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

        第1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關鍵詞:中職;會計專業;錯賬更正;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6-0071-03

        一、案例背景

        1.教材

        在記賬過程中,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差錯,如重記、數字顛倒、數字記錯、科目記錯等,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應及時找出差錯,并予以更正。《錯賬更正方法》是“賬簿登記規則”的深入和延續,是后續會計學習的基礎,是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也是江蘇省對口高考的重要考點。無論從學科角度還是從整個專業教學計劃的全過程來看,該內容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錯賬更正方法中的“劃線更正法”、“紅字沖銷法”和“補充登記法”成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框架。

        2.學生

        作為財會專業的學生,“錯賬更正方法”是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但學生往往會忽視錯賬更正過程的學習,以至于考試時優秀學生才能套用更正模式,成績平平的學生則無法判斷使用哪種方法,更談不上錯賬更正方法的具體應用。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加強“錯賬更正過程”的教學力度,讓學生理解如何根據具體情境得出錯賬更正方法。另外,如何將書本的假設錯誤與更正知識轉化為現實的會計問題,對學生來說仍是一大難題。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需設置必要的情景,積極引導、鼓勵,力求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正確認識與分析錯賬的類型,增強判斷能力;正確理解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掌握各種錯賬更正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及要領。

        (2)能力目標。通過練習,培養學生進行錯賬更正的操作能力;通過各種錯賬更正方法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一絲不茍、嚴謹務實的職業意識,增強責任感。

        2.教學重點

        (1)根據錯誤正確判別應使用的更正方法。

        (2)3種更正方法的具體操作。

        3.教學難點

        紅字沖銷法的判別和操作。

        4.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憑證、日記賬、總賬賬簿、黑水筆、紅筆和簽章等。

        5.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自主探究式學習法。

        (2)通過趣味性的啟發式講解,結合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進行總結式教學。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分析

        1.復習檢測,引入情境(發現問題)

        首先,通過課件展示一張“提現備發工資的現金支票存根”的原始憑證,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做”。復習檢測結果后,引出學生可能出現的四種錯賬情境(這四種情境囊括本節課所要傳授的知識),要求歸納出錯誤的類型,并提出問題:上述賬務處理錯在哪里?應如何更正?由此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歸納錯誤類型、羅列更正方法的基礎上引出新課,展示重、難點。如此一來,既明確了學習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后續教學埋下伏筆,一舉兩得。

        2.案例分析,探究新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借助多媒體課件,圍繞上述“提現備發工資”業務設置的四種典型錯賬情境,作為尋找問題的突破口。師生共同尋找每種錯賬的最佳更正方法,并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示每種錯賬更正的業務操作流程。

        (1)情景一。

        判斷:結賬前,發現記賬憑證正確,登賬錯誤。

        選擇方法:畫線更正法。

        具體操作:畫線,劃紅色橫線;填寫,填正確的數字或文字;蓋章,經辦人員在更正處蓋章。

        設計目的:本節課學習的第一個知識點“劃線更正法是“錯正更正”的一部分,也是錯賬中最常見、最容易操作修正的。

        (2)情景二。

        判斷:記賬后發現記賬憑證中的應借、應貸會計科目有錯誤,引起賬簿錯誤。

        選擇方法:紅字沖銷法。

        具體操作:用紅字金額填寫一張沖賬憑證,并用紅字金額登記入賬;藍字金額填寫一張正確憑證,并用藍字金額登記入賬。

        設計目的:讓學生掌握錯賬中最繁瑣的紅字沖銷法,前后順序不能顛倒,先用紅字沖銷錯賬,然后用籃字填寫正確的憑證再入賬。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直接感受形象逼真的錯賬更正效果,可幫助學生快速接受知識。

        (3)情景三。

        判斷:記賬后發現記賬憑證和賬簿記錄中應借、應貸會計科目無誤,但所記金額大于應記金額。

        選擇方法:紅字沖銷法。

        具體操作:按多記金額用紅字金額填寫一張沖賬憑證,再用紅字金額登記入賬。

        設計目的:讓學生掌握紅字沖銷殊案例的處理方法――沖銷多記的金額。

        (4)情景四。

        判斷:記賬后發現記賬憑證和賬簿記錄中應借、應貸會計科目無誤,但所記金額小于應記金額。

        選擇方法:補充登記法。

        具體操作:按少記金額用藍字金額填寫一張記賬憑證,再用藍字金額登記入賬。

        設計目的:讓學生明確補充登記法實際跟正常所得賬務處理一樣進行,只是在原來記賬的基礎上再用字補上少記的金額而已。從整個錯賬更正方法來看,這個操作比較容易。

        第2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房地產投資課程 教學方法 高等職業 教學改革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教育要培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人才。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此,教學方法改革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極大地促進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本文將探討案例教學法在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中運用的可行性。

        1.案例教學法概述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編成案例形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初,由美國哈佛大學創造的,并經過后人不斷總結和完善,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在當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訓中受到重視和廣泛的應用。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入案例教學,并已在醫學、法律和工商管理等專業得到普及。

        案例教學法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前提,即學生能夠通過對案例過程的研究與發現來進行學習,在必要的時候回憶出并應用這些知識與技能。因此,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于開發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高技能,提高學生承擔具有不確定結果風險的能力。

        案例教學的特點,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課前對案例內容的充分準備、課堂討論的積極投入以及課后練習的認真完成,養成了自我學習的習慣,鍛煉了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

        2)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學習為注重能力培養。案例教學,通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要求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法。使學生懂得,現實生活中,那些復雜、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可行方案的優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更加重視雙向交流。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要求教師給予引導,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應用案例教學法的可行性

        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越來越得到高校的重視,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是高職院校房地產類和工程管理類等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其他專業很好的拓展課程。

        所謂房地產投資分析,就是房地產項目在投資活動之前,由房地產投資者或委托的專業人員,以房地產投資項目的經濟運行方面為重點,進行科學的預測分析和評價論證的過程。目的是研究房地產投資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及選擇最佳投資方案,為投資決策提供可靠的、科學的依據。

        房地產投資分析過程一般包括:1)房地產市場調研與預測;2)房地產投資項目建設方案的選擇;3)基礎數據的估算;4)資金籌措和融資方案的選擇;5)財務分析;6)不確定性分析和風險分析;7)決策分析。這就要求分析人員對分析項目要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統計分析與預測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來進行。

        房地產投資分析的特點就是分析、判斷、綜合決策的過程,房地產投資分析的成果,就是投資分析報告。實際的房地產投資分析報告編制,都是借助計算機軟件系統計算完成。因此,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雖然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但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其課程教學只有與具體實踐案例相結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通過講授的方式,將認為重要的房地產投資分析知識傳授給學生。要知道,房地產開發、置業投資具有的復雜性,決定了房地產投資分析需要多學科的專門知識非常多。講授大量的知識,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吸收。相互獨立的學科知識,也使學生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使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可能成為空洞的理論知識,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在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提高學生學習的領悟力。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判斷和撰寫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而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具體運用。

        當前,房地產行業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國家對房地產投資的調控,也使得房地產投資分析變得更加復雜。通過將社會熱點中真實案例引入的教學中去,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判斷房地產發展趨勢的基本能力,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可將案例所涉及到的相關政策知識、規劃設計知識、工程技術知識、經濟管理知識、金融與投資知識、市場營銷知識、財政稅收知識、法律知識等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的章節內容,大部分是按能力應用的過程編排,可以形成相應的案例。因此,在課程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是可行的。

        3.案例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一般而言,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策略是靈活的,只要遵循教學目標就行。實際教學過程,要搞好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的案例教學,則應注意幾個環節

        1)案例準備

        教師在選擇案例時,一定要精心準備,合理設計教案。房地產投資分析的案例非常多,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是貼近生活,新穎的案例。而房地產投資由于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書本上的案例和外地的案例沒有多上分析的價值。因此,選擇所在地剛剛發生的典型案例,能夠首先吸引住學生的興趣。只要學生感興趣,就會主動尋找案例所要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房地產交易章節稅費的內容,如按傳統教學方法講解,房地產交易過程涉及的稅費有10多個,各種稅費的適用條件和計費標準各不相同,且學生沒有感性認識,講解起來非常枯燥,學生不愿意聽,達不到教學目的。設計為案例教學法后,可以讓學生上網搜索近期網上交易的案例,并模擬進行成交。學生就會興趣大增,主動搜索成交后實際應繳納的各種稅費。

        2)案例問題的設計

        案例給出的問題,應緊扣教學主要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問題太難,學生現有能力解決不了,就會產生厭惡情緒。但又不能太簡單,學生不需要討論和教師引導,就可以完成,同樣會降低學生興趣,從而失去對知識的渴望和最求。所以,提出的問題,應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并利用書本的知識,經過努力探索,相互交流,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到解決。這樣,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輻射思維能力。同樣以交易稅費案例為例,如果不加區別的選擇案例,在交易過程中商鋪的案例就有可能會發生土地增值稅繳納項目。由于土地增值稅的計算非常復雜,讓對稅收還不太了解的同學通過一個案例來掌握,有些困難。所以,應選擇免繳增值稅的案例。案例也不能規定的太死。如納稅基數的確定,由學生根據市場狀況,判斷成交價格。這樣學生對當地房地產市場價格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增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能力。至于成交價格能否作為納稅基數,則由教師在討論中引導。

