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老齡化商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明天就是九九重陽“老年節”,根據安排,我和××市長原計劃都參加此次會議,與大家共慶美好節日。但臨時接到任務,我們須于5日參加景德鎮市委組織的××*等地考察學習,無法親自到會,在此深表遺憾和歉意。現以書面形式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老領導、老同志,并通過你們向全市老年人致以節日的問候!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進單位及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三個40%以上增長”目標,著力風險發展、機遇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大力推進解放思想深化年、項目建設落實年、和諧社會進步年,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1-8月份,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工業增加值三大指標分別增長了46.1%、69.18%、37.23%,均創歷史最好水平。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包括全市9萬余名老同志在內的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加快發展的進程當中,許多老領導、老同志都積極參與,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量,積極建言獻策,親歷親為工作,這種愛市、愛家的情懷和兢兢業業的作風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實現明年元月人大、政協兩會項目建設的“看點”和全年“三個40%以上增長”,依然要付出更大的艱辛和努力。當前,市委、市政府正在開展“決戰一百天、交賬兩會看”項目攻堅戰役,需要老同志們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希望你們一如既往地發揮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和社會影響力,繼續推動好項目、監督好項目、服務好項目,為××的建設和發展再做新貢獻。
各位全廠女職工及各位朋友:
今晚里舉行文藝晚會來慶祝第100個國際勞動婦女節這全世界婦女節日我代表公司向出席今晚晚會各位和朋友表示熱烈歡迎向全廠女職工們致以節日問候和祝愿衷心祝愿你們節日愉快工作身體健康家庭幸福
公司成立全廠女職工在各自崗位上敬崗愛業、艱苦奮斗勇于創新開拓了“半邊天”作用為公司發展了公司發展擁有600多員工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綜合生產能力躍居全市同行業之首大型絲綢生產企業公司已被列入自治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公司新發展階段可以說你們傾情奉獻就公司公司凝聚了你們心血和汗水我真情地向全體女職工表示深深謝意和崇高敬意!
現在公司已了規模發展關鍵時期承擔著發展常樂鎮乃至合浦縣蠶桑產業這對一次機遇更挑戰希望全體女職工要以公司為家主人翁精神本職工作崗位勤勉工作自強不息專業技能知識和管理知識練就一身過硬本領強烈競爭意識和進取意識在競爭中找到適合位置應對新企業發展帶來挑戰為公司發展多做
最后預祝晚會圓滿!謝謝大家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自1999年10月起,我國就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國家行列。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9000萬人,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超過1200萬人,預計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增至4.68億人,占總人口數的27.77%。在尚未進入發達經濟水平之前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是我國,特別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色之一。
因此,如何發展老齡產業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家對這類新興的產業,已在逐步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在保障老齡人口生活的同時,積極改善老齡產業的投產環境。如我國政府主管部門在養老事業上的基本政策是鼓勵各個社會階層投資養老市場,迄今為止,國務院已轉發了民政部門關于減勉養老投資者各種稅費,養老投資所涉及的水電和用地應由政府劃撥等一系列投資養老的優惠意見。
作為商家來說,面對這一新的產業,如何抓住商機,精心培養和發展老齡市場,在為老年人服務,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呢?
