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典型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課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意義
當前,在高校各門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對于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優秀人格具有重要意義。近來,高職院校不斷擴招,高職生源呈現多樣化特征。在高職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對高職院校的穩步發展以及學生素質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二、商務英語項目化課程建設
“商務英語”是一門集商務英語語言知識、商務實踐技能及商務溝通技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诟呗氃盒W生職業能力培養需求,“商務英語”課程教學團隊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了基于職業崗位分析、工作過程導向、項目為載體、任務為驅動的項目化教學課程?;驹O計思路:崗位分析→典型工作→學習領域(課程)→學習項目→學習型工作任務→與工作任務相關的英語視、聽、讀、說、寫、演等子任務。具體教學模塊圍繞國際商務業務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學習者初入職到業務發展過程為主線,設置10個工作項目情境和27個學習任務。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三、思政教育融入“商務英語”項目化課程的實踐案例
《教育部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各專業課程要結合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诖?,“商務英語”項目化課程中,教師應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深化,以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下面以項目三“商務接待”及其下的三個任務為例來闡述思政思政教育融入高職“商務英語”項目化課程實施情況:
(一)商務接待(BusinessReception)主題描述
國外客戶來訪,國際商務助理在機場能使用英文禮貌周到地迎接來客,并送客人入住酒店;在商務餐桌上能用英語與客戶進行得體的交談;在陪同客戶進行參觀時,能使用英語流利、準確地向客戶介紹公司及產品,通過商務接待,向國外客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提升其職業素養。
(二)商務接待(BusinessReception)細節描述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了三個任務模塊,每個模塊都蘊含思政元素。任務一:MeetingGuestsattheAirport機場接機國外客戶來訪,學生模擬國際商務助理負責機場接機工作。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機場接機要點:機場接待國外客戶時,掌握飛機確切抵達時間,準確記住客人姓名、職務及形貌特征,特別是第一次見面的客戶,準備接站牌和鮮花。當外賓走出通道后,即微笑上前詢問,如“Excuseme,areyou...?”。在確認了所接客人后,主動表示歡迎與慰問,并作自我介紹,并護送客戶到酒店。在送往酒店途中,要主動跟客人介紹當地文化、風俗等,關心客人的旅途情況,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體現國際商務業務人員良好的職業素養(思政元素)。課前,學生需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和掌握當地特色文化、接機禮儀等知識。課中,學生需分角色扮演國際商務助理與國外客戶,完成語言交際與活動過程。課后,學生需進行不同國家接待禮儀及文化拓展訓練。任務二:HavingDinnerwiththeGuests宴請客戶國外客戶來訪,教師要求學生模仿國際商務助理負責安排歡迎宴會工作。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宴請國外客戶要點:在預訂餐位之前,先了解客戶的飲食偏好、等,再安排客戶喜歡的食物。在進餐時,注意餐桌禮儀,尊重跨國飲食差異。在就餐過程中,適當介紹中國菜肴及飲食文化等,從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增強與客戶的交流(思政元素)。課前,學生需通過多種渠道對中國餐桌禮儀、飲食文化進行資料收集與掌握。課中,學生需分角色扮演國際商務助理與國外客戶,完成語言交際與活動過程。課后,學生需進行中西方飲食文化比較拓展訓練。任務三:VisitingtheCompanywiththeGuests陪同參觀國外客戶來訪,教師要求學生模擬國際商務助理陪同客戶參觀公司廠房、樣品展覽室等。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陪同參觀要點:參觀中,國際商務助理要使用英語巧妙而準確地介紹公司文化、產品種類、性能、賣點等,并能妥善、睿智地回答客戶提出問題,記錄客戶在參觀過程中所提到的產品尺寸、規格、要求,按照客戶需求,適時推銷產品,展示商務人員誠懇、睿智的營銷素養,以及分析客戶需求的判斷能力(思政元素)。課前,學生需搜集有關營銷技巧、談判技巧等的資料。課中,學生需分角色扮演國際商務助理與國外客戶,完成語言交際與活動過程。課后,學生需進行公司文化介紹、營銷素養、談判素養等提升拓展訓練(具體教學目標設計如表2所示)。
四、課程實施效果分析
該課程在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中實施運行,取得較好效果。首先,“商務英語”項目化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語言知識以及商務溝通及交際能力的學習路徑,而且是學生接觸西方思想形態、文化以及西方價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堅定文化自信。其次,該課程主要通過國際溝通與交際來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引導學生向國外客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產品和文化,使學生具備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能力。最后,思政教育融入該課程,要求教師在注重語言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重點提升了學生對“中國道路”和“中國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讓學生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能熟練使用外語維護國家利益以及詮釋中國主張,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強學生對維護國家形象及地位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國家的熱愛與維護國家利益的認同。
五、結語
“商務英語”作為一門應用型專業英語必修課程,其內容不僅涉及英語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也涉及跨文化商務交際技能和中西文化與價值觀的傳播與學習。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程教學內容,深度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更好地適應課程思政建設要求,使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慧利,崔萌筱,耿紫珍.課程思政融入商務英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21(3):55-58.
[2]楊金才.新時代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20(6):110-114.
