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課程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當前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體育健身課程存在的問題
1.1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指導理念出現偏差。課程指導理念是指導課程內容、方法、方向的系統思想。體育課程的設計與建設要考慮是否遵循了課程的指導理念。調查問卷中體育課程與學前教育的結合情況,結合不緊密的學生占到了72%,情況不容樂觀。我國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是以學科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的,只注重體育技能與滿足學生自身的鍛煉需要,缺乏和學生專業方向的聯系,沒有把學生體育學習與將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聯系起來,沒有設置專業特色的體育健身課。1)課程設置內容缺乏科學性與專業針對性課程內容是否合理,是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當前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只是為了完成學生的體育鍛煉與體育發展的需要,內容設置上缺乏科學針對性與廣泛適應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2)缺乏幼兒體育、健身教法的學習。師范教育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所學專業知識,還要會用,會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用到教育中。幼兒的生理特征決定了其身體活動能力,學習的過程與大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截然不同的。當前學前教育的體育課程缺乏幼兒體育、健身教法的學習,不能適應將來的幼教工作[5]。
1.2課程設置體系不全面。當前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基本上是以學科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的,把體育課程定位為“公體課”,課程設置面比較狹窄。
1.3教學評價不完善。教學評價是保持教學平衡的條件之一,是對學生課程學習后的一種學習評價。目前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教學評價設計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體育活動能力。考試方法主要以技術評定、能力評定、理論成績和平時成績為主,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空間等沒有涉及。
2 學前教育師范院校體育健身課程的設計與建設
2.1課程設計理念和思想。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特性,除了在依照《健身綱要》的理念下指導體育教學,完成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與建立“終身體育”的觀念,還要按照學前教育專業特性指導體育課程。課程目標既要能達到堅持“健康第一”,滿足學生身體、心理的需要,也要能達到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圍繞學生將來從事的幼教職業開設體育健身課程,體現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指導理念的多元化。讓學生“快樂健身”的同時,也要適應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2.2人才培養和教學目標的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學前教育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積極適應教育發展趨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突出實踐性和專業性,培養具有學前體育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教師職業素養、具備從事學前體育專業教學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教學目標:學前教育師范院校體育健身課程教學目標不光要滿足素質教育對學生在“身體發展、認知發展、技能發展、感情發展、社會發展”等方面獲得綜合提升的五個領域的要求,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具有自我的健身能力、幼兒教學能力、幼兒常規管理能力、幼兒體育活動指導能力等。
2.3課程體系設計。本研究的課程體系主要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必修課主要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實踐課程類構成。公共基礎課設置安排:體育理論、幼兒體育保健、形體訓練、健身專業技能等項目。專業基礎課設置安排: 形體操、幼兒操、幼兒體育游戲、幼兒體操、體育舞蹈等。實踐課程類設置安排:幼兒體育教法、幼兒健身操教學法、幼兒操的創編、游戲的組織、幼兒戶外活動開展、親子運動會的組織編排;體育活動方案設計實施等。選修課主要圍繞體育健身活動和學前教育這兩方面領域,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揮個人所長來開設,將有一定難度和層次的健身項目放在選修課中,讓學生自由選擇,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關鍵詞:體育;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一、翻轉課堂的特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靈魂。對于學校教育來講,如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研究性學習作為解決策略之一被提出來。研究性學習重建了教學觀、課程觀、師生觀和學習觀,為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換言之,教學設計是有效實施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前提和關鍵,而面向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理論的系統研究還比較薄弱[1]。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沖擊傳統教學理念,先進的教育思想促使新的教學模式產生。普通高等學校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質量。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自始至終教師扮演著教學主體的角色,學生扮演著被動接納的角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性,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程度差,以至于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傳遞受到影響,教學效果差。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互聯網絡的不斷發展與普及,促使學生學習的模式發生著繁體腹地的變化,科技推動著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方法發生變化,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前進腳步。新的教學模式呼之欲出,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受到極大地沖擊,翻轉課堂的出現使得現代日趨嚴重的教、學矛盾得以有效解決,使教師于學生的角色發生轉變,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而是全體學生展示自身能力和創造力的舞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2]。
二、體育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策略
翻轉課堂基于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組織課前、課上及課后的整個教學過程,因此對教學設計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在目前的教學設計領域中,更多的研究關注的是運用線性系統方法模型對一個學校的全部課程設置計劃一門具體的課程、一個教學單元等進行設計、開發和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不是教學主體,由師生共同構成了研究行學習,師生之間不是相互對立的主客體關系,而是對話關系。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負責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內容,組織討論,并對所獲得結論加以評判和指正,使學生的研究成果無限趨向于正確,最后加以全面綜合的點評,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線上教學設計
