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級會計實務的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大綱變化情況、題型及題量分析
(一)考試大綱變化情況
財政部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的《關于印發**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考務日程安排的通知》會考[**]46號中規定,**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繼續使用**年度考試大綱,即教材基本上沒有變化。對于已經參加過**年度會計職稱考試的考生,可以使用年考試用書進行復習,但需要注意新修訂的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暫行條例內容,待**年度考試用書出版后,及時將新教材的主要變化之處予以更正。
(二)題型
從近幾年考試情況分析,**年《初級會計實務》考試題型仍然是客觀題和主觀題兩部分。客觀題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判斷題,其中單項選擇題20道題,每題1分,總分20分;多項選擇題15道題,每題2分,總分30分;判斷題道,每題1分,總分10分,答對得1分,答錯倒扣0.5分。主觀題包括計算分析題和綜合題,計算分析題有4道,每題5分,總分分;綜合題共2道,總分20分。考試題型仍然是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計算分析題、綜合題五種。
(三)題量
客觀題主要是檢測考生對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觀題主要是檢測考生對初級會計實務和經濟法基礎全部業務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和緊密聯系實際的實務操作能力。從題型分值來看,單選題在五種考試題型中難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單選題中盡可能高地拿到分數是順利通過考試的基礎,而多選題是分值最高、難度最大的題型,同時也是考生能否通過考試的最大障礙。
二、初級會計職稱考試教材復習要點分析
(一)《初級會計實務》
根據已公布的**年度考試大綱,年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初級會計實務》教材內容仍為7章。初級會計實務內容不多,而且重點突出,每年的考試重分值的題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試試題,筆者將教材中的章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資產、第五章收入、費用和利潤以及第六章財務報表,這三章的考試分值一般占全書的70%左右;第二層次(重要),第一章總論、第三章負債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層次(比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權益。教材中涉及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會計六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是歷年考試命題的重點,考生應重點掌握該部分內容。考生還應認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題,因為綜合題部分一般以會計報表的形式出現,而且都是與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相結合。如**年同時考到了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具體項目的計算,題型都是先做日常業務,然后計算具體項目的金額,這較以前是個重要變化,應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視。
(二)《經濟法基礎》
根據已公布的**年度考試大綱,年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料考試《經濟法基礎》教材內容仍為章。經濟法基礎分為稅法和經濟法(含會計法)兩部分內容,其中第一部分經濟法內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稅法內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從近幾年考試情況分析,2007年及年稅法內容所占分數為70%左右,經濟法知識所占分數為左右,這和以前相比是個很大的變化。教材內容雖然比較多,但主要側重于基礎知識的考核,會計法律制度、支付結算法律制度、流轉稅法律制度、所得稅法律制度和稅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觀題的考核內容。
三、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備考策略分析
(一)明確學習目的
參加會計職稱考試目的就是要考試合格,要建立一種強有力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會通過初級會計職稱考試,態度決定一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學習目的,而不是部分考生所考慮的只是嘗試著去體驗考試。
(二)講究學習方法
建議考生積極參加培訓輔導,或選擇相關知名會計網校的網上課堂,或選擇當地財政會計管理機構組織的面授,參加輔導的好處是能掌握重點、理解難點、熟悉答題技巧、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關鍵是由于參加了考前培訓,對一部份自制力不強的考生能起到約束作用。
一、基于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會計職業準入機制分析
基于能力框架分析,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及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這三種不同層次的職業準入機制,統一考試的科目和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需要,但總體而言還是以職業知識為導向,未能考核職業技能和職業價值觀方面的諸多要求的勝任能力。
(一)會計從業資格準入在能力考核方面存在的問題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考核內容不全面,未能考核會計實務處理的能力。從考試科目上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科目為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初級會計電算化。這一規定雖然明確了法規、職業道德、會計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要求,但未對會計崗位的實務能力提出要求。從考試內容上看,在檢查考生掌握會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檢查考生具體會計實務處理的能力。近兩年考試合格者業務能力調查顯示,考試合格者的薄弱環節就在會計實務操作部分,所以有必要在考核內容中增加會計實務操作技能測試。另外,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的考核內容也有不完善之處。由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質和我國地區的差異性,即使國家規定了統一的考試大綱,也不可能要求全國所有地區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內容完全相同或相近。并且,考試合格者一般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會計工作,常用的一些基礎知識在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的考核中并未體現出來,這也證明了考核內容仍有不詳盡之處,應及時進行修正和彌補。
(二)會計職稱準入考試在能力考核方面存在的問題會計職稱考核內容不全面,未能考核會計實務處理的能力和其他設計業務的綜合能力。首先,取得初級、中級職稱的會計從業人員,其能力要求主要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較強的會計專業知識、責任感和風險意識。與此對比,則可以發現我國初級、中級會計職稱考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考核內容中并沒有對職業道德(敬業愛崗、熟悉法規、依法辦事、客觀公正、搞好服務、保守秘密)這一首要內容做出要求;考核中針對專業知識的要求并不全面,如沒有涉及到稅務處理、國家相關會計法規、政策的要求;考核中沒有對會計人員的責任感和風險意識做出要求。其次,取得高級職稱的會計從業人員應屬于財務主管人員,其能力要求主要是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較好的應變能力和風險意識、較強的學習能力以及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與此對比,我國高級會計職稱考核內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對于財務主管來說,職業道德尤為重要,但是高級職稱考核與初級、中級會計職稱考核內容存在的問題類似,都沒有對職業道德這一首要內容做出要求;隨著科技的越來越進步,社會的變化也是越來越快,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對于企業會計人員的業務和風險方面的處理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并沒有在考核中體現對應變能力和風險意識的考查;考核中缺乏對學習能力的綜合測評,財務主管除須具備的會計專業知識之外,還要熟悉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其他國家法律規定等日常經濟活動中涉及到的相關知識,只有這樣,財務主管才能在公司的長期規劃、重大決策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決策中,財務主管要做出判斷,什么樣的會計信息需要對外披露,披露到什么程度,以何種方式在何時披露,以及通過何種途徑有效的獲得企業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對外來信息進行分析、合成和處理,如何對所獲得信息進行提煉出對決策有用的信息,這些在考核中并未體現如何來考察。
(三)注冊會計師準入考試在能力考核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考試考核的內容不全面,過于偏重專業知識的考核。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考試正在改革之中,2009年的考試中增加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這一科目,正是會計人員從業能力框架中提到的風險管理能力,也說明了我國的注冊會計師考試正朝著一個全面發展的方向發展。目前注冊會計師準入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相關的專業知識,隨著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國際化發展不斷深入,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從業所必需的知識還沒有列入考試內容,不能全面考核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執業能力。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注冊會計師執業人員的口頭溝通能力、書面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能力、素質只有經過面試甚至長時間的考察才能得知,而現有的注冊會計師準入機制中沒有面試的要求,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誠信考察體系尚未建立,難以全面考察注冊會計師職業服務市場進入人員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
