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對管理學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管理學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管理學的理解

        第1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一、問題的背景和含義

        微粒觀是最基本的化學觀之一,來自具體的化學知識,是具體化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濃縮,是對微粒的總體性認識,同時也會對新的化學知識的學習產生積極引領作用。微粒觀的學習貫穿學生從初中到高中的整個化學學習過程,它能幫助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一些自然現象,形成對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認識。

        新課程實施以來,化學觀念成為學生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在化學的學習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微粒觀的生成既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有效手段,從而影響學生的終身學習。其主要觀點包括:物質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微粒總是在不斷地運動的;微粒間有一定的間隔;微粒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微粒有質量。

        二、讓學生逐步樹立由

        定性到定量的學科觀念

        水的電離平衡存在的客觀性,決定了在平衡移動過程中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關系,溶液中c(H+)與c(OH-)濃度變化的矛盾在對立中統一為溫度不變,水的離子積不變,而正是因為水的電離非常微弱,才決定了H+與OH-反應的徹底性。對立統一、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始終貫穿于水的電離平衡認識過程的始終。

        一是從物質、原理的角度看本章的知識體系。(見圖1)

        二是從水溶液中粒子的行為看本章知識體系。(見圖2)

        溶質溶于水的行為,依據電解質電離的程度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水的電離平衡,使得分析溶液的視角從原來的只關注溶質轉向了兼顧溶劑,酸堿溶于水及鹽類水解導致溶液酸堿性的體現,恰好是溶質與溶劑電離出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結果,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進一步豐富了溶液體系的認知。貫穿整章始終的是微粒的來源、種類、數量及去向,整合物質進入水中的行為依次有反應、溶解、電離及溶質與溶劑的相互作用。因此,以水溶液體系的認知模式來統領全章的教學,不斷滲透微觀相互作用與宏觀表現的關系,可讓學生逐步樹立由定性到定量的學科觀念。

        三、基于微粒觀的《水的電離》教學

        本節課注重創設認知情境,首先通過Na2CO,溶液滴加酚酞后變紅這一事實,讓學生體會水中存在OH-;繼而馬上安排學生做測蒸餾水的電導率實驗,并且通過實驗建構水的電離的認知過程。本教學設計在于突破概念教學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模式,在實驗及活動中架構感知理論并達成知識目標的落實,建立分析模型或思路。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如圖3。

        1.引入課題

        教師展示實驗:向碳酸鈉溶液中加入幾滴酚酞,溶液變紅。提問:在Na2CO3溶液中,溶質并未提供OH-,那么OH-是從哪里來的呢?如果是水發生了電離,那除了OH-外還可能有什么微粒?學生猜測:OH-是水電離產生的;還有H+。這樣設計,可以從實驗事實出發,使學生從只關注溶質轉向兼顧溶劑,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猜想。

        2.定性定量地了解水的電離

        問題1:水的電離程度是怎樣的呢?(要求學生預測水的電離程度)實驗:用電導率儀測蒸餾水的電導率(測量蒸餾水的電導率;加熱蒸餾水,測量電導率)。請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看能否證明自己的預測,并且說明理由。

        對比蒸餾水和醋酸的電導率,你會得到哪些結論呢?學生討論、交流,預測:水的電離是微弱的;升高溫度,電離程度增大;學生完成實驗。記錄數據,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比較蒸餾水、醋酸的電導率得出結論:水確實存在著電離,水的電離是微弱的,水是弱電解質,水的電離受溫度影響。

        3.應用水溶液體系分析模型,分析碳酸鈉溶液

        學生應用模型進行分析,溶液呈堿性的原因是水電離的H+與碳酸鈉電離的CO32-作用的結果,水的電離受到了促進。這就應用并鞏固了水溶液體系的分析方法。

        第2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高血壓;疾病細節管理;血脂;血壓;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6019(2016)09-0124-02

        心血管疾病是我國老年患者死亡原因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壓是導致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的重要的高危因素。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均與高粘滯血癥密切相關,因此,高血壓伴血脂異常,可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增加[1]。高血壓的綜合干預主要是通過降低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危險因素,繼而達到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同時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疾病細節管理在社區高血壓管理中的應用價值,詳細研究分析結果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間居住在本社區的60例高血壓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研究組:病例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38歲-7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6.32±6.19)歲,病程在1年-21年不等,平均病程為(11.03±2.07)年;對照組:病例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在39歲-74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5.46±5.90)歲,病程在1年-19年不等,平均病程為(10.76±1.5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證明兩組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問題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制定的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以及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分級;②患者至少存在一個可干預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及影響血壓波動的生活陋習,如:肥胖、吸煙、血脂異常、合并糖尿病、其他心臟病、酗酒、熬夜、飲食結構不合理、醫從性差、焦慮、失眠等;③患者屬于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管理方法: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研究組的患者則采用疾病細節管理方法進行管理。疾病細節管理具體內容: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及影響血壓波動的日常生活陋習進行評估分析,根據危險的分級,對中危組的患者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觀察,而對于高危組的患者則每個月進行一次隨訪觀察;設定健康管理知識培訓的專員,其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同時還應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溝通能力,親和力強,通過面對面或者通過電話的方式(對個別行動不便的患者采取上門服務)進行有效溝通與隨訪觀察。同時對社區的醫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定期組織社區醫生到上級醫院對慢性病管理進行學習交流,提升醫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醫生的職業素養,更好的應用于臨床,有助于提高對社區高血壓病患者的管理質量;結合社區自身特點,采用自我管理理念,并且發放管理手冊,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能力;并加強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定期在社區內組織患者聽取高血壓相關知識講座,并對其進行講解降壓藥物種類、服藥時間、服用方法(曾有患者將硝苯地平控釋片掰開服用)、劑量調整、飲食與運動、情緒調整、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控制體重等專業化、個體化的指導,進一步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使患者從被動變主動,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2];并且建立醫患雙向的信息交流平臺[3]。

        1.4統計學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的血壓血脂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壓以及血脂指標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改善情況明顯較對照組好,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的對比分析結果見下表1:

        3討論

        高血壓屬于慢性疾病,絕大多數的患者一旦確診則需長期乃至終身治療,臨床主要采用降壓藥物進行治療,同時配合降糖、降脂治療,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等。高血壓具有一定的可防控性。疾病的細節管理是一種針對個人或者集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系統同時又具有顯著的個體化差異的管理,力爭對每一個研究對象建立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及生活方式的一個過程。疾病細節管理的主要宗旨在于對癥下藥、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利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目的在于促進患者的健康,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心腦血管并發癥,減少醫療費用的產生等[4]。危險因素的控制是管理高血壓患者重要的環節,其對于提高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識,并且增強患者的依從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示,對高血壓的患者實施疾病細節管理后,明顯降低了患者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并且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經過臨床實踐也證實了這種方法行之有效。本次研究也通過比較細節管理與常規管理的臨床療效,綜合評價疾病細節管理對于高血壓患者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表明,經過各自的干預后,采用細節管理的患者其血壓及血脂等指標的改善情況明顯較采用常規管理的患者改善效果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絕大多數的臨床研究結果一致,其具有臨床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程旻娜,李新建,王玉恒等.上海社區高血壓疾病細節管理對高血壓患者知識知曉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4):394-397.

        [2]王玉恒,程旻娜,李新建等.上海社區高血壓疾病細節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膳食行為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4):398-401.

        [3]陶敏亞,周浩,張一英等.疾病細節管理對社區高血壓患者血壓和心血管危險分層的影響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6(4):339-341.

        第3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西方心理學 管理心理學 借鑒與完善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西方學者就針對傳統心理學存在的諸多矛盾、沖突及弊端展開深入研究,在長期的分裂、反思與整合過程中,不同的理論流派和思想觀點相互斗爭與融合,當代西方心理學獲得突飛猛進發展,逐漸形成了大心理觀。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具有借鑒意義,也促使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完善。

        一、概述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具有的借鑒意義

        隨著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深入進行,出現了眾多的心理學研究理論,如自我效能理論、自身心理學理論、聯結主義理論、超個人心理學理論和新皮亞杰學派理論等,也實施諸多心理學專題研究,如后現代心理學思想、質的研究方法、認知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神經科學等。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對我國管理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有著借鑒意義,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

        一是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取得離不開相關研究者的發展創新與開拓進取,西方心理學經歷了一個分裂、整合、發展和創新的過程,構成了充滿活力的、先進的心理學理論體系,也為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二是當下腦科學、腦生理機制、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心理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數據,也擴大了強化管理心理學研究的需求。

        三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建立在過往堅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之上,有著本土化發展過程,是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有機地結合的。

        四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的應用范圍更廣,對人們的日常學習、工作、生活有更為直接的影響,發揮的作用也日漸深遠。

        五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置身于更為廣闊的社會環境及歷史文化氛圍中,反對將實驗室研究結果作為最終結論,反對采用唯實證研究方法,而是倡導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思路。

