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轉基因基地管理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012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了《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描繪出今后8年種業發展的美好藍圖。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專家解讀稱,作為世界第二大種業市場,我國未來商品種子潛在市值達900億元,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的,有利于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12年12月31日,中國政府網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并全文了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根據農作物種業發展現狀,規劃提出了種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發展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一共27條內容。
曾主持過農業部2011年軟科學課題“現代種業發展問題研究”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陳健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現代種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下一步種業發展應根據規劃內容,重點做好基礎性研發、市場監管、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品種審定制度、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工作。
階段性目標:種業航母將出水
規劃提出的種業發展目標主要包括: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結合的育種新機制;以西北、西南、海南為重點,初步建成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前5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在40%以上;種子法律法規更加完善,監管手段和條件顯著改善。
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緊密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發掘一批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基因資源,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和適應機械化作業、設施化栽培的新品種;建成一批標準化、規?;?、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7%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在50%以上,商品化供種率在80%以上;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前5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在60%以上;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種子管理體系。
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包括:建立新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做大做強種子企業;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嚴格品種審定與保護;強化種子市場監管;健全種子市場調控體系;提升農作物種業人才素質;加強種業國際交流與合作。
規劃還提出了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商業化育種、種業監管能力提升四大重點工程。
發展現狀:成績與問題并存
陳健鵬表示,2000年《種子法》頒布實施后,中國種業開始了市場化發展的進程。經過10多年發展,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主要表現在:種業市場主體趨于多元化;高產優質新品種審定數量穩步增加;初步構建了政策法規框架;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管理服務體系;主要作物單產呈增長勢頭;轉基因棉花品種得到有效推廣。“尤其是在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生產仍取得九連增,這說明農業科技支撐得到了加強?!?/p>
但與此同時,種業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種子企業的規模偏?。欢鞘袌鲋黧w研發能力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三是種子市場管理制度不完善;四是面臨外資種業的嚴峻挑戰。
在陳健鵬看來,當前世界種業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世界種業進入寡頭壟斷階段。隨著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發展,世界種業類“卡特爾”格局出現,跨國種業公司技術壟斷進一步加強。從市場規模來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業市場,我國未來商品種子潛在市值達900億元,成為跨國種業爭奪的焦點。隨著國內種子市場的逐漸開放,世界種業巨頭積極布局中國市場。部分農作物品種外資種子的市場占有率較高,且呈進一步提高的態勢。跨國種業公司在轉基因生物技術領域處于壟斷地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物技術品種的應用存在“糧食主權”的隱憂。
政策建議:需從四方面突破
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之一。陳健鵬稱,要實現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的目標任務,需要著重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構建現代種業發展科技戰略框架。改革科研管理體制,探索種業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機制;協調好育種領域中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關系,強化育種科技領域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商業化應有戰略和策略考慮,協調農業生物技術戰略與種子產業發展;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種業技術創新創造條件。
加強種業市場監管。其思路是:保護各行為主體的利益;尊重市場機制;建立多層次的、可追溯的監管體系;種業監管應兼顧種業安全與產業發展。在上述思路的基礎上,加強中國種業監管,內容包括:加快種業管理政企分開;完善種業生產及營銷許可證制度;完善種子執法管理體系;構建完善的技術規制體系,加強對轉基因等新技術的管理;加強行業規范,健全第三方監管機制。針對外資種業所引發的種業安全問題,應進一步完善外資進入的審查制度,組建多部門的審查機構,對可能威脅種業安全的外資并購活動進行“常態化”的國家安全審查。
在品種審定方面進行體制改革,注重實際效果。改革國家和省級兩級審定機制,建立和完善國家管理、審定委員會執行的新型品種審定機制。完善形成品種審定信息披露機制。著力提高審定質量。
一、通過所系融合構建園藝生物技術教學平臺,促進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
(一)整合資源,為培養人才提供良好的實驗研究條件園藝學一級學科下包括的果樹、蔬菜、花卉、茶學、園藝產品采后學等二級學科(或方向)都涉及生物技術。由于學科劃分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從事品種改良以及采后生理學的教師、設備等被分散在5個不同系中,不利于園藝生物技術的發展。2002年,華南農業大學整合園藝學科中與生物技術有關的人員和儀器設備,構建了園藝生物技術教學與實驗實習平臺———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該所為校級研究所,下設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室、細胞工程育種研究室和脫毒與快繁室等3個研究室(或實驗室),主要為科研和培養研究生提供實驗條件。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的人員全部來自園藝學院各系,其中教授8人。
(二)教學與科研結合,努力提高本科生的實驗技能和研究能力2003年,根據園藝學科及華南地區園藝產業發展的需要,園藝學院創設了園藝生物技術方向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為方便教學管理,在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又組建園藝生物技術系,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與園藝生物技術系聯合辦公,人員及設備統籌使用。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園藝生物技術系則側重于本科生教學和培養上,兩者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相互支持。通過所系融合,使教學和科研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改善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驗條件,不僅大幅度提高了園藝生物技術平臺的使用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生物技術實驗技能和研究能力,同時還促進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園藝生物技術平臺的教師近年來承擔了2項“863”課題、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50多項省部級課題。以果樹、蔬菜、花卉和茶樹等園藝植物為材料,開展了分子標記、基因分離和克隆、轉基因、基因功能鑒定、細胞工程、種苗脫毒與快繁及采后分子生物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顯著;同時還承擔了多項學校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為本院和外院學生開設20多門課程。
(四)加強硬件建設,為新專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靠的實驗教學保障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必需經過嚴格的技術訓練,如果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創建園藝生物技術專業將成為空談。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驗設備相對比較昂貴,僅靠教學經費不可能滿足儀器購置的需要。因此,必須通過科研帶動學科建設,利用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廣東省211工程建設和重點學科建設、本科優教評估和人才引進等項目,多方籌措資金。有了良好的實驗條件、配套的管理制度,可以使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為新專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靠的實驗教學保障。
二、制定科學的課程方案
園藝生物技術專業根據現代生物技術的特點,結合園藝專業的發展趨勢,制定了“園藝+生物技術”的復合模塊培養方案。園藝,是本專業的立足點,要“站穩”,但不應該花費太多的學時。我們壓縮了原有園藝專業課中的“各論部分”的課時,保留園藝學的核心課程園藝概論、園藝植物分類學、園藝植物育種學和園藝植物栽培學等,形成“園藝模塊”。生物技術模塊則開設園藝植物生物技術、植物細胞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原理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等專業主干課,另外還設置了一些選修課,形成全新的課程方案。
三、建立和完善園藝生物技術學科及其理論體系
由于園藝生物技術是園藝學的一個新興領域和學科分支,從園藝生物技術所成立之初起,就特別重視學科建設和園藝生物技術理論體系的建立。2002年,華南農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編著了《園藝植物生物技術》一書作為研究生校內教材使用。由于該教材學術體系較系統、理論較嚴謹、體例統一、內容新穎和能充分反應園藝植物特點等因素,于2005年被教育部遴選為“研究生教學用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國內首次公開出版的《園藝植物生物技術》研究生教材[1]。2007年又主編出版了“國家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和《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實驗指導》等本科生教材[2-3]。
四、創新實驗室管理機制,實行全面開放和資源共享
從園藝生物技術研究所與園藝生物技術系成立之初起,所系實驗室就按照開放型教學研究實驗室的模式進行運作,建立和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對本科生、研究生實行完全的開放管理,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大力促進了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綜合與滲透,加強了橫向聯系和合作,提高了平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為強化政府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職能,盡快構建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保障城鄉居民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根據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加強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是法律賦予的職責,也是順應農業發展新形勢的需要?!掇r產品質量安全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強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既是政府堅持依法行政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產業升級、促進農業增產增效的具體體現;既是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提高政府公信力、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現行農業行政管理體制為基本框架,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有效實施為基本目標,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充分發揮和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數量與質量、安全與效益的有機統一和整體提升。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有效實施為目標,確保權責統一。既要著眼于長遠,統籌規劃,建立全程監管的長效工作機制,也要結合工作實際,因地制宜,科學籌劃,合理布局、穩妥推進。
依法監管、嚴格把關。依法監管必須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制定和完善相關監管制度和規定、嚴格實施責任追究制度。
整合資源、開拓創新。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客觀要求,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加強分工與協調,發揚互助合作精神,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資源有效整合,構建合力推進的監管機制。
強化服務,促進發展。以良好的作風,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對農戶重在引導、教育和技術指導,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企業、批發市場等組織化程度較高的主體,重在健全制度,規范行為,推行標準化建設。
(三)主要目標
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有關文件規定,按照責任明確、運轉高效、行動統一的要求,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農業投入品動態監管體系、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施體系、規范化流通體系、市場準入體系、質量檢驗檢測體系、綜合執法體系、監管制度體系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程覆蓋。力爭蔬菜、畜禽、水產品、果茶等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縣城農產品市場抽檢合格率達90%以上,鄉鎮市場抽檢合格率達85%以上,農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超標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
三、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一)構建農業投入品動態監管體系
1、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建設農資現代流通網。全縣選擇2—3家經營規范、質量可靠、規模較大的農資經營企業予以重點培育和扶持,發展統一采購、配送、管理、價格、標識、核算和服務的直銷連鎖經營,構建必要的農資儲備機制。
2、建立農資監管聯動機制,全面落實監管責任。農業部門要牽頭協調和督查農資監管情況,負責制定工作意見,依法監管農藥、化肥、種子、飼料、獸藥、魚藥等農資產品的生產、經營、流通和使用。工商部門要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負責做好農資生產、經營主體清理工作,并重點推行“二帳二票一卡一書”制度,同時要協同農業部門做好農資生產、經營主體的資質審查,使其具有與生產、經營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經營條件,將農資經營主體應取得相應專業技術培訓合格和“二帳二票一卡一書”制度建設納入年審的重要內容,依法取締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農資生產、經營主體。質量技監部門要負責農資生產環節質量監測和定期抽檢。供銷部門要負責農資生產環節質量監測和定期抽檢。供銷部門要發揮農資經營主渠道作用,抓好農資連鎖經營和誠信體系建設。
