過辯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依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創設適當的情境,有助于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樂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活動,激發互動熱情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寬松平等的教學氛圍,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為學生搭建參與的舞臺,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他們熱情地互動、盡情地展示、自由地表達。

        在《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一課教學中,由于相關史實距今年代久遠,學生對這段歷史缺乏認識,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有關的歷史資料(如照片、地形圖等),并輔以動態路線圖,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進而突出重點,加深學生的印象。對于知識重點“張騫出使西域”,筆者先讓學生通過即興表演“張騫拜別漢武帝”的場景,來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接著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張騫,在遇到你所設想的艱險時,你會怎么做?”,由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對于第二個知識重點“絲綢之路”,筆者先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知道的有關絲綢之路的知識或展示自己所帶的相關物品,充分調動學生的互動熱情;接著利用學生手邊的填圖冊,指導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絲綢之路的路線;然后再用多媒體動態路線圖給學生演示絲綢之路的路線,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針對本課知識難點“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筆者則是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來解決的。

        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多種教學互動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交流對國家與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整體發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貢獻,由此推及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通過互動學習,可以讓學生獲得歷史經驗,為祖國西部和邊疆的發展出謀劃策,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參與能力,又增強了他們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

        三、講究方法,提升互動效果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不積極參與、不主動投入,就無法實現師生互動,課堂就會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也不好。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給他們留出思維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通過合作探究發現問題的本質,對史實做出正確的評價。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啟發和激勵學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和盤托出,要給學生適當的引導與提示,使他們融入課堂教學。

        例如在《和同為一家》的教學中,筆者由衛青、霍去病的話題引入本課學習。針對近年來仍有一些居心叵測的民族分裂分子試圖破壞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在教學設計時,筆者將“唐與吐蕃的交往史”作為本課的重點,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針對本課重難點,在教學“認識友好、互助是各民族之間的主流”時,筆者通過問題與活動導學的教學方式,由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提出“在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中,你最欣賞哪一點?”這一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課后還進行了延伸,讓學生“講一講”――班上的同學都屬于哪些民族,“議一議”――面對其他國內、國外的民族,我們該持什么態度?“畫一畫”――通過對各個民族服飾的了解,試著設計一套反映民族融合的服飾。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活動,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歷史課的趣味性,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讓他們感受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四、優化設計,實現互動目標

        教學形式上不管如何熱鬧與轟動,脫離教學目標的教學互動都是不成功的。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得到情感上的滿足,更要讓他們體驗到知識的價值,體會學習歷史對于今天的意義。師生互動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實現互動目標。

        例如在教學《燦爛的青銅文明》一課時,筆者首先向學生講述了時期河南農民發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了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接著通過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了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讓學生對商代青銅制造業的高超工藝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引發學生對青銅文明這一內容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知識并提出問題:“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祖先普遍使用什么工具?青銅器與之相比有什么優點?”隨后講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點及其冶煉的過程,讓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的了解。最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除青銅制造業外,夏、商、西周手工業的其他門類,引導學生學習夏、商、西周時期農業及畜牧業發展的情況,通過層層推進,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欲望,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把重要知識點呈現出來,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致。可見,對于如何精選史料、多方面展現歷史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欲望,讓師生互動產生實際的效果,教師需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第4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從外國教育學者夸美紐斯到盧梭再到中國教育大師陶行知先生,無一不在圍繞這一命題進行潛心的研究,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高中歷史教學在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同時,還要“以史為鑒”,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民族精神。讓高中歷史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育教學模式,使高中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融合,是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教學發展的基本方向之一,也是時代的要求。然而就當前來說,當今歷史教育偏離了經世致用的方向,學生“只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造成學生對歷史課普遍缺乏興趣,不僅影響了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無易于學生個體人文素養的發展。因此,歷史教育聯系實際生活是必要的。

         

        在歷史教育過程中怎么樣實現教育與生活的貫通,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

         

        一、課時備課生活化

         

