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增強法治意識的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關于深入推進法治建設、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部署要求,牢牢抓住增強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提升依法執政能力這個關鍵,把領導干部的學法用法守法和依法履職情況納入干部年度述法述廉考核,從“德、能、勤、績、廉、法”六個方面考評黨政領導班子、基層執法站所負責人以及執法人員履職情況與工作績效,并將考評結果與干部獎懲任用掛鉤,真正起到“動全身”的作用,不斷推進縣域法治化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市開展領導干部述法考評工作一年多以來,××市各級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守法和推進法治建設的自覺性明顯增強,依法執政、執法為民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縣域法治建設進程不斷加快,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目前,××市各級領導班子都建立健全了依法決策行為規則和程序;各鎮政府都組建了法制工作室,聘請了常年法律顧問;所有行政執法機構都建立了法制科或明確了專職法制員。全市涉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高達100%,各類行政爭議案件下降26.1%,量下降25%,八類刑事案件下降54.6%,法律咨詢和服務覆蓋所有行政村。法治建設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市經濟增幅連續五年獲“省政府上臺階獎”,各項指標已從過去南通“小六子”躍升至南通前列,有的指標已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呈現強勁的發展態勢。××市開展領導干部述法考評工作,受到上本文來源:文秘站 級領導機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廣泛關注。
市委“立足干部述職、注重法治實績、完善考評體系、強化激勵引導”的述法考評經驗受到了上級有關領導的肯定。領導指出開展領導干部述法考評,有助于領導干部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提高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并要求其它城市各部門認真學習借鑒××市的做法,從實際出發,有組織、有步驟地在各級黨政機關和執法部門開展領導干部述法考評工作。要科學確定述法考評內容,健全完善述法考評機制。述法考評內容要立足工作崗位職責要求和依法履職的實際,把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述法考評的重點內容。要以現有干部述職述廉考核制度為基礎,分層組織、分類實施、立足述職、綜合考核,確保每個環節客觀公正、公開透明。要注重結果運用,發揮“杠桿”作用。考評結果要及時提供給所在地組織部門并反饋給個人,與干部獎懲任用掛鉤。要加強組織領導,穩步推開,確保述法考評工作健康有序開展。要把開展干部述法考評作為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和管理的有力抓手,切實加強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紀委、組織部門牽頭,政法委積極配合,基層黨政部門共同參與、分工落實的工作格局。紀委、組織部、政法委等要協同配合,科學制定干部述法考評指標和運作程序,切實把述法考評與述職述廉考核有機結合起來,把干部述法考評與法治創建考評有關指標有機結合起來。各地依法治理機構要發揮職能作用,與當地黨政部門共同謀劃、精心組織,規范實施干部述法考評活動。
××市開展領導干部述法考評工作經驗,不僅為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探索了新的抓手,而且對改進和完善領導干部述職述廉考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促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從制度上保障法治實績。二是有利于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述職述廉考核制度。把干部依法履職、公正執法的實績以及推進法治建設的各項指標,列入干部述職述廉考核的內容,不僅是對干部述職考核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創新,更是對現有干部監督管理體制,特別是干部述職內涵和政績評價體系的豐富和完善。三是有利于增強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提高法治水平。開展領導干部述法考評,把領導干部依法履職情況列入述職述廉考核內容,通過“倒逼”機制,形成對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守法的制度約束,促使領導干部樹立信奉法律、崇尚法治的理念,增強法治意識。四是有利于鼓勵探索創新,豐富和完善法治建設實踐。總結推廣如皋述法考評經驗,有助于激發基層法治建設活力,調動各地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積極性,在探索創新中把法治建設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要求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不斷培育法治建設工作新亮點,不斷開創法治建設新局面。
開展領導干部述法工作匯報材料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輔導員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況
1.對法治精神理解不夠準確
隨著我國社會法律知識的普及,大部分大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但是僅憑這些感性的法律意識并不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不能從整體上提高其法律知識水平。大學生普遍對法治精神的理解不夠準確,沒有意識到法律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
2.對法律法規有偏見和抵觸情緒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快速發育的階段,有著極強的被認可和需求的心理沖動,同時會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由于其法律意識尚未成熟,只接受過以灌輸為主的法律教育,許多大學生對法律法規有一定的偏見和抵觸情緒。
3.輔導員過分強調義務本位
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輔導員進行日常組織和實施的。但是教育內容過分集中在了集體意識、感恩意識、安全意識、愛國意識及中華民族傳統傳承和各類禮儀禮節等方面。這些教育大部分屬于義務本位的教育,強調了學生對集體、社會的服從意識和應盡的義務。但是忽略了大學生合法權益保護的教育,更遑論法治的真正含義及其對社會發展的意義的教育。
