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增長新動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9月28日,國務院總理對來訪的歐盟副主席卡泰寧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就業比較充分,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環境有所改善,“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形成”。
而正在形成的新動能已經呈現可量化的指標。市場主體新增態勢強勁,消費以及服務業占GDP比重、高技術產業增速等統計數據,反映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變化。
“形有波動,勢仍看好”,所謂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現代化,要解決方方面面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的“攔路虎”,必須以創新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否形成并有效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是關鍵中的關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前9個月,國務院和國家部委層面密集出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相關政策數十項,用前所未有的力度鼓勵以“雙創”為代表的一系列創新:如建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促進“一次分配”作用更好發揮;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助力科技創新走出低效泥潭;深入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中國競爭力新優勢與新格局。
與此同時,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為“雙創”清障搭臺。從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到面向小微企業的定向降準,創新企業和創業者獲得政策扶持、輿論倡導與社會認可的多層次全方位助推。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稀缺品,在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種種議論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今日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仍是第一,中國市場對全球跨國企業來說仍是吸引力最大的市場。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等新的發展方略,也為周邊國家提供巨大的投資機會和發展機會,為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創造了新的條件。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從“中國市場”到“中國需求”,一手抓資本輸出,一手抓技術革新,中國早已不再僅僅是重要生產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更是一個參與構建新規則的新興消費者。即使在“換擋爬坡”過程中,事實也證明中國決非世界經濟的風險之源,而是穩定之錨、增長之源。
正是基于對世界經濟的巨大影響力,中國經濟新動能的形成不僅有利于中國自身轉型升級,也正在為全球經濟體系建設貢獻中國力量。
為善其身,中國需以創新為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擴寬空間、積蓄動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為主向以效率驅動、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
兼濟天下,在對世界經濟增長總體貢獻穩中有升的前提下,創新升級貢獻方式,這是負責任、敢擔當的國家對互利共贏發展理念的踏實踐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新常態下對我國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針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對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出的更高要求。做好2016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工作,必須堅持把五大發展理念貫徹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推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正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需要看到的是,盡管增速有所放緩,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質量效益不斷提升。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9%,這既是在10萬億美元高基數上的增長,也是調結構、轉方式進程中的增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與可持續性不斷提高。“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既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必須以新的理念引領新的發展,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要堅持創新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堅持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城鄉、區域平衡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開放發展,促進國內外要素有序流動和市場深度融合,切實提高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效率和能力;堅持共享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增進人民福祉,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從戰略上推進結構調整。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根本在于結構性問題。尤其是近年來,我國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既是經濟增速下滑和質量效益不高的根源,又引發了一些突出的社會和環境問題,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要以新的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扭轉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趨勢,以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實踐證明,結構調整較快的地區發展較為主動,經濟增長的形勢也相對較好。例如,以廣東為代表的部分沿海省份,通過鼓勵技術改造、投資和發展高新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化解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增長動力在逐步增強。再如,以重慶為代表的內陸省份,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優勢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實現了更高的質量效益。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的新動力。隨著我國資源環境條件變化,主要靠低成本要素投入驅動的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亟須形成以創新為引擎的新增長動力,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當前,我國經濟增速雖在放緩,但與以往的下行期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蕭條期有著本質區別,表現為經濟運行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在舊動力衰減中孕育著新動力,在不斷探底中鑄造著中高速增長的堅實基礎。顯然,這些積極變化是我國近些年持續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帶來的。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破除束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加快放開電力、電信、交通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競爭性環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帶動消費需求增長和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激發市場活力。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必須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短板。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在粗放式發展中形成了一些短板,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生態文明建設等突出短板,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時期,只有補齊這些短板,才能實現平衡發展,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著力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補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短板,關鍵是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就業扶持、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大轉移支付、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更有效的政策安排,打好7000多萬貧困人口的脫貧攻堅戰。加強環境保護和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重點是加強對環境污染的監管執法力度,通過制度創新增強對保護環境的正向激勵,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節能減排效率和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能源資源利用方式變革。
關鍵詞:新常態;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03
1.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內涵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現象,是一種自然過程,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是把提高增長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長速度放在第一位。