二、多養化的投資需求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影響措施
20世紀后半葉,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老齡化成為世界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已對經濟產生了持續的,全面的,巨大的壓力,嚴重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是一個嚴峻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正確地處理好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從總體來看,截止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1.4億,占總人口的12%,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超過4.3億。同時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還有以下特點:
1.人口基數大。我國總人口將近14億,占世界總人口20%,基數非常大。
2.發展速度快。從1982年到1999年,我國僅僅用了17年的時間,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西方國家一般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在2000年到2007年的7年中,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年均增長率更高達3.2%,約為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
3.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同時發生。不同于他國的先老齡化,后高齡化,我國是“三化”同時發生,給我國應對老齡化問題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4.老齡化先于現代化。老齡化一般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而我國還是中低收入國家,尚未實現現代化。因此老齡化問題勢必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往往會給一國的經濟帶來負面影響,老齡化程度越高,發展速度越快,其給經濟增長帶來的阻力就越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挑戰:
1.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根據人口學的規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我國的就業人口將不斷下降。目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依靠擁有富裕的勞動力這一優勢進行勞動密集型生產而取得的。而老齡化減少了勞動力的供給,勢必會削弱這個優勢,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2.人口老齡化對儲蓄水平的影響。有調查顯示,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儲蓄率會相應增加0.37%。我國一直是個高儲蓄,低消費的國家,內需不足,過多地依賴出口是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老齡化的發展會使這個問題惡化,是我國經濟增長難以保持安全性和穩定性。
3.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醫療保健以及護理服務的主要消費者,但總體來說,他們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遠遠低于年輕人。因此,在一個老年人不斷增加的國家中,消費會持續下降,并間接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人口老齡化對國家財政的影響。首先,國家難以負擔巨額的養老金,雖然個人和企業也承擔了部分,但目前我國的養老金缺口仍有1.3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30年,政府支付的養老金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將超過10%,占工資總額的比重將超過30%,超過國際上劃定的警戒線,意味著國家財政和經濟發展將陷入困境。其次,醫療保障資金將急速增加。老年人是醫療衛生資料的主要消費者,是醫療保障制度的重要對象。到2030年,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占GDP的8%―9%,增速遠遠大于GDP。最后,我國農村人口養老問題形勢嚴峻。我國6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農村,但他們卻缺乏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我國正在積極建設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并準備逐步建立針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制度。這些都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
三、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必須接受的挑戰,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更不可能幸免。當前,我國應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應對這個問題。
1.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經濟目前仍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個國情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就業人口的大幅減少,將使我國喪失勞動力這一最大優勢,使經濟受到重創,因此放開二胎乃至三胎的生育政策會增加年輕人口,有效緩減老齡化給經濟帶來的沖擊。
2.大力投資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源泉,在勞動力數量無法增長的情況下,要想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就必須提高勞動力的質量。
