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法學本科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學本科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學本科教育

        第1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論文摘 要:我國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教學資源不足,辦學定位、服務面向不明確,教學模式滯后等問題,改革迫在眉睫。地方院校應從合理定位、資源優化、教學模式更新等方面改革法學本科教育,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特色辦學之路。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我國法學教育空前發展。到2011年,我國現有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近700所,法學專業在校生40余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為地方院校的辦學成果。另一方面,與規模擴大成反比的是,法學本科教育質量下降,學生就業率低等問題日漸突出,法學專業已從幾年前的“香餑餑”變為“就業老大難”專業,這在地方院校表現得尤為突出。本文擬對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加以剖析,試圖尋找出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改革之方向。

        一、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之困惑

        1.教學資源明顯不足

        地方院校與部屬重點院校相比,辦學力量相對薄弱。反映在法學學科,就是與校內其他學科相比較,也屬于弱勢群體,教學資源明顯不足,突出表現在師資配備與圖書資料兩方面。

        就師資而言,大多數地方院校法學院系專業教師數量不足,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少。尤其是近十年來借高校擴招東風而“升本”新開設法學本科專業的這些地方院校,師資隊伍中相當一部分是升本前的專科教師,在教學理念、知識結構等方面離本科教育的要求有較大差距。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教師偏少,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同時,法學專業教師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在校生的增長速度,有的學校生師比竟高達25:1。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院校追求“大而全”,盲目上專業,隨后投入卻跟不上,尤其表現在圖書資料方面。很多學校法學專業圖書很少,加之法學學科分支較多,所需專業資料更是讓圖書采購人員無從下手。僅是經典法學原著一項,在眾多地方院校圖書館或資料室中都并不多見。

        2.辦學定位不明確

        法學本科教育何去何從?應將法科學生培養成什么類型的人才?地方院校法學教育服務面向應該如何定位?這是近年來理論界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在實踐中,不少地方院校的法學專業培養計劃中,把“法學高級專業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力圖將辦學定位與重點高校看齊,意在培養學術型人才[1]。這顯然忽視了自身辦學歷史、生源情況及教學資源等客觀實際因素。事實上,就地方院校法學本科專業而言,以司法考試為導向、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理應成為地方院校所明確且踐行的辦學方向。

        3.服務面向不清

        高等學校是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其主要任務。換言之,高校辦學就是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那么,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服務面向應該如何定位?是主動應對地方需求,還是消極、被動回避這一問題?目前看來,由于不少高校辦學定位不明確,辦學性質較為模糊,且受歷史因素影響,其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尚顯不足,市場意識較為淡薄。相當一部分地方高校的法學專業很少主動應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行業、部門的需求,服務面向模糊不清。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脫節,必然導致其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2],從而不斷失去社會的信任和支持,失去其應有的市場份額,危及其自身的發展。

        4.教學模式滯后

        辦學定位不明確,反映到教學上亦是問題不少。很多地方院校由于辦學歷史不長,辦學思想仍處于摸索階段,教學理念陳舊,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法單一,難以適應司法考試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不少學校長期以來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忽略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專業技能的培養,這也是近年來在司法考試的“檢驗”中,這些學校法學本科專業學生屢屢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改革之必要性

        1.學校生存發展的需要

        學校的生存發展,決定于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往往以學生就業狀況為重要考核指標。而法學專業更具有特殊性,其職業要求往往以通過司法考試為前提,如此一來,學生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也就成為檢驗學校法學教育成敗的標準之一。目前,地方院校法學專業所面臨的生存壓力空前,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改革已成必然。

        2.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同時,我國法律職業缺口仍然較大,現有法律職業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在各地方院校所在區域表現得尤為明顯。對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而言,這也是其生存發展的機遇所在。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調整自身定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人才,將是地方院校法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紙面上的法,更要了解和把握現實中的法,培養學生的法學使命感和法制建設情懷。地方高校法學本科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論講授,既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學生成長和發展規律。對于師資力量較弱、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的地方院校來說,轉變辦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將專業技能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以學生法律職業技能的培養為教學的根本目標,既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又是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負責任的表現[3]。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在日漸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生存空間,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

        轉貼于

        三、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改革之方向

        1.明確培養目標

        現階段,專科、本科、研究生三個層次構成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體系。這三個層次的法學教育,有著各自的歷史使命和培養目標。隨著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對法科人才的要求提高,法學專科教育越來越難以適應發展需要,并將逐漸淡出。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放大和就業壓力的巨增,致使很大一部分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選擇從事法律實務工作,從事理論研究的法科學生數量并沒有太大變化。而作為基礎性教育的法學本科教育,對其定位歷來眾說紛紜。從教育的本質來看,法學本科教育理應歸屬于通識教育,專業知識傳授應是其教學重點;另一方面,法學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了法學本科教育與法律職業的密不可分。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無論是從事具體法律事務還是從事學術研究,相關教育與職業發展都與法律實務有著密切的聯系。具體到地方院校,其培養的法科學生除了極少數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外,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司法考試走向社會,從事各種法律實務及相關工作。因此,地方院校應明確法學本科教育的學科建設方向就是以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在保留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職業教育成分,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由此指導并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

        2.確定服務面向

        服務面向也是高校辦學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地方高校大多為省屬高校或省市共建高校,其性質決定了必須要以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為根本任務。因此,地方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社會的需要與支持的可能,明確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和基本趨向、結構。具體到法學本科專業,則必須放棄盲目追隨重點院校法學教育的發展模式,在辦學思想上突出鮮明的“地方性”,結合地方實際,主動承擔為當地培養法律專業急需人才的任務,主動融入本地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同科技產業密切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占據其應有的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一方面要強化地方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的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豐富資源和優勢,充分利用地方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服務”與“依托”方面努力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機制[2]。這樣就可以在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不斷獲得地方更大的扶持和資助,進而擴大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3.優化課程體系

        在新形勢下,地方院校法學本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首先,當從優化課程體系入手。合理的課程結構,是法學教育的核心,也是改革的關鍵點。地方院校在確定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法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后,就應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任務,緊密聯系區域特征,結合法律及相關行業特點,分析職業和崗位需求,整合教學資源,發揮學科優勢,合理設置課程,優化并確定教學內容。在強調專業知識的系統、完整性的同時,要注重針對性、實效性,增加應用性內容;要及時更新學科前沿知識,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動態;還要把法律職業道德培養貫穿于教學工作的始終。

        4.改革教學模式

        (1)案例教學。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的法”,由此培養學生的法學使命感和社會建設情懷。當前,我國高校法學教育中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學,但效果參差不齊[4]。對地方院校而言,如何克服當前案例教學中出現的種種不足,有效發揮案例教學的應有功能,是教育者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2)實踐教學。法學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培養應用型法科人才的過程中,實踐教學必不可少。為此,地方院校在反思并重整案例教學的同時,應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如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專業發展水平,采用與之相適應的,諸如見習、實習、模擬法庭、診所式教學、開展法律咨詢及服務等方式,多方面訓練學生通過分析、解釋進而使用法律解決具體問題的專業能力。

        總之,地方本科法學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改革是唯一的出路。為此,地方院校應從合理定位、資源優化、教學模式更新等方面改革法學本科教育,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特色辦學之路,擴大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從而實現學科專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復新.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標定位及發展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72.

        [2]唐華生,何霖.新建本科院校發展定位研究[J].西華師范學報,2006,(4):92.

        [3]張建文.敘事民法學的構想與路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4):152.