二、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法律素質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和接班人,他們的法律意識的高低決定著我國法制建設的速度和深度。首先,大學生要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了解國家憲法、民法和訴訟法。尤其是與自身權益相關的勞動法。其次,還要具備法律人意識,要懂得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不去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例如,有關知識產權的內容,是大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培養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 對保護智力創造成果、推動科技進步、繁榮科技文化市場、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增進國際技術文化交流等都有著積極作用。最后,還要具備公平正義的理念。公平正義是我國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學生要具備公平正義的理念,渴求、參與并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1.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輔導員工作的重點。輔導員應該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形成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律意識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和處理大學生事務時,按照國家法律和學校規章制度開展工作,給大學生樹立公平正義的榜樣。同時保障學生的合法請求權、正當選擇權、合理知情權和事后救濟權等,通過這些權益保障,增強他們維護自身權利的法律意識。
2.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民主與法制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法治社會的標志不是具備完整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法律體系,而是在于社會成員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維護法律賦予的權利和行使法律規定的義務。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法律信仰,將法律意識內化到大學生的日常行為中來。
3.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維持市場經濟的秩序的根本在于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學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骨干,如果他們缺乏法律意識,在參與到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不能用法律法規約束和規范自身的行為,阻礙社會發展。他們只有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才能正確地運用法律思維來思考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總之,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輔導員要借助自身工作的便利條件,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 公民意識 培養模式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認識,它既包括公民對其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認識,還包括公民對其在國家中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自我認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奮斗目標,作為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素質,將擔負起實現法治中國的重要任務和神圣使命,而大學生公民意識,將直接影響到現代民主法治理念的提升和法治社會的發展,也將對法治中國目標的實現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至關重要。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意義
一方面,這是提高公民素養的必然要求。一個法治國家的發展必然要求公民具有較高的素養,主要體現為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能夠充分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承擔社會責任。而提高公民素養的邏輯起點就是公民意識的培養,當公民對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了明確清晰的認知,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公民素養才有提高的內在動力和持續力。
另一方面,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要義是依法治國,就是要使公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依法治國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要求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治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維護法律的權威。公民意識培養能有效地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法律意識和法律規范最大限度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人們自覺遵循的信念和行為規范,使公民樹立對社會的責任和對法律的信仰,形成較強的權利義務意識,從而構建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
大學生對公民意識認知模糊。其一,大學生對自身的公民身份認知不足,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大學生盡管生理發展成熟,但心理和精神層面的發展明顯滯后,他們對自身的公民身份和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心理依賴性強,過于依靠父母,獨立性不強,不愿面對和擔當自身所肩負的公民責任等方面。
其二,由于大學生對法律缺乏了解,對法律的內容知之甚少,許多大學生對于公民被賦予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認識不足,導致他們無法充分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在法律權利受到侵害時,缺乏維權意識,更不知道維護權益的方法和途徑,法治的思維更無從談起,從而進一步影響了大學生法治理念的培育。
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實踐不足。其一,目前學校對于公民意識的教育僅僅停留在理論教育層面,缺乏實踐的具體指導,尤其是法制教育方面,例如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對憲法規定的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條件和行使的程序缺乏了解,導致無法充分行使權利;不少大學生雖然在學校的組織下行使了這些權利,但僅僅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充分理解權利的內涵。
其二,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缺乏對公民意識內容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還存在著知行不一的情況,即大學生對于公民意識的基本內容有一定的認知,但是不能很好的踐行。例如大學生對于社會公德的內容非常熟悉,但是考試作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違背公德的行為在這一群體中并不鮮見。