        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凡事預而立,不預則廢”。也就是說,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只有準備充分,才可以獲得成功,沒有準備,則會遭到失敗。教師上課也是如此,備課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為完成教學任務形成教學能力所作的一切準備工作。備課是教學工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因此,要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對教師提出的最關鍵的要求,就是教師在備課時樹立大歷史的觀念,要將歷史教學內容置于學生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

         

        二、教學語言生活化

         

        教學語言是課堂的靈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載體。教師語言表達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分析、思考能力,這就要求了歷史教師必須要有很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符合要求的教學語言吐字清晰、言簡意賅、生動活潑、富于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教學語言要生活化,歷史教科書的生活化趨勢決定了歷史教師用語的通俗明白、生活化,教師應恰如其分的將歷史講解的通俗明白。

         

        比如,在講到蘇俄新經濟政策的農業政策時,筆者是這樣講述的,1921 年底一個陰霾的上午,切科夫再次來到了鎮上的集市,這次他選擇坐在街道一個隱蔽的小角落里,將兩小口袋的土豆和玉米放在自己面前,明白人一看就知道這老農是在兜售自家的土特產呢,類似于“擺地攤”。一開始切科夫似乎有所顧慮,經常四處張望。不過他最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沒有發生,它的糧食還賣了個好價錢。寥寥數語,將余糧收集制和新經濟政策的農業稅作了比較。課堂語言的通俗明了并不意味著枯燥無味甚至低級趣味,教師的語言應該富有美感,給學生熏陶和啟迪。另外,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語言才能使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學組織形式生活化

         

        普通高中新《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學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須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我們要改變原有的單一的“老師教、學生學”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盡量采用更生活化的模擬情境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模擬,使學生身臨其境,激感,最終實現學生由情到智的發展。情境教學模式形式多樣,有課堂討論、辯論、撰寫調查報告、角色扮演、演講、模擬法庭等方式,此類形式最能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在教學《羅馬人的法律》時,本人是通過“模擬”古羅馬法庭的方式來完成的。本人在教科書探究活動課提供案例的基礎上,加上了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內容,增加可信度。

         

        在羅馬帝國 8年,在羅馬城郊,奴隸帕帕提趕著一輛騾車在向城府方向去的山坡上行走,為了減輕騾子的負重,帕帕提下車頂住往回倒退的車板。可就在這時,車開始向下滑,帕帕提松手,跳到一旁,結果騾車向下倒退時碾過一個奴隸的孩子,孩子不幸死亡,于是孩子的主人拉斯提奴隸主向帕帕提的主人奴隸主賈赫圖提出訴訟。為了全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本人將全班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負責法官及陪審團的工作,第二大組負責原告及律師的工作,第三組負責被告及律師的工作。并布置提前預習準備,要求學生搜集與羅馬法律有關的法律條文,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并結合當代法庭審批程序,多途徑準備資料,如閱讀教科書,查找相關的工具書或網絡資料。

         

        學生的積極性果然被充分調動起來,紛紛收集、整理資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分析論證,課也上得非常成功。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是把學生真正置于主體地位,讓學生感知歷史學習的真正樂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生探索、創新的潛在能力。其實教學也不一定要在課堂內完成,開展社會調查、訪問、問卷等也是歷史學科重要的教學手段。如在講到近現代婚喪禮俗的變化時,我就讓學生回家對自己家里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鄰居等進行調查、訪問,了解近現代婚姻和喪禮習俗的變化,體會時代的變遷。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挖掘課程資源。

         

        五、學內容生活化

         

        發掘教科書生活化內容。新課程標準是這樣闡述課程資源的“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師生要成為課程資源的參與者、操作者和開發者。”我們要順應新課標的理念,以課標為指導,因地、因時制宜地把生活中蘊含的歷史信息搬進課堂教學,用學生感興趣的、真是存在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補充,把學生所想、所關心的事情引入課堂,盡可能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對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變革與創新,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教科書中的文本歷史。這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除了盡力發掘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還要有一定生活經歷和教學智慧。

        第5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關鍵詞:人文素養;創新精神;科學情感;公民意識;美育

