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

        第1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自2007年9月,北京進入高中課改以來,各校一直探索實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方案。以東城區各校實施綜合素質評價的情況為例,調查發現東城區普通高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基本上能按時按量完成,但仍存在一些問題:(1)學校部門職責不清,作為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涉及教學、教務、信息技術、班主任、學科教師等學校主體,各校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部門之間的統籌和協調。(2)評價主體的評價理念習慣于傳統的標簽式評價,評價內容存在雷同的情況,尤其是教師的課程評語。(3)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和功能受到學校教師的質疑。

        由此可見,探索實施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工作機制,真實記錄每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歷程,充分發揮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功能,成為綜合素質評價研究的重點。在近五年的實施中,我們進行了如下探索。

        ■ 組建項目組,明確綜合素質評價的研究重點

        東城區高中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成立了東城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項目組(以下簡稱“項目組”),成員由教科所、信息中心、中教科、各高中校聯合組成,負責管理和協調相關工作。項目組重點研究: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如何與學校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管理、班級建設相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課程評語如何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綜合素質評價如何引導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等。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作為學校管理的核心業務,涉及教育、教學、教務等多個部門,經過一輪的實踐,各校均成立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小組,并設專任教師統籌落實。例如,宏志中學的職能分工體系如下:教學處指導學科教師組織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學分的認定及錄入;教務處指導任課教師完成各科模塊學分認定和成績錄入;政教處組織年級組完成學生、家長、班主任、任課教師的培訓以及評語的填寫錄入;信息處對各部門進行網絡技術指導。

        ■ 評價與教育教學相融合,確保評價有內容可操作

        學校根據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把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確保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有內容、可操作,逐步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特征的評價。

        思想道德方面。各學校結合德育活動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內容實施評價。宏志中學在社區服務方面,以一個活動一個單元主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共8個單元主題:奉獻愛心、孝敬老人、樂于助人、綠色環保、崇尚禮儀、關愛健康、文明守序、公益效國。學生在活動中對自己和他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進行評價。

        學業成就方面。各校開設人生規劃課程,并利用櫥窗、板報讓學生去認識自己,撰寫個人目標。學生在“我的發展目標”欄目中填寫了三年的發展規劃,同時增加了“理想的職業和大學”等內容。

        合作與交流方面。如東城區的模擬聯合國活動、高中生辯論賽活動及雙語導游活動等,為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提供平臺。171中學采用學長制,即由學生管理、幫助學生的制度,為多數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增添了表現的機會。

        審美與表現方面。各學校紛紛通過合唱節、戲劇節、讀書節等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171中學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做“有層次 無淘汰”的教育,在審美與表現方面設置了3個層次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如音樂藝術方面:人人參與的普及層——“新年炫聲”卡拉OK大賽;部分選拔的推優層——新年匯報演出;創新拔尖的特長層——金帆合唱團新年音樂會。3個層次的活動使學生在該方面得到充分體現,為評價做好內容準備。

        運動與健康方面。學校有各類的體育選修課,同時多數學校都舉辦體育節,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的運動與健康,以及學生個性的展示提供了平臺,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進行小組互評。

        個性發展評價方面。大部分學校通過社團建設和校本課程的開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包括心理社團、動漫社團、吉他社團、環保社團、生物社團、模擬聯合國等。如北京二中實施“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建立了選擇性課程結構、多元化課程設置、個別化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造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 進行情景式記錄評價,實現評價的客觀性與針對性

        評語怎么寫一直是評價工作的核心問題。針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出現內容雷同的問題,以及對評語評價主觀性和功利性的質疑,東城區師生實施了客觀的、有針對性的評語評價,即情景式記錄評價。無論是學生的個性發展自我評價,還是班主任的評語,在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都對學生特定場合的表現進行了描述,這種情景式的記錄增強了評價的客觀性和針對性。

        為實現情景式記錄,大部分學校建立了學校、年級、班級、個人電子文件夾檔案,有的班級還建立班級日志,有的學生用電子日記的形式記錄成長過程中的精彩瞬間,這些均為評語評價積累了鮮活的材料。

        學生自我評價:依據情景成長記錄所積累的鮮活材料,撰寫評語評價。如“我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強:在機器人選修課上,我與同學合作搭建自己的足球機器人,還嘗試了編程;在戲劇中的心理學選修課上,我第一次嘗試設計調查問卷并完成整個調查,還編寫了心理劇……”

        課程評語:“分班后,你以積極的心態很快融入了班集體。老師驚喜地發現,你開始敢于展現自己。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逐漸變得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雖然聲音還是有點小);在班級‘化學電源知多少’的比賽中,你與小組同學合作完成《電池的發展史》ppt制作,并協助發言的同學播放課件,贏得了大家的掌聲。老師非常高興看到你的這些變化,經過努力,你一直要尋找的自信回來了。希望你保持良好的狀態,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

        班主任評語:“在我的記憶中,你是我10年來所教的學生中向老師鞠躬最多的一個學生,也是對別人說‘謝謝’最多的一個學生,不少同學背地里叫你‘傻根兒’,我想,在這種調侃的背后,更多的是對你的樸實與執著的一種敬佩;你并不聰明,但是卻憑著自己的一股鉆勁,語文成績名列前茅;你的家境并不富裕,卻毅然向汶川的同胞捐出了一百元錢;你的音樂天賦并不高,但憑著一股韌勁贏得了樂隊小號首席的位置……”

        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自我評價、學科教師評價,還是班主任評價,在評語里都包含著對評價對象的客觀行為描述,正是因為這些描述為價值判斷提供了事實基礎,增強了評語評價的客觀性和針對性。

        ■ 探尋評語填寫的思考點,讓總結性評價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

        總結性評價的呈現是《高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冊》(以下簡稱《報告冊》)。《報告冊》是對高中學生三年成長的總結,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水平。《報告冊》中的評語評價主要是由個性發展自我評價和特長成果、高中學生評語、研究性學習成果3部分組成。項目組通過分析《報告冊》評語評價的指標體系,針對學生不知從哪方面進行評價的現象,探討學生評語填寫的思考點,從而指導師生進行有效評價。

        如個性發展自我評價可以圍繞職業理想、座右銘、性格特征、興趣特長等方面,真實客觀記錄學生的成長。個性發展自我評價和特長與成果,可以分別從社會實踐活動、獎項和個性特長(或興趣愛好)、優秀品質和班干部經歷(或社團活動)3個方面去記錄和評價;研究性學習分為4類,即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獻文學類、技術設計類。

        目前,在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由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校培養目標、教育教學行為、班級建設的結合點主要是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因此,對學生綜合素質各方面的評價還必須與對課程體系的評價區分開來,二者所評價的對象和目的都是不一樣的。

        第二,評語式評價采用情景式成長記錄,雖然此種評價增強了評語的客觀性和針對性,但是無法實現師生通過評語進行心靈溝通、引導學生自我認知和成長的功能。

        第2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學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對其行為的塑造和自身素質的養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中強調,應“完善綜合素質評價”。[1]為引導學生進行素質拓展,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對學生素質測評比較重視,探索出一些較有操作性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也有待改進。

        一、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現狀分析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在學生質量評價方面,采用的是一種動態性、綜合性評價,評價的形成和總結得到有機的統一;評價活動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其最終目標是促使職業院校培養富有職業能力的勞動者、問題解決者和終生學習者。國內職業教育起步較晚,伴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聯合頒發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工程后,各職業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都非常重視,很多學校也在探索高職學生素質的評價體系、建立教育評價的新機制等問題。從綜合素質測評的方式看,國內高等院校大體可分為綜合素質量化和認證兩大類。

        1.綜合素質量化。通過筆者調查和網絡搜索發現,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的綜合素質測評,基本是把學生的各項素質進行量化。如:《XX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條例》中規定,“品德測評滿分100分,權重0.15;學業測評滿分100分,權重0.65”。其中“無償獻血者每次加6分”,“凡考試作弊者,每次扣10分;每曠課1節扣1分”,“班委、團支委、科代表、舍長加6分”。《XX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方案(2007年修訂稿)》規定,“德育素質測評滿分為100分”,其中“政治思想20分”、“道德素質40分”。組織管理能力20分中,“院學生會主席20分”,“院部長13分;院副部長11分”,“院干事8分;各系學生會對應院學生分數低一個等級;班干部對應系學生會低一個等級,2分一個差距”。《XX財經職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試行)》中“能夠參加實踐活動,表現一般,得5分;無故不參加實踐活動者一次減5分”。《XX外國語職業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中“第八條品德行為表現的基本分為70分”,“文明宿舍成員每人每次加4分,免檢宿舍成員每人每次加6分”。

        2.綜合素質認證。素質認證主要表現為采用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來記錄學生的素質拓展情況,其代表形式是《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如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采用《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作為建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評價體系的重要依托。它實行三級認證,即學校、院(系)和團支部三級,分別建立認證機構。認證的內容共分六個欄目: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者服務、科技學術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及其它。其中“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欄主要記載學生參加黨、團組織的主要活動及在思想認識、道德品質等方面的表現;“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欄主要記載學生組織或參加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證書》記載大學生在校期間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產生積極影響作用的重要經歷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一般不作主觀評價。

        《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作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載體,在畢業時頒發。該證書基本是對學生在校期間素質拓展情況的記實,學生畢業時,該證書由學校統一打印,加蓋學校素質拓展中心的公章后,連同畢業證一并發給學生。

        二、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許多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在進行到一定程度后,具體操作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有的甚至無法再繼續下去。在總結現時高職院校采用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中,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即評價目的欠明確、評價內容欠全面、評價方法欠科學、評價結果欠理想。[2]

        1.評價目的欠明確。綜合素質測評的主要目的應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學生不斷拓展綜合素質,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很多高職院校主要還是運用“德、智、體”為模塊,這種模塊一方面難以體現職業院校對人才的特殊要求,在實踐中也容易使三塊互相獨立,不能全面評價學生。最能體現高職學生學習水平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整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導向性不明確,以學業分數為核心,以本專業課知識為主要內容,注重評價本專業教學計劃內學業完成情況,忽視了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性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重視看得見的智力因素,忽視情感意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非智力因素。[3]從而導致評價學生的側重與學校培養人才目標不相符,測評指標的正面導向性不夠,學生的認可性與接受性不高,起不到科學與準確評價學生的目的。具體操作中測評不夠民主,包含一定的主觀因素等等,違背了測評的公平性和公開性,不能充分發揮綜合測評的導向性作用。

