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畜牧業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的合理利用與資源的開采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論述了山地生態畜牧業的概況以及山地畜牧業的牧草種植技術的相關內容,為山地生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山區經濟的進步提供參考。
關鍵詞:
山地地區;畜牧業;牧草種植技術
近年來,山地畜牧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重要的部分。利用充足的山地的資源來將種草與畜牧業有機結合,推進草畜配套,既有利于農業的良性循環,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有利于優化我國畜牧業的產業結構,進而促進中國山地地區的經濟發展。
1山地生態畜牧業概述
一般在丘陵、低山地區,草山、草坡的面積較大,因此適合發展養羊業。而在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中高山地區,牧草茂盛,適合發展牛馬等牲畜。在高寒和干旱山區,牧草低矮,覆蓋率極低,因此適合發展牦牛和馬等牲畜。目前,我國的生態畜牧業發展出現了牧草較少的問題,因此,發展山地畜牧業成為解決生態牧業以及牲畜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對于畜牧業來說,發展山地畜牧業不僅可以解決當地的肉食、畜力、肥料等問題。而且能支持平原地區更多的牲畜及其牲畜的產品。同時在發展山地畜牧業時,還可以利用飼草飼料資源的優勢和有利于生態環境條件來進行牧草種植與畜牧業的共同發展。從而帶動各山區經濟的發展進步。世界上的山地畜牧業分布在歐亞大陸中部的青藏高原、蘇聯的南歐山地、中亞山地、南西伯利亞山地、北美大陸西部的一些山間高原等地區。對于中國來說,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地區,山地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我國擁有如此豐富的山地資源,積極發展山地畜牧業,對充分利用山區的牧草資源,促進山區的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發展山地畜牧業,要注意的就是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
2山地生態畜牧業的牧草種植技術
2.1全耕草地建植技術
2.1.1選地
雖然都是在山地上來進行草地的建植,但是由于各地的山地的具體的氣溫、氣壓以及環境的各種狀態都不盡相同,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牧草品種來選擇要栽種的土地。而且對于土地的要求也是要符合草種種植的最低的光、熱、水、氣等最低的適宜生長的環境。
2.1.2地面處理
對于山地來說,存在著許多地表的問題。比如山地的地表經常會存在大量的石頭,而且有的石塊還是比較大的,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來進行清理。同時,對于山地上的一些雜草也要及時利用除草劑清理干凈,為草地建植創造良好的種植環境。
2.1.3苗床準備
苗床的準備工作是牧草種植極為重要的一環,是牧草種植取得成功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在牧草播種前,要對苗床的土壤含水量的適宜程度進行反復測驗。同時保證苗床的地面平整。如果是在平地進行種植時,要設置一定距離的排水溝來排水,如果是在坡處種植,可以利用其坡度來進行排水,就不用專門設置排水設施了。
2.1.4底肥施用
在種植之前,要為土壤提供足夠的底肥,這樣才能保證草種在生長過程中的肥料能持續供應。底肥的使用可以先在種植區內撒入,然后整體進行翻耕,使底肥均勻播撒在種植區內。或者可以先進行土地的翻耕,然后再開溝將底肥撒入,也可以使草種得到持續的肥料供應。
2.1.5草種選擇
在草種的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對于不同草種的影響。要及時根據山地地區具體的環境條件以及肉羊采食的主要特點來選擇恰當的種植地區。再者,在選擇時要注意到單播種的牧草品種以及用種量的關系,考慮到混合播種牧草品種組合以及用種量,從而保證能夠選擇適宜的草種。
2.1.6種子預處理
種子的預處理就是在種植前,對于豆科牧草的草種要經過一定程序的浸泡種子的環節。浸種后需要將其放在陰涼處,并且要定時間去翻動,直到草種的皮干了,就可以進行相應的播種了。而對于一些豆科類比較硬的種子來說,要用硬的東西去摩擦種子的皮,直到種子發毛皮就可以了。
2.1.7播種
在播種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熟田、熟土進行播種,可以選擇單獨播種,也可以選擇混合播種。在具體的耕種過程中,可以及時根據山地實際,在土薄層、土質差的山地建植放牧型多年生草地,草種要根據適當的情況進行適當的增加[1]。
2.2免耕草地建植技術
對于免耕草地建植技術的應用就較為簡單了。在選擇了合適的種植地區之后,就可以先將山區種植區的雜草、石塊進行相應的處理,就是利用除草劑以及部分的人工將種植區處理干凈。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可以利用火燒掉的植物殘株所遺留下的灰作為種床,大大節約了資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然后再將種子進行預處理后就可以進行種植了。這種建植技術不僅降低了人工成本,還節省了很多資源和相應種植的環節,有利于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進步。
2.3田間管理
2.3.1追施苗肥
一般來說,草苗在長到三到四片葉子的時候就要相應追加肥料來保證草的正常生長過程中肥料充足。一般在草場的每次利用之后都要相應進行追施苗肥以補充草損失的肥料。在追施苗肥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施用尿素的時候,一定要盡量避開草的快速生長期,以防止根瘤菌固氮,阻礙草的正常生長。
2.3.2管理
在草地的生長過程中,還要及時注意到草場的相關情況,要及時進行雜草的清理,及時進行藥物的噴灑以及水的灌溉,保證草場的生長。要盡量保證消除雜草的時間在草結子之前,防止雜草阻礙草的成長。
2.4草地利用
對于草地的利用一般就是包括兩種。一種就是刈割利用。就是在草長到一定的高度時,可以進行收割,但是要在收割的過程中要按照相應的標準留茬,以保證牧草再生長能力的可持續。另一種草地利用的方式就是放牧利用,也是在山地地區較為常見的草地利用方式。在放牧之前,要確定適應的載畜量,要根據草場的承受能力為限度,不能不顧限度進行超載,否則會給草場帶來極大的破壞,使得草場很難再進行相應的恢復了[2]。在國家開始重視山地牧草種植的開發以及政策的支持下,就需要各山地地區的政府和人們積極采取措施來促進山地生態畜牧業的牧草種植技術的發展進步,促進山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在此過程中,我們雖獲得了經濟效益,但是絕對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山區經濟和環境的持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召英,李云龍.春季常見牧草的種植技術[J].四川畜牧獸醫,2014,(04):42-42.
