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Natural resource's property management is th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how to continue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to the natural resourc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use natural resource becomes us to face.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s present situation, next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goal and the principle, finally based on this proposed realizes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ggestion.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楊蕓蕓(1985-),女,四川巴中人,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和城市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57-02
一、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及其現狀
(一)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含義
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是遵循自然資源的客觀規律,按照資源生產的實際,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按照經濟規律進行投入產出管理。對自然資源實行有償開發利用、有償使用制度,將開發利用權逐步推向市場,將其收益再投入于資源事業;建立起資源的核算制度、補償制度、規劃制度和監督制度,最后形成以資源養資源、發展資源產業的良性循環,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我國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現狀
1“自然資源無價觀”陷阱
過去自然資源的無價觀,人們認為可以無償占用自然資源,盲目開發,對自然資源進行不合理的利用,降低了自然資源的效用,導致了資源利用的嚴重浪費、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降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在這種觀念下,國家對自然資源享有的所有權只是徒有虛名,經濟上得不到實現,這樣其價值長期嚴重背離價格。大量屬于國家的自然資源資產因其價格的不合理被無償或低價占有。實際上,我們在計算自然資源的成本時,只考慮了自然資源的勘探、開發和運營成本,而沒有考慮自然資源作為資本的屬性。這不僅使得國家流失了一筆可觀的財源,而且,使占用者喪失了對國有資源的保護意識和增值的意識,損失破壞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造成嚴重的浪費,使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受到嚴重的影響。
2. 三權混淆
三權是指所有權、行政權、經營權。法律明確規定國家享受本國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國家所有權受到條塊的多元分割,國家作為國有資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產權虛置或弱化,各種產權關系缺乏明確的界定,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缺乏協調,造成了權益糾紛迭起,并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國有自然資源名為國家所有,但所有權在經濟上得不到體現,收益卻轉化為一些部門、集體或個人的利益,造成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3.管理體制的缺陷,導致對自然資源監管不力,從而在開發利用上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分部門管理,使得批準權限分頭行使,缺乏統一規劃和開發管理,也使得各部門各地方爭權力爭資源的現象發生。例如,礦產資源的勘探與實物核算應由地礦部統一進行,但是煤炭部、核工業部、有色金屬總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等都有自成體系的勘探找礦部門和實物核算,不可避免地導致重復勘探,不僅浪費了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而且在自然資源資產的計算上導致多次重復登記,人為虛報其實有數量。由于自然資源資產的多頭管理,使得它們的開發和利用缺乏統一規劃和具體步驟安排,而各部門各地方為了自身或本地方的利益,往往濫行使其管理批準權限,使得某些資源的開發一哄而上。同時,這也不能滿足自然資源資產即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要求,使得自然資源的開發過濫,從而間接地破壞了代際之間的資源配置的公平,破壞了代際之間的利益均衡關系,影響了可持續發展。
二、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目標和原則
總的來說,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目標: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使國家作為所有者的所有權在經濟上得到實現;通過對自然資源資產化的管理,培育、保護和有效引導其產業的發展,使之走上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應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通過對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將自然資源的核算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來,使資源的價值得到真實的反映和補償;同時,使自然資源產權流轉變為現實,將自然資源參與到商品交換過程中去,進而融入到市場經濟的運行中去。
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原則
為了實現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的目標,必須確立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原則。
1.尊重國情原則
我國人口眾多,基數大,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現階段自然資源消耗又處于增長時期,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自然資源管理必須以提高自然資源效益、節約使用自然資源為中心;同時,我國的自然資源屬國家所有的單一所有制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這就決定了我國政府具有國家行政管理者與所有者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
2.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在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合理、有效的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做到既能滿足當代人發展的需求,也不損害其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3.市場化原則
在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過程中要以市場化為導向,市場化原則要求將國有自然資源作為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做到技術管理和所有權管理并重,所有權管理適當集中,培育和完善國家調控下的產權交易市場,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
4.經濟效益原則
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要有益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資源性資產的利用效益,改變無償占有資源的做法。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爭取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使自然資源的價值效益充分體現出來。
5.協調原則
在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中,要做好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工作,中央的和地方的,企業的和個人的,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等要理順。通過合理協調,有利于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自然資源的整體開發和合理利用。
三、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建議
基于對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現狀認識,在明確了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目標及其對原則的掌握后,我們明白對自然資源資產化的管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應使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產權明晰,使其市場化和法制化。
(一) 產權化,保證資源所有者的權益
對自然資源在實物量上實施產權登記,明確自然資源的所有者及其管理者,防止產權管理不嚴以及產權糾紛造成的資源流失和浪費。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實現產權流轉。不僅要強調名義上的所有權,更要強調資源開發利用的國家所有。在傳統的管理體制下,自然資源所有權分散到地方和政府各部門,經營權與所有權集于一身,從而淡化了所有權。雖然建立了資產管理局,但并沒有成為權威的管理機構,與各資源專業管理機構的關系沒有理順。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核心是產權管理,實現產權流轉是實現自然資源合理配置和資源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條件。因此,必須建立權威的資產管理機構,并與非經營性的資產管理機構分立,各司其職,各擔其責,代表國家行使自然資源所有者的權利。
(二) 建立資源核算體系,實行資源核算
要實行自然資源的資本化管理, 就必須首先了解其實物量和價值量, 以及一定時期內的增減量, 這就要求必須進行資源核算,把自然資源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是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重要內容。資源核算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內容: 資源的實物帳戶,以相應的實物單位計量各類資源的存量和流量;資源的價值帳戶,在對資源進行評估的基礎上核算各類資源的價值及增減, 確定自然環境資源財富價值,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國民總財富。資源核算不僅可以全面、客觀地評價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評價未來發展的潛力,更有助于界定資源資產的所有權關系,加強資源有效管理;促進資源資本化管理制度的建立,為其提供一種操作工具。因而應當將自然資源的核算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去,保證資源資本化管理制度的實行。