        2.評價內容欠全面。許多高職院校將學生應具備的素質歸納為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等模塊,并且在這個基本內容上建立了詳細的二級指標,但是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對各個模塊的內涵、分值所占的比例描述、分配不盡科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較籠統,從而導致各校綜合素質測評內容表述不盡相同。如對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方面的測評,有的是品德測評,有的是德育素質測評,有的是品德行為表現測評,其實這些看似相近的項目的內涵是不一致的,造成評價內容的不完善。測評內容的項目數不一,有的院校素質測評的內容包含的項目多,有的院校素質測評的內容包含的項目較少,素質涉及面欠全面,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再者,測評的內容中,強調學習成績,職業技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3.評價方法欠科學。一方面,以量化的方式進行素質測評,測評項目賦分值的多少人為性較大,主觀性太強,形成量化學生的素質缺乏科學性。如思想道德修養部分到底應占多大的賦分值,身心素質、專業素質、人文素質、實踐及創新等方面的賦分值又應該是多少,目前還沒科學的研究結論,各校的賦分值不盡相同,這就造成賦分值的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從前述院校的綜合素質測評辦法看,各個院校的素質測評項目不一致,賦分值不統一。完全“實錄”的方式起不到清楚明了地表明學生素質優、良、中、差的作用,認證證書事實上成了“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道德、實踐、學術、活動、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另一方面,以教師評價為主,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社會評價等。主要體現在評價指標由校方有關部門制定,評價主體是老師,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等級判斷,學生的各種特長在評價機制中較難以得到認定,激勵作用不強,不能較好地顯現學生在各個層面的素質發展狀況和個性的“閃光點”,容易挫傷學生發展個性優勢的積極性。[4]學生個人素質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過程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學生個性的差異,要求對學生的評價必須是多層面、多角度。加之,社會評價并沒有被作為整個評價體系的重要一環,評價體系不完整。

        4.評價結果欠理想。評價結果沒有成為調節和引導學校教育、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風向標,成了為測評而測評,使測評流于形式。如上面的完全“實錄”的記載方式,學生在畢業時每人一個證書,這就不能簡單明了地反映學生的素質差異。作為反映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證書《素質拓展證書》,也存在需要改進之處。《解放日報》就曾刊文說,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成了“雞肋”,學生方面難以突出個人特點,市場方面尚未獲得廣泛認可。[5]另外,較多的高校測評在過程中也感到工作量很大,無論是每年對學生的素質進行量化測評,還是對學生素質拓展情況的填寫、申報、審核與確認,師生都感到工作量相當繁重。

        三、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改進策略

        1.注重正面導向性的測評目的。綜合素質測評作為高校對學生的一種評價制度,其目的就是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引導學生進行素質拓展,提升綜合素質。[6]由于綜合測評中的每一個項目都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有關,這就要求評價體系中的指標表述要具有正面性,對學生的行為起到積極的引導和鼓勵作用,對學生有吸引力,能對絕大多數學生產生正面影響,使綜合素質測評的指標產生航標燈式的作用。要讓許多學生能夠自覺地對照測評中的指標體系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激勵自己進取,從而實現素質教育既要求學生在各個方面平衡和諧地發展,又要求學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展現特長以及個性的目的。另外,參與組織實施綜合素質測評的人員,也要注意對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及其指標作正面宣傳和解釋。

        2.構建全面和諧的測評內容體系。測評內容對學生具有引導作用,學生的發展是綜合的,對學生的測評也應是綜合的、細化的,測評內容應該與培養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既要關注學生的課程成績,又要關注具體實踐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學生共性品質的表現,又要鼓勵學生健全和完善個性品質,力爭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測評內容體系的全面和諧并不意味著各個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測評效能,否則,繁多的測評讓學生應接不暇,不能集中發展自己的優勢。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規定,高職院校學生測評應該側重對學生操作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測評,測評指標體系的設計要具有科學時效性,既要體現教育機構對學生知識素質培養的目標,又要體現企業或市場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要求,指標確定后,由學院教務處、學生處、用人單位和學生代表采用層次分析法共同確定各個測評條目的權重。

        3.嘗試測評方法的科學多樣化。各種類型的評價應具有不同的評價手段和評價周期,應遵循適時、適量、適度的基本原則,注重評價過程。技能性評價應該適當縮短評價周期,根據教學計劃和授課情況進行,考核方式可以是開卷也可以是閉卷,可以是筆試也可以是動手操作。職業道德方面的評價相對周期要較長,原則上每學期進行一次或兩次。為了操作方便,可以編輯《學生素質綜合手冊》,為學生自評、互評、用人單位評價和班主任(輔導員)評價提供指導。具體操作過程中,班主任(輔導員)評價可以是書面反饋的形式,也可以通過座談交流完成,一般為開放性問題,不計算量化成績,目的是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其不斷完善;自評和互評可以使用同一種評價表格,表格的設計要做到目標明確、細目清晰、操作性強,重點考查學生思想修養以及一日生活規范化情況。所有評價材料和結果應該收錄到個人的評價檔案袋中,階段性評價后應組織專門學生管理人員進行統一分析,撰寫分析報告和反饋意見,反饋意見內容要人性化,并且第一時間交給被評學生,建立反饋受理機制,為學生存在的困惑和質疑提供咨詢和解釋。

        4.營造校企合作、齊抓共管的測評氛圍。高職教育是就業教育,企業最了解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素質需求。從這一認識出發,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可以營造一種校企合作、齊抓共建的良好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不僅可得到基本技能的訓練,掌握成熟的應用技術和前沿技術,而且在實踐中經受鍛煉,發展綜合素質,縮小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學校可以直接從企業得到人才素質要求信息,推進高職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養與企業接軌的步伐。企業在合作中,則可以及時發現自己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這種聯合,可形成強強聯手、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局面,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在與企業共建的學生綜合測評基地中,通過科技開發、產品研制和工程項目的參與,檢測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以及掌握專業技能情況;通過群體協作完成訓練項目,檢測學生的責任意識、團隊精神、溝通技巧、組織管理才干;通過實踐過程,檢測學生愛崗敬業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遵紀守法的思想。在綜合測評中,將社會需求、單位評價、老師要求、學生表現及自我評價有機地結合,通過數據收集、科學測評,及時發現其優點與不足,不失時機地加以指導,扶正補弱,綜合提高。

        5.健全測評后的反饋支持服務機制。在學生評價結束后,有兩方面的工作至關重要。一方面是正確合理地評價反饋意見,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發展提供支持的咨詢服務。在書面反饋評語中應包括對學生各項評價的成績及對成績的分析說明,提出學生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及實現這些目標的人性化指導意見。完善的咨詢服務體系承擔著保護學生合法權益,處理學生評價中不公平現象,解釋學生評價指標和標準,為學生發展創造支持環境等功能。健全的支持服務機制可以保證對產學研一體化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理念、原則、指標、程序等的設計和把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是運用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同時保證學生“雙證書”獲得的比率。

        綜上所述,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職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結合實際,開展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研究,制定較為科學合理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促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激勵學生進行素質拓展,引導學生成為祖國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門戶網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EB/OL].

        [2] 魯亞平,李建,劉繼強.高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現狀、問題及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0,(1):64-65.

        [3] 武正林,朱建國,張莉.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9):10-12.

        [4] 李國楨.論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8,(6):50-52.

        第3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綜合素質 "Q"商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征,將智商、情商、德商等十二種與高職高專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提升關系密切的“Q”商進行整理、分類,制定“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提升Q計劃”。[1]

        一、對“Q商”與“綜合素養”的理解

        十二種“Q”商,是指:

        簡稱 全 稱 含 義

        IQ(智商) Intelligence Quotient 代表智力水平,提供記憶、運算、問題解決等必備的能力。

        EQ(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 指面對多元的社會變化沖擊,情緒的穩定程度。

        MQ1(德商) 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指人的道德品質。包括體貼、尊重、寬容、誠實、負責、平和、忠心、禮貌、等各種美德。

        AQ(逆商) Adversity Quotient 指人們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FQ(財商) 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指在財務方面的智力,是理財的智慧。

        HQ(健商) Health Quotient 代表一個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對健康的態度。

        MQ2(心商) Men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是維持心理健康、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良好心態的能力。DQ1(膽商) Daring Intelligence Quotient 是一個人膽量、膽識、膽略的度量。

        WQ(志商) Will Intelligence Quotient 指一個人的意志品質水平,包括堅韌性、目的性、果斷性、自制力等方面。

        SQ(靈商) 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即靈感智商,是對事物本質的靈感、頓悟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

        CQ(職商) Career Quotient 是工作時智商與情商的綜合體驗。

        DQ2(發展商數) Development Quotient 指促使物態或事態轉變的能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泉源。

        綜合素質培養分為:基礎性素質、專業性素質和創新性素質。基礎性素質既是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基礎,也是形成專業性素質和創新性素質所需要的基礎。專業性素質是指能較好地勝任專業工作所需要的素質。創新性素質是指開展創造性活動所需要的素質。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Q”商分析

        1.提升學生基礎性素質的“Q”商

        基礎性素質是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能實現向較高層次的素質或專業素質的“遷移”。包括體質、品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通過EQ、HQ、MQ1、MQ2、FQ、WQ、AQ實現。

        思想道德素質是基礎性素質的基礎,使學生認清責任和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于MQ1的提升非常關鍵。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即HQ的提高。在企業招聘的面試時,可以通過交談、小測試,了解EQ,即情緒智力,它是作為與人交流、溝通、合作的必要條件。每個人都要承受各種壓力和不適,對于自身無法改變的客觀環境和條件,不要強求,試著改變一下心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這是MQ2所發揮的作用。FQ是一個人最需要的能力,不僅要學會生活中的理財,更要培養起學生的成本意識。同時,在學習、實習和工作過程中,具有頑強的拼搏精神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彈性地面對逆境,接受困難及挑戰,才會有卓越的表現,這是由WQ、AQ決定的。

