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禮儀成果展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規劃,健康,宜居城市。
中圖分類號:F110文獻標識碼: A
一、宜居城市理念產生
宜居城市萌芽于19世紀末田園城市理論。1954年希臘學者道薩迪斯 (Doxiadis)提出了人類聚居學的概念。1963年世界人類聚居學會(World Society for Ekistics,簡稱WSE)成立,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16屆會議上,提出了生態城市的概念。1976年,聯合國在溫哥華召開首次人類住區大會,在內羅畢成立了“聯合國人居中心”(UNCHS),開始了廣泛的關于人居環境的建設與研究的工作,宜居城市概念也隨之被提出。20世紀80年后,陸續出現了多種與之密切相關的概念,如新都市主義、健康城市、園林城市等。
國內關于宜居城市理念主要源于吳良鏞關于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它是以人居環境為研究對象,圍繞人居環境建設在地區開發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包括自然、技術和人文等在內的多學科研究的科學群體。可以說,人居環境的理論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礎之一。
二、宜居城市的定義
宜居城市(livable city),即適宜居住的城市,不同的專家、學者對宜居城市的概念、標準和認識的看法不同,實踐的側重點也不同。
哈爾韋格眼中的“宜居”是一種健康、便捷、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薩爾扎諾則強調城市生活對于歷史和未來的連續性;埃文斯認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即適宜居住+生態可持續發展;而西蒙茲在《21世紀園林城市--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中認為宜居城市應該是富有表現力的城市、功能的城市、便利的城市、合理的城市、完整的城市,它們將更適合人們居住。
中國城科會宜居城市課題組認為宜居城市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寬廣概念,它絕不是單純的居住條件的適宜性和人人都享有一定的住房,而是從城鎮的總體上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我國的城鎮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國內宜居城市建設實例
1.上海宜居建設的主要工作包括:
(1)通過全面的規劃促進宜居建設
從“平、緩、特”的交通規劃、強調“正生態和快樂生態”的生態系統規劃、“疊合城市”的地下空間規劃到完善的安全體系規劃、信息交流規劃中都圍繞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進行。力圖向全世界展現一個高水準的生活環境,科技的創新、環境的優化、交通的改善,都會給上海的宜居城市建設帶了強大的動力和效應。
(2)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以及高標準污染治理
通過高水平建設市域綠地系統,高標準推進污染治理,構建符合上海特點的城市生態景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功能區建設,保障上海城市生態安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少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等措施是上海不斷的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
(3)講求居住環境質量且個性化的住宅區設計
運用住宅設計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住宅發展以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和生活服務設施水平為核心。居住區規劃設置大面積的中心綠地和分散的組團綠地,同時重視綠地的功能性、觀賞性、生態型和景觀設計、種植設計。使人們置身于一個融匯著自然、文化、藝術的優美的花園般的居住區內。
(4)時刻展示海派城市文化魅力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已經在向后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演進,新的城市形態與新的城市文化正在趨向穩定和固有。海派文化的生成不僅僅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其更深層內涵是它的邊緣文化的氣質,這種獨特的魅力平添了上海城市的宜居性。
2.杭州宜居建設
杭州市宜居建設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確立“花園式生態城市”的發展思路
杭州境內群山起伏、丘陵連綿,具有獨特秀麗的城景格局;同時又兼具江河湖泊交融的先天環境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發達的經濟基礎,這些為杭州生態城市建設創造了條件。
據此,杭州首先樹立并實施生態城市的發展戰略,制定杭州城市自然景觀維護、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計劃;同時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城市布局,發展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統。這種花園式生態城市的發展思路為城市宜居性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塑造“住在杭州”的優美人居環境品牌
以“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為目標,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調整城市產業結構,組織舊城改造,推進“藍天、碧水、綠色、清靜”的城市環境改善戰略,實施安居工程,樹立“住在杭州”品牌,營造優美人居環境。
(3)打造中國“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已經深入了杭州警方的各個領域,走在了全國先進的行列。以社區警察、協警、保安、治安志愿者為主體的群防群治隊伍共同致力營造“治安天堂”。
(4)尊重、保護并延續城市文化
將宋元時期形成的帶有市井文化色彩的坊巷文化改造為具有市民文化色彩的現代社區文化;將舊的重商觀念與消費觀念改造為新型的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特點的契約觀念和消費觀念所構成的商業文化,將舊的享樂觀與消閑觀改造為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人文性相結合的高尚的休閑文化。
四、我國宜居城市發展建設趨勢
1.宜居規劃。
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按照產業發展、交通需求、設施配套的要求,合理配置資源,形成良好的空間形態與布局。
2.改善生態環境。
宜居城市必須擁有清新空氣、潔凈水源、蔥郁綠化和優美自然景觀等生態環境。
3.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提供舒適、便捷的工作生活環境。注重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金融、社區管理、社會福利、城市交通、市政公用、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
4.推動經濟發展。
經濟是城市發展的根基和命脈,要建設宜居城市,必須增強綜合實力。
5.提升人文環境。
城市的綜合文化實力特別是市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養、文明程度在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6.構建安全網絡。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臺,完善公共安全信息通報制度,增強公民公共安全意識,營造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環境。
7.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機制。
七、結語
“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黃帝宅經》)。人類從懷著美好的愿望來到城市,到以焦慮的心情注意到住房和人類住區條件的不斷惡化,特別是在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非持續性的消費和生產方式問題、非持續性的人口變化問題、無家可歸問題、貧困加劇問題、失業問題、社會排斥問題、家庭不穩定問題、資源缺乏問題、基礎設施和服務不足問題、規劃欠缺問題、不安全因素及暴力日益增多問題、環境惡化和抗災能力不斷減弱等問題。
與此同時,人類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工業社會以后人類文明的中心,城市及其城市化進程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精神及科學的全面進步。為此,人類如何面對挑戰,抓住人類住區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保護人居環境豐富多彩的形式,塑造多樣化的人居環境模式和人居環境特質,加強人居環境調控研究,扭轉人類居住環境的惡化趨勢,是城市時代人類實現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
從最初面對工業化時期的環境問題、衛生問題以及資源問題,到后工業化時代城鄉面臨的區域競爭問題,“宜居環境”正在從解決城市問題的手段到提升城市競爭力、知名度的重要要素。宜人的居住環境是人類居住的理想,也應當是城鄉發展永恒的追求。
參考書目: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吳良鏞
《關于宜居城市的拙見》任致遠
《21世紀園林城市--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 》約翰?奧姆斯比?西蒙茲
《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張文忠,尹衛紅 等