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包括網易云課堂、YY教育、多貝等。高校中的現代教育技術也發展迅速,學校的網絡和無線網絡建設大力發展,與相對成熟的學習平臺合作,共同開發建立適合學生在線學習的網絡平臺,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線上教學設計,教師主要負責線上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包括:教學視頻或微課制作、電子教案、教學資源補充、討論專區、通知、作業、管理、統計、考試等方面。教師要對信息資源進行設計。如圖1所示。教師在線上為學生的預習和復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有利于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先形成自己的先期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提出更有價值的疑問,加強學習的深度。另外,學生在課堂之上沒有理解的內容,也可以通過線上的學習進行必要的補充,同時能夠利用線上的教學資源進行知識的擴充,例如對高水平運動員的比賽視頻欣賞,對專門教科書的查閱,更好地掌握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探索和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線上教學的設計中,教師對于線上班級的管理的作用也很重要,好的管理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線上教學的學習中,利用所學知識的趣味性,教師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根據教師的教學設計完成學習的過程,達到教師的預期教學目標。
(二)線下教學設計
線下的教學設計具體指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總體規劃,包絡教學引導、教學分組、提出問題、分組探討、集中討論、教師講評、分組實踐等教育環節。教師在課前需要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對于教學的主要內容的引導要有預先的設計,在課堂教學的前期過程巧妙的引出課堂教學主要內容。根據實踐課堂學生的組成,科學分組,體育實踐課多數為合班教學,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班級,彼此不熟悉,因此分組時紀要考慮到學生專業關聯,又要照顧學生間的交流平臺的搭建,還要考慮到學生基礎能力的差別,進行合理分組,有利于探討、交流、學習。分組之后,教師集中提出本次課的教學任務,提出需要學生自行解決的技術難題,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探討,探討之后集中讓各個小組成員派出代表講解小組討論結果,教師組織班級學生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于踴躍發言,積極參與的小組和個人,給予獎勵(分數、口頭表揚),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根據學生的講解,教師做適當的點評,最后結合學生的理解程度,教師對課堂主要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提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動作要點、動作難點,講解技術動作之間的聯系。教師講評是課堂實踐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抓住課堂上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最大限度的評價和指導,實時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給以科學、合理的指導意見,使學生在基本知識學習、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技巧、溝通能力、個人能力鍛煉等諸多方面得到教師的廣泛指導,從而在提高學生智力學習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主要包括:學習興趣、意志品質、團隊精神、協作能力、社會適應性等方面,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課程的教育功能,體現體育學科異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優勢,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經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分組進行練習,在練習的實踐活動中,體會技術動作,教師則進行教學巡視,針對教學對象的特性進行個別指導,如發現共性錯誤,教師可進行集中糾正。線下教學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具有更豐富的知識和更強的教學能力,是實現翻轉課堂的重要保障。課堂的翻轉,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更加全面的綜合素質,教師的角色雖然改變,但扮演著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角色,更加體現教師駕馭教學的綜合能力。在這里,“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3]。
三、結語
翻轉課堂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嶄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正在引導著我國教育領域的變革。作為普通高等院校的一門學科,體育課程中對于翻轉課堂教育理念的運用是大勢所趨,翻轉課堂不光是教學形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手段。翻轉課堂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體育學科自身的教育功能的優勢也將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得以體現,科學的教學設計需要教育人才的創造,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實行翻轉課堂的必備條件,優秀的教學模式需要優秀的教育人才的具體實施,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發揮體育學科的教育功能,真正體現體育學科的教育優勢。科學的教學設計是實現翻轉課堂的前提條件,優秀的教育資源是翻轉課堂的必要條件,因此,翻轉課堂的實施,不緊要做好科學的教學設計,還要做好教育實施者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使翻轉課堂這種優秀的教育模式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過程中,發揮良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姜波 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曾翔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模式研究[J].中央電化教育館,2011,(3).
關鍵詞:小學體育 有效教學 設計
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是指教師能根據學生需要組織教學,學生在學習中能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并積極投入到練習中,而且在通過多次練習后,學生能喜歡上、能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或技術動作。如何在有限的場地與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體育創新能力,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合理設計課程內容,力求體現實效性與生活性
課程內容的設計要體現其引導性,不能按部就班,通過課程的設計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與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展示個性,從而提高體育理論素質。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指將豐富、生動的生活場景引入課程中,使課堂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結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現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實踐的場地,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練習,提高學生生活實踐的能力。此外,在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生之間團結互助、合作學習,學會交流、溝通的技巧,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技能,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使體育教學更富實效性與生活性。
