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升學歷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而言,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式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來。”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要想讓學生對作文感興趣,首先要打消他們對作文的“怕”。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老師最怕視導組,學生最怕星期五(很多學校作文課在星期五)。怎樣讓學生從“怕”中走出來,就要讓學生知道怎樣用自己的筆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就像小鳥隨心所欲的唱自己想唱的歌一樣。從青少年作文的心理動因來講,孩子們生性活潑、好動,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認識興趣成了他們一次次作文活動的直接的巨大驅動力。教師應抓住這一點,運用形式多樣的,生動活潑的,形象直觀等多種方法,或是做游戲,觀影視等來啟發他們的靈感,誘發其寫作興趣和欲望。讓他們在說說笑笑,讀讀寫寫中,很自然的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不在“怕”作文,愛上作文。讓孩子們的個性得以彰顯,潛能得以釋放,從而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滿于海”的境界。順應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遵循其認知規律。精心的設計好每一節作文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繪畫他們自己的藍圖。在教學中,筆者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學生敢說、敢寫,突破他們的心理障礙。如:讓出課前五分鐘,逼學生上臺講話鍛煉膽量,講話內容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取,天文地理,成語故事,復述文章等。一年下來學生由“不敢說”變成了“我要說”,過去站起來無話說,現在似乎個個都成了小演講家,寫作水平也隨之有了明顯提高。
2 教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只有厚積,才能薄發,積累材料是作文訓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的原材料首先來自于生活。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有無窮無盡的“閃光點”等著孩子們去發現,去描繪。我們可以有計劃的帶孩子們走出校園,到工廠、田野中去親身體驗,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體驗人與人之間微妙復雜的情感。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影視、廣播等各種現代的傳播媒介,讓學生獲取最新的社會信息,使之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學生有了親身的體會,寫出的文章定會有血有肉,豐富多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的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淵博的知識,提高認識,學到寫作方法,讓他們寫作起來游刃有余。在學生重點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大量的優秀刊物,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閱讀。培養他們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平時讓同學們把自己讀到的名言佳句及時記錄下來,豐富自己的作文詞庫。為了鼓勵閱讀,可以不定期開展一些活動,如:“讀書讀報月活動”、“班級文化節”、“演講比賽”、“辯論賽”。讓他們從中嘗到閱讀的收獲,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和重要性。
3 讓學生體驗成功
分享成功是作文的最大奧秘。教師要讓孩子體驗到成功,體驗成功的樂趣。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教師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要讓他們手一伸就可以摘到“桃子”,嘗到成功的甜頭,從而想去摘更多的“桃子”。在評價作文時,教師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正視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的差異,不要搞一刀切。特別是對于作文水平比較差的學生,要多捕捉他們作文中的閃光之處,通過贊揚、鼓勵,激發他們對于作文的興趣。
此外,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如讓每個人準備好自己的得意之作,開展作文交流會。請小作者談體會,開展討論。班級的板報上或櫥窗里可以開辟專欄,讓學生及時報道、評價身邊的事情,展出優秀的作品。鼓勵他們積極向報刊投稿,每當看到展示自己作品的櫥窗前站滿了欣賞的同學和家長時,看到自己的文章見報時,他們的內心一定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4 讓學生廣泛實踐,學會創新
“創新”是作文教學的關鍵。學生既是語言文字的學習者,更是應用者和創造者。除了研讀范文,還必須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東西去實際應用。只有反復的實踐,才能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我們要充分利用身邊已有的資源去挖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去挖掘素材,提煉主題。不但選材要新,視覺要新,題目和語言也要新。
要想使學生敢于真實地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思想,教師就要勇于更新觀念,要具備接納創新觀念的思想。對學生習作中具有個性色彩的思想見解必須堅持鼓勵、表揚,要用自己的評語撞擊出學生個性化的思想火花。鼓勵學生表現個性化的思想情感,使他們樂于表達,樂于創新,樂于寫作。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問題,突出數學學科的應用性。因此,教師應把數學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用數學的理論和思維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疑問和困惑,讓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探究性學習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二、發展思維,合作創新
著名發明家保爾?麥可爾里德說過:“唯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在教學中,學生往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及時表揚那些敢于創新的學生,并積極引導他們從眾多方法和解決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體現了教學民主、師生平等,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拓展了他們創新思維的空間。