1.1有效緩解草原的壓力,使草原恢復生機
我國有大面積草場,維持畜牧業發展,可是,由于草場和生態環境被破壞逐年加劇,草場承載的能力也逐年減弱。有些省份草場已不能滿足畜牧業發展需要,無法實現放養任務,已經將放養轉變成了圈養。要保證飼料的及時供給,還要緩解草原壓力,就將飼草青貯技術引進畜牧業,使牧草不足問題得到解決,還減輕草原的壓力,使草原可以逐漸恢復生機與活力。通過飼料青貯技術進行牧草的原料加工,使牧草需要得以滿足,保障畜牧業飼養的質量。
1.2保持飼草營養價值,利于飼草的保存
我國傳統畜牧業在冬季會將貯存牧草作為飼料進行牲畜的喂養,牧草大多以粗放式保存的狀態,營養的流失十分嚴重,而且口感不佳,影響了我國畜牧業發展。通過青貯技術的長期發展,飼草青貯技術也吸取了大量的經驗,在技術上進行特殊處理,幫助飼草保持住原有的狀態和顏色、營養成分及良好的口感,既能提高動物食欲,還能滿足動物的營養,利于動物消化和健康。而飼草青貯技術能夠保持飼草營養成分,方便保存,并且在很長時間內使飼草性狀不發生改變,不會受到太多貯藏場地和方法的限制。
1.3飼草青貯后具有更好的適口性,促進動物消化
飼草和飼料作物在青貯后,能夠保持住青綠時鮮嫩和柔軟的狀態,還會產生乳酸與醋酸,保持著酸甜清香的味道,能夠很好地提高動物適口性,而且青貯飼草能量與蛋白質的消化率和干草進行對比,明顯高于同類干草。通過青貯技術,還能提高粗蛋白質與可消化總養分、消化能的含量。
1.4增加飼料的來源,有效節省貯存的空間
青貯技術利于畜牧業完成集約化的經營與發展,選擇玉米秸和高粱秸等作為青貯飼料的來源,而馬鈴薯等作物莖葉因為曬后有異物產生,動物不喜歡食用,可以經過了青貯技術的發酵,家畜卻能接受,成為新的飼料來源。還有一些野草和樹葉等無毒的綠色植物,一旦經過了青貯技術的發酵,就會被動物們喜愛。而且青貯飼料在貯藏時占用空間要遠遠小于干草所占的空間,有效節省了貯存空間。
2飼草青貯技術
2.1飼草青貯技術的設施改進
飼草青貯的設施一般選擇半地下式或者地下式的青貯窖,這種青貯窖的優勢是具有很好的保溫效果,它的缺點是容易在雨季積水,因為取草耗費的時間長,工作的強度大,青貯窖成本很高,所以,現在使用地上青貯窖配合塑料布進行覆蓋的方法,通過飼草青貯在發酵時產生熱量,為飼料貯存保持溫度,能取得很好的貯存效果。要控制飼草青貯時發生腐爛,減少成本,要控制寬度和深度1:1.5或者1:2的比例,而窖的長度要視飼草青貯量來決定。用磚在周圍砌成,再使用水泥與混凝土把四周與地面抹平,保持飼草青貯時窖內的堅固,而且不能漏氣,不能漏水,保持內部的光滑和平坦,使飼草青貯料進行均勻的攤開,沒有間隙。因為青貯的發酵是厭氧發酵,所以,如果地面不平或者出現漏氣,都會使青貯料中氧氣過多,青貯效果就會受到影響。
2.2青貯工藝的流程和要求
2.2.1適時收割才能有效提高飼草青貯的產量
飼草青貯選擇的飼草在幼苗到成熟各個時期都可以制成青貯的飼料,不過,由于營養價值和青貯飼料的產量要求,一般要選擇最佳收割時機,例如,燕麥就要在100~130cm株高時收割為最佳,可以保持豐富的營養,還能在全年進行2次以上的收割,太早收割會影響飼草青貯的產量,太晚收割會影響營養物質。
2.2.2青貯草貯前處理技術
以燕麥為例,在收獲后是可以直接青貯的,處理前要先切碎,切短些莖稈可以更好完成裝填利于壓實,形成無氧的環境,更快完成發酵,裝填更多草料,有效提高貯窖利用的空間。壓實后,還能快速排出汁液,利于乳酸菌的發酵。可以把青貯分成親氧、發酵、穩定與出料4個階段。全程生物反應時會降低植株碳水化合物含量,影響植株蛋白質消化率,切碎后要及早完成裝填,控制青貯飼料氧化中營養的損耗。
2.3裝填過程和要求
青貯飼料切碎后要逐層裝填到青貯窖內,每層保持在15~20cm,可能進行踩踏和壓實,增加高蛋白的飼草料,例如,葵餅與首蓓等。可以將干草與鮮草混合在一起進行貯存,鮮草間夾著干草,對干草可以噴灑水分,保持65%以上的含水量,才能取得較好的發酵效果。在裝填時可以增加飼用的氯化鈉,提高動物適口性,完成發酵后,飼草下沉不能超出窖深10%,也不能超出窖口60cm,才能進行封頂。
2.4飼草封窖的技術和要求
對窖口密封后,要先覆蓋軟草或者短秸稈,一般厚度為20cm,再進行塑料膜的覆蓋,塞嚴防止透氣,再用黏土將四周與窖頂封嚴,也可以直接覆蓋土,厚度為30~50cm,保持窖頂的饅頭形狀,利于貯窖的排水,防止漏水與漏氣等情況發生。一旦窖口密封出現問題,就會使空氣與水分進入,產生酶菌等,使腐敗菌進行大量的繁殖,青貯料就會發生變質。一般發酵14d后,就會使青貯物生化活性到達穩定的階段。
3畜牧業中推廣飼草青貯技術的方法
3.1朝著產業化的模式轉變
青貯飼料具有很大的價值與經濟效益,可以由產業化與市場化的運作。政府對農作物產量與草食畜牧集中的區域增加資金扶持的力度,擴大青貯的規模,滿足畜牧業發展前提下建立青貯飼料的市場,形成產業化的局面。國家相關政策會提高青貯飼料的產業化發展,形成良好的發展環境。
3.2開辟推廣的新模式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畜牧業的扶持與引導,對青貯飼料發展增強了經濟效益,還創新了很大青貯的新模式,例如,青貯銀行和自貯、收貯等青貯模式,青貯模式經過不斷的完善,可以在我國各地農業發展與資源合作中試行新模式。
3.3青貯質量標準不斷的完善
我國青貯飼草現階段還存在一些質量與安全的問題,各地方一定要經過認真的調查,總結配套的技術,對青貯技術的規章和流程不斷的修訂,使飼料衛生與安全標準、檢測方法不斷完善,尤其是青貯飼料原料與成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質、微生物超標要嚴格進行控制。
3.4提高飼草青貯用戶與生產者的認識水平
我國加大對秸稈等青貯飼料的發展,有利于畜牧業與生態經濟的發展,還能提高地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所以,在觀念上就要提高青貯用戶與生產者的認識水平,使畜牧業養殖青飼草青貯用戶與飼草青貯經營者了解青貯飼料巨大的價值,能夠主動的、自發的、自覺的生產、使用青貯飼料,不斷提高青貯生產技術水平,擴大青貯的經濟效益,使飼料的加工朝著自然飼料的模式發展。
3.5推廣飼草青貯技術,提高青貯人員技術
青貯飼料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青貯飼料技術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例如,在青貯中增加添加劑,使用捆裹窖藏的技術、使用飼草機械的技術等。隨著大量新技術推廣與應用,能夠有效提高飼草青貯品質,將飼料形成為產品。通過規模化的生產,以機械和集中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和操作,能夠有效提高勞動效率,提高經濟效益。而地方政府也要加強對青貯技術推廣的宣傳,加強試點和示范的各種宣傳及培訓,還要注意培養青貯工作人員技術,可以由地方政府派出專業的青貯技術人員到基層,指導青貯工作的新技術和應用,推廣飼草的機械應用,增加飼草應用機械設備的政府補貼,可以有效降低畜牧養殖戶的負擔和風險。
3.6加大青貯科研人員和物力的支持
通過政府的支持,選擇具有科研實力的科研單位、具有經濟實力企業或者高校,以合作方式來完成青貯技術的研究。同時,政府要推行青貯技術的各種優惠政策,為青貯飼料生產企業或用戶提供資金的支持,通過技術研究和試驗,把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可以有效改善企業或用戶青貯的水平,既能提高飼草青貯質量,還能節省成本,推進青貯產業化的進程,加快青貯技術革新的速度,實現雙贏效果。
3.7打破技術障礙尋找到新的創新點
