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會計核算及時性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實質重于形式,會計,核算,應用
目前我國的經濟處于一個發展時期,企業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會計核算工作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顯得尤其重要,我國對于會計理論還處于不完善的狀態,需要日益完善。我們關于這個原則也在會計準則中進行了頻布,規定核算中必須遵守該原則,它不但反應企業的經濟狀況,同時對會計人員的工作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一、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
(一)對于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核算融資租賃是指出租人對承租人所選定的租賃物件,進行以其融資為目的購買,然后再以收取租金為條件,將該租賃物件中長期出租給該承租人使用。它的特點表現在:第一,融資租賃的租用期限較長,能夠使用壽命長;第二,融資租賃的租約不能取消,是不可以撤銷的合同;第三,對于租金主要是關于固定資產、租賃和所有的利息;第四,承租人對于租賃的資產有選擇的權利。從它的特點來看,融資租賃主要的目的是將需要租賃的資產從出租人轉入到承租人。企業關于融資租賃大部分是關于固定資產的租入,資產的所有權并沒有發生改變,租賃的資產在形式上承租人只有使用權,承租人在所承租的年限中,具有使用權和使用期所帶來的利益,同時還要承擔該資產所帶來的風險。因此,關于融資租賃在會計的核算中應該將其計入到固定資產中,同時我們還要對做承租的固定資產進行責任明確,并計提固定資產。
(二)對于企業壞賬損失的核算。企業會計核算的過程中,應當確認為壞賬的條件是:第一,債務人死亡,將進行清償后仍然不能收回款項的;第二,債務人破產,財產清償后仍然不能收回;第三,債務人在長時期內沒有履行償還的義務,而且有相關的證明表示沒法收回欠款的。但是對于會計法中規定的制度,在有足夠證據表明某項應收賬款不能收回或者收回的可行性不大的時候,應該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像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在較短的時間內根本不能償付債務,應計提壞賬準備中。單單從形式上來看,出現上面的條件時不具備制度規定的確認為壞賬的條件,但是也表明應收賬款不能收回,計提壞賬準備后轉入管理費用中。
(三)對于會計政策的變更。會計政策變更主要是指在不同的事情,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于相同的交易由于政策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政策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執行的會計政策可能會有所不同。單從形式上來看,違背了一致性的原則,企業在選擇會計準則的時候,是根據企業所處的經濟壞境來做出適用的會計準則的,但是市場經濟環境會發生變化,就需要會計政策也跟著進行變化。如果企業在采用原來的準則進行計算的時候,由于經濟發生了變化,采用的政策也發生變化,那么企業在這個時期的價格也會受到影響??梢姇嬚叩淖兓彩前凑諏嵸|重于形式的原則來變化的。
(四)長期股權投資核算的權益法和成本法的選擇。采用成本法進行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所具備的條件是: 企業既沒有控制權或共同控制權對被投資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重大經濟決策,也不能產生重大影響。采用權益法進行核算的長期股權所具備的條件是: 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和重大決策具有控制或共同控制權,或者企業可以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可見,在選擇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時,被投資單位的表決資本比例只是其中考慮之一,而實際控制權的強弱才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
(五)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確認。判斷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活動關聯方關系的相關規定為: 存在關聯方關系的雙方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 一方能夠對另一方實行直接控制;一方能夠對另一方實行間接控制; 一方能夠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如果一方可以同時控制兩方或多方,則被控制的多方間也存在關聯關系??梢姡袛嚓P聯方關系的依據是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體現了會計核算中的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因此在進行判斷時,應當嚴格遵守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運用經濟實質來判斷其關聯方關系是否存在。
(六)資產的認定。簡單來講,資產所有權的擁有與否是判斷某一資源是否為企業所有的重要依據之一。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是一個典型的交易事項,從法律的角度看,固定資產的出租方在承租期內擁有其所有權,但是在使用年限上租賃期與租賃資產基本相同,并且資產租賃期較長,承租方控制該項資產的使用權,不僅享有資產帶來的經濟效益,而且承擔資產帶來的相關風險。因此,在核算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時,承租方應將其納入自由固定資產來看待。
二、在應用的過程中,企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不能胡亂應用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為了保證信息的可靠,我們采用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約束它,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觀念將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得到重視,但是不能高過真實性。如果對于這個原則我們過多的去強調,那么會影響到核算的真實性,也有可能會造成會計核算人員在核算的過程中以此為借口,制造假信息。因此在會計核算中,會計工作人員不能隨意的亂用該原則。
(二)提高會計核算中工作人員的能力。關于制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是為了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能夠提高判斷能力和素質要求的。如果在核算中有意見不相同的情況,能更好地發揮會計工作人員的判斷能力。如何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能力,這就需要企業中多注意培養工作人員的素質,適當地舉辦一些關于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活動,另外除了企業的培養,工作人員自己也要多多學習,通過自己工作經驗的總結,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對會計核算的職責加強。
三、總結
對于會計核算中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應用很廣泛,這個原則看起來簡單,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運用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需要會計工作人員認真的對待它。
參考文獻:
[1]江金鎖,胡焱鑫 .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在會計上的運用 . 財務與會計,2001(09).
