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一體化調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鄉一體化是現代經濟條件下實現城鄉互補、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選擇過程。臨潼區如何以科學發展為指導,突出解決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臨潼區統籌城鄉發展情況
臨潼區總面積915平方公里,轄23個街道、鄉鎮,耕地面積77.5萬畝,人口70萬,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區。近年來,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城鄉一體化建設初顯成效。
第一,堅持規劃先行,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更加明晰。科學規劃“1366”城市空間發展布局。即圍繞秦始皇陵這個中心,構建驪山、代王、新豐三大組團,打造臨潼新區、旅游商貿開發區、新生代工業園區、新豐工業園區、秦文化旅游區、唐文化旅游區六大經濟板塊,培育裝備工業基地、食品工業基地、臨渭經濟協作區、渭河生態區、農家樂聚集區、舊城和棚戶區改造六個新的經濟增長極。編制了《臨潼城鄉總體規劃》、《臨潼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城鄉綜合交通規劃》、《城鄉線網落地規劃》等規劃,完成了全區16個街道、鄉鎮169個村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修編工作,為推進城鄉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二,堅持項目帶動,推動城鄉經濟共同發展。通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城鄉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在農業發展上,奶畜業已初步形成產業化格局;蔬菜業形成了一批產業化骨干龍頭企業;以石榴、火晶柿子等為重點的雜果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臨潼區成為西安市重要的蔬菜供應基地和全國最大的蕃茄制種基地。在工業發展上,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2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16家。在旅游業發展上,狠抓秦、唐旅游文化區建設,著力打造“中國御溫泉之都”,積極發展以休閑為主的農家樂,帶動和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2008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01.03億元,增長15.3%;地方財政收入32694萬元,增長19.3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489元,增長20.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28元,增長20.1%。
第三,城鄉基礎建設得到加強,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在城市建設方面,臨潼區堅持“一手抓舊城改造,一手抓新區建設”,到2008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3平方公里。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大力實施“千村百鎮”建設工程、“1188”工程、“關中百鎮”建設工程,累計投資1.5億元,使小城鎮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工業帶動型、商貿流通型、特色農業型、綜合發展型的城鎮化發展格局。新農村建設堅持從最薄弱的基礎設施抓起,2006年以來,投資1億多元,完成了10個示范村和36個重點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全區2085個村民小組配備了保潔員,初步建立了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
第四,城鄉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和諧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落實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兩免一補”政策,不斷加強教師轉任交流和支教工作,幫助農村提升教育質量。城鄉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區建起了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博物館,農村建成標準化文化站5個、村組文化室50個、農民體育廣場58個。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192家,其中縣級醫院5家、鄉鎮衛生院28家、村衛生室355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8年參合率已達到96.01%。農村養老保險正在逐步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實現“應保盡保”。大力開展勞務輸出和職業培訓工作。2008年,培訓各類人員3.5萬人,勞務輸出6萬人次。
第五,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城鄉發展的工作機制逐步形成。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城鄉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各街道、鄉鎮和部門也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出臺了《西安市臨潼區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并將新豐街道作為試點鎮,將代王街道宋家村、秦陵街道秦陵新村作為試點村,為全區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探索路子、積累經驗、推動發展。
二、臨潼區統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城鄉規劃體系不夠健全,規劃實施工作亟待加強。受資金和規劃力量的限制,在分區規劃的基礎上,未能及時編制控制性詳規。對農村建設、產業發展等規劃的編制和執行重視程度不夠。執行中存在著銜接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等問題。
第二,城鄉經濟發展不夠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區域內產業全而不大,結構不盡合理、層次較低。表現在第一產業較重,發展緩慢;第二產業薄弱,競爭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新興產業較少。受區位、自然條件和經濟基礎等因素的影響,各街道、鄉鎮的發展很不平衡,差距在不斷拉大。特別是渭北、山區等邊遠地區產業基礎薄弱,勞動力轉移難,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2008年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在2000元左右,遠遠低于全區的平均水平。2008年城市居民與農民人均收入差距達到7661元。
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小城鎮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仍沒有一個積極有效穩定的支持政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部分費用靠農民自籌,建設發展的投資與項目需要仍有巨大差距。許多小城鎮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量很小,支持小城鎮發展的特色產業不明顯,輻射帶動作用不強,未形成以業興鎮、以城帶業的良性局面。
第四,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公共服務較為滯后。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農村教育相對滯后,職業教育相對薄弱。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匱乏,基層群眾文化、體育活動難以開展。農村醫療衛生條件落后,新合療補助標準偏低,看病難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第五,體制機制不夠健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推動難度較大。受城鄉戶籍制度的制約,農民工在子女上學、享受低保、醫療保險、就業、安置和事故賠償等方面與城市居民之間存在較大的政策差距。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中,由于組織協調、監督考核機制不完善,工作協調、項目資金整合比較困難,影響了工作推進。
三、對臨潼區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幾點建議
第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著力構建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努力編制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總體規劃。注重把小城鎮建設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及社區規劃等各方面的規劃有機配套,形成完善的規劃體系。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把村莊規劃、產業規劃、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和城鄉統籌規劃有機銜接,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第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一是要加快六大板塊和六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建設步伐,將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板塊流動,使園區成為引進項目和建設項目的聚集地。二是要科學確定城鎮布局,加強重點鎮建設,推動產業向小城鎮集聚,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三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建立和規范土地流轉制度,采取反租倒包、互換、轉包、轉讓、租賃等方式,合理流轉土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第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一是要大力推進通鄉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設。二是要繼續實施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三是要加快城鄉電網改造步伐,滿足城鄉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需要,保證農村用電安全。四是要加強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廣播電視、通訊及養老等基礎設施,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五是要以“關中百鎮”建設為契機,力爭將更多的小城鎮納入省、市重點發展范圍,完善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力,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水平。
第四,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城鄉社會服務一體化。一是要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增強教育服務“三農”的能力。二是要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不斷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切實鞏固和提高農民參合率。三是要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努力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逐步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貫徹落實好中央和省、市有關農村低保、社會救助等政策。
第五,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一是要建立更加有力的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機制。要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強化領導干部對統籌城鄉發展內涵和意義的認識,進一步理順機制,完善措施,形成推動城鄉共同發展的工作合力。二是要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要建立健全支持“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區財政在安排年度預算時,應列出用于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村公共產品投入的專項資金,并要保持穩定增長,同時,每年還要統籌安排一批專項資金,重點解決城鄉統籌發展中帶有全局性的問題,努力抑制城鄉經濟社會差距擴大的趨勢。三是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整合城鄉各種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四是要研究建立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城中村改造中所涉及的居民戶籍管理試點工作,為臨潼區全面實現“一元化”戶籍管理工作積累經驗。對遷入小城鎮的人員實行有條件準入的管理辦法,加速城鎮人口、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集聚。五是要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金融制度。要堅持“政府引導,社會支持、農民參與”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積極探索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合作組織,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對“三農”的貸款比重,緩解農村貸款難的問題。激勵和引導農民群眾投入資金、勞動,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推動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臨潼區區級領導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調研成果匯編[Z].2009.
