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應對當前復雜人地關系矛盾的客觀需要
當前,我國正面臨經濟高速增長下日趨明顯的資源稀缺、環境污染問題。各種資源、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人地關系矛盾加劇,經濟增長所形成的巨大利潤正逐步被高額的稀缺資源購買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所消耗。21世紀的中國,必須實現人地關系協調發展戰略,走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要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人地關系協調發展要求、實施可持續理念與行動計劃的人才隊伍。“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基礎理論。讓受教育者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地觀,是人文地理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及其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快速城市化及城鎮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涌現了諸如城鎮化人口質量不高、城鎮空間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適應、城鎮體系發展不協調、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共性問題。對于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小城市(鎮),如何著手城市交通、住房、工程管線布局等城市實體空間規劃問題的解決,成為當務之急;而對于那些已經走向城市化成熟階段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在解決城市實體空間規劃的同時,頻頻關注起“人地和諧”關系建設、區域協調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和人文關懷等問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具備了從城市實體空間規劃到“人地關系”人文哲學的多層次素質,擁有從宏觀、中觀城鄉規劃,高起點做好城市(鎮)規劃設計、構建和諧宜居的城市環境,到微觀項目規劃(策劃)的綜合能力,能較好地滿足我國現階段快速城市化、城鎮化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
3.現代地理科學發展的必然需要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地理學科又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具有社會實踐性和區域性的時代特性。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用性強的學科特性,要求它在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同時,更應在豐富和發展地理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此外,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能夠與碩士、博士“人文地理學”專業進行較好對接,避免了原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對口不清晰,專業學科、知識體系不連貫等問題,對現代地理科學向更高層次、更深領域的發展有著積極推動意義。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能力要求
1.通用技能要求
通用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所有專業大學生教育階段均應具備的共性技能,包括資料收集與信息捕獲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機軟件和外語應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2.專業基本技能要求
專業基本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必須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基礎性技能,是對本專業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提升的基本要求。包括地理野外考察與綜合分析能力、熟練掌握城鄉規劃基本規范的能力、計算機專題地圖編制的能力、遙感技術運用及分析處理能力和GIS軟件應用能力等。
3.專業創新技能要求
專業創新技能是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利用專業知識、通用技能和專業基本技能綜合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包括城鄉規劃實務與圖件綜合設計與實踐能力、科學研究、創新意識與協同攻關能力、撰寫畢業設計(論文)的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1.課程體系設置基本原則
厚實理論基礎的原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既應充分體現地理學的理論與前沿發展,又同時體現相近專業如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技術,如遙感、遙測、GIS技術,以及高等數學、計算機等基本知識與應用技能等方面有所體現。在專業理論基礎的構建上應以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為基礎平臺,充分融合規劃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有關理論,并及時將各相關專業領域的最新知識增添到理論課程體系當中。
拓寬實踐口徑的原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更注重于實踐應用,因此,在其課程體系構建中,應根據本專業目錄對學生通用技能、專業基本技能和創新技能的要求,相應開設課堂實驗、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實踐環節設計的社會關聯性,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相結合,共同建立起課內實踐環節、校內實訓平臺和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實踐課程體系,達到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專業實踐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之目的,為社會輸送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和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型人才。
凸顯地方特色的原則。與原有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比,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口徑由寬變窄,實現了與碩士、博士階段人文地理學專業的有機銜接。作為地理學科一個嶄新的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必須在培養目標和特色方向定位上發揮其多學科綜合的專業優勢,解決原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面太寬,專業特色不鮮明的問題。應盡量規避其發散缺陷,注重向更深入、更收斂的方向發展,突出其綜合性專業特點。在課程開設中,應避免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專業主干課程的簡單疊加,過于追求全面,導致課程門類多、銜接不當等問題。應順應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充分利用相關學科的優勢資源和各院校教學科研條件,遴選出凸顯地方特色的培養方向。
2.課程體系設置案例分析
廣東韶關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在教育部2012年新專業目錄出臺后,將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與新專業目錄歸口對接的結果,其課程體系的設置既充分考慮了國家教育部2012年新專業目錄的基本要求,又汲取了同類院校已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成功經驗和相應教訓,也結合了本校、本學院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三結合;專業實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3-0024-02