        第2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1.1學生的主要學習活動范圍被局限在校內的課堂上傳統的課堂講授式就決定了學生的主要學習活動范圍規定在學校的課堂上,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取得比較高的考試成績,只會去死記硬背一些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并不能很好地應用在社會實踐中去,這樣的教學方式也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當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會發現自己所學的東西過于死板并不能完全照搬到實際工作中去,帶來了很多的困惑。

        1.2教師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一直采用的課堂講授式,教師主要對系統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往往只注重理論上的學習,卻缺乏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現在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也加入了案例教學,讓學生進行研討,但是在基于傳統的課堂式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創新力卻毫無作用。另外,傳統的法學教育往往過于專注法學本專業,而忽略了與其他專業的交叉,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只專注于法學本專業的學習,只有單純的法學理論知識,在畢業后很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也就很難適應社會對法律職業能力以及對職業變更的需要。

        2法學本科教育教學的改革建議

        對于我國目前法學本科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我們歷來以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為目的,卻很少考慮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扎實的理論學習同等重要,我們要將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作為一個長期的教學目標來實行,確定了這一目標,才可能在實際的教學中,讓教師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對學生有側重地進行培養

        2.2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對案例教學法進行進一步改革。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選擇典型的案例,選擇一些比較復雜的案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一步步去解開難題,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接受能力的典型性、疑難性案例,在講授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一步一步接近核心,其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教師提出某個觀點讓學生進行分析,教師最后進行點評,這樣可以大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提升課堂的質量。多媒體教學相比較統的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優勢,它通過圖像、圖形、以及視頻效果,使教學內容擺脫以前的形式單一、枯燥的書本知識,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地在學生面前展現,使枯燥的理論知識更加生動。

        一些案例通過錄像的形式播放,使學生更為直觀地去了解案例,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大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再次,考試形式并不一定非要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閉卷考試固然讓學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一些知識點,但是閉卷考試會讓學生為了考試而應付考試,期末的綜合考核內容可以采取“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兩方面各占50%,讓教師注重對學生在平時學習的狀態,對平時案例討論、課堂表現進行打分,綜合進期末成績,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最后,采用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學方法。診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法學院興起的法律實踐課程,這種模式使學生可以接觸到真實的當事人和真實的案件,在教師的帶動下,可以讓學生將學習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運用,增加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對學生的職業意識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診所式法律教學,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課程教學內容應與社會發展相接軌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生活亦是知識的大課堂,因此,課堂知識應依據社會的需求不斷調整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根據市場變化增設或刪減課堂教學內容,更多地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學校的課程體系設計與安排亦應該是動態化的,而不是靜止的、固化的,隨時根據實際的需求調整課程安排,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能力為最高發展目標。另外,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簡單地依賴于教材,應該在教學中借助其他的教學資料,將不同的學者的觀點穿插于實際教學中,對于時下比較熱點的問題也要進行講解,可以舉辦小型的研討會,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教師要為同學們進行詳細的講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學校領導也要安排專家適時地去課堂進行旁聽,讓專家對教學提出整改建議,推動教學的深化改革。

        3結語

        第3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實踐性是法學教育的生命力。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法學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培養目標。實踐教學作為一種與理論教學相對,旨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法學教學環節,近幾年來為我國各高等院校法學教育所關注。我國13所民族高等院校法學教育肩負著為民族地區培養法制專門人才的重任,亦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實踐教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務實且目的明確的法學素質教育方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民族地區法制專門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因種種原因,目前,民族院校法學教學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弊病,實踐教學的積極作用未能有效發揮,難以達到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因此,加強法學實踐教學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僅以西藏民族學院現行法學教育的實際,對民族院校法學本科實踐教學進行探討。

        然而與理論性課程相比,實踐性課程尚處在配角地位,內容零散,缺乏統一明確的標準,急需

        實踐教學在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教育中的嘗試

        經過近幾年來法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西藏民族學院法學教育在實踐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方面,案例分析、實習、畢業論文等傳統的實踐教學得到了發展;另一方面,模擬法庭、法律咨詢、法學講座等新型實踐教學形式不斷涌現,豐富了法學實踐教學的內容。目前,西藏民族學院法學本科教學中采用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案例分析教學。案例分析是法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基本上貫穿于法學教學的始終。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了基本的法學理論以后,必須進行實際操作,否則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案例分析就是將法學理論與實踐通過身邊發生的真實案件結合起來,達到培養學生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據筆者了解,大部分法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選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所學的法學知識。案例分析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2.模擬法庭教學。模擬法庭教學是以模擬法院開庭審理的方式,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案例資料,分別扮演不同角色,依照法院開庭的程序,親自參與案件的審理,將課堂中所學到的法學理論知識、司法技能等綜合運用于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法學教學模式。自1998年西藏民族學院建立模擬法庭以來,在每學期期末,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全面參與,都會舉行一兩次模擬審判。模擬審判的案件既涉及刑事、民事,還涉及行政案件,目的是讓學生全面的了解與案件有關的實體法和程序法,訓練學生實際操作技能。

        3.法律咨詢。法律咨詢是西藏民族學院法學社最主要的活動方式之一。學生利用休息時間,在公共場合設法律咨詢點,對前來咨詢群眾的法律問題做出解答,提出意見。法律咨詢活動既檢查了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觀摩教學。為加深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西藏民族學院與相關部門聯合,分別在咸陽與西藏共建立了10個教學實習基地。實習基地涵蓋公檢法司等部門。通過對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卷宗材料的查閱、通過旁聽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等,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一個感性認識。觀摩教學的運用,使學生對司法機關的工作程序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畢業前實習。實習就是讓學生深入到公、檢、法院或律師事務所協助公安人員、檢察官、法官或律師辦理實際案件。畢業前實習是西藏民族學院法學教學的一個實踐環節,每一位學生必須參加,實習時間是在大四第一學期的9月份到10份,為期一個月。實習地點由學生自己選擇,可以去實習基地,也可以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在實習結束后,每一位學生必須上交一份實習報告、一份實習單位鑒定表以及一份實習日志(這是由學校統一制作,發給學生的)。最后由法學教師對實習報告予以評改。

        6.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是在學生完成實習任務后,根據老師擬定的或自擬題目,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論文寫作。畢業論文寫作是學生綜合知識的反映,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手段。

        7.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2008年,西藏民族學院對05級法學本科學生開設了民商法、刑法案例評析等一些專門的實踐教學課程。不僅如此,還改革了過去法學課程全部講授的方法,專門留出一部分學時作為實踐教學。以筆者講授的34學時的侵權行為法為例,在2007年以前,34學時均為講授,現在講授30學時,實踐教學4學時。

        經過近幾年實踐教學在法學本科教育中的嘗試證明.實踐教學是法學理論教學的延伸,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運用實踐教學模式,對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判斷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踐教學在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教育中實施的障礙

        盡管民族院校法學教育在實踐教學方面做出了種種努力和探索,但因種種原因,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弊病。

        1.課堂人數規模過大,實踐教學環節難以推進

        隨著我國教育規模的擴大,法科學生招生數量也

        轉貼于

        在迅猛增加。西藏民族學院2004級法學本科292人,2005級則達到了321人。面對如此龐大的學生規模,學校只能安排大班授課,一個教室聽課的學生常常在1 00人左右,從而導致推進諸如課堂討論,模擬法庭、法律咨詢、觀摩教學相當困難。

        2.學時安排較少,實踐教學難以開展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西藏民族學院為法律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必修的14門核心課程,同時為了使他們能夠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并適應民族地區法制人才的需要,在14門主干課程之外,又開設了大量的專業選修課。核心課程和選修課分配在七個學期中,每門課的課時是非常有限的。有限的課時,只能夠對法學概念、原理等基礎知識進行講授,所以目前法學本科教育仍以課堂理論教學為重心,教學過程也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學方法仍是“填鴨式”,教學考核還是期末一次性的閉卷考試。雖然在教學改革后,本文由收集整理每門課程中都計劃有實踐教學時間,但實際上都被理論知識講授所占據,實踐教學難以開展。