中國新經濟規范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發展的力量從傳統的增長點到新的增長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將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并疊加,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2)從規模速度到質量效率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隨著我國要素成本的優勢逐漸弱化,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過度依賴要素驅動了,而應該更多地依賴科技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3)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轉向存量調整和增量做優。不管是農業還是制造業甚至服務業,都應該把發展重點從產業的中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轉變,這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4)經濟發展目標從追求經濟增長轉向共享發展成果。中國經濟新常態要放棄不惜代價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為本,重點解決教育、養老、就業等老百姓最關系的問題,保障人民群眾能夠共享發展成果。(5)經濟管理從刺激增長轉向科學調控。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如果仍然還是一味地刺激經濟總量的增長,而忽視科學的宏觀調控,那系統性風險遲早會爆發,所以應把管理的重點放在科學、精準、有效的宏觀調控上。
2.低碳經濟是新常態下河北省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經濟的涵義
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氣候異常的事件不斷增多,并開始威脅人類的正常生活,近年來中國多地長時間遭遇霧霾天氣,環境污染現象極其嚴重。氣候專家認為這種氣候變暖的現象是溫室效應引發的,而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大氣中碳濃度上升。我們現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減少碳排放,降低大氣中的碳濃度,進而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在此背景下英國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經濟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提高能源效率,建立清潔能源結構,改變現有的能源消費模式,改變燃燒化石燃料。
在減排和發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報告中更是從戰略高度明確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2河北省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
2.2.1全國和區域環境
從國家層面講,我國在過去30多年里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但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投資、能源消耗,在產業結構上更多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其效果顯著,但也面臨嚴重的問題,資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環境污染嚴重等等。同時,我國還面臨環境的壓力、人口紅利的消失、低端產業的瘋長和限制、企業缺乏創新力和長期研發能力等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經濟方式從規模數量到質量效率的轉變,轉向更多依靠技術進步、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探索經濟增長的新途徑。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將從增量擴張轉向調整存量、并存的優勢和增量的深度調整,無論制造業和服務業,農業發展的重點甚至將從產業的低端環節向發展、市場營銷等高端產業環節的變革,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式發展。諸多問題的解決和目標的實現,決定了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經濟新形態。為此,國家發改委啟動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低碳經濟發展。
從區域經濟來看,河北地處京津冀經濟帶。在2015年國家提出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實現包括石家莊、唐山、保定、邯鄲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張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島、滄州、邢臺、衡水等節點城市發展,重點提高其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能力,有序推動產業和人口聚集。這對河北省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因此探討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并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化,是河北省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2.2.2省內經濟發展狀況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河北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15年全省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2萬億元增加到3萬億元,年均增長8.5%,在全國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39.4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14388.0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11978.7億元,增長11.2%。目前全省的產業結構仍以鋼鐵冶煉、水泥化工、制藥等六高耗能行業為主,基本上保持著“二、三、一”的Y構,第二產業的優勢明顯。但這種依賴資源、高能耗的增長方式存在著發展后勁不足、競爭力低的弱點。省內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行業,勞動效率低、生產效益不高,發展比較落后,滿足不了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方面力不從心,影響了其在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中作用的發揮。
近幾年省內產業結構雖然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優化升級,但河北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正在出現。一是發展質量和效率不高,新老動能轉換不快,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全社會研發投入不足,財政收支矛盾加劇,部分市縣地方債務風險、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轉型升級尤為迫切。二是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已變得越來越突出,大氣,水污染問題嚴重,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三是改革開放相對滯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對外開放的總體水平不高,城市經濟、沿海經濟、縣域經濟仍明顯短板,制約著體制的發展問題有待解決。
因此在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下,探索低碳經濟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特別是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導重大創新經濟發展新常態,提高質量和供應系統的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3.河北省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經濟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已得到國際共識。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將是河北省經濟未來發展的主基調。具體發展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3.1借東風。推進區域協調l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體化的機遇,牢牢把握發展大勢,切實把京津冀協同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補齊河北發展短板,真正使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方面,建設全國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按照區域發展主體功能區定位,打造沿海率先發展區、冀中南功能拓展區、冀西北生態涵養區等特色功能節點區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實現河北省重新發展的關鍵所在。首先,推動高碳低碳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術工藝、生產設備,堅決化解過剩產能,推動鋼鐵產業高端化、裝備制造產業智能化、化工產業精細化、建材產業綠色化。最終實現第二產業低碳化。其次,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效、優質、生態、品牌、安全農業。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從實現到第一產業的低碳經濟發展形態。
談基本面:“形有波動,勢仍向好”
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下行的壓力,但仍然處在合理區間。作為一個與國際市場密切關聯的經濟體,全球經濟情況總體偏弱,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同時國內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在逐步顯現。中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實現制造業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升級發展,和從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到消費與投資協調拉動的轉換,是一個充滿陣痛、十分艱難的過程,這期間經濟增長難免有波動起伏,這是調整轉型時的一種正常現象,用中醫說是“脈象”。近兩個月,有的指標出現下滑或波動。但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見效,經濟中的積極因素在積聚增多,所以有些指標又出現了走強。總的來說,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正可謂“形有波動,勢仍向好”。