二、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當前,小學體育的教材內容略顯單調,教學目標也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局限化,逐漸對體育這門課程失去了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小學體育教師首先要改變學生只是簡單地認為體育課就是跑跑跳跳的觀念,充實、創新教學內容,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巧設疑問,激發學生情感。如在練習短跑100米時,可以提問“咱們班誰跑得最快”、“100米誰用的時間最少”等問題,激發學生們的運動情感。第二,師生互動,豐富學生情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參加體育鍛煉,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繩等。
三、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學習本身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活動過程,有成功也有失敗。對于那些失敗的學生,要幫助他們找出為什么會失敗、如何才能糾正自己的錯誤,鼓勵他們重新拾起勇氣、克服困難,最重實現成功;面對那些成功的學生,教師要尊重他們內心的滿足感,對他們提出表揚的同時,指出他們存在的不足之處,積極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改正不足,實現成績的進一步提高。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首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不斷對學生進行鼓勵與引導。
如在教四年級體育時,其中有個女生在練習仰臥起坐時竟然一個也起不來。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指責批評,而是教給她方法,鼓勵她再繼續嘗試,果然,堅持了幾次,能夠做出好幾個。當時我馬上就表揚了她,鼓勵她繼續努力。到學期末,這位女同學仰臥起坐的成績已經名列前茅,隨之而來的是對體育課也充滿了興趣,上課特別認真。其次,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要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條件與機會。成功的條件與機會會給成績差的學生帶來成功的希望,讓他們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會摘得成功的果實。因此,在平時練習測試時,我會暫時不給差生定下分數,再給他們幾次嘗試的機會,讓他們抱有希望,從而激發練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四、創新分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人際交往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師生之間的交往而無學生之間的交往,是不可能全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小群體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如:耐力跑教學,讓學生在目標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力互利的前提下,自由組合成5—6人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我事先不告訴學生跑的路線,而是在學校自然地形的某個點放上寫好的提示,全程設有三到四個提示,讓學生根據提示跑完全程。學生帶著一種好奇、探究的心情進行練習,效果很好。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本身很盼望上體育課,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與積極性,這是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礎。可以從創新教學的分組形式開始,使學習小組形式重新組合,滿足小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與學習的實際需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學習的興趣。
五、加強意志品質教育,全面鍛煉學生
學生存在氣質類型、心理素質、運動愛好等方面的差異。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尊重他們。如:接力跑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分好組,排好隊,依次進行。可有一次在接力跑教學時,突然一位學生告訴我:“老師,第二組有同學調換人。”我聽了很惱火,走過去問:“你們為什么要調換人?”學生都低頭不語。這時體育委員跑來告訴我:“他們這組老是輸,而且總是輸在這個同學這一棒,其他同學都讓他跑下一棒,讓后面跑得快的同學先上……”聽了他的話,我一下子明白了。于是,我帶著微笑對全體學生說:“輸并不可怕,怕就怕輸了還不知道輸在哪。第二組同學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讓我們一起祝愿他們在比賽中獲勝。”在我的引導鼓勵下,學生練習的興趣更加高漲了。
關鍵詞:OBE理念;教學成果;課程建設;教學平臺
1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分析
目前各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正處于傳統的知識普及型向服務應用型的轉型時期。其在提升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操作技巧,以及提高信息素養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6]。目前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難以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法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無法實現有效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社會對大學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用人單位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能夠熟練使用和維護系統,掌握應用Office等常用辦公軟件,處理日常工作的各種事務,還要能夠熟練應用與從事專業有關的各種軟件以完成專業領域工作[7]。②大學生之間由于各地方基礎教育差異,其水平差距也在逐年擴大。③專業需求側重各不相同。不同專業領域的非計算機學生對于計算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不同專業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需求有所不同,要體現不同專業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特點,面向不同專業學生開設同一門課程時,要體現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專業應用相結合的特點。④教學和實驗課時均不足。大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涉及的教學內容不僅寬泛,并且更新也十分迅速,學校規模不斷擴大,高校教學資源相對趨于緊缺,由于課時限制和學習過程的不連續性,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質量不高[8]。⑤各專業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在我校個別專業認為計算機基礎通識課程設置的課時太多,對計算機基礎通識課程設置持消極態度,還努力的縮減課時。這種現象在其他各高校也普遍存在。如今“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面臨的新課題,在完成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時,怎樣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確定教學形式,怎樣制定教學課程體系,組織教學內容等。校園網絡的覆蓋和教學硬件的完善,以及互動式輔助教學環境的穩定和成熟,為“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有力的平臺支撐。在軟件和硬件兼備的教學環境基礎上,怎樣廣泛開展教學、輔導以及考核等工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2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下以應用為核心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設計
2.1研究目標
本研究的目標是以學習成果為導向、以應用為核心,修訂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構建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環境,改進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建立課程多元的成績評價和考核體系。構建一種學思結合的多元交互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的技術關鍵是體現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優勢,以及構建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課程體系。
