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

        第1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關鍵詞:滿意度;農村居民;新農村建設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滿意度是個體對某項事件的綜合認知判斷,作為一個認知因素,通常被用來衡量被測評事件的社會認可度,是反映個體主觀認同感的關鍵指標。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和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已近十年,政府為新農村建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新農村建設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人———農村居民對這項建設主觀上是否有認同感?他們如何評價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政策?哪些因素影響著這些評價?明確這些問題有助于新農村建設工作持續有效的進行,有助于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使農村居民能真正分享和獲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新農村建設開展近十年來,政府決策部門和學者對于新農村建設績效評估進行了一些研究。田野和趙曉飛通過對湖北省711個農戶的調查數據分析發現:經濟收入、惠農政策、教育、醫療、交通和干部作風等因素對農村居民滿意度影響很大,其中農村居民對惠農政策、教育、醫療滿意度較高,而對經濟收入、交通和干部作風滿意度較低;進一步觀察發現:農村居民滿意度在其性別、年齡、有無孩子上學等方面差異不大,但在文化程度、收入來源與家庭人口數等方面差異較大。[1]劉成奎發現,湖北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居民滿意度總體上為6.065,二級指標中的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農業科技與培訓、農田水利設施、惠農政策的滿意度偏低;調查對象的家庭年收入、年齡、職業、受教育年限對其滿意度提升有積極影響;強化湖北新農村建設中的規劃支持、優先解決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如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險和信息服務等)、規范鄉村管理能促進滿意度的提高。[2]陳前虎和湯婧婕以浙江省為例發現,浙江省5年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績效明顯,但硬公共產品供給績效優于軟公共產品,社區公共產品供給績效優于政府的公共產品的供給績效,政府層面公共產品供給績效優于市場的公共產品的供給績效,且區域差異明顯。[3]李燕凌研究發現,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醫療可及性、收入水平、農戶有效灌溉面積率、農戶距鄉鎮政府距離、農林技術站服務次數以及被調查者年齡等對湖南省農戶公共產品供給的滿意度影響很大。[4]楊靜和陳亮認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政策應重點解決農村居民增收、醫療社保、就業機會、教育發展以及土地征用等問題。[5]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調查方案的設計以及研究對象的選取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每一個研究都會有不同的發現。但綜合來看,基本結論是一致的,即新農村建設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肯定,但某些具體政策的滿意度低下。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加入了農村居民對政策的認知和滿意的度量同時發現了新的問題。

        二、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現狀分析

        為了了解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情況,湖北經濟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組織師生于2012年對湖北省的村鎮進行抽樣調查,采取入戶訪談的形式,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7份。本次對湖北省仙洪實驗區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共設計了23個具體項目。首先對這23個具體項目的滿意度現狀進行描述,然后對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最后運用因子分析來對總體滿意度的過程進行分析,并對總體滿意度的程度進行度量。(一)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現狀對于衡量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各個調查項目,滿意程度分為5個等級: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和很不滿意。對應于各種滿意程度的百分比分布如表1所示。從表1我們大體可知,農村居民對各項惠農政策的滿意程度有很大的差異,其中對“國家糧食綜合補貼政策”滿意的達到72.28%,是滿意程度較高的項目,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滿意程度也較高,很滿意和滿意的累計百分比分別達到59.4%和77.32%,而對于“畜牧業生產補貼政策”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策不滿意所占的比重偏高。究其原因,是因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作為一項新制度第一次讓農村居民的養老有了社會保障的支持,雖然它還遠遠不能達到城市居民的水平,但對于世代只能依靠家庭養老的農村居民而言,這項政策的實施無疑是個好的開端,同時他們也有著更高的預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自2003年試行以來,已有大量的農村居民從中受益,由于這是一項自愿型的合作醫療制度,因此從逐年不斷提高的參合率也可以看出他們對這項政策的認可,雖然大家對其報銷比率低、報銷手續復雜有一些抱怨,但總體而言是非常滿意的。對于“國家糧食綜合補貼政策”,受訪者也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由此可見,農村居民滿意的是那些能直接獲得收益且實施到位的政策,不滿意的是那些實際操作困難或者執行力度欠佳的政策,這也對我們在政策設計上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在許多關于公共設施建設、教育文化、鄉風民俗的調查項目中,受訪者大多都比較滿意,只是其中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中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比例較高,累計占到28.28%,這與調查組觀察到的農村現實情況也是相符的。雖然樣本村莊特別是納入到新農村規劃的村莊大多有閱覽室、體育設施,但由于層次較低、種類單一造成使用率很低,而同時農村居民又非常渴望獲得各種文化信息,參與各種文化活動,這其中便存在著供需矛盾,也就成為居民們表達不滿的對象。(二)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比較分析表1只是滿意度的一個總體描述,每一個調查項目的差異難以觀察和直接判斷,為了對各項滿意度進行比較,我們采取了求平均值的方法來進一步判斷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最為滿意的項目以及最不滿意的項目,以利于我們進行下一步的分析。首先對各調查項目滿意程度賦予一定的分值,然后計算所有調查對象的平均滿意度,再進行各項滿意度的對比。滿意度越高,賦值分值就越高,很滿意為1分,滿意為2分,一般為3分,不太滿意為4分,很不滿意為5分。通過計算進行排名如表2。滿意度位居前5位的分別是對當地的通訊郵電設施的滿意度、對當地用水用電的滿意度、對鄉村看病便利性的滿意度、對鄉村道路建設的滿意度以及對鄉風民俗的滿意度。其中有3個項目屬于公共設施和基本建設,說明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并且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同。而“看病的便利性”的滿意度排名第三是出乎調查組預料的,在以往的調查研究文獻中,農村居民對看病的便利性始終評價不高,鄉村醫療水平低下是抱怨的焦點,但此次居民的評價非常高,這主要基于調查村交通的便捷使得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尋求醫療水平較高的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這說明農村居民對醫療服務的訴求可能從以前的便利性轉變為經濟約束。滿意度居第5位的是對“鄉風民俗”的滿意程度,由于被訪者大多是世代居住當地的居民,對于當地的鄉風民俗熟悉認可是一種常態,再加村莊大多是在血緣親緣基礎上形成的,大家彼此熟悉了解,鄰里間的互動也較多,因此大多數農村居民對當地的鄉風民俗非常滿意。滿意度位居最后兩位的分別是對“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對“畜牧業扶持政策”的評價,這與我們前面滿意度的現狀描述是基本一致的,農村居民對這兩項政策的不滿意在于他們并不知道政策有何具體措施,也沒有看到政策實施帶來的具體收益,或者是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滿意度位于倒數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別是對“村務公開情況”和“一事一議執行情況”的評價,這說明新農村建設中村級民主制度的建設有待不斷提高,因為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耕地占用、農企合作等事件,而農村居民對于此類關系到自身利益的事件的參與要求也會很高。