根據教育部2012年版本科人才培養專業目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城鄉規劃方向拆分而來[1],原來100多所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校基本上都開設了此專業,但各個學校所依存的學科背景大不相同,但是培養目標都基本相同,要培養能夠從事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形成專業技能的關鍵環節,但是,目前該專業的專業實習普遍存在著“實習”與“就業”分離、“實習”與“設計”分離、“實習”與“論文”分離、實習模式單一等現象,如何將這些結合起來,探索一體化的專業實習模式,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目前有關實習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實習基地[2]、實習方法[3-5]、實習指導教師[6-7]等內容,但是,缺乏對實習模式的綜合統籌考慮。因此,開展“三結合”的實習模式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實踐意義。
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習面臨的問題與改革背景
1 專業實習存在的問題
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校資源超負荷運轉和企業的市場化運作等因素,使得專業實習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不愿支付培訓成本。基于各種因素,很多規劃設計單位不愿意接納學生實習。城鄉規劃行業屬于技術門檻高行業,生產中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員工培訓,學生到設計公司實習,往往不能夠馬上進行規劃設計,給企業帶來效益,反而還會增加企業的食宿成本和培訓負擔。
(2)傳統集中實習模式單一。傳統實習主要采用集中實習模式,學生人數多,規劃設計公司接受能力有限,很多企業僅能容納3~5人,能夠有時間指導學生的工程技術人員非常有限。在當前本科院校培養目標是個性化的、多元的。而集中實習的單一模式不能適應當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多元化發展的要求。
(3)就業壓力影響學生實習投入。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習安排在第7學期,所有的理論課程都已經結束,很多學生都認為這正是就業找工作的時候,因此,學生奔波于各種人才招聘會、思考各種就業的可能機會、嘗試各種心儀的行業,導致不能夠全身心投入專業實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實習效果。
2 專業實習的改革背景
目前,國家針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出臺了很多政策,目標指向都是為了推動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轉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實踐教學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國家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通過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地方高校的辦學思路應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應用型專業。如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出具有綜合協調能力、制圖分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需要認真思考。合理地制定畢業實習模式,是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也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回應。目前,全國開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高等學校大約有100多所,絕大多數學校將“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確定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有很強的同性,錯位發展應該是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方向,地方應用型學院應該將人才培養定位為能夠做村鎮規劃的應用型人才。
二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三結合”實習模式構建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結合”專業實習模式由“專業實習、就業創業、論文設計”三個方面的內容體系構成,具體包括專業實習與就業創業結合,專業實習與論文設計結合,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三個部分組成。(圖1)。
1 生產實習與就業創業結合
生產實習與就業創業結合,即學生的專業實習領域、畢業就業方向、畢業后創業意向相結合。生產實習階段是專業學習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過度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有很多學生在實習單位進行實習的過程中參與了實習單位的很多實際應用項目,通過這個階段的培養,很多學生完全能夠勝任其工作,實習單位每年也要引進一批人才充實自己的工作隊伍,為了節約培訓成本,就會將實習學生中業務能力強的實習聘為員工,特別是那些本地生源的實習學生更是受到特別的青睞。同時,在這個萬眾創業的時代,實習學生更是充滿期待,因此,在這長達8個月的專業實習過程中,實習學生更是將其作為創業的試驗田。特別是我校設立的創業園,可以免費為創業學生提供免除租金兩年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學生在其進行創業。從2008年開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利用專業實習時間進行創業的每年有5人左右,占全部實習學生的10%。
2 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結合
“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結合,畢業設計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教學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過渡階段,將專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結合,即把實習單位生產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在實習單位師傅和學校指導教師的雙重指導下,進行實踐操作,既增強了實踐動手的真實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增強了指導教師的責任感,彌補了校內畢業設計與校外生產實際相脫節的情況。將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結合,即把實習單位生產中面臨的值得研究的問題作為學生的畢業論文題目,在實習單位師傅負責指導學生實際數據的處理,學校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進行問題研究,既增強了研究的針對性,提高了研究的興趣,也提高了指導教師研究的實際應用度。從2008年開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將專業實習安排在第7學期一整個學期,與畢業設計結合,同時畢業論文也可以在這個階段完成。我們在實施時采取有實習單位確定畢業設計選題,學生與學校指導教師共同確定畢業論文題目,雙導師(實習單位師傅、學校指導教師)、校企聯合匯報制度,企業教師必須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專業技術人員,學校指導教師也要具有講師職稱和碩士生學位的教師。
3 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結合
集中實習即集中式實習教學,安排在實習基地進行,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帶隊,專業指導教師進行實習指導,有指導教師對生活安全進行安排,有利于實習指導教師與實習學生之間更多的交流。分散實習即學生自我聯系實習單位,主要靠實習指導教師進行網上指導,由實習學生家長進行實習安全管理,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定點就業。無論哪種實習方式,都有其優缺點,但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培養才是關鍵,因此,我們認為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應該結合進行,l揮各自的優勢,根據學生的個人意愿和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對于分散實習,特別注重過程管理。在學生提出申請、提交實習單位接收證明、實習單位指導老師后,經過實習指導小組同意后方可實施,實習期間由校內指導教師進行專門管理,通過電話、微信與學生及實習單位、學生家長保持聯系,實行“三導師”的指導。
本文總結了我國目前本科人才培養的實習模式特點,分析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習存在問題與改革背景,提出了“三結合”的專業實習模式,并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總結了其近十年來的“三結合”實習教學模式的特點,希望提高應用型、創新性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吳重光,程遠,余端儀.建立校內仿真實習基地改革生
產實習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1997,8(2):32-35.
