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外科手術培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外科手術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外科手術培訓

        第1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關鍵詞:循證醫學思維;傳統醫學;臨床教學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簡介:陳桂蓮,宋先旭,婁斌,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婦產科。(黑龍江牡丹江/157009)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為了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我們近年來注重在診斷學和手術外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循證醫學”的思維能力以及通過現代手段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循證醫學的概念

                   循證醫學的觀念起源于20世紀80 年代,由英國流行病學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醫療決策應盡量以客觀研究結果為依據。醫生等都應該根據現有的、 最好的研究結果來制定治療方案或者開具處方。循證醫學在20 世紀90年代取得了新的進展,現今循證醫學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已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理論與方向,能夠促進診斷學的理論教學以及診斷學見習的變革與進步。

                2  循證醫學的最新性原則

                 傳統的醫學教學,所尊崇的是教材內容和教學大綱,而大綱與教材的編寫和更新時間較長,且其內容與觀點還經常受編寫人員經驗的限制,因此內容更新較慢。循證醫學要求提供決策的依據必須是最新和最佳的,這就要求循證醫學教學必須和科學技術水平與成果同步發展。因此,教師在每次備課時,要求能通過相關途徑自覺檢索相關的醫學,搜集最新證據、科技文獻信息內容以及了解外科醫學發展的動態、,并能科學的判斷和評價所引用的信息與內容,客觀及時地將這些內容引用到教學中。

                3  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3.1在實踐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要培養出既有豐富的臨床專業基礎和技能,又善于不斷吸收最新知識,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證醫學客觀證據的優秀臨床醫師,就必須改變傳統醫學教學的模式。傳統醫學教學上多重知識傳授,課堂教學,甚至照本宣科,從而導致學生思維不活躍,創造能力不夠等弊端,想要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而循證醫學教學思維注重創新能力與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客觀證據上以實踐為基礎,培養學生能夠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資源的能力與創新開拓精神與本領在學習工作中能夠客觀積極地采集、 分析、 評價以及引用理論知識證據,在培養學生循證醫學思維是應注意:從傳播臨床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自我學習,把死學變為巧學,提高學習效率; 不應只是把學生培養成知識經驗型人才,還要培養為創新開拓型人才;重視向學生傳播與灌輸循證醫學的思維和方法,積極開展循證醫學實踐。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主動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夠發現課堂教學中未涉及的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結合臨床實踐中所面臨的各種診斷和治療的問題,尋找循證醫學研究證據,大家一起討論和評價研究證據的實用性與真實性,找出支持診斷、治療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證據,最后結合病人的特質和要求確定診斷并積極制定治療方案,再通過臨床觀察與隨訪來判斷哪個更科學合理。如此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循證醫學思維。

                3.2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循證醫學思維

                 在手術外科臨床教學中要以問題為中心,將要傳授的內容按照邏輯思維的形式,以問題方式呈現,圍繞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質與問題的演變、后果、 以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等進行講解,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按部就班的把簡單的結果和答案講解給學生,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的科學思路與原則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選擇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途徑,以循證醫學的思維來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讓教與學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結論

                 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任何醫療決策都應該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為依據而確定。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發揮著日益重要和廣泛的作用。在手術外科教學中培養循證醫學思維,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與評價,還可以正確解決問題。循證醫學思維可以將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習者面前,能夠調動學習者的興趣,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養,讓學習者形成客觀發展的科學態度與思維能力。循證醫學不僅適合在手術外科教學,還值得在其他醫學領域和科技領域使用。

                參考文獻:

                [1]胡勁,譚榜憲.培養醫學生循證思維的探討[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8(6):644-646.

                [2]陳虹.循證醫學教育理論在臨床教學醫院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06(2):99-102.

                [3]王建華.循證醫學教育應具備的教學觀與方式的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6(1):63-64.

        第2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關鍵詞:神經外科;手術護理;風險應對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320-02 神經外科主要研究神經系統及其附屬機構,因具有高、精、尖等專業學科特點,因此其手術具一定復雜性與風險性。在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高質量的護理能夠幫助患者有效規避治療風險,提升治療質量。本文以神經外科手術護理的特點為基礎,對其常見風險問題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

        1 神經外科手術護理的風險問題

        神經外科作為外科學領域內的新型學科,近年來在醫學行業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同時推動了神經外科護理工作的不斷進步,其護理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神經外科功能性疾病護理、脊髓疾病護理、顱底疾病及顱腦外傷護理、心腦血管疾病護理等。由于此類神經外科手術難度、風險、死亡率均較高,因此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及護理管理過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目前神經外科圍術期的護理工作由于開展時間較短,缺少針對性的護理經驗,程度不同的影響了護理工作的效果。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匱乏,神經系統疾病病情變化迅速,由于基層醫療單位設備條件有限,重要的監護條件及水平缺乏或不具備,導致護理觀察難度加大。因此對護理人員的判斷力及執行速度有較高要求,若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的掌握存在缺陷,則可能導致護理風險的提升。第二,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缺乏有效溝通的條件或意識,一些神經功能損傷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退化嚴重,導致基礎護理工作量大,在特定條件下可能造成醫患矛盾。第三,護理工作管理機制不健全,護理記錄缺乏規范性與完整性,護理器械、儀器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維護,為護理工作帶來一定安全隱患。為提升神經外科手術護理的效果,現將應對措施進行分析探討。

