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機構雙向轉診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雙向轉診;利益分配模式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23
2009年我國新醫改方案中提到要采取增強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準、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但是,目前國內各地雙向轉診多運作不暢,出現雙向轉診零病例、上轉容易下轉難等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調查表明,阻礙雙向轉診正常運作的首要原因是醫院的經濟利益驅動。因此,合理調整雙向轉診醫院及其醫生之間的經濟利益非常關鍵。目前區域新農合雙向轉診體制建立的難點之一是上下級醫療機構及其醫生受到經濟利益的影響,缺乏積極性。新農合雙向轉診體制的建立,勢必伴隨利益分配的重新調整,原有利益格局將重新平衡,并盡可能做到新農合雙向轉診相關各方(參合患者、新農合基金、上下級醫療機構及其醫生)的共贏,才能使整個體制運轉起來。本研究是區域新農合雙向轉診體制系列研究之三,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對區域新農合雙向轉診體制建立的利益分配模式進行了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集區域衛生行政管理系統統計資料,主要包括:汕頭市2010年衛生院B3-B3-衛統1-2年報,汕頭市2010年衛統2表,汕頭市2010年衛統1-1年報一覽表(一),汕頭市衛生人事統計表,2010年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疾病分類報表。采集相關文獻報道中近年來關于雙向轉診實踐效果的數據。
1.2研究方法 雙向轉診是一種伴隨經濟利益流動的患者流動,要使雙向轉滲有效運轉起來,必須建立一種機制,對在雙向轉診中的利益流失方進行補償,而付出補償方不能虧本,并使之具有普惠性。基于此,設計以保本讓利為核心的新農合雙向轉診利益分配模式,根據區域衛生行政管理系統統計資料數據和臨床路徑,參照國內雙向轉診實踐文獻報道的數據,對該模式進行定性和定量預測,求證該利益分配模式的可行性。
2.結果
2.1雙向轉診各方利益分配模式的設定見圖1。
2.1.1參合農民利益 在顧問醫師模式下的雙向轉診的新農合住院患者,二院住院補償起付線只計一個起付線且以低檔起付線計算;提高住院補償報銷比例10%左右;享受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不需門診直接入院,簡化手續。
2.1.2雙向轉診醫療機構利益 建立轉診醫療機構之間能夠接受的轉診利益規范,通過簽訂協議確定轉診保本讓利合同;根據汕頭市2010年醫療衛生單位基本數字表,全市醫院平均收支結余率為4.4%,為調整“上轉容易下轉難”局面,擬下轉按患者發生住院費用的5%保本讓利給轉出醫院。
2.1.2.1鄉鎮衛生院 通過顧問醫師模式雙向轉診,能吸引農民就醫。文獻報道,鄉鎮衛生院與上級醫院實行雙向轉診后,平均住院患者增加20%,加上接受上級醫院下轉保本讓利等措施,為鄉鎮衛生院增加收入來源。同時接受城市大醫院的技術支援,幫助其改善衛生業務條件和提高醫療水平,促進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
2.1.2.2市級大醫院 通過建立與衛生院的雙向轉診通道,縮短了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轉率,同時可以穩定地獲得衛生院轉診的危、急、重癥患者,能增強醫院的診療水平,提升業界影響力。同時下轉患者可獲得鄉鎮衛生院回撥的5%的保本讓利的經濟補償。
2.1.3責任醫生和顧問醫生利益
2.1.3.1責任醫生 雙向轉診的實施為鄉鎮衛生院帶來相應的經濟收入增長;鄉鎮衛生院責任醫生承擔了衛生院雙向轉診的最主要工作,因此鄉鎮衛生院可按新增患者(包括下轉患者的收入),結合業績考核情況,增長責任醫生的工資收入,調動其積極性。
2.1.3.2顧問醫師 為體現顧問醫師技術咨詢的價值,可考慮在接受技術扶持鄉鎮衛生院的住院患者費用的5%和下轉患者的住院患者費用保本讓利的5%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目標考核,發給顧問醫生績效工資。
2.1.4新農合基金 文獻報道,在三級醫院與基層機構的雙向轉診效果評價中發現,可以減少醫療費用的26%。市級醫院新農合住院患者中約15%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康復期可下轉,將這些患者轉診至鄉鎮衛生院進行康復治療,每年可節約大量的新農合資金和社會醫療總費用。
2.2雙向轉診各方利益分配模式的實例測算
2.2.1新農合住院補償及全市醫療機構平均收支結余情況
2010年粵東某市新農合住院補償及全市醫療機構平均收支結余情況見表1。
2.2.2市級醫院可下轉衛生院患者情況預測算 根據已頒發的《綜合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可知,市級醫院住院患者診療病情穩定、下轉衛生院繼續康復治療的合適時機,是患者器官機能恢復、由Ⅰ級護理轉為Ⅱ級護理的時段,按全市衛生院平均500元/床日計,住院費用的5%保本讓利。表2結果提示:與按臨床路徑平均住院日計算相比,三甲醫院的實際平均住院日更長,具有較大的下轉患者彈性空間,尤其是惡性腫瘤、股骨骨折、顱內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顧問醫生每轉診一例上述分類疾病的患者可獲62.5-580元,作為顧問醫師指導責任醫師的經濟補償,調動顧問醫師下轉康復期患者的積極性,驅動區域新農合雙向轉診運轉。
2.2.3區域內鄉鎮衛生院與市級醫院雙向轉診的測算結果
根據設計的利益分配模式和上述資料,進行可行性論證和測算。(1)社會總醫療費用:市級醫院新農合住院患者6.25萬,均次住院費用為12293元,15%的康復患者可轉基層醫院,減少醫療費用的26%。每年可節約醫療總費用為6.25萬×15%×12293×26%=2996萬元。(2)新農合基金:市級醫院次均住院補償費用4559元,衛生院次均住院補償費用1771元;市級醫院新農合住院患者中約15%為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康復期可下轉,以較為保守的1/3床日計為康復期轉衛生院治療,實行雙向轉診,每年可節約新農合基金為6.25萬×15%×1/3×(4559-1771)=871萬元。(3)參合農民:通過提高住院補償比例10%,降低起付線(鄉鎮衛生院起付標準200元、市級醫院起付標準800元),每例通過雙向轉診住院的患者可減少醫療費用為4559×10%+(800-200)=1056元。(4)市級醫療機構:15%的患者為常見病、慢性病,下轉患者后可獲得鄉鎮衛生院回撥其住院費用的5%作為保本讓利:6.25萬×15%×1/3×2700×5%=42萬元。(5)鄉鎮衛生院:實行雙向轉診后,住院患者增加20%,增加收入2.13萬×2700×20%=1150萬。(6)責任醫生:根據區域衛生行政管理系統統計資料,鄉鎮衛生院人員工資支出占衛生院總收入的36.6%,人均年工資23179元。雙向轉診實施后,鄉鎮衛生院年增收1150萬,相應的工資部分增加1150萬×36.6%=421萬元;衛生院人均增加工資1093元,一般情況醫生工資通常比衛生院其他人員的高,因此責任醫生增加的工資應高于1093元。(7)顧問醫生:按方案設計,每轉診一例患者可獲得62.5-580元。
3.討論
3.1以保本讓利為核心的區域新農合雙向轉診利益分配模式
目前各地雙向轉診運作不暢的首要原因是醫療機構的利益驅使。雙向轉診體制的建立,內含醫療機構之間的利益流動。要合理調整雙向轉診醫院及其醫生之間的經濟利益,必須建立一種機制,對在雙向轉診中利益流失方進行補償,且付出補償方不能虧本,并使之具有普惠性,才能使雙向轉診運動起來。如何合理調整雙向轉診醫院之間經濟利益是問題的關鍵,可以通過醫院之間協議的形式,對雙向轉診利益流失方進行補償而不致補償方虧本,即保本讓利。根據區域醫療機構平均收支結余率水平,建議按患者發生住院費用5%保本讓利給轉出醫院,這樣既可以做到保本經營又可以由此帶來各方遠期利益。因此雙向轉診利益分配模式的核心是醫療機構的保本讓利。
【關鍵詞】 農村合作醫療 問題 建議
