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的有效學習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 從教育目標分類學的角度看錯題集的建立
根據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新修訂的《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介紹了四大類知識類別:(1)事實性知識;(2)概念性知識;(3)程序性知識;(4)元認知知識。其中元認知知識是指關于認知的知識和認知過程的控制、監控和調節。元認知知識有自我反省這一層意思;教師寫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學水平,而學生對錯題集的建立也可以看成是對學習活動的反思。錯題集的建立涉及對錯題的再認識,是種意識水平較高的一種學習活動,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
另一方面錯題集的建立需要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區別分類,以便建立分類錯題集,并要求對錯題集進行歸因分析;有時還可以要求學生對錯題進行改編。從認知過程涉及學習時要掌握的學業行為表現(業績)來看,對知識點進行區別分類理解;對錯題集進行歸因分析類似于分析;對錯題進行改編類似于綜合與應用。
二 從記憶功能的角度看錯題集的建立
安德森認為,記憶有兩種形式——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這種觀念已經被新觀點代替,記憶只有一種形式,只是具有不同的功能而已。記憶的功能有三種,即感覺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工作記憶系統能同時儲存和加工信息,工作記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它被認為是從短時記憶轉換成長時記憶的必經之路。經常收集錯題并分析,能促使學生進入工作記憶,那么感覺記憶就進入了長時記憶。這樣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
高三生物復習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構建知識網絡,再講解題目;二是以題目引出知識點。這兩種辦法主要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基本停留在感覺記憶上。如復習到蛋白質時,教師就可以請同學們以蛋白質的知識點為背景,由學生先討論,順便將涉及蛋白質的一些錯題收集起來,之后再進行錯誤分析,教師再和學生一起來歸類總結。
三 從高三生物復習策略的角度看錯題集的建立
高三總復習的進度安排,一般有一輪復習和二輪復習,有的學校還有專題復習,但一輪復習和二輪復習較為常見。一輪復習主要是夯實基礎知識,運用錯題集的收集與建立,充分利用工作記憶,從根本上扎實基礎知識。而一輪復習后的整合提升,如何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如何從新的復習角度對學生進行拔高,我們怎么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第一手資料,那么關注學生平時的錯題,對學生的錯題歸檔,是一個不錯的復習角度,從某種意義上說,錯題集的建立也是教學方法的一種重要選擇;其針對性強、效果好、時效快。而我們教師只是每次作業批改后,或是每次考試后進行錯題重點評講,這樣往往起不了整合提升。原因有二:(1)學生的作業量較多,時間又較緊,很少有時間去整合;(2)缺乏確實可行、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去收集整理錯題。
二輪復習必須要有全新視角,那么從已建立的錯題集入手,教師可從中提煉出最貼近學生學習水平的資料。教師自然而然從“學生的學到教師的教”進行相互轉換,算是“教與學相長”吧。若有專題復習則更需要錯題集的建立。如以蛋白質為背景知識的復習專題,教師通過分析學生已建立的錯題集,復習才有側重點,更有突破點。
四 從具體教學實踐的角度看錯題集的建立
第一,課改走到現在,取得了一些成就,高考等評價體系的配套改革也在努力進行中,特別是近年來高考中注重以能力為主的考查,受到很多專家及同行的肯定。但我們卻又不能回避高考,仍然是一種應試教育。有考試必然有分數得失之處,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為了避免在應試中犯同樣的錯誤,錯題集建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錯題集的建立本身就要求學生做到“堅持”,對學習態度主動者或學習習慣較好的學生,他們平時就很注重錯題的收集。一些報紙上介紹了各地“狀元學生”的一些學習經驗,主要有兩點:(1)夯實基礎知識;(2)錯題集的建立與分析。但錯題集怎么建立并沒有具體說明,我們應在方法上進行指導。
如我們可以從“錯題集”的常見類型入手:(1)訂正型,即將所有做錯題的題目都抄下來,并做出訂正;(2)匯總型,將所有做錯題目按課本章節的順序進行分類整理;(3)糾錯型,即將所有做錯的題目進行歸因分析。每次考試中,同學們都會有不少題目做錯,在這些做錯題的背后,往往是知識學習時所產生的知識漏洞。或者從錯題集的建立方法入手:“抄”——將練習、講義中的有關題目抄到錯題集中,并在相應題下寫出詳細的解析,方便復習。“剪”——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很多問題的解題信息蘊含在相應的圖表之中,圖表在繪制時難度較大,弄不好不能準確表達解題信息。“記”——對于學生易犯錯誤的知識點,老師在復習、評講中會就設問角度、答題技巧等做點評和強調。
第三,缺乏“堅持精神”的學生,其本身還有信心不足的問題。這些孩子認為做這種繁雜的收集整理工作,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特別是在高三學習時間很緊的情況下,學生的這種觀念會更明顯,我們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要有預見性。
首先,在時間上,錯題集的建立應在高三的上學期就鼓勵同學們去做,甚至要求學生必須要做。把一項大的學習任務分解成小的學習任務,積小成多,同學們就不會感覺任務重了。
其次,教師需要指定一個背景知識,同學們再圍繞這個背景知識來收集錯題,并且讓3~5人組成一小組,這樣工作量就不會太大。每一背景知識有一位小組負責人,對每一錯題進行歸因分析;負責人由小組成員輪流來當,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組織協調能力與交流能力,特別是高中生物有些題目是需要用生物語言來表達,同時又能分攤工作量。
小組成員的學科知識水平最好是層次不同。原因是:一學科知識水平較高的學生與水平較低的同學的討論,就像是教師反復講授一樣,同樣都是“工作記憶”;二符合高中生物課標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彌補教師遺漏的角落。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有法”。錯題集的建立是高三復習特定的一種較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還有一些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
參考文獻
[1]湯國軍.淺議生物錯題集的建與用[J].教育研究與實踐,2011(1):23
[2]〔美〕洛林·W·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等編著.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完整版).蔣小平等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33~35
[3]黎加厚主編.新教育目標分類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22~23