現階段,青貯技術的應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要將青貯技術研究重點集中在生物制劑上,要提高青貯纖維素降解率與飼料蛋白等方面的提高。通過微貯技術在青貯里找到高效菌種瘤胃微生物消化道與排泄物、枯草較多泥土等存在的新菌種,尋找新菌種也可以對現有菌種馴化、篩選或誘變,轉變為高產纖維素酶、蛋白含量高超級細菌,可以為青貯研究實現質的突破。而復合菌種經過發酵后,是能夠彌補單一菌種存在的不足,在菌種間進行適當搭配是十分困難的,只有適時適量進行添加菌種,才能對菌種間無法共間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克服,例如,白腐菌種混合培養對胞外酶分泌會產生互惠性,可以有效提高木質纖維降解率。要提高對新型發酵裝置的開發,使發酵環境滿足不同菌種要求,更改發酵條件,進一步開發新型的發酵裝置,使復合菌種發酵能夠應用于實際生產。
4結束語
關鍵詞 GIS技術;草地畜牧業;應用
中圖分類號 TP391;S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011-02
Research Advances on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 Grassland Livestock Husbandry
DUAN Qing-wei 1,2,3 XIN Xiao-ping 1,2,3
(1 Hulunber Grassl and Ecosyste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Beijing 100081; 2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Agriculture,Ministry of Agriculture; 3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 grassland livestock husbandry was overviewed,including forage production,grassland resource survey and graphing,paddock assessment,grassland monitoring research,decision-making in recovering forest and grass,WebGIS in livestock management,grassland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GIS model using,etc.
Key words GIS technology ;grassland livestock husbandry;application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是20世紀60年起的一門介于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空間科學之間的交叉科學。它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顯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各種空間動態的地理信息,為地理研究和決策服務建立起計算機技術系統。隨著該技術不斷成熟,其在草地管理方面的應用將日益廣泛。
1 在牧草生產方面的研究與應用
鄒金秋等[1]開發了基于GIS的牧草適宜性決策支持系統。該決策系統的用戶群是政府決策領導、科研人員和一般使用人員(包括普通牧民)。為了適應于不同應用人群,該系統具有數據庫管理功能完善、界面簡單、使用方便、評價模型科學合理等特點,并且具有“查詢現有結果”、“修改屬性評價”和“空間疊加評價”3個功能。
中國農業科學院資源區劃所唐華俊、辛曉平主持的項目“數字草業技術平臺研究與示范”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數字草業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在草業信息元數據標準、牧草生長和評價模型構建方面實現了創新,構建了草業信息管理、監測更新和決策服務等一套完整的草業信息集成技術體系。在理論與技術層面,研發了草地生產力遙感監測模型,采用GIS技術開發了牧草適宜性評價空間模型,為牧草科學評價和生產管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建立了構件化的草地信息監測平臺、草業智能管理決策平臺。在應用與示范層面,運用項目開發的數字草業技術平臺,二次開發了9個實用的草業信息化管理系統[2]。孫 娟等[3]關于退耕還草專家系統的研制與開發研究表明,適宜草種的選擇在退耕還草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依據牧草生物學特性和牧草與諸氣象因子之間的關系確定牧草的適宜分布區間能夠為退耕還草工作提供決策支持。該研究利用GIS與牧草生長適宜度模型相結合,采用模糊邏輯推理機制開發了退耕還草決策支持系統,用戶可以查詢到甘肅省任意一點的氣象信息、土壤信息和草原類型,咨詢到適宜種植的牧草品種及其栽培管理技術,系統還將22種牧草的適應性分布成圖。樣本運行結果表明,系統具有較好的決策功能,可以為甘肅省的退耕還草工作提供決策支持。
2 在草地資源調查與制圖方面的應用
在草地資源調查方面,通常是RS與GIS技術相結合,利用紙質地圖,結合遙感影像,進行植被制圖。如蘇大學等[4]快速完成了全國草地資源面積、類型與分布的調查,初步建立了中國草地資源本底數據庫。
3 在牧場評價方面的應用
李華雷等[5]用土壤侵蝕危險評級的方法對Williams軍訓基地的土壤侵蝕進行了評估。用GIS及修訂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侵蝕量估計值對該地進行分組定級。評估結果指明了發生侵蝕問題的區域及相對的侵蝕危險,但定量分析缺乏精確性。除了無防護性植被的區域外(如道路),其他場地不存在土壤侵蝕問題。從綜合結果的精確性比較來看,將GIS采集的3個因子值與來自田間的因子值進行比較,其結果表明了前者在綜合結果上更精確。西澳大利亞州(西澳)大部分為年平均降水量200~500 mm 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其農田草場面臨土地退化,包括植被衰敗、地下水上升和土壤鹽漬化等,主要由土地開墾及過牧所致。西澳在解決此問題及草場管理、礦區植被重建方面取得許多成功經驗和相關技術。當地科學家應用GIS、空間分析和野外監測充分研究樹木生長與地下水位、含鹽量、土壤質地及地面坡度的關系,最終確定適宜樹木生長的土地景觀[6]。
4 在草地監測研究方面的應用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陳全功使用3S技術建立了監測草地生產力的方法和程序。封建民等[7]在軟硬件系統支持下應用GIS 和遙感技術,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調查,通過基于知識的多重判據復合分類實現多源信息的集成,對呼倫貝爾草原沙漠化現狀及沙地演變進行了系統研究。奈曼地區的沙漠化以固定沙丘的活化為特征。研究利用陸地衛星資料監測地被物和土地利用變化的方法以分析沙漠化的進展。天然植被、結構和土壤紅度指數對分析沙漠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很有效。研究證實,典型區的沙漠化程度有明顯變化;對居民區、公路及鐵路沿線附近地區的土地管理比較重視,并對沙漠化土地進行改良。應用上述方法可以分析沙漠化現狀及發展趨勢,但不能確定其面積的變化。其次,根據調查分類提出了地被物和土地利用變化的監測法。此法要求提供1年中2次不同時間的數據。文中還分析使用此法的可能性。最后,根據陸地衛星紅色譜帶反射率與實測生物之間的高度相關性可估算草地的生物量,并得出結論,從奈曼北部至中部的大部分地區都處于過度放牧狀態[8]。