要使農民得到最大實惠,不但要使農民有地方看病,還要有錢看病,這就要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經過多年的努力,醫療服務體制改革,大體上實現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險制度,滿足了公眾基本的醫療需求,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1)醫保報銷手續太多,服務不到位。
(2)有些醫院收費項目不透明,有明顯的亂收費、多收費現象。
(3)藥價虛高,濫開檢查單,收紅包,醫生賣藥,醫患矛盾激烈。
1 醫療亂收費的背后,利益驅動是根本原因。有關規章制度、監督體制不完善讓一些人有了空子可鉆
為了規范醫院收費,減輕患者負擔,為此建議:
(1)要深化農村鄉鎮醫院改革。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更新醫療設備,提高醫療業務水平。
(2)加強藥品購銷監管,鄉鎮醫院醫藥費用太貴,必須加強藥品的購銷監管。
可以實行鄉鎮醫院由上一級醫療機構牽頭,直接向廠家統一采購藥品,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藥品進價,鼓勵使用低成本、低價格、療效又肯定的藥。要制定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實行藥品價格公示,加大農民群眾的監督,讓農民朋友明明白白看病買藥。
(3)要建立“雙向轉診制度”。要求市區內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都要與鄉鎮衛生院組織建立雙向轉診關系,承擔鄉鎮衛生服務的業務指導、技術支持、人才培養及雙向轉診任務,使農民患小病沒必要去大醫院看。
2 善政策與措施
(1)加大了政府對醫療救助資金的支持力度,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水平,重點解決好農村五保戶等貧困家庭的醫療救助問題。
(2)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的建設,盡快啟動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切實改善農村醫療條件,到2010年建立起基本設施齊全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繼續深入推進城市衛生支援農村的工作,積極開展農村衛生人才培訓和培養。
(3)繼續加強農村藥品供應和監督網絡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相關網絡和人員,規范供應渠道,強化質量監管,嚴厲打擊非法經營活動,確保農民用藥安全、有效。
3 建立及時結算撥付機制
統籌地區新農合經辦機構與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簽訂的服務協議中應明確定點醫療機構墊付款的結算撥付程序和時間規定,保證墊付款及時結算撥付。一般應在一個月內結付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墊付款,定點醫療機構可定期將上月住院參合農民補償材料直接寄送新農合經辦機構,經辦機構實行先結付后審核的辦法。經辦機構在后期審核中,發現不符合新農合政策的補償內容,應主動與定點醫療機構溝通,按服務協議在下期回付款中予以扣除。定點醫療機構與新農合經辦機構在即時結報工作中發生爭議,雙方協商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由負責確定定點醫療機構資格的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核實的情況或專家會審意見裁定。
4 轉診制度
參合農民因病情需要轉到省市級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應在統籌地區新農合經辦機構進行轉診備案,經辦機構要主動告知相關注意事項和域外所有可開展即時結報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名稱,由參合農民自主選擇。急診或外出務工參合農民可先就診,一周內或出院前通過電話告知統籌地區新農合經辦機構。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進一步簡化轉診制度,通過合理調整新農合統籌補償方案中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起付線和補償比例,或者對于經轉診備案和未經轉診備案的采用不同的補償比例來引導參合農民的合理就醫流向,方便參合農民就醫。
5 加強組織領導
關鍵詞 分級診療 雙向轉診 相關利益者
一、研究背景
分級診療,是指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各有所長,逐步實現專業化。促進各級醫療機構分工協作,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新秩序。
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我國整體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三級醫院人滿為患,而社區醫院冷冷清清。合理優化配置現有的衛生資源,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分工,協調上級醫療機構和社區醫院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僅可以降低醫療成本,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能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真正為百姓提供福利。目前,我國的分級診療制度還僅僅在探索階段,其中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會對分級診療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分析框架
“利益相關者”一詞是在1963年由美國斯坦福研究員的學者首次提出。1984年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Freeman將其定義為:“任何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經其他學者的共同研究后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框架,日益成為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利益相關者理論在衛生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更應在政策制定前,明確界定體系內外的利益相關集團,探討各利益相關方的態度和可能采取的行動,然后采取積極的行動去平衡各集團的利益,以減少實施阻力,為分級診療提供依據。
三、分級診療利益相關集團分析
在分級診療中涉及的利益相關集團包括政府、醫療保險機構、上級醫療機構、社區醫院和患者。分別從利益相關程度、影響力、立場和受政策影響程度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政府
政府掌握了大量資源,有必要對衛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對醫療機構加強監管。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提高效率。建立良好的分級診療制度,合理分流患者,不僅能緩解目前醫療費用上漲過快的局面,還能加強醫療服務的連續性,提高患者滿意度。因此,政府對分級診療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但在沒有有效約束的情況下,政府的立場很容易被其他強勢集團所左右,從而阻礙分級診療的有效推行。
(二)醫療保險機構
作為分級診療中重要的部門,雖不能參與醫療收費項目和價格的制定,但可以通過改變付費方式來影響醫療機構的行為。其目標是維護醫療保險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平衡,以最少的費用來獲得最大的收益。通過分級診療制度,引導患者正確就醫,規范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減少政府對衛生資源需求方的資金投入。
(三)上級醫療機構