二、基于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會計準入機制考試建議
(一)會計從業資格增加考核內容一是增加會計綜合職業能力測試科目。針對考試科目,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可分為理論考試和會計綜合職業能力測試兩部分。理論考試包括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兩門;會計綜合職業能力測試應包括會計實務操作及會計崗位基本技能操作兩項內容。其中,會計實務操作旨在考生掌握一定會計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具體的會計實務處理能力提出要求。二是考核內容中增加會計實務操作技能測試。考試合格者工作后主要以中小企業為核算對象,所以應建立一套完整的會計核算過程能力測試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此考查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知識運用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會計崗位適應能力。此外,除了設置包括會計信息化考試,還應包括點鈔、假幣識別、漢字與數字錄入等內容。三是在《會計基礎》考試中增加關于實務操作的考核內容。現金管理部分應作為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人員必須掌握的內容;在賬戶和復式記賬的運用內容中,經濟業務應考慮增加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的核算;增加發出存貨成本的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常見的生產成本計算等
內容。
(二)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準入考核的建議一是建立報考人員的職業道德考核體系,將職業道德考核作為取得相關級別資格的會計職稱的必要條件。具體而言,可依據報考人員所在院校、單位出具的道德情況證明,銀行出具的信用情況說明等來判斷該報考人員的道德水平,并依據道德水平的高低折算成相應的分值,計人考生的總分中,未達標者或因為存在道德問題者,一律不準取得會計相關職稱資格。二是對于會計專業知識的考核,除了要適應工作的需要外,還應增設綜合能力測試內容:考核相應的財經、證券、稅務知識、風險控制和規避、信息處理的能力。對此,可借鑒參考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資格考試,考核綜合經濟基礎知識,這些內容可合并為一個科目進行考核。三是國際化進程要求應具備計算機和外語能力:計算機資格證書(初級職稱需具備一級計算機資格證書、中高級會計職稱需具備計算機二級以上資格證書)、英語或其他語系證書(初級應具備英語三級資格證書、中高級應具備英語四級以上資格證書)對此,職稱考試也應作相關要求。建立、完善和創新會計職稱的綜合能力測評對于提升整體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將推動我國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因而,對會計師資格的認定也可采用考試與考評相結合,對能力的考核可通過答辯與面試的方式,對會計人員的綜合能力由企業組織答辯委員會進行考核,評委由企業領導和總會計師及人事部門人員組成。
(三)注冊會計師準入機制考核的建議一是注冊會計師考試無論是科目還是內容都應該強調實務性,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測試相關人員能力的效果。鑒于實務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對實務的調查和相應的調整十分必要。同時,構建對應試者的能力測試體系,明確職業會計師應具備的核心能力,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二是目前我國所涉及的范圍相對狹隘、比較片面,鑒于注冊會計師職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對其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應該是全方位的。根據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規定,對注冊會計師考試內容應涵蓋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價值觀、道德和態度評估等多方面,強調對應試人員的綜合素質的測試是未來注冊會計師考試發展的必然趨勢。三是應逐步調整考題結構,加大案例分析試題的分量,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對考生實務操作和執業判斷能力的考察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勇:《如何構建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年第6期。
中級會計職稱學習計劃怎么制定?
一、 把握關鍵時間點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2017年剛開始的時候就要按照時間軸做好一年的中級會計職稱備考規劃。中級會計職稱3月1日起開始報名,9月9日—10日考試。中間不過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再加上自制力不夠強的逛街游玩再占用掉一部分,留給復習備考的時間就更短了。對于本身是會計專業出身,或者已經通過初級的考生來說,報名完成后投入到復習狀態是完全可以通過中級考試的。但對于會計基礎不是太好的考生來說,一定要盡早開始復習。
小編建議大家在教材下來前先根據聽16年基礎班的課件,提前熟悉基本概念和知識點。尤其是像中級會計實務和中級財管管理這樣的科目,知識點比較多,一定要盡早開始預習。等萬題庫的基礎班課件開講的時候就可以完全跟著老師的進度走,不用擔心跟不上,以致出現學習吃力效率不高的情況。
相對實務和財管來說,經濟法科目稍微簡單一些。大家在每一階段要分清主次,小編建議大家復習初期以實務和財管為主,復習后期要加強經濟法科目的學習。當然復習過的科目要一遍遍加強練習,避免淺嘗輒止,考場上出現看著很熟悉就是做不對的局面。
總而言之,每一階段要做每一階段的事情,基礎階段要夯實基礎,強化階段可以根據重難點進行強化訓練,沖刺階段要融會貫通查漏補缺。
二、合理的科目搭配
中級的考試科目只有《財務管理》、《經濟法》和《中級會計實務》三科,相對注會巨無霸六科來說已然好多了。對于大齡考生、媽媽級考生和工作繁忙的考生來說,第一年可以選擇報考財務管理+經濟法或中級會計實務+經濟法,這是因為財管和實務兩科同時報考的話所需的復習時間會很多,所以對于沒有太好基礎又沒有太充足時間的考生來說,盡量兩科不要同時報。
對于基礎好而且時間比較充足的考生,建議三科一起報。中級會計職稱畢竟是職稱類考試,只要跟著老師一遍遍的復習,相信一次過三科的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中級會計職稱學習計劃
備注
第一周
(12。01—12。09)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存貨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章 總論
1.《經濟法》共有8章內容,公司法、合同法涉及主觀題的可能性較大,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本科目重在理解、強化記憶、戰略性復習。
2.《中級會計實務》從整體上側重于考生基礎概念、基本理論知識和基礎業務處理能力的考核。學習時應注重理解、反復練習、總結歸納。
3.《財務管理》這門課要注意各章之間的聯系。計算性內容所占分值較大,記憶公式較多。學習本科目事應注重全面復習、重點強化、梳理歸納。
第二周
(12。10—12。16)
第三章 固定資產
第二章 財務管理基礎
第一章 總論
第三周
(12。17—12。23)
第四章 投資性房地產
第六章 無形資產
第三章 預算管理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四周
(12。24—12。30)
第五章 長期股權投資
第四章 籌資管理(上)
第二章 公司法律制度
第五周
(12。31—1。06)
第七章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第八章 資產減值
第五章 籌資管理(下)
第三章 其他主體法律制度
第六周
(1。07—1。13)
第九章 金融資產
第十章 股份支付
整體復習前五章內容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第七周
第十一章 長期負債及借款費用
第六章 投資管理
第四章 金融法律制度
(1。14—1。20)
第八周
(1。21—1。26)
第十二章 債務重組
第十三章 或有事項
第六章 投資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九周
(1。27—2。02)
新春佳節,可適當放松,閑暇之余重溫教材和習題
第十周
(2。03—2。09)
第十四章 收入
第七章 營運資金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十一周
(2。10—2。16)
第十五章 政府補助
第十六章 所得稅
第七章 營運資金管理
第五章 合同法律制度
第十二周
(2。17—2。23)
第十七章 外幣折算
第十八章 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第八章 成本管理
第六章 增值稅法律制度
第十三周
(2。24—3。01)
第十九章 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第八章 成本管理
第六章 增值稅法律制度
第十四周
(3。02—3。08)
第二十章 財務報告
第九章 收入與分配管理
第七章 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十五周
(3。09—3。15)
第二十章 財務報告
第五章 長期股權投資
第十章 財務分析與評價
第七章 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十六周
(3。16—3。22)
第二十一章 事業單位會計
復習整理一下整本書框架以及公式
第八章 相關法律制度
第十七周
(3。23—3。31)
第二十二章 民間非盈利組織會計
休息調整
復習整理一下整本書的概念
提示:
論文摘要:該文在分析會計人才市場需求情況、會計人才市場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素質要求的基礎上,闡明了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以及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文化素質和職業能力;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建設的設想,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體系構建、教學模式和考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應措施,為指導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培養我國高級技能型會計人才提供了思路。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大部分源自普通本科院校的專科專業教學體系和中專學校的專業教學體系,不符合高職教育的教育教學目標和教育特點,更不符合高職的辦學指導思想。高職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方向”。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上手快,素質全面”的高級技能型應用人才。因此,筆者在研究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和有關人才需求信息的基礎上,對現行高職會計專業建設提出了改革設想。