2、姚秀蘭.戶籍、身份與社會變遷――中國戶籍法律史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
3、李玉亮.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N].萊蕪報,2008-04-11.
為貫徹落實國家統計局《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總體方案》和《__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家統計局__調查隊等部門關于開展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淄政辦字〔2013〕51號)精神,根據國家統計局印發的《山東省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實施方案》(國統制〔2013〕46號)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目標任務
(一)改革目標
建立指標統一規范、抽樣科學嚴謹、手段高效便捷、調查扎實可靠、公開透明的住戶調查新體系,統一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支指標,標準統一、城鄉可比的居民收支等相關數據,提供全體居民及分城鄉居民收入、支出以及家庭就業、消費、住房等有關信息,客觀揭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及其變化。
(二)改革內容
1.調查對象。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工作調查對象為__區內的住戶,既包括城鎮住戶,也包括農村住戶;既包括以家庭形式居住的戶,也包括以集體形式居住的戶。無論戶口性質和戶口登記地,均以住戶為單位,在常住地參加本調查。
2.調查主要內容。一是統一調查指標,完善調查內容。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改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設置農村、城鎮和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標,建立城鄉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標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標體系。二是統一抽樣方法,提高樣本代表性。三是統一調查過程,規范調查行為。通過統一的調查網絡,采用統一問卷和記賬格式,直接采集原始數據。四是統一數據處理,改進調查手段。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以網絡直報為主渠道,以統一的數據處理平臺為保障,努力實現住戶所記收支賬冊或調查員現場采集的收支資料通過網絡直接報送。五是統一數據。住戶調查數據按年度和季度,季度主要全體居民現金收支數據,年度不同收入層次居民收支數據,以及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數據等細化指標。
3.樣本抽選。調查的抽樣方法由國家統計局制定。抽樣使用國家統計局統一確定的抽樣框,并由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統一采用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抽選調查小區。在調查小區內,通過摸底調查建立住宅抽樣框,由山東調查總隊統一采用隨機起點等距抽樣的方法抽選住宅,確定調查戶。抽中調查小區的調查周期一般為五年。
4.樣本數量。調查樣本包括能代表全區水平的“分區縣住戶小樣本”和代表各鎮(街道、開發區)水平“分鎮(街道、開發區)住戶大樣本”。按要求,為滿足地方代表性的需要,“分區縣住戶小樣本”需在全區抽選12個小區,每個小區抽選10戶調查樣本,共計抽選調查樣本120戶;“分鎮(街道、開發區)住戶大樣本”需在每鎮(街道、開發區)抽選3個小區,每個小區抽選10戶,全區共抽選30個村,300戶調查戶。“分鎮(街道、開發區)住戶大樣本”調查工作,按上級要求進行。
(三)時間安排
2013年7月上旬,國家統計局__調查隊(以下簡稱__調查隊)部署__區城鄉住戶一體化調查工作。
2013年7月中旬,落實調查小區并上報全區調查小區名單。
2013年7月底前,完成抽選調查小區的摸底調查及調查住宅和住戶的抽選。
2013年8月25日前,落實調查戶,完成新樣本的開戶。
2013年9月1日起,“分區縣住戶小樣本”調查戶試記賬,試記賬周期為1個調查季度。
2013年12月1日起,新調查戶正式開始記賬。
二、精心組織實施
按照《山東省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實施方案》要求,由__調查隊布置、培訓和組織指導全區的“分區縣住戶小樣本”及“分鎮(街道、開發區)住戶大樣本”調查工作。
(一)數據采集
調查采用日記賬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采集基礎數據。由__調查隊負責統一組織實施。被抽中調查戶每日登記日記賬和接受問卷調查,輔助調查員每月收集調查戶的日記賬和調查問卷,并對其進行審核、編碼和初步數據處理。
(二)數據處理與數據上報
“分區縣住戶小樣本”數據:由__調查隊直接匯總后上報__調查隊。“分鎮(街道、開發區)住戶大樣本”數據:由各鎮(街道、開發區)進行采集、錄入、審核后,上報__調查隊,__調查隊通過相應權數匯總生成分鎮(街道、開發區)數據,并對分鎮(街道、開發區)的數據進行審核評估,經上報__調查隊和市統計局核準后反饋各鎮(街道、開發區)。
(三)調查數據
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依次市、區、鎮數據。全區和分鎮(街道、開發區)數據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數據,只合計數及其一級分類指標。調查數據未經上級核定、反饋,只能供內部分析使用。
三、切實加強領導
(一)加強組織領導
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是適應科學發展采取的一項重大改革,調查周期長,工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各鎮(街道、開發區)和基層組織要高度重視,把此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職責,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積極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明確工作職責
__調查隊要按照山東省方案要求,組織實施好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工作,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居民生活狀況,為各級黨委、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可靠依據,同時要發揮牽頭單位作用,切實加大工作力度,確保調查順利開展;區統計局要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各鎮(街道、開發區)統計所和基層組織被抽中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完成各項調查任務;財政部門要對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工作所需經費給予支持和保障;宣傳部門要配合做好相關宣傳工作;發改、農業部門要給予記賬戶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幫助;民政部門要配合做好相關數據和資料的提供工作;各級工會組織要配合做好抽中職工家庭的溝通工作,提高抽中職工家庭的樣本戶接受記賬和問卷調查的比率。各鎮(街道、開發區)統計所和基層組織要按照區政府的統一部 署,認真落實本轄區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具體調查工作。被抽中調查小區所在鎮(街道、開發區)和社區(村)要充分發揮作用,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配合統計調查部門做好輔助調查員的選聘和樣本戶的入戶調查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調查任務。
(三)保障經費投入