[3]馬健生,孫珂.基于課堂觀察技術的免費師范生研究型
教育實習模式初探[J].教師教育研究,2011,23(3):25-27.
[4]李本俊,孫長海,陳麗坤.以就業為導向建立藥學高職
多元化實習模式[J].遼寧高職學報,2006,8(2):30-35.
[5]李長庚,孫克輝,盛利元.高校理工類專業生產實習模
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3,25
(6):12-14.
[6]胡幼常.產學研結合的畢業實習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
科技,2012(5):33-35.
關鍵詞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地學思維 本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長期以來,地理學已逐步從人們認識周圍世界的有力工具發展成為改造世界的科學,它已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為一系列勘測、設計和規劃工作提供理論依據,以解決重大的國民經濟問題。①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對地理科學專業進行了調整,在現行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中,地理學下屬學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被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專業,這一專業的拆分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對學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其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地理學。因此,筆者認為作為地理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一門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經典地理學思維和素質的培養。
1 地學思維
傳統地理學提倡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和類比方法等,是地理學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學方法。②現代以來,地理學有了更強的整體性觀念,更多地從地域系統的整體出發,注意從理論假設出發進行演繹,使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能夠相互補充、辯證統一,并積極引進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種復雜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③
從具體研究方法來講,現代地理學綜合研究的兩大方法為區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區域為基礎的綜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礎的集成研究。但無論是區域法還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統科學的方法論和辯證思維,以探究地理綜合性問題的求解途徑,這類研究方法和地學思維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2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現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是理學地理科學大類下面的二級學科,前身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依托于地理學、城市規劃和管理科學,側重于應用領域,著重培養我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規劃與管理的專業性人才。⑤城市規劃一般依托建筑學平臺建設,側重于技術領域,重視物質規劃和形態設計,如建筑設計、住區規劃與設計、舊城改造、城市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市政工程規劃等,其畢業生大多就業于大城市的設計院、政府部門、城市建設咨詢和研究機構。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設立的目的是希望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城鄉規劃和管理之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之需且具有資源、環境與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從專業設置學科背景看,全國大部分高校資環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前身)是在地理學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南京大學黃賢金⑥等人于2011年對98所開設有該專業的高校開展了問卷調查、分析,結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學為學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質學為科學背景,占11%;以農學和測量學為學科背景的各為4所,分別占5%;其他以建筑、環境、林學、經濟學等為學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開設該專業的普通高校的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專業重復建設、盲目擴大規模、人才培養缺乏特色、學科定位不明確、⑦⑧尤其是輕視對學生地學思維的訓練,過分注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培養目標向建筑類傾斜,無法凸顯地學特點、展示專業特色,導致學生就業方向不明確、就業情況不樂觀。
3 培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地學思維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學生理解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科背景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跟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也最具活力,該專業面向全球性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城鄉協調發展問題等,綜合性與應用性都很強。⑨學生只有具備了全局與系統、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類比方法等地學思維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關理論,對于學習中遇到的關于區域、空間、尺度的概念有具體認知和理解,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才能得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3.2 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在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的背景下,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這也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與系統、分析與綜合等地學思維方式,而學生僅通過城鄉規劃的理論、技術、方法的課程的學習是無法得到有效訓練的,因此,需要重視地理學經典的理論教育。
3.3 有助于學生完成個人職業規劃和目標的設定
有效的職業規劃對于促進學生實現其人生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地學思維的特色之一在于訓練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能力,而這一點在學生制定個人職業規劃和目標時尤為重要,有助于學生綜合地思考問題,明確自己的前進方向,客觀全面地面對人生的每個階段并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
1、地理科學是教育部批準設置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于地理科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是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征進行深入研究,研究人與地理的關系的專業。
2、地理科學專業可以分兩個大類,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地理學。該專業要求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還要了解相近專業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主干課程:
地圖與遙感、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鄉規劃、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地理教學論、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