3、建立農資市場群眾服務監督網。廣泛公開等農資投訴舉報電話,以及網上投訴舉報電子信箱,暢通舉報渠道。對投訴舉報農資領域違法犯罪行為的有功人員進行獎勵。充分運用政府網、服務電話,推廣先進適用、質量可靠、安全性高的農資產品。
(二)逐步構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實施體系
堅持“政府大力推動、市場正確引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積極實施”的方針,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逐步建立以白蓮、煙草標準化生產示范推廣為基礎的農業標準化實施體系。同時,整合涉農資源,組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名牌農產品“四位一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服務機構,全面開展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名牌農產品以及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證工作。
(三)構建農產品規范化流通體系建設
1、加快市場標準化建設。培育標準化、規范化管理的農貿市場,對銷售的食用鮮活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達到95%。扶持1-2家連鎖配送、超市經營、專區銷售等多種新型業態,促進認證品牌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
2、推行農產品包裝或者附加標識后上市銷售。獲得認證的的農產品,應當在包裝上標注相應標志和發證機構,標明品名、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生產日期。不能包裝的農產品,應當采取附加標簽、標識牌、標識帶、說明書等形式標明農產品的品名、生產地、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名稱等內容。
3、生產記錄檔案及標識。從經常食用、產銷規模大,容易出現質量安全問題以及社會關注度高的大米、生豬、蔬菜、家禽等農產品種養大戶入手,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包裝標識上市制度。龍頭企業、規?;a經營主體率先實行產品標識上市,加快分散農戶標識普及化進程。
4、參加產銷直接對接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或企業要配備打碼機,全面實行條形碼包裝標識,確保質量安全可追溯。對上市生豬全面推行新的二維碼,定點屠宰場要嚴格執行“沒有二維碼的生豬退出市場的機制”。
5、規模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標明產地和生產者(經營者)。凡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目錄的產品,要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規定,予以正確標識或標注。
(四)構建農產品市場準入體系
1、縣農貿市場和各大超市的大米、蔬菜、水果、生豬、禽蛋及水產品,從2009年開始逐步推行市場準入。對進入市場的批量農產品堅持“凡進必檢”,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按批次抽檢,合格并規范標示后進入市場,不合格產品依法禁止銷售。
2、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憑有效檢測證明進入市場銷售:
(1)在認證有效期內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憑認證標識;
(2)經法定檢測機構檢驗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同一批農產品,憑有效的合格證明;
(3)與農產品銷售市場簽訂1年以上長期直銷合同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生產的農產品,憑產地證明和銷售合同;
(4)農產品批發市場送銷的農產品,憑市場主辦單位有資質機構出具的產地證明和檢測報告;
(5)其他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憑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鄉鎮政府、村委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出具有資質機構的產地證明和檢測報告;
(6)實行定點屠宰的豬肉、牛肉,憑動物產品檢驗合格證明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明,冷鮮肉、凍豬(牛)肉,除憑上述證明外,加附《產品質量法》要求的相關證明。其他依法需要實施檢疫的動植物及其產品,憑檢疫合格標志、檢疫合格證明。
3、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配送中心應當設立或者委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對進入市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抽查檢測并在經營場所的顯著位置公示檢測結果,發現不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依法處理并及時報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4、動物屠宰廠(場)應當為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禁用藥物的日常檢測工作提供便利,不得屠宰未經禁用藥物抽檢和禁用藥物抽檢不合格的畜禽。對禁用藥物抽檢不合格的,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控制,并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5、農產品生產企業應當對其生產的農產品的質量負責,發現其生產的農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對人體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損害的,應當向社會公布有關信息,通知銷售者停止銷售,告知消費者停止使用,主動召回農產品,并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銷售者發現銷售的農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損害的,應當立即停止銷售該農產品,通知生產企業或者供貨商,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并及時采取退回供貨商或者銷毀、無害化處理等措施。
(五)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起一套由縣、鄉二級組成、布局合理、職能明確、運行高效、與市場接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1、建設以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主體的檢測體系。整合現有檢測力量,緊貼主導產業和產品,爭取國家、省市項目配套資金,建立縣級農產品檢測中心,承擔全縣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方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性檢測工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宣傳;指導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超市開展檢驗檢測和技術培訓工作。力爭2010年全面完成縣級檢測中心建設,并逐步建設小松、高田、橫江、屏山等重點鄉鎮檢測站。鄉鎮檢測站應當突出農殘和“瘦肉精”速測和自檢。對縣、鄉檢測機構日常工作經費要納入縣、鄉財政預算。
2、縣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點,星級賓館要自建速測點或委托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加強日常檢測監管。各農產品交易市場要在醒目位置,設置檢測信息公示欄及安全消費導購圖。
(六)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執法監管體系
按照“機構法定化、隊伍專職化、手段現代化和管理正規化”的要求,以“結構合理、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程序明晰、執法有力、公正高效”為目標,推進農業綜合執法體系規范化建設。
1、理順農業綜合執法職能職責。縣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建設,實現行政處罰職能統一行使,執法人員統一管理、執法力量統一調度、執法文書統一規范,為農業執法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農業綜合執法機構代表農業行政部門集中行使法律、法規、規章賦予農業行政部門的行政執法職能,集中行使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措施,承辦種子、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種畜禽、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種保護等方面以及其他由農業行政部門交辦的市場整治、案件查處等工作。
2、規范經費保障和人員管理。按照《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公務員法》、《農業法》的相關規定,農業法制和綜合執法機構所需人員經費、公務費、業務費和發展建設費用由同級財政統籌安排考慮。農業行政部門應擇優選配農業綜合執法人員。執法人員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遵守法律和職業道德;具備農業執法相關的專業和法律知識;經過農業執法專門培訓考試合格,取得資格證書;取得農業行政部門在編工作人員身份。
3、統一執法設施和裝備標準。農業綜合執法機構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執法裝備,達到以下要求:有相應的專用辦公場所(包括聽證室、詢問室、檔案室及必要的罰沒物資存放場所);有相應的執法交通車輛;有與工作相適應的通訊設備、辦公設備、取證工具、檔案信息處理設備等執法裝備;獨立或依托農業信息網站建立農業綜合執法信息交換平臺。
(七)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體系
1、建立農產品產地管理制度。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大氣、土壤、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對農產品生產區域實行分類管理,確定并適時調整適宜生產區、限制生產區和禁止生產區;認真落實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制度,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質超過規定標準的區域生產、捕撈、采集農產品和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禁止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者傾倒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和有毒有害物質;用于農業生產的污水和固體廢物,要經過無害化處理,并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2、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制度。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要及時跟進報道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品牌、市場等方面的信息。
3、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結果通報制度。及時向縣、鄉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通報全市農產品質量檢測結果,內容以省、市開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為主,縣、鄉農業部門開展的檢測結果為輔。
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組織領導
1、將“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保障菜籃子安全”列為全縣重大民生工程,以及向社會公開承諾的重大實事。成立縣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于縣農業局,負責牽頭協調及日常工作,成員由財政、發改委、新村辦、工商、質監、衛生、藥監、商務、供銷、公安、城管等部門組成。
一、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迫切需要農業科技創新
中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笆晃濉逼陂g,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同時也必須清醒意識到,邁入“十二五”,世情、國情、農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挑戰。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近幾年,中國糧食生產雖然已經取得“八連增”的巨大成績,但農業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比較效益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多、地少、水缺的趨勢不可逆轉,城鄉居民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中國糧食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解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總供需矛盾,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最終依靠科技創新,充分挖掘品種潛力,盡快突破農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大幅度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迫切需要農業科技。近年來,農獸藥殘留、添加劑、防腐劑問題屢禁不止;“紅心鴨蛋”、“多寶魚”、“三鹿奶粉”等事件的發生又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此外,還有一些轉基因食品、動物源性飼料添加劑等由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新問題。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確保生態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等問題,再加上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加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急需加強資源環境領域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技術,加快開發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實現“低耗、高效、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確保產業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領域也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F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力主要來自于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競爭實質上就是科技競爭,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競爭的核心。目前,中國大豆進口量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的水平,隨著全球農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劇,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量仍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減少國際農產品市場對中國農業的沖擊,就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質能源和資源環境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產業化,加快農業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有效增加科技儲備,引領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力爭占據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全面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面對需求剛性增加,資源日益緊缺的嚴峻形勢,我國農業發展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改善生產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舉措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靠科技創新、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三輪”驅動,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雙軌”運行作用,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的歷史任務艱巨。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我國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項目申報、經費分配和過程管理辦法,突出農業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有效資助方式,形成有利于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必須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針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需求,以奪取農業科技制高點、增強科技發展后勁,提高農業競爭力為目標,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礎性工作。著力提高農業知識創新、生物技術領域、機械化技術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一、突出特色優勢,統籌城鄉產業發展