《課程標準》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高中歷史課程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標準》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在目標陳述上,采用相關的行為動詞對學生歷史學習結束以后的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進行表述,其行為主體是學生。新課程提倡學生“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自主學習方式,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簡而言之,做教師的就是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養成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樂學、會學、學好。具體講,有下列兩大方面的要求:
一、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意識,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與興趣
說通俗點兒,就是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讓他們原來被動的學習變成“我要學,我去學,我樂意學”。具體而言,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讀史使人明智,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民族文化的繼承者,中學生只有認真學習歷史,才能通曉中外歷史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具有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熱情,才能形成熱愛祖國、關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那么怎樣才能達到上述目的呢?有兩點值得注意:
1.教學中力求做到歷史與現實的緊密結合
歷史教學必須堅持時代性,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使歷史貼近現實。要密切關注史學研究新動態,提倡教學中運用新材料豐富歷史學習內容,引用新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為學生更好地認識現實、適應新時代提供借鑒。教師可以把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新聞時事、社會現實結合到歷史教學中來,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和現實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并非過眼云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從而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如在學到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一課中英國侵占我國香港的內容時,結合香港的現情,讓學生搜集有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成功實現的事例,從而把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教學效果。
2.教學中注重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多樣性
高中歷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學生求知欲,將教學目標轉為學生學習目標;使他們自覺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多角度回答開放性問題,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橫向遷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情感投入程度,通過交流、討論、辯論、表演等形式,使教學立體化,如開展演講會、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滲透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等;結合教學媒體來整合教學內容,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來加強教學效果……總之,教師要盡可能改變“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落后教學模式,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歷史。
二、教學中要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思維能力,要學生會學
具體說,就是學生要善于自學,善于梳理總結,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注重實踐活動,有探究精神。如課前能根據老師的要求預習,并能提出初步問題,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能認真品讀教材,會做筆記,全面參與教學過程,當堂理解知識點,能積極提問,敢于質疑,回答問題的思維開闊,富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討論性學習,能自我演繹學習內容,并且樂于與同伴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學習;課后能有效完成作業,積極參加各類歷史活動。做教師的還要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如討論學習法、辯論學習法、表演學習法、材料學習法、觀察學習法、實踐學習法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以達成三維目標。還要善于啟發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能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等。總之,教師要教得靈活多樣,學生要學得靈活多樣,條條道路通羅馬,要選取有效的方法達到學習的目的,取得學習的實效。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歷史;教學效果;實踐運用
歷史是高中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學長期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創設是探究式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探究式教學主要是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而展開的,所以教師在教學前,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對歷史進行“再現”,使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學“必修1”第四單元第12課“和八國聯軍侵華”時,教師可以首先以“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這副對聯引入,讓學生思考該對聯的創作背景,對聯中所指的“割地求和”與什么事件有關。一系列的問題引入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看與相關的視頻或資料,增強學生的探索欲望,引導學生開展歷史學習。