談未來:“四梁八柱”
我們說中國經濟未來會更好,并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有基礎、有條件和有動力的。一方面,中國經濟有巨大潛力和內在韌性。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處在深入推進階段,蘊含著擴大內需的強勁需求。中國地域幅員遼闊且產業類型多樣,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業不興那業興。中國經濟的支撐并非獨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具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和韌性。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斗,這也必將凝聚起社會動員的強大力量。
談結構性改革:“讓池水活起來”
中國推進結構性改革正在源源不斷釋放改革紅利。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實現這樣的發展,必須依靠改革開放。我們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把經濟潛在增長率充分挖掘出來,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今年以來,財稅、投融資、價格等領域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消除市場準入限制、促進公平競爭的措施接連推出,圍繞推進結構調整的改革力度加大。金融領域的改革總的是按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向繼續推進,積極培育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同時繼續加強和完善風險管理,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我國居民儲蓄率高,外匯儲備多,有相當的金融總量。池子里的水已經很多,關鍵是怎么用好這池水,讓它動起來、活起來,而且流向實體經濟。我們將通過結構性改革的舉措,盤活存量,著力挖掘存量資金潛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
談創業創新:草根與精英并肩
去年,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減免小微企業稅費,建立創投引導基金等。這一系列重大措施,極大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業創新熱情,這個熱潮正在中國大地蓬勃興起。參與創業創新的,不僅有大學生、農民工、留學歸國人員,也有很多企業的科研人員,技術和管理骨干,可以說草根與精英并肩。雙創的平臺是多樣的,不僅有小微企業,很多大企業也紛紛加入創新創業的行列,引入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平臺,觸發了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變革,企業內部員工線上創意有回報、線下崗位有工資,外部創客既參與創新又分享成果,還孵化了一大批小微企業。很多科研機構依托互聯網開展協同研發,大大提高了科技創新的效率。
談國際產能合作:凝聚新動能
目前世界各國處在不同發展階段,通過國際產能合作,不僅可以有效對接各方供給與需求,而且可以用供給創新帶動需求擴大。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正在加快發展,對適用的技術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強勁;不少中等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裝備與基礎設施也需要更新改造。由于受制于資金乃至價格高的制約,有些需求被抑制。從各自的比較優勢看,發達國家有關鍵技術、裝備先進,但成套裝備和產品因價格較高、銷路受限;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但產業、產品多數在低端;中國擁有中端裝備產能、性價比高,綜合配套和工程建設能力強,外匯儲備充裕,但產業需要轉型升級。如果開展三方合作,把各自優勢結合起來,可以用較低的價格提供較高質量的裝備和產品,降低建設成本,更好地滿足不同國家的需要;也有利于各國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全球產業鏈高中低端深度融合,具體在微觀上說就有更多的合資、合作。這樣不僅可以開拓國際市場,也可以拓展中國市場。這就好比凸透鏡聚光,把各方供給與需求聚焦,把各方利益交匯,從而凝聚起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動能。
基本判斷之一:數字經濟將助力定盤中國經濟前行新方位。發展數字經濟,發揮其優勢和特征,促進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增強發展的全局性整體性,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平等參與的發展環境,從而推動踐行我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實現我國經濟的新發展。
基本判斷之二:數字經濟將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首先,數字經濟將推動消費需求加速釋放。隨著網絡環境的改善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數字經濟越發廣泛地融入居民生活。其次,數字經濟將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新技術新裝備快速應用與發展,數字技術開始融入到傳統產業之中,引領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再者,數字經濟將促進新興業態培育汛蟆J字經濟領域不斷孕育出新模式新業態,倒逼傳統行業領域的變革,打破賄的產業發展格局,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點。
基本判斷之三:數字經濟將推動構筑中國經濟競爭新優勢。全球產業與經濟競爭愈發激烈,各國家和地區莫不抓緊機會構筑自身競爭優勢。我國人口基礎大、單位數量多,市場規模大,能夠構筑起數字市場優勢;網絡和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迅速,移動互聯網發展全球領先,能夠構筑起數字基礎優勢;網民的數字消費意識強,對新模式、新業態的接受程度快,能夠構筑起數字觀念優勢。綜合來看,數字經濟將推動構筑中國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新優勢。
面向2017年與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將展現出七方面趨勢:
一是數字經濟內涵外延將持續陜速擴展。當前全球對數字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全球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等已非昔日可比,誕生出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和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可以說,今天所說的數字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新數字經濟”。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模式的創新和認識的提升,數字經濟的內涵將進一步創新。
二是需求增長將鼓足數字經濟發展動力。從消費層面看,我國正處于消費升級期,數字消費又是消費的重點。從產業層面看,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期,大數據正成為與土地、勞動等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智能制造正在引發新一輪制造業變革,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技術將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將加快向傳統行業滲透切入,產業升級需求將孕育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從創新層面看,數字經濟將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領域,具有規模的智力資源、資金資源將涌入數字經濟領域,為其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三是政策創新將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個國家都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力,試圖加快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也在近兩年持續推出了多個規劃、指導意見,以加快推動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未來,國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將推動相關產業政策的創新,從而進一步優化數字經濟的發展環境。
四是數字經濟發展將加速完善保障支撐。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需注重配套保障建設。在基礎保障方面,將進一步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提高互聯網普及率、發展新型應用基礎設施。在創新保障方面,將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步伐,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領域的協同創新,打造公共創新服務載體,優化創業創新孵化空間。在安全保障方面,將加快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加強數據資源和用戶信息安全防護。在統計保障方面,將探索建設適應數字經濟特點的統計體系,使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可見、可觀,為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鼓足干勁。
五是數字紅利共享機制建設將加速推進。要實現共享發展就要讓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實現普惠性釋放,為此需要推進打造相關機制,比如數字就業促進機制、數字技能提升機制、數字精準扶貧機制、數字政府強效機制等。
六是數字經濟與資本的關系將更加密切。信息技術、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已成為資本市場矚目的焦點。未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它與資本的關系更加密切。
關鍵詞:服務外包 新經濟增長點 路徑
問題的提出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服務外包產業將從IT領域向更廣泛的服務領域和生產環節延伸,以服務外包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服務業產業轉移不斷加速。同時,隨著綠色、科技、扁平化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服務外包產業受到各國政府高度重視,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和各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有關服務外包作為新經濟增長點的報道也時常見諸于報刊及網絡雜志。經濟日報撰文指出,服務外包業成為菲律賓經濟新增長點。菲律賓利用人才和行業發展優勢和政策優勢助推服務外包業,使其成為該國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并已躍居世界領先地位。美國《商業周刊》撰文指出,如今巴基斯坦政府正竭力效仿印度在IT產業成功的做法,該國軟件企業也嘗試用各種方法,培育軟件服務外包行業成為新經濟的增長點。南京市指出,服務外包產業將是南京市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又一個新的增長點。天津市在服務外包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作為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天津發展服務外包具有難得的機遇和獨特的優勢,服務外包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上研究,都涉及到把服務外包作為新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的重大理論性問題和實踐性問題。服務外包已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加快培育服務外包新經濟增長點,已成為“十二五”時期科學發展、轉型升級中的一項重大課題。