[3]李欣,馮德正.商務英語專業課混合教學的“課程思政”行動研究[J].外國語文,2021(2):19-26.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坐后排”
眾所周知,高校思政課堂沒有固定教室,學生上課對座位的選擇完全可以隨興所致。并且受行為習慣、學習態度、興趣愛好等的影響,一些學生不是選擇坐在教室“前排”的位置,而是選擇坐到“邊緣化”的 “后排”位置。按理說“坐后排”這種現象,本應是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但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坐前排、中間、后排的學生分別占18.1%、45.4%、36.51%。這種“坐后排”現象不但容易導致學生淪為旁觀者,主體性缺失,還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導致教與學關系疏離,嚴重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制約著思政課的建設和發展,高校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
一、導致高校思政課“坐后排”現象的成因
(一)學校方面。一方面,“坐后排”現象是很多學生不積極或很少參與思政課課堂的主要表現,也就是所謂的“隱性逃課”。目前,很多高校對“隱性逃課”管理存在疏漏,學校管理制度較為松懈,管理力度低,只對學生出勤率作了硬性規定,課堂紀律缺少明文規定;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思政課采取的是大班教學形式,學生人數多,師資力量偏低,課堂規模過大,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教師無暇對學生就座問題進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很多高校往往將思政課設置在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無暇顧及思政課,只關注如何學好專業課,如何應對畢業、就業。有的學校期末成績占比過大、平時成績占比過小,考試題型規定過于機械,導致一些學生產生“期末考試前突擊一下就行”的心理。(二)教師方面。從教師層面來說,導致思政課 “坐后排”現象大多體現在授課方式“沒新意”、內容“不接地氣”與學生“沒聯系”等方面。一方面,高校大多數思政教師教學過程相對封閉、手段單調,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有的教師雖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但只充當了“解說員”的角色,對多媒體強大的功能知之、運用甚少,不能有效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課教師授課內容陳舊,拘泥于課程教材,知識系統封閉,案例沒有與社會對接。部分教師缺少職業理想、責任心,不關心教學效果,不主動去與學生溝通、交流,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導致學生對教師有距離感。同時,部分教師只擔心課堂教學評價結果,對坐后排現象不管不問,導致“坐后排”現象越發嚴重。(三)學生方面。近年來,高校學生價值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學習目標缺失、學習興趣得不到激發,參與思政課堂的主體意識不強,進而導致“坐后排”現象出現。一方面,很多學生進入高校后,對自己放松了要求,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以不掛科為最終目標;另一方面,很多學生認為思政課學習就是浪費時間,對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幫助,是“說教”“洗腦”,還不如坐后排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有用沒用”成了很多學生用心學習與否的標準,凡是認為與就業無關的課程都消極應對,坐后排做自己的事成了思政課堂的常事。如:根據相關調查顯示,9.21%的學生認為上思政課只是為了應付上級要求,7.62%的學生認為課程的開設沒有任何意義,75.56%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培養個人修養。
二、化解思政課“坐后排”現象的對策
(一)學校層面:應加強思政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對于思政課課程建設來說,良好的教學管理制度能夠確保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督逃筷P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指出,高校應從嚴管理,嚴管、嚴抓教學秩序,將課堂教學建設強起來,將從嚴管理的規矩立起來,才能將課堂教學質量提起來。因此,學校應統籌全局,加強思政教學管理制度建設。一方面,高校應健全管理規章制度,嚴格課堂紀律,強化教學課堂常規管理,增強對“隱性逃課”的紀律管理,促使教學活動具有良好的秩序。針對 “坐后排”的現象,各高校應加強課堂管理,通過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規章制度,增強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如:加強紀律教育,實施懲罰措施等;另一方面,為了保證教學效應的最大化,高校應優化思政課堂規模,推行中班教學模式,將班級人數控制在50~90人以內,不斷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溝通。同時,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不斷增強政治意識,根據教學規律,科學安排授課時間和考核方式,盡量將思政課安排在大一、大二,嚴格落實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杜絕人為干預思政課授課時間。另外,高校應擴大平時成績占比,積極推動思政課多樣化的考核方式,采取多種措施,增強過程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科學全面準確的考核評價體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化解“坐后排”的局面,如:將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命題考試與撰寫課程論文相結合等。(二)教師層面:充分發揮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想吸引學生到前排就座,就要充分發揮思政教師在思政課堂中的主導作用。但目前,部分教師授課經驗不足,理論素養跟不上新時代思政工作的新要求,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素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才能解答學生心中的時代之惑,促使學生主動坐到前排。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努力學習經典著作,堅定中國化理論成果學習的高度自覺性,樹立當下意識,找準理論和社會現實的結合點,將新思想、理念和內容及時融入教學中,結合時政熱點和典型教學案例,將理論與人理、事理相結合,運用幽默風趣的話語、過硬的專業知識和人生導引作用,彰顯的理論魅力。其次,在課堂上,應以問題為導向,以真情育人,實現教學內容與理念的及時性拓展和創新。一方面,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自學,以問題為導向,明確和講透重難點問題,不斷增強其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真知,主動學習思政課;另一方面,思政教師應熱愛教學,堅持和致力于以生為本、以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堅守敬業精神,以真情關心和愛護學生,將每一個學生都放在心中,通過發揮教師的正面榜樣和人格魅力作用,吸引學生到前排就座。另外,教師是思政課的主體,為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促使教學方法和手段與時俱進,增強教學管理,減少或杜絕“坐后排”現象。思政課教師應增強授課的藝術性和感染力,將深刻復雜的理論體系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作為教學重點,根據授課內容,采用討論式、辯論式和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不斷開發和豐富實踐教學資源,推動思政課“入耳、入腦、入心”。同時,教師應采取研究型的教學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開展針對性教育,采用浸潤式、混合式、開放式課堂等多種形式授課,善于運用諸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信息技術手段,充分把握教學的時、勢、度,順應新理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開展雙向探究式教學,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效和實效、互動性。另外,在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教學紀律的管理和嚴格要求,督促學生認真對待思政課程,并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和教學管理需要,及時警告和記錄違紀學生的行為,隨時調整座位,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學生層面: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高校學生是未來實現中國夢的筑夢人和主力軍,在時間軸上,他們的人生黃金時期與當前國家發展的黃金時期高度契合,因此他們必須要有理想有擔當,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我人生價值而不斷努力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是化解思政課“坐后排”的一種有效方法。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學習的主體,坐前排代表著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能夠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提升學生的聽課效果。一方面,學生應不斷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抓住大學這寶貴的學習時光,改變思政課與己無關、不參與、逆反、自卑等心理,自覺往前排坐。并通過不斷培養自身扎實的思政素養,堅定科學信仰,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在勤奮學習中樹立遠大理想、展現青春活力。積極掌握思政課知識體系,將思政理論課與專業課緊密結合起來,學好專業課程內容的同時多思多想,形成自己對相關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看法;另一方面,學生應積極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學會對自己負責,不斷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往前排坐,才能不斷發現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坐后排的學生要嚴于律己,嚴格按照教師要求集中注意力,不斷增強時代擔當和社會責任感、領悟理論真理力量,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方法,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質。另外,高校學生還應注重自我教育、約束和管理,不斷增強自我管理,提升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識、課堂自律意識等,積極配合教師教學安排,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將坐前排作為學習習慣,主動規范自身的課堂行為。
【參考文獻】
[1]楊航征,張宏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注重人文關懷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
[2]魏勃.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8).
