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驗法教學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市場營銷 案例教學 方法 探究
一、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應用特點
(一)真實可信,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用直觀生動的案例闡述理論知識,使原本呆板的理論說教變得生動、真實而可信,并增強說服力。例如,為了說明營銷與推銷的差別,筆者采用了市場開發調研的案例。在案例中,某個公司為了開發某地市場,先后派出了由推銷員及營銷員組成的調研小組。對比這兩個小組的調研活動和調研報告,就能清楚地區分和理解營銷與推銷的差別。
(二)直觀生動,深化認知
案例教學法是把營銷實踐中的典型實例進行處理后引入課堂,提供了一個逼真的事件、問題、場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面對直觀行動的案例,運用所學的營銷理論知識,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研究、討論,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透徹,并能活學活用,加強了知識的內化。
(三)有啟發式教學法的特征
營銷案例是對某特定營銷活動的內容、情景與過程進行客觀描述的資料。它一般包含問題、疑難情景或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在課堂上,教師利用案例資料,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啟發學生利用所學的營銷及其他課程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也能相互啟發,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加以思考,能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四)綜合運用,融會貫通
營銷案例的內涵非常豐富,需要綜合運用課內外知識加以分析、解決。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案例采用大多是基于某章節的知識內容,但事實上,這案例所包含的內涵往往超越了這一章節的范圍。
二、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教學中的實施
(一)確定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是案例教學課程設計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學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教師教學材料的收集和組織、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等活動才能有方向、有序地進行下去。
(二)擇好合適的案例
1、案例的內容應該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和教學進度,緊扣主題。教學案例類型多種、內容各異。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包含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案例,不必面面俱到,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加深對課程中某些重點和難點的理解。
2、案例所反映的本質問題要與課堂講授內容的重點相吻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啟發性。教學案例應蘊含能啟發學生思考的一些問題,學生需靈活運用書本中所學的知識,進行廣泛深入地思考,并通過互相討論、啟發才能得到問題的答案。
3、案例的具體情節符合客觀實際,具有現實性、可操作性和可讀性。案例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因此所選案例要符合實際情況。
4、案例的選擇還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積累的情r。案例中涉及的相關市場營銷知識最好是學生學過和掌握的內容,便于學生接受。此外,中專學生正處在心理逐漸成熟期,他們對社會還沒有比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還沒有形成相對系統而穩定、獨到的見解。教師如能用通俗易懂、情節性強、趣味性濃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就更容易誘發他們對案例學習和討論的興趣。
5、對老師的要求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完成,教師在營銷案例教學中起著主導和關鍵作用,教師的能力和水平直接決定案例教學的效果和質量。營銷案例的真實性和實踐性要求教師不僅要全面掌握營銷理論知識,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營銷實踐經驗,了解、熟悉營銷實踐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否則難以講透,更達不到案例教學的目的,這對教師來講會有一定的難度。
6、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準備
案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主角也是學生,為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學生的課前準備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難度大、綜合性強的案例更應做充分的準備。否則課堂討論的效果很難保證,甚至課堂討論根本無法進行。因而在搞案例教學之初,主要是讓學生明確自己在案例教學中的角色,讓他意識到,他不是一個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而是一個參與者。他自己擔負著對案例做出透徹分析的責任,而不是一味地聽從教師的指令。他必須做好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準備,必須以課堂主體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學生還要準備在教師與同學的影響下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技能。
7、教學過程的組織
分組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把應該講授的市場營銷理論講授給學生,這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其次將相關的案例公布出來,提出需要大家分組討論,小組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發言,表述各自對問題的看法,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爭議分歧較大,再組織討論;最后由任課教師進總結。
三、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換,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營銷案例教學中,教師是導演、教練,學生是演員、選手,教師角色的轉換是保證成功案例教學的關鍵,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參與討論的主體性地位,為學生提供表演的舞臺,這樣才能營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教師應把握好技巧,防止冷場和爆棚
學生長期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成長,面對新的教學方法常常表現出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爆炸式的釋放,一種是冷眼旁觀。碰到冷場,教師要善于及時進行啟發引導,打破冷場,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一旦出現離題萬里的偏差,則要出面干預,適當控制討論。
(三)不能忽視營銷理論的學習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教師;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G4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0-0256-02
一、案例教學法的含義及意義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最早于 1870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克里斯托弗·哥倫姆布斯·朗道爾(Christoj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創立,后被廣泛應用于哈佛大學專業教育領域的教學,并成為舉世聞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它突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而不只是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
案例教學法經過百年的實踐,已取得巨大的效果,并且愈來愈具有不可替代的實效價值。著名教育家勞倫斯認為,案例是對一個復雜情境的記錄,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全班同學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它可使課堂討論一直圍繞只有真實生活才存在的棘手問題來進行[1]。然而,真正使案例教學法“行之有效”并非易事,它是以“案例”為中心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互動,是在特定情境下的角色扮演,這一教學方法對教師與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即要規范雙方的角色扮演,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案例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扮演