        人文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由文化水平、情感經歷、精神意志、處世能力等各種因素綜合而成,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內在品質對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人的內在品質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對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內在品質的形成、高尚品德的塑造、人格魅力的升華,全都源自于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培養歷史專家不是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其根本目的是參考文獻: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觸歷史文化,讓歷史人物的精神感染學生,傳授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筆者現結合自己的歷史教學實踐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對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談一點淺顯的看法。

        一、創新精神的培養

        首先,通過挖掘歷史上的真實事例,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指不滿足于現狀,根據自己的的設想,對于未知世界和事物進行大膽探索,最終尋找到新的出路。在歷史教學中,對未知世界充滿探索欲,面對困難和權威勇往直前的心態、勇于創新的人物和事跡數不勝數,例如,在思想領域: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敢于革新,挑戰舊的奴隸主貴族勢力;東漢前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提出了“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是一種客觀事物”的唯物思想主張,反對當時被漢王朝推崇的“天人感應”說。在科學領域:宋代平民畢什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為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宋代,指南針的發明,并且通過阿拉伯人傳到西方,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從此世界由局部歷史逐漸融合為整體。天文學家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把歷史上的創新榜樣制作成幻燈片,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的創造意識。其次,評價歷史人物,以留白藝術引導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歷史人物被載入史冊的事跡,是對歷史人物最基本的評價標準,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評價。所以,我經常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搜集大量歷史人物的資料,并結合歷史人物的評價,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結合歷史評價,對歷史人物發表個人的見解。課堂上的留白藝術,留給了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去填補歷史,這樣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潛能,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二、科學情感的培養

        情感是一種對外在刺激積極響應或消極對待的心理反應,表現為愛慕、厭惡、憤怒、恐懼、悲傷等。歷史教學不僅要從精神上感染學生,同時要把這些感情付諸行動,才會形成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和品格。這樣,歷史教學才可以發揮最大作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傳統道德教育是歷史教學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情感教育,但現代歷史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還應該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科學情感也是真理的情感,是一種對真理的理性執著的追求。在歷史上,古人對真理鍥而不舍的追求,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目的。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看歷史上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落后直接導致一個國家的盛衰,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科學的價值,重視科學的必要性。另外,運用歷史人物對當權者言論的反抗、寧可舍棄生命也要去追求真理的案例,來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格和思想。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布魯諾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可是在這種新的理論中對唯物主義的宣傳卻觸怒了教會,被宗教裁判所判火刑處死。但是我們從這里卻學到了為科學的發展執著追求直至最終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公民意識的培養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可以讓公民自覺地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是公民意識培養的主要目標,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來關注社會時事,并根據以往的歷史規律對事件的是非作出評判,讓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到對社會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道德意識,讓學生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合格公民。歷史上的有許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社會的關注。例如;大禹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公而忘私的事跡,至今廣為流傳。教學中,教師通過這些事例讓學生得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結論,,讓學生意識到,一個人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所作為,必將虛度一生,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報效祖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公民意識。

        四、美育的培養

        歷史教學中美育教育也很重要,美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審美的能力,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教育中欣賞美、感受美,并且學會創造美。中學歷史教材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美,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寶。教學中要挖掘教材中大量的科學美、藝術美和社會美,讓其作為載體來實現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教學中可利用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宋朝的司南模型等讓學生體會科學美;將陜西出土的“秦兵馬俑”搬進課堂,讓學生審視藝術美等等。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但只要我們堅持以上的做法,充分利用歷史教學課堂,相信我們的目的一定能達到。

        參考文獻

        [1]李曉春.淺談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1(29):130-131.

        第6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關鍵詞]微課 高中歷史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9009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于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逐漸受到教育界和社會的強烈關注。利用數字化教學媒介建立起來的微課模式,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得越來越廣泛,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提升微課教學效率,需要教師進行認真的實踐探索。