大學生公民意識淡薄。其一,很多大學生能夠心系國家,關心社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但是也不乏一些大學生公民意識淡漠,只關注自己的生活,不關心時事,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缺乏熱情,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很難作為合格的公民參與到國家管理和社會生活中去。
其二,不少大學生法治觀念淡薄,權利意識較弱。一方面表現為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不能很好的維權,另一方面表現為對于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缺乏權利意識,麻木接受,作為公民的參與性較弱。另外,有些大學生仍然存在“人治”的思想,存在“官本位”的意識,對法治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形成法治信仰。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指導思想及內容
明確指導思想。一方面,強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思想觀念體系,它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功能、目標方向、價值取向和實現途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在我國法治發展的進程中,公民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其指導下形成公民意識,充分參與國家事務與社會生活。只有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形成的公民意識,才能夠更好地促使大學生成為“好公民”,從而推動法治中國目標的實現。
另一方面,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目標和原則,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先進的、根本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提供了全社會、每個公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提供了明確可行的價值評判標準,對于不斷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法治中國的實現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價值要求,因此公民意識培養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從而實現公民意識培養的實效性。
公民意識培養的內容。首先,以主體意識教育為前提。公民意識培養必須以主體意識教育為前提。主體意識包括公民對自己公民身份的認知,對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認識,并對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的認識。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淡薄,參與性不強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主體意識。只有公民個人的主體意識覺醒,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才可能真正形成公民意識和獨立人格。公民主體意識的確立,有助于公民樹立主人翁思想,并自覺自發地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懷著青年一代對國家和社會的極大的熱情,形成巨大的動力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從而促進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的形成,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
其次,以國家認同教育為重點。公民必須是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可見公民的存在是以國家的存在為前提的,那么公民意識的形成也必須以對國家的認同為前提條件。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護一國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為人們只有對自己的國民身份有所認知,感受到自己與國家產生的密切聯系,對于國家產生一種自我歸屬感,才會自覺關心國家利益,在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才能夠感到義不容辭,做到挺身而出,在國家文化受到歧視時才會對國家的發展自愿地擔負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①
國家認同教育主要表現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所謂愛國主義,是指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反映了人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就從父母、家庭的依賴中走出來,在面向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尋求新的歸屬,包括對群體、他人的歸屬,對社會、國家的歸屬。國家認同教育,應當針對大學生這一時期的歸屬的心理,對他們進行系統的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幫助他們從歷史邏輯的高度,對中華民族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有一定的認識和把握,認識中華民族的命運與未來,促使他們把感性的不穩定的愛國心理上升為理性的堅定的愛國信念。②
同時,國家認同教育應該將愛國主結統一、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內容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和熱愛。另外,國家認同教育還應把大學生的愛國思想轉化為愛國行動,將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愛國信念轉化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去,形成為國家和社會奉獻的態度,形成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
再次,以社會公德培養為基礎。社會公德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公德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公民意識的基礎。公民公德意識的高低,決定了公民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態度,決定了公民社會責任承擔的程度。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個人與他人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大學生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奉獻力量,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主要包括對大學生進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教育,使大學生養成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習慣,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③