關鍵詞:城市記憶;檔案展覽;質量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一些城市檔案部門相繼開展了以搶救記錄和完整保存城市歷史為內涵的“城市記憶”工程,并在此基礎上將成果轉化為展覽固定下來,走出了一條城市記憶的再現、保存與傳播的路子。作為檔案展覽的一種特殊形式,城市記憶展有其獨特的定位原則、質量要求,需要對其全過程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以《鄭州記憶――鄭州歷史發展檔案陳列展》(以下簡稱“鄭州記憶展”)為例,該展覽就是由鄭州市檔案局、館承辦的,從立項到開展,歷時5年,投資700余萬元。像這樣的展覽,其規模之大、投資之大,對于檔案部門是很少見到的。如何保障這樣大型的檔案展覽的質量,對于檔案人員是一個新的課題。
高質量的展覽遠不是簡單的陳列工作或展示技術問題,而是牽涉到檔案館工作的各個環節,包括征集展品的質量、展品的研究深度及合理有效的組織管理等。城市記憶展覽以檔案館的綜合素質為基礎,涉及檔案館的征集政策,展品研究的深度與系統性,展覽組織的合理性,展覽的傳播技術及與展覽相關的輔助教育等。只有各個環節都符合質量要求,才有可能建造觀眾喜歡看、看得懂、能得到啟迪與教益的高質量的成功展覽。
本文以“鄭州記憶展”為例,秉著突出檔案特色、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社會教育、突出以人為本的質量要求,建立健全組織人員保障、資金保障、場地保障、展品保障、制度保障、技術保障等多方面的質量保障措施,涵蓋從項目立項、開展到運行維護全階段,努力將“鄭州記憶展”打造成精品工程。本文結合實踐,梳理出這樣一個綜合的多維度的城市記憶展覽管理控制體系的構建邏輯,并對各體系構成要素進行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探討,同時為各地檔案部門開展城市記憶展覽及類似大型檔案展覽提供質量管理方面的經驗,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具體結構圖見下圖:
由上圖可知,該質量管理體系是復雜多維的綜合管理體系,可從三個維度對其分析:
1 城市記憶展質量要求
作為檔案展覽的一種特殊形式,城市記憶展有其獨特的定位原則、質量要求。
1.1突出檔案特色。城市記憶展是由檔案部門承辦的,展覽應重點突出檔案專業特點,以展出檔案文獻為主,以館藏檔案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全面展示本市的發展歷史、發展成就,展示本市厚重的文化和發展水平。種類豐富的檔案資源是見證城市發展的最有力注解。在展覽形式中,也應體現檔案特色,提煉檔案專業符號,展示多樣性檔案展品。
1.2 突出地方特色。城市記憶展依托各類檔案載體,在梳理和歸納本市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本市地域特點,有重點地選擇最能反映本市歷史發展或最有影響的重大活動、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了解本市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
符號是一切知識和信息的載體,人們創造符號的同時,便賦予了它文化象征的含義,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是用來象征某種意義的具體事物”。[1]“鄭州記憶展”在布展之初,就提出要提煉鄭州符號,如黃帝、嵩山歷史建筑群、老火車頭、市花月季、市樹梧桐樹葉、二七塔等,并從細節入手,采用燈光、雕塑、多媒體等手段展示鄭州特色。
1.3 突出社會教育。檔案展覽是檔案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檔案展覽,不僅是檔案館建設的需要,也是挖掘檔案信息資源,充分發揮檔案館教育功能和檔案社會作用的需要。城市記憶展更應突出社會教育功能。“任何關于展會的表述形式,如果沒有驚喜的沖擊力,都會起到負面作用。”[2]“鄭州記憶展”以展覽的傳統手法與聲、光、電、圖等多媒體現代高科技的巧妙配合為展示手段,體現了展覽的檔案性、文化性、社會性、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藝術性,全景式、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示了鄭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眾目光,凸顯了檔案展覽的社會教育功能。
1.4 突出以人為本。城市記憶展是一項面向社會、面向不同受眾人群的系統工程。在展覽主題的選定上,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展覽陳列的內容上,應充分考慮觀眾的興趣,符合觀眾的愿望;在設計施工上,應突出人性化特點,服務于不同群體的需求。“鄭州記憶展”在路線設計、硬件軟件配備方面汲取同類展館的經驗教訓,為參觀者提供安全、方便、舒適的參觀環境。安裝有安全警示標志等,硬件設施完善,并配備現場講解員、接待服務人員和休息區。
2 城市記憶展質量保障措施
2.1 組織人員保障。城市記憶展涉及的人員眾多,職責也極為不同。為保障展覽質量,需專人負責,分工合作,權責分明。“鄭州記憶展”相關人員可分為:
(一)項目領導小組。“鄭州記憶展”耗資巨大,涉及部門多,為解決部門間協調問題,成立了由市領導做組長,多個機關領導組成的布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檔案局,統一部署布展工作。
(二)腳本編寫組。城市記憶展要求主創人員具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在自身人員達不到要求時,還需巧借外力。“鄭州記憶展”借助外聘史志專家的智慧,不斷論證、反復推敲形成展覽的腳本,保障腳本質量。
(三)展品收集人員。為了使展品豐富多樣,鄭州市檔案館將展品收集人員分成了館藏查詢組、省市縣(區)兄弟檔案館查詢組、網絡收集組、征集社會散存組等小組,多渠道開展展品征集、征購工作。
(四)設計、監理和施工人員。城市記憶展能否打造為精品工程,還依靠設計、施工和監理人員的水平和責任心。為保障施工質量,“鄭州記憶展”在向社會公開招標時,對監理人員、設計人員資質與業績都做出了嚴格要求。
(五)現場監管小組。“鄭州記憶展”專門成立現場監管小組,由鄭州市檔案局館專業人員擔任,深入工程一線,協調參建各方關于現場工作關系,為推進工程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正式開展后,小組成員直接轉換為維護人員,由于一直負責施工,對展廳設施了如指掌,也提高了維護水平。
(六)講解員。好的講解員可以激活展品,讓觀眾切身感受城市記憶展的魅力。“鄭州記憶展”通過對外公開招聘與選拔本館職工相結合,實地講解競爭上崗,選中了5名外形端莊、年輕、口才好的講解員,并安排她們去省博物館參加專業培訓,到二七紀念堂等單位觀摩學習,提高講解水平;要求講解員統一著裝,掛牌上崗。這些講解員對每件展品的內容、位置、出處來源都了然于心,講解時做到準確無誤。
2.2 資金保障。資金是我國檔案部門最頭疼的障礙。“鄭州記憶展”在籌建之初,通過對國內相關展覽實地考察、詢價,預估投資額為570萬元,經與鄭州市政府、發改委、財政局、重點項目辦多次協商,爭取資金支持,最終將“鄭州記憶展”項目納入全市投資計劃。在深化方案階段,為保障展覽質量,追加資金到688萬元。在進場施工時,又針對設計變更再次追加資金,最終總投資達到700多萬元。
為了保證城市記憶展制作的科學品質與傳播能力,應該建立相關的資金分配保障制度,使展覽建設在更合理和有效的資金平臺上運作。“鄭州記憶展”資金分為工程費、監理費、預備費等,并從檔案館日常經費中保障展品征購、仿真制作費用及專家聘用費用。從工程費中預留了10%的質保金,以督促施工單位保質保量地完成布展工作。
2.3 場地保障。場地指城市記憶展的陳列場所。場地空間大小制約著陳列展覽的形態,限制了設計人員的發揮。“鄭州記憶展”位于鄭州市檔案新館五樓,展覽面積1600多米,[2]為布展提供了充足的場地。
2.4 展品保障。展品是城市記憶展覽成功的根本,是必需的物質基礎。圍繞布展,鄭州市檔案館多渠道征集、收集了大量反映鄭州市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的照片、文書、音頻、視頻、實物等珍貴的檔案資料,僅富有特色的照片檔案就有1萬多張,其中最珍貴的是從波蘭駐華使館征集到的66張1907年~1909年汴洛線鐵路(今隴海鐵路)沿線河南風土人情的老照片。市檔案館還搶救性征集并整理了一批珍貴的音視頻檔案,如上世紀五十年代東德專家用德國產攝像機、8毫米膠片拍攝的三盤鄭州第二砂輪廠建廠初期無聲電影;同志1952年10月視察黃河的珍貴影片;中央電視臺六集系列專題片《商戰》及“中原之行哪里去――鄭州‘亞細亞’”的電視廣告片,等等。
2.5 制度保障。“無規矩不成方圓。”城市記憶展即使質量要求及預算既定,人員定位及權責明晰,但具體開展工作還得約法三章,針對布展活動定出規則,使這些工作承擔執行者在規則邊界內開展工作。
為確保安全生產管理和保證體系能正常運轉,“鄭州記憶展”監管小組建立和完善了各種規章制度,主要包括《監管人員守則》、《監管人員職責》、《監管人員廉潔自律規定》等,每周定期召開監理例會,落實質量檢驗制度和現場檢驗方法的具體實施;督促施工單位對施工、質檢人員的業務培訓,熟悉設計文件和建設工程法律法規,以及所涉及的工程驗收標準、規范、規程;熟練掌握質量檢驗的制度、程序和流程,對產品的檢驗規定和驗收技能及管理知識。
2.6 技術保障。與傳統檔案展覽相比,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檔案展覽中的優越性十分明顯。它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展陳方式的多樣化,豐富展覽形式;可以通過音頻、視頻展示,復活原狀歷史,活化展覽內容;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在有限的空間內儲存并展示大量的檔案信息,拓展展覽空間;還可以通過創設參觀情境,全方位調動參觀者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激發其學習欲望和參觀熱情。[3]“鄭州記憶展”就配備了180°環幕3D動漫、幻影成像、電子翻書、電子沙盤、模擬動漫、桌面互動、地面互動、觸摸屏、集聲罩、電子簽名、觸摸答題、拼圖游戲等聲光電及互動設備。這些技術的使用并非是為技術而技術,而是技術為展覽內容服務。
3 城市記憶展各階段
3.1 立項與前期籌備階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鄭州記憶展”前期籌備之時,鄭州市檔案館組織項目組成員前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十余個城市的檔案館、城市規劃館、博物館參觀、學習、座談,汲取舉辦展覽的先進理念、現代手段和成功經驗。
3.2 展品征集與腳本撰寫階段。首先,依據鄭州歷史設計展覽的板塊;其次,在對館藏各門類檔案資料進行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提煉可以用來布展的素材;最后,對于館藏不足部分,以《鄭州市志》為藍本查詢線索,為下一步開展征集明確方向。