        2 神經外科手術護理風險的應對措施

        2.1 專業培訓常規化,提升隊伍業務技能: 神經外科類疾病病情變化迅速、復雜,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全面的疾病知識與嫻熟的護理技巧[2]。各醫療單位可對神經外科的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定期進行護理知識的培訓,主要強化護理人員對常見神經外科疾病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閉塞性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合并腦出血、顱內動脈瘤等,從而擴展護理人員的知識面,在面對變化復雜、迅速的病情時能夠進行準確、快速的判斷與處理。(2)針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設立考核制度,并從中挑選出優秀護理人員進行經驗傳授與細節說明,從而提升護理退伍的總體護理水平,降低護理過程中的風險。(3)知識更新對于護理人員同樣重要,如近年來關于圍術期腦保護的研究進展、圍術期神經外科手術病人的容量治療與管理、顱內壓與腦電波的連續監測等新技術,已經進入臨床并得到應用。臨床護理人員對此應有所了解并實施應用。

        2.2 護理內容多樣化,實現醫患有效溝通:在神經外科手術的護理中,由于護理工作量大,護理難度較高,易造成護理人員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障礙[3]。為增進醫患雙方的相互理解力,護理人員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與手術的介紹,提高患者對治療方案與目的的認知程度,同時疏導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講述手術成功案例,增加對醫療人員的信任感與認同感。(2)術中對患者進行愛心護理,包括為患者慶祝生日、節日,制作溫馨提示卡片,叮囑患者在康復期的注意事項,提升患者的護理依從性。(3)患者出院時可向患者及其家屬交待康復訓練事項,為患者提供完整的護理服務,降低護理風險。

        2.3 護理管理機制健全化,提高護理流程規范度:神經外科護理管理機制的主要內容包括對護理工作記錄的核查與對護理器械及儀器使用的管理。神經外科手術要求準確、敏捷,這將導致在護理前開展核查工作的困難度增加。基于此,護理人員應重視事后的護理記錄工作,記錄中應明確各藥物的使用時間、劑量、方式及護理過程的各項操作、患者不良反應等,保證記錄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從而強化護理事故問責制度的可執行性,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器械及儀器管理則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1)挑選專業管理人員進行統一管理,管理人員可從護理人員中進行選拔,從而保證管理者對器材的熟悉性;(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器材的使用需做好備案與記錄,包括使用時間、科室、歸還時間等;(3)定期對護理器械進行檢修,保障器械能夠正常工作。通過以上措施,可有效減少外部環境為護理工作帶來的風險,提升護理質量。

        神經外科手術具有一定復雜性與風險性,護理工作項目繁多,任務較重,因此強化其護理質量對提升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開展多樣化護理,同時完善護理管理機制,從而有效提升神經外科手術的護理水平,增進醫患雙方的溝通,規范護理流程,全方位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莊文燕,等.神經外科術前護理常見風險問題及應對措施[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2):86-87.

        第3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南京胸科醫院胸心外科,江蘇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 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該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手術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碼,使用拋硬幣法簡單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呼吸頻率降低、血氧飽和度升高、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14/6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早期護理干預;胸心外科;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2(b)-0072-03

        [作者簡介] 鮑秦琴(1986-),女,江蘇南京人,本科,護師,研究方向:護理。

        胸心外科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高,手術過程對呼吸系統有嚴重的影響,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肺不張、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并發癥[1]。進行胸心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如何提高胸心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降低呼吸道感染率和死亡率是當前醫務人員關注的一個熱點之一,目前有研究報道,采用護理干預可以改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3]。為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對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對該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間收臺的60例胸心外科手術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胸心外科住院治療的120例手術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碼,使用拋硬幣法簡單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2.4±12.5)歲,其中食道癌手術患者8例,肺癌手術患者26例,心臟手術患者12例,其他種類胸心疾病手術的患者14例;對照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2.8±12.5)歲,其中食道癌手術患者10例,肺癌手術患者25例,心臟手術患者15例,其他種類胸心疾病手術的患者10例。兩組患者均采取氣管插管全麻。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胸心外科常規治療和護理,護理內容為:術前用藥及術前胃腸道準備,術后進行病情觀察及進行各種管道護理。患者手術前接受與手術治療有關的知識宣傳教育,詢問患者病史,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和內容,讓患者改變不良的行為,戒煙戒酒。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采取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 病房住院環境 加強對病房環境的管理,每天定期打掃病房,保證病房干凈、整潔,保持房間通風,房間內空氣清新、溫度及濕度適宜。對有呼吸機的患者要嚴格執行消毒程序,減少灰塵及其他污染,減少肺炎發生率。同時對護理人員開展預防感染的相關培訓,嚴格無菌操作。定期更換被褥,夜間關燈休息或者使用暗光燈光,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1.2.2護理 由于手術后需要進行治療,因此必須對患者進行護理知識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治療。

        1.2.3開展心理干預 大部分患者手術前出現抑郁、焦慮、恐懼等負性心理,擔心整個手術過程是否能順利,擔心手術麻醉效果及手術后疼痛問題,擔心手術費用過高而對家庭產生巨大的經濟負擔等,因此,手術前必須給患者心理支持。為了保證心理干預質量,該研究主要措施是:由具有三級心理咨詢證書的護士對胸心外科護士進行心理培訓,讓每個護士都能單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保證心理干預的質量。根據每個患者的心理特點制定合理的個人心理干預護理措施,多與患者進行交流,開展循序漸進的心理干預,消除患者心理負面影響。

        1.2.4腹式呼吸訓練 囑患者采取平臥位,全身放松,吸氣時候盡量使腹部最大向外擴張,呼吸時腹部盡量向內收縮,并保持胸部保持不動,以不憋氣為宜,呼吸頻率控制5~6次min左右。