(四)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
國有資源的管理、保護、開發與利用應該健全法制,堅持依法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應及時進行有關國有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使資源開發選用規范化、法制化,對私自侵占、盜伐、亂采亂伐國有資源,給國有資源造成嚴重損失與破壞者予以嚴懲,使國有資源管理通過法制手段建立起國有資源產業化,資產化管理的新機制。
參考文獻:
[1]楊玉畫. 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
[2]姜文來.關于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幾個問題[J].資源科學,2000.1
一、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地為適應論文國有資源和資產使用制度改革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積極探索國有資源和資產開發、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不斷加強和規范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范圍不夠明確,對其有償使用的性質認識不清,加上管理體制不順、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致使縣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的范圍還比較小,市場化配置率還比較低,國有資源和資產的浪費現象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有償使用收入流失隱患較多,收入部門化、福利化的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有很多縣城自然資源豐富,城市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規模也比較大,但人均資源水平比較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業單位產權意識比較淡薄,造成內部產權關系不清;有的單位存在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思想,資產購置和處置的隨意性較大,資產購置重復,苦樂不均的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單位資產帳務設置不健全,帳外資產存量大,家底不清,缺乏規范管理;有的單位對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工作管理無序,經營不善;資產布局分散,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改革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體制,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全面推進國有資源和資產有度開發、有序利用、有償使用,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建立和改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監督、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僅是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的需要,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和優化資源,實現公平、公正和效率優先原則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有效手段。規范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對于穩固政權基礎,公平財政分配,推進財政改革,凈化市場秩序,提高政府公共資源使用效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提高效益、優化配置、集約管理、強化監督、責權利相結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源和資產管理、運營、監督機制,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二)總體思路本著“決策、執行、監督”相對獨立、相互制約的原則,逐步建立程序科學、運作規范、監管嚴格的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有效整合政府資源,著力打造運轉高效的投融資平臺,形成“借、用、還”良性循環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強政府投融資實力;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強化統一管理,降低政府債務占財政收入比重,防范國有收益流失和財政風險;最終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推動全縣經濟和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三)基本原則1、立足現實、改革創新原則。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投融資體制、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從我縣實際出發,妥善處理老債務,積極探索新思路,創造有特色的政府資源、資產管理和投融資管理模式。2、完善機制、規范運作原則。健全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管理體制,形成決策、執行、監督制衡機制,建立政府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統一管理機構,合理界定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層的職責,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對國有資源、資產和投融資的監督和控制,規范管理,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3、優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則。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資的貨幣資金、存量資產和無形資產等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規范政府投資行為,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籌集建設資金。4、統借統還,風險控制原則。規范政府性融資行為,對利用集中管理的資源、資產和政府信譽取得的建設性資金,實行統借統還,合理控制借款規模;建立穩定的還貸機制,保證政府性資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財政、金融風險,維護政府信譽。
三、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一)建立資源和資產統一管理運營機構,健全集中調配機制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國有資源和資產、政府投融資管理的執行層。依據國資委決議在縣財政(國資)部門具體指導下運營。(二)以集中管理國有資源和資產為依托,構筑政府投融資平臺按資產剝離、資本劃轉的形式,依法注冊,具體運營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源和資產。把“死資產”變為活資本,市場化運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滿足政府規劃項目的資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資審批制度,健全決策機制成立縣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縣財政局、發改局、審計局、監察局等部門和融資平臺主縣行政事業單位徑。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對“重點稽查”的理解和操作還存在一些誤區和不安之處。首先過分強調稅務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稅收管理各環節的有機聯系。如選案、檢查、審理、執行等未能與其他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稽查選案仍存在人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統數據缺乏,選案范圍認定設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過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約機制,稽查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實際工作中把重點稽查簡單地理解為檢查的頻率越高、次數越多越好,導致多次檢查、重復檢查。再次,在案件的處理方面存在著重稽查、輕處罰,以補代罰的傾向,這不僅使稅務稽查走了過場,也容易使相關的納稅人產生僥幸的心理,給稅務機關依法治稅留下后患。以上問題從根本上影響和制約了稅務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發揮。在這方面國外的做法和經驗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3、強化稅收管理功能。由于實行新的征管模式,納稅人自行申報,取消了傳統的專管員管戶制度,一些地方的稅務機關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同時,對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實際運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傾向,忽略了稅務機關對稅源的有效監控和對納稅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應有的漏征漏管。這與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實行“集中申報、重點稽查”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強化稅收管理職能的途徑和辦法,進一步強化稅收的管理功能,確定相關的崗位和人員對稅源進行典型抽樣調查,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狀況,實行有效的稅源監控,促進納稅人如實申報,有效減少漏征漏管,防止稅款流失,以提高稅收管理的質量。4、完善機構運行管理機制。用科學嚴密的管理機制激發稅務干部的工作熱情、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是稅收征管改革有序運行、順利發展的有力保證。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須以人為本,搞好運行機制。要完善用人機制,結合稅務機構改革,科學設計崗位,明確各自職責,實行競爭上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資源;要完善監督機制,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堅持檢查考核,實行有效監督,開展經常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稅謀私等違紀問題的發生;要完善激勵和制約機制,把工作政績與干部的管理使用和獎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調動稅務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要完善培訓機制,根據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搞好干部培訓,特別是計算機應用的培訓,定出較高的標準,追求培訓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崗,使稅務干部基本上都能適應稅收管理現代化的要求,保證科學的征管程序得以順暢運行。要負責人為委員,作為政府統一管理、集中調配和投融資管理的決策層