        二、探究我國管理心理學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取得諸多新進展,這對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形成積極影響,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人們日益重視對西方心理學的引進與借鑒。現階段,我國管理心理學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管理心理學與時俱進的步伐。現簡要總結如下:

        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問題。我國心理學理和管理心理學理論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較多地吸收借鑒了西方相關理論知識,西方理論框架甚至占據著主導地位,甚至沿用傳統心理學的理論觀點,雖然時代有所發展,新教材不斷涌現,但大多僅是在原有基礎上做出補充與修改,仍然存在諸多有待成熟與完善之處,我國管理心理學理論體系仍然不夠完善。

        研究方法過于僵化問題。長期以來,人們在管理心理學領域慣用實驗法、測量法、問卷調研法、統計模型法等方法,對管理心理學發展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諸多有識之士認識到,國內管理心理學研究存在研究方法過于僵化的問題,有時雖然有所探索,但往往是淺嘗輒止。

        理論實踐研究中國化問題。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歷史文化、民族心理和個體心理等諸多方面都有所差異,某些西方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理論并不適用于我國,如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既是如此。除此之外,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響,不同心理學家所具有的生活方式、時代精神、價值觀、民族心理等諸多因素也有所不同,直接影響到心理學家的學術活動。

        研究領域的強化拓展問題。我國管理心理學雖然歷經多年的發展,仍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管理內容與管理方法、管理研究與管理實踐等方面存在西方相關領域研究的印記,而伴隨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當代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應用領域應有所拓展,需要進一步的革新和完善。

        三、完善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的策略

        針對上述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領域所存在的問題,可采取如下幾項策略予以完善:

        構建合理的管理心理學理論體系。我國管理心理學研究需立足我國國情,一是認清管理心理學是一門涉及到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交叉性、綜合性、邊緣性學科,準確把握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特點;二是積極利用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行為科學等諸多相關理論知識,為學科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三是合理繼承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并做到補充不足與糾正錯誤;四是研究活動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及社會特點,從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心理學理論體系。

        采用多元化的管理心理學研究方法。原有管理心理學研究方法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因忽視了科學研究中人的地位及作用,易于使管理心理學研究陷入困境,為此,應采用多元化的管理心理學研究方法。在貫徹質與量分析相結合原則的基礎上,可運用社區研究、觀察研究、談話分析、新聞調查、歷史研究、傳記研究等形式多樣的研究方法,強化研究方法對管理心理學發展的作用。

        認真對待理論實踐研究中國化問題。總體而言,我國管理心理學中國化過程大致經歷了醞釀期、孕育期和整合期三個階段,當前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管理心理學理論實踐研究應該關注中國化問題,研究講究針對性,立足于中國國情基礎上,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展開細致的研究活動。

        積極拓展管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當代西方心理學研究為我國管理心理學發展提供了借鑒和支撐,但大量研究實踐表明,在社會發展新時期,人們對管理心理學的研究需要拓寬研究領域,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及新工具的引導,也需要在組織文化、激勵措施、領導藝術等諸多方面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1]肖冬梅.心理激勵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從管理心理學角度分析[J].商情,2012,(48).

        第4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一)問卷調查內容及結果

        依照自制調查問卷的內容,分別對問卷中的10道選擇題進行百分率分析,統計結果如下。專科(高職)院校工商管理大類專業的學生對自己專業的整體認知不夠清晰,對專業的滿意度不高,對專業的核心課程了解不多,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

        (二)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1.學生的專業認知不清,對專業只存在字面意義上的主觀了解。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專業的整體滿意程度不高。37.8%的受訪者當被問及“對所學專業是否滿意”時選擇“不滿意”,僅有7.0%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滿意”,另有18.1%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更有46.5%的受訪者表示對“專業核心課程”“不滿意”,選擇“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只占4.6%和27.7%。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所學專業非常不了解也不認同,這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2.專業核心知識或技能界限模糊,競爭力不強。調查結果顯示,41.2%的工商管理大類專業開設了“專業實踐類課程”,但仍有41.8%的學生對是否開設了此類課程或課程效果表示“不清楚”,即這41.8%的受訪者可能對已開設的專業實踐類課程根本不知道或不認可。換言之,此類課程在學生的學習中效果并不明顯。何況在這41.2%的已確定開設此類課程的受訪者中,又僅有14.9%的學生認為“效果好”。當然,這其中包括47%的受訪者可能處在低年級,不排除他們有還未接觸到此類課程的可能性。然而在專業核心知識或技能的問題中,高達41.0%的受訪者認為“不知所學”,25.1%的受訪者認為沒有掌握專業核心知識或技能。由此證明,此類課程的核心技能不被大多數學生認可,或者專科(高職)層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核心知識或技能不夠突出。

        3.受訪者就業首選是“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占比高達61.7%,選擇“企業單位”和“自主創業或自由職業”的比率之和都不超20%。另有18.4%的受訪者不清楚自己的就業意向。由此可見,除去所謂國家“體制內”的6成以上的受訪者,大多數學生的就業意向是盲目的、迷茫的。絕大多數學生選擇“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然而在“國考”越來越熱的現實情況下,專科(高職)生考取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已越來越難,只有少數人能順利通過“國考”,大部分人只能從事其它工作。這就必然導致此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職位與期望不相符。

        4.工商管理大類專業在專科層次設置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有待考證。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8.0%的受訪者認為在專科(高職)層次開設工商管理大類專業是“合理且必要”的,有33.5%的受訪者認為“既不合理也不實際”。據不完全統計,專科(高職)層次的工商管理類學生的對口就業率低,且流失率高。

        (三)原因探析

        對調查結果分析探究,筆者認為導致工商管理類專業規模在專科(高職)層次迅速膨脹以及學生的專業認知不清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經濟、社會迅猛發展,高等教育普及,中學進入大學的絕對人數不斷增長,社會需求增加的大環境所導致。二是很多專業性高校競相朝著綜合性院校發展,不斷增設新專業搶奪生源。三是工商管理類專業辦學成本相對較低,涉及的二、三級學科門類齊全、廣泛,且絕大多數專業能文理兼收,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強。四是學生在中學階段幾乎接觸不到工商管理類專業,只能憑專業名稱來想象專業內容及今后工作性質,存在認知誤解。基于以上原因,學生進校后抱怨所學與“想象”相距甚遠,甚至感覺“上當受騙”,從而導致厭學,專業認可度低、滿意率低。加之非工商管理類的專科(高職)層次院校在開設工商管理類專業后,師資力量薄弱,有些甚至是非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轉向”后擔任工商管理類教師的現象普遍,造成授課效果不好,課程的針對性和專業性都不強,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畢業后難以對口就業。

        二、對策研究

        (一)加強教育引導,明確學生專業認知

        1.進行專業核心技能展示,樹立專業形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普遍缺陷是專業核心技能模糊,這也往往導致學生對專業的核心或骨干課程認識不清。因此,此類專業要注重對核心骨干技能或課程的宣傳展示。例如,可以組織學生甚至是教師的專業技能比賽。以此來樹立專業形象,厘清專業知識或技能體系在學生心目中的構架,提高學生的認可度。

        2.明確就業目標,鼓勵學生對口就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使其明確自己的就業傾向。引導學生對專業產生信任和興趣,鼓勵學生把興趣培養與專業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并根據專業特點進行職業規劃,從而為將來畢業后的對口就業奠定基礎。對口就業的數量和質量是反映專業認同度和滿意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對口就業。尤其對于應屆畢業生,學校要積極采取措施特別引導和鼓勵學生對口就業,提高其就業質量。

        (二)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注重與就業市場接軌

        1.積極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打造專業核心技能。當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大類包括的諸如公共事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行政管理、物業管理、社區服務與管理、工商(企業)管理等專業普遍的“軟肋”是專業核心課程模糊。以上具體專業的課程相互交叉,大同小異,美其名曰交叉學科,其實是沒有自己核心內容的具體體現。因此,此類專業要根據市場人才需求,主動調整已經不適應市場需求的部分專業課程,努力開發和打造本專業的核心技能,完善專業知識體系。避免學生所學廣而不深,泛而不精,成為將來的“辦公室勤雜工”。

        2.分析市場需求形勢,找準典型的職業崗位。大多數工商管理類專業是普適性的“萬金油”型專業,幾乎沒有特別的專業技能,技術門檻低。因此,此類專業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五花八門,但要認真分析人才市場需求,找準市場與專業對接的典型職業崗位,朝著符合“典型的職業崗位”要求的方向培養人才。強調學生畢業后能到企業一線,在工商管理的某個專業領域內能迅速上手,為企業創造出價值。摒棄傳統觀念,避免成為所謂的“行政助理”、“儲備干部”、“辦公室文員”,只能做些接聽電話、發發傳真之類的工作。

        第5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問題;對策;