        三、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因子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共設計了23個具體度量項目,為了從這些度量項目中選擇有重要影響的變量,我們采用了因子分析法進行信息綜合,從而對新農村建設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將眾多錯綜復雜的變量按照相關性進行分組,使同組內的變量相關性高,而每組之間的相關性低。每組變量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讓眾多的變量歸結為幾個公共因子,以達到降維、便于分析的目的。在經濟分析中,找出幾個主因子,主因子代表反映經濟變量之間相互依賴的一種經濟關系,抓住這些主因子就可幫助我們對復雜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借助stata軟件,提取因子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法采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傾斜旋轉法,可得到旋轉以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再經過不斷的調整分析,最終選取了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7個主因子來衡量新農村建設總體滿意度的因素(見表3)。7個主因子對樣本方差的貢獻和為63.14%,對于調查數據而言,達到50%以上就可以做因子分析,說明用這7個主因子代表原來的23個調查項目是有一定的把握的。7個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如表4所示。主因子F1主要由b12、b14、b16、b17決定,主因子F2主要由e27、e29、e42、e43決定,主因子F3主要由e40、e41決定,主因子F4主要由e37、e38決定,主因子F5主要由e44、e45、e46、e47決定,主因子F6主要由e48、e49、e50決定,主因子F7主要由e32、e33、e34決定。就經濟意義而言,F1代表惠農政策的實施,可稱為政策因子;F2代表農村居民自身的經濟條件,可稱為經濟因子;F3代表村莊的教育水平和教學環境,可稱為教育環境因子;F4代表鄉風民俗和治安環境,可稱為治安文明因子;F5代表公共設施條件,可稱為公共設施因子;F6代表村莊的民主程度和民主建設,可稱為村級民主因子;F7代表醫療便利性及村容整潔,可稱為醫療衛生因子。由回歸法估計出因子得分,再以各因子的貢獻率作為權數計算出主因子對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滿意度:F=(14.16%×F1+13.74×F2+8.56%×F3+7.24%×F4+6.92%×F5+6.84%×F6+5.69%×F7)/63.14%這樣就得到了新農村建設總體滿意度的衡量指標,在所有的影響因子中,F1政策因子的影響力最大,達到22.42%,F2經濟因子的影響力度也達到21.76%,可見政策環境和經濟因素對于滿意度的影響力很大,其余因子的影響力都小于20%。F代表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滿意度,按照F值的大小區分滿意狀況,由于所有的數據都已經標準化,并且F值越小滿意度越高,因此按照標準化后的均值0作為分界點,F<0則賦值為1,表示滿意;F>0則賦值為0,表示不滿意。樣本區新農村建設總體滿意狀況為滿意的占比67.1%,不滿意的比例為42.9%,表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對于新農村建設的評價總體上是好的。

        四、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受訪者的個體特征千差萬別,他們對于新農村建設的評價也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為了了解形成不同評價的原因,我們將受訪者的個體特征作為解釋變量,尋找影響滿意度的顯著因素。根據滿意度調查的理論、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調查組在樣本區調查感性認識的結論,我們設定了以下的解釋變量(見表5),其中調查表中設計了7個關于村基層組織組織實施的項目類別,如果樣本村有該項目得1分,沒有該項目得0分,匯總得分得到村基層組織的工作得分;調查表中設計了對各項政策是否了解的問題,回答了解得1分,不了解得0分,匯總得分得到政策認知度得分;調查表中設計了“您對自身健康狀況及綜合素質的評價”和“您對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評價”,較差得1分,不是很好得2分,一般得3分,較好得4分,很好得5分,匯總得分得到自我評價得分。為了準確了解新農村建設總體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我們利用所做的因子分析,針對23個滿意度調查項目提取的7個主因子預測其分值,并計算出總體滿意度的分值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依然是以上的個體特征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6。從表6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年齡是影響新農村建設滿意度的一個顯著因素,在1%水平下顯著。年齡越大,滿意度越高;反之,滿意度越低。同時我們將年齡、是否有外出務工經歷和總體滿意度做一個交叉分析發現,年輕人外出打工的機會多于老年人,對外面的世界更為了解,也更有奮斗的激情,對未來有著更多的預期,對現實的某種不滿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改變現狀的動力,而老年人則相對更安于現狀,并且大多數一直居住在當地很少外出,親眼目睹了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一點一滴的改變,對新農村建設更有認同感。第二,家庭經濟條件是按照調查項目家庭的年收入得到的,令人驚訝的是經濟條件過去普遍被認為是影響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在我們此次的調查中卻并不顯著。家庭的經濟條件僅僅對教育環境的滿意度以及公共設施的滿意度產生顯著的影響,即家庭經濟條件越好,對教育環境以及公共設施的滿意度越高;反之。滿意度越低。但家庭經濟條件卻對總體滿意度并沒有顯著的影響。第三,受教育程度雖然不是影響總體滿意度的顯著因素,但它顯著影響了F1政策因子和F2經濟因子。這主要是由于農村高學歷的人群不多,代表性不夠,我們所調查的100位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83年,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第四,村基層組織為幫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而提供的各種措施是影響新農村建設總體滿意度的顯著因素,并且村基層組織提供的措施越多,村民的滿意度就越高。從結果來看,與村基層組織工作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相比,得分為2分或3分的村莊以及得分為0或1的村莊的村民不滿意的概率更大,并且這種關系在0.001水平下顯著。村基層組織提供的各種致富措施實際上也就是基層組織為群眾服務所盡的主觀努力和付出,這種努力和付出能顯著地反映到滿意度的提高上。因此村基層組織的服務意識和領導能力對于新農村建設本身以及群眾滿意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五,農村居民的自我評價也是顯著影響滿意度的因素之一。本次調查中我們設計了對自身健康狀況及綜合素質的總體評價以及對自身的適應能力的總體評價的問題,結果發現對自身狀況評價較高的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滿意度也較高。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調查和分析我們發現,近十年的新農村建設使農村居民的總體滿意度達到67.1%。他們普遍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表示滿意。與以往調研文獻不同的是,此次調查發現農村居民對新農合、新農保的評價非常高,總體而言非常滿意,而對村級民主制度建設以及文化建設不太滿意。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影響其滿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層組織的工作能力以及對新農村建設中政策的認識程度。因此,今后一段時間內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工作方向可以逐漸從硬公共產品的投入轉移到軟公共產品的投入,包括村級民主建設村干部能力的培養、加大政策的宣講和執行的力度等。

        作者:胡靜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田野,趙曉飛.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及評價———基于湖北省的調查數據[J].財貿研究,2010,(6):39-47.

        [2]劉成奎.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滿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經驗數據[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6):3-7.

        [3]陳前虎,湯婧婕.基于問卷評析的浙江省新農村建設績效及特征研究[J].規劃師,2008,(9):89-93.