最后,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核心。權利義務意識作為公民意識的起點和歸屬,貫穿公民意識的全部內容。公民意識培養必須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核心,應當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樹立法律信仰,增強法治意識。權利義務教育應當達到四個層次的目標:
一是使公民在思想和心理上對依法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產生認知和認同,全面掌握其基本內容及其價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與捍衛這些權利的方式;三是公民把法律權利和義務作為行為標準,正確進行法律判斷和行為選擇,自覺將行使公民權利的行為規約于法律規范之中,以免損害其他主體的合法權利;四是公民自覺履行義務,承擔相應的責任。權利義務教育一方面要開展法治教育,營造法治氛圍,使大學生的權利義務觀念內化于心,另一方面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組織法院旁聽,召開模擬法庭,開展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活動,使權利義務意識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應付諸實踐,外化于行。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路徑
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夯實公民意識培養的基礎。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重點。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主陣地,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特別是要介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重點講解基本法律制度和公民的權利義務,使大學生了解法律制度,認識到自己所享有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激發他們的公民主體意識,更好的提高公民素質,理解公民與國家、社會的關系以及自己所應承當的責任。利用《形勢與政策》,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及國家在社會發展中實施的各種政策,有利于學生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時政,了解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國家在發展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利于激發他們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專業課作為有效補充。專業課程的內容雖然并不直接涉及公民意識的內容,但利用專業課程開展公民意識培養可以起到隱性教育的效果,具體可以借鑒美國德育的方式。在美國,學習任何一門專業課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的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倫理問題,將公民意識的培養融入專業學習中,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那么在我國高校的專業課中,可以借鑒這種方式,介紹從事這個專業應當承擔的法律權利和義務有哪些,這個專業將面臨怎樣的社會倫理問題,以及從業者應當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等問題,從而鼓勵學生在專業領域進行公民意識的探索,達到公民意識培養的目的。
有效依托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實現培養目標。校園文化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特殊的精神環境、濃厚的文化氣氛、良好的校風、學風、和諧的師生關系、合理的規章制度,這些校園文化的內容都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不亞于正式的課程。因此,應將公民意識的內容融入校園文化中去。
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平臺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起到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促進學生公民行為養成的作用,實現公民意識培養的目的。
開展多樣的社會實踐,提高公民意識培養的實效性。通過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提高公民意識培養的實效。相較于其他形式,志愿者活動具有自愿性、實踐性的特征,是廣大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如深入社區開展普法宣傳活動,關愛空巢老人等活動,對提高公民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有很大的幫助。
組織建立關于公民意識培養的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增強公民意識。如創建法律學社,組織有關專家、老師舉辦公民權利方面的講座,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辯論等,如建立社會學興趣小組,通過召開模擬聽證會,組織學生對國家、政府即將實施的公共政策進行模擬聽證,增強學生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度與參與意識,達到增強公民意識的目的。
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在當今的網絡信息社會,網絡在大學生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平等性等特點,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開發建立相關網站或網頁,發揮網絡平臺的宣傳教育與引導作用,將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設置其中,同時注意內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更好地吸引學生。
其次,利用校園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網絡平臺,添加公民意識的內容,使學生在訂閱微博、微信中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最后,通過加強對網絡的監管,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公民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公民意識教育的開展積累寶貴經驗,更好地促進今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工作。
(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思政部)
【注釋】
①李俊卿:“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實證研究與培育路徑”,《社會科學家》,2010年第11期,第107頁。
②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3頁。
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強化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和體系