__區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工作需要選聘約42名輔助調查員。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等部門關于開展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字〔2013〕24號)要求,各區縣要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落實調查工作所需經費,確保記賬戶記賬補貼和輔助調查員補貼按時足額發放,并將常規性經費支出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確保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加強宣傳解讀
各鎮(街道、開發區)要積極宣傳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的意義、目的、內容,取得理解,大力倡導“為國記賬”光榮,加強對記賬戶記賬工作的督促指導,切實幫助記賬戶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爭取社會各界特別是記賬戶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為城鄉住戶調查一體化改革的順利推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切實做好統計調查結果的分析解讀工作,幫助公眾正確看待統計改革,正確使用統計數據,引導媒體正確宣傳統計調查結果。
關鍵詞:一體化 多尺度數據 坐標系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5-0308-01
要實現城鄉土地調查數據的一體化管理,就要首先解決好已有城鄉調查數據的整合、多尺度數據的整合及編碼與分區方式的統一等關鍵環節,已有的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多數以1:500比例尺為主,而農村調查數據則以1:5000及1:10000為主,且調查過程為兩種調查分開開展,采集的方法、流程及執行的標準也不相同,調查的重點更是一個以權屬為主一個以地類為主,這給城鎮地籍與農村土地調查數據的整合帶來了很多困難,本文針對這一問題中的幾個關鍵技術點提出了自已的解決建議。
1、已有城鄉調查數據一體化整合現狀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中遼寧省各地區均完成了城鎮地籍調查及建庫工作、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建庫工作,但均為雙庫獨立運行狀態,二者的一體化均為圖層的簡單疊加顯示,接邊工作為以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中的城市圖斑為城鎮地籍調查的控制范圍線,二者采用圖形地類硬接邊方式處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且統計時為二者分別統計后手工整合。
2、不同尺度數據一體化整合關鍵技術解決
城鎮1:500地籍數據、農村1:1000宅基地數據及1:5000、1:10000農村土地利用數據的融合是本研究工作中的一個核心內容。由于大比例尺城鎮數據與中小比例尺的農村土地利用數據在調查方法、管理重點、建設標準、統計規范及投影坐標系的選擇上都存在著差異,所以,簡單地將其硬性地疊加在一起只能做到圖形顯示的一體化,而不能真正地達到一體化顯示、統計、分析及應用。本文針對其中的投影坐標系及比例尺方面提出了建議。
(1)、投影坐標系的解決
根據現行的國土資源調查相關規范、特別是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規程的規定,調查及測繪需采用1980年西安坐標系,高斯――克呂格3度帶投影,當1:500城鎮地籍測量的投影長度變形大于每公里2.5cm時,需選擇抵償坐標系或地方獨立坐標系,且多數的1:500城鎮地籍測量都需要選擇抵償坐標系或地方獨立坐標系,而農村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測繪及調查按統一的3度分帶就可以滿足,如果將地方坐標系的數據直接轉換至統一3度分帶數據庫中則地方坐標系的數據必然會出現投影變形超限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多重投影的概念,其方法核心是采用三層數據應用體系,即數據存儲層、中間層和應用層,其中數據存儲層為數據的存儲系統,傳統數據存儲的坐標信息多為投影后的平面坐標系和投影信息,而本研究中采用地理坐標為基礎坐標存儲格式,同時,每一個圖元中均記錄有數據采集時的投影坐標系統信息,這樣的存儲不必考慮數據的投影方式和投影變形問題;中間層,作用是根據應用層的不同應用請求,將地理坐標轉換為投影平面坐標,并提供應用層使用;應用層,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圖形的表現部分,另一部分是數據計算、統計、分析及應用部分,當用于在計算機屏幕中顯示時,其只是為了直觀的表現出圖斑、線狀地物、宗地等地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及相鄰關系等,可不必考慮其中大比例尺的投影長度變形和面積變形,所以,可使用統一3度分帶的高斯投影顯示。而當應用層用于計算宗地面積及統計分析或打印大比例尺地籍圖時,則需要考慮投影長度變形的問題,這時,中間層返回的數據則是根據其圖元中的坐標系信息計算的投影平面坐標數據,從而保證了投影變形對長度和面積的影響在限差范圍內。同時,由于存儲的是地理坐標,這與農村土地利用現狀的面積計算要求采用橢不球面積的要求也相吻合,可以直接用于計算,減少了由平面坐標計算回地理坐標的計算過程,提高了其計算的精度。
(2)不同比例尺數據接邊問題的解決
城鎮1:500數據與農村1:10000土地利用數據由于其采集的精度不同、采集重點不同,前者是以宗地權屬為主,后者是以地類為主,所以將兩者進行一體化整合時還要充分地解決好兩者的接邊問題,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精度為準,兩權分離、權類分離的方式進行了補充調查,并根據低精度服從高精度,使用權權屬實測的方式進行兩者的接邊工作。具體的解決方法如下:
{1}權屬接邊
在進行城鎮地籍數據與農村土地利用數據整合接邊工作中首先對權屬進行了接邊。以城鎮地籍實測數據的最宗地邊界為準(界址點線均按1:500地籍圖精度實測),修改農村土地利用數據中的調繪權屬邊界,從而保證了其權屬的準確性。
{2}地類接邊
在對權屬進行接邊后,還要對邊界兩邊的地類進行接邊。當城鎮地籍數據與農村土地利用數據整合到一起后,在地類上需要打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分類中的農村部分適用的內容,而直接使用統一的分類標準,其接邊工作主要是將界線兩邊的同一地類進行統一。將城鎮地籍內部不同用途的地類進行補充調查細化分類。保證其實際地類的準確性。
{3}線狀地物接邊
在農村土地利用數據中存在線狀地物,而在城城鎮地籍調查數據中由于其比例尺較大,所以,不存在線狀地物的,兩者的接邊工作主要是對其線狀地物的權屬、地類、寬度屬性進行接邊,從而保證其地類一致性。在本研究中還將城鎮地籍數據內部的線狀地物按農村土地利用調查的標準進行補充繪制其面狀中線線。使其在進行統計計算時可以按農村土地利用統計的方法和標準進行統計。
3、結論
本文僅僅是對城鄉調查數據的一體化整合關鍵技術中的坐標系與比例尺接邊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的設想,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數據的無縫整合,還需要解決好城鄉統一編碼、城鄉統一調查地類標準、解決好城鎮宗地與農村土地利用現狀圖斑的關系問題。因此,要實現真正的城鄉一體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一體化 地籍數據庫 地籍管理模型
1前言
1.1地籍概述
地籍是為征收土地稅而盡力的土地登記簿冊,這是地籍最古老、最基本的含義。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測繪、地籍管理、策劃那個是管理等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發展成為了多用途地籍,也可稱為為現代地籍。現代地籍(簡稱地籍)是指由國家監管的、以土地權屬為核心、以地塊為基礎的土地及其附著物的權屬、位置、數量、質量和利用信息等,并用數據、表冊、文字和圖等各種形式表示出來。
1.2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的概念
我們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
1. 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的對象
地籍管理的對象是作為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的土地。城鎮地籍管理的對象是城鎮的建成區的土地,以及獨立于城鎮以為的工礦企業、鐵路、交通等用地,不包括城鎮郊區集體所有土地、農村集體所有土地、農村居民點用地和國營農場用地等。
2. 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的內容
城鎮地籍具體的管理內容包括:
1) 文字型地籍資料:包括測量控制點說明數據、地名數據、各種數據字典等;
2) 人文資料:包括人口狀況、教育狀況、文化與公共設施等;
3) 自然資源資料:包括能源、韓靜、水系、植被等;
4) 經濟資料:包括工廠、市場、景榮、商業等;
5) 地籍柵格數據:包括地籍圖、規劃圖、影像圖、權源資料掃描件等;
6) 地籍矢量數據:包括測量控制點、行政區劃界線、宗地界線、界址點、地類圖斑等數據。
3. 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與城鄉一體化管理的關系