        3)案例討論

        案例討論是一種有效的的學習方式。案例教學法所給的案例大都沒有標準答案,而只有可行或優劣之分。通過討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但由于受教學課時限制和班級人數較多的影響,討論應分組開展。各組應選出負責人,負責組織本組的討論。由于不同組員對于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通過小組協商、討論,就可以使原來多種相互矛盾的意見逐漸變得一致。小組成員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理論知識更深一層的理解。小組討論的成果,應形成案例報告。如在房地產開發投資一章的案例中,可選擇近期拍賣出讓的土地作為案例。政府會給出待出讓用地規劃的規劃指標和建設條件。實際工作中,潛在購地著都是要經過房地產投資分析來確定可以接受的最高土地出讓價。學生對這類案例可以充分想象,只有通過討論才能探討出未來的建設方案,并對容積率指標、建筑密度指標等有更深刻的認識。而配套配建公共租賃住房的要求,是教材中所沒有的,又是影響房地產投資分析的總要因素。

        4)總結

        案例教學中,總結是非常總要的。案例討論結束后, 每個小組派代表將自己的案例成果報告向全班匯報,這樣有利于各組之間的學習交流。匯報后,教師應對討論中出現的普遍問題和重點問題進行總結,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有異議的問題,鼓勵學生課后深入思考,求得新知。對發表錯誤意見的同學,也應給予鼓勵,并加以引導。

        4.結語

        案例教學法是房地產投資分析課程教學的一種可行方法,但并不是說,它就沒有缺點,其他教學法就不合適。研究編制一個好的案例有時需要較長時間,并且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技能和經驗,使得案例教學法受到一定限制。教學方法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夠解決問題的實際實踐性能力的人才。教學方法應該與教師的特長相結合。圍繞教學大綱,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效果好的方法,都應該鼓勵。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勇于改革,不斷創新和完善各種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更過優秀的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藍興洲.房地產投資分析[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2】朱文.案例教學方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3(10)

        【3】陳琳. 工程管理課程案例教學法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04)

        第3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關鍵詞:民法學;案例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060-02

        一、案例教學法概述

        案例教學法最早運用于哈佛大學的醫學院和法學院,以后在各國法學專業教育中被推廣[1]。案例教學法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呈現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研討,通過師生共同努力使學生增強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要按照選編案例、呈現案例、分析案例、評論案例的基本操作步驟加以實施。案例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在學術上形成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正因如此,自187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案例教學法日漸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3]。

        二、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準備

        1.搜集、選編案例。以民法案例為例,可搜集發生在身邊的債權債務糾紛、相鄰權糾紛、繼承權糾紛、離婚案件等等現實案例;可搜集網絡、電臺、電視臺、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上的案例;可通過走訪人民法院和從《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獲取民事案例,亦可引用教師親自辦理的民事案例。

        2.傳授案例分析方法。一是法律關系分析法,二是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法律關系分析法是指以法律關系的理論為根據,對案件性質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分析判斷,并以此為基礎運用邏輯“三段論”的方法加以準確適用法律、做出正確結論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

        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是以當事人享有民事實體法上的請求權及原告提出請求權主張為基礎加以分析考察,然后找尋該請求權的民事法律規范基礎,最終確定該請求權能否得到支持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

        3.學生閱讀分析案例。學生的準備工作主要是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要求,認真閱讀案例,了解案例提供的事實、情節、數據等相關信息,熟悉和掌握案情,并查閱有關參考文獻和法律法規條文,為分析案例尋找理論基礎和法律根據,同時,對案例隨附的思考題進行思考分析。在這一環節里,允許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案例提出結論性意見。

        三、案例教學法在民法教學中的應用

        1.依據理論,精選案例。這是在“選編案例”的操作步驟中要完成的任務。案例教學法實施的成效即教學效果如何,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師選擇的案例是否適當,是否能精確地揭示所學的民法理論。精選案例的基礎和保證,在于教師自己必須先弄清、弄懂民法學的每一個概念和原理,并厘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即民法學的知識體系,然后,才能按照案例選編的標準和要求做好搜集、取舍和編排案例的工作。無論選擇的是正面的案例還是反面的案例,都應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都應當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都應當做到寓民法理論于精選的案例之中。

        2.陳述案情,引入案例。這是“呈現案例”操作步驟中要做好的工作。教師必須把精選出的民法案例展現給或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進行課下閱讀、思考,以為課上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做必要準備。對案情進行陳述、將案例引入教學過程的時機較為靈活,既可在講授某一民法知識之時進行,也可在講完某一單元或章節之后進行,而其方式也較為多樣,既可直接印發以文字敘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案例資料(有的案例可配以圖表進行輔助說明),也可利用多媒體呈現案情,對情節相對簡單的案例教師還可口述表達。從案例教學的過程看,這一操作步驟體現為“案例引入”,即把自己或他人編寫的民法案例向學生進行完整性的案情介紹、情節描述,同時提出切中要害的、關鍵性的思考題目和閱讀要求,并可闡明該案例在民法課程中的重要性及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3.提煉理論,分析案例。這是實施案例教學法最為重要的一步,目的是通過師生的共同分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帶有普遍規律性的民法理論,幫助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理論是如何來自于實踐,體會到民法與生活的緊密相連。而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性要求,是教師必須圍繞案例設計出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逐一作出分析。分析案例通常采用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這三個逐層遞進的步驟和形式。個人分析要求學生在課下自行閱讀案例,進行獨立思考,判斷民事法律關系,嘗試作出案件結論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小組討論可在課上或課下進行,以3~7名學生為一組,發揮集體智慧,以團隊形式相互鼓勵支持、分工協作、啟發補充,找出該民法案例爭議的焦點或癥結,經分析討論后形成小組共識性的結論性意見或解決問題的方案,并推薦小組發言代表整理、完善發言稿準備參加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案例正式分析討論階段,是運用案例教學法形成教學成果、使教學功能得以發揮的最關鍵的環節,是案例教學的部分。全班交流時,可以根據案例的具體情況采用小組發言人宣讀案例分析報告、接受和回答同學提問與質疑的交流方式;對能夠引起學生間較大爭論的民法案例,可采用分組辯論的交流方式,但需要教師及時準確歸納出各小組的觀點或意見甚至有意突出沖突矛盾之處,以激發學生碰撞出思維火花。

        4.運用理論,重審案例。這一環節是上一環節的必要延續,主旨是在分析得出該部分民法理論后運用理論重新審視案例,體會是否正確地應用了這些理論,是否使理論回歸了實踐并指導了實踐。因此,教師可以對該民法案例的假設條件、案件情節作出改變,或提供新的案例,要求學生運用在上一環節經分析討論提煉出的理論做進一步的分析,為學生加深理論理解、鞏固理論知識、應用檢驗理論提供更多機會、更大空間。這一環節實質上是一個消化提升的過程。

        5.歸納總結,構建體系。這是“評論案例”操作步驟中要實現的主題和達到的目標,也是課堂案例教學操作步驟的最后環節,一般由教師完成。首先,總結本次案例分析討論的總體情況,肯定學生好的分析意見和新穎獨到的見解,指出分析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評判學生的參與狀況、發言表現和爭辯情景,特別要指出案例討論是否深入展開,分析問題是否透徹。其次,對圍繞案例所設、引發學生討論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肯定學生正確的答題思路,進一步闡述、講解問題所涉及的民法理論和法律規范,最終推導出該案例經縝密分析后形成的結論性意見或者傾向性意見。但是,教師的最后總結性意見不應是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是圍繞教學目標對民法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制度等所做的闡明,即教師的歸納總結應當使學生明確民法學的知識體系,并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清晰度,解答學生在自行閱讀案例時和在課堂上產生的困惑。

        四、實施案例教學法要注意的問題

        1.要注重實施方式的多樣性

        (1)課堂分析討論方式。即將典型的民法案例提供給學生并同時提出若干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問題,在課堂上交由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可先分組討論以形成共識,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具體操作時,教師要把握好時間和進程,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和氛圍,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主張,積極發言,甚至“挑起”辯論。教師可以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設問、提示、暗示、設置疑團或充任反方辯手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步步地將案例討論引向深入。討論結束后,教師應當對分析討論情況進行歸納總結。課堂分析討論方式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方式。

        (2)多媒體教學方式。嚴格來說,這不是獨立的案例教學的實施方式,而是實施案例教學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這種手段的特點和優點在于圖文并茂、形象生動,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強。運用這種手段時,教師可以在中央電視臺或地方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經濟與法”、“以案說法”等專題欄目中選擇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通過現代化教學網絡觀看和展開討論。

        (3)模擬法庭方法。模擬法庭審判的案例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法律、操作法律的能力的好場所、好課堂。此種方法是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由學生分別扮演原告、被告、法官(或仲裁員)、律師、證人等模擬訴訟角色,訓練學生從律師或法官的視角、用律師或法官的思維去分析和判斷法律問題。模擬法庭審判的實踐性很強,是能有效體現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是否準確運用法律理論知識的綜合“演習”。