3.充分利用老年人資源。老年人盡管在體力上已衰退,但他們擁有青年人無法比擬的豐富的經驗。開發老年人資源,不僅可以實現他們的價值,增加他們的收入,更可以彌補勞動力供給不足,維持經濟快速發展。
4.大力發展老齡產業。老年人是醫療保健,人壽保險等行業的主要消費人群。我國有1.4億的老年人口,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據測算我國每年老齡消費者有100億的購買力未能實現。如果可以充分開發這個前景廣闊的市場,將大大刺激我國內需,緩解就業壓力,帶動經濟增長。
5.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革開放至今,為了發揮比較優勢,我國一直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要想從根本上消除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資本密集型,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使經濟發展從高能耗、高投入、低收益向低能耗、低投入、高收益方向轉變。
總之,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世界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其給經濟增長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我國作為一個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挑戰更加巨大,因此必須正確認識人口老齡化現象,實施切實有效的措施,處理好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王藝婉.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J].當代經濟,2009;7
[2]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本文所要介紹的和“養老”緊密相關的這些高校專業,就是考慮到了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通常,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的7%,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而超過了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中國在2005年達到了7.6%。所以,都不需要再等20年,中國在2025年左右就會進入老齡社會,成為第一個步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超級大國。養老,既會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會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商機。
和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老年服務與管理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滿足越來越大的需求。隨著城鎮人口的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很多人未來都會需要高品質的養老服務,那么相應地就需要素質高、具有專業技能的養老人才,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應運而生。
雖然服務的是老人,但是老年服務與管理這個專業卻是非常年輕的。目前全國只有30多所高校開設了這一專業,作為一個高職專業,在招生人數上,它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以下數據的截止日期為2012年12月31日):該專業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性別比例:男13%,女87%;招生文理科比例:文科69%,理科31%;近兩年全國就業率區間:2010年(85%~90%),2011年(90%~95%)――這是一個女生報考人數多、文科報考人數多,就業率高的專業。
由于專業的歷史短,所以目前不同的院校對這一專業的授課重點也會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一、針對高端養老機構、先進養老社區和典型居家養老機構的需求,培訓具有現代化健康管理和老年關懷知識和技能的人才。
現今的社會養老,有一個90-7-3模式。90%老年人在家養老,7%進入政府補貼的平價養老院,3%進入昂貴的私立養老院。在未來3%的比例將會逐步增加。同時,在一些大城市,現在已經出現專門的養老社區,但收費頗高,有的最低月租是7000元。對這一類型的養老服務,不但需要提供專業的護理,還要讓老人能夠過上幸福的高質量養老生活。這一類的院校會更多地借鑒發達國家的養老模式來設置課程,側重在康復護理、情感慰藉、活動組織策劃、健康保健等專業知識與技能上,學生進入養老機構后,可以向管理人員發展。
二、針對社會福利部門和社區的基層養老,利用社會資源為老人提供服務。
這類院校的課程會較多地和社會學掛鉤。社會學概率、社會工作法律事務、老年人社會工作、老年人社區社會工作等等。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助理社會工作師”和“心理咨詢師”的證書,畢業后可以在社會福利部門或是社區工作,為社區里的老年人組織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各類社會服務,比如提供心理咨詢或是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三、側重老年人的健康照護和保健。
對老年人的護理需要專業的醫學知識,所以會有大量的護理課程,對老年人的康復治療和訓練、老年人的食品營養和保健、心理照護的學習就會成為重點。學生可考取養老護理員(初級、中級),畢業后能夠在養老服務行業的技術服務崗位和機構管理崗位工作,也能從事對養老機構的評估工作。
養老護理員的缺口有多大?有預測說達到1000萬人,雖然這可能是一個被大大夸大的預測,但我國目前在養老機構中有職業資格的只有2萬多人,而基礎護理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一樣,是非常緊缺的。
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從事這一行,在報考的時候可以多打聽一下不同院校的課程設置重點,根據自己想干的工作來選擇。有了專業的知識,你甚至可以在將來自己創立小型的養老院或是養老健康咨詢公司,為自己打拼。