二、啟發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將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盡量選擇與學習主題緊密相關且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學習“必修1”第六單元中“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俄國十月革命有關的視頻或評價等資料,增加學生對十月革命的了解。然后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你覺得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偶然發生的嗎?俄國十月革命發生的背景條件是什么?俄國十月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是什么?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一定會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加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加深學生印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小組探究,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團隊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合作探究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部分,通過小組合作,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思維,拓寬知識面,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師在運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歷史教學時,應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給學生分配探究性任務,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教學“必修3”第一單元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該部分的主要內容進行討論:漢武帝為什么會推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具有什么特點?學生A:因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所以在漢武帝時期備受推崇。學生B:新的儒家思想融合了陰陽五行、道家以及法家等學派的思想,并通過調整使其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通過思想上的統一來保障政治上的統一。學生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漢武帝時期的重要政策,客觀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社會的穩定,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多給予鼓勵,及時糾正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四、總結提高,加深學生的探究體會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總結提高非常重要。及時的總結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學生對歷史探究學習的體會。由于有的教師歷史教學意識比較淡薄,認為歷史教學就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陳述和勾勾畫畫,忽視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度學習和反思總結,不利于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學習法進行歷史教學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并對學習成果進行歸納,將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靈活運用歷史知識。例如,教師在教學“必修1”第四單元的“”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日軍侵華的主要材料,然后讓學生根據時間順序了解日軍侵華的一系列戰爭,并對時期的主要軍事斗爭時間及成果進行記憶,分析勝利的原因,并對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進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教材的束縛,組織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拓展學生的思維。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五、結束語
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指導。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教會學生在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并將其與現實相結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林云 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堂教學效果 新教材 參與意識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也發生著改革性地變化,教育教學手段,評價方式都有了更新。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在考試的指揮棒下進行的,它以分數為中心,只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方法。注重短期效益,有時違背了教學規律,不考慮學生長期發展,一貫使用滿堂灌、灌輸式教學手段。這樣就造成了教師教的很辛苦,學生也學得乏味,而結果往往不盡人意。而新課改實施以后,要求教學要遵循學生自身發展規律,把眼光放長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出現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不以分數為唯一的評價方法,而是注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對學生做好詳細的調查,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那么,我們究竟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通過幾年的新課程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學,以供大家參考。
一、更新觀念,用好新教材
我們的舊教育觀念也是經過了漫長的幾十年的過程形成的,要想改變也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也不斷學習,改變自己的觀念,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實施。當我們拿到新教材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圖文并茂,生動而新鮮。覺得比原來的舊教材要容易教。可真到教學過程中,又有許多新問題的產生。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舊教育觀念在制約著我們。所以,我們就多和其他教師交流,上網觀看優秀教師的公開課,發現新教材的亮點。挖掘新教材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培養的優勢,充分利用新教材,實現三維目標,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效率。
(一)用好“歷史縱橫”和“模塊銜接”