【關鍵詞】網絡化 會計電算化 方式方法 原則
信息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并且其影響越來越大,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會計核算方法同樣受到信息化的影響,只有把握信息化帶來的便利,適應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現代會計核算方法體系,才能更好地推動企業長遠發展。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在人們生產生活中使用更加頻繁和更加便捷,一份常規的會計核算可能需要許多人合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今天可能在會計核算的計算機程序面前可能就是一鍵搞定的事情,在享受便捷的會計核算的同時,我們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也要在會計核算的方式方法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適應與時俱進的電子核算時代的需要,才更勝任會計師這份光榮而神圣的職業。
一、會計師的處理方式方法的新的選擇
(一)賬齡分析法處理壞賬的技巧和方法
新形勢壞賬準備計提方法最佳有效的方法是帳齡分析的方法,賬齡分析法相比其他的方式方法更為精確、科學,更加真實的呈現會計數據和信息。會計核算的特點要求細致、準確,科學合理的進行,這一特點對于賬齡分析法可以更加直觀的反映數據。利用賬齡分析法實際就是把握帳目出具的時間,利用時間的早晚來考慮數據的實效性,只有把握好這一特點,有些爛帳、壞賬就不會干擾數據的核查,做到篩選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核算統計數據。
(二)移動加權平均法在核算計價中的體現
在傳統的會計核算中普遍使用先進先出和后進后出的方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在新的形勢下,會計的計價核算更多的選擇移動加權計價的方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的優勢就在于:會計更能體現數據的動態變化,例如庫房的收支的數據發生變化,計算機就會進行處理,將原始數據進行更新并進行移動加權處理。移動加權,顧名思義就是在變化中體現核算中的個性差異,達到核算中的此消彼長的數據變化的狀態,在變化中尋求規律,在變化中使數據更加符合實際統計的結果。
(三)加速折舊法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
加速折舊法將成為會計信息化條件下的最佳選擇,會計信息化條件下,采用加速折舊法計算折舊不再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加速折舊法的優勢在于可以符合配比原則,固定資產在使用前期因設備新、效率高,使得產量高、維修費低,所以就應多提折舊,而在后期則相反;可以符合會計準則的穩健性的原則;可提前收回投資,對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實現遞延了企業的應交所得稅及應付紅利,增加企業的現金凈流量,使企業從中得到一定的財務收益。
(四)代數分配法輔助生產成本分配方法的嘗試
計算機環境下的代數分配的方法可以輔助生產成本的分配,可以在生產環境相對復雜,車間車床較多的情況會比其他任何一種分配方法更為簡潔,而且結果最為精確,因此,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下,代數分配法應成為輔助生產成本分配的最佳選擇。
二、會計信息化下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及時的原則
計算機環境下的財會數據的來源和編輯以及更加具有時間的效率,體現了會計核算的及時性的特點。所以在核算中要P注現實生活中的核算數據的不斷變化以及更新。只有做到數據的及時更新才能更好的完成財會的基本工作。為了讓數據更加具有說服性,能進行及時的更新,所以計算機的軟件、硬件必須做到適配的原則。正基于及時性的原則才能彌補數據的缺失,讓數據更加具有時效性。
(二)創新的原則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也是各行業必須遵循的守則,隨著信息技術遍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會計的核算方式方法上有了很大程度的革新,墨守陳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下的會計核算的實際發展。如何讓核算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實際,更加便捷的提高核算的質量和核算的效率,成為會計師新的挑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同樣作為會計核算也要不斷進行創新,在核算中不斷總結好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更加服務于財會這一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三)科學性原則
新形勢下的會計核算大多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的,數據的呈現更具有開放、實效、智能等特點,如何更好的將會計的具體工作落實到位,科學合理的開展核算。因此對于核算的科學性有更為具體的要就和把握:
一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數據更加直觀和客觀,更能減少會計自身的一些主觀臆斷,使數據更加具有真實性。信息技術的日益運用在會計的工作中,可以讓財會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更加得以凸顯,避免人為的更改數據造成的數據的失真性。計算機環境下數據的公式化會使一些具有同一屬性的表格能夠一鍵處理,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核算的數據的對比、分析,利用系統間的適時對接和相互協同性,使核算的結果更加科學,更加符合核算的本身。數據的對比和分析能力交給計算機進行操作更加的具有對比性,也能夠找到數據間的個性差異。同時信息環境下可以對待數據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對比。找出數據間的科學對比的側重點。
三是正是基于核算的科學性的特質,可以適時的研發更加貼近實際的核算軟件,使核算系統更具有規范性和科學性。選擇合適的核算軟件會更加直接的反映實際的數據,公正的處理數據。
三、結論
綜上所述,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改革會計核算方式,可以有效地融合電算化系統和會計核算體系,電子計算機取代了過去的預測、分析和決策等,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會計的整體效率;同時,核算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了保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因循守舊的進行會計師工作是嚴重落伍的,創新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作為會計師也要與時俱進,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核算管理,處理方法的選擇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只有把握好方式方法遵循核算的基本準則,核算才更加符合實際,更加貼近生活,只有把握好方法和原則才能更好地履行財會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王強.基于電算化環境探析會計核算方法改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年10期
[2]侯軍.論影響會計核算選擇方法的因素(J)商情2015年05期
關鍵詞:增值稅 會計核算 問題 措施
增值稅是指對在我國境內提供或者銷售貨物和服務的單位及個人,根據其實現的增值額收繳的稅種。增值稅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而也是企業繳納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制是在1993年稅制改革基礎上,于2008年修訂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新的增值稅稅制的實施標志著中國增值稅由原來的生產型消費稅正式向消費型增值稅轉變。消費型增值稅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成本,尤其是固定資產所占比重大的企業。然而,這一新的增值稅制在會計核算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有待解決和改進的問題。
一、現行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概況
當前,我國增值稅為價外稅,采用的是稅款抵扣的辦法,即增值稅銷項稅額減去增值稅進項稅額。其中,進項稅是企業購買原材料或機器設備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銷項稅是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時,根據銷售價格乘以固定稅率計算出的稅款,也是包含在商品價格中由企業代為向消費者征收的稅款。此外,我國還根據企業經營規模以及會計核算體系是否健全,將納稅人分成了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兩者增值稅稅率存在較大差別,前者17%的標準稅率遠高于后者的3%。
二、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存在的問題
分析我國當前實行的增值稅制,不難發現,新的增值稅制改革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成本,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生產。這點主要體現為企業購置生產型固定資產時所支付的增值稅款可以作為進項稅額加以抵扣,從而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稅負。誠然,新的增值稅制還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尤其是增值稅的會計核算方法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違背了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有要求原則,即可靠性、相關性、可比性、明晰性、重要性、謹慎性、實質重于形式以及及時性。當前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其中的可比性、明晰性和及時性原則,具體如下:
首先,對于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由于企業納稅主體性質的差異可能使得企業之間缺乏可比性。具體而言,一般納稅人只有進項稅額不可抵扣時,才將其納入成本;而小規模納稅人的進項稅額則全部納入成本。
其次,增值稅會計科目設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會計信息不便于理解,從而違背了會計信息質量的明晰性原則。這點主要體現為期末應交增值稅科目余額難以用現實來解釋。
第三,由于進項稅額的扣稅存在一定的條件,即“付款扣稅”和“貨到扣稅”,然而,自獲得商品發票到滿足扣稅條件之間往往存在一定時間差,從而導致這些企業的會計核算通常難以滿足及時性這一原則。
(二)有悖于權責發生制這一會計基礎