上級醫療機構,主要指大中型綜合性醫院,其醫療資源處于領先地位,雖屬強勢的利益集團,但不同級別的醫院面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三級醫院擁有大量技術和品牌優勢,就診患者眾多,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有較大影響,分級診療制度便于三級醫院將即將康復的患者轉到社區,加快患者流動性,提高效率,有效控制醫保總額。但若實行社區首診制后,三級醫院門急診人次勢必會下降,將對其造成重大影響。二級醫院在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就診患者不多,床位使用率和周轉率低。與三級醫院相比,沒有技術和品牌的優勢;與社區醫院比,又沒有價格優勢,處在一個較尷尬的位置。在實施社區首診和分級診療后,應該是受到影響最大的一方。
(四)社區醫院
主要為患者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在分級診療中,社區醫院無疑是受益者。在政府和醫療保險部門引導下,部分患者將分流至社區醫院,使其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就診率將有所提高,從而提高醫療收入。
(五)患者
患者是分級診療的主要受益者,通過分級診療,患者就醫費用將有所下降,并能獲得連續,節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患者對社區醫院信任度不夠,上轉容易,下轉難,在上級醫療機構進入康復期后往往不愿轉回社區醫院,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患者作為一個人數眾多的利益相關集團,因較為分散,很難相互協作形成一個組織,處于較劣勢的地位。
通過分析,可以明確各利益集團的態度和立場,為分級診療提供政策依據,可見分級診療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但政府在制定分級診療制度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
四、結論
(一)分級診療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沒有充分發揮監督和協調作用。政府對醫療機構功能界定不清晰,沒有指定分級診療有關的法律法規,分級診療目前仍處于無法可依的階段。大部分地區缺少上級醫院與社區醫院分工協作的質量控制和監督考核機制,缺乏相應配套措施和獎勵機制的支持,從而影響了積極性。
(2)缺乏統一的轉診標準,存在上轉容易下轉難的現象。由于醫生收入與醫療業務量直接相關,因此上級醫療機構醫生不愿將患者下轉到社區醫院;社區醫院由于自身條件限制,不得不將一些病情復雜和危重病人上轉,轉診后缺少隨訪,沒有做到連續性醫療服務。上轉比例過低會耽誤患者病情,造成醫療質量下降;而下轉比例過低則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3)醫保政策對分級診療的支持作用不夠。目前的醫保政策對各級醫療機構就診費用的報銷比例差別不大,對患者的合理分流影響不大,造成無論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不利于激勵和約束上級醫療機構和社區醫院之間的雙向轉診。
(4)患者對社區醫院缺乏信任。社區醫院在設備、人才和技術方面缺少優勢,患者對其信任度低,而對上級醫療機構更加信賴。目前,大醫院承擔了大量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二)對策和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建立長效的激勵和監督機制。如果能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將極大促進分級診療的推行。政府應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及時出臺具可操作性的指導性文件,明確各級醫院的分工,平衡各方利益。三級醫院主要承擔疑難雜癥和危重病的救治工作,并承擔科研和教學任務;社區醫院主要承擔常見病、多發病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只有堅持“大病進醫院,小病到社區”的政策導向,才能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引導患者合理分流,形成醫療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局面。
(2)建立上級醫療機構與社區醫院間的利益協調機制。完善分配激勵和約束機制,對按要求進行轉診的醫療機構給予適當獎勵,對不按要求執行的進行處罰。只有將社區醫院與上級醫療機構的關系建立在協作而非競爭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落實好雙向轉診制度。
(3)完善和統一雙向轉診的標準和流程。上級醫療機構和社區醫院之間互轉應為患者提供綠色通道,及連續性醫療服務,縮短患者轉診后的候診時間,對社區醫院提供的可靠檢查結果予以認可,為下轉患者提供診療信息和后續治療方案。社區醫院對上轉的患者做好隨訪。
(4)發揮醫保政策的杠桿作用。充分發揮社區醫院“守門人”作用,利用配套醫保政策引導患者進行合理有序流動。醫保政策向社區傾斜,適當拉開三級醫院和社區醫院就診的費用標準和自付比例,利用價格杠桿引導患者合理分流。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開展按病種付費方式,對醫療機構的雙向轉診行為進行約束和監管。對于節約的費用可給予適當返還。
(5)加大對社區醫生的培養力度。政府應加大對社區醫院的投入,提高社區醫務人員待遇,吸引優秀醫學生到社區工作。制定全科醫師的培養計劃,建立長效人才培養機制,增強連續性醫療服務的觀念,充分發揮社區優勢。上級醫療機構要加大對社區的扶持力度,幫助社區醫院提高醫療質量。
(6)加快信息化平臺建設。分級診療有效推行的前提是醫療信息資源的共享。加快推進社區醫院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信息系統建設,使社區醫院患者的健康資料通過信息平臺與上級醫療機構共享。
(7)加大對社區醫院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社區衛生服務的特點和優勢,轉變患者的就醫觀念,通過義診、講座、健康教育咨詢等方式,為居民提供優質的健康管理服務,逐步增強患者對社區醫院的信任度,從而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科學就醫觀念。
(作者單位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
[作者簡介:楊歆寧(1987―),女,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14級MPA雙證研究生1班。]
參考文獻
[1] Referral Systems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Toolkit[R]. MEASURE Evaluation,2013.
[2] 余紅星.基于分級診療的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探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4.
[3] 王虎峰,元瑾.對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相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15.
[4] 夏琳.我國雙向轉診制度優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
[5] 呂鍵.論深化醫改進程中分級診療體系的完善[J].中國醫院管理,2014.
[6] 梁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醫院雙向轉診運行的方式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
[7] 郭石林.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雙向轉診激勵與約束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8] 馮俊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發展與評述[J].決策管理,2009.