(一)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加快“十大玉米深加工企業”、“十大畜禽產品加工企業”、“十大特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延長產業鏈條,培育著名品牌,形成競爭優勢。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玉米、大豆、水稻、蔬菜、中草藥、瘦肉型豬、肉牛、肉雞、肉鵝、參茸等為代表的龍型產業格局。近幾年來,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都在20%以上,到2008年底有望達到2000億元,與傳統的汽車、石化兩大強勢產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二)產業化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通過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基地建設呈現出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現代化發展模式。農產品企業輻射帶動的糧食種植面積占全部耕地的60%以上,有一半以上玉米面積實現訂單生產。建設了中部玉米帶牧業經濟區、西部草原牧業經濟區、東部山區半山區牧業經濟區和環城牧業經濟區,標準化牧業小區建設有了長足進展,畜禽優質品率顯著提高,農畜產品生產開始向優質、安全、綠色方向轉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已遍布各地,實現了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
(三)科技支撐帶動能力增強
育成并通過審(認)定的農作物新品種達1000多個,85%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良種普及率為95%以上,增產幅度達12%左右。實現了牧業實用技術組裝配套化、畜產品質量優良化和經營管理規范化,牧業科技普及率達到90%,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以上。產加研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
二、發揮市場基礎作用,統籌城鄉資源配置
(一)新型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強農業科研體系建設。目前,全省有農業科研機構2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1個,科研人員3000多人。建立轉基因植物中試及產業化基地,設立國家玉米、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玉米、大豆、水稻改良分中心,以及農業部大豆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科教資源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二是創新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每個市州選擇一個縣(市、區),開展“區域建站、雙軌運行、垂直管理”的改革試點,實行科技推廣和經營服務于一體、政府投資和自身創收于一體。將區域站直接劃為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探索出一條適應發展現代化農業要求的、運轉靈活、服務高效的科技推廣新機制。
(二)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快速推進
建設現代水平的省級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全省九個市(州)、54個縣(市、區)在省級平臺上建立動態網頁,648個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有近1622個鄉鎮、農業企業及涉農部門注冊使用“一站通”全國農村供求信息聯播系統。在基礎網絡建設上,深入實施了“金農工程”,以“四電合一”為載體,進一步整合各類信息服務資源,擴大農業信息覆蓋面。在服務手段上,繼續完善和擴大服務功能,開通的“12316”新農村熱線,幫助農民解決種植養殖、市場信息、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等各類問題,信息服務網絡正在向村、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加工和經營大戶延伸。
(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不斷加強
我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分為三種形式:專業協會型,以農產品和技術為紐帶組建的合作組織,為會員提前、產中、產后服務;專業合作社型,以農民利益緊密聯系,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平等持股,自我服務、民主管理、入股有息、利潤返還;股份合作型,農民在興辦龍頭企業和進行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儲藏等方面采取這種合作形式。目前,全省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4510個,共帶動農戶126萬戶。
同時,農產品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使大批勞動力從土地中轉移出來,從事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
三、加大政策資金傾斜力度,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一)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加強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在支持糧食生產方面,建設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建成600萬畝優質玉米、水稻和大豆生產基地。建設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產出水平。建設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建設標準化水田方條田700萬畝。全面開展以江河堤防整治、城市防洪和水庫除險加固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主要江河堤防長度已達4300多公里。37座城市的防洪工程完成建設任務。同時,實施種子工程,省農科院培育出的高產、優質、抗病的超級稻“吉粳88號”,比普通水稻增產15%以上;“雜交豆1號”單產則提高20%以上。組織實施現代農業、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范等重大農業示范項目,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發揮了引導、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支持生豬擴繁場和養殖場(小區)、奶牛養殖場和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建設,全省養殖業得到健康發展。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得到加強,重大疫病防治水平不斷提高。
(二)圍繞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累計完成退耕還林74.2萬公頃,從2008年開始,組織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3.4%,有林地面積達到810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達到8.6億立方米,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加大了主要江河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整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00萬畝。
(三)突出抓好“水、氣、路、電”,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活設施
一是農村安全飲水。我省列入國家農村飲水安全規劃的農村人口659萬人。目前,全省共解決農村23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尚需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428萬人,計劃到2010年解決220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二是農村沼氣。建設戶用沼氣池6.51萬戶,其中“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4.03萬戶,年處理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100多萬噸,使20萬多戶農民受益。三是農村公路。從2003年開始實施“村村通”工程,建成53266公里農村公路,實現了全省98.7%的鄉鎮和7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四是農村電力。全省建成小水電站153座,總裝機38.62萬千瓦。24個縣(市)有了地方中、小水電,完成了12個縣農村水電電氣化縣建設。五是農村扶貧。2002年以來,共組織實施3000多個扶貧項目,較好地解決了當地貧困群眾就醫難、子女入學難的問題。
(四)加大農村社會事業投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努力改善農村教育條件。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覆蓋面已達到100%。實施農村初中改造工程,積極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百強校”建設計劃。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對青年農民和農村后備勞動力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二是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窘⑿滦娃r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以縣(市、區)為統籌單位100%全覆蓋的目標。實施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四是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五是農村低保。我省2004年建立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城市社保相銜接的農村低保制度。到2007年底,省級農村低保資金已達到1.8億元,人均補助標準由180元提高到360元,保障人數由最初的53.5萬人擴大到了80萬人。
(五)實施農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解決農民住房問題
在實施城市棚戶區改造的同時,從2007年開始,實施全省農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5年改造農村泥草房74.4萬戶。預計到2011年,全省基本完成農村泥草房改造任務。
(六)立足農業資源稟賦和發展空間,謀劃和推進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工程
為進一步發揮吉林省優勢,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增加糧食生產,編制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規劃在我省中西部地區實施重大引水工程、大型灌區建設和改造、中部土地保護和西部土地整理、標準糧田建設、全程農業機械化示范、空中云水資源開發、農業良種培育和推廣、生產技術集成與普及、病蟲草鼠害預防、生態保障等十大工程、29個重點項目,用5年時間將吉林全省的糧食生產能力由目前的500億斤提高到600億斤以上。
四、深化農村改革,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及配套改革
2002年以來,加快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農民負擔大幅度減輕。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撤鄉并鎮,實行鄉財、縣管、鄉用。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危房改造和對口支援等工作取得新進展,全省農村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教師工資由縣級財政部門統一發放。
(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較大突破
2004年以來,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放開市場,放開價格,多元市場經營主體正在形成,為促進糧食生產發展、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發揮重要作用。
(三)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積極探索農村信用聯社改革,采取免稅和低稅率政策,鼓勵農村信用社為農民發放貸款。通過開展小額農貸、信用農戶聯保貸款、抵押貸款等信貸服務,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前,農村信用社正在組建農村商業銀行,準備上市。
(四)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全面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消除農民進城就業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在全省范圍內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性質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戶口類型。首先放開長春、吉林以外城市(鎮)的農民進城落戶限制,凡是進城農民有穩定居所、穩定就業崗位、穩定經濟來源,就可以進城落戶。
(五)探索了新型土地流轉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通過轉包、出租、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方式,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優化了農業勞動力結構,促進規?;洜I和機械化作業,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生鮮食品生產經營的安全監督管理,防止生鮮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生鮮食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生鮮食品是指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或者經初級加工的,可供人類食用的生鮮產品,包括蔬菜、瓜果、食用菌、畜禽及其產品和水產品等。
第三條生產加工銷售的生鮮食品應當符合安全標準,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生鮮食品不得銷售。
本條例所稱安全標準是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中,涉及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強制性標準。
第四條生鮮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應當遵循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采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堅持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各方聯合行動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機制。
第五條市、縣(區、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生鮮食品安全負總責,統一領導、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生鮮食品安全工作。
第六條市、縣(市)食品藥品監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生鮮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依法組織對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查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牧、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衛生、商務、環保、城管、民族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各自職責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生鮮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依法查處生鮮食品安全事故。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生鮮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的生鮮食品安全意識,引導生鮮食品生產者、銷售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保障生鮮食品消費安全。
第八條鼓勵單位和個人就違反本條例的行為向食品藥品監督行政管理部門或農牧、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衛生、商務、環保、城管、民族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門舉報。有關部門收到舉報后,應當依法及時調查處理。
第九條生產、經營生鮮食品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行業協會,應當建立健全自律機制,發揮行業自律,倡導誠信經營。
第二章生鮮食品的生產
第十條生鮮食品的生產,應當以農產品無公害化生產為導向,推行種植、養殖向基地化、集約化、規范化發展。農牧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制定符合生鮮食品安全衛生標準的種植、養殖基地規劃。