        一、微課的制作

        微課是指在課程建構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建立以互動式為教學目的的基本模式。微課的具體長度一般會控制在8~10分鐘,在簡短的課程流程中要集合相應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保證基本教學目標的達成,并且要求教師用最為便捷的方式保證基本教學水平[1]。在基礎的微課制作中要遵循相應的要求,首先是基礎微課模板。制作微課需要進行相應的課題選擇,基本方案的設計,相應素材的整理和匯總。由于時間和內容上的限制,教師要在微課中有針對性地講解一個知識點,并且要配合相應的案例,以保證微課的基本價值。其次是微課的教學方法,對于微課內容的選擇要求教師進行獨立性的課題規劃,保證使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將基本的課堂教學流程融合在實驗和討論中,保證整個微課理念的健全和體系的完整。最后是及時的教學反思。教師在微課教學過程中,要對形式和內容進行及時的反思,保證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尤其是歷史學科,本身就是距離學生實際生活比較遠的學科,教師要在微課教學后充分了解學生的吸收情況,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出發,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微課模式學好高中歷史課程。

        二、微課的具體運用

        1內容上的融合

        教師要在微課講解過程中保證微課內容和實際教學內容的高度融合,形成具有針對性的微課課件,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并且在滿足學生興趣的同時充實教學內容。教師在實際的講課過程中要進行基本知識的講解,并且對課程內容進行集中的強化。教師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要及時跟蹤自己的教學行為,保證微課設立了明確的課程教學目標并突出基本重難點,建立同步的教學框架,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的第十三課《》時,要在微課課件中將的發生背景進行內容的整合,通過微課課件將整體脈絡整理出來。教師要在微課課件播放前組織學生進行預習,并設置相關問題,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微課的學習。另外,教師在講解過程中,結合微課進行知識點的補充和擴展,保證學生形成嚴謹的歷史思維,借古思今地進行歷史事件的學習[2]。

        2細節處的融合

        教師上課時要注意教學細節的把握,利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保證學生在教師宏觀引導的基礎上完整地內化知識點,并且順利吸收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細節處的講解。為了更好把握課程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的建立,形成基本的歷史文化專項內容學習,細化課本中的內容,并且對學生建立的知識結構進行相應的指導。教師只有強調了具體的細節教學,學生在觀看微課時才能有學習線索的尋找樂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投入學習。

        3效果上的融合

        歷史課程的意義就在于教師要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通過歷史事件的學習形成對歷史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熟悉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模式,利用微課課件強化基本教學效果的融合,保證學生的帶入感。微課程和基礎歷史課程需要教師進行基礎效果的融合,保證師生互動的基礎上形成完整的交流模式[3]。例如,《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七課《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師要對微課和教學內容進行基本的效果融合,學生通過微課了解歷史事件的同時,充分認識工業對于現代生活的影響。

        總而言之,作為數字化教學媒介的載體,微課能更好地輔助教師開展相應的教學。教師要充分進行相關內容和教法的革新,利用微課打造更加完善的高中歷史課堂。

        [注 釋]

        [1]陳祥龍.高中歷史微課制作的“道”與“器”――兼談微課《理學簡史》制作反思[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5,39(6).

        第7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關鍵詞]《中國法制史》;立體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22-0112-03

        一、《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14門核心課之一的《中國法制史》課程選用的教材在體例和內容趨于定型,時間過去近30年,卻沒有絲毫變化。在教材體例上,表現為依照歷史學上的以朝代為線索的編排模式;在內容上,限于歷史上各個朝代法律制度的“靜態”介紹。這樣的教材體例已經無法適應目前法學教育的要求,也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其缺陷日益明顯。

        (一)教材體例上采用以朝代為線索的編排模式

        以朝代的更替為線索分段闡述中國歷史上的法制,這是歷史學上常用的模式,這一編排方式的優點在于可以比較全面地反映各個時期中國法制發展的過程,同時對各個朝代的法制進行較完整的闡述。這種教材的編寫方式,主要對每個朝代法律制度作概括性的闡述,以高教出版社張晉藩教授主編的《中國法制史》(第二版)為例,每一章的基本思路就是:法制的指導思想、立法活動、法律形式、法律內容(刑事、民事、行政等)、司法制度。基本上每一朝代都是按照此種模式,雖然在橫向層面上學生可以較為全面的了解這個朝代的法律制度情況,但是學生無法在縱向層面上了解各種法律制度的演進過程,如刑訊逼供、訴訟制度等。由于教學時數等原因的限制,教師往往在教學活動中不會專門以某種法律制度的縱向軸度來教授。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內容龐雜、重復枯燥,學習興趣低下,無法對中國法制發展的進程有清晰的了解。