會計核算要求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現行增值稅的會計核算并未完全滿足這一要求。其中,銷項稅的核算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而對于用以抵扣的進項稅則存在兩種不同情形。商業企業以“付款扣稅”為扣稅條件,實質上實行的是收付實現制;而工業企業以“貨到扣稅”為扣稅條件時則不符合任何一種機制。此外,鑒于進項稅的核算不是基于權責發生制,則每期銷項稅抵扣掉的進項稅可能并不是當期實際支付的進項稅,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無法真實、正確反應企業當期所繳納增值稅的情況。
(三)難以真實反應企業經營狀況
增值稅作為價外稅實質上通過流通過程最終轉嫁給了消費者,而對企業的費用、收入以及利潤不存在任何影響。然而,增值稅在核算過程中首先違背了歷史價格的原則。并且會計科目的設置也導致應交增值稅余額實質上是一種資產或者負債,但不應在實務中作為相關負債或資產的抵減項目,而應當在企業期末資產負債表中列出來以真實反應其經營狀況。
三、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的改進
鑒于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存在上述問題,有必要從以下兩方面加以改進。首先,應當完善會計科目。建議根據所得稅會計核算的模式,增設增值稅這一二級科目作為費用科目,并將其余額轉入當年利潤。增值稅借方余額表示本期增值稅費用的增加,如可抵進項稅的轉出;貸方余額則表示本期增值稅費用的減少,如出口退稅。此外,針對進項稅必須達到一定條件才能加以抵扣這一問題,建議增設待扣增值稅進項稅額這一二級科目用以核算當期稅法規定的進項稅與實際上可抵扣進項稅之間的差額。其中,借方表示當期已經取得發票的進項稅額,貸方表示依據稅法支付的進項稅額,貸方余額則代表待扣增值稅進項稅額。
其次,應當從增值稅會計核算的整體角度出發,進一步統一、細化增值稅會計準則,不斷完善會計制度和體系。第一,應當加強企業財務報表的編制管理,明確要求對增值稅的繳納和抵扣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并真實反應到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中以滿足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則。第二,對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進項稅額的抵扣條件應當統一為付款扣稅。第三,應當加強會計核算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企業的會計核算能力,確保緊跟國家增值稅法的改革步伐,準確核算增值稅相關稅額。
參考文獻:
[1]趙正強. 增值稅會計核算方法存在的問題及改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2)
[2]吳松卿. 淺談增值稅稅制改革在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師. 2010(8)
[關鍵詞]會計核算;基本前提;原則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13-0080-02
會計的基本前提是財務會計基本假設或會計假設,它是組織財務會計工作必要的前提條件,若離開這些條件,就不能有效地開展會計工作。也無法構建財務會計的理論體系。財務會計的基本前提是從具體的會計實踐中抽象出來的,是為了確保會計核算資料的實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與貨幣計量等內容。企業為實現會計目的,確保會計信息質量,要明確會計的一般原則。即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則和要求,這是做好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業會計核算人員,必須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則要以會計核算工作支持企業的運行和發展。
1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1)會計主體。開展會計工作必須明確會計主體,明確會計人員的立足點,解決為誰記賬、算賬、報賬等問題。會計主體獨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會計反映的一個特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而不是企業所有者的財務活動。明確會計主體要求會計人員認識到,他們從事的會計工作是特定主體的會計工作,而不是其他會計主體或企業所有者的會計工作。
會計主體的規模沒有統一的標準,它可能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獨立的法律個體;也可以是不進行獨立核算的內部單位,從財務會計的角度看,會計主體是一個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特別是需要單獨反映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編制獨立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實體。
(2)持續經營。持續經營是會計主體的企業,它的經營活動要按既定目標持續進行下去,在企業正常的經營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擔的債務也要如期償還。財務會計的一系列方法是以會計主體持續經營為條件的。只有在持續經營的條件下,企業的資產才能按歷史成本計價,固定資產才能按使用年限計提折舊。若企業不具備持續經營的條件,如已經或即將停業,進行清算,則需要處理全部資產,清理全部債權債務。會計處理要采用清算基礎。
(3)會計期間。持續經營的企業不能等到結束其經營活動時才進行結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為定期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向相關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劃分會計期間,把持續不斷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較短的經營期間。會計期間一般為一年,即會計年度。
把會計年度的起止點定在企業經營活動的淡季一般比較適宜,由于在企業營業活動的淡季,各項會計要素的變化較小,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尤其是對計算確定本會計年度的盈虧比較有利。還因淡季的經濟業務較少,會計人員能有較為充足的時間辦理年度結算業務,有利于及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但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各個行業的企業的所謂淡季并不明顯,這樣的劃分也存在著弊端。
因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 規定,以日歷年度作為企業的會計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一會計年度。企業為及時提供會計信息,滿足各方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可把會計年度劃分為更短的期間,如季度和月份。
(4)貨幣計量。企業會計提供信息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企業的經營活動各不一樣、非常復雜。企業會計要綜合反映各種經營活動,這就要求統一計量尺度。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貨幣最適合充當這種統一的計量尺度。以貨幣為計量尺度,為會計計量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為簡化會計計量,方便會計信息利用,在幣值變動較小的條件下,通常不考慮幣值變動。但是,因普遍性的較高的通貨膨脹給企業發展帶來較大影響,對會計核算怎樣反映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出現了通貨膨脹會計。這是按物價指數或現時成本數據,把傳統歷史成本會計進行調整,考慮消除物價上漲因素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或改變某些傳統會計原則,真實科學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種會計方法。
進行會計核算,還要確定記賬本位幣,在企業的經營業務涉及多種貨幣的環境下,需確定某一種貨幣為記賬本位幣;涉及非記賬本位幣的業務,需要采用某種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登記入賬。按照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規定,境內企業要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
2 會計核算的幾項原則
(1)會計核算要客觀實在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記錄和財務會計報告要真實、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觀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會計核算要以企業實際產生的經營業務為依據,反映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真實性和可靠性是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
(2)會計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則。為比較不同的投資機會,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以評估各個企業不同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狀況。所以,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則,對同種經營業務,要采用同一會計程序和方法。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要盡可能減少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余地;同時,企業應嚴格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選擇會計政策。
(3)核算要堅持一貫性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隨意變更。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不僅要通過閱讀某一會計期間的財務會計報告,把握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還要比較企業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會計報告,明確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化狀況和趨勢。企業進行會計核算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一定遵循一貫性原則。
企業所采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經不符合客觀性與相關性原則要求時,企業就不能繼續采用,出臺新的會計政策。