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生鮮食品種植、養殖基地的立項、選址、建設的指導監督。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生鮮食品種植、養殖基地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二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向生鮮食品種植、養殖基地和其它生產場所排放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廢氣、重金屬、硝酸鹽、油類、酸液、堿液、劇毒廢液、放射性廢水和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的污水,或者傾倒、填埋有害的廢棄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三條生鮮食品的生產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技術要求使用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者休藥期的規定。鼓勵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可降解地膜等生產資料。
農業生產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體廢物,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
第十四條生鮮食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實行生鮮食品安全衛生保障制度,在生產活動中建立生產記錄,如實記載以下內容:
(一)農藥、獸藥、飼料以及飼料添加劑、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使用和停用的日期;
(二)動物疫病、植物病蟲草害發生和防治情況;
(三)收獲、捕撈或者屠宰日期;
生產記錄應當保存二年。禁止偽造生產記錄。
鼓勵其他生鮮食品生產者建立生產記錄。
第十五條生鮮食品的生產活動中,禁止下列行為:
(一)在瓜果、蔬菜的種植過程中使用甲胺磷、氧化樂果、對硫磷、甲基1605、快靈農藥等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二)在畜禽、水產品的養殖活動中使用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孔雀石綠及其它禁止使用的物質作為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
(三)使用假、劣獸藥,將人用藥品作為獸藥使用或者違反規定使用獸藥;
(四)使用未經批準使用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
(五)在生鮮食品及其初級加工過程中使用色素、甲醛、次硫酸氫鈉甲醛(吊白塊)、過氧化氫(雙氧水)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
(六)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十六條畜禽實行定點屠宰,集中檢疫的管理制度。動物防疫監督部門應當對定點屠宰的畜禽及其產品進行檢疫,經檢疫合格的畜禽及其產品,由動物防疫監督部門出具檢疫、檢驗合格證明并加封驗訖標志。
第十七條畜禽定點屠宰企業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行業標準,對畜禽產品進行肉品品質檢驗,并出具肉品品質檢驗證明。
清真牛羊和家禽定點屠宰企業,應當取得《清真食品準營證》和清真標牌,并嚴格按照清真飲食風俗習慣屠宰。
第十八條畜禽產地、定點屠宰廠(場)對經檢疫、檢驗不合格或者病死、死因不明、染疫的畜禽及其產品、排泄物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或銷毀。
第十九條生鮮食品的包裝,必須采用符合衛生標準的材料和容器,并在產品包裝物上標注食品名稱、加工單位、原生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包裝規格、凈含量等內容;畜禽產品包裝要加封檢疫、檢驗證明。
第二十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實行認證制度。
經認證后,生鮮食品生產者可以在其產品或包裝上標注相應的認證標志。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偽造或者冒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證書和標志。
第二十一條屬于農業轉基因生物的農產品,應當按照農業轉基因的有關規定進行標識。
第三章生鮮食品的經營
第二十二條生鮮食品的經營,應當建立市場約束和自律機制,完善各類市場衛生安全管理責任制度。
第二十三條生鮮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經營生鮮食品的超市的開辦者,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建立食品安全制度,配備專、兼職食品安全管理人員;
(二)查驗產品檢疫、檢驗合格證明,對未經檢疫、檢驗或經檢疫、檢驗不合格的生鮮食品,應當制止其銷售、轉移,并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三)市場開辦方在和生鮮食品經營方簽訂場地、房屋租賃合同的同時,應當簽訂銷售生鮮食品安全責任協議,明確安全責任;
(四)建立生鮮食品安全承諾制度和賠付制度;
(五)建立生鮮食品安全經營檔案;
(六)清真食品和非清真食品隔區經營;
(七)設立公示牌,定期公示市場內生鮮食品安全信息;
(八)定期組織有關生鮮食品加工銷售人員進行健康檢查。
第二十四條生鮮食品經營活動中禁止下列行為:
(一)加工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質的畜禽和畜禽產品;
(二)銷售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質的水果、蔬菜、畜禽和畜禽產品或者非定點屠宰廠生產、加工的畜禽產品;
(三)加工、銷售無法追溯來源的動物及其產品;
(四)收購不符合生鮮食品安全標準的產品。
第二十五條生產經營的鮮、凍畜禽產品應當使用冷藏車冷藏運輸。蔬菜應當封閉運輸,使用敞篷車輛的應當采用遮蓋和保護措施。
第二十六條進入市場經營生鮮食品的應當出示生鮮食品檢疫、檢驗合格證明或有關手續。
鮮、凍畜禽產品進入市場時,應當出具檢疫合格證明;豬、牛、羊胴體應當加蓋檢疫合格章和貨源基地編號章,按不同供貨人、不同批量分別簽封。直接進入各類食品市場銷售時,應當經動物防疫監督員或者市場內的監督檢驗人員啟封、驗證、驗章。
經營清真生鮮食品的應當出具《清真食品準營證》和清真標牌,不能出具《清真食品準營證》和清真標牌的,不得以清真食品名義出售。
第二十七條生鮮食品批發市場應當設立或者委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對進場銷售的生鮮食品進行抽查檢測。
市、縣(市)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對進入零售市場和超市銷售的生鮮食品的抽查檢測。
鼓勵引導個人對自產自銷的生鮮食品的質量安全進行檢測。
第二十八條畜產品及活禽批發交易必須在符合條件的生鮮食品批發市場中進行。但超市連鎖配送等直銷的除外。
外地畜禽和畜禽產品進入本市銷售的,應當經由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檢疫通道,經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啟封、驗證合格,重新簽封后方可進入本市。用汽車運輸的,車輛應當經檢疫消毒,取得市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消毒證明。
第二十九條經營生鮮食品的企業,應當建立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制度。
經營者應當向初次交易的供貨人索取、查驗相應的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商標注冊證,保存復印件,一年核對一次。
第三十條對購進的貨物應當按批次向供貨人索取食品質量檢驗證明、檢疫證明、銷售憑證、外地畜禽產品進入本市車輛消毒證明等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證明并保存復印件。
經營者對購進的食品應當記載產地、加工廠家、進貨渠道、購進日期和數量、供貨人等事項,查驗供貨人備案公示情況。
第三十一條餐飲企業和集體用餐單位應當采購符合要求的生鮮食品,并建立購貨臺賬,注明所購生鮮食品的名稱、數量、日期、進貨渠道等。
舉辦重大公共活動、重要會議需要采購生鮮食品的,應當索證索票;具體承辦單位應當將生鮮食品留樣備查;有條件的,先行送交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驗,待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種子、種畜、種禽、化肥、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農用機械、器材等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的安全監督管理,負責畜禽及其產品的防疫、檢疫監督。
第三十三條質量技術監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生鮮食品國家、行業標準的實施,按照規定的權限組織地方標準的制定、實施,依法對生鮮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監督管理。
第三十四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流通領域生鮮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
第三十五條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生鮮食品加工和餐飲業衛生安全的監督管理。
第三十六條商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畜禽產品定點屠宰加工的監督管理。
第三十七條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生鮮食品種植、養殖基地及生產加工場所環境及污染源的監督管理,并且組織對生鮮食品生產場所的大氣、土壤、水質等生產環境進行監測評價。
第三十八條民族宗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清真生鮮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清真食品準營證》和清真標牌的管理。
第三十九條農牧、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衛生、商務等行政管理部門在依法實施監督管理時,依據各自的職權范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閱、復制有關資料;
(二)進入種植、養殖基地,加工、銷售和使用場所進行抽查、檢驗;
(三)對經檢測不合格的生鮮食品,有權查封、扣押并監督生產經營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銷毀;
(四)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條建立生鮮食品安全信息制度。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建立本市生鮮食品安全信息監督管理系統,適時向社會公示下列信息,并提供信息查詢服務:
(一)實施重點監督管理的生鮮食品名錄;
(二)定點屠宰廠(場)、生鮮食品生產基地以及批發市場名單;
(三)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名單;
(四)生產經營的生鮮食品不符合安全標準受到有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查處的名單。
第四十一條建立生鮮食品安全信息報送制度。
(一)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報送生鮮食品生產場所的環境監測信息;
(二)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報送有關生鮮食品農藥、獸藥及其他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查信息;
(三)工商、衛生、質量技術監督、民族宗教等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報送生鮮食品質量監督檢查信息。
食品藥品監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所報信息的匯總整理。
第四十二條實行生鮮食品安全監測制度。農牧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保障生鮮食品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組織實施生鮮食品安全監測計劃,對生產中或者市場上銷售的生鮮食品進行監督抽查。
第四十三條建立生鮮食品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對造成生鮮食品安全事故的單位和個人,由有關部門依法進行查處;造成重大事故的,由食品藥品監督行政管理部門組織查處。
第四十四條建立生鮮食品安全義務監督員制度。生鮮食品安全義務監督員由食品藥品監督行政管理部門聘任和培訓,可以對生鮮食品的生產、經營和管理進行監督。
第四十五條發生生鮮食品安全事故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向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及其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接受報告的部門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調查事故原因,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的,依照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罰;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生鮮食品種植、養殖基地不按照規定記載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使用以及防疫、檢疫等情況的,由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一)至(四)項規定的,依照國務院《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法規進行處罰。
違反第十五條第(五)項規定的,由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銷售,對被污染的生鮮食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監督銷毀;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置染疫動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動物的產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動物尸體的,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給予警告,責令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置;拒不處置的,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依法代作處置,處置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第五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生鮮食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不符合衛生標準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使用,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規定,銷售的生鮮食品未按照本條例規定包裝、標識的,由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處以2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冒用農產品質量標志的,由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三)、(四)、(五)、(七)項規定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以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六)項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其違法產品和違法所得,并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經營依法應當檢疫而沒有檢疫證明的畜禽、畜禽產品的,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責令停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
對未售出的畜禽、畜禽產品,依法補檢,經檢疫合格的畜禽、畜禽產品,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出具檢疫證明,畜禽產品加蓋或者加封動物防疫監督機構使用的驗訖標志。
經檢疫不合格的畜禽、畜禽產品,由貨主在動物檢疫員監督下作防疫消毒和其他無害化處理,無法作無害化處理的,予以銷毀。