一、會計人才市場的需求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這對我國會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傳統的會計理論和實踐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的因素在經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人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上述因素都要求會計人才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更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有必要對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幫助高職院校建立正確的會計人才教育模式。
(一)會計人才需求單位的分析
會計人員需求單位的分布領域非常廣泛,覆蓋了企事業單位、各級行政機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社會中介機構,等等。根據筆者的研究和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宣國萍等老師的調查,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主要是工商企業,大部分學生從事的是一般性的會計實務工作;少部分學生就業于銀行、行政機關等單位,或自己獨立開設企業實體。
(二)會計人才需求層次的分析
目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規模的不同,所以我國會計人才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特征。
1.大企業、大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由于企業規模大、公司業務復雜,所以要求會計人員要有高深的會計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會計實務經驗,要有很強的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這些企業通常需要從事會計、財務管理工作的中高級會計人才。
2.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的中小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促進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通常需要具有一定會計理論知識、有較強會計實務處理能力的會計人員從事會計業務的處理和企業管理工作。同時,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由于規模小、資本實力不夠雄厚,所以給與會計人員的報酬不高。因此,這些企業通常偏好聘請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作為企業的會計人員。
3.社會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或者注冊稅務師事務所等,通常需要有一定執業資格條件的財會人員。這些會計人員除了要具有注冊會計師等執業資格,而且要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工作能力,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等。
4.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主要需要從事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研究開發工作的人員。因此,需要選聘的是具備深厚的會計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會計工作經驗的專家、教授等學術型專業人員。
5.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單位,主要需要具有一定會計知識背景的會計人員。
通過上述分析,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在為中小企業培養具有一定會計理論知識和較強會計實務處理能力的“上手快,素質全面”的會計人員上。
(三)會計人才供需關系的分析
從目前國內會計人才供求關系來看,存在“高級會計人才供不應求”與“初級會計人才供過于求”的矛盾,而介于高、初級之間的應用型、技能型的會計專業人才則相對短缺。所以,高職院校應致力于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高級會計實務人才,以彌補當前我國會計人才的缺口。
(四)會計人才工作崗位的分析
從國內會計人才就業崗位的現狀來看,會計人才的就業崗位分布較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崗位:一是財務會計和出納工作;二是統計工作;三是市場營銷工作;四是企業管理工作;五是行政文秘工作;六是會計教育與研究工作;七是其他工作。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前5類工作崗位上就業。
二、會計人才市場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素質要求的分析
從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情況看,會計專業人才應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和較強的工作技能,要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職業判斷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
(一)會計專業畢業生需要具備的理論知識
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要求其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但并不需要在專業知識領域有很深的造詣。因此,在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上,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以能夠滿足崗位工作需要的理論知識為基準,適當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幫助高職畢業生提高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根據宣國萍老師的調查,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認為最有實用意義的理論知識依次是:財務會計知識,基礎會計知識,會計電算化知識,稅收知識,成本會計知識,財務管理知識,審計知識。
(二)會計專業畢業生需要具備的工作技能
根據筆者的研究分析,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3個方面的能力。
1.基本素質和能力,具體包括政治素質,法制觀念,職業道德;身心素質;文化素質,再學習能力,溝通及表現能力,自我特長能力;創業能力等。
2.基本應職能力,具體包括閱讀、撰寫財經報告的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財經情報檢索、處理能力;點鈔、開票、真假幣鑒別能力;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分析能力等。
3.會計職業能力,具體包括出納技能;記賬、報賬、建賬能力;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和分析能力;單位內審和社會審計能力;會計電算化操作、系統維護及管理;市場營銷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資產評估能力;納稅申報能力等。
根據宣國萍老師的調查,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認為最有用的實踐技能依次是:計算機操作技能,特別是woRD、EXCEL軟件應用技能;會計操作技能,具體包括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編寫報告等技能;會計電算化應用技能;稅務處理與納稅申報技能等。
三、高職會計專業建設的設想
(一)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高職會計專業教育與研究生、大學本科、中專的會計專業教育是不同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通過學校的專業理論與技能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具有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會計專業領域實際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敬業精神,適應會計第一線崗位需要的身心健康的高級技能型應用人才。
(二)師資隊伍建設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建設一支會計專業理論扎實、會計實踐技能豐富的“雙師型”優秀教師團隊,是實現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主要來源于本科院校的畢業生,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會計專業理論水平,但在會計實踐技能方面存在欠缺。有的教師自己不能處理會計實務。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在教師培養與引進方面進行改革,構建“內培外聘”的教師隊伍建設體系。
1.積極鼓勵會計專業的教師走出校門,深入生產一線,通過自修、頂崗培訓等方式,學習會計實踐技能和企業管理方面的實踐知識,掌握新的知識、觀點和理念;增強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
2.積極引導會計專業的教師關注專業理論知識的發展以及國家經濟、財稅、法律等政策的變化,做到與時俱進,提高會計理論水平。
3.積極引進“外智”,聘請高等院校知名的專家、教授作為教學顧問;同時,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和稅務師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或者企業里會計工作經驗豐富的會計師等,到學校從事會計教育工作。
(三)會計專業教學體系的構建
為了實現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設計一個完整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訓教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和素質。
1.基本素質和能力,主要通過下列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進行培養。(1)通過形勢政治課、法律課程、體育課程等,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法制觀念、道德觀念、職業道德以及身心素質;(2)通過數學、英語、演講與口才、寫作、公關禮儀等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以及辯論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專業特長和個人特長。
2.基本應職能力,主要通過財經應用文寫作、計算機應用、基礎會計和財務會計實訓進行培養。
3.會計職業能力,主要通過會計核算、財務管理與財務分析、審計與資產評估、會計電算化、市場營銷、人事管理等專業課程以及單項技能和綜合技能實訓進行培養。
此外,在設計會計專業教學體系時,重點加強了實踐實訓教學體系的建設(見表1和表2),規定會計實訓課程的學時總數占總學時數的40~50。
(四)教學模式和考試模式的改革