        1.2.5有效咳嗽排痰訓練 讓患者端坐5 min,保持平靜,讓患者先深吸一口氣,讓聲門緊閉,使膈肌迅速抬高,增加胸腔的負壓,同時讓肋肩肌快速收縮,然后咳嗽,讓聲門迅速打開,讓氣體快速從呼吸道沖出,利用急速的氣體將痰液排除體外,每天讓患者練習數次,直到患者能熟練掌握。

        1.2.6分散轉移患者注意 手術后通過給予患者讀報、看電視、聽音樂、按摩患肢皮膚等方式分散轉移患者注意力,提高對傷口疼痛的耐受能力。

        1.2.7功能鍛煉 對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早期功能鍛煉的認知。

        1.2.8 飲食睡眠護理 手術后患者要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早期可以食用少量的高蛋白纖維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進食量,同時每天保證足夠的水分供應,可以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補充水分。如果患者無法通過胃腸補給營養,則必須通過靜脈途徑補充營養,禁止患者吸煙喝酒,或者使用辛辣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預防發生便秘,另外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規律。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后10 d的呼吸頻率、血氣分析、指脈氧飽和度指標,檢測患者手術10 d后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胸腔引流管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使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術后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的比較

        觀察組術后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14/60),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3/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92,P=0.004﹤0.01)。

        3 討論

        3.1早期護理干預在胸心外科手術中的作用

        胸心外科手術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較嚴重,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手術均存在創傷面積大、住院時間長、患者住院期間存在較多的不安全隱患,這些均影響患者手術后的康復和生活質量,因此對胸心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生活質量[4-5]。進行早期護理干預,改善患者住院環境,讓患者在比較舒適的病房中接受治療和護理,緩解患者煩躁的心情,對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護理,強化患者接受護理,保證手術后能順利進行護理,保證各項臨床治療有序開展。在進行護理過程中注重心理干預,制定合適的干預方案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負面心理影響,使患者積極參與治療。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早期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術后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最大通氣量、時間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等指標分別為(13.04±2.32)次/min、(96.8±1.5)%、(69.4±2.4)L、(2.82±0.08)L/min、(1.20±0.14)L,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取早期護理干預模式可以促進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恢復,該護理模式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研究結果明顯高于文獻報道采用護理干預取得的治療效果[6-7]。主要原因分析:采取早期護理干預,能全面從術前、術中、術后各個環節對患者進行干預,及早消除影響患者術后的因素,因此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護理干預。另外,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拔管時間(4.25±2.31)d、住院時間(10.52±3.62)d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取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拔管時間和住院時間。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相一致[8]。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早期護理干預模式能明顯降低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研究文獻亦證實了這一點[9-10]。

        3.2 呼吸功能及咳嗽訓練的臨床意義

        呼吸系統受損在胸心外科手術中比較常見,因此,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及咳嗽咳痰訓練非常重要,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有效降低肺炎發生率,同時也能明顯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手術治療[11]。另外,也可以有效預防患者手術后發生呼吸道感染,影響患者手術后恢復。通過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讓患者能自行熟練進行正確的呼吸,促進患者將殘留在肺內部殘留的氣體順利排出體外,提高肺部換氣量,減少肺部死腔的通氣量,增加肺交換氣量,保證機體能夠交換到充足的氧氣。開展咳嗽咳痰訓練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將氣管殘留的痰液排除體外,降低患者手術后肺部發生感染的幾率。 研究文獻報道[12-13],通過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及咳嗽訓練能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肺功能的情況。

        3.3胸心外科手術患者早期護理干預需注意的問題

        為保證順利進行早期護理干預,需要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具體的每個細節均由科室護長組織全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充分討論,盡可能平衡利弊,為患者制定一個最優的護理方案,在執行早期護理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變化,在實施過程中要及時進行意見反饋,不斷改善。由于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會出現一些不可控制的影響因素,比如新護士輪轉科室、護理人員個人經驗有限、溝通技巧不夠熟練、患者在護理過程中不配合等[14-15],因此對參與早期護理干預的護理人員必須要經培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才能保證護理干預工作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在胸心外科手術患者中開展早期護理干預能明顯改善胸心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該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研究樣本例數比較少,結果的驗證有待大樣本研究加以證實。

        [

        參考文獻]

        [1] 林軍,樊梅.心胸外科護理隱患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8):361-362.

        [2] 仲繼紅,陳雪蓮,王曉峰,等.心胸外科壓瘡全程預防干預的做法與效果[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6):637-639.

        [3] 耿利瓊.圍手術期呼吸功能訓練對胸部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現代護理,2005,11(17):1421-1422.

        [4] 廖星梅.術前護理干預對62例外科手術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J].中外醫療雜志,2011,30 (11):170-171.

        [5] 郭麗麗,申秀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8): 94-95.

        [6] 劉春蓉.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C):111-112.

        [7] 陳愛榮.健康教育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及呼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5):24-26.

        [8] 成聰利. 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12,8(1):2680-2680.

        [9] 郭麗麗,申秀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8):94 -95.

        [10] 邵愛仙,姚玉娟,沈麗娜,等.呼吸訓練技術對明顯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指標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8):620.

        [11] 范悅.心胸外科術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與臨床治療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20):147-148.

        [12] 劉黃華.心胸外科病房防止醫院感染的護理措施[J].中國當代醫藥,2012,9(13):139-142.

        [13] 郭慧明.護理干預對心胸外科患者安全護理的影響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17):29-31.

        [14] 林世紅,韋成信,戴艷萍,等.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訓練在心胸外科患者圍術期綜合應用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103-104.