(4)相關性原則。這一原則是會計信息要滿足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性要求,是人們能利用會計信息要滿足國家宏觀經濟控制的要求,相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要求,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要求。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隨著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家對企業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經濟杠桿進行宏觀調控。與之相適應,國家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要也出現了變化,隨著企業籌資渠道的多元化,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也在增強,會計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僅僅是國家,而擴大到其他投資者、各種債權人等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群體。隨著企業自的擴大,會計信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現在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求企業會計信息在符合國家宏觀調控要求的同時,還應滿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時性原則。此原則主要是及時記錄與及時報告:及時記錄要求對企業的經濟業務及時地進行會計處理,本期的經濟業務要在本期內處理;及時報告是將會計資料及時傳送出去,把財務會計報告及時報出,財務會計報告要在會計期間結束后規定的日期內呈報給應報單位或個人。及時記錄與及時報告緊密聯系。及時記錄是及時報告的前提;而及時報告是會計信息時效性的重要保證。所以,企業會計要把及時記錄與及時報告有機統一起來。
(6)權責發生制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對會計主體在一定期間內發生的各項業務,凡符合收入確認標準的本期收入,不論款項有沒有收到,都要作為本期收入處理;不符合收入確認標準的款項,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為本期收入處理。權責發生制所反映的經營成果與現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應用在需要計算盈虧的會計主體中。采用權責發生制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權責發生制反映,有時企業雖然有較高的銷售利潤率,但現金流動性差,也可能遇到資金周轉困難。在企業工作中,可能不嚴格采用權責發生制或者收付實現制,一般企業是以權責發生制為主,輔之以收付實現制。
(7)配比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企業的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要按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正確配比,以便正確計算各個會計期間的盈虧。按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之間的不同聯系方式。一是按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之間的因果聯系進行直接配比。企業的某些營業收入項目與營業費用項目之間在經濟上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這些營業收入是因一定的營業費用耗費而出現的,這些營業費用是為取得這些營業收入而發生的,凡是這種存在因果關系的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項目之間存在的時間上的一致關系。某些營業費用項目雖然不存在與營業收入項目之間的因果關系,但要與發生在同一期間的營業收入相配比。
(8)謹慎性原則。即穩健性原則,它是在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條件下進行預計時,采取不造成高估資產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損害企業的財務實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持盲目樂觀的態度。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不預計收入,但預計可能出現的損失;對企業期末資產的估價寧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則。這一原則是在保證全面完整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的條件下,按一項會計核算內容是否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決定對其進行核算的精確程度,及是不是在會計報表上單獨反映:凡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較大影響的業務和項目,要作為會計核算和報告的重點;對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可以采用簡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會計報表上詳列。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原則,在較大程度上是對會計信息的效用與加工會計信息的成本的考慮。若將企業復雜的經濟活動,都詳細記錄與報告,不但能提高會計信息的加工成本,還可能使使用者無法有針對性地選擇會計信息,反而對正確的經濟決策不利。
參考文獻:
[1]杜娟.試談會計的基本原則[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4(4).
1.會計業務分散和核算的多系統,不利于信息共享和會計制度統一
目前,人民銀行的會計核算業務基本呈“縱向集中、橫向分散”的特點,此不利于會計數據和信
息的共享。“縱向集中”是指會計集中核算后,會計主體已不完全對應于行政機構,各級機構層層核算的狀況已改變,并按部門數據更趨于集中;“橫向分散”指的是會計核算業務分散于會計營業、國庫、支付結算、發行、外管等多個部門,這些部門分別使用“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系統”“國庫業務核算系統”“發行業務核算系統”“外管業務核算系統”等實行各自獨立的核算。會計業務分散、垂直管理,發行、外管和國庫等部門的會計核算業務處于部門業務的從屬地位,只是業務處理過程中的一個輔助手段,會計管理和監督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各系統根據內部的控制原則,嚴格崗位設計,對風險點進行了嚴格的監控,確保了資金的安全和部門職能的發揮,但是各系統或者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彼此分割,各項業務流程彼此不協調,甚至存在沖突,會計業務缺乏統一的管理制度作為保障,嚴重造成了信息的割裂,信息不能共享,形成多個信息“孤島”,因而進一步造成了綜合信息獲得的成本過高和部門協作整體效率低下,不利于信息管理、經營決策、服務創新,更不利于金融數據的深層次的挖掘和會計業務的融合;各業務系統分散的開發、維護、運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各系統要不斷地升級、更換,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2.事后監督存在嚴重的缺陷,不利于監督效率的提高和會計檔案的管理
央行的現行監督側重于事后,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且事后監督存在嚴重的時滯性、分散性和方式的落后性,缺乏嚴格的系統操作和授權管理。會計集中核算后,核算業務由中心支行實行集中事后監督,營業網點的原始憑證向事后監督中心傳遞,在正常情況下是在次后工作日,遇法定節假日則相應的推后,最長可能會延后七到八天,事后監督的及時性得不到保證,即使會計業務中存在問題,事監也無法及時發現;事后監督中心現在僅僅對營業室實行次日系統監督,對國庫、營業和發行等部門按業務種類實行分散監督,沒有考慮到各部門彼此業務相關性;監督方式還是實行原始落后的手工監督,監督對象是會計憑證及附件、各類會計帳表等,這僅是對前臺業務的簡單重復,會計監督只作為會計核算程序的一個組成部分,仍停留在對會計核算結果“點”的監督,沒有形成風險監督理念和及時預警作用;監督人員可能長期脫離會計核算業務崗位,對相關部門的業務工作和核算系統并不熟悉,不能對會計核算系統進行全方位的監督控制,對于系統違規和內部控制根本不能實施監控,僅能對業務會計結果進行靜態的監督而無法對業務過程實施動態實時的監督,僅能對結果進行補救而無法將監督提前,做到全方位監督;落后的監督方式決定央行僅能實行紙質的檔案管理而無法實現檔案的電子化。
3.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存在嚴重風險點,不利于央行宏觀政策的正確制定
會計報表數據是先“部門協調核對”,然后“由下而上”生成,存在失真和滯后的可能性。在多部門獨立會計核算模式下,為保證賬務核對平衡,雖然要求各個部門之間定期核對賬務,但實際工作中,國庫、發行等部門各自為政,增加了信息收集、核對、管理成本,最大的問題是這樣所獲得的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存在商榷;即使部門定期核對賬務也是在數據產生數天后才進行簡單科目匯總以生成會計報表,且這種報表也只能是月度和年度性的,無法隨時提供詳細、嚴謹、深入的會計報表分析和信息資源給領導決策參考;會計報表的提交基本是按各個中心支行的會計部門分別到會計營業、國庫等部門采集電子或紙質數據,進行人工匯總后產生各自的核算報表,再上報省會人行,省會人行組織全省會計報表數據匯總后,再上報總行以進行全國會計報表數據的匯總,這樣逐級多階段、多部門、半電子化和半手工操作所生成的匯總報表的真實性和及時性有待斟酌,下級行和各部門完全存在人工編制報表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可能,尤其是基層機構。
二、ACS模式構想
基于解決以上問題和充分利用央行已有的系統資源,以“縱向集中、橫向綜合”為會計工作的基本框架和保證會計數據和信息上交的真實、有效、及時為基本原則,達到央行現行數據大集中管理模式的要求,個人設計如下ACS模式構想以提供參考:
1.模型介紹
模型中全國只有“一本帳”,整個系統分為三級核算中心:一級核算中心設立在總行,分別記錄全國各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開戶的帳戶數據信息,該中心與支付系統相接,各金融機構以法人機構一點接入支付系統,且在人民銀行總行開設一個清算帳戶,實施“一點接入、一點清算”,通過支付系統接收到來自全國的會計信息,包括營業會計、國庫會計等,同時,該中心還接收來自省級核算中心所匯報的非清算系統的會計數據信息和由會計憑證影像系統(CIS)所生成的會計憑證影像電子文件,由該中心統一編制中央銀行會計報告,經獨立審計后對外進行披露;二級核算中心是指設立在省會中心支行的、包括事后監督中心的處理中心,主要負責集中轄區內的會計數據信息,包括下級行所上傳的會計信息、上傳總行的數據以及從總行下載的本轄區的相關會計信息,為了信息的安全該中心可對轄區內數據進行處理、存儲及備份,同時事后監督中心可對轄區內上傳的數據根據憑證影像信息進行監督,包括了數據上傳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再次,可不間斷地根據下載數據,集中生成轄區內會計報表,從而對轄區內經濟金融情況進行分析,支持有關部門履行央行職能;三級核算中心是指設立在地市的,主要負責原始數據錄入的處理中心,該中心基本發揮現行縣支行在ABS系統中的作用,主要負責原始數據信息的采集、錄入和上傳,上傳后的記賬,包括了確認由支付系統所生成的數據信息和原始票據的核對記賬,CIS系統的支票影像信息的生成和上傳給省會處理中心以及原始票據的保管。
