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簡述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范文

        簡述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簡述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

        第1篇:簡述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范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形勢,我國國有企業采取了一系列管理體制改革策略,并取得了卓效成績,綜合實力實現了穩步提升。行政管理作為企業管理體系中的基本構成部分,關系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其管理實效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影響作用巨大。本文在對國有企業行政管理現狀作出分析與簡述的基礎上,重點就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構建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國有企業;行政管理;現狀;體制建設

        長期以來,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制度、組織架構以及人資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現實問題,嚴重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新時期,面對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國有企業必須要審時度勢、順勢而行,注重理順好自身內部關系,深刻認識到行政管理的功能價值地位,并構建了完善的實踐體制,以從根本上提高生產經營水平,繼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1國有企業行政管理現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自主生產經營管理權得到了有效釋放,其根本是來源于國家公共權力,事關黨和人民的利益。在一系列政策方針的指引下,隨著歷史沿革,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日趨完善,但其中依然表露出了不少問題,具體體現在制度體系、組織架構、人資建設等方面。

        1.1制度體系

        制度是一切管理行為實踐的規范化、統一化,為國有企業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既有的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包括忽視規章制度建設和官僚思想較為嚴重。在具體的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實踐中,部分企業尚未建立完整可依的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分配不清,工作流程混亂,導致事務性決策常常憑主觀意愿決斷,不僅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有些國有企業則官僚思想盛行,對本企業實際發展需求和行政管理特點認知不清,形式主義現象嚴重,將行政管理部門完全隔離開來,引發了其他部門的反感和排斥情緒,不利于其有效實踐舉措的制定與實施,同時還影響了內部穩定團結,長此以往勢必會遏制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客觀角度上講,制度體系缺失是國有企業行政管理不力的關鍵因素,是相關體制建設的重點方向。

        1.2組織架構

        傳統國有企業發展模式下,其行政管理組織架構是基于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科層官僚制”理論形成的,即一種以分部—分層、集權—統一、指揮—服從等為基本特征的組織形態,著重強調以規則為管理主體的組織體系。計劃經濟體制下,在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中,這種行政管理組織架構不失為一種效率較高的組織形式,其所創造的價值毋庸置疑。但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逐步完成了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微觀主體變革,層級式組織架構的弊端開始顯露,如組織規模無限制膨脹降低了信息傳播效率,信息失真、扭曲現象逐步惡化,由此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此外,剛性的層級式組織結構也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員工工作創新的積極性。在這樣的行政管理體制中,員工更多的是充當企業機器的附屬品和零件,其個人自由必須要完全服從鐵面無私的工作紀律,他們的個性及熱情受到了壓制,工作創新更無從談及。

        1.3人資建設

        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是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資本,亦是行政管理的重要項目。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社會里,人性本位受到了極大限度地扼殺,這種思想依然在國有企業行政管理中蔓延。具體表現為,員工更多地被視為附屬物,只是依附于企業的廉價勞動力,著重突出和強調了領導集體的核心價值,其常常采用一種自我折射的方式,用自己的思想指揮和控制員工勞動行為。在這樣的行政管理環境下,國有企業人資建設表現出了無序狀態,人際間的溝通不到位,破壞了內部和諧,同時亦打擊了員工參與積極性。如此這般,在沒有堅實的群眾基礎面前,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形同虛設。以現階段的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來看,其僅局限于傳統人事管理,從職能上看,只是做了一些基礎的人員調配、職稱評定等工作,難以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容。但現實的狀況卻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自我國加入WTO之后,國有企業不單單面臨著行業企業發起的挑戰,同樣還有國際化的大型企業集團,人才戰略地位越發重要。

        2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構建策略

        行政管理作為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的基礎構成,涉及到多個工作層面,其戰略價值毋庸置疑,理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支持。基于上述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構建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2.1完善制度體系

        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國有企業行政管理的基礎,為員工行為規范提供了依據,同時也是現階段實踐中矛盾最為尖銳的集中點。因此,新時期,國有企業必須要重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人性化的制度體系,藉此提高工作效率及員工積極性。簡單來講,完善的制度體系應覆蓋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各環節,包括權責制度、激勵制度、工作流程等,并形成文字廣泛傳播到員工各階層,由專人負責考核,保證其實施效力。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制度針對大面積的受眾,因而其本身語言敘述要盡量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并且避免歧義的產生,如此才能更好地被執行。此外,國有企業的發展并非一成不變,這也就決定了其構建的制度體系始終存在不完善之處,需持續作出修改或補充。在此過程中,作出制度的制定者和實施者,行政管理部門更應關心制度的公正性、神圣性以及權威性,應在執行之后再采取動作,并深入了解員工群體的深層次需求,積極灌入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保證制度的執行效力。