        (4)觀摩審判。這種方式是學校和司法審判部門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有效形式。具體實施時,要事先同當地人民法院取得聯系,然后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那些精選出的典型案例或是疑難案例。在觀摩結束后,可要求學生談談具體感受和體會,也可在下次課堂上組織討論并作出評論。此種方式的意義在于,它不僅使學生能在民事實體法方面學習和驗證相關理論,還能使學生全面了解民事訴訟程序,觀察和學習法官庭審的綜合技能,教育學生認識到要實現法律公正,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缺一不可。

        2.要發揮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發揮組織、指導、引導作用。組織作用表現為明確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態度、條件和狀況,選擇好恰當的案例,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有效把握教學環節和進程。指導作用在于指導學生閱讀案例,了解案情,把握案件的關鍵點,并提供給學生分析案例所要參考的相關資料和文獻。引導作用主要是設計出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思考題來引導學生思維,在分析案例時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漸次分析,一步步地把學生引領到理論高度并指引學生運用理論。特別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將學生的潛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既是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又是引導者和激勵者。

        民法案例教學要高度重視民法學的實踐性。要積極鼓勵學生能動地發揮自己的內在智慧,要求其以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斷,在質疑和探索的過程中,運用民法原理或民法規范去解決案例展示的民事糾紛。這明顯區別于講授法的“直白告之”的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接受知識與運用知識主動探索并舉” [5],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創新工作的能力。

        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不僅關注“紙上的法”,而且關注“現實的法”,培養學生的法學使命感和法治社會建設情懷[6]。

        參考文獻:

        [1]王俊霞. 民法學課程中案例教學法運用之探析[J].內蒙古工 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張海燕. 淺議案例教學法在WTO法課程中的運用[J]. 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3]嘉瑪. 案例教學及其在國內發展現狀[N].中華讀書報, 2003-08-06.

        [4]劉兆柏. 淺談《民法學》運用案例教學的幾點體會[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5).

        第4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民法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法,是法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它的很多概念、原理被其他部門法所運用和借鑒,法理學的很多理論也源于此,因此,民法乃萬法之母。民法教學法的研究,對其他部門法的教學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為此,我們首先應了解民法的特點。

        民法的理論性非常強。民法是調整市民社會基本關系的法律,其內容涉及市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被譽為“生活的百科全書”。社會生活錯綜復雜、變動不居,民法要對其進行規制,必須具有非常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民法的實踐性也非常強。它是一門深深植根于現實生活的社會科學,或曰實踐技藝———有限的、相對穩定的民法規范要適用于紛繁復雜、變動不居的社會生活,無疑比立法更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

        由于上述原因,如何讓學生既掌握民法的基本理論,又具有良好的實踐技能,乃公認之難題。除了專業實習,教學目標的落實主要依靠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那么如何處理好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的關系呢?對此頗有爭議的問題,筆者不揣淺陋,拋出幾塊引玉之磚,期對此問題的研究能起到點滴的作用。

        二、民法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的基本理論

        1.域外理論和實踐的考察

        大陸法國家的民法源于羅馬法。羅馬法本身就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很強,法理精深的特點。[1]后來,被后世視之為大學法學教育開端的意大利波倫亞大學,進一步把羅馬法的概念主義傳統發揚光大。這種教育并不是詮釋具體的法條和判例,而是系統地講授法的概念和原理,這種講授式法學教育方法也成為近代各國尤其是大陸法國家教育效法的典范。[2]大陸法系是典型的成文法,其法學教育強調法學的系統性、抽象性、理論性、概念化和科學性,是一種典型的人文科學教育,而非法律職業性訓練。“法學教育不在于提供解決問題的技術,而在于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導。法學教育所要求的內容并不是對實際情況的分析而是對法律組成部分的分析”[3]這種教育模式能夠讓學生較快地、系統地掌握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但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因此,許多大陸法國家順應時代需要,積極進行法學教育改革,把人文科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在民法教學中注意對實務的訓練,廣泛地采用案例教學法。

        英美法乃導源于12世紀開始出現的普通法,是典型的判例法。其法律思維不同于大陸法的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而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法。判例法對律師尤其是法官的從業資格要求非常高:他們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法律實踐經驗,否則,根本無法從多如牛毛的判例中抽象出適用于某個案件的一般規則和原理。因此,英美法系的法學教育非常重視實用性、操作性,是典型的職業教育。英國采用學徒制培養學生的執業技能,美國則首創了案例教學法(casemethod)。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師生對話,在老師的問題啟發下,共同探討法律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通過案例與問題的研討,促進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律的系統熏陶。[4]33上世紀60年代,美國又在吸收案例教學法精髓的基礎上,借鑒醫學臨床教學模式,創立了診所式教學(clinicallegaleducation)模式。案例教學法的優勢與影響不容小覷,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點,比如:過分重視邏輯推理而忽視了生活的真實經驗;缺乏人文與科學知識的訓練,致使學生基礎不夠厚實,思維不夠活躍;歸納推理效率低下,難以窮盡全部法律知識與法律原理等等。[4]34英美法國家也在進行法學教學改革,與大陸法系相映成趣的是,它們在堅持案例教學法的基礎上,注重理論教學的作用,連一直以案例教學為最大特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來從具體個案中推導抽象的一般法律規則和原理的思維方式,代之以大陸法系從現存的法律原理和法律原則出發來研究與分析具體個案的教育路徑”。[4]37

        2.我國理論和實踐的考察

        民法對我國而言乃西學。清末至民國,我國民法以歐陸國家(尤其是德國)為師,建國后大陸又全面學習具有大陸法傳統的蘇聯。我國繼承了大陸法的傳統,也繼受了大陸法的教育模式。在民法教學中,理論講授占有支配性地位,教學實踐中存在著概念化、教條化色彩太濃厚的現象,很多教師在民法教學中主要是解釋概念、規則,闡述原理,抽象議論。[5]案例在教學中也偶被使用,但大多是作為理論的例證甚至是作為點綴或“興奮劑”來使用。理論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但影響了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培養法律思維、法律推理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近些年來,案例教學法受到高度重視,模擬法庭、診所式教學等教改措施紛紛登場。值得注意的是,在批評傳統教育模式,主張加強案例教學法的思想風行的同時,有一種思潮也在潛滋暗長甚至有蔓延之勢:以理論教學為主導的民法教學模式已經過時,應該對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重構,以案例教學法和診所式教學為主導進行顛覆式的教學改革。

        3.檢討與評析

        綜上,法學教育模式是在特定歷史文化環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英美法系重視案例教學法與其判例法不太注重概念、邏輯、體系而注重經驗、實用的傳統相適應;而大陸法系強調理論教學的重要性顯然與其成文法講求概念化、邏輯性、抽象性、系統性、理論性的傳統有關。兩大法系的教學模式各有千秋、互有短長,但沒有優劣之分。根據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理論,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我國民法教學已經走上了理論演繹的路徑,必將影響我國民法教學的現在和未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民法尚處于半成熟狀態,在此情況下如果拋開法學教育的傳統,全盤采用案例教學法或將案例教學法泛化,不但不能收取長補短之利,反而可能生邯鄲學步之弊。毋庸諱言,我國民法教學確實存在著過于重理論輕案例的弊端,應該進行改革,但決不能矯枉過正。應該看到,司法實踐本身須臾離不開民法理論的指導———它并不像炒菜、抻面、鈑金、烤漆之類的幾乎純技術性的活,可以通過反復操練而熟能生巧,它更像醫學臨床實踐,如果不熟悉病理、藥理,不了解患者的體質、心理等情況,輕率處方,后果不堪設想。司法實踐者必須諳熟民法概念、規則、原則,并能利用法律推理技術結合價值判斷,才能正確地處理各類錯綜復雜的民事案件。民法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是辨證統一關系,應該彼此協調、互相促進,共同服務于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的目標。

        三、民法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結合的具體路徑

        1.堅持以理論講授為主,改革理論教學模式

        民法理論教學的優勢不容忽視,理論講授仍應是民法教學的基礎和核心。但應對傳統的學院式教學進行改革。首先,對民法的內容從總體上進行梳理、分析,找出重點和難點。重、難點問題要精講,難度較小的部分,則可少講或不講;其次,教學方法應多樣化,注重師生互動。傳統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通過下列方式進行改革:(1)提問或答疑式。比較簡單的理論,可讓學生自學,教師提問檢查或者讓學生提問,教師答疑。這樣既可節約時間,為案例教學讓路,還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避免單向輸入式教學的枯燥與單調,同時又避免了教學中的“放羊”。(2)討論或辯論式。對于一些重要、疑難、有一定爭議的問題,除了講授式教學法外,還可以采討論教學法,在學生預習準備的前提下,分組討論,然后讓學生發言。或者讓學生分組辯論,教師進行評議。(3)小論文式。對重要的、有較大理論價值的問題,可以布置學生撰寫學術論文。對資料搜集、論證方法和學術規范等,教師要給予指導,并對論文及時進行批改、講評。這些教學形式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相機利用,靈活實施。

        這樣能夠實現學生積極參與和師生互動,使理論教學成為生動活潑、啟迪心智的雙邊活動。再次,考試考核方式應做相應的改革。應把學生參加討論、辯論的表現和論文成績納入平時考核中去,筆試的理論部分應多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應允許學生闡發與課本和教師不一致的觀點。這樣才能真正考察出學生的民法理論水平,也能對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2.案例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和補充,須體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統一