5 在退耕還林還草決策方面的應用
楊存建等[9]探討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確定需要退耕還林還草耕地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包括4個步 驟。一是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蝕、數字高程、坡度、坡向、植被指數、降雨和溫度等數據庫,并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從而得到生態環境質量數據庫;二是從土地利用數據庫中提取旱地的數據,并與坡度數據、土壤侵蝕數據、植被指數數據和生態環境質量數據進行疊加分析;三是確定退耕還林還草的原則,并在GIS的支持下,確定需要退耕還林還草的面積及其空間分布;四是利用降雨數據進一步分別確定退耕還林或還草的面積及其空間分布。該研究結果可以為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6 WebGIS在草地畜牧業方面的應用
張保輝[10]利用WebGIS技術建立了管理草業信息的中國草業網,該網提供牧草的基本生態和生產信息(包括牧草生物學信息、牧草物候信息、牧草適宜性與引種信息、牧草營養價值信息、牧草水肥管理數據和牧草生長/收獲/產量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包括牧草國內流通數據和牧草進出口數據)、文獻數據(包括模型數據庫、文獻題錄數據庫和文獻全文庫)、圖像視頻(包括牧草基病蟲害圖像和生態區景觀/資源圖像)、生態區基礎數據(包括省/縣級農業經濟數據、省/縣級畜牧業數據、國際畜牧業生產貿易、氣象/氣候資源數據、耕地資源與土地利用、草地資源數據、土地資源數據和地形數據)等,實現了空間信息的瀏覽、查詢、統計繪圖及牧草生產管理。王加亭等[11]采用空間數據庫技術、Web技術、系統開發語言(JAVA語言)、Visual C++語言、遙感技術與WebGIS技術相結合的技術解決方案和方法,以空間信息的完全共享為出發點,從用戶的需求、空間數據的特點和信息服務等3個緊密聯系的層面及其相關的技術支撐方面,探索WebGIS環境下草地資源空間數據的共享、分析及其專題應用,可以為各種Web用戶提供方便、有效的圖文查詢,使其便捷地訪問分布式的異構空間數據庫,并為各終端用戶提供均質、集成和無縫鏈接的時空數據服務。預研究表明,運用上述技術組合構建草地生態系統的虛擬多維空間的方案切實可行,能夠為業界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詢和空間分析共享平臺,對實現中國數字草地具有重要意義。
7 在草原災害監測與預報方面的應用
7.1 草原火險預報
中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頻繁發生的草原火災給畜牧業生產、人民生活及草地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還可能引起森林火災,加重經濟損失程度。草原火險等級預報技術可以預測和預報草原火災的發生和發展,大大減少火災的發生次數及其帶來的損失。根據中國北方草原生態和環境特點,綜合影響草原火災發生和發展的因子,選擇溫度、相對濕度、風速、降水量、枯草率、可燃物干重和草地連續度共7個基本指標構造了基于遙感的草原火險指數。根據計算得到的草原火險指數,將研究區域的火險狀態劃分為低、中、高和極高4個等級,用來預測草原火災發生的可能性、擴展速度和撲滅難度。草原火險等級預報可以為草原火災管理者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12]。
7.2 草原雪災監測
利用NOAA/AVHRR晴空氣象條件下的影像資料,建立積雪監測反演模型,動態監測雪災期間大范圍的積雪空間分布狀況,對牧區雪災綜合評價及防災救災具有重要意義。使用北疆地區1996―1997年2次雪災期間的4個時相的晴空NOAA衛星數據及20個地面氣象臺站觀測資料,研究了云與雪的判識及圖像去云處理方法,提出了云層覆蓋下圖像缺值插補處理的一種新算法;采用線性混合光譜分解方法,研究了基于像元的積雪覆蓋率及積雪空間分類算法,模擬出北疆地區積雪深度遙感地學反演模型。研究結果可為牧區雪情動態監測、分析與綜合評價系統的建設提供科學依據[13]。
7.3 蝗災監測
蝗災屬于毀滅性的生物災害,其與水災、旱災一起構成人類社會的三大自然災害,一旦暴發,可對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社會安定造成嚴重的影響。將遙感與GIS結合,對蝗蟲生境特征、歷史蝗災記錄、蝗害發生時有關數據進行集成和分析,可提供蝗災時空變化、蝗災范圍、蝗災程度、滅蝗的最佳時段等重要信息。韓秀珍等[14]研究了遙感與GIS在蝗災中的應用,以遙感反演的溫度和水分為例來討論蝗災前后生境的變化狀況,依靠遙感等高新技術實現飛蝗災害監測的信息化。信息化監測與防蝗站觀測相結合的方法已經成為監測蝗災發生的最有效途徑。通過2001―2002年連續實地對渤海灣夏蝗孵化期、生長期和成蟲期等7個階段的野外觀測,對蝗蟲生境物理和生物依賴條件樣方統計、光譜測試和遙感機理實驗,提出了“飛蝗生育周期遙感三段監測”的論點,根據這個論點將遙感監測設計為3個階段:一是孵化期水熱條件遙感反演;二是生長期食量猛增遙感監測蘆葦葉面積指數和植被蓋度變化;三是成蟲期尋找新食源對蘆葦蓋度(溫度)和地表水條件,進而對聚集條件和遷移方向進行分析,以指導滅蝗。這種新模式有效發揮了遙感結合GIS連續動態觀測的技術特點,為建立環渤海灣東亞飛蝗遙感監測體系提供了基本技術路線,介紹的思路與方法也可以對森林病蟲害等大規模突發病蟲災害起到借鑒作用[15]。
8 GIS模型的應用
木本植物入侵草地和薩瓦納草原是一個全球現象。Briggs et al[16]研究利用航空影像數量化了1940年和2001年的入侵情況。并利用GIS模型預測了這60年來的林地植被增長狀況。用歷史的航空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研究了樹木入侵草地的過程。利用GIS建模來描述樹木的入侵草原的位點、變化和格局[17]。運用GIS技術將自然保護資源的分布數量化,并將其連接到水模型和植物水需求區數據庫。模型預測1年內每10 d間隔的田間水位,并完成了洪水制圖。應用每一個研究單元的田間數據,結合GIS判斷允許承受洪水的程度及其帶來的風險[18]。
9 參考文獻
[1] 鄒金秋,吳文斌.基于GIS的牧草適宜性決策系統構建[C]//中國草學會.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論文集.北京: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2004:512-519.
[2] 孟秀華.數字草業技術平臺研究獲重大創新[N/OL].中國農業科學院院報,2006-07-24(2).[2011-03-01].http://省略/caas/newspaper/news-text.asp?id=3308.