[9] 鄒曉旭.基于社會分工論的我國分級醫療服務體系構建及其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
1.1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國家衛生計生委、各省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官方機構網站,主要檢索2010年3月-2013年11月出臺的新農合重大疾病保障政策實施方案及相關意見,同時收集各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上報的新農合大病保障工作匯報材料和相關統計報表。截止2013年11月,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新農合大病保障實施方案全部納入研究,天津市未檢索到本研究相關的大病保障政策文件,故未納入分析。
1.2研究方法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匯總、整理、分類,數據資料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運用描述性統計和對比分析方法,從實施方案出臺時間、試點病種數量、定點醫療機構級別的確定、醫療費用支付與補償辦法、救治申報程序與費用支付模式、管理與保障措施6個方面,對各省(市、自治區)新農合大病保障政策的主要內容和做法特點進行比較研究。
2結果
2.1實施方案出臺時間
衛生部于2010年6月《關于開展提高農村兒童重大疾病醫療保障水平試點工作的意見》,到2011年6月,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實施方案,雖然于2012年相關文件,但其兒童先心病免費救治工作啟動時間較早。2011年4月,衛生部出臺文件要求逐步擴大重大疾病救治試點的病種范圍(優先考慮婦女兩癌、重性精神疾病等病種);2011年,全國共出臺擴大病種實施方案及相關文件16份。2012年5月,衛生部《關于做好2012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通知》要求推開終末期腎病、婦女乳腺癌、宮頸癌、重性精神疾病、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耐多藥肺結核6種大病保障,同時將血友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唇腭裂、肺癌、食道癌、胃癌、1型糖尿病、甲亢、急性心肌梗塞、腦梗死、結腸癌、直腸癌12個病種納入試點范圍;2012年,各地共出臺擴大病種實施方案17份。2012年11月衛生部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居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各省(市、自治區)大病保障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2013年9月國家衛生計生委文件進一步要求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全面推開20個病種的重大疾病保障試點工作。
2.2實施方案覆蓋病種
根據衛生計生委要求,2013年各地應全面推開20個病種的重大疾病保障試點工作。目前,8類大病中,內蒙古婦女兩癌及艾滋病機會性感染尚未納入,寧夏僅開展了兒童兩病保障,僅出臺了兒童先心病免費救治工作實施方案,其余省(市、自治區)全部納入;12類大病中,吉林、重慶兩地各有4類尚未納入、陜西只將8類大病納入,其余省份全部納入。除國家規定優先納入試點的20種大病外,16個省(市、自治區)新增了部分病種,其中安徽省新增病種數最多,達到了30種,以冠心病、白血病等心血管系統疾病為主;其余大部分省份新增病種為1-8種。同時,部分地區結合本地實際,將一些地方病或發病率較高的病種納入大病保障范圍,如內蒙古新增的布魯氏桿菌病,新疆、青海兩地分別增加的肝硬化和肝癌(表1)。
2.3定點醫院的確定
衛生部《意見》指出:重大疾病實行分級診療制度,20種重大疾病中的大多數病種原則上盡可能在縣級醫療機構診治,復雜疑難病例轉診到三級醫療機構。各地定點醫療機構級別的確定主要包括4種類型。
2.4補償機制
按照衛生部要求,新農合對相關病種的實際補償比例原則上應當達到本省限定費用的70%左右,在此基礎上,由醫療救助對符合條件的患者再行補償。各省(市、自治區)在實施方案中對按病種付費的費用定額標準和支付方式進行了規定,一些地方探索利用新農合基金建立了大病補充補償基金或購買商業大病保險。
2.4.1推行按病種付費為主的支付方式。根據國家要求以及各省實施方案的規定,重大疾病的診療費用支付主要采取按病種付費,包括按病種限額付費、按病種定額付費兩種形式,其他支付方式有按病種限額與定額相結合、按床日付費、按人頭付費等形式。
2.4.2費用定額和報銷比例。先行試點的兒童“兩病”多采取統一規定費用定額標準和報銷比例的方式。對擴大病種在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就診的費用定額標準和報銷比例的確定大致分為3種形式。對于超出定額標準的費用,除海南省規定由定點醫院和參合患者按1:1比例承擔外,其余各地普遍規定由定點醫療機構承擔。青海、河南、湖南、內蒙古等地對兒童兩病等病種的報銷比例規定有所不同。新疆、、湖南兒童先心病均推行免費救治政策。見表4。
2.5申報及結算程序
衛生部《意見》要求,各級新農合經辦機構應按照便民、利民原則,簡化并規范重大疾病的救治申報和結算報銷流程,推行定點醫療機構即時結報和異地結報,推進新農合、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
2.5.1申報程序。對于大病患者救治申報程序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福建、貴州、海南、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河北、江西等地要求患者到定點醫療機構確診后開具相關證明,經新農合機構審批后再開展按病種付費診療;安徽、云南、四川、寧夏、則由定點醫療機構確診并審查患者參合信息后,對確診符合大病報銷條件的患者按重大疾病類別進行管理,并做好相關材料備案和標注工作,患者出院后由醫院向新農合經辦機構提交申請補償的材料。
2.5.2即時結報與“一站式”報銷模式。各地大病診療費用基本實行即時報銷。安徽、海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山東、上海、甘肅等大部分省份規定,大病患者出院時只需按照規定的定額比例支付自付費用,由定點救治醫院墊付其余全部費用,并由新農合經辦機構將基金應付款和醫療救助墊付款“一站式”撥付醫院。云南、河北、浙江、內蒙古等地新農合經辦機構僅撥付基金應付款,醫院墊付的醫療救助資金則需由醫院向民政部門提出申請。貴州、青海兩地即時結報則采取由新農合基金向醫院預付報銷定額的部分費用,醫院墊付剩余報銷費用,患者支付自付費用的方式。
2.6管理與保障措施
2.6.1申報管理。在重大疾病的救治申報管理方面,針對患者納入大病報銷的限制條件分別作出了規定,主要包括3方面:①參加新農合;②疾病診斷及主要治療方法符合各省方案規定的保障范圍;③在各省指定的重大疾病定點救治醫院按規定的臨床路徑或診療方案治療。同時,安徽、海南、河南等地還在實施方案中規定,在1個參合年度內,重大疾病住院患者同一種疾病限享受1次方案規定的重大疾病保障政策(方案另有規定的除外),再次住院發生的醫藥費用不納入大病保障。
2.6.2組織管理與保障措施。各地實施方案中對于大病保障政策的組織管理和保障措施,主要從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服務質量、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查處力度幾個方面作出了要求。省、市、縣各級衛生、民政、財政部門分別負責實施方案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與監督;在確保服務質量方面,一般要求各救治醫院要在臨床路徑基礎上制定各保障病種的標準化診療方案,嚴格掌握入、出院指征,從手術、麻醉、治療、藥品及輔助檢查等環節著手,確保醫療質量,有效控制費用。同時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及經辦機構組織對救治醫院進行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重點對診斷升級、分解住院、放寬住院標準、推諉重癥患者、降低服務質量等行為進行嚴肅查處。
3討論
3.1大病保障政策目標
逐步緩解農村大病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貧”問題是新農合大病保障政策的根本出發點。考慮到新農合基金穩定性和使用效率,優先納入試點的20種重大疾病均為疾病負擔相對較重、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率較高的病種,如兒童先心病、婦科和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目前,各地大病保障政策均能圍繞緩解“因病致貧”問題的核心目標,絕大多數地區的試點病種范圍和補償水平達到國家要求,并有1/2的省份結合實際情況新增了部分試點病種。在保障機制方面,盡管仍有少數省份采取提高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的方式,但按病種限額補償70%與醫療救助相結合仍然是各省大病補償的主要形式,符合救助條件的患者自付費用不超過定額的10%,并且在按項目付費別強調了大病補償不受新農合報銷藥品目錄與診療項目目錄的限制,能夠較好地滿足重大疾病通常存在報銷目錄外費用高的特點。在救治申報與報銷程序的制定方面,盡管各省份具體步驟存在一定差異,但都遵循“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則,特別是大病診療費用“即時結報”和“一站式”報銷的普遍推行,能夠方便患者即時獲得補償。
3.2大病保障付費方式