關鍵詞: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預科;《C語言程序設計》
1《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概述及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C語言作為一門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有著清晰的層次結構,可按照模塊化設計的方式對程序進行代碼編寫,不僅有利于程序的調試,而且依靠非常豐富的運算符和全面的數據類型,輕松搭建各種數據結構,通過指針類型更是可以對內存直接尋址以及對硬件直接進行操作。所以C語言既能夠用于開發系統軟件,也可用于開發應用軟件[6]。C語言作為學習編寫程序者的入門語言,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與計算思維能力,也為他們后續學習其他計算機語言,如我們熟悉的java語言、C++語言的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有助于培養編程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組織與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鑒于C語言的上述優點,從2016年開始,學院將《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作為預科理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并對該課程的培養目標定義明確,旨在培養預科學生基本的程序設計能力與計算思維能力,為他們今后進入本科階段的持續學習及日常應用中用計算機解決問題夯實基礎。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C語言程序設計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程序設計的結構化方法。(2)能力目標:具有獨立分析閱讀程序功能的能力,獨立編寫一般程序的能力,獨立在電腦上調試程序運行的能力,小組團隊協作的能力,初步構建計算機思維能力。(3)素質目標:通過編寫程序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通過調試程序培養學生直面問題時沉著冷靜、堅持不懈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在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時,能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統籌規劃的能力;通過綜合性實驗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相互配合、協作的能力與團隊精神。《C語言程序設計》作為預科學院受眾面極廣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具有計算機課程的共性特點,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對標學院制定的課程培養目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適合的。
2《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案例驅動的教學模式,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感同身受,在潛移默化中達到立德樹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在第一章介紹程序設計語言概述時,無縫銜接科學技術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顯著作用,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為實現祖國的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添磚加瓦。在第二章C語言概述介紹基礎語法“標識符”命名規則的時候,順勢指引每位學生作為社會人在學習、生活及工作中都要遵紀守法,恪守各項規章制度,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制度,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道理。在第四章選擇結構程序設計中,通過選取選擇結構的實時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到當下社會,每個人面臨的誘惑很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一定要有一個道德、責任的評判標準,腳踏實地,砥礪前行才是硬道理;同樣的道理,遇到問題或面臨多重抉擇時,要分清主要、次要矛盾,量力而行,學會取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揮自己的特色優勢。在第五章循環結構程序設計中通過實例,讓學生體會到重復性工作的重要,如我們的環衛工人,每天清晨不辭辛勞地清掃我們生活的城市衛生,這就是一種重復工作,但也正是這種重復工作,給大家提供了清新、干凈的居住環境。在第六章數組中,介紹數組定義———相同類型的數據的集合。數據的集合顯然是超過一個以上的數,自然聯想到集體的力量,在生活中學生們要學會團結合作,遇到復雜,難度大的問題,注重發揮團隊中的個體優勢,再加以規劃、整合,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第七章指針中,指針是C語言的精華,也是C語言中的難點,學習起來相對比較困難,這個時候,要多多鼓勵,循循善誘,幫助學生找回自信,鍛煉學生的耐心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力。在第八章函數中,講解遞歸的思想例題的時候,激勵學生的責任擔當,發揚模范帶頭作用。
3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實現
3.1學情分析
在知識層面上,預科學生剛剛步入大學校園,在先前的學習經歷中幾乎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編程語言,絕大部分學生對于編程而言可以說是零基礎,但是處在“互聯網+”時代的他們,對計算機程序設計又有極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就需要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認真設計教學模式、悉心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在認知層面上,這個時期的青春少年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容易溝通,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判斷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方式能否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且這個階段也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C語言程序設計》專業知識時,也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他們的品德修養加以正確引導。
3.2教學過程設計
基于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學的實現,不僅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移動式、互動式教學成為可能,讓學生卓有成效,又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旌鲜浇虒W視域下的課程思政建設——以預科《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將課前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環節、課后教學環節有機結合,將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3.2.1課前教學環節課前教學環節是整個教學設計中的第一環節,課前教學環節設計的成功與否對課堂的教學效果意義重大。課前教師將《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任務按章節進行知識點的細化拆分重組,制作電子書、教學視頻、在線習題、在線測試等教學資料,將其上傳到學習通網絡平臺,供學生課前學習。學生通過學習通平臺觀看教學視頻,閱讀電子書完成相關預習任務,隨后進行必要的線上小練習,檢查線上學習成效。練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困惑,隨時可以通過學習通互動平臺在線反饋給授課教師。該學習平臺還將檢測學生課前的學習狀態與進度,教師通過觀察后臺的學習記錄數據,對學生的自學狀況有一定的了解。這里特別要強調教學微視頻制作,這是線上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關鍵環節,一般將視頻時長控制在10min左右,主題突出,語言淺顯易懂,畫面設計要能抓住學生的眼球,一旦新內容的學習中涉及思政元素,要用30s左右的時間,點醒該視頻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達到學習知識兼顧育人的目的,將德育教育落到實處。如在介紹C語言基礎語法“標識符”命名規則的視頻中,“規則”就是思政的切入點,可以加入“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凡事都要講規矩”的語段。3.2.2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環節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課堂里,第一階段小結課前學生在學習通平臺的自學內容,反饋線上學生普遍提及的問題;接著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思考,而后相互交流對問題的認知看法,教師旁敲惻隱鍛煉學生多維度思考去剖析一個問題,做到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第二個階段是因材施教,個體解惑答疑。《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的上課地點在機房,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設計一道與視頻內容緊密相關的程序編程題,讓學生分組練習,由于個體的差異,每組學生在設計編寫程序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第三個階段總結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通過線上測試,查漏補缺,使用思維導圖加強對知識點的梳理,使知識脈絡系統化、條理化;小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布置課后作業題。第四個階段提升素養階段也就是升華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呼應視頻中新知識中的思政元素,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貫徹全過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以《if多分支選擇結構》為例,設計到語法結構、執行過程及程序設計的一般方法,通過典型例題的程序分析,不僅可以鞏固新知識的學習,還能將德育教育貫穿其中。
3.3課后反思環節