        3.實習、畢業論文流于形式

        集中一個月的實習,雖然可以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案件的處理,但公、檢、法這些機關工作都有嚴格的規程,學生們在實習中大多只負責裝訂案卷、隨同取證、庭審旁聽等事務性的工作,學生感到實習枯燥無味。再加上學校并不要求學生集中實習,而是自行聯系實習單位分散實習,有些不自覺的、或者要復習考研、聯系工作的學生就只實習很短時間,甚至根本不實習,結果使得實習流于形式。學生撰寫畢業論文,都是利用網上資源,粘粘貼貼拼湊而成,缺乏實際的調查和相關數據,畢業論文質量較差,根本達不到畢業論文寫作的目的。

        4.實踐教學方式缺乏統籌安排

        法學實踐教學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不同的實踐方式適用不同的學生。如觀摩教學適合不具備系統法學理論知識的低年級學生,而模擬法庭由于要求學生儲備較為豐富的實體法程序法知識適合于高年級學生。西藏民族學院法學實踐教學形式雖然較多,但卻對實踐教學方式沒有系統規劃,缺乏統籌安排。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學生,都組織去觀摩,開展模擬法庭,進行法律咨詢。表現出的是學生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并不高,走過場、混學分的現象比較嚴重,致使實踐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5.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差

        教師是法學實踐教學的指導者,法學實踐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據筆者對西藏民族學院法學教師的了解,15位專業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知識結構一般為純理論知識,缺乏法律實踐工作經驗。其中兼職從事律師工作的僅有2人,13人從未實際從事過實踐工作,這必然對西藏民族學院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產生很大的影響。

        實踐教學在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教育中實施的思考

        實踐教學在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阻礙了實踐教學功能的積極發揮,使得培養民族地區素質型法律人才的目標難以實現。如何通過教學改革強化法學學科的實踐教學,是民族院校法學本科教育面臨的重大難題。通過反復探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打破制約實踐教學功能有效發揮的瓶頸。

        1.統籌規劃,建立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調動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民族院校法學教學大綱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實踐教學統籌規劃,建立起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第一層次,在一二年級,以法學理論知識為基礎、以案例教學等方法為手段,結合觀摩、見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對法律的感性認識;第二層次,在二三年級,依托模擬法庭、法律診所課程,進行實驗教學,訓練學生的職業能力;第三層次,在三四年級,通過實習、畢業論文寫作、參加法律咨詢等活動,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

        2.設計、制定實踐教學內容的具體實施方案

        針對各專業課中規定的實踐教學時數只是表現在紙上,而未落實到課堂上這種情況,我們應在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中,不僅對理論教學的內容進行設計,而且也對實踐教學的內容進行設計并對該內容的具體實施提出方案,對學生這方面內容的練習和掌握提出要求,同時,還應當對此內容進行檢查考核的方式進行規范,從而使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3.建立對學生實習指導與監控機制

        對法學專業實習的監管不力是引起當前法學專業實習

        轉貼于

        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為提高實習質量,我們應加強實習中的指導與監控。首先,實行教師實習指導責任制。把學生直接分給法學教師。由教師負責掌握學生的實習情況。教師平時要去抽查,一方面檢查學生在實習單位遵守紀律的情況,另一方面掌握學生實習任務的進展與完成的情況。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對所負責的學生進行指導、督促和檢查。其次,發揮實習教師的作用。由于法學專業實習具有分散實習的特點,單靠校內指導教師的作用顯然難以保證實習的預期效果,因此,還必須充分發揮實習教師的作用。由他們對實習學生進行考勤、工作管理。

        4.加強法學教師實踐操作

        第4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論文摘 要] 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項目式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視野等優勢。本文通過《勞動法學和社會保障法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實例介紹,分析了這一教學模式在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和推廣,力圖實現教學改革的創新,探尋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

        本文為西北政法大學2010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勞動法學與社會保障法學》專業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法學教育的效果。筆者在《勞動法學與社會保障法學》課程教授過程中深感教改之關鍵在于擯除傳統教學模式忽視學生個體需要和自我發展的弊端,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途徑,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發展。項目式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改革模式,其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應用以及推廣。

        項目式教育概述

        1.項目式教育概念及應用說明

        所謂項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學過程中以科研項目為基礎,由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教師有條件的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工作,或以項目為教學補充或以項目為教學延展,在課程教授與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啟發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筆者在高校一直從事《勞動法學和社會保障法學》的教授與研究工作,該門課程在我校屬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必修課,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為法學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學科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幫助其構筑完整的法學理論體系,而且有利于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發展,加之本學科實用性非常強,因此日益受到學生的歡迎與關注。隨著對勞動法學研究的升溫,也給本課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戰。而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許多突出問題,難以全面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第一,忽視學生自我需求及學習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第二,教學模式單一,難以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第三,師生之間交流途徑有限,缺乏互動。2010年4月,筆者申報本學科的校級課題獲準立項①。以此為契機,筆者將部分本科學生吸收進項目組,意通過項目式教育尋求教學模式改革之嘗試,實現培養創新人才之目標。

        2.項目式教育的優勢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式教育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學生自我認同感,激發自主學習興趣。項目式教育是吸收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學生與教師共同研究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過程;能夠進入項目組的學生,往往是對項目存有興趣的學生,學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將研究興趣與研究內容結合在一起,不論最終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僅就這一教育過程而言,學生所獲將遠遠大于傳統教學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培養良好法學思維和研究思路。以法學專業為例,法學教育在本科階段受課時、教學模式等限制常常淪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關心本專業的基本制度,對許多專業問題的認識只停留在皮毛階段,視野不夠開闊,更談不上法學思維的養成。開展項目式教育實際上使學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及作深入研究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其視野得到了拓展,思維局限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時,開展項目式教育也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在教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教師那里獲得資料搜集整理、論文寫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學習正確的法學研究思路,培養法學思維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進一步深造打好基礎。一般而言,高校課堂教學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側重的是基礎教育。而社會對法學本科生的要求絕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開展模擬法庭、實地調研、法律診所等各種實踐教學方式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期望達到培養全面創新人才的目標。筆者認為,項目式教育就是一種直接實用并且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實踐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項目式教育尊重學生的主觀需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遠遠超過基礎理論的傳授,其時刻關注學生法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對畢業后即就業的學生而言,項目式教育為其提供了從事勞動法律工作技能的訓練機會;對畢業后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學生而言,項目式教育鞏固和增強了學生的專業素養,為其進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項目式教育可以成為連接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橋梁。

        第四,有利于增進師生交流,構筑和諧師生關系。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互相配合的一個人才培養過程。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師生良性互動機制的問題,高校代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課堂上,課外的交流互動比較少。雖然網絡發達,但有很多局限,網絡互動往往只能成為課后解答專業問題的工具。通過項目式教育,實際上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一定期限內建立了一種定時交流溝通的機制,增加了課外的師生相處時間。而且面對面可以讓教師更直觀的感知學生需要、更深入具體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可以說項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對“教學相長”最好的詮釋。

        3.項目式教育的教學目標

        通過開展項目式教育,筆者試圖實現以下教學目標:第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在語言表達、法律思維等多方面的素質;第二,提供更多途徑使學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擴展師生交流方式,搭建構筑和諧師生關系的平臺;第四,研究和檢驗法學本科專業課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式,實現教學改革的創新,探尋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

        項目式教育應用實例

        1.學情分析

        本次項目式教學改革的實施對象是筆者所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二年級本科學生以及經濟法專業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方向研究生,以本科生為主。從本科生的知識水平來看,除哲學等公共課外已修完法學概論、民法總論等專業基礎課,具備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同時正在學習合同法、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對這些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對筆者教授勞動法知識的理解。從實踐能力上來看,學生都具備對網絡等媒體的運用技能,而專業課的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弱,基本上沒有參與過任何法學實踐活動。從情感起點上來看,學生大多認為現有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因而對教學模式改革持有歡迎和積極的態度,樂于接受教師設計的項目式教育。

        2.實施策略與過程

        筆者應用的項目式教育主要通過三個階段開展:

        第一階段:組織準備階段,主要的流程是項目介紹——學生報名——確定成員。為了進行項目式教學改革,筆者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學生中舉辦了專場項目介紹會。一是向學生介紹筆者獲準立項的課題基本情況,包括課題內容、立項依據、研究方案等等,讓學生了解項目情況及判斷是否對該領域有研究興趣;二是向學生介紹項目式教育的基本構想,主動向學生發出邀請并告知學生報名方式等等,讓學生了解何為項目式教育以及筆者預備實施的具體方案和步驟。會后在筆者規定的報名時間內,陸續有十余位學生提出了報名要求,最后筆者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十名學生(包括一名研究生)參與項目組。為了規范日后的教研工作,筆者還與部分學生簽訂了“助研崗位聘用協議”,該協議主要包括:學生成員的基本信息、進入項目組的職責等等。

        第二階段:項目教研階段,這一環節實際就是圍繞課題開展具體項目研究工作,是項目式教育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環節。首先,筆者與學生確定了“定期研討+不定期溝通”相結合的聯系方式,即每月至少與學生見面一次,就項目進展及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平時學生有任何關于項目開展的問題可以隨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其次,筆者將課題分解為若干子課題,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此范圍內自選題目。最后,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筆者專門向學生介紹了項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資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論文的寫作規范等。在此階段,筆者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僅在項目研討時積極發言,而且平時也非常認真的收集資料,備寫論文,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項目組中一名學生有出國留學的打算,因此在自選課題時,該生就選擇了“工資集體協商的國際比較”這一子課題,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外語專長拓展項目研究視野,用項目研究鍛煉和檢驗自己的外語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階段:項目考核總結階段,這一環節貫穿項目式教育始終。關于項目考核,主要是根據學生完成教師布置任務情況來判斷學生參與項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學生是否按時提交了研究書面計劃、是否按時參加研討活動等等。關于項目總結,一方面是師生之間對研究課題本身不斷進行自修、反思、再討論等,另一方面指師生之間對項目式教育的進展進行不斷修正與總結。

        項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學過程中的推廣及反思

        一直以來,項目式教育多應用于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在本科生中應用較少。隨著社會對法學本科人才素質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現代法學教育的目標也由單一知識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即融傳授法律知識、培養運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職業素質于一體②。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過程中引入項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對其進行推廣的現實土壤也已形成。首先,項目式教育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實現了教研一體化,即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一中心,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教學為基礎,以科研為補充,實現二者良性互動、協調發展、融合提高。其次,現代社會對高校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更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尋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不僅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項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提高、教學與科研共同進行的“雙贏”局面。

        當然,項目式教育也有許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對項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應過于局限。筆者此次教學改革有立項課題作為支撐,所以將其稱之為“項目式教育”似乎比較貼切,但如果對“項目式教育”的理解僅局限于教師有課題才能應用就太狹隘了。即使教師沒有課題,也可以就所教授學科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作為專題而開展項目教育。畢竟,項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個提高能力的平臺,有無項目支撐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項目組學生成員的吸納要科學合理。筆者認為,首先項目組成員的人數應該和研究內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計劃。另外,確定參與學生時有必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以本次教改為例,筆者所選擇的學生均具備基本法學理論基礎,已修過或正在學習《勞動法學與社會保障法學》,這樣才能將基礎教學與能力提升結合起來。如果參與項目組的學生不具備理解項目研究內容的基本知識,將會直接影響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項目式教育的考評體系有待完善。在筆者的教改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學生訪談、問卷調查和學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來檢測項目式教育的開展情況和效果的。但項目式教育考評體系還有更多的研究空間,比如如何將項目式教學效果與高校對學生或教師的日常考評結合起來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實踐與研究。總之,缺乏教研的教學是無生命力的教學,項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學又注重教研,值得在法學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廣。

        注釋:

        ①2010年4月,西北政法大學校級優秀青年人才項目——“和諧勞動關系視角下工資集體協商的法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9XJC006.

        ②陳紅梅.對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方法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9:193.

        參考文獻:

        [1][澳]Michael Prosser,Keith Trigwell著.潘紅,陳鏘明譯.理解教與學 高校教學策略[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

        第5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關鍵詞:《二十四孝》;中國傳統法制;法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B64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249-02

        孝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精髓。作為儒家的經典文化典籍之一《孝經》就提到許多人倫至理,比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孝”思想的弘揚與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法制的一條紅線。在法學本科教育過程中,筆者嘗試將《二十四孝》故事列為教學改革內容,力圖能夠更為直觀地揭示中國傳統法制的理念,加強本科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供商榷。

        一、《二十四孝》納入法學本科教育的主要原因

        《二十四孝》是以儒家所倡導的孝道為理論基礎的文化產物。它是中國傳統法制在道德領域的直接反映,蘊涵著豐富的、能夠體現中華民族風俗風情的本土法治資源。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二十四孝》體現了儒家“禮”的要求

        中國傳統法制所強調的禮法結合,主要表現為“親親”、“尊尊”的基本原則在立法、司法實踐活動中的貫徹和執行,它直接反映了中國傳統法制所追求的忠孝理念。以《孝經》提到的五孝為標準,《二十四孝》的孝行可以進行如下歸類:

        “居則致其敬”:孝感動天(虞舜),為親負米(東周?仲由),單衣順母(東周?閔損),拾葚供親(西漢?蔡順),為母埋兒(東漢?郭巨),涌泉躍鯉(東漢?姜詩),扇枕溫衾(東漢?黃香),行傭供母(東漢?江革),懷橘遺親(東漢?陸績),恣蚊飽血(晉?吳猛),乳姑不怠(唐?唐夫人),親滌溺器(北宋?黃庭堅),棄官尋母(北宋?朱壽昌)

        “養則致其樂”:戲彩娛親(東周?老萊子),嚙指心痛(東周?曾參)

        “病則致其憂”: 鹿乳奉親(東周?郯子),親嘗湯藥(西漢?文帝),哭竹生筍(三國?孟宗),臥冰求鯉(晉?王祥),扼虎救父(晉?楊香),嘗糞心憂(南齊?庾黔婁)

        “喪則致其哀”:賣身葬父(東漢?董永),聞雷泣墓(魏晉?王裒)

        “祭則致其嚴”:刻木事親(東漢?丁蘭)

        從上述歸類可以看出,《二十四孝》的“孝行”集中體現為“善事父母”,其中父母在世時的孝行占據主導。故事中行孝之人正因踐行了符合“親親”要求的“孝”,他們中的多數后來被崇尚“尊尊”的最高統治者授予官位,充分體現了任官要孝的標準。

        (二)《二十四孝》提供了中國傳統法制的案例

        在中國法制史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古代文獻的閱讀障礙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不足等因素,使得中國法制史的課堂教學停留在一般的講解方面,很難找到老師和學生都熟悉的法制個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二十四孝》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以中國古代的婚姻法制為例,在講述有關離婚規定時,必講內容為“七出”,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如果把“刻木事親”中的東漢人丁蘭休妻的依據為“七出”中“不順父母”直接指出,將可以起到形象化的教學效果。我們再以中國古代的繼承法為例。一般來講,中國古代的繼承人范圍多為兒子,女兒繼承權受到較多限制,兒媳能夠有繼承權的更為少見。“乳姑不怠”則提供了兒媳如何享有繼承權的案例。故事主角唐夫人的婆婆長孫夫人在年事已高后,牙齒脫落,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到婆婆房間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長達數年之久。長孫夫人因此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后來,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無以報新婦恩,愿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①盡管我們從故事中看不到唐夫人從婆婆那里繼承了多少財產,但她卻從婆婆那里得到了后世子孫都要孝順她的家訓。這是繼承的另類方式。