按病種付費作為預付費制度的一種,與按項目付費等后付制相比,在兼顧醫療質量與住院費用控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也是新農合大病保障費用支付采取的主要形式。然而,并非所有的重大疾病費用支付都適用按病種付費,因該支付方式通常以某個疾病治療方法的主操作和/或主診斷為基礎來確定費用定額標準,因此多適用于診斷清楚、療效確切和費用離散度低的疾病,對于一些臨床上診斷分型較為復雜的惡性腫瘤以及重型精神疾病等病程長短差異較大的病種則并不適用。目前僅內蒙、遼寧、新疆等少數省(自治區)在按病種付費的基礎上,對部分病種探索推行其它支付方式改革。同時,有1/3的省份采取了按病種限額付費,在不超過費用最高限額的范圍內,同類疾病的診療費用高低可以根據病情的不同按照實際提供的診療項目價格和數量而調整,但該種支付方式失去了嚴格意義上的預付費制度的控費能力,其本質上仍屬于后付制,對大處方、大檢查等行為的約束作用有限。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國家層面出臺的大病保障政策中,針對重大疾病的補償形式主要強調了按病種付費,而未對不同病種的適宜性作出具體規定或要求;二是由于目前我國按病種付費制度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省級層面仍未建立起統一、細化的疾病分型分類標準,難以根據不同病種的實際需要合理測算預付費的費用標準[1-2]。
3.3大病分級診療制度
縣級醫療機構作為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提供網絡的龍頭,應當承擔大部分重大疾病的診療服務,國家鼓勵通過差別化醫保報銷政策、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引導各級定點醫療機構之間建立分工協作和雙向轉診機制。從目前各省(市、自治區)制定的政策看,分級診療制度仍未完全建立,1/3的省份并未將縣級醫療機構作為主要定點機構,僅有不到1/5的省份開展了重大疾病診療費用的差別化報銷。即使是在已經推行差別化報銷的省份,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報銷比例差距相對較小,難以有效引導患者到縣級醫療機構就醫。導致差別化報銷政策以及分級診療制度難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縣級醫療機構診療能力有限、資源配置相對不足,難以成為大病患者就診的首選[3-4];另一方面,省級層面尚未制定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具體的雙向轉診標準,大部分省份對于不同病種的首診、篩查程序缺少明確的規定。
3.4醫療服務監管體制
國家要求各省(市、自治區)納入試點的20種大病以循環、消化、呼吸系統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為主,這些疾病多具有病程長、診療費用高、臨床分型較復雜等特點[5]。以兒童白血病為例,根據衛生部制定的費用標準,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標危組和中危組的定額標準分別為8萬元和15萬元,相差達到7萬元;而對于婦女兩癌及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等大病,多數省份并未針對同一病種的不同分型或分期分別制定費用標準。在費用定額確定的情況下,容易發生診斷升級或推諉重癥患者以及分解住院、放寬住院標準、不嚴格執行臨床路徑等各種逐利行為,建立完善的醫療質量監管和控制體制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盡管各省(市、自治區)在實施方案中提出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及經辦機構對救治醫院進行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但并未對不同部門的監管職能進行細化并制定統一的考核評估標準,對于定點醫療機構內部質量監督機制的建立缺少強制性的制度設計。監管體制的缺陷,首先是由于在按病種付費制度下,醫保經辦機構尚未充分發揮其作為購買方的職能,未能與醫院建立起基于合理的定額協商基礎之上的外部監督機制[6];同時,定點醫院自身對按病種付費制度下的內部質量管理給予的重視不足。
4建議
4.1大病保障以定額付費為主,探索多種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
各地大病保障按病種付費的具體形式存在差異,為使其控費效果得到更好的體現,建議結合實際情況逐漸由限額付費過度到定額付費,對一些臨床分型較為復雜的惡性腫瘤等病種,應分級制定費用標準,并根據重大疾病診療過程中病情的異常變化給予一定的費用浮動空間。同時,大病報銷工作應與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相結合,充分發揮不同付費制度的激勵機制,克服單一付費方式的弊端。根據病種需要,對于一些不適用于按病種付費的疾病類型,如重性精神病、終末期腎病,以及一些臨床分類較為復雜的惡性腫瘤等病種,應積極探索按床日、總額預付以及按項目付費等多種支付方式[7-8]。
4.2明確不同級別定點醫療機構的定位,加快推進差別化報銷政策
應合理劃分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對不同病種的診療功能定位,確立縣級醫療機構作為大病救治定點醫院的主體地位,并統籌推進差別化報銷政策,合理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報銷比例差距,引導患者到基層就醫[9]。同時,以重大疾病的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為核心,重點提升應主要在縣級醫療機構得到治療的終末期腎病、婦女乳腺癌、宮頸癌、艾滋病機會性感染、胃癌、結腸癌、直腸癌等疾病的診療技術水平,完善相應的設施和設備配置。省級層面應加快制定病種雙向轉診標準,確保疑難重癥在縣級醫療機構初診后,在必要的情況下及時轉診到三級醫療機構。
4.3建立明確的醫療服務監管職責分工和考核機制
對2型糖尿病,應提倡預防為主的方針。一級預防的目標是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二級預防的目標是在已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三級預防的目標是減少已發生的糖尿病并發癥的進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人形容對糖尿病風險人群進行預防,就像改變一條小溪的流向一樣簡單容易;而預防糖尿病并發癥,就像要改變一條大江大河的流向那樣復雜困難。我們的祖先提出了有遠見卓識的“上醫治未病之病”觀念,這在糖尿病預防中是極為重要的。
識別高危人群全社會宣傳糖尿病的防治知識非常重要,由于資源的制約,重點是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防治。因此,識別高危人群非常重要。
推薦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篩查糖尿病。進行OGTT有困難時,可篩查正常進餐前后的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時血糖。僅篩查空腹血糖會有漏診的可能性。如果篩查結果正常,3年后應重復檢查。
對糖尿病前期患者實施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對糖尿病高危人群應該進行糖尿病預防知識的普及教育,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的患者應該積極減肥,對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應該采用強化的生活方式干預。糖尿病前期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約有1.5%—10.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進展為2型糖尿病。給予糖尿病前期患者適當干預可顯著延遲或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中國大慶研究和美國預防糖尿病計劃(DPP)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預組推薦患者攝入脂肪熱量
因此,應建議糖尿病前期患者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來減少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并定期隨訪以確保患者能堅持下來;定期檢查血糖;同時密切關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和血脂紊亂等),并給予適當治療。
干預目標使肥胖或超重者BMI達到或接近24kg/m2,或體重至少減少5%—10%。至少減少每日飲食總熱量400~500kcal。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脂肪酸攝人的30%以下。體力活動增加到250~300分鐘/周。
糖尿病患者的雙向轉診
轉診目的糖尿病患者適時地實施雙向轉診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患者安全和有效的治療,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專科醫療機構各自的優勢。
轉診指征