        在堅持理論教學基礎和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應強化案例教學法,實現理與例的結合,例與理的統一。筆者從兩個方面論述之。

        (1)案例的選擇與案例教學的實施方式應體現理與例的結合。民法案例浩如煙海,如何選擇取舍?首先,案例應具有典型性和系統性。典型,即案件不在于大小和繁簡,關鍵在于能反映相關法律關系的內容和形式,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掌握民法基本原理、法律適用的方法和技巧等;系統,即案例的編排能夠在總體上系統闡述民法的規則體系。其次,案例應具有一定疑難性。過于繁難,會使學生望而卻步,過于簡單,又起不到通過實踐深化理論學習,鍛煉法律思維的作用。再次,案例應虛實結合,以實為主。鑒于初學者基礎較差,教師剛開始可以對真實案例進行刪減、加工,甚至虛構案例,但必須注意準確、嚴密。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后期主要以真實案例為主,以使案例教學接近于實戰。

        案例教學可以采用的實施方式有:其一,討論式。教師事先布置案例,要求學生做好準備。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展開辯論。教師要注意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和批判思考的能力。教師評述時應當注重分析方法、推理方法的講解,注重對學生分析思路進行評價與校正。其二,角色扮演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原告、被告、法官,訓練學生用律師或法官的方式去思考。這種模式既可以搞成正規的模擬法庭,也可搞成簡化版的模擬法庭。

        (2)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應體現例與理的統一。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在案例教學中,運用法律關系分析法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是實現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有機結合,鍛煉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民法有四大板塊:主體、行為、權利和責任。主體,就是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行為包括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是法律事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律事實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民法乃權利法,義務決定并服務于權利;責任是侵犯民事權利或違反民事義務應當承擔的后果(民事責任從權利人的角度而言就是請求權)。根據對民法整體結構和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貫穿于民法始終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法律關系和請求權,由此可導出兩個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法———法律關系分析法和請求權基礎分析法。

        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調整的權利義務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乃是民法學之綱。只有領會了民事法律關系的精髓,才能把握民法及民法學的精要,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6]在案例教學中如何適用民事法律關系分析法呢?作業步驟如下:[7]第一,明確案件爭點,檢索與之相關的法律關系。比如一兒童甲在街上踢足球,一個大腳把球踢到二樓婦女乙的玻璃窗上,玻璃碎,球掉入室內。甲叩門道歉并說:“一會兒我爸爸來修窗戶。”后甲果然帶一男子丙至乙家中,乙以為丙系甲父,便將球交還甲。甲道謝后跑開。修窗畢,丙向乙要修理費,乙驚問:“你不是小孩的爸爸?”丙亦驚問:“你不是小孩的媽媽?”現乙丙為此發生爭執。此案應如何解決?此案的爭點:修窗子的費用,應由誰負擔。第二,明確是否產生了法律關系。有些社會關系由道德、風俗、習慣、宗教等社會規范調整,民法并不介入。本案顯然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第三,分析法律關系的性質。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若誤判,直接關系到案件的處理結果。本案就要分析,案件性質到底是侵權、合同、不當得利抑或物權請求權。第四,考察法律關系的要素———主體、內容、客體。主體即誰是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誰可以向誰主張權利。本案中甲已逃走,且不知其姓名,乙無法向甲行使權利。那么丙應向誰主張權利?向甲主張不可能,是否可向乙主張?內容,就是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本案中,丙向乙主張權利,乙是否有義務履行?這種權利義務關系是何種權利義務關系?客體,即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本案中客體到底是窗子上的玻璃還是玻璃的價值及修理的費用?第五,考察法律關系的變動。其中包括變動的原因和后果。變動的原因,即法律事實。就本案來講,乙和丙之間并無合意,雙方之間的糾紛不屬于合同糾紛,而應屬于物權中的添附問題。法律關系變動的后果就是權利的得、喪,權利內容或效力的變更等。在本案中就是根據添附的原理,乙方取得玻璃的所有權,但丙有權要求乙給予相應的補償(包括玻璃的價值和修理費用)。

        第5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 法律課程 教學方法  

         

        法律課程作為人文社會類課程,是一門與社會緊密聯系、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法律課程既有法律專業的法律課程;也有作為公共課的法律課程,本文探討一般意義上作為整體的法律課程與其他課程相對而言的特殊教學方式和方法。 

        法律課程作為成人高等教育中眾多專業普遍設置的基礎課程,它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受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影響和決定,其具體教學方法還受到法律專業特點的影響。因而,在研究思考法律課程的教學問題時,應在明確成人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分析法律課程教學的特點以及現存問題,尋找適合成人法學課程教學的一些方法,以促進法律課程教學實效。 

        一、導論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層次的,成人教育受市場導向和制約明顯,所開專業往往是快速反映市場需求,培養市場急需人才,更側重培養學員的應用能力。成人學員是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學業的,以業余教育為主,“成人學習者普遍有來自年齡、時間、精力、信心等多重因素影響,來自工作、家庭、個人生活等多方面的負擔。”[1]隨著社會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成人的學習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要“利于當下”,“成人多重的社會角色和各個發展時期所具有的不同發展任務,從而形成了成人學習領域寬泛性和成人學習途徑的多樣性。”[2]所以成人高等教育要圍繞學員的差異性需求,充分體現和發揮多層次、多形式教育手段,使學員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內容和方式。 

        二、法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未能體現成人教育的特色 

        成人教育的定位和特色應是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而目前情況是,許多成人高校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和方法,“在課程教學上,成人教育大量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所設專業與普通高校雷同,課程內容也與普通高校近乎一樣。這樣一來,造成了課程的實踐性太弱,不適合成人工作上的要求”[3]。成人教育的課程尚未擺脫普通高等教育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課程編制暴露出實踐教學薄弱等問題[4]。其中的法律課程同樣如此。目前法律教材版本教多,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為追求學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偏重理論知識系統性,理論教學越來越“專”,學習內容越來越龐雜,課程內容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就成人學生來說就顯得距離生活遙遠,導致學生摸不著門路,覺得太深太復雜而產生畏難情緒。 

        (二)師資的教學問題 

        以學員為學習主體的教學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實踐中存在授課教師如果不了解學員層次、水平和需求,不根據學員基礎、需求差異性設計課程,自然也無法激發學員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我們一方面強調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另一方面我們的法學教師總體上又缺乏實踐活動的經驗。法律課程師資往往是從法律院校畢業后直接走上大學講臺,從學校到學校,對法律的認知大都來自于書本,知識結構一般為純理論性知識,缺乏法律實踐工作經驗,也缺乏對司法實務的感知和了解,因而教學就主要是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雖然在成教中曾大力提倡“雙師”型教師,有部分教師在兼職從事律師或仲裁員工作,但總體數量并不大。成人高校的師資目前狀況處于一方面在法律基礎理論研究上因缺乏一些客觀條件,與普通高校法學院相比研究不足,同時,又缺乏法律實踐經驗,造成理論和實踐水平均不高狀況。有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從事律師或仲裁員工作,本身“含金量”高,辦理案件的收入高于教學授課收入,忽視了教學的精力投入,把兼職的副業變成了主業。 

        (三)嘗試教學新方法的困難和問題 

        傳統的法律課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記,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單純的灌輸與接受的“交流”方式。這種教學方法的長處是能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在較短時間內領會法律思想和內容要領;不足之處是學生缺乏主動性,易形成思維上的惰性,習慣于被動獲取知識,無法形成獨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目前,對實踐性教學方法

        討論和嘗試比較多的是案例教學法、診所式法律教育、審判觀摩、模擬法庭、法律實習等。其中,案例教學法和診所式法律教育因根植于英美法律體系土壤,目前在十幾所普通高校法學院還處于試點中,且是在法學院高年級中采用。對成人高校定位來說,這兩種方法不太適用。 

        審判觀摩、模擬法庭、法律實習方法在成人高校的法律專業中一般都在采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用到較多的教學資源,如場所、設備、實習基地等,而且學習活動的組織難度很大,因為成人工作時間不一致,社會角色較多,他們學習時間難以保證和統一。實踐教學中安排、操作、實施上的麻煩和不便,使得實踐課普遍不受重視。有的學校做了一些新的嘗試,為學員開設實踐性課程,聘請的教師是具有豐富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和仲裁員實務經驗,但很難堅持,一方面這些法律工作者有本職工作,另一方面缺乏教學的經驗,對如何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活動還是存在問題。 

        在法律課程采用比較多的是在教師講授過程中穿插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案例分析不同前面所說的案例法律教學,總體上說它比案例法律教學簡單,教師以一個或多個案例引出說要講解的課程內容,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心得,在教學過程中也時常安排一些誘導性提問,希望通過“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潛能,但限于成人學員法律功底,啟發式教學也往往收效甚微。采用課堂討論時,因設計不周全,難以激發學員積極性,導致出現要么冷場,要么走題,要么問題仍轉回教師,沒有達到討論效果。 

        綜上,實踐性教學的“吃力不討好”,使得很多教師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嘗試和完善。 

        三、解決建議 

        (一)了解學員 

        學員是學習過程的主體,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是開始各項教學安排的前提。任課教師在教學前應該花時間去了解擬授課班級學員情況,制定適合任教班級專業、能力特點的教案,而不是同一門課一份教案在所有任課班級使用。 

