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是指特定的階級或政治團體,以特定的社會政治目標為指引,有目的、有步驟地對人們群眾持續不斷地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與影響,以此能夠轉變人們的思想,從而可以指導人們正確地從事不同的社會活動。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用
1、增強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思想道德教育在社會文化的構建中,教育者不能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利用新思維承擔社會對學生思想道德教化的責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社會意識形態,并強化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只有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框架,增強學生“三觀”教育,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
2、保障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通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等綜合性教育舉措,逐漸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以此適應時展與社會進步的現實需要,并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提社會對高校學生的認可,以及現代化的建設進程。
三、我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現狀分析
1、側重知識教育,輕視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在我國高校在組織教學管理中,對專業知識教育比較重視,由于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性,見效慢的教育過程,而專業知識教育關乎學生就業、高校之間評比等方面內容,屬于時間短、見效快的教育過程,致使部分高校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輕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導致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良莠不齊。
2、側重教育形式,輕視教育效果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在高校的日常教學過程中,負責思想道德課程授課的教師,在課題上采取滿堂灌、照本宣科、空洞講解、缺乏理論聯系實際,沒有正確領導學生對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視與理解,致使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等不和諧現象。這種授課過程中只重視思想道德課程的教學形式,卻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導致高校思想道德建設形同虛設,更不會使思想道德內化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學生對于老師的授課內容根本不理會,最終致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過于形式化。3、側重理論教育,輕視道德榜樣引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思想道德授課教師不能只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理論灌輸,更要通過實例感染教化學生。在我國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一直高度重視典型示范性教育。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的榜樣示范性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越來越被忽視。雷鋒精神是我國典型榜樣教育的模范,鼓舞幾代人。但是對于當代大學生卻沒有了時代感,不能再大學生活中引起共鳴。我們要樹立具有時代感、認同感的典型人物、事件,促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開展,進而抵制不良思想在校園中滋生、蔓延。
四、我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徑探析
1、轉變觀念,強化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觀點理念,只有思想德育工作者不斷更新其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態度、強化教育模式,進而促進我國思想道德教育。第一,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國家德育教育的指導思想;第二,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思想德育教育體系建設的整體結構,了解本校學生基本特征,有針對性、符合實際情況的制定時候學生發展的德育教育課程體系;第三,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的多與學生溝通,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質。
2、與時俱進,細化并完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內容
經濟日益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國際交流合作頻繁化、國際格局復雜化、國內改革深入化。在國際國內宏觀大背景下,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細化我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第一,在德育課程教育方面,要因地制宜、立足學校學生教師特點、把握校情,積極解放思想,制定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符合社會發展的德育教育課程體系,進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第二,在高校德育教育課程體系下,要細化其具體課程內容、教育目標,保障學生思想健康穩定發展,避免學生誤入歧途。
3、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僅傳授思想道德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實踐教育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嚴重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因此,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隊伍的素質建設,給學生做第一個榜樣,做好第一個示范。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良好的職業道德,努力勤奮的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努力提高教學和學術研究能力。保持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靈敏度,把握教學方向與教學目標。解決實際向題的務實合作合作精神。
4、建立健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考評體系
評價思想道德教育狀況,是在研制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方法和技巧,對思想道德教育的結果做出分析與判斷的過程。思想道德教育狀況的評價一方面有利于檢查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達到了教育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由信息的反饋來糾正思想道德教育的缺陷和不足,以便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整改,從而有效地優化思想道德教育機制,真正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因此,要充分調動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全面評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評價范圍要遍及教育的各個環節與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組織開展情況,特別是要調動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共同構建適合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考評體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構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改革、創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模式、管理體制、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徑,發揮思想德育教育功能,促進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作用。