        (三)中國傳統法制特別重視對不孝行為的懲罰

        不孝行為在中國傳統法制中歷來要受到重罰。《周禮?大司徒》把國家應重點懲治的犯罪歸納為八種:“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這一記載表明,西周時期不僅將不孝行為列為要被懲罰的行為,而且還被列為鄉八刑之首。《孝經》也把不孝行為列為罪中重罪,比如該書“五刑章”就提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儒家經典對不孝行為的基本定性,隨著儒學獨尊地位的逐漸取得而為后世立法所確認。從秦漢時代開始,不孝行為就被列為國家加重制裁的重大罪名。至北齊時期,北齊政權為強調對嚴重危害封建專制統治和嚴重違反封建倫理綱常行為進行重點打擊,首創“重罪十條”,把當時認為最嚴重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犯罪列于律首,其中不孝行為位居第八。《開皇律》承襲“重罪十條”,創制了“十惡”制度,將不孝行為列為第七個重點打擊的行為。自隋至清末變法前,不孝行為一直是“十惡”制度中的重要部分。

        那么,何謂不孝?《唐律疏議》中解釋了“不孝”的含義,即一切不敬及有違于家長意志的言行均可視為“不孝”,還反復強調“父母之恩,昊天莫報”,“父母之喪,終身憂戚”,“祖父母,父母及夫為人所殺,在法不可同天”。此外,不孝行為還擴展到父母犯罪。只要不是“十惡”之罪,知道父母罪行的子女為父母隱匿犯罪事實是天經地義的事,若是子女違反而告發父母犯罪,將因此視為不孝而被法律所嚴懲。

        二、《二十四孝》納入法學本科教育的具體實踐

        基于上述理解,筆者嘗試將《二十四孝》引入了法學本科教育。具體做法是:

        (一)看圖闡釋,讀詩說事

        中國歷來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為了宣揚《二十四孝》,古人早已將每一個故事歸納為二十字的五言詩句,這為法科本科教學實踐提供了便利條件。

        筆者把《二十四孝》納入法科本科教學的安排是,根據課堂進度計劃,將《二十四孝》分為二十四次課完成,每次掌握在五分鐘之內;每次由老師提供二十四孝圖和詩句;學生結合圖畫和詩句即席進行講解,當眾描述出該圖畫和詩句所蘊涵的場景,然后由其他同學進行評判補充;如果沒有能夠全面的講解出來,再由老師進行補充。下面我們以“戲彩娛親”(圖畫和詩句如下圖)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戲彩娛親”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孝順雙親的故事。在常人看來,年已70歲的老萊子經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來逗父母開心的形象,已經是奇事一樁。因為在傳統中國人的眼里,70歲的老人如果身穿彩衣就可能會被視為老不正經,如果像兒童一樣戲耍更會被視為有智障或者精神病。而當老萊子為雙親送水偶爾不小心跌倒時,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更讓人堅定了他有智障或者精神病的嫌疑,無怪乎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說:“將‘肉麻當做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萊子即是一例。”但如果看到詩句的后兩句和圖畫上顯示的老萊子雙親均開心在笑時,若知曉“父母在,不稱老”的儒家傳統,那么一個大孝子的形象就樹立在我們面前,對他的認識就轉向尊敬了。

        (二)誦讀兼備,納入考核

        我們僅僅將《二十四孝》的故事結合詩句和圖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闡釋還遠遠不夠,因為學習中國傳統法制的最終意義在于服務于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在于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筆者一直這么看待中國的歷史:五千年來,中國其實一直在走中國特色的道路。這種特色,正是中國五千年文化迄今尚在延續的深層次原因。可惜的是,這種特色或許我們至今尚未發現或者更多地對它存在著誤解。如今,西方法治話語在中國的流行,不但使諸多中國法律元素在慢慢流逝,而且使中華民族潛移默化地正在失去自我。與之相反的是,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則愈來愈濃。為此,筆者主張,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在向西方學習借鑒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還應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本土資源的支持,學習古典文獻是重要路徑之一。而囿于財力、物力以及時間,為引導學生去閱讀文獻,尋找既簡單又直觀的方式,成為筆者的可行性選擇。《二十四孝》就符合這樣要求。

        結合《二十四孝》的特點,每次在課堂上講解之后,我都明確把背誦《二十四孝》的詩句納入考核內容。具體考核方式是:單獨背誦,即由一個同學站起在課堂背誦,結合熟練程度和準確程度當眾評分;集體背誦,即由三至五個同學在課堂上一起背誦,除依據單獨背誦的標準評分外,還對大家的集體意識進行考核;如果出現不能背誦的現象,則由該同學在課堂上朗讀詩句,當然所得分數將相應減少。這樣做到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熟知《二十四孝》,積累古文獻知識,提高傳統文化的素養。

        (三)寒暑省親,躬身實踐

        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和能力,是課堂教學的目的和要求。一個不孝順長輩的晚輩不可能真誠交友,一個不孝順父母的子女不可能忠誠事業,一個不孝順家人的不可能真愛社會。因此,筆者關注學生發展的內容之一就是孝。

        第6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法學專業本科教育重在培養法律應用型人才,法學畢業生往往會從事律師、法官、法律顧問或者其他與法律相關的職業,而這些職業的特殊性就表現在與法律的密切聯系,因此畢業生除了具備基本的專業技能來保障相關當事人的權利外,還應當積極的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與道德素養,進而保持自己的客觀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學專業人才職業觀、道德觀的培養,進而督促法學畢業人才在從事法律工作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公證的來處理法律事務。因此,從從業人員道德素養來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對于法學人才的培養有著顯著的重要性。

        二、法學本科階段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

        根據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對于法學本科階段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節根據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學法學教育的現狀來對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實踐進行分析。

        1.明確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在法學本科專業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職業教育的實際效果現階段法學本科教育階段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比重還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試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職業道德的比重也相對較低,因此整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在法學本科階段的開展工作幾乎無法獲得相應的教學效果。所以現階段的專業建設過程中,大學要注重法律職業道德在法學本科專業教育中的定位,并引進專業的師資來從事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而通過課程設置、課程時間的保障以及優秀教師的推動,法律職業教育的實際效果才能夠獲得最為有效的提升。

        2.適當提高我國司法考試中法律職業道德的比重,高校與社會共同保障教育的開展考試往往是作為對一個人能力考查以及對一個人學習進行約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國司法考試除了是對法學專業學生起一個考查和約束的作用外,還肩負著為國家挑選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擔,因此司法考試不僅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甚至對于整個社會都有著特殊的意義。而在強化學生職業素養以及推進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國的司法考試就可以適度的提高法律職業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對學生專業素養做嚴格要求外還應當積極的對學生職業的素養做相應的考察。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專業教育會依據司法考試的實際要求來逐步的進行調整,進而高校與社會進行聯動,共同保障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而考試內容的變化又會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起一個良好的督促作用,整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在高校、社會以及學生自己的聯動下將會取得最為理想的教育效果。

        3.優化教育教學模式,以教學效率的提升來促進法律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的強化法學專業本科教育在我國已經有了良好的開展,但是現實的情況下,不少的學校仍然采用教師機械化灌輸的模式,即讓學生被動的記憶教師講述的一切內容。在這種環境下,即使學校能夠安排入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課程,其教育的開展也只是通過相關條例的灌輸來進行,進而其教學效果始終無法被有效的發揮出來。因此在現階段的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專業教師要創新法學專業培養的模式,通過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社會實踐等多樣化的形式優化教育教學的模式,進而從教學方法方面不斷的提升法學本科教育的效率,以保障在有限的課程教學時間和課程安排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同樣能夠發揮出積極的效果,保障法學專業培養高質量的法務人才。