        (二)選好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首先獲得資料,教材質量是學生學習法律知識、開啟法律之門的鑰匙,成人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或尚未養成,他們對法律課程的第一印象是難、枯燥、深奧等消極印象。所以,成人高校適用的法學教材不宜太深,選擇的教材應以現行法律規定為中心,以基本理論問題作為框架,理論講解淺顯易懂,貼近學生工作生活的教材,這樣也便于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處理,適應不同專業及層次的學生。 

        (三)細化課程設計 

        成人教學中要適應學生的差異性,可以細分層次,設計提供一些用于擴展課程的學習資料,滿足學員不同層次的需求。加強課程內容靈活性,側重基礎知識和實用知識或技術,發揮學生自主性學習。雖然成人學員學習自主性差,學習習慣也不好,但在目前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他們的學習需求是迫切的,如果取得文憑同時,能讓他們得到學習樂趣好處,體味到收獲的話,自然他們會主動根據其自身條件和興趣選擇拓展學習空間,以實現更多價值。 

        在制定授課計劃時,合理設計課程、綜合運用多種新教學方式,特別是案例分析教學對教師課程能力即專業綜合知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要求很高,為達到教學效果,要求教師提前進行充分備課,教師對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判例等問題深入思考,對可能遇到的教學疑難,學生提問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四)理論教學建議 

        課堂理論講授在法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離開知識傳授,所謂實踐教學就失去了根基。雖然成人教學強調自學,但是學生是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學業的,自學時間有限,這樣,課堂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法律理論講授內容要針對成人學生的基礎和學習時間,不適合深層次全面鋪開,也不可能將法律全部體系詳細學習,只能框架性的,有選擇有重點的教學。教師的講授盡量以現行法律規定為中心展開,選擇出常用的、重要的法條,用典型案例闡釋其涵義,講解其應用,結合生活和工作中現象、問題,通俗易懂講解,再用同類案例加以強化,讓學生能舉一反三,注重法律思維和精神的引導。 

        其次,面授中注意互動,教師與學員平等交流,授課方式最好使用多媒體,科技發展到今天,教師除依靠學識,聲音表情完成教學,還需要增加電腦技術帶來的豐富聲音、圖畫、動畫形成視覺和聽覺激發學員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更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新穎性,學生更易于感興趣,集中注意力。 

        教師講授時,穿插答疑、討論、情景模擬等一種或多種新穎方式。避免教師單向灌輸。在運用這些方式時,必須注意幾點:一是安排的授課方式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利于問題的解決就選

        用什么方式,方法為內容服務。二是設計內容要符合學生狀況和學習需求,教師事先要在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要求特點和教學對象的知識狀況、學習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好開展這一方式的基本程序,包括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的對策。三是在進行過程中,要加強指導和應變,啟發學員獨立思考、平等交流、各抒己見。引導學員之間的協作和交流,理性溝通和爭辯,結束時再引導學員對所分析的問題進行梳理,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同時也允許不同意見的保留。四是及時總結方法使用的教學得失,找出問題和不足,并思考改進措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五)實踐教學建議 

        法律理論、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條文轉化為法律具體適用之間還存在一個中間環節,這一轉化環節應在教師的指引下進行要相應的法律實踐活動。法律實踐教學需要有實踐經驗的法學教師,需要學校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及安排實訓基地、實習單位等硬件條件,并采取管理措施鼓勵教師的實踐教學。學校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實踐教學方式,選擇何種方式取決于可行性和實際效果,不能以脫離實際情況追求創新而安排華而不實的實踐教學內容。 

        目前,無論在法學專業還是公共法律課中都比較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方法。在我國的法制建設日趨完善的今天,電視、報紙、網絡等越來越多的媒體將觸角伸向法治領域。《今日說法》、《法律講堂》、《法制與道德》、《拍案說法》等節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的案例為對象,通過專家學者對其中法理的分析點評和詮釋,將法律生動地展示給了觀眾,社會效益很好。同樣,在我們的法學教學中,案例分析教學無疑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新型案例教學以案例的學習為中心,以案例為討論內容,加深學生對成文法的理解和運用,可以使學生知道,所學的“知識點”應用于何處和怎樣具體應用,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僅限于熟記法的條文,而不懂具體運用;或只是泛泛地討論一些規則,但不了解規則的實際效用,就不可能掌握法的精髓。 

        筆者長期任教經濟法和行政法課程,都是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充分運用案例教學法,經常以最新媒體報道的熱點進行案例分析,如在2009年授課時,經濟法課中,以上海“樓脆脆”蓮花河畔倒樓案講解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及救濟;以“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案”講解我國的反壟斷法。行政法課中,以上海浦東和閔行區發生的“釣魚”執法案講解行政執法主體和執法程序。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在討論中學習了相關法律規定,甚至更深層次關于體制、價值觀等的討論,而且能引起學員討論的熱情,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使學員成為課堂的主體,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案例教學要成功一部分取決于案例選擇的典型性,另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分析技巧,設置巧妙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無論哪種實踐性教學都應避免隨意性。做好課前準備,教學計劃中對實踐性教學的目的、內容、方式、要求、考核等應做出具體規定。 

        (六)用好輔助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快速發展,目前在許多地區的遠程教育電視大學、業余大學和社區大學等都充分利用互聯網,建設網上課堂,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完成教學,教師為學生提供信息和資源支持,這大大方便了學員學習。所以,教師應把不斷完善網上課堂內容作為常規工作,對網上教學課程錄像、案例分析、網上答疑、bbs、網上作業、參考學習資料等內容不斷充實。 

        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習小組的輔導,《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師為學員提供學習目標、范圍、進度和方法的建議,對他們提出的疑難點進行針對性輔導。教師還要督促檢查學員學習進度,通過必要的教學檢查如作業、測驗等,提供一種客觀度量,及時了解學員掌握情況,確定需要查缺補漏的內容,調整教學方案。 

        四、結語 

        對法律課程教學的研究要立足于成人教育特點和定位,以此為起點,同時又以此為目標,我們不僅要傳遞法律知識而且使學員形成法律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充分發掘和嘗試新理念,對法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能從成人教育的定位出發來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探索出適合成人教育法律類課程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取得教學實效,以服務于成人教育事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不同層次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瑞麟.試論現代遠程開發教育的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j].教育研究,2009(08):74-77. 

        [2]黃健.成人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技術[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4. 

        [3]楊會喜.成人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途徑新探[j].中國

        成人教育,2008(03). 

        第6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論文摘 要:審計實務課程應以有實踐能力的師資為基礎,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和工作任務為載體,“教、學、做”一體化。學生通過學習就可以全方位的訓練自己的專業職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達到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實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審計實務》課程目標 

        《審計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內外審計工作的人員崗位,確定他們需要掌握對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發表意見的全過程,能熟悉企業的基本內部控制制度,掌握問卷調查、盤點、函證、審閱、分析性復核等審計方法,能查找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能根據企業會計報表進行一些主要項目的審計,并能發表正確的審計意見,能合理出具審計報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有強烈的誠信、責任、成本、審計風險、團隊合作等意識。使畢業生上崗后即能獨立承擔相應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實務》課程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實務》課程,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該方法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通常采用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被束縛;實驗、實訓條件不完善。這就使畢業生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人溝通和協作的能力及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創新能力弱。 

         

        3 提高《審計實務》實踐能力 

        為了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需求,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應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結構體系。課程體系以審計人員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審計實際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就可以全方位的訓練自己的專業職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實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注重專業教師實踐性教學能力的培養,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較強指導能力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實踐性教學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應組織實踐經驗少的教師到審計部門實習、調研,同時專業教師還應到企業中進行鍛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從而適應實踐性教學的需要。 

        3.2 以工作過程(生產過程)為導向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行業標準,通過崗位分析,工作任務分析來明確典型工作任務,由行動領域確定學習領域。對內容進行重組和序化,以審計實務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時序為依據,設計課程內容與順序。課程直接對應業務崗位,教學過程就是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教學內容就是系統化的審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將整合的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作為學習情境,審計相關的理論知識被分解嵌入到各個教學情境中。各個學習情境所涉及的內容細分成若干個具體的技能和任務,各個學習情境按照工作過程組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3.3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 

        通過調研聽取專業人員和行業專家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明確專科畢業生審計方向的就業崗位群:(1)會計師事所助理;(2)政府審計、企業、單位從事內部審計工作的人員。根據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確定學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熟悉審計職業工作環境、評估和防范審計風險的能力;對財務舞弊行為作出職業判斷、確認及處理的能力;正確確定審計目標,選擇適當的審計程序而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能力;正確編制審計工作底稿 ;正確發表審計意見;合理出具審計報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決策能力、執行能力、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通過自學獲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網絡和文獻等獲取信息和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計劃、評估工作結果的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社會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與協作能力,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依據對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分析,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與評價體系,充分體現課程設計的職業性。 

        3.4 “教、學、做”一體化 

        教學場所應主要設在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會同企業人員,設計教學實訓項目,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情境,學習情境,完全采用真實審計實例為載體,即會計師事務所現場審計項目,審計理論知識融于一個個審計項目中進行講解,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做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真實的職業訓練。最后安排一周的實訓,完成一個綜合項目的實訓,系統地訓練學生的審計綜合能力。教師與學生通過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教學過程,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5 教學方法的選用 