        一、現階段大學生管理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1.1 缺乏保障機制的管理隊伍

        目前的高度教育每年都有很大程度的發展,每年都在大規模的進行擴招,這就預示著學生人數必定越來越多。然而學校的師資隊伍卻沒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管理人員嚴重不足,輔導員和學生比例嚴重失衡,輔導員人數缺乏,一定程度影響了管理質量。另外,高校的管理者不能主動摸索新形勢下的管理規律,也不能主動與時俱進更新知識,難以跟上大學生思維和要求,缺乏有效的溝通手段和知識積累,因此也就必然產生管理的斷層。還有一些輔導員本來就不熱愛自己的工作,沒有把教育學生作為自己的工作立足點,因而缺乏工作熱情,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1.2 波動較大的社會環境

        目前各高校都進行了課程改革,這使得高校的學生管理者不能很快適應飛速發展的教育形勢。尤其是在學校管理人員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新課改更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管理的效果和質量。另外,高校環境的變化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發揮,因為現在高校都實行學分制教學法,各專業班級沒有固定教室,因此使得學生不能長時間與老師探討交流,致使紀律散漫一盤散沙,形成管理盲區,出現問題不能及時進行協調,這必然給大學生的校園管理帶來許多困難與挑戰[2]。

        1.3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自身問題

        簡單來說,傳統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是“輕教育、重管理、輕服務”。教育管理體系具有單向性,主要是從上至下的以層級制為基本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和以外部評價為主導的目標管理方式,致使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教育內容和手段具有單一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定向培養、單向灌輸,基本教育模式是“大一統”,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此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制約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質量。

        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實施手段

        2.1 以提升素質能力為目標,建設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新隊伍

        (1)完善選拔機制。當前高校選拔輔導員時存在非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問題,往往忽視了專業背景和綜合素質的考量,高校應該嘗試建立輔導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從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和支援能力三個維度尋求一套適合評價輔導員能力的標準,對從事輔導員這一職業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加以規定。(2)強化培養機制。高校要把輔導員隊伍建設引向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方向,對輔導員隊伍實施崗前培訓、定期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機制,不斷提升輔導員的思想修養和綜合能力,同時可以嘗試建立屬于輔導員自己的專業組織,提供專門的學習網站和學習基地[1]。(3)健全考評機制。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根據輔導員所帶學生專業、年級、班級的差異進行分類考評,在考評過程中建立專門考評小組,采取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級相結合的方式,并允許輔導員對自身考核結果進行質詢。

        2.2 認真制定和落實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綜合測評制度

        加強大學生管理需要有一套嚴格的量化手段,有效的辦法就是強化學生的日常行為測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雖說這種考核還不能形成絕對權威約束力,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夠提升大學生管理水平。在平時的管理中,切實加強思想教育,做到遵紀守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并把這些內容納入考核范圍之中,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的自律意識,增強自我朔造的能力。此外,還可以將綜合成績測評與評獎評優聯系起來,同獎學金、助學金掛起勾來,從而提高關注度和影響力,以切實提高大學生管理水平[3]。

        2.3 以“育人為本”為指導思想,樹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新觀念

        (1)樹立“文化育人”的理念。營造平等、民主和高尚的文化氛圍,形成全新的群體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作用,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形成學校發展和自我發展統一的認識,并將這種認知進一步內化為自我管理的行為。(2)采用“因人而異”的教育方式。當代大學生個性很強,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加大感情投入,才能真正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和學生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學生性格、特長、發展需求,從而根據傾向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3)運用互聯網帶來的優勢。它不僅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捷與便利,而且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業余生活與視野,使人與社會更近了一步,這為高校培養當今社會全面發展性人才做了很好的鋪墊。所以我們應該把學生工作結合當今網絡信息,將學生的思想政治與生活帶進網絡,構建良好的網絡校園,從而為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提供良好的幫助。

        三、總結

        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其特點和規律,在新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發展的、開放的,需要教育者認真審視和關注。要強調一種溫和人性的管理模式,使教學管理從人的本性出發,而不是傳統的剛性管理、硬性強制,民主對話將受到普遍的認同和歡迎;制度的負面效應及時消解,從而構建一個完善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第6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旅游管理 實踐性教學 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1-0058-05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實踐性教學探索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社會對旅游人才需求日益擴大的背景下高職教育中的旅游管理專業同時也得以迅速發展,因此該專業便成為培養高層次、職業技術型、復合型旅游實用人才的搖籃。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根據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際需要,培養既有大學層次的專業知識,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實用型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關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它還是一門比較新的學科,它的實踐性教學正處于逐漸摸索的過程。所以不少的高職院校仍舊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導致很多學生理論知識很豐富,而實踐經驗卻很少;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不能均衡發展,這并不適應旅游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而且面臨著發展變化非常迅速的行業大背景,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過硬的職業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實踐性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

        一、旅游管理專業特點及加強實踐性教學重要性的分析

        從事旅游管理研究的人都清楚,旅游管理學科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因此在其實施其教學中,應該把讓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作為實踐性課程的主要內容。作為實踐教學,在現代高職教學實施中,與其進行的理論教學應該是同等重要而且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它將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實踐性教學活動從而達到使學生應用知識、掌握技能、熟悉未來職業及獲得新知識之目的,這也是遵循現代教育基本規律的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

        作為旅游管理專業,它的行業指向性是非常強的,主要是為旅行社、旅游景區以及旅游行政單位和外事接待單位培養專業操作技能熟練、適應面較廣的專業管理人才。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就更有必要考慮本行業對管理層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強調厚基礎、強能力、廣適應的素質教育應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大方向,要想達到目標就很有必要加強專業教學中的實踐環節。

        實踐性教學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過去,由于在旅游管理教育中比較重視的是理論教育,而對于實踐性比較輕視,從而使得旅游企業的內部技術型方面的人才缺乏,而技術創新型的人才更加匱乏,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高技術含量少,所以造成在國際旅游這個大市場上缺乏應有的競爭力。介于我國社會對所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那么高職和高專旅游管理教育,就應該而且必須按照社會需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拓寬其服務功能,增強其專業的社會適應性,大力提倡工學交替,加強與各相關行業、企業的聯系,充分發揮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因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開展實踐性教學其意義顯得尤為重大。

        二、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對實踐性教學的認識存在誤區

        比如,以為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了幾節實習課程就好象等同于完成了實踐教學,可事實上,二者是不同的,我們所進行的實習解決的是實踐教學的動手能力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是學生對旅游行業工作性質的理解。更何況現在我們所了解到的旅游專業學生的實習活動多只是局限到酒店的,這樣一種單方面的強制性實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旅游管理本專業的認可度。

        有的還會誤認為,旅游專業的實踐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入技能培訓的課程即可。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課時量有所增加,而學生的負擔也越來越重。況且作為普通的高職院校,培訓師資相對比較匱乏,從而也使得技能培訓課程更多地是流于形式。

        (二)旅游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實施操作仍存在一些困惑

        旅游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特點一般具有野外性、流動性,因此一來,實習費用高;二來各院校所安排的實踐教學費用缺口非常大,外出實習各項目多由學生自費,使實踐性教學的開展難度也增大。旅游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本身的要求就高、難度也比較大。因此對于要帶隊外出實習的老師來說,無論從體力上還是精力上的付出以及所承擔的風險都比在教室授課的老師要高得多,當然老師也就不太愿意承擔。

        (三)旅游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據一些權威資料所作的統計,在全國人才市場上缺口比例較大的人才中,旅游管理專業人才也算是一類,但另一方面旅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卻不是那么盡如人意。通過調研我們看到實際情況不是旅游單位不需要人才,更多的原因是,畢業生認為有兩個不穩定因素,即:旅游業職業相對不穩定和收入相對地不穩定,社會地位也不太高。據我所了解,06級的畢業生有不少通過了導游資格的考試,可最終沒有選擇到旅行社去從事相關工作。

        (四)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中,在課程和設置方面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大多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比例結構大體是:公共課大約占總課時的15%,基礎課大約占總課時的30%,專業課大約占總課時的40%,實習與技能大約只能占總課時的15%左右。雖然,這樣的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扎實、深厚,但專業實踐課程的安排相對較少,實踐課程的應用性和操作性比較籠統;由于在其教學計劃中教學實踐的環節安排少,有時還會擠掉教學實踐的課時,這樣一來使得學生根本無法在實際的操作中真正地學習和掌握應有的操作技能。

        (五)缺乏對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

        應該說,不少學校對于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還不完備,由于缺乏科學、規范的標準,使得實踐教學的水平難以評價,指導教師各行其是,實踐教學的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另外還有諸多非常實際的問題存在:實踐教學缺乏系統、實用的模擬教材;硬件設施難以支撐模擬教學軟件的有效運行;對實踐教學深度的探究不夠,還不能使學生全面地、系統地、高質量地完成專業技能訓練;實習指導教師指導能力不一,影響實習效果等等。