展品征集小組先后歷時三年前往中國第一、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館、鐵道部檔案館等省內外檔案館及波蘭駐華使館、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單位,走訪鄭州籍各界名人、在鄭工作過的老領導及家屬,深入鄭州市各級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古玩舊貨市場、淘寶網等,對保存在各單位及散存在社會上的珍貴檔案進行了較為全面而細致的征集和征購。
“鄭州記憶展”對設計所需各類資料準備扎實。尤其是布展大綱腳本編排完整有序,文、圖、表、音像、實物羅列清晰詳盡,為布展形式設計提供了翔實、準確的依據,提高了設計效率,縮短了設計周期。
3.3 項目招標階段。“鄭州記憶展”分設計施工一體化和監理兩個標段國內公開招標。招標時對報名單位資質及業績進行了嚴格要求:
報名單位須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持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資金不少于1000萬元;須同時具備建筑裝飾裝修工程專業承包一級以上資質、裝飾裝修工程設計甲級以上資質或具備設計、施工一體化一級資質;須具有經年檢合格的安全生產許可證,近三年來無重大事故和不良記錄。布展公司2005年以來需具有綜合成就展、檔案專業展等文化項目展覽實施業績經驗,單項合同額不少于300萬元(以合同為準)。
項目經理應具有國家注冊一級建造師資格。布展總設計師(負責人)應具有建筑裝飾裝修相關專業高級職稱,2005年以來具有單項合同額不少于300萬元的綜合成就展、檔案專業展等文化項目展覽設計業績。項目經理與總設計師均應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關系,沒有正在建設和正在承接的工程項目。
“鄭州記憶展”項目組本著制作精良、投入合理原則,選擇具有成功制作大型展覽經驗的裝飾公司進行合作,將腳本的文字升華為觸手可得的展覽成果。
3.4 方案深化與論證階段。“鄭州記憶展”為了保證展覽效果,先后多次邀請了省內方志、歷史、文物、藝術、建筑、裝飾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對布展設計方案進行論證,結合布展腳本和有關專家提出的意見,組織中標單位對設計方案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深化設計和修改完善。
3.5 進場施工階段。“鄭州記憶展”于2012年7月開工以來,展廳監管人員深入工程一線,協調參建各方關于現場工作關系,并要求施工和監理嚴格按照“科技引領、精細管理、團結協作、負重拼搏、安全和諧、優質高效”的“二十四字”方針和管理“零失誤”、工程“零缺陷”、安全“零死亡”、廉政“零案件”、施工“零干擾”的“五個零”工作目標,突出重點抓“三控三管一協調”工作,即投資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協調矛盾。項目在建設單位的大力支持、施工單位的大力配合下按照合同要求保質、保量如期完工,沒發生過一例安全事故,得到了政府質監部門及社會相關部門的一致好評。
3.6 驗收改進階段。展廳于2013年5月完工,工期260天。經工程監理評估:施工方已按合同約定及設計圖紙的內容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務;單位工程所含各分部分項質量全部合格;質量保證資料齊全、完整;相關安全和功能檢測資料完整;主要功能項目的抽查結果符合相關專業質量設計及驗收規范的規定;觀感質量綜合評定為良。對“鄭州記憶展”裝飾裝修項目綜合評定為合格。
3.7 向社會推介階段。“鄭州記憶展”極為重視宣傳工作,向社會大力推介,把參觀人數、參觀人員感官作為評測展覽質量的重要指標。開展以來廣受當地乃至全國部分強勢媒體的充分關注,并在媒體上刊登“鄭州記憶展”展品背后的故事系列報道。在鄭州檔案信息網上設立三維展廳欄目,觀賞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24小時觀看“鄭州記憶展”,猶如身臨其境一般。為擴大宣傳,還推出了精美的小型宣傳折頁及內容更加全面的《城市記憶――鄭州歷史發展檔案圖集》。
3.8 運行維護階段。“鄭州記憶展”形成展品更新機制,及時更新展覽內容。對觀眾提出的意見及時處理反饋,發現錯誤及時更正,使得展覽趨于完善。
總之,檔案部門可選擇以城市記憶展的建設為切入口,從展覽質量保證的各個方面展開工作,從而全面帶動檔案館的征集、保護、研究、展覽制作以及配合展覽的公共教育,從整體上提升檔案館的品質。
參考文獻:
[1]李鑫.博物館陳列中的典型象征符號及其應用[J].中國博物館,2006(01):36~38.
[2](德)烏韋?J?賴因哈特,(韓)菲利普?托伊費爾.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展覽和陳設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關鍵詞:唯物史觀;歷史發展;意識指導
意識的歷史作用
在對唯物史觀進行思考之前,首先要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背景進行說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開頭馬克思便說明了當時德國的思想環境:“據說這一切都是在純粹思想的領域發生的。”①,“德國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都沒有離開過哲學的基地。這個批判雖然沒有研究過自己的一般哲學前提,但是它談到的全部問題終究是在一定的哲學體系即黑格爾體系的基地上產生的。”②指明批判對象是那些純粹思辨式的哲學。“這些德國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問題。”③為我們指明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目的,只有弄清當時德國哲學發展的具體環境這個前提和馬克思的寫作目的才能科學的理解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觀。
人類社會歷史是什么?是物或事件在時間上簡單重復性延續,還是物或事件在時間上的一種發展?或者換個說法,我們說人類擁有歷史,那么那些重復自己的捕食習慣的動植物是否擁有與人類歷史這一定義相同意義上的歷史呢?在這里,我更傾向于將“歷史”定義為物或事件在時間上的延續性發展,而不是簡單的重復性表現,因為那樣會使我們把歷史當作毫無意義的東西。為什么人類能夠擁有歷史。“全部人類歷史的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④馬克思指出人類的歷史形成基礎首先是物質實踐活動獲取生活資料以維持自己的生存。隨后,在說明人類自身生產繁衍是創造歷史的條件后,指出“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⑤這就是人類能夠創造自己的歷史和歷史最初形成的條件與原因。固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人類創造歷史的首要條件,同時,馬克思也指出,實踐是意識形成的基礎。
就人類活動而言,其最初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在于維持自己的生產。人類最開始的“需要”屬于一種動物式的被動本能反應,不具有主觀意識性質。如果人類活動僅是停留在這一層面進行簡單的重復生產活動,那么即便人類擁有生產工具,其本身的活動也與動物的捕食行為無本質區別。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動物,之所以能夠擁有歷史,在于人類的活動不是重復性的物質生產,在于人類意識到了自己需要,發展了自己的需要,形成了為滿足需要的一種具有主觀意識的追求性實踐活動。這種被意識到的本能引發了對需要的意識并促使人類思考如何去滿足這種需要,以及發展了的需要。這種新的需要是如何產生的?實踐是意識形成的條件,卻也不應忽略意識獨立發展的作用。我們說意識指導實踐,這個過程首先是人類意識到了物質,然后基于對這種客觀存在物的意識,人類又發展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簡單的對物質的反映,否則人類社會只是進行簡單的重復性生產活動。而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上的發展,我們才能用超前于客觀物質的意識指導實踐,才能在物質活動與意識指導的辯證過程中推進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
精英人物的歷史作用
在關注了實踐和意識在人類社會歷史中的作用后,我們將視角轉向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馬克思闡述了群眾對于歷史發展的基礎作用,批判了歷史唯心主義和英雄史觀。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歷史就是人類社會的延續性發展過程,而人民作為社會的主體,為人類社會提供了物質生活資料和思想源泉。所謂的精英人物也來源于群眾,受自己所處社會時代的影響。
精英人物與群眾一樣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受環境影響和限制。但精英人物與大眾的一個區別在于,群眾在心理上把自己歸入集體,而精英人物卻相較獨立的發展了自己的思維。群眾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們的思維卻容易局限在社會一員和自我利益的小圈子中。人民群眾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中的個人將自己保守的歸為群體中的一份子。一個群體有一個群體的行為規則,遵守這個規則的個人在群體中受到這項規則對自身和財產的保護,大家都遵守相應的秩序,也就在這個秩序下享有彼此對應的權利。而按照這個規則生活在群體中的個人雖然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在群體規則的影響下個人行為會自覺不自覺的受到群體的影響,選擇與群體相較一致的行為。這將不可避免的導致群體中個人的大眾化,庸俗化,體現為一種與大眾類同,缺乏自主思維的循規蹈矩。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個人都是這種大眾化,安于集體依賴集體的個人。大家都同化為社會的人,都心安理得的重復一般生活,沒有差異與沖突,那么人類社會是否會得到進步與發展,還是成為某種社會模式的循環――如同中國自秦以來的封建朝代更替――是存有疑義的。
而精英人物,雖然生活在一定歷史環境下,受一定歷史條件影響,卻能夠在此基礎上獨立的發展自己,形成對世界的自主思考與理解的個性化內容。當他們對常規社會形態提出差異性看法時,無論是否合理,都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念與影響,與常規思維形成矛盾與沖突,產生社會交流,促進了人們對社會的思考,促使社會發生變化,成為歷史發展的潛在動力與可能性選擇。