第五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經營依法應當檢疫而檢疫不合格的畜禽、畜禽產品的,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責令停止經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已售出的畜禽、畜禽產品,沒收違法所得和未售出的畜禽、畜禽產品;情節嚴重的,可以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生鮮食品批發市場開辦者不設立或者沒有委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對進場銷售的生鮮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抽查檢測的,由農牧行政管理部門處以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餐飲企業及集體用餐單位采購未經檢疫、檢驗或者檢疫、檢驗不合格的生鮮食品的,由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十一五”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間,在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指導下,在全國上下特別是億萬農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09年,我國糧食實現了總產10600億斤,連續3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總產、單產雙雙連續6年增長,雙雙超歷史最高水平,糧食總產量在較高的基數上仍然實現了6%的增長。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和水產品等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二是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6年5.9:55.5:38.6變為2008年的27.6:45.3:27.2;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由2006年的49.8:3.7:31.5:10.2逐步優化為2008年的50.1:3.8:36.8:9.3。鄉鎮企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6.09萬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6.20萬億元。三是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剔出價格因素,2006年農民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了7.4%,2007年比上年實際增長9.5%,2008年比上年實際增長了8.0%,2009年農民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3587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元。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截至2008年年末,全國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為5595萬人,2008年全年共有512萬農民領取了養老金。截至2008年6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覆蓋,到2009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4.0%;截至2010年2月,已有2328萬戶、4840.4萬人得到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低保工作正向“應保盡?!钡哪繕诉~進;農村義務教育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促進了農村教育公平。
二、“十二五”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階段,也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將面臨重大的變化,農業農村經濟的外部環境將更加多變,自身發展的要求將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將更加有力。適應這一形勢要求,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思路應重點突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以穩糧增收為主線,保持農業穩定。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6年增產,但在耕地不斷減少,人口持續增加,需求明顯增長背景下,糧食供求平衡任務仍然艱巨。要繼續按照穩定面積、增加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的總體要求,堅持糧食生產的“三條底線”,即: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確保我國95%以上的糧食自給率;實行更加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守全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提高糧食產量,確保人均糧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時,加快推進耕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約、節約、高效用地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增加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補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應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糧食收購價格提升幅度,繼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和銷售補貼。
2.以改革分配方式為手段,夯實發展基礎。要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變農業的弱勢地位,改變農民在分配中處于被動和底層的局面,建立有利于勞動作為分配依據的社會初次分配制度,提高農民勞動在社會分配中的比重,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物質經濟條件。加大轉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會收入方面的調控作用,實行國民收入二次分配向農村傾斜的政策。要繼續深入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強化農業發展的基礎。
3.以培養農業人才為方向,培育新型農民。針對農村青壯勞動力日漸減少的現狀,采取多種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識、有技能、有方法,樂于務農、善于務農,適應規?;⑹袌龌?、現代化農業生產新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產者。要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力度,不斷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和陽光工程培訓,培養一批農業生產能手和農民技術骨干。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發揮其技術和人才培養的優勢條件,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服務。聯合有關部門選拔培養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農村產業致富帶頭人,帶動周邊農民的發展。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農業科技服務;完善有關政策,引導有文化知識、有專業技能、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專業人才到農村發展創業,為農業產業發展聚集新生力量。
4.以轉變發展方式為重點,促進提質增效。要轉變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方式,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效益,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生態農業產業、生物質能產業、農業創意產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等新型農業產業。要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資金實力雄厚、企業責任心強、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進行合理的產能擴張或兼并收購,使農產品由數量向質量提高方向轉變,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發揮科技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5.以農村經濟組織為紐帶,提升服務能力。要繼續扶持和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技推廣機構、龍頭企業等農業農村服務主體。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盡快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對從事市場營銷、農資采購經營、信息服務、技術推廣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產品加工運輸貯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給予財政補貼、貸款支持或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并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承擔或參與政府建設項目的有效機制,扶持其不斷提升服務能力。繼續支持各類農業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發展,充分發揮其開展技術服務、整合行業力量、提升談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開展農業保險、組織實施有關工程建設項目等方面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農業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的政策措施。
6.以對外開放為導向,拓展發展空間。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這一趨勢,大力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要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既要積極吸納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人才發展農業,又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科研單位和農業企業“走出去”,開辟境外農業資源開發新渠道,積極參與農業國際競爭;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加快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鼓勵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投資開發外向型農業,擴大優勢農產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強農產品進出口宏觀調控,規范和完善農產品進口管理,建立農產品貿易快速反應機制,有效保護我國農業。
7.以統籌城鄉為基礎,促進社會公平。要徹底消除阻礙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各種要素的機制。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建設城鄉統一的資源要素市場,加大金融扶持農村發展的力度,最大限度的吸納農村人口、拓展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力提高政府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形成農村教育、醫療、文化和社會保障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力度,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范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和保障標準,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三、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十二五”期間,要在繼續完善和深入實施現有各項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出臺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1.繼續增加農業投入。加快出臺《農業投入法》,依法保證國家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盡快建立農業建設發展基金,建議出臺文件明確土地出讓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的80%作為農業建設基金的主要來源,把這部分資金集中到中央農業部門統一調配使用。完善農村信貸體系,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引導各種經濟成份投資農業,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業的投資和經營。調整農業投入結構,使農業投入向農業科技研究、中小型農田建設和糧食主產區建設等方面轉變。
2.完善各項補貼政策。堅持“補農民、補農業、補農村”的基本原則不動搖。在穩定“四補貼”的基礎上,增加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辦法。大幅度提高對大豆、油菜籽等實行單一低關稅且非常重要的敏感產品主產區生產者的直接補貼;全面實施農業生產保險補貼,繼續推進家電、汽車、摩托車等耐用消費品下鄉補貼政策,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補貼,實施草原生態補償制度,適時開列新的補貼種類。
3.加強農業支持保護。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在WTO規則允許的框架內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強對我國重點農產品產業安全狀況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統一的、權威的全國性大宗農產品產業安全的監測預警系統,及時預警并制定相應應急預案;加強對種子產業的管理,完善種子產業體系建設,確保種子質量,切實保障農業生產。
4.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要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對主導產品關鍵技術著力加強,力爭在動植物遺傳改良、節本增效技術、產后加工升值、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加強對生物質能源相關技術和設備研發力度,制定生物質能發展戰略;穩步推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轉基因工程,盡快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新品種,提高農業戰略性技術的儲備水平。
5.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實施糧食和大宗農產品高產創建,經濟作物集中生產,園藝作物設施化發展,畜牧水產健康養殖,大力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高效設施園藝業、有機農業、農業文化產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不斷滿足國內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與育種、有機農業、循環農業、智能化農業等的建設,全面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實現農業的信息化、數字化、精準化,建成物質生態系統持續良性循環、功能完善、效益一流的新型農業。
一、組織機構
成立*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領導小組,由區農業局牽頭,區畜牧局、海洋與漁業局、區工商局等單位參加。在專項整治期間,負責統籌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有關重大行動。
*
成員:區發改局、經貿局、工商局、農業局、畜牧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農業局,具體負責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工作目標
按照國家、省、市、區關于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和農業投入品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突出抓好源頭治理,加強對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的全程監管,加大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測力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依法監管的長效機制。通過專項整治,到今年年底,全區農產品批發市場100%納入質量監測范圍;全區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種植養殖場、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場)使用違禁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農藥獸藥殘留超標率進一步下降;杜絕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種高毒農藥。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全區形成安全生產、放心消費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主要任務
從現在起至12月底,在全區主要農產品主產區和農產品主要消費地及重要集散地,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重點開展以下六項行動:
(一)種植業農業投入品整治行動
1、具體目標。杜絕違規生產、銷售和使用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種高毒農藥,收繳產品做到100%銷毀;抽檢不合格、群眾投訴多、社會反映強烈的農藥、肥料、種子等農資品種和生產經營場所得到堅決查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農藥殘留抽檢率達100%。
2、主要任務。一是加大對違規生產、經營、使用高毒農藥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快替代產品的宣傳和推廣,積極推進高毒農藥替代工作。重點打擊擅自在產品中非法添加甲胺磷等禁限用農藥成分的違法行為。摧毀非法生產高毒農藥的“黑窩點”。二是加大力度開展農藥、肥料、種子等種植業投入品市場的檢查和監督抽查,對不合格產品和生產企業進行跟蹤整改,對嚴重不合格產品和蓄意造假的生產企業進行嚴肅處理,堅決打擊非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的行為;三是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全面開展對農產品生產過程用藥檢查。重點檢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立農業投入品采購、使用記錄情況。
在專項整治期間,由區農業局牽頭,在10月份開展1次集中監督檢查活動,組織對各地農資生產、經營場所(廠、門店)進行拉網式檢查,重點查處抽檢不合格、群眾投訴多、社會反映強烈的農藥、肥料、種子等農資品種和生產經營場所,堅決打擊非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的行為;在11月份全區集中組織開展1次蔬菜生產過程用藥監督檢查,依法收繳并查處違規使用甲胺磷等國家禁止、限用和淘汰的農業投入品的行為。