1、突出抓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全面落實《關于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圍繞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新任務,組織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團,深入村居、企業、學校等單位開展宣講活動。
2、突出抓好憲法的宣傳教育。大力宣傳憲法確立的國體政體、領導核心、指導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務、公民的權利義務等主要內容,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憲法意識、公民意識、愛國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引導人民依法參與立法工作。組織開展“12·4”憲法宣傳日暨全國法制宣傳日系列宣傳活動。
3、突出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宣傳教育。著重宣傳與推動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相關的法律法規。落實國家機關普法責任制,按照“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積極開展部門法宣傳,強化“法治六進”的主體責任和義務,切實形成有效互動的大普法格局。
二、大力推進重點對象學法用法,進一步提升法治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群眾滿意度
4、強化領導干部、公務員學法用法。繼續堅持黨委中心組集體學法、政府常務會議學法、領導干部述法考評、黨校法律知識培訓、公務員學法考試考核等主要學法制度和形式,不斷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推行無紙化學法考法工作,組織開展領導干部、公務員網絡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5、強化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積極推動落實全省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工作部署,嚴格執行全省“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創建標準,加強學校法治教育專兼職隊伍建設,培育校園法治文化,組織參加全省中小學生網上法律知識競賽,不斷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質。
6、強化企業經管人員依法經營管理能力。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等各個環節更加規范有序、守法誠信,進一步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誠信經營和依法管理的能力。開展企業防范法律風險普法,推動運用法治手段促進企業加強誠信體系建設。
7、強化農民和流動人口的法治宣傳教育。穩步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普法聯盟”,把“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主題教育與“大走訪、大送法”法治惠農活動緊密結合,繼續開展“農民工學法活動周”,幫助廣大農民工和流動人口有序融入當地社會,不斷提高農村普法實效。
三、切實打造法治文化建設品牌,進一步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引領向上作用
8、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成果展示年活動。開展法治文化示范點創建,推動縣鎮村三級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組織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不斷激發群眾自覺學法用法的熱情。
9、實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把法治文化作為發展公益文化事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提升農家書屋的法制圖書種類數量,不斷完善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體系;廣泛開展各種主題法治文化“六進”活動。
10、組織法治文化建設成果展示。加快普法產品的研發和宣傳推介,加大重點對象和重點領域普法產品的供給,村居(社區)實現法治宣傳掛圖、普法口袋書全覆蓋;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博、微信等各種傳播媒介,向群眾進行各類法治文化建設成果的刊播、展演、介紹。
四、提升基層依法治理法治化水平,進一步促進全社會法治理念的普遍認同和遵行
11、促進法治與德治的融合。協調縣文明辦等部門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增加法治宣傳在文明城市、文明行業(崗位)創建考評中的占比,通過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12、深入開展基層法治創建。以創建省、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為基礎,開展“法治創建提檔升級”行動,不斷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規范、引導作用,促進基層組織和群眾在法治化軌道上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
五、籌備“六五”普法考核迎檢工作,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問:您認為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劉佳(重慶市江北區洋河花園實驗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品德與生活》的延續,它仍然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但又注入了新的內涵,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將“法治教育”融入課程,體現了德法并育的教育新思路。全套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空間,均融入了相關的 “法治”元素,除此之外,還將六年級上冊作為了法治教育專冊,有利于較系統地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憲法意識、法治意識,以及幫助學生樹立權利觀念、程序公正等現代法治價值理念。
朱長剛(重慶市江北區玉帶山小學):我認為新教材主要有三個亮點。亮點一,同樣都強調回歸生活,新教材更加注重主題的聚焦。亮點二,同樣都強調道德養成,新教材更加強化法治教育。亮點三,同樣都強調自主學習,新教材更加注重綜合實踐。新編教材非常注重跨學科的綜合,內容涉及學生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要求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盡可能設計安排有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讓學生在生成性的活動中思考、踐行。
廖思思(重慶市南開中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教材非常適合新生對于初中生活的入格。如第一課講到小學到中學的過渡,引導學生樹立目標和夢想;再由目標和夢想的實現離不開現階段的努力――學習,進而引出第二課的學習主題。進入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而第三課《發現自己》就正好符合這一年齡階段孩子的需要。