新的歷史教材,改變了原先以歷史發生時間發展順序來編排的模式。要想學好高中歷史,就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初中歷史知識基礎。但事實上,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好的學生學起來容易,基礎差的同學學起來就困難重重了。那么為了提高基礎差的學生的成績,我們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必修及選修課本,要求學生全面準備教材。“歷史縱橫”模塊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感性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模塊銜接”部分就有利于對歷史知識的補充和背景的介紹,有助于同學們全面了解歷史事件的產生。
(二)用好圖文史料
在新教材中,有著大量的圖文并茂的史料,合理利用它,對我們課堂效率地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這些歷史史料,有助學生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史論的有機結合。教師要從高角度,指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學生探究式學習精神的培養,幫助他們從多個角度理解問題。另外,圖文史料里面設置的問題具有梯度性,這也照顧到了不同層次學生地提高,也充分體現了由簡到難、從低到高的教學規律。對史料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對歷史事件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的認知活動,培養了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用好“學習延伸”
“學習延伸”模塊的設置,對學生進行了考察,同時也對他們的歷史綜合素質進行了大的提升。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探究式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但是,由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不同,這部分內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安排在課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把教材吃透,研究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式教學。但是,教無定法,我們要從多角度考慮,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一)材料學習法
材料學習方法,讓學生從眾多的素材當中,選取真實可靠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自己的出正確的結論,這種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二)討論法
對于一些原因、評價型的問題,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在小組內討論,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分組討論,對問題得出全面、清楚的結論,也培養了他們合作和探究能力。
(三)辯論法
對于一些爭議性很強的問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法,從多方面進行知識的掌握。比如《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就可以組織一個小型辯論會,讓學生對秦始皇的功過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四)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我們歷史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同類歷史事件的比較,引導學生靈活分析問題,思考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
除了以上幾種學習方法以外,還有講述法、觀察法、實踐學習法等幾種學習方法。我們要按照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靈活運用,一定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創設民主環境,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創設民主課堂環境
研究發現,學生在一種安全的感覺下,能夠放松地去學習知識,更能夠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所以,我們教師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擁有安全、自由的心境,能夠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
(二)教學目標設置要具有層次和符合學生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層次和能力上的差異。我們的課堂教學即要圍繞教學目標,又要圍繞教學對象展開。讓大部分同學能夠掌握,也讓少數好的同學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突破。這就要求兼顧優秀生和差生的共同進步,全體同學都能夠有所收獲。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歷史 教學創新
是什么原因導致現今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呢?筆者仔細推敲了下,大致有以下三點:
1、體系繁雜的教材:
現在江蘇的歷史教科書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兩個版本。總體來看兩個版本的體系內容大體相似,但是兩本教材也都有內容繁雜、結構松散的缺陷。再加上教材形式是以專題史的形式出現,時間跨度大,所以對于具體事件的描述過于簡單枯燥,難以調動學生興趣,更不要說拓展學生思維了。很多學生如果初中歷史的基礎不好的話,很難一下子進入高中歷史的學習。
2、滯后的課堂教學: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結論性知識的掌握。大多數教師都是充分地去挖掘歷史事件的背景、盡量淡化事件的經過,爾后又深刻分析其歷史影響。這種重兩頭、輕中間、重結論、輕史實的做法勢必會讓學生覺得索然寡味。再加上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又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和結論,就會使得學生加倍地厭惡歷史,產生厭學情緒。如果沒有了學習的樂趣那也就談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3、競爭下的功利主義:
現在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高校里面熱門的專業往往都是就業形勢最好的。在這樣的功利主義下,學科之間也有了高低上下之分了。甚至在中學階段很多學生和家長之間都存在著貶低歷史、輕視歷史的現象。他們認為學習歷史對以后的工作沒有用處、它只是通向大學的一塊敲門磚而已。于是,在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是男是女"的荒唐疑問;在試卷上出現了"的侵略者是八國聯軍"這樣荒謬的答案。
歷史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那些自己能意識到的對實際生活起作用的知識最感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順利地實現"鏈接",讓學生學到一種方法、思想或一種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步入社會、走向世界所必備歷史眼光、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
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怎樣實現歷史與現實生活的連接呢?