        (1)“典型任務驅動”教學法 

        在教學中以典型任務驅動為主線,將學生自主策劃、實施、檢查、評價、教師指導,教、學、做有機結合起來,采用教師下任務小組策劃教師指導學生修訂策劃教師指導、學生實施學生寫工作記錄任務完成后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教師對小組評價、小組互評、學生個人自評) 撰寫工作總結的模式。“典型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了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專一性,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角色扮演法 

        雖然從總體上看,《審計實務》課程教學中學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審計員”,但是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組和小組中的不同成員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項目負責人等。這樣有利于明確學生在小組中的責任,也便于不同小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分角色實訓有利于學生在工作中進行換位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訓練。 

        (3)案例引導分析法 

        在學習情境實施的過程中,選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為相關知識提供給學生,包括用于審計業務指引的實用案例、違法處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審計業務指引案例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為學生在實施工作任務時的參考。案例演示能夠較好地引導課程內容的展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分析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在工作中有對比和參考,加深對這門課程的理解;違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意識;從而激發學生通過學好審計實務繼而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積極性。 

        《審計實務》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應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和工作任務為載體,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的創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第7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關鍵詞】 資產評估; 應用創新型人才; 培養模式

        資產評估行業是綜合性、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智力密集型行業,評估師在執業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這對注冊資產評估師職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要求高等院校資產評估專業構建課程結構科學,面向應用、注重實踐、講求創新、突出個性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資產評估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點

        綜觀我國2010年17所本科院校資產評估專業的培養目標,大致可以劃分成六類:一是復合型、應用型或者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當前不同院校資產評估專業培養目標的主導,如南京財經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山東工商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武漢大學、黑龍江工程學院、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河北經貿大學;二是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如山東經濟學院、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湖北經濟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三是復合型專門人才,如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四是應用創新型人才,如浙江財經學院;五是技能型人才,如南華工商學院;六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如廣東商學院。

        本文認為,專業培養目標的設定應該與時俱進,與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才的需求和該專業的特點相適應,鑒于資產評估專業是一種在高度分化基礎上又高度綜合的專業,資產評估師在執業過程中,要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資產價值評估的相關參數,將資產評估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創新型資產評估高級專門人才。

        應用創新型資產評估高級專門人才的主要特點是:首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將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放在首位。既要像其他本科生一樣掌握一定科學理論知識,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適應能力;同時又能在面向現場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體現出較強發現、提出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主要不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而是成為熟悉資產評估和現代科學知識,在第一線從事資產評估知識應用與創新的專門人才。最后,注重培養學生一定的開拓意識以及獨立的人格品質、自由的精神狀態、濃厚的工作興趣、團隊精神和較強交流協調的能力。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進課程體系

        應用創新型資產評估人才培養,需要打破“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設置格局,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綜合考慮知識結構、應用技能和個性化需求等因素,按模塊設計課程。

        (一)資產評估專業職業能力開發

        職業能力框架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功能分析法和投入法。運用北美CBE理論中的職業分析方法(DACUM),從資產評估公司邀請11位工作在第一線、富有經驗、優秀的注冊資產評估師,利用兩天時間進行資產評估專業職業分析,列舉資產評估職業的職業能力領域和專項技能,確定與描述本職業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通過職業分析并反復征求相關人員意見,確定與描述包括職業道德、知識、一般技能、房地產評估、機器設備評估、無形資產評估、資源性資產評估、長期投資性資產評估、流動資產評估、企業價值評估、資產評估報告、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金融資產評估、國際評估準則等14個能力領域和210項單項技能二維的資產評估專業職業能力圖表,為資產評估教育提供綱領性文件。由于這些技能是職業團體或者工作在現場的優秀注冊資產評估師經過縝密思考和討論以及認真分析確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按圖索驥”,將課程設置與能力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較少的教育成本培養出符合審計工作需要的專門人才,對高等院校資產評估專業確定培養目標、課程設計和組織教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并提供不同水平關鍵勝任能力清單或“菜單”,能夠幫助其辨別相關學習活動,為學生的個人發展指明方向并評估其現有的勝任能力水平,幫助其計劃和提升他們的職業生涯。

        在資產評估職業能力研討成員的基礎上,再吸收部分高校的專家教授,組成資產評估專業教育委員會,根據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與變化,及時對該專業方向的職業能力圖表與考核要求進行修訂,以確保本專業的教育不致時過境遷,適應資產評估公司工作的需要。

        (二)基本能力+創新能力+多元智能

        資產評估專業知識結構一般包括基礎知識、應用技巧知識和專業知識,資產評估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要堅持整合課程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自主選擇空間。課程體系的建構分為基本能力課程模塊、創新能力訓練模塊、多元智能模塊,三者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循序漸進。1.基本能力課程模塊。基本能力課程模塊是基礎,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應用知識、實際操作技能的學習,以及跨學科知識和素質拓展的獲得,如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法、會計學、財務管理、成本管理會計、資產評估學、建筑工程評估基礎、機電設備評估基礎、資產管理學等課程。2.創新能力訓練模塊。創新能力訓練模塊是目標,是培養學生業務操作能力,增強崗位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思維類訓練課程、能力訓練課程、方法類課程、原典課程、項目課程、第二課堂系列課程,如資產評估案例研究、微積分、哲學、國際資產評估準則等課程。創新能力訓練模塊主要由案例分析、模擬評估和評估實踐三大部分構成。3.多元智能模塊。多元智能模塊是應用創新型人才個性充分發展的必要保障,如無形資產評估、企業價值評估、不動產評估、金融資產評估、稅基評估等課程。

        三、改進教學方法,營造互動、競爭的教學環境

        在教學方法上,“理論方法案例模擬訓練”并行,以基本理論為基點,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分別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網上模擬實驗等,注重學生主動、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具體而言,在教學活動中,按照資產評估機構的組織設置分為不同的項目小組,將學生分成以10人左右為單位,組成“虛擬資產評估公司”,擬定自己的公司名稱和發展戰略及業務方向,利用超文本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網絡上建立一個虛擬店鋪(Web主頁),將機構的有關信息及業務資料輸到上面。整個學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每個學生擔任不同的職務并定期輪換,組織開展資產評估、案例分析、課題討論和課后實踐活動,并做成課件在課堂上現場演示。利用團隊凝聚力和團隊間的競爭機制,激發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同時,組織現場實景式教學,如土地評估、機電設備評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讓學生到賣出土地或機器設備交易現場觀察并收集資料,開展資產評估或者驗證評估結果。此外,聘請資產評估公司資深注冊資產評估師為兼職教師,承擔一定的理論或實踐教學任務。

        四、多種措施并舉,促進個性化專業能力養成

        除全面推行學分制、選課制外,采取多項舉措發展學生的專業特長,具體包括:一是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在充分考量不同學生的性格、能力、偏好差異的基礎上,確立企業價值評估、無形資產評估、機電設備評估、不動產評估、金融資產評估、稅基評估等專業方向及指導教師,在課外成立相應的學習興趣小組,定期交流和開展有關問題的研究。二是開辟第二課堂。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及課堂教育的延伸,第二課堂具有開放、靈活和廣泛的特點,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通過聘請資產評估專家舉行一系列的資產評估講座等形式,以開闊學生視野。三是成立學習中心。鑒于教師居住地遠離學校,除在網絡上回答學生問題外,任課老師定期到指定地點與學生交流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由高年級學生輔導低年級學生。四是綜合導師制。第二學期末,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偏好選擇專業綜合導師,其后三年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社會調查、專業調查、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等的撰寫,參與老師的教科研活動。五是科研活動。鼓勵、引導和組織學生參加學術探討和科學研究,特別是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學術活動,如浙江省新苗人才計劃、校級課題等。

        五、校企聯盟與綜合考核評價系統

        我們與浙江十余家資產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企業建立了創新人才培養合作關系,采用校企合作、企業定制等多種模式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如與浙江坤元、錢江等建立的教學科研聯盟、雙導師制等。組織學生到資產評估機構中進行鍛煉,“真槍實彈”的操作,讓學生參與明確評估業務基本事項、簽訂業務約定書、編制評估計劃、現場調查、收集評估資料、評定估算、編制和提交評估報告、工作底稿歸檔整個評估過程,調動學生運用所學的全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學習成績考核上,采取靈活多樣、系統綜合的考核評價方式,以檢查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第一,建立學生學習過程及成績檔案,綜合考核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從學習資產評估基礎課程(第四學期)開始,對每個學生建立一份學習過程和考核成績的記錄檔案,詳細記載學習、考核過程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同時對不同學期的學習成績和存在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定期將相關情況反饋給每個學生。第二,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習效果考查相結合。每個學生的期末成績由4部分組成,包括評估基礎知識(占40%)、案例分析與評價(占40%)、模擬評估報告(占10%)、觀點闡述(占10%)。其中評估基礎知識和案例分析與評價部分的考察主要采用試卷答題的方法,重點考察學生對資產評估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模擬評估報告主要是課后完成的模擬評估項目報告,重點考察學生的總結和文字表達能力;觀點闡述部分的考察主要以課堂發言為依據,重點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三,面試與筆試相結合。面試問題包括案例分析、觀點陳述、設定情景的解決等,以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程度、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筆試包括平時作業、期中、期末考核等。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興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模式研究與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4(5).