除了老年服務和管理專業,還有一些專業也因為老齡化社會,而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方向,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這些專業看上去和老年人關系不大,但是將來可能在老齡化社會商機無限,取得很好的發展。
旅游管理――老年人旅游
Sarah大學里讀的是旅游管理專業,進入旅行社工作后發現,退休了之后結伴旅行的老年人是越來越多了,不少還是出境游。老年人的旅游是非常有特點的,老年人的旅游團也肯定會和年輕人的不一樣。當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選擇背包出游的時候,卻有更多的老年人希望旅行社提供一個悠閑、舒適的行程。Sarah在大學里出于個人興趣,選修了心理學,參加了急救課程的培訓,旅行社的領導了解后就讓她參與到了老年團的行程策劃中。由于具備了一定的老年服務知識,所以從線路設計、行程安排和導游服務等方面她都能做得更為細致和親切,業務開展得十分順利。
酒店管理――老年公寓管理
Jessie原本讀的是酒店管理專業,在進入酒店工作了幾年之后,被一家民營養老院挖角,去了老年公寓擔任管理工作。這個養老院和美國、日本、歐洲的養老服務商均有合作,各種設施也一應俱全――社區中心、餐廳、老年大學、游泳池和圖書館,和酒店真的有不少相似之處。
機械電子工程――給老年人的輔助儀器
1.1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和優質的老年產品,使老年人在有保障以及健康的社會條件下安度晚年生活,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重要前提之一。
1.2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只有大力發展老齡產業才能夠充分滿足和改善老年人所需商品和服務的市場供應,滿足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健身娛樂、養老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3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老年人是總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關系到社會的整體發展與進步。發展老齡產業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的進步。
1.4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老齡產業是一個新型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它的適時構建和發展不僅能夠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老齡問題的解決,還會給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老齡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老齡產業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我國老齡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在國內各個產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條件下,老齡產業這個細分市場逐漸顯現出其無限的商機,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齡化加速為老齡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客觀需要和外在的基礎條件。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的過程,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3億,占總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將從2.84億增長到4億多。在未來的半個世紀中,我國老年人口將一直呈迅速增長的發展趨勢。
(2)我國老年人的需求市場已經發展充分。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提供的數據,2010年我國老年人市場的年需求達到1萬億,而目前我國每年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不足1000億元,供需之間存在巨大商機。
(3)家庭結構功能的變化要求社會必須建立老齡產業。空巢家庭的增多使部分老人往往難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結構的變化,要求社會必須承擔起照料老人的責任,老年服務的社會化勢在必行,家庭結構變遷呼喚老齡產業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斷提高,為老齡產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我國城市60~65歲的老年人口中約有45%的人還在業,他們除有退休金之外,還有額外的收入;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擁有儲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項到2020年就將增加到28145億元,2030年為73219億元。這將為廠商提供巨大的商機,使老齡產業的發展前途無量。
3我國老齡產業現狀
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老齡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其發展嚴重滯后于老年人口的增長和老年消費群體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3.1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與引導,發展動力不足
我國還沒有一套全面系統的老齡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規劃,鼓勵和推動產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和政策指導較為滯后。同時,我國政府職能部門在老齡產業的管理上處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局面,而且管得多,服務得少,這都造成老齡產業發展后續乏力。