四、縣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意義(一)促進了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打破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部門格局,有效地解決了國有產權虛置問題一些部門單位一直把行政事業國有資產視為自有資產,以為資產產權屬部門所有,單位負責人說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產權所有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資產購置盲目化,資產處置隨意化”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過廣泛宣傳發動,以及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實行集中管理,重新確立了行政事業國有資產“政府所有、部門使用、收支統管”的管理原則,較好地實現了產權歸位,轉變了傳統觀念,統一了思想認識。(二)摸清了資產“家底”,實現了資產的集約化管理,提高了資產使用的規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產權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資產,“家底”不清。實施改革之后,不僅核實了縣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具體數目,還根據現政府的授權,由縣財政局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實行了集約式管理,使政府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宏觀調控與優化配置等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為高效使用和合理調劑資產奠定了基礎。通過資產權屬證明集中到財政部門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門單位隨意抵押貸款、對外投資及低價處置國有資產等現象,規范了資產處置行為,有利于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三)規范了經營性資產運作,杜絕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稅收入對經營性資產委托國有資產管理實行集約管理,采取市場化運作的辦法,將經營性資產運作行為置于陽光監督之下,實現了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對資產經營收益實行收支兩條線和部門預算管理之后,還有利于鏟除行政事業單位滋生腐敗的土壤,解決部門單位之間苦樂不均的問題,端正黨風政風。(四)推進了財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內涵,延伸了改革觸角通過將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與財政部門預算改革相結合,有利于解決行政事業單位盲目購置資產問題,對提高預算編制特別是固定資產購置預算的準確度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改革與收支兩條線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堵塞收支兩條線管理漏洞,推動收支兩條線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與政府采購改革相結合,有利于增強政府采購工作的針對性,擴大政府采購規模,提高政府采購管理水平。將經營性資產收益及相關支出納入完全部門預算管理,實現國庫集中收付,使部門預算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財政管理水平,實現了財政管理由單純的資金管理向資金、資產和財務管理并重過去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管理“重錢輕物”、“重使用輕效益”。推行行政事業國有資產集中管理之后,財政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資產使用和管理制度,嚴把資產入口關和出口關,加強對資產動態管理,促進單位內部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財政資金管理與資產管理的有機結合,拓展了財政管理的深度和廣度。
中圖分類號: TE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十分珍惜并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油田企業屬于礦產開采企業,對土地的依賴性很大,占用土地點多面廣量大,使用土地的情況和性質復雜,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設用地。所以,油田企業要切實加強對土地資產的管理。
一、油田在土地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
1、土地資產家底不清,管理水平相對較差。有的單位土地資產管理意識不強,對土地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不夠,管理制度及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缺乏;土地管理資料分散,歸檔不及時,有的在機構變動時移交手續不規范,遺失土地歷史資料。
2、法律意識淡薄,存在違法違規現象。有些油田單位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搞商品房經營開發;有些單位不辦任何手續就把變更用途后的土地和商品房出租或轉讓,成為非法用地。還有一些油田單位沒有進行土地確權登記,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3、土地資產的利用效率低,存在閑置或荒蕪現象。有些單位對土地資產疏于管理,導致土地資產閑置浪費。有的由于缺少科學論證,盲目上項目搞工程,造成許多工程項目征用的土地一直閑置。有的后勤農業生產單位,部分農田荒蕪,造成了土地的閑置。
二、油田企業加強土地資產管理應采取的措施土地是油田企業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深刻意識到土地資產管理重要性,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真正重視和加強土地資產管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不斷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油田企業干部職工真正樹立土地資產管理觀念,使石油企業員工真正懂得珍惜愛護并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的重大意義。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資產管理制度和措施,努力實現油田土地資產管理的信息化和法制化。
1、建立健全土地資產管理機構及管理制度,加強土地資產管理隊伍建設。健全土地資產管理領導機構和職能部門,選拔業務能力和責任心強的人員,組織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土地資產管理隊伍,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要求,結合油田企業自身實際,制定完善一套系統的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監督運行機制,對于土地資產的開發利用等關鍵問題,都要認真進行可行性論證,深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確保土地資產的高效利用。同時,加強對土地資產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組織學習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提高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充分調動土地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土地資產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水平。
2、提高法律意識,依法進行土地資產管理。新《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我國的國土資源管理開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國家對土地利用動態實施遙感監測,對建設用地規模擴展進行直接監測等。作為石油企業應該及時組織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土地政策,樹立法制觀念,依法征地、依法用地、依法管理土地資產,依法規范土地資產管理工作,依法維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土地確權登記是法律對土地使用者合法用地的要求,更是土地使用者維護合法權益的客觀需要,由于歷史問題等多中原因,油田還有許多存量土地沒有進行確權辦證,要通過積極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搞好督促檢查,使各單位切實認識到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重要性,盡快開展土地確權辦證工作,通過合法程序取得油田土地資產的合法使用權,努力提高土地資產的辦證率,依法維護油田合法權益,為油田企業加強土地資產管理創造有利條件,確保企業的健康發展。依法處理和解決好土地糾紛問題。土地糾紛直接影響到油地關系、企民關系的和諧穩定,切實解決好這些復雜和敏感的問題,有利于油田的生產建設和社會穩定。油田企業要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合作,積極做好溝通協調工作,深入調查研究,在維護土地法律法規嚴肅性的前提下,尊重歷史事實,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處理好油地及企農當事各方的利益,真正走上節約用地、依法用地、規范管理的法制軌道,正確實施和落實土地管理基本國策和各項政策規定。