        第8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問題, 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 從專業契合的教學改革目標進行了探討, 并從教材、教師、教法,內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數學教學改革的設想和措施。

        【關鍵詞】經濟數學 會計專業契合數學建模

        【中國分類號】F224

        近年來,會計專業選用的高等數學教材一般是強調經濟應用的《經濟數學》。教材的內容一般加入了一些應用型例題和習題,另外加上相關的數學模型和MATLAB應用作為學生的增廣閱讀資料。從這方面可以看出,當前高等數學教學與經管類專業契合受到了一定的重視。盡管許多數學教育工作者在經管類專業的高等數學教育與教學改革中作了一定的努力及嘗試, 但陳舊的教學內容及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沒有改變。筆者結合近幾年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會計專業高等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對會計專業的高等數學教學出現的問題進行列舉,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設想和措施。

        一、會計專業經濟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問題1、學生基礎差異明顯

        近幾年高中階段數學大綱部分分知識點作了刪減,例如反三角函數和極坐標等內容許多文科生在高中階段根本就沒有學習過,加上教育擴招,會計專業學生數學基礎薄弱,且會計文理兼收,學生基礎差異明顯。

        問題2、數學課的內容增加,課時偏少

        數學課的內容基本上是工科高等數學課的壓縮和簡化,再加上相關的經濟學應用等,課時明顯不足。

        問題3、教學評估形式化

        由于前兩個問題,高等數學的考試被設制盡量簡單,且都是常規類型題目,而學生為了應付考試,也只需針對常規類型問題學習復習。雖然學生能掌握不少高等數學知識,但在數學能力并沒有多大提高。

        問題4、教學手段落后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許多學科帶來了電化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但在經濟數學教學中有效而成功地利用這些手段的還很少, 數學教學手段相對落后。

        問題5、教學應用實例僅在于計算

        當前經濟數學教學還是傳統模式,以公式、 定理的介紹和學習計算技巧為主。教材的內容加入了一些應用型例題和習題也僅在于計算,沒有和經濟管理學科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教材, 對學生來說缺乏實用性、 趣味性, 顯得枯燥難懂, 學習起來困難較大, 也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難度, 同時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教材在應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意識不足, 和實際問題有機結合的實用例子偏少, 經典案例及與經濟管理生活貼近的案例不多。教材中很難見到應用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 進行數據挖掘、科學分析、 判斷和論證、 解決經濟管理中實際問題的實例, 缺乏深度和廣度, 難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因而不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 會計專業經濟數學教學改革的措施

        1、實行班內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是一種符合因材施教原則的教學方法。針對班級內各層次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分層具體可以把本班學生分為A、B、C、D四個層次。D層為基礎最差層,內容為高等數學的基本計算和簡單應用,全班同學都能掌握。C層稍難,內容加深一些帶邏輯推理和數學思想的知識,知道公式的來龍去脈。B層有一定的基礎,能夠靈活應用數學知識,獨立完成課內外任務。A層是基礎較好,能學有余力。學生分層必須是學生自愿,因能劃類,依類分層,而且學生的層次也不是永遠不變的,經過一段學習后,由學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變化情況,作必要的調整,最終達到D層逐步解體,B層不斷壯大的目的。另外,對各個層次學生的考核按不同要求以40%-60%浮動比例計入總評。

        2、 改進教學方法, 優化教學手段

        對于三本院校,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會計專業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按照以應用為目的的教學原則,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 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授課時盡量結合具體實例, 弱化數學的抽象性,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此外, 根據大學生的特點,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例如組織課堂討論, 教師提出具體問題, 讓學生一起討論并最終提出解決的方案, 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是開放的,可以增加學習興趣, 活躍課堂氣氛,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實現師生互動,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真正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 盡量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 共同探討。對同一問題變換不同的角度進行提問, 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或者在講授時故意引入錯誤觀點, 樹立對立面, 引發學生獨立思維的習慣與興趣。在講課方式上, 注意以實例引入概念, 并最終回到數學應用的思想上, 加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在講解概念時, 盡量用既準確又簡單的語言描述, 輔以各種背景材料, 降低數學的抽象性, 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

        現在, 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手段在教學中可以進行廣泛的應用。利用校園網平臺進行視頻教學回放和網上輔導答疑是可行的。經濟數學的教學內容較多,題目靈活多變,為使學生鞏固課堂,如果沒聽懂的部分可以請同學上校園網絡找精品課程教學錄像回放,這樣既可以彌補課時不足,也可以及時鞏固經濟數學學習的效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所建立的校園網平臺經濟數學課程網站,在校園網上進行經濟數學網上輔導答疑和學生自測。課件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的應用需要全面展開。

        3、調整教學模塊,創新使用經濟應用數學教學模式

        根據會計專業需要的應用背景,可以使用創新的經濟應用數學教學模式。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內容重組和優化后教學內容后可以分成四個模塊進行教學:1、基礎模塊2、專業結合模塊3、案例分析模塊4、應用提高模塊。

        其中前兩個模塊,也即現在學習的《經濟數學》教材的內容,一般開設在大一階段。基礎模塊和專業結合模塊教學內容是經濟數學中的一些最基本內容,屬于必修課,精講。其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計算能力,能夠解決經濟與管理理論和實踐中的極限、導數、積分等分析計算問題。此模塊用的數學知識基本是計算,可以穿插的計算知識點如稅率的計算、數列與資金時間價值、幾種資本成本的計算、投資決策的評價指標計算,基尼系數計算,以及結合函數求導的邊際經濟計量與需求彈性計算,極值、最值經濟函數計算,總收益增量近似計算等問題。

        后面兩個模塊,案例分析模塊和應用提高模塊屬于經濟數學拓展內容,一般可以開設在大二大三階段。案例分析教學和應用提高模塊教學內容的設定可以由會計專業課老師和數學教師共同研討確定,針對會計專業的特點設置不同的模塊內容,屬于選修課,選講。它的主要特點是體現專業性,力爭所有內容都要體現應用,課時進度安排比較靈活,也可以作為學生的增廣閱讀資料,讓學生感受數學應用就在身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一模塊的授課方式可以相對靈活,可以采用討論式或雙向式教學,亦可由某一專業技術問題的數學應用展開。

        這兩類模塊內容一部分是為準備繼續深造的學生來確定的,主要適當介紹一些現代數學的思想方法,使學生對目前最新的數學工具及其發展趨勢有所了解,積極開展經濟應用數學實踐教學,開設數學軟件教學,提高學生應用數學和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為參加數學建模競賽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模式的設置,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數學與專業學科交融的切入點,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一般這些案例選用的是專業課中能體現現代數學的觀點、思想的經濟問題實例。例如,在預測成本和銷售額時采用回歸分析案例;評價企業財務狀況、投資效益時采用層次分析法案例;財務會計研究領域,常用到的正態分布相關的檢驗方法以及非參數檢驗案例;應用了偏微分方程、隨機微分方程的期權定價模型案例;在解決多階段決策問題時的動態規劃問題案例,解決如何經濟、合理地設置服務設施,從而以最低成本最大地滿足顧客需要問題時的排隊論問題案例等等。

        這些案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一方面可以學習應用到數學建模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更進一步的學習應用到專業知識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適當也可以拓展知識面,例如,比如結合經濟實例研究關于差分方程的平衡點的穩定性, 可以在考察當實例中的參數改變時解的性態的變化后, 將穩定的平衡點、不穩定的平衡點、蛛網圈、 混沌及動力系統等一系列相關的現代數學的概念有機地溶入其中。當然,對每個知識點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 這樣用局部的淺換來整體的寬,便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閱讀包含越來越多的數學內容的經濟文獻, 也為學生再學習提供更可能寬的數學基礎, 還可以加強概念與思維方法的傳授, 淡化運算技巧,引入計算機語言以輔助課堂教學, 減少繁復運算過程。

        4、加強建模教學, 培養應用能力

        數學建模是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是聯系數學與實際問題的橋梁。重視數學模型課程的建設, 強調學生基于解決問題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 直接從經濟問題中提出數學問題, 通過解決問題, 不斷開拓學生的思維、創新與實踐的空間。通過數學建模可以將數學知識合理科學地應用到實踐中, 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主動性, 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勇于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扎實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有效地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 應當不斷加強與經濟管理有關的數學模型的教學內容, 如存貯模型、 消費者均衡問題、 蛛網模型等。通過數學模型在經濟管理領域中的應用實例,讓學生充分了解經濟管理學科與數學的聯系, 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新能力、 洞察能力及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5、制定合理考核體系

        根據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特點, 經濟數學課程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試卷考試方式, 應采用以考查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為主的開、 閉結合的綜合考評方式。對學生來說, 考試不但要考查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 而且要考查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試方式應靈活多樣。一方面, 可以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來考查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另一方面, 用平時成績來考查學生平時作業、 到課情況及課堂提問等全面的評定; 再者, 用寫論文的方式來考核學生對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教師提出若干個與經濟管理有關的數學模型, 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完成, 或者讓學生對高等數學學習中認識較深或較感興趣的問題, 寫出自己的見解, 最終對論文進行評分。這種開放式的考評方式, 既考查了學生對必要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結語

        搞好高等數學教學與會計專業契合問題,對教師隊伍的素質有了新的要求。因此經濟數學的任課教師, 必須實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不斷提高教學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一方面需要致力于經典數學課程的教學和研究, 在經典數學與現代數學相互融合上, 增長教學經驗; 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經管類專業知識,增長數學知識的經濟應用實踐教學經驗。隨著對經濟管理類專業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完善以及恰當運用,不僅使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文理兼備, 而且可以把他們培養成為高素質復合型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 這正符合目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費偉勁.高等數學與經濟數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8.