3.2政府和社會投入不足,缺乏資金來源
一方面,政府對老齡產業的資金投入增長緩慢,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資金來源單一,多為依靠民政等部門撥款,資金運轉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確的產業政策支持及獲利周期長等原因,老齡產業對民間資本缺乏吸引力,一些民辦老齡產業面臨資金、貸款等方面的困境。
3.3缺乏行業標準和市場規范,發展秩序混亂
我國老齡產業的市場管理和運行機制大多延續計劃經濟的模式,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市場規范,許多產品和服務質量無法進行評測和監督,企業管理和服務人員缺乏專業技術培訓。無權威行業標準、無專業行業分類與知名品牌、無規模化生產基地、無成型商業渠道、無專業交易市場是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現狀,而這種情況直接或間接制約了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
3.4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有效消費需求不足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職工退休金和養老金顯著增長,但與老年人口密切相關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社會保障的不完善制約了老年人的消費欲望,使相當一部分現實購買力轉化為儲蓄。同時,我國老年人受傳統觀念影響,重積累、輕消費,消費結構單一。這使得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現實消費需求相對不足且增長乏力,制約了老齡產業的發展。
4促進我國老齡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老齡產業的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遵循“政府扶持、需求導向、公平優先”的原則,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老齡產業發展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導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層次的產業模式。
4.1加快制定老齡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
應制定全國老齡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將老齡產業發展列入“十二五”規劃,明確老齡產業發展的目標方向、重點領域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措施手段、政策機制。各級政府應積極加強對老齡產業的研究,制定具體的老齡產業發展規劃,把發展老齡產業提上議事日程。
4.2加強對老齡產業的政策引導和產業扶持
政府應該制定有利于發展多層次老齡產業的政策,及時產業動態,加強信息溝通和中介服務,吸引資金、培育市場,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逐年加大財政投入,把老齡產業所需資金列入財政經常性預算項目,優化公共財政投向,完善養老保障網絡。二是要制定產業扶持和優惠政策,如可以對老年生活服務市場采取抵稅或免稅優惠,可根據老齡產業發展的投入給予一定財政補貼,在用地、用電、用水、信貸、稅收、營銷和流通等方面給予必要的優惠政策,簡化老年產業企業的審批、立項等準入手續和程序。
4.3完善法律體系
建立老齡產業法律法規體系是老齡產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建立和實施了與老齡產業相關的法律,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各個領域。相對于國外很多國家,我國相關老齡產業的法律法規仍需健全。一是各級政府應在試點的基礎上盡快制定引導、鼓勵、扶持老齡產業發展的法規和規章。二是加強對老年產業企業和老年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規范市場秩序。
4.4鼓勵全方位多渠道投資老齡產業
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全社會共同參與,多渠道籌措資金。其一,政府直接投入。國家和地方財政應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應地增加對老齡產業的資金補貼或稅收優惠,提供企業發展用地等政策,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階段的老齡產業。其二,鼓勵民營資本自主投資經營,政府幫扶。其三,積極引進外資,多形式經營。其四,實施信貸政策優惠。對資金不足,但有償還能力的老齡產業機構,銀行應放寬貸款條件,延長貸款期限,給予低息照顧。最后,通過政府或企業共同發起設立老齡產業風險基金,并委托專業基金管理公司進行管理,該基金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規避投資風險,也可以促使科技含量較高的老年產品開發項目得到充足的資金,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4.5培育老年產品市場
投資主體應重視老年人的需求結構和需求層次的差別,進行合理的市場劃分,不斷開發簡單方便、人性化的新產品和服務項目。同時通過輿論引導老年人樹立新的消費觀,幫助老年人形成科學的消費觀念和心理。
4.6規范行業標準,制定統一的產業標準和分級管理制度
一是政府應盡快制定老年產品和服務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養老機構服務規范,強化服務質量監控,加大老年產業人才培訓,加快培育老年服務中介組織,逐步實現老年產品多樣化、市場化和養老服務專業化、規范化。二是國家及各地區應建立統一的“非贏利”老齡產業鑒定、評估、管理機構,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分級管理制度。比如養老院、服務人員等級標準;高齡老人護理等級、護理師等級、老人家政、心理工作等級和社區工作等級標準;老人心理、生理健康狀態等級標準(如生活自理型、半自理型、不能自理型),這樣以質收費、促進市場規范、有序競爭和發展。同時,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資格認證和管理。日本就成立了由消費者和廠商代表及學者等組成的“銀色標志認證委員會”,對符合條件的社會養老機構、老齡產品和服務及其廠商等進行認證并公布于眾。
4.7加強老齡產業決策和管理科學研究