        (二)所涉及內容的局限性

        目前,《中國法制史》教材的內容主要是對各個朝代的法律制度的敘述,即從夏商開始,以朝代為篇章,闡述立法、行政、民事、刑事法律以及司法訴訟制度等方面的內容,到清代后增加憲法內容。但是這樣并不能展示中國法制史的全景,就連統編教材的專家們也不肯定此種觀點,他們認為,中國法制史的研究對象應該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立法活動、立法成果。第二,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司法狀況。第三,中國各個時期內各種類型政權的宏觀法制狀況。第四,各個時期法律制度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哲學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學說。第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內社會各個階層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宗教等傳統。”但實際上,現有教材各章節基本不涉及靜態法律制度之外的其他內容。

        (三)教學方法單一、落后

        當前,高校在校大學生大多是“90后”,使《中國法制史》這門帶著厚重歷史色彩的理論課程對他們產生吸引力,是一個值得任課教師深思的問題。該課程當前采用的教學方法基本就是教師課堂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講臺上飛速地講,學生在下面急速地記。即便有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也無非是在文字上加上了一些圖片而已。這種教學方法給學生的感覺就是內容太多、太難理解,教學方式太單調,由此學習興趣低下。

        《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應當是多種教學方法綜合的藝術。此藝術不僅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更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將現代教育技術全方位、立體化滲透到教學之中,使學生真正喜歡這門課程。

        二、《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一)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更新應緊跟時代潮流。教育應把社會的發展和人的潛力的實現作為它的目的。《中國法制史》教學應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之對于法制史的認識達到更深層次。因此,在教學改革中首要問題是更新教學理念,一改單純的知識傳授為學生自主的知識認知。法學本科階段學習主要是教授學生了解基本知識,學生必須對歷史上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法律制度有一個縱向、橫向的全面認知,才能深入了解法律制度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學習各部門法學奠定一個良好的理論積淀。實踐證明,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是教學理念的問題,只有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潮流,抓住時代脈搏,才能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實現教與學的個性化互動和人才培養目標。

        (二)革新內容教學

        要革新傳統的朝代章節教學模式,需要從橫向、縱向兩條線全面梳理教學內容,全方位介紹中國法制史的全貌。

        1.注重核心知識體系的傳授

        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要加強《中國法制史》課程核心知識點的講授。將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如立法指導思想、立法成就、各種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加以串聯,而將各個朝代背景的知識等內容在課堂上概略敘述。這樣就把更多的教學時間運用到教學重點、難點之上,學生也能更好地掌握重點、難點知識。課外,教師要布置相關的閱讀書目,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在課堂上掌握知識重點,在課后拓展視野,同時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維度,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補充、穿插相關思想、制度史內容

        在傳統中國法制史教學中,通常只講授各個朝代國家的法制,很少涉及法律思想史、地方法制史、民族法制史等內容。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以上內容的靈活穿插,以加強學生對《中國法制史》課程的認識。法律思想史的內容可以加強學生對法律制度變遷中思想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各種先賢法制變革思想的理解,具有特色的地方法制史內容可以使法制史拓展為多元化的體系,體現學科的融合性、多元性,同時也能提高了學生對該學科學習的興趣,便于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是許多少數民族地方法制,往往與當地的生活習慣緊密相關的習慣法組成,很多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因此這部分內容的補充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深化對課程的理解。

        三、《中國法制史》課程立體式教學模式探索

        傳統的《中國法制史》教學大多采取滿堂灌的模式,因為教學課時有限,加之教學內容繁雜、瑣碎,任課教師如果不抓緊時間,教學計劃就無法完成,教學效果更是難以顧及。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最合適的方法,精心設計,靈活運用,以教促學。為此,必須探索立體教學模式,即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課件制作、教學方法、教學的模式多層次展開,使學生在課堂內外全面了解中國法制史的精髓,喜歡并認真學習這門課程。