1.改革課堂教學。以往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采用“滿堂灌、填鴨式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這使學生養成了學習的依賴性。因此,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應提倡采用討論式、案例分析式、模擬會計工作式等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中高職教育銜接人才培養問題是當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推動內容。要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就要探索并建立靈活多樣的中高職銜接模式。目前我國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不但包含招生制度、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宏觀問題,還包括不同的專業以及不同課程實訓內容等微觀方面的銜接,但在銜接過程中,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上來說,歸根結底落腳點都是在課程銜接上。下面筆者以我院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辦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對策。
一、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中高職公共基礎學習課程銜接欠妥
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進行的是更高層次的學習,一般專業知識上銜接較為理想,但是在公共課程學習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尤其是高等數學和大學英語學習、財經應用文等課程上出現的問題尤為明顯,在考試測試時合格率不容樂觀。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時,基本按照其學校自身的性質、培養目標以及任務等進行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為體現職業院校特點,同時考慮到生源素質,一般較為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往往忽略了公共基礎課程對其人文素質的影響和培養。例如,對于會計專業來說,很多中職學校在進行專業開設時以一些證書為載體,例如會計電算化合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以及收銀員證等來進行教學課程的組織,強化會計相關技能的培訓,這樣就放松了國家要求的公共基礎[1]課的學習。其次,高職院校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對中職生源和高中生源的差異沒有區別對待,高職院校的生源大多為普通高中生,小部分來自“對口升學”或者“單招”的中職生,在課程的設置上,一般都是按照高中生源的標準開設課程,忽視中職生源的文化課基礎以及學習能力,沒有充分考慮其在專業素質和基本素質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導致中高職課程學習中出現銜接不到位的問題。
(二)中高職職業學習能力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糅雜
在對中職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對比中發現,二者之間的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晰,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中職課程在高職學習中也會出現;從專業內容技能訓練上,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重復問題。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中職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后,發現學習內容重復出現,認為自己都學過,導致不認真聽講,打消了中職生源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種現象也給教師造成一種錯覺,認為他們基礎知識不牢固,有些問題似懂非懂,而且學習態度不端正,比一些無基礎知識的高中生源教授起來還要困難。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溝通較為缺乏。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在辦學上屬于一個類型的學校,高職院校級別比中級高上一個級別,但是往往在當前很多高職和中職在業務上毫無溝通,使得不同的院校開設會計專業,但是二者在業務上并未有交集,雙方教學交流處于一片空白;第二,在中高職教材編制上存在一定的重復性。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國當前職業教育體系中,中職和高職之間未形成完整的系統,在銜接上不連貫,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都沒有統一的中高職遞進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對接意識欠缺,因此教材內容上相互涵蓋,出現重復;第三,中高職教學都將考證作為重要內容,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院校,考取會計職業資格證以及更高層級的證書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為考證而設置了大量重復的課程,也導致出現銜接性不足的現象。
二、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銜接的有效對策
課程體系銜接是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筆者通過我院和中職學校多年的實踐辦學經驗,總結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銜接應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職業資格證書的[2]銜接策略
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首先需要依托國家承認的會計專業技能資格證書作為進入會計行業的準入門檻,會計專業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首道門檻,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步的參與更高層次的考試,初級、中級甚至高級等職業資格證書,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學生在學習期間,只能考取兩個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初級會計證書。在中職培養過程中,學生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很難,一是從學校管理角度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難度不斷加大,如果把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作為畢業的附加條件,會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畢業;二是從學生自身來看,部分中職學生畢業后并不一定從事會計行業,有些學生也會通過不同的途徑參與升學,并不重視取證。在課程的具體設置上,高職教育應當在第一學期進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需要考試的三門課程設置,然后根據情況對學生參加初級資格考試證書進行鼓勵。在之后進行課程的設置上,難度范圍不應當超出中級會計資格證書的難度,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在畢業后考取會計師資格提供堅實的后盾,也能滿足社會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會計專業技能的銜接策略
會計是一項對技能要求較高的職業,中高職銜接不但要立足職業資格證書,更應當以專業技能銜接做保障。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根據培養層次,要求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專業技能為出納和會計的基本技能,如珠算、點鈔、小鍵盤錄入、銀行業務辦理以及現金管理、日記賬登記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相對簡單,在知識結構上掌握基礎知識,強調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除了要求具備基本職業技能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管理技能,例如對總賬的處理、會計報表的處理、成本核算以及納稅業務等,此外也應初步掌握一些公司的財務分析、內部控制以及風險控制等技能。高職階段的會計技能既是中職階段會計技能的一個延續和提升,又在層次上高于中職階段。因此,中職和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培訓應當是一個連貫的系統,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訓練項目的安排上,中職階段多強化基本技能,進行一些課內實踐操作崗位技能實訓即可,高職階段應當突出學生綜合技能的應用,多進行綜合崗位的實訓以及財務分析和管理方面的實訓,更好的提升學生會計職業綜合能力。
(三)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的銜接策略
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的會計專業課程主要核心要點就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技能是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的主線。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和企業通力合作,對于職業就業崗位要科學定位,根據實際的社會需求進行課程結構的設置,將中職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起點,這樣可以更好的進行課程內容的銜接。應當重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聘請行業內專家和中職教師共同商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從而實現中高職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以會計實務課程為例,要按照難易程度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根據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在中職階段開設“初級會計實務”,在高職階段開設“中級會計實務”,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同時深化中職課程的內容、強化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會計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每年的生源也在變化,教師在教學中將自我定位應當加以明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課程的內容加以整合和優化。例如,在進行中級會計實務的教學中,課程內容所得稅會計與稅費計算與納稅申報可以進行整合,成本會計的成本分析課程可以和財務報表分析進行整合等,實現課程內容的橫向銜接,保證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有效性。
當前,中高職院校正在不斷對會計專業的有效銜接進行探索創新,力圖推進中高職教學一體化策略,以期建立中高職優勢互補、銜接貫通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將為職業院校學生的終身教育和持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惠君.會計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銜接問題的思考――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13,15:256-258.