        (收稿日期:2014-09-06)

        文 題

        第4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關鍵詞:外科 手術刀口 感染 原因 護理措施

        外科手術刀口感染會嚴重危害給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脅生命。因此,護理人員必須摸清手術刀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找到刀口感染途徑,采取科學措施,有效預防和控制手術刀口感染。

        一、普通外科手術刀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普通外科手術刀口感染,其原因很多,一般與病人素質、手術環境、手術器品、醫務人員的無菌技術等有直接關系。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將造成手術刀口感染的因素歸納為如下幾種:

        1.病人自身因素。病人自身因素包括性格特征、衛生習慣、對疾病的認識程度等,比如個人衛生習慣差、醫藥知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等。此外,過度肥胖、免疫力低下以及糖尿病、使用激素、自身污染嚴重也同樣可以導致刀口感染。

        2.醫療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主要指醫療外部環境,如病房通道及布局不合理,“三區”劃分不明確,醫院周圍建有垃圾場等,這些都將有可能導致刀口感染。此外,污濁的空氣也很容易導致刀口感染。通過科學測試,當浮游菌總數達700cfu---1800cfu/m時,刀口感染率明顯增高。

        3.工作人員因素。無可否認,有部分刀口感染的真正原因并非外來因素,而是來自醫療衛生工作者本人。據統計,因醫院工作人員導致的切口感染約占整個感染人群的35%。而工作人員造成刀口感染因素中,主要包括重治療輕預防,工作人員感染知識匱乏,消毒隔離意識淡漠;手術過程中工作人員的無菌觀念淡薄,手術技術嫻熟程度不高,止血不徹底,縫合有死腔,引流不通暢等等,均可造成刀口感染。

        4.醫療作風因素。有些醫生術前不作皮膚清潔護理,術后切口換藥、拔管不注意無菌操作。有的醫生換藥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另外還有程序上的不合規程,如污染手術與無菌手術先后順序不合理,有些醫生常常按自己的意愿隨意安排手術等。

        二、外科手術刀口感染的護理對策

        普通外科手術刀口感染的護理對策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多方考慮,慎重對待。既要注重刀口適時防護,也要注重醫療程序規范;既要對病人刀口加強監測,也要對醫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1.加強手術切口感染監測。手術切口感染專率監測雖然煩瑣,耗費時間也較多,但能為正確掌握切口是否感染、感染程度,以及防護情況提供準確的依據。尤其是對污染類切口、手術持續時間長、大手術和易污染手術進行感染專測,其意義和作用十分深遠。據某醫院統計調查,該醫院在進行手術切口感染專率監測后,2688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中發生手術切口感染118例,切口感染率為4.39%,較未開展感染專率監測時的7.82%明顯下降。

        2.加強基礎疾病的護理,減少外科手術刀口感染率。(1)低蛋白血癥的患者的護理: 術前對患者做好營養狀況的評估,保證患者得到充足的營養和熱量,同時糾正貧血、蛋白質缺乏和水電解質失調等支持療法,促進手術切口的早日愈合。(2)糖尿病患者的護理: 術前盡可能改善患者的全身情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術中、術后嚴密監測,及時有效地控制血糖,做好糖尿病患者宣教,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減少感染機會。(3)肥胖患者的護理:肥胖患者脂肪層較厚,對這類患者手術中應盡量避免使用電刀;腹膜縫合后應該用大量 0.9%NaCl 溶液沖洗腹部切口處,以沖洗干凈已經失活的脂肪組織,堅持切口對齊,不留死腔,間隔適當等縫合原則。

        3.加強醫療環境管理:每天清晨在手術前清潔所有的水平表面,手術后清潔所有的水平表面,清潔消毒手術室,每周一次徹底清潔整個手術室。盡量減少手術過程中進入手術間的人數,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參觀手術人數控制在3人以內。控制手術間的溫度和濕度, 溫度應當保持在22°—25°、濕度保持在50%—60%。對手術室的空氣消毒機、空調濾網定期清洗、更換。手術室內應使用質地優良的織物,以減少線絨的產生。每月一次做空氣、物表的生物學監測,使空氣菌落數必須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各種儀器的導線、連線每天均需使用消毒巾濕擦,對其重點管理及督查。

        4.做好術前備皮: 術前 1 d 應用抗菌肥皂洗澡或淋浴,一般不去除毛發;如果需去除毛發的手術,在術前2 h 內剪除毛發。術前適宜的備皮是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術前備皮關系到術后創口愈合的快慢和切口是否感染。清潔皮膚及剃毛備皮后皮膚細菌檢出率可降至 20% ~ 60%,備皮時間與手術時間愈近愈好。只有當毛發確實會干擾手術時才備皮,術前備皮皮膚有劃痕有助于細菌聚集。所以避免不必要備皮,必須備皮時,手術當天備皮。

        三、.加強工作人員培訓教育

        加強工作人員培訓也是有效防護刀口感染的重要一環。要加強對醫務人員院內感染知識培訓,使他們清楚工作中引起醫院內感染的因素、感染造成的嚴重后果、控制感染的措施。同時制訂制度和檢查考核獎懲辦法,防患于未然,使他們對手術后感染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嚴謹工作;另外,要加強對換藥室實行規范管理,改變不合理布局,增加消毒設施,監督醫生的無菌操作,檢查“手衛生”的落實情況;要經常教育醫護人員在手術中愛護組織,輕柔操作,徹底止血,徹底清除異物和壞死組織,結扎的線頭勿過多、過長、手術進行中嚴格無菌操作。強化思想素質教育是徹底杜絕人為感染的內在因素,要常態化、制度化。