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吸收與內化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其中,小組討論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它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如在小組合作分工學習中,教師應根據不同成員的能力,讓他們承擔不同難度的任務,以發揮每個成員的作用,確保順利地完成任務。又如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傾聽別人的意見,學會反思。
三、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數學新課程標準》建議“學生要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在現實情境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主動探究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三個過程: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自我監控是指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所進行的一種觀察、審視和評價;自我指導是指學生爭取那些促使學習趨向學習結果的行為,包括制訂計劃、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等;自我強化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結果對自己做出獎賞和懲罰,以利于維持或促進學習。”在教學中,筆者就經常扮演引導者、觀察者和協作者的角色,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意識地創設“爭論式”情境,為學生設置知識擂臺,在一次次的智慧交鋒中,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開闊視野,方法引導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學習科學知識,需要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從現象到本質.教師可利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經歷過的身邊事物來創設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感受知識的本來面目,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既學習新知識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如七年級下冊第四章 “北京時間與北京的時間”這一節教學的案例:
老師:(課堂引入)假如我們參加旅游團在早上7時從北京出發,飛行10個小時到達美國紐約,應該是北京時間的下午5時,我們該去干什么事呢?是去吃晚餐、找賓館住宿嗎?
學生:不是傍晚,因為從地球儀上看,美國在我們的對面。
老師:由于不在正對面,那應該是深夜、凌晨還是上午呢?
老師:我們有什么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在上面的新課引入中,設計的是一個很現實的生活問題,在將來“我”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那個原來令人討厭難解的“地方時,區時”等概念,一下子會變成學生“迫不及待想解決的概念了,因為學生心中有了學習目標,這是實現目標道路上的障礙物。
老師:(課堂的結尾)要想在 “紐約時間”的上午8:00左右到達紐約,如果乘飛機要飛行10個小時,我們應該在北京時間的什么時候出發?怎么算?
學生甲:先退10個小時,應在“紐約時間”的前一天22:00出發,因為北京在紐約的東邊,所以再加上時差13個小時,所以應該在“北京時間”當天的上午11:00出發即可。
這時學生就會非常積極主動地去運用學過的知識,切實讓學生感受這堂就是在解決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進行美國之旅的時間安排。引人入勝的生活化學習情景,能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了愉悅的學習氛圍,能悄然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參與欲,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讓科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確,只有教師敢于超越教材,才會有鮮活的教學內容,學生才能愛學、樂學,科學才能以她特有的魅力將學生緊緊地吸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定能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科學來源于生活實際,教師要善于尋找生活中的科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科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就能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到處存在著科學問題”,并能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八年級上冊第四章最后一節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的教學案例片段:校里的路燈是定時控制的(那個開關叫定時開關),如果給你一個光控開關?你能實現在陰天時讓路燈提前點亮,在天氣睛好時按時點亮嗎?(其實只要將兩個開關并聯即可)那時我發現已經無法找出班里原來的成績差生了,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讓我感嘆。
讓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下,每當走在校園的路燈下,知道這些路燈是定時控制的,“我”還能設計出時控與光控聯合來控制路燈的電路。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更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個案例中同時還能讓人感受到科學教學來自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真正做到教師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三、積極探索生活中的科學,放飛學生思維
科學教學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科學教學以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為探究對象,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也要先尋找一個合適的探究對象。讓孩子們主動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審視現實生活,嘗試從科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放飛學生的思維,這時學生的學習才是主動的,學習的效果才是最顯著的。
這是一個電學部分復習課的案例:主題是熱得快里的科學知識。先出示一瓶的自來水,告訴其質量,測出初溫,給出一個熱得快,再借助熱得快說明書上的內容,要求學生計算燒開所需要的時間,在此同時進行實際的燒開水,展現一個最平常的生活場景,但發現計算時間與實際燒開的用時不一致(結果可由老師來預設)。于是讓學生展開分析,最后得出是由于電壓下降造成,接著分析電壓為什么會下降,再解剖熱得快,電熱絲材料應試具怎樣特點?電熱絲與電熱管之間的石英砂應該具怎樣的性質?這種電熱器不夠安全你能提出哪些更好設計?