        2.2優化組織結構

        根據上文分析論述,剛性的層級式組織架構不但降低了信息傳播效率,還增加了一定資源成本,已然不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比之下,扁平化的行政管理組織架構則更加強調管理幅度的增加,可以有效解決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中面臨的種種難題,是現代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構建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扁平式的行政管理組織框架下,各管理層級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其將更多的權利分配至中低端基層員工,體現了全員參與的理念,因而能夠使整個組織更加有效的運作。同時,扁平式組織架構還可以大大縮短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時間,繼而使國有企業根據市場經濟動態變化作出相關反應,保證了自身發展活力。在此過程中,網絡科技發展,尤其是管理信息系統的出現與應用,為國有企業進行行政管理扁平化組織架構建設提供了基礎環境支持,其多元化的信息存儲方式及傳播模式,實現了信息“集群式”管理,使得基層員工與領導集體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和緊密,增加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可能性。

        2.3重視人才發展

        在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構建過程中,發展人才是第一要素,也是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基礎。具體而言,新的市場經濟競爭態勢下,國有企業必須要審時度勢,積極推行人才戰略,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并主動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進以盤活既有人力資源存量,最大限度地激發和發揮其價值潛力。在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體系框架下,明確各類人才任聘標準,強化核心職員的選撥和培養,重視人才力量儲備,建立健全獎懲機制,盡量防止人才流失。人力資源管理部作為第一執行人,要充分認清自身工作價值定位,理性分析判斷員工的實踐行為,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或不足,并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內部培訓工作,必要時刻進行恰當處置。同時,依據相關制度規定,給予表現優異的職工適度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肯定其工作價值,發揮榜樣作用,營造良好的內部管理環境,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發展雙贏。除此之外,國有企業還需進一步發展文化體制,潛移默化中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自身向心力和凝聚力,進而支持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2.4融入先進科技

        在網絡化時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設已然成為改善國有企業行政管理現狀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下企業間的競爭加劇,信息化水平成為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考量,對提升國有企業行政管理效率及質量具有非凡意義。根據功能定位劃分,國有企業行政管理信息系統包括事務處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以及決策支持系統等。其中,事務處理系統能夠輔助完成國有企業行政管理相關事務數據的搜集、分類、存儲、維護及更新等工作,并到內部互聯平臺上,以便于相關應用層的查閱和使用,有效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辦公自動化系統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多功能集成系統,它使得國有企業行政管理相關工作實現了電子化管理,有效減少了職員工作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人力資源。決策系統是基于管理信息系統發展起來的,它有效整合了國有企業各種內外部信息資源,通過數學模型和知識模型的結合,為生產經營決策提供了支持,其良好的人機交互性能,大大提高了相關工作質量。

        3結語

        總而言之,構建完善的行政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國有企業行政管理工作實踐存在差異,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處。因此,希望學術界可以持續關注國有企業發展,理性分析其行政管理現狀,及時糾察出其中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行政管理體制構建策略,實現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邱捷.國有企業行政管理新體制的構建[J].現代商業,2014(20).

        [2]崔娜.對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點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6(23).

        [3]趙曉玲.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芻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6(20).

        第2篇:簡述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鄉土史;歷史教學;課程資源

        一、加強鄉土史教學是當前歷史學研究形勢的要求

        鄉土史教學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鄉土史的研究是目前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年鑒學派為代表的新史學反對傳統的史學只把國家、民族、政治等當作史學研究對象的觀點,主張擴大史學研究的領域,家庭史、社區史等鄉土史內容也成了歷史研究的的重要課題。新史學還主張推行“自下而上的歷史學”,反對傳統的史學只關注統治者和精英人物的缺陷,主張史學研究重視下層民眾的歷史,關注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呼聲,了解他們的看法。