所謂角色扮演,有的學者稱之為角色行使或角色承擔,是指個人根據角色期待調節自己的行為以承擔某一社會角色。一般而言,角色扮演的成功程度取決于個體對所處地位和社會期望的內在解釋、傳遞與選擇,取決于行為受社會期望調節的程度和角色扮演技巧與能力,取決于角色扮演的社會環境和情景狀況等等。
傳統的教師角色扮演中,雙向交流可有可無,甚至教師可以無視學生的存在。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知識傳輸機角色,實現多種角色的融合。
(一)創建者
在案例教學中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建構互動式關系的關鍵。教師是案例教學的策劃者,是互動式關系建立的創建者。在案例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始終起著主導作用。
一方面,教師要圍繞教學目的、學生特點等有針對性地選擇案例。精確、合理地選擇案例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一是案例內容要與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緊密結合;二是案例材料要與所講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點緊密相結合;三是案例的難度要與學生的認知程度、知識水平相結合,做到難度適中。
另一方面,教師應確定教學組織形式,以調研策劃、課堂討論、角色模擬等其他形式開展案例教學活動。
(二)引導者
引導者是教師在案例教學法中的核心角色,更是決定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不同教學組織形式中引導者角色扮演的內涵也不相同。一般而言,教師的引導者角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當好組織者。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因此,組織課堂討論是教師引導者角色扮演的首要任務。一方面,教師應做好課堂討論的組織準備工作。開展案例教學前,教師將案例、教學的時間、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等事先告知學生,給學生一段準備時間,可以使課堂討論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應做好課堂討論的組織工作。引導學生著重圍繞三個方面內容展開:一是討論論題要相對集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發言常常予以提示,使案例討論的整體過程始終圍繞論題的中心展開。二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案例中提到的具體問題,努力做到從個別到一般,從案例的具體實例對所學理論加以驗證、分析,增強學生的對基本理論的理解。三是教師不能放任自流,而應主導整個案例教學的過程,做到放和收的良好結合[3]。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爭辯,去思考,學生自己創造方法去解決案例中的特定問題,并從案例中總結知識,獲得自己的感悟,而且要引導學生探究案例中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尋找并總結案例的前因后果,探索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從而使自己的認識水平有一個顯著提高[4]。
第二,當好協調者。一個案例討論的過程是一個學生與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復雜的互動過程。一旦互動被良好建立起來,教學會取得明顯成效。因此,過程的培育是極為重要的,也對教師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當好組織者,更要當好課堂互動關系的協調者。
1.協調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習者的關系是“師生互補,教學相輔”。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課堂關系,把主角讓給學生,真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在課堂討論、問題分析、材料選擇、答案組織等環節中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2.協調好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一方面,要營造寬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敢于表現,也要鼓勵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促進,不斷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營養,拓展自己的思維角度,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營造積極向上、寬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應注意在可控沖突的范圍內,適當地發展沖突。應鼓勵在幾種相反觀點中發展沖突,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營造一個激烈論辯的課堂舞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要從多角度去看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意識。
(三)教育者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 教學案例 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10B-0077-01
學生對于事物具有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勵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激發學生科學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素養,是小學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案例的開發與研究課題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未來科學研究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學生學習小學科學,需要學生對科學探究具有濃厚的興趣。小學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案例的開發與研究堅持興趣引導,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學實驗,自發進行科學研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在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養蠶”的教學中,我買了很多蠶寶寶分發給學生們,給學生們布置了“研究”作業,那就是大家找找資料看看蠶寶寶需要吃什么,如何將蠶寶寶養得白白胖胖,如何讓蠶寶寶吐絲化繭。學生們看著手里的蠶寶寶很興奮,紛紛交頭接耳地探討如何養育蠶寶寶,養蠶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很多同學還給蠶寶寶起了名字。課下,學生們通過網絡、書籍查找資料,都希望自己的“小伙伴”能夠健康地長大。在養蠶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們鉆研的精神,激發了學生們科學探究的興趣。我將學生們的行為進行總結:“同學們做得非常棒,你們不僅養育了蠶寶寶,還培養了自己,只有不斷地學習和鉆研,才能將科學研究做好,才能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出發點往往是因為興趣的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養育生物,進行趣味實驗、生活實驗,引起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拓展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
小學科學的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教材沒有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要讓學生通過雙手進行實驗,通過實驗進行總結和研究。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科學探究思維,成為小學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案例的開發與研究的內容之一。
比如,在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教學過程中,開始并沒有給學生講解很多理論性的內容,而是帶著學生走到校園小花園,讓學生們觀察土壤,觀察土壤中的生命。我對學生們說:“孩子們,今天我們走進小花園,大家看一看我們花園的土壤是如何孕育出這些植物的。大家觀察土壤之后進行總結,看看土壤中有哪些營養。”教師在戶外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們非常開心,有的同學很認真地捧起一捧土,觀察土壤中的小生命;有的同學將水倒進土壤,觀察土壤對水分的吸收。學生們做得非常認真,用自己的方式觀察了土壤和土壤孕育的生命。我在課堂上對土壤的結構、成分進行講解,學生們有了實踐基礎,對理論知識便能更好地掌握。
小學科學需要學生的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多創造實踐機會,堅持讓學生在生活中實驗和研究,培養科學探究的思維。
三、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的精神
小學科學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研究、探索,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創新教學方式,開創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是小學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案例的開發與研究課題研究的最終目的。