        [2] 張巖. 經濟數學教學改革初探 [J] .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 自然科學版),1999, (22) : 6.

        [3] 侯宗毅. 對高等數學課程及改革的思考[J]. 河池師專學報, 2003(6): 23-25.

        第9篇: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范文

        Xiao Suili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China)

        摘要: 為了提高《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其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筆者就商洛學院學生對這門課的期待進行了實際調查,并根據教學規律及學生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溝通、課程評價等方面的期待,提出了擴充法律內容、采用研究性學習、多元評價等改進措施。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 and Legal Basics class, and make the students really like the course and benefit from it for life-long, 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gluo University to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to this course. Then she proposes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such as adding some information of legal contents, adopt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and using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wa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s on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ing 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關鍵詞: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 學生期待 教學改革

        Key words: Moral and Legal Basics;students' expectations;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6-0222-03

        0引言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弘揚時代精神,最終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行為規范。

        為了提高《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教學實效性,使教學更能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筆者在商洛學院特地做了一次問卷調查。這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有效問卷385份,有效率達96.3%,調查對象分別涉及大學本專科各年級學生、20多個專業。調查范圍較廣,對象多樣,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1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顯示,《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現行的教材內容、傳統的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等和學生目前的期待(需要)之間有很大差距。現行教材內容主要強調個人的社會價值,沒有注重學生的個人價值;過多注重社會對個人的規范和要求,忽視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過多地強調了學生對社會規范的適從,忽視了社會對學生個體存在的需要和滿足。因此,我們應改革教材內容,使我們的教育既能實現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同時也能滿足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全面發展即人的需要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過程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斷產生并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人的需要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原初動因[1]。同時,“一些專家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出發,認為幸福不僅僅是獲得快樂,而且還包含了由于自身潛能的充分展現而獲得的完美的體驗”[2]。那么,我們教學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有的放矢的進行放學,使學生渴望我們所教并快樂地接受我們的所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更新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我們《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知、情、意、念、行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以達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法律的要求。因此,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不僅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中獲得快樂,而且讓學生能充分展現自己的潛能;讓學生在收獲幸福的同時,在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等方面得到提升。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應盡量符合學生的合理期待(需要),使教學過程中的教材方向的指引力、教師的教學感召力、學生的學習動力達到完美的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同向合力。

        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主要途徑就是“以學生為本”,教學應以學生的利益和需要(期待)為出發點,這也是實現教學活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

        2改革建議

        為了使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評價方法等能盡量和學生的期待(需要)相一致,以期提高我們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同時實現課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調整。

        2.1 教材內容改革由內容期待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更為強烈,這和客觀現實的需要是一致的,“法制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每個公民必須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學生對法律的需求既反映了自身的需求也反映了社會的需求。

        首先,對大學生加強法制教育是我國依法治國的要求。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民主和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沒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反之亦然。要依法治國就是要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各種事務的管理,今天的大學生就是明天群眾的主體,沒有扎實的法律知識就不可能參與國事,無法實現真正的民主,也就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因此,對大學生加強法律知識教育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

        其次,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是當代大學生做一位合格公民的要求。

        據西部網訊報道,2010年10月20日晚上,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駕車肇事后,持刀連刺被害者8刀,致其死亡;同年12月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一名學生在宿舍內被外校學生刺死,一名學生在阻攔中也被刺成重傷。由此可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給他人、社會、自己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權利義務,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尊重他人合法權利,做合格乃至優秀公民。

        而現行教材《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總共八章內容,而法律僅占兩章,而且法律部分的內容很淺泛,難以滿足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期待,也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應加大課本法律內容的比例。教學中需要主講教師講授道德和法律兩部分內容,部分教師由于專業所限很難講透徹法律部分知識,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學生不但難以從中學到豐富的法律知識,反而沖淡了對法律的興趣。因此,這門課程除應加大法律內容的比重外,還應讓法律專業的教師專門給學生講授法律部分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

        在調查中32.3%的學生把獲得“人際交往知識”放在了第一,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渴望融入群體,又不知如何去做的矛盾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需要,靈活增添專題講座,如說話藝術、交往禮節和技巧、溝通能力等等。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的困惑,是我們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實用。

        2.2 教法改革

        2.2.1 積極使用案例教學法和研究性學習法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種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情況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4]。調查顯示,42.5%的學生最喜歡教師采用案例分析法授課。它充分體現了啟發式教學理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利于教師與學生溝通思想,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現生動真實社會現象,呈現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表明對這些現象的態度,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討論中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同時能更有效地的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我們還可以用“雙向案例教學法[5]”。

        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使用“研究性學習法”, “研究性學習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有效的參與教學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4]。

        總之,我們應不斷地更新我們的教學理念,創新教法,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實效性。

        2.2.2 積極使用多媒體授課方式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記憶信息有85%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或4%靠觸覺和嗅覺等。單位時間內接收的信息量,單憑視覺是聽覺的一倍,而視覺、聽覺協同起來效率則是單純使用聽覺的十倍多[6]。調查顯示,35.4%的學生最喜歡觀看和教學內容有關的視頻。在授課時應同時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據調查,許多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在多媒體教室大班授課(100多人/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通過視頻給學生呈現與教學相關的鮮活案例,新聞以增強教學效果。比如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CCTV1《第二屆道德模范頒獎晚會》,學生們看著感動中國的楷模,聽著他們的感人事跡,潸然淚下。我相信每個學生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會有所觸動。相反如果只是老師口頭講述一下,學生甚至以為那是老師虛構的,兩種教學效果不可相提并論。講到法律部分時播放CCTV1舉辦的《法治的力量》實況,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法律對生活在法治社會中的每個人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不僅為了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需讓學生產生思想共鳴和價值認同,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追求公平與正義的人生理想、人生態度” [7]。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易于實現此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設備,精心準備一些和教學有關的視頻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興趣,進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2.3 改善師生關系調查結果顯示62%的學生愿意和老師交流自己的思想。“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導的”[8]。在學校對學生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教師,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充分發揮為人師表作用,和學生多交流自己人生體會、生活體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

        然而,目前高校教師職稱評定的主要指標是教師科研成果,教師主要忙于申報課題、撰寫論文。所以教師們大部分精力用于搞科研,投入到教學的時間和精力大大縮水,無暇顧及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由此可見,要改善師生的關系首先應調整對教師的評價機制,改變高校普遍重科研輕教學的狀況。評價導向應回歸學校的本職――教書育人。評價一所高校的發展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標志,而影響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師,而教師要影響學生就必須和學生進行廣泛地交流。把教師育人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的主要指標。國外大學的一些教學模式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在日本的巖手縣立大學中,學生和教師建立起師徒關系,在四年的大學學習中,由基本固定教師指導學生。促進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了解,制訂和實施學生培養計劃,提高培養效果。這種培養模式有利于師生的親密接觸,有利于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學術交流。實現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言行有春風花雨的效果[9]。

        其次,還可通過網絡聊天、師生聯誼會和一些師生共同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加強師生溝通,在師生溝通中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2.4 改革《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評價方式據調查,目前部分高校該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還是筆試,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20%和80%。平時成績主要依據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期末成績主要是期末考試的筆試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很難反映學生實際的道德情況或政治思想狀況。失實的評價會適得其反,學生將會產生巨大的逆反心理,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環節。對調查結果分析可知(表1),課程評價一定要注重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表現,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而這些表現,學生們之間了解得最清楚,因此要注重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民主評議結果。民主評議的方式也利于在學生中形成良好輿論導向,良好輿論導向對學生起到熏陶作用是我們課堂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同時也要加強師生之間交流及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也能更客觀地評價學生。通過師生交流、師師交流樹立道德模范,對思想上有具體問題的學生可以單獨進行談話,以達到思想品德教學的真正目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律覺悟,矯正學生的道德行為,最終做一名社會主義合格或優秀公民。另外要注重考查每個學生道德的縱向提高過程,了解每個學生各個方面的進步,盡量客觀全面的評價每位學生。使評價結果達到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效果。

        3《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教學發展展望

        建立在對學生實際調查基礎上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改革,無疑會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和實效性,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提出的以上幾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是對這門課教學改革的初步探討,以期加快這門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趙長太.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科學內涵的新解讀――人的需要的一個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09,(11).[2]邢占軍,黃立清.西方哲學史上的兩種主要幸福觀與當代主觀幸福感研究[J].理論探討,2004,(1).

        [3]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M].2010:182.

        [4]劉強.思想政治課學科教學新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23-253.

        [5]肖歲利.淺談“雙向案例教學法”在“兩課”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6]楊安俊.新課程呼喚多元智能英語教學法[N].新課程報,2007,(11).

        [7]張衛良,彭升,彭平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性教學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0,(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 | 亚洲伦乱中文在线 | 日本国产精品网色 | 亚洲国产va午夜在线电影 | 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