        第2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加深理解統籌城鄉發展,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

        統籌城鄉發展與建設新農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建設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集中要求和體現,統籌城鄉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宏觀環境和條件。

        統籌城鄉發展基本方略的實質,就是促進城鄉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目前我國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主要是統籌考慮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勞動力就業、商品和要素市場體系建設,著力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國家財政資金重點向農村傾斜,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過大差距,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這次新農村建設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推進的。在當前形勢下,推進新農村建設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發展必須從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立足于城鄉全體居民,尤其是注重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占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農民的利益,使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科學發展觀的目的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發展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著眼于所有城鎮鄉村,特別是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使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從整體上改變農村面貌的需要。新農村建設既包括經濟全面發展,又包括農民收入較快增加;既包括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又包括公共事業不斷進步;既包括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又包括加強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而且,新農村建設實行城鄉統籌發展,資源整合優化,綜合配套推進,相對容易取得較好的整體效果。同時,新農村建設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固定的模式,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都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有所進展,不僅中西部地區可以大有作為,而且沿海發達地區也可以繼續推進。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目前,我國城鎮化率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即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60%甚至更高,也還有好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建設和發展是一個始終無法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也就是加快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進程,直接關系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建設全局。同時,推進新農村建設也有利于從多方面緩解和消除社會矛盾,保持農村以至全國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擴大國內需求的需要。我國是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國民經濟發展必須主要立足于擴大國內需求。現在我國經濟發展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已經相當高,國際貿易摩擦日趨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更應重視擴大內需。農民是我國數量最多、潛力最大的消費群體,是擴大內需的主要潛力所在。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既可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又可以直接形成農村投資需求,緩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將產生強大而持久的拉動作用。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無論發展經濟還是發展社會事業或者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環境熏陶人,環境培養人,環境造就人。我國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較低,關鍵是農村的經濟社會環境較差,不能適應人全面發展的多種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正是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環境,為促進廣大農村居民的全面發展從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從而全面提高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素質。

        推進新農村建設面臨許多有利的條件和難得的機遇,整體外部環境已經具備

        一是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第二、第三產業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7.6%,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2.4%。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下降到46%左右,今后仍將呈現下降趨勢。中等大中城市建設成就突出,不少城市現代化水平已經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工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初步具備了反哺農業和支持農村的能力。二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明顯增強。2005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萬億元,已居于世界第四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03美元,在今后若干年內仍將保持較快增長趨勢;國家財政收入總量3.1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232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1.36倍,平均每年增加3647億元。各方面特別是經濟上的回旋余地增大,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構筑了堅實基礎和可靠保障。三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要進展。糧食產量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連續兩年較大幅度增長,農村經濟在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中得到全面發展,農村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農村社會事業在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擴大推動下邁出堅實步伐。四是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三農”已經形成共識。五是許多地區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已有不少有益探索。無論是沿海發達地區還是中部地區或者西部欠發達地區,如浙江、江西、貴州等,都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由此可見,推進新農村建設,不僅對促進農村長期持續發展是必要的,而且根據我國現實狀況來說是適時的,從當前我國各方面情況綜合來看也是能夠做到的。

        認真貫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持續不懈的努力奮斗。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以下五條指導原則,做到扎實穩步推進。一是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二是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三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四是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五是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

        具體說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要認真貫徹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措施:

        國家建設資金投放重點切實轉向農村。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切實把投資重點放在農村。今年要做到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總量要高于上年。根據財政預算安排,今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3397億元,其中新增422億元,增量高于上年。今后要做到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于農村,國家征用土地轉讓收益主要用于農村。在現行的資金管理體制下,各地區、各部門都掌握了大量的建設資金,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努力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有條件的地方,步子要邁得更大一些,使財政性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要加大支農資金協調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解決資金分散、效率不高的問題。同時,各類金融機構也要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調整信貸投放結構,不斷改善金融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

        認真落實已有的各項農村政策。特別是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政策、對糧食主產區和財政困難縣的扶持政策、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的支持政策,以及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政策等,對于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增加農民收入,已經產生并將繼續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從現在開始,就要更多地關注和支持農村,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各個大中城市都要切實履行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通盤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加大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對郊區和縣域的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的延伸,動員城市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對口幫扶,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形成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農村面貌、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要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對直接受益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項目決策要經過農民民主討論,實施過程和結果要接受農民監督。要教育干部和群眾學會運用“一事一議”等民主決策機制,尤其是基層干部要學會與群眾商量辦事,按民主決策程序辦事。

        第3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一、狠抓當前,狠抓落實

        今年新農村建設后段任務很重,有些工作有完不成任務的危險。各區縣(市)和各有關部門要認真組織回頭看,缺什么、補什么,抓緊完成既定工作任務。這么幾件事大家要認真抓一抓。

        第一,要把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我們看的三個示范片,多數村主導產業來勢好,多數戶有致富門路,宜居住宅建設和村容村貌變化都很大。這說明主導產業發展得好,新農村建設就有了堅實基礎,農村其他各項建設也就比較容易上去。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始終是“三農”工作的中心,整個農業農村工作都要圍繞農民增收轉。后段,是實現今年農民增收目標的關鍵時期,是為明年農民增收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各地一要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認真組織好冬糧收購和其他農產品流通,讓農民多得點現成的收益。二要利用下半年農閑時段,抓好農民培訓,完成今年農村勞動力培訓60萬人的任務大家要想辦法。三要搞好國家級龍頭企業“常德行”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確保新增規模企業40家。四要抓好秋冬生產、丘崗開發,為來年農民增收打好基礎。

        第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對照年初部署落實到位。要按照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抓好農村公路、*全飲水、村莊規劃、宜居住宅、沼氣能源、基層基礎工作任務落實,確保今年完成808個村的整建規劃,硬化農村公路1500公里,新建戶用沼氣池2萬口,新解決20萬人的飲水*全問題,武陵、*縣、石門要認真總結村級低限運轉試點經驗,為明年推開打好基礎。各級各部門要按照“十一五”內完成1000個行政村村莊整治、4000多個行政村村莊規劃、90%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10萬口沼氣入戶、100萬人飲*全和加強水利建設的要求,分解落實年度任務,千方百計向上爭取明年計劃,銜接好項目資金。各主管部門要加強質量監管,確保工程建設一處,群眾受益一處。項目申報要發動到村組農戶,對村級基層組織和群眾積極性高的優先支持、優先建設。對支持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捐款捐物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市里將繼續評選“十大功臣”和“十大模范企業”,各區縣(市)也要大張旗鼓地開展表彰獎勵。

        第三,現有的示范村要加快工程建設進度,注重長效管理。對于“市抓示范片、縣抓示范村、鄉(鎮)抓示范點”的做法,雖然有一些議論,但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成功的,也是切實可行的,大家要堅定不移。綜合示范片各項建設既要辦成可看可學的典型,又要讓所在村的農民群眾方便經濟適用。已經辦了兩年的地方要完善機制,建強班子,引導農民訂好村規民約,搞好長效管理,不能轉片后,環境衛生一夜回到辦點前的狀態。沒有剎尾的宜居住宅主體和配套工程、*全飲水工程、道路配套工程、村內文體衛生養老等公益設施要加快工程進度,抓緊剎尾。抓好辦點示范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建設好堅強有力的村黨支部,選配好一個群眾公認度高、能致富農民的村支部書記。工作組轉移了,關鍵還得靠村黨支部帶領搞建設管理。要加強村支部書記培訓,依靠他們去發揚民主,引導成立農民理事會,推動新農村建設機制創新。

        二、注意解決明年新農村建設的幾個問題

        明年新農村建設怎么搞,大家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思考謀劃。從今年的情況看,新農村建設仍然存在一些體制性、根本性、傾向性問題,這些問題大家要認真研究、認真思考,力爭在明年新農村建設中解決好。