類似可以開展的生活科學復習還有很多,例如廚房里的化學知識,自行車上的力學知識,轎車身上光學知識,......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培養學生能力
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生活離不開科學,科學離不開生活。作為一名科學教師,總是想方設法創造條件,不僅在課堂中要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而且在課外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體會身邊處處有科學,感悟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創造性地來學習知識,培養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熱愛科學,喜愛科學。
【關鍵詞】初中英語 學生 自學能力 培養方法
進入21世紀以來,教育教學的重要性愈加凸顯,英語作為一種最常用的語言,在經濟貿易交流與商務溝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英語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實現互動,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降低。顧名思義,自學能力是一種自己學習的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能時刻對學生進行測試,想要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成績,在英語學習中能夠實現嘴口并用,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本文就結合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以學生的興趣引導為前提,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概念,從而養成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
一、培養初中生英語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當今是“知識爆炸”時代,人類只有學會了怎樣學習,才有可能從容地面對世界出現的新知識構成。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自學能力是學生所有能力中的基本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獲得知識、獲得其它能力的發展有促進和加速作用。由于英語是外來語言,有其特殊性,比起中國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的自學要困難得多。
由于硬是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國初中英語教學的方式仍舊相對落后,教學方式單一,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只知道以教師為主導,采用灌輸教學方法和題海戰術,讓學生死記硬背。長此以往,學生不僅不能提高學習效率,還會對英語產生厭煩情緒,自主參與的熱情也會大大降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對英語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今后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可以舉一反三,創新學習策略,奠定終身學習的觀點。
二、初中英語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方法
現如今,新課程改革逐步實施,初中英語學科中的內容不斷更新,很多語法知識也出現了新變化。學生想要取得好成績,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素養,就必須善于完善自我,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而初中英語教師也要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就必須激發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熱情。對此,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初一新生對英語的好奇心,然后實行全英語式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做游戲、情景對話、英語辯論賽等方式。例如,結合初中英語學習中有關體育運動的章節,教師可以在教學任務完成后,讓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的運動,并用英語故事的形式在班級發言,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參與互動的平臺,從而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活躍有趣的課堂氛圍。
2.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過程過于強調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這樣以來,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感,對自主學習的方法不了解,缺乏學習的能力。針對這些不足,教師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按照科學的順序展開學習。具體而言,教師應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復習功課、背誦英語課文、記好課堂筆記等,幫助學生打好學習英語的基礎。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安排中可以適當給學生提供一些時間,進行英語學習方法的交流,從而提高英語的學習效率。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背誦一些重要的英語詞匯和短語,從課文中找出重要的句型和難點,從中發現自己未掌握的知識點,自我思考和學習,把學習內容簡單化,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初中生課堂英語學習的時間只有45分鐘,想要講解主要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遠遠不夠用的。課外時間是學生可以利用的自主時間,教師要堅持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羅列一些適合閱讀的書目,讓學生在業余時間進行朗誦和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展他們的眼界和視野。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閱讀英文期刊,開展英文讀書交流會,建立讀書角,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
三、結束語
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教師要結合以往教學的經驗,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認識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并養成他們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關鍵詞:物理教學;畏難;切入口;興趣
初中物理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一門學科,因為初中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物理這一課程,所以會對物理知識產生難以理解的畏難心理,這是難以避免的,作為初中物理教師,解決好學生的入門難問題,是把物理教學搞好的前提之一。要想解決好這一問題,根據我自身的經驗,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找準知識點切入口