作者:張冬冬 單位:長春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關旭.我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現狀及優化路徑探析[D].長春工業大學,2014.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擇業觀
我國高校的現代教育體系中,通常都會設立一個就業指導中心,以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就業相關的問題。在高校就業指導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還可以幫助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同時還能幫助大學生排解就業壓力,幫助學生順利的就業,也能夠促進我國高校健康快速的發展。
一、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就業素質的核心就是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只有正確的就業觀才能幫助學生選擇正確擇業標準,并為就業做好準備。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包括大學生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有恰當的擇業價值判斷的標準,以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指引等這幾個方面。(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應該考慮社會和國家的需要,大學生作為未來的接班人,更應該將個人融入到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中。但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將獲得一份社會地位高,報酬豐厚的職業作為自己的職業理想,在擇業的時候更多的是關注個人的利益。(2)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在擇業時,選擇正確的判斷價值標準,讓大學生樹立一個樂于奉獻的觀念,自覺的承擔起國家和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3)思想道德建設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正確與否會對大學生整個四年的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一個人的職業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從業的過程中對社會的風險和責任,另一方面是社會對于個人的尊重和滿足。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到一份工作好壞的判斷標準并不僅僅是社會回報了你多少,而是你奉獻給這個社會多少,這份工作能否讓你對社會有過貢獻,能否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滿足社會的發展。
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
就業心理素質與一個人先天的心理素質有關,同時也是一個人與社會和教育等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總和。就業心理素質是一個人選擇適當的職業,取得成功的基礎。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過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引導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分析自身的問題,并且要通過自我的調理消除心理方面的障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這樣大學生才有可能應對外界激烈的競爭。高校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時,應該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大學生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況,及時的了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正確的引導方式,幫助大學生調節不良的心理狀況,增強大學生接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為大學生能夠順利就業奠定一個心理基礎。
三、思想道德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騰飛,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的一些思想涌入中國,這其中夾雜著很多不好的思想,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不免會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導致大學生職業道德品質出現了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進行簡歷造假,隨意的違約,不斷的更換工作等。這些情況嚴重的影響了用人單位對當代大學生的看法,進而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的困難,也不利于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斷的滲透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加強了職業道德法規教育和誠信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面對大學生不斷的多元化和價值觀的功利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培養他們職業情操的重要途徑。
加強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擁有高尚的職業情操,從而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讓大學生能夠順利的擇業,成功的就業,也有利于我國高校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靳海燕.國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2)
關鍵詞民辦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
1 民辦高校學生思想現狀及特點
1.1 自信心相對不足,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民辦高校學生多為高考失利,分數較低的學生,這就容易造成民辦高校學生在進入校園后,總覺得自己和公辦學校的學生相比,沒有什么優勢,因此在心理上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帶著這種心理來到學校,學生存在著各種不健康的心態,如:抱著混文憑的態度、向父母交差等不正確的思想,這些心態的存在不僅加劇了自信心的不足,還將會對今后的成才產生不良影響,其次,民辦高校大學生重視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交往,希望得到尊重,找到心理安慰和歸宿。在這一過程中,會使一部分學生在交往中感覺自己的學校名氣不大,與公辦學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自然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情緒,學生帶著這種情緒來到學校學習,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引導和化解,長期性格的壓抑導致學生心理產生自卑、失落情緒,造成學生的心理不健康。
1.2 追求標新立異,自我意識較強
分析一下民辦高校的學生,我們會發現,他們大多家境比較優越,受到父母的無比溺愛,這些“90”后的新新人類,他們思想活躍,張揚個性,容易形成獨斷的自我意識,許多學生主張自我審視,強調以自我為中心,認為這是有膽識、有魅力、有個性的表現,是現代青年應當具備的品質。這種思想表現在日常行為里,那就是做事一意孤行,聽不進老師和家長的意見。
1.3 思想活躍,但對事物的辨別能力較弱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已經受到大學生的關注,但在這樣的關注中,他們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缺乏理性,缺少生活的經驗,對一些社會現象還不能正確的判斷美與丑、善與惡,他們比較容易輕率地將看到的事物憑自己的感覺判斷,但是由于缺乏理性和經驗,往往做出的判斷又不能真實反映事物的本質。同時,大學生本身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遐想,但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發展成熟,需要進行引導和指正。由于思想意識的不成熟,他們看待社會,分析問題,注重眼前實際利益和事物表象的對比,看問題還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容易得出簡單的結論。
2 對學生思想狀況特點的分析
2.1 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成熟決定他們看問題的片面性
剛剛經歷了高中時代來到大學校園,思想和身心還處于轉型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對問題的認識容易產生片面性,易偏激,感情波動大。一方面他們渴望社會接納,對人生充滿著熱情和希望;另一方面對時下發生的許多社會現象又不能很好的解釋,容易產生從眾心理,這樣造成學生看問題還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形成正確的主張。