        第一,要抓緊定好明年的盤子,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明年國家在盤子上肯定會增加“三農”投入,9月份以后就要啟動項目計劃,各級各地要迅速行動,無論政策范圍之內的項目,還是政策范圍之外的項目,都要積極爭取。同時,各級各地對明年的新農村建設要著手調查研究,制定計劃,對于鄉村公路建設、農村飲水工程、村莊整治、農民培訓等事項要增加投入。

        第二,要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和農民群眾參與。建設新農村,必要的政府引導、行政推動、政策激勵不可或缺,但關鍵還要靠廣大農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最大限度地開啟民智、整合民力、凝聚民心,防止“上熱下冷”,新農村建設才有希望。當前,我市一些示范村發動群眾不夠,“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比較嚴重,公益項目建設難以推動。各地要認真研究組織和發動群眾的有效方法,研究制定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調動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明年新農村示范點要堅持自下而上的申報制度,凡是群眾積極性不高的村不得納入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第三,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公益設施管護和垃圾處理機制。新農村建設搞了兩年,還沒有建立起比較成熟的農村公益設施管護機制,這是我比較擔心的。如果管理維護不能同步跟進,公益設施就難以長期運行,農村衛生就難以長年保潔。明年要在長效管理機制的建設與推廣上有新的突破。一是總結推廣各地在村組道路維護、供水運轉、村部現代遠程教育設施維護使用等方面探索出的有效機制,使已建成的設施不因管理維護不善影響效益發揮,影響長期運行。二是借鑒浙江農村垃圾治理經驗,率先在示范片、城郊結合部和鎮政府所在地推行“戶集、村收、鄉(鎮)運(壓縮、填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治理模式。

        第4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關鍵詞:地方高校;新農村文化;建設;實效性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背景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內涵是“鄉風文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任務。新農村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農村文化建設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的奮斗目標,而實現精神富有的關鍵是社會文化的全面提升。近年來,浙江省正大力推進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農村文化建設對構建“兩富”型新農村具有點睛意義。

        改革開放至今,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人民物質生活條件大幅度提高,農村文化建設也有所進展。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并不樂觀。進入21世紀,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在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多元化和多種價值取向深刻地沖擊著農村群眾的思想。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受到侵蝕,一些地方的農民思想道德出現問題。通過調研發現,當前農村文化中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愚昧消極、奢侈腐化等不良現象。

        在新農村傳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更是地方高校的時代使命。趙沁平教授認為,高校自誕生之日起,便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與科技精英。高校通過知識傳承、科技創新,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對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是當代高校的三大職責。地方高校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根據高等教育的l展趨勢,明確自身的社會服務責任,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為新農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當然,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地方高校自身也能獲得發展機遇,這是一種互利共贏之舉。因此,增強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效性是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研究課題。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1.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助于培育適應新時代的新農民

        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永遠是農民。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及外出務工人員的文化素質總體水平相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的人數占全部農村人口的1/3,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及外出務工人員的文化素質,培育會讀書、有技術、會上網的新型農業人口。

        2.新農村文化建設為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新農村不僅是“物”的新農村,更是“人”的新農村。必須切實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廣大農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助于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國力

        當前,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發展相互交融,文化建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事實證明,新農村文化建設得越好,新農村經濟發展得就越快。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對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利條件

        地方高校作為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場所,在地方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擔負著重要責任,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明確地方高校的有利條件,才能更好地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進而不斷提升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1.地方高校具有地緣優勢

        從我國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地方高校離大城市相對較遠,通常在二、三線城市,校區也建在城郊。地緣優勢使地方高校能比較直觀地了解當地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并且能較為準確、系統地掌握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訴求。地方高校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應強化社會服務職能,把服務新農村文化發展作為地方高校發展的重要抓手,并制定相關政策。

        2.地方高校具有人緣優勢

        地方高校以培養本地人才為目標,其招生對象以本地生源為主。地方高校為當地培養了大量農村干部、農村中小學教師和農業技術人員。培養高素質農村人才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地方院校畢業的學生成了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堅力量,為當地農村社會特別是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這為地方院校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也為地方高校進一步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搭建了平臺,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

        3.地方高校具有智緣優勢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地方高校的辦學實力顯著增強。近年來,地方高校不惜重金,大力引進博士、教授等高級知識分子,地方高校的師資力量日漸雄厚,專業設置更加完備,科研條件和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科研成果頗為豐厚。地方高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可以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傳承和弘揚。地方高校的人才、技術及科研條件都為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

        4.地方高校具有網信資源優勢

        當今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任何地方、任何人的發展都離不開互聯網和瞬息萬變的信息資源。新農村的發展,特別是新農村文化建設更需要網絡信息資源的幫助。地方高校則可以通過網絡傳播、網絡教育等方式推動新農村文化建設。

        四、增強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實效性的策略

        1.地方高校要更新觀念,強化社會服務意識

        地方高校要進一步更新辦學理念,以服務地方為己任,更加明確地認識到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要將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置于地方高校發展的首要地位,從學校規劃、政策制定、招生計劃、教師考核、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等方面,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要深入農村和農民群體,充分發揮高校的優勢,利用各種渠道將先進文化、核心價值觀、農業技術傳播到新農村,切實提高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圖書館的圖書資源效用

        據統計,地方高校幾乎一半的館藏圖書資源處于閑置狀態,無法被社會共享。在強調高校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圖書館要與時俱進,提高圖書和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改變只服務本校師生的傳統觀念,不斷拓展服務范圍,以適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求。地方高校圖書館要積極開展個性化服務,建立服務新農村文化建設、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數據庫。數據庫要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求而變化,及時更新信息內容,從而更好地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

        3.地方高校要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培養專業人才

        目前地方上從事農村文化建設的工作人員普遍文化素質不高、業務能力不強,難以有效完成新形勢下的農村文化建設任務,嚴重影響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地方高校的辦學定位很明確,即為當地社會發展培養各類人才。地方高校要不斷整合教育資源,設置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相關的專業,大力培養新農村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同時,要積極配合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把對農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訓列入學校教學的常規工作之中,并要注重培訓質量。

        4.地方高校要大力挖掘當地新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農村中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活動,但部分文化得不到保護或逐漸失傳。地方高校有責任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挖掘、傳承和弘揚,不斷提升新農村文化層次;要鼓勵師生投身于新農村文化建設,貼近農村、農民,創造出反映農民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以滿足當地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農村群眾的精神境界。地方高校要加強當地特色文化研究,創辦專門的研究中心,提高地方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地方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5.建立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

        地方高校要為師生及科研人員在新農村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創新研究等方面提供經費保障,建立多渠道的經費籌措機制。只有地方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經費籌集渠道,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制約其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經濟問題,才能切實發揮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功能,使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效性顯著增強。

        參考文獻:

        [1]趙沁平.發揮大學第四功能作用、引領社會創新文化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6(3).

        [2]黃憲偉.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7(4).

        [3]王曉娥.地方高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切入點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7).

        [4]陳運貴.地方高校服務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J].社科縱橫,2012(7).

        [5]趙江龍,袁茁萌.地方高校圖書館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

        [6]梁廣東.地方高校融入農村文化建設的價值與路徑[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6,10(3).

        [7]徐承英.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J].探索與爭鳴,2007(1).