3、實施土地資產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科技水平。一是做好對土地資料的統計、填報、登記等土地資產管理的基礎工作。首先,定期清查土地資產,深入到實地現場,進行詳細的調查核實,對占用土地的來源和面積以及基礎標志進行詳細清查,查閱相關歷史地籍資料等,切實做到摸清家底。其次,建立健全土地資產信息檔案,做到一地一檔,完整保存好征地原始文件、賠償執行情況、雙方經辦人簽字和有關變更事項記載等。對劃撥或征用土地的原始地籍資料歸檔保管,分類存放,專人負責,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做好土地管理檔案資料的借閱、查詢、移交等手續,做好登記,防止損壞或丟失,堅決杜絕個人私存檔案資料的情況發生。二是建立完善土地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在當前信息化迅速發展的形勢下,油田企業要適應發展的需要,開發和實施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對新增建設用地信息資料可以及時輸入,實現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的更新、查詢、上報、下發、等自動化,做到采集數據準確、信息全面、操作規范,實現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網絡化,實現土地資產數據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為領導及各專業部門進行決策提供重要數據信息,建立起科學合理高效的土地資產管理新模式。
4、節約集約使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油田企業占用的土地數量較大,每年新增用地數量不斷增加,因此,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非常重要。要善于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做到節約用地,使土地用量逐步下降,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既要確保油田生產建設的正常進行,又要盡量選用劣質地、未利用地和荒地,盡量少占用耕地和農田;在進行新井鉆探時,做到科學選址,合理布井,在地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多打同臺井,充分利用老井臺。對油田現有存量土地,如廢舊井場占地,建設工地占地等,通過采用新工藝、新技術,進行復墾利用,盡量盤活閑置土地,提高其利用率。隨著我國石油工業體制改革、管理手段的創新,石油用地管理模式也經歷著不斷地變革。石油產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石油用地獲得、使用和可持續利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9年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為石油用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石油用地作為企業重要資產仍然存在產權不清晰,辦理用地手續環節多而復雜,使用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等許多問題。同時,在涉及土地征用和拆遷管理方面,也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石油用地管理問題。通過石油用地這一資產的合理管理和經營,可以有效理順石油企業產權關系,提高石油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降低企業戰略成本,并最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國有資產 管理信息系統 高職高專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1-111-02
國有資產是指國家以財政撥款、接受饋贈、憑借國家權力取得或者依據法律認定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在我國,國有資產被劃分為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自然資源性國有資產三大類。高職高專院校國有資產屬于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指學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包括國家撥給高職高專院校的資產,學校按照國家政策規定運用國有資產組織收入形成的資產,以及接受捐贈和其他經法律確認為國家所有的資產。{1}其表現形式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對外投資和其他資產。國有資產是高職高專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從2007年3月開始,江蘇省正式啟動了對包括高職高專院校在內的全省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清查工作,此后每年都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進行定期盤點清查和專項檢查。目的旨在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使用效益,推動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從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國有資產的管理現狀來看,如何加強對國有資產管理的監督力度,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益,是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財務管理工作中亟需探討的問題。
一、當前高校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意識不到位。高校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普遍存在“重資金,輕實物”的情況,對加強對國家投入的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隨著近年來高職高專院校大多都經歷了學校合并、資源整合的快速發展,沒有統一的、完整的國有資產管理系統,缺乏產權意識,缺乏系統的、有效的監督機制,造成國有資產存量不清、產權混亂、賬實不符、資產流失的現象普遍存在。
2.內部監控不健全。目前,不少高職高專院校對國有資產的管理,還是按照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以使用部門來歸口分類管理的方法,學校財務部門只是行使對資產的財務記賬核算,而對實物的管理則分屬各個職能部門“分兵把口”。教學科研設備歸實訓部門,土地、房屋、家具、車輛、行政用設備歸后勤部門,圖書資料歸圖書館,整個資產管理如同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的管理部門和完整的管理體系,沒有統一的核算標準,沒有統一的采購、驗收,登記制度,學校對國有資產的占有、使用、報損等全貌無法掌握,財務部門無法實施賬實的核算與監督。
3.核算制度不合理。高職高專院校財務核算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有些大型房屋建筑物已經竣工投入實際使用,但因為施工方未能進行竣工結算審計等原因,導致固定資產長期無法入賬,形成賬實不符;由于我國高校資產購置大多都是國家撥款,在使用中不用計提折舊,也不用計算盈虧,只把人才培養、科研、教學放在首要的位置上。{2}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執行的是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固定資產在報廢前不計提折舊,均以原始購置價格反映,但大量的基礎設施、設備、儀器等在使用中老化破損已不能使用,但尚未辦理報廢手續,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存在虛高情況;對外投資未能全面反映高職高專院校實際的投資情況,特別是對校辦企業的投入,投入的固定資產被企業提取累計折舊,從而造成了高校部分國有資產的流失。
二、強化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系統建設的關鍵舉措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缺乏統籌規劃、數據不能共享的問題已成為限制高職高專院校資產管理發展的“瓶頸”,建立一個統一平臺、統一標準、統一格式、統一管理的一體化資產管理系統勢在必行,對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1.強化管理意識,建立健全制度。構建高職高專院校資產管理系統,首先要改變過去只重視資產數量的片面觀念,要把國有資產作為一種經濟資源,結合加強內涵建設的需要,著眼于高職高專院校的長遠發展,堅持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推進實物費用定額制度,實現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的緊密統一{3},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資產管理制度,樹立資產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維護資產安全。
2.規范管理流程,加強內部監督。完善國有資產核算制度,明確資產認定的標準范圍,統一資產的分類,規范資產購入、新建、使用、報廢等的操作流程,加強資產的日常性基礎工作,完善資產的臺賬管理,建立固定資產卡片庫;建立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實物盤點和對賬,從各個環節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
3.優化配置資源,提高資產效益。高校國有資產一體化管理系統不只是對各類資產業務的簡單歸類和利用,而是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分步建設、信息共享”的原則,使資產從購入、分配、使用、流轉、處置等各個環節形成一個互通互聯的整體,有效地核定各部門的配置標準,同時建立資產評價分析體系,考核評價資產的利用情況,達到優化配置、合理利用,實現資產效益的最大化。
三、對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系統的幾點思考
1.建立資產管理平臺,實現信息及時共享。在高職高專院校內部,建立規章制度,對國有資產進行統一調配,應用校園網絡技術,建立一個合理、開放和統一標準的應用平臺,實現國有資產全校共享。建立資產電子卡片,登記資產的數量、采購時間、采購金額、使用部門及使用人等詳細信息,及時更新、統計、分析,實施管理的統一性、動態性、開放性,財務部門、資產管理部門、資產使用部門可以及時查詢和獲取資產的數量、分布、使用等情況,判斷國有資產的購置、使用、處置等等是否合理。具體的流程見表1。
2.明晰產權歸屬問題,強化無形資產管理。高職高專院校應用于教育事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明確高職高專院校的資產屬于國家所有,界定產權歸屬是解決高職高專院校賬實不符的基礎工作之一{4}。要對國有資產的產權進行嚴格界定,對已投入使用的資產進行動態監管,加強對教學科研轉化的資產進行管理,樹立品牌意識,合理評估價值。對經營性資產加強監督,疏理校企產權關系。
3.建立定期清查制度,創建績效評估體系。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國有資產存量不清、賬實不符的現象,必須利用資產信息系統進行定期清查,按照資產的不同屬性進行歸類清理。如對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進行實地盤點,對投資、無形資產進行產權界定,對應收應付款項進行函證查詢,對毀損報廢資產進行核實處置等等。同時建立一套合理的資產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落實到國有資產管理的全過程,各職能部門協調運作,行使合理配置、統籌監管和績效評價“三位一體”的管理職能,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產效益。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院校國有資產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管好用好國有資產對高職高專院校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當前高職高專院校不斷提升發展的新形勢下,要充分認識到資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完善和創新高職高專院校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范圍,創建資產管理信息平臺,制定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資產共享的動態管理制度,努力使高職高專院的資產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優化資產配置,提高效益,以保障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注釋:
{1}江蘇省省屬高等學校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2008.3
{2}張翔飛.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問題探討.中華會計網校.2011.11
{3}孫春偉.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國有資產管理,2007(5):P68-69
{4}譚德森、董雷.關于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思考及對策.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P69-72
1.高校強化固定資產的分類
校固有資產就是說在法律上認可的為國家所有的,可以用貨幣計量的不同固定資產的總稱。高校固定資產包含: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單價在500-800元以上的設備;實際使用中可以保持物體的原有形態,單價雖然不到500或800元,但使用時間在1年以上的同類資產;高校的土地、房屋、圖書等;上級部門制定的可作為固定資產的特殊物質。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形式:非經營性資產:是指高校為實現教學、科研任務所使用的固定資產;經營性資產:是指高校為緩解經費不足或加大學校收入創辦的校辦企業或從事經營活動占用的固定資產;資源性資產:是指高校固定的土地、河流等自然資源。現階段,高校獲取固定資產的資金渠道不斷增多,投資方式也更加靈活,除去國家撥款的經費來源外,主要表現在貸款、學費中。近年來,高校用在校舍、實驗室、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上的投入,主要借助貸款資金。這表現出高校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但因高校未設置完善的固定資產管理機制,導致高校購買、使用、管理固定資產等方面出現混亂的情況,嚴重影響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的效果,因此,強化高校固定資產的管理尤為重要。
2.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高校固定資產配置不合理
高校的實驗室、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在購置和使用中出現長期閑置、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并存在必須使用卻沒有相應的固定資產可供使用的情況,這是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效率不高的重要表現。例如:某些學校沒有進行實際的調查和論證,去購買大量高精尖儀器設備后才發現實際并不需要或壓根沒有相應的專業人員進行管理操作,所以,這些高檔設備只能放在實驗室的角落成為擺設,導致設備一直處于閑置狀態,使用率低下。
2.2固定資產購置不科學
高校購置固定資產時,沒有嚴格根據審批及監管制度實施,主要依照單位領導的主觀喜好進行購置,出現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重復購置的固定資產,出現嚴重浪費的情況。同時,高校的固定資產缺乏共享意識,缺少共享意識主要表現在高校不同部門和單位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人有我有的情況。例如:日常工作中一個辦公室有5、6個人,卻配備五、六臺打印機,幾乎人手一臺。打印機是基本的辦公室設備, 隨著網絡打印機的投入使用,打印共享成為非常簡單的事情,但因個人擁有意識、部門利益意識導致資源共享意識不足,從而出現最基本的打印共享都無法實現,嚴重浪費有限的教育經費。
2.3固定資產未實現保值增值
基于市場經濟環境下,高校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應重視是否發揮經濟效益。例如:某高校花費巨額購置了高端昂貴的儀器設備,因種種原因一直閑置不用,也舍不得給其他有需求的單位共享使用,導致購置的儀器設備一直存放,從而導致其經濟效益不斷流失。高校作為事業單位,經費的主要來源依靠國家撥款,使用公款購買的固定資產,使用者通常不考慮其使用成本和效益,因此缺乏有效的監督。
2.4固定資產管理手段落后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等學校固定資產總量逐步擴大,其構成也逐漸復雜,多數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模式一直沿用傳統的技術手段,也已經無法滿足高校固定資產快速膨脹的需求,這也落后高校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多數高校資產管理者多數是由其他崗位轉業過來,為制定嚴格的培訓,這嚴重制約著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現階段,多數高校并沒有創建專一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或并未保障資產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及操作性。對各個資產管理環節進行管理,有關制度的缺失導致學校固定資產無法得以有效保護,進而致使固定資產不斷損毀或流失。
3.以效益為導向強化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策略
3.1創建固定資產共享機制
高校想要有效管理固定資產,高校領導應認識到強化固定資產管理的重要性,把固定資產管理當作提升學校辦學效益和強化內部管理的重要內容,提升高校領導的管理意識。高校辦學成本不斷提升,在內部管理中控制辦學成本成為提升高校教學質量、確保高校科學發展的重要措施。高校固定資產存在重復購置、浪費資源的情況,背離了節約辦學成本的要求,嚴重影響高校更好的發展。高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探索創建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共享機制,確保學校實現統一管理、規劃的效果。高校可以為功能完善的儀器設備和實驗資源建立共享平臺,有效解決高校儀器設備資源利用率低下的問題。通過共享平臺,可以合理配置閑置的固定資產,從注重高校辦學社會效益的視角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例如:多數理論研究的學科因其成績的展現必須長期積累,常常出現經費不足,但基礎研究成果如果成功,會對整個社會的效益帶來廣泛的影響。所以,創建固定資產共享機制,把實驗資源通過共享平臺合理配置給傳統基礎學科,從而確保高校的固定資產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
3.2完善固定資產采購制度
降低固定資產的采購成本、合理控制成本支出,是提升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高校購置的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因人情因素、利益驅動等方面的干擾,致使采購價格明顯高于市場的價格,這是一種浪費公共財政的現象,嚴重者可能涉嫌違法行為。所以,在效益為導向的固定資產管理中要算好采購成本的花費,由源頭上提升經濟效益。想要保證采購成本的合理性,高校必須設置完善的固定資產采購制度,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儀器設備采購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規范固定資產采購的各個環節,確保在質量相同、技術性能相同、服務承諾相同的基礎上實現成本最低化,提升高校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3.3定期清點盤查固定資產
高校的固定資產種類較多、數量也多,從價值幾百元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資產,是高校實施教學、科研活動不可缺少的基礎。高校如何合理使用已有的固定資產,預防出現資產閑置,是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必須重視的問題。高校應該創建固定資產管理責任制度,根據不同資產的使用特點,明確劃分各個固定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責,把管理責任逐層落實下去,從而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感,達到固定資產協調統一管理體系。同時,高校應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點盤查,包括固定資產的明細賬目、總賬、有無損耗情況進行核對,這是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基本工作,為更好地管理固定資產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日常的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準確知曉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監督使用的固定資產是否合理。如果出現低效益使用的情況要立即給予糾正,從而提升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
3.4推行資產有償使用制度
高校應該不斷探索新的資產管理道路,嘗試改革高校固定資產使用效益低、部門所有等情況,推行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固定資產的調控機制,改革過去的學校、部門、專業自我封閉的資源配置模式,依照學科、教學任務把比較接近的實驗室展開分類、合并、處理,科學合理地調劑本校的閑置資產,創建跨學科、專業的實驗室,確保已有的儀器設備得以充分運用,從而提升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同時可以運用經濟手段,依照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推行資產有償使用機制,確保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不斷更新,實現寫作共用、節省資金、降低資產重復購置、合理調劑余缺的目的。
3.5采用現代化技術對資產進行管理
高校必須依照資源共享、數據規范等要求,創建固定資產管理網絡平臺,便于各部門之間傳遞數據,保障學校各個資產管理部門可以實時查詢資產使用、更新情況,達到動態監督固定資產的目的。同時,高校可以采用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和校園網等資源,創建固定資產調劑中心,對校內各個部門的閑置資產進行合理調劑,并對高校的固定資產進行整合,降低資產重復購置的情況,把購置的固定資產使用到所需的地方,達到緩解高校資金緊張的問題。
關鍵詞:鄉鎮企業;經濟管理;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1-0118-01