老齡產業是一個新型產業,發展老齡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諸多領域與各行各業。對于其許多基本的理論我國仍處于探討之中,老齡科研部門應該加強有關理論的研究。建議國家通過設立老齡科學研究基金,支持開發、研制老齡產業項目,支持老齡產業發展機制、政策的研究,為政府制定老齡產業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上海市副市長周太彤坦言。
目前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為7%左右,而上海這一數據是19.58%,這意味著,5個上海人中就有1個老人;而這一比重仍有上升趨勢。
19.58%的老齡化數字,已經與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先行者”――日本的22%“比肩”。
不過,近年來上海經濟的迅速發展掩蓋了人口老齡化問題;未富先老、養老體系尚未成熟等個人和社會原因,使上海這個經濟發達城市遭遇新的挑戰。
現在,上海市政府已經將老齡事業納入到“十一五”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之中;而上海率先孕育的“銀發經濟”,也引發和驅動了新的市場開發和商機,并為中國解決老齡化問題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示范模本……
“兒時的弄堂消失了,剛剛搬進現代舒適的大房子,我們卻成了老人。”家住上海靜安區王家沙花苑的張秋芬女士,在自家一樓門口草坪的座椅上,面對《中國經濟周刊》的采訪,安閑的神色中淺掩著淡淡的感傷。
出生于1940年的張女士,身上匯集了眾多的時代符號:“石庫門”中度過的兒童時代,青年時期的上山下鄉,中年時期的大返城,每一個時期的滄桑巨變都給她個人的命運留下深深的印痕。
“按照國際標準,65歲即算‘老齡’,今年66歲的張女士正好跨進這個門檻,”上海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王波向《中國經濟周刊》推薦這一采訪對象時特別提醒,“張女士,同時是上海步入‘世界級’老齡化行列的標志性人群。”
和張女士臨近的黃浦區山北居委會周曉路女士,一雙兒女在國外,前年老伴乘鶴仙去,屬于典型的“空巢”老人。自己已是71歲高齡的周女士,帶著一批發髻班駁的老人,處理“轄區”事務,而安排照顧轄區內老人的日常生活是眾多事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些趨勢洶涌而來,在你還沒看清楚之前,就已讓你措手不及。”阿爾文?托夫勒在《大未來》里的話絕不是危言聳聽,如今的上海正背負一個無形但越來越重的包袱―人口老化。
上海老齡化達到“世界水平”
駛入經濟快車道的上海,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卻在“一天天變老”:20多年的老齡化積累,10年的人口負增長,使得上海老齡化速度正逐年飆升。
5個市民中有1個老人
4月3日,上海市上海老年人口信息,首次公布了上海市老年經濟生活各項指標。
此次信息披露,是在2005年底開展的跟蹤調查基礎上,會同上海市公安局對全市戶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數據進行系統統計分析,完成的200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狀況基本數據。
根據的信息,截至2005年年底,上海市戶籍總人口為1360.26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萬人,比上年增加5.59萬人,占總人口19.5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這表明,每5個上海市民中就有1個老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上海市人口老齡化大大高于全國水平。”4月11日,王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目前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是7%左右。”
而根據聯合國今年2月份剛公布的數據,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先行者”―日本,人口老齡化高達22%。因此,上海的老齡化已經“比肩”日本。
“作為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型人口的城市,上海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4月19日,上海市副市長周太彤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言。
2002年,聯合國將老齡人口的標準提高到65歲,根據這一界定所做的人口學標準,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7%以上為老齡社會。而上海早在1979年,65歲以上的老人已占7.2%,成為中國最早步入老齡社會的城市。
與此同時,上海連續10年人口負增長,這使上海地區的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
市中心“老”于新建設城區
上海市老齡委是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直屬單位,對上海老齡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規劃和老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建議,據該部門提供給《中國經濟周刊》的最新資料看,上海市老人的年齡段分布呈“金字塔”結構。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3.67萬人,占總人口14.97%;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1.33萬人,占總人口11.13%;7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89.00萬人,占總人口6.54%;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3.77萬人,占總人口3.22%,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百歲以上老人共計600位,比上年增加52位,其中男性132位,女性468位。