上個世紀已經有學者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管理的概念,并闡述了城鄉二元管理模式的種種弊端,以及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城鄉一體化地籍的建設就是要將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基礎上建立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和在城鎮地籍調查和土地登記基礎上建立了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兩個系統合并,建設一個城鄉一體化的地籍信息系統,充分滿足地籍管理工作的客觀要求。
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是一個完整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統,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和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是介于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和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一種管理模式。
1.3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目前,城鄉一體化管理系統的建設仍然處于探索實驗階段,只是在少數發達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城鎮地籍管理系統。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先前的經驗,先將城鎮地籍管理系統再向前推進一個階段,建立起一體化的城鎮地籍管理系統,將原先的從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和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到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兩步走發展模式轉變為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和城鎮地籍管理數據庫到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系統再到城鄉一體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三步走戰略(如圖1.1),最終建立城鄉一體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統。相比之下,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具有以下優勢:1)管理對象主要是城市及建制鎮建成區的土地,以權屬為核心,系統需求相對簡單;2)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庫的建設遵循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數據共享程度高;3)系統設計具有一定的擴展性,在其他主、客觀條件具備時,系統可升級至城鄉一體化管理系統。
2.城鎮地籍數據庫
城鎮地籍管理系統可以把城鎮地籍調查的資料統一管理起來,進行常規的數據查詢與分析,能夠準確的對城鎮地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各種文字報告、表格、圖形的方式進行靈活而生動的展示,便于政府各業務部門進行科學的管理與決策。
2.1城鎮地籍數據庫建設
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庫建設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準備工作階段:主要包括人員準備、軟硬件準備、管理制度建立、制定建庫方案、數據源準備、數據質量檢查、其他工作準備等;
第二階段為數據采集與處理階段:主要包括土地權屬調查、界址點測量、基礎地理信息采集以及數據接邊、拓撲處理、質量檢查等;
第三階段為數據入庫:主要包括矢量數據、權屬調查表、DEM數據、正射影像數據、元數據、及其他數據的檢查和入庫;
第四階段為成果匯交階段:主要包括數字成果、表格成果、文字報告、圖件成果等;
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庫建設流程見圖2.1:
3 系統實現
3.1系統結構設計
3.1.1邏輯結構設計
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邏輯結構設計主要是指系統各個功能模塊的構成及之間的相互關系。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部件由多個功能模塊和城鎮地籍管理數據庫組成,其中功能模塊是面向城鎮地籍管理的多個操作方法,城鎮地籍管理數據庫是面向地籍基礎數據的。城鎮地籍信息管理系統邏輯結構簡化后如圖3.1所示:
3.1.2物理結構設計
系統的物理結構設計實際是建立系統的邏輯結構設計與實際的運行環境和工作對象的有機聯系。運行環境包括軟件、硬件、網絡等。工作對象包括應用部門和操作人員。城鎮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物理結構簡化后如圖所示3.2:
3.2系統基本功能
3.3系統實現
3.3.1數據庫連接
主要功能是建立數據庫管理系統與數據庫的連接。目前,市場上比較主流的數據庫有Access、SQL server、Oracle、DB2等,綜合考慮數據庫性能、可擴展性、安全性等特點,SQL server、Oracle常被用來建立空間數據庫。界面如圖3.4.:
3.3.2數據處理
在系統總體設計時數據處理的主要功能矢量數據采集、拓撲處理、空間分析等,數據處理在城鎮地籍系統的工具菜單下,如圖3.5:
3.3.3調查表管理
在城鎮地籍數據庫中權屬調查表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數據,因此,在管理系統中單獨設計工具進行調查表數據處理,管理系統中設計地籍調查菜單。
管理系統中調查表管理如圖3.6-3.10:
3.3.4系統設置
系統設置主要是對系統的管理字典、用戶設置等進行管理。
4.關鍵技術分析
4.1空間數據關聯
傳統的地籍圖屬信息掛接是對照圖形逐一進行屬性數據掛接,建立圖形與屬性的一一對應關系。本系統設計應用批處理方式進行屬性掛接、檢查、入庫,建立城鎮地籍圖形庫,如圖4.1。
4.2數據更新處理
歷史數據的追溯技術:某一時期,在對數據庫內某一地理范圍內的數據進行更新操作前,先創建一個歷史數據庫,自動生成備份信息元數據,用于備份更新前的數據,再創建一個臨時數據庫,用于存儲擬變更數據。當數據發生變更,待變更完成后先保存至臨時數據庫,經過上級權限檢查審核通過后,根據空間關系正式更新源數據庫,生成現狀數據庫,臨時數據庫自動消亡。至此,歷史數據庫記錄了每次變更的各個階段,可以通過分析備份信息元數據重新更新變化,也可以通過歷史數據庫和現狀數據庫的空間分析提取變更數據,實現歷史數據回溯,如圖4.2。
5.結論
本文在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了眾多土地信息系統的建設模式,結合我國土地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設模式,為城鄉一體化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 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庫是城鎮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基礎,本文在分析城鎮地籍數據庫建設標準的基礎上設計了城鎮地籍調查數據庫的建設步驟,促使建成一個合格實用的數據庫,為系統的正常運行打好基礎。
2) 空間數據相比普通數據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分析其特殊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的空間數據組織與管理模型。
3) 針對土地管理工作的復雜性與特殊性,本文應用軟件工程的相關理論,依照GIS的工程思想,分析了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配置等,為城鄉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提供參考。
4) 一體化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眾多新的、難以解決的新課題,本文根據系統設計與應用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解決了如大量地籍調查數據錄入工作量大及圖形矢量數據掛接難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楊海榮.基于組件式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4.