課后反思環節是通過學生作業的查收情況,再測試情況來完成對教學的滿意度評價。學生首先需要按照課堂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完成階段性編程練習。教師對編程作業進行批閱、評價。教師需要建立起目標、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鑒于《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特點,考慮從計算思維角度層面出發,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亮點,發揮評價的激勵機制,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效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對于學生程序中出現的錯誤,不能簡單漠視或是否定,更不能不屑一顧、不作評價,面應當來取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另外,當需要鼓勵、贊賞的時候,也要注意評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個問題呈現出的結果,并對自己的結果有新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辨能力。再結合實體課堂的現實表現給出每一位學生的階段成績。在此過程中,學習通智能學習平臺就是師生之間互通信息的媒介。最后教師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歸類,分發給學生,并附帶給每位學生一個課堂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本課程學期初、學期末,分別對四個教學班的學生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混合式教學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滿意度。通過問卷星網絡平臺發放18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80份。圖1展示了經過一個滿學期的教學實踐,《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運用混合式教學視域下“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提升道德素養作用的調查數據。認為對自己的道德素養沒有提升作用的學生人數從學期初的17名下降到學期末的0名,比例提升顯著,將思政元素融入C語言專業課的學習中,確實對學生價值觀塑造有積極作用。
4結語
關鍵詞:互聯網+;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思考
生物統計學是以數理統計學來研究、揭示生物現象的學科,是生物學的方法論和生物專業的工具性專業基礎課,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該課程對生物專業學生的科研素質培養及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ヂ摼W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為大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針對生物統計學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互聯網+”背景下,對該課程的思政教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教學模式改革和過程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1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生物統計學傳統教學成果調查評價顯示,學生普遍對該課程存在畏懼心理,對相關的數學原理、公式、方法等掌握不夠,統計分析應用不合理或分析不準確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單一。生物統計學課程具有內容多、概念多、計算多的“三多”現象,存在教師難教,學生難懂、難記、難用的“四難”局面[1]。該課程教學課時一般為32~48學時,為了在較少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傳統教育多采用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公式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其次,由于課程概念和公式內容較多,教師的授課過于注重對原理、公式的講授和推導,而對統計方法的實踐訓練和案例分析不夠,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再次,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短路的現象比較普遍,課堂上往往教師講得激情四射,學生卻聽得頭暈目眩。最后,現代信息技術沒有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對統計軟件相關內容的介紹較少,學生全面掌握理論知識和靈活運用統計方法的能力不足,對學生統計學思維的培養不夠。
2“互聯網+”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同年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3]?!盎ヂ摼W+教育”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教育各環節上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云計算、5G、AR/VR等信息通信新技術和雨課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SPOC等新教學平臺和方法應用于教學各環節,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師生地位以及教與學的時空限制,使學生能在課堂之外隨時復習課堂內容并與教師在線交流與討論,優化了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培養了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4-5]。
3“互聯網+”背景下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
據CNNIC中國互聯網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本文結合生物統計學課程的特點和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以下方面展開探討:
3.1加強課程思政教育
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6]思想是行動的統帥,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7]。教師在講解生物統計學理論知識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結合時展及社會熱點,及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幫助學生在面對浩瀚的網絡資源,能夠“披沙揀金、激濁揚清”,面對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和消極思想保持清醒的認知,能利用統計思維客觀、正確地看待世界[8]。
3.2完善課程教學內容
生物統計學是多學科交叉的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理論、實踐和統計軟件等多方面內容,需要學生具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等先修課程的基礎??茖W的課前規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3.2.1優選規劃教材
教材對于課程的教和學都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生物專業學生的學科設計和科學研究特點,選擇一本規劃教材。同時,篩選其他統計學教材中優秀的統計分析方法和內容并整合到教學中,這不但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掌握生物統計分析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還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統計的知識海洋中遨游[9]。
3.2.2加強案例教學
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造了案例教學法。該方法對真實事件予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可供學員思考、分析、討論、決斷的案例,從而提高學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物統計學理論知識較抽象、不易理解,教師授課時可通過科研中的實際案例,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抽象的概念表達出來。同時,在案例教學中,師生角色發生了轉變,學生是主角、執行者,積極參與案例分析、討論,而教師是旁聽者、激勵者、指導者。案例教學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實現了教學目標。
3.2.3優化實驗教學
生物統計學計算機實驗教學是生物統計學課程系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計算機實驗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專業要求配備一套合適的統計學分析軟件,常用的統計分析軟件有Excel、SAS、BMDP、SPSS、EPINFO、Statistica、Origin、SPLM和Minitab等,這些軟件各有優缺點[10]。如Excel可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轉換與簡單計算,操作簡單,但統計分析的功能不夠強大。如需要更為專業系統的分析,可使用SAS和SPSS等專業分析軟件[11]。
3.2.4構建模塊教學
該課程包括概率、抽樣分布、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回歸相關分析、實驗設計等內容,內容多且分散。在教學中,可根據課程知識結構和教學目標,將學習內容分成幾大模塊,如概率基礎模塊、實驗設計模塊、統計檢驗與分析模塊、計算機統計軟件應用模塊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又要強化它們之間的聯系。如概率基礎模塊是學習統計檢驗與分析模塊的理論基礎。又如科學的實驗設計是獲得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的基礎,而統計檢驗與分析的結果對實驗設計有反饋作用,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實驗設計方法,提高實驗效率,獲得更加有科學價值的數據。
3.3深化“互聯網+”教學模式變革
鑒于“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結合生物統計學傳統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建議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嘗試:
3.3.1互聯網+教師
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教育資源實現了互通共享。通過網絡,學生可以輕松獲取各種圖文并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這也成為學生攝取知識的一種新途徑。在此背景下,教師應適時轉變觀念,準確定位自身角色,及時完善個人知識儲備,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將學科前沿知識融入相關教學內容[12]。同時,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教學資源,教師應做好指導者和引領者角色,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合理地甄別和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以及掌控知識與信息的能力[13]。
3.3.2互聯網+教學