        (二)提升學生專業性素質的“Q”商

        專業性素質是在掌握技能后,職業素質的體現。IQ需要通過讀書、思考、實踐、反思等方式,擴展知識和技能的廣度和深度來提高。而CQ則是IQ和EQ職業化的綜合表現。其內涵涉及四個方面:一是職業化的工作技能――“像個做事的樣子”;二是職業化的工作形象――“看起來像哪一行的人”;三是職業化的工作態度――“用心把事情做好”;四是職業化的工作道德――“對一個品牌信譽的堅持”。

        (三)提升學生創新性素質的“Q”商

        創新性素質是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關鍵,重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掌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學會“質疑、判斷、前瞻”,分辨是非,找出問題的真因,需要有較高的SQ,用發展的眼光解決問題,事態物態不斷的轉化與變化,可以交織出新的社會環境,所以DQ2愈高的人愈有辦法去改變環境進而創造環境。

        三、“Q”計劃的實施策略

        1.課堂教學。根據企業對新入職員工的基本要求,開設《職業素養》課程,彌補學生社會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養的缺失和不完善,解決其專業能力與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之間、工作與職業之間的不對稱的關系。

        2.企業實踐。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企業實踐,學生在實習期間最大的收獲并不是專業技能的提高,而是在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應對突發問題、學習工作方法、增強責任心等方面的提升,是提高AQ、MQ2、DQ1、FQ、WQ、CQ最為有效的途徑。

        3.技能競賽。競賽的開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自信心,鍛煉承受競賽壓力和挑戰的心理能力。學生心態會發生很大的轉變,從最初的孤軍奮戰、急于求成到最后的團結協作、注重細節,從關注結果到總結收獲,使EQ、AQ、DQ2有所提升。[2]

        4.假期實踐。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提前接觸社會,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鍛煉了他們的EQ、MQ1、MQ2、WQ。

        5.學生活動。學生通過策劃、組織、參與辯論會、講座、籃球賽等活動,在自我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做好充足的準備、詳盡的計劃,協調好人員、場地、器材、費用等資源,極大程度的鍛煉了他們的溝通、表達、計劃、抗挫、協調等綜合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當代大學生高尚的道德素養,還要具備職業人優良的職業素養。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具備創新的思維和意識,找到創新的方法,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優秀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韓冬艷 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構建物流專業課程體系――高職院校構建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初探[J]. 《商業文化:學術版》2011(6),193-194頁

        [2] 向多佳 創新能力訓練模式 提升學生職業素質――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綜合能力訓練的探索與創新[J].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36-39頁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

        第4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關鍵詞】工科學院 應用型人才 綜合素質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競爭機制逐步成熟,主要是科技創新能力和知識技術水平上的競爭,因此人才成為競爭中越來越重要的因素。目前就業市場上需要復合型、創新型、經驗型、應用型和學習型等類型的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要求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培養出擁有博學知識、道德高尚、創新意識、快速適應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具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當今高校和企事業單位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社會性的角色日益快速轉變,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也已成為用人單位招攬人才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培養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一、目前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存在問題的主要表現

        1.知識掌握深度和廣度不夠

        從目前工科大學生知識掌握的水平來看,工科大學生僅是在知識的記憶和備考方面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和時間,但對專業知識理論的學習并不深入,只停留在通過考試的階段;且工科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重點大部分放在了專業知識的學習上,直接導致了工科大學生知識面狹窄的問題,導致知識理論的掌握深度和廣度不夠。

        2.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缺乏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用人單位更多希望工科大學生在其工作崗位上為單位創造價值。然而當代工科大學生在鉆研知識以及知識創新方面受到我國傳統教育方式的嚴重影響,表現的極為缺乏;在高校方面,對于工科大學生的培養基本上還是處在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的狀態,工科大學生創新意識和鉆研精神的培養并沒有得到重視,使得工科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新知以及解決實際問題欲望的降低,直接導致了工科大學生整體創新意識缺乏。

        3.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質的下降

        工科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道德素養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缺失。工科大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處于不夠成熟階段,對于社會出現的各種價值觀難以有正確的判斷,在價值取向方面失去了正確的方向。在市場競爭及公共文化環境背景下,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使得工科大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發生變化,在精神的價值取向上注重個人利益,在物質的價值取向上崇尚高消費。他們的自律能力較差,雖然他們痛恨社會上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卻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工科大學生身心素質下降表現在:首先,當代工科大學生大多數缺少鍛煉身體的習慣,由于高校對工科大學生日常生活管理相對寬松,往往工科大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有些同學(特別是男生)有吸煙、喝酒、貪戀上網、打游戲等不良嗜好,必然會嚴重影響工科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其次,工科大學生生理、心理兩方面都不夠完全成熟,在社會競爭壓力過大情況下,工科大學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據有關調查顯示全國工科大學生因心理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有28%的工科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工科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表現為苦悶、焦慮、煩惱、恐懼等各種心理障礙。工科大學生因為感情,學業、工作不順心等情況還出現了自殺現象,反映了工科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二、提高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相關策略

        1.重塑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觀

        在當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該及時改變教育觀念,以培養為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工科人才為目標,將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放到人才培養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將職業素質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等)的培養作為核心,將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將其他素質的要求,如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素質要求立為教育和培養的重要內容,大力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學校首先必須有準確的定位才能保證改革不迷失方向。要給學校定位就必須先明確學校的出路在哪里?我們必須始終明確工科大學生畢業后的出路在“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與“數以千萬計的工科人才”的結合部。所以我們始終與市場有著緊密的聯系。

        2.對工科課程與教學方法進行科學的優化

        (1)調整課程設置

        工科院系要認真研究和推進教學課程改革。課程體系是教學的主體部分,也是當前工科人才培養最直接的教學環節。要改革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式,首先就要以合理的課程設置為突破口。課程設置關系到高校培養的工科大學生能否適應社會需要。課程內容的設置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面對變化的社會需求情況,工科院系的課程設置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做到科學化、系統化、社會化。因此,工科院系的課程設置要進行改革,實現新的突破。

        (2)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實踐性教學有利于加深對工科專業知識的理解,獲得更多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機會,其內容主要有實驗、實訓、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實踐。實踐性教學環節是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工科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專業訓練和鍛煉工科大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節。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即課程作業、實驗、實習設計,另一種是集中實踐性教學即社會調查,各種實習畢業設計等。進而培養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3.利用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基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把握好兩個關系,一是把握好全面推進與重點把握的關系,既要全面落實好各項校園文化建設項目,又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特點、薄弱環節,針對性地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對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薄弱環節的培養,如我校就要重點對工科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專業性素質、創新性素質的培養,多開展一些創新類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增強工科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創新動手能力。二是要處理好高校內部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整體需求與局部要求之間的關系,要針對不同年級、民族、性別等個體差異的工科大學生,在開展好校園文化整體建設工作的同時,對不同個體特征學生的不同需求也要有所兼顧,針對性地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如我校不同年級工科大學生對自身綜合素質培養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在利用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中就要兼顧學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把握整體、滿足個體,提升教育效果。

        我們要利用各種途徑和載體,如標語、展板、校史陳列館、文化石、雕塑、佩戴校徽、傳唱校歌、校園廣播、校報、日常教育等,加大對校園文化建設及自身綜合素質培養的宣傳力度,使廣大工科學生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和各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對自身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創新素質是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創新是社會發展動力源泉,工科大學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對工科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提升就顯得至關重要。要提升工科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素質,就要鼓勵他們進行科技創新,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培養創新動機,并多層次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科實踐創新積極性。

        (1)堅定創新的信念

        創新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了曲折和艱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在創新的歷程中,都經歷了很大的艱辛和磨難,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的堅持,就會在創新遇到困難時松懈、放棄,不能成功。在實際生活中,通過對偉大歷史人物的學習,對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行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創新的信念,最終取得創新的成功。

        (2)開展創新思維的訓練活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校可以借助國家、湖北省的一些科技競賽,通過對有興趣參加的同學進行訓練,培養工科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3)參加科技競賽的機會不多

        在學校管理方面,由于在理工類院校中,參加科技競賽的機會并不多。因此,在工科院校的學生應當結合自己專業特點,參加一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創新水平的學科競賽,比如創業大賽、職業生涯大賽、模擬聯合國等。

        (4)對有困難的學生給指導和幫助

        在學生創新過程中,老師應當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力所能及的指導和幫助,對在創新過程中有懶惰習性,無法堅持的學生給予及時的監督和糾正,訓練學生勇于探索、刻苦追求的精神。只有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養成不畏艱難、用于探索的習慣,擁有堅忍不拔的個性,才能在創新的過程中有所斬獲。

        (5)挖掘學生的創新素質

        在課堂教學、社會活動等校園生活中,時刻注意挖掘學生的創新素質。作為教師,要隨時隨地的根據新的形勢、新的機會等啟發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的意識,激發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的興趣,為學生的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廣闊的機會和平臺。

        4.科學制定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方法

        從現有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來看,較之于傳統的學生評價,最突出的部分在于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關注的焦點不限于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樣關注其在思想道德、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情況。但評價方案中體現出的僅僅是多元化的評價項目和評價結果,反映學生的現實情況,沒有根據工科大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做出動態性的評價。在評價中沒有就學生未來發展狀況做出價值判斷,無法體現各方面素質的發展情況。各校對于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重視程度不一,造成各校的評價方案質量也參差不齊。在實施綜合素質評價過程中,應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尋找各種有效評價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方法,將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結合起來,采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對工科大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試圖形成綜合、多層次的評價方法體系,從而多角度、全方位的對學生做出評價。

        (1)采用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采用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能夠較真實地反映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采用量性評價的評價方式能夠防止主觀性,能夠較準確地反映客觀現實。在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對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采用量性評價的方法,如,“學習態度與能力”中的“學業表現”可以根據語言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等領域階段性考試與考查成績表評定。對采用量性評價方式比較困難的評價指標,則采用質性評價的方法。例如,“公民道德素養”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模糊的東西,是難以簡單量化的,可以采用質性評價的方式評價,例如,可以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對大學生的表現給予客觀的評定。

        (2)注重表現性評價

        而表現性評價是一種新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方式,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表現性評價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僅關注學生行為表現的結果,更為注重學生行為表現的過程。綜合素質評價中,表現性評價側重于評價大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可以通過多種類型進行,如演示、實驗、表演、作品展示等。采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時,教師必須觀察學生的實際操作或記錄學業成果,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知識和發展能力,這點符合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思想。