在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遺傳與變異》教學中,首先制作了課件,將很多動物的遺傳變化進行展示,將植物遺傳學的創立過程進行了講解,我啟發學生們:“大家能不能想想我們生活的周圍,還有哪些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呢?植物是如何進行遺傳和變異呢?”因為這些內容與學生生活關系密切,學生回答起來非常容易,有的學生說:“我們人類自己就是遺傳和變異的代表,我和爸爸媽媽就不同,但是我很像他們”,一句話引來了大家的捧腹大笑。我鼓勵學生這種創新意識的培養,對學生進行了表揚,贊揚他的“舉例”非常生動。學生們受到啟發,說了很多關于遺傳和變異的情況,創新意識逐漸增強,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學生的很多想法都非常有趣,并且有很多奇思妙想。這些奇思妙想正是科學探究需要的假設前提或者創新意識。教師不要打擊學生這種萌芽狀態的創新意識,應當對創新意識進行呵護和培養,讓學生逐漸養成科學探究精神。
總之,小學科學是一門與我們生活關系緊密的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將實驗、研究拘泥于課堂中,而應當讓學生們走入生活,走入實踐中進行科學探索,創建開放式課堂,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讓學生成為具有創新、鉆研能力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繪圖功能;職業技能
Auto CAD(后文簡稱CAD)的繪圖功能十分強大,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由此出現了諸多分支,如機械制圖CAD、建筑CAD、電路CAD等。CAD作為一款出色的繪圖軟件在職業技能方面作用日益突出,其教學也變得重要起來,如何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CAD教學水平成為中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
案例教學法就是將案例融入教學內容中,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授課、知識講解,讓學生站在實際的場合去學習、思考、運用所學習的知識技能。該教學法對案例的選取、編撰要求達到真實可信的標準,而且案例要和教學內容相聯系。案例只作為橋梁,教師通過這個橋梁把教學內容輸送給學生,加強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使實踐性和實用性更高。
在CAD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選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情境,主要以圖為主,包括打印出來的成型圖和電子版本的制作圖。
二、案例教學法在CAD課程中的實踐意義
CAD傳統教學方法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逐條講解每個工具的操作和每個操作命令的使用,理論講解結合實際操作演示,CAD教材的編制大多數都只是介紹軟件中的各個工具、命令的使用。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每個操作都會了,每條命令也都掌握了,但是一到操作畫圖的時候就無能為力了。除此之外,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接受知識水平相對較低,更不適合傳統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應用到CAD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案例來給學生做講解演示,針對一個制圖案例給學生詳細講解,在制圖中遇到什么操作命令就講解什么命令,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就介紹什么工具,而不是純粹的照本宣科,這樣更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性分析思維,提高教學效率,不至于使學生落入紙上談兵的境地,達到學以致用、用以固學的作用。
三、案例教學法在CAD課程中的實踐途徑
案例教學法在CAD課程中的實踐途徑按階段可以分為課前、課內、課后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側重點不同,在這三個階段內穿插案例來進行實踐。
課前階段案例的選取和編撰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目的,引導學生向當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去思考。比如在學習建立圖層的基本操作中,教師先引入一個學生畫圖過程中出現線條、文字混淆分辨不清的問題制圖案例,并向學生提出如何避免該問題。學生會設身處地地考慮,以避免自己發生這樣的錯誤,這會引導學生自主參考書本學習,刺激學生去學習,找到建立多個圖層的方法。最后教師引入圖層概念,講解其使用方法。
課內階段要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當的制圖案例,并依據案例給學生講解制圖知識和要領。比如,在講解如何使用畫圓的命令工具時,可以選取吊鉤作為案例圖,吊鉤的側視圖是由若干個圓、直線相切構成,囊括了三點畫圓、兩點畫圓、“相切、相切、半徑”畫圓。在演示制圖的過程中就可以全面地講解畫圓的技術要領,學生不會局限于教材的“平面、黑白”缺陷,邊看邊學邊練,教學相長。
課后階段的案例應用就是以鞏固學生學習內容為主。這個階段案例引用可以從反面和正面入手,將學生制圖作業中問題較多地拿出來作為反面案例,讓學生從中找出問題,與此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人信息,不可直接標出案例的當事人。正面案例除了外界專業優秀制圖作品外,學生中的制圖作業也可以拿來作為案例,并明確提名表揚,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中職學生課后階段時間充足,也可以將專業領域內的以往CAD制圖業務拿過來作為案例,圍繞該案例進行業務重演,模擬實際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案例啟發式教學 病理 高職護理 分析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35
自2007年學校啟動課程改革以來,各課程的新課改如火如荼地展開,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理念,受到更多的職業教育者推崇。如何在醫學基礎課教學中滲透職業素質,在理論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成為更多職業學校教師研究的課題。本研究提出案例啟發式教學法[1],通過將病理知識有效地結合到臨床病例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尋找答案,從而達成教學目標,以適應課程改革的新要求。
1 研究對象選擇
選擇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10高職護理九個班中的四個班為研究對象,將四個班分為兩組,分別設對照組和實驗組各一,將實驗班分九組,每組六人,便于實施教學。對照組和實驗組均隨機抽取。
2 研究內容和方法
2.1 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選取病理學各論部分,包括呼吸系統常見病、心血管系統常見病、消化系統常見病及泌尿系統常見病,共四個章節。各論部分與臨床聯系緊密,而且,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病理學總論,對病理學的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實施案例啟發式教學。
2.2 授課方式
每個課題小組的實驗班、對照班由一位老師任教,保證實驗過程的可操作性及結果的可比性。對照班按傳統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投影、多媒體課件、參考書及標本;實驗班教學過程設計如下:①課前準備:課前一周下發學案,學案主要以一或兩個病例為主,輔以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學生根據問題自學,分組上網查資料,準備好答案,制作成簡單的PPT,便于上課展示。②教學實施:上課時,每組選取代表介紹本組的查詢結果,PPT展示學案中相關問題的答案及知識信息。老師點評,補充知識點,達成教學目標[2]。
2.3 課后拓展提高
實驗班在每章理論課結束時,安排兩個病例討論,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布置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有關的習題,提高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資格考試相結合的意識。
2.4 評價反饋指標
①學生座談會及意見反饋;②教師觀摩及督導課堂效果評價;③課堂目標達成率分析;④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3 結果
3.1 學生座談會及意見反饋結果
隨機抽取實驗班的30位同學進行座談,其中27人(占90%)對案例啟發比較滿意,不滿意者1人(占3%),認為與傳統講授法效果相同的2人(占7%)。在座談會上,學生認為該方法的優點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實施過程中存在缺點在于:準備階段學生參與度無法評價,造成部分學生沒有主動查詢資料,任務主要由小組代表完成;另外,上課時間安排有時欠合理,課堂內容講不完。
3.2 教師觀摩課堂效果評價
組織同課程教師進行實驗班的教學觀摩,并定期進行集體備課及教研活動,交換教學的心得體會,研討實驗班的教學設計及方案。教師評價認為:①由于課前準備充分,課堂知識接受快,目標達成率高;②課堂氣氛活躍,同學講解及回答問題較踴躍;③因病例均來自臨床,學生非常感興趣,討論熱烈,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理論運用能力;④師生關系好,溝通交流順暢;⑤提高了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提升教師引導、組織課堂討論的業務水平[3]。
3.3 課堂目標達成率分析
選擇四次有效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每次測試總分15分,13-15分為優秀,10-12分為良好,9分以下為不及格。一組實驗組優秀145人次,良好51人次,不及格25人次,對照組優秀97人次,良好48人次,不及格71人次。x2檢驗統計結果,x20.01,2=9.21