在“互聯網+”時代,教學活動不僅局限于課堂。雖然生物統計學主要的教學活動依然是在課堂上完成,但師生間的知識交流應遠超課堂的45分鐘。教師應及時修正教學計劃,依據課程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課堂上,通過將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講解理論性、抽象性較強的知識內容。課后,將實操性強的技能教學安排在線下進行,形成線上線下優勢互補的教學方案。同時,教師利用微信、QQ、E-mail、騰訊課堂、釘釘課堂等在線工具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實現個性化指導和因材施教。
3.3.3互聯網+資源
針對生物統計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課前,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平臺,如中國大學MOOC,結合本校資源,根據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組課,并導入學校網絡教學平臺,要求學生預習。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會更具有針對性[14]。課后,通過微課等碎片化、目標知識點明確的學習方式,促進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深入研究知識點。
3.3.4注重過程考核
教學評價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合理的評價不僅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水平,而且還能夠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在傳統教學中,考試、測驗等終結性評價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這種評價方式容易使學生過于重視卷面成績,忽視了學習過程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15]。近年來,過程性評價作為一種改革傳統課程考核方式的教學評價方法,逐漸被應用于大學課程之中。過程性考核旨在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實踐活動參與情況、平時行為、個性能力發揮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和評價,能夠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進行創新和探索[16-17]。生物統計學課程的過程性考核,應依據課程標準,結合“互聯網+教育”構建過程性評價測評策略。一部分過程性考核要通過平時成績來體現??梢越柚暾n堂等網絡平臺記錄課堂上發生的提問與回答、討論等互動環節,教師可參考網絡平臺記錄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另一部分過程性評測可根據學生課外實踐的參與度和應用統計分析軟件的能力評定。如軟件上機考核要求學生至少掌握一種統計軟件的操作技能。此外,借助微信、QQ等建立信息反饋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態度進行實時監督和考核[18]。
4結語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應用
一、高職學生學習《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課的基礎和心理特征
(1)基礎薄弱、社會認知能力較低。高職學生開學的第一個學期就要學習基礎課,而在此之前的高中階段,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僅限于應付考試,所以學生對什么是思想道德、什么是法律,為什么要學習這些內容,還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說是似懂非懂的。所以,高職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基礎幾乎是零,如何在他們進入大學門檻時指導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樹立的理想、信念,認識法治社會學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2)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同中學時期的音樂、美術等課程一樣,高職學生一進校就進行了專業選擇,凡是與本專業無關的課程一概視為副課,一般不被學生重視,因而上《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時睡覺、玩手機、看小說、聽音樂甚至談笑風生的比比皆是。學生沒能意識到該課程是一門提升自身修養的、能幫助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樹立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門修身課。所以,老師就要多動腦筋,從多種途徑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和興趣,從培養優良學風上著手,幫助學生修身、守法,將學生培養成有德有道的人、培養成遵紀守法的人、培養成德智體美全民發展的合格公民。(3)學生主動學習該課程的動力不足。由于主觀認識上的偏差,學生對基礎課重視不夠,所以課余時間根本沒有主動學習和鉆研的動力;客觀上輔導員和專業老師、就業指導老師等都強調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技能型專業人才,因而學生誤以為只需要學習好專業知識,其他課程學與不學無關緊要,以致在基礎課的學習上始終處于被動應付狀態。
二、案例教學法的優點及運用
(1)案例教學法的優點。一是案例教學法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和啟發性。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的真實案例大多發生在學生家鄉周邊鄉鎮、城市街道或者校園內外,貼近學生、貼近群眾、貼近社區,與老百姓的生活、與社會道德風尚密切相關,甚至有些案例就是在校大學生所為。由于剛進大學的高職生,思想基礎薄弱,社會認知能力較低,利用真實、客觀存在的事例來啟發、教育他們,能夠最大限度激發他們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好奇心,并通過這些案例發生、發展的經過及產生的后果讓學生深入思考、集體探討、啟迪智慧、訓練能力,達到利用故事情節教育、感染、激勵學生,把懲惡揚善、寬以待人、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和平等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寓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去,既能使他們輕松掌握課程內容又能回避本課程天然的枯燥乏味性,達到寓教于學、融趣味性和說理性相統一的效果。二是案例教學法生動具體、易于接受。根據高職學生不重視基礎課的客觀事實,教師將精心挑選的案例運用多媒體課件、網絡鏈接、QQ群等形式將案情及待探討的任務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他們的眼球、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讓學生能夠在不經意中接受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洗禮。通過試驗,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基礎課不再是不受歡迎的單純的政治課了。三是案例教學法順應了高職教學改革的潮流。高職教學改革提倡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法等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只需要老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案情、給出任務,其余的時間交給學生去思考、討論、總結,最后教師進行點評,這種教學方法,一反過去那種教師滿堂灌、學生討厭學的常態,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順應了高職教學改革的潮流。(2)案例教學法在高職基礎課中的運用。一是利用正面案例激勵、鼓舞和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優良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高?;A課分為兩部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前一部分的案例教學主要是如何利用案例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使他們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某種意義上,“基礎”課其實是一門人生哲理課,是通過教學啟發學生對關于人生的諸多思考,以解決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等基本問題。針對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們主要采用正面的典型人物、事跡、經典的名人名言等來激勵、感染學生,如:“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嶄新形象”這一部分,我們把年輕時的一句座右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加以引用,并同時適當補充一些任總理期間的氣死西方人的經典語錄及外國元首對的高度評價,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中國如果沒有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就會燒成灰燼。”以此來激勵我們當代大學生要像那樣熱愛祖國,將愛國主義放在高職學生德育教育的首位。二是利用反面案例來警示學生,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利用反面案例來警示學生,讓他們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應該怎樣補救 、會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如利用“熊貓燒香”案例來警戒那些自作聰明的大學生,不要利用高等教育這個平臺學到的專業知識來危害國家和社會,否則會葬送自己一生的幸福。利用云南大學馬加爵故意殺人、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交通肇事后又故意殺人的行為來警示學生,漠視他人的生命和權利的人,自己的生命和權利必然會被剝奪和限制。讓學生通過這些反面案例時刻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和反思,明確自己的追求和不足,進而樹立科學理想,明確人生航向,不斷礪志、礪言和礪行,走健康和諧的成才之路。三是案例的選取應該具有代表性、體現時代性、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兩節課的時間稍縱即逝,在選取案例時一定要將本堂課的教學知識點都能夠通過案例體現出來,因此案例的典型性即代表性顯得非常重要。第一節課將案例進行展示,并根據本次課的知識點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第二節課讓學生討論分析后教師進行點評,結合知識點將要掌握的內容一一講解,所以案例不能過多,否則時間不夠,也不能體現重要的理論要求;90后的學生接受的都是嶄新的學習理念,老生常談的東西對他們吸引不大,所以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上一定要體現時代性,能夠緊扣時代主題,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高新技術領域的職業道德和犯罪問題、高速運轉的機器和交通運輸工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風險的防范及責任問題、市場競爭機制下公平與不公平的道德和法治較量等等,著重從思想和政治的高度來分析和把握,例如2011年2月利比亞大撤離事件,極大地反映了中國的強大及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歷時27天,穿越9000公里,海陸空多管齊下,緊急撤退35860名中國同胞,創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的奇跡。所謂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戰斗力等等,紙上談兵的說教,是何等的蒼白無力!一次撤退,卻能讓老百姓什么都懂了。從這次利比亞撤離事件中,我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和對人民的關懷,生在這樣一個國度,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愛我們的祖國?在講解案例時,語言上的抑揚頓挫,措辭上的神采飛揚,最大限度地從思想上和政治上體現基礎課的教學目的。四是注重運用“活”的案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每天上課時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案例”,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的表率,做一個師德標兵。給學生樹立一個個道德典范,從不浪費一支粉筆、不亂丟一根煙頭、不講一句臟話做起,言行舉止文明、優雅、沉穩、理性;學法、用法、做法治社會的領路人。