解決一個難題,首先要找到切入點,只要找到了準確的切入點,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個概念,或者一個規律,學生就會不知所云,不知道從何學起,這樣的教學肯定不會成功,教學效率也會很低。例如,在一次初三的教學示范課上,一位物理教師在課程開始是這樣引進的:“同學們,電路分為兩種,串聯和并聯。那么什么是串聯呢?”從這位教師的教學切入點可以看出,學生在對這個知識點沒有任何了解之前,教師直接提出串聯、并聯的說法,勢必造成學生摸不著頭腦的結果,那么接下來的教學肯定會失敗。所以要想上好一節課,教師就必須要做好怎樣切入教學知識點的準備工作,有了良好的開端,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教師在上課時先做好兩個實際電路,一個串聯,一個并聯,放到試驗臺上,讓學生圍著試驗臺,親手操作,教師在一旁指導,讓學生觀察兩個點的區別與聯系,在他們有了一個直接的認知后,教師再抓準時機進行講解,使學生知道兩個電路的區別與聯系,最后教師總結出串聯與并聯的概念,這樣,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理解就深刻,記憶就牢固,這樣的教學模式遠勝于簡單的概念教學模式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興趣對學生學習知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興趣時,不用教師催促,他們會主動地學習,效果也會十分理想;相反,如果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興趣,他就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抵觸方法,不去學習新知識,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又怎么能夠學會呢?所以要想搞好物理教學,在有了良好的知識切入點之后,教師就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就會變得十分簡單,學生學得也十分快樂。在教學中,我經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個整天繃著臉、神情嚴肅的教師,是很難讓學生接近的,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師往往會敬而遠之,學生對教師所教的課程也會產生畏懼心理。所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有溫和的笑容,和藹的語氣,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從內心真心關心學生,努力了解他們每個人的真實想法,對他們在生活當中、學習當中所遇到的困難及時進行幫助,他們就會把老師當成“朋友”,而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正是我們教學所需要的。
(二)不斷變換新的教學方法
講授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因為它是不科學的,不符合學生認知新事物的規律,所以在現代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拋棄不用。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因為已經適應了原來的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自己教學的定勢,所以還是不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當然就很難適應現代教學需要,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也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物理教師,應該利用自身的優勢,做好教學方法的創新,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教育形式。
(三)利用豐富多變的趣味語言
語言分為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表情語言等,我在教學之余,經常觀看相聲、小品等節目,目的主要是學習演員的各種語言表現方法,之后把所學融入到自己的教學語言當中去,使課堂教學充滿笑聲。風趣幽默的口頭語言,使學生感到學習物理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種十分享受的過程;豐富多變的肢體語言、合理適合的表情語言感染著每一位聽課的學生,為物理課堂增資添彩。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的課堂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的物理成績也是直線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利用好各種語言,也是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好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
掌握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是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前提。因為這兩種知識對于物理學習來說,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掌握物理概念,不但要知道概念,還要理解概念,知道在實際題目當中如何運用概念,這樣就會解決很大一部分物理難題。而物理規律,如慣性規律、三大定律等更是解決物理問題的根據,很多題目都是在圍繞著各個概念和規律出題,所以教師要教學生不僅要記住概念和規律,還要深入理解,理解透徹,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才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我在教學概念和規律時,一般不會直接告訴學生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而是通過實際的例子,讓學生直接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而后讓他們通過體驗過程,總結出概念或者規律,之后再讓學生自己找一些和所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分組解決,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規律,而是一個個已經深刻認知的知識點,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把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
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解決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這是學生學習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應付一次次考試,獲得一個個較高的分數,那會背離教育的意義和目標。所以物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既要使學生學會物理知識,也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使學生感到,學習物理知識原來是有用的,它們并不是僅僅停留在紙面上的字符、符號。總之,物理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愿意去學習物理知識,教師就應該不斷學習更多的教學方法,實踐更多的教學理念,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用結合,使初中物理課堂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張曉華 單位:河北省巨鹿縣官亭校區
參考文獻: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
1.學生的學習動機
由于初中生沒有太多的時間接觸社會,更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英語,如果說學生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心理,那么,即使學生勤奮學習也不會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現在的學校都在普及素質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不是說在嘴上的,更不是對教師和學生素質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培養教師的教學樂趣,熱愛教學,同樣也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喜歡學習,學生在學習中找到的樂趣,這也是學生提高學習效果的良性學習動機[1]。在初中階段這個年紀的學生自尊心都比較強,從這點抓住突破口,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強心和自尊心進行對學生表揚以及獎勵,學生受到教師的表揚鼓勵,對學習就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于學生更進一步的進行自主性學習。