[3] 孫娟,蔣文蘭,陳全功,等.基于GIS的退耕還草專家系統的研制與開發[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259-263.
[4] 蘇大學,劉建華,鐘華平,等.中國草地資源遙感快查技術方法的研究[J].草地學報,2005,3(S1):4-9.
[5] 李華雷,黃毅.美國應用RUSLE及GIS評估軍訓基地土壤侵蝕危險程度[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3(2):24-27.
[6] QIAN YIBING,WILLIAMS A.Practices and Technoiques about Land Use In West Australia -That Could be Useful in Xinjiang[J].Arid Land Geo-graphy,2002(25):121-126.
[7] 封建民,王濤. 呼倫貝爾草原沙漠化現狀及歷史演變研究[J].干旱區地理,2004,27(3):356-360.
[8] TOSHIAKIIMAGAWA.A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Combating Desertifi cationin Naiman,Inner Mongolia,China with Institute of Desert Resea rch,CAS[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0(20):108-112.
[9] 楊存建,劉紀遠,張增祥,等.遙感和GIS支持下的中國退耕還林還草決策分析[J].遙感學報,2002,6(3):205-211.
[10] 張保輝.基于Web的中國草業網設計及實現[C]//中國草學會.中國草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論文集.北京: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2004:508-512.
[11] 王加亭,袁清,徐柱,等.基于WebGIS的草地資源空間數據共享解決方案[J].中國草地學報,2006,28(2):66-70.
[12] 周偉奇,王世新,周藝,等.草原火險等級預報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2):75-79.
[13] 梁天剛,吳彩霞,陳全功.北疆牧區積雪圖像分類與雪深反演模型的研究[J].冰川凍土,2004,26(2):160-165.
[14] 韓秀珍,馬建文,羅敬寧,等.遙感與GIS在東亞飛蝗災害研究中的應用[J].地理研究,2003,22(2):253-260.
[15] 馬建文,韓秀珍,哈斯巴干,等.基于東亞飛蝗生育周期的遙感蝗災監測新模式[J].遙感學報,2004(8):4.
[16] BRIGGS J M,CHAAFSMA H,TRENKOV D.Woody vegetation expans ion in a desert grassland:Prehistoric human impact?[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7(69):458-472.
關鍵詞:畜牧業;實用技術;推廣;建議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11-0082-02
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顧名思義,就是把目前經過試驗和驗證的最新的畜牧業技術、方法和知識,想辦法擴展應用范圍,使其推廣到廣大畜牧業生產之中去。應用的實際之處,在于將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使廣大畜牧業從業者得到實惠,也直接推動我國畜牧業的健康發展[1,2]。但是我國的畜牧業不管是區域集群的還是分散的,因為其生產對象的不同類別以及各地方氣候和地域差別等的差異,其生產具有相當的復雜性,所以也就對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難度[3]。
1 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1.1 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意義
在“十一五”規劃期間,我國的畜牧技術推廣社會經濟效益約為480.40億元,其比例占到了整個“十一五”規劃期間畜牧業總產值的32.46%。由此可以看出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和重大作用。其不僅能夠增加廣大農民群眾的整體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夠為農民朋友提供先進的技術服務,一般來說,現在的畜牧業養殖專業戶,動物的產前、產中,產后的一條龍服務都是在畜牧業推廣工作人員的積極指導和服務下進行和完成的。可以說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重要依賴和方向的把握者,其是不可或缺的,其代表了目前最先進和最科學的技術,在我國畜牧業發展工作中的意義是重大的。
1.2 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工作的作用
一般來說,政府是畜牧業發展的宏觀調控者,但是其幕后卻不能缺少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人員的出謀劃策以及其所代表的專業知識。畜牧業技術的推廣工作人員一般來說會向政府提出自己的科學見解和意見,也提出符合生產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模式等,為政府制定科學實用的政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另一方面畜牧業技術推廣人員代表了廣大畜牧業從業者的利益,幫助農民解決相關畜牧業難題,并且充當農民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向政府反映農民的需求和問題,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的良好發展。
2 畜牧業實用先進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推廣方式跟不上實際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的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宣傳、咨詢、培訓和指導等。雖然也有成效,但是其畢竟是屬于課堂式的理論說教,缺少實踐和驗證是目前最常見的問題。現實中的應用是需要實驗、示范和培訓等過程,不能為追求速度直接拿到實際中去應用。畢竟農民對新事物的認知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過程,并且農民也承擔不起失誤所帶來的損失,所以只有經過驗證的成熟技術才適合推廣到千家萬戶中去。但是在畜牧區建立示范點又需要較高的成本,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推廣難題[4]。
2.2 推廣人員知識陳舊和職能不全面
雖然說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人員代表了先進的畜牧業科學技術,但是科學研究成果的產生是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并且也會產生一些經費方面的問題,作為推廣人員,其知識的陳舊和老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目前在許多地方,由于種種限制原因,畜牧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知識得不到更新和補充,經費不足又請不到當前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擁有者,知識只能靠書本獲得,缺少實踐和指導,仍需要自己來摸索前進,這就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有相當一部分畜牧業實用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的意識陳舊,認為自己推廣的只是養殖和管理技術。其實就目前而言,“獸醫”這一角色也是推廣人員的工作范疇,并且其重要性與飼養管理同樣重要,它可以避免因疾病和其他原因所產生的損失,但是目前許多推廣人員對這一方面的工作不甚了解,缺少這方面的實用技術,職能單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畜牧業實用技術的推廣工作和畜牧業的健康發展[5]。
2.3 基礎薄弱和投入較少
相對來說,畜牧業的發展更不容易受到政府的重視,這就導致了一部分不以畜牧業為主要發展項目的地區的畜牧業發展投入非常少,然而畜牧業的發展需要較大的投入。這就產生了矛盾,本來就薄弱的基礎根本無法正常或者規模化發展,對我國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工作和畜牧業地區均衡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3 建議
3.1 改變和創新當前的推廣方式
推廣方式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推廣的效果,如今科技發達,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更是簡潔和方便。畜牧業實用技術推廣工作者除了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好推廣工作之外,更要學會利用起高科技,開展活動和講座,大量培訓具有相當文化的學員。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其他的畜牧業愛好者共同努力,打破傳統的模式,使傳統的死板的推廣模式得到創新和升華。
3.2 加大技術推廣的資本投入
畜牧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政府和資金的支持。為了使相關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促進畜牧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轉化,政府要有計劃的進行投入,轉變機制。在推廣人員的知識更新、基礎設施和相關項目的引進方面進行重點投入。在畜牧業集聚區建立示范基地,培訓牧民,開放參觀,接受相關技術咨詢,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共同發展。因為基地投入較大但屬于一次性投入,后續投入會逐漸減少,并且是固定資產,所以相關部門要做好科學合理的投入規劃。
3.3 改革機制,提高和擴大當前的職能
畜牧業技術推廣應該是在全面推廣的基礎上進行的,不只是在養殖和管理方面進行的。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以我國的畜牧業良好發展為基本準則,進行綜合性的推廣。一切有利于畜牧業發展,而又適合畜牧業推廣工作人員的工作,都應該屬于推廣工作人員的范疇,要打破當前意識的拘禁和當前模式的局限性,使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始終處于一個良性的發展狀態。
4 小結
我國的畜牧業正處于一個快速上升和發展的階段,畜牧業實用技術的推廣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條件,更是使畜牧業良性發展的重要依賴。所以做好畜牧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工作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但是局限于當前種種問題,作為畜牧業實用先進技術的推廣人員,要做的就是不斷的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積極進取和努力工作,爭取為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邵喜武,王海艷. 系統論下的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要素優化配置研究[J]. 中國畜牧雜志,2011,3(8):20-23,27.