轉往上級醫院①初次發現血糖異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確者。②糖尿病患者為兒童和年輕人(年齡8.0%者;血壓控制不達標,調整治療方案并規范治療3個月后血壓>130/80mmHg;血脂不達標,調整治療方案并規范治療6個月后LDL>2.6mmol/L。⑥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足或周圍血管病變)的篩查、治療方案的制定和療效評估在社區處理有困難者。⑦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導致嚴重靶器官損害需要緊急救治者(急性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腎病導致的腎功能不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導致的嚴重視力下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導致的間歇性跛行和缺血性癥狀,糖尿病足)。⑧血糖波動較大,基層處理困難或需要制定胰島素控制方案者。⑨出現嚴重降糖藥物不良反應難以處理者。
轉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①初次發現血糖異常者,已明確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②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治療后病情穩定。③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已確診、制定了治療方案和療效評估。④經調整治療方案,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達標者。血糖達標:糖化血紅蛋白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上級醫院雙向轉診模式,見圖1。
轉診流程
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或急性靶器官損害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接診后,應迅速評估病情,同時呼叫急救車,給予緊急處理,如吸氧、建立靜脈通路、對癥用藥,與家屬溝通并填寫病情記錄及轉診單,由家屬、全科醫生和(或)護士及急救人員共同將患者轉送至上級醫院。評估及救治情況詳細記錄于健康檔案接診記錄中。
2周內隨診患者病情,記錄于健康檔案接診記錄中。
病情穩定后,患者持上級醫院治療方案轉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繼續隨診管理,必要時與專科醫生聯系。
【關鍵詞】 云醫療 全科醫療 應用
一、前言
現階段,云醫療技術在我國各級醫療機構中均應用廣泛,即在云計算、3G通信、物聯網等多種新媒體技術基礎上,有效結合醫療技術,以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水平、實現資源共享為目的一項新型醫療服務,可滿足現代化社會發展中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將該項醫療服務用于全科醫療中,具有科學預防疾病、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高醫護人員工作效率以及促進護患實時溝通等多項技術優勢,實施效果良好。本文筆者主要以腦卒中系統化干預的全科醫療服務為例,探討了新時期背景下云醫療在全科醫療中的有效應用,現報道如下。
二、云醫療在全科醫療中的應用
1、全科醫療c云醫療系統相結合的技術要點。①詳細收集并整合來源于不同醫療機構的數據資料,以患者為中心,以相關健康事件為主要線索,建立健全患者專項疾病的檔案存儲架構。②科學分析各項重大疾病全科醫療協同服務的需求及其環境特點,并適當借鑒其他行業中較為成熟的云醫療技術設計模式,明確全科醫療協同云醫療系統的技術架構方法及其實踐原則,以促進云計算系統的可持續發展。③經專家論證與技術調研,設計并制定云醫療環境下各大醫療機構協同作業的相關規范與要求,并通過技術抽象,建立和完善可支撐協同作業的應用協議棧。④依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全科醫療與云醫療協同業務的系統安全策略,并完善患者個人醫療數據授權體系,以便在資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保護公民的信息安全與個人隱私。
2、臨床腦卒中系統化干預的重點內容。首先,醫院醫護人員需對本院實際情況進行認真調研,了解并明確腦卒中患者在不同醫療機構中的協同醫療需求、協同業務內容及其醫療信息化發展情況,并將其詳細整理為以“區域醫療協同云計算系統需求”為主題的調研報告。其次,科學設計區域醫療協同云計算系統云端架構、醫療機構內終端架構以及資料信息采集架構等,制定相應的醫療協同云計算架構設計方案。再次,依照既定的設計方案,針對臨床中的腦卒中防治問題,從健康教育、資源共享、疾病篩查、醫療協同業務以及患者自我管理與病情康復等多個方面對其進行系統功能設計,制定該癥患者醫療協同云計算系統功能設計方案,為之后在云系統上合理部署醫療協同SaaS功能提供方便。最后,以J2EE架構為基礎,科學開發并運用腦卒中醫療協同云計算系統,發揮其區域監測、協同醫療會診以及資源信息共享等醫療服務功能。
3、醫療協同云計算系統功能服務的成果與發展前景。1.現階段研究成果。對于腦卒中病癥來講,目前我國已合理分配或布局了不同級別和類別的醫療機構中關于該癥系統化干預的職能以及不同醫療結構之間的相關技術標準與協同服務接口等,并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支撐,順利建立了腦卒中的系統化防控體系,且初步實現了各醫院之間“診療標準一體化”與“診療行為統一化”的雙向轉診,以及該癥患者由Ⅰ級預防、急診救治直至Ⅱ級預防的全程無縫管理。同時,當前形勢下,我國醫療行業已基本落實了“分級診療”精神,不同等級的醫療機構可分別為患者提供不同的醫療保健服務,且醫療協同云計算系統內部可通過資源信息共享,密切監測患者在不同醫院的會診情況及其恢復期的預后情況等。2.發展前景。當前環境下,我國各大醫療機構中關于全科醫療與云醫療技術的有效結合僅限于慢性疾病的醫療管理與醫療合作流程等,其中尤以“雙向轉診”較為明顯,其研究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大。未來需重視并加強對“協同會診”與“患者病情遠程監測”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完善以云醫療技術為基礎的多元化醫療協同項目,如區域性影像中心、實驗室檢驗中心等,以強化醫護人員的進修、遠程會診以及社區小范圍內巡診等內部流程的業務功能。同時,需充分發揮三級醫院的醫療優勢,建立統一的培訓與診療中心,在醫院內部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醫師培訓以及全科科研活動等多個方面滲透和拓展云醫療概念,發揮其資源共享優勢,并注重全科醫療中醫師培訓內容與臨床標準的統一性,還可開展疾病前期預防與慢性病護理管理等多個科研項目的臨床研究活動。
總之,于全科醫療系統服務中運用云醫療是非常必要的,當前環境下筆者建議各大醫療機構需結合全科醫療實際情況,于實踐醫療服務中適當融入和滲透云計算系統,并不斷完善各項醫療服務體系,以加強二者之間的協同服務職能,提高社會醫療水平。
參 考 文 獻
進入21世紀以來,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之間的協調性與連續性逐漸開始受到國內外學術界以及衛生政策制定者的關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網絡中的連續被認為是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所不可缺少的特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協調發展和有效合作是服務連續性得以保障的必要條件。然而目前,我國的衛生服務提供環境仍然較為缺乏協調性與連續性,服務利用者難以得到方便、連續、高效的衛生服務,反而時常會由于服務提供的不連續、不銜接而造成重復的、間斷的醫療衛生服務,從而導致衛生服務效率的低下、服務利用者所支付的費用升高等問題[1]。
1農村衛生網絡衛生服務連續性的意義
衛生服務的協調性與連續性是指當患者因健康問題進入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后,能夠獲得無縫隙的連續服務,不會因就診醫師或機構的變化而中斷或重復提供。從衛生服務的效率來看,建立完整有效的促使機構間服務有效銜接與合作的機制,是提高服務連續性、合理配置衛生資源、提高衛生服務質量的核心。從衛生服務提供的效果指標看,保障農村基本醫療服務的連續性是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系統質量改善的關鍵目標。研究者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質量管理和服務模式提供效率的前期研究表明,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的無序和協同服務質量低劣是影響農村衛生服務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醫療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患者在多級機構就診和醫療機構聯合提供衛生服務是必然的選擇。按照衛生服務提供體系的系統觀和“大衛生觀”思想,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之間,也應具有緊密、協調的合作關系,從而實現對疾病有效的防治結合的功能[1]。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系統論強調:系統中全部服務機構個體最優化不意味著服務提供系統整體上的最優。經濟、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導致我國農村人口的死因譜和疾病譜發生演變。農村地區各類疾病的診療流程需要農村基本醫療服務網絡中不同層級和不同專科性質的機構共同完成。農村基本醫療服務網絡離散的提供模式無法使此類疾病患者得到及時、有效、連續和全程的診療。因此,應重視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中的多機構協同質量與衛生服務連續性質量。