1.會計行業已經形成規范、明確、社會高度認可的崗位分工制度。會計職業崗位分工明確,崗位工作職責分明,崗位操作規程已經成熟,崗位績效考核指標基本確立。總體上看,規模大的企業、上市公司、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三種類型企業由于財務管理、會計監管要求嚴格,也由于業務復雜業務量大等原因,其會計崗位劃分很細,相對而言,規模小的企業,尤其是小規模民營企業,其會計崗位劃分很粗,但崗位劃分粗細程度并不改變崗位工作流程和內容,為崗位實訓和頂崗實習提供了可行性。
2.會計行業已經形成體系完善、管理規范、考試常規化的資格證書制度。我國會計職業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證書考試和管理制度,另外,一些國外的財會證書也逐步引入我國,盡管高職學生并非適應所有證書,但從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終極目標來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應當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和初級會計師證書考試,另外,還有一些會計職業所需的技能類證書也已經開設,有些比較成熟,如珠算、中文輸入、電腦傳票、點鈔,雖然沒有形成統一的社會證書,但為證書培訓提供了可行。
3.校企合作為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平臺和保障。高職院校緊緊依托行業和企業辦學,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產學研道路的背景下,依據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的教學特點,從會計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辦學特色等方面入手,通過對高職會計專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外部保障、內部共同需求以及合作機制的分析,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一些具體措施,以實現會計專業校企合作中的共贏,為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二、高職會計專業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1.開發基礎+培訓、課崗證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一體化的崗位能力課程和證書培訓課程,打破學科框架,整合課程體系,形成課崗證一體化的新型課程體系,實現教學內容、崗位要求、證書培訓等銜接的一體化課程體系。
2.整合課崗證一體化教學內容。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涵蓋會計職業資格考證大綱、崗位能力培養要求的核心課程教學內容選取、整合和序化,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創設具有職場氛圍的教學情景,構建互通互融的教學內容體系。
3.課崗證一體化教材體系建設。基于基礎+培訓與崗證互通的課程體系和內容選取,與行業企業深度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項目教材、實訓教材以及職業操作內容的特色講義,滿足項目教學、資格考證、崗位技能訓練的應用型會計職業人才培養的綜合需要。
4.踐行高職會計專業課崗證一體化專業核心課程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模式。通過科學確定課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教學與工作結合,課程與崗位結合,實現課程教、學、做一體化和教、考、訓零距離。
5.制定適合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適應崗位培訓、證書培訓、課堂教學、學訓指導要求,專兼結合的雙師隊伍建設方案,形成由專業帶頭人領銜、專任教師和行業兼職教師為主體的專業教學團隊。
6.基于四化、三性、兩高、一中心原則和實現課崗證一體化培養目標,實踐校內仿真實訓室和校外項崗實習基地建設融通的校企組合運行模式,培養三項業務聯結動手操作能力,實現校內實訓、校外實習和頂崗實習一體化,提升崗位實訓的仿真度和職業性。
7.構建過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資格證書培訓制度等實施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機制,為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提供制度、組織保
三、高職會計專業崗證單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方案
1.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并重
(1)建立基礎+培訓課程體系。打破學科框架,整合課程體系,重構教學內容,建設基礎+培訓的新型課程體系。開發會計實務培訓課程、會計證書培訓課程、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審計實務培訓課程和銀行實務培訓課程。同時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大綱》,《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三門課程,融會貫通于《會計學原理》、《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三門專業基礎學科之中,讓在校學生學完這三門專業基礎學科之后,有能力通過會計從業資格的考試。將《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兩門課程融會貫通于《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經濟法》、《財務管理》等主干學科之中,讓在校學生學完這幾門專業主干學科,掌握會計崗位的操作技能,在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或實際工作后,有能力通過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
(2)建立實訓教材體系。圍繞課程建設開展教材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編寫突出職業操作內容的特色教材。重點建設融財稅審三大業務、銀稅企三個行業,從文音像三個維度表現職業操作流程和場景,服務于項目教學和實訓練習的特色教材《財會實務情景專題》和《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教程》。
2.建立適用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學團隊打造一支由專業帶頭人領銜、專任教師和行業兼職教師為主體的適合崗位培訓、證書培訓和訂單培養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是踐行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所在。
(1)加強教學隊伍能力培養。通過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逐步形成專職教師從事基礎課程講授、實踐課程設計、聘請兼職教師、開展教學監控和服務社會的工作機制。
(2)加大行業兼職教師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工作機制,打造專兼比例不低于1 ∶ 1 的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提高職業會計的教育教學能力。
3.建設實訓實習功能強的校內外實訓基地
(1)以四化、三性、兩高、一中心為原則,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建設先進開放、覆蓋面廣、兼具資格培訓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服務于以四化為基礎的實驗課程體系。重點建設財稅審和銀稅企實訓室,通過財稅審平臺實現財務、稅收、審計三項業務聯結的平臺,培養學生三項業務聯結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銀稅企平臺實現企業、銀行、稅務三個模擬單位業務聯結的平臺,培養學生三個單位聯結的動手操作能力。我院按照實踐課程的內容,將會計專業的實驗實訓室構建成三個技能培養平臺:即基本技能訓練平臺,包括手工賬會計實訓室3 個;專項能力實踐平臺,包括電算會計實訓室1 個、稅務實訓室1 個,審計實訓室1 個;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平臺。即進行財會綜合模擬實訓的場所。目前,這些實訓室能夠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完成對學生會計技能的培養任務。
(2)以會計工作流程為導向,建立與學生規模相當的校內仿真的模擬實訓基地。設置會計模擬教學系統、會計崗位模擬系統、會計業務模擬系統、銀行結算模擬系統、納稅申報模擬系統等,讓會計各崗位的業務都能在會計模擬實訓中體現,并能提供相應的模擬操作訓練,還可以將各個環節進行組合,為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實訓環境,校內模擬實訓應聘請企業兼職老師提供實訓指導。與此同時,可以運用校內師資的優勢,組建會計服務機構,建立校內生產型實踐基地,承擔社會記賬、會計咨詢、審計等業務,組織具有會計從業資格的學生,在會計老師的指導下,直接從事企業會計業務的處理和審計基礎工作實踐課程體系。
(3)大力建設校外實訓基地,重點建設校外頂崗基地,促進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力求校內實訓、校外實習和頂崗實習形成系統。
(4)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會計實踐。在會計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在學識、能力、興趣方面的差異,同樣的實訓內容和要求,完成情況卻可能出現較大的差異。為了滿足不同個體的教學要求,在實踐教學時間之外,可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將學生的課外活動納入到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來。積極探索公共實踐、崗位實訓、綜合實訓、暑期工學結合、綜合實習等多種形式,注重課內與課外、學期內與學期外、校內與校外的結合。
4.開展學生技能比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會計技能大賽是實現學校教育要素與企業實踐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也體現出現代職業教育鮮明的類型特點。將高職會計技能大賽融入會計專業教學,探討高職會計技能大賽與會計專業教學的協同性是當前會計專業職業教育改革深水區的關注熱點問題。組織競賽的內容,包括專業基礎技能(珠算、點鈔、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中英文打字、會計書法)大賽;專業單項技能(出納崗位、工資核算崗位、存貨核算崗位、成本核算崗位等)大賽;專業綜合技能大賽;手工業務處理技能大賽和會計電算化業務處理大賽。還要積極參加國家、省、市有關單位組織的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5.構建過程化考核制度、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資格證書培訓制度等實施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機制,為技術技能型會計人才培養提供制度、組織保障。從課程、教材、考證與競賽、師資、學生管理、實習實訓、就業指導、項目教學、畢業設計、工學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細化管理制度,編寫《會計專業精細化管理制度匯編》,制定精細化管理措施,開展項目教學和精細化質量管理培訓,力爭成為精細化管理的示范。