人民群眾的各類活動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精英人物則為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發展提供了思考與可能。兩者在人類歷史上各自發揮了各自的作用,為推動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提供了動力。
中國歷史悠久,經濟文化都曾長期領先于世界水平,卻也長期重復王朝更替。同樣,在這個世界上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原始部落族群,他們經歷了漫長的時光流轉,卻并沒有在組織和生活方式上發生本質變化。就社會和歷史發展而言,我們不應簡單的將歷史發展歸為哪一個動力推動的,而應該堅持真正的,對事物進行整體性認識。我們在學習時,不僅要學習文本理論,還應該明白其寫作背景,明確經典作家寫作內涵,正確把握理論,才能為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葛蘭西.《獄中札記》[M].曹雷雨、姜麗、張跣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 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4]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5]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
注解: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頁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頁
關鍵詞:蘇南模式 溫州模式 珠江模式 政府推動型 市場主導型 資本推動型
一、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含義及分類
所謂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對一定區域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特征、經濟發展過程及其內在機理的高度概括。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分出眾多的類型。本文主要從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政府、市場及資本三個因素來進行分析和研究。
從政府管理和經濟運行之間的關系角度來分類,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可分成計劃經濟型、政府主導市場型和自由市場型。我國在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計劃經濟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從經濟領域中逐步退出。政府對經濟不再是過去的行政式的絕對控制,但目前在經濟生活中仍起著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仍在扮演領導者和指揮者的角色。因此,目前中國絕大部分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便屬于政府主導市場型。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和趨同,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將會逐步讓位于市場,從而使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最終轉變為自由市場型或市場主導型。
從資本的所有權來分類。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可分為公有資本推動型、民營資本推動型和外來資本推動型等。其中,公有資本推動型的發展模式已經并將逐漸減少,但目前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仍具有重大的影響。而民營資本推動型和外來資本推動型的發展模式,由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中央政府對個體、私營、外資等經濟成分的放松放活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其典型模式有民營資本推動的溫州模式、外資推動的珠江模式等等。
二、三大成功模式的發展歷史及其特點
(一)蘇南模式:政府推動型+公有資本推動型
蘇南模式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指派所謂的能人來擔任企業負責人,并出資辦企業。政府具有生產者和投資者等多重的職能和角色。所以蘇南模式屬于政府主導型和公有資本推動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蘇南模式形成的時期,蘇南的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然而,蘇南模式在政府推動下取得的經濟輝煌的背后也深藏著以下一些嚴重的問題:
政府不甚合理的集體所有制偏好造成經濟成分的單一和市場發育的滯后。蘇南模式下的企業主要為單一的政府支持興辦的集體所有制的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等民營經濟受到地方政府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壓制,結果造成區域經濟成分單一,抗風險能力差。而且由于經濟的主體是不完全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的鄉鎮企業,又造成區域內市場及市場機制發育滯后。
政府片面的政績取向。盡管蘇南地區在20多年的時間內一直保持了兩位數的GDP增長率。但城鎮與農民人均收入以及就業率的增長速度要遠落后于GDP的增長速度。蘇南地區的地方政府更專注于GDP的增長,而不是更專注于關系民生的人均收入和就業機會的增加。
政府對經濟的超強干預導致嚴重的平均主義和官員腐敗。地方政府將企業生產經營的部分利潤用來建學校、養老院等,平均主義嚴重。另一方面,政府主導下的公有資本推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又為政府官員的腐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從而導致了蘇南不少地區腐敗嚴重和官富民窮的、問題。
(二)溫州模式:市場主導型+民營資本推動型
溫州模式是發展市場經濟的模式,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的模式。在溫州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政府是一種“無為而治”的角色。溫州經濟的發展和壯大主要得益于民間私人資本的推動和運作。因此它是一種市場主導型和民營資本推動型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是典型的“小政府、大市場”結構。
溫州模式的影響范圍不僅僅限于溫州地區,浙江省大部分地區都具有和溫州模式相似的特點,因此有人主張將其擴大為“浙江模式”。溫州模式和浙江模式具有非常多的共同點,所以筆者在此采用浙江經濟發展的數據來對溫州模式的經濟績效進行更大范圍的分析。
浙江模式形成過程中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速度。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年至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突出的是,1997年后,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2002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達2000美元左右。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倍。在最近幾年。浙江省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全國一直遙遙領先。
(三)珠江模式:外資推動造就經濟的巨大輝煌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以東莞、寶安等地為代表的珠三角東部地區成了香港加工業的外遷地,“三來一補”成為其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形式,憑借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及國家優惠政策傾斜的優勢,很快就形成了舉世矚目的“珠江三角洲經濟模式”,簡稱為“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使得廣東經濟取得巨大的成就。經過20多年的強勁發展,廣東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從一個較為落后的邊陲省份,一躍而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年均增長超過13%,在國內實為罕見,人均GDP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陸地面積只占全國1.85%的廣東,貢獻了占全國1/9的經濟總量、1/7的財稅收入、1/4的外資總額、1/3的對外貿易金額。
但珠江模式存在以下的一些問題和缺陷:經濟對外依存度相對偏大;產業層次較低、企業規模偏小、資源消耗較大;存在出現產業空洞化和拉美化的隱憂。珠江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屬于外資推動型。但隨著該地區土地供應接近枯竭以及低工資優勢的逐漸喪失。資本的逐利性必然使外資將產業和資金轉向其它低工資、低地價的區域,從而使本地出現產業空洞化和拉美化的隱憂。
三、三種成功模式對我國其它區域經濟發晨的適用與借鑒意義
(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制度創新
在蘇南模式形成的時期,政府對經濟的超強干預為企業的發展解決了在當時單純依靠企業個體的力量難以解決的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制約。從而使其利用當時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空隙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當時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發展模式。但在現時新的經濟條件下,由于其政企不分、產權不清的致命缺陷,已不再具有適用性,蘇