2.2 社會風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的影響
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發展,一系列新的觀念不斷沖擊著人們的心靈,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道德、價值標準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波瀾,與此同時,社會上廣泛蔓延的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等思想不斷沖刷著青少年的心靈,這種影響是直接深刻的,使大學生難免對老師所講的知識產生懷疑,動搖了他們原有的精神信念,價值觀念發生了轉變,出現理想信念危機。
3 加強民辦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3.1 重視“兩課”教育,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
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我國高等院校,(包括民辦高校)各項工作的首要任務,如何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變化的特點開展德育教育,探求新的工作思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目前大多數民辦院校對思想(下轉第171頁)(上接第135頁)政治理論課教育重視不夠,在課時分配上也比較少,因此,作為學校,首先,從思想上要重視政治理論課的作用,重視“兩課”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次,對于從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了解學生、愛護學生,是思想政治工作教師的職責,了解學生們的價值取向,對癥下藥,及時發現問題,只有這樣,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深入學生心理,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3.2 多開展體現學生性格特點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項細致入微、深入人心的工作,是春風化細雨,是潤物細無聲。要使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人心,成為民辦高校學生思想的“航標”,就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藝術性、科學性、趣味性,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大學生時事政治辯論會、針對各種節日開展的演講比賽、參觀考察、假期社會實踐以及各種有意義的文體活動,參加社團活動、課外活動首先讓學生有機會去認識多點朋友,在交往中,學生也學會如何處理好朋友與朋友之間的關系,懂得如何珍惜朋友,如何幫助朋友,同時,朋友之間的關愛使得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積極而又健康的心理品質,與良好的人際關系相聯系,對大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極為重要,培養大學生的交往能力還可以拓寬大學生的心理空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擁有健康的人格。
3.3 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自我調試能力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要求高,個人成才欲望強烈,但由于心理發展處于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心理失衡常常發生,是心理障礙高發群體,但絕大多數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掌握自我調試的方法,從而給自己緩解心理壓力,從而找到心理平衡點,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來說,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絕不可放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將問題杜絕在萌芽狀態,給學生的心理發展指明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臨安.民辦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初探.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5.
[2]彭彬戰.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及對策.新西部,2009.8.
【關鍵詞】大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實效性
一、前言
思想道德教育是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首要陣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環境、內容與形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大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許多滯后性的問題,以待解決。而這些滯后性問題的歸根結底便是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不高的表現。因此,如何在教書的同時,加強育人,切實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前高校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對此,本論文將結合當前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討分析切實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可行性對策。
二、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及其現狀
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高校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要把培養大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指高校通過各種形式對大生進行教育活動,以培養大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則是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即是通過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對象在情感、思想、道德觀念方面所引起的變化,是否達到了預想的要求與目標。大時期是大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對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重要。切實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有獨特意義的。首先,思想道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實現素質教育是當代深入推廣教育改革的目標。素質教育要求要把生培養德、智、體、美育等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以提高生的綜合素質為根本目標,而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前提。其次,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實現創新教育。當代教育是創新教育,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實現創新教育的載體。此外。思想道德教育還是大生進行終身習的保證。
然而,我國高校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狀況仍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觀念滯后,缺乏創新性教育理念。許多教師的思想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教育中,只重視對科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生的主體性與育人的重要性。在新的形勢下,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德育觀念,無法適應時展的要求。其次,思想道德教育重理論,輕實踐。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理論與形式,而忽視了實踐的作用。單靠空泛理論方面的面面俱到、夸夸其談,不聯系實際情況,使大生在面對實際困難時仍然不知所措。這將導致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變得表面化、形式化。成為一紙空談。此外,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單一、內容陳舊、方法單調。內容陳舊空泛,教育手段與教育方法的單調、守舊,是思想道德教育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還需提出的是,許多高校都忽視了對校園文化的建設。