[2] 國土資源部.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M].2007.
[3] 敦力民.城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中科院沈陽計算機所,2006.
[4] 何永健.城鄉一體化現代地籍空間數據管理模型構建和實踐[D].河海大學,2005.
[5] Kiril Fradkin,Yerach Doytsher.Establishing an urban digital cadastre:analytical
reconstruction of parcel 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2,(26):447-463.
[6] P.J.M van Oosterom,C.H.J Lemmen.Spatial data management on a very 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1(25):509-528.
[7] 張同信.縣級地籍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出路[J].河北國土資源,2004,(2):9-10.
[8] http://ersi.eom.en.
[9] 李小娟.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時空數據模型研究.遙感學報,2002,6(5):370-375.
[10] 李滿春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0,36(8):144一148.
[11] OMG.UMLSemnatievesrion1.3.RationalSotfwaereopr.2000,3.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指標體系;綜合評價
Abstract:Currently,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new study hotspot in our academia. Providing a review of existing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s connotation and clarifies such integration’s several princip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principles, it builds an index system on the evalu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population, economic, soci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Here also describes major methods and basic processes of index weighting, data standardization as well as general evaluation in detail.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indicator system;general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5-16(7)
黨的十以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成為一項重大國策。近年來,國內學界的城鄉一體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許多學者不再局限于城鄉之間應然關系的論爭(例如城鄉孰為本末問題),而開始轉入對如何認識并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技術性討論。目前,對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的測度與評價已成為國內學界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對這類研究來說,如何選取和構建測度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指標體系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1 城鄉一體化評價的研究進展
從既有研究來看,對城鄉一體化測量指標的選取方法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將城鄉一體化看作城鎮與鄉村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等多領域、多層次的相互融合并趨于一體的過程,為準確地測度城鄉一體化水平,需要對各領域進行指標設計并構建比較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楊榮南(1997)的研究較早且具有代表性,他從經濟、人口、社會、生活、環境生態等五個維度,選取了24個二級指標進行測評。顧益康等(2004)以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度、差異度和協調度為一級指標,以42個二級指標構成城鄉一體化評估指標體系。任平等(2006)從空間聯系和功能聯系兩個方面來評價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情況,進而對城鄉一體化程度作出判斷,其中空間聯系分為自然基礎、城鎮體系、基礎設施等3個子系統和9個因子,功能聯系分為經濟發展、社會聯系、環境條件等3個子系統和13個因子。陳國生等(2009)選取區域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小城鎮建設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等為一級指標,地區GDP與全市GDP之比、經濟密度、農村恩格爾系數等19個二級指標構成城鄉一體化指數評估體系。曹志剛等(2009)將一級指標分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城市空間發展、政策制度發展、城鄉發展、生態發展、文化發展等,再選取20個二級指標測評城鄉一體化水平。采用此類方法構建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學者們選取的一級和二級指標往往存在較大差異。
另一思路認為,測評城鄉一體化水平的大部分指標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或交叉關系,因此可以“精選”具有概括性與解釋力的若干指標來進行測量。岳麗萍等(2006)以人均GDP、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以及工農業勞動生產率比值等四項指標對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判斷。孫小素(2007)選擇城鄉收入比、城鄉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比、城鄉生活消費支出額比、城鄉人均住房面積比、城鄉百戶居民電視機擁有量比、城鄉恩格爾系數比、城市人口比重7個指標測評城鄉一體化進程。魏亞蕊等(2008)利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對比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異度四個指標對中原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程度進行測算。
可以看出,以上兩類選取指標的方法各有利弊,第一類方法的優勢是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程度,并有助于發現城鄉差異的具體成因。但是由于所選指標多,容易造成互相交叉,有可能影響結果的合理性。此外,由于學者們選取的指標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對于結果難以進行橫向比較研究。第二類做法通過選取具有代表性且較為常用的指標,能夠滿足考察區域城鄉一體化水平的需要,同時數據可得性高,處理簡便,便于對不同區域的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橫向比較研究,但是因為指標較少,難以詳細反映城鄉一體化的具體狀況。總而言之,國內學界對城鄉一體化水平的測評研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但相關研究成果之間缺少交流、批判和合理借鑒,尤其是大多數研究中構建的指標體系都不盡相同,遠未形成統一的評價體系和計算方法,直接影響到相關研究成果難以形成有效積累和深層討論,所以可以說目前關于城鄉一體化評價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深入。
2 城鄉一體化的內涵界定
城鄉一體化是在國內城鄉二元對立的現實格局下提出的重要概念,盡管國外相關研究中缺少與城鄉一體化直接對應的概念,但國外學界針對產業革命后出現的城鄉分化問題進行研究并創立了城鄉互動和城鄉融合等諸多理論,例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沙里寧的有機疏散理論、賴特的廣畝城理論、城鄉邊緣區理論以及的城鄉關系理論等,這些理論對國內城鄉一體化研究具有參考價值。近年來,國內學者們借鑒國外相關理論資源,并依據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思路與城鄉建設實踐,對城鄉一體化的內涵不斷進行完善。在總結既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我們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鎮、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鎮、鄉之間在空間、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為準確理解城鄉一體化內涵以構建較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應把握以下方面關系:
第一,城鄉一體化的內在聯系。城鄉一體化涉及空間規劃、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生活水平等諸多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楊重光(2008)認為,城鄉一體化包括規劃建設、產業發展、交通信息、市場結構、政策措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等的一體化過程。單純某個或幾個方面的城鄉互動不能實現城鄉一體化,在理論探討和實踐發展中必須把城鄉一體化看作一個整體,提倡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和多部門的統籌謀劃,推動城鄉全面協調發展。
第二,城、鎮、鄉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城鄉一體化的“城”包括城和鎮,所以城鄉一體化必然意味著城、鎮、鄉的一體化,強調鎮的地位重要性是因為鎮是溝通城鄉的必要環節和紐帶,要實現城市與鄉村的一體化首先要推動城鎮與鄉村的一體化,任何越過城鎮的“蛙跳式”城鄉聯系都是難以持續的,只有發揮建制鎮和集鎮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才能逐漸縮小鄉村與城鎮的差距,最終實現城鄉的一體化目標。另一方面,城、鎮、鄉應該互為發展空間與重要依托,在既有城鎮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城鎮的空間擴散和均衡布局,完善與新農村建設內在相關的城鎮“點-網”式結構,圍繞中心城鎮形成增長極,打通城鄉資源雙向交流的通道,擴展承接容納城鄉資源的結節性空間,促成城-城、城-鎮、鎮-鄉之間的有機聯系,特別應注意避免陷入城鄉低水平均衡發展和資源分散化配置的泥沼,力促城鄉共同的協調發展,重建城鄉共生的和諧關系。
第三,城鄉一體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城鄉一體化必須在加快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上,利用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功能,把城市和鄉村轉變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但是城鄉一體化不是單純的鄉村城鎮化,也絕非完全取消城鄉差別的城鄉“一樣化”,而是推動城鄉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理想狀態。就是說,鄉村與城鎮相比并非完全處于劣勢,應看到鄉村地區的優勢所在,這種優勢是與城鎮的比較優勢,需要認真甄別和客觀對待。例如,鄉村地區與城鎮相比,在基礎設施、經濟發達程度、社會生活發展水平等方面相對落后,但在居住面積、生態環境、礦產資源以及鄉土文化等方面則可能優于城鎮或獨具特色,對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加以考慮。
3 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3.1 構建指標體系的原則
評價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必須構建一個明確合理的量化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應準確反映城鄉一體化的內涵,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綜合性原則。針對城鄉一體化的系統性特點,所選取的指標應涵蓋經濟、社會、人口、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從而比較全面地反映城鄉關系的總體狀況,并且在對城鄉一體化測評時必須從多角度進行綜合判斷。
第二,針對性原則。首先,城鄉一體化反映的是城鄉關系的現實狀況和客觀水平,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該主要從城鄉關系角度來考慮。在選擇指標時,應盡可能選擇能夠直接反映城鄉關系的相對指標,而應避免選擇那些只能單方面反映城市或農村發展狀況的指標,避免選擇那些只反映區域內平均水平而掩蓋城鄉差異的指標。其次,所選取的指標應能合理反映當前我國城鄉發展現狀,體現城鄉各自發展特色,特別應避免忽視農村優勢的“城市傾向”導致指標選取不當。
第三,獨立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之間應相互獨立,不能互相替代和互為解釋。同時,獨立性原則還要求每一項所選取的指標都能夠反映城鄉關系的某一方面特性,不能含糊不清或容易產生歧義。同時,某一方面特性,盡可能用少而精的指標來反映。當然,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聯系要求所選取的指標保持獨立性的同時也要互為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多角度反映城鄉一體化水平。
第四,可比性原則。可比性是對指標體系合理性的一項基本要求,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不僅能夠對某一個特定區域內城鄉一體化水平進行縱向比較,還可以用于不同區域城鄉關系的橫向比較。因此,指標和資料的口徑和范圍應盡量與常用的指標體系相一致。此外,這些指標不能太“大”,否則要么無法獲得相關數值,要么無法準確反映城鄉關系。這些指標也不能太“小”,否則過于瑣細從而增加不必要的研究難度,并降低結果的可比性。同時,因為城鄉一體化水平往往因地因時而不同,所選取的指標及賦予的權重等都應盡量適應這種動態變化,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保持相對穩定。
第五,可行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應該是可以度量的,數據具有可得性,獲取途徑主要有來自各地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等權威部門的相關數據,在缺乏統計數據時可獲取相關的調查數據。一般來說,數據的可得性和權威性越高,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比性和可行性也越強。
3.2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簡釋
依照城鄉一體化的內涵以及建立指標體系的指導原則,參照國內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再結合有關專家意見,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為五類一級指標和30個二級指標,見表1。
3.2.1 空間一體化
空間一體化既是城鄉融合的外在地域表現,也是城鄉融合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空間一體化水平是指城鄉在地理空間上的關系狀態和交融程度,理想的城鄉一體化表現為城鄉兩個地域實體融合成為多(城鎮)節點的網絡型區域連續統(Regional Continuum)。包括以下指標:
本文構建的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仍然是一種客觀評價體系,全面考察城鄉一體化還應該將城鄉居民對本區域城鄉關系的主觀心理認知納入評價范圍,因此還需要從主觀層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來對城鄉一體化進行更加完整的評價和認識。但是對城鄉一體化水平的主觀評價往往存在著明顯制約,如調研難度大、區域文化差異影響主觀認知、調查結果缺少可比性等,難以進行不同區域的橫向比較。此外,受時代變遷與心理變動等因素限制,很難對同一區域不同時期的城鄉一體化狀況進行縱向比較。考慮到諸種局限,本文未對主觀評價指標進行討論。我們認為如何克服主觀評價過程中的諸多困難,將主觀與客觀評價結合起來,構建更為科學的城鄉一體化評價指標體系將是今后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 楊榮南.城鄉一體化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
[2] 顧益康,許勇軍.城鄉一體化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4,(6).
[3] 任平,周介銘,張果.成都市區域城鄉一體化進程評價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6).
[4] 陳國生,陳威.關于城鄉一體化的評估體系探討――以重慶市為例[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12).
[5] 曹志剛,吳國璽,隋曉麗.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評價及對策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09,(8).
[6] 岳麗萍,白永秀.陜西城鄉一體化水平判斷與城鄉協調發展對策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7] 孫小素.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統計監測方法探討[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7,(4).
[8] 魏亞蕊,高建華.中原城市群城鄉一體化程度測算與建設途徑[J].中國集體經濟,2008,(8).