        第5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 電氣化建設 供電所管理

        加強新農村的電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新農村的電氣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的部分,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一強三優”為建設的重要目標,同時加快“三新”的新農村農電發展的戰略,推進農村電氣網絡化發展的趨勢,從整體上對農村電氣化程度予以提高,構建“戶戶通電、供電可靠、安全經濟、供用和諧”的新農村電氣化格局,為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更是為了方便人們生活的需要,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1.對供電所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能夠極大促進電氣化建設的進程

        1.1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的安全問題需要供電所予以保證

        供電所是供電企業一線生產單位,在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工作任務,安全管理、安全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供電所是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地方,供電所的安全管理做好了,則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的安全陣腳也就穩固了。

        1.2不斷提高供電所的服務質量是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進行新農村的電氣化建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于“三農”的,供電所作為最基層的供電機構,其直接的服務對象就是農業、農民和農村,因此供電的服務質量關系到農業的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整個農村經濟的繁榮,涉及到農村生活和生產各個方面,也擔負著重要的建設新農村的職能。所以,綜上所述,供電所自身的服務質量直接反應了新農村建設的水平。

        1.3做好供電所的營銷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供電所是供電企業管理的“末梢”,其核心業務是直接與客戶的供售電交易。供電所在其營銷管理中,電價的正確執行、線損管理及電費回收,直接影響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影響到了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經濟指標的完成。

        2.新農村的電氣化建設對供電所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1安全得到更大可靠的保障

        安全是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的基礎,是應當充分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新農村建設的本質就是讓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收入增加,但是如果沒有了安全作為保障的話,那么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它對新農村工作的開展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時候,要借助于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進一步推進新農村電氣化的網絡改造,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在確保了人身、電網、設備安全,使供電所安全管理基礎進一步加強。

        (1)電子設備運行的過程更加規范化。

        按工作量將線路及設備的安全責任分解到人,積極開展巡視工作,并結合春、秋季的安

        全大檢查,有效加強線路設備巡視、缺陷處理及運行維護等工作,從而提高設備安全可靠性能,確保供電所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實效。

        (2)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合理。

        貫徹落實“嚴、細、實、新”的安全理念,認真學習安全知識,注重工前工后會的實效,做好危險點分析和預控。并按照“三個百分百”要求進行現場安全督查,同時堅持“三鐵反三違”狠抓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對現場檢查出的違章責任人嚴格按規定進行處罰并曝光,對履范不改的責任人從重處罰或取消相應的資質,從深層次意識上教育當事人,進一步加強了供電所作業現場的安全管理。

        (3)電網自身的裝備標準有了很大的提升,安全系數更高。

        在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中,按照“結構合理、技術適用、供電質量高、電能損耗低”的原則,加強對電網薄弱地帶的改造力度,盡量解決重載、過載線路和設備的“卡脖子”問題。積極采用新的技術和設備對農村電網中的科學技術含量予以提高,提高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要從根本上對電網薄弱地帶的問題予以解決,為供電所安全管理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4)進一步完善了安全的管理體制。建立了明確的安全生產保證體系和安全生產監察體系,以制度規范員工作業行為,提高安全意識。在工作中,始終將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以安全生產責任制為核心,堅持以事前預防為主,把嚴格的制度、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作為安全管理的總體要求,貫穿于供電所安全生產管理全過程,形成“人人講安全、事事按安規”的良好安全氛圍。

        2.2營銷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細致化

        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標準涵蓋供電企業的各個領域,對營銷管理也有明確的規定。它從線損管理、窗口建設及電費回收等方面促進了供電所營銷管理工作,使供電所營銷管理更加規范化、更加精細化。

        (1)線損的管理越來越向著精細化方向發展。

        從理論上講,把客觀情形不相同的線損小指標進行分解到具體的供電所,進行具體的分工,落實到個人,使線損指標執行有理有據,進行考核的對象也十分明確。還要對計量加強管理,把抄、核、收三種制度分離開來,對崗位實行輪番上崗的制度,實現供電所營銷管理全過程閉環管理。

        (2)業擴的流程和以前相比更加的順暢。

        開通業擴綠色通道,減少中間環節,結合SG186營銷管理系統,對客戶從提出申請、供電方案審批、電價及客戶資料審核到裝表接電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并將辦理用電業務時限納入績效考核。同時制定形式多樣、靈活的用電業務辦理方法,真正做到“內轉外不轉”使用戶業擴流程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第6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自建房;建設規劃;建筑設計

        1新農村自建房建設規劃與設計原則

        1.1以經濟性為原則

        在新農村社區住宅設計中,要以當地農村的具體情況為依據,以農民的生產生活為原則,不能照搬城市當中的別墅或者洋房,一味的追求舒適性,而不考慮農村的經濟狀況。在住宅戶型設計上還要考慮農村住宅的特殊性,布置一些生產、忙存空間。由于農村生產規模小,家庭作業等特點,在新農村住宅中需要考慮一定面積的生產用房。在垂直分戶的住宅中,生產用房的設置可以結合院子設置,并且可獨立對外,利于生產交通。在水平分戶的住宅中,生產用房可以獨立設置,集中設置于公共交通的位置。使農民在搬進水平分戶的住宅之后能仍然可以進行生產活動。這樣既達到了節約用地的目的,又方便了農民的生產生活。

        1.2合理確定農村居民自建房用地面積

        對于那些進行第一產業的農戶,和那些家庭手工業的農民對住宅、庭院的需求較高,釆用垂直分戶的模式,一戶兩側,擁有南向或北向的庭院。每戶的占地面積應該統一考慮、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做到用地最小。對于水平分戶的農戶,這種分戶方式本身就已經達到了對土體節約使用的目的。比垂直分戶節約更多的土地。在滿足使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使用水平分戶,以節約土地資源。

        2新農村自建房建設規劃與設計的缺陷

        2.1沒有統一規劃設計的思想

        (1)長期居住風水思想的禁錮。由于農村很多地方都很重視居住風水思想,因此自建房都是各搞各的,雖然看似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沒有統一規劃和設計,所以自建房橫七豎八與貧困人口的舊房屋夾雜而立,失去了新農村建設的意義,規劃和設計無法展開。而這種傳統的思想對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更是沉重的打擊。(2)房屋設計沒有統一的樣式。農村很多建房中,都是按照戶主的思想和意愿進行房屋設計建造的,導致農村房屋樣式千奇百怪,平頂、磚瓦、彩鋼、平頂彩鋼混合等都有,雖然是按照各自所需建設的,但是不利于房屋樣式的規劃和設計,這種混合的房屋建造一方面不利于自建房排水功能,采光設計,另一方面也給左右鄰居帶來了矛盾。(3)農村下水道建設嚴重不足。由于習慣了房前屋后或者庭院隨處潑污水,所以有了新房但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新農村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正日益嚴重危害著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路面糞便隨處可見,損害了新農村建設的形象。這樣生活方式更為嚴重的是污染地下水源,破環生活環境影響農民身體健康。很多新農村建設中只顧了房屋道路的規劃設計,對給排水管道的規劃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3新農村自建房建設規劃與設計的要點