        (一)多媒體教學模式

        《中國法制史》的媒體教育,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將課堂的形式由單一的教學者講授變為師生互動,同時用圖片再現古代的法律制度,配合適當的視頻材料,這樣豐富多彩的課堂符合現代學生學習的心理要求。譬如,課件中可以包含各種圖片、漫畫、歷史故事視頻、講座視頻、電子書、word文檔等。如筆者在教學中講到漢朝法制時,加入李陵案的材料,然后加入了《百家講壇》系列節目《王立群讀史記之李陵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具體地掌握漢代法制,提高學生的學生興趣。尤其是王教授在提到司馬遷時說到了宮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很自然地對宮刑的殘酷予以更細致的分析,使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古代社會刑罰的嚴酷。同時也引出古代法制中的贖刑制度。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革新,豐富了教與學的方式,實現了《中國法制史》課程由靜態向動態的轉變,由單一教學模式向多元教學模式的轉變。

        (二)案例教學模式

        在法史界,瞿同祖所著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運用了大量的案例來討論古代法律的實效問題,被譽為以社會學法學派的方法研究中國傳統法的力作。該方法如能在《中國法制史》教學中加以推廣,必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式教學的著眼點在于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獲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機械性的規則,強調體驗。

        根據《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特點,將古代案例融入課堂教學是法制史課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當時的立法背景,加深相關法律知識的掌握。如對于明清時期文字獄的內容,可以列舉如“《南山集》案”之類的文字獄名案來呈現生動的歷史畫面,通過此案例,深入闡述文字獄背后的社會背景以及封建法制的殘酷。學生在饒有興趣的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當時法制的認知。

        (三)課堂討論模式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設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主題,由師生互動討論的教學模式。《中國法制史》教學亦可采用這一模式。教師通過一個主題帶動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討論中,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同時,也可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辯論。教師在討論后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總結,使學生心悅誠服。在課堂教學之外,也可以組織有興趣的學生進行研討,舉辦相關的學術沙龍、學術講座等。

        [參考文獻]

        [1]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蔡樞衡.中國法理自覺的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孫光妍.定位與創新:中國法制史教學改革芻議[J].黑龍江史志,2008,(22).

        [4]段凰.簡析新婚姻法對事實婚姻的態度――兼論解釋4-6條[J].當代法學,2002,(9).

        第8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關鍵詞]數學文化 創新型人才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0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12-0064-02

        一、 數學文化教學在理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較高水平的綜合素養可以造就創新型人才更為開闊的知識視野,人文科學素養可以賦予理工科創新型人才在理性思維之外的感性思維能力,為其在創新活動中的成功起到助推作用。例如,英國數學家羅素(B. Russell)也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是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在人文科學領域的造詣促進了其在數學與邏輯學方面的創新突破:他發現的羅素悖論是著名的悖論之一,指出了作為現代數學基石的集合論的漏洞,由此引發了第三次數學危機,推動了現代數學的發展。而且,從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來看,理工學科與人文學科是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關系,當今世界科技的許多創新成果就來源于文理的交叉融合中。所以,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應建立在文理素養的全面發展基礎之上。而作為一門涉及數學、歷史學、哲學、文化學等的交叉科學,數學文化將數學教學與人文科學知識普及、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通過數學文化這條紐帶,理工科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接受人文科學領域的養分,提高其綜合素養,為其將來在創新活動中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的正確運用可以幫助創新型人才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和創新。例如,吳文俊院士在研讀《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中國古代數學典籍之后,發現了中國古代數學不同于西方數學的算法性、構造性的數學機械化思想,從而導致了他在數學機械化方面的創新工作并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大學數學理論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比如:公理化思想、最優化思想、抽象與概括方法、觀察與類比方法、歸納與猜想方法等。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最優化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用盡可能少的試驗次數盡快找到生產中的最優方案。數學文化教學能將數學思想方法內化為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和實踐的武器,并成為其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對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數學文化教學可以給予學生以創新思維的啟迪,促進其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等創新思維水平的提高。例如,自歐氏幾何誕生之后,有無數數學家投入到歐氏平行公理獨立性的證明之中去,但他們沒有跳脫歐氏幾何的窠臼,因此種種努力都以失敗告終。這種狀況直到1826年才被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N. Lobachevski)所改變。他用與歐氏平行公理相矛盾的命題代替它,從而利用公理法創立了一種與歐氏幾何不同的非歐幾何――雙曲幾何。通過數學文化教學的開展,我們可以還原教學內容的來龍去脈,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講述數學猜想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領會破除思維定勢和習慣思維的重要性。