[9] 楊重光.城鄉一體:中國城市化的重要特色[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10] 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91 文獻標識碼: A
城市與鄉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同時二者彼此依存、彼此影響,并且二者間有潛在的協調發展的共同要求。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實現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城鄉一體化建設概述
城鄉一體化建設釋義
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即是指城鄉之間借助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等模式,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最終達到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的目的。城鄉一體化凸顯城市和鄉村的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簡單來說,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是指在區域整體利益的指導下,運用行政、經濟和政策調控手段,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統籌城鄉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和聯動發展,使之成為職能分工有所不同卻又有機組合的區域整體,并逐步融合城鄉社會經濟,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復合社會系統。
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意義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城市化發展逐步步入新階段,即城鄉一體化建設階段。此階段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一體化建設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看做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
二、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當前國內城鄉一體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中,比較突出的是:
(一)部分城市功能相對較為薄弱
當前,國內部分城市仍存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此種情況造成了城市和鄉村相對封閉與割裂。城市以發展工業為主,并按現代化大生產的方式組織生產;而農村則以農業為主,主要是生產糧食和其它農產品農業基本上起著為城市工業發展提供原始積累的作用。諸多城市的中心城區作為城市的經濟中心和經濟增長極,并未充分發揮出其在工業、商貿、交通、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未能積極帶動鄰近區縣的經濟發展,為其提供各種金融信貸、培訓技術人才、輸送科學知識等服務。
城市同農村之間產業層級差距明顯
在當前我國加速鄉村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培植二三產業、協調城鄉產業銜接的過程中,對數量和規模擴張的重視高于質的同步提高,因此,發展中量與質的矛盾日漸突出。鄉村的一些中小型企業技術層次低,微利或虧損企業相當多,部分城市加工的農產品大部分是中、低檔次,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的比重不足35%。據調查資料顯示,多個城市的農產品數量調查中,在上萬個品種中本地產品僅占11%左右,這是由于鄉村自身條件的限制,生產出低質高耗的產品,而且還受到先進的現代工業發展的威脅,管理、技術、資金、能源各方面都制肘其發展,卻又苦無升級能力,從而產生了生存危機。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中,城鄉之間在數量和結構上的差距雖已明顯縮小,但總體水平落差仍然差距明顯。
三、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實施策略構想
怎樣堅持城鄉一體化建設,筆者認為,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其次要言行一致,落實到行動。
創新理念,對城市中心論實現再認識
以往,在行政建制上“撤縣建市”、“改市為區”等風大行其道,在城市建設中失去理智的大興土木,大面積的圈地占地,寅吃卯糧,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村行路難、吃水難、讀書難、就醫難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始終沒有改變,城鄉差別進一步加大,農民增收難,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大批農民放棄土地紛紛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城市貧困化加劇,城鄉社會秩序惡化。其實,城市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在農村足以提供可以養活城市人口所需要農產品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城鄉的分離、分工和合作是城鄉全面發展的需要,誰也離不開誰,城市更離不開鄉村。城市離開農村的支援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性,更談不上發展了。因此,正確對待“城市中心論”,樹立城鄉一體的發展觀,是目前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科學規劃全局,形成多層級協調發展的城鄉一體化體系
每個經濟區域都是一個多層級的城鎮體系,不同規模的城鎮分別擔任不同的社會經濟功能,只有他們的分工合作和協調發展才能帶動整個區域的持續發展,片面強調大城市作用而發展大城市是不可取的,而且城市過大會帶來很多弊端。《城市規劃法》中明確了“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城市建設方針。因此,要統籌規劃,合理確定城市和小城鎮的規模,形成不同規模等級的城市——小城鎮——鄉村的經濟體系,大城市要從技術上經濟上支援小城鎮,同時,“要鼓勵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有利于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小城鎮轉移”,以增強小城鎮的實力,小城鎮要面向農村,為組織農業現代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帶領農民增收致富作貢獻。
(三)秉承科學的城鎮建設觀
科學的理論是實踐成功的先導和保證。正確的城鎮建設觀念要求,首先要尊重歷史,尊重地域條件,尊重自然環境。歷史就像一條河流,在不同的歲月都留下烙印,城市的歷史就是由不同時期的建筑物表述出來,盲目的拆除舊建筑,就會割斷歷史,失去城市的文化,我們對不同時期的建筑要有認同感,其實舊的建筑未必一定過時,新建筑也不一定就是先進的,新建筑過幾年沒有了新鮮感未必比得上舊建筑。其次要正視和重視地域條件,重視自然環境,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民族風格,反映在城鎮建設上就有不同的建筑風貌,盲目的模仿除使城鎮風貌失去個性外,建筑的功能也會失去某些對不同氣候的適應性。北方的城市注重防寒保溫,南方的城市注重開敞通風,平原的城市有平直的款街道,山區的城市就應該依山就勢。
重視民意,走群眾路線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務求在社會公平方面實現城鄉居民合法權益的平等保護。所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即是公眾的城市、平民的城市。城市是人類的生活聚落,人口集中,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因此,借助公眾的有效參與,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公平平等、和諧融洽、穩定的城市社會秩序,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小結
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前提必須是要結合當前國內城鄉發展的實際,選擇契合我國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結合發展之路,以便借助構建和諧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實現我國城市和鄉村走向攜手共富之路。
參考文獻:
[1] 張成喜. 基于城鄉差異的忻州市城鄉一體化研究[J]. 北方經濟. 2012(20)
[2] 余冬根,閆惠玲. 廊坊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2(19)
[3] 趙光影,李琳娜,陳艷梅. 哈爾濱市統籌發展城鄉一體化對策建議[J]. 江蘇農業科學. 2011(05)
一、市客運市場現狀分析
全市人口45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7.9萬人。境內主要境內有張石、京張、宣大、京藏等高速公路,110、207、109、112四條國道和19條省級公路和村村通公路里程2116公里,實現576個行政村通油路。市現有道路運輸企業2家,全市共有一級客運站1個、二級客運站11個、三級客運站4個,四級客運站31個、五級客運站58個、簡易站82個、候車亭832個、招呼牌1275塊。客運班線共計1211條,客運車輛2574部。其中省際客運班線為99條,客運車輛為204部;市際客運班線為59條,客運車輛為83部;縣際客運班線為337條,客運車輛780為部,旅游包車車輛135部,農村客運班線716條,客運車輛1372輛,總客座位數約45015個。
二、規劃原則和思路
市的城鄉客運一體化規劃是在對城鄉客運現狀深入的研究基礎上,在充分掌握當地現狀特點以后,學習和借鑒其他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從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市各個地區的實際能力,初步制定出了適合市城鄉客運一體化的規劃措施以及規劃目標。市城鄉客運一體化規劃的過程中,始終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城鄉一體化、建立綜合型交通運輸線路”這三個方面的規劃理念,同時還始終堅持“政府主導、保證群眾利益、因地制宜、統籌協調”等原則。
三、市城鄉客運一體化規劃目標
市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堅持“政府主導、保證群眾利益、因地制宜、統籌協調”的原則,最終實現能夠順應城鄉客運的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城鄉的客運市場秩序,有計劃、有步驟的在滿足條件的縣開通市區到縣城、縣城到鄉鎮、鄉鎮和村、存到村之間的農村公交線路,建設城鄉公交和農村客運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提高服務、運營管理的水平,根據當地的農民出行的具體需求制定城鄉客運體系。
四、市城鄉客運一體化規劃重點問題分析
(一)建立客運場站
市擬建3座汽車客運站,形成圍繞主城區的橋東區、橋西區、高新區和遠離主城區的宣化區、下花園區分別布設客運站,在便利區域旅客出行的同時,重點輻射各主要對外聯系方向的站場格局。經過省廳審批,交通部門準備在花園建立客運樞紐站,預計于2014年動工,相信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投入使用。農村客運站實現客運站入鄉鎮,候車亭進鄉村,村村都通客運班車。要加快站點建設促進農村客運發展,要求“把公路修到農民家門口,把車站建設到農民家門口,把班車開到農民家門口”。這是切實解決農民群眾“出行難”、“乘車難”的重大舉措。
(二)城鄉公交網絡層次的劃分
根據主城區的發展規劃延伸、拓展到城區邊緣,便于換乘;對銜接縣城至各鄉鎮的客運網絡分片合理設置;合理構建城鄉之間、鄉鎮之間、鄉鎮與村之間、村與村之間的客運網絡;規范客運營運,實現公交化運營模式,為群眾提供安全、舒適的門到門運輸服務。重點規劃將市區—宣化客運班線、市區—懷安客運班線、市區至下花園客運班線、市區至萬全等客運班線的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造,同時通過現有農村客運班車實施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造,改革現有承包經營模式,逐步實現公司化管理,公交化運營的模式。按照“先試點、再推廣、后完善”的工作要求,將蔚縣、懷來、張北作為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的試點縣。