3.4 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期末考試總分為100分,80-100分優秀,60-80分為良好,60分以下為不及格。一組實驗組優秀11人,良好29人,不及格16人,對照組優秀10人,良好27人,不及格17人,x2檢驗統計結果,[x[2
0.05],2]=5.99>0.11,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期末考試成績無明顯差異。二組實驗組優秀9人,良好35人,不及格9人,對照組優秀8人,良好39人,不及格9人,x2檢驗統計結果,[x[2
0.05],2]=5.99>0.19,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期末考試成績無明顯差異。
4 討論
本課題提出案例啟發式教學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將病理學與護理臨床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4]。在教學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及自學能力。通過課堂目標達成率分析看出,案例啟發式教學手段,大大提高了學生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達成率,實驗班明顯優于對照班。為進一步觀察本課題的實驗效果,還應跟蹤調查后續護理臨床課程的學習情況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分析。
參考文獻:
[1]楊懷寶.案例教學法在醫學高職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與評價[J].吉林醫學,2011,33(17):3806-3807.
[2]李玉紅,劉靜芳,趙連志等.病理學互動教學實踐與探索[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2,29(1):104-105.
[3]夏琳欽,鄒少娜.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醫學教育,2012,16(16):2156-2157.
作者簡介:潘如燕,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分院,江蘇連云港 222007
羅蘇亞,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藥分院,江蘇連云港 222007
作者簡介:胡軍輝(1976-),男,湖南婁底人,湘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法學教育研究。
我國現有的法學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對實務技能的培養重視不夠,學生普遍缺乏動手能力。“法科畢業生到實務部門后,要能夠適應審判案件、處理案件、各種法律事務的需要,至少還要三到五年的時間”[1]。法學研究生實務技能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而法學研究生教學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提升實務技能的機會,也沒有培養學生活躍的法學思維方式,因而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對此問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學研究生實務技能的新的教學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現特撰文加以介紹,以期有益于相關問題的解決。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含義及其核心要素
所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是在法律實務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挑選其親自參與過的法律案件作為教學案例,由學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進行模擬演練,然后由教師對案件的真實處理流程及結果進行演示,比較案件模擬演練與真實處理過程和實際效果,從而使學生切身感受案件的處理流程、技巧與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實踐中真實案件的運行狀況,進而拓展學生實務知識,提升實務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實的案例。“案例是一種描寫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敘事的形式呈現,它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全真的案例是這種教學方法成功運用的基礎,因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實的司法文書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學生了解到真實的案件處理流程,詳細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全面地認知真實的司法運行狀況。而且,教師作為案件的真實參與者通常有機會也有必要對案件進行全面透徹地分析,其在辦案過程中對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轉化為了教學的準備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師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的思考,他們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為教學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維方式、訴訟技巧等內容的全面傳授。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是不太可能花上幾個月來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學課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質量。(2)學生的模擬演練。在教師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主要方式是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案件主體角色來參與案件的處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課堂上,每位學生都需要承擔特定的任務,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中來。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條文和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法律思維方式,以及培養制定最優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時,通過模擬整個案件的處理流程,學生可以親身體會到司法實踐當中的問題,使學生對法律在社會當中的作用有一個更清醒的認知。(3)教師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體系中,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應該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演示者。教師在課堂討論當中,應當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點評學生在課堂討論和案件模擬中的做法,指出他們的優點、不足和問題。在學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見之后,教師應當及時地演示案件的真實處理過程和實際效果,比較學生演練的方案和案件實際的處理方案,引導學生評價兩者的優缺點,讓學生感受到各種方案的特點,從而培養學生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4)課后的總結。在上課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討以及教師的講解與演示等對于案件的相關問題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并對相關法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課時間短、任務重,對于“知識養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課后學生的系統總結是相當重要的,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成功運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與其他案例教學法的區別及其特點