3、整治重點。重點產品: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種高毒農藥產品以及蔬菜、果樹用藥;單質肥料、復混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精制有機肥等肥料;葉菜、瓜類、茄果類等蔬菜種子;蔬菜、水果、稻米等種植業產品。重點單位:非法生產、經營5種高毒禁用農藥(包括混配農藥)的企業;替代產品經營不規范的企業;制假售假和非法生產高毒農藥的窩點;近年來產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群眾投訴多、社會反映強烈的農資生產經營場所;主要農產品種植企業、種植大戶。重點區域: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此工作由區農業局牽頭,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貿局、工商局等相關部門參與。
(二)畜產品質量安全整治行動
1、具體目標。飼料添加劑生產許可獲證企業檢查率達100%;飼料產品合格率提高2個百分點,保持在95%以上;飼料中“瘦肉精”檢出率為零。
2、主要任務。一是加大對進出口飼料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力度。重點整頓進口飼料動物源性飼料和進口寵物飼料,檢查進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登記許可證號。二是加強對飼料和養殖環節違禁藥品和非法添加物的監管工作。堅決查處非法生產經營和使用“蛋白精”、“瘦肉精”、萊克多巴胺和蘇丹紅等非法添加物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以工業級原料或添加劑作為飼料級產品使用的違法行為。三是強化飼料生產、經營企業及產品監督檢查。嚴格按照相關法規、政策和制度規定,客觀、公開、公平、公正地開展飼料企業設立審查工作,嚴把飼料企業和飼料產品的市場準入關。四是加強飼料產品監督抽查,堅決查處不合格產品和違法行為。
3、整治重點。重點產品,飼料添加劑、寵物飼料和進口飼料。重點單位,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合飼料企業,以及動物源性飼料生產企業。重點區域,以往抽檢合格率較低的規?;B殖基地。
此項工作由區畜牧局牽頭,區經貿局、工商局、農業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相關部門參與。
(三)獸藥和生豬生產整治行動
1、具體目標。重大動物疫病疫苗生產企業監督檢查率達100%。獸藥標簽和說明書的合格率達到98%以上,獸藥產品合格率保持80%以上,力爭獸藥違法案件100%立案查處,獸藥市場秩序明顯好轉,保證疫苗質量和有效供應。重點地區自產活豬瘦肉精和其他違禁藥品檢出率分別降到1%以下,全區進入流通領域豬的二維碼耳標佩帶率達100%。
2、主要任務。一是對經營和使用環節進行拉網式檢查。發現禁用藥物立即收繳銷毀,并追查其來源、銷售去向,加大禁用藥清繳力度;加強對*年以來列入獸藥質量通報的生產、經營企業進行檢查,發現假劣獸藥、過期失效產品、廢止地標產品,發現禁用藥物堅決收繳銷毀。二是加強疫苗生產經營管理。加強生產經營環節監管,堅決搗毀制售假劣疫苗的窩點;加強田間試驗、區域試驗監管工作,嚴厲查處假借試驗名義違法制售疫苗行為;強化對疫苗供應單位的資質、管理制度、供應記錄及冷鏈條件等的監督檢查,對不符合規定的,限期整改,發現違法行為要嚴厲查處;加強對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疫苗供應和監督工作。三是組織標簽說明書清查活動。在生產企業查獲不規范標簽說明書,要監督企業銷毀處理;在經營、使用環節查獲不規范標簽說明書的獸藥產品,要禁止經營、使用。四是組織獸藥產品監督抽查,查處不合格產品和違法行為。專項整治期間,計劃抽檢獸藥質量監督樣品一批,抽檢畜產品藥物殘留樣品一批。五是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嚴格動物防疫條件審核,推進動物標識和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嚴查無耳標和無檢疫證明生豬的調運、屠宰和產品銷售;組織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在專項整治期間,由區畜牧局牽頭,11月初組織1次集中監督檢查活動,對全區牲畜佩帶二維碼耳標工作情況進行全面檢查,保證11月中旬,全區進入流通領域的豬、牛、羊等牲畜二維碼耳標佩帶率達100%;11月底全區組織畜禽養殖環節用藥集中檢查,依法嚴查畜禽養殖過程中使用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禁用獸藥和蘇丹紅等化學物質的違法行為。
3、整治重點。重點產品,禁用獸藥(品種見農業部第202號公告、第560號公告,重點查處金剛烷胺、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藥物)、未經農業部批準的獸藥、非GMP企業的產品和走私進口獸藥產品;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疫苗;抗生素類、驅蟲類、解熱鎮痛類藥物。重點單位,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疫苗生產企業,獸用注射劑生產企業;重點監控企業、有生產假劣獸藥記錄企業;商品豬養殖場(存欄50頭以上),肉禽/蛋禽養殖場(存欄300只以上);鄉鎮獸醫診療所/動物醫院。重點區域,獸藥經營企業,養殖小區統一供藥單位;獸藥經營集散市場;縣、鄉、村等基層獸藥經營點;重大動物疫病疫苗供應單位。
此項工作由區畜牧局牽頭,區經貿局、工商局、農業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相關部門參與。
(四)水產品藥殘專項整治行動
1、具體目標。健康養殖示范場、出口原料備案基地、無公害水產品生產企業等三類基地,100%建立生產、用藥和銷售記錄等水產品質量安全自控措施,監管率達到100%;苗種生產單位持證生產率達到100%(自育、自用的除);苗種生產單位100%建立生產、用藥和銷售記錄等水產品質量安全自控措施,其中國家級、省級原良種場監管率達到100%;三類基地、一定規模養殖場等養殖環節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氯霉素等禁用獸藥殘留抽檢總體合格率達到95%以上;陽性樣品的追溯率達到100%;水產品批發市場100%納入質量安全監測范圍。
2、主要任務。一是加強現場檢查。查處苗種生產企業是否領取苗種生產許可證,是否按批準范圍從事水產苗種生產;苗種生產單位和養殖場是否存貯、使用孔雀石綠、硝基呋喃和氯霉素等禁用獸藥;養殖單位是否使用限用藥物但未遵守休藥期制度售賣水產品;三類基地和苗種生產企業是否依法建立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和銷售記錄等制度。二是加強藥殘抽檢。抽查健康養殖示范場、無公害養殖基地、出口原料基地和個體小型養殖場禁用獸藥殘留情況。三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在現場檢查和藥殘抽檢中發現的違規企業,要依法嚴厲處罰,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企業負責人進行集中培訓。四是推進健康養殖行動。加強對生產者健康養殖技術的培訓,繼續開展漁業科技入戶,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宣傳,對出口原料基地指導其按進口國標準進行生產。五是強化生產自律。加強對基層協會和漁民合作組織的培育和引導,指導其建立健全內部規章制度。
在專項整治期間,由海洋與漁業局牽頭,10月份組織全區開展無公害認證水產品集中監督檢查,檢查各地無認證管理工作和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情況;11月份組織1次集中監督檢查活動,對全區水產品養殖環節用藥集中檢查,依法嚴查水產品養殖過程中使用孔雀石綠、硝基呋喃和氯霉素等禁用化學物質的違法行為。
3、整治重點。重點產品,魚類、蝦蟹類水產品,重點抓好淡水塘魚的檢查。重點單位,未領取苗種生產許可證和未按批準范圍從事水產苗種生產的生產企業;未依法建立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和銷售記錄的企業;藥殘抽檢合格率較低的生產企業。重點區域,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無公害養殖基地、出口基地和一般養殖場。重點環節:種苗生產、養成和越冬階段。
此項工作由區海洋與漁業局牽頭,區經貿局、工商局、農業局、畜牧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相關部門參與。
(五)認證產品質量安全整治行動
1、具體目標。市場假冒“三品”(指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下同)標志現象得到有效查處;企業用標行為進一步規范;“三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
2、主要任務。一是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初級產品和農業系統有機農產品認證機構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監督抽查。對生產基地、銷售市場和生產企業加工車間(倉庫)的“三品”進行抽樣檢測,對不合格產品,依據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定進行處理;狠抓原料、添加劑、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檢查,從源頭上保障“三品”質量安全,重點檢查獲證單位是否使用禁用農藥、獸藥;農藥、獸藥、肥料、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是否符合相關準則,綠色食品獲證單位是否執行原料(飼料)訂購合同;采收、屠宰或捕撈是否符合農藥、獸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的要求;原料及投入品貯存是否有專人管理和適宜場所。二是開展“三品”認證工作有效性檢查。包括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情況,申報材料、年檢資料等文件檔案的管理情況,認證審查工作時限執行情況以及“三品”質量安全預警制度建立情況等。三是開展生產經營規范性檢查。加強產地環境質量、區域范圍及周圍污染源受控情況檢查,了解獲證單位的生產操作規程和相關標準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并糾正違規生產操作行為;檢查獲證單位生產記錄,查看生產記錄內容是否完備,估生產記錄的真實性。四是檢查必須包裝的“三品”是否經包裝后上市銷售;產品或包裝上是否標注標志和發證機構名稱;標稱“三品”的產品其證書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偽造、冒用、超范圍使用標志等違法違規行為等。
在專項整治期間,由區農業局牽頭,在10月份,全區集中組織開展“三品”的監督抽查與督導檢查,檢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標識與認證和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情況,打擊假冒“三品”行為,維護“三品”品牌形象。
3、整治重點。重點產品,偽造、冒用、超范圍使用標志的產品;應當包裝而未包裝上市銷售的“三品”產品;產品或包裝上未按規定標注標志和發證機構的產品。重點單位,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產品質量不符合認證標準的企業。重點區域,主要食用“三品”生產基地、銷售市場和生產企業的加工車間(倉庫)。
此項工作由區農業局牽頭,畜牧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貿局、工商局等相關部門參與。認證無公害蔬果產品質量安全由農業局負責實施,認證無公害禽畜產品質量安全由畜牧局負責實施,認證無公害水產品質量安全整治由區海洋與漁業局負責實施。
(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與檢查行動
1、具體目標。全區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1OO%納入監測范圍,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檢測制度和不合格農產品報告制度;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銷售的蔬菜中農藥殘留、豬肉中瘦肉精、水產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綠等監測合格率,單項指標平均再提高1-2個百分點。
2、主要任務。一是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加大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品種、范圍和頻次,確保農產品批發市場100%納入監測范圍,及時對當地生產、銷售的大宗農產品和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的農產品監督抽查和現場檢查,分析、評價和跟蹤我省農產品生產、流通領域質量安全情況,加大對超標農產品的追查追溯工作力度,嚴禁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進入批發市場等流通環節。二是對查出問題的中等以上城市批發市場、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大抽檢頻率和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三是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執法檢查。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和廣東省強制標準“食用農產品標識》的規定,重點檢查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和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包裝標識是否按規定標明品名、產地、生產者(銷售者)、生產日期等必須標識的內容;使用添加劑或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農產品和其他應實施檢疫的動植物及其產品,是否按規定進行標識。四是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整治力度。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督促和指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自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重點檢查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對進場銷售農產品抽檢和建立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報告制度等情況,指導、檢查中等以上城市批發市場建立市場準入制度情況,確保中等以上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部納入監測范圍。由各級農業部門、工商、經貿等部門,通過開展監督檢查、監測抽查、督查督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本轄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整治活動。對批發市場沒有全部納入監測范圍的地區,掛牌督辦,限期解決;對建立制度行動滯后的批發市場,要限期整改;對已建立制度,但在實際工作中執行不到位的,要強化指導;對不按有關規定進行檢疫等標識的,依法查處。
在專項整治期間,由區農業局牽頭,9月份和12月份,全區組織2次集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活動,對全區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種養場、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生產銷售的蔬菜、水果、稻米、畜禽、水產品等,開展監測和監督抽查,向社會公開農產品對不合格企業及產品。并根據監督檢測結果,農業部門及時與工商部門溝通,督促農產品銷售企業建立健全進貨檢查驗收制度,依法查處批發市場和其他流通環節銷售不合格農產品的行為;11月份,由區農業局牽頭,組織全區集中開展批發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檢查,重點檢查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對進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抽查檢測,發現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是否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要求銷售者立即停止銷售。同時,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督促和指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自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
3、整治重點。重點產品,蔬菜、水果、畜禽產品、水產品等當地的主導品種和“菜籃子”工程主要品種。重點單位,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重點區域,全區主要農產品產區、農產品銷售集散地。
此項工作由區農業局牽頭,畜牧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貿局、工商局等相關部門參與。
四、總體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部門責任
各地要按國家和省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統一部署,將農產品專項整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抽調得力骨干組建強有力的班子,建立健全領導和組織機構。切實把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層層分解到區、鎮(辦)、村。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分管負責人要直接抓。明確相關部門和單位負直接責任的責任制,將領導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落到實處。要加強領導,上下聯運,農業部門切實履行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牽頭單位的職責,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作,為專項整治提供必要的人力、資金和技術裝備保障,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建立監督管理責任制。
(二)細化整治方案,明確工作進度
各地和各任務牽頭單位要按照國家、省、市、區農產品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細化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明確工作進度和時間安排,做到有階段安排、有重點活動、有監督檢查、有責任追究,確保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落到實處。要制定農產品專項整治檢查驗收辦法,組織做好檢查驗收工作。
(三)強化監督抽查,依法進行查處