總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有很多,我們因材施教,以案例教學法為導向,綜合運用其他多種教學方法,打造思政教學新思路,強化思政教學新理念,力爭把高職學生培養成國家和社會需要的綜合性、高素質、強技能型專業人才。
參 考 文 獻
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系統全面,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工學結合人才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目標應側重學生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側重于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養成。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單一采用傳統的課堂灌輸式教學方法。一是實踐課程內容大量增加,二是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交替進行,學生相對分散的時間較多,這就給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帶來挑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說理疏導法、比較鑒別法、情感陶冶法等使用受限,典型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的使用力度不夠。
3、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對單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課堂教授、班級活動、教師談心等為主要手段。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受在校時間等條件限制,加之伴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QQ、博客、飛信、微博、微信等現代信息手段已被90后高職學生廣泛應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采用單一教育手段,很難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對策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要實現“四個轉變”,即從知識灌輸向知識應用轉變,從學生被動性接受向學生主動接受轉變,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中心轉變,從講授課本內容向完成項目任務轉變。
1、突出職業性,努力實現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應以課程體系的改革為突破口,突出職業性,增加實踐課的課時,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生的職業素質。不斷整合、創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安排上設計一系列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專題,注重學生職業理想道德、職業能力素質、職業紀律行為等方面的培養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發明能力、分析處理問題能力、分工協作及組織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揮其創造潛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2、彌補思想政治教育與工學結合的“缺口”,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將傳統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延伸到學生“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與高職“工學交替”、“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同時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充分了解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的情感、意志、個性需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他們心理上解壓、生活上解困、就業上解難,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壓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
3、創新適合“工學結合”模式的思政教育手段根據“工學結合”的特點,思想政治教學應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課堂教學中除傳統講授方法外,盡量采用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和現場教學等教學方法。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拓展課外實訓實習教學,提高教育效果。開辟和搭建網上交流平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實時聊天工具、博客、電子信箱、微信、微博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開展實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高等醫學教育;實驗教學;教學改革;案例引導;臨床思維
實驗課程作為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在激發同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對醫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和后續的專業學習,有著很大影響。在當前醫教協同,完善中國特色規范化醫學培養模式,全面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革需求推動下,傳統以學科為中心,實驗教學為理論教學輔助的模式正在發生改變,實驗教學正在由輔助地位逐步蛻變為可以極大提升醫學生實踐能力的系統化課程體系[1]。但由于所涉及學科眾多,建立穩定的跨學科綜合性實驗課程體系現階段在大多數醫學院校尚不能完全實現。因此在改革現階段,基于不同學科具體內容,開發基于臨床思維及實踐能力培養的綜合性實驗項目是試水當前實驗教學改革的試驗田,可為后續建立穩定的綜合性實驗課程體系打下基石。
1基于案例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優勢
病原生物學是聯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學科,也是培養同學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場[2]。它既為學生后續學習傳染性疾病等提供理論基礎,也為同學直觀了解相關病原體形態、致病性等提供機會。雖然傳統病原生物學實驗涉及相關病原體的形態學觀察、培養及相關特性檢驗,但其實際操作項目往往較為分散,以單獨細小的驗證性實驗為單位,缺乏貫徹不同實驗項目的線性邏輯。同學往往只能理解單獨實驗項目的原理目的,無法全面了解其在臨床實際中的應用。一方由于低估了實驗項目的臨床應用價值,另一方面也由于實驗項目安排的不連貫性及結果的可預見性,導致同學缺乏動手操作的積極性,造成實驗課程達不到預期的培養目標[3]。因此,在逐步由基礎課程向臨床課程過渡的學習階段,開展基于臨床案例的基礎醫學實驗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4-5]。以臨床案例吸引同學關注,重塑同學對病原相關實驗內容的認識,讓同學體會基礎性實驗在不同疾病中的應用價值,有利于提高同學的實驗參與熱情。同時以案例為線索,串聯不同基礎性醫學實驗,可以彌補傳統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不連貫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職業認同感。
2實驗思路設計(以血吸蟲感染和傷寒沙門菌食物中毒兩個案例為例)
實驗總課時為12學時,分3天進行,每天課時數分別為6、4、2學時。
2.1案例發放將以下案例提前一周發放給同學,告知后續實驗課程將結合該病例,希望思索該案例臨床表現,思考檢查方向及可能的診斷。兩個案例共同的基本情況:發熱38℃左右、厭食、惡心、嘔吐、腹瀉。案例一:以上癥狀持續約1個月,患者呈貧血貌;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腹部明顯膨隆、柔軟、無明顯壓痛,右肋下可觸及肝臟且有輕壓痛;案例二:午后4h出現以上體征,無其他特殊表現,糞便呈黃綠色水樣便。
2.2第一次實驗
2.2.1引導同學分析以上病例應該采集的常規檢查標本。血液及糞便。討論過后告知血液檢查結果。案例一中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明顯上升。案例二,血常規結果無異常。2.2.2引導學生思考常規糞便檢測項目。直接涂片鏡檢、分離培養、細菌學染色鏡檢等。針對案例一:糞便標本直接涂片鏡檢(老師示教后同學自行操作查找),可見血吸蟲特征性蟲卵。結合其他檢查結果及臨床表現,梳理總結案例情況一。2.2.3拓展實驗。解剖血吸蟲感染小鼠,觀察感染期小鼠肝臟、脾臟、腸系膜等組織,引導學生對比感染鼠與正常小鼠的區別。2.2.4拓展思考。1)以上感染小鼠與正常小鼠大體標本上的區別提示:在人類,糞便蟲卵陰性,但仍高度懷疑血吸蟲感染,患者還可以做哪些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病因?2)糞便直接涂片鏡檢蟲卵是寄生蟲感染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那臨床上還有哪些形態學檢查方法可以用于寄生蟲感染檢查?3)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解放初期,我國血吸蟲病的流行情況;以及建國后,為消滅這一流行病,國家采取了哪些積極有效的措施。閱讀以上問題下一次課予以討論及分組匯報。2.2.5針對案例二。老師給出糞便標本直接涂片鏡檢結果:未見明顯異常。提示可進一步分離培養。提供SS平板進行劃線分離(老師示教后同學操作)。以上為第一次實驗內容,共計6學時。
2.3第二次實驗1)
用1學時考察同學對寄生蟲血吸蟲章節的知識掌握情況,并且根據所查找資料按小組形式匯報討論血吸蟲感染的檢查項目及診斷依據。提供不同寄生蟲蟲卵及糞便中可觀察到的蟲體標本,觀察學習。2)取出上次課分離培養的SS平板,同學挑取可疑菌落進行革蘭染色及觀察(老師示教后同學操作,同時提供標準革蘭陽性及陰性菌株作為操作參考)。對可疑菌落進行腸道生化反應檢測(提供不同菌株腸道生化結果作為示教)。以上為第二次實驗內容,共計4學時。
2.4第三次實驗(2h)
結合臨床表現,根據革蘭染色及腸道生化結果做出初步病原診斷。凝集反應(示教及學生操作)予以驗證。梳理總結案例情況二并當堂完成實驗報告。
3實驗考核