該ACS系統主要通過兩條線路在完成數據大集中任務:一是支付系統參與者的數據集中,主要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包含了大部分所需要集中的數據,參與者自助通過本單位總行與支付系統相連接來完成原始票據信息在人民銀行總行一級處理中心的錄入,一級處理中心保存并返回相關已錄入憑證信息,然后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打印出相關返回的憑證信息和原始憑證到當地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可以從上級處理中心下載該網點內的相關憑證會計信息)進行核對記賬處理,此處理線路由商行和人行分別進行了電子系統自動核對,因而不要進行事后監督;一是非支付系統參與者的業務數據集中,主要包含了部分金融公司及人民銀行內部業務的會計數據,通過原始數據的輸入和CIS系統共同來完成,在三級處理中心輸入原始憑證信息,同時利用CIS系統來完成原始憑證影像信息的生成和上傳,二級處理中心在完成實時監控和核對后可建立相關憑證影像信息檔案,最后上傳到一級中心。
2.模型基本分析
ACS模型實現了“縱向集中、橫向綜合”、全國“一本帳”的會計核算管理模式,將原本會計業務量很少且沒有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的國庫會計、發行會計和外管會計剝離相關部門,并與營業會計進行橫向綜合,生成三級處理中心,統一會計核算口徑,基本建立起一套統一、開放、靈活的會計業務大集中系統。有利于各業務部門形成統一的信息“聯合群島”而達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獲得成本、防止重復建設和提高經濟效率的目的,進一步客觀保證了央行會計集中核算業務的科學合理化管理和央行宏觀調控職能的科學履行。
ACS構想中,基本實現實時監督、過程監督、動態監督和重點監督,事前授權、事中授權復核、事后和異地監督相結合全方位的監督,將風險隱患消除于萌芽狀態。在支付系統參與的線路中,寓會計監督于業務流程中,利用電子系統進行對賬和監控,遵循了人類“自私”的原則,讓商業銀行自己直接通過支付系統把自己的會計數據信息輸入到人民銀行總行一級核算中心,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再將商業銀行分支機構送來的相關原始憑證信息和從上級行下載的系統已有信息和數據進行核對并記賬,所有的監督都是在系統中實時進行,保證了監督的同步、高效性;對非支付系統參與的線路進行重點監督,引入CIS系統,要求原始票據信息及時地輸入且同時上傳憑證影像信息,上級處理中心及時地核對系統錄入數據和影像信息,同時做好系統參數的嚴格集中管理,事后監督部門由現行的分散監督向集中、重點監督過渡,完善了監督內容和監督方式,突出了重點監督、過程監督、風險監督的特點,從而以確保資金風險防范能力的提高和監督的及時性、有效性。
ACS系統的會計數據報表基本按照“各部門會計統一核算中心”、“自上而下”順序產生,對相關業務活動的會計信息進行實時記錄和處理,會計核算從事后轉為實時,財務管理由靜態走向動態。自助客戶的會計數據直接上交且核對記賬、各部門會計業務的剝離且重新組合成三級處理中心、原始憑證影像信息的上傳及財務報表“自上而下”的產生使得總行對下級行的會計風險控制掌握了主動性,克服了各部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客戶為各自利益做修改會計信息的可能,防范了會計風險,為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提供保障;支付系統會計信息的直接上傳和原始憑證信息的及時生成使得該系統能便捷地產生各種反映各金融機構經營和資金狀況的動態財務報表,財務報告在披露的時間、內容、方法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年報、季報、月報和日報都可以隨時生成,從而使得會計信息的披露更加及時、充分和全面,從根本上解決總行決策信息獲取滯后、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會計報表的統一產生,有利于會計檔案的電子化管理。
當然,數據的大集中還要加強人員素質的提高,制定統一的會計制度框架,防止風險的集中,提高應急事件的處理能力,加快部門協調機制建設,優化網絡硬件設施,尤其是數據的加密安全傳送,整個系統的完善還有待隨運行的日益修正。
三、結束語
(一)事業單位會計定位
研究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確事業單位會計的歸屬問題,即繼續屬于我國預算會計的一部分,還是歸并于企業會計,或者是自成獨立的體系。
關于事業單位會計的歸屬,目前存在四種不同的觀點:
1.事業單位會計仍應歸屬于預算會計體系,與行政單位會計一起合稱“行政事業單位會計”。
2.事業單位會計不應再歸屬于預算會計體系,而應與企業會計一起合稱“企事業單位會計”。
3.事業單位會計既不應屬于預算會計體系,也不應屬于企業會計體系,而應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會計體系。
4.根據資金來源性質的不同,區別對待:公立且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會計可以并入預算會計體系,而對于沒有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其會計體系可并入企業會計體系。
討論事業單位會計的歸屬,首先應該對事業單位會計的適用范圍進行重新的認識。過去事業單位的范圍較廣,而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推進,對于有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將并入行政單位,自然應執行行政單位會計制度,而具有經營性質且適宜向市場放開的事業單位將并入企業的序列,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其余的事業單位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公益性,主要由國家財政供應資金,以社會效益為目的,這些單位就應該按事業單位進行登記注冊,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綜上所述,改革后的事業單位依然和政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國家財政資金是其主要的資金來源,屬于社會公共服務部門,因此事業單位會計應該依然屬于預算會計的一部分,納入國家預算管理。
(二)財務報告主體
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主體,是界定事業單位財務報告范圍的關鍵因素,是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是組織會計核算的首要前提。財務報告主體具有獨立性、實體性和統一性的特點。
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我國的事業單位均是獨立的法人,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因此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主體就是改革后的各級各類事業單位。
(三)事業單位會計框架體系
我國現行事業單位會計采取準則加制度的模式,在制度層面又包括通用會計制度和行業會計制度,行業會計制度主要包括《中小學校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醫院會計制度》、《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測繪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
通用會計制度和各行業制度并存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不同類型的事業單位業務有著各自的特殊性,同時在現行的行業會計制度中有的行業要求采用收付實現制,有的行業要求采用權責發生制。但通用制度和行業制度之間不僅存在著大量的重復信息,還存在一些原則上的差異,造成了事業單位之間會計信息不可比、不真實,這既不利于對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和業務活動情況作出合理評價,更不利于新形勢下國家對事業單位的管理。而會計準則的存在使不同行業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有了共同遵循的標準,這就為取消行業會計制度提供了前提。有了會計準則,各單位的會計報表和經營成果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核算基礎,便于檢查分析和相互對比,有利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因此,根據我國會計標準改革的總體原則,借鑒企業會計改革的經驗,應當制定統一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制度,取消行業制度。這樣既能從原則上規定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和概念基礎,又能為事業單位提供具體的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及其使用說明,增加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實務操作。
二、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將“一般原則”改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將會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界定為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概念更加明確,更符合國際慣例。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是對會計工作及由此產生的會計信息的基本要求,是會計核算工作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性規范。
討論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首先要明確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需求者,會計信息需求者對會計信息的需要,決定了提供會計信息的類型和質量。對于事業單位來說,會計信息需求者應該包括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社會公眾、投資人、債權人、單位內部管理人員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就這些信息需求者來說,既包括了受托責任觀中的委托者,又包括了決策有用觀中的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因此他們除了需要反映事業單位受托責任的信息之外,同樣需要決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既應該滿足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相關要求,如真實性、可靠性,也應滿足決策有用相關的要求,如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及時性等。
(一)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
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歸納起來,應包括真實可靠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包括一貫性和統一性兩方面)、及時性等內容。真實可靠性是指事業單位會計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這是對會計信息最基本的質量要求,如果會計信息失去了真實可靠性,那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義。相關性是指事業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事業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要能夠對決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這種信息與該決策相關。明晰性也叫可理解性,它要求事業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清晰,便于理解??杀刃允侵甘聵I單位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橫向縱向均可比,包括不同事業單位之間和同一事業單位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會計信息口徑應當一致,相互可比。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工作要講求時效,要求會計處理及時進行,以便會計信息及時利用。