三、切實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的有效對策
當前,在現代網絡的沖擊下。大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更為突出。高校要擺脫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并切實提高其教育的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創新思想觀念,樹立以生以為主體的德育理念。教育改革,思想先行。要提高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首先要從教育思想上著手。改革傳統的教育理念,創新德育思想,樹立以生為主體的德育理念。這就要求高校要尊重生的主體性,根據生的生理與心理的發展需求,喚起生的自我意識,發展生的主體能力,使生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體,體現以人為本的德育思想。
第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與途徑。內容守舊,方法手段單一,是制約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原因。社會的發展也開拓了思想道德觀念的新領域。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與發展,大膽創新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除了傳統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科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思想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等等,都應當作為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涵蓋其中。另一方面,樣要創新道德教育方法與手段。使教育形式多樣化。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等先進的技術手段,使道德教育形象化、生動化,不斷地改進道德教育的方法,并把顯性道德教育方式與隱性道德教育方式相結合,切實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第三,加強思想道德理論教育與現實道德生活的聯系。重理論,輕實踐,是許多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重大誤區。高校要協調好道德理論與現實道德問題的實際,才可能真正培養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與行為規范。高校應當注重將道德教育理論深入到大生生活的各個層面,將二者聯系起來加以教育。積極開展課外第二課堂,如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討論等,言傳身教,讓生在豐富的現實道德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受到教育。總而言之。成功的道德教育不僅包括道德理論教育,還包括現實道德教育,只有把知、言、行相統一,才能促進生自主地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四,要加強道德教育的互動性。加強道德教育的互動性,即是耍注重道德教育體系里各個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而這種互動關系,主要包括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教育者與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生與生之間的互動關系、道德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之間的互動關系、道德教育與管理的互動關系、家庭與校、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等等。只有改變單一的灌輸方式。代之以平等的原則把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處理好,構建一個有機結合、有機聯系的道德教育系統,才能切實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
第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校園文化是大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教育者可以通過把道德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在校園文化中無形地對大生進行道德教育。積極的校園文化具有吸引力強、感染力強的特點,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大生言行,促進大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總之,高校教育者應當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于道德教育的獨特作用,并利用生社團、生會等多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道德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大生融入其中,并在校園文化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關鍵詞 網絡道德 網絡道德失范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一、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 網絡本身的特殊性質導致了示范行為的產生。
網絡本身具有虛擬性、匿名性和隱蔽性,也就意味著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每個人無論做什么和說什么都可以不受到注意和約束。現代大學生是很有活力的一代大學生,網絡世界帶給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刺激他們不斷地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他們發現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可以大膽地做出不符合自身個性的事并且暢所欲言,也可以隨心所欲的張揚自我個性,使其自身的欲望得到完全的滿足。尤其對現代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的大學生而言,網絡世界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平臺,在網絡世界里隱蔽自己的真實身份,規避了社會與傳統道德的制約。在這樣一個看似有形實則無形的世界里,大學生們逐漸放松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并逐漸失去了道德責任感,從而引發種種道德失范的行為。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導致了示范行為的產生。
大學校園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形式主義的問題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嚴重問題。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只限于理論的灌輸,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他們把道德作為知識來傳輸給學生,但是許多學生并沒有把它外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行。大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大學生進行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質的培養,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沒有得以實現,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會出現很多的漏洞,而這些漏洞就會直接導致學生道德行為規范的缺失。
(三) 大學生的自身特點也間接導致了示范行為的產生。
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一般都處于學校以及家庭等相關群體的監督之下,社會規范對其行為也有著明確的約束。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由于相關的監督和約束機制的缺位,使得這些特殊的網民在網絡中的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控制和約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網絡失德行為的出現。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大學生所要面臨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他們在緊張的枯燥的學習生活中,極度渴望尋找一個發泄的突破口。網絡世界就成為大學生發泄郁悶、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標新立異的重要場所。
二、 網絡道德失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開展對策