        由于鄉土史在一個人的一生的教育中占據的特殊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加強鄉土史教學。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如果只知道國家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不了解自己父輩、祖輩的經歷、甘苦,不了解自己出生的村落、社區的變遷,那么就可能是掌握了一些“歷史的符號”,而沒有受到應該受到的真正的歷史教育,沒有真正汲取真正的歷史素養,這是由歷史認知心理規律所決定的。“年鑒學派”的一代宗師馬克·布洛赫曾提出“倒溯歷史研究法”,即由今而古、由近至遠的研究法。鄉土史對國家史來說是“近”,由鄉土史而后國家史是“由近及遠”。由今至古和由近及遠,古今對照是符合人們獲得歷史知識和認識歷史的規律的。

        二、世界一些國家對鄉土史教學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視

        對于鄉土歷史教學,世界各國政府都給予足夠的重視。據統計,美國50個州里,有30多個州在法律上嚴格規定,在學校必須開設州史課程。如美國的得克薩斯州規定學生要學習一學期的鄉土歷史、密蘇里州規定學生用2年的時間學習“我們城市生活的過去和現狀”、“我們的社區”等都屬于鄉土歷史課程。一些州的課程設置是以學生最易接受的家庭、鄰居、社區等生活空間的廣延變化入手安排課程,突出生活環境的“由近及遠”。

        英國自20世紀60年代出現“歷史教育危機”的困境后,各地進行了歷史教學改革,努力將教材活潑化,注意顯示歷史課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注意帶領學生參訪古跡、博物館、檔案中心等地,現代史、鄉土史的內容有所增加。普通大眾的歷史在歷史課本中也有所反映,教學內容增加了“我們身邊的歷史”,強調學生利用身邊的歷史去進行探究,運用史料、證據來學習歷史,滿足學生理解所居世界的需要。

        德國的學校尤其重視鄉土史教學,比如前面提到的哈爾希尼,他就寫成了,《世界科》一書,是由“鄉土科-祖國科-地球科”組成的同心圓式的課程。20世紀以后,社會學家施普蘭格提出“鄉土”不在指純粹的自然環境,而是“主體同已被主體的體驗所同化了的,因而精神化了的自然、人格化了的自然。”也就是說鄉土是充滿種種意義的有機世界,是同內在生命息息相通、同自我結為一體的存在。根據鄉土的這一本質而建立的鄉土研究課程在德國的薩克森等州的學校開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日本也較為重視鄉土史教育,在文部省制定的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有關的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觀、調查鄉土史跡及其文物,以具體地掌握國家的歷史”或“著眼于與那個地區的各種條件……,列舉史跡及其他遺址、遺物、風俗、傳統等文化遺產,培養學生對這些遺產的認識和尊重的態度。在大綱的指引下,日本在社會科教學中非常注意讓學生參觀調查家鄉的古跡、調查家鄉的名人、注意發揮口述歷史的作用,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歷史。

        三、我國港臺地區也都重視鄉土史教學

        九七后,教育署頒布的中國歷史科中學課程綱要指出:”認識本土歷史有助提高學生對本科的學習興趣, 以及建立鄉土感情和民族認同感。中國歷史不少史事與香港有關,教師在教授相關課題時, 可與學生研習有關事跡”;又”鼓勵教師辦歷史參觀活動,透過對地方史事的認識, 肯定有助于中國歷史科的研習”(《中學課程綱要·中國歷史科》, 1997年)香港課程發展會議首次于1998年9月在中國史中全面開 設香港史專題,希望通過鄉土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學生對文化遺產的認同,從而對社會建立歸屬感,同時要求建立鄉土感情和民族認同感。現在香港的中學歷史教材中在正式課本的一些章節之后,增加了鄉土史的內容,取名為“尋根溯源看香港”。比如“史前的香港”簡述了香港地區發掘出來的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址和文物,證明5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定居。并且在一些正式章節后,安排了“香港史跡考察”等內容,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我國臺灣地區在1987年取消法后,當局提出了“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具有傾向的所謂務實政策,鄉土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視。初中開設“認識臺灣”課程,分為歷史篇、地理篇、社會篇。鄉土教育的目標表述為“增進學生的鄉土意識”、“培養鄉土活動的興趣”、“發展探究思考能力”、“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的態度”等。教師經常指導學生進行一些鄉土考察、參觀、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同時臺灣地區在一些師范大學也健全了鄉土教育研究和指導機構。最近幾年來臺灣的鄉土教育由忽視到極端重視,其中包含有的政治取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學者和廣大教師是以真誠的態度,認真地從事鄉土教育和研究的,其中他們總結的許多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只是我們在吸收他們鄉土教學的經驗時,一定要對臺灣當局的“意識”保持清醒的認識。