南模式面臨改革和創新。政府應改變以前那種對企業的超強干預,從經濟領域中逐步退出。著力建立完備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權制度,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同時。蘇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在中國的國情下,政府對經濟適度而合理的行政干預和管理有時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并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重視民間資本和市場的巨大作用,公正平等地對待民營經濟和民營資本
溫州模式的形成完全歸功于個體私營企業及民間資本的推動。它的成功證明了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溫州模式與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和特點是一致的。溫州模式下的私營經濟與公有經濟相比具有產權清晰、歸屬明確、權責分明、經營靈活、市場反應快、經濟效率高等突出優點。因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應重視民間資本和市場的巨大作用。公正平等地對待民營經濟和民營資本,并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合理利用外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珠江模式利用外資發展區域經濟的方式在短期內能快速提升一個區域的經濟實力,是一種易被復制和模仿學習的模式。在現實中,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的需要,也多熱衷于模仿和采用這種模式。但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多給外資企業以超國民待遇。這種做法,在外資企業為地區經濟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壓制了區域內有潛力的民營企業發展和成長的前景,有可能得不償失。而且。產業利潤的大部分往往被外資企業所拿走。區域從外資中得到的利潤往往只占產業利潤中的很小的一部分。隨著區域土地、人力等成本的上升,外資未來的撤離和轉移不可避免,區域經濟可能因此受到極大損害。外資推動型的經濟繁榮難以長久持續。因此,地方政府應摒棄對外資的盲目崇拜和依賴,合理利用外資,同時應大力鼓勵和支持本地的民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藝術 重構 傳統 歷史文脈
中國的公共藝術發展正處于深層的變革之中。“重構”是“以適應新時代需求為根本立足點,把原始系統之間或某一系統內部的形態之間舊的構成關系進行破壞、打散,并根據創作者主觀意念和社會客觀現實需要,在本系統內或系統之間進行重新組織構成,形成一種新的秩序關系。”①可以簡單解釋為系統的重新組織構成。我們要重構傳統意境,就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運用當代創作手法,將公共藝術作品本土化,進而探索中國當代公共藝術歷史文脈把握與創造性發展。
一、對傳統文化是繼承還是割裂
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過渡的重要階段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公共藝術作為發展中的一部分,其產生離不開城市母體的孕育。挪威建筑師、歷史學家諾伯格?舒爾茨曾經說過:“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構圖游戲,形式背后蘊含著某種深刻的涵義,每一場景都有一個故事。”城市是靠記憶存在的,喪失記憶的城市即意味著文化根脈延續性的斷裂以及城市精神的消隱。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為現代設計留下了許多可利用的元素,如象形文字、飛檐斗拱、吉祥圖案等,它們是古代文明高度凝練的載體。在物質文化、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傳統元素依然是現代公共藝術設計最直接的素材語言。但當城市發展的進程加快后,開始出現拋棄傳統、生搬硬套、與城市或地方文脈完全割裂等現象,如在公共藝術上對西方藝術作品流派的拙劣模仿,競相建設景觀大道、公共廣場,雕塑出現了低水平的復制和盲目跟風等,公共藝術顯現出與文脈脫節的情況。雖然東西方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也都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不應該完全照搬,應該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民族文化的發展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所以,作為城市有機組成部分的公共藝術必然要成為城市歷史文脈的載體,讓人們在與公共藝術品的交流和互動過程中察知歷史、看到文化、體悟精神內涵。
二、尋覓地域文脈的表達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各式各樣的公共藝術都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性。如常見的建國十大建筑配套公共藝術群、首都機場和北京地鐵站壁畫等現有的公共藝術都體現出了歷史的積淀。這些足以證明公共藝術規劃與設計的根本是對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特征的把握,同時也是強化城市身份與個性的方法之一。
另外,有一些知名的建筑藝術創意區,如北京的798工廠、成都坦克庫藝術中心等藝術區,還有如“1號地”“環鐵”等眾多成為各種藝術形式密集出現的公共藝術展示交流區。它們位于距離市中心很近的老工業廠房處,因為城市職能的轉變而遷出,部分區域已經形成了明確的風格。因此,公共藝術的規劃設計要與現有建筑相互協調,要把舊區的公共藝術與現代社會發展特點相結合。而這些現有的建筑藝術創意區在對原有文化的把握與現代特點的結合上做得比較突出。
西湖山水的改造歷史悠久,隨著西湖的全面“公共化”,其就是一個巨大的公共藝術作品。西湖在藝術重構過程中,既重塑了傳統歷史中的內容、場景、元素,又引申擴展了原來自然環境的主題和個性,所以這種重構的源泉就是把握本身的文化脈絡,對場所所在的歷史層面進行挖掘。這不是單純的形式或者符號,而是更具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對永恒的自然場所精神的提煉,把場所的本土元素,片段重組甚至解構融入重構過程中,從而在創新中感到濃厚的本土韻味,而并不會缺乏公共藝術的歷史傳承和場所精神。
近當代,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傳統的中國建筑式樣也漸漸結合了西方建筑的表現形式。20世紀初建成的哈爾濱市的“中華巴洛克”建筑,其結構特點是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傳統的,立面造型則是“巴洛克”式的,呈現出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采用吉祥意義圖案裝飾,以牡丹、蝙蝠、石榴、盤長等為特色,把“巴洛克”的建筑風格融入了民族傳統之中。哈爾濱的巴洛克建筑群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哈爾濱市政府在確保延續歷史文脈的前提下,為了滿足現代生活需要,組織對中華巴洛克舊區建筑群的公共藝術進行改造,延續城市脈搏,讓中華巴洛克風格與文脈相統一。今天的道外中華巴洛克旅游文化區是哈爾濱公共藝術區的標志,體現了城市的整體風貌。
三、公共藝術的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的重釋
新老文化元素傳承城市歷史,公共藝術在當代的城市中呈現的形式就像刻錄著無數不可再生的城市歷史文化信息的媒體,城市規劃中,時時碰到歷史文化遺存的老環境,然而中國當代城市發展總在強調創新,但往往是破壞性的創新。其實當代藝術需要在傳統文化上創新,傳統文化重組的目的就是在尊重大眾對城市歷史、文化和情感的同時滿足其對美的需求,使民眾的生活品質得以提升,這就是現代城市進程對傳統文化的概念重組。
城市應從自身文化的特點出發進行設計與規劃。在現代工業和數字文明并存發展的公共藝術文化時代,城市的規劃理念與建設經驗日漸成熟。城市在打破和重組的區域概念的同時,文化范圍同樣會被重新整合和定位。只有讓公共藝術在整合歷史文脈的范圍內形成自身的文化體系,現代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文脈才會得以延續。
我們阻擋不了歷史腳步,但無論何時,當代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都會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在重構歷史文化上,既要使用信息化帶來的便利,又要保持對歷史文化尊重的姿態,這樣才會促使人類文明的進步。公共藝術要提倡并表現當代社會的新鮮經驗,充分發揮當代文化條件下公共空間中藝術家的創造潛力。現今,中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城市文脈流失、人文精神缺損,這就需要探索傳統文化脈絡與日益發展的經濟文化、公眾文化相適應的現代語言。
公共藝術承擔著城市形象大使的重要角色,肩負著歷史責任,平衡著人文與城市功能之間的關系。因此,其應在時代的進程中體現人文關懷、傳承城市文脈。當代藝術應該以此為精神導向,不僅要滿足人的必要性活動,更要激發人們參與到社會性活動中,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代公共藝術創作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要在尊重文化歷史和公眾情感的基礎上,對那些有益于社會發展和促進審美文化的方面加以發掘、提煉和表現,使之以公共參與和共享的藝術方式表達出來,深化創新,使其為公眾空間營造一個內容豐富的精神家園。
注釋:
①建筑師編輯部.建筑師[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189-195.
參考文獻:
[1]朱廣宇.重構傳統建筑裝飾與室內設計的本土化創新[J].新美術,2010(3).
[2]于艷.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季欣.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現狀及發展態勢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0(5).