2農村衛生網絡連續存在的問題
2.1衛生服務提供缺乏系統性
衛生服務機構中存在疾病治療價值觀和經濟觀的偏移,這會導致衛生服務提供缺乏系統性。衛生服務機構總是試圖最大限度甚至超出自身能力地對疾病進行防治,而缺乏系統的、分層級的對疾病進行防治的思想;加之不同層級的機構對利益的追求,從而導致醫療衛生服務鏈的斷裂。不同級、不同類別機構間對病人展開無序競爭,極大地浪費了衛生資源,降低了醫療衛生服務的系統效率。尤其是公共衛生服務的協調性與連續性研究方面,由于在資源配置時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的考慮,公共衛生服務提供體系內各子系統之間、與醫療系統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
2.2機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與合作的機制
長期以來,政府不斷致力于通過探索與建立相應的機制、采取具體的措施來促進衛生服務提供的協調性與連續性,尤其是在城市里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地區醫院間的雙向轉診機制和服務網絡,在農村建立縣、鄉(鎮)、村三級衛生服務層級管理網絡和轉診機制。政府希望通過實行縣、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不斷改革與推進雙向轉診機制、建立具有連續功能的醫療集團、對公共衛生機構服務進行明確分工等方式,來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醫院之間、綜合醫院之間、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各類醫療機構之間所提供服務的協調性與連續。然而,由于衛生服務體系是一個由具有專業自治權的機構群體組成的體系,一旦出現缺乏有效溝通與協作機制的情況時,這種專業自治權極易導致衛生服務提供中出現利用不足、過度利用、錯誤利用和不必要重復等現象[1],且雙向轉診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實施的效果不僅僅依靠單一的制度保障或者制度安排,而需要各制度間的協調與銜接,保障衛生服務機構間提供衛生服務的連續性。
2.3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對衛生服務提供的協調性與連續性的推動促進作用不足
雖然在我國的現行醫療保障制度設計之初,其功能在促進協調性與連續性的醫療衛生服務方面有所側重。但是,基本醫療保障在對醫療衛生服務進行支付的過程中,對于服務的不連續和重復的提供、機構間無序競爭并未有效地利用其經濟制約力進行控制。現行的醫保制度對于在異地安置、異地工作、轉診就醫的衛生服務利用者的公共衛生及醫療的連續需要基本上沒有起到在經濟上的有效保障作用[2]。所以,醫療保障經濟控制功能的缺位也進一步加劇了醫療衛生服務的不協調與不連續性。
2.4缺乏保障衛生服務連續性的政策支持
現有的衛生政策主要集中在衛生服務機構的硬件設施建設、服務標準的制定和衛生服務質量的評審,涉及衛生服務網絡和連續提供等有關政策的研究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則較少。從文獻分析的結果來看,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制定衛生服務發展規劃中,僅僅提到建立和完善雙向轉診制度,但是對于如何保障雙向轉診工作的持續性,以及如何更好發揮醫療衛生服務的連續性問題則缺乏相應的政策[3]。筆者認為可支撐衛生服務連續性的政策包括完善公立醫院對口支持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制度,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管理指導等方式,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公立醫院改革與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緊密配合、相互促進。
3對策與建議
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衛生改革目標必然要求強化各級、各類、不同地區的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有效合作和協調發展,以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的協調性和連續性。
3.1重構和完善衛生服務管理系統
對于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來說,重構衛生服務管理系統是一項繁瑣的系統工程,應以農村衛生資源配置最優化和合理化為目標,重構和完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機構的布局、服務項目的提供、服務流程的優化,實現農村衛生服務提供主體、服務內容、服務渠道以及各類衛生資源的整合與業務協同,實現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與公眾和各類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縣、鄉(鎮)、村衛生服務機構之間、衛生服務機構與公眾之間、各層級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無縫鏈接,實現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這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層次,醫療衛生管理中心、醫藥供應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間的協調層次,醫療衛生服務的實施層次等[4]。另外,應依據基層衛生服務機構、轄區內的綜合性醫院以及專科醫院根據轄區的衛生資源分布狀況,簽訂連續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通過制度契約的約束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醫療服務的連續性提供,可以考慮將這些納入衛生行政部門評估內容。對于醫療機構來說,一方面,可以加強上下級醫療機構的協作關系。上級醫療機構可以負責好對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的培訓工作。同時,上級醫療機構的醫生也可以到基層進行會診。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立服務協作體可以使雙方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這樣能夠有效地彌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點多面廣、人員少以及設備差的弱點。#p#分頁標題#e#
3.2強化機構間銜接與合作機制
新醫改方案中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在區域衛生規劃的基礎上,制定新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農村各類型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確定其規模、職能和布局,以及重要改造建設項目和投資規模,加強縣、鄉鎮、村三級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職能分工和協作。與此同時,還應該建立縣級醫療機構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之間的醫療人力資源和技術(設備)資源共享和合作互動機制,圍繞著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思想,建立和完善醫療人才、技術、設備等要素的統籌協作機制,開展分級醫療和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首診和雙向轉診工作[3]。探索縣、鄉(鎮)、村醫療機構一體化運行的管理機制,促進區域資源功能整合,均衡發展,提高整體服務水平,實現公共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提高運行效率。
3.3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促進連續性衛生服務的導向作用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自2003年推行以來,已經逐步覆蓋了90%以上的農村居民,新農合資金的使用效率也逐年提高。新農合制度不僅有效緩解了農村居民“看病貴”問題,同時通過對衛生區域規劃和衛生資源配置等政策的影響力,客觀上促進了縣、鄉、村衛生服務機構的快速發展和衛生服務質量的提高。在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管理下,新農合制度還起到了對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中醫療機構間的協作和衛生服務的連續性的推動作用。據統計,新農合制度實施后,農村居民前往縣級醫院就診的人次數占當年總人次數的38%,前往鄉鎮衛生院就診的人次數占當年總人次數的45%,前往村衛生室就診的人次數占當年總人次數的17%。這說明新農合的制度設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農村居民合理就醫和合理分流。從新農合資金的使用途徑和使用效率進行分析,發現資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縣級醫院(占44.3%),其次為鄉鎮衛生院(占46.8%);資金使用效率最高為鄉鎮衛生院(87%),其次為村衛生室(79%)[5]。這說明新農合資金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還有待提高,新農合制度對促進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提供科學合理的連續性衛生服務的導向作用還沒有充分的發揮,有待挖掘。