        三、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分析

        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針對上述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開始嘗試對其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方法及內容進行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與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旅游專業教學一般應包括四大階段,即: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為了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應該根據各校各地的實際努力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實踐教學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高職旅游專業教育的目標。新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是由校內實踐教學體系和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兩部分組成。

        (一)校內實習基地建立

        這能夠讓學生擁有一個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場所,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培養自己研究問題的能力和開拓創新的能力。根據社會實際之需要旅游管理專業建立校內實訓基地一般會包括:導游模擬實訓室、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實訓室、旅游電子商務實驗室等實訓室。培養目標規定的許多能力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反復練習,所以仿真模擬設備對于培養技術型人才具有特別明顯的作用。其具體實踐性各個項目具體包括:

        1.導游基礎與業務實訓;

        2.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實訓;

        3.旅游電子商務等計算機應用實訓;

        4.旅游地理實訓;

        5.綜合技能實訓。

        (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我們在加強校內實驗實訓場所建設的同時,根據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依托行業和社會資源,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廣泛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場所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旅游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校外實訓基地作為校內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依托行業與產業,高職教育才能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首先,在校外可選擇社會美譽度高、經營管理先進的旅行社、酒店、景區,通過考察、評估、協商和簽訂協議的方式與他們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一個檔次遞進、地區分布合理的實習基地系統,為學生實習提供廣闊的天地。其次,還可以聘請旅行社和酒店管理方面的精英人士不定期地給學校師生進行專題講座。其目的是讓學校內的師生了解當前行業最新的資訊和業界動態;使學生堅定自己的選擇,對自己的專業充滿熱情,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行業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方向的把握,并充滿信心。

        校外實習基地的建立,形成的是雙贏的局面。一方面給我們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另一方面,學生進入旅游企業后,可喚起老員工的激情,這股新的力量能快速刺激心態“老化”的老員工,使他們重新被激活。同時也是給企業帶去新鮮血液,使企業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旅游企業也可以從中發現人才和遴選人才。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在現有條件下已經建立起了幾個比較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另外,學生在放假期間也可以自主聯系一些旅游單位進行實習。

        (三)課程認識實習模塊

        作為旅游專業的學生,第一學年專業課的學習主要應開設專業基礎課,這一階段,實踐的重點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讓學生對未來將可能從事的工作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對其專業知識進行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走出去,請進來,創建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學生就其培養目標的設定,就是要具備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而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們僅憑在課堂上所學的那些專業知識不可能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因此客觀上就要求學生必須進入社會,接觸社會,融入社會,從而認識并充分地了解社會,走出去,就是走向開放的社會,了解本行業的發展方向。觀摩知名的旅游企業,通過觀摩了解企業的運轉情況,讓學生的眼界更開闊一些。積極地引導學生為社會服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設計旅游路線,導游講解等,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請進來,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和需求,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請相關人員來校做講座,一來可以向學生們介紹世界及國內當今旅游業發展的現狀,二來也能夠給學生適當介紹旅游企業在現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是如何求生存求發展的,以及在旅游企業中一些青年員工在公司的成長經驗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能較好地對社會有相應的了解,并懂得競爭所具有的殘酷性和激烈性以及創業的種種艱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努力培養自己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在對新入校的學生進行入學教育、專業介紹時,不妨請知名旅游企業總經理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專業思想教育。

        在學生實施課程學習階段,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更是直接聘請旅游企業資深從業人員進行授課。或帶學生去企業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直接接受其教育,這樣一來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盡可能地做到與社會同步發展,非常及時地發解行業信息。

        四、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落實的對策

        (一)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科學內涵的認識

        實踐性教學是將專業知識作的轉化。這就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就是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即培養專業理論知識和工作能力相結合的能力;實踐性教學還將有助于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服務意識。從事旅游產業的工作,其中具備服務意識最為重要,因為知識和技能都是后天通過各種渠道是可以培訓的。而提高學生服務意識的最佳時機就是學生接受旅游理論知識和學習服務技能的時候;實踐性教學就是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

        (二)加強實踐性教學的實施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動手能力的培養必須讓學生到實踐中去學習,去感受。同時熟練的技能必須反復訓練,不斷強化才能達到目標,因此要增加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時間和訓練次數,在教學計劃中明確予以規定。 理論學習是我們學生學習的弱項,如果我們按精英教育的方法,課堂上理論過多,他們是很難接受的。而他們的強項是實踐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如何挖掘這些學生的長處和優點去因材施教,是我們的教學重點。因此,我們要根據生源特點,著力在實踐上下功夫,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理論,在用中掌握理論。在具體實施實踐性教學時,原則上應本著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動力,以積極參與為前提,以深入討論為手段,以校內外實習基地為載體,加大實踐教學的分量,引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通過具體的實際操作,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靈魂深處真正意識到,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迅速進入角色,勝任工作,得到社會廣泛承認。

        (三)進一步完善實踐教學,努力傳授就業技能

        學生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實踐的全過程,才有可能系統地掌握實踐各個環節的基本技能。而作為老師更要有意識地去組織學生進行這樣的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或不足并采取措施及時地去補救。

        (四)盡力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

        作為教師應努力地去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比如Internet網、多媒體教室等較先進設備來開發實踐性教學,全方位地去調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得以鍛煉和培養,并強化其技能訓練。

        (五)較好地解決實踐性教學開展過程中將面臨的困難

        1.對實施過程進行合理規劃

        在不影響實踐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正確選擇實踐單位,讓學生帶崗實習,獨立操作。

        2.進行規范化管理

        首先,為了確保實踐教學質量,需要建立起相對比較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對此應盡可能地去選擇那些典型性強、內容比較豐富、效果比較明顯、交通比較方便和食宿費用相對比較便宜的地點和單位。其次,實踐教學計劃的制定詳盡。第三,需要領導管理的加強,相關領導應應親自把把關,從實踐教學的準備到實踐教學的實施、監督與成績考核的全過程。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指導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師本人應該是具有較突出的業務技能。另外,由于旅游專業的操作技能與管理的理念更新率是相對較快的行業,這也就要求教師要跟上行業發展,及時更新講授的知識。因此,作為指導教師要努力與自己所教專業的相關部門保持聯系,可能的話教師本人應經常深入相關企業和部門見習。

        (六)提升實踐課程教學,建立相應的配套實踐基地

        1.增加案例模擬教學,積極開展實訓課程教學

        比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開展飯店情景模擬、帶團過程中的情景模擬等,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就可以系統地將各類服務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掌握起來;從而讓自己的應變、協調、社交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素質得以提高。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既能增強參與意識,還能讓師生的思想得到較好的溝通,從而達到教學相長之目的。

        2.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立

        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是要建設校內實訓基地。這樣的硬件是基礎,必須要充實。大家都清楚實習基地是需要載體來進行的,而實習基地就是實踐性教學的最好的載體,它也可以說是學生的“練兵場”、“習武地”。作為學院得依據學院專業需求,全面規劃,逐步實施。實訓基地建設要有利于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模式。盡可能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讓學生從中大獲收益。對于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學院應遵循互惠互利原則,盡可能爭取和專業相關的單位合作,使學生在實際的職業環境中頂崗學。高職院校一定要充分有效地去利用校內現有的實習基地給學生實習的空間和舞臺,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同時努力去加強實踐技能的訓練,為今后走出學校打下良好的基礎。校外實習基地,應根據旅游專業的特點,本行業和社會發展之需要來開發一批具有實習實踐價值的單位作為其實習基地。

        總之,總體要求實習基地既要體現旅游專業的特色和水平,還要體現其本基地所具有的先進性、配套性和實用性,這樣一來不僅能產生教育效益,而且還能產生經濟效益,形成教學、實習、生產、服務一體化。當學生參加校外實踐活動,一方面不僅能讓學生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能使學生的自身能力素質得以大大地提高。

        (七)加強實踐性教學

        將其體系分為四個層次,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尊重人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實現理論升華,形成一種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的循環模式。

        整個實訓體系可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專業課堂內的實踐性教學

        大部分專業課有課堂實訓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教學過程的生動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種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學著重啟發和挖掘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

        (2)管理學習法。旅游管理類課程中許多教學內容,都可以在限定條件下的模仿練習解決。教師可以先給出一些外部條件,然后把學生分成幾個自愿的小組。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分析和決定,然后進行比較,在小組之間決出勝負。

        (3)角色扮演法。教師可以把旅游企業事業中的某些工作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崗位的要求搬到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而加深理解,改進和提高自己的職位表現。

        2.實訓課的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教學與普通文化課教學是不同的,學生的操作訓練是從模仿開始,由簡單到復雜,由分解動作到連貫動作,由單一動作到復雜動作,在模擬實驗室內教師的指導、示范下練習。