關鍵詞:職業素養;國際商務禮儀;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0-0213-02
廣東省作為中國外向型經濟最發達地區、與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聯系最緊密的地區之一,國際貿易一直以來在區域經濟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出,“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游和創新中心。” 因此,結合廣東區域經濟發展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向需要對國際貿易技能型課程進一步整合,使人才培養模式與實際職業的匹配度更加契合,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內外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珠三角地區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
國際商務禮儀是國貿類專業的必修技能型課程,是人們商務活動的行為規范和準則,是企業文化、企業理念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商業服務類企業對自身形象和員工形象越來越重視,現代商務人員的言行舉止代表著企業形象、商務角色和商務責任。掌握國際商務禮儀的知識和技巧,在合適的情境中加以運用,能塑造良好形象,展示職業素養,傳播正面影響力,擴大商務交往,對個人和企業的發展都會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傳統單純的教科書式商務禮儀理論教育與現實社會人才培養相脫節,隨著對學習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入,利用情景、協作、交流、意義等學習環境要素,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情境式學習理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學生自我實踐為主,教師適時輔導、積極引導,實現學生與指導教師、學生與網絡資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產生一個發現并主動建構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有效地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綜合建構,培養素能結合、技術應用型的高等職業人才。
一、課程開發的對象和目標
國際商務禮儀課程的開發突出情境性、示范性、參與性、互動性的特點,課程項目以課內實踐或模擬實踐為主,教學場地以外貿實訓室為主。外貿實訓室模仿一般外貿企業的工作環境,分設了辦公區、洽談區、板房以及形體訓練區等實訓區域,讓學生能夠在仿真的實際工作環境下進行擬實操。在國際商務禮儀一體化項目教學中仿真未來就業崗位。各班成立模擬公司。各模擬公司都有具體的公司名稱、公司簡介、產品(服務)說明、組織機構以及名片,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經歷在公司任職。教學過程中所有的能力訓練項目、情境模擬實訓都是在仿真模擬公司間進行。
目前該課程培訓過的學生有兩類,分別為大一剛入校的新生和大三即將赴企業實習的畢業生。新生剛從高中階段過渡到大學,可塑性和積極性很強,但是在與人交往和與社會交往方面能力較顯不足,在第一學期開設該項目教學對塑造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起到關鍵作用,有利于培養國際商務類實用性技能人才。大三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且正在為求職做各項準備,在第五學期接受該項目的訓練,有利于他們找準自身優勢,對就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課程組以能力為導向,從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入手完成過程教學,將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后拆分成若干任務,讓學生在設定情境下,依托教師的幫助,獨立完成任務目標,學習各項實用技能。拆分的教學內容會靈活根據不同教師的實際技能進行分工教學,既可以讓不同的老師教授自己最擅長的技能部分,又可以解決多平行班上課師資不足問題,同時又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二、課程實踐教學體系設置
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和情境的理解也各自不同,教學過程要通過精心設計,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進而融合,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求教師要結合實際工作的需要,設計出新穎真實、知識和趣味相結合的實踐場景,使學生自覺成為學習的主角。同時,實訓項目成為師生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和發揮性。
通過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就業崗位群工作分析,明確了崗位所需能力要求,確立了國際商務禮儀課程的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和知識目標。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設計課程能力訓練項目,以職業實踐活動為主線,打破傳統的按照知識體系進行教學的模式,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將教學體系分為若干個項目模塊。基礎模塊和綜合訓練模塊根據教學實踐情況穿插安排,在介紹課程概論時提前布置好任務書以便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比如在儀容、儀表、儀態商務形象模塊訓練之后,安排學生進行綜合實訓的項目。即根據教師設置的特定情境(例如和主管一同前往供應商處洽談合作事宜,該供應商規模和名氣很大),在組內挑選合適的模特,進行整體形象設計(包括化妝、發型、著裝等),然后組內設計人員簡要介紹并接受教師的提問和點評。
三、運用建構主義教學項目模塊的設計
教師分模塊示范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把傳統的教科書式和PPT式灌輸式傳授改變為以實踐為中心的體驗式學習,結合每一位學生的自身經驗和性格特點,更真實更深刻的塑造“私人訂制”式的教學體驗,使學生在認真投入的情境中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比如在儀表項目中,不僅讓學生掌握商務著裝知識、了解TOP國際著裝原則、熟悉飾物的佩戴知識,更注重每個學生的個人特點和訴求。經過個人自我掃描和小組內討論,進一步確定符合個人風格的服裝色彩及款型搭配。在熟知色彩搭配的前提下,綜合個人的外貌、風格、修養等多重因素,幫助學生利用樣品服飾搭配穿出適應不同場合的服裝效果。
儀態項目訓練環節中,在站、坐、行、蹲姿態的基本知識講解和示范之后,教師更注重設置不同的場合,在靜態、動態交互的情境中一對一、一對多的集中式高強度訓練。讓學生在情景練習中真切體會到商務人士莊重穩健的站姿、瀟灑魅力的走姿、具有信任力的坐姿,會給對方留下令人愉快、不可磨滅的印象;在語言項目環節,從情境設計出發,營造迎接新同事、電話面試、客戶投訴等不同的仿真場景,幫助學生分析聲音的長短處和談話技巧;在用餐項目環節中教師在實訓商務洽談區設置了小型沙龍,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書,從咖啡和茶的基本種類、沖泡技巧、上茶、喝咖啡的禮儀,由學生自主設計角色細節并實踐,最后教師點評、總結,整個過程在輕松自然卻充滿知識性的氛圍中完成。
四、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創新
傳統的閉卷筆試已經遠不能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高職教育,考核內容應側重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大應用和創新的考核。課程體系的實踐開發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的革新,還應考量課程考核方法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公平性,把“形成性考核”、“過程考核”、“全面考核”等理念貫徹到改革當中。同時把學生在項目中的仿真演練拍攝、錄制下來,建立和學生雙向溝通的機制,反饋、交流、總結后不斷提高,使考核方式真正體現教與學的績效,并對教學改革起到促進作用。
本課程設計的每個項目都會進行現場過程考核,學生需要針對項目所需技能進行演練并在教師前展示,得分占總評的30%,綜合訓練仿真場景測試是階段性考核,學生需要在相關情境下展現自己各階段內所學技能并加以綜合運用,測試成績占期末總評40%;在以上兩類考核中,評委老師會對每組的情景進行打分,依各組得分進行排名確定其相對得分,設置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檔梯度基礎分,組員個人成績以小組得分為基礎并參考整個過程中的參與度進行個人加分。這種考核方式解決了以往按照小組表現給定統一分數,從而忽視了表現突出的個體,容易出現的“搭便車”問題,同時兼顧了團隊中成員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為了對所有項目所學知識進行整理和回顧,在課程結束時也給學生安排了國際商務禮儀基本理論素質筆試考核,筆試成績占期末總評20%,皆是上課重點介紹和講解過的內容,注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最后,職業素養考核部分占總評的10%。這一部分主要考察學生到課情況和愛崗敬業、守時守信等良好的精神風貌。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往往需要通過先給學生見識“魚”,然后再幫助學生探索如何去“漁”。工作中知識的更新速度和環境的發展變化都要求學生具備更多的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環境的營造著、情感的支持者、信息的咨詢者,應盡可能的創設職業崗位中常規的工作情景。筆者經過近三年在商科類專業國際貿易實務、報關與國際貨運等17個教學班的國際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基于建構主義情境項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在提高職業技能方面已經顯現出積極的成效。學生普遍反映,“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練過”。這種教學模式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枯燥的內容生動化,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易于接受,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文廣.《國際貿易實務》立體化教學包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4,(31):49-50.
[2] 田芳.“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在商務禮儀課程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0,(4):82-83.
[3] 王文麗.商務禮儀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商貿,2011,(10):195.