[2] 李希榮. 我國畜牧業已經進入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新階段 在全國畜牧站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J]. 中國飼料,2012(13):9-15.
[3] 斯小花,姚毛龍. 新形勢下基層開展畜牧業技術推廣的思考[J]. 現代農業科技,2008(10):167,169.
1畜牧業統計數據質量出現的問題
1.1統計數據沒有按時上報
畜牧業工作內容眾多,但是處理工作的人員稀少,在此種狀況下工作人員一直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數據統計人員長此以往會因為過度疲勞影響到工作執行效果。調查畜牧業數據統計工作,發現大部分通知任務結束后沒有及時上交統計數據,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數據統計人員需要處理大量工作,在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可能會優先處理重要的工作,在處理相關工作后遺忘數據上交的工作,致使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在無法得到詳實數據的基礎上進行設置,影響到下一階段生產工作的進行,拖慢工作進度。
1.2統計數據管理制度不科學
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在拓寬自身規模,沒有算發展過程中根據自身工作模式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機制,在數據管理方面因為缺乏符合工作需求的管理制度,無法在監管下有序的運行各項工作。部分數據統計人員在此種狀況下可能會因為粗心大意錄錯數據,因為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此類問題難以及時發現。此外,部分工作人員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會采用違規的方式,出現擅自修改統計數據、謊報統計數據等行為,此類行為雖然可以縮短數據統計的時間,但是違背相關工作提出的初衷,還可能因為數據問題影響到畜牧業未來的發展。
1.3數據統計人員專業能力低下
數據統計工作對畜牧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數據統計工作變得異常重要,但無論是企業的管理者還是數據統計人員,均沒有意識到數據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企業管理者選擇的數據統計人員專業能力不足,比如部分統計人員正確的劃分幼崽出欄數與養殖場出售的幼崽數。因為類別劃分出現問題,由此使得數據統計人員上報的數據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出入,降低統計數據的可靠性、真實性,無法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還會影響到下一階段方案的制定。
2優化畜牧業統計數據質量的策略
2.1統計數據信息化發展
畜牧業數據統計工作需要順應時展,目前為了提高數據統計工作效率與數據統計的準確性,借助信息技術將統計數據工作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利用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強大的數據統計能力,減輕數據統計人員的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與數據統計數據的質量。工作人員必須提高自身能力,因為數據統計工作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對數據統計人員有一定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工作內容與要求的基礎上,數據統計人員還需要擁有良好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可以靈活的使用軟件,編制數據統計報表,并按照要求定期發送報表。
2.2完善統計數據管理制度
統計數據質量直接影響到下階段生產工作的執行狀況,必須關注數據統計工作,將工作重點投放在投資數據管理方面,鑒于傳統的統計數據管理制度內容殘缺,在實際工作中無法進行合理的監管,為此需要創新、完善統計數據管理制度,監管數據統計人員工作行為,確保各項工作可以按照要求進行。需要落實責任追究制度,確定數據統計人員的工作內容,一旦出現數據統計失誤后可以快速找到責任人,并按照制度內容進行懲處措施,還可以增加數據統計人員對崗位工作的重視程度,按照要求完成階段工作的銜接。此外,還應該隨著工作的進行查看數據統計工作執行情況,及時發現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并加以完善。
2.3提高數據統計人員的專業水平
關鍵詞:云計算 物聯網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畜牧業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c)-0012-01
物聯網與云計算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熱點,是“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科學技術,將對各行業未來發展產生巨大變革。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應當抓住機遇,大力提升科技生產力,提高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畜牧業作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主導產業,有其獨特資源優勢,應用物聯網與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促進其向現代畜牧業快速轉變。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計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網絡存儲(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虛擬化(Virtualization)、負載均衡(Load Balance)等傳統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融合的產物,它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使得數據中心的運行將與互聯網更相似。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隨著物聯網業務量的增加,對數據存儲和計算量的需求將帶來對“云計算”能力的要求。工信部“十二五”規劃把云計算平臺和物聯網的發展都作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引起各行業的巨大變革。
就畜牧業的信息化建設來講,會帶來更及時更準確的海量信息,要求實現智能化的遠程監控與跟蹤,這是目前的系統平臺所無法處理的。目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畜牧業的信息化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通過與通信運營商合作,大力建設3G、GPRS、光纜、固話、互聯網等通信設施。通過“金農工程”推進電子政務,初步建成門戶網站群和信息采集系統,提供市場信息、技術培訓等信息服務。在未來云計算與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環境下,單純的信息服務是無法滿足少數民族地區畜牧業信息化發展需求的,這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重大的發展機遇。利用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可以進一步完善畜牧管理部門職能,實現OA辦公、視頻會議、生產統計、疫情監控、畜產品安全、監測預警、動物溯源、草原防火、專家資源、“3S”監控調度等。可以達到集約化自動生產,實現圈舍監控、飼料配方、牲畜投料、牧草收儲、耳標腳環溯源等精準化、科學化和智能化。
目前關于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在畜牧業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研究已經有了一些理論成果和應用工具。中國畜牧業經濟專業委員會主辦了“首屆現代奶業信息化管理及云計算研討會”,并了我國首個奶牛牧場云計算管理系統―― “新牛人X6”,通過牧場管理系統,RFID智能識別系統,在畜牧業養殖、畜產品加工及流通和食品追溯領域提供智能化產品與解決方案。勵源公司研發了多款牛用RFID電子耳標、監測計步器、自動電子秤、智能手持設備等。還有“肉牛育種數字化云服務平臺”,利用智能設備在各育種場采集數據并上傳到全國育種數據平臺,育種平臺可以對數據進行綜合運算,并允許畜牧所的專家進行數據分析,最終將育種選種結果反饋給各育種場以指導生產。“禽育種云服務平臺”,客戶端利用智能手持機及RFID籠位標記卡,各種重量傳感器、溫濕度傳感器將雞舍的信息、種雞產蛋信息自動實時上傳到服務平臺中來,平臺即可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提供選種育種信息。新的成果和新的技術應用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畜牧業的信息化建設中,必將帶來巨大經濟效益。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畜牧業的特點,合理應用云計算與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適宜的管理平臺和管理模式,顯得非常重要。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落后,存在人才缺乏、資金投入少、設備技術手段落后,缺乏政策支持等問題,盡管近年來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薄弱的基礎設施仍然與其迫切的發展需求存在巨大反差:此外,交通不便、氣候環境多變、農林畜牧為主業、地域分布寬廣、多民族聚居、社會政治環境復雜,基于以上因素,其畜牧管理迫切需要信息化的高水平、高速發展。但恰恰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卻非常落后,與其他地區差距特別明顯。因此急需高度重視,發現關鍵問題,針對性的解決相關瓶頸限制,加快其信息化進程。未來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將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重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應落后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必須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現代信息化畜牧業。
參考文獻
[1] Lei Chen;Mitchell Tseng;Xiang Lian, Development of foundation models for Internet of Things[J].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2010(3).