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游地”、“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課時)七個模塊組成。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 培養模式 專業定位
1.研究背景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是地理科學下面的一個二級專業名稱,前身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從此“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退出本科專業的舞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立足于地球表層特征及其變化、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3S技術,相對應開設的課程有: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環境監測、環境經濟學、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資源學、水資源計算與管理、景觀生態學、生態環境規劃、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計量地理學、地質學、地貌學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與數字圖像處理等。培養目標為培養能在科研教育單位、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自然地理過程、環境變化研究和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
應用型人才是社會和國家進步的源泉,而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對增強國家實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全面提高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適應世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當前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重要任務。培養模式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其培養模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本科教育而言,它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等專業特點。但如何深化改革,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創造良好的條件,成為本專業成效的關鍵和核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專業本身發展規律看,這是該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必須有先進的理論指導教學與實踐。從“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市場競爭來看,就業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競爭既極為充分又日益趨向國際化。國際化的競爭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懂得現代化科技的應用型人才。
2.“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2.1培養目標和方向定位
培養目標和方向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就業需求及其學科性質而設立,影響畢業生的就業方向。特別要針對以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專業定位不準,主要方向不明確,研究范圍廣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專業定位過高,與市場需求不緊密,使學生面臨就業的困難;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缺乏動手和實踐的鍛煉,影響了學生工作和實踐能力的提高[1]-[9]等。因此,“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既要明確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能在科研教育單位、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自然地理過程、環境變化研究和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培養地理科學基礎扎實且應用能力強的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又要明確專業方向定位——“土地測量技術與資源管理、環境治理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還要明確本專業畢業生的出路,即繼續深造及成為“地質氣象研究與勘探、土地資源管理、環保研究和開發單位”。
2.2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體系構建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對高等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在新培養方案中,優化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課程體系,以適應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首先,樹立“強化基礎課,特化專業課,優化實踐課”的基本指導思想。其次,確定合理課程體系的判別標準,即必須具有系統性、連續性、適用性,具有“寬、新、適”的特點:“寬”是指專業要求的基礎知識面要寬;“新”是指課程設置要反映國內外最新的管理方法,要獲取最新的知識;“適”是指課程設置和內容要適應當前的人才市場需求。根據上述基本指導思想和判別標準,構建“三個層面、五個模塊”的課程體系(見下圖)。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課程體系,以適應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三個層面”是指“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術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三個層面,其中前者是后二者的基礎,專業技術課程是技術支撐,后者是前二者的應用;“五個模塊”是指“綜合地理課程模塊”、“土地資源管理課程模塊”、“資源環境保護課程模塊”、“技術課程模塊”、“基礎課程模塊”五個課程模塊。其中基礎課程模塊屬于專業基礎課程,技術課程模塊屬于專業技術課程,后三者屬于專業方向課程,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承擔起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創新能力強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的重任。
基礎課程模塊包括管理科學、環境經濟學、資源學、景觀生態學、水資源計算與管理、計算機制圖、人文地理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為目標,旨在通過探討地理、土地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機制,揭示地理過程、土地的變化(景觀變化)和環境變遷過程的動力學機制、演化規律及空間分布;通過課程設置讓學生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環境科學、人文地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這些課程是學生學習自然地理研究、土地資源管理、環境資源保護等專業方向課程的基礎,而且是學生今后從事相關研究和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通過課程設置學習三個研究方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規律,最終確立科學的研究觀念、思想方法,擁有專業素養,具備從事不同研究方向的基本素質。該模塊課程教學為基礎科學,是其他課程模塊的基礎。
專業技術課程模塊包括測量與地圖學、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計量地理學、遙感圖像處理、GIS設計與應用等主要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技術為目標,讓學生掌握測量、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空間計量分析等現代技能,學會數據獲取、遙感影像解譯、數學建模、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操作與應用等實踐技術。該課程模塊在培養模式層次劃分中屬于技術科學,既以理論課程模塊為基礎,又是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的技術支撐、相互融合、彼此促進。