        參考文獻

        [1]李宗義,孫曉明.外科手術應用與解剖學.南京醫學出版社,2010.9:30

        第5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摘要】目的 分析總結普通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 通過收集筆者所在院2005年3月~2010年3月期間普通外科臨床資料及相關數據記錄,以統計總結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結果 2005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普通外科手術病例的切口感染發生率達8%之多,其中普通外科手術后感染的主要因素集中于兩方面,即患者方面(年齡、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健康狀況等)和手術方面(術前住院時間、手術部位皮膚消毒、手術室環境、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手術技術、手術持續的時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 結論 可通過完善的術前檢查降低切口長度、 提高手術的無菌操作程度、減少術后放置引流管的機會、同時改善住院手術環境也可有效地應對感染的主要因素,來預防切口感染。

        【關鍵詞】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主要因素

        很早就有報道表明,切口感染是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占外科醫院感染的13% ~40% ,其后果常可導致切口延遲愈合,切口裂開,嚴重的可能導致全身性感染,且切口感染受多種因素影響,各個時期、每個科室切口感染發生情況有所不同,所以如何有效預防外科手術切口感染一直以來都是醫院感染管理的一個關鍵環節[2-3]。以下將根據筆者所在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期間普通外科年住院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病例的臨床資料,來調查分析統計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以為有效控制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提供臨床指導。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2005年1月~2010年5月期間普通外科住院實施手術的患者,經統計共為1344例,其中患者年齡范圍為年齡9-78歲,男性728例(占54.17%),女性616例(占45.83%)。病況為:胃手術169例(占12.50%),膽道手術299例(占22.25%),腸道手術172例(占12.80%),胃手術169例(12.57%),闌尾手術212例(占15.78%),腹部外傷11例(占0.82%),疝修補術218例(占16.22%),甲狀腺手術151例(占11.23%),大隱靜脈手術112例(占8.33%)。

        1.2 調查指標及方法 : (1)根據收集到的臨床資料,自行設計統計表,表格項目調查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主刀醫生、入院診斷、手術方式、手術時間、麻醉方式、入院和出院時間及有無感染等。 (2)分析調查因素:性別、年齡、肥胖、術前住院時間、術前抗生素應用、麻醉方式(全麻、硬膜外麻、局麻)、侵入性操作(深靜脈插管、導尿、有無引流、胃腸減壓)、切口分類(I、Ⅱ、Ⅲ類)、切口長度、手術時間(3 h)、術中是否應用術區皮膚保護性貼膜 。 (3)從所收集到的住院手術患者中選擇發生切口感染的病例,來計算切口感染發病率,并做對比研究,即設切口感染患者為“實驗組”,非感染的手術患者為“對照組”。最后篩選出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與術后切口感染的關系。

        2 結果

        經過分析,發現手術切口感染并不是單一因素的結果,而主要多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影響手術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即即患者方面(年齡、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健康狀況等)和手術方面(手術醫師的技術熟練程度、術前住院時間、備皮方式及時間、手術部位皮膚消毒、手術室環境、手術器械的滅菌、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切口部位、手術技術、手術持續的時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此外,周全的護理措施及圍術期的護理訪視,也是預防感染、促進切口早日愈合的一個重要環節。據報道,“手術時間長短與術后感染發生的概率有一定關系,手術時間大于2 h是發生術后感染的高危因素”[4]。此次研究結果也發現:非清潔類傷口、全麻手術切口、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率高。如手術時間>2 h的感染率為7.22%,明顯高于手術時間

        本組研究中將外科手術切口的分類總結如下:根據外科手術切口微生物污染情況,外科手術切口分為:(1)清潔切口,手術未進入感染炎癥區,未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2)清潔-污染切口,手術進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顯污染;(3)污染切口,手術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開放性創傷手術;胃腸道、尿路、膽道內容物及體液有大量溢出污染;術中有明顯污染(如開胸心臟按壓);(4)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總之,切口感染的分類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大類,即:(1)清潔切口主要為甲狀腺、疝修補及大隱靜脈疾病患者,感染發生率為0.63%;(2)非清潔類切口主要為胃腸道疾病患者,感染發生率為6.49%。由此可見,普通外科外科手術切口感染主要發生在非清潔類切口。

        3 結論

        綜上所述,可見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術方面,主要因素為非清潔類切口感染。所以,醫療機構要加強對臨床醫師、護士、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的培訓,掌握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工作要點,同時護理人員做好患者術前皮膚準備、預防性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總之,降低手術后切口感染率是一項涉及多因素的復雜工作,需要全方位的努力與配合,更重要的是外科醫師、護士應密切配合,應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同時各個時期、每個科室切口感染發生情況有所不同,所以也要對以上因素進行嚴格的防范。

        參考文獻

        [1] 鐘秀玲,程棣妍.現代醫院感染護理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5:162

        [2] 常俊生.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中外醫療,2009,28(04):43

        [3] 楊國才.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臨床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11,49(01):122

        第6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關鍵詞】 Ⅰ類清潔切口;目標監測;手術部位感染

        手術部位感染是指繼發于手術操作形成的傷口中的感染[1], 是外科患者最常見的醫院感染之一, 而Ⅰ類清潔切口感染占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1%~5%[1], 一旦發生感染, 將影響患者的愈后, 再次手術、再入院、住院天數延長、甚至病死率增加[1], 為了預防與控制Ⅰ類清潔切口感染, 對安徽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Ⅰ類清潔切口進行目標監測, 并進行統計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為2011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本院Ⅰ類清潔切口2337 例手術患者。

        1. 2 診斷標準 手術部位感染診斷標準按衛生部2001年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進行》。