(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
為了進一步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除了上述5條基本要求之外,事業單位會計還應當遵守“重要性”、“實質重于形式”和“謹慎性”原則。
一、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研究回顧
(一)國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歷程根據劉仲文(2006)的研究,國外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的歷史過程分為七個階段,包括:(1)]以Sprouse&Moonilz的1961年ARSNo,1與1962年ARSNo,3為代表的早期研究;(2)以APB1970年發表的statementNo,4為代表,對“財務會計璉本特征概念”進行的探索性研究;(3)以1973年10月特魯伯羅德報告為代表,對“財務報表H標”和“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七項標準”進行的首創概念研究;(4)以1980年美國FASB的SFACNo.2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為代表的專題研究;(5)以1980年加拿大CICA提出將“財務報表概念”加入其手冊(FSC第1000節)為代表的響應性研究;(6)以1989年7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為代表的推廣研究;(7)以1999年英國ASB財務報告原則公告為代表的深入研究。南此可見,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進行研究和解釋主要集中于歐美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其中,美國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描述為“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重要性”,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則描述為“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時性”。
(二)國內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闡述和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有關會計法律和法規中闡述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我國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提出會計核算要遵循真實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可理解性、全面性、重要性和謹慎性等幾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2000年7月開始實施的《會計法》第三條提到“各單位必須依法設置會計賬簿,并保證其真實、完整”;2000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中,列明了真實性、實質重于形式、相關性、一致性、及時性、清晰性、可理解性、謹慎性、重要性等幾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200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第三條也提到“企業不得編制和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企業負責人對本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倍?006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提到了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八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二是學者在相關文獻中對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付磊(2005)認為,公正性是會計信息質量最基本的特征,然后依次是真實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和重要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課題組(2006)認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目標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須分別構建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和管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其中,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包括真實性、合規性及其次級質量特征(可理解性、可驗證性、謹慎性)、公正性及其次級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完整性、連續性)、相關性及其次級特征(及時性、預測性、反饋性),而管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包括相關性、及時性、預測性、反饋性、可理解性、可靠性、系統性、多元性、靈活性和內部性。葛家澍(2007)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與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并提出具體選擇計量屬性時,應考慮計量對象的特點,并與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相配合。
(三)國內外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研究回顧 以上所述均是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對于政府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雖然其同屬于財務會計的范疇,但根據前述的研究成果,實際上并未涉及到政府會計。而在有限的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文獻中,美國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GASB(1987)提出了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的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關性、及時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澳大利亞在《會計概念報告第3號》(SAC3)中提出了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時性等政府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理事會(2001)提出了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項主要質量特征,并包括重要性、忠實表達、實質重于形式、中立性、審慎性、完整性、及時性和效益大于成本等八項質量特征。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公共部門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如越南在2003年開始以國際公立部門會計準則作為基礎,制訂其公立部門的會計標準。而我國對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描述,則由于我國并無完整意義上的政府會計準則或制度,而散見于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及相關的解釋性文件中。如在《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的第二章中,就明確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如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等。而在《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第二章中,也同樣就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進行了闡述,如可靠性、合法性、一致性、及時性、可理解性、重要性、資金專用性。陳勁松(2009)指出,我國政府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具有多維性,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關性、可比性、穩健性和重要性,同時受成本收益的約束。從上述我國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實踐來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我國尚未建立完整統一的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各預算會計制度所規定的會計核算一般原則仍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內容難以相互統一。二是把會計確認基礎、會計計量方法混淆于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中,混淆了三者的內涵與外延,使人們無法清晰明了地理解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框架及具體內容。收付實現制作為一種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會計確認基礎,它對政府及其部門的會計業務核算起到統馭作用,貫穿于整個預算會計體系;而在我國預算會計制度一般核算原則中提及的實際成本計價,其僅僅是對會計要素計量方法作出規定,不能作為信息質量特征。三是基于目前我國政府會計研究遠遠不如企業會計成熟的現實,在提及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時,僅是專指政府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而對政府管理會計信息等方面應達到的質量要求,仍處于尚待發展的階段。各國或組織對政府會計質量特征描述見表1。
二、我國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構建