各地要制定并組織實施農業投入品和主要農產品殘留監控計劃,重點開展對主要生產基地、規模畜禽、水產品養殖場、飼料加工廠、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和超市農產品和市場經營流通領域農業投入品質量的監測和監督抽查力度,對重要產品、重點單位和重點區域,要加大監測頻次,限期整改,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要求的,要依法予以處理。要突出抓好大案要案查處工作,通過專項整治行動,集中處理一批產品,查處一批企業,嚴懲一批違法犯罪分子。切實做到事實沒有查清的不放過;不合格產品的源頭和流向沒有查明的不放過;相關責任人沒有依法處理的不放過;該移送司法機關沒有移送的不放過;對有失職、瀆職和違法行為的國家公職人員沒有受到追究的不放過。
(四)密切工作配合,快速溝通信息
各地各單位要按照統一部署,做到密切配合,相互銜接,形成合力,確保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效果。各農產品整治專員單位應密切聯系,暢通信息渠道,及時反饋情況。報送材料要全面、系統,應綜合各整治行動參與部門的信息,有綜述、有查處情況、有產品合格率等量化指標,及時體現進展和成效。重大案件及突發事件,應立即報告。同時,要加強工作溝通,及時指導、督促各地整治工作開展,搜集有關信息。
(五)強化教育培訓,加強技術服務
要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加強對執法人員和從事農業投入品經營人員的培訓和教育,規范執法行為,做到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提高依法經營意識,使生產經營者按照法定條件、要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加強農業生產者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和技術服務,結合“科技入戶”、“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送科技下鄉”等活動,組織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科研院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對農民開展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以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安全使用為重點,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技術指導,指導農民科學用藥,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
(六)注重輿論宣傳,營造社會氛圍
按區的統一部署,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的系列宣傳隊活動,在有關網站和新聞媒體開辟農產品專項整治專欄,介紹專項整治成果,全面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及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相關規定和具體要求。充分利用宣傳媒體,全面宣傳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的內容與成效,倡導守法經營、安全生產、科學消費的理念,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良好社會氛圍
(七)加強檢查總結,健全長效機制
區農產品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要加強對全區專項整治工作的監督檢查,全面及時了解全區工作進展,總結階段性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進展和成效,研究解決執法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專項整治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責任追究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項監管制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促進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全面開展。
五、時間安排
(一)組織部署階段(10月份)
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小組研究制定《*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部署全區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1O月30日前,要求各鎮、街道、經濟開發區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區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并制定具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啟動并全面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
(二)集中整治階段(10月下旬-12月初)
各地根據制定的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全力整治。11月初,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小組檢查各鎮(辦)開展情況。
種子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優良品種對農作物增加產量和改善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刂品N子,就掌握了農業競爭的主動權。因此,在當今世界,各國政府都把加強種子科技研究,推動種子產業發展,列為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常年農業用種量在125億公斤左右,巨大的種子需求量使得我國種子市場日趨成為國際種業競爭的焦點。2002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這既給我國種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也使我國種業面臨著具備資金、技術和經營優勢的國際跨國種業集團的挑戰。如何使我國種業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立足國內市場,著眼于國際市場,把我國種業做大、做強,是我國種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當今世界種業的發展趨勢
綜觀世界種業的發展現狀,當今世界種業發展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行業高度集中,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為未來種業競爭的焦點;三是兼并重組成為企業發展方向,種子公司向規?;?、集團化、國際化發展。
(一)行業高度集中
在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的競爭,企業不斷的并購重組,種子行業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少數幾家大的種子集團壟斷了世界種子行業的大部分市場。行業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產品優勢互補和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揮種業集團公司的規模優勢。根據國際種子貿易聯合會1998年統計,1998年世界種子年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有22家,其中美國有8家,法國有5家;這22家企業當年的營業總額達到了75億美元,約占世界種子市場份額的50%左右。在美國的玉米種子市場上,共有190多家經營機構,其中營業額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業占據了市場份額的80%,其中先鋒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則擁有世界蔬菜種子市場份額的26%。種種跡象表明,未來世界種業的集中程度會越來越高,將逐漸形成少數幾家跨國公司壟斷經營世界種業的格局。
(二)競爭的焦點是科技和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已成為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當今世界種業甚至世界農業競爭的焦點就是科學技術和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誰抓住了技術和人才,誰就在競爭中占據了主動??鐕N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
1、種業競爭的焦點之一——生物技術
目前,世界種業研究已從傳統的常規育種技術進入依靠生物技術育種階段。科學家已從單個基因的測序轉到有計劃、大規模地測繪水稻等重要生物體的基因圖譜,全世界已有6000多項農作物方面的生物技術研究成果進入田間試驗。所以這些都表明,未來世界種子產業競爭的焦點主要是生物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生物技術向人類展示了種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創造著農業革命的未來。許多發達國家已明確提出了“向生物技術要產量”的口號,如美國先鋒公司利用轉基因技術,已開發并推廣了轉基因抗蟲玉米、抗除草劑玉米和轉基因大豆,效益顯著。生物技術的產業化發展也推動了種子產業的并購重級,加速了行業的集中。如美國孟山都公司在收購迪卡公司以后,又以17億美元收購了德爾塔與松地種子公司,進入了農業生物技術育種的領域。
2、種業競爭的焦點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正取代資本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因素,企業的競爭最根本的是知識的競爭,而知識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掌握知識的人才的競爭,種子企業也不例外。一方面,企業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種專業技術人才,這是把科技物化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種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的關鍵。另一方面,還需要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種業企業家,即具有企業創新管理理念、能夠根據企業內外環境適時整合企業資源、積極推動企業經營管理、組織機構、管理制度的創新、有效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企業管理人才。
(三)企業向規?;⒓瘓F化、國際化發展
不斷的并購重組,向規?;?、集團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種子企業的發展方向。由于種子產業本身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其對農業發展的特殊戰略意義,世界各國都把種子產業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種子產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各大跨國公司也紛紛調整戰略,大肆兼并種子公司,向種子產業進軍。如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的玉米種子公司——先鋒種子公司;總部在瑞士的汽巴加基化公司兼并了山度士公司、美國
nk公司、羅克斯公司和漢城種苗公司,成為歐洲的種業巨頭;法國最大的種子公司——利瑪格蘭公司先后并購重組了蔬菜、花卉、甜菜等五家種子公司,成為歐洲最大的種子公司之一。
二、我國種業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在政府主導下我國的種業體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種選育以科研機構為主,種子生產經營以國有種子公司為主渠道,各級鄉鎮推廣機構為分銷網絡,瓜果、蔬菜、花卉等種子科研、生產、經營以科研機構、種子公司、私人種子公司、外國種子公司為主的格局。
(一)種子科研的現狀
在種子科研方面,我國目前有450家專門從事作物品種選育和改良的機構,創辦了約3000余家種子公司。其中,具有農業部全國性種子經營許可資格的企業11家,占22.9%,百強企業10家,占11.8%。由此可見,我國育種機構的數量位居世界首位,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在我國承擔育種任務的主要是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種子企業的育種能力很低,絕大多數的公司幾乎沒有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種子企業只是把種子購進,充當銷售的“中間商”。而目前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的種子科研和開發也不盡人意,雖然《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和《種子法》已經頒布實施,育種科研單位和育種者個人對培育的新品種的知識產權自身保護能力較差,再加上科研經費有限,致使許多優良品種遭受侵權,以至于形成了育種的不如賣種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經營的怪現象,大大挫傷了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影響了我國的種業快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作物有10000種左右,大部分為未利用的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僅600余種(全世界栽培植物約有1200余種),其中300余種起源于中國或已在中國種植2000年以上。我國植物遺傳育種科研人員長期艱苦奮斗,共收集整理編目了160種植物,38萬份種質資源,并進行了開發利用,先后選育出各類農作物品種6000余個,其中雜交水稻、雜交油菜、高油玉米等育種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在育種技術水平方面,雖然我國在某些領域如雜交水稻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但總的來說研究設施和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后,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由于育種水平的落后導致我國農產品質量與產量遠遠低于世界水平,根據fao統計資料,法國、日本、德國每公頃谷物產量分別為6516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國只有3067公斤。荷蘭每公頃產量,小麥為8000公斤,土豆為4500公斤,甜菜為6800公斤,分別是我國的2.3倍、3.3倍和3.4倍,且質量也優于我國。
(二)種子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從市場容量來看,我國商品種子國內市場銷售額大約在200~300億元人民幣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種子使用量在125億公斤左右;種子商品率為30%左右,約為發達國家的10%~20%??偟膩碚f,種子市場容量較大,但是種子的商品率比較低,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
從經濟效益來看,目前大田作物種子的毛利率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間,而蔬菜和經濟作物等的毛利率則在50%以上(其中以雜交水稻、雜交玉米、抗蟲棉和瓜菜種子的毛利率較高,高達60%以上)。總的來說,我國種子行業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傳統產業。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子的相對價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國為例,美國主要糧食作物種子和糧食價格比為30:1,而我國為3:1,相差10倍;美國種子成本占種植業產值比重為6%,而我國僅為1.5%,相差4倍,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從社會效益來看,我國種子對種植業產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30%~40%,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巨大。同時,種子產業的社會效益還體現在其科技價值上。由于生物技術的發展而引發的育種科技革命,使種子產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未來農業的競爭已經變成了種業的競爭,種子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科技水平高低的標志。
(三)種子產業產品結構和經營機構
1、產品結構
我國種子市場主要產品結構如表1所示。從種子商品化程度來看,經濟作物和蔬菜的商品率較高。在大田作物中,商品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麥,也就是說,
表1 中國種子市場主要產品結構
作物種類
品種數量
播種面積(億畝)
銷售額(億元)
市場占有率(%)
種子總產量(萬噸)
種子商品量(萬噸)
商品率(%)
玉 米
98
3.9
60
30
120
118
98.3
水 稻
65
4.7
47
23
70
45
64.3
油 菜
80
1.0
5
2
1
1
100
小 麥
25
4.3
23
11
650
160
24.6
棉 花
95
0.6
8
4
10
9
90
大 豆
30
1.2
3
30
9
30
花 卉
99
4
2
蔬 菜
70
2.0
30
15
3
瓜 類
6.3
5
3
2.5
其 它
10
5
合 計
——
23
200
——
1250
380
——
資料來源: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種子與植物檢疫處
大多數的農民種植小麥是用自留種子,而很少到市場購買。從市場占有率的情況來看,玉米的市場占有率最高,達到了30%。
2、經營機構
到2002年12月為止,我國種子經營機構多達63000多家,其中僅國有種子公司就達27000多家(國有種子公司主要是按照行政區域設置);其它各種類型的種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級科研院所和育種站,總數將達到67000多家(如表2所示)。如此多的種子經營機構導致了我國種子行業過于分散,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缺少行業科學管理。因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表2 種子經營機構種類數量構成
經營機構類別
數量(個)
所占比重(%)
備 注
以育種為主的科研院所
3000
4.5
以繁種為主的鄉鎮農技站和良種場
1000
1.5