2.教學內容的難易度
有些教師在對學生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對照課本按部就班的講述,沒有了解學生對這塊內容是否理解,以及相應同學的理解能力,這不僅對學生理解知識帶來影響,也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對于這一類的問題,教師應進行提前備課,如果感覺到課本上的知識較難,學生很難理解的話,應尋找與教材有關的材料書籍,從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掌握課本以及材料上知識的重難點與初中生學習英語的思維能力的相互匹配程度,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更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師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給初中英語教學的進程帶來很多麻煩,尤其是師生之間的關系把握不好會導致兩者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不僅限制的學生潛力的發揮,還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3]。根據這類問題,教師應更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淘汰傳統的教學方式,開辟一套獨特、新穎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的學習情趣,建立更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學習英語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教學模式也逐漸在改革,多媒體教學模式漸漸的普及到初中英語教學的課堂中,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顯著的提高,尤其是對初中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為顯著。在初中生這個年齡段,對于新鮮的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對于新事物,新知識愿意去探索,去挖掘,而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投入到教學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把很多的英語教學中的知識轉變成圖文或聲音的模式,特別是比較抽象的知識,用言語很難表達的知識,通過多媒體統統能夠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對于這種多媒體的教學模式感到新鮮,感到有趣,這可能是學生更想了解多媒體的一種特征,也讓學生對于學習初中英語產生濃厚興趣的主要原因,從而更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潛力,更好的提高初中生學習英語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初中生的眼里,教師的話語具有很大的權威性,教師需要對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教”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有著“學”的特征,一教一學這也正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到引導性的主要原則,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去主動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給予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鼓勵學生主動提問,主動回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還可以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角,角色互換,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變成主動學習,同時,還應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學生的越多,教給學生的就越多,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教給學生更為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在樂趣中學到知識,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
有很多教師會教給學生自主學習方法和合作學習方法,還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都能有效的促進學習效果。并且這兩種學習方法之間有著直接密切的聯系。合作學習是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的,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實行個人自主的學習方式,也可以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當然,相對而言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會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幾個人對問題的分析,得出的結論可能存在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使學生學到更多的分析方法,所以,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可以結合在一起,通過有效的交流彌補學生自身不足,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效果。
關鍵詞: 中學生數學學習 心理障礙 消除方法
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是指影響、制約、阻礙中學生積極主動和持久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訓練創造性思維、發展智力、培養數學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一種心理狀態,即中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誤會”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1]。這種心理現象會對學生學習數學產生很大的影響,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及時走出困境。
1.中學生形成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
中學生產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教師、家長、社會方面的因素,又有中學生自身的因素。具體地講,受到以下六個方面的影響:1.“應試教育”大氣候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題海戰術使得教師和學生都忙于應付;2.對素質教育缺乏科學的全面的理解;3.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和標準有待于進一步完善;4.數學學科價值還未真正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所認識;5.教法單調死板,缺乏針對性、趣味性和靈活性;6.學生學習方法不對頭[2]。
2.中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表現
2.1依賴心理。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對教師存有依賴心理,因而缺乏自覺學習的動力,總想教師幫助解決問題。比如希望教師對問題進行仔細講述,或對習題一步步講解,最后可以模仿硬套。多數教師也樂意這樣做,滿足學生這些要求。時間一長,學生的依賴心理更強,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最后的結果是學生缺乏鉆研精神,更缺乏創造性,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可能對學習產生興趣,也不可能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3]。