(一)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分析雖然會計信息于有關利益各方是相當重要的,但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也有所不同。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投資者、債權人、員工、政府諸如審計稅務部門等。企業作為社會中最普遍存在的微觀經濟主體,其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各利益相關者的決策。因此,完善企業財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構建科學的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一直以來是各國會計準則(制度)制訂機構追求的目標,而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發展歷程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政府活動既涉及到經濟、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等與社會公民緊密聯系的方面,更與外交、軍事等活動息息相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比企業更為廣泛。但并非所有的與政府活動有關的利益相關者都要納入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目前我國政府會計的主要功能還是服務于政府預算編制的需要,因此,政府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本身,如立法機關和審計機關。隨著公共預算體系的不斷完善,預算民主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公民意識的增強,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涉及的范圍必然會更廣。
(二)我國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基于對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結合目前我國預算會計體系對會計核算原則的規定,參照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模式,借鑒世界主要國家或組織對公立部門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解釋,筆者認為,我國應建立以下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
一是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的約束條件:成本收益原則。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并非是以信息量的多寡作為評判優劣的標準。信息量大意味著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就高,而信息量過少可能會影響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政府會計信息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特點。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如同產品的生產過程一樣,必須要考慮成本收益原則,才能讓信息的生成不斷地持續下去,服務于民眾,即只有會計信息生成所產生的收益大于其花費的成本時,信息的供給才是理性的。政府會計作為核算政府及其部門的專業會計,在會計核算方面尚存在許多難題。當某些項目的確認及計量所花費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時,盲目地追求會計信息質量,可能會導致本末倒置,影響高質量會計信息的供給。
二是政府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特征:可靠性。企業會計基本準則中可靠性的定義為“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和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其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特征:立足于實際的交易或事項;如實反映;真實性;完整性。從可靠性的內涵和特征來看,這一信息質量特征同樣適用于政府會計。而表1所列明的各國及組織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描述,也都將可靠性列入其中。本文將可靠性列為政府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特征,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1)從會計的本質來看,會計是一項管理活動,是為信息使用者服務的。如果政府會計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如實完整地反映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活動,這些信息則是無用的,不利于使用者的經濟決策。(2)從政府活動的特性來看,政府活動與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不同,它主要是提供非營利性的服務,收入主要是通過稅收等方式來實現。這些非營利性活動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福利和經濟發展等密切相關。缺乏真實完整的政府會計信息,將會使政府面臨很大的經濟風險和政治風險。
三是政府會計信息的內容質量特征:相關性、可理解性、謹慎性和可比性。
(1)相關性。相關性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其與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利益相關者對報告主體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對于政府部門而言,基于目前政府會計主要是服務于國家預算管理的需要,選擇與經濟、政治決策等相關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政府制定科學的宏觀經濟政策,即相關性可以使政府決策更有效率與效果。而且,隨著公民民主意識的增強,政府對外投資以及政府面向國內外發行債券等活動的日益增多,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將不斷擴大,而這些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相關性特征的要求也將隨之提高,重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特征必將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也有利于培育一大批信息使用者,從而促使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
(2)可理解性。從我國政府會計的發展歷史來看,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會計模式,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形成各不相干的三種核算體系,使得信息使用者無法對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財務成果及運營績效作出完整的判斷,難以理解各報告主體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此外,雖然近年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業已實施,但預算民主的進程還需要進一步加快,以使得政府收支行為置于人民及其代議機構的監督之下。目前我國政府預算信息并未向公民公開,公民對預算的編制、執行及調整等環節并不熟知。從資金的價值運動來看,人們對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活動知之甚少,無法對預算收入的取得是否合法、預算支出是否合理作出有效的判斷,對政府提供的會計信息也就只能一知半解,直接造成了會計信息供給過剩,不利于公民的參政議政。因此,強調政府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一方面要加強政府會計信息,尤其是預算信息的公開程度;另一方面,針對人們普遍對政府活動了解程度不及企業的現實,要使政府所公開的會計信息簡單明了,以利于人們的理解。
(3)謹慎性。由于我國預算會計確認基礎以收付實現制為主,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只對少數涉及到成本核算的業務允許采用權責發生制,因此,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謹慎性原則并未得到很好的應用。謹慎性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于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從資產或收入的角度來看,我國預算會計體系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使得資產金額被高估,無法實時地反映資產的損耗程度。而從負債或費用的角度來看,我國政府隱性債務金額巨大,涉及到社會保障資金、政府擔保、國有企業虧損補助等方面,而這些都沒有在預算會計報告中體現。因此,在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強調謹慎性原則,對于正確核算我國政府會計業務、防范財政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從國際公立部門的會計實踐來看,多數國家采用權責發生制來貫徹謹慎性原則。
(4)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財務報告的差別是由大量的交易事項和政府結構的差別導致的,而不是在會計程序和實務中由于選擇不同的方法導致的,因此,可比性要求政府結構內相似的主體對所有相似的交易和事項應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會計原則或報告方法。提供相互可比的會計信息,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效率。在現階段,由于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不完善,使得無論是從政府層面還是機構層面會計信息的可比性都有待提高。
四是政府會計信息的披露質量特征:及時性、重要性。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相關,能否最大程度地服務于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關
鍵在于其披露是否及時,是否能達到信息使用者對所披露信息的數量要求。對于政府及相關部門來說,及時對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或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如實地提供財務狀況和營運業績,不但是其一項法定義務,同時也可以早日解除其受托責任,并且更能體現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行政效率;而對信息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具有時效性,是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失去時效性的會計信息,即使是真實可靠的,也無助于其對政府及其部門的經濟行為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從而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決策行為。