新經濟增長點的內涵
新經濟增長點是經濟學中普遍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為了實現一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對新經濟增長點的研究。新經濟增長點最早起源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古典區位理論,古典區位理論的創始人馬歇爾在他的著作《經濟學原理》(1890)中提出了“代表性企業”這一著名概念,被認為是經濟增長點的雛形。在我國,新經濟增長點的研究起步較晚,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后,學術界不同程度地觸及到經濟增長點問題。近年來,很多學者從不同層次和側面進行了研究。周靖、禹傳良(2000)認為新經濟增長點必然有強勁的市場需求拉動,與其他產業部門有廣泛而密切的關聯,使城鄉經濟、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何建平(2007)指出,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指市場需要潛力比較大、增長比較快、輻射帶動能力強,經過努力可以較快發展的新興產業。陳青(2010)認為能夠帶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的新興產業,就是新經濟增長點。新經濟增長點既可以由原有產業的分解、裂變產生,也可能是新出現的行業;既可以是內生的,也可以是外部移植的。它能夠滿足新需求、提供有效新供給,為生產力發展創造新空間。
綜合以上學者及其他學者的觀點,一般認為,在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具有強勁的市場需求和有效的市場供給、成長性好、產業關聯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帶動作用強及經濟效益好等顯著特征,能夠帶動整個國民經濟上一個新臺階的新興產業或行業就是新經濟增長點,它是經濟增長新的源泉和新的推動力。新經濟增長點的選擇和培育是一個動態的經濟現象,在某個時期內對優化產業結構有明顯促進作用,對提高國民經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推動作用會弱化,并被新的經濟增長點所取代,它與經濟結構的調整是同步的。
服務外包具備新經濟增長點的基本特征
(一)服務外包產業具有高效益性
附加值大,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抓手。當前由于國內外市場需求和政府支持等因素,服務外包產業已成為制造業向服務業產業轉移的主要特征,并已成為各地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助推力。服務外包所創造的效益遠比制造業要大。據IBM的調查數據顯示,制造業來料加工的增值部分大約占總規模的2%-3%,最高不超過5%,而服務外包的國內增值幾乎是100%。從收益上說,同樣金額的出口業務,服務外包對國內經濟的貢獻是來料加工的20倍以上,業務流程外包服務的附加值,是傳統加工與制造業的5到10倍。2009年浙江服務外包出口(離岸外包合同執行額)12.33億美元,當年浙江全省加工貿易出口249.1億美元,起步三年的服務外包經濟貢獻與發展了30年的加工貿易出口相當(張錢江,2010)。
(二)服務外包產業與自主創新有著高度關聯性
是推進區域創新環境的催化劑。服務外包與自主創新緊密關聯,相互促進,可以從兩方面考量:一是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對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生直接效應,并且通過承接服務外包,對完善國內知識產權和信息安全保護機制以及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產生間接效應;二是在自主創新環境體系下,可以較快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突破國外的技術壁壘,逐步走向服務外包高端價值鏈環節。與發展加工貿易相比,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可以更進一步靠近國際先進企業的科技研發、業務管理等許多重要環節,可以更有效地放大跨國公司的技術和管理“外溢效應”,為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學習、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是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飛躍的支點,是建設創新型社會低成本、高效率的“培養基”。
(三)服務外包產業吸納就業(特別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強且產業關聯度大
是實現大學生就業和拉動關聯產業發展的重要渠道。服務外包產業包括軟件開發、動漫設計、醫學分析、生物醫藥、金融保險業等多種類型,業態日趨龐大,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中,無所不及,無所不包。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可以吸收大量的中高端人才就業,大大緩解就業壓力,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截至2010年4月,全國服務外包企業從業人員167.19萬人,其中大學學歷125.16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74.86%。服務外包產業不但自身就業人數快速增長,而且可以帶動相關行業就業的增長。由于各地政府在政策上不斷予以傾斜支持,有力地帶動了支撐服務外包行業發展配套產業的發展,包括城市電力系統、通訊和信息系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并為第二產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務。從一定意義上看,承接服務外包更是項民生工程。
(四)服務外包產業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現代服務業
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服務外包“綠色和智慧”產業,是以占地少、資源消耗少、無污染、無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能有效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的關系,改變經濟發展中過多依賴低端產業、低成本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消耗的增長方式,可以明顯緩解土地等稀缺資源的巨大承載力,有利于人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服務外包正是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高投入、高消耗脫鉤的重要途徑,有助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五)服務外包產業國際化水平高
是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切入口。2006年以來,中國政府為鼓勵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出臺了許多促進產業發展的外包新興城市不斷涌現。各城市為搶抓發展機遇,傾心打造商務環境優良、服務水準一流,適宜國際投資者生活發展的具有一定國際化水準的城市。目前,我國開展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的來源不斷擴大。據《2010年中國服務外包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國外需求釋放到中國服務外包市場的比例明顯提高,其中美國和日本仍是中國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的主體。日本災后重建給中國發展對日離岸外包提供了更多機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印度以及荷蘭、英國、瑞士和芬蘭為進入2010年我國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十大來源地。我國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尤其是離岸外包,可以有效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有利于學習、借鑒和吸收國外服務業管理、市場運作規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促進外貿結構調整,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今后五年,要確保科學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五大基本要求:一是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三是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是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五是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以上從服務外包的五大基本特征展開分析,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符合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五個基本要求,是新經濟增長點的題中之義,如圖1所示。
結論
預計到2020年,全球離岸服務外包市場將達到1.65-1.8萬億美元。在A.T.科爾尼公司“2011年全球離岸服務目的地指數” 排名中,我國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我國服務外包整體市場保持在40%的增長率,服務外包合同協議金額超過150億美元。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五年,我國服務外包市場將保持約26%的年復合增長,到2014年將達到約439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服務外包產業具有強勁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對于全球是一個巨大的經濟變量。“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服務外包以其顯著的特征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綠色引擎”,對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無疑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參考文獻:
1.服務外包業成為菲律賓經濟新增長點[N].經濟日報,2011-9-19
2.Naween A.Mangi.巴基斯坦:軟件服務外包行業的后來者[J].商業周刊,2005,5
3.南京優化服務外包環境 培育新經濟增長點[EB/OL].