問:面對新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您覺得對教師而言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如何應對?
劉佳:面對充滿“法治”元素的新教材,作為一線的教師,最大的挑戰就是自身法治知識的匱乏,法治意識的淡薄和法治思維的缺乏。首先教師自己得主動學習法律知識,閱讀法律書籍,參加法律培訓,傾聽法律講座,讓自己懂法;其次要轉變觀念,崇尚法律,守法并會用法;最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將法律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讓它變得親切而熟悉,要把干巴巴的法律條文與生動的案例結合起來,讓它變得豐滿而生動,在學生稚嫩的心靈中播下法治創造美好生活的種子。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縣政法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改革創新,勇創一流,堅持主動作為,真抓實干,堅持以普法、行政執法、司法、法律監督和法律服務等法制建設各環節整體推進的同時,堅持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求發展”的工作中心,著力加強有針對性的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加強反警示教育宣傳工作,扎實推進“無鄉鎮、村(社區)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為促進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維護和諧穩定,服務和改善民生,建設和諧城關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1、突出憲法宣傳教育。大力宣傳憲法中有關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活動基本原則等內容,牢固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形成崇尚遵守憲法、貫徹維護憲法的良好氛圍。
2、圍繞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深入宣傳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深入宣傳公平競爭、市場經濟基本法律原則和相關法律法規;深入宣傳資源、環境、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努力推動我鎮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3、圍繞促進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發展,大力宣傳勞動、就業、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等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勞動爭議、房屋拆遷、土地承包和征用以及企業改制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安全生產意識和自覺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意識,有效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糾紛。
4、圍繞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大力宣傳與平安建設有關的法律法規。加強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法制宣傳教育;加強基層民主自治、維權、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5、圍繞“無鄉鎮、村(社區)”創建活動,加強反警示教育宣傳工作,繼續推進“回歸社會”工程,充實健全“四位一體”的幫教組織,形成教育轉化工作的合力,切實提高鞏固工作質量。
三、“法律六進”工作
1、深入開展“法律進機關”活動
要通過深入開展“法律進機關”活動,使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知識,熟練運用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誠信守法、依法辦事的觀念,不斷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務社會的質量,為全面推進我鎮法治化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2、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
通過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工作,深入開展以“崇尚科學、關愛家庭、珍惜生命、反對”為主題的反警示教育。以“法律進萬村大服務”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農民普法對象參與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樹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觀念;進一步增強農村“兩委”干部的法律素質,提高依法決策、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改善農村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提高農村法治化管理水平,為保障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奠定良好法治基礎。
3、深入開展“法律進學校”活動
通過深入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法律進學校”活動,在校園營造學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增強學校領導、廣大師生的法制觀念和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真正做到學校依法管理、教師依法執教、學生自覺守法。使學校法治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的法律素質得到明顯增強。
4、深入開展“法律進企業”活動
要通過學法用法,使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知識,熟練運用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進一步增強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樹立誠信守法、依法經營、依法辦事的觀念,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經營管理的水平和依法維護企業及職工合法權益的能力。
5、深入開展“法律進社區”活動
通過開展“法律進社區”活動,把反工作納入社區建設工作中,在社區形成崇文明、反對的濃厚氛圍,教育廣大人民群眾自覺抵制、遠離,使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不斷增強。社區管理、服務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進一步完善,居民參與管理基層公共事務的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社區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動社區自治工作向縱深開展,推進社區依法治理,為社區居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四、基層依法治理工作