        三、結束語

        第7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司法部于2002年3月舉行全國首次司法考試,確立了我國的統一司法考試制度。實行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司法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司法考試作為一種職業考試,其為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銜接搭建橋梁和平臺,為高校法學專業的學生賦予了機遇。當前,作為高校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的一道門檻,能夠順利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并在將來從事法律職業是大多數法學專業學生的夢想和奮斗目標。與此同時,司法考試作為高難度和低通過率的新型考試,對循規蹈矩的法學本科教學工作提出挑戰。十幾年的實踐顯示,高等學校法學本科生雖然在學校接受正規的法學教育,經歷過比較系統地專業學習,但在每年司法考試前,大多數考生首先在各類司法考試輔導班中經過幾個月的補習、沖刺后才參加考試。因為未參加考前輔導班的學生很難通過考試,所以在法學專業學生中出現了或者奔走于學校和司法考試輔導班之間的“雙學校”或者干脆放棄接受大學法學教育,而專注于輔導班的現象。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高校法學專業學生的司法考試通過率成了衡量其專業水平的重要標準,因此在學生和社會輿論中流行著“辛辛苦苦學四年,不如培訓幾個月”的說法。這些情況一方面表明我國的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未能達成有機統一,法學教育長期脫離法律職業化的進程和要求,法學本科生缺乏應有的法律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和職業思維;另一方面也證明我國傳統的法學本科教育與新型的司法考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

         

        二、司法考試對刑法學教學的影響

         

        1.司法考試對刑法學教學的積極影響。司法統一考試能促進刑法學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平衡刑法基礎理論與司法實踐的培養機制。我國高校法學院系培養出來的學生主要是從事檢察官、法官及律師職業,這不但要求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必須有較強的司法實踐能力。受我國法學教育培養目標、法學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大學本科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刑法基本理論知識扎實,但缺乏刑事司法職業的系統強化訓練。司法考試為刑法基礎理論知識提供了練兵場,司法考試命題格外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其所選題相比教材或參考書更深入貼近生活實際,考察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以此來測驗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司法考試的這一命題趨勢,使刑法學教學更加注重刑法理論聯系刑事司法實踐,在學好刑法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刑事實務能力。同時,司法統一考試將推動一些有爭議的刑法理論問題在教學中得到解決。司法統一考試是進行司法執業的必考之試,它的命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雖然在每年的考卷中都會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試題與觀點,但這并不影響它代表著的刑事司法實踐中的主流觀點。所以,在實踐上,司法考試中所體現出來的觀點為那些因理論爭論而難以抉擇的案件處理提供了參考標準。同時,在刑法學教學課堂里,也有利于教師對那些具有爭議的理論的講授,避免給學生帶來不確切的判斷。

         

        2.司法考試對刑法學教學的消極影響。司法考試對我國的法學教育是一把雙刃劍,2002-2015年這十多年的司法考試實踐,它在給我國刑法學教學的發展和完善提供良好契機的同時,也給我國刑法學教學帶來了較大的沖擊。首先,司法考試嚴重影響著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思維的形成,進而影響到司法執業。司法統一考試所考察的范圍以16門核心課程為基礎,在刑事法律方面,主要是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而對于一些非應試的基礎學科,比如外國刑法,西方刑法史等卻從未在司法考試中體現。我們必須承認,雖然這些科目沒有納入司法考試的大綱范圍,但并不代表其不重要。這些學科的存在,對于培養學生相關法學意識、法律價值觀與法律思維具有重大影響。司法考試的這種考試范圍劃分方法,無疑使學生傾向于應試科目而忽略那些不在考試大綱之內卻又很重要的科目。這不利于學生掌握刑法基本理論與建立刑法知識體系。其次,由于司法考試的實踐性與刑法學教育的理論性脫節,產生的直接影響就是浪費教育資源,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司法考試在于選拔法律職業資格者,是一種資格考試制度,這就與側重于法學理論知識教學的高校法學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有所區別。一方面,高校法學教育不是司法考試的應試教育,對于學生參加司法考試的知識儲備和應試培養,高校法學教育所提供的幫助有限,刑法理論學習對通過司法考試也只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這就使得大多數埋首于司法考試培訓班的應試技巧訓練中的法學學生忽視了對于刑法基本理論的透徹理解。

         

        三、司法考試導向下高校刑法學教學改革措施

         

        (一)堅持教學目標,適應司法考試帶來的挑戰

         

        法學教育的目標要遠高于司法考試的目標,刑法學教學應主動適應司法考試帶來的挑戰,但不能使司法考試成為自己的指揮棒。加強刑法基本原則、制度等理論性學習探討應該是刑法學教學必須堅持的方向。在教學目標上,不惟司法考試是從。傳統教學模式中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法學理論教育,是目前法學教學的一大特點與優勢,這方面應該繼續保持并完善。因為,刑法的基本理論與原理是法律從業人員理解刑法、運用刑法以及進一步完善刑法的前提。教師只有以堅實的法律理論功底和勇于思考的思辨能力為基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適應刑法學教學的要求。對于刑法學中理論性很強的教學內容,刑法學教師應該摒棄功利主義的思想,詳細講解該部分內容,給學生推薦經典的刑法學書目,培養學生的理論研究素養,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夯實基礎。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不是邏輯。與司法考試注重實務能力相適應,本科刑法學教學應在實踐教學環節多下功夫,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理論探討與司法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綜合教學法培養的學生才能更符合現代對法律職業者的需要。(二)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使其適應司法考試目的

         

        法律科學的本質決定了課堂教學必須與活生生的司法實踐緊密相連。傳統法學本科教育的最大缺點之一就是過于重視法學理論的培養,教師給學生提供的信息也僅限于抽象的理論和概念。這就導致法學教育的知識面過窄,信息量不足,不能適應社會對法學教育的要求。國家設立司法考試制度就是為社會挑選出足以為這個社會“定爭止分”的法律工作者,而不是選拔什么“哲學大師”、“思想家”等純碎的理論工作者,這說明司法考試的內容以現行法律法規為綱,考察重點為法學基礎知識和處理實踐問題的能力,考察范圍也比較廣泛和細致。針對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高校法學院系必須充分認識司法考試的性質和目的,不斷地改革其課堂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使課堂教學的方法和內容與司法考試的目的適當相符合。就法學專業教師而言,衡量其課堂教學水平高低時,不僅要看其是否重視采用最新版的教科書,而且還要看其能否將國家頒布的新法律法規的內容和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法學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引入課堂來。具體而言,法學專業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了解與司法考試相關的信息,并在上課時,可以通過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等方法,將相關信息傳達給學生。其中,案例教學有益于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因此在基礎理論課程之后開設專門的案例分析課程是十分必要的。案例討論課應當涵蓋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領域,具體做法上,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供案例讓其課后研讀,然后在課堂上討論分析。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增強由事實推論法律的能力。

         

        (三)加強高校法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起一支既懂法學理論,又通法律實務的教師隊伍

         

        就高校學生而言,教師所具備的修養和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司法考試作為一種職業考試,其不僅考察考生是否掌握豐富的法律知識,而且還重點考察考生對法律的實際運用能力,司法考試的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法學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而且還要具有較強的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基于這點,有必要造就一支既擁有扎實的法學理論修養,又具備較高的法律職業基本素質和實踐經驗的法學教師隊伍,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這些特點,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耳濡目染,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法律題和積極應對司法考試的能力。為此,各高校有必要在學校和各級司法機關之間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知識溝通機制。比如,應支持和鼓勵法學專業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工作的情況下在外面從事兼職律師、公司企業單位擔任法律顧問、在司法機關擔任人民陪審員等。此外,還可以從司法機關或者律師事務所聘請優秀的法律職業人員到高校法學院系來開展授課或專題講座等活動。

        第8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一、我國本科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現狀探討

         

        法學教育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家法治的未來。在重視法制建設的今天,懂法的專業人才是搞好法治的基本因素與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法學教育需要從明晰培養目標這一點來著手,即確立一個適合的法律人才培養目標。

         