5.李海英.我國新經濟增長點理論研究綜述[J].特區經濟,2007(7)
6.周靖,禹傳良.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旅游業[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
7.何建平.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路徑選擇[J].浙江經濟,2007(1)
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度假旅游城市,旅游業是三亞的傳統產業,也是三亞市的支柱產業,“旅游興市”不是一句空話,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三亞治旅工作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旅游管理體制的創新。領導對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視,在全國其他省市比較少見,如:早在2014年11月,三亞市就成立了書記掛帥的12301旅游調度指揮中心領導小組;還成立了市長任組長的旅游市場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全市各區及35個涉旅部門的力量,將分散的旅游管理力量握指成拳;做強做實旅游發展委員會……
還有,在市領導的工作分工中,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岳進分管旅游工作。這種工作分工,也頗有“三亞特色”。近日,《小康》雜志就三亞市旅游業的最新發展情況,旅游業對三亞整體經濟的貢獻等相關話題對岳進進行了專訪。以下是專訪主要內容:
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近八成
《小康》:旅游業是三亞的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2016年上半年發展情況如何?
岳進:我先介紹一下2016年上半年三亞市旅游經濟運行基本情況:全市接待過夜游客781.73萬人次,同比增長8.92%(全年預計接待過夜游客增長值10%),其中:接待過夜國內游客762.53萬人次,同比增長8.81%;接待入境過夜游客19.20萬人次,同比增長13.63%。全市旅游總收入145.39億元,同比增長15.25%(全年預計旅游總收入增長值13.6%),超出預計增長1.65個百分點:國內旅游收入139.41億元,同比增長15.21%;旅游外匯收入9686.17萬美元,同比增長16.21%。
2016年上半年,三亞游客接待量穩步增長,旅游總收入增幅持續保持超過游客接待量增幅,游客滿意度為82.59%,旅游市場質效齊增,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特別是入境旅游市場高位回升,入境游客19.20萬人次,同比增長13.63%,占全省接待入境游客量的58.11%。新開通的境外航線,帶動全市航空運輸旅客周轉量增長32.2%,帶動全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89億元。
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54.62億元,同比增長11.3%,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為62.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79.1%。2016年上半年,三亞地級稅收收入34.18億元。旅游服務業稅收收入9.85億元,占全市地級稅收收入的28.82%。2016年上半年,三亞市GDP247.85億元,增長8.9%,旅游總收入145.39億元,增長15.3%,旅游增加值72.70億元,增長10.9%,占GDP比重29.3%。
三亞旅游業需要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小康》: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看三亞的旅游業,面臨哪些機遇?
岳進:中國旅游業正迎來黃金發展期,大眾旅游進入中高級階段,然而,三亞現有的很多“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產品和旅游業態,未發展先老化、單一、落后,未能體現三亞旅游度假目的地特色。這既是三亞旅游發展的瓶頸之一,也是破題的關鍵所在。從推動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淘汰一批落后的旅游經營模式、陳舊的旅游業態、同質化的旅游產品,打造一批精品產品、精品企業、旅游綜合全要素度假產品,促進三亞旅游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這就是三亞旅游業要迎來的機遇。
加快全域旅游創建。以“旅游+”“互聯網+”為推動力,推進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全域“旅游+”產業格局;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三亞要立足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的地位,用好國際旅游島、海南省旅游特區等利惠政策;旅游全產業鏈改造升級。以“雙修”“雙城”為抓手,推進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對“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全產業鏈進行改造,開發旅游新業態和新產品;構建“旅游+”多元化產業格局;營造公平誠信環境。進一步健全旅游市場治理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12345和12301熱線作用,推動以“123”開頭的多號合一,暢通旅游投訴舉報渠道,第一時間應對旅游輿情,以三亞市民游客中心為核心,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加強微信、數字平臺、新媒體等綜合運用,堅持市民游客中心區(局)長24小時值守制度,強化旅游警察等“四位一體”旅游長效監管機制作用。
通過結對幫扶實現旅游扶貧
《小康》:請談談三亞市的美麗鄉村建設與全域旅游的關系,目前二者結合的情況怎么樣?有哪些成果?
岳進:三亞市一直將全市作為一個全域旅游區域來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是落實全域旅游的重要載體之一。今年以來,三亞市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將美麗鄉村建設融入全域旅游,培育鄉村旅游業態,完善全域旅游接待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美麗鄉村的長足發展。
根據《海南省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及《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三亞市美麗鄉村確定為基礎型、提升型、宜居型三種標準。在規劃設計階段,通過將休閑農業、林業、漁業等產業與旅游業相融合的思路進行產業規劃,策劃旅游業態及旅游精品線路,規劃配套旅游接待設施,為將來全域旅游發展做好鋪墊;在實施階段,通過產業主體的引入、對業態的培育,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疊加效應,通過旅游企業的產業結對幫扶,實現旅游扶貧。
目前,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結合較好的村莊有吉陽區中廖村,該村結合生態環境、資源特色、區位優勢、基礎產業等,發展生態觀光、休閑農業、民俗文化體驗游等旅游業態,已具備一定的旅游接待條件。
爭取開通三亞至西沙低空旅游
《小康》:“一帶一路”是國家發展戰略,三亞如何利用“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位置的優勢,發展國際性旅游業?