一、當前我國鄉鎮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人力資源管理相對滯后。在新經濟環境下,每個企業都在培育自己的市場競爭力,而作為這種能力的創造者和執行者,他們的素質高低及管理制度的完善關系到企業發展的源動力,目前鄉鎮企業舊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環境的需要,鄉鎮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競爭力提升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人員整體素質較低,觀念落后,缺乏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和人才選拔機制,導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員工的錄用、晉升、辭退不夠規范,隨意性大,企業的培訓不到位,僅僅在于一般的技能培訓,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素質提高,這些問題成為制約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2.資產管理沒有規范的制度。鄉鎮企業的資產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資產與流動資產。鄉鎮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十分松散。許多固定資產處于癱瘓狀態,不能產生效益。此外,由于產權不清,鄉鎮企業資產流失十分嚴重,一些固定資產沒有通過嚴格的資產評估和產權界定,在出售后其收益大打折扣。并且很多固定資產沒有計提折舊,經常是后來添補,這就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機。
3.資金缺乏仍是困擾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難題。由于大多數鄉鎮企業都是從農村的集體企業發展起來的,其資金主要來源于自身的經營利潤,很少享受到國家的補貼和幫助,因此并無穩定的資金來源。當企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時,企業很容易因為缺乏外部資金支持而處于困境,甚至導致破產。
二、加強鄉鎮企業經濟管理對策
1.依靠政府政策,從宏觀上調整鄉鎮企業,實行多元化發展。為了適應市場的多變,鄉鎮企業應采取多元化的經營戰略。這種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應該是在充分考量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同時考慮本地區的各種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及文化資源的特點,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經營領域。同時,鄉鎮企業多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靈活多變的經營戰略,既有別于國有企業單一化的生產經營現狀,又有別于其他類型企業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方式。改善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能否建立一套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是鄉鎮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2.要加強合理選材用人。企業的發展最關鍵因素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企業管理者自身素質的重要方面。用人得當則事業興,用人不當則事業衰。作為鄉鎮企業管理者就要根據下屬各自的特點,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順利開展。為了促進鄉鎮企業的技術創新,縣及鄉鎮級政府和鄉鎮企業領導都要有技術創新意識,要制定鼓勵鄉鎮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強化政府激勵技術創新的手段,建立有效的人才戰略。
近年來,云龍縣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已由過去主要是賬內的資金、資產管理,發展到現在的資金、資產、資源即“三資”管理。做好“三資”清產核資、摸清家底、建立完善“三資”管理制度,是管好用好農村集體“三資”發揮“三資”利用最大化、最佳化的必備條件。為此根據《大理白族自治州監察局 大理白族自治州農業局進一步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大監聯發〔2015〕2號)文件的要求,為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從根本上解決好當前農村集體“三資”存在底數不清、權債不明、管理不善等問題。云龍縣縣委 縣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于2015年9月30日召開縣監察局、縣農業局、縣財政局、縣審計局、縣林業局、縣水務局、縣交通局、縣國土局、縣檔案局等部門參加的會議,會議要求縣農業局負責組織抓好此項工作,相關部門配合。云龍縣農業局對此項工作非常重視,認識到在2013年農村集體“三資”清理核實基礎上,再次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時安排部署此項工作,并安排縣農經站負責抓好組織實施。縣農經站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積極組織展開此項工作。
1 組建機構宣傳發動村民參與“三資”清理工作
清產核資工作是一項范圍廣、工作量大,涉及農民群眾和集體經濟組織權益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摸清家底,了解資源的分布、結構、運營等情況,必須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下,完成好此項工作。云龍縣縣鄉(鎮)兩級黨委政府對此項工作非常重視及時召開有關會議,安排部署此項工作,并成立由縣農業局分管縣農經站的副局長任組長,縣農經站站長任副組長的農村集體“三資”清查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農經站內,負債日常業務的監督檢查指導工作。各鄉(鎮)成立“三資”清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成立清理工作組,清理工作組由鄉鎮工作人員、村級“兩委”班子、村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共同組成,負債具體的“三資”清查核實工作。
2 明確清理范圍組織實施清工作
農村集體“三資”的清理對象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資金、資產、資源。
村集體資金主要包括:原有積累,村級范圍內籌資收入;發包、租賃、投資、股份合作、資產處置等收入;集體統一經營收入;土地補償收入; 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以及補助、補償資金,社會捐贈資金、集體建設用地收益,利息收入等。
農村集體資產是由其成員入股和長期勞動積累所形成的共有資產,屬于集體性質,歸集體經濟成員共同共有。包括:農村集體的現金、銀行存款、各項債權、農村集體的建筑物、購置物、農業機械、電力設施、交通工具、農田水利設施、道路,以及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等公益設施。
資源主要包括:法律規定屬于村集體的土地、林地、耕地、荒山、荒溝、荒灘、荒丘、沙場、林木、水面等自然資源。
由于清理時間緊,清理范圍廣,工作量大,我縣在清理方式上以2013年“三資”清理核實的數據為基礎,由鄉鎮村組的清理工作組,采取賬內賬外相結合,以賬找物和以物找賬的清理方法清查,縣“三資”清查領導組及業務部門,深入到諾鄧、寶豐、關坪、團結、長新、白石、檢槽、苗尾、功果橋、漕澗、民建等鄉鎮監督檢查指導工作,清理結果經村務監督委員會和村民主理財小組核實確認無誤后,在村務公開欄向村民公示,接受村民的監督,對村民提出的問題進行答復,直到村民對清理結果無異議后,由鄉鎮“三資”代管中心,錄入“三資”信息網絡監管系統。截止2015年10月30日全縣11個鄉鎮“三資”委托中心在“三資”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收益權、處置權五權不變的原則下,共代管86個村民委員會1457個村民小組集體資產17500.27萬元,其中:貨幣資金3685.42萬元,固定資產13715.90萬元。代管集體資源總量402.49萬畝,其中:家庭承包耕地17.32萬畝、非承包耕地17.57萬畝、集體經營管理的林地20.67萬畝、家庭承包的林地338.5萬畝、灘涂水面0.12萬畝、果園茶園2.87萬畝、荒山荒地4.62萬畝、集體建設用地 0.76萬畝、企業用地0.01萬畝、其他資源用地0.05萬畝。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機構改革后政府職能的轉變,對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行政性資本營運提出了新的挑戰。文章在剖析我國當前政府行政資產管理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行政資產管理創新的策略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公共財政的逐步建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總量規模不斷擴大,在國有資產總量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據統計,目前我國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達到4萬億元,已占到我國國有資產總量(不舍自然資源性國有資產)的35%。我國行政資產管理存在著產權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督乏力等問題,這使得行政性國有資產經營效率十分低下。收益流失嚴重。如何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形成高效的、充滿活力的政府行政性資產投入、產出良性循環的運營策略已是迫在眉睫。
一、政府行政性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1、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流失問題發生在資產管理的購置、使用、處置等各環節。在資產購置環節,由于資產購置過程缺乏規范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一些部門單位決策失誤、經驗不足甚至個別人謀取私利等原因,造成單位無效資產增加,資產隱性流失現象普遍,一些單位常常購買質次價高的產品或者工程。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在資產使用環節,一些單位管理不善,損壞和丟失現象時有發生。在資產處置環節,資產流失的渠道更為復雜。
2、資產配置不公平。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約束力的國有責產配置和定額標準,以及資產購置資金來源的多樣性,目前我國政府行政性資產的隨意購置和重復購置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資產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業單位所承擔的任務與所占用的資產不合理,各單位之間的資產配備不公平。如房產、公務車等國有資產在各行政事業單位之間配置不公平的現象在各地區、各部門較普遍,也是目前國有資產管理中比較突出的問題。
3、資產使用效率低下。資產使用效率不高是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由于資產配置不公平,重復購置嚴重,在使用過程中又缺乏規范化管理。結果導致許多單位目前普遍存在著大量閑置資產,大天降低了固有資產的使用效率。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無形資產等各類資產中尤其是以固定資產方面的使用率不高更為突出。