在我國現有的法學教育實踐中,法學教育者們已經探索出了多種案例教學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與現有案例教學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聯系,也有著一定的區別:(1)與案例教學法的比較。“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組織學生對其進行研究、討論,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則的一種教學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與傳統案例教學法均以案例為教學素材,均通過模擬、討論等形式讓學生獲得實踐知識,均注重培養學生的實務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要求教學必須選擇自身參與的案件作為授課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師示范和指導,并要求學生根據案件素材分角色進行演練。(2)與亞案例教學法的比較。所謂亞案例教學法是通過高度激活教師與學生認知活動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同時最大化、獲得滿意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和亞案例教學法都屬于參與型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都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都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但兩者的區別也是較為明顯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學生模擬、教師演練、點評與總結等亞案例教學法所沒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更加明確地強調學生的參與、學生實務技能的提升以及學生開放性思維方式的培養。(3)與個案全過程教學法的比較。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是由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章武生教學科研團隊推出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在吸收美國“個案教學法”精髓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提出的一種真實案例教學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和個案全過程教學法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其一,前者強調案例是由主講教師曾經實際參與過的案件,后者并無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對每個案件的全部過程進行模擬演練,而是將案件的精華部分挑選出來作為教學素材,后者則要求學生對案件的全過程進行學習;其三, 前者同時包含了學生演練和教師演示兩環節,后者僅強調學生的模擬,對教師的演示并不特別強調;其四,前者要求參與案件模擬演練的學生根據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書,依據自己的思路進行演練,而后者提供給學生演練的素材是已經形成的真實案件材料和文書,相比之下學生主動思考的空間受到了限制,難度明顯降低。
通過以上的比較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1)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案例性”特點。這一教學方法是一種典型的案例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是以理論講解和法條的教授為主,而是注重以具體的案例為依托來傳授法律知識。(2)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實踐性”特點。對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而言,實踐性既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又體現在教學結果之上。一方面,學生查明事實、分析法律并將兩者結合起來解決具體案件的過程是一個法律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在課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達到了提升法律實踐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真實性”特點。這種真實性主要體現在案件的真實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實性兩個方面。真實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對于提升學生的實務技能非常重要,因為其反映了真實的案件事實、反映了真實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實的法律運行狀態。這有利于學生適應真實的法律社會,解決真實的法律問題,獲取真實的法律實踐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互動性”特點。這種互動性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老師演示教學與學生模擬分析的互動;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通過相互合作、相互對抗的方式來提高法律運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互動,全真案例演示教學的時間范圍并不限于上課時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學習,特別是課后的總結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學環節。(5)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綜合性”特點。全真案例演示教學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學生的討論、模擬和總結,教師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法律部門知識,比如一個案件的順利解決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識又涉及到實體法知識,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識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識,還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識。(6)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合作性”特點。全真案例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團隊協作,在案件討論和模擬階段,不同組別的學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相互討論、學習、交流和合作過程中能夠逐漸意識到團隊作戰的重要性,意識到合作在司法實務中的重要價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實施要求、課前準備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滿足一定的要求,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項:(1)對授課教師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對于授課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是諳熟實務技能的法律實踐者,其應當以某種或者某幾種角色參與過大量案件的處理,具備較為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和閱歷以及相當的實務技能;其次,教師應當同時具備法律實務技能和講解、演示和傳授實務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師需要積累大量且比較齊備的案卷材料。(2)對聽課學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是一種互動型教學法。在運用該方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夠勝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對適用課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適用課程主要是針對那些具有很強應用性的法學學科,而對于理論性課程的講授則不宜使用。法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培養方案設置了較多的應用性課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較大的應用機會;(4)對授課設備設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包括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分角色模擬、教師演示等重要實踐性教學內容。順利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配備相應的硬件設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一是挑選合適的案例。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專業方向、法律知識基礎、課程開設情況等來綜合選擇合適的案例,案例難度要適中,具有典型性,在時間上優先考慮新近發生的案件;二是增補案卷材料。現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據案件實際的處理需要而準備的,可能與教學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師在課前需要對案卷材料進行必要的整理,核實是否具備教學所需的所有法律文書和資料,如果沒有,須盡量相辦法增補,否則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三是對法律文書資料進行分類、分組并編號。在教學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樣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階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樣的,因而在課前需要對案卷材料進行分類、分組并編號。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課堂實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師介紹案情并對學生分組。