        課程的鄉土化是目前國際國內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歷史教學中的鄉土史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國外和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一些做法,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以吸收、借鑒的東西。

        四、我國鄉土史教學有著優良的傳統等待我們繼承

        我國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鄉土史研究,并以此為教學內容來教育后代。有見識的中國古代統治者信奉一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孔子所編訂的《春秋》,基本上是魯國的地方史,并成為學生學習的基本課程之一。東漢末年,會稽人趙曄編寫的《吳越春秋》和吳臺民編寫的《越絕書》則開地方志編寫的先河。唐宋以來,地方志的編寫越來越受重視,并在史學研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方志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通史,它全面介紹了一個地區的建置沿革、自然及政治、經濟、文化、人物的情況,為人們了解家鄉的歷史發展過程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除了浩如煙海的地方史著作以外,我國古代還有其他許多能進行鄉土史教育的資源,主要包括:天子家的宗廟和各姓氏宗族家的宗祠;紀念為本地區做出過貢獻或對本鄉有影響的人物的祠堂;各地的石窟、廟宇;為忠臣、義士、節婦、孝子建立的牌坊、碑碣;各地有影響的建筑工程;陵墓;流傳于社會的對聯和歌謠等等,這些寶貴的資源都在發揮著鄉土史教育的效果。

        我國自清末以來,就把鄉土史教學和鄉土史教科書的編寫制訂于教學大綱中。1903年《奏定小學堂章程》中規定“略舉古來圣主賢君重大美善之事,而尤先講鄉土歷史,采本境內鄉賢名宦,流富諸名人事跡。1907年根據上述精神,廣東、廣西出版了鄉土史教科書。著名學者何炳松先生,他寫了《歷史教學法》一書,又翻譯了美國約翰生·亨利的《歷史教學法》,論述了鄉土史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國真正重視鄉土史教學和教材編寫是在解放以后,國家先后頒布的中小學歷史教學大綱,都明確闡述了鄉土史教育的重要意義。我國各省市從50年代起大部分都自編了一套地方鄉土歷史教材,總共不下幾十種之多。1957年3月,同志在一次教育座談會上指出“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教材是否合適?……教材要減輕,課程要減少。教材要有地方性,應當增加一些地方鄉土教材……”、在此之后,我國各地編寫了不少鄉土史教材,不過其中多數屬于村史、公社史一類,后來“”中也有大量的鄉土史教材,但政治色彩濃厚。

        1987年國家教委召開的“全國鄉土教材工作會議”,極大地推動了鄉土史教學工作,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鄉土史教學的成果,著作有賀心慈的《鄉土史的教育和教學》,論文主要有馬執斌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搜集和運用鄉土教材的體會》、詹海、金春蘭的《鄉土史在加強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趙恒烈的《論鄉土歷史教育》、馮一下、李潔的《試論鄉土歷史教材的基本特征》等,主要探討了鄉土史教學的作用、教材的編寫、教法的應用等。于友西、孫恭恂、金相成等在著作中對這方面的成就作了總結。

        2001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頒布后,鄉土史教學的功能更進一步被認識,并且它適應了目前課程綜合化、本土化的趨勢。各地紛紛探討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鄉土史教學的新方法。各地教師紛紛探索利用鄉土史資源來活化歷史課堂教學,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發揮歷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使鄉土史資源充分發揮其作用。

        總之,我國的鄉土史教學有著優良的傳統,一大批的研究者(包括教師)為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這些都有待我們來繼承,并發揚光大。

        五、《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教學中要重視鄉土史教學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還應隨時隨地發現和利用社區中豐富的人力資源和歷史見證人、歷史專家學者、歷史教育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他們能夠從不同的層面,從多種角度為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解”,“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各地都有數量可觀的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蘊涵豐富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教師也應因地制宜地加以應用”。⑥從中可以看到目前歷史教育界對鄉土史教學的重視,這對我們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歷史教師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本地的情況,重視對鄉土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歷史課程也應具有一些新的理念,《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歷史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進入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改革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要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新課程要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在歷史教學中要落實這些新的理念,鄉土史是極佳的載體,歷史課程改革中每一項目標的實現幾乎都能和鄉土史教學聯系起來。因此,鄉土史教學的地位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將進一步被提升。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也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經歷,學生通過照片、實物以及家長和親屬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歷史和社會的變遷。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和感悟。”“社區資源包括社區的圖書館、資料室、少年宮、文化宮以及人力資源等。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采取社會調查、小組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動手、動腦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歷史遺存包括歷史遺址、遺跡、文物以及蘊涵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等。利用歷史遺存,能夠增強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⑦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而這些資源的運用都是和鄉土史息息相關的。