綜合自然地理課程模塊包括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地質學、地貌學、氣候水文學、土壤生物地理學等課程。讓學生掌握自然地理學環境的植物及植物資源、動物及動物資源、土壤及土壤資源等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點,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內容。對于重點內容,一方面要加強理論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有關內容的實驗與實習,特別要加強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改進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觀察土壤、生物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進行自然地理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將所學內容應用于實踐;通過直觀教學,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便于學生掌握。
土地資源管理課程模塊包括土地資源學、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地籍測量與管理、土地利用工程、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土地政策與法規等主要課程,不僅讓學生熟悉土地資源管理與規劃開發的相關理論、具體要求、流程、方法和技術等,而且引導學生探索地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在土地資源管理和規劃開發中的價值和應用,學會從較宏觀、系統的角度解決土地資源管理和規劃開發中的問題。學習期間,學生應安排在相關單位,如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及相關領域里實習,畢業后可以從事專門的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等政策法規工作。
資源環境保護課程模塊包括環境科學、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環境工程學、環境評價和環境生態學等主要課程。通過課程模塊的學習,學生掌握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增強環境法制觀念;熟悉環境污染防治技術、自然資源保護原理與方法、國際環境規范及各類規范的相互聯系,提高運用環境與資源保護規范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既要掌握最近污染治理新技術,又需要熟悉主要行業的基本生產過程及技術,其主要內容涉及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清潔生產及污染控制等多方面的內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專業方向。學習期間,學生應安排在相關單位,如環境設計院、環境設計公司、環保局、與環境與資源保護相關法律部門等單位及相關領域里實習,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學生運用環境與資源治理、保護技術方法和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人才需求,為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貢獻,維護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結論與建議
本文所構建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資環專業培養方案》。該培養模式主要表現為:(1)讓老師和學生都有了明確的目標,教學更具有針對性;(2)課程體系清晰了,各門課程的老師進一步認清了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有效避免了過去“大雜燴”的問題;(3)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畢業的就業渠道;(4)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僅能提高在自然地理實習方法、掌握環境治理技術與法規,而且可以參加全國GIS技能大賽、計算機大賽,參與測繪實際工作。本文所介紹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對本校本專業進行充分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學科體系及本校本專業的發展歷史和特色而構建的,希望可為其他院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吳云清,張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立體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鄒家紅,袁開國,劉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
[3]郭文炯,王玉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構想[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2:77-80.
[4]趙小風,黃賢金,李光錄,等.國內外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3(4):73-79.
[5]趙筱青,談樹成.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重構與優化——以云南大學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5:93-98.
[6]鄧琳,于嘉,車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與優化[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579-550.
[7]俞曉瑩,王春蘭,董力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9(2):63-64.
[8]許光泉,陳要平,李小龍,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生產實踐的探討[J].資源·產業,2005,7(4):85-88.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專業
園林、環境設計、土木工程、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旅游管理、會計學、電子商務、工商管理、法學、英語、公共事業管理、廣告學、城市管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汽車服務工程、電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藥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介紹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前身為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是2000年由浙江林學院(浙江農林大學前身)創辦,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2004年經教育部重新確認。
地球物理學是一個融地球物理、現代測繪于一體的新型地球物理專業,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屬于交叉邊緣學科。地球物理學可細分為固體地球物理學與空間地球物理學兩大方向,前者研究地球本身,后者研究太空星體。固體地球物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與地震密切相關,主要是學習地球物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掌握地球內部構造、地震預測、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礦產資源勘察等研究與開發的基本技能。本專業主要課程有地球物理學(地震學、重力學、地磁學、地電學)、地球物理觀測、地質學、連續介質力學、計算機及信息處理等。除此之外,一般還會安排主要課程的實驗和實習、野外地質實習和畢業實習等。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專業為例,該專業創建于1956年,在全國同類專業中歷史最為悠久,注重夯實學生數學、物理基礎,培養其深厚的外語與計算機能力,使學生既具有較強的從事現代地球物理學研究的能力,又能適應現代社會多方面工作的需求。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該專業需要學生懷有極大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能夠埋頭研究歷史數據,耐心觀測和搜集新數據。因此,考生在報考前要慎重考慮,切忌隨波逐流。此外,由于高度的專業化,學生未來的就業大都是從事與地震相關的工作,職業選擇面相對較窄,也致使該專業擁有比較高的深造率。除了繼續深造之外,本專業的畢業生其他主要去向是到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能源與資源部門、災害預測預報部門、通訊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工程技術與業務管理等工作。