2.2急躁心理。
在學習中,學生的急躁心理表現有:首先沒有認真審題,沒弄清楚題意就著手解題,盲目下筆,從而導致解題出錯;其次是沒有進行條件選擇,沒有對材料進行對比、篩選就急于解題;再次是被題設陷阱所蒙蔽,沒解理解真正的題意;最后是忽視解題后的整體思考、回顧和反思,不進行驗證。
2.3定勢心理。
教育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認知新事物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思維定勢與遷移。所謂思維定勢,就是指人們按習慣了的比較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在許多情況下,思維定勢表現為思維的趨向性和專注性,有其積極的一面,但當這種趨向與當前問題解決的途徑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時,就會產生消極的干擾作用,使得教師因循守舊,擺脫不了被動模仿的束縛。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往往受到老師的影響和自己的學習習慣影響,對解決數學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定勢和慣性。它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利的,能比較順利地解答問題和完成作業,另一方面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思維單一,缺乏創新,對沒有接觸過的題不敢嘗試去解,等等。
2.4錯誤歸因心理。
當數學考試成績較差時,部分學生不是冷靜、客觀地分析出現錯誤的內因,而是把問題盲目地歸結為某些外因,例如歸咎于任課教師,歸咎于自己的運氣不好,因而產生了數學學習的消極情緒。此外,還有自卑心理、自諒心理、迷惘心理、厭學心理、封閉心理等。這些心理障礙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制約、阻礙著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降低。
3.消除中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方法
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表明,在數學學習中必須關注學生內在的心理過程。這是因為數學學習活動不僅是“數學認知的活動”,而且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進程,更是在情感心態的參與下進行的情意活動。因此,要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和創造能力得到充分培養,就必須采取正確的對策,幫助學生克服阻礙其數學思維發展和學習成績提高的心理障礙,營造數學學習的健康心理氛圍[4]。應對上面所列的幾種中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表現,以下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可以借鑒。
3.1滲透學習目的教育,培養自覺學習心理,克服依賴心理。
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適時地向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學習目的越清楚,自覺性與能動性就越強,心理狀態就越好,這就是目的性對學習心理的指導作用。反過來,心理狀態越好,學習越自覺、主動,效率就越高,這就是心理狀態對學習的反作用。教學中,可從學科價值引導、培養學習興趣等方面入手,向學生滲透學習目的教育,培養其自覺學習心理。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學科價值,懂得為什么要學習數學知識,明白數學與其他各門學科的關系,特別是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列舉數學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具體實例,使學生明白數學在工農業生產、現代化建設和現代科學技術中的地位與作用,明白當前的數學學習與自己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和能力發展的關系,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激發學生的自覺求知心理,增強克服學習依賴心理的自覺性,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3.2培養刻苦鉆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
要想使學生學好數學,就需要培養他們的刻苦鉆研精神,克服浮躁心理。為了實現有效的數學學習,教師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主動進行各種練習,深入鉆研,適時進行歸納和小結;指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積極與老師、同學互動交流,把自己的思維活動引向深入,發揮學習潛能。
3.3培養求異思維,克服消極定勢心理。
對于數學學習來說,在深入理解基礎知識、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基礎上,還要善于聯想和想象,不斷創新學習方法,才能突破舊有的思維模式,推出新的學習策略和方法。然而部分學生不善于積累經驗、總結方法,思維帶有明顯的惰性傾向,習慣于孤立地思考問題,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難以深刻領會結論等,思維缺乏靈活性,形成了消極的思維定勢和僵化心理。要克服數學學習中消極定勢心理的影響,首先,要使學生明確所學定義、公式、定理、法則的來龍去脈,并在解題中注意指導學生綜合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轉化化歸等思想方法,從本質上認識數學問題,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其次,要加強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面對新的問題情境,要善于開拓思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不滿足于一種解決方案和一種答案,追求多思、多變、多法和多解。
3.4分析問題的癥結,克服錯誤歸因心理。
歸因是學生對他人或自己學習行為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推測過程。美國心理學家海德認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每個人在行為之后會致力于尋找行為的因果性解釋。如果將行為的原因判斷為外界力量,就是外部歸因;如果判斷為自身的因素,就是內部歸因,因此,正確歸因是激發學習學習動機的內部條件之一。教師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努力尋求正確歸因,即尋求行為的正確原因(外因或內因),學會把握事物的因果關系,善于找到問題癥結所在,從而有效克服錯誤歸因心理對數學學習的影響。
總之,中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產生的原因也是復雜多樣的。與此相應,引導中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的方法也應是多樣的,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要幫助學生消除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教師就應不斷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努力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與個性,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獲得知識,創造能力得以充分發揮,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徐文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障礙及其消除技巧[J].考試周刊,2012(4):74.
[2]史紅霞.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及其消除[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8):48.