        今后,基礎教育課程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也給鄉土史教學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鄉土史教學雖然在歷史教學中是個老問題,可新形勢下將被賦予新的內容。

        我國各地鄉土史資源極其豐富,我們歷史教師同行們有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開展鄉土史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鄉土史教學活動以前開展較少,教師們普遍缺少鄉土史教學的經驗,大多數老師對鄉土史教學的意義認識還不夠全面,各地各學校進行鄉土史教學的情況還不是很令人滿意。目前,我們迫切需要開展鄉土史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因此,當前歷史教學中更應該加強鄉土史教學的研究,汲取前人及其他地方的鄉土史教學經驗,結合目前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出適合目前教學狀況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姚治中.我國古代鄉土教育概述[J].歷史教學問題研究,1991(06).

        [2]余偉民.歷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鐘啟全.綜合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3篇:簡述人力資源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三化”協調發展理念的基本內涵

        (一)什么是“三化”協調

        所謂“三化”,就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是以糧食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高為主要標志,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農業現代化。

        “三化”協調就是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良性循環。其主要標志體現在產業關系協調、產城關系協調、城鄉關系協調。產業關系協調,就是要形成以工補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產城關系協調,就是城鎮規模的擴大、新城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互適應、互為依托,建成生態高效的現代城鎮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的良性互動局面;城鄉關系協調,就是打破二元結構,形成以城帶鄉、城鄉平等、開放互通、互補互促、共同進步的城鄉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三化”內在關系簡述

        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城鎮提供食物、原料等基礎供給,工業為農業提供農機、化肥、農藥等現代生產資料,為城鎮提業支撐,城鎮為工業的集聚集約發展和農業的規模化創造條件。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良性互動、互為支撐的有機統一。工業化、城鎮化不發展,農業現代化就缺乏動力;農業現代化若跟不上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步伐或者被忽視,就會導致工業化、城鎮化陷入停滯,不可持續。工業化和城鎮化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共同帶動農業現代化,從而實現“三化”協調發展。

        二、因勢利導、借勢布局,發揮“工業、農業、傳統商業”優勢,加快城鎮化建設

        (一)找準“工業化與城鎮化”結合點,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強勁動力

        1.適用區域。工業化與城鎮化結合發展適用于以下區域:一是具有工業園區、工業集聚效應較好的地區;二是尚未形成工業園區,但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地區;三是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明顯,具備承接產業轉移條件的地區。

        2.基本思路。一是提升園區承載力。對于具有工業園區、工業集聚效應較好的地區,要進一步推動園區提速、提質、提量、提效,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不斷優化城鎮產業結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如:全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鞏義市回郭鎮,利用其資源優勢,確定以高新技術為主導、重點發展新材料和鋁電聯營的發展思路,通過提升產業優勢、壯大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條,推動回郭鎮城鎮化建設步伐。

        二是增加工業集聚度。對于尚未建成工業園區,但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地區,要加快建設工業園區,著力抓好園區規劃銜接,優化園區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明確園區的特色定位和發展方向,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如:滎陽市城關鄉,堅持“連片發展、依存共生”思路,通過整合西史村、三十里鋪等十多個行政村建筑機械生產企業,完善了從原材料到加工配套一整套產業鏈條,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建筑機械生產集群區。 三是提高產業轉移承接力。對于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明顯,具備承接工業產業轉移條件的地區,要加快鎮區擴容提質,加強招商引資,積極與沿海地區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對接,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提升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如:中國起重機械之鄉——長垣縣,立足于工業產業發展基礎,充分發揮機械、裝備制造等特色優勢產業招商,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先后引進了泰坦特種車輛制造項目、長盈機械有限公司汽車零部件項目等一批市場前景廣闊的重大項目,完善了產業化發展鏈條,成為中國起重機械生產制造基地,推動了新型城鎮化建設。

        3.發展舉措。一是突出規劃引領,促進產業合理布局。堅持“建設規劃”和“產業規劃”兩手抓。一方面,推進工業產業向園區集中,堅持園區規劃與城鎮規劃、交通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結合,與本地工業遠景規劃相結合,充分考慮園區生產、生活、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使園區發展同人口規模擴大相適應。另一方面,產業規劃注意立足于各鄉鎮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通過引進相關企業壯大主導產業,完善產業鏈條,提升企業實力,形成主導產業的數量優勢和規模優勢。