多數為受托繁種
縣級及以上國營種子公司
3000
4.5
鄉鎮種子站
50000
74.6
大多隸屬縣級種子公司
非國有種子銷售機構
10000
14.9
主營瓜、菜、牧草種(苗)
合 計
67000
100
——
資料來源: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種子與植物檢疫處
三、我國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種業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種業本身也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使得我國種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業過于分散,缺乏競爭力
我國種子經營機構數量多,行業過于分散,集中程度差,僅國有種子公司就有27000多家,其他類型的種子公司就更多了。經營機構數量雖多,但是大多數經營規模狹小,經濟效益低,缺乏競爭力。種子產、加、銷機構的平均年銷售額僅有450萬元,增值額100多萬元;年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的種子企業不到100家,超過1億元的僅有7家;沒有一家種子公司種子公司的市場份額達到2%,沒有凈資產超過10億元或種子年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的公司,而1999年僅美國先鋒種子公司一家的銷售收入就遠遠高于我國所有種子公司的銷售收入之和,這個差距是較大的。
跨國種子公司早就對中國種業市場虎視眈眈,這些公司集種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于一體,資金雄厚,營銷經驗豐富,運行機制靈活,生產的種子質量好,信譽高,深受農民歡迎。加入wto之后,我國將逐步降低關稅,這不可避免的對生產經營規模狹小的國內種子公司產生沖擊,如果我們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種子行業結構調整,面對具備雄厚技術、資金和經營優勢的跨國種子公司的挑戰,缺少了國內保護的中國種子企業將難以抗衡。
值得重視的是,這個問題已引進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01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對種子行業各參與主體做了明確規定,要求種子公司重新進行登記,省內經營的,其注冊獎金不得小于500萬元;全國經營的,其注冊獎金必須在3000萬元以上;還規定“……種子經營者按照經營許可證規定的有效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可以不再輸種子經營許可證……”。這一系列規定將打破目前我國種業市場的地區封鎖,淘汰大批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種業企業,最終形成一些較具規模的在全國種業市場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型種子公司。
(二)觀念落后,宏觀調控不力,市場化程度低
我國的種子企業絕大多數是國有種子公司,長期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閉的經營,普遍缺乏市場競爭意識,觀念落后,機制僵化,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主要表現在:
1、政企不分,權責不明
目前,大多數國有種子公司名義上雖然都是獨立法人企業,但由于沒有進行產權制度改革,企業資產依然為國家所有,國家是唯一的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和利益主體,兩權不分,政企不分,出現了國有企業常見的弊病。具體表現為人員冗重,產權不明晰,職責不明確,獎懲激勵機制不健全,權利和義務不統一等。在經營上也沒有長期規劃,短期行為嚴重。
2、對種子行業的宏觀管理力度不夠
宏觀調控不力主要表現在: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完善,沒有建立健全對育種者、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權利和義務進行有效保護和約束的機制;種子的質量監督、控制體系不健全,檢測手段落后,執法不力;種子的市場信息網絡體系沒有形成,政府對種子市場的管理和調控不能及時奏效等。所有這些都使得種子市場價格波動頻繁,品種雜亂,假冒偽劣種子橫行。
3、市場化程度低
當前,我國的種子市場已漸趨成熟,進入買方市場階段。一些小種子公司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以縣境為界限,封鎖市場,不準其他任何單位在本地銷售種子,從而實現區域范圍內的獨家經營,抬高價格,以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這種做法直接導致了我國種子市場處于條塊分割、行政壟斷狀態。既影響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又削弱了這些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時對農業生產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種子企業運行機制僵化,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
我國多數的種子企業運行機制不靈活,資金規模小,盈利水平低,經營管理手段落后。許多企業自身沒有科研人員和育種條件,主要經營科研單位育成的品種,企業依附性強,專業化協作水平低,一方面經營品種小而全,另一方面經營領域專而窄,企業生產要素配置極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另外,我國種子企業還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運營。
(四)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種子的科研、生產、推廣和銷售是相互分離的,科研經費完全依靠國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轉化速度慢,很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同時,由于行業分散,單個種子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大都不具備科技創新能力,雖然有少數企業自身也從事科研育種,但其農業科研條件、科研人員數量和科研成果推廣都因資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產業,這使我國種業科技創新嚴重不足,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科研育種是種子企業的生命,沒有新品種,企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國外的種子公司都非常重視科研育種,對其投入巨資,如美國先鋒公司1998年的育種科研投入就達到了2億美元,到現在仍堅持每年銷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由于投入大,育種技術高,所以其新品種更新速度快,市場占有率必然就高,從而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梢哉f,育種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種子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成敗。
(五)對品種知識產權缺乏有力的保護
長期以來,不論是育種者,生產者還是種子經營者都對品種知識產權缺乏充分的了解,沒有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給種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雖然,我國已經頒布實施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但是由于起步晚,宣傳力度不夠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目前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力度依然不夠,育種成果本身還沒有成為一種商品。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科研機構及育種專家在轉讓品種時,種子公司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轉讓費,嚴重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科技創新的后勁;另一方面,品種權的私下轉讓、假冒侵權、盜取親本現象嚴重,使得品種權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轉讓新品種而應得的報酬。這一方面使研機構研究經費補充不足,育種者積極性受挫,新品種開發緩慢;另一方面又使種子企業缺乏新品種來源,后續品種跟不上,從而使種子科研和經營兩大系統都處于低效率運轉的狀態,不利于我國種業的協調發展。
四、我國種業的發展策略和應對措施
隨著加入wto和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完善,種子行業走向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是大勢所趨。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面對實力雄厚的跨國種業集團的競爭,我國種業該如何應對,這是擺在所有種業經營者面前的問題。針對目前我國種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種業發展的經驗,我國種業發展應當采取如下的發展策略和應對措施。
(一)當今我國種業的發展策略
當今我國種業的發展策略主要側重于三個方面:一是確定發展方向;二是強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在種子企業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三是重視科技創新,加強科研投入。
1、確定正確的發展方向
根據我國國情和世界種業發展趨勢,當今我國種業應向以下三個方向發展:
一是對傳統育種技術進行改造,利用生物技術向傳統育種技術進行滲透,提高農作物的育種效率,向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育種技術轉變。利用傳統的品種間雜交選育新品種周期較長、效率較低,而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與傳統的育種技術相結合,則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因此,實施常規育種和生物技術育種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戰略,逐步提高我國種業的科技含量。
二是種子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的種子生產單位基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產方式進行種子生產,對生產過程缺乏必要的監督與指導,這就導致了商品種子質量不過關,合格率低,對農業生產構成了嚴重的危害。今后的制種過程必須采取集約方式,變一家一戶的繁殖為集中大面積繁殖,加強對播種、去雜、收獲等種子生產關鍵環節的管理。
三是由科研、生產、經營脫節向育繁推、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國外種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種子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必須走一體化經營,使科研、生產、銷售成為一個系統的整體。因此,我國種業必須改變目前分散的、小規模的區域經營模式,通過科研成果轉讓、知識產權入股、企業資助科研、資產捆綁重組等方式,實現種業科研、生產、經營的強強聯合,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2、強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目前,我國國有種子企業經營不力、活力不強,與企業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有關。因此,當今我國種子企業要想發展,必須更新觀念,強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體制創新指在企業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進行資源重組和資本運營,實現種子企業的強強聯合,促進種子產業的規模化、集團化發展。
機制創新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管理機制創新,主要指企業經營思路、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及基本制度建設等方面要有所創新;二是經營機制創新,主要是改變現有政企不分、權責不明的企業運行機制,改革種業的產權制度,推行現代企業的經營機制;三是監督機制創新,有效的監督機制有利于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實現人盡其能,充分發揮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重視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堅強后盾和潛力之所在,種子企業應當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走育種、繁育、推銷一體化的道路。國外種子公司非常重視科技創新,不惜投入巨資,如美國諾華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經費達3.7億美元,占其種子銷售額的6%;而先鋒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經費則高達1.8億美元,占其銷售總額的10%。因此,我國種子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根,必須重視科技創新。一方面,增強技術儲備,利用各種手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儀器設備;另一方面,重視引進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把人才做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導因素,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
(二)應對措施
面對加入wto之后跨國種子公司的激烈競爭,我國種業發展應當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1、積極推行種子認證制度,規范種子產業發展
種子認證是指依據程序通過品種合格性認可、系譜繁殖、過程控制、驗證等方式來確認種子的遺傳質量(品種真實性和品種純度)以及通過認可種子檢驗室確認種子的物理質量符合種子認證方案的要求而給予的書面保證(種子認證證書和認證標簽)。
我國種子行業起步較晚,規模小,經營分散,種子營銷行為非常不規范;而現有的種子質量管理體系始終是以種子檢驗為主線,難以保證種子質量。借鑒國際經驗,實行種子認證制度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既有利于規范種子行業主體的行為、加強宏觀管理、促進種子貿易的健康發展,又有利于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的開展,有效保護育種者的合法權益。
2、利用wto的綠箱政策,加大對種子行業的投資力度
雖然加入wto之后,我國將取消農副產品的出口直接補貼,但是我們可以抓緊時機,利用wto的綠箱政策,加大對種子行業的投資力度,以這種方式對種子產業提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對種子基礎科研、高新技術研究和種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我國育種基礎研究比較薄弱,品種資源搜集和利用不足,而這些方面的研究周期長,投入大,企業無力負擔,這項工作就應當由政府來承擔。同時,我們還應當利用綠箱政策,增加對種子生產基地設施、倉儲等基礎性設施的投入,增強我國種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3、徹底消除區域分割、行政壟斷造成的國內市場壁壘,實現全國統一市場
我國的種子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站住腳,必須走規?;a業化的發展道路,企業與企業之間實行強強聯合,兼并重組。而我國目前種子產業要想組成能夠抵御國際市場沖擊、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集團還有很大阻力,原因就在于長期以來由于實行“雙重管理”造成了種子行業區域分割,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阻礙了跨地區的大型種業集團的組建。所以說,我們必須利用加入wto之后的這段緩沖期,徹底消除國內存在的市場壁壘,促進種子企業的規?;⒓瘓F化發展,有利于參與國際競爭。
4、加快國有種業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
目前,我國種子產業的經營主體仍然是國有種子公司,提高國有種子公司的經營效率有利于增強我國種業的整體實力。因而現有的國有種業企業大都是從原事業單位分離出來的或者目前仍屬于事業性質的單位,這些單位產權不清、責權不明,因而影響了種子企業經營效率。因此,國有種子公司要想成為未來種業市場的競爭主體,就必須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在現階段,根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和國有種業企業的現狀,產權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構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產權具體化的產權結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制度。具體來說一是明確產權,二是完善監督機制,三是建立健全獎懲制度。
5、樹立品牌意識,完善營銷策略
一個種子企業,要想有競爭實力,必須制定完善的營銷策略,樹立自己的品牌,并讓廣大客戶接受,得到社會的認可。目前我國種子企業普遍缺乏品牌意識,目光短淺,不考慮長遠發展,沒有一套完善的營銷體系,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變的話,將無法對抗跨國種子集團的競爭。從我國的具體情況來看,樹立品牌、完善營銷策略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和營銷隊伍,加強對自己產品的宣傳;二是嚴格把關,保證企業經營種子的質量,以質取勝,樹立品牌;三是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包括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等,以此來占領市場,贏得客戶。
主要參考文獻
1、鄭渝:《中國種業現狀分析與發展戰略研究》,國際種子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論文集,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2.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