        (3)評價體系的建立要確保公正、準確、客觀性原則

        對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的建立要確保公正、準確、客觀性原則。評價內容的公開化,評價方式的規范化,客觀的評價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有利于改革教學環節的缺失,有利于及時反映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可以更加明確的提出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與社會需求相欠缺的培養內容,可以便于協調改善培養方法。

        (4)建立綜合素質評價的監督和申訴制度

        可以將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系統中,加強督導檢查。建立評價監督與申訴制度,設立專門的評價機構和部門,對于評價過程的操作情況和評價結束后的結果處理等進行客觀公正的監督和評估,及時充分地了解評價的實時情況,有效糾正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改進建議。評價結束后,評價機構和部門應進評價的操作過程分析,并對相關部門和人員進行考核,及時總結綜合素質評價的經驗、教訓,嚴肅對待評價過程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并撰寫評價工作報告。

        對于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影響評價結果公平、公正的現象和行為。或對評價結果存在異議,學生、家長和教師都可以向學校評價機構和部門舉報或提出申訴,要求對不誠信的行為做出懲罰。若學校評價機構和部門給予的答復和處理措施不當,可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進一步的申訴。教育行政部門有責任保護學生和家長的平等權利。

        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標準直接關系到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側重點和關注度如何,直接關系到一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學校教育的方向和質量,以及自身素質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

        三、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更多的學者和相關領導、教師積極投入到該問題的研究當中來,爭取加快提高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工科人才,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涌金,于永明,范慶瑜,畢曉光,劉秀麗,以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和就業質量為目標構建實施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J].技術監督教育學刊,2008,(1).

        [2]陳偉,李文紅,從職業生涯規劃入手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7,(2).

        第5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一)教學計劃實現實踐教學和理論教育相互配合

        高校教學應在講授理論知識前提下,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作為主要方向,實踐教學不是理論知識教學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教學體系。有些高校因為實踐教學無需考試,所以根本不重視。例如:《客房服務與管理》實訓課只在實訓室上過一兩次實際操作,多數學生根本不會鋪床,甚至連中西鋪床方法都分不清。酒店管理專業在實踐教學計劃制訂和修訂時,要充分體現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只有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制定和實施科學的實踐教學計劃,才能真正做到實訓操作課程與專業理論教育相輔相成。

        (二)能力培育堅持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相互配合

        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不應僅是知識傳授,更應是操作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等綜合能力培養。酒店行業國外客人比較多,所以要求一線崗位員工具備一定外語水平。在酒店實踐教學中高校不僅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還要加強職業道德素質、吃苦耐勞品質、上下級溝通協調能力、同客人交往能力、同事之間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提高技能基礎上,形成較強自主學習新知識能力和全面適應社會的職業能力。

        (三)課程設置和選用教材要相互配合

        高校酒店實踐教學普遍存在注重考“雙證”卻忽視職業整體素質培養現象,而一些高校學生雖然考取了如《前廳服務員資格證書》《客房服務員資格證書》《餐飲服務員資格證書》等,但這些證書含金量并不高。因此,課程設置應“以應用為目的”,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為保障實踐教學質量,課程設置要符合酒店人才需要實用型人才標準。在選用和編寫教材上,要經過廣泛調查研究,選用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教材,及時調整更新教學內容,選用案例要適合酒店管理專業實踐理論。

        二、三個“對應”努力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統一

        (一)校內模擬室實訓教學與傳統教學對應

        目前各高校酒店管理專業已基本具備了一定規模和數量的示范操作實訓室,但和真實酒店環境仍有較大差別,主要表現在環境和氛圍還不完全真實等。教師在實訓室教學可更多采取具有實訓特點的“模擬教學法”。讓學生感受實訓和真正演練的區別。《客房服務與管理》實訓課,要讓學生實際操作,熟練掌握鋪床要領,了解中西鋪床法和特點,多練習。前廳接待服務實訓課上,學生可分別模擬客人、行李員和前廳接待,模擬一個完整服務過程,包括站立問候,介紹酒店特色,辦理入住手續,填寫各種單據,各種銀行卡的使用,送客引路等。

        (二)校外實習基地實踐教學與校內實訓室教學對應

        條件許可的學校應盡可能建立自己的校內實訓實驗室,實踐課在實訓實驗室進行,可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學生也會感覺比在傳統教室上課更有興趣。酒店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室,根據教學需要,可分別建設酒店前臺、酒店餐飲、酒店客房等模擬部門實訓室。還可與一些知名品牌酒店通過多種合作方式建設一批固定實習基地。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不但為學生實習提供方便,還可為學生和酒店提供一個共贏的發展平臺。

        (三)專業實習與社會實踐活動相對應

        實習是實訓的重要環節,只有課堂理論教學與校外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把理論知識真正轉化為操作實踐能力。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應把社會實踐作為實踐教學一部分,納入教育教學大綱中來。必修課應規定相應的學時和學分,把社會實踐活動與酒店專業實踐實習真正結合起來,把課堂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

        三、三個“加強”促進教學實踐管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一)加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

        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不僅是一線崗位實際操作優秀人才,更是素質全面的綜合性人才。現代酒店從業人員只有規范的操作技能和熱情的服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加強學習社會所需的綜合知識和能力,才能更好地為顧客服務。因此,高校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加強學生職業認同教育比加強實際操作技能教育更重要,要使職業認同教育與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相互促進,要讓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時,也能滿足旅游酒店行業需求和社會需要。

        (二)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

        從實踐中產生知識,用知識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知識,這是的認識論。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是為了改變從課堂理論知識到課堂理論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其轉變成從課堂理論知識到實踐再提高到理論知識的模式。高校實踐教學主要方式是結合學生在課堂所學,按教學計劃統一安排,讓學生提前步入社會,進入酒店等相關企業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所學知識,實現學校與社會對接。

        (三)實習結束后總結

        組織學生認真寫好畢業實習報告書,在實習結束后,及時總結個人在酒店操作技能應用和綜合素質方面優缺點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對實習全面總結,可實現從校園學生心態向企業員工心態的轉變,使每個畢業生對自己的管理水平、專業操作技能水平、綜合素質有一個總體自我評價,及時總結和升華體驗,為今后就業做好心理、知識和能力準備,并初步設計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四、結語

        第6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關鍵詞:綜合素質評價;紙質記錄袋;電子記錄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12-0027-05

        2002年1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高中應探索建立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增加反映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研究性學習、社會公益活動及日常表現等真實、典型的內容,為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提供更多的學生成長信息,逐步使中學對學生的評價記錄成為高等學校招生擇優錄取的重要參考之一。”2003年3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進一步提出要“改進校內評價,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直接挑戰“單純學科成績評價”的改革措施,在全國廣泛而迅速地得到落實。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建立規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嚴格程序,強化監督,確保公開透明,保證內容真實準確。”新一輪國家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確要求高中階段要進行綜合素質評價,“采用寫實的手法來反映學生在高中的表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成為高校錄取考生的重要參考”。隨后,浙江、上海兩地高考新方案都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出明確的評價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成為教育界長期關注的話題。

        一、紙質記錄袋評價存在的問題

        綜合素質評價實施以來,紙質記錄袋評價法被廣泛應用。從應用效果看,記錄袋評價作為質性評價的有效方式,能達成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要求,是值得肯定的。但紙質記錄袋在操作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不便,由此也給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帶來不少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正成為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深入推進的瓶頸。

        紙質記錄袋評價帶來的問題與困惑主要表現為:

        (一)多主體評價難落實

        紙質記錄袋評價實施過程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既要指導、督促學生進行記錄袋的設計和資料收集工作,又要協調各評價主體按要求開展工作,還要完成記錄的篩選、評定和保存工作,評價工作任務很重,難免會造成評價與教學的沖突。部分教師被動應付,綜合評價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比較理性和務實,在應試壓力客觀存在、學習負擔普遍較重、學習的功利性仍然很強的情況下,普遍不愿在設計和完成記錄袋上花時間。即使去做,也只是把它當做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罷了,評價過程因此失去了其本質的功用。

        記錄袋評價應是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除學生本人、同學和老師是評價主體外,學生家長以及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單位也是評價的主體。有調查表明,相當一部分家長疏于對記錄袋的關注。倘若學校沒有硬性要求,很少有家長會對孩子的成長做出過程性記錄。記錄袋中相關家長評價的材料大多是家長在學校要求或孩子逼迫下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孩子代替家長完成的。至于相關社會主體對孩子在社會上表現的記錄,大多是學生或家長找上門請他們幫忙完成的。

        從以上現狀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紙質記錄袋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事實上是缺失的,多主體評價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從一些學校的實際操作情況看,高三結束后突擊補充評價資料的現象并不鮮見。學校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圖省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平時難以全面調動各個評價主體所致。

        (二)評價信度難保障

        獲得和報告能夠如實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狀況的評價結論,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可靠,是綜合素質評價發揮其功能的基本前提。記錄袋評價是一種專業化評價,如果按照其專業化的操作流程和保障機制來做,其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是能夠保障的。可紙質記錄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為不規范操作提供了可能,直接導致評價的信度受到質疑。

        記錄袋評價作為一種過程性評價,必須高度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把評價貫穿于學生日常交往與學習活動中,并及時、真實地記錄典型案例。也就是說,記錄袋內評價記錄的內容應該是動態形成的,是不可逆的。事實上,一旦缺少必要的約束機制,過程性記錄就變成了學期末、畢業時的突擊惡補。但紙質記錄袋本身無法有效區分哪些材料是原始形成的,哪些是后來補充的,這就為突擊補救提供了可能。

        又如,目前的綜合素質評價是既與學校利益掛鉤又與升學選拔掛鉤的高利害性評價,盡管各省都要求各地區要制定相關的誠信保障制度,如校長誠信承諾制度、評價項目抽測制度等,保障評價過程和結果的真實性。但評價涉及學校利益和學生前途,即使主觀不情愿、客觀條件不充分,學校領導也會強行推進并設法保證評價結果的完美,這直接導致了一些造假行為的產生,個別學校甚至出現學校主導下的各評價主體聯合造假的現象,評價的信度蕩然無存。但記錄袋本身無法有效區分哪些材料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假的,這就為造假提供了可能。

        (三)評價資料難處理

        調查顯示,運用紙質記錄袋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學校,普遍面臨著記錄信息難以有效處理、評價資料難以保管的問題。