岳進:三亞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面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一)郵輪旅游方面。一是依托三亞旅游目的地的輻射力,發展“環南海與東盟國家”的郵輪游。二是依托南海旅游資源,發展環球郵輪旅游,實現郵輪旅游全球化。加大與境外郵輪公司、國際郵輪組織建立廣泛的業務聯系,發展“一程多站式”郵輪游,使三亞成為國際郵輪掛靠港。
(二)低空旅游方面。目前三亞開展低空旅游業務,有三亞美亞旅游航空有限公司和三亞亞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兩家公司。鑒于目前郵輪至西沙的航程約13小時,且容易導致暈船,三亞至西沙開展低空旅游,單程約為1.5小時,有往返時間短、舒適度較高的優勢。若國家政策放開,三亞旅游市場前景看好,旺季可天天有航班,還可減輕三沙旅游的游客承載量。
(三)帆船運動方面。依托南海海域優勢,打造帆船賽事品牌,發展帆船運動旅游。
(四)依據TPO平臺,深化與亞太地區旅游合作。2015年5月28日,第七屆亞太城市旅游振興機構(TPO)總會首度放在三亞舉行。依托TPO平臺,三亞與亞太地區深入探討旅游營銷發展政策、進行經驗分享,深化合作交流,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五)爭取有利的出入境政策,開拓旅游發展前景。三亞的地理區位優越,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享有國際航班過72小時免簽證入境政策,如能仿照越南、印尼巴厘島、泰國普吉島和韓國濟州島等地做法,海南(三亞)對外國游客實行30天免簽證政策,將為外國游客自由進出提供極大方便,同時將有力提升入境旅游市場份額。三亞要大力發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機場的中轉作用,盡快成為國內游客出境游的轉口地,將國內游與國際游有機地結合起來。
新機場將成為內地第一個海上機場
《小康》:請介紹一下三亞新機場的最新進展。新機場與鳳凰機場將來如何分工合作?
岳進:新機場設計年吞吐量6000萬人次,將建設成為面向東盟乃至亞太、非洲等地區的區域性國際樞紐航空港和自由貿易及合作發展平臺。航空條件改善后,將在很大程度上帶動當地商業和旅游市場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經濟。
國務院目前已經批復了該項目提交的《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紅塘灣海域)修改方案》,而項目選址紅塘灣的報告,預計于今年8月31日獲民航局批復,如選址敲定,三亞新機場將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海上機場。
旅游服務業稅收占總稅收兩成多
《小康》:國家旅游局有關負責人說過,旅游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新的“房地產”,三亞作為房地產發展的熱點城市,如何看待旅游業新一輪發展熱潮?
岳進:當前,我國旅游業步入黃金發展期、結構調整期和矛盾凸現期,大眾旅游向中高級階段演化,某些階段,一些旅游目的地房產“火熱”,是投資者“攪熱”了市場。
三亞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也是一座專業化的旅游城市,自80年代以來,堅持旅游立市的發展戰略,從一個南海邊陲的小漁村發展成知名旅游度假城市。三亞面臨南海、地處南疆、坐擁南繁,被國家列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陸地面積19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58.6公里,擁有陽光、海水、沙灘、森林、溫泉等多種優質旅游資源。三亞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旅游業是三亞的支柱產業。
三亞以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旅游精品城市為目標,決心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積極實施以旅游業為龍頭產業的發展戰略,以創新思維引領產業發展,完善旅游產業體系,挖掘旅游市場潛力,在推動“互聯網+旅游”、全域旅游創建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自2014年以來,三亞旅游收入增幅持續超過旅游接待人數的增幅,連續實現質效齊增。2015年全市接待過夜游客1495.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0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57 %和12.08%。旅游服務業稅收占全市財政稅收的22.51%;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285.84億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5.71%。
上半年GDP增長高于預期1.4個百分點
《小康》:受國際國內形勢影響,當前的經濟發展整體表現疲乏。三亞市2016年的增長目標為7%-7.5%,現在時間已過半,全年能否實現這一目標?
岳進:2016年上半年,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三亞市貫徹落實中央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經濟工作方針,全市經濟總體平穩增長,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247.85億元,增長8.9%。2016年的增長目標為7%-7.5%,2016年上半年GDP增長高于預期目標上幅1.4個百分點。經濟社會發展亮點頻呈:
一是房地產去庫存成效顯著。國家“去庫存”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及海南實施的“兩個暫停”政策,刺激潛在購房需求。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87.96萬平方米,增長75.5%。上半年全市房地產業增加值38.64億元,增長24.9%,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9.2%。
二是金融業經濟快速增長。政府出臺《三亞市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干政策實施辦法相關細則》等多項支持金融業發展優惠政策,吸引各類金融業總部機構、分支機構進入。上半年全市保險企業實現原保費收入9.04億元,同比增長32.2%;全市金融業增加值24.93億元,增長14.7%,拉動GDP增長1.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16.0%。
第九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于9月9日至11日在大連舉辦。國務院總理出席夏季達沃斯開幕式并發表特別致辭。來自全球90個國家的1700位嘉賓齊聚大連,他們在全球技術變革和經濟波動大背景下,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如何在變化波動的市場中創新發展,描繪出新的增長藍圖。
經濟新常態期待創新式增長
“適應新常態”、“未來經濟展望”、“中國的數字顛覆者”、“引領全球創新”……這些2015年達沃斯論壇的子議題,充分顯示本次論壇將在持續變化的經濟走勢中聚焦創新與增長。
變中求新,動蕩不定的市場大潮中,唯有創新才能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兼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德維說:“創新正對世界的未來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運用得當,它將幫助世界重新回到可持續增長的狀態。”
變中求進,經濟下行時更需增強發展自信,不斷尋求發展新路。談到本屆論壇的主題“描繪增長新藍圖”,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梁林沖表示:“這一主題反映了當前國際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共同關切。”
隨著后危機時代到來,全球各大經濟體開始瞄向創新式發展,在互聯網浪潮的推動下,無論是美國提出“重新回歸制造業”,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還是歐盟提出“新工業革命”,以及中國力推“互聯網+”、“萬眾創新”,創新已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塑造未來經濟”、“創新:勢在必行”、“推動創新創造價值”,則成為最近幾屆夏季達沃斯的主題詞。
當前,全球經濟到達一個新的平衡點,以“描繪增長新藍圖”為主題的本屆年會,將預示著全球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增長軌道。
中國經濟“勢仍向好”
9月10日,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再次為中國經濟注入信心,他表示,目前中國經濟走勢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穩中有難,總體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有能力實現今年中國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未來打下可持續發展堅實基礎。”