        在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培養目標中濃縮了人才理念、科目確定、人才需求、文化結構與教學手段等諸多因素。我國在剛成立時,就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并借鑒了一些臨近國家的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當時的各項經濟建設培養了一批適合的專業人才。之后到了80年代開始逐漸引進西方先進國家的培養模式,使人才的培養傾向于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綜合型人才,以滿足市場經濟下各項建設的需要。至如今,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更加深入,作為給經濟建設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高等教育,其培養目標和模式也面臨著迫切的改進需求。

         

        (一)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

         

        關于這兩類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兩個主要方面,在實際教育中一直都在受到廣泛的關注。

         

        通才也被叫作X型與T型人才,通常來講,是指學問比較廣博、有著多種技術的人,他們掌握多個學科的知識,并不只是局限在某一科之內。與專才相比,他們更具有多學科的理論基礎、專業視野與分析能力,因而可從事的工作種類多,亦能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處理問題,特別是對各專業之間的深層聯系,即專業的內涵有更強的理解能力。這種教育觀念在古代既有體現,如古代的“廣學大儒”與“博文教育”的思想。專才,是指專門主攻一個學科知識的人,即具有的知識面較單一,只在某一個專業或某一專業的一個方面掌握較多知識與技巧的人才,雖然其可以從事工作的領域相對有限,但其具有的知識十分專精。專才教育在古代也有體現,如 “獨尊儒術”的思想,以及法國中世紀對于神職人員的專門培養等。在高等教育之中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有的人認為要重點培養專才,還有的人認為要重點培養通才,持這兩種觀點的人各自都有他們的理由,互相說服不了對方,以致于始終難以最后確定下來。國外著名的教育家懷海特曾考慮將這兩種教育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他覺得這兩種教育之間盡管存在差異,但也具有一定的聯系,不應只是片面的強調一點。“沒有專業教育做支撐就不能做好全面教育,二者是互為作用的……通過教育要使學生掌握多種才藝且具有某一項專長。”也就是說,教育要取得如下的效果,“他們不僅有廣博的知識面,還專精于一門學問”。這樣既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又使他們在藝術與哲學兩方面同時具有良好的素質。

         

        (二)本科教育是高等基礎性教育

         

        我國自實行高等教育以來發展到如今,不僅在規模上擴大了許多,而且在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對象里面,研究生的人數與過去相比大幅增加,這使得高等教育在結構上得到了更合理的劃分。以往的高等教育不管在內容上還是人數上,主要是指本專科教育,而如今,已清晰的分出了博士、本科、碩士、專科四個方面的界限,而且每個方面的培養目標也出現很大的改變,其中專科方面的培養目標正在由以往的“高級業務人才”朝著 “高等應用教育”轉變,本科方面則開始肩負起重點培養 “高級業務人才”的任務,已發展為高等基礎性教育。

         

        將本科教育看作為高等基礎性教育,是人們根據當今的外部形勢與內部形勢以及社會對文化的需求,對本科教育在內容與性質上所發生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普遍看法,這一看法對于如今轉變本科教育思想,給出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有著非常大的實際作用。

         

        二、當代中國本科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構建

         

        我國自進入80年代之后,社會各項事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都得到飛速的發展,這使法學教育也得到很大關注并使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得以提升。如今,社會各項建設事業再次對本科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期望。

         

        目前國內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與對法制建設的日益重視,使得以往所采取的高等教育模式已跟不上形勢的需要,同時,我國本科法學教育也同樣需要根據新形勢做出轉變。

         

        我國正處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市場經濟的信用性、公開性與聯合性,市場關聯各方的復雜性、靈活性以及國家管理經濟的層次性,均須用法規的嚴肅性、約束性、一致性與持續性來作為依靠,提升法治的地位是市場經濟得以健康發展的前提。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市場經濟離不開法治,它需要用法來進行制約、引導、監督,使之能完全的依照法規的要求來發展。市場經濟中嚴酷的競爭現實促使參與的各方都在想方設法吸引人才來面對挑戰、參與競爭,他們所需求的人才都是屬于能力強、業務精的。這樣一來,就對我國本科法學教育中一直所奉行的依法而教的固有教育方式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迫使以往的法學教育模式出現轉變以適應新的需求。如今,不斷深化的市場經濟局面己經由學生擇業市場對法學教育產生了有力沖擊,這種沖擊所產生的作用有時比政府主管機構所做的宏觀調整更加強大與深遠。在市場經濟的各項建設過程中,法律人才也由于受到關注而受到青睞,能力強的法律人才大多都找到了適合的工作,有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有的還能加入到高收入的人群之中。這又吸引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法學教育,因此,目前的法學已不再處于以往的冷門地位,法學專業也己經得到了眾多學生的認可。

         

        三、“法律人”的形成——當代中國本科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落實

         

        這一培養目標的落實,須根據“放眼未來,放眼全球,放眼現代化”的教育要求,充分考慮當前的法律全球化形勢,依托市場經濟與法制建設這一大環境,且在不違背教育與法律的有關規律的前提之下進行。重點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一是在現階段所強調的法學基礎教育里面,有一個顯著的突出點就是“高素質通才教育”,因此應注意將“高素質”進行重點的體現,由于高素質的原因。所以法學教育最好應從大學本科開始來進行。如上文所講,在目前,我國的法學教育卻存在結構復雜、形式與途徑多的情況,其中含有電視大學、夜大、函授、自學考試等各種教育,甚至還有不少非正規的學校也包含在內。在高級通才教育的規定下,以上的這些與規定不相符的教育應全部取消,建立并維護法學學歷教育自下而上的層級結構。在這一結構里面,將本科教育看成是法學通才教育的出發點,法學博士與碩士教育應符合他們的知識型定位, 法學碩士教育應朝著培養綜合型與專業型人才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另外,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要求之下,通過本科的學習即要造就出“高素質的法律通才”,這在實現當中有不少的難處。正如著名教育家朱蘇力所講:“由現在國外的情況來看,要造就出有較高知識水平,而且又熟悉法律技能人才,大約得用6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創造性的借鑒一些先進國家的合理做法。比如有的國家的雙學位制等;也可在法學教育中采取三步走的(l.5+2.5+l)五年制的培養方式,即在第1步的1年零6個月時間里主要學習基礎知識(含人文科目與一些工具性的課程),之后第2步用2年零6個月的時間,主要學習法學專業知識,最后一步是用1年時間做相關的實踐鍛煉。須強調的是,現在本科生也需要經歷實踐鍛煉的階段,可是因為缺乏適合的指導與資金支持,使得實踐鍛煉難以達到給出的目標,一些企業僅給學生分配倒茶水、接電話的簡單工作,從而使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而在一些先進國家實踐鍛煉是進行法律工作的重要階段,并且對此有全面的評價規定。因此我國一定要健全有關司法實踐方面的規定,使實踐鍛煉真正能起到增強學生法律技能的作用,從而利于大學生今后法律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是法學師資。因為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以及規范性,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師資和別的學科相比要有更嚴格的規定。可是由現在我國的實情來看,并未完全達到要求。首先,由于受以往落后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老師注意力并沒有完全集中在教學上,這使得法學教育長久以來一直處于次要的地位,并未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而且,目前在我國從事這項教育的人員大多是從應屆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中直接選用,他們都局限在學校的范圍內,雖然也有一些老師之前做過相關的兼職工作,但人數不多,所占比重也很小,所以他們雖然在知識掌握上比較好,但在相關實踐和操作上顯得有些不足,這樣在教學工作中就難以很好的指導實踐,從而影響了效果。

         

        作為高等法學院校的老師一定要達到以下的要求:1.業務水平高,即對法律的相關內容與實踐都有很深的研究且具有較高的學位,這就需要平時由研究生教育著手,做好人才儲備。2.健全的人格,不僅要在法學業務方面具有較高的能力,而且自身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為增強學生的相關經驗,可以采用國外的一些好的做法,聘請在實際工作中取得優秀成績的一些法律工作者來學校兼職講課,也可以組織老師到有關部門進行兼職鍛煉,以增加在實踐方面的經驗。另外,隨著對外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吸引國外優秀的相關人才來我國進行法學教育工作也是切實可行的。