        紙質記錄袋在形式上可以是多樣的,在內容上也應呈現出個體差異。如何從收集到的龐雜的紙質材料中篩選并提取出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沒有絕對化評價標準的情況下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操作起來很困難。有研究表明,紙質記錄袋評價所得分數與同一領域其他評價所得分數之間基本上是或然關系,這與紙質信息難以處理不無關系。

        紙質信息容量低、體積大。如果交由學生保管,無法保證記錄內容不被隨意增減,顯然不符合管理要求。如果交由班主任保管,整個班級放到一起就是一大堆,保管起來很不方便。如果學校建立專門保管室,落實專人保管,所需耗費是可想而知的。一旦班級重新組合,資料的流轉就更是困難重重了。

        鑒于上述原因,一些實實在在運用紙質記錄袋評價的學校,在學生畢業時,要么將學生的成長記錄不做任何處理地返還給學生,由學生自己處理;要么在學生離開學校一段時間后,將成長記錄當做廢品處理。“雖然這有悖于評價初衷,但也是無奈之舉。”一位校長如是說。

        (四)評價價值難實現

        高中階段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承擔著“育人”和“選人”兩大功能。紙質記錄袋要發揮好這兩種功能,并不容易。

        綜合素質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學生的成長是學生在自身努力的基礎上,在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實現的。這就要求評價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呈現評價要求、讓學生在經常性對照中得到提醒和激勵,實現自我發展;另一方面要在各評價主體間的溝通交流中、在評價信息的及時反饋中,引導各評價主體采取針對性策略,促進學生成長。事實上,紙質記錄袋記錄內容添加、保存、調取、查閱起來都很不方便,各評價主體間交互性的溝通交流很難進行,信息反饋也遇到不少困難,其育人功能的發揮嚴重受限。

        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應成為高校招生的重要參考。如果高中提供的綜合素質評價信息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優勢,不能用于預測學生的發展潛能,這樣的評價信息高校是“不能用”也“不敢用”的;如果高中提供的是一個包羅萬象、未經專業分類整理的記錄袋,這樣的評價信息高校顯然是“不想用”也“無法用”的。據《北京日報》2009年報道:“為減輕學生和教師的負擔,三年來綜合素質評價已至少“瘦身”三次,最終提交給高校的評價內容已減少大半。”2014年10月,《揚子晚報》以《江蘇9成高考生綜合素質得A 高校幾乎不看》為題,對目前綜合素質評價在高校招生中被虛化現象做了報道。綜合素質評價在目前高校招生中“選人功能”落空是不爭的事實。

        二、以電子記錄平臺優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為突破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尤其是紙質記錄袋評價中遇到的上述瓶頸,我校從2008年起,著手研究和探索信息技術條件下開展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策略和途徑,嘗試構建基于電子交互平臺的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式。如今,學校的“學生成長記錄平臺”(http://.cn/zhsz/)已經建成,在突破紙質記錄袋評價瓶頸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贏得“贊”聲一片。2014年4月,《江蘇教育報》以《海安中學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成長記錄平臺》為題做了報道。

        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運用電子成長記錄平臺進行綜合素質評價,至少有以下三大優勢:

        (一)評價主體責任明確,評價過程有效展開

        我校自主研發的電子成長記錄平臺,借助計算機存儲器的記憶特性以及網絡的動態性,實現了數據收集的及時性和評價過程的動態性,為多主體、全過程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創造了條件。

        針對紙質記錄袋評價中評價內容標準化程度低、評價主體權責不明等不足,我校在研發電子成長記錄平臺時,按照評價主體分類,建立了各自獨立又內在關聯的評價子系統,設置了與各個評價主體評價內容相對應的評價項目和評價標準。各評價主體有對應的用戶權限、用戶名和登錄密碼,不用安裝軟件,只要電腦能上網,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登錄平臺,進行評價操作。

        在學生平臺,我們設置了“學生基本信息”和“成長過程記錄”兩大欄目。“學生基本信息”欄由學生在入校時填寫,系統長期保存。在“成長過程記錄”欄目中,我們分學期設置“學期目標、學期總結、成長體驗、學期評價、成長軌跡、成績學分查詢、我的評價表”六個菜單,其中“學期目標、學期總結、成長體驗”由學生本人分學期填寫。“成長體驗”菜單中,又分設“活動的經歷感悟、有意義的成果、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社會實踐”等五個板塊,要求學生除用文字描述活動情況外,必須用鏈接附件的方式,將相關的圖片、音視頻、證明材料等能夠真實有效展示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的資料上傳到平臺上,經班主任老師審核后予以確認。“學期評價(包括同學評價、老師評價、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成長軌跡(包括各個評價主體記載的活動過程、活動評價等)”等是在各個評價主體完成相關評價后,由平臺后臺處理系統把記錄信息與評價指標比對,對信息進行格式化處理后生成。“成績學分”由學校教務處在期中和期末考試后統一上傳,老師、學生和家長都無權更改。“學生學期評價表”是在匯集學生整個學期成長信息的基礎上自動生成的,如實反映學生的成長情況以及各方面對他的評價,學期末學校不另發《學生評價報告單》,學生及家長可以登錄成長記錄平臺查看、下載打印,但不能修改。如學生發現信息有誤,須向學校提出申請,經學校審查屬實的,由學校安排平臺管理員修改。

        在教師平臺,教師有瀏覽、審核、評價學生上傳資料的權力,有記錄學生日常表現、添加學生評語的權力,有處理各評價主體留言和給各評價主體留言、進行互動交流的權限。

        在家長平臺,家長有記錄孩子日常表現、撰寫家長期望或評語、瀏覽孩子綜合素質評價表、給各評價主體留言的權力。

        在管理員平臺,管理員對各用戶進行管理,處理使用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維護,反饋學生、教師和家長對學校管理決策的評價建議等。

        平臺設公共通道。社會成員如需訪問,可通過平臺向系統管理員發出申請,經審核同意后,瀏覽平臺記錄內容,通過關鍵詞搜索了解相關情況,評價記錄。

        每個學期開始時,管理員鎖定之前各個學期的“成長過程記錄”,開啟新學期的評價記錄平臺。之前學期記載和評價的內容可以查看,但不可寫入和修改。此舉有效督促各評價主體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項目的記錄和評價,有效避免了平時不做工作、臨時突擊補救的做法,保證多主體、過程性評價的真正落實。

        從幾年運行情況看,電子成長記錄平臺不僅有效促進了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正常有序展開,而且大大減輕了各評價主體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量。“以往,每個學期末,特別是學生高三畢業時,我們做班主任的都是最忙的。如今我們只要平時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到時也能和其他老師一樣從容了。”不少班主任老師如是說。

        (二)監督保障機制跟進,評價信度有效保障

        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受到質疑,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評價結果缺少過程性資料的有效支撐。除一些學校沒有真正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無法形成有效資料的原因外,一些采用紙質記錄袋評價的學校,也因為收集到的資料無法有效歸類、整理和保存,結果也難以有效對應支撐評價結果。采用電子成長記錄平臺后,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傳送等都變得十分便利。評價結果是平臺對已記錄的過程性資料綜合分析處理后自動生成的,如果過程性資料缺少,平臺將無法得出相應的評價結論。同時,成長平臺要求各評價主體在評價時必須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以鏈接附件的形式上傳。只有通過了驗核的資料,才予以確認。驗核中如發現證明材料不能佐證結論或存在造假行為的,則不予采納。上述措施有效防止了突擊拼湊和造假行為的發生,保證了評價過程和結果的真實性。學校一位體育教師這樣說:“以前,有些班主任偏愛文化成績突出的學生,評先評優時常常‘一俊遮百丑’,即使學生體育成績差,也通過改分數讓他們評上。現在體育成績是直接上傳到平臺上去的,誰也改不了。這樣一來,學生、家長和老師都重視了平時的每一節課、每一項測試,學生體質也有了明顯提高。”

        綜合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受到質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評價過程缺少真正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學校電子成長記錄平臺依靠互聯網的公開性、資源的互享性和評價環境的保密性,建立起了三大制約監督機制。一是公眾監督機制。電子記錄平臺是一個開放性的評價系統,各評價主體甚至社會相關人員可以隨時隨處調閱每一個學生除隱私外的一切評價內容,評價結果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眾監督也就落到了實處。二是質疑復核機制。學校建立了學生成長記錄質疑綠色通道,參與者可在專門界面向管理員發出質詢指令,管理員受理后,轉發相關人員,啟動復核機制,并及時反饋復核結果。復核中如發現弄虛作假,學校將對當事人提出批評。如是學生本人在評價中造假,情節嚴重的,學校給予紀律處分,并記入個人成長記錄。三是調控保證機制。評價過程完成情況動態反饋;學生學期綜合素質評價表由系統自動生成,分學期鎖定保存,未經學校授權同意不能修改;學生分班時,所有資料由學校管理員流轉到新班級,保證前后的連續性;學生畢業時,高中階段全部評價表格由平臺系統匯總生成,一次性輸出、加蓋學校公章封存后,由學生帶入高校。整個過程中,人為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大大降低,平時認真做好每一次記錄和評價才是根本。

        (三)評價結果運用方便,評價價值有效提升

        學生的成長過程應該是學生自我不斷修煉和外部有效引領相結合的過程。電子成長記錄平臺一方面準確、方便地把以客觀事實呈現出來的過程性評價內容和以描述性語言呈現出來的評價結果記錄、存儲下來,全面、具體、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又及時有效地將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反饋出來,學生可以隨時了解其他主體對自己的評價意見,隨時對照培養要求查找自己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清楚地知道自己與評價標準之間還有哪些差距、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明確改進的目標和途徑,進而有目的地調整、培養和發展自己。其他評價主體尤其是學生的家長和老師,能隨時地從成長記錄平臺上全面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及時而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引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電子記錄平臺不僅是學生成長過程的記錄臺,更是各方推動學生全面而有個性成長的促進臺,學生自我修煉和外部引領兩個方面得到有機整合,綜合素質評價的診斷功能、引領功能、激勵功能、調控功能真正發揮出來了。一位學生感慨說:“以前我只愛埋頭于書本,幾乎不參加社會實踐。進入海中之后,成長記錄‘逼’著我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研究性學習,高中生活變得很豐富,我也從中得到了很多的收獲,這是課堂上和書本中學不到的!”