4、非轉經現象突出。從目前掌握情況看,“非轉經”(即行政事業單值把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轉為經營性國有資產)是資產管理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問題。一是在我國現行的政府行政性資產“非特經”過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執行不力,結果導致政府行政性資產流失嚴重。二是“非轉經”過程中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本身的流失。三是“非轉經”產生的資產收益流失。政府行政性資產是國家撥給行政事業單位用于完成國家行政事業任務的國有資產。因此,“非轉經”產生的資產收益也應該屬于國家所有,但是,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對投資得到的收益,對外出租得到的租金等收益,都成為單位自己的集體所有。
5、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相脫離。行政事業單位對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基本上是采用分散管理、分散住用、各自為政形式,管資金和管資產相脫節。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相脫離,沒有制定統一的規范要求,造成單位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相分離,資產管理職責不明確。
二、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創新的原則
1、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政府行政性資產具有配置領域的非生產性、使用目的公共服務性、資產使用的無償性和消耗性、財政配置性等特征,其日常維持運轉和價值補償要依靠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來實現。現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存量國有資產是預算資金累積的結果,未來的行政事業單位的增量國有資產也將是預算資金繼續補償的結果。因此,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2、計劃配置與市場配置相結合的原則。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和補貼,資金是國家的,而使用是無償的,往往單位從政府爭取到資金形成資產后就變成了“單位的資產”,單位就可以自行支配、處置或用于謀利。這就必然導致單位不斷跑財政、找財政、“跑部錢進”。以各種名又要資金。因此,必須按行政事業單位所承擔的提供公共產品的任務量。通過市場配置機制做到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制定有關資產配置標準和辦法,由財政資產管理部門結合單位的存量資產情況審查單位所需的新增資產,增加資產配置合理性審查這一關鍵環節,并建立政府行政性資產的共建共享機制,保證國有資產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價值管理與實物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時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采取價值管理與實物管理相結合的方式,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構建出一個科學的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行政事業單位著重實物管理并結合價值管理,運用統計報告制度,來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財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則著重價值形態實行總量控制管理,并結合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實物管理,通過支出管理,確定考核指標,加強對單位資產運用情況的考核,著重考核行政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在總價值量上是否安全完整。
三、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創新的具體途徑
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研究改革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結合財政和行政事業單位體制改革,來構建新的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模式:即建立國家統一所有、各級政府分級監管、財政管理國有資產、單位占有和使用的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新模式。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選擇政府行政性資產管理目標模式,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探索國有資產管理與公共財政管理相結合,國有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逐步建立起一個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促進國有資產合理配置與有效使用的管理模式。
摘要:論文以西部礦業為例,結合資源型企業特點,嵌入生態影響因素,重新構建與客觀區位環境相適應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選取企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各項指標的優劣進行評價得出,論文構建的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關聯度較高。以企業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發現企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針對性的績效管控對策。
關鍵詞: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資源型企業 績效評價 管理控制
根據全國的主體功能區規劃,青海屬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兩屏三帶”生態地區,生態地位特殊。資源型企業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企業,其社會責任具有明顯異于其他類型企業的特征,但目前資源型企業的社會責任缺失問題較為突出,由此引發的生態問題也給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論文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以西部礦業為例,嵌入環境因素來重新構建生態脆弱地區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企業綜合考慮企業發展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自覺維護生態秩序,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形成資源型企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長效機制。
一、理論基礎
(一)生態經濟理論
傳統經濟學注重資源所能創造的價值而忽視了資源過度開發使用帶來的外部經濟性,對自然資源肆意消耗的成本費用由環境“買單”的后果是造成各種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企業自愿買單的結果就是污染治理支出,被動埋單的結果則是受到有關環保監管部門的處罰,最終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失的同時名譽受損。自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并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以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實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新部署。生態文明時代下,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顯得尤為迫切。事實證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可以保證經濟的良性發展。生態經濟理論旨在協調生態、經濟兩者間的相互關系,主張堅持走生態發展的道路,明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對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鼻祖Freeman給利益相關者下了一個日后成為經典的定義:“一個組織里的利益相關者是可以影響到組織目標的實現或受其實現影響的群體或個人”。可見Freeman是從廣義的角度來定義利益相關者的概念。
當代企業具有經濟、生態、社會三重屬性,因此績效評價的價值導向應當是包含企業三重屬性的廣義利益相關者價值取向,這里廣義利益相關者是包含了企業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后代利益相關者、社會利益相關者、生態利益相關者等,而對于后代、間接利益相關者,企業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創造直接影響著他們以及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二、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西部礦業為例
(一)資源型企業概念界定
資源是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有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之分,狹義的資源僅指自然資源。資源型企業是通過占有自然資源,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或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投入,輔以后續加工,盡可能利用區域內存在的自然條件,依靠資源的消耗實現成長,最終以盈利為目的,具有法人資格,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盈利性經濟實體。
(二)西部礦業簡介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部礦業)是青海省一家以礦產資源綜合開發為主業的大型礦業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銅、鉛、鋅、鋁、鐵等基本金屬、黑色金屬和非金屬磷礦的采選、冶煉、貿易等業務。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公司逐漸形成了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技術進步為動力,以發展民族經濟為己任的資源型大型礦業集團公司。
(三)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現有績效評價體系沒有考慮資源型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因素,不能有效激勵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本文以西部礦業為例,根據企業獨特環境特點及企業性質,嵌入環境因素,引入生態收益有關指標,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重新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全面考核企業的經營績效。具體指標體系設計如表1所示。