2.2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013年前我校采取的是教務處導向、不分專業統一制定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每周4學時,大一第二學期開設“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部分專業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設“計算機網頁設計”課程,結果導致不同的二級學院不同專業的領導、老師和學生意見比較大,認為有的課程并不適合本專業人才培養需求,不利于本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2013年,由教務處牽頭,計算機基礎教研室重新制定一個指導性課程體系,由各專業根據自己的專業特征來組織本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各二級學院可以根據后續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同課程,選擇相關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該課程的基礎前修課程。最終我們修訂出服務于專業、符合不同專業需求的課程體系。
2.3教學模式改革實施方案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采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任課教師只是對學生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程度進行監控,可實現網上遠程輔導,與學生互動。期末學生統一參加全省計算機等級考試,學生期末成績以等級考試成績來記;如果沒通過,學生可以在第二學期到第八學期選擇報考計算機等級考試相關模塊考試,通過考試之后再進行學分轉認。學習“Photoshop圖像處理基礎”和“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學生,采取在自學平臺上自主學習和教師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則采用第三方測試(廣東省考試中心命題)的形式,如果考試通過,學生可自行選擇向省考試中心支付報名費,取得該模塊考試內容的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同時該課程的期末成績評定由“平時作業占30%+第三方考試成績占70%”的比例計算結果進行確認。
2.4技術、經濟效益及風險分析
本項目匯聚我校經驗豐富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師,大部分都從教10年以上,有的是在20年以上。要改變沿襲20多年以來的計算機操作為主的教學模式,從意識上還存在很多困難。還有就是要修改各專業培養計劃存在不小的阻力。教師要做到備課程、備課件的同時備學生,并在此基礎上把專業應用作為導向,展開多元化與交互式教學并行的模式。教師還要不斷地學習,掌握新技術、新技能,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開放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不僅要高效地利用課堂資源,還須了解計算機專業以外的知識,以解決許多學生提出的跨專業跨學科問題。教師還要注重課堂上學生的個體差異,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環節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2.5改革以來取得的成效
教學改革以來,平臺資源建設豐富,有8門課程可進行自主學習,平臺包含試題庫、知識點視頻、在線視頻等資源。通過平臺老師可監控學生的學習結果,還可以實時互動。學生學完課程后即參加廣東省計算機等級考試,2017年來首次計算機基礎通過率達到88%以上,PHOTOSHOP首次通過率由2015年的37.5%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數據庫應用與技術、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網頁制作與網站建設和辦公軟件高級應用的通過率逐年穩步提升。基本做到大學畢業便人人有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
3結束語
【關鍵詞】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 課程教學 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081-02
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專業特色課,在整個課程群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課程既有沖壓理論內容,又有很多經驗的公式、數據。在此過程中,需要借助于沖壓變形理論進行工藝性分析,需要結合具體的沖制件尺寸和精度等要求、客戶設計要求和設備條件等,確定合理的工藝方案和模具總體結構。在具體零部件設計時,要合理地選用經驗數據,樹立標準化概念,也要充分考慮加工工藝性,最后以裝配圖、零件圖以及設計說明書的形式把設計結果表現出來。該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強,涉及的知識點多,具有較高的教學難度。本文作者長期從事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相關教學和科研工作,以下是幾點教學體會。
一 教師自身熱愛本職工作
只有真正熱愛本職工作的教師,才會高度重視課堂感受,同學們的聽課反映好,自己也就會很享受教學過程。為此,教師就會促進自己去主動學習,加強自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積極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的準備工作。
二 教師應了解授課對象
目前本校在讀高職學生中,部分存在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問題,部分存在學習方法不得當的現象,部分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思想,也存在一部分不愿動手、不愿動腦、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同學。如何盡可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能動性,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引導他們正確學習,這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為高職授課對象存在以上特點,所以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教師更有耐心、責任心,需要教師備課更充分,需要教師上課要更生動。
三 教師應努力提高專業素養
作為模具專業教師,崗位能力要求很高,首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包括冷沖壓模具設計、材料、熱處理、公差、機械制圖、機械加工和特種加工等知識,還應有一定實際設計能力,最好具備一定的實際模具加工經驗。除此之外,也要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教學組織能力。能抓住重點問題,做深入淺出的講解。不但能講出應該怎么做,更應該講出為什么這么做。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教師還應該與時俱進,密切聯系模具企業,時刻關注模具行業動態,注重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的學習,及時把相關的知識和信息融入課程教學。
四 教師應因材施教
根據對授課對象的了解,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才能盡可能地提升授課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隨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切入必須的知識點。“百聞不如一見”,要多準備教具,最好是企業的實際產品或者模具等。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比如講到曲柄壓力機,可以借助于動畫,讓同學迅速了解其工作原理,然后通過圖片播放,讓同學了解各種種類、不同噸位的沖壓設備,最好帶學生到設備現場,以增強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
五 教師應進行符合思維習慣的教學內容設計
為了提高模具設計學習效果,掌握一些典型模具結構非常必要,那么如何才能盡快熟悉模具結構呢?可以嘗試符合人們思維習慣的教學過程。比如一副單工序落料模,首先根據落料件形狀和尺寸,確定凸模和凹模的刃口輪廓,提示由于要考慮凸模、凹模的強度、壽命和固定,需要做成具有一定長度或厚度的結構,然后就是如何固定凸模和凹模到模架上,這時基本可以工作,但操作者勞動強度大、安全性差,且不適合批量生產,由此引導學生進行卸料裝置、導料裝置設計,出件方式的確定等。