1、設疑導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子曰:知之者不如樂知之者。而設疑導學就是一種極好的手段,質疑、解疑是創造性思維的誘因和創新思維能力不斷增長的有效途徑。它可以營造氣氛,并且觸動學生的思維與情感,誘發學生的求知欲。
2、創設情境,鼓勵探究:
現代教學的一大特征就是啟發性,啟發的要素之一便在于創設問題情境。情境創設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書在內的多樣化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掌握知識、思索、探求、實踐的空間。就歷史學科而言,創設情境的基本來源是教材、以及相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
3、補充觀點、開拓思路:
"讓學生依據有關史料,通過獨立思考,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個人質疑,認識和判斷,得出相關的歷史結論"這是《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歷史教育目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學生能經常運用思辨學習法來提高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造一個思辨的課堂,拓展思路,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如講到時,我介紹了一種觀點:有人認為"殖民化在世界范圍推動了現代化進程,如果沒有近代西方殖民征服,人類尤其是東方各民族所有優秀的本質自然將永遠得不到發展。"你怎樣看待這一觀點?并由學生討論回答。
觀點的補充,能讓學生突破傳統的觀點,開闊思路,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4、鼓勵質疑,敢于發現: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非常重要。
如講到《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課后習題時,有學生回答:材料說明了陶片放逐法也有弄虛作假的可能,有不合理之處,說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他的回答令我驚訝,也令我欣慰,驚訝的是他的看法與書不同、與眾不同;欣慰的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激疑、探疑、釋疑,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豐富自己的知識,獲取新的認識,得出新的結論。
5、古今結合,聯系現實: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他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無論哪段歷史都可以與現實密切聯系,都可以在現實中看到歷史的發展。
關鍵詞:微課;法本教學;應用研究
在多媒體技術初步應用于教育教學之后,授課方式的多樣化給師生帶來了不同的體驗。近年來,隨著投影技術和軟件支持上的不斷完善深化,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在此大背景下,各種新型的教學視頻、教學網站、學習工具、網絡平臺都涌入了教學領域,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面臨著資源選擇和利用的問題。目前,在多種新型化教學手段中,微課以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應用面廣”等特點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1]為了推進微課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有關比賽,涌現出一批較為優秀的微課作品,這些作品的知識涵蓋了經、管、法、文、理、工六大學科領域。許多學生開始對中規中矩的日常教學活動產生厭煩情緒,喜好通過手機或平板端觀看相對短小簡潔的教學資源。這種新穎的方式固然能夠激發部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然而各學科之間的特點不同,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也存在差異,因此,如果僅僅為了體驗媒體帶來的教學方便和樂趣,可能最終會影響到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如前所述,每個學科領域都有獨特的知識結構和講授方式,針對法學而言,它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并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需要貫穿大量的司法案例,在學科內部根據調整法律關系的不同,又被細分為憲法學和各部門法學,因此,作為教師而言,不僅應當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需要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保障。然而在“互聯網+”的時代下,許多案例和法律規定都非常容易收集,如何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就是教師首要思考的問題。
一、本科法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學教學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15年我國本科院校中開設法學專業的共有628所,[2]主要以培養法學研究人員為目標。大規模的法科學生培養的確為解決我國法治發展人才缺失的問題起到了有效的作用,然而在此過程中,也不斷涌現出各種問題。曾有國外學者發表過有關于研究法科學生對于行政法的態度,[3]其中提到的許多學科特點也正是法學本身所具有的。首先,法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門類,即便以最簡潔的標準進行分類,其主干課程也多達14門,每一個部門法中又自成體系,有相應的知識結構和具體內容,往往在教學課時內很難透徹地講授所有內容,因此學生很難形成完整的印象;其次,部門法中既有實體法又有程序法,無論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學生有時在同一學期內較難適應兩種學習思路;再次,法學本身的現實性與復雜性。