[2] 朱會霞,王福林,索瑞霞.物聯網在中國現代農業中的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1(2):310-314.
關鍵詞:森林經營活動;可持續發展;木材采運
中圖分類號:S782 文獻標識碼:A
木材采運是一項將木材生產作為森林經營核心的工作。它的發展好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類經濟社會以及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同時,它也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相當重要的物質保障。因此,對于木材采運這項工作來說,它所做出的貢獻是不能被忽視的,并且要不斷的提高木材采運的技術水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最大限度上保護生態環境。
1 木材采運技術在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
木材的采運技術對于森林的經營活動來說,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證森林活動能夠正常、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會給整個生態環境、森林的生產能力以及森林當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完整性、可持續性帶來影響。如果針對局部森林進行采伐工作,那么,就會導致森林局部生態系統的功能受到損壞,甚至功能性完全喪失,進而造成森林的更新能力削弱。只有采用合理的、科學的木材采運方式,才會最大限度的降低采伐木材給森林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力。堅持森林經營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將木材的采運技術納入到這項活動中來,切實做好木材的采運工作。在對木材采運這項技術進行研究時,必須要充分的考慮周圍的生態環境,針對環境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 影響木材采運技術的因素
2.1 森林認證給木材采運技術帶來的影響
森林的認證主要是指通過市場對經濟的調節機制,進一步來約束森林經營活動的行為,確保林業能夠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實行森林認證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證明在進行森林產品生產、加工以及服務時,整個過程都是圍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的。它可以保證森林產品的環保性,并且逐漸引導購買森林產品的消費者,能夠做到優先選擇一些經過森林認證的產品。森林認證對木材采運技術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為:森林采伐工作已經從原來大規模的采伐形式,逐漸轉為堅持森林采伐的可持續原則來進行采伐工作。這樣,也使木材的生產方轉變生產策略,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進行木材的生產活動。森林認證對于企業來說,它是企業實現市場開拓的主要途徑,它的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會集中體現在對木材采運的可持續發展作用上。同時,森林認證可以有效的管理企業為了眼前利益而對森林進行盲目采伐的行為。因此,在對木材的采伐技術進行研究和具體實施時,一定要全面的考慮森林認證當中所規定的作業標準以及要求。不同的采伐對象、不同的采伐環境對森林環境產生的影響都會有所差別。
2.2 生態環境給木材采伐技術帶來的影響
如果對森林中的樹木進行大量采伐或木材采伐的技術與生態環境之間不能達到協調發展的話,就會對人類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態平衡帶來十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實施采伐工作時,所使用的技術,一定要與周圍的森林環境相適宜,絕對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讓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在發展林業的同時,要力求尋找一個能夠立足于保護環境,并且同時實現環境友好型的森林木材采運技術,讓樹木在采伐的過程中可以“越采越好”,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3 木材采運技術的發展方向
3.1 木材的采運技術要實現與經濟、技術、社會相融合
木材的采運技術在傳統上主要是指一些技術層面的、微觀的采運作業問題,并沒有過多的涉及到社會當中森林產業的宏觀發展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森林樹木的采伐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這種技術上的木材采運問題,也逐漸過渡為社會問題。這也就要求在提高采運技術時,一定要充分的考慮這項技術可能會帶來的社會性影響,并且要努力協調好采運技術與社會環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力爭能夠通過對木材采運技術的提高,進一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3.2 采運技術要考慮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
木材的采運工作,從森林經濟活動方面上來看,它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對森林中的木材進行采伐時,勢必會給周圍的居民以及當地的經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可以為當地的交通帶來便利,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但是,也會對當地人們所居住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木材采運技術不單要提高采伐技術本身,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環境和居民的切身利益,進而科學的對采伐工作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資金分配,使它能夠權衡好森林經營活動中受損方與得利方的關系。
3.3 采運技術在經濟上要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使采運技術能夠在經濟上具備一定的可行性,這是進行木材生產和木材采伐活動的基礎。在此期間,應該明確木材的采運周期、規定范圍之內木材的采伐量、木材加工和經營企業的年產量等。并且將這些構建成模型,用相應的生態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以及采伐作業指標來對其進行有效的約束,進而深入的研究木材采運技術在經濟上的可行性。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堅持走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基礎上,要不斷的提高科學技術手段和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力爭可以讓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對于森林的木材采運技術來說,它的發展和提升會對整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技術支持的作用,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環境、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俊,王義春.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木材采運技術[J].林區教育,2007(11).
[2] 熊滿珍.論發展工業促進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4(12).