這是任總理期間第四次參加達沃斯論壇(包括冬季達沃斯),距離2013年他首次亮相達論壇兩年過去,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不斷。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為7.7%,此次達沃斯論壇前兩天,國家統計局將2014年經濟增速修訂為7.3%。全球復蘇疲軟之際,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增長預期不斷被國際機構下調。
介紹,全球增長緩慢之際,201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對世界經濟貢獻達30%;盡管增速個位數,但10萬億美元基礎上的絕對量大于兩位數的增長;經濟結構在加快優化,服務業占GDP近50%,消費對經濟貢獻達到60%;就業不減反增,2015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8萬,完成目標的7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物價保持穩定,居民消費能力增強。
曾經多次表示,只要就業比較充分,居民收入與增長同步,生態環保有所改善,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總的來講,他表示,盡管一些指標出現下滑,但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變化,不會因經濟短期波動而起舞,也不會掉以輕心,正在采取必要的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的措施,防止短期波幅產生放大效應,一旦滑出合理區間跡象出現,將有足夠能力應對,“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
表示,今年來,中國在財稅、投融資、價格領域深化改革,消除市場準入限制,促成公平競爭,金融領域改革按照市場化、法治化方向推進;下一步將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限制,積極發展民營銀行、融資擔保和金融租賃,穩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繼放開了境外央行類機構投資銀行間市場,下一步將允許境境外央行類機構直接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年底前,建成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這將有利于人民幣離岸市場更好發展。
開幕式前一日與世界企業家座談會上,對聯合利華公司首席執行官保羅?伯爾曼關心的中國經濟新動能,稱即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他介紹,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10000家以上,這樣的勢頭已持續一年半時間,目前依然如此,創造大量就業。
今年的達沃斯,以訪問大連創業公司的故事開篇,十分強調創業和創新,為推動大眾創業,表示,需要強大的公共服務和產品,政府通過推廣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政府與私營資本合作、特許經營等,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公共產品、服務領域建設和運營,同時放寬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繼取消外商投資限制類項目的50%、將核準制改為備案制,將繼續吸引更多外資。
對于8月11日新匯改,表示,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報價機制目的是使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將繼續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穩步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中國絕不主張打貨幣戰爭。”
9月9日,在與世界企業家的座談會上,面對人民幣貶值恐引發貨幣戰的提問,說“有的時候用中國的話講‘躺著也會中槍’,”此次是小幅微調,人民幣匯率目前已基本保持穩定;中國不希望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這不符合自身結構調整的方向,更不愿意看到“貨幣戰”在世界發生。
國企改革文件近期將陸續出臺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論壇首日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醞釀了一段時間,改革文件近期會陸續出臺。一些經濟學家及企業家認為,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更需要強調由市場來配置資源。
上市公司協會會長王建宙當日表示,國企在過去幾十年當中為經濟發展作出非常大的貢獻,但確實需要改革。國企改革的模式很多,從根本目的來說,是為了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為了提高國有資本的效率,而從直接目的來看,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資源配置的市場化。
他表示,通過實現股份所有制以后改變國企設立的機制,就更加強調由市場來配置資源,對國企來說能夠使它的機制更加市場化。
波士頓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李瑞麟則指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非常大并且合理的轉型,在這一由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的過程中,政府需要有能力降低原來中央集中控制的經濟發展方式。而很多國有企業需要更多競爭性、需要更有效治理模式,這樣才能進行重組、才能不斷發展。
“一帶一路”是中國新的經濟發展引擎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心伯在談到“一帶一路”時認為,當中國經濟進入到調整期,需要更多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時就需要逐漸擴大國外的市場,所以就產生了“一帶一路”這樣的想法,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引擎。
吳心伯進一步指出,在我國有“一帶一路”的想法時,主要是想幫助周邊國家能夠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基礎設施,如果這樣的話,就可以創造出更多貿易和投資的機會,同時也為中國創造更多需求。
“當然,我們不能夠只采取傳統做法,不僅僅只去簽定自由貿易協定,或者和其它國家簡單簽定投資協議”,吳心伯認為,因為其它國家也在發展經濟,所以我國也可以幫助他們,激勵、刺激他們自己國家的發展,找到新的機會。
最后,吳心伯表示,如果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中國能夠進一步維持它在鄰國的和平和穩定的話,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能夠幫助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樣才能維護和平與穩定。
中國未來應利用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拉動外需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中國現在已不能完全靠出口消費品來拉動外需,應順應國際產業發展分工潮流,通過進行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來更好地拉動。
對于中國產業合作的未來發展,徐紹史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徐紹史說,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使得一些經濟體、工業體系迅速的發展,經濟實力迅速的增長,同時它會帶來產業的全球深度調整和產業的重新分工。還有一些經濟體抓住這個基礎,補足了基礎設施的短板加速自身的產業體系,經濟發展明顯改善。
徐紹史表示,從中國來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抓住了這一輪產業分工調整的機會,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我們既引進來又走出去,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又比較豐富的產能。”
徐紹史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已不能完全依靠出口消費品來拉動外需,應該從單純出口消費品到進行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更好的來發展外需,這是順應國際產業發展分工潮流的。
“互聯網+”核心是技術和生產的結合