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法學調整的是紛繁復雜的各類社會現象和社會關系,有些關系是能夠為法律所調整的,有些則是需要用其他方式加以規范的。掌握調整對象對于許多學生而言已經具有一定難度,在分清調整對象后分析法律關系、適用法律規則更為不易;最后,法學需要實踐經驗的積累。掌握法律規范固然重要,但學習法學的目的除了研究法學基本問題外,更重要的是解決現實問題。法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如果脫離了實踐和對社會的認識,掌握的知識就是膚淺、空洞的,很難有真正的實用價值。目前各高校為了完成學科建設和教學計劃,都按照傳統模式開展教學工作。但由于法學學科具有上述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首先,人才培養計劃與職業需求之間存在脫節。我國各高校法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基本都是按照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實踐課程、專業模擬課程等幾類進行教學安排,以滿足法科生的基本學習任務。但在大多數學校的培養計劃中并不十分強調法律實踐活動和實踐教學環節,即便在培養計劃中有課時安排也沒有真正地落實。然而,社會中各類與法學有關的工作崗位,都要求工作者不僅應當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相應的規范分析能力和運用能力,這是因為相關的工作事務都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根本保障。反觀如今大多數走出校門的法科生,經過四年的本科學習,學生在畢業時對法學知識的理解顯得十分淺薄,大多數同學對各部門法的知識結構體系較為陌生,法條內容不熟悉,自然也無法有效地運用,最終在就業時面臨著尷尬的局面。其次,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課時數內完成教學工作任務,授課老師最常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在講授的過程中會穿插問答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但由于教學班級人數較多,學生往往缺乏主動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因此,在相對緊張的教學時間內,很難開展有效的互動環節,但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顯然比授課式更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的,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知識運用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反觀目前的課堂教學,顯得索然無味,相對枯燥,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再次,教學理念相對陳舊。在法本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依然持有相對陳舊的教學理念,認為只需要將法律概念陳述清楚,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并不十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接受度。近年來,對于法學教育究竟應當實現何種教育目標的研究較多,是精英教育還是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是理論傳授還是技能實踐等類似問題一直成為爭議的焦點。[4]各種教育類型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有所不同,就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法本教育而言,基本上屬于以職業化為目的的理論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并不需要教師過多的對教學理念進行更新和發展,只需要按照傳統學科體講解相應知識點就可以實現教學目標。固守陳舊的教學理念顯然與當下“互聯網+”的時代要求不符,同時也對法學人才的培養有不利的影響。最后,教學效果考核方式僵化。目前本科階段的教學效果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試,在傳統教育中,考試不僅是評價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也是評價教學的重要標準。[5]考試本應是使學生更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精神形成的重要手段,但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考試變成了晉升機制的工具。為了能夠通過考試達到分級篩選的目的,題型安排和內容分布需要遵循既定的標準,形式也相對單一。由于這種簡化的考核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會把法學學習誤解為只需要背誦的學科,在考前突擊式復習,應付考題。對于發散性的試題并不重視,甚至抱有這種題目是少數,不會對分數產生太大影響的思想。綜上,目前我國的法本教育在設計、方式、理念、考核四個環節上都存在一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樹立新型教育理念,結合網絡時代提供的新工具新手段,能夠用更靈活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法科生培養的真正目標。
二、本科法學教學中微課應用的可行性