六 教師應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教學對象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調整。比如,沖壓變形理論要怎么講,講到什么深度,才能讓學生愿意接受、容易接受,從而能夠利用塑性變形理論分析沖壓成形性能。沖裁模設計是本課程的重點,要講清沖裁變形過程,斷面各部分產生機理,刃口尺寸計算和公差確定方法,排樣設計、沖壓力計算、壓力中心確定和壓力機初步選擇,落料模、沖孔模、復合模、級進模結構和動作原理,凹模、凸模、卸料裝置等主要零部件設計,要求學生要具備中等復雜沖裁件的復合模設計能力;彎曲模設計,可以以U型和V型彎曲模具設計為重點進行教學,重點分析彎曲變形過程和特點、彎曲展開尺寸計算、彎曲凹模和凸模半徑等尺寸確定,以及彎曲件定位問題。拉深模設計可以以筒形件為例,重點學習拉深次數確定、各次拉深直徑調整、拉深高度和凸模、凹模圓角半徑確定;另講清盒形件拉深的特點。級進模設計的重點內容是排樣、常用的定位零件的設計、導向零件設計,以及零件圖尺寸標注。
七 教師應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
教學內容確定以后,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比如沖裁模設計模塊,可以先講解沖裁變形理論,再進行沖裁模總體結構介紹,然后講解沖裁工藝計算,包括沖裁間隙確定、刃口尺寸計算和制造公差確定、排樣設計及材料利用率計算、沖壓力計算和壓力中心確定,接下來進行模具主要零部件設計以及完成標準件的選用、壓力機校核等,具體如上圖所示,當然,具體設計時,這些內容往往都是交錯進行的。
八 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的CAD能力
當前企業,沖壓模設計都是采用CAD,有的僅要求二維模具裝配圖、模具零件圖,有的既要有三維裝配圖、零件圖,又要有二維圖。但無論如何,對CAD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在本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學生CAD能力的培養,包括繪制三維和二維模具裝配圖、零件圖的能力。在非標準模具零件實際設計過程中,結構設計固然重要,但如何正確合理地在二維零件圖中標注尺寸與公差非常關鍵,只有在課程教學中重視尺寸和公差標注這一環節,才能讓學生繪制出符合實際生產的模具圖紙,才能便于相關人員讀圖和加工等,才能真正實現學校、企業零距離。
九 教師應始終灌輸安全、文明的操作意識
作為模具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如何保證沖制件質量,也要考慮如何讓模具零件加工人員容易看圖、加工方便和修模方便,便于模具裝配人員進行裝配,更要注重沖壓操作人員的安全,盡可能地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同時也要加強設計和加工管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設計和加工理念。實踐證明,一流的管理才能創造出一流的產品,真正提升模具的價值。
十 教師應培養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
眾所周知,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設計知識面廣,眾多的內容不可能用幾十個學時就能完成講授,可以布置一些查閱文獻的任務給學生,通過不斷的有意識的訓練,讓學生逐步養成主動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十一 結論
本文結合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特點和多年的教學經歷,總結了在課程教學中的一些教學體會,借此希望能對兄弟院校本課程教學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不斷增強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該課程的學習質量,為我國沖壓行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于位靈等編著.實用冷沖模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劉文.《沖壓工藝與沖模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模具制造,2008(9)
[3]于位靈、李厚佳、杜繼濤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28)
1.課程時數設置不均衡
對江西、吉林和云南三所職業院校的調查發現,三所學校的課程設置體系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以及專業技能課。通過對每所學校各部分課程時數的對比,可以發現三所學校的專業技能課時比重最大,相比較而言,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比重則略顯不足,見下表。例如:江西、吉林以及云南三所職業院校專業技能課程示數比重分別是56.8%、52.7%、46.4%,而公共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課時相對比重失衡。由此可見,三所學校的專業技能課的比重遠遠高于公共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存在課程時數設置不均衡的問題。
2.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不匹配
專業理論課程內容與幼兒園五大領域缺乏結合與聯系,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理論指導實踐、應用實踐的能力不強;強化技能訓練,學生會唱、會跳、會寫、會畫、會手工制作,但缺少幼兒園五大領域的教學方法,適應崗位教學有難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教材的選擇脫離了學生原有的實際經驗
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大多職業院校學生的知識經驗儲備不足,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接受能力差,而學校按照高等院校的標準征訂教材,這些教材對于現在的高職學生來說難度稍大,與學生的原有經驗基礎和認知水平不相符,導致學生學習困難且學習積極性不高。
(2)教學內容與幼兒園教學脫節
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教育改革成果突出,主要反映在幼兒教育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對教師素質要求的改變上。但現行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的設置與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普遍滯后于幼兒教育改革的發展,一些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在學前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中體現甚微,以至于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嚴重地與一線幼兒園教師的需求不相符。
(3)忽視職前培訓課程
職前培訓課程主要是為了使學前專業教育與幼教工作做到有效銜接,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角色,而忽視職前培訓也是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不相符的原因。
3.課程難度的選擇上忽視學生實際
目前大部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選擇和設置只考慮了學生需要,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就大部分高職學生來說,文化素質均較低,對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某些課程,超出他們的實際接受能力。被動接受的狀況造成了學生學不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興趣。
4.課程設置體系缺乏理論基礎和依據
當前許多高職學校在設置課程時,沒有專業的課程開發團隊,導致在設置學前專業課程體系時,缺乏理論基礎與依據,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對策
1.公共基礎課變公共性為專業性
每個專業學生學習相同的公共基礎課,會使學生對公共課產生倦怠情緒,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教師應將公共課緊密結合專業需要,從不同的方面提升學生素養。例如,各校可以嘗試在學前課程設置的第一學年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而在第二學年可以將公共基礎課中的語文、數學、英語改為幼兒語文、幼兒數學、幼兒英語,使公共基礎課服務于學生專業的發展。
2.提高專業理論課的實用性
首先,各學校應選擇適合該層次和本專業學生的教材,使教材易于學生接受;其次,學樣應改變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引入案例教學,通過大量幼兒園教育活動案例,解釋和分析所滲透的理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思索、獨立思考的習慣。
3.技能課與專業理論課有效結合
改變技能課與專業理論課相脫節的現狀,使技能課與專業課做到有效結合。例如,學生在聲樂課上學習一首兒童歌曲后,可以在幼兒園音樂教法課中,讓學生用學過的歌曲設計一節音樂課。這種方式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使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得以運用。