        二是加快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把園區建設作為工業發展第一載體,按照“產業集中、資源集合、開發集約”思路,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企業向園區集結,從而建立相關產業鏈,降低園區開發建設的制度成本,實現生產要素、資金和智力的集聚。

        三是強化招商引資,提升產業支撐力度。把工業園區作為承接沿海地區和大城市產業梯度轉移的生產基地,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上市公司低成本擴張的生產基地,回鄉創業者、私營企業家尋求發展空間的創業基地,瞄準產業定位,強化招商引資,以“大項目—產業鏈—企業集群—產業基地”為主攻方向,積極引進與優勢產業密切相關、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支柱產業項目。

        四是加強基礎配套,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根據工業項目的多少、規模的大小,科學合理安排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注重市場運作,把基礎設施建設變成資本運營過程,為招商引資、企業落地創造條件。

        (二)找準“農業化與城鎮化”結合點,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有效助力

        1.適用區域。農業化與城鎮化結合發展適用于以下區域:一是傳統農業地區;二是特色農業資源較為突出的地區;三是自然資源、生態資源較為豐富,可以整合發展新型農業的地區。

        2.基本思路。一是傳統農業帶動。對于傳統農業地區,應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充分利用國家支農惠農、扶貧開發等政策,加強農業結構調整升級,加速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多功能、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以此帶動城鎮化進程。如:傳統農業縣——潢川縣,堅持以農業產業化推進新型城鎮化,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經營規模、延深產業鏈條,形成了花木、中華鱉、生豬、羽毛、水產品及糧油加工等6大特色經濟板塊,涌現出華英集團、黃國糧業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構建起產銷一體化的食品工業體系,實現了由企業到產業、由特色到板塊、由集中到集群的戰略轉變,很好地實現了農鎮對接。

        二是特色農業推動。對于特色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應主動調整產業結構,變特色資源為主導產業,利用城市農產品加工業在鄉村直接建立農業生產基地的機會,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約化種植、養殖業,形成農產品加工業集群,以此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加速城鎮化進程。如:成都市安德鎮,利用其豆瓣優勢,積極打造川菜產業城,帶動了城鎮化發展,城鎮化率由2004年的22.8%提高到2012年的68.3%。

        三是新型農業促動。對于自然資源、生態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可以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有機農業、精品農業、莊園農業等新型農業,以此帶動城鎮化建設。如:上海的“多利”農莊,通過從農民手里租地,同時吸納農民成為農場員工的租賃模式,種植和直銷有機蔬菜, 2009年首批改良的300畝土地就實現營收3000余萬元。

        3.發展舉措。一是盤活土地資源,促使土地資本化。通過培育流轉主體、扶持農業優勢產業、搭建流轉平臺、創新流轉機制等手段和租賃、轉包、轉讓、互換、入股等形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為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提供條件。

        二是調整農業結構,促產業體系化。積極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多鄉一業”的規模化特色經濟,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產業一體化組織,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地制宜擴大畜牧養殖、林木、果蔬栽培等經濟效益較高的產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業體系化發展。

        三是組織農民就業,促收入多元化。對于具備條件建設農業產業園區的,應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或沒有污染、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業,吸納當地群眾就地就業,變農民為產業工人。農民可將現有耕地以入股或租賃形式,由現代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組織或種糧大戶經營,從中取得收益,也可通過“產業吸納、收取股金租金、集體收入分紅”等方式解決收入問題。對城鎮建設規劃區以外的非公益性項目用地,村集體可以不變換土地性質,直接以集體土地的名義進入市場,為村民提供收入來源。

        (三)找準“城鎮化與傳統商業”結合點,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力

        1.適用區域。傳統商業與城鎮化結合發展適用于以下區域:一是傳統商業發達的地區;二是具備傳統商業基礎,但分布較為零散,尚未形成集聚效應的地區;三是不具備傳統商業基礎,但依托城鎮資源可以發展第三產業的地區。

        2.基本思路。一是培育壯大傳統商業。對于傳統商業發達的地區,要依托傳統商業優勢,通過建設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街區、培育新型消費業態、拓展電子商務等方式,促進傳統商業結構提檔升級、做大做強,輻射帶動城鎮化建設。如:新密市曲梁鎮,通過整合資源、扶持引導、關小建大等方式,促使產業抱團、集聚發展,改變了大小服裝廠“遍布全鄉、村村開花”的發展狀況,建成了以服裝為主導產業的省級產業集聚區,帶動、促進了鎮區經濟發展。