就本科法學教育的改革方式,之前已經有不少學者從各個方面做出研究。有的學者從法學教學方法的完善角度論證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性;[6]有的學者以高校法學課堂作為研究對象論證教學改革的必要性;[5]有的學者以部門法為切入點,結合各法自身的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建議。[7]在法本教學的改革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傳統問題的解決,還需要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尋求教學方式上的突破,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有學者將微課總結為:是以視頻為載體,針對某個教學內容或環節而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資源。這一界定是首次將微課定義為新型教學資源,強調教學活動中的資源整合。[8]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微課以其短小精煉、重點突出的優勢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目前,微課的推廣主要是通過比賽形式,各高校組織教師自愿參加,由參賽教師自己選擇授課主題,完成教學設計制作相應的教學視頻,截至2014年,據統計參加微課大賽的作品總數接近10000節。[1]盡管微課這種模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教育教學者們的認可,但卻尚未走進日常的教學課堂中。現有的對于微課如何在課堂中運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基礎課上,而微課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也可以很好地解決法本教學中面臨的難題。其適用的可行性可從以下方面加以論證:首先,微課的獨特屬性可以彌補傳統法本教學中固有的缺陷。其一,微課是一種可以再生的課堂教學資源,而課堂資源往往難以保存且不可復制。與此相比,將一些知識點制作成微課之后,無論課堂上還是課后,都能夠讓學生及時得到學習資料。其二,微課是一種相對便捷的教學資源,可以靈活地運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有上下課時間限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學習效率方面只能是兼顧,整體課堂的教學頻率趨于一致,很容易讓聽課者和授課者產生疲憊的感覺。特別是在高校本科教學中,部分授課者需要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內多次講授同樣的教學內容,聽課者在一天之內也要接受不同部門法的知識,加之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所差異,會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效果。傳統法本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會讓雙方都感覺枯燥乏味,只有更加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才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微課作品一般時長在8-15分鐘內,綜合運用了多媒體影音等多種呈現方式,從感官上能夠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也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可以相對靈活地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目前,隨著微課的不斷推廣,法學類微課作品數量已有近千余件,涵蓋民法、經濟法、刑法、訴訟法等多個部門法,如果教師能夠將這些作品穿插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增添形式的多樣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其次,微課對知識點的分割能夠更好地突出重點。許多學習法學的同學認為部門法知識點繁雜,重點難以把握,背誦記憶量龐大。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與授課的方式和內容有直接關系。傳統法學教學中,課堂知識往往是依照大綱的要求完成相應授課計劃,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兼顧到重點、難點、考點的講解,因此課上內容知識點繁雜且籠統,為了全面就無法做到精致,為了精細就會影響授課進度。這樣的局面對于部分教師而言,最終會導致授課內容過于分散和稀疏,破壞了知識結構的體系性。恰恰法學是一門較為抽象、極其強調邏輯體系的學科。而微課則是以每個具體知識點作為內容的分割,它可以在整個知識體系內,按照一定的邏輯對知識點進行專業化精細化的呈現。每個微課作品一般都只講解一個獨立的知識點,其中包含案例引出、問題介紹、問題講解、案例回評幾個部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完整地學習一個知識點,同時還能夠加以反復思考練習。加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點的精髓。最后,結合微課教學更符合學生的接受力。在高校法學教學的過程中,課堂上多以教師主導的方式把握整節課的進程。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學時間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法學概念內容本身較為復雜晦澀,既要熟悉理論還要結合實踐。因此,教師為了能夠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計劃,只能采用強度較大的講授式。這種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而在微課作品中,即便教師是視頻的制作者,但采用微課手段后,教師不單是課程內容的講授者,更是學習的引導者,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興趣,能夠在師生間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較為寬松的學習討論環境。在這種氛圍中,更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三、法本教學中微課的具體運用
將微課運用在本科法學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形式,還能幫助教學目的的實現。在運用中包括以下具體環節:
(一)樹立正確的法學課程微課設計理念