        1. 3 監測方法 ①監測前準備:監測開始前對手術室及手術科室主任、護士長說明該項目的意義和方法, 取得支持和配合。②制定監測方案, 對手術科室醫護人員進行培訓, 明確醫生、護士的職責, 以正確診斷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如何采集標本的方法。③醫院感染管理科及時了解、登記被監測手術患者情況, 督促醫生對異常切口滲出物送檢, 并按照手術部位感染監測登記表填寫每個手術患者監測信息。

        1. 4 監測內容 ①患者資料:科室、入院日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床號等為資料分析比較提供信息。②手術情況:手術日期、麻醉類型、手術名稱、手術持續時間、麻醉評分、切口類型、手術者、是否圍術期用藥、是否有植入物等。③醫院感染情況: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標本送檢日期、標本名稱、病原體和藥敏試驗結果。

        2 結果

        共監測手術患者2337例, 發生手術部位感染26例, 感染率1.11% , 2012年8~12月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為1.42%, 2013年1~7月感染率為0.86%。見表1。

        3 討論

        從監測結果看, 醫院的Ⅰ類切口手術主要以乳腺手術、骨及關節手術、疝氣手術為主。2012年8~12月這幾種手術部位感染率較高, 為此, 醫院召開專題會議, 分析原因, 研究干預措施。原因有:①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自身的機體條件差、手術部位血運差、急診。部分患者手術時間較長, 感染機會增多。②高齡患者, 特別是糖尿病, 術后切口滲出較多, 按常規時限拔除引流管后可能仍有滲出給感染造成機會。③乳腺包塊切除手術:感染可能與縫合時有死腔, 血凝塊, 切口小、手術過程中滲血多有關。④疝氣手術: 以前疝氣手術感染很少, 現在增多可能與補片有關, 以前的補片為傘狀, 不會形成死腔;現在的補片為半球形, 可能存在積血積液。⑤使用電刀影響局部血液循環。⑥手術室消毒、病房環境是否合格也是一個中方面。⑦菌操作執行不嚴等。干預措施:①手術順序的安排要合理, 應清潔手術在前, 污染手術在后。②要加強手術室環境的消毒和滅菌。③手術室、院感辦和醫務科加強全院醫護人員手衛生及無菌技術操作的督查力度以。④術畢清理切口處的血漬、壞事組織碎屑等, 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干凈。⑤根據實際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藥物。⑥手術醫生要提高手術技巧和嫻熟水平。

        總之, 手術切口處的細菌和壞死組織是感染主要因素, 其中壞死組織致感染的機率大于細菌。手術過程中操作、患者基礎條件、手術時間、創面清洗時間、技術水平、最后沖洗、創面處理、電刀使用、縫合時切口有無淤血、內植物、等均是影響切口感染主要因素。為有效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 結合2010年衛生部頒發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2], 制定了本院的“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措施”和“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醫務人員做好外科手術患者的健康教育, 加強對患者的飲食指導;術前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避免因基礎疾病而延遲切口愈合, 導致醫院感染[3];術前做好充分的皮膚準備, 減少切口的污染;醫生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術中盡可能保護臟器, 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量, 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4];醫院感染管理部門、藥劑科加強對外科手術切口的監測和抗菌藥物使用監管, 保證外科手術切口感染預防控制措施落實到位。通過一系列的干預措施的實施, 有效降低了Ⅰ類清潔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胡必杰, 葛茂軍, 關素敏. 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最佳實踐.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2-1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010:23.

        第7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各項診斷治療和護理技術在不斷進步,多種職業危險亦隨之日益增加。外科手術患者中乙型肝炎、結核病、淋病、梅毒、HIV等疾病時有發生,加之大量化學消毒藥品、生物制劑、抗腫瘤藥物的作用,對醫護人員的健康構成了潛在的危害。我們在注重手術室護士的自身防護的同時,發現外科醫生往往只注意手術操作和患者安全,自身防護意識較差。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在手術配合中加強了對外科手術醫師的安全防護的監督和管理工作,此舉對預防疾病感染和意外損害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監督外科醫生安全防護的重要性

        據報道,美國有0.1%~0.5%的成年人感染乙肝,而醫務人員感染比率高達0.5%~5%;2003年春季在我國發生的“非典”,證明醫務人員感染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許多感染HIV的醫護人員與職業損傷有明確的相關性。由于手術室特殊的工作環境,如長時間與開放創面接觸,經常操作銳利器械以及接觸大量血液等。在實際工作中,對感染性疾病的預防措施、消毒隔離制度護士要比醫生執行的好,預防感染的培訓也比醫師多,對于外科手術患者同時又患有感染性疾病或感染病毒攜帶,外科醫生往往只重視外科疾病的治療而容易忽視對感染性疾病的隔離和防護,極易在手術操作中造成意外損傷而感染。因此減少外科醫生職業損傷和感染危險的關鍵是防護,而防護的關鍵是提高外科醫師對安全防護的意識和提供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這就要求手術室護士必須在手術配合中起監督管理作用,從而避免和減少外科醫生感染的危險。

        2 對外科醫生開展安全防護教育

        2.1 根據外科醫生直接頻繁接觸血液和體液的特點,必須培訓他們在手術中注意自身防護的意識,樹立所有患者的血液和體液都有潛在的感染危險的觀念,了解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傳播機制,預防措施和接觸后的治療方法。隨著我國HIV患者和和攜帶著的增加,將有越來越多的這類患者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傳染給健康醫護人員的危險已成為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做好HIV的預防工作。對擇期手術患者術前常規做肝功、肝炎七項,HIV和梅毒等實驗室檢查。手術室要求醫生在送手術通知單時,在上面注明陽性結果,以便提前做好防治準備。