        第7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5-0085-02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素質、專業能力素質、科研能力素質、應用能力素質、創新能力素質、合作能力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等[1-2]。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形態、結構及其規律性和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是跨越生物、醫學、農學乃至藥學的一門新興學科[3]。進入21 世紀以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已在生命科學的各相關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對儀器設備要求較高,同時實驗耗材昂貴,這就需要充足的實驗經費的支撐,并且存在學時數少、學生人數多等因素, 因此,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對相關教師而言將是一種很大的挑戰。

        各高校普遍認為,本科生科研活動對于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結合近兩年來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的經驗和體會進行探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的主要內容包括查閱資料、完成實驗、優化實驗、數據分析、撰寫論文等。實踐證明,積極鼓勵并吸收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不僅為學生營造了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而且成為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的有利補充,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本科生參與科研的迫切性

        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隸屬于生物化學教研室,承擔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具有原理復雜、操作技術要求高、步驟多、時間長以及所需經費高等特點,而現有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學時為18學時,內容多以基礎實驗技術為主,學時有限,在較短時間內及有限經費下,學生的綜合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不能滿足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從學生參與科研的目的上看,本科生參加科研的目的比較明確,意在各方面鍛煉自身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的提高、實踐能力的鍛煉、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的學生是為將來出國、找工作等增加籌碼[4]。學生參與相關教師科研,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進行訓練,例如:植物DNA提取、總RNA提取、PCR擴增、RT-PCR、DN段的酶切與連接、質粒的轉化、瓊脂糖凝膠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RACE技術、原核表達技術等,同時,還獲得了額外的實驗經費支持,開創出“以學促研,以研促教”的雙贏局面。

        二、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

        由于思想道德素質涉及的是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問題,是人成才的關鍵。所謂的思想道德素質,解決的是人的信仰和價值取向,它能夠保證人正確的發展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是調節個人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必需的。而教師在管理和引導學生參與科研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科研素質,讓學生意識到做實驗、搞科研應該在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前提下去開展,要有大局意識、合作意識;要崇尚科學、勇于探索;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因此,學生在完善自己綜合素質的同時,必須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5]。

        (二)有利于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培養

        高校教師作為教學和科研活動的主體,不僅承擔著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責任,而且有義務通過自己的科學研究,全面把握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動態和發展前景,并積極將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新技能及時反映到教學中去[6]。

        在教師進行科研工作時,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學生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時,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作為支持,這就促進了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查閱大量資料,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科研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分子生物學前沿技術、先進技術和儀器設備,積累專業相關理論知識、技術原理、儀器使用方法等知識。同時,經歷科研的流程,在科研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精神,培養查閱文獻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總結的能力以及撰寫研究論文的能力等,促進專業及科研能力素質的養成。

        (三)有利于應用及創新能力素質的培養

        通過參與教師科研,學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全面訓練,動手能力大大加強,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實驗操作方法、儀器操作方法,為其他類似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是靈魂,要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的位置。沒有創新,一個民族就缺少了前進的動力,教育工作突出的一點就在于要把創新貫穿到工作中[7]。對大學生來說,具有好奇心、興趣、求知欲,提高大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是創新的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8]。在學生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操作過程、掌握實驗原理、分析實驗步驟、探討實驗方案的優缺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不定期地以交流討論的形式,要求學生交流和表達自己實驗進展及對實驗問題的見解,提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在交流中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有利于合作能力素質的培養

        目前,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占有欲強,不愿與人分享,團隊合作意識差。而分子生物學實驗的順利完成,需要成員間的相互配合,其實驗特點是耗費時間長,實驗步驟多,各步驟之間有很大的關聯性,若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實驗將無法進行下去,甚至前功盡棄,而且需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實驗方法或操作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實驗數據和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同學間互助合作才能順利完成,要求學生間要及時溝通,互相探討、實驗各步驟之間需要密切配合、溝通、幫助,才能高質量的順利完成任務。因此,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要意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五)有利于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

        經過參與科研,學生會意識到要具有健壯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科研任務比較繁重,身體素質是各方面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其他就無從談起。從而促進學生鍛煉身體的需求。同時,無論是探索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都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不斷地重復,付出大量時間和勞動,才能得到期望的結果。這無疑鍛煉和培養了實驗者不畏艱難險阻、堅韌不拔的勇氣和毅力,而這又恰是創新者所必備的心理素質[9]。相反,在學生順利完成科研的過程中又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這本身也是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一劑良藥。

        三、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存在的問題

        (一)規章制度不完善

        在學生參與科研過程中,對學生的報名、考察、選用過程不完善,導致一部分學生有興趣就來,覺得枯燥就離開,無法約束學生的隨意性,同時也使教師的指導積極性受挫。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需要對學生參與的環節有效地進行監督和管理。

        (二)時間安排的不連貫性

        一方面,分子生物學實驗的操作步驟多,中間常有不間斷的等待時間,同時完成一個連續完整的實驗持續時間長,需要實驗者有較長的集中的時間來完成。而學生的課程安排分散在每天的不同時間,通常沒有充足的集中的時間完成,影響實驗進程的連續性和持續性。

        另一方面,學生參與科研需要經歷訓練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這就需要相對較長的適應時間。很多本科生是初次參加科研活動,對查找文獻、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分析數據等一些基本科研方法不了解,都需要時間來解決,但學生課余時間有限,如何有效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科研實驗成為突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三)只有部分學生參與科研

        指導學生的科研工作,教師需要付出勞動,同時也需要科研經費的支持。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指導學生科研的教師有限,每個教師需要完成的實驗內容有限,經費也有限,并且完成實驗有一定的先后順序,而每一部分內容可以安排的學生人數有限,因此,同時安排學生參與的人數就有限,只能解決部分學生參與科研的要求,不能滿足眾多學生參與科研的意愿。

        (四)受到教師科研項目內容的限制

        在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時,其選題主要來源于教師的科研課題,每一個科研課題涉及的實驗技術有限,只能包含一部分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這就存在實驗選題和實驗技術應用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不能根據興趣選題,也不能將各種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都進行訓練,從而限制了學生參加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陳義彬.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2]程軼,汪小飛.論應用型本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科技信息,2009,(23).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4).

        [4]李冬梅,張玉平.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3).

        [5]劉文初.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6).

        [6][7]葛建,盧秀蓮,黃麗紅等.高校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過程的探索[J].科學與管理,2008,(5).

        第8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質量;元評估;回歸分析;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12)03-0029-04

        0 引言

        目前社會上對大學生質量水平的批判較多,在學生就業的過程中常常會聽到用人單位批評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水平,認為這些畢業生沒有足夠的社會意識,不能理解現實世界;沒有做好參加工作的心理準備,缺乏應變的能力等等。究其原因,大學生對就業的期望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高校和學生更注重專業素養的培養和學習,忽視了社會活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的培養,畢業生在踏入工作崗位時只能表現出“有限的就業能力”。而正是由于他們就業能力的有限,往往不能將自己在學校中所獲得的優秀成績轉化為一種能與用人單位產生共鳴的語言,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使得他們那些智力的、社會的及文化的資本都不能得到社會很好的認可,因而,也不容易被用人單位所接納。高校評估大學生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每學期開展的綜合素質測評,這個測評結果是評定各種獎學金、助學金、優秀學生等的重要依據,因此學生多是圍繞著綜合素質測評指標來計劃大學里應該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應該鍛煉的實踐技能。目前,各高校的綜合素質測評體系都大同小異,基本是本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總綱,再具體劃分二級評價指標,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各種指標的權重以及一級指標下涵蓋的內容。有很多學者對大學生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些評價體系究竟是否符合實際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呢?這方面的定量研究較少。本論文從元評價理論出發,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進行元評價,然后反過來審視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有效性,為高校制定適宜的評價體系提供元評估方法。

        1 問題的提出

        元評估理論起源于美國。美國學者庫克和克魯德認為:如果任何一個評估結論都經得起推敲,就必須經過元評估。所謂元評估(Meta-evaluation),指按照一定的評估理論和價值標準對教育評估的質量及結論進行評估與研究,元評估的主要目的是檢驗評估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偏差,運用統計和其他的方法來估計產生的偏差對評估結論的影響。元評估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正確有效地引導評估,二是明確指出評估的優劣所在。

        美國的教育評估活動發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而我國的教育評估活動比美國晚了50多年。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就業形勢的嚴峻化,各界對大學生質量的關注空前強烈,對提升高校大學生質量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因此,有部分學者研究了大學生質量評價問題,如文獻提出用外部用人主體在人才遴選和使用過程中的認可程度來評估重點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設計了從國際認可、區域認可和用人機構認可三個層面出發的評估模型,得出以下結論:重點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內高等教育體系中已處于相對領先位置,受到了國內優勢區域和用人機構的認可,但在國際層面上認可程度尚有待提高。文獻[6]認為不同類型的高校應采用不同的質量評估指標,將我國高校分為研究型、教學型和實用型三類,分析了這三種類型高校的主要特性并根據每類高校的特點對教育部印發的《評估方案》做相應的修改,如教學型高校沿用原來的《評估方案》,研究型高校注重教學硬件及軟件配備,實用型高校則強調就業率等。文獻[7]提出從創新型教師、創新型學生和創新型考試制度三方面出發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評價制度改革。其中,創新型教師評價應避免過分強調科研,而應將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學,創造性思維;創新型學生的評價要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創新型考試制度評價注重考試方式的創新并從考試中獲得反饋信息。總之,現有的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有適應性評價體系、發展性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但是各種評價體系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驗證,元評估實踐是對評價體系進行評價的重要方法。本文在面向教育科學問題的基礎上,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定性調查和定量分析工具與模型,為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提供一種方便、實用的元評估方法。

        2 元評估方案設計

        我國高校教育存在明顯的分層結構,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不同。以地方本科院校為例,其輸出的人才主要是服務于各種企事業單位,因此,大學生就業情況應該作為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質量的一個重要評估指標。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調查高校現有的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總結評價模型;然后通過抽樣調查,獲知綜合素質測評的原始數據,為元評估模型準備數據;建立元評估模型,將高校大學生的各種素質作為自變量,將其就業情況作為因變量,通過統計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情況的最主要的個人能力和素質;最后,對比元評估模型的結果與原始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發現原始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2.1 原始綜合素質考評辦法