         

        三是教學方法。我國目前的法學教學中所采取的主要為單一的理論填塞式教學法,教學活動基本是以老師給出的某一專門知識點而展開的。在法學的學習當中老師填塞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一方法應用當中雖然也詳細的闡述了法律有關的定義,分析了有關的難點,以及對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是因為主要是老師單向的講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興趣不大,不能積極主動的思維,所以取得的效果也不夠理想,亦不利于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為改變這一情況,可以在我國目前法學教育的基礎上,融進案例與診所式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主要是對實際的案例進行分析與探討,通過這樣的分析與探討來加深對有關法學內容的理解,進而起到輔教學的作用。它具有以下3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可采取的形式較多,含有組織學生在一起探討案例,提出自己的見解,還有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相關的角色等,在選擇各種形式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當前的狀態,以及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使所選擇的形式更利于學習;二是案例的探討是建立在成文法的基礎上,這樣可使得到的結論一致、清晰,有助于學生對于法學相關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三是通過對案例的探討與分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法學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從中找出相關法學內容中不夠完善的地方,并提出改進措施,從而使其更加完善。

         

        綜上,本文通過對我國本科法學教育培養目標進行全面的闡述與分析,使大家對法學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法學教育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在目前新環境下若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從多個層面的入手進行改進,并明確培養目標。相信在有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這項工作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9篇:法學本科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本科教學改革的開展使得本科管理學教學更加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案例教學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學法應用于本科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諸如缺乏有效互動、缺乏恰當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開展等一系列問題,案例教學開展者和現行教學管理制度兩方面成為導致問題的原因所在,只有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學能力,創新制度,科學開展本科管理學案例教學,才能克服當前存在的問題,實現其積極的教學效果。//html/zongjie/

        管理學課程則是向學生講授從事現代管理所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識和管理規律的一門課程,該課程的開設對學習者管理知識的掌握、管理思維模式與習慣的養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作為增強管理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學法通過給定特定的案例,使學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擬開展管理工作,從而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有效連接,因而在教學實踐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mba教學所采用,隨著本科教學改革的開展,管理學的本科教學也開始更加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案例教學法開始被大量采用,但受傳統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在mba教育中發揮積極功效的案例教學法應用于本科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探究適合本科教學的案例教學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sixianghuibao/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與發展

        案例教學法主要是指“教學者使用案例,以團隊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與撰寫案例等方式來增進成員間的交流,引發學習者思考,并給予成員真實狀況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1]該方法起源于19世紀末哈佛大學法學院將真實“案件”引入法學課堂的教學實踐,這種實踐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開展分析研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其后,哈佛商學院開始將工商業管理方面的實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應用于教學實踐,通過將具體案例呈現給學生,使學生以企業的真實情境為背景,以企業管理者的身份來分析企業狀況,解決企業問題。這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有助于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的出色教學效果使得這種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廣至世界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紀80年代初,案例教學法進入中國,被廣泛應用于mba教學過程中。/

        二、案例教學法應用于管理學課程教學的積極意義 開題報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學法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有助于學生掌握管理知識。/

        “學”以致“用”,而“用”又能促進“學”的鞏固與深入,“學”與“用”的緊密結合,能強化知識的掌握與靈活運用。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下,教師的舉例解釋只能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對學生而言,知識只是老師講授的內容,而不是直觀的、有效的解決問題的工具,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知識缺乏真實性,學習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學模式下,教師給定具體真實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學生成為主體,他既需要思考運用什么知識來解決問題,又通過最終的結果來驗證所學知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對所學知識與教師進行交流,從而在分析、選擇、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對管理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實現對管理知識的掌握。/

        2、案例教學法實現了問題與對策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管理能力。//sixianghuibao/

        “管理學”課程不僅講授知識,更要培養能力。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既是“出題人”,又是“解題者”,通過提問與解答實現知識的傳授,這一過程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機會。案例教學模式下,教師、學生的身份都發生改變,教師成為組織者,而學生成為真正的參與者,他必須開始分析思考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案例教學的持續開展,學生的參與性由被動變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鍛煉并增強。同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總結、歸納自己的觀點后還需要恰當的語言組織以將其呈現表達出來,從而客觀上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

        3、案例教學法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結合,有助于學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質。/

        課程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主動承擔責任,其主動性得以鍛煉,而依據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論,主動性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特征,這就使得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學生向成熟的“社會人”的轉變;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各個小組在分析給定材料、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要面對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又需要小組內部成員間的合作,這就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同時,學生需要依據小組內的分工開展工作,有助于學生發覺自身的特長與潛能,鍛煉了學生的自信與勇氣。/

        三、本科管理學教學應用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隨著本科管理學課程改革的開展,案例教學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學過程中,這種方法打破了傳統的“講-聽”的師生課堂形式,提升了教學效果,受到了師生的歡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響,案例教學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本科管理學教學應用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1、管理學案例教學缺乏有效互動 思想匯報 /sixianghuibao/

        管理學案例教學要求改變傳統的“講-聽”的師生單向溝通模式,轉變為“師生間、生生間”的多渠道互動溝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依然是絕對的主體,只是在傳統授課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失,“師生間、生生間”缺乏有效互動,從而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zuowen/

        2、管理學案例教學缺乏恰當素材 作文 /zuowen/

        達到理想的管理學案例教學效果,不僅要求給定具體案例,更要求學生能夠進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開相關分析,這就表明只有符合學生實際的案例才是恰當的案例,才能導致有效的教學結果。但在當前的案例教學實踐中,案例素材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成型的國外教學案例和國內著名企業的相關案例。這兩種案例盡管具體明確,但卻存在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缺陷——與mba學員的經驗背景不同,作為尚未進入社會的本科學生,其缺乏相關的社會經驗,很難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離于案例之外的學生在展開相應決策時要么憑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當的案例成為制約案例教學效果的重要問題。/

        3、管理學案例教學缺乏充分開展

        實現管理學案例教學的效果,需要管理學案例教學的充分開展,而案例教學的充分開展,需要學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礎上,充分查閱相關資料與知識,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針對案例反映的問題展開相關決策,其后在課堂上各小組陳述各自觀點并展開討論,最終由教師加以點評總結的完整過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學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通常都被作為某一次的課堂任務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團隊成員間、團隊間既缺乏充分資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討論與辯論,“搭便車”現象較為普遍,這就嚴重影響了管理學案例教學的效果。//html/zongjie/

        (二)本科管理學教學應用案例教學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簡歷大全 /html/jianli/

        案例教學法作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卻在本科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存在如上問題,究其原因,既有教學參與者的原因,更包括現行本科教學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學參與者原因 作文 /zuowen/

        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其對案例教學法的認知和開展案例教學的能力會深刻影響案例教學活動的開展,成為導致管理學案例教學存在問題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學參與者的認知方面,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在開展案例教學活動方面存在認識偏差。教師方面,部分教師將案例教學方法等同于舉例講授法,而實際上兩者存在著根本的區別:舉例講授法強調運用列舉實例的方法來向學生闡釋知識,以便于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在這種講授過程中,教師的主體地位顯著,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而案例教學法則是強調學生主體,教師的主體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闡述者、相關知識的咨詢者以及必要的紀律維護者。兩種方式的認知混淆使得教師在開展案例教學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從而影響教學互動性;學生方面,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管理學的教學大多開設于學生的第一、二學年,而這一時期的學生大部分尚未從高中學習情境中轉換出來,被動學習傾向明顯,這就使得其很難正確認識案例教學這種更加強調學生主動性的教學方式,從而影響其課堂參與度,造成案例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精品亚洲欧美在线看 | 日本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一级中文在线播放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午夜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