        3.認識實習,鞏固基礎知識

        認識實習是專業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二是在假期安排課外集中實習,努力鍛煉并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4.生產實習,培養高技術型應用人才

        生產實習主要是讓學生接觸實際,感受現實。其主要的實習方法主要是校外實習。我校與一些大的旅游企業和相關行業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從而為在校學生和當地的旅游企業架起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梁。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根據教學的需要,校外生產實習要求學生直接參與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崗位的實習、管理實習,企業和學校共同評價、考核學生實習成績。其重點應放在對具體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學生在畢業實習結束時達到直接上崗的要求。達到規定的技能標準外,還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門實習,掌握各部門的管理知識和技能,成為知識型、高技術型應用人才。

        知識來源于實踐,能力來源于實踐,素質更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加強實踐教學,首先要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在推進學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突出學校辦學特色與亮點方面的重要意義,徹底根除頭腦中“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思想。

        在我國,作為朝陽產業的旅游業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并且要與發達的國際旅游市場接軌日益加強的今天,旅游行業對相應人才的要求將會是越來越高,這就為我們高職院校對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作為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的旅游業,所需要的人才也應該是適應社會、行業發展要求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為高職院校的旅游專業更應該真正意識到實踐性教學在旅游管理專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同際旅游市場上,具有更強競爭力的復合性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巖,張煉.產學研結合解決高職發展瓶頸問題[C].第二期教育部高職高專評估專家理論研修班講課稿[A].

        [2]周濟.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

        [3]馬海燕.論內涵型發展期的職業教育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6(17).

        第7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藥代動力學

        關鍵詞: 心力衰竭,充血性;血瘀證;地高辛;藥代動力學

        摘 要:目的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血瘀證對地高辛藥代動力學的影響. 方法 將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證患者按血瘀程度及心功能狀況分為兩組,第1組34例,血瘀較輕,心功能為Ⅰ~Ⅱ級,第2組38例,血瘀較重,心功能為Ⅲ~Ⅳ級,兩組患者均口服地高辛片0.125~0.385mg d-1 ,用熒光偏振酶標免疫法檢測地高辛的穩態血藥濃度,同時以苦味酸法測定血清肌酐,用Bayesian一點法擬合地高辛的個體藥動學參數,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地高辛藥動學參數間差異. 結果 隨著血瘀及心功能損傷的加重,地高辛的分布容積顯著減少,清除率顯著下降,AUC顯著提高,血清中肌酐顯著增高. 結論 地高辛在不同程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證患者體內的藥代動力學存在差異,腎功能衰減是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Keywords:heart failure,congestive;blood stasis;digoxin;pharmacokinetics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lood stasis on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digoxin.METHODS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blood stasi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blood stasis degree and heart function.The first group(heart functionⅠ~Ⅱ)included34cases with light blood stasis,while the second group(heart functionⅢ~Ⅳ)included38cases with serious blood stasis.Patients of both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digoxin tables0.125~0.385mg d-1 orally.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was used to measure serum steady state digoxin concentra-tions,the method of one point of Bayesian to calculate digox-in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and the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statistically.RESULTS With the ggravation of blood stasis and heart function damage,the Vd and CL of digoxin decreased markedly,but AUC of digox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The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are differ-ent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blood stasi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nd the kidney function decrease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this difference.

        “辯證施治”是中醫臨床診斷與治療的核心,闡明藥物與不同“證”患者機體的相互作用規律是揭示傳統中醫藥理論的關鍵問題之一.1986年田中茂發現,三黃瀉心湯中多種化學成分的血藥濃度在便秘實證患者和正常人體內有所不同,但其未進一步研究“證”與藥代動力學間的關系.1991年,我們在研究中藥藥動學、證本質及中藥有效單體的工作基礎上,提出了“證治藥動學”(Syndrome and treatment pharma-cokinetics),指同一藥物在不同“證”機體內的藥動學參數,經統計處理有顯著差別,這種差別明顯影響藥物療效和毒副作用,分析對象既可是中藥,又可以是西藥.證治藥動學試圖將中藥的藥動學與中醫證的變化相結合研究,對闡明中醫臨床用藥的辯證施治和提高方劑的臨床療效均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們已實驗證實,正常動物和脾虛血瘀證模型動物對川芎等中藥中的藥效組分的藥動及藥效有顯著性差異[1-9] .我們以地高辛為工具藥,旨在進一步研究地高辛在臨床不同程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證患者體內藥動學的差異,以臨床病例驗證“證治藥動學”,并初步分析其規律及產生機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血瘀證住院患者72(男39,女33)例,以口唇及指甲紫紺、血流動力學異常、靜脈曲張、淤血性肝腫大、肺淤血、雙下肢浮腫等指標判定患者為血瘀證[10,11] ,并以上述血瘀證的程度(結合心功能的受損程度)將患者分為兩組.第1組34(男19,女15)例,血瘀程度較輕,心功能受損程度多為Ⅰ級(含8例Ⅱ級),平均年齡(53.1±9.6)歲,平均體質量(58±11)kg;第2組38(男21,女17)例,血瘀程度較重,心功能的受損程度多為Ⅳ級(含6例Ⅲ級),平均年齡(62.4±11.7)歲,平均體質量(57±12)kg.熒光偏振酶標免疫分析儀(TDX)、地高辛藥代動力學程序包、地高辛單克隆抗體試劑盒、地高辛質控試劑盒及高速離心機均為美國雅培公司產品(Abbott USA).地高辛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C=6.6889-5.538×10-2 Net(r=0.995,n=6),方法學平均回收率為(98.7±3.4)%,日內和日間RSD分別為3.7%和4.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0.125~0.385mg d-1 的劑量口服地高辛片,連續服用時間至少15d以上(確保地高辛達到穩態濃度),并確認患者在監測前1wk未合并使用過影響地高辛藥代動力學的其他藥物,在第16日給藥后的6h采靜脈血4mL,離心(2500r min-1 ,5min)分離血清,將血清分為2份,一份用TDX分析儀測定地高辛的血清濃度,另一份以苦味酸法測定血清中肌酐的含量.統計學處理:將兩組患者地高辛血藥濃度的測定值,在微機上以地高辛代動力學程度包用Bayesian一點法擬合患者個體的藥代動力學參數[12] ,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之間藥代動力學參數、腎功能、地高辛血藥濃度等指標的差異,將心功能的受損程度與主要藥代動力學參數及腎功能等指標做相關性分析.

        2 結果

        2.1 血清中肌酐和地高辛測定結果

        兩組患者血清中肌酐含量及地高辛的穩態濃度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

        2.2 藥動學結果

        以Bayesian一點法擬合每位患者的個體藥代動力學參數,兩組患者地高辛個體藥代動力學參數分析結果見Tab1,統計學比較表明,地高辛在兩組患者體內的主要藥動學參數間均有顯著性差異存在(P

        2.3 相關性分析

        將患者的血瘀程度按心功能受損程度分別與患者的年齡、地高辛的穩態血藥濃度(Css)、地高辛在患者體內的藥動學參數(Ke,Vd,CL,AUC)以及患者的血清肌酐含量(Cr)做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結果分別為0.63,0.71,-0.71,-0.89,-0.82,0.78和0.88,從相關性分析結果可見,隨著血瘀程度及心功能受損程度的加重,腎功能相應降低,導致地高辛在患者體內的分布容積及清除率相應減少,穩態血藥濃度和曲線下面積相應增高. 表1 地高辛在CHF患者體內的藥動學參數(略)

        3 討論

        3.1 血藥濃度的變化

        第2組患者血清中平均肌酐水平及地高辛平均穩態血藥濃度均顯著高于第1組患者(P

        3.2 臨床藥動學變化

        地高辛在第2組患者中的藥動學參數與第1組患者存在顯著性差異(P

        3.3 影響因素分析

        地高辛在體內主要分布于骨骼肌,93%以原形地高辛經腎臟排泄出體內,心衰時,腎血流量不足使腎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腎損害,腎功能下降;骨骼肌血流量的減少阻礙了地高辛向骨骼肌的分布,使Vd 減少,而腎功能的下降必然使CL隨之減小,這一結果與文獻[13-15]報道基本一致.此外,血瘀的加重而導致血液的“濃、粘、聚、凝”,必然使藥物在體內的分布容積Vd 減小,這是引起地高辛的CL和Vd 減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功能對地高辛藥動學的影響可歸究為心功能不全累及腎功能損害和對外周血管的慢性收縮,使地高辛分布和排泄發生障礙,導致Vd 和CL減小.由此可見,地高辛臨床藥動學的改變主要受心功能和腎功能的影響,在給藥時應重視上述因素的影響,避免中毒發生.對老年人或心腎功能較差的患者建議日劑量不宜超過0.125mg,以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3.4 血瘀證與心功能的關系 迄今,未見心功能受損程度與血瘀程度之間量化的相關性研究文獻報道.中醫認為[10] CHF導致的血瘀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血瘀于心,心臟擴大,心功能下降,;二是血瘀于靜脈,肝臟腫大、浮腫;但上述兩方面均引起患者血流動力學的障礙.本文所選擇的72例CHF血瘀證患者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受損,經比較發現,患者所表現出的血瘀程度與心功能受損的程度成正相關,我們認為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心功能受損程度的加深,引起患者血液動力學障礙的加重,進而導致血瘀程度的加重.總之,進一步量化研究血瘀證與心功能的關系,將對臨床血瘀證的判定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Wen AD,Jiang YP,Huang X,Fan YX,Zhang LH.Pharma-cokinetics of ferulic acid in rabbits with blood stasis [J].J Chin Pharmaceut Sci,1995;4(4):199-204.