地質工程(本科,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一看到地質工程專業,不少人往往容易望文生義,認為這個專業就是要去找礦藏、石油,跟石頭打交道。實際上,地質工程屬于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相互滲透、交叉的邊緣學科。專業著眼點在于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地質工程主要研究如何獲取地質環境條件,分析和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形式,進而研究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比較有特色的院校有: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吉林大學等。主要課程為:基礎地質學、礦產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勘探、地貌學及第四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勘探、巖土工程勘察、鉆掘工程學、基礎工程施工、環境地質學、地質工程學等。這些都是實用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因而該專業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該專業的就業方向比較廣泛,如地質調查、油氣及固體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評價、大型工礦企業和水利水電建設、公路和鐵道建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調查、勘察及監測等。就業前景是考生選擇專業的重要因素之一,據麥可思《大學生就業年度指標》中的“就業前景最看好的本科專業”調查顯示,地質工程名列“綠牌”專業(綠牌專業是指月收入、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高的專業,屬于需求增長型專業)的榜首。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本科,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屬于地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其前身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專業。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兩個專業。
立足于地球表層特征及其變化、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等,該專業注重培養掌握國土資源整治與開發、生態環境評價和規劃、城鄉區域建設規劃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涵蓋自然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環境監測、環境經濟學等。
由于這一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報考之前,考生還需要留意其開設院校是否有體檢要求。如長安大學明確提出該專業色盲、一眼矯正視力大于800度者慎報。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較高,畢業生主要集中在高校與科研單位、國土資源管理、環境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規劃以及城市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部門。考生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報考土地資源管理、環境工程和自然地理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測繪工程(本科,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測繪行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基礎行業,從總體上來說屬于服務行業,專業技術含量較高。而測繪工程,主要是研究地球空間信息的一門學科,是國家基礎建設以及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支撐技術,屬于當今世界非常具有發展前途的三大高新技術之一。
測繪工程專業培養具備空間定位、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知識,并研究利用這些技術測定地球與其他星體形狀、建筑物(構筑物)的三維特征及其與指定參考系的關系、地球重力場及其內部物理特征、運動物體的特征及其多維參數,研究這些技術在工程、工業和人類生活中應用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能掌握空間信息獲取、處理、分析、表達與應用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掌握現代空間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科學與地圖學的基本理論,具有堅實的數學、外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和良好業務素質的高級測繪科技人才。
地球化學(本科,學制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一、加強城市的科學的規劃。科學的規劃就是要求我們根據我們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鑒其他著名國際旅游城市的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的經驗,隨時跟上建設“京南旅游文化小鎮”的步伐,為我鎮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們的葡萄文化發揚光大。其中,舊城區的改造、新區的開發與保護、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及旅游設施的設置和建設等都需要科學的規劃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強城鄉規劃法、規劃體系的學習。《城鄉規劃法》及其相關的法律是一套系統的法律法規,要學好落實好、執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鄉規劃的編制、管理、監督和實施的基本原則與運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強和掌握。
三、挖掘內涵,活用資源。城市的發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環境和發展過程。學會認識、挖掘和利用所處優勢,延續過去,創造城市發展空間。扶持發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加快旅游業與現代農業的高度融合。采玉鎮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對外來游客來說是極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農產品本身就是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旅游產品,規劃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現代、生態、展示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基地,依據自己的農業特色旅游資源優勢,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閑觀光農業基地、特色旅游農產品基地。實施綠色品牌戰略,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投資休閑農業。強化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觀光等多功能一體化發展,著力推進休閑農業產業化。其次是一體化,推動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攜手并進。樹立“用景觀的理念經營農業、用旅游的理念建設農村”的觀念,把發展“農家樂” 納入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生態旅游型、田園風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鎮特色。
五、特色型等類型的休閑旅游特色村建設。結合鄉村旅游,加大力度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環境整治”、“鄉村工程”、“垃圾污水處理工程”,實現村莊綠化、潔化、亮化與美化。加快推進鄉村旅游的環境資源、人力資源、基礎設施支撐,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農村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整體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納入我鎮旅游發展的整體規劃,實行統一規劃、規范管理,整體對外營銷、人員整體培訓,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營融合,著力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區旅游的互動發展。編制《農家樂休閑旅游發展規劃》,制定專門的管理辦法和農家樂的旅游標準,成立農家樂行業協會和鄉村旅游聯盟等自律組織,開展星級評定,建立衛生、安全、環保、消防等聯合監督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