“創業是非常孤獨、艱難的事情,年輕人不要把它當成噱頭,而是真正做出價值,核心在于價值創造。”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中國的數字顛覆者”分論壇上向新一代的創業者提出建議。“現在人們總說,風口的豬能飛起來,飛起來就會摔死。所以創業要做有智慧的創業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一定要堅持。”
對于論壇主題,他表示,“我不愿意用顛覆這個詞,我覺得任何事情不可以顛覆,應該更好是升級。數字技術或者互聯網技術是人類近代最具有革命性的一個技術,它給人們帶來的是生活方式、企業的運營方式、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在徐井宏看來,就像硅谷的創新很難說有一個熱潮的階段,創新和創業是一直持續的,他希望能看到這一輪創業在未來能夠成為常態。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區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為抓手,堅決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扎實落實“六穩”“六保”任務要求,以先進制造業挺起經濟高質量發展脊梁,為建設富饒美麗品質新做出應有貢獻。
二、目標任務
按照“勇爭先,作示范”的要求,努力做到:在省、市、區目標管理考核中勇爭先;在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數字經濟培育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營商環境優化發展等方面作示范。
三、重點工作
(一)以工業經濟發展目標為導向,創新工業經濟運行調度新機制
一是緊盯省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將考核指標項目化,明確推進事項、完成時間、責任股室(具體見附表)。二是每月26日召開經濟運行調度會,重點調度考核指標的推進情況和完成進度。三是每月27日至次月3日前對全區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重點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及時了解和掌握工業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二)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激發傳統產業新活力
一是強力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推進“2+4”產業平臺建設,推動園區土地集約、產業集聚、資金集中發展;大力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創建產品技術測試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臺;重點支持企業組建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投入研發經費,確保全年創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含工業設計中心),開發新產品20個以上,規上工業R&D強度達1%以上。二是重點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認真落實國家、省、市出臺財政政策,鼓勵企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為主線實施重大技術改造,重點調度10個以上技改項目,確保工業固投和技改項目投入達到時序進度要求。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加大力度開展工業節能監察和診斷,打造綠色工廠1家,綠色產品2個以上。三是著力培育優質優強企業。建立規上工業、“專精特新”、“專業化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制造業領航企業、“五企并抓”梯度培育機制,為工業發展涵養“水源”,全年凈增規上企業20家,“專精特新”企業15家,“專業化小巨人”3家,制造業單項冠軍2家,制造業領航企業2家。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1個,省級中小企業服務平臺1個。扎實推進產業鏈鏈長制,完善產業鏈方案,梳理產業鏈問題清單,組織1—2場產業鏈對接活動。
(三)以數字經濟為突破口,培育工業經濟增長新動能
一是推進企業深度上云。深入推動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重點推進產品設計數字化、制造設備數字化、生產管理數字化,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速。進一步打造1-2個區域上云示范觀摩點,通過示范帶動企業加快云化改造和云端遷移,力爭30%左右規上企業實現深度上云。二是促進企業兩化融合。結合企業上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5G產業發展等,大力推動信息化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開展兩化融合深度示范企業培育和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打造2家以上兩化融合示范企業,支持2家以上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工作。三是提升企業智造水平。落實省智能制造“萬千百十”工程,支持企業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服務指導、試點示范、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工業互聯網普及應用,推動企業發展智能型制造,優選1-2個企業進行工業4.0改造,遴選10家企業進行重點扶持。
(四)以服務企業為根本,構建營商環境新優勢
一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強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機制,繼續抓好《中小企業促進法》和《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貫徹落實;開展政策暖企、上門送策等行動,加大國家、省、市、區各項惠企幫扶政策宣傳力度,提振企業發展信心,營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二是強化惠企政策保障。完善區級鼓勵支持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重點支持倍增行動、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等方面。為制造業企業在惠企政策兌現、政策項目申報、技改項目審批等環節提供優質高效、便利化的政務服務。三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切實發揮財園信貸通、中小企業擔保、科貸通等融資平臺的輸血作用,強化區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以服務工業為主導意識,全年力爭為中小企業擔保貸款2-4億元,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四是完善企業服務機制。深入開展“大走訪”活動,與企業減負、經濟運行結合起來,每月了解和掌握企業在生產經營、疫情防控、項目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問題。切實清理拖欠民營中小企業賬款工作,建立清理拖欠工作臺賬,完善工作機制。依托人才強區戰略行動計劃,深入持續開展針對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新生代企業家的培育,優選30位龍頭骨干企業的總經理或董事長參加國內知名院校學習培訓,組織企業家參加2-3次投資博(展)覽會和高峰論壇;在園區組織1-2次專題培訓和校企對接活動。
(五)以黨的建設為引領,打造干事創業新形象
一是強化主體落實責任。嚴格落實主要領導及班子成員主體責任,并簽訂主體責任承諾書,堅持以上率下,挺紀在前,帶頭營造風清氣正、勁足心齊的政治生態。加強基層黨建組織建設,打造1-2個黨支部創新示范點。二是助推中心工作完成。充分發揮“黨建+”作用,深入推進“雙城同創”工作,提升城市品質;積極開展市域社會治理智治工作,努力發揮智治支撐作用;著力抓好掛點鄉村產業振興;全力抓好掃黑除惡、維穩、棚改拆遷、兩違等工作;圍繞確保穩定這一政治任務,積極做好矛盾糾紛化解及安全生產監督工作。三是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扎實推進“五型”政府機關建設,大力整治“”和“怕、慢、假、庸、散”等突出問題;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狠抓黨風廉政建設、意識形態和人才工作;嚴格制度落實和獎懲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機關作風建設,進一步提高全局干職工干事創業激情。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重點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領導小組負責對重點工作的安排部署、督促檢查和推進落實。各班子成員對各自職責范圍的重點工作負主體責任。
(二)強化督促檢查
成立重點工作督查小組,組長:。督查小組負責對各項重點工作的落實和完成情況進行督查,做到每季度督查一次并進行通報,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