        [2]Wen AD,Song L,Huang X,Ren P,Jiang YP,Zang YM.Pharmacokinetic of ferulic acid in blood stasis rat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5;16(2):140-141.

        [3]Huang X,Ren P,Wen AD,Wang LL,Zhang L,Gao F.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yndrome and recipe:A hy-pothesis and its test [J].World J Gastroenterol,1999;5(11):1-10.

        [4]Wen AD,Huang X,Song L,Jiang YP.Determination of Te-tramethylpyrazine in Serum of Blood Stasis Rat by RP-HPLC [J].Yaowu fenxi Zazhi(Chin J Pharmaceut Anal),1994;14(4):12-15.

        [5]Huang X,Ren P,Wen AD,Ma Y,Song L.Pharmacokinetics and hemorheology of Tetramethylpyrazine in Rat with Blood Stasis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4;15(1):71-72.

        [6]Huang X.The concepts of recipe-derived component spectrum and target component in vivo/serum and their significance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9;20(4):277-279.

        [7]Ren P,Huang X,Zhang L,Wang YM,Wang LL.Relationship between double peak of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of serum te-tramethylpyrazine and hemodynamic effect following atrial com-pound formula ligustici wallichii franch decoction to the anes-thetized dog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2000;21(7):S157-S160.

        [8]Ren P,Jiao K,Li YC,Huang X,Zang YM,Wang YM.Differ-ent effect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and/or ferulate on hemody-namics in anesthetized dogs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9;20(9):797-799.

        [9]Jiang YP,Wen AD,Huang X,Zhang YM,Zhang LH.Pharma-cokinetic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Phosphate in Healthy and Blood Stasis Dogs in vivo [J].Zhongguo zhongxiyi jiehe zazhi(Chin J Integrated Tradit Western Med),1996;2(2):132-134.

        [10]Chen KJ,Shi ZX.Practical blood stasis [M].1th ed.Beijing:Renmin weisheng chubanshe(People’s Health Press).1999:290-294.

        [11]Li S.Chinese clinical book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M].1th ed.Beijing:Zhongyi gugi chubanshe(Tradi-tional Medicine Ancient Books Press).1996:502-506.

        [12]Sun ZX,Shen LL,Li GR.Application of Bayesian one-point method on digoxin administration plan [J].Zhongguo yaofang (China Pharm),1993;4(6):23.

        [13]De Smet M,Schoors DF,De Meyer G.Effect of multiple doses of losartan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single doses of digoxin in healthy volunteers [J].Br J Clin Pharmacol,1995;40(6):571-575.

        第8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管理轉型 管理環境 管理內容 轉型管理思想

        〔中圖分類號〕C9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7326(2007)07-0054-05

        角逐國家競爭力正成為全球化下許多國家的戰略選擇,而國家競爭力建立在企業競爭力基礎上。增強企業的全球競爭力需有行動,更需要思想和理論。從企業組織的生存環境出發,把握企業變革與發展的一種思路是“環境―市場結構―企業行為(績效)”范式。進入21世紀,中國企業的環境變化有三個要點:一是行為主體的自然與社會責任要求;二是以國際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快速變化;三是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標志的制度變革。三者作為企業的外部條件對企業發展正產生重要影響,也向管理學界提出深入研究管理變革、創新與轉型的新課題。為促進研究,下面對入世以來有關討論作簡要回顧與探討。

        一、環境變遷與管理轉型

        中國入世的制度變革效應是顯然的,制度環境的變化一方面使中國對外更加開放,對內更加搞活。國外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本土化戰略在使中國得到不同于以往開放的資源來源、資源開發、資源綜合的新途徑的同時,使國民得到了一個比以前更為直接的學習機會和條件。另一方面也使更多本土企業走出去。而不論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使中國企業面臨一個如何變革和管理轉型、提升管理能力的問題。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經營同時帶來了許多管理經驗與管理方法,對促進國內企業管理變革與創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國企業要在國外市場經濟上站穩腳跟,取得管理效率與經營效益,就不能死抱原先國內經營的管理辦法,而要適應東道國的市場特點與消費習慣,從根本上進行管理變革、創新與管理轉型。有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環境不確定性與企業管理轉型。范保群、認為,隨著網絡經濟和全球化競爭的發展,企業環境的動態不確定性特征日益增強。這種增強使以往以“理性選擇”為基礎的競爭戰略分析框架受到挑戰,傳統的主流競爭戰略理論中強調內部資源特點與能力積累的思想及SWOT分析方式也因此而顯現出發展的要求。為此他們通過對競爭環境和傳統競爭戰略分析框架的回顧,在已有商業生態系統競爭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戰略分析框架,重點討論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形成、維持、發展及可持續發展四大問題。并建立起審視機制和重組與重構商業生態系統的應對策略。[1] (P3-10) 陳宏志也指出企業外部環境的日益增強的不確定性特征。他認為,近10年來世界技術的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技術進步加快, 技術創新的學科交叉性加強、復雜度和成本增加;世界市場競爭的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競爭焦點轉移,由成本轉向產品性能、質量乃至新產品開發速度上, 競爭的地域也逐漸由區域擴展到全球。而包括狹義的客戶和供銷商、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的顧客需求變化則主要表現為:顧客從關心質量到關心性能價格比的不斷改進,直至個性化需求。市場需求從產品基本功能向多樣化、多種產品附加特征轉變。需求的多樣化與個性化使企業不得不改變過去的戰略,縮短產品生命周期,增強產品的市場適應性。處在變化著的外部環境中的企業發展, 沒有“最完美”的戰略范式,只有“最適合”的戰略范式, 企業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外部環境的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范式。隨著企業外部環境變化越來越快, 企業經營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強, 企業經營管理重心、企業戰略管理范式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2] (P71-74)

        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與管理轉型。從經濟社會形態到管理形態的轉變是目前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研究路徑。烏家培認為,社會經濟轉型必然導致管理轉型。目前中國正經歷著雙重的社會轉型:即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和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轉型。與雙重的社會轉型相適應,中國還經歷著雙重的經濟轉型:即從傳統的工農業經濟向新興的信息(知識)經濟轉型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進一步轉型。還有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特征的集約型轉型。傳統經濟的管理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如泰羅的科學管理、福特流水線生產的大批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等,在工業時代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進效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與工業社會的管理不同,信息社會的管理更注重信息和知識在管理中的主導作用;作為管理基礎的組織形式也不再是金字塔式等級分明的官僚型組織結構,而是富于柔性的扁平型網絡型組織結構,甚至還具有虛擬組織形式。近10年來,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在企業管理中的廣泛應用帶來企業管理的巨大變化,正在引發管理轉型。[3] (P5-7) 蔡茂生認為,以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當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正在迅速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引導著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而經濟社會的轉型勢必是管理的轉型。一是傳統戰略決策的基礎和條件已發生重大變化;二是傳統的組織結構形態和管理機制不適應新的環境;三是實物資本與知識位置的轉換,導致管理的重心轉移;四是管理日益全球化;五是管理手段信息化。顯然,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和發展的要求;經濟轉型必然引起管理的轉型,催生新的管理模式。[4] (P8-11)

        二、管理轉型的內容

        宏觀經濟管理轉型。朱建中指出,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經歷過兩個階段和一次轉型后,目前正進行第二次轉型和進入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建國到20世紀70年代末,是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建立和發展階段,也是我國在同一管理客體基礎上進行管理的最長階段。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管理客體的變化先后經歷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階段、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加入WTO意味著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客體發生實質性變化,要求管理的第二次轉型,進入第三個階段。這包括兩個層次和兩種方式的轉變。兩個層次的轉變,即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尊重經濟全球化規則和利用經濟全球化規則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目標。一是通過以配額、許可證為代表的數量限制,保護弱小產業的發展;二是利用環境標準、技術標準、進口限制等,為國內具有潛在發展優勢的產業贏得成長時間;三是利用反壟斷法,防止在若干領域由于外商投資集中程度較高而居于支配地位,以保持市場的可競爭性和經濟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四是對國內具體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扶持也可使用如發展軍事科技,促進軍用向民用轉移,應用和開發研究走向市場化等間接手段。兩種方式的轉變,即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決策和以較大的儲備應對突發事件和反經濟周期。WTO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簡單說來就是組織多邊貿易、制定多邊貿易規則、解決貿易爭端,中國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決策和規則的制定,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水平的提高,宏觀經濟管理須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以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為目標,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第三次轉型,最大限度地消除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給宏觀經濟管理帶來的負面影響,建立適應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宏觀經濟管理機制。[5] (P54-57)