【關鍵詞】畜牧獸醫 多媒體 教學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019-01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進行了改革。多媒體系統進入課堂,將現代教育技術帶入了嶄新階段。將“多媒體輔助教學”引進畜牧獸醫專業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會帶來許多科技優勢,以及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促進作用。 1.畜牧獸醫專業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必要性
現代教育技術全面運用于畜牧獸醫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渲染教學氛圍,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學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講述牛羊病防治、禽病防治時,各種牛、羊、禽疾病的病理變化等用大量的圖片代替了原先老師的板書或者口授。在進行動物解剖學課程講授時,我們完善現有多媒體課堂教學課件,力求每一章節教學課件都做到圖文并茂,按照教材制作《動物解剖學》網絡教學課程和多媒體教學視頻,并全部上網,同時將本課程的圖片動畫以及與組織胚胎學相關的網絡資源在本校的網頁上公布,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校園網進行瀏覽和學習,達到鞏固課堂知識點和擴展知識面的目的。
2.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2.1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增強直觀性
畜牧獸醫課程不同于文化基礎課,它要使學生建立起一個立體的動態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課本內容僵化,特別是一些圖片資料不能充分說明問題,致使學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現代的多媒體技術可使呆板的課本知識生動起來。例如我們學習“口蹄疫防治”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在網上查閱牛、羊、豬口蹄疫的相關圖片資料,把能說明問題有代表性的圖片粘貼下來,組成一系列的圖片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讓學生自己說出它們的臨床特征,播放口蹄疫防治方面的教學短片,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口蹄疫的危害和防治知識。課后讓學生自己上網查詢這方面的各種資料并上傳到網上,相互交流探討,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分析和觀察得出的結論就很容易被學生接受,這部分知識掌握起來就容易多了。
2.2加大信息量,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在保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前提下,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如:病理學是獸醫基礎學和獸醫臨床之間的橋梁,它以獸醫解剖學、細胞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等為基礎,學生在學習時要大量獲取上述課程資料,多媒體教學可以即時調出所需圖片、動畫、視頻及文字內容,大大減少了板書時間。由于教學時間充足,教師可以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引入更多的新理論和新技術,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知識通融與遷移能力。
2.3信息廣泛,拓寬專業知識面
畜牧獸醫課程與其它的專業課程也有著較大的區別,其原因在于畜牧行業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新的養殖技術、疾病以及產品都在不斷的發展,特別是疾病知識方面經常出現新的疫病,同時人們也在不斷探索對付新型疫病的辦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課本上對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遠遠不夠的。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彌補書本上的不足,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可以隨時采集信息服務教學。比如在講“禽流感”一節內容時,可以補充2013年春季發生的“h7n9”的相關知識,“h7n9”是一個新型的禽流感病毒,它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生產帶來了嚴重危害,我們可以從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上采集信息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外禽流感發生發展和蔓延的趨勢,掌握其發病規律、發病機理和發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并把這些資料上傳到學校的教學教學網上,便于學生可以隨時瀏覽和學習。課后
學生在因特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并上傳到網上,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討論,深化所學知識。這些知識是課本上沒有的,但這些知識對畜牧獸醫專業課教學工作是相當有利的,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某些疾病發展的動態和防治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所得到的信息來源之廣、信息量之大是其它資料不可比擬的,也為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特別是畜牧獸醫專業的教學工作,網絡和多媒體技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誘思情境,展示相關知識背景,引導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發現、相互討論和研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經過長期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認知水平總是由低到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因此,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其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作為專業教師應深入教學一線,掌握畜牧獸醫行業動態,了解新的科技知識,通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傳播新知識、新內容,培養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以寧.網絡教育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牧民對畜牧業技術的認知調查顯示,科學飼養新技術、動物疫病防治和良種引繁是目前牧民最希望獲取的三大畜牧業技術。調查中,38.7%的牧民迫切需要科學飼養新技術,牧民對于牲畜疫病防治和良種引繁的需求比例分別為22.3%和12.5%。調查中有63.0%的牧民將動物疫病防治技術列為獲得指導最多的技術;55.0%以上的牧民表示進行了良種引繁,如養殖西門塔爾牛、引進優質種羊等;43.0%的牧民學習并運用了科學飼養新技術,如冷配技術、羔羊育肥技術。由此可見,基層推廣部門的畜牧業技術供給與牧民的總體需求較吻合。在調查中,牧民對于畜牧業行業信息及畜產品相關市場信息等的需求較大,反映了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在牧民技術信息需求及提高牧民自身科學素質方面還未發揮作用。實地訪談中牧民普遍反映種植青貯成本較高,加之地下水資源分布不均及機井等基礎設施的限制,青貯飼料地的灌溉成為突出問題。很多牧民不得不放棄青貯飼料的種植,靠天養畜現象對畜牧業技術推廣,了解牧區實際情況,滿足牧民技術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戰。當調查牧民“畜牧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技術推廣對您的畜牧業生產有無幫助”時,20.7%的牧民表示非常有幫助,表示完全沒有幫助的牧民只占4.6%。調查“畜牧業技術推廣對您畜牧業生產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幫助”時,回答“非常有幫助”和“較有幫助”的牧民比例分別為11.4%和26.9%。畜牧業技術推廣對牧民畜牧業生產和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2牧民對農技員推廣工作的評價
1.2.1牧民對農技員推廣方法的評價目前,農技員在畜牧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采用各類推廣方法。最主要的方法為發放技術資料,占90.2%,排在第一位;其次為電話指導、集中培訓。調研發現,牧民非常喜歡農技員采用現場示范、入戶指導的技術推廣方法,但由于基層農技員數量有限,加之牧民居住較為分散,交通不便,因此在實際中現場示范的方式相對較少。此外,由于牧區廣播電視事業還有待改善,因此運用現代化媒介技術的推廣方法尚不足或空白,見圖1。
1.2.2牧民對農技員工作態度的評價調研中采用“農技員的指導態度”及“指導過程中是否尊重牧民”2項內容來衡量農技員的工作態度,并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非常、較、一般、不太、完全不)讓牧民進行評價。對農技員態度表示一般的牧民人數占3.8%,較好占50%,態度非常好的占46.2%;在農技員是否尊重牧民的調查中,一般尊重的牧民占2.1%,較尊重的占49.3%,非常尊重的占48.6%。由此可見,基層農技員在平時的技術推廣中,工作態度基本得到了牧民的肯定。
1.2.3牧民對農技員答疑解惑能力的評價在“農技員對您提出的技術疑問和咨詢的問題進行解答的及時性”和“農技員在進行解答時您能否聽懂”兩個問題的調查統計顯示,農技員對牧民的解答是較為及時的,選擇非常及時的牧民數量占30.9%。此外,牧民對于農技員技術講解和疑問解答的理解程度也普遍較高,選擇較易懂的牧民占40.0%,非常易懂的占44.4%,這反映出農技員的溝通能力和推廣技巧受到了牧民的認可,見表3。
1.3牧民參加培訓的情況畜牧業技術培訓是提高牧民生產技能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調查中,64.5%的牧民近3年接受了畜牧業技術推廣部門組織的各類技術培訓,接受技術培訓的牧民對于培訓效果的評價,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57.9%的牧民認為畜牧業技術培訓的效果較好,對于自身生產能力和綜合素質起到了較好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有29.0%和7.9%的牧民認為技術培訓效果一般,甚至較差。這說明目前畜牧業技術培訓仍然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可能是由于技術培訓供給不足、培訓內容或形式不符合實際需求及牧民對于技術培訓的有效需求不足。
1.4牧民解決技術難題的主要方式為了掌握目前牧民解決畜牧業生產技術難題的主要方式,調查中列舉了農技員指導、科技示范戶、自己摸索、畜牧業協會、親戚朋友以及電視、書刊幾個主要的方式,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目前牧民解決畜牧業技術難題的第一渠道還是內部渠道,即依靠經驗和摸索,其中畜牧業協會傳授相關技術約占34.9%;畜牧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技員指導的占31.9%。相比之下,電視、書刊僅為4.1%。這說明基層畜牧業技術推廣的力度和深度還有待提高,廣大牧民依然缺乏有效和充足的技術指導,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推廣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
1.5牧民對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整體效果的評價牧民對基層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整體效果評價表示非常滿意的占34.4%,較為滿意和一般滿意的占48.9%和12.2%。由此可見,大部分牧民對于基層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整體效果較為認可。調查中有4.5%的牧民對基層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整體效果給出不太滿意的評價,盡管比例不大,但從畜牧業推廣工作的角度來看,需要改進和進步的空間較大。
2結論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