圍繞鎮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和“民主法制示范村”創建活動,促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提高適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事務和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經營、依法管理的能力,依法保障“四個民主”的全面落實,扎實推進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將政府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五、具體要求
1、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各單位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計劃,要注意把握重點工作,抓出亮點,同時要全面兼顧,整體推進,使“五五”普法工作在新的時期每年都有新的發展和亮點。
2、加強對基層干部的反邪知識培訓,提高和增強他們的識別、防范和抵制各類的能力。
3、全面加強專職、兼職、志愿者三支普法隊伍建設,開展學習培訓,努力提高普法宣講員的政治、法律素質,充分發揮普法骨干和積極分子的作用,努力增強法制宣傳的實際效果。
4、加強網上法制宣傳,認真開展12.4法制宣傳日和特定日期專項法制宣傳活動,深化基層法制宣傳陣地建設,擴大法制教育覆蓋面。
5、適時組織普法隊伍業務培訓,積極培養典型,研究探索普法工作新模式,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
一、健全法治體制,誓做維護校園穩定的護航員
接上級指示精神后,校領導班子立即集體學習文件,及時安排部署,成立了學校“法治進校園”活動領導小組,校長張東涌為組長,副校長李貴才為副組長,行政其它人員及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同時,還特聘請東來派出所教導員員峰同志為我校的法制副校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領導小組加強對學校法治工作的研究、督辦和管理,建立學校法治工作校長負責制,落實各項工作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并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制定法治進校園實施方案,確定工作任務,整治重點,對工作進行具體安排部署,做到任務落實到人。真正做到學校依法管理、教師依法執教、學生自覺守法,為全面推進全市法治化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領導小組定期集中組織全校師生,班子成員認真學習。加強法制文化建設,大力開展“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制主題教育活動。學校法制教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課程標準》規定的法律知識學習內容以及學校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體制的健全,為創建和諧穩定的校園提供了可靠地保證,打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班子成員和教職員工紛紛表示,誓做維護校園穩定的“護航員”。
二、搭建多種平臺、爭做普及法律知識的宣傳員
通過搭建各種平臺,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師生法制教育宣傳網絡。主要做法:
1、在教學樓前懸掛法制宣傳橫幅。強化師生法律意識,升旗儀式上利用“國旗下講話”對全校師生進行法制教育。
2、利用校園廣播站第七節大課間廣播時間,法制辦公室選拔學生干部定期廣播,進行法制宣傳。
3、利用每周一第七節課班會,建立學法律、知榮辱、明是非陣地。各班召開“法制教育”主題班會。學校為每班印發了宣傳材料,對學生進行專題教育,學校領導進行了檢查。
各班學生人人參與討論,班主任大力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了學生知法、學法、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各班每個學生辦一期法制教育手抄報。
4、借助《品德與社會》課程這個教學的平臺,對學生進行法律和思想教育,通俗地、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的危害教育,讓學生從小學會拒絕,珍惜生命。
5、搭建警民關系平臺,特邀請法制副校長員峰和民警張云彪同志在全校大會上做“法律知識”報告,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安全防犯意識。
通過深入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法律進校園”活動,在校園中營造學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增強學校領導、廣大師生的法制觀念和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學校法治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的法律素質得到明顯增強,人人爭做普及法律知識的宣傳員。
三、完善校園警務室,甘做促進校園平安發展的調節器
學校政教處,建立健全“校園警務室”,嚴格落實校園內部保安巡邏措施;加強學校護校值班人員的思想素質教育,作到24小時值班,加強校園周邊地區治安巡邏,營造良好治安環境。保衛處和政教處成員,甘做促進校園平安發展的調節器。他們協助門口保安,整頓上學、放學期間接送孩子車輛的擁堵,打擊校園周邊社會閑雜人員和小偷的囂張氣焰,不斷凈化校園治安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社會閑雜人員少了,門口接送孩子的車輛秩序井然了,學生的城管法律意識增強了。全校師生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創建“和諧校園”的工作中去。
《法治與社會》雜志按照“封面聚焦”、“人大版”、“法治版”、“社會版”四大塊設置欄目。“封面聚焦”屬刊物的獨家策劃,欄目定位要求貼近省人大常委會的中心工作,圍繞監督、代表履職、專題報告、執法檢查、立法、民主法制等方面的熱點策劃選題,強調現場感及獨家新聞源,強化獨家觀點,強調建設性及導向性。“人大版”以報道省市縣人大工作為主要內容,分別設置有“特別關注”、“市縣巡禮”、“代表星座”、“辯論大廳”、“人大新事”、“委員論壇”等欄目。“法治版”關注民主法治建設中的熱點事件、熱點問題,從法治的視角解讀立法、司法、行政,主要有“立法經緯”、“法眼天下”、“法案在線”等欄目。“社會版”側重于從社會的角度介入報道人大工作,對一些關乎民生民意民情的熱點社會事件進行深度報道,主要有“焦點觀察”、“民生民意”、“媒體精粹”、“史海回眸”、“前沿視點”等欄目。
選題策劃是一個刊物的靈魂,貫穿于編輯出版的始終。《法治與社會》雜志著重加強“封面聚焦”的策劃,圍繞省人大常委會的中心工作,圍繞立法、監督等社會的關注點,圍繞民主法制建設中的一些標志性事件、深度的法治事件、關乎民生的重大事件等,做好選題策劃。這些選題大多采用聚焦式、多角度、多側面、超鏈接的方式組織安排稿件,既有對新聞現象的分析、透視,又有專家對客觀事實的評議分析,這樣的組合報道既強化了刊物的品牌標識,又推動了閱讀的不斷深入。這些報道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積極反響,被眾多門戶網站刊登,受到讀者好評。如《激活詢問權》、《讓人民“食之無憂”》、《立法為民奏強音》、《地方立法:奠定民主法治基石》等。
深度報道能完整反映重要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追蹤其來龍去脈,揭示其實質意義和發展趨勢。由于期刊在時效上不能和報刊電視網絡比拼,而著力去抓新聞的第二落點,使自己的報道求全求深則是它的長處。抓住重大題材,聚焦民主法治領域的熱點問題,挖掘其深刻的法律、社會方面的內涵;以充分的事實吸引讀者,以全面的視角深刻展示,以獨到的見解開人眼界,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大新聞報道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我們的深度報道是在人大的執法檢查,常委會會議、委員發言、代表意見建議、法規審議、監督及其他法律個案的基礎上,尋找那些與民生與人大息息相關的問題,尋找經濟文化社會與人大的結合點,以人大的視角,法治的眼光,對大量的、豐富的材料進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有預測,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揭示事物深層的、發人深思的內涵與本質,引發讀者共鳴。由于深度報道記錄了事件中最感人的部分,觸及了各種事件的最深處,容易達到良好的傳播功效。如《“良法”時代風云錄》、《關注民生――安康市人大常委會首次專題詢問》、《綠色機關的節能之道――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人大執法檢查制度史話》等。