        企業管理轉型。對與管理信息化相聯系的企業管理轉型內容與特點,烏家培歸納為12個方面。(1) 在管理目標上,企業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向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在完成本身任務的同時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義務,更多地參與公益活動。(2) 在經營重點上,企業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顧客為中心。(3) 在生產方向上,企業從為增加供給而生產轉向為滿足需求而生產,更多地采用定單生產,加強定單管理。(4) 管理主體從資本家、職業經理人變為以企業家為主包括員工、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和客戶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管理的群體。(5) 管理對象中的勞動者,除“藍領”外,“白領”的人數和比重大大提高,更需要根據其特點進行管理,以提高知識勞動的生產率。(6) 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為管理中最重要的資源,企業越來越多地依賴信息和知識來進行管理。(7) 在組織結構上,垂直的層階式組織趨向扁平化,管理決策下移,高層與基層可直接“對話”;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如矩陣型、網絡型、虛擬化的組織形式大量涌現。(8) 管理中重視分工,但更強調集成和整合,跨部門、多部門之間的協調,職能調整和流程重組成為管理的重要內容。(9) 管理由內部向外部延伸,出現如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新內容,在企業內部相對于戰術管理、操作管理,戰略管理的重要性空前提高,戰略管理不僅要考慮企業內部情況,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掌握企業外部環境變化,以及預測未來、從未來審視現在。(10) 從傳統管理轉向現代管理,管理內容越來越豐富,管理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創新管理、風險管理等內容,以及項目管理、業務外包等管理形式。(11) 企業之間的關系,從單純的競爭關系轉向競爭合作或合作競爭的關系,競爭情報分析與管理、談判和合約管理等變得流行。(12) 管理的范圍突破了國界,擴展到全世界,企業信息系統和網絡的發展,使跨國管理成為可能。[3]

        企業戰略管理范式轉型。陳宏志認為,企業戰略管理范式是由多維戰略要素構成的有機成長協調系統。要素的不同組合會造成不同的結構,引致不同的功能,為此,轉變企業戰略管理范式主要表現為戰略要素的不同組合。企業戰略管理范式轉型的內容與途徑是:(1) 挑戰慣例, 形成新的適合于現在與未來的企業心智模型。管理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中形成的行為走勢, 尤其是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更會加強慣例的穩定性。這與瞬息萬變的環境對企業的要求是不相稱的。(2) 建立學習型組織。新經濟時代的戰略管理, 要求通過采用正確的學習模式來提高學習效率, 提高決策的正確性, 加速知識、技術、觀念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學習型組織的一大特點是能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作出主動的適應性調整。企業組織結構由嚴格的垂直層級型向寬松的扁平網絡型轉變, 有利于內外部知識交流, 提高反應速度。(3) 重視無形資源的充分利用、積累和無形資產的管理。無形資源是最有價值和發展潛力的企業資源, 也是企業戰略范式轉型的可行性基礎。從企業競爭力的視角出發,戰略管理重點必須轉移到培育異質性資源和核心競爭能力上來。異質性資源是一個組織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源泉。核心競爭能力是一個組織的獨特的知識體系, 并以配置資源的流程和人員為載體, 屬于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4) 建立企業經營績效的全面、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尋求戰略管理范式與它的關聯機理。服務于企業戰略管理,有利于核心競爭力形成的績效評價體系,其包括財務評價與非財務評估兩部分。非財務評估體系更加重視對員工積極性、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和知識資本等無形資產的評價, 而恰恰是這些能力與資產從導向性來說更有利于促進企業改善管理, 改進經營理念, 更有利于戰略管理和增強核心競爭力。[2]

        管理文化的轉型。企業管理文化是聯系新老管理的紐帶,它的繼承和發揚促使轉型管理中的矛盾得到平穩化解,導致管理轉型順利完成。但管理觀念、管理文化本身也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轉型問題。烏家培認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就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它指引和激勵著企業的組織行為,調整和提升著企業的管理方式。世界一些著名企業,如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等,多創立于工業時代,但在它們的優秀企業文化影響下,與時俱進地調整了業務和管理,在業務上從制造為主轉向以服務為主,在管理上從傳統管理轉向現代管理,如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及價值鏈管理等,從而使企業重振雄風。一些企業往往由于文化底蘊差,經不起時代變遷的沖擊,未能解決好轉型管理中的一系列矛盾,以致縮短了企業壽命而使基業長青毀于一旦。[3] 陳宏志認為,戰略范式轉型有風險,需要精益求精和堅韌不拔,缺乏相應的企業文化支持是難以持續的。為此,實現戰略管理范式轉型需要培育一種樂于革新、允許嘗試和失敗的寬松的企業文化。富有文化內涵的企業也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學習模式有適應性學習模式、發展性學習模式、過渡性學習模式和創造性學習模式等多種, 而創造性學習則是組織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它以發明創造或采用新技術為突破點, 進行積極的根本性的系統重構, 以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2] 劉良認為,組織作為一個由人與目標耦合而成的共同體,要想健康發展就得不斷變革、調整,變革、創新已不單單是組織與環境聯動發展的需要,而且早已滲入組織內部,成為當代組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組織面臨的環境要求它迅速、經常地應對變化,變化可能發生在組織內部的微調上,也可能是組織結構上的根本性變化,從而導致組織與其成員之間心理契約的變化,組織成員也會重新考慮與組織之間的交換關系。而且這些變化增加了組織違反心理契約的可能性,因而重塑或整合變動組織中的心理契約就顯得十分重要。心理契約是雇傭雙方對雇傭關系中彼此對對方付出什么同時又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約定,約定的核心成分是雇傭雙方內隱的不成文的相互責任。[6] (P126-129)中國加入WTO之后,更多跨國公司進來,也有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在這種進出之間,東西方管理理論與管理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勢在必然。管理學者們普遍認為:(1) 東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發展”具有必然性,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思潮開始影響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文明的沖突、交流與合作,成為全球化進程中永恒的主題和旋律,不同價值取向的文化間的溝通對話與和諧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2) 不同文化之間要互相補充,吸取各自管理文化的合理內核。西方管理學需要吸收東方人本管理思想,而東方管理學更應當學習西方管理理論,使東方管理學更加科學化、客觀化。(3) 管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向是東西方管理文化的大融合。[7] (P39-45)

        與企業管理轉型緊密關聯的公共管理轉型。張麗曼在考察和審視建國以來中國政府管理模式三次歷史性轉型的基礎上,分析了內部分權式轉型、職能轉變式轉型和行為規范式轉型的特征、原因和經驗, 指出實現公共管理意識的根本轉變, 需要克服全能型政府的“政府萬能論”和新自由主義的“市場萬能論”,在由全能型政府向效能型政府轉型的過程中實現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新型治理模式。[8] (P1-5) 如何管理公共事業,提供公共事業產品與服務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趙立波認為,與社會轉型的階段性相適應,我國政府治理模式發生兩次大的轉型:一是政治主導型政府向經濟建設型政府轉變,二是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由社會轉型導致的政府治理變革引發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變革與轉型。轉型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國家事業向公共事業轉變、國家包辦向多元參與轉變、“兩公(公有制和公益性)模式”向分類發展轉變、管辦不分向管辦分離轉變、政事一體向政事分開轉變、行政任用向契約聘用轉變。[9](P72-76) 吳云等研究了中國入世對公共管理范式的影響和WTO 規則推動中國公共管理的轉變。(1) 理念的轉變,包括知識從壟斷到分散;能力從全能到有限;作用從控制到服務等。(2) 結構的轉變。公民、社會組織開始在一定范圍內參與到公共管理中去,如對公共物品質量和價格的聽證會制度,向行政民主化跨出了一大步;公共部門將部分權力下放或授予某些社會組織(如各種協會),由其行使(或)公共部門的職能;一些非政府組織自主地承擔起環保、社會、福利、人道救援、教育衛生的職責,分擔政府的公共職責。整個社會公共管理呈現出公民、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多元模式。(3) 管理方法的轉變:從規制到協調;從單向到互動;從官僚到顧客;從注重投入到關注產出。公民的廣泛參與是中國入世以來整個社會的顯著特點,它對傳統的政治行政兩分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隨著公民參與水平的提高,民主化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從政治領域向公共管理的范圍內滲透,公共管理范式也在漸進地進行轉換。[10] (P53-55)