        3.1做好自建房圖紙規劃設計

        要做到統一規劃首先要有施工圖紙,農村房屋建設規劃圖紙包含了以下方面:①給排水系統,在進行建設前,必須明確給排水開挖路線、管道大小、進戶管道、水井房等,也可是看作是地下工程,給排水系統的完善有利于新農村廁所、生活用水、污水處理等,是建設新農村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且廁所干凈程度、污水處理程度都是新農村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②房屋地基、結構設計,包括自建房的面積、防震程度、采光程度等,一般新農村房屋結構采取二層樓房標準,因為二層樓房有利于節約用地面積,進行太陽能采光設計和安裝太陽能集熱板,實現農村采暖向清潔能源邁進,大大提高了新農村自建房的干凈程度,而且農民可實現天天洗澡的愿望,是新農村進步的又一重要體現。③道路建設,自建房屋不能就只搞房屋建設,如果僅僅建造房屋,那么新農村規劃設計就沒有必要了,所以道路設計規劃是新農村自建房的重要環節,而且道路的規劃設計厚度和寬度,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鄰居矛盾的產生,因此對道路規劃設計必須統一進行,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道路規劃設計中加入太陽能路燈的設計,從而更加完善新農村建設。

        3.2嚴格控制自建房材料

        現代房屋建設中大量鋼筋混凝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房屋建設的質量,能有效應對地震帶來的損壞,因此現在的材料遠遠超過傳統的石頭、泥土等材料。但是在建設中我們還要對鋼筋水泥進行嚴格控制,特別是水泥質量,混凝土的另一個缺點就是容易發生裂縫和風化,導致房屋建造質量下降,所以必須嚴格控制水泥質量。其次控制砂石的干凈程度,使混凝土攪拌質量更加高效。

        3.3做好房屋結構設計

        二層樓房設計一般采取框架結構進行,框架結構有很好的穩定性能,而且建設速度快質量高,只要做好鋼筋框架即可,然后澆筑混凝土砌筑成房屋橫梁和墻柱,在混凝土框架中嵌入砌磚構成完整的墻體和屋面。若是一層建設則只需砌筑橫梁和墻柱,或者用磚混結構進行建設即可。其次在進行房屋結構設計中要分清廁所、廚房、臥室、洗澡間,因為廁所、洗澡間、廚房關系到地下給排水管道的埋設問題,所以既要做到給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轉,又要保證廁所、廚房、洗澡間的安全,以免發生斷水或者下水道堵塞的問題,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

        3.4做好建筑節能尤為重要

        新農村建設需要我們不斷的提高和改善,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出發,建筑在使用的過程應盡量減少能耗因此農存建筑節能設計成為了關系重大的問題之一。對農村自建房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增強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開窗面積,提高門窗的氣密性,使用環保節能型建筑材料及設備等措施。此外采用節水型潔具、節能燈具、節能電器都是行之有效的節能措施。農村需要建設,需要進步,需要改善,需要提高,農村建筑的節能,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4結束語

        新農村房屋規劃建設與建筑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在政策傾斜、資金支持下,新農村建設的好壞主要由高水平的規劃與建筑設計來決定。因此重視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與建筑設計研究,生態環境建設,建筑節能,加強管理,提高農村綠色競爭力,打造美麗鄉村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黎興亮 單位:佛山市高藝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葛丹東,華晨.城鄉統籌發展中的鄉村規劃新方向[J].浙江大學學報,2010,(3):148-155.

        第7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因為土地性質等問題,過去銀行不會給農民辦理住房按揭貸款。今年3月,蒼南縣農村信用聯社投放5000萬元“新家園”農民康居貸款,首次為農民辦理住房貸款業務,終于讓農民住房也像城鎮商品房一樣可辦理按揭貸款了。蒼南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這一做法,對我省正在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新農村建設促成農民住房貸款

        今年,在省政府建設新農村規劃的推動下,溫州蒼南縣的新農村建設也正在逐步推進。蒼南縣根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要改建100多個村,目前在改建的只有20多個村。因為一戶農房的改建房款至少要7萬元,這么多的村要改建,建設中的資金問題如何解決?資金問題一直制約著蒼南縣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在這樣的背景下,蒼南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在開展服務農民的活動中,決定開辦農村住房貸款的業務,為農民提供改建住房資金。

        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有關規定,土地所有權,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而按照銀行的操作慣例,申請和辦理房屋貸款,需要房屋或其他財產抵押。然而,在我國,農民除了擁有對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和非常有限的財產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可以用作抵押的財產,法律又不允許農民用上述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去抵押,申請貸款。

        多少年來,農民一直被隔離在金融交流的圍墻以外。既然抵押不行,只有采取別的方法。蒼南信用聯社社長陳宏強說:“當時考慮很久,想到采取了農民聯保的辦法。可是有些擔憂。”至于為何要開展這項業務,陳宏強告訴記者,首先,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對象本來就是農戶。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農戶蓋房資金普遍缺乏,如果按照過去生產類資金貸款,貸款額在一萬元以內,貸款期限只有7到8個月的話,根本無法滿足農民蓋新房的要求。其次,今年第一季度末,蒼南縣農信合作聯社的存款余額較年初增加了9.8億元,達到了38億元,占同期蒼南縣金融機構存款增加總量的50%以上。從這個角度看,開展農民住宅貸款也是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自身業務拓展的需要。

        結合蒼南縣“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新家園”農民康居貸款業務主要是針對縣域內有規劃、以縣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審核批準的新村建設規劃區以內房屋新建、拆建、擴建、裝修的農戶為對象,按農戶改建房投入總額的70%核定貸款總額,但最高貸款額度控制在5萬元以內。由建房農戶自愿申報,組成3至5人的聯保小組,簽訂成員協議,向所在村“兩委”或直接向信用社填報有關表格后,立項申請。貸款期限是5年以內,逐年分期還款,貸款申請的額度為建房投資額50%以內,利率按國家基準利率執行。還款方式則根據農戶的經營收入情況,分別確定按季或按月或按年等額還款方式。目前多數貸款農戶選擇了按年等額還款方式。

        聯保風險,銀行仍有顧慮

        “說真的,讓沒有財產抵押的農民進行聯保貸款,萬一還不上款怎么辦?作為一家縣級信用社,沒有多少資金來抵擋風險的。”說起聯保貸款,蒼南縣農村信用社信貸科的余科長告訴記者,這樣的顧慮是一直存在的。但是考慮再三,最后還是決定把資金貸出去了。一是因為以前的生產性貸款,蒼南縣的農民信譽不錯,回收率都達到99%。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災難和死亡原因外,基本上所有的農民都能及時還款,農民誠信度很高。

        “從2002年農信社開展生產類聯保貸款開始,這些年累計發放貸款總額在1500萬元,不良貸款率在千分之一點五左右。”余科長說:“今年農村信用社開展住宅聯保貸款,預計不良貸款率不會超過1%。”農民天生的質樸品格,在銀行貸款資金安全方面得到了信譽的認證。

        “再說,農民聯保采用的是自愿形式。聯保戶之間都很熟悉,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鄰居了,對彼此的家庭經濟和收入情況知根知底。大家形成自我監督的模式,如果這戶農民不行,大家也不會跟他聯保。這種自發的約束,比法律更有成效。”余科長分析了聯保貸款的情況。