關鍵詞:初中;興趣;物理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6-0064-02
一、引言
初學物理,使很多學生感到迷茫。面對學生的迷茫一些老師也覺得教學困難重重,物理真的就這么難學?面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欠缺,要提高物理教學效果,首先應從學生的特點及學生興趣開發的意義等方面入手,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才能確保物理教學質量。
二、中學生學習興趣分析
1.中學生的特點。中學生是人生中的一個美妙的時段,第一,這一時期人慢慢的長大,成長的本身帶給學生很多煩惱、很多疑惑,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大部分中學生都能表現出好學、好問、好動、好幻想的特點。第二,由小學進入中學,學生覺得自己長大了,這時的學生有一種極強的被認可、被重視的心理。因此,不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他們都有極強的表現欲。第三,中學生的身心還處于發展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不全面、較感性,抗挫能力較弱、逆反心理較強。
2.學習興趣與物理教學。第一,興趣使學生對事物產生濃厚的探究意識,在探究意識的支配下,學生會自覺地、主動地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了解、學習。第二,興趣提高了學生對事物的專注度,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注重程度,有利于學生集中思想進行學習。第三,興趣有效地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真諦,拓展了學生視野、增加了學生的智慧,使學生的學習更為主動。當前,初中生學習物理存在兩方面問題:第一,學生剛接觸到物理,物理的知識點多、內容豐富使學生應接不暇,難以產生學習的興趣,致使物理學習很被動;第二,物理的定理、理論、概念等很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掌握,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好奇心、學習興趣等也逐漸消失殆盡,不利于物理教學的開展。要解決好學生物理學習的問題,就需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完善物理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物理教學效果。
三、初中物理教學的方式方法
1.重視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對學生物理興趣的培養極為重要。第一,注重課前導入的靈活性,趣味性、新奇性,利用小實驗、小魔術等將學生帶入物理學習之中,使其能在注意力集中下展開物理學習。例如,講大氣壓的存在時,可以拿一個空碗,碗底浸濕,以手掌為其施壓,使碗底的空氣排出,碗被吸到手心不會掉落。老師表演完成后可以再選一兩個同學試一試。這樣的導入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另一方面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為什么碗不會掉下來?為什么某某同樣做碗會掉下來?在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更加投入地進行學習。第二,重視課堂語言的趣味性、精練性,以語言藝術牽引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如在講力學的時候,“有一個神奇而智慧的蘋果,使人們知道了萬有引力的存在。”有的同學想,蘋果再特別也不能像人一樣思考,怎么可能發現萬有引力;一些提前預習的同學就會想,發現萬有引力的不是牛頓嗎?那個蘋果只不過掉下來砸到了他頭上。在學生的疑問、好奇和思考當中引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及萬有引力的概念。第三,重視課堂的有效提問,根據中學生渴望被認可、渴望重視的心態,巧妙、合理設計課堂提問,讓學生在問答中感受求知的樂趣,獲得成就感。
2.用物理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對物理學習缺少興趣,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物理知識分散、抽象,定理、定義、定律等多如牛毛,難以直觀的理解和掌握。物理實驗,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物理學的趣味,激發了他們探索物理知識的自覺性、主動性。另一方面,物理實驗使抽象的物理現象、物理概念、定義等變得直觀、易懂,加深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記憶,提高了教學效果。例如,加熱試管的水產生的水蒸氣竟能將封閉的塞子沖開,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水蒸氣的存在以及氣壓所產生的力量。此外,放開教學思路,物理實驗不止在課堂上可以做,課堂外也可以,還可以聯系實際生活進行物理實驗,增加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讓學生通過課外實驗提高物理學習興趣。例如:空飲料瓶蓋上蓋子,使勁踩,瓶蓋會飛出還會產生很大的響聲;筷子插入水中會彎曲、插入其他溶液中能嗎?鏡子可以折射太陽光,通過光的折射產生一個亮點,這個亮點能使紙張燃燒嗎?如果一只螞蟻處于亮點之中,會怎么樣?讓學生在愉悅之中認識物理現象,激發他們探索物理知識的興趣。
3.其他教學法的應用。在教學中,堅持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對提高學生物理興趣有積極意義。除以上兩種教學方式外,還有很多教學方式也適用于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對提高物理教學效果極為有用,例如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能更形象、更逼真地演示物理現象,傳播物理知識。如在聲學的學習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聲音及聲音發出的特點,讓學生在聆聽、觀察中了解聲音產生、傳播的奧秘。又如激勵教學法,通過表揚、獎勵等方式讓學生產生被認可、被關注的感受,激發學生內心的自豪感、責任感,使其勇于克服物理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堅持不懈地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此外,還有聯系實際教學法、設計情景教學法等,對學生物理興趣的培養和提高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結語