        三、管理轉型與轉型管理的思想特點

        轉型管理的特征。企業管理轉型具有從傳統管理轉向現代管理、從剛性管理轉向柔性管理、從以物為本的管理轉向以人為本的管理、從有形的“原子”管理轉向無形的“比特”管理即虛擬管理或數字管理等性質。轉型管理一般有兩種混合模式,一種是板塊式的機械性混合,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價格管理中計劃和市場的雙軌制,在并軌之前兩種價格管理時有摩擦甚至沖突,另一種是滲透式的有機性混合,如我國實施的漸進式改革中老的管理體制并不是一下子就為新的管理體制所取代,而是在建立新體制的同時改造和提升老體制,使它們逐步接近而趨于一致,達到管理上新陳代謝的目的。轉型管理表現為傳統管理和現代管理或者說新、老管理同時并存的混合管理,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混合性。在混合的轉型管理中,新、老管理的成分熟多熟少、熟強熟弱,在轉型初期、中期、末期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有一個此消彼長和相互滲透、結合的關系。傳統與現代、新與老的對立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因為老的管理是由新的管理變過來的。傳統管理(如工業時代的管理)曾經一度也是現代管理(相對于農業時代的管理而言),不同時代的管理盡管有質的差別,但也還有共同點,有些管理因素會逐漸傳承下去,比方說,管理是基于組織的,任何管理決不可能脫離組織而存在。這不會因時代變遷而使管理有所不同。[3]

        蔡茂生通過總結中外管理轉型的實踐,歸納轉型管理的思想特點。一是創新性。支撐這一時期的管理理論主要不是對傳統理論的修補,而是新的概念和術語。如流程再造、學習型組織、虛擬組織、跨文化管理、顧客價值管理、綠色營銷等。二是融合性。正如環境的各種因素相互依賴和相互更緊密聯系一樣,各種管理思想不是日漸疏遠、背離、對立,而是多學派、多視角、多方法、多工具、多范式并存中的相互融合。相互融合使管理系統思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全球性融合中,理性主義的科學管理與非理性主義的人本管理、硬的管理與軟的管理的貫通是轉型管理的主題。它們的相互融合,反映了管理活動的內在規律和新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客觀要求,同時是東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過程。西方傳統管理以追求科學和理性為主流,東方傳統管理重視人文和倫理,追求人際的和諧。管理向人性化和軟化轉移,反映了東方管理思想更加適合新的環境。在轉型的和未來的管理中,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依然重要,但將作為管理的方法手段納入新型的管理體系中,人文價值將提升到新的高度。三是動態性。轉型的管理面臨的是快速變化的環境,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不可能一成不變,而是動態地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斷更新管理理念,產生新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轉型的管理思想和理論與環境在動態中保持其適應性。[4]

        管理轉型與轉型管理同時是一個管理創新的過程。管理轉型突出了管理范式的變化,但不斷創新始終是新型管理思想的品格。創新表現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組織、管理方式等方面。魯興啟認為,在管理理念創新上,要建立知識資本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的基本理念,企業管理者應該十分關注無形資產的投入;在管理模式創新上,應該將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從傳統的以交易過程、后勤統籌和工作流為關注核心的管理轉到建設一個有能力支持溝通、建立人際網絡、在工作中學習等內容的系統上來,以行動和知識的創新更快地反饋循環來對全新的經濟環境作出反應;在管理組織創新上,要實現從金字塔型等級化的垂直管理向網絡型扁平化的水平管理的轉變;在管理方式的創新上,則應從消極地適應市場轉向積極求變、創新,將企業管理從科學管理推進到科學加藝術的管理的新境界。[11]

        [參考文獻]

        [1]范保群,. 戰略管理新趨勢: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戰略[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3).

        [2]]陳宏志. 論企業戰略管理范式的轉型[J]. 財經問題研究,2005,(8).

        [3]烏家培. 管理轉型與轉型管理[J]. 學術研究,2006,(5).

        [4]蔡茂生. 管理轉型及其思想特點[J]. 學術研究,2006,(5).

        [5]朱建中.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宏觀經濟管理轉型要求[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2).

        [6]劉良. 變動組織中的心理契約重建[J]. 新華文摘,2006,(1).

        [7]水. 論東西方管理的融合與創新[J]. 學術研究,2002,(5).

        [8]張麗曼. 論中國政府管理模式的轉型[J]. 社會科學研究,2004,(6).

        [9]趙立波. 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轉型初論[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6).

        第9篇:對管理學的理解范文

        一、高校職業生涯管理的科學內涵

        職業生涯管理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從歐美國家職業教育的實踐來看,這些國家一般都能夠充分運用職業生涯管理理論來開展工作,著重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興趣,并使其具備職業選擇的能力。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職業生涯管理學說傳入中國后,該理論在本土化方面也獲得了一定發展。

        關于職業生涯的涵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了界定。簡單來說,“職業生涯定義為一個人一生中從事職業的全部歷程,這整個歷程可以是間斷的,也可以是連續的,它包含一個人所有的工作、職業、職位的外在變更和工作態度、體驗的內在變更”。

        高校職業生涯管理是高校開展和提供的、用于幫助和促進大學生成長,實現其職業發展目標的行為過程,它主要包括職業生涯設計、規劃、評估、反饋和修正等一系列綜合性的活動過程。

        二、高校職業生涯管理的特征

        高校職業生涯管理與中學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概括起來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獨特性。大學生可以通過量表工具等進行客觀的自我分析、自我定位,以評估自己的職業能力、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確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等等。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具有獨特性。

        第二,發展性。人的職業發展貫穿于人的一生,因此,高校職業生涯管理包括了生涯目標的確定、措施的實施及目標的實現等全過程。其理論不只是協助大學生按照自己的職業能力、興趣、價值觀等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規劃好未來職業發展歷程。

        第三,動態性。職業生涯管理的目標是大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而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他們總會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和個人情況的不斷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因此,職業生涯管理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必須是一種動態管理,以適應情況的變化并且貫穿于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過程。

        三、高校職業生涯管理對就業的影響

        在高校教育中,職業生涯管理包括職業選擇、職業生涯發展、職業錨等理論,它對大學生進一步明確就業方向、做好就業準備、自如地應對面試和做好心理調試與職場適應具有重要作用。

        (一)明確就業方向

        長期接受我國傳統教育觀念教育的學生,大多數人在進入高校后并不知道自己以后究竟要干什么,沒有目標,沒有任何職業理想。因此,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學習熱情不高,動力不足。高校開展職業生涯管理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明確職業道路。“職業理想是個人在深刻、準確的分析職業自我并在充分明確職業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源于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職業期望。”一旦學生樹立了職業理想,明確了發展方向,就會逐漸增強自身的職業意識,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明確了職業理想,才能確定實現職業理想的就業途徑和方式。

        (二)做好就業準備

        目前,大學生普遍缺少謀業意識。“謀業意識就是大學生在大學時樹立一種職業是要謀劃、是要提前規劃準備的意識。”高校可以通過職業生涯管理系統講授社會職業和個性特點的基本知識。在“自我認知”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自我的性格、氣質、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職業認知”的教學中關注當代職業的發展趨勢,使學生掌握職業認知的方法和途徑,能夠對某一具體職業崗位的工作環境、內涵、素質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上述基本知識最終落腳點定位在幫助大學生確定擇業目標,主動適應職業的需要,從而為就業成功奠定基礎。

        (三)自如地應對面試

        就業的過程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檢驗,而面試則是對一個人儀表氣質、心理素質、應變能力、專業知識和能力等最直接的考察。但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具備面試所要求的良好心理素質,或不會推銷自己,就盲目地去參加面試,失去了一個個良好的就業機會。職業生涯管理一方面可使學生學會在面試時推銷自己,使學生明白應“努力發揮優勢,從容回答提出的問題,回答問題有個人的見解和特色,充分展示優雅的氣質、從容的風度和機智的品格”。這樣,贏得了自薦好感,往往也就達到了求職目標的一半。另一方面,加強了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個人的信譽的培養,使大學生在面試過程中不急功近利,吹噓自己,做到真誠、誠信、與人為善。

        (四)做好心理調試與職場適應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的迅速變遷,高校畢業生面對的就業環境更復雜,影響因素更加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職業生涯管理更加突顯其至關重要的教育價值,即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做好心理調試,適應職場。

        首先,教育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擇業觀,適應就業環境的變化。理性的擇業觀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高校應引導學生改變就業觀念,對即將踏入的職業活動要有適當的心理預期,不要期望值過高;教育學生明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樹立國家需要第一的理念,主動到基層去、到艱苦地方就業,從基層做起,在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觀念。

        其次,指導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調適方法,更好地應對就業成功和挫折。就業是每個人所面臨的重大抉擇,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人生的重大轉折。大學生在就業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因而也往往面臨著如焦慮、自卑、懦弱、壓抑、苦悶等心理壓力與沖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精品天堂一级 |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香综合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外国一级AⅤ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视频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