        據了解,自從這項業務開辦以來,已經有496萬元的貸款金額,105戶農民得到了實惠。僅在蒼南縣五鳳鄉八畝村,為了建造房屋,全村就有16戶農戶向農信社貸款68.8萬元。除了八畝村外,此次農信社還向觀美鎮嶺腳下村的89戶農戶提供了427.7萬元貸款。由此可見,農民的建房貸款需求依然很旺盛。

        “雖然我們的‘新家園’計劃很受農戶歡迎,但其中的難度還是比較大。”余科長不無顧慮地說。據測算,蒼南縣約有28萬戶農民,按照30%的農戶有資金貸款需求,每戶蓋房需要5萬元貸款資金,如果信用社承擔50%,就需要20個億來作為貸款資金。而農村信用社的存款總共才38億元,顯然光靠農村信用社一家還不能解決問題。

        這次推出5000萬元的貸款,也是綜合了信用社存款實力。不然,對一個縣級信用社來說,貸款風險是很大的。

        據有關資料顯示,今年的“桑美”強臺風襲擊后,蒼南縣有近20萬間的農屋倒塌。這些農民都是一些處于低保邊緣的人群。光蓋房救災款,信用社就要拿出1.64個億。而政府性救災貸款,政府只管投入,不管風險。對于這些有政府背景的救災貸款,許多農民在償還時往往會拖欠。

        風險補償,政府支持尤為關鍵

        應該說,把農民納入金融服務之內是好事,可是如何讓好事繼續下去,就是說如何讓做這件好事的信用社放心放貸,是最現實的問題。

        “目前這項業務仍在試驗階段,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風險補償基金、擔保基金,現在都沒有。貸款的利率基本保本,如果沒有政府的基金擔保,沒有強大的后援力量,這樣的貸款業務依然讓我們擔心”。余科長這樣對記者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眼下,一些政策扶持尚不到位,農村信用社讓利給農民的貸款沒有減免營業稅,政府風險補償沒有跟上,農村房產保險還沒有開始。這項“新家園”計劃在推廣中還存在隱患,時刻有停辦的可能。“獨木難支”這句話既是目前蒼南信用社人的擔憂,也是許多農民的擔憂。

        第8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論文摘要:作為有著數千年農業立國歷史的國家,“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而隨著現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的文化建設成為時代的要求,如何將此要求與優秀民間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這既符合文化傳承的一半規律,也是現今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1優秀民間文化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的建設目標和要求中明確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穩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勾畫出了美好藍圖。這個思想體系中,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素。農村文化中的民俗、民族語言、生活民居、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民間雜技和各種傳統技藝等豐富的民間文化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新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農村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今的農村文化出現了一種尷尬的局面:一方面,豐富的傳統民間文化資源被忽視,遭到冷遇,走向衰落;另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生活極為單調、貧乏。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提出,“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上在農村,文化的多樣性也在農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財富之一,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因此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不僅是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保護我國的文化多樣性,保存我們民族的文化根基的迫切需要。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研究的重點轉向對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民間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研究。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走遍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個民俗文化集中呈現的省份,而一些有悖于我國民間文化傳統文化保護的現象讓他痛心疾首,因此他振聾發聵地提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把‘新農村’變成‘洋農村’”,要注重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很多有研究者提出,民間文化是新農村文化的根基;民間文化形式多樣,有利于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民間文化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利于彌補農村文化建設專業工作人員的不足的困境,便于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傳統民間文化建設有利于發展農村民辦文化;傳統民間文化建設需要的經費投入少,可以減輕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的資金壓力。因此,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以傳統民間優秀文化為支撐。

        那么,如何結合民間文化在農村中的生存現狀,開展民間文化的保護,以真正促進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內涵,這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2民間文化在農村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全球化威脅民間文化多樣性存在

        經濟全球化對民間文化的沖擊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化價值體系的沖擊,我們無法回避一個事實,當前全球化是伴隨著西方的經濟理念、管理模式、價值觀念等內容共同推進的。為了在全球化中取得優勢,我們必然要求自己在宏觀和微觀中都按照當前最先進的相對統一的經濟、文化理念生存和發展,甚至按照與此一致的價值觀進行思考。從這一點這就能解釋為何現今好萊塢的大片可以在全球大行其道,麥當勞、肯德基、沃爾瑪在全世界分店林立。經濟全球化對民間文化的另一個沖擊是過度商業化,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民間文學、戲劇、曲藝、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工藝美術、建筑、服飾、器具及傳統節日、慶典活動和民間工藝、民俗活動等等,已經發生了巨大變遷。商業化的過度開發和濫用,人為的損毀和扭曲,個別地方甚至已損害到“面目全非、慘不忍睹”的程度。

        2.2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堵塞民間文化的傳承通道

        農村人口結構的改變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二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大軍的產生。前者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農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按照“存在決定意識”、“生存方式決定思維方式”的原理,城鎮化無疑取消了傳統民間文化的存在土壤。

        同時,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以農民工形式涌入城市后,使得農村的“留守”人口以老人和兒童為主,對于民間文化而言,出現了最為直接,也最為嚴重的損失,它失去了傳承者,老一輩的藝人、工匠無法通過傳統的“口口相傳”、“手手相傳”方式將自身的技藝傳下去。

        2.3民間文化自身“現代化”變革不足

        理論上來講,面對上述兩個困難,民間文化并不意味著必然的萎縮和消亡,作為一個名族最為深刻的印記,文化根植于民族本身。故而,振興民間文化不能一味要求國民以“懷舊”的情緒面對民間文化,其生存和發展有待于自身的“現代化”變革。當然,在此筆者需要指出,這種“現代化”變革絕對有別于上文提及的過度商業開發,而應將民間文化的內涵形式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在這一點上,韓國(以“江陵端午祭”為例)的許多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3促進民間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以江蘇鎮江為例

        鎮江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座著名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著“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自古便以“天下第一江山”而聞名遐邇。

        鎮江具有以白蛇傳傳說、《華山畿》和華山傳說為代表的民間文學,以南鄉田歌、古琴藝術為代表的民間音樂,以揚劇為代表的傳統戲劇,以玻璃雕繪畫、上黨挑花、揚中竹編為代表的民間美術,以鎮江恒順香醋釀制技藝及唐老—正齋膏藥制作技藝為代表的傳統手工技藝,以金山寺水陸法會為代表的民俗。以針作筆的正則繡、工藝精湛的竹編、“亂趣”的郵貼畫更是稱為鎮江民間工藝品“三絕”。可以說鎮江的民間文化底蘊深厚,品種豐富、源遠流長。

        如何使得這些優秀的傳統民間文化有效融入現代的新農村建設,筆者認為應該加強一下幾點:(1)加強農村民間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要堅持地域性、傳統性、生活性、“百花齊放”、“原汁原味”、“棄粗取精”等原則;(2)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3)加強領導重視程度,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合理保護開發民族民間傳統文化;(4)加強農村民間傳統藝術人才和文化骨干隊伍建設,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5)鼓勵、扶持以傳統民間文化為主的農村民辦文化;(6)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經濟杠桿調動社會積極性;(7)加強立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訂民俗文化保護政策,科學合理地制定文化保護規劃;(8)加快民俗博物館建設,提高民俗文化保護的技術含量;(9)采取的措施保留和改善民俗文化活動場所,舉辦相關民俗文化活動;加(10)強民間文化的調查,加強宣傳,提高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梅亮.論城市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策略,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20