教師首先需要向學生介紹案件的大致情況,案情介紹可以從當事人、法院或者人等不同的主體視角來進行介紹,這取決于教師辦理案件的角度和擬開展教學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紹案情應當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況下只需介紹本課所演練的案件類型、相關的法律主體、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關信息透露得過多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演練的難度,進而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對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紹后,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如何分組需要結合具體案情和學生的人數、法律實務能力等因素來確定。(2)分發材料,確定各組任務。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習小組所擁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運用的方法、所要實現的法律目標是不一樣的。教師將預先準備好的材料分發給不同的學習小組,并確定各小組的任務。各小組應當明確負責人,由負責人來組織內部成員的分工和協作。(3)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的分組討論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該環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盡量給每組學生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討論空間;二是強調各組學生的獨立討論,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許并鼓勵學生查詢各種資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條文;四是要求學生形成一份討論報告。(4 )學生對案件進行模擬演練。在案件分組討論工作完成后,學生開始進行模擬演練。模擬演練由授課教師主持,學生在模擬演練中扮演預定的角色,從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學習。演練活動要盡量模擬現實的司法環境,要立足現實的案情和情境。模擬演練可以分階段進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處理流程全過程進行。(5)點評與全真案例演示。該環節包括三項核心任務:一是關于模擬演練的點評。學生可以對分組討論所形成的案件處理方案、模擬演練過程中的問題及經驗等方面進行點評。點評可以包括學生的自評、學生的互評以及老師的點評。二是教師對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師的演示包括對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書的展示、具體問題的處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內容,教師的演示和點評可以交叉進行。三是比較全真案例處理過程與學生演練過程中的各環節和要素。(6)撰寫全真案例演示教學課堂總結。撰寫課堂教學總結的目的在于督促學生對案件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識、所運用的法律方案、各種方案的利弊進行系統的思考和總結。課堂總結需要涉及到的內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內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關系、各方主體的核心利益、各種案件處理方案的利弊以及個案處理的心得等內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實務技能提升路徑及其教育價值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通過多種途徑來提升學生的實務技能,其中最主要的路徑包括:(1)通過督促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等法律實踐來提升實務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包括案卷資料整理、法條收集分析、法律方案的討論與制定以及法律方案的模擬和案件總結等。參與這一學習過程的學生,能夠獲得大量動腦、動手和動口練習的機會,他們的實務技能能夠在大量的法律實踐中得到提高。(2)通過教師的演示與點評等方式提升實務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教師對于真實案件的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教師會對真實的法律方案、思路進行分析,會對具體問題處理的技巧技能進行講解,對真實的法律文書進行展示,對學生處理案件的思路、方案以及真實的處理辦法進行點評與比較。教師的演示過程是學生深刻總結、反思和改良案件處理方案的最佳時機。學生通過教師的演示、點評和比較,能夠從更深的層面理解和運用法律,進而達到提升實務技能的目的。(3)通過培養學生綜合而開放的思維方式來提升實務技能。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是以部門法為基礎進行課程設置的,培養的層次越高,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就越專。民法專業的研究生不懂刑法,刑法專業的研究生不懂民法,實體法專業的學生不懂程序法,程序法專業的學生不懂實體法的現象非常普遍。然而,現實的案件不會只涉及到某一部門法,而是會同時涉及到多部法律,且程序法和實體法在應用過程中始終是不分離的。知識面過窄,各部門知識不能貫通運用嚴重制約著學生實務能力的發展。全真案例演示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案例需要學生從多個學科來進行綜合分析,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救濟程序。(4)通過展現全真的案件素材來提升學生的實務技能。全真案例教學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真的案件”。全真的案件意味著法律關系、法律主體、法律事實、法律文書、案件處理流程等一系列相關案件素材均是真實的。學生能夠通過分析案件材料,觀摩教師的演示等方式直接了解司法實踐的運行狀況,可以在課堂上看到真實的法律文書,了解真實的案件處理流程,感知法律條文如何被真實地運用于實踐,進而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形成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在畢業后立馬適應真實的法律環境。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其一,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全真案例演示教學與傳統的案例教學有一定的區別,其不僅強調教師對于全真案例的講解和演示,更重視學生動腦、動口和動手來參與案件的解決和處理。學生動手解決法律問題是這一教學方法的最重要理念之一,是這一教學方法最重要的價值和目標所在。其二,有利于學生法律職業思維的形成。法律職業思維是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性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是一種法律職業共同體獨有的思維模式。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是成為一名成功法律實務工作者的前提和基礎。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運用的真實案例將一些真實的法律問題帶入課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練習如何處理真實的糾紛,像法律職業人士一樣思考和分析,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嚴密的法律職業思維。其三,有利于學生提前熟悉現實的法律社會。法律理論教學與法律現實社會存在一定區別,法律理論知識雖然源自法律實踐,但其是從法律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已經不能直接地反映真實的法律社會。全真的案例將現實的法律元素帶入了課堂,真實的案件、真實的當事人、真實的法律思維、真實的案卷材料等對學生熟悉現實的法律社會具有重大的價值,這一教學方法可以大大縮短畢業新生適應社會的時間。其四,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分組討論環節、模擬演練環節以及案件的總結和分析環節均是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習任務。在完成這些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檢索法律條文、自主收集資料、自主分析和討論案件并自主總結分析。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推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其五,有利于學生協作意識的養成。協作意識是法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一種重要的思想觀念。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學過程中,諸如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任務是需要學生相互合作才能高效完成的。通過在學習活動中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學生能夠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優勢,意識到相互協作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形成協作意識。
參考文獻
[1] 張衛平.個案全過程教學法—一種有效提升學生法律實務技能水平的新路徑[N].人民法院報,2013-04-19(04).
[2] [美國]Katherine.K.Merseth.案例、案例教學法與教師專業發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Z1):77-78.
[3] 姜明安.行政案例精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393.