4.以學科特點為依據,建立開放動態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結構方面,學前教育專業應遵循學科特點及實用性的原則安排課程,突出廣博、厚實、專業特色,建立開放、動態的課程體系。專業課程中可開設幼兒園各領域教育活動設計課程,聘請幼兒園一線教師現場說課、授課。
5.增設職前培訓課程
關鍵詞:體育欣賞;課程設置;教學設計
一、體育欣賞和體育欣賞課程的概念
體育欣賞是人們通過觀看體育運動競賽、體育藝術作品(包括現場觀看,收看、收聽電視電臺轉播、觀看錄像、網絡視頻及雜志海報等),從中領略體育運動的趣味,感到愉悅,產生審美感受的審美活動。
體育欣賞能力是指個體在欣賞體育競賽的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多種素質在外界體育環境影響下的有機統一。大學生通過遺傳獲得的多種素質經過外界體育環境的影響,使這些素質向有利于體育運動和體育欣賞這方面發展,并互相影響形成了個體體育欣賞能力。它是審美能力、觀察能力、運動能力、情緒調控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結合,體育欣賞能力保證了個體在體育欣賞活動的順利進行,使個體在欣賞活動中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滿足。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在第29屆奧運會在我國的成功舉辦后,體育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而體育欣賞已成為人們休閑娛樂、抒感、激勵奮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增強了人們對體育的興趣,激發了人們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和向往,提高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以此為契機,通過加強體育欣賞能力培養,提高人民體育欣賞能力,對推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我國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大學生對體育欣賞的參與十分廣泛。王薇薇等(2005)對浙江省8所高校的大學生抽樣調查發現,有93.1%的學生都喜歡欣賞體育比賽。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欣賞的有63.4%,大多數學已把體育欣賞作為業余生活的一部分。陳文東(2008)調查結果表明,有90%的大學生對體育欣賞感興趣,而對體育欣賞不感興趣的只占10%。可見,體育欣賞在高校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體育欣賞這種“寓教于樂”的特殊功能,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的有效載體,因此開設體育欣賞課是提高大學生體育欣賞能力的現實需要。
體育欣賞課是以具體的體育作品為對象,以欣賞者的視聽為主要手段,以學生的內心體驗為特征,從而達到領悟體育真諦,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實現體育審美目標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體育欣賞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大學生獲得體育欣賞實踐,提高大學生體育欣賞能力。
二、普通商校開設體育欣賞課的意義
(一)有利于于完善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體系
體育欣賞教學是體育教學的組成部分,普通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注重大學生體育技能培養,忽視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心理層面的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由于先天身體素質,體育教育背景不同,很多學生對體育存在懼怕、逃避或輕視的現象,對參加體育學習或體育活動缺乏主觀驅動力,心理準備不足;此外,傳統體育教學課程的設置,往往將學生的學習限定到1-2項體育項目,學生對所學體育項目之外的諸多項目了解不多,即使有興趣也不知如何去欣賞。設置專門體育欣賞課程,可以有效彌補這些不足,使高校體育教學體系更加完善。
(二)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體育技能和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設體育欣賞課可以讓大學生了解更多體育運動知識,使大學生在體育欣賞課程中產生身心愉悅的審美體驗,提高的體育欣賞能力,由光看熱鬧到也能看出門道,必然會增強其參與體育的興趣;大學生在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可能由于種種原因,不能經常親身參與體育煅煉,但借助多渠道的、客觀條件影響較小體育欣賞活動,保持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興趣-嘗試-有學習愿望-鍛煉身體-想成為運動員-展示自我-終身體育的良性循環”。
(三)有助于大學生體育、美育和德育的結合,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體育運動具有很強的觀賞性。體育美在體育運動中普遍存在,人們對體育的熱愛不僅僅是對運動員的力量、速度、高超的技藝及智慧的崇拜,更多地是在觀賞體育比賽的過程中被體育運動中所表現出的美感所折服,這也是體育運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大學生正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年齡階段,處于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對美的感覺最敏銳,是培養美的情操、提高審美感受能力、進行美育的最佳時期。體育欣賞課的開設既順應了大學生對美的追求,又是學校對大學生進行美育的一個重要措施。在體育欣賞課中,通過對體育運動的欣賞,使大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升華其情感世界,在對美的欣賞中受到教育。
體育欣賞升華了心靈和精神,體育欣賞的教學中豐富的藝術審美因素可以緩解道德教學中的約束感和灌輸感,避免了空洞的道德說教,增加了其自由性、自主性和活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學生的體育道德判斷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欣賞觀念,對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端正學生的道德行為,樹立高度的責任感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三、高校體育欣賞課程開設情況分析
體育欣賞與音樂、藝術欣賞一樣,對于培養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自身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音樂、藝術欣賞等早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學體系,并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多數普通高校仍沒有開設體育欣賞課,體育欣賞課程的教學體系也不夠完善。
這主要是因為普通高校學生、教師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對體育欣賞仍然存在著一些認識的誤區。如,認為體育欣賞只是大學生的業余愛好,對大學生體育欣賞能力的培養放任自流;體育欣賞是大學生自己的事情,無需教師管也無需顧及他人感受。認為沒有開設體育欣賞課程的必要。學生在體育欣賞中出現”以勝敗論英雄”的不良傾向,甚至出現欣賞惡性事故。在體育欣賞課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大多數學生對體育欣賞沒有明確的認識,認為體育欣賞就是看看錄像,放松放松,看完了事;一些任課教師認為體育欣賞課好上,不注重自身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而我們認為體育欣賞是指人們通過視覺系統和聽覺系統的協同作用,進而逐漸過渡到整個感官系統,然后引起大腦的思維活動,最終使欣賞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中,使人們獲得鍛煉的樂趣和心理上的滿足,進而改善生理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而體育欣賞課對任課教師素質要求很高,教師不僅要具有全面廣泛的體育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美學修養,熟練掌握各種現代教學手段。
四、課程設置與教學設計建議
(一)課程設置
建議開設專門的體育欣賞課程,納入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之中,也可作為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課程。課程設置以公共選修課為宜,可供全校不同年級,不同院系學生選修。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
體育欣賞課的主要內容要依據體育欣賞活動的基本內容。欣賞活動的基本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①對運動員形體美和