四、會計專業實施課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預期效果
1.從總體效果上看,推進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發展,提高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互動服務模式的成效,基本實現了以會計職業資格為框架彌合會計職業教育與崗位能力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之間的距離,提升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用型、實踐型、職業型和開放性水平。
關鍵詞:高職;稅法;教學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
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21013801
《稅法》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核心課程,在助理會計師的考試中稅法內容作為經濟法基礎的一部分在經濟法基礎上所占比重相當高,稅法也是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權威性考試的必考課程。為了實現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高職院校稅法教學主要注重稅法的理論計算和主要稅種的納稅申報。然而,2013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經濟法基礎》教材的重大調整改革,將《稅法》課程的所有稅種全部納入經濟法基礎教材里面,顯然,如何兼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初級會計職稱的應試考試,是高職院校《稅法》課程教學面臨的新挑戰。本文針對《稅法》課程的特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筆者二十多年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從課程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安排、課時安排等方面,提出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1高職院校《稅法》課程的特點及現狀分析
《稅法》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性特點。高職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堅持以重視實踐性教學,理論性教學基本夠用為宗旨。主要精力放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的核算和納稅申報上面,對原來屬于《經濟法基礎》的7個小稅種和征收管理法知識,只是進行簡單的應試考試介紹。這使得稅法課程在高職院校中有時是一門課程,有時是經濟法課程,又有時是一門課程的幾個章節,稅法課程搖擺不定。再加上實踐性教學的力度加大,有的院校將這門課程壓縮課時,很多應試考試的內容浮在表面,只是要求學生會填表會申報交稅就可以了。然而,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之所以報考會計專業,除了拿畢業證以外,還要拿會計從業資格證,考助理會計師證。學生不得不千方百計去外面參加考試培訓班。這樣原來的教學模式就不能滿足學生考證的需要,特別是2013年助理會計師考試教材進行了大幅調整,將所有稅種全部納入經濟法基礎教材里面。兼顧實踐性教學和考證教學的難度陡增。
《稅法》課程的內容運用具有靈活性和復雜性特點。稅法知識在實際工作運用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以流轉稅為例,學生要根據企業的性質采用不同的稅種。制造業企業和商業企業一般交納增值稅,服務業、金融企業、建筑企業交納營業稅較多。還有的稅種需要再分類,例如增值稅企業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兩種。靈活性的處理本來就具有復雜性,加上我國稅種繁多,內容適用于各行各業,所涉及的范圍很廣。對于高職學生來講,制造業企業和商業企業的情況都難以掌握,再涉及建筑業、服務業、金融業等行業的內容,學生就更覺得復雜,業務內容中涉及的邏輯關系總是處理不好,容易造成理解、計算等錯誤。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教學互動環節時,應試理論教學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實訓環節也容易出現填報錯誤。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訓操作都有壓力,顧此失彼。
《稅法》課程的教學內容受稅制改革的影響較大。隨著經濟的發展,稅制會不斷地進行改革。稅制的每一次調整改革,都會導致教學內容的調整,進而影響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側重點等。無論改革的試點時期,還是在全國推開時期,稅法教學都會面臨新舊內容的銜接,加上稅法教材跟不上,不管是實訓教學還是考證教學都面臨困難。如果不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往往會導致稅法教學質量的下降,給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帶來不當影響。因此,在這一時間段中,如何收集改革新內容并將之適時地融入教學之中,也是稅法教學面臨的新問題。
2高職院校《稅法》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繼續加強稅法實踐性教學環節,進一步完善教學設施。堅持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不動搖,這是高職院校對稅法課程的基本定位,但實際上,由于長時間的重視不足,投入有限,使得稅法實踐性教學相對落后,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配備獨立的稅收模擬實訓室,沒有完善的稅收模擬數據系統,缺乏專業實訓教材和實訓操作應用軟件。很多高職院校稅收實訓教學其實就是象征性地填幾張納稅申報表,或者合并在會計模擬實訓中。完全不能突出納稅實務的針對性培養。因此,改善教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改革教學方法,充分重視理論知識在稅收實踐上的應用,讓學生在模擬實訓中進一步理解稅法規定,從而為職業資格證的考試奠定更牢固的基礎。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職業應用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的培養目標并重。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學生的反饋信息中得知,工作難得找,工資待遇低,提升空間有限。這是學生面臨的主要困惑。
究其原因,跟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有關。作為會計專業的學生,除了有畢業證、會做賬以外,還必須有系統的稅法理論知識學習。在校園內,以考證為目標,可以促進學生認真學習稅法相關知識,通過教材和間接經驗可以取得許多稅收方面的認識。有了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證,學生工作容易找工資待遇高,職業拓展空間大,在社會上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
調整課程結構、課程順序和增加課時量。稅法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是以經濟法律常識、財務會計核算為基礎的。
傳統的稅法課程一般安排在基礎會計課學習之后,學生在沒有學經濟法、財務會計等課程的情況下要學好稅法,非常困難。因此,第一、第二學期開設基礎會計、經濟法、財務會計等課程,稅法于第三學期開課。由于稅法內容復雜,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傳統的稅法周課時一般為3一4課時,總學時54一72課時,扣除長假、運動會、公益活動等時間只有50一68課時,基本內容根本完成不了,如果勉強完成,學生也是囫圇吞棗,教學效果不佳,所以稅法課時量在80學時左右為宜。
開設以助理會計師考證為目標的特色班級,強化稅法知識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準。以考證為目標,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態度更端正。在完成稅法實訓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學習稅法相關知識,這樣既強化了稅法理論知識,又可以指導實訓操作。湖北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會計專業,通過嘗試取得很好的效果。2011年全國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參考通過率73%,其中,財經學院會計(5)班劉歡同學,會計實務98分,經濟法基礎94分,總分數在湖北省所有考生中名列是第三名;2012年全國統一考試,參考通過率85%,其中,財經學院會計(2)班楊飄瑩同學,會計實務94分,經濟法基礎97分,總分數在湖北省所有考生中名列是第一名。具體做法是:對于第一年取得會計證的學生,我院打破常規,重新組班,進入更高層次的專業學習,學習目標是初級會計師的考證,安排課程以初級會計師內容為主,對重要的、復雜的內容反復進行講解,加強學生的專業理論素質培養。同時,安排稅法專題進行實訓,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水準,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稅法規定。職稱考試中涉及的稅法內容多,在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家長的共同監督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一遍又一遍的學習,學生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稅法》課程是高職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教學質量優劣不僅關系到學生的稅法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培養,而且關系到國家稅法的貫徹執行。所以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應積極投身于稅法教學改革當中,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掌握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理論修養,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適應社會需要,參與社會競爭奠定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沖,何曉波,朱平安.現代化手段運用于稅法課程建設的研究[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3).