(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造成網絡道德的缺失原因有很多,如何才能從本質上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素質呢?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社會成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只有我們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幫助大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也就是說大學生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正面的價值體系。那么,當代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些網絡道德缺失的問題,在大學生自身擁有一套正面積極地道德價值體系以后也會有所減少。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老一輩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家的起點上,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大學生自身思想特點的變化,我們應當與時俱進的正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這就才能正確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
面對網絡的出現和發展,我們應該及時更新觀念,認識到它是信息時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利用網絡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我們不但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網絡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絡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就有利于我們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與學生進行溝通,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績效。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面對網絡道德缺失問題帶來的挑戰,不
能再繼續采用原始的辦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既然網絡道德的缺失是在網絡世界形成的,那我們也可以利用網絡世界這個現成的資源,在網絡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的優勢,開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學生本就對網絡世界有著極強的好奇心,網絡的開放性、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內容呈現形式的新穎性更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網上德育新陣地。高校可以開設校園網BBS、虛擬社區等,為師生交流思想提供平臺。同時可以了解大學生的學習、思想狀況。要增強校園網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引導健康向上的網上休閑娛樂,增強校園網在大學生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把主題網站建成大學生的精神課堂和心靈家園。
面對網絡道德缺失帶來的沖擊,我們更加應該認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內容是否與時俱進,是否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我們要轉變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問題,積極主動利用網絡這個載體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葉通賢.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大學階段是一個青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水平輔導員隊伍,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有效載體和重要保證。
一、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加大,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多元化問題致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嚴重偏差。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其思想政治教育問題不僅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二、高校輔導員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原則
輔導員的職責主要是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幫助高校學生養成良好品格,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各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了解和掌握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
1.較高的政治素質是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的必要條件
作為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輔導員唯有具備高度的政治覺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對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形成正面影響。
2.高校育人偏重智育、德育,高校輔導員應以身作則
輔導員優秀的個人魅力和高尚的道德修養,對學生的道德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輔導員應在各個方面為學生做出榜樣。
3.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輔導員要有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沉著冷靜的處事態度、堅忍不拔的精神,在日常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時,輔導員要多做換位思考,與學生進行交流,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
三、輔導員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策略
輔導員還可以通過創新教育手段,循序漸進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成才。
1.正確認識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因材施教
隨著“90后”逐漸成為高校學生的主體,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悄然發生改變:理想信念缺乏、社會責任感不強等。輔導員要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2.分階段、分層次進行相應的教育
大一新生適應能力普遍不夠強,許多大學生會出現失落感和自卑感、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減弱等現象。在大二大三,學生由于學習、生活壓力加大,往往出現學習積極性降低,叛逆的心理。輔導員要多加觀察、分析學生的各種心理,針對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進行解決。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做出正確引導。
最后,輔導員要積極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拓展知識面,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與時俱進,增加與學生的共同話題,便于思想交流和溝通,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支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所說的傳道,就是當今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學教師應該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光榮使命,把傳道、授業、解惑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思想教育、專業教學、科研指導等方面盡職盡責。輔導員作為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在一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不能單兵作戰,要注意與其他隊伍的相互配合、相互溝通、明確定位、協同工作,只有這樣,輔導員隊伍的作用才能切實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唐景莉,楊晨光.陳至立在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建設一支高水平高校輔導員隊伍[N].中國教育報,2006(1).
[2]林泰,彭慶紅.清華大學政治輔導員制度的特色及其發展[J].北京:清華大學學報,2003(6).