動作美的欣賞;②對運動員在比賽中所表現出意志品質的欣賞;③對運動員的比賽技術、戰術運用和臨場發揮的欣賞;④對競技運動比賽中裁判執法水平的欣賞;⑤對競技運動比賽中教練員臨場指揮風格的欣賞;⑥對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中解說員、評論員精湛評說的欣賞;⑦對體育音樂的欣賞欣賞等;⑧對體育建筑、設施、器材、服裝及環境的欣賞;⑨體育健身者在運動中的自我欣賞等。
體育欣賞課的教學內容一般有兩種組織形式:一是按照欣賞的內容或體育項目進行分類講述,另一種是打亂運動項目或者賽事的界限,根據欣賞角度的不同進行講述,兩種形式各有利弊。王林等(2006)在武漢理工大學《體育欣賞》公選課的教學實驗,采用了第一種形式,對體育欣賞課教學內容構成進行了優化,并在實踐中總結了講授的側重點,對體育欣賞課程教學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但是由于體育項目種類繁多,體育運動形式多樣,在這種教學內容組織形式下,欣賞的內容就顯得非常有限,是就項目欣賞項目,不能打破項目的壁壘,就體育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不利于拓展學生的體育知識。第二種組織形式的對具有共性欣賞內容的項目的進行匯總,加以講授,可以增加課程內容的容量。如從欣賞角度可將體育競賽項目分為:
1 直接對抗性競技項目
包括籃球、排球、足球、手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類項目,以及拳擊、摔跤、柔道、擊劍等個人項目。這類比賽項目的特點是:裁判員按規則判斷運動員的得分與失分,并以此作為衡量成績的依據,判斷比賽的勝負。欣賞這類比賽項目,應注意欣賞比賽過程中個人技術的運用和整體戰術的配合,以及運動員所表現出的那種團隊精神和斗智斗勇的精神狀態;
2 對比性競賽項目
包括體操、藝術體操跳水、花樣游泳、花樣滑冰等。這類項目比賽的特點是對比,要求運動員按規定條件和動作質量去完成比賽的技術動作,比賽中強調動作難度、美觀和富有藝術性。欣賞這類比賽項目,應注意欣賞比賽過程中的那種富于藝術的美感,即運動員能夠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把身體控制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使健力美達到高度的統一,加上和諧韻律和鮮明節奏的微妙配合;
3 記錄性競賽項目
包括田徑、游泳、舉重、射箭、射擊、劃船、賽艇等。這類比賽項目的特點是:計算成績有實際的衡量指標,用時間、距離、重量、命中率等具體指標來評定運動員名次。欣賞這類比賽,應注意欣賞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的技術戰術水平和那種忘我拼搏、不畏強敵的精神。
如果能將兩種課程內容組織形式結合起來使用,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體育欣賞課的教學內容具有廣泛性、時代性、民族性、社會性,因此其教學內容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各地區體育傳統進行調整。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是保證體育欣賞課教學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欣賞是主體對客觀存在的一種審美活動,只有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才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因此體育欣賞離不開體育運動本身具體的形象,教學中應該準備一些豐富的、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美感素材,包括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教師要利用現代數碼技術將這些素材加以剪切,編輯、配音和加工,借助多媒體等教學設施展現,加強學生感性經驗的積累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解集體項目的戰術時可以采用多媒體動畫形式,把戰術配合的線路和技巧等予以形象地展現,也可以結合比賽錄像或者現場觀看比賽的方式對運動員所使用的戰術進行講解;在學習欣賞健美操、藝術體操等展現身體姿態美的項目時,要充分利用慢放、定格等技術,同時配合講解與音樂,這樣,學生就會對該運動項目有完整、具體、形象、生動的認識,才能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同時理論知識的傳授也不可或缺,我們可以利用運動錄像或者視頻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但是沒有專業知識的支撐和美學觀點的引導,學生僅僅看了看熱鬧,達不到體育欣賞課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的目的,因此必須注重傳統講授和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
在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聯系實際,讓學生主動參與欣賞實踐。學生體育欣賞能力必須在實踐中提高,最終在實踐中檢驗,在條件允許地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現場觀看體育比賽,舉辦體育攝影或體育評論比賽。加強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因為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以及觀賞體育活動,往往是以群體的形式進行的,個體之間能夠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借助美學及其他學科的欣賞觀點闡述體育欣賞原理,使學生具有欣賞體育內在魅力和體育運動所表現出的特有的美的能力,使欣賞體育運動成為學生的一種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體育技能、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李桂玲,論體育欣賞與素質教育[J],體育科研,2002,(4)
[2]王薇薇,徐國芳,大學生參與體育欣賞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漸江體育科學,2005,(5)
[3]陳文東,普通高校開設體育欣賞課的可行性調查分析[J],龍巖學院學報,2008,(2)
[4]肖英,談當代大學生體育欣賞能力的培養[J],懷化學院學報,2004,(2)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
一、引言
課程改革已經進入理性的、務實的、全新的發展階段,廣大參與課程改革的教師又面臨著新的問題、新的挑戰。作為經歷過“老”教育模式的,卻又經歷著新課程教育的老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很多教學上很現實的困難與困惑。因而教師們理解和吸收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改變教學方式方法的前提。
筆者認為,活化教材、優化教學設計是新課程英語課堂教學的關鍵,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教師必須關注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分析教學需求和教學目標要求,形成滿足需求和實現目標的全過程。它和備課的區別就在于教學設計一定要考慮教學的需求,教師所教班級、學校學生發展的需求,即要對教學環境做到全面的了解。經過實踐,明顯發現英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教學環境與傳統的課程環境有著明顯的區別(見下表)。
■
英語教師在這次英語課程改革實驗中,需知曉自己教學思路變革、調整、優化和創新的實踐上要注意的重點是“加強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改變過分重視學科知識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三、教師必須關注課堂教學的實施
完成教學設計后,在其實施階段,我們英語教師還需注重對不同的學科單元進行教學時,要針對學習情景的發展、評價及其保持做出詳細和科學的規劃。因此要同時考慮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參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以課堂為基礎。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師應該以課堂為基礎,避免可能產生“虎頭、貓身、蛇尾”的情況。為了導入花費的時間過多過長就是“虎頭”,課堂實施主題部分少是“貓身”,最后只能草草收場是“蛇尾”。二是以教師為基礎,教師是課堂的指導者,教師對課堂要有效的組織和控制,課堂教學是教師控制的藝術,教師必須關注自己在課堂中的作用。三是以學生為基礎,在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核心受眾,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讓學生獲得長足的發展。四是以技術為基礎,這個技術不僅僅指教師對于多媒體等教學輔助設施的熟練運用這個狹窄的概念,而是教師本身的語言、行為都應當視為技術。教師需對這些都能掌握運用到位。五是以資源為基礎,教材是我們的核心教學資源,教師要用好教材這個核心資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就是教學實施中,必須讓學生明確要學會什么、能做什么、運用什么。