        (四)給予學生的創新人格以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尋找合適的工具來給予學生的創新人格成長以正面的引導。而數學家們是數學文化的構建者,數學文化中包含了由他們的創新精神和意志凝結而成的精神財富,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志的重要工具。例如,解析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R. Descartes)的著作和觀點在他生前一直被法國教會視為異端,身體孱弱的他被迫長年流亡國外;古埃及柏拉圖學派的領導者――女數學家希帕提婭(Hypatia)更因為自己的學術信仰而付出生命的代價。這些鮮活的事例遠比空洞的說教來得有效,能幫助學生正確對待學習、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二、 在理工科大學開展數學文化教學的措施

        (一)拓寬教學途徑

        我們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在理工科大學開展數學文化教學:一是開設專門的數學文化課程,二是將數學文化教學有機地融入現有理工科大學數學課程教學。結合我校近年的教學實踐情況和對兄弟院校的調研情況來看:限于學時,專門的數學文化課程在理工科大學的數學、經管等部分專業中開設情況較好,但在理工科其他大部分專業中開設情況不佳。而通過后一種途徑,教師可以在不增加學生課時壓力的前提下,以數學課程為載體讓學生領會數學文化的精髓,并提升相關數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這兩種途徑可以互為補充,滿足理工科大學不同專業開展數學文化教學的需要。

        (二)發揮教學主體的積極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是數學文化教學的實施者,肩負著實施數學文化教學的重任。因此,數學課程教師必須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數學文化修養。近年來,一些專家學者編寫了一些優秀的數學文化書籍,它們為數學課程教師提高數學文化修養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同時,數學課程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文化教學水平: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尋找數學文化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精心篩選能夠啟迪學生創新思維的數學文化教學素材,主動思考以何種新穎獨特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

        同時,我們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近幾年來,我們結合理工科學生的專業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數學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與應用情況做了一些專題的數學文化研究。在此過程中,發動學生參與創新案例、專業背景情況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時,我們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相關課程的教學,以此增加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親近感,為他們將來從事相關學科創新活動奠定基礎。我們還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撰寫對課程教學內容、學科發展歷史情況、課程應用等認識的小論文,并計入課程平時成績中,以此引導和激勵學生自覺地進行數學文化學習。

        (三)創新教學方式

        數學文化的教學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對數學思想、方法和精神的揭示上,數學文化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賴于學生自身的能動性,所以數學文化教學應堅持啟發創造、正面引導的原則。一方面,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其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在《高等數學》中,我們圍繞著微積分產生的背景、第二次數學危機等開展微積分的研究性教學,以問題和討論等形式增加師生的交流互動,幫助學生加深對微積分理論的創立和發展情況的了解,獲得對數學的理論創新方式的認識。另一方面,我們用創新事例給學生以正面引導。例如,羅巴切夫斯基為捍衛自己在非歐幾何方面的見解所做出的努力:他發表了八本著作來構建非歐幾何的體系。即使在其晚年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仍以口授的方式完成了《泛幾何學》的寫作。這樣的創新榜樣可以給學生以正能量,讓學生明白堅韌不拔的創新意志對創新活動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形成。

        (四)創設學生的直覺和想象力得以有效激發和運用的教學情境

        直覺和想象力是創新思維活動的重要構成要素,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創新活動過程中的作用正如錢學森先生所指出的:“科學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因此,直覺和想象力的培養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而直覺和想象力是與緊張、功利性的環境相對立的。在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學也以嚴格的證明和計算為主,數學結果多以嚴謹的公式與定理出現,這樣過于理性的教學環境容易抑制學生直覺和想象力的發生和發展。我們要善用數學文化中蘊含的數學典故、名人軼事、詩詞名言等來創設知識背景清晰、寬松自由、啟發創造的教學情境。一首優美的數學詩歌、一段數學家的生平軼事、一則有趣的數學典故都能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一抹亮色,賦予理性的數學課程教學以感性色彩,增強數學課程教學的感染力,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直覺思維和想象力得到有效激發和運用。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N].人民日報,2006-02-01.