[3]彭慶紅,高校輔導員素質結構模型的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3).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教學效果;提高途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政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之一,立足于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為目標。為切實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思政課的育人主渠道作用,需要從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注重社會實踐、完善考核評估等方面著手推進。本文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重點課程建設為例,探討如何提高該課程的實效性,真正把基礎課打造成受學生歡迎、對學生有用的課程。
一、優化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為目標,實現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思政基礎課教材是由統一制定的,對于任課教師來說必須尊重教材內容,以教材為藍本,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制觀。但是,如果完全按照課程體系進行照本宣科的話,又會影響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學生沒有樂趣學,思政課就無法發揮育人的作用。因此,在選擇授課內容時一方面要根據教材體系組織教學,另一方面又要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提煉教材的思想和內容, 形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學體系,[1]從而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在思政基礎的課程建設中,考慮到本院主要是高職學生,為了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具備從業所需要的職業核心能力。我們在進行課程內容選擇時主要突出學生的職業規劃、職業道德和與職業有關的法律法規等方面進行重點講授,依據不同專業的職業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將課程內容整合為“認識大學、領悟人生、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四大教學模塊,共計24個主題教學單元和5個主題實踐項目,每一個主題承載著一個價值觀教育,構成學習內容,實現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同時在進行主題教學單元設計時,能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生的專業特色進行教學。
二、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實現由單向教學向雙向教學的轉化
思政教育不是封閉、空洞、乏味的灌輸,更不是形式呆板的說教,只有輔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將習得的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因此在思政課的教學中,任課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方式,而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采用課堂講授與案例討論、主題辯論、課堂演講等相結合的雙向教學方式,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思政的樂趣。學生只有從心理上認可了課程,才能由心轉為行。
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我們努力營造師生之間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力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理論聯系實際的新模式,打破傳統教學中先講清理論,再舉例說明的做法。我們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入手,導入課題。通過師生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對話、討論等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對課程教學中重點、難點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學生迅速形成正確的觀念。
當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三尺講壇,由于受大班課教學的影響,我們很難在課堂中形成一對一、點對點、面對面的互動模式,這個時候,教師在課外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實施課程建設兩年來,我們課程組老師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短信等現代通信,和學生進行課堂外的互動,幫助學生解答疑問,通過課內和課外兩個空間提高了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三、注重社會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為重點,逐步實現教學模式由靜態向動態轉變
思政課是知行統一的一門課程,任課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踐行能力的提高。即通過課程教學幫助學生能以公民的身份積極參與公共生活,關注公共問題并努力尋求解決措施,關心困境中的人們并為他們帶去力所能及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和公共精神。難以想象,一個對民族、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缺乏應有的關心的人,能夠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熱心公共事務,并致力于公共利益奮斗的人。
在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我們課程組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公共品質為目標,采取了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以社會實踐基地為依托,注重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訓練。每個學期布置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相關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尋訪最美的校園人物、追尋中國夢、踐行雷鋒精神、服務社區等活動,從而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在參與中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關愛弱勢群體的需要,從而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參與中也讓學生從靜態的課堂中走出來,走向動態的、真實的、豐富的生活中,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延伸評估鏈條,以檢驗學生的踐行能力為重點,實現由結果考核向過程考核轉變
“思政基礎”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教育和實踐,幫助學生解決在成才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種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水平和正確的法制觀念。課程的任務決定了該門課程的考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學知識的考核,而應更多的關注學生踐行能力的考核。既要考核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學生的理性認知能力,考核他們的實踐表現。[3]因此,考核模式應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結果考核轉變成過程考核,建立起知行雙考核模式。這種考核模式有助于糾正學生只注重課堂知識的單純記憶,忽略踐行能力的提高;能促使學生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該門課程的教學考核中,我們采用的考核標準是理論綜合成績(75%)+社會實踐報告(25%)≥60分。其中理論綜合成績(75%)是由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期終考試卷面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主要是考核課堂參與積極性和課外社會服務的表現。社會實踐要求每位學生以團隊形式,利用節假日等課外時間開展活動,記錄下本組社會實踐的過程和收獲,撰寫社會道德實踐心得或調查報告,并進行課堂匯報。社會實踐的考核由任課教師和實踐團隊評分組成。任課教師根據各小組實踐報告撰寫、課堂交流表現、活動影響情況進行評分,以70%比例計入總分。在完成實踐交流匯報后,各實踐分隊之間進行互評,以30%比例計入總分。 最后以兩塊分數計算出本學期實踐成績,最終以25%計入到總評成績中。
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改變了傳統中“一門課程、一張試卷、一考定音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對學生過程性、平時表現的考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趙明媚.提高“思政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66.