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是結合了案例教學與互動式教學法共同運用的一種綜合教學方式。互動式案例教學主要以案例為主導,貫穿到運用課程的知識內容中,通過互動式教學方式實現教、學雙方全面溝通,促進師生運用案例相互協商、積極探討的氛圍,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接納、彼此坦誠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說服甚至辯論,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創造性思維,最終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1]。
1.微觀經濟學進行互動式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基礎課程之一,屬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研究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知識的把握,是順應當前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創新大趨勢,期望達到改善和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1.1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需要案例輔助教學
由于微觀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抽象的純理論型知識體系,需要運用很強邏輯關系、或者靜態分析、動態分析、規范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微觀經濟學知識體系的學習。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設條件之上,這就需要有相關的實事經濟案例進行說明,提高學習效果。
1.2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伴有大量復雜圖形和數學知識相結合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知識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枯燥乏味,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則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運用一些生動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思維創新,讓學生從“要我學”模式自動轉化成“我要學”的模式。
1.3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符合新時代的教學模式的改革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已不適應于現在的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客觀。借助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平臺(多媒體、互聯網教學平臺),各大高校已經具備了新的教學模式基礎,這為老師傳授知識的過程節約了大量板書的時間。因此,授課教師可以運用這些時間與學生一同探討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運用,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發散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2.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設計中的案例選擇問題
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為了使整個教學過程以案例為平臺實現師生教學的互動,對教學案例的選擇需要具備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2.1教學案例應具備一定的層次結構
微觀經濟學的每章節的內容都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選擇的案例要針對某一理論主題,根據事實經濟案例,設計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結合理論知識的邏輯思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層層深入,從認知到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2.2教學案例應先以典型性案例為引導
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因此現在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前人從一些經濟活動中總結而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許多經濟行為也不止會發生一次。
2.3教學案例應與教學內容相匹配
案例的選擇與編寫應根據教學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與教學內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貫穿到整個教學設計中。因此,學生們可以運用案例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實的經濟生活,貫穿整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案例,便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3.總結
綜上所述,微觀經濟學進行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教、學雙方在和諧互動的氛圍內相互促進,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運用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增強了微觀經濟學的實用性,達到了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根本目的。
本文通過從教師數量與教學質量的關系論證UMUC的師生比例(1:20)以及教師兼職比例(85%)的合理性,并從UMUC教師聘任晉升的最低標準、聘用期限、職稱晉升、工作量與教師工資水平、培訓指導、考核監督、支持服務等方面對UMUC的教師隊伍建設進行了剖析。研究發現,UMUC在遠程教育領域里取得的成功與其擁有一支優質高效的教師隊伍是分不開的,UMUC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具有系統化、標準化、多樣化、精細化、人性化、國際化等特點。因此,UMUC在教師隊伍建設和發展方面的經驗值得其他遠程教育機構仔細研究和學習借鑒:建立起完善的兼職教師管理體系;圖書館功能最大化;健全教師服務和支持體系;制定完善的知識產權政策;完善考核監督機制;建設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同時,其在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需要其他同類院校認真借鑒與反思。
【關鍵詞】 馬里蘭學院大學;教師隊伍;聘任;培訓;考核;支持;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 G4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2)08—0051—09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高質量教師與教師的高質量教學效果,是學校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Rockoff(2004)通過對同一組教師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認為教師質量的差別對學生考試成績的影響幅度達23%。Sanders與Rivers(1996)指出,成績差的學生最有可能從教師的有效教學中受益,且受益效果隨時間累積。2010年《洛杉磯時報》針對學生學習進步程度差異進行調研,得出結論:進步大小的差異不在于收入、家庭或天賦,而在于學生教師質量差異(Felch,Song和 Smith,2010)。在技術日益先進的信息化社會中,通過遠程教育方式進行高質量的開放教育工作,依然離不開教師因素的質量保證,應對師資隊伍的有效擴充、管理、培訓和支持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工作以及學校對教師的培訓、支持、管理,是一個學校教學質量保證的重要因素。
為了推進國家開放大學的國際化發展,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加大國際合作力度,國家開放大學開展了“馬里蘭學院大學的國際化發展案例研究”的校級重點課題項目。這一課題為全面了解UMUC、順利實施該國際合作項目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是基于該課題關于UMUC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的研究撰寫而成。
本文的研究目標是在對UMUC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進行了解的基礎上,發現其在遠程教育中的成功經驗,找出值得中國遠程教育機構借鑒之處。
本文主要以文獻研究的方法收集數據。數據來源有:UMUC官方網站、發表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的有關UMUC的文章和訪談紀要、2011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中美遠程教育論壇上發表的論文集、對UMUC校長Susan Aldridge 及其他人員的訪談以及各類網絡資源對UMUC的評價和報道,如:美國的高等教育紀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雖然UMUC一方未能提供課題組希望的詳細信息,課題組成員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有限的時間里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和信息。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為本文從不同角度了解和分析UMUC的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過程提供了可信的數據支撐。
二、研究發現
(一)教師數量與類別