(三)城鄉客運一體化的實施階段
按照“統一規劃、逐漸推進”的原則,全市圍份“試點、執行、完善”三個階段推進、擴大城鄉公交的實施范圍,實現從農村班線想城鄉公交的逐漸過度。
1.試點階段
城鄉客運一體化的試點,開通鄉鎮之間的城鄉公交。城鄉公交線路設立的依據應該是根據各個鄉鎮農民出行的需求以及一些農家樂、旅游景點、工業園區的對外出行、聯系的需要,主要適當的增加線路和車的班次,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考慮到一些線路客流量的出行特點,并建立快車、普通車線路。通過與物價部門聯合進行市場調查,合理確定城鄉客運的運價水平,根據公路客運與公交客運票價,在客流密度、行程距離等方面的差異,合理確定城鄉客運的票價。
2.擴大階段
根據在懷來等地區的試點經驗,提出進一步的優化方案,在宣化、蔚縣、沽源、康保、張北等地推行懷來的成功經驗,不斷延伸和開通新的交通路線至各個下針,進一步明確價格補償、線路、站點以及運營組織、配套政策方面的具體問題,并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落實。
3.完善階段
逐步改善城鄉客運、公交車輛的智聯,改進城鄉公交的組織營運以及政府補貼制度,延伸各個縣區已擁有的城鄉客運到各個行政村,實現所有行政村通城鄉客運。
五、市城鄉客運一體化的保障措施
城鄉客運一體化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涉及的范圍比較大,工作難度高。為了保障客運一體化的公益性,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原則,發揮出政府的領導作用,除此之外,還應該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優勢。
(一) 加大宣傳力度,多部門協同合作
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對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是不斷突破傳統“二元結構”的重要手段。城鄉客運一體化規劃中交通部門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所以,交通部門的工作人員一方面要做好宣傳工作,加強部門和部門之間的合作,并成立針對市城鄉客運一體化的工作指導小組,由政府牽頭成立市政府分領導組長,市政府辦公室、市交通局、市財政、規劃、國土、建設、城管、物價、公安等多部門共同參加,統一指導、協調全市城鄉客運事業發展工作。
(二)進一步加大政府補貼力度
市在實施城鄉客運一體化規劃中,政府的補貼是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的最關鍵因素。在政府補貼中,城鄉公交是體現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內容,雖然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較快,但是對于一些相對偏僻的地方經濟欠發達。通過制定合理的財政補貼機制,,使城鄉公交真正與城市公享受同樣的稅費負擔,進而使其達到同等票價水平,保證農村客運的公益性。推進市市的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要確立“城鄉聯動、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協調發展”的目標,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穩妥推進的原則,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城鄉一化的機遇,積極爭取上級優惠政策,力爭使城鄉客運、鎮村公交享受到與城市公交一樣的待遇,降低經營成本,促進城鄉客運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 城鄉一體化規劃; 途徑; 內容與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summed up the past treatment of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sequence in the status of awar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think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ay; content and method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前言
我國規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以重視,在自身行業的發展中已日益形成了龐大的獨特體系。而且,隨著發展的需求,規劃系統不斷地補充與完善,業已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據現階段規劃體系來看,既有宏觀,又有微觀,兩者之間又存在中觀的系統。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規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內起著重要的作用 [1]。一、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2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范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為模糊性的地域范圍,它是沖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聯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范疇,因為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規劃;也不同于鄉村規劃,因為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布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布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2]。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筆者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為: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為城鄉一體化規劃。
二、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并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做出明確性的展開研究。因為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所以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須早提上議事日程。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群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為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并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于市區(或縣域)為主要任務,而沒有從“融合”、“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于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著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布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相比,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為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后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應該及時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范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么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為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于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后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并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一、城鄉統籌,低收入認定覆蓋全域成都。為切實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教育、醫療、臨時困難問題,全面推進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結合我開展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總體戰略,2010年8月我民政、公安、工商、住房等10個部門聯合出臺了《成都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一是確定了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家庭收入和財產的核定、低收入家庭認定的相關要求等,規范了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二是不僅對城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進行核對,還對農村低收入家庭收入和財產進行核對,實現低收入認定的城鄉全覆蓋。
二、分類定標,與救助體系建設無縫銜接。2005年開始,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救助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以幫困助學、幫困助醫、幫困建房三大救助為配套,其他專項救助、臨時救助和社會幫扶為補充,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在“吃、穿、住、醫、學”等方面基本需求。結合我救助體系建設,我低收入認定暫行辦法提出了分類定標的低收入認定方式,即根據不同的救助需求,制定不同的救助標準。民政部門負責核對收入,相關救助部門按照職責要求,對符合相關救助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實施分類救助。分類定標的認定方式,實現了與原有救助工作的無縫銜接。
三、強化支撐,信息技術成為核收利器。2010年,我依托成都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平臺新建了成都城鄉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定信息系統,并和相關業務部門建立數據交換,實現數據共享,擺脫了以往完全依賴人工入戶調查、取證的傳統核收模式,成為我核收利器。自該信息系統于2010年11月下旬試運行以來,已與房管局比對28萬余條住房信息,與公積金管理中心比對29萬余條公積金信息,與人保局比對26萬余條社保信息。通過信息比對,可以迅速了解申請社會救助家庭的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等信息,掌握該家庭的收入和財產狀況。從系統運行的情況看,效果非常好,大大提高了核收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減少了基層收入核實工作的壓力。今年我還將依托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信息平臺再建三條數據比對線,實現與工商局、地稅局、車管所數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