        2.2 鑒于手術治療過程中有感染,對HBV的嚴重危險,強調預防為主的原則。建議所有參加手術的外科醫師都應定期接種乙肝疫苗;護士在術前訪視患者中應查閱病理證實是否為HBV陽性,接觸后應該提醒術者,注意手術操作安全,避免被污染的刀片、針等銳器所傷。手術中應該盡量減少減輕對手術間和物品的污染程度,沾有血液和體液的敷料、器械不得隨意擺放丟棄。正確接受護士的指導,按要求將污染的手術衣及手套等物品放置特定地點。

        3 為外科醫生提供安全防護的措施

        3.1 對外科醫生手術換穿的衣褲、鞋帽、口罩等物品均采用專人專用、一次性使用,并定期洗刷消毒處理。

        3.2 在侵入性操作,接觸無菌部位,非完整的皮膚和黏膜及接觸血液、體液、利器或污染的儀器時,都必須帶手套,使用后的手套要作為臨床廢棄物處理;手術過程中一旦發現有手套破損立即更換。在行感染手術時要帶雙層手套。

        3.3 帶防護目鏡在手術中是十分必要的,可減少血液和體液的噴濺,同時還可以防護抗腫瘤藥物或醫用生物黏膠誤入眼中。

        3.4 對手術中使用電凝器,氬氣刀切割止血時所產生的有害氣體要及時用吸引器吸除,對麻醉所產生的廢氣亦要及時接管排出室外等妥善處理減輕手術間空氣污染。

        第8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關鍵詞】 細節管理; 胸外科手術; 護理安全

        doi:10.14033/ki.cfmr.2017.8.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8-0082-02

        細節管理是將一整套工作流程拆分為多個細節,逐次量化,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若干個細節,最終完成初定下來的所有細節,之后再不斷量化和完善細節,其管理特征是工作細化、管理細化、特別是執行細化[1]。護理管理中的細節管理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注重細節管理,才能把護理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2]。胸外科患者大多是開胸手術,病情兇險、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術后各種管道多,潛在風險性大,患者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引起護患糾紛[3]。為提高胸外科手術患者護理安全管理,對其護理工作及相關護理人員進行細化管理,對潛在護理風險進行評估分析,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防止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筆者所在醫院于2015年

        6月-2016年6月收治612例胸外科手術患者中,試驗組患者在常規性護理安全管理基礎上實施細節管理,與同期住院未實施細節管理的對照組患者,進行比較,取得很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612例胸外科手術患者,男337例,女275例,年齡25~68歲,平均(36.5±7.6)歲;將上述患者依照疾病種類分層后,按住院號單、雙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6例,其中,試驗組,男171例,女135例,平均年齡(37.1±6.9)歲;對照組,男166例,女140例,平均年齡(36.9±7.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文化程度、手術方式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性護理安全管理,術前遵醫囑完善疾病相關檢查、治療及護理措施,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給予心理疏導,說明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術后注意事項,使患者有充分思想準備,減輕焦慮;術后密切觀察病情,遵醫囑給予抗菌素抗炎補液治療,做好管道護理及各種并發癥預防等措施。

        1.2.2 試驗組 (1)根據胸外科疾病特點制訂胸外科手術患者細節管理方案,該方案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護理安全管理,以全面提升護理質量為原則,重新將工作細化、管理細化、特別是執行細化。實施由護士長-組長-責任護士職層管理體系,責任分級,落實到人。護士長全面負責病區管理及護理工作質量,督促護理人員嚴格履行職責,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常規,預防差錯事故發生。根據科室護理人員職層及業務能力分兩個護理小組,由業務能力強、責任心強的高職稱護士任小組組長,組長每天負責對所管小組的患者病情狀況進行評估,合理分工,指導責任護士對分管患者進行各種治療及護理工作,檢查小組護理工作質量,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之處,及時反饋給責任護士,提出解決對策并監督實施。責任護士負責所分管患者的全部治療及護理工作,包括患者每天的基礎護理、病情觀察、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等,踐行主動護理,提供優質服務。(2)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將“重視細節管理”理念貫穿于整個護理管理過程中,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患者身份的標識,建立有效護患溝通,建立臨床實驗室“危急值”報告制度,嚴格執行手衛生,鼓勵患者參與醫療安全管理,鼓勵護理人員主動報告護理不良事件等,針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并實施整改措施,防止不良事件發生。實施科學合理排班,加強重點環節、重點時段、重點患者、重點人員的管理,確保患者護理安全。(3)加強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技能的提高,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護士培訓,使護理人員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不斷提升業務知識,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4)術前細節管理:協助醫生做好患者的全面檢查,如血常規、凝血時間、肝、腎、心、肺功能等檢查;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況,做好心理護理,減輕焦慮;做好皮膚及胃腸道準備,術前12 h禁食,4~6 h禁水,以防止麻醉或手術過程中因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做好術后需要的用物準備,如全麻護理盤、氧氣、吸引器、胃腸減壓器、引流袋、監護儀等。(5)術后細節管理:嚴密觀察和記錄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做好基礎護理及各種管道護理,注意觀察各種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并準確記錄,保持管道引流通暢。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掌握患者的各種治療、護理及潛在并發癥,做好防范措施。

        1.3 評價標準

        患者住院期間的醫療護理質量、護理不良事件、患者投訴情況及滿意度等。(1)采用筆者所在醫院“護理質量考核標準”實行三級護理質控檢查,對患者住院期間的醫療護理質量測評得分情況,統計并記錄住院期間護理不良事件及患者糾紛投訴等;(2)滿意度調查表:采用筆者所在醫院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在患者出院前一天或出院當天進行卷調查,統計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8.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醫療護理質量測評得分比較