《中國經濟周刊》同時從上海老齡委了解到,上海市中心城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仍高于新建城區和郊縣,2005年末,上海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三個區縣分別是靜安區(22.89%)、盧灣區(22.43%)、崇明縣(21.57%)。不過,新建城區和郊縣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增幅最大,排在首位的是奉賢區(+0.78個百分點)、金山區(+0.61個百分點)和崇明縣(+0.51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上海市市中心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郊縣。2005年末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的三個區分別是黃浦區(21.77%)、靜安區(21.40%)和盧灣區(21.36%)。全市有18個區縣老年人口高齡化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增幅最大的前3個區縣分別是黃浦區(+1.30個百分點)、閘北區(+1.24個百分點)和盧灣區(+1.21個百分點)。
老年生活狀況:郊區不如城區
從老年人生活狀況看,市區與郊區差別較大。因為市區老年相對密集,生活條件也相對成熟,而郊區盡管在老齡化比例方面小于市區,但是,生活質量堪憂。
《中國經濟周刊》對此作的一份實地調查,充分顯示了城區與郊區的老年生活差距。
3月17日,記者在上海郊區嘉定區(原嘉定縣)采訪,74歲的季先生向《中國經濟周刊》公布了他的家庭年收入。
季先生和他70歲的妻子李阿婆已經雙雙退休,2005年,季先生的退休工資共計19510元,李阿婆退休工資和兼職收入有26900元,稿費和利息2110元,其他投資收入1200元,因此,他的家庭年收入共計61684元。
上海2005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6820元,3口之家人均收入9075元。季先生家人均收入30842元,已超過上海人均收入2.5倍,步入小康水平。
而《中國經濟周刊》在浦東開發區的調查結構與此相差懸殊。3月21日,記者在浦東開發區機場鎮望三村黨支部和村老齡支部的支持和幫助下,對該村70歲以上老年人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調查采用問卷調查、進入被調查對象家庭訪談、座談等方法。這次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純農戶59人,占60.8%。在97人中,偶居的35人,獨居的25人,二代同堂的1人,三代同堂的23人,四代同堂的13人。其中80-89歲的38人,占總人數97人的39.1%,90-99歲的5人,占總人數97人數5。1%。
從全年經濟收支狀況來看,略有結余的15人,基本持平的16人,略有不足的22人,不填報的44人。
調查顯示,養老保障覆蓋面達到100%。在97位老年人中,農保59人占60.8%;社保25人,占25.8%;征田勞保12人,占12.4%;鎮保1人,占1%。參加合作醫療的59人,占60.8%;參加社保的38人,占39.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老年旅游 候鳥式旅游
按照國際通行的“60歲以上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達到10%以上即開始進入老齡時代”的標準,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4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中國已經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
一、人口老齡化激發老年旅游市場商機
老年旅游又稱“銀發旅游”,是以對旅游主體老年人具有強烈吸引力的自然風景和人文特色為客體,兼顧醫療保健等功能的旅游。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正在改變傳統的“重積蓄輕消費”的觀念,“銀發旅游”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70%的老年人有出游愿望,其中17%的老人經濟比較寬裕,出游意愿強烈。我國老年出游人數占旅游總人數的20%以上。長期以來到中國旅游的國際游客中,51歲以上的游客占到30%左右,65歲以上的游客占到5.8%,且呈上升趨勢。在未來30年間,每年的老年旅游者將保持7.3%的持續增長,老年人已成為旅游市場中潛力巨大的消費群體。
二、人口結構變化條件下旅游業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一)老年旅游業面臨的問題
1、傳統的旅游產品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目前我國旅游市場上的旅游產品大多數是為年輕人設計的,特點是行程滿、節奏快、花費多、體力支出大,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雖然市場上也存在一部分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旅游產品,但這些產品品種單一,難以滿足老年旅游者輕松、自在的休閑式旅游需求。
2、旅行社對開發老年旅游產品熱情不高
由于老年人出游不確定因素多,風險較大,特別是老年人受身體條件限制,隨時可能出現突發狀況,旅行社面臨的風險較大。此外,旅行社還要為老年人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和配備隨團醫生,這些使得老年旅游產品的成本增高,利潤降低,導致很多旅行社開發老年旅游產品的熱情不高。
3、旅游景點門票和綜合旅游費用相對偏高
我國的旅游景點基本上對70歲持老年證的老人才實行免門票優惠,而且目前執行規定的只是一些公益性質類的旅游景點。而大多數景區以商業開發為主,暫不向60歲以上老人提供門票優惠,只有少數景區對本市戶籍的老人實行門票優惠。這些使得老年人出游門票優惠制度有名無實,從而使得大多數旅游景點的門票和綜合旅游費用相對于一般的老年人群均偏高。
4、老年旅游市場缺乏新概念旅游品牌
說起老年旅游,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夕陽紅”,如夕陽紅專列、夕陽紅老年團等,夕陽紅儼然已成了老年游的代名詞。“夕陽紅”品牌的泛濫折射出目前老年旅游市場缺乏新概念品牌,各旅游經營主體只有打造高質量、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使我國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老年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1、“候鳥式旅游”悄然興起