【關鍵詞】裝飾裝修;安裝工程;監理措施
甘肅會展中心建筑群項目大劇院兼會議中心工程2008年11月開工,2011年6月20日通過了工程竣工驗收,1013年獲得建設工程的最高獎“魯班獎”。筆者作為項目的總監代表,有幸參與了工程的監理工作,現將項目在裝飾裝修、安裝過程中,采取的一些監理措施整理如下,與大家共享。
1 方案先行,奠定理論基礎
本工程質量目標是“確保飛天金獎,爭創魯班獎”,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主承包單位和各專業分包單位分別編制了創優實施方案,監理部制定了《大劇院創優工程監理實施細則》及《創優控制計劃監督管理記錄》。業主和監理對各個省獲得魯班獎的項目在細部做法上的精細化施工進行了整理、匯總,并編制了魯班獎集錦音像資料,多次組織主承包單位和各專業單位觀看學習,結合大劇院項目的實際,進行討論,明確各部位的具體做法。
2 多方考察,學習先進工法
在工程的裝飾裝修、安裝過程中,為了達到滿意的效果,業主單位多次組織監理、施工單位主要管理人員到國家大劇院、武漢琴臺、廣州歌劇院進行參觀學習,對重點部位的裝飾裝修、安裝先進工法進行現場考察,用以指導現場施工。
3 樣板引路,做到有的放矢
采用樣板引路先行,如材料樣板引路,工藝樣板引路,驗收程序樣板引路,質量標準樣板引路,成品保護樣板引路,確保工程質量有實物標準。比如在大面積石材鋪貼、干掛前,選取四層大走道的一段作為樣板墻,樣板墻完成后組織業主、監理、施工及有關專家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再進行大面積鋪貼和干掛施工。在會議廳裝飾裝修大面積展開前,選取金昌廳為樣板廳,為其它廳的裝飾做法提供材料、質量驗證的依據。在衛生間裝飾裝修開始前,選取四層會議區衛生間作為樣板間,對墻面、地面排磚、潔具、吊頂安裝進行各方會診,確定方案后,再進行大面積施工。
4 創優方案掛牌,明確施工標準
在地面磚鋪貼、石材干掛、屋面缸磚鋪貼等亮點項目實施現場,制作懸掛創魯班獎亮點實施牌,標明實施部位,責任人及規范要求偏差值,現場控制指標高于規范要求,并在工序施工前,監理部與項目部有關人員共同對操作工人進行技術交底,明確驗收程序及標準,不但使每一位操作人員知道所施工項目的質量控制標準,而且現場監理人員和施工單位管理人員標準一致,不存疑問。施工單位質檢員及現場監理隨班檢查,隨時發現問題及時現場解決,整個工程施工過程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5 加大檢查力度,對質量問題不放過
一個優質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各個方面優異的集成。這對工程的施工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的施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由一個個小工序、小節點組成的,任何一個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目標的失敗。抓好質量管理,注重施工過程細節控制是業主、監理、施工各方都要認真抓好的。針對大劇院室內裝飾裝修創優“亮點”,我們對重點部位基本做到了全數檢查。例如,大劇院墻、地面石材干掛鋪貼,在石材鋪貼之前,我們對石材排版進行嚴格審查并對現場放線、試鋪進行跟蹤檢查,配合施工單位技術人員對施工操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和指導;對施工過程中發現的材料色差、未按操作工藝施工等問題不放過,及時口頭或書面指出,并在相應位置粘貼“整改通知單”,詳細列出問題所在,監督施工單位整改。
為保證大、小劇場特殊的聲學要求,其天花墻面設計采用了GRG等新型建筑裝飾材料。我們根據設計深化圖紙及施工單位專項方案,對其安裝過程進行旁站、平行檢查。針對安裝吊桿及結構構件采用焊接存在焊縫長度不夠、焊縫不飽滿等問題,監理部通過多方論證及結構驗算,提出“固定鋼構件采用機械連接”的合理化建議,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勞動強度且有效地保證了施工質量。
各種裝飾材料進場后,由監理見證拆箱,詳細核對品種、規格、數量等是否符合要求,對材料有裂紋、缺棱、掉角、翹曲和表面有缺陷的,立刻剔除。在墻面、地面大理石施工前,詳細檢查墻面、地面預埋管線的施工情況,做到上道工序未完成、質量不合格,不能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6 隨時召開協調會,解決現場實際問題
大劇院工程牽涉到專業特別多,既有土建、裝飾、消防、空調、電梯等常見專業,又有舞臺機械、泛光照明、燈光、音響、水景、幕墻等不常見專業,相應的專業承包單位多,再加上建筑、結構設計與各專業的設計存在許多錯、漏、碰、缺等問題,監理協調的工作量特別大。監理部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隨時召開現場協調會,召集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匯集各方意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特別是在施工后期,監理部協助業主每天晚上召開各方協調會,總結當天工作,安排第二天工作,做到處理問題不過夜,當天的工作必須當天完成,以確保總體計劃的完成。
7 配合業主搞好“三優” 競賽活動,推動工程良性發展
大劇院兼會議中心工程是甘肅會展中心建筑群項目的一部分,在監理部的大力配合下,業主從2009年7月份開始,在項目上開展了質量、安全、進度“三優”競賽活動,監理部首先督促施工單位對施工人員進行有關競賽活動的學習及各分部分項工程的安全和技術交底;做好“三優”競賽活動的落實工作
8 成立“聯勤”小組,為工程安全保駕護航
工程進入裝飾裝修、安裝階段后,大量的人員、設備、材料進場,工地安全形勢十分嚴峻,經監理部提議,由各承包單位及監理部抽調安全人員成立安全“聯勤”小組,要求各單位所有施工人員(包括業主、監理及各單位管理人員)必須佩帶胸牌(卡)進入工地。對施工區域內所有的洞口、臨邊防護劃分責任區,由兩家內裝單位對各自施工區域具體負責。聯勤小組每天檢查施工臨時用電線路敷設、各單位施工區域垃圾的清理、現場材料的堆放、電焊作業時接渣斗的配備、消防設施的配備、辦公區域的用電管理等等內容,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單位發整改通知單,限期整改。安全生產始終處于可控狀態,安全情況穩定。
9 取得的成效
9.1 2013年獲得建設工程的最高獎“魯班獎”。
9.2 2012年獲得甘肅省建設工程“飛天金獎”。
9.3 2010年獲得甘肅省“三優一文明工地”。
9.4 監理部總結的甘肅大劇院兼會議中心工程建設規模,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環保“四節一環保”方面,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措施方面,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方面,落實“科技、環保、人文、節能的建筑理念方面,技術的先進性、材料的性能、施工工藝等方面共45條工程特點和亮點,根據這些特點和亮點,監理部組織編寫的《甘肅大劇院兼會議中心工程創優監理規劃及實施細則》在業主組織的競賽評比中,獲得一等獎。
9.5 監理部在連續兩個季度的“三優”競賽評比中,因協調力度大,質量、安全文明施工、進度等方面抓的到位,受到業主的紅牌獎勵,并獎勵現金40000元。
禮儀課的講師也多起來,他們組建團隊,研究如何在高職高專學校上好禮儀課,結合崗位的需要,明確定位、目標清晰、教學內容合理、教學方法得當,使得這門課更趨于科學化、合理化,社交禮儀課得以快速成熟起來。教學工作中,在對禮儀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及多次操作訓練中,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美學,如何展示禮儀中的美,是禮儀學習能否成功的一個標準,而將美學融入到禮儀的學習過程中,甚至用美學來指導禮儀教學,這門課才可以更上一個臺階,顯示出禮儀的靈魂與魅力。
一、打造個人形象美
如何從外部形象上來塑造自己,這是大學生們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學習禮儀要從儀容、儀表、儀態入門,教師們展示一些圖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來闡釋禮儀的含義,如:禮儀小姐、空姐、旅游服務部門等從事禮儀工作的美麗形象,她們著裝統一、發型簡單大方,有著甜美的微笑和劃一的舉止,給人的感覺是賞心悅目,這種對美的欣賞是對禮儀的初步認識,是吸引學生并產生興趣的第一步,學生看到的是“亮麗、年輕、活力、統一”的畫面,看到的是儀表(服飾、發飾、化妝)的外部修飾,儀容(面部表情、神色、目光、情緒)的調整,儀態(心態、語態、體態)的充分配合,三者相輔相成、渾然天成,才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欣賞這些畫面時不忘展示另一組圖片,這一切是付出勞動的成果,她們微笑時咬著筷子,站立時頭頂著書,雙腿夾著薄紙,時刻記著“頭正、肩平、胸闊、背平”,甚至要花費整整六周的時間來糾正習慣的訓練,讓學生認識到美是收獲于勞動和堅辛的付出的。