初中物理是中學物理學習的關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一方面,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掌握基礎的物理知識、物理概念等,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使其能在愉悅、快樂之中掌握物理知識,將物理學習當做一件趣事。這樣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極為有利,對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提高物理教學效果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知識與能力常常被分開來討論,在課程改革之前,生物學科的教學跟其他學科一樣,更多的強調的是知識的積累,如果學生能夠利用記憶復述出自己所學過的知識,便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成功的,復述得越多,常常認為該學生越聰明。新一輪課程改革之后,三維目標中首列知識目標,后列能力目標,最后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中能力目標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旨在引起人們對能力的重視。但其卻不經意間引發了對于知識與能力的分裂,從而也使得本輪課程改革在理論建構上留下了一個被批評的依據。作為一線教師,筆者以為更應當關注的是學生的能力達成(這意味著不能完全拘泥于某些理論),應當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的研究,去思考能力達成的基礎。“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是江蘇科技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也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本節內容在《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中隸屬于“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綠色植物對生物圈有重大作用”兩個次級主題。之所以將這一關系列出來,就是為了讓同行認識到,任何一個生物知識的教學,都要放到一個系統當中去觀察,這樣才能發現知識在一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也才能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知識的系統性。系統性實際上本身就是能力的結果,正是因為生物知識發展自身的邏輯,正是因為教材編寫者的智力付出,才使得復雜無比的生物知識之間有了一條明顯的為一線,有了一個清晰的網絡。而教學本身就是將人類已有成果系統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應當是零碎的,而應當是系統的。因為系統,所以學生的思維便具有了一種前后聯系的動力,思維才能活躍,能力生成才成為可能。
二、認知的邏輯性,是能力達成的途徑
如果說知識的系統性為能力達成提供了可能的話,那這種可能要成為現實,還需要學生的認知邏輯作為基礎。眾所周知,能力達成其實只是一種經驗性的表述,真正的能力達成其實是指向學生的認知的,只有認知能力尤其是認知能力中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才意味著能力達成有了一個科學的途徑。因此,能力培養與達成,某種程度上就是指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達成。生物知識是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的,思維也是強調邏輯性的(即所謂的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本文暫且不談),在“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這一內容當中,通過梳理便可以發現其存在著這樣的邏輯關系:首先,氣孔的開閉與蒸騰作用的關系,以及植物體是怎樣參與生物圈水循環是兩個大的邏輯關系;其次,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場所(葉片),葉片上的氣孔是與蒸騰作用直接相關的結構,氣孔的作用與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氣孔的開閉關系與邏輯中的辯證關系等,均存在著明晰的邏輯關系,而這些關系才是教學中的能力重點,也就是說這些知識本身是具有系統性的,基于系統性而發現其中的邏輯關系,是能力培養的重點。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展示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的分配情況來引入課題,以讓學生思考植物吸收的水分去哪里了,水分是從哪兒散失的。然后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讓學生認識到葉的蒸騰作用是水分散失的主要方式。此后有一個重要學習環節,就是讓學生制作并觀察葉表皮的臨時裝片,并通過畫圖的方式認識保衛細胞的開關,認識細胞壁的厚度,進而重點討論氣孔的開閉機制。此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于課件來使生硬的知識形象化。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體現出知識之間的邏輯性,教學實施體現出教學本身的邏輯性,在這樣的邏輯情境當中,學生的思維也常常具有邏輯的特征,只要學生能夠基于邏輯進行推理,那能力的達成就會成為現實。
三、知識的遷移性,是能力達成的目標
在能力形成之后,必須具有體現這種能力的情境,這也是能力由內隱變為外顯的幾乎唯一重要的途徑。也就是說學生的能力能否變成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讓學生能夠利用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而這也就是知識的遷移性。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是內在的驅動力,而解決問題的工具卻是知識本身。比如在“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過程設計“如何測定植物的蒸騰作用”的操作性問題;針對學習過程中的實驗,設計“觀察植物葉表皮的氣孔”的回顧性問題;針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設計一種類似于DIY的問題。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