一、精品資源共享課內涵
精品課程建設在我國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重評審、輕使用、資源建設滯后、共享性較差等各種現狀,精品課程資源的利用率越來越低,精品資源共享課就應時而生了。
精品資源共享課是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繼承和發展。教育部指出,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旨在推動高等學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著力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
相比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而言,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課程受益面更廣。受益對象由單一服務教師轉變為同時可服務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學習者三個層面。二是課程開放度更廣。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各種新媒體應用實現精品資源的充分開放,網絡無限共享。三是課程目標更廣泛。課程建設目標要基本覆蓋各專業的核心課程,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服務。四是課程建設資源更豐富。不僅對基本資源建設項目進行增加,同時還增加了拓展資源,如案例庫、素材資源庫、實驗實訓系統、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課程教學、學習和交流工具及綜合應用多媒體技術建設的網絡課程等。五是課程建設技術要求更高。教育部專門了《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技術要求》,對課程建設的各項指標、數據和資源等做出了更高更具體的技術要求。總的來說,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關鍵旨在內容精品、資源豐富、全員共享。
二、《納稅會計實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思路
《納稅會計實務》是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是基于會計工作中稅費計算與申報核心職業能力而開設的課程。其前身是《稅法》,后更名為《納稅會計實務》。該課程不僅介紹了我國相關的稅收法律制度,同時也融入了各稅種的稅費計算、納稅申報和會計處理內容,2013年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該課程內容共分為納稅工作流程認知、流轉稅納稅實務、所得稅納稅實務、資源稅納稅實務、財產行為稅納稅實務五個學習項目,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其先修課程為基礎會計實務、初級會計實務,后續課程為財務管理實務、專業綜合實訓等。
《納稅會計實務》剛被學院評為精品課程并準備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時,就遇到了按照教育部要求由精品課程向精品資源課程轉型與升級的課改大環境。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是基于精品課程轉型和升級的過程,需要對原有的資源進行重新地整合。課程建設需要突出精品、資源、共享的內涵。鑒于此,課程組成員積極組織對教育部關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要求相關文件的學習,積極構建新要求下的課程設計理念。對課程服務對象進行準確定位,進一步強化“校企合作”,優化教學內容,基于工作過程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配備合理的師資隊伍、實施有效的管理機制,使課程首先成為精品;同時持續更新基本資源,豐富拓展資源,并加強信息技術的利用,使課程資源得到有效的傳播與共享。
三、《納稅會計實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實踐
1、優化課程設計理念,合理設置課程
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服務對象從單一服務教師擴大到可同時服務教師、學生甚至社會學習者。這種服務對象的轉型不僅體現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還表現出了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為構建學習型社會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基于此,我們及時更新課程設計理念,進一步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校企合作,以實踐中的具體任務為驅動,基于工作過程共同研究課程教學內容,合作開發課程,形成“任務序列、領域嵌入”的課程內容結構。
具體來說,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一方面根據“誰納稅、對什么納稅、納多少稅、怎么納稅”的實際工作流程,將企業會計在處理納稅業務時的工作分解為:識稅(各稅種構成要素)、算稅(稅率、公式、稅額計算)、報稅(申報程序、表格等)、繳納(過程)、賬務處理(會計核算)等五項主要學習性工作任務;另一方面為了處理好不同稅種工作業務特殊性的學習,并確保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又將企業實際進行納稅時的工作分解為流轉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財產行為稅(房產稅、車船稅、契稅、印花稅等)等四類主要學習性工作領域,并將算稅、報稅、繳稅、賬務處理四項工作分為嵌入到上述工作領域之中,形成18個學習任務,從而構建了“任務序列、領域嵌入”的課程內容結構,并突出重點(流轉稅、所得稅),消化難點(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既符合學習認知邏輯,又應對了實際工作過程的邏輯。
2、優化課程建設團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合理的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及實施的關鍵,直接決定課程建設的成功與否。在人員結構上,我們除了吸收具有多年相關課程研究及教學經驗的課程負責人外,還引進了來自企業的具有多年財務、稅收工作經驗的高級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負責分析崗位需求及開發課程項目;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教師,負責各種教學素材的制作以及學習平臺和課程網站的建設。同時,我們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支持青年教師深入企業進行頂崗鍛煉以提升專業實踐能力。此外,課程組成員應經常開展集體備課、聽課和評課等教學研究活動,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提升教學業務能力。
3、建立有效管理機制,持續豐富更新資源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分為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基本資源要能充分反映課程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課程教案或PPT、重難點指導、習題作業、政策法規、參考資料目錄和課程全程教學錄像等資源。拓展資源要能夠體現課程教學特點、建設優勢和特色,要能應用于各教學與學習環節,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是比較成熟的多樣性、交互性輔助資源,如案例庫、素材資源庫、在線自測/考試系統、試題庫系統、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系統、作業系統、學習和交流工具及綜合應用多媒體技術建設的網絡課程等。《納稅會計實務》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中,全面配置和應用了基本資源,反映課程改革成果,支撐專業教學,展現課程團隊風采;為兼顧不同學習者的需要,還設計了在線自主學習系統、在線仿真實訓系統、在線作業系統、在線考試系統和在線交流問答系統拓展資源,幫助學習者能更好地自主學習并檢驗學習效果,提升整體學習效率。同時,課程組嚴格制定課程建設規劃,建立課程每學期定期更新以及根據國家政策法規變動不定期更新管理機制,并將課程調整、資源更新、學習平臺維護等形成制度文件,從而保證課程資源的時效性以及實用性。
本文通過對市本級會計人員的現狀調查,對崗前培訓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市會計隊伍現狀
目前,市共有持證會計人員1179人。從會計人員學歷層次看,持證會計人員中,具備中專及以下學歷335人,占28.3%,具備大專學歷512人,占43.4%,具有大學本科學歷328人,占28%,具備研究生學歷的只有4人,占0.3%。從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看,具有高級會計師職稱的有5人,占0.3%;具有中級會計師職稱的有59人,占5%,具有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有709人,占59.7%,無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有401人,占35%。會計人員中,在崗注冊的會計人員1102人,占持證人員93.4%;不在崗注冊的77人,占持證人員6.6%。在新任會計中,最近三年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有154人,占持證人員13%。