        二是集聚發展零散商業。對于具備傳統商業基礎,但分布較為零散,尚未形成集聚效應的地區,可通過騰籠換鳥促使產業集聚發展,即騰出“低、小、散、弱”換來“高、大、聚、優”。如:東莞市厚街鎮的“鴻運模式”,該鎮通過關閉、升級高耗能、低效益、零散分布的小企業,盤活大量集體用地,創建了東莞鴻運鞋材鞋業廣場,進而發展成為中國鞋業名鎮。

        三是優化整合優勢資源。對于不具備傳統商業基礎,但依托城鎮資源等可以發展第三產業的地區,應著力優化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如:洛陽市老城區,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充分提升商業與旅游發展的結合度,大力發展以十字街商業區和中州東路商業帶為主的旅游商業功能帶。

        3.發展舉措。一是政府主導。由政府主導實施規劃編制、土地征收、拆遷改造、招商引資,通過合理制定規劃、完善發展政策、拓寬融資渠道、盤活土地資源等方式,做好“蓄水養魚”文章,不斷優化傳統商業發展大環境,推動城鎮化發展。

        二是規劃引導。充分整合現有優勢資源,統籌規劃商業整體發展框架,在科學編制城鎮建設規劃和商業發展規劃的同時,前瞻性地制定若干個包括商貿、物流、旅游、文化、中介服務等重點行業的專項規劃,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全面形成以商業為主,兼顧物流、旅游、文化等“1+N“商業發展規劃體系。明確商業發展功能區,突出發展重點行業,著力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有效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結合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有針對性地預留建設用地,為未來商業發展提供拓展空間。

        三是產業融合。堅持提升傳統商業業態與培育新興商業業態聯動,大力推進金融、物流、中介、信息等生產產業,旅游、教育、文化、醫療、餐飲等生活產業,加快實施商業步行街、大型超市等三產項目,努力實現傳統商業的現代化。

        四是商業帶動。各鄉鎮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建設獨具特色的鎮區商業中心。對于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中心鎮可建設相對獨立型鎮區商業中心;對于交通優勢明顯的鄉鎮可發展交通網絡型商業,可考慮建設綜合超市、商業物流、現代交易批發市場、餐飲飯店等商業網點;對于具備產業優勢的鄉鎮,可大力發展特色商貿業和居住型商業,帶動城鎮化建設。

        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建議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堅持合村并鎮,破解“地從何處來”

        土地問題是制約“三化”協調發展的重要瓶頸。千百年形成的農村居民分散居住,占用了大量可耕土地,可以通過農民居住方式的改變將其挖掘利用起來。可根據各鄉鎮具體情況,進行新型農村社區、合村并鎮等建設,嘗試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并行運作,用活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經測算,通過實行撤村并點、集中建設,人均可節約土地約1.4分,原地復耕后用于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大約可置換2.1萬元(15萬元/畝),如果就地興辦二、三產業,將可置換出更多的資金(每人大約7000元)。

        (二)堅持科學規劃,破解“城鎮如何建”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依據,也是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化有機結合的重要前提。推進“三化”協調,必須堅持以規劃為依據。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綜合研究。針對各類鄉鎮村所處的地理位置、產業基礎、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準確定位、揚長避短,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文則文、宜旅則旅,謀求多元化發展。通過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合理引導城鎮化發展的規模、速度、節奏,進一步優化結構和布局,使工業生產區、農業基礎區、金融商貿區、市民居住區和文娛休閑區等科學劃分、合理定位,為城鎮化奠定堅實基礎。

        (三)堅持產業支撐,破解“人往哪里去”

        注重發揮各個鄉鎮村的比較優勢,打造特色的產業經濟支撐。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依托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充分吸納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大力開發生產業和社區服務工作崗位,吸收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確保農民“失土不失業,失地不失利”。同時,把促進農村人口在城市落戶和農民的合理聚集作為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關鍵環節,著力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和新型農村社區農民的安居、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突出問題,真正實現農民在城鎮落戶。

        (四)堅持市場運作,破解“錢從哪里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看片在线a免费 | 色综合AV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 亚洲v欧美v日韩v中文字幕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