        某地方高校本著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學生綜合素質考評辦法,考評結果是評定各類獎學金、助學金、優秀學生(三好學生標兵、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社會活動積極分子、優秀畢業生等)、推薦免試研究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等的主要依據之一,因此,綜合素質測評的有效性直接影響了對大學生質量判斷的正確性。綜合素質考評內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文化素質、實踐創新素質、身體心理素質4個方面。考評總分的計算方法如下。

        考評總分=思想道德素質評分×20%+專業文化素質評分×55%+實踐創新素質評分×15%+身心素質評分×10%

        其中,專業文化素質分等于平均學分成績,即課程百分制成績乘以學分系數;其余三項素質分均由基本分和加減分兩部分組成,基本分是指學生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加減分是指由于表現突出或太差而相應地在基本分的基礎上加減一定的分值。

        2.2 元評估方法

        從上文可知,綜合素質測評得分高的學生代表其質量比較高,這是原始評估模型的理想結果。為評估原始評估模型的有效性,結合大學教育的目的以及地方高校的實情,面向大學生就業市場,以好的就業情況作為大學畢業生質量高的現實反映,那么綜合素質測評得分與就業情況之間應該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因此在元評估過程中建立就業情況的回歸模型,具體評估步驟如下。

        1)獲取原始的大學生質量評估模型,這里指的是高校的綜合素質測評模型;

        2)抽樣調查,確定樣本并獲得原始數據,這里主要指各調查對象的綜合素質測評的各項指標得分以及就業情況。

        3)利用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的因變量是就業情況,而自變量是指各綜合素質測評指標。

        4)根據回歸分析結果檢驗原始綜合素質測評模型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如符合,則元評估通過;若不符合,則元評估不通過。

        3 案例分析

        論文選取某地方高校某專業的大四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和就業情況作為案例研究。

        3.1 獲取原始綜合素質測評模型

        該校的綜合素質測評模型已在2.1節給出。

        3.2 獲取樣本信息

        隨機抽取71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測評單項指標的平均值,并請企業相關經驗人士根據畢業生簽約單位、擬聘崗位和薪酬待遇等信息為71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打分,以此作為元評估的數據基礎。

        3.3 回歸分析

        本案例的回歸分析屬于多重線性回歸,首先需要檢驗因變量的總體在自變量各水平上呈正態分布。通過SPSS制作直方圖驗證了因變量的總體基本上呈正態分布,滿足假設。然后根據第二步中獲取的樣本信息進行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的自變量是身體心理素質、實踐創新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文化素質,因變量是就業情況。回歸分析的結果如下所述。

        1)對回歸模型的描述。表1給出了回歸模型的描述表。總體來說,回歸模型對大學生質量的預測效果比較好。多重相關系數R=0.641,多重測定系數R2=0.411,表明約有41.1%的就業情況變化可以用模型解釋。

        校正后的測定系數R2adj=0.375,與R2接近。R2受自變量的數目與樣本量之比的影響,當比值小于1:5時,R2傾向于高估擬合度,這在一般情況下推薦使用校正后的測定系數,因此本案例表明約有37.5%的就業情況變化可以用模型解釋。

        2)對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表2給出了對回歸模型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方差分析表明回歸方程顯著,F(4,71)=11.496,p=0.00

        3)偏回歸分析及檢驗結果。可以用表3中的容忍度指標來診斷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容忍度(Tolerance)是指該變量不能被其他變量解釋的變異百分比。因此,容忍度越小的變量被其他變量解釋的變異百分比越大,共線性問題就越嚴重。從表3中可以看出,所有變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3,因此多重共線性問題不顯著。

        在檢驗顯著的預測變量中,判斷相對重要性的標準是標準化偏回歸系數Beta,絕對值越大表示對模型的貢獻越大,對預測指標越重要。從表3中可以看出,檢驗顯著從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質”、“實踐創新素質”和“專業文化素質”。

        3.4 檢驗原始評估模型的有效性

        從第三步的回歸分析得出,原始評估模型的四個評價指標能夠較好地反映就業情況的變化,但是每個指標的顯著性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在原始模型中,顯著性從高到低依次是“專業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實踐創新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而回歸分析的檢驗顯著從高到低依次是“思想道德素質”、“實踐創新素質”和“專業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不顯著。

        3.5 元評估結果分析

        綜上可知,該校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得出的大學生質量測評結果與用人機構對大學生質量的實際評價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原因如下。

        1)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指標以及權重設置與時代脫節。馬克思的“全面發展學說”較明顯地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觀,比較常見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指標為德、智、體、美等幾大方面。具體每項指標下的二級指標或三級指標表達含糊,較難定量化;并且,每個高校在具體操作中對每項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這個權重的分配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智育成績占最大比重,而智育成績則由專業文化課程學績分表示。造成這一現象有主觀原因也要客觀原因:主觀上,學校、家庭和社會長期以學生學習成績作為考核學生在校表現的絕對指標,因此到了大學這種主觀思想仍占上風;客觀上,專業文化課程成績是最方便收集也相對公平的考核數據,因此高校在考慮評價體系的可執行性后會傾向于以專業文化課程成績代表智育水平。但是,社會對大學生質量的要求在變化,傳統的高分學生不再是用人機構的最佳人選,現代社會強調的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所以強調文化課程成績的評價指標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需求。

        2)高校的大學生質量跟蹤體系不健全。綜合素質測評中除了專業文化素質評價指標,還有思想道德素質、實踐創新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評價指標。后面這些指標的信息獲取在實踐中有一定難度,原因在于高校沒有完善的大學生質量跟蹤評價體系。大學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比較松散,學生的自由時間較多,學校很難掌握大學生綜合知識質量、業余知識拓展、科研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信息,缺乏對學生進行一個全面、系統、科學的質量評價。

        3)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主體單一。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以學生自評為主,輔導員監督為輔,而評價體系的設計以高校的教務處為主,所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的真正評價主體是高校教務處。從高校的作用來看,高校是為社會培養合格勞動力,那么理想上高校畢業生質量的高與低應該由用人單位和社會來做出評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這方面的工作還比較缺乏。

        4)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的元評估不普遍。美國的教育評估實踐活動經過學業測驗、課程與教材評估、學校效能評估、專業化評估等多個階段,從小到大,從具體到一般,從個別到整體,反映評估活動的動態性與實踐性。我國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多年,期間又經歷了大學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換,時間短、變化多,缺乏系統、科學的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更談不上對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進行元評估,因此各種類型的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很難得到保證。

        4 結束語

        通過實證研究元評估某高校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發現高校的質量評估體系與現實就業市場期望之間存在差異性;總結出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評價指標及其權重設置與時代脫節、大學生質量跟蹤體系不健全、大學生質量評價主體單一以及對大學生質量評估體系的元評估不普遍等;并提出以下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的建議。

        1)加強評價指標體系選擇的科學性。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決定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如果評價指標體系空洞、可執行性差,那么評價體系也發揮不了作用。建議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查市場需求特征,細化評價指標體系,并做到與時俱進。

        2)建立大學生質量檔案,完善質量跟蹤體系。發揮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作用,從不同評價主體出發,在大學每個時間段記錄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實踐和自我創新經歷,作為學生質量評價的重要參考,并在學生畢業后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做好雇主回訪工作,了解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和要求。

        3)建立定量的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元評估方法。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如統計學、計算機科學和應用心理學等)廣泛應用到教育科學中,為大學生質量評價提供定量的方法,并為大學生質量評價體系的改進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胡高,胡弼成.高等教育質量:理性評價與認識[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6(4):39-43.

        [2]張寶歌.高等學校學生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69-71.

        [3]范純琍.大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構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26(5):8-24.

        [4]李少華,李漢邦.美國教育評估的元評估發展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0,(11):54-57.

        [5]鄭中華,王戰軍,翟亞軍.外部認可視角下重點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評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63-68.

        [6]曾沽,彭安臣.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多樣化[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22(1):32-35.

        第9篇:學生綜合素質個人總結范文

        關鍵詞:綜合素質;培養維度;因子分析;高職學生

        作者簡介:殷紅衛(1972-),男,江蘇泰州人,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城市旅游、高職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資助課題“基于職業素質的高職課程體系整體構建研究”(編號:2015JSJG366),主持人:殷紅衛、祝曄;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研究”(編號:ZCZ47),主持人:殷紅衛;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項目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33-0021-05

        一、引言

        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教授認為傳統智力理論更多著重強調一元智力觀的弊端,率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該理論認為,人的智力并不是像傳統論者所說的以語言和邏輯為中心構建起來的系統,而是彼此獨立、以多元形式共存的一組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造產品的能力[1]。

        多元智能理論自提出以來,先后在美國、英國、日本、馬來西亞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教學改革及實踐中得到較好推廣和應用。例如,馬來西亞學者Sulaiman認為教師本身的多元智能情況有利于教師更好實施教學策略[2];臺灣國立師范大W的Kuo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June Maker等研究工作者嘗試構建了用于識別普通人群中具有更多天賦和超常能力兒童的“多元智能識別模型(the identification model)”[3];羅馬尼亞學者Stanciu等,通過對36名具有學習困難的小學生的學習模式、思維模式和個人多種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個人經歷或其他系統性的經歷會影響學生智力發展的結論[4]。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教育界也開始關注此理論,將其引入中國高等教育教學的研究與改革實踐中。例如,曾繁仁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是知識經濟背景下反對傳統“應試教育”的產物,是一種更加靈活的情景化評估體系,其實質內涵是“素質教育”[1];牛實華等指出,多元智能組合可以讓人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優勢智能帶動弱勢智能,并內化為教師的自然稟賦,形成教師優良的專業素養[5];樊曉紅認為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提供實施的技術保障[6];張祖民等基于多元智能視角,對教育過程的公平問題進行了研究,指出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學生的智能類型存在較強關聯想,但現實的教育過程到處存在“龜兔賽跑”式的不公平現象,而在課堂提問、教師對學生期望、師生交往、學生座位安排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狀況[7]。