三、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在西部礦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本文選取青海省資源型上市公司――西部礦業為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通過計算各指標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之間的關聯度,進行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優劣的評價。
(一)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介紹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利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分析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優劣水平,即對各績效評價指標進行排序,分析各評價指標與理想指標的接近程度,評價指標與理想指標越接近,其關聯度就越大。其中關聯度最大的評價指標為最優。
(二)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在西部礦業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1.數據選取。本文選取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的財務與非財務數據,財務信息來源于和訊網披露的年度報告,非財務信息主要依靠實地調研和閱讀企業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取得(見下頁表2)。
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見下頁表3)。
3.計算絕對差值OX0(k)-Xi(k)O。結果見下頁表4。
min minOX0(k)-Xi(k)O=min(0.0700,0.0300,0.3445,0.0400,14.8700,17.6400,0.0055,0.0375,0.4800,0.7500,0.3598,0.2856,6.2300,0.2356,0.4966,0.2441)=0.0055為兩級最小差;
max maxOX0(k)-Xi(k)O=max(0.9300,0.9700,0.8900,0.9600,15.2361,18.2666,0.1235,0.2000,0.8111,1.1100,0.3774,0.7300,7.3614,0.8200,1.0004,0.9819)=18.2666為兩級最大差。
4.計算關聯系數。利用公式ξ0i(k)=[min min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 [OX0(k)-Xi(k)O+ρ max maxOX0(k)-Xi(k)O],ρ取0.5,求得共計4×16個關聯系數ξ0i(k)。
5.計算關聯系數均值。
利用公式roi=(1/n)ξ0i(k)計算每個指標的關聯系數均值,結果見表6。
6.結果評價。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除A21(存貨周轉率)、A22(應收賬款周轉率)兩個指標與企業績效的關聯度小于0.5外,其余指標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均大于0.5,指標關聯度大于0.5的比重為87.5%(14/16=0.875),說明構建的指標體系能有效地評價企業的績效。
16項指標按其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A23>A31>A14>A34>A12>A11>A43>A41>B21>A13>A32>B11>A33>A42>A21。其中,指標A23(總資產周轉率)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高(0.9942),A31(現金比率)次之(0.9888),A14(銷售生態收益率)排名第三(0.9645),指標A22(應收賬款周轉率)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低(0.3365)。
突破傳統的企業績效財務指標評價體系,本文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凈資產生態收益率(A11)、總資產生態收益率(A12)、銷售生態收益率(A14)、生態收益增長率(A42),2個非財務指標――排污成本率(B11)、環保投資率(B21)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度分別為0.9565、0.9597、0.9645、0.56661、09234、0.9487,均大于0.5,且除了生態收益增長率外,其余指標與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度均高于0.9,因此,本文在傳統的企業績效財務指標評價體系基礎之上,根據西部礦業所處環境的特點,構建的6項績效評價指標與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較高,這6項指標的引入對于提高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有很強的效果性。
由表7可以看出,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的關聯程度最高的指標A23(總資產周轉率)高于參考值,說明西部礦業在2015年度總資產管理能力提升。除反映企業資產管理能力的三項指標:A21(存貨周轉率)、A23(總資產周轉率)、A22(應收賬款周轉率)外,其余各項財務指標比率均小于參考值,西部礦業應在日后的經營管理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治理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企業在績效考評方面除了對財務指標進行考量外,也應注重污染控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指標考量。
四、西部礦業績效管控對策
本文在傳統財務指標體系之上,嵌入環境影響因素,引入生態收益有關指標,重新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發現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凈資產生態收益率、總資產生態收益率、銷售生態收益率、生態收益增長率)和2個非財務指標(排污成本率和環保投資率)在企業2015年度的比率均低于參考值,故針對西部礦業績效管控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強化環保力度
環保投資力度體現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與企業績效成果緊密相關,因此,對于容易對環境造成破壞的資源型企業而言,強有力的環保舉措不僅能為周圍環境的良好勢態做貢獻,而且也能為企業贏得正面的社會形象,這部分不可量化的收益作為一筆無形財富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
(二)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排污費是企業為污染排放量買單的結果,且污染控制能力與資源型企業績效高度相關,因此,企業首先應嚴格遵守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等,全面履行環境保護職責,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強化責任落實,嚴格監督管理,全面督進節能減排工作,深化隱患排查與治理,有效控制事故風險。其次,企業內部可以建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環境保護責任制管理制度》《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來督促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和義務。再次,企業可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員工參加環保設施管理知識培訓、環境監測知識培訓、總量控制排污監督管理及污染控制新技術培訓等,以提高環保崗位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管理水平及環保意識。最后,應鼓勵重度污染型企業持續推進污染治理工作,如企業可通過引進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建立重點污染防治工程、持續加大環境治理投入等措施來減少污染排放。
(三)重視生態收益指標
在對資源型企業進行績效評價的過程中,財務指標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將財務指標中的傳統會計收益指標替換為更為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的生態收益指標,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資源型企業的經營成果,準確分析資源型企業的財務風險,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在損益表中計算經營成果時,只有將企業對環境影響的耗費作為收入的減項反映,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只有在負債總額中加上企業因對環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環保負債額,才能得出真實可靠的資產負債率,準確分析資源型企業的財務風險。利用生態收益指標及時揭示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信息,從社會的角度而不是僅僅從企業的角度來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
五、結語
本文以西部礦業為例,以生態經濟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通過嵌入環境影響因素,在傳統財務指標的基礎上重新構建與客觀區位環境相適應的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以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運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行分析后發現,論文構建的4個財務指標和2個非財務指標與企業績效評價結果關聯度較高。在分析企業2015年度財務比率時發現,企業在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污染控制能力及環保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故針對企業出現的情況提出相應的績效管控對策。
論文在構建資源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在修繕傳統的財務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只引入了兩個非財務指標,因此指標尚不夠全面,存在局限性,有待進一步補充完善。由于信息收集存在一定的難度,論文以西部礦業2011―2014年度數據為訓練樣本,2015年度數據為檢驗樣本,樣本數據量過小,以期在之后進一步的研究中通過實地調研獲取更多企業信息。且論文選擇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衡量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的優劣,在方法選擇上過于主觀,需進一步考證方法的科學性。X
參考文獻:
[1]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1984.
[2]遲春潔,蔣景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內容和構建思路[J].技術經濟,2006,(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