當前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實驗教學考核方式也亟待調整[6-7]。當前病原生物學實驗考核受課程形式限制,一般僅考核標本觀察識別及實驗報告撰寫[8]。而在本實驗項目中,由于納入案例分析及課堂分組討論等形式,可以開展更為符合教學規律的多樣化考核方式,促進學生形成性評價。本實驗項目考核主要綜合以下方面。
3.1嚴格考勤,強調規范操作
對反復強調的操作規范:如無菌操作,顯微鏡規范使用等項目納入平時成績記錄范圍。本項成績滿分100分,如出現遲到早退或明顯違規操作,予以扣分;如有無故缺勤,做0分處理。本項成績占本次實驗總成績20%。
3.2實驗課程中間涉及案例討論,評價同學參入程度及課后資料查閱情況。本項成績占本次實驗總成績20%。
3.3評價同學試驗課程參與情況
主要涉及動手操作是否積極、是否與同組同學分工協作等情況。本項成績占本次實驗總成績20%。
3.4改革病原學實驗報告內容
本項實驗報告內容的撰寫主要結合臨床病原學檢查程序進行分析及結果記錄,有利于同學臨床思維的培養。鼓勵將本次試驗程序用思維導圖形式予以總結。本項成績占本次實驗總成績40%。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大學城 教學方法創新
隨著世界大學城的開通,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高校各門課程迎來了空間教學的“春風”,通過這種教學推廣實現了信息化技術與理論教學的深度融合,讓老師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自2013年以來,大力推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城空間教學的改革與試點,積極探索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步步創新。
一、創新教學理念
為進一步增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落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在依托世界大學城空間的基礎上,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四個結合,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湘商文化相結合、思政理論課教學與思政實踐教學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建設與高職學生特點相結合、依托世界大學城空間的“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實現全方位育人。
二、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依托世界大學城的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以學生和教師等個人和機構建立的空間為基本單元,構建一個具有強大功能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的交互式教育教學平臺,該平臺實現了互助互學和交流分享的理念。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全院的老師和學生都有世界大學城賬號并實行實名制管理,實現教師人人有空間,學生人人有賬號。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精心設計了自己的個人空間,空間內有課程Y料、教學視頻和具有老師個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等資料,老師可以利用空間完成一部分課堂授課特別是思政實踐課,可以布置和批改學生課外作業,還可以進行考試;學生則可以在大學城空間開展部分教學內容的自主學習,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作業并與老師進行交流互動,平臺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教學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實踐中,我們主要運用了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式教學法。自2013年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大學城空間積極探索和實踐了“空間里”的任務驅動式教學:除了利用大學城云空間建立了一批面向學生開放的思政實踐教學的數字化資源平臺外,還積極探索了更多網絡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比如通過整合數字化資源平臺和思政實踐網絡教學系統,構建了體現學生的個體特性和符合當前時代特性的思政實踐教學管理系統。建立學生思政實踐任務庫,基于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針對各個專業的高職大學生安排相應的學習和實踐任務,發揮向學生的個人空間分發學習任務等功能。各專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自主查閱和選擇自己的任務安排,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調整相關任務和內容進度。學生在任務驅動下的學習過程中,可全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互動交流。通過這個系統,學生完全可以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時時了解自己的進度,時時提交學習成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成果進行在線點評和考核。
2.對分課堂教學法。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老教師利用大學城空間,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資源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課堂延伸資源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習題庫和試題庫。并在這些基礎上,以對分課堂教學法為主,整合以上各資源庫內容建設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開展基于大學城空間的信息化教學。所謂對分式教學法就是把一次課堂教學時間(九十分鐘)對半分,教師講授教學內容四十五分鐘,學生自主或分小組合作完成空間任務(或合作探究研究性學習課題)四十五分鐘。對分課堂教學法重視的是學生的知行合一,它使課堂承載的功能不僅是老師向學生講授知識或提供相關學習資源,而且搭建老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及合作平臺,把個體學習和實踐變成合作以完成學習和實踐。
3.翻轉課堂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的運用主要把原來的以老師為中心的講授課堂轉變為以大學生為中心的交流和討論學堂。在實際中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利用大學城空間的功能將需要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提前布置給學生在課前學習,方式可以是老師的教學視頻、微課視頻和課件等。在課堂上,老師主要是通過提問和討論等方式檢驗和掌握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對于學生自學的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另外,通過組織小組討論、學習和典型案例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化對章節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中,我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與開放”這部分內容作為試點,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在空間給學生提供了老師講課視頻、多媒體課件、案例視頻和延伸閱讀資料等,上課時學生自主開展討論、小組匯報和交流,老師針對討論內容進行點評,進一步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原來大部分以老師講授的課堂變為以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即便有學生的參與,也只是有限的學生課堂展示,難以做到所有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教學,這就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依托大學城空間將翻轉課堂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迫使學生提高課堂參與度,充分調動大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大學生思想的激蕩甚至觀點的交鋒,相較于過去讓人有些昏昏欲睡的滿堂灌輸,無疑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
三、創新教學管理
自開展空間教學以來,我們在教學管理上進行創新,對日常教學實行任務驅動和項目管理。老師根據班級專業和學生特點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自己選出組長,在空間教學研究任務或項目,學生以組為單位領受任務和項目開展研究,每個小組的成員在組長的管理和分工下合作完成。組長在任務項目進度表上詳細記錄小組研究進展,每周在空間里向老師匯報情況,老師利用平臺空間進行指導。期中或者期末,每個小組都在空間(部分項目可安排在課堂)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上傳任務項目進度表和研究報告。老師根據學生完成研究項目的過程和結果考核學生。這種管理方式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以我的大學城空間為例,我在空間建設的課程是《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我在空間首頁的課程導航中設置了課程資源區、課堂內容延伸區、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課展示區和實踐教學成果區,與學生的在線交流包括思政實踐任務、學生成果提交、在線測試和成績評定等欄目。課程資源區有《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的課程介紹、課程教案和課件、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參考資料、考核方案、教學素材、習題集和試題庫等;課堂內容延伸區包含我介紹給學生閱讀的各類課外書籍、雜志和報刊資料,還包括許多經典的紅和近期上映的許多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課展示區主要是我氖濾枷胝治理論課教學以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包括我創新授課方式的“人物傳記”和“檔案解密”型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創新授課內容的“微宣講”、“微解讀”型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全套教學資料和教學視頻,供學生課前和課后學習。實踐教學展示區是我給學生的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此欄目下有學生在思政實踐教學中完成的任務和項目展示,包括微視頻、時事評論展示和研究性學習成果等內容。只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團隊才能在此舞臺上展示,這是一種獎勵也是一種激勵。這些欄目的設置和內容是不斷完善和更新的,體現了我的各個教學環節,將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以信息化手段展示于大學城空間中。
參考文獻:
[1]郭玲玲.“世界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模式探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4.