        總體來看,多元智能理論相關的研究內容和成果頗多,包括該理論與教師素養、學生學習模式、學習經歷、信息技術環境、教育公平等問題的關系研究。但是,結合多元智能理論,對當代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開展的研究尚且薄弱。事實上,高職教育是高職學生多元智能有的放矢并得以延伸和拓展的重要發展時期。進入新世紀以來,人才競爭態勢越發明顯,社會各行各業對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當代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以及實現其主動、快樂的成才和就業,成為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內涵建設水平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本研究在參考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以在寧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和部分行業及企業專家作為調研對象,針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相關的研究內容進行問卷設計和數據采樣,同時運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探索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科學路徑,從而為培養社會各行各業急需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提供科學依據。

        二、研究設計

        (一)理論基礎

        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一種智能都是由生物、社會、個體等多重因素綜合而成,經過多年研究和反復實驗,先后得出相互獨立的三大類共8種智能。具體而言,第一大類是與物體相關的智能,具體又分成四個亞類,即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第二大類是與語言相關的智能,包含語言智能和音樂智能兩個亞類型;第三大類是與人際相關的智能,主要包括自我認識智能和人際交往智能兩個亞類型(見表1)。

        (二)研究設計

        基于加德納在多元智能理論中總結的三大主類、亞類智能結構,本研究針對性地設計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建構的維度量表,具體包括如下一些主要內容。

        1.量表設計。本文依據半結構式訪談和文獻梳理進行了量表設計,側重于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多角度調查與分析。量表內容為兩個部分,一是客觀選擇題,內容涉及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水平、收入狀況,目的是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二是以Likert5點量表方式,依據加德納的三大主類、亞類智能結構,設計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測量題項。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2分表示不重要,3分表示不確定,4分表示比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共涉及17個測量題項(見表2)。

        2.調查過程。調查主要針對在寧的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部分社會行業及企業專家、已經畢業工作的高職學生展開,于2016年4月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實地調研和問卷數據采樣。同時,結合不同受訪對象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等,進行有針對性地深度訪談。調查問卷采用現場發放和當場回收的方式,以此提高問卷回收率和調研質量。

        3.樣本概況。調研共發放問卷300份,當場回收問卷280份,剔除填寫不規范部分以及其他類型無效樣本,使用有效問卷樣本共246份,有效率為82%。樣本統計結果顯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齡層次主要分布在35-50歲之間的中青年;職業構成因調研對象本身具有較強的選擇性而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師及相關管理人員、企業或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者、已畢業工作的高職學生等;學歷以大學專科和本科層次的居多。調查樣本總體結構合理,適合具體分析論證開展。

        三、調研樣本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檢驗

        對樣本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可以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從可靠性度量分析看,推力指標和拉力指標的Cronbach's α信度值均達到0.803和0.856,表明樣本數據信度可靠。KMO度量值為0.839,大于0.7的檢驗標準,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檢驗近似卡防值為1917.013,通過Bartlett's球形檢驗,p值接近于0,小于顯著性系數0.05,拒絕了球形檢驗的零假設,表明相關系數矩陣具有顯著差異,表明樣本數據適合因子分析。

        (二)因子分析

        利用SPSS18.0統計分析軟件,對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17個因素進行因子分析。在指標因子的選擇上,因子載荷截取點選擇0.5,刪除因子載荷低于0.5或多個因子上負載大于0.4的題項,據此刪除(2)實驗假設(6)身體協調度(7)反應靈敏三項;然后再以余下的14個指標進行數據驗證和因子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805,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檢驗p值接近于0,達到了顯著性水平,拒絕了球形檢驗的零假設,可以進行因子分析。然后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特征值>1的原則提取公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解釋公因子。結果可以提取5個公因子,方差貢獻率共解釋了95%的信息,進而對各測量指標的均值進行了統計分析,具體見表3。

        表3 大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測量題項的因子分析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維度研究

        基于表3中的分析Y果,對提取的5個公因子進行歸類。其中,(1)數理統計(3)邏輯推理(4)不同感官體驗(5)形象思維四個題項歸類于一個公因子,將其命名為F1邏輯思維;(8)觀察敏銳性和(9)分析判斷力兩個題項,將其歸類并命名為公因子F2觀察分析;(10)語言表達流暢(11)口語交際能力(16)人際溝通能力(17)他人合作能力四個題項,將其歸類并命名為公因子F3社交合作;(12)文化鑒賞力和(13)審美領悟能力兩個題項,將其歸類并命名為公因子F4文化審美;(14)自我評價和(15)職業生涯規劃兩個題項,將其歸類并命名為公因子F5自我評價。

        進一步分析發現,5個公因子中,F3社交合作的公因子均值最高(4.06),說明社交合作在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同時其包含的具體觀測題項即語言表達流暢(0.829)、口語交際能力(0.807)、人際溝通能力(0.843)和與他人合作能力(0.825)的因子載荷值都較高,說明高職學生潛移默化的語言、交際、與他人溝通及合作能力都是體現社交合作能力的重要測量維度。F2觀察分析(3.95)和F1邏輯思維(3.92)的均值也較高,說明這兩類公因子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也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同時數理統計(0.839)、形象思維(0.819)、觀察敏銳性(0.896)和分析判斷力(0.803)這幾個觀測題項的因子載荷值也較高,說明高職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必備的數理分析與統計等技能,還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果斷判斷與決策等能力。此外,文化審美(3.36)和自我評價(3.11)兩個公因子的均值排序雖然不靠前,但也隸屬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范疇,說明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已經不再僅限于單一的學科理論和專業知識范疇,而開始關注學生藝術審美、道德情感、高尚情操,并能結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個體職業生涯的理性規劃和評估。

        四、基于多元智能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結果,結合當前中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現實狀況,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觀點出發,為中國當代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如下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和策略。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始終認為,每個學生都是潛在的天才,但其表現形式可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每一位學生搭建一個創設情境的平臺,這種平臺應該有助于開發他們各項智能,使其能夠揚長避短并促進其智能結構進一步優化。這在傳統只涉及到語言、數理邏輯等內容的學習環境中很難實現。因此,滿足不同學生展現、發展自己不同智能特征的需要,包括本研究中凝練的F1邏輯思維公因子中呈現的數理統計、邏輯推理、不同感官體驗、形象思維等方面的智能,都可以通過構建豐富的學習環境而實現。比如,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開發計算機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動逼真的實驗模擬、饒有興趣的游戲探索,讓學生在幻燈、電影、電視、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刺激下,調動多種感官,激發自我學習知識的欲望,培養大學生主動思考、形象思維和邏輯推理等能力。

        (二)提供實踐機會,增強高職學生了解社會和認知判斷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所有學生都是具有相當能力學習的,每個學生都具有多元智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質,學校教育應該為每一個想學習的學生提供均等發展的機會。因此,結合本研究得出的F2觀察分析公因子,認為要提升高職學生在觀察敏銳性和分析判斷力方面的綜合素質,就必須拓寬學生實踐的渠道。渠道的構建可以充分考慮與學生家庭、所在社區、公益組織以及社會企業等建立長期而緊密的合作關系,充分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廣泛的實踐與發展經驗,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切身實踐,與學校之外的社會建立真實而完整的聯系。目前,中國部分高職院校開展的校企深度合作以及與國內外相關社區開展的學習型社會建構等研究,存在一致性,可以參考借鑒成功經驗進行適度延伸和拓展。

        (三)提供團隊學習與交流的學習情境,鍛煉學生的社交合作潛能

        人際交往智能作為多元智能理論的分支之一,突出強調個體對他人的理解與包容,同時還強調主動與人開展交往合作的能力,而這點對于當代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十分關鍵,因為現代企業越發關注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以及個體所具備的團隊合作意識。因此,大學教育及教學改革實踐應主動創設學生開展團隊學習、團隊訓練及交流合作的學習情境。比如在相關專業的課程設計中,安排室內和室外交叉的學習活動,可以考慮開展團隊拓展訓練、野外實踐、實地調研等相關學習活動,同時關注學生在團隊活動中展現的語言交流、社交溝通、與團隊成員協作等方面技能等,從而與本研究因子分析結果中F3社交合作這一公因子的分析結果相一致。

        (四)構建多元的校園文化,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審美素養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用同一個標準來評價跨越不同文化某種特質,其核心在于其創造產品的能力,它認為,文化不僅是人類多元智力發展的源泉,而且不同文化、不同智力模式客觀上能夠促進不同智能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倡導構建多元的校園文化,創造豐富多樣的文化育人環境,培育出能夠促進學生個體和群體潛能充分發揮的外部文化環境,并影響其智能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基于本研究中F4藝術審美公因子中,文化鑒賞力和審美領悟能力兩個子維度的分析結果,筆者認為在目前的社會情勢下,大學文化氛圍的培育應以文化鑒賞、藝術審美、認知領悟能力為基礎,通過文化創新激發學生的多種智能,通過大學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來引導學生的文化及審美素養,并擔負起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的重任。

        (五)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促進高職學生的自我認知與理性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一反傳統智能測試中將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放在首位的觀點,主張從多元角度對學生開展綜合測評,同時強調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同等重要地位。比如,對于學生而言,教師評價的權威性可能更高,但是當面向社會企業,面向行業需求的時候,用人單位,同事之間的相互評價同樣不可忽視,且往往對個體產生的促動效果更直接和明顯。本研究中F5自我評價公因子兩個子維度,即自我評價和職業生涯規劃兩個觀測變量的分析結果表明,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不僅僅只考慮教師的評價內容,還要讓每個學生具備充分自我認知和評價的機會,讓他們在反思中學會學習、學會管理自我的學習。此外,還需要更多結合當前社會不同行業和專業領域對專業人才的個性化需求,突出強調學生開展未來職業生涯的理性規劃能力。

        參考文獻:

        [1]曾繁仁.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與美育[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48-51.

        [2]Sulaiman T., Abdurrahman A R, Rahim S S A.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mo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8):152-158.

        [3]Kuo, Ching-Chih., Marker, et al. Identifying Young Gifted Children and Cultivating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20):170-175.

        [4]Stanciu. Dorin, Orban. Ioan, Bocos. Musata, Apply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to Pedagogical Practice: Lessons from the Romanian Primary Education System [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1):65-69.

        [5]牛實華,白晶.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師素養形成[J].繼續教育研究,2011(4):79-8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羞羞的视频在线播放 |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DVD | 中文字幕免费久久99 | 亚洲日本香蕉520视频 |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区 | 日韩精品系列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