[2] 戴銳.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轉型[J].與現實,2013(1)190.
[3] 毛國濤.探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5(12).
摘 要 體育教學思想是對體育教學現象、本質、問題等總體認識。體育教學思想來源于體育教學實踐的認識,又高于體育教學實踐,對指導體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思路性、規范性、實踐性意義。分析我國現代學校體育教學的主導思想,對提高認識水平、在工作中少走彎路、提高效益等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關鍵詞 現代高校 體育教學 主導思想
一、“全面發展”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形成及影響
全面發展體育教學思想的含義是在體育教學中,以促進學生德、智、休、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為指針,以完成體育教學各項目標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該思想旨在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把運動技術、技能教學與發展身體結合起來,思想教育、知識教育、社會教育貫穿始終,全面完成體育教學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的目標。主張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待體育教學過程,用三維體育觀來理解學校體育的功能系統,認為只有從多方面挖掘體育的功能,不斷拓展學校體育的任務,才能真正發揮體育教學在整個教育中的作用,才能突出體育教學的地位。顯然“全面發展”體育教學思想存在著任務過多、要求過高等不足,難以面面俱到,在具體實踐中易使體育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全面發展”體育教學思想有積極意義,是理想的教學狀態仍要發揮指導體育教學作用,但也要不斷完善,使之更好地指導體育教學工作。
二、“體質教育”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形成及影響
體質教育思想是指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以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著眼,以提高學生體質及健康水平作為體育教學的首要任務,一切學校體育教育工作都要為增強學生體質來開展。體質教育思想注重學生身體鍛煉的直接效果,以運動負荷的合理安排為主要特征,以運動處方為主要形式的鍛煉過程。顯然,體質教育思想擴展了自然主義體育的認識,開始了發展人體、完善人體的科學化鍛煉歷程,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思想建設進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自主發展時期。這種體育教育思想反映了體育運動的本質特征,也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廣泛被學校體育教育運用。但是,體質教育思想只重視體育教學的生物效益而對心理和社會效益重視不夠,并且在學校體育教學質量與效果評價中也存在著不好把握體質的外顯指標和標準,因而被一些學者批評。這正是需要不斷完善理論體系,提高認識和實踐的過程。
三、“技能教學”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形成及影響
體育教學工作與其他學科教學工作具有共同點,也要以向學生傳授系統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作為首要任務,但體育教學不同于理論學科教學的特點主要是運動技術教學。因而,技能教學思想(也有的稱“技術教學思想”)成為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相對成熟的主導思想之一。“技能教學”思想是指體育教學中以掌握運動技術、技能為主導的學校體育教學思想。該思想理論是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基礎,以體育課內外結合為教育實踐條件,強調體育教學中以學生身心特點來安排運動技術知識、技能的學習;以運動技能形成規律來安排動作技術教學過程;以課內教學、課外鍛煉互為補充來完成學校的體育教育目標。顯然,“技能教學”思想具有較好的理論依據,也符合教學工作要求,容易理解并為人所接受,并且在教學實踐中較為形象具體便于教學操作,因而,在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技能教學”思想也容易導致教學中重技術學習、輕體質鍛煉的傾向。同時因存在并對體育教學條件要求較高等現象,而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
四、“終身體育”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形成及影響
“終身體育”思想是指以培養學生終身參與休育活動能力和習慣為主導的思想,學校體育要為學生終身從事運動鍛煉奠定基礎。這種思想認為,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最重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中間環節,主張在學校階段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觀念和習慣,并使學生掌握終身體育的墓本理論和方法。顯然,“終身體育”思想可以讓長遠觀念與現實緊密結合,對學校體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組織等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了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但是,“終身體育”思想過于宏觀、長破了原有的生物觀念,已經從生物、心理、社會等多角度來認識健康,大大提高了健康理論水平,形成了多維的健康觀念。加上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出現了指導理論的多元化、模式的多樣化、新問題的復雜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實踐的混亂現象,急需新的理論思想來指導體育教學工作。
五、“健康體育”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形成及影響
“健康體育”思想逐漸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得以接受和傳播,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主流思想。“健康體育”思想是指在體育教學中要以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為目標,根據學生的健康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多方面發展,強調體育教學的三維觀(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內容的多樣化、競技項目軟化、教學方法的娛樂化、教學形式的自主化、教學效果的健康化等。顯然,“健康體育”思想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具有觀念的多維性,對指導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這一思想的理論體系還不完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思想方面的素質也需要隨之提升。因此,各高校需要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更加注重。然而我國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課程的教學方式往往比較傳統,缺乏新意,對學生思想方面產生的作用影響也比較薄弱。本文在此對我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創新即主體參與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研究,并且分析了主體參與創新范式的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創新范式選擇;主體參與