近年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市在會計人員教育培訓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會計人員素質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保證了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會計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但會計人員專業素質、知識結構、職業道德等與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會計作用的進一步發揮。
1、會計人員知識結構不夠合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會計改革的不斷推進,要全方位地發揮會計的職能作用,會計人員再也不能局限于單純的會計核算,而是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職業判斷能力、預測分析能力、縱橫協調能力,會計人員不僅要精通本行,還必須具備網絡信息、法律、金融、管理等知識。但從會計隊伍的實際情況看,大部分會計人員只了解簡單的核算知識,會計工作局限于記賬、算賬、報賬,會計核算只是服從稅法的“稅務會計”,不是遵循會計準則的“財務會計”,更談不上參與分析決策和管理。
2、會計人員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職稱偏低。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目前在崗的會計人員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師傅帶徒弟”方式培養起來的,而且許多還是屬于“半路出家”,從別的行業轉行從事會計工作,這部分人員在就業前沒有經過正規的專業培訓,盡管工作后邊學邊干,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系統的財會專業知識比較缺欠,會計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也不高。
3、許多會計人員不求進取,職業意識不強。許多會計人員不注意加強學習,缺乏鉆研業務、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默守陳規,業務知識貧乏,對新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不認真學習和鉆研。從每年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情況看,許多會計人員把繼續教育培訓看成是為了應付財政部門從業資格的檢查,這樣的會計人員既不能提供真實可靠的核算資料,更談不上為企業理好財當好家。
因此,加強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特別是重視初涉會計工作的新任人員的崗前培訓和會計實務操作培訓是提高會計隊伍整體素質、加快會計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我們對我市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班學員、今年新取得上崗證人員和想取得會計上崗證人員進行了初步統計,在取得會計上崗證后準備從事財會工作的占72%,不打算立即從事財會工作的占28%。對于沒有從事財會工作的人員其原因:60%的人考證是為了給自己充電,40%的人是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單位。調查人員中有50%的人從事實際財會工作感覺力不從心。
二、會計培訓現狀的原因分析
針對目前,我市會計培訓存在的上述問題,我們會計事務科走入相關行業群體部門調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會計隊伍的規模擴大迅速,崗前培訓缺乏。如前所述,僅我市本級,近三年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就有154人,占持證人員13%。同時,有相當數量的持證會計人員,雖然從業資格證書已取得,有的甚至已從事會計工作多年,但工作仍覺得力不從心,尤其是對會計實務的處理仍顯知識底蘊不足,因此有的沒有找到合適的財會崗位,有的雖上了崗但只能勉強應付簡單的會計事務。可見,潛在的會計崗前培訓市場較大,這些人員包括:一是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未上崗的人員,二是輪崗會計人員,三是新任會計,都需要實務技能方面的培訓。
2、會計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夠強,供給較少。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培訓內容的要求方面,一是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務操作知識培訓的人員,占65%,尤其是對一些剛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雖然他們經過了考前培訓,但對實務操作經驗比較匱乏;二是要求參加外貿企業會計操作培訓的人員,占15%,因為隨著外貿企業的迅猛發展,在會計實務操作中,要求參加外貿企業會計操作培訓;三是急需了解和掌握最新出臺的稅收法規知識的人員,占20%,以便在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前提下,進行稅收籌劃,合理避稅。而目前社會上的各類會計培訓主要是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前培訓、會計專業技術職稱考前培訓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前兩者是考前培訓,后者,近幾年的會計繼續教育培訓內容主要以會計法、新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新企業會計準則內容為主,對提升財會部門負責人、主管會計的業務水平很有幫助,但對相當部分初涉會計工作的人員幫助不大。對于將要上崗或新任會計人員來說,現在的會計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供給不足,他(她)們需要的是“手把手”的會計實務基本操作技能培訓。
3、教育培訓缺乏約束激勵機制。我們的會計培訓存在培訓是“硬任務”,但培訓的各項激勵約束機制在目前的會計教育培訓工作中并沒有真正得以落實,再加上培訓考核、評比制度的不完善,自教自學的培訓方法,使教與學兩方面都沒有較大的壓力和動力。會計干部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內動力不足。部分干部一天到晚工作生活忙忙碌碌,加班加點,抱怨工作壓力大,家庭事務多,沒有時間“充電”;一些會計干部認為當前所處崗位對知識、技能的要求不高,工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另一些年齡稍大的干部認為自己“船到碼頭,車到站”,學與不學一個樣;還有些人平時松松垮垮不學習,考試時手忙腳亂靠作弊;而長期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業務知識培訓的機會少,會計業務知識薄弱,想學業務沒機會,即使學到知識也沒機會實踐,時間一長也容易忘記,因而也缺少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三、拓展培訓思路,創新培訓模式,加強會計崗前培訓
1、搭建會計人員信息交流平臺。隨著經濟的發展,現機關事業單位要加強內部財務管理,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加強內部控制和管理,由此帶來對高素質財會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急需高素質的財會人才,而難于尋找;另一方面,社會上大量閑置的會計人員難以求職。因此搭建會計信息平臺,構筑會計人才市場,對滿足財會人才的需求,挖掘會計人力資源,發揮牽線搭橋的紐帶作用,有著重大意義。財政局會計事務科可采用在政府信息網站設立“會計人才教育服務專欄”的形式,建立信息庫包括會計人員的基本信息、繼續教育、懲罰記錄、信息變更記錄、就職需求等情況,任何單位都可以隨時查詢會計人員的信息。有需要會計人員的單位可到服務專欄辦理申請,有意謀求會計職位的持證人員經過服務專欄提供個人資料由會計事務科提供培訓以及資格認定后,發給合格證書并推薦工作。搭建會計服務專欄網站,便于會計人員與培訓機構進行信息溝通。培訓機構建立會計信息平臺后,可通過舉行聯誼會、成立協會等活動,使會計人員之間、會計人員與培訓機構、會計人員與企業之間加強互動、溝通感情。
2、創新會計培訓模式。一是開辦網上課堂。“會計人才教育服務專欄”網站開辦后,要開發適合會計崗前培訓的教學管理軟件,建成較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管理網絡,并制作一批多媒體課件,聲像并茂地實施教學。還可以選擇具備條件的若干市縣聯網,通過遠程教育實施培訓,降低培訓成本,提高培訓效果。二是實施課堂實踐性教學。會計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工作,用人單位往往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能直接上崗承擔會計工作,因此,會計培訓中必須加強課堂實踐性教學。在這次調查中,有70-80%的急需上崗人員希望參加會計實務操作培訓。單一的考證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院的求知愿望,因此會計實務實踐性教學顯得額外重要。課堂實踐性教學可以分出納實務、企業會計實踐教學、成本會計實踐教學、稅收申報實務、倉庫管理實務等,手把手地指導學員建賬、日常核算、成本核算、賬項調整、期末結帳和年度決算等業務,形成由簡單到復雜、單項到綜合的實踐性教學體系。三是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隨著各種財務應用軟件在實際工作中的廣泛使用,會計電算化成為代替手工記賬的一種新型手段,因此在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取得的考試科目中開設會計電算化課程,既是必須的又是急需的。使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實現在專業實務操作能力方面,“既能手工記賬,又能適應和使用各種財務應用軟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