        第9篇:浙江新農村建設政策范文

        關鍵詞:農村經濟 產業化 資本形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勢下,作出的重大決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就是在現有改革成就的基礎上,通過大改革從深層意義上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及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問題,在新的戰略起點上求得大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三農” 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途徑是農業經濟加快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和高效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我國經濟均衡發展與和諧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資本形成是農業經濟產業化的前提

        我國整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對土地資源的絕對依賴性;自然稟賦資源開發利用的初級性;產業體系的幼稚性;農業產業的低級性和農村總體的落后性。在這樣一種發展環境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然面臨許多困難。依據發展經濟學的增長理論,農業經濟要得到新的發展,首先必須保證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資源量的增長,同時還要保證要素資源的高效率配置。既包括自然資源、資本(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等直接要素,也包括制度、技術等間接要素。根據我國的現實條件,農業經濟發展與增長的前提,首先要以持續性的資本投入為基礎,通過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良性連接,促進相關要素的效率提高,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發展中國家要改變其落后的現狀,促進本國經濟增長,根本出路在于解決資本的短缺,提高資本要素的配置效率。

        其實,資本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最為稀缺的要素,在發展中國家內部各個產業之間也有同樣的需求,尤其是在薄弱產業部門的發展中這種要素的稀缺性表現的更為突出。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以充足地資本形成和投入做為先決條件。

        所以,要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首要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在相應的資本條件下啟動新農村建設,通過產業發展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內的資本積累;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資本的形成機制。而不是簡單地設計和描繪未來發展的遠景式規劃。如此,目前新農村建設啟動的關鍵是如何創造出資本持續性形成的條件,使資本的長效供給機制成為新農村建設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動力,發揮資本對經濟增長“第一推動力”的作用。

        農業產業化資本形成滯后的制度化分析

        從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發展的歷程分析,影響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直接因素是資本形成的欠缺。引發資本形成障礙的核心因素是以政策對工商業的過度傾斜為核心的制度化安排的非效益性結果。政策的非效益性與非均衡性安排主要取決于制度的價值趨向。制度的趨向性會決定諸多資源的社會化配置格局,從產業外部影響和決定資源的配置領域、產業方向和經濟價值。而作為產業發展最重要資源之一的資本的生成條件與制度化安排是密切相關的,制度的價值趨向向工商業的傾斜,從環境的角度直接影響了農業資本的形成基礎,加劇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資本生成的困難。另外,政策性傾斜所產生的政策效益的非均衡性又直接或者間接地使資本在利益機制驅動下,更多地流入高回報的非農業領域。而這種趨利性的形成無疑與制度、政策的價值趨向、社會環境、投資環境、經濟效益、利益創造等諸多環節相聯系。

        所以,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并不是單一政策或制度要素的制約,而是與制度相聯系的一系列相關要素綜合交錯影響的結果。這種影響總體上表現為對農業經濟的制度化制約、體制性制約、觀念性制約和市場機制制約。制度化非效益的結果必然導致產業發展的相對停滯或發展緩慢,發展的緩慢性又直接影響資本積累和資本形成的相對緩慢,資本形成的缺陷又制約農業經濟產業的發展。由此,必然形成產業發展與資本的惡性循環。結果就是:在影響農業經濟發展滯后的諸多因素中,資本進入條件的惡化與資本形成基礎的喪失是最為重要的原因。資本進入的困難直接影響了農業經濟產業化的進展,制約了規模化的形成;反過來農業經濟的整體落后性發展又直接導致了資本形成基礎的進一步喪失,使產業滯后與資本形成的困難相互“促進”直至成為“三農”問題的經濟原因。

        因此,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資本形成基礎條件的逐步喪失必然成為絕對的制約性因素。如何通過制度化創新、法制化規范、政策化促進、人本化的思維等方面的變革,形成新的資本形成機制與資本進入的融資環境,是目前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

        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資本形成途徑

        (一)強化資本價值意識,構建資本形成的基礎條件

        根據一般意義上的資本形成原理,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通過資本積累,來創造持續性的資本形成機制的基礎。但是我國農業長期的滯后性增長,已經使得農業產業化自身資本形成的條件十分地脆弱,單純地依靠資本的積累完成資本的形成不但要付出時間的代價,還將承擔機遇損失的成本。所以,在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過程中必須首先改變觀念,增強資本形成的價值意識,充分認識資本的獲取與資本的增值,是關系到農村經濟能否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二)拓展資本形成渠道,開發人力資本

        新條件下的農業產業的特點決定了其產業化過程,既是一個逐步漸進的階段發展過程,又是一個快速變革的轉化過程。在新的經濟增長的前提下,農業經濟增長要獲得充足的資本,農業依靠自身資本的積累顯然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引進外部資金是其產業化過程中加快資本進入、改善資本條件的重要途徑。但是,依靠外來資本的流入來形成產業發展的資本基礎也面臨巨大的困難。原因在于: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利益機制驅動,資本流動的成本是加大的,資本的流動更加追求價值的增值與流動的效益。

        (三)加快產業結構轉化,提高資本形成能力

        資本形成是產業經營活動循環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業經濟增長的起點。農業經濟發展與增長的現實選擇,應該是從農業產業化發展入手,創建與大規模資本形成相適應的新型的經營和組織模式,變革現存的家庭經濟經營方式,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產業核心優勢,形成經濟增長極,在經濟增長的基點上提高資本形成的能力。這是加快農業經濟資本形成的最佳切入點。雄厚的資本及良好的資本形成機制,是形成農業產業競爭力的根本保證。這就要求必須在農業生產的土地使用制度、組織制度、管理制度、經營制度等方面進行超前性創新。只有如此,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經營發展才有可能,農業經濟增長的資本形成空間才可擴大。

        (四)發揮政策效益,實現政府戰略目標

        一要通過政府的引導與調節,發揮經濟調控作用,杜絕資金的分散性使用,確保資金的規模化效益;二要改變政府部門的多頭出資與分散管理的資金進入渠道,統一協調,保證資金使用的目標確定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偏離目標的風險性;三要強化法規建設,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的方針得到落實,從政策角度提供資本形成的制度化保證。

        綜上所述,融資條件與資本形成決定發展的潛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啟動的首要條件就是資本形成問題。資本的持續性生成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前提,也是建設社會主義農村新經濟體系的基礎。農業經濟最大、最豐富的資源是土地,這種資源優勢是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是絕對優勢的資源,對土地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理應成為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要素。要充分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除了要有政策的支持、制度的創新、必要的技術創新外,還必須要有持續性的資本投入與之相配。因此,創造條件鼓勵和吸引外來、內生資本進入農業產業領域,走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亦必然是現實的選擇。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高潮痉挛中文字幕 | 亚洲影院色在线观看 | 一级a一级a爰片免费免免久久 | 三级日本久久高清 |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 | 亚洲色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