[2]胡恒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2.
[3]黃丹.空間教學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04).
[4]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學城平臺的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09).
[5]胡梅.因勢利導搭建世界大學城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南方論刊,2012(12).
近年來,職業素養這個概念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至今為止,人們對它的內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如朱平等從管理學的“素質冰山”理論來解釋職業素養,認為職業素養等同于職業素質,而且認為職業素養不僅包含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識和技能,還包含冰山水下部分,如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行為習慣等。裘燕南等則認為職業素養等同于職業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社會適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自學能力等。許亞瓊則持第三種觀點,認為職業素養的本質是在特定的職業情境中,通過具體職業行動得以體現的一系列個性品質的集合,而職業能力是運用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在復雜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能力,故職業素養不等同于職業能力,也不包含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指向從業者的內在的精神品質,具有養成性,不同職業的從業者可以具有相同的素養要求。
二、基于職業素養維度的“基礎”課教學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職業能力是其職業發展的基石,但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卻是職業素養。如果說,表現為知識和技能的職業技能是硬實力的話,而表現為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紀律等內涵的品質則屬于軟實力。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中,這兩者是缺一不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活,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基于職業素養的思政教育有利于提高目標信效度,提高思政教育應有的感召力。以“基礎”課為例,有利于實現公民素養教育與職業素養教育的結合,有利于生活情景與職業情景體驗相聯系,有利于職業能力培育與職業素養養成相統一,從而提高“基礎”課課堂教學效果。
(一)公民素養與職業素養教育相結合
目前,“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分為大學生活適應教育、理想情操教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教育、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盎A”課課程設置的理念是依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為目標,以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為抓手,突出公民素養教育,同時也結合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活需要,兼顧了職業觀教育內容。在“基礎”課教學設計中,以公民素養教育為主體,充分考慮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有助于把宏大的意識形態主題和現實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
(二)生活情景與職業情景體驗相聯系
倫理道德或法律知識可以通過灌輸傳遞給學生,但必須通過實踐、體驗等內化的方式讓學生經歷才能自主生成道德認同。情景體驗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假若我們將課堂設想為一個有利于學生品德成長的環境,那么,道德教育的課堂環境必須既是開放的又是真實的。所謂課堂環境必須是開放的,是指應鼓勵并支持學生去發展他們自己的思考活動,而不是向他們描述那些觀念化的“正確的”思想模式或“正確的”答案。順理成章地,決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課堂看成是簡單、機械地傳授道德指令(即學習格言、規則或回答問題的“正確的”答案)或進行道德影響(即提供一系列好的范例)的中心,必須將它看做是學生能在其中親自學會進行道德思考的環境。因此,在“基礎”課課堂教學中,“情景”的選取非常重要?;诼殬I素養教育,選取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相統一的情景,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現實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一體化,有利于生活情景與職業情景體驗相聯系,提高教學效果。
(三)職業能力培育與職業素養養成相統一
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后者又被稱為核心職業能力。包括跨職業的專業能力(運用數學和測量方法的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運用外語應用能力)、方法能力(如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制定工作計劃、獨立決策和實施的能力、準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和接受他人評價的承受力,內挫折力)和社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和善于溝通的能力、對他人包容、寬容的能力、自律能力等)。顯然,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可能由專業課單獨完成,“基礎”課也不是通常人們想象中“說教”課,基于職業素養目標的“基礎”課教學,可以以核心職業能力為手段,以素養教育為引領,達到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的雙重目的。
三、基于職業素養的“基礎”課教學改革路徑
(一)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組織實踐教學
知識可以傳授,德性是不能被植入的。要想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必須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豐富實踐教學的形式。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踐和課外實踐,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義烏工商學院“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在培養大學生公民素養的基礎上,突出職業素養的培育,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貫穿于課堂和課外。實踐教學的合理組織和有效落實直接關系到“基礎”課的教學效果。近年來,學生對義烏工商學院“基礎”課教學滿意度提升很快,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基于職業素養的實踐教學組織。如文明禮儀的培養,在許多大學生眼里無足輕重,但又非常缺乏。為了提高文明禮儀教育效果,我們量身定做了一套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PPT,在每次課的課前三分鐘進行講解和考核。如課堂手機鈴聲是否響起要納入考核、能否記住任課老師的姓名也納入考核,從細節上抓落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方面,會有小組完成的一周道德觀察PPT制作與播報和全班合作完成的校園文明行拍客活動、PPT制作與播報。為了防止有些學生只掛名而不實際參與,我們要求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教師對個人分工部分隨機抽查,有作弊者成績記零分。同時,實踐教學各環節在教學計劃中統一部署,納入教師教學工作考核,以防止個別教師偷懶。
(二)以教師為主導,以情景教學為手段,組織理論教學
杜威曾經提出,思維起于直接經驗的情境,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情境。因此,用某種生動形象、富有感彩的活動營造特有的心理氛圍,以此調動學生學習情緒,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的教學方法被稱之為情景教學。課堂理論教學始終是“基礎”課教學的主戰場,引入、創設或制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人為優化的情景中實踐、體驗、內化,自主生成道德認同,是思政理論教學成敗的關鍵。在“基礎”課理論教學中,許多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教師必須善于引入合適的生活情境、職業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甚至綜合某種復雜情景,在情景中給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的機會,促進知識、技能與體驗的連接,促進課堂向課外生活的遷移,讓學生在生動理解情景中完成公民素養和職業素養教育目標,做到潤物細無聲。如義烏工商學院是一所創業型大學,以電子商務為主要創業形式的學生創業活動在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創業與學業的沖突、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矛盾經常擺在學生面前,甚至影響到部分學生的價值觀?!盎A”課教學不能回避這些問題,教師必須了解歷年來創業學生的典型案例,對優秀創業生的素質和能力進行解剖,同時跟蹤這些優秀創業生畢業若干年后的發展情況,綜合分析創業者所需要的素養和能力,以此來引導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當然,創業過程中的一些誠信缺失、踐踏道德底線的案例也是課堂教學的最好素材,今年8月份明星柯震東因吸毒被拘留,柯震東同款拘留衫火遍淘寶這一案例對創業學生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把這一案例引入課堂,讓創業學生來個現身說法和現場討論,教師做好引導,課堂理論的教學效果自然就好。
(三)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多元化復合式考核學業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