法治報道是《法治與社會》雜志一貫的特色,也是雜志深受讀者歡迎的一個法寶。在法治報道中,我們強調準確性與嚴肅性,強調對法律的評析與說法,注重選擇與經濟生活、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重在引導公民學法用法普法,增強公民法治意識,普及法律知識。雜志始終從讀者的需求出發,注重寓教于樂的宣傳形式,堅持“以案例倡導法治理念,以故事解讀法制新聞”,堅持“三貼近”的宣傳原則,用生動、翔實的案例和紀實的筆法,深入報道各類法制新聞事件,極大地增強了刊物的可讀性,使廣大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感受到雜志特有的魅力。
創新是前進的動力,我們把培育名牌欄目,強化核心內容作為提高競爭力的主要抓手。“封面聚焦”是雜志精心經營的重點欄目,每期一個專題策劃,已成為《法治與社會》的名牌欄目,成為其鮮明的身份標識。話語新聞的“一語驚人”、民主法治評論的“眾議”,人大理論、人大工作探討爭鳴的“辯論大廳”,成為雜志的精品欄目,很好地支撐了雜志的核心競爭力,成為雜志輿論宣傳的重磅武器。
人大期刊是人大宣傳的重要載體,是人大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不斷拓寬人大制度宣傳的領域,增強人大期刊宣傳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不斷增強期刊的活力,增強人大期刊的感染力。要克服官樣文章、簡報型文章、八股文文章、純粹會議文章、領導講話、公報等,在文章的風格、語言、表達方式、體裁上下功夫,用通訊、特寫、深度調查、報告文學、圖片等體裁,反映人大履行職權的風采。要注意克服內容枯燥、形式呆板、就事論事等問題,要在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上多下功夫,抓住實質性的問題,寫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報道來。
要加強對人大及其常委會實施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的宣傳報道。對人大組織的重要監督活動進行全面的宣傳報道,對法制建設、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的監督活動,要進行追蹤報道,對“一府兩院”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努力改進工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活動,要及時進行報道。在宣傳嚴格執法、依法辦事的典型的同時,對于那些嚴重違法的突出案例,要予以曝光,把人大的法律監督與新聞單位的輿論監督緊密地結合起來,提高人大期刊的影響力。
人大期刊在反映人大工作的規律和特點時要切實符合法律規定,增強針對性。反映民主法治進程和人大工作實績要貼近群眾,吸引群眾,增強指導性和可讀性,對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度報道,增強透明度和影響力,對立法活動和執法檢查活動中代表、常委會組成人員的不同意見,人大及其常委會所作出決議、決定等,運用適當的新聞手段和形式加以報道,彰顯人大的公開性和權威性。
要樹立人大期刊的品牌意識,在經營管理上狠下功夫,在內容創新上狠下功夫,在包裝設計上狠下功夫,力爭辦出獨具人大特色的期刊品牌。
前幾年,學科教學滲透了安全法治教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學生進行了法治教育。今年,我縣把學科滲透法治教育提上議事日程,作為各科教學重點內容,學生受教育的效果大不一樣,現在是有目的地、自覺地在學科教學中適時滲透法治教育,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法治知識的熏陶。這樣,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通過日積月累,就會懂得許多豐富的法治知識,促進他們向著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的方向發展。
十報告指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結合學科滲透法治教育的要求,秉承增強少年兒童法制意識的理念,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小學學科的特點,筆者談一談在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的舉措。
一、鉆研教材,抓住各學科法治教育滲透點
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好備課環節。各年級、各學科教師如果能恰當掌握法治教育的方法、時機,并靈活運用,對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級數學63頁《解決問題》中向學生滲透交通法規中的不得超載的條款;六年級語文《索溪谷的野》中滲透《森林保護法》的有關條款;四年級音樂《五十六個民族同唱一首歌》中滲透《國家法》的有關條款;美術《家鄉的古建筑》中滲透《文物保護法》的有關法律條款,等等。
二、利用語文課文向學生滲透法治教育內容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語文課文向學生滲透法治教育內容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在充分挖掘小學語文課文中法治教育的基礎上,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治教育。如我校周老師在教學《索溪谷的野》一課時,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文字及描寫的優美景色所吸引。在充分賞析了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圖片和視頻之后,周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這些優美景色的同時,提醒學生不忘記作為一個旅游者的責任;要想永遠擁有這么優美的景色,我們需要保護環境不受破壞。周老師趁機為學生介紹了《森林保護法》中有關保護森林不受破壞的相關條款,使學生對保護優美景色不受破壞的認識更加清楚、深刻。讓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對保護森林、保護環境形成自覺的意識。
在小學語文各冊的教材中有許多都能滲透法治教育的課文,只要我們認真鉆研,將各種法律知識適時滲透到相關的課文中去,潛移默化,學生的法治觀念也會不斷得到增強。
三、利用數學課本向學生滲透法治教育內容
數學課本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利用數學教學向學生滲透法治教育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要充分發掘數學課本中的法治教育滲透點,做到恰當滲透。如我校五年級數學教師彭老師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利用組織旅游租車時,剩余的人不夠坐一車,按以前學習的四舍五入法也不能收尾的情況下,該這么辦?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條機動車輛不得超載的規定和九十二條對機動車輛超載的處罰的規定,不但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而且解決了收尾法應用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