二、習慣運用舉止美
不只是在社交場合中,禮儀才顯示出用武之地,如何遵從握手、介紹、接待、拜訪、用餐等禮儀,這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掌握禮儀知識的關鍵,我們說禮儀是為了表達尊敬的行為規范,在彬彬有禮的行為中你會感到,原來規范的舉止給人文明、舒適的感覺,相反,在用餐中的大呼小叫、旁若無人、刀叉亂用、說話噴飯等現象看起來只有一個感覺,丑。用餐是一種公共場所禮儀,從中體現的是對飲食文化的尊重,這種尊重是在安靜中體現的,是對美味享受的增值。
再如接待,它展示的是一個單位、部門的形象,讓來訪者感受到如沐春風,受到尊重和重視,是現代企業、部門的形象展示,在信息靈通、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美好的形象是各部門的活廣告,讓人們在舒適、和諧的環境中工作,工作效率也會倍增。
小到個人印象,大到國家形象,在公共場所禮儀(交通禮儀、乘車禮儀、游覽禮儀、電梯禮儀等)中展示的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素質。禮儀并不僅僅代表個人,它是集體的約束和要求。舉止美是一種心甘情愿的約束,是一種小我尊從大我的奉獻。
三、說話盡顯溝通美
社交場所中最重要的舉止是“溝通”,可以說形象、其它舉止都是服務于“溝通”的,學習禮儀后的成敗標準,是看他學習禮儀知識后,是否更利于合作,更有效地溝通,包括:文字溝通、語言溝通、體態語溝通、眼神溝通、心靈溝通。“怎樣說話,如何交流”,是與人合作的能力,語音美首先會讓人心里舒服,其次,適當的場合恰當的講話,使交往變得簡單而高效,減少誤會、獲得雙贏。
溝通,是學習禮儀的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教學中通過做游戲、分析案例、角色扮演、場景模擬等來練習,學生掌握了初步的溝通理論,拿破侖說“ 成功的基石是口才、交際和心理”,因此要求學生練習時首先要從語音美練起,注意講普通話,第二練習語言美,要講文雅語,第三要注意談話禮節,不打斷,不補充,不糾正,不質疑等。
只有那些雅俗共賞、不帶有個人攻擊性的、不存在個人偏見的、不帶有個人強烈的政治和宗教觀點的、不具有性別歧視的、不帶有色彩的、不給人們的燦爛情緒上播散憂郁的內容的談話,才不會抹殺你優雅的形象。溝通美是智慧的象征。
四、過程蘊含人文美
禮儀知識“細而多”,這時,不斷地出現文學的排比句來總結,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禮儀課堂中感受到人文魅力,彰顯素質教育的目標。
如:學習之初,以討論孔子的名言“不學禮、無以利”開篇,學習基本的儀態后概括為“細節之處見風范,點滴之處定乾坤”,學習說話禮儀后,學生喜歡說一句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練習舉止前使學生懂得“未曾學藝先習德,未曾習武先學禮,未曾開口先有禮”的道理。而通迅禮儀中講的就是“聞其聲可知其德,閱其辭可知其人”,公共場所禮儀讓學生思考“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讓禮一寸 ,得禮一尺。”的道理,最終學生感受到“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我們國家本來就是禮儀大國,與國際禮儀的接軌,使中國禮儀國際化,國際禮儀中國化,禮儀中的人文美更加體現出我國禮儀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
五、堅持在于心態美
沒有對世事人情的樂觀寬厚、淡泊名利,沒有對生活的熱愛、感恩的心情,是不能常具備好心態的,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美,那么禮儀圖有其表,沒有魅力,不具感染力,只是曇花一現。有了好的心態才會保持微笑的面容、明朗而清澈的眼神、寬廣的心胸、大方的舉止。
禮儀的美是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結合,要有外表的形象塑造,練習基本功,通過發型、面容、服飾、裝飾、體態等呈現一個美好的外在形象,而內在美更需要修練,充實內涵,提高素養,不斷學習,不停思考,是一個長久的功夫。外在美能夠短時獲取,內在美則需要時間的錘煉,先有外在,或先有內在,都是可能的,而兩者同時出現,是完美的結合,是禮儀追求的最高境界。心態美決定其它范疇的美。
禮儀學是要研究人際關系的,其目的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均感舒適、和諧相處,決不是什么請客送禮、互相利用的庸俗關系學。禮儀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借助禮品表達誠摯的情感是必要的,但如果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送去價值超過一定限度的物品甚至金錢,那就有行賄之嫌,也就完全背離了禮儀的本義和宗旨,玷污了禮儀的形象。招待朋友及宴請也是交流情感的需要和禮節的要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簡樸盛情,“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自然、愜意、舒適成為千古美談。那種“離欲望利害之念,而自然感愉快者,名曰審美學”,“體現美學生命力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即大美”。
參考文獻:
[1]劉天際.淺談21世紀的教育美學[J].中國科學創新導刊,2010,(22).
經過幾年禮儀教育的實踐,我們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將禮儀教育教學活動與習慣培養相融合。
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將禮儀內容,融入其中。小班以生活基本技能的掌握、文明用語的學習為主,如來園、離園禮儀、進餐、盥洗禮儀的培養,而中班以午睡、活動區、戶外活動的禮儀為主要內容,大班則是以課堂禮儀、升旗禮儀、文明交往禮儀為主的教育活動。
文明禮儀,不單單是早上見到老師和同伴的深深鞠躬,而是要將禮儀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去,做到:處處皆文明,凡事要有禮。班級老師不僅教會孩子洗手、喝水的方法,還要讓孩子學會節約用水、喝水接水要排隊;既要教會孩子吃飯不挑食,還要讓孩子學會怎樣做才是文明進餐;既教會孩子們如何與人相處,又知道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活動區禮儀”的學習,讓孩子們學會用文明的語言與同伴交往,也知道怎樣用文明的言行解決與同伴間的矛盾。“課堂禮儀”的學習使即將上學的孩子們知道了如何專心聽課,什么時候該舉手發言,正確的看書、執筆姿勢,整理書包和文具的方法。小班孩子學會的文明用語能夠隨口說出,中大班孩子擔任的幼兒園禮儀隊的工作出色完成。上下樓梯有序不擁擠,外出游園時文明有禮的行為處處得到贊揚和羨慕。班級常規秩序良好,減少了意外事故的發生,使禮儀培養的行為成為老師們班級常規管理的好方法。
2.開展大型的禮儀月教育活動。
我們以《大手牽小手 文明你我他》為主線,開展了《讓文明走進你我 共筑愛的家園》《愛與文明同行 溫暖你我心田》《弘揚禮儀文化 習慣鑄就未來》為主題的大型文明禮儀月活動。在班級中評選“文明天使”“禮儀寶貝”,在老師中評選“文明之星”,在家長中評選“文明家長”。一張張獎狀都代表著大家的榮譽和進步,更顯示了文明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和幸福。由家庭為代表參與的“家庭文明禮儀故事DV大賽”得到了家長的廣泛支持和參與,為孩子們美好的童年留下了珍貴的印記,同時,對于家長們文明禮儀意識的提高也是一個觸動。家庭成員一起誦讀《弟子規》,家長們給孩子們講“二十四孝”的故事,《弟子規》里的話成為家長教育孩子的好幫手。每次的禮儀月成果展示會上,孩子們快速穿脫衣服,整理物品,文明歌曲表演唱,文明行為展示,都向家長們傳遞著幼兒園教育的成果。家長們紛紛用文字和語言表達了孩子的變化,文明的感動以及禮儀月活動對于家庭和諧的意義。
3.“四個一”活動的開展,彰顯幼兒園禮儀特色。
每天一個文明小禮儀與老師一起接待來園的幼兒,每周至少一節文明禮儀集中教育活動,每月評選一次文明小天使的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大型的文明禮儀月活動的持續開展,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禮儀知識,也是對文明禮儀行為的鞏固。孩子們在老師、家長、同伴的鼓勵中,一天天成長,一天天進步。
4.家園同步,事半功倍。
各班“家長園地”以及網絡“班級博客”建立與家長架起溝通的橋梁,班級近期的教育重點,以及家長配合的內容得到及時告知。老師們在“家長聯系本”中寫下孩子每天的進步,班級博客里有孩子們每天學習生活的照片。我們向家長下發了《家長行為規范》《文明禮儀你我他》禮儀專版小報,要求家長們能夠以身作則,為幼兒做文明表率。特別是“文明家長”的評選活動,讓家長們觸動很大,以前看似很復雜的家園矛盾,在文明的交流中迎刃而解。
5.營造良好的禮儀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