要保證教學質量,需要設計課程、確保與學生交流的時間,需要合理的課堂規模(Mary Burns,2011),質量保障要建立在數量保障基礎上。一些著名的研究型精英教育的大學擁有很高的師生比以及大量優質的資源。UMUC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績,和其數量與質量均有保障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分不開的。2011年UMUC擁有94,000名學生、4,300名教師,師生比是1∶20(Richard Schumaker,Andreas Rambow,2011)。這個數字雖然難以和美國提供精英教育的最優秀的高校相比,例如斯坦福大學師生比達到1∶8.2,伯克利大學(UC Berkeley)師生比達到1∶14,但和諸多提供大眾化教育的高校1∶100的師生比相比較,很具優勢。可見,UMUC作為一個以遠程教育為主的高校,其師資配備從數量上達到甚至超過了很多普通高校的水平。
UMUC面臨來自鳳凰城大學等遠程教育機構以及其他普通高校網絡教育學院的激烈競爭,因此,在學生支持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相比之下,教學方面的財政預算占比有所下降。其中,2011年教學方面的財政預算占比與2006年相比,下降了3.5%(見 表1)。
關鍵詞:案例教學;教師培訓;能力結構
案例教學起源于美國,最早被運用于醫學界和法學界,20世紀20年代美國師范教育引入案例教學,目前案例教學在西方國家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我國引入案例教學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對知識增長方式認識的改變,案例教學也逐步引起教師教育領域的關注,目前正處于研究與應用的過程之中。我國教師培訓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案例教學以能力培養為主,它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際教學能力的發展”,它不是將教育理論以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條形式呈現在受教育者面前,而是“把一些真實的典型教學事件或問題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像一個成熟的、老練的教師那樣去做出反應,從而也就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在不用真正深入實踐的條件下能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到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際問題的機會……”中小學教師在這樣的實踐中,不僅可以形成新的理論視野,增長案例分析的技能技巧,還能在探索中思考理論如何運用于教學實踐,從而促進理論與實踐有效整合,改善中小學教師的能力結構。
一、案例教學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也是教師培訓的關鍵所在。中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既有賴于親歷親為的教學實踐,更與他們的閱歷和教學經驗的積累密切相關。教師培訓中采用案例教學就是以案例為主要教學內容,這一教學內容的特點之一便是可以豐富學員頭腦中的案例知識,它既能為學員提供各類優秀的教學設計,也能為學員提供反映目前中小課堂教學中典型問題的設計環節。案例教學中案例教師選用的案例一般都具有時代性,其中展示的矛盾或問題是當下人們所普遍關注的,也是其他教師可能遇到的。如目前所關注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做到既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三維目標…“如何堅持發展性評價”等。通過對這些案例的研讀和分析,學員能了解新課改關注的主要問題,當他們自己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或實踐時,案例情境會在頭腦中不斷再現。這些案例情境能使他們對科學的、藝術的課堂教學的理解更形象、更具體。可見,案例教學是中小學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案例教學能提高中小學教師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小學各科教學都有適合本學科的一些教學原則和方法,但具體的課堂教學永遠都是不確定的。雖然教師的教學設計可能會存在一定問題,但主要是由教育對象的特點決定的。因此對中小學教師來說,學會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決策的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教師培訓中學員通過閱讀案例不僅可以在觀摩中了解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而且他們可以通過分析案例在交流中學習,在討論中增長智慧,提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培訓者實施案例教學的直接目的也不是為了講清楚某一教學原理的基本觀點,而是要對所選擇的案例進行多角度的解剖,引導中小學教師運用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圍繞案例展開充分的討論。尋找解決問題或重新進行教學設計的方法或途徑。學員在這一過程中學到的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條,而是活的知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案例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中小學教師學習如何分析、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過程。
三、案例教學能夠培養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
目前,普遍認為教師不應再是教書匠,而應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中小學教師必備的素質。案例教學的過程是學員就一定問題進行研究的過程,好的案例一般都具有典型性,有利于中小學教師圍繞一個專題進行研究。如發展性評價專題、自主學習專題、合作學習專題、研究性學習專題等等。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規律就越深刻,蘊涵的道理就越有回味,也就越具有研究價值。但無論多么典型的案例都要蘊涵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之中,學員必須認真感受這一情境,經過自主研究、小組討論研究和全班交流等環節,多角度地考察案例中所提出的主要問題,創造性地找出隱藏在表面情形后的更深層的教育教學問題。培訓者引導學員分析案例的目的不在于得出解決問題的標準答案或最佳答案,而在于培養他們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因此,鄭金洲指出:案例教學“把教學轉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研究活動。”
四、案例教學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隨著人們對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重要作用的認識日益深化,培養反思型教師逐步成為教師培訓界的一種共識。教師不應是以往的那種教書匠,而應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或智慧型的教師,教師要經常性地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隱藏在這種實踐背后的教學理念進行深思,并在此基礎上改進自己的教學。這其中的關鍵是教師要具有強烈的反思意識,有學者指出,案例討論之所以適于促進學員的批判性反思是因為它包含有對話。案例教學是在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的過程中展開的,通過對復雜的教學情境的分析、闡釋、傾聽和質疑,中小學教師不僅可以對案例內容進行反思,而且也可以對自己的分析、決策進行反思。“無論是在職教師,還是未來的教師,通過討論案例當中涉及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就逐漸學會了如何去分析問題,遇到類似的情境或問題該如何對待,從哪些方面著手,同時也掌握了如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案例中常設有一個或多個問題情境,或者是引人入勝的,或者是發人深省的,有時還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體現矛盾解決過程的曲折性,也可能有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案例中提出的問題或解決方法一般都具有“兩難”性,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落花生》一文,教師一般都會問學生“喜歡做花生那樣的人還是喜歡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對于這一問題學生的獨特體驗往往與文本的價值取向不一致,而《課標》指出既要注重文本的價值取向,也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教學中常常會為此陷入兩難境地。案例教學能把這種“兩難”狀況真實地反映出來,學員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不僅會結合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反思執教者的教學行為,還會不自覺地反思教學實踐本身,反思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理解,反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及教師如何引導才能使教學走出“兩難”境地等。因此,中小學教師培訓采用案例教學法能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教育知識和教學過程,形成經常對自己的緘默性教育知識進行反思的習慣,有助于反思意識的培養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五、案例教學能夠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當今社會合作意識和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不僅是因為我們不會合作,更重的是我們缺少合作的意識,而案例教學的過程正是培訓者和學員通過合作解決教育教學中具體問題的過程。從案例教學實施的步驟來看,一般包括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鞏固三個階段。課堂實施階段是案例教學的主體。一般包括呈現案例、個人閱讀案例、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和總結評價五個環節。小組討論是小組成員合作的過程,全班討論是全班學員合作的過程,一般將這兩個環節合稱為案例討論階段,主要包括討論疑難問題、提供備擇方案和討論如何實施三個環節,此階段是課堂實施的主要階段,也是培訓者和學員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階段。可見,案例教學的課堂實施過程主要以合作的形式為主,學員分析案例的過程也是他們增強合作意識,掌握合作技能、技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