一直以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社會穩定、凝聚人心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生是非常寶貴的人才資源,改善和更新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因此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理想及信念教育,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這就對我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范式既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指導思想。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創新范式的相關概念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范式的相關概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共同體內,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公認問題以及理論研究所持的共同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由這些共同的思維模式而衍生出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思維主張及流派等,才有了思想道德教育創新范式的多元化發展。構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范式是對思想道德教育實踐理性的呼喚和回歸,還是對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性的反思及價值整合。
(二)主體參與范式的相關概念
主體參與一般是指將學生當做認識的主體以及思維的主體來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通常體現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
主體參與的教學范式并非是指完全取消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模式,改善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二、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施行主體參與范式的意義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新型主體參與范式的實施對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主體參與教學范式充分符合思想道德教育的特點。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時代性以及實踐性等特點,同大學生的成長及其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針對大學生在成長中面臨的各種困惑、矛盾等進行探討和解答,使學生學會正確觀察、思考社會和人生,接受并踐行社會道德規范。
第二,主體參與能使傳統教學范式中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而導致排斥和厭學的狀況得到改善,激發學生的教學主體意識及其主觀能動性,加強教學溝通,促進思想交流,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第三,主體參與范式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思維更加積極活躍,對熱點問題非常關注,并且熱衷于開展獨立思考和判斷研究,渴望表現自我以及同他人交流思想,因此采用主體參與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當今大學生的特質。
三、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創新范式――主體參與的具體實施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需求,以人為本
隨著我國現代化、信息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等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人們的主體意識增強,對民主、自由、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因此,在思想道德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內心需求等,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從學生日常遭遇的、感覺困惑的、沖突的社會性及道德性問題切入,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沖突和學生內心世界的價值沖突,幫助學生分清是非,解決困惑。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通常是“我講你聽”的關系模式,教師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相互之間缺乏積極溝通和交流。學生也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也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與情感世界,都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尤其是現在的年輕學生,思維更加活躍,熱衷參與教學和表達自我。
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對話的過程,需要師生共同參與以及互動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樹立平等民主的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個性,師生相互分享各自的思想、價值觀等方面的感受,使思想道德的教學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說教,而是一個具體生動、煥發生命力的情感體驗過程。
(三)在教學中多多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古人云,“學則需疑”、“思起于疑”。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對于教學內容有了疑問以及矛盾等才會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和探索。要使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體參與范式得到有效實施,則必須在課堂上多多提出熱點關注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對其進行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并且不斷提出新問題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探究和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結構的自主建構。
(四)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積極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體參與范式要求教師從主導中心轉變成教學組織者、輔導者,注重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主體性體驗,采取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班級辯論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通過情境、合作、對話等教學要素,營造出輕松活躍、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四、結束語
本文在深入研究思想道德教學范式的基礎上,以增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為根本目標,結合當前的時展特征以及國家社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并針對現在大學生的思想特性,提出了操作性、針對性以及實用性都較強的思想道德教育范式創新的途徑。希望通過主體參與的新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范式,使大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及塑造,促進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成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2
[2]胡巍,王立仁.社會教育資源參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