“候鳥式旅游”是指老年人像“候鳥”一樣根據不同季節,選擇氣候適宜的地區作為旅游目的地并逗留較長的時間。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間,老年人除了進行旅游活動外,還可根據其興趣愛好參與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隨著老年人消費觀念及居家養老觀念的逐漸改變, “候鳥式旅游”正悄然興起。
2012年7月15日上午,由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旅游專業委員會和寧波聯盛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中國東南養老基地授牌儀式在廈門市悅華酒店隆重舉行,由寧波聯盛集團投資的該養老基地將涵蓋休閑、養生、旅游等功能,未來將主打“旅游度假牌”,推廣“候鳥式養老”。
2、寓閑于養、生養結合的醫療旅游初見端倪
“醫療旅游”是將旅游和治病、療養結合起來的一種旅游形式。旅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和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游覽區進行治療。近十多年老年人口不斷增長,但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并沒有得到改善,我國老年人口患病率僅在近5年又增加了18%,這說明老年群體對醫療保健旅游具有強烈的需求。因此,在經濟發達、醫療技術先進、生態宜居型的城市發展醫療旅游極具潛力。2009年上海市醫療旅游產品開發與推廣平臺起步,該平臺于2010年6月16日正式投入運行,填補了我國在國際醫療旅游方面的空白。
三、基于人口老齡化的旅游業創新思考
(一)旅行社應轉變思路,開發針對老年人的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
一是配備隨團醫護人員。旅行社應針對老年人群的特點進行線路設計和配備隨團醫護人員,旅游線路設計要短而精,旅游景點精煉且特色鮮明。二是要采取靈活的促銷策略。吸引老年人參團旅游,旅行社除提供獨特的產品和合理的價格外,還要采取靈活的促銷策略。如利用特殊節假日(如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推出“家庭旅游套餐”,呼應我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引導子女與父母同游。三是加強與有關單位的聯系。旅行社應采取多種方式與企事業單位的老干部管理處、老年活動中心、旅游景區等保持密切的聯系,利用適宜的時機推出眾多價廉物美的優惠活動。四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如今上網也已成為老年人喜愛的了解旅游信息的方式之一,旅行社應充分利用電腦網絡建立健全老年市場預訂系統。
(二)景區、景點應多考慮從設施和服務上便利老年群體旅游
未來20年中國將迎來加速“老齡化”的高峰期,面對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國情,我國各地旅游景區應多考慮從設施和服務上便利老年群體旅游。旅游景區、景點的交通要暢通,旅游標識系統要完善,旅游廁所要基本達標,并方便老年群體識別和使用,滿足老年游客的基本需要。
不僅如此,中國的老齡化還在迅速的發展過程之中。據民政部部長、全國老齡辦主任李立國介紹,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85億,預計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將增加4300多萬,達到2.21億。
“人口撫養比”常常被用作判斷人口紅利的一個指標。按照這一指標,2015年起中國將進入人口撫養比上升的階段,屆時,人口紅利亦將漸漸消失。如何統籌一個老齡化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切實保障老齡人口的養老利益,成為迫在眉睫的課題。
中國自古重視“老有所養”,傳統上將其視為“大同社會”的標準之一。因此,能否在這一問題上作出妥善安排,對于穩定社會、凝聚共識、彰顯社會公義、展示制度優越性都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很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在人口紅利消失之時,國民收入水平尚未進入發達國家標準,這成為未來完善我國養老體系的主要約束。
理論上的簡單算賬,似乎可以通過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對養老體系大包大攬。但是,即便在人均收入遠高于我們的發達國家,政府預算也無法包攬養老支出和與養老有關的服務和設施提供。過于沉重的養老預算勢必擠出養老之外的消費與投資,造成社會資源的錯配,最終損及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另一個極端選項是政府放棄對這一領域的管理和服務,由市場或家庭自行承擔養老責任。但“養兒防老”式的家庭保障缺乏現代養老體系所具備的規模經濟效應,難以提供高質量的養老保障。再者,完全由市場機制提供養老又缺乏基本面意義上的公正性和道義性,可能出現“富有所養”事實上取代“老有所養”,最終讓養老體系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
對于未富先老的中國,更需要強調政府、社會和公眾在養老問題上的分工與協作,以此提高養老體系運營的效率,盡量紓緩人口紅利消失、資源相對不足的約束。
就政府而言,首先要做好的是養老體系的制度法規和監督、執行機制的建設,保證養老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以及基本養老保障的公正性。包括完善與老年人養老等方面有關的立法,建立覆蓋全國的基本養老保障網絡,為養老相關的金融創新提供有效的市場規則,完善養老有關的財富基金的運營規則等等。
以立法為例,目前規范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有一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已施行近16年而未作修訂,一些條款過于原則性且實施的可執行性不夠強。
其次,要從稅收、轉移支付、政府購買等方面為市場主體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向養老領域投入資源提供優惠和支持,并注意用政府投入撬動社會投入。例如,美國多數老年服務中心都由政府支持下的非政府組織所承辦,其經費來源除了政府撥款之外,還有社會捐助、申請基金會支持等。
從社會層面看,對企業來說,一是應當嚴格履行繳納職工養老保險的責任,二是看到老齡化社會提供養老有關的產品與服務的商機,抓住機會積極投入。對非政府組織來說,可以接受政府對口部門的指導,增強融資能力以及為社區養老提供各種服務和支援的水平,探索一些適合于養老領域的標準化、可推廣的運營管理模式,樹立品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