首先,在設計時要注重法學學科的特點。法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兩個重要特點:其一,理論性較強。本科教學中的14門法學主干課程都有各自獨特的理論體系,每套理論都有自身的方法論和邏輯。其二,注重實踐。法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司法實踐中的判例是極其重要的教學資源。在法學課程微課設計的時候,應當把握住法學的學科特點,即便采用新型的方式展現知識內容和結構,但仍然要注重用學科知識支撐體系和觀點,并且注重引導學生對案例的思考,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在設計時應當注重微課本身的特點。有學者將微課的特點概括為四個方面,即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和共享性。[9]微課主要是以視頻為載體,包含與教學有關的其他資源的整體。一方面微課具有微小便捷的特性,另一方面微課必須具有完整性。換言之,在設計微課時,不僅要做到“微”,還應當盡可能完整呈現一個知識點,不破壞知識的內部結構。例如:在制作物權法上“拾得遺失物”這一內容的時候,不僅要對遺失人、拾得人的權利義務進行講解,還要對拾得人將拾得物處分后,受讓人的權利義務進行講解。最后,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在設計微課的過程中,設計者應當不斷突破和創新,利用多媒體手段,盡可能從新的視角來展現創造性。例如:在介紹民法發展歷史的時候,由于知識點相對枯燥,學生對國外法典名稱和頒布時間總是記憶不精準,可以結合高中歷史知識,喚醒學生的記憶,將知識融會貫通。
(二)運用適當的法學課程微課設計方法
根據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微課的研究,一節微課主要以微視頻為核心,輔以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學習指導、教學反思、問題解答等多個環節。胡鐵生將微課按教學方式分為講授類、演示類、實驗類、練習類、表演類、討論類、班級活動類、合作學習類以及探究學習類等。[10]目前,法學類微課一般都是講授類,以教師的講解為一節微課的主要內容。但實際上,法學課程也有不同類型的知識,如果都采用講授式,那么微課難免會成為傳統課堂的微縮版,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法學課程本身的特點,設計微課時應當采用適當的方式。具體而言,基本概念類的微課資源應當以講授式為主,案例分析類的微課則可以采用討論類、表演類等多樣化的方式來呈現;體系結構類的微課則可以采用講授結合探究的方式呈現;而涉及考點類的微課可用討論加練習的方式。通過教學方式的有機組合,對學科知識進行分類,有針對性的采用相應的方式,不僅能夠起到豐富教學形式的作用,同時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微課中呈現的相關內容。
(三)采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微課設計流程
微課設計流程主要包括選題、教學設計、視頻制作、輔助材料、上傳、點評反饋與評價修改。設計流程應當有科學的教學理論和模式加以指導,才能夠創造出優秀的微課作品。有學者研究過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微課設計,[11]有學者研究過基于現代教學理論設計法學教學模式。[12]在微課設計流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教學設計,它的核心在于通過講授者的設計,能夠讓學習者通過介入實際問題,激發對知識的渴求,嘗試應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微課無論用何種形式展現,其最終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在微課設計的過程中,應當遵從科學的教學原理,嘗試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通過收集相關材料,明確教學內容的結構,科學展示安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們主動思考并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此外,還應當特別重視反饋和評價環節,在設計相關聯系和測驗題時,保證題目與所學知識的緊密相關性,并且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掌握程度,設計難易有別的練習題,全面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結語
微課在教育領域應用不斷擴大,是一種促進教師思考教學方式和資源創新的有效途徑。與其他教學媒體相比,微課具有圖文并茂、短小精悍、傳播方便等多方面優勢。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微課將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目前,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困難,可以通過引入微課這種新型模式,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將案例與理論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動畫、表演等生動的方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但能使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還符合教學新形勢的發展和變化趨勢。
作者:張珵 曾凡證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2]高等院校法學專業統計[EB/OL].
[4]汪莉.經濟法學教學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學報,2014(4).
[5]宋艷.高校法學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0(4).
[6]劉燕.法學教學方法的問題余完善途徑———以案例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3(7).
[7]高秦偉.行政法學教學的現狀與課題[J].行政法學研究,2008(4).
[8]胡鐵生,詹春青.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2).
[9]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6).
[10]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