《精神衛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建設和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精神障礙預防、治療和康復服務能力建設。”法律的出臺,可望促進全國各地精防網絡體系的建設。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 王高華
湖北省經濟發展處于全國中等水平精防網絡現已建立。省級精神衛生中心設置在湖北省人民醫院每個地級市都設有市級精神衛生中心有的縣也設有精神病院。
湖北省精防網絡在技術與管理層面上具有一定的重復性設有多家精神科醫療機構的地區其精防管理部門設于精神衛生中心掛靠單位;僅有一家精神科醫療機構的地區精神科醫療機構與精神衛生中心合二為一,尚未設有精神科醫療機構的地區,由當地疾控中心承擔精防工作。
從湖北省精防網絡的整體規劃而言各地區發展良莠不齊。發展較好的地區在過去自發性規劃與建設基礎上更趨于規范化:而未建立精神科醫療機構的地區正逐步消滅盲點。
《精神衛生法》的出臺并非要求全國各地盲目擴建精衛機構。湖北省的精衛建設就是基于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在資源不足以承擔情況下再另行擴充的原則。其主要原因有三:精防網絡于短期內難以另外單獨建立一個完善的系統:單獨建立精防網絡系統投入量大產出率低不利于節約成本精防工作的特殊性需從業人員專業性極強。湖北省人民醫院既承擔全省精防、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同時承擔武漢市武昌區精神衛生的康復指導工作作為醫院所在地提供服務。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控局精神衛生處處長 嚴俊
四川省成都市的精防網絡在區縣一級與其他省份有所不同。成都市并非每個區縣都設有精神科醫療機構而是通過成都市政府的協調相鄰區縣或廠礦醫院愿意承擔精防工作就可以與盲點縣衛生行政機構簽協議進行救助、業務指導與雙向轉診等工作。這種方式較為靈活同時減輕精防建設負擔消除精防網絡盲點。
原陜西省精神衛生中心院長 師建國
陜西省精神衛生管理屬于政府行為管理部門由陜西省衛生廳承擔西安市由西安市衛生局承擔。行政上各級精神科醫療機構受各級疾控中心指導。
陜西省的精防網絡是近些年才建立起來的正逐步趨向完善。上至省市下至鄉村均配備精防人員對于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可及時發現及時上報。
但由于基層的精防人員并非精神專科醫生出身需不斷培訓來完善基層精防工作。精神類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全套過程與其他疾病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須精神科醫療機構進行此項工作疾控中心難以進行業務干預。因此技術指導工作必須由具有精神專業的醫療執行只有在未設立精神科醫療機構的地區才可由疾控中心暫代。
陜西省精神衛生中心同時承載陜西省與西安市的精神衛生技術指導,負責陜西與西安市精神科醫師的培訓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 謝斌
上海是全國最早建立三級精防網絡的地區。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設有市區社區的轉診模式初次發病的患者需到市級精衛機構明確診斷擬定治療方案,急性期控制,而后轉診到區級精神衛生中心進行慢性期住院觀察隨訪:最終由社區基層(當時稱為居委會或村委會)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家庭隨訪及照料與醫療。此時的社區精防人員培訓均由區級精衛中心承擔。
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由于市場化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發生轉變三級防護格局被破壞。區級精衛中心發展為獨立的三級醫療機構其財政補償來源于區級財政與市級精衛中心失去行政管理聯系僅有業務往來從醫保支付手段而言也失去雙向轉診的引導長效激勵機制缺失。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院長 徐一峰
目前上海市具有兩套精防體系。一是行政體系由市領導牽頭由公安、民政、衛生、教育、殘聯等部門構建的上海精神衛生工作聯系會議辦公室每年負責制定計劃、分配任務。它所對應的是各區縣的精神衛生聯系工作會議辦公室。它建有上海市精防信息系統覆蓋全市10萬~11萬患者相關的信息。
另外一個是技術支持系統
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為首到各區縣精神衛生中心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這一層面。這是一個技術支持網絡。這個支持網絡設有上海市精神疾病質量控制中心從技術層面為各地區精神科醫療機構提供服務包括培訓、制定醫療行為規范、醫療指南等內容。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 賈福軍
廣東省精神衛生工作普及較早共有精神專科醫療機構及綜合醫院精神科或小型民營精神專科醫院140余家,分布均衡廣泛。在職精神專科醫生2000名,占全國精神專科醫生的1/10,公共衛生中精神衛生防治網絡從省,市級到區(縣)再到鄉鎮三級防護建設完善。
右上腹痛、發熱、膽囊點壓痛或Murphy征陽性。輔助檢查(腹部超聲)提示膽囊炎和結石。
進入路徑標準
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K81.004膽囊炎和結石疾病編碼。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治療原則及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 一般治療,解痙、鎮痛,抗菌治療。
治療方案
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禁食,靜脈補充營養、水及電解質。
解痙、鎮痛 可使用阿托品、硝酸甘油、杜冷丁等。
抗菌治療 膽囊炎和結石的抗生素一般用至熱退且平穩、腹部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后3-5天。并結合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通常選用氨芐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或選用第二代頭孢霉素治療,抗生素的更換應根據血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而定。
抗生素使用是為了預防菌血癥和化膿性并發癥,通常選用氨芐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或選用第二代頭孢霉素治療,抗生素的更換應根據血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而定。
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標準住院日為5-7天。
入院必需的檢查項目 ①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潛血;②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心肌酶譜、血淀粉酶、血型、RH因子、凝血功能;③腹部超聲、心電圖、胸片;④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可選擇腹部CT等。
住院期間復查的檢查項目 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淀粉酶、腹部B超。
出院標準 一般狀況好,體溫正常,無明顯腹痛。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
變異及原因分析
出現化膿性膽囊炎需手術者退出臨床路徑;出現膽囊穿孔引起彌漫性腹膜炎者退出臨床路徑;合并膽總管結石或化膿性膽管炎者退出臨床路徑;合并急性胰腺炎者退出臨床路徑。
雙向轉診流程
向上級醫院轉診條件
轉診、會診條件 ①住院期間出現腹痛加劇、體溫持續升高考慮化膿性膽囊炎需手術者;②住院期間出現腹痛加劇、體溫持續升高、腹肌緊張、全腹壓痛及反跳痛考慮膽囊穿孔引起彌漫性腹膜炎者;③住院期間出現腹痛加劇、體溫持續升高、黃疸、血壓下降等考慮膽總管結石或化膿性膽管炎者;④住院期間出現腹痛加劇,血尿淀粉酶明顯升高考慮急性胰腺炎者;⑤住院期間出現其他疾病診斷,而所在醫院不具備治療條件者。
安全轉診方法、步驟 對于病情重需要轉診的患者,為確保安全,按下列方法和步驟進行轉診。
做好轉診準備 ①落實轉診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級轉診中心做好接診準備;②向家屬說明病情、轉診的必要性,途中可能發生的問題;③根據病情,攜帶氧氣袋、吸痰管、輸液設備、液體、搶救藥品。
寫好轉診記錄單
轉診途中處理 ①由熟練的醫務人員陪送;②嚴密觀察病情,隨時做緊急處理;③轉診途中監測生命體征、開通靜脈通道、維持血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