如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深知單詞的教學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根本的教學內容。但詞匯教學卻又是一個令廣大教師和學生頭疼的內容。那么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處理單詞呢?筆者認為詞匯教學,應該在功能里面去引導學生學習詞匯,而不是孤立地教,然后沿著功能去拓展。整體設計就是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讓學生自身獲得長足的進展。依據新課程的理念,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中兩個理念要牢記并熟練運用:第一個理念是要遵循詞匯學習的學習規律,即“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學習規律;第二個理念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這樣在詞匯教學中,我們教師才能做到讓學生掌握“集中與適時分散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達到詞義理解領先,并幫助他們將詞匯融入到聽說讀寫活動中。這樣就能夠增加詞匯復現率,讓學生在“接受和生成”的語言運用中掌握詞匯。這樣在詞匯教學中,就能達到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所以,教師要盡可能避免脫離語境進行孤立的詞匯教學,不要將單詞教死。在詞匯教學中,我們教師作為指導者要盡可能讓學生去發現式學習。
四、結束語
英語教學,不論是課堂還是課外教學活動,都需要注重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及完善的課堂教學的實施不但可以活躍教學氣氛,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心智,促進素質教育,與我國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鏈接,為文明世紀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一、體育教師具有不斷學習、實踐、反思為一體的理念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前提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理論和思想上都較為完善,但對現在的中小學體育課程僅提出課程目標、學習領域目標、水平目標等,而對完成課程目標所需的內容和方法只是提一個大體范圍或活動建議,沒有規定具體的學習內容。按照季瀏教授的說法:不規定具體的學習內容,可給各地各學校充分選擇的余地。這充分的余地,迫切需要體育教師增強學習、進修、盡快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一個優秀的體育教師既需要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廣闊的學術視野、不斷更新知識,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諦,了解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能力,同時還必須具備熱愛學生,關愛學生,對學生認真負責的品質,從而發展學生的智慧,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這些都需要體育教師在研究學生中、在鉆研教材中、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的反思中、在與同行、專家的交流中,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擴大知識面,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體育教師具有培養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理念是課堂教學的核心
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形式呈現出來,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但對21實際人才培養的戰略來講,從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來講,我們更應該教會學生發現式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發揮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熱情,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智力發展。如在鉛球教學中,可用拋、擲、砸等不同的投擲方式練習,讓學生體驗和發現哪種投擲方式有利于發力,并能使鉛球獲得較好的遠度?在引發學生討論思考的基礎上,引入輕的物體為什么砸得遠、擲不遠;重的物體擲得遠,而砸不遠的問題,使學生發現矛盾的焦點,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體育課堂教學應教會學生發現式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實現由“接受”到“發現”的教育目的。
三、體育教師具有讓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體育健康知識與生活、社會、科技聯系理念是課堂設計的活力
現在的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普遍具有交往能力不強、合作意識淡薄、意志品質弱化的問題特征。良好的體育教學能夠有效弱化學生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體育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應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社會和科技中的感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學習目標可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在這樣理念指引下的體育課堂教學,必然能使學生完成學習目標,能夠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也能使學生把獲得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應用于社會,學生也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樣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在知識技能方面,也在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使學生得到真正意義的發展。
四、體育教師創造適合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情景的理念是課堂教學設計的興奮點
在體育課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積極探索開放式教學模式,大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段和空間,努力營造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氛圍,努力做到健身性和娛樂性相結合、選擇性和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如在彎道跑學習中,先讓學生做快速半徑較小的圓弧游戲,在游戲中質疑:身體重心應如何變化才能跑得自然快速,然后講解彎道跑得技術要領。又如籃球的單手肩上投籃教學,可針對學生喜歡NBA球星和喜歡看NBA比賽的心理,講解NBA歷史上籃球投籃的發展史以及單手肩上投籃在比賽中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可使學生更投入地學習籃球。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應遵循學生的生理特點和體育教學規律,在教學行為上應實現,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模式”向重“個性化”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課堂氛圍,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并體驗,和學生一道尋求真理,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全面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五、體育教師促進學生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的理念是課堂教學設計的延伸
正確認識和處理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關系,實際上包含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書本和生活”“理念和實踐”“結論與過程”等相對矛盾統一的問題。例如在快速跑蹲踞式起跑教學中,為了解決哪種起跑姿勢最有利于身體快速起動從而迅速達到自己的最快速度?可以采用分組比賽的游戲,把學生分成幾組,每組采用不同起跑姿勢。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哪種起跑姿勢最有利于起跑加速。學生通過自己親身的感受和確鑿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聯想,從而明白了蹲踞式起跑最有利于起跑加速的道理,學生也嘗到了“實踐出真知”的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