        試驗組醫療護理質量測評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訴情況

        試驗組住院期間的護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結果比較,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細節管理能有效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醫療護理質量是醫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護理細節管理可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的好壞,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在護理工作中,護士的任何一個細節疏忽,都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4]。因此,注重細節管理。細節管理強調的是每個崗位每位員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都要想方設法去完成任務。筆者所在科將細節管理應用于胸外科手術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通過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護理工作細節管理的培訓,清晰工作目標,提高服務意識,增強工作責任感。細化工作標準,分解工作流程,使護理人員工作時有據可依,掌握并控制關鍵環節。同時,將細節管理運用于臨床治療及各種護理技術操作過程中,有效規避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保障醫療質量與護理安全。

        3.2 有效防范或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胸外科手術患者常因病情重,病變范圍大侵犯大血管、縱隔等部位,許多患者實行開胸手術,術中出血多,術中及術后大量輸血引起缺血再灌注損傷和病理生理問題,同時,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術后各種管道多,潛在風險性大,患者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引起護患糾紛。將細節管理應用于胸外科手術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有效細化高危因素的管理,增強護理人員的防范意識。同時,預防警示差錯事故容易發生的環節,提高護理人員風險規避意識,重視護理細節質量控制,小心避開風險,保障護理安全[5]。本文研究中試驗組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訴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說,護理細節管理能有效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減少醫療糾紛,提高醫療護理質量[6]。

        3.3 細節管理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

        細節管理在現代護理管理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加強細節管理,增強護理人員的細節管理意識,有效降低護理風險,減少或杜絕護理不良事件發生[7]。通過護理細節管理及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及各種想法,針對患者的想法,及時給予解答,心理疏導或及時給予幫助解決問題[8]。同時,在關心與幫助患者時,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心理的各種顧慮和緊張情緒,積極接受治療及護理,有利于身體康復,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護理安全是護理質量管理的核心,護理細節管理可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影響醫院的聲譽。加強護理細節管理,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中風險防范意識,提高主動服務意識,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有效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何鋒.細節管理在神經外科患者手術護理安全中的應用[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6):119-120.

        [2]陳麗華,蘭碧玉.細節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全科護理,2014,12(6):555-556.

        [3]章蘭英.普外科老年手術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11):87-88.

        [4]李慧.護理安全管理對腹部外科手術患者整體護理的效果評價[J].河北醫藥,2016,38(5):794-796.

        [5]趙桂林,呂曉春,張潤芳.精細化管理在骨外科手術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4):127-129.

        [6]許巧玲,馮娟,王日星,等.精細化管理在醫院手術室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8):142-144.

        [7]洪菊鳳.細節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的應用及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9):122-123.

        第9篇:外科手術培訓范文

        【關鍵詞】PBL教學模式;外科;手術室護理;教學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8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76-02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上的教學方法,與傳統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相比,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及探索性[1]。目前,PBL教學模式在各個國家均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實際教學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院對2011級的62名護生采取PBL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將2011級的62名護生按照1:1比例分為兩組,每組各31名,其中對照組男1名,女30名;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113±109)歲;學歷:中專12名,大專14名,本科5名;研究組女31名;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085±114)歲;學歷:中專11名,大專14名,本科6名;兩組護生自然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的護生均根據外科手術的護理特點,護理內容等設計教學大綱,并編成冊,發給護生,同時,由同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教學。其中對照組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觀察組采用PBL教學方法,由帶教老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如“切除術患者圍術期應如何護理、乳腺癌全切術患者如何做好護理”等;并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以患者術前――進入手術室――開始手術――術中――術后為主線進行分析,通過查閱書記、文獻、雜志等相關專科資料進行解題,并組織護生分別扮演患者、巡回護士、器械護士進行情景演練,最終制定出各護理計劃,并以書面和口頭敘述的方式報告指導教師,指導教師給予點評,對不足之處給予補充,最后制定出最佳的護理措施。

        13評價方法[2]理論考試評價:培訓結束后,對兩組護生進行統一命題理論考試,由專業的護士參照護理“三基”理論及外科手術的護理常規出題進行考核,滿分100分。操作考試評價:采用自編的《手術室護理操作技能評分表》作為考核標準,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生技術越好。教學滿意度的評價: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滿意度評價調查表,內容包括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及教師素質共計5個方面,每方面設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選項。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分析軟件,計數資料采用 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理論及操作考試成績比較分析對照組培訓后,理論考試評分及操作考試評分均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護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評價觀察組總體滿意度為100%,對照組總體滿意度為7419%,觀察組總體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

        3討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完全是被動的、機械的,整個培訓過程中,缺乏互動與交流,學生主動能動性不高,學習效果較差,尤其是對腫瘤手術患者,護理工作繁重、危險性高[3]。PBL教學模式是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以問題為導向,在分析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通過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找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利于促進學生樹立正常的臨床思維模式[4]。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取PBL教學模式的觀察組護生理論、操作考試成績分別為(9436±545)分、(9217±465)分,對照組分別為(8023±339)分、(7929±305)分,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

        總之,PBL教學模式可明顯提高普通外科手術護生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護生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呂亞,黃霞萍,劉菲分階段教學模式在手術室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6):12-13

        [2]王彩鳳,姜琳玲不同年級護理本科生基于問題的學習法體驗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2,8(5):58-60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新91精品中综合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日本亚欧视频 | 五月天激情视频在线 | 亚洲人AV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