        [2] 顧明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 齊民友.數學與文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第9篇:歷史學科融合案例教學范文

        關鍵詞:通用技術教學;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教學案例

        有學者認為:整合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并使系統各個要素發揮最大效益。那么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的課程整合,就應該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通用技術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成為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高度和諧自然的有機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交流、創新、利用的能力,促使學生以新的思維方式來進行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是這樣理解和嘗試的。

        一、增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用技術課程的特點是:課時較少,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教學內容幾乎涉及中學的大多數學科甚至大學的一些專業知識),但知識程度都較為淺顯,按教育部的教學定位是點到即止的通識教育范疇。正是基于通用技術課程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上非常有利于信息技術手段與通用技術課程的整合應用。例如,教學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第一節技術的性質及其巨大作用”,章節課標定為兩個課時。教學舉措上我是這樣安排的:第一個課時是在本班教室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基本內容,熟悉教學目標和知識要點。第二課時則是帶學生到學校計算機網絡教室,指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自主完成兩個與教學目標有關的研究課題,并依此寫出科技小論文。一個研究課題是“試分析歷史學中的時代劃分和技術發展的關系”;另一個研究課題是“舉例簡述技術的雙重性”。這種教學方法可謂一舉多得。不但培養了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來綜合運用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能力以及專題練習寫科技文章,而且刻意加強了學科知識間的聯系,使零散呆板的知識得以鮮活的應用。教學效果遠遠好于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模式。

        類似這樣的案例在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的教學中可以俯拾皆是,這全在乎授課老師不懼組織學生上網過程中的麻煩,愿意去有心地進行相關事宜的聯系和策劃。

        二、用多媒體技術輔助通用技術教學有利于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例如,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第二章的“機械制圖與識讀基礎”。其課本的書面內容和課時都少,卻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若用多媒體課件直觀的演示動畫模式的投影學原理;機械制圖學的原理;三個視圖的正投影原理;三視圖的平面展開原理和平面三視圖的繪圖原理。其知識要點展示得清晰生動,其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高效突破。

        在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中可以這樣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內容很多。基本要求是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和適當選用信息手段的觀念與自覺。當然,整個過程需要授課教師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教材,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

        三、要認清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本末倒置

        信息技術在通用技術教學中的優越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高中學段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的教學應用地位大多時候只能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教育部頒布的通用技術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立足于“做中學”和“學中做”,強調學生通用技術教學過程中的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的環節。而將信息技術在通用技術的教學中的應用是可以無處不在。基本上可以圖文并茂地在各種信息設備中“學習或展示”通用技術課程的所有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如:在多媒體屏幕上“畫”工程圖紙;在網絡里搜索拷貝粘貼資料來“做產品的設計”;在電腦里“學習各種制作工藝的操作”。類似于這樣“紙上談兵”的通用技術課程教學,教師和學生的確都顯得非常輕松和省事,但效果不好。

        筆者定性地做過對比實驗,完全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替代通用技術親手操作環節的學生,在通用技術課程結束后檢測其動手能力,看不出有什么明顯的進步和發展。這與通用技術的課程特點和教學目標是極不相符的。因此,信息技術在通用技術教學中的整合應用也是雙刃劍。整合時一定要把握好它的“使用度”,做到合理與恰當,這其實也應該是通用技術從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應備素養。

        當今的時代是信息化時代,教育信息化進程勢不可擋。這是國家教育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所有教育教學工作者的職責和任務。通用技術課程在我國開設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尚屬初期。作為課改新課程,其教學方法、教學措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究怎樣將這門新課程與信息技術高效科學的整合顯得尤為重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所有通用技術教師的專業責任。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天天看精品动漫视频一区 |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时 | 五月婷婷国产在线 |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