同時,從會計信息的數量結構來說,并非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越多越好。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信息超載必然會帶來成本的上升,使信息披露變得不經濟。但對重要會計信息的忽略則會引起使用者的誤解,影響到其經濟決策。因此,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必須要重視重要性特征。而對何為重要的會計信息的判斷,除了與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有關外,還與政府及其部門的活動特點有關。政府活動的非營利性特點必然使得其與企業在重要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諸多不同。
三、我國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構建需解決的問題
(一)政府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通過考察世界主要國家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可知,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均是出現在其所制定的準則體系中,尤其是在概念框架中。目前,我國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所提及的會計核算一般原則各不相同,難以對政府及其部門經濟業務和事項的核算起到統一指導作用,預算會計體系的缺陷顯而易見。因此,要構建完整的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必須首先建立我國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在準則體系中專設章節來描述相關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而不是散見于各種會計制度中??蓞⒄掌髽I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模式,《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在基本準則中闡述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至于我國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稱謂,也可以參照企業基本準則,稱之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以保持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政府會計準則體系的一致性。
關鍵詞:電力企業;會計核算;核算管理
伴隨著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電網企業在經營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電網公司著重強調要致力于發揮各電網集團的自身優勢,創新和完善自身管理體制,加強電力企業會計核算探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電力工業經歷了歷史的演變,財務會計工作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和提高,我國電力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電網企業管理者對自身經營形勢的不斷更新,以及對其財務管理的更高要求,企業的財務管理體制也日趨變更逐漸完善。
一、電力企業會計核算的內涵及意義
1.電力企業會計核算具有很深的內涵。電力企業會計核算采用一種集約式的會計核算模式。用會計核算流程重組為手段將電力企業的財務信息、財務資源、財務人員、財務活動進行集中約束管理,用單一的集團會計核算主體來代替集團內原有的多業務多層次的會計核算主體,擺脫原來所參照的產權和職能關系,集團以及其成員企業里所有的經濟業務全部以集團的會計主體在統一帳套中由財務人員進行會計核算,集團以及其成員企業依據集團的帳套數據產生相應的內部管理報表以及財務報告,由此實現集團企業財務報告編制發生轉變。這種集約式的會計核算模式是通過壓縮企業的核算級次,增加企業的財務信息供給速度,實現集約式的財務信息的傳遞和生產,有效的降低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促使企業的價值達到最大。
會計集中化管理要求會計部門在處理相關問題時不僅要遵守制度要求,還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政策而不是簡單的管理。在不斷的防范風險的同時,積極的為各個網點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會計部門應正確的處理服務和管理之間所存在的關系,積極不斷地轉變思想。
會計進行集中化管理之后,會計部門的管理任務量也會大幅度增加,可能會超出其預想的范圍。只有對這一問題進行妥善的處理,才能確保自身的管理效率,以避免造成對一些網點管理不到位而產生的風險隱患。這就要求會計部門在管理中面面俱到,全方位的跟進。確保工作的全面順利進行。會計進行集中化管理之后,會計部門必須改變工作方式,轉變原來的分配、依托、粗放式的工作方式,必須謹慎細心的開展工作。
2.電力企業會計核算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當今企業,做好會計工作才能為企業的高層財務管理者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決策,而會計核算又是會計工作的基礎工作,只有做好基礎工作,才能更好的開展其他工作。因此,加強電力企業的會計核算是非常重要的。電力企業規范會計核算業務,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強會計核算管理,及時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正確的相關財務信息。只有把基礎的工作做好了,才能為企業的財務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決策依據。會計核算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會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可忽視的要素。只有加強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科學、合理的開展會計核算工作,才能保證企業的財務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
二、電力企業會計核算常見問題分析
1.部分會計專業科目使用不規范。在企業內部的會計隊伍中,不否認,許多會計都具備很高的專業技能,但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持有會計證書,但自身業務技能并不高的人員,這樣勢必會為會計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可能會把不同的費用基金混為一談,一并列入到同一個科目內,而造成本應該分開分別核算的內容,都在同一科目中一并核算了。
2.會計部門部分人員工作態度不端正,工作松散。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應細心謹慎,認真求實。例如在做一些企業報表時,有的工作人員會把自己的一些主觀判斷強加于工作中,會自認為一些列示部分沒有意義,為了省事,而不去填寫??蓪嶋H上,這些未被填寫的部分,對于企業來說也可能是不可忽視、不可缺少的部分。
3.企業內部的開支標準不夠規范。任何人,無論內部工作人員還是領導管理人員,都應該按照企業開支標準,按部就班的進行。不搞特殊,不出特例。會計人員在工作中也應時時監督,以便企業形成統一的規范的開支標準,便于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更加順利開展。
4.會計部門會計科目的準確性不高,會計報表的真實性不強。要懂得企業的利潤得配。我們知道,企業除了虧損以外,只要是創造利潤的,會計工作人員都應在企業交納所得稅之后按照相關的制度規定,規范合理的分配企業的稅后利潤。這是一項不能忽視的工作,同時也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企業會計核算的真實情況。
三、加強電力企業會計核算管理
1.企業應制定其內部會計核算方法及核算的流程,不斷的使核算業務得到規范。企業應組織工作人員制定合理的正確的會計核算方法及會計核算流程,以適應庫及核算的集約式管理。要統一核算標準,明確規范每項核算的操作程序,使用手續及方法。要清楚地知道如何對每項經濟業務進行核算,并嚴格遵守會計核算原則,如謹慎性原則、配比原則等。會計工作人員應克服自身的主觀隨意性,認真細致的開展工作,使各項賬目都清晰準確,有源可查,不斷地提高核算水平,為企業會計核算的規范化和科學化作出貢獻。
2.企業應全面的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加強會計核算管理,縮減會計核算層次。企業應按照會計核算集中管理的方式,大規模開展多種經營會計集中核算工作。依據企業自身情況,不斷地實踐會計集中核算,逐漸的規范會計核算業務,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傳遞速度,加強會計核算管理,及時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正確的相關財務信息。
3.充分的利用電力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努力實現財務工作科學化、信息化。企業應及時的對其內部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更新換代,不斷的提高信息技術,是會計核算中心統一使用最新的系統版本,重視對企業會計核算人員的大力培訓,是會計人員熟練掌握最新信息系統的操作應用,使會計核算實現信息化、科學化。
4.電力企業應嚴格的執行會計核算原則,高層管理人員應正確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企業的管理人員應時時督促不斷監督會計核算人員嚴格的遵守會計核算的十三項基本原則,也就是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明晰性原則、及時性原則、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歷史成本原則、資本性支出原則、劃分收益性原則、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
5.加強電力企業的會計核算管理,不僅需要企業領導這的正確引導、不斷督促及提供各項優質信息系統和大力的強化培訓,更需要企業的內部會計工作人員不斷的自我提高,自我約束,互相監督,積極相互配合,在工作中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努力的完善自我。為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對于電力企業來說,會計核算的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要加強企業的會計核算,加強企業的會計核算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以我國會計制度為依據的正確的合理的會計核算模式,努力加強電力企業內部的監督及控制制度。企業應客觀的面對自身財務工作所存在的問題,敢于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對會計不合理的工作結果進行嚴查,找出原因,進行嚴肅的處理,同時加強企業外部的監督管理力度。加強企業的會計核算是一項涉及面廣、長遠的工作,是服務于電力企業財務工作的重要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會計信息傳遞的速度,加速會計信息流轉的過程,避免或減少電力企業內部資源的浪費程度,對相關的業務起到控制和監督的作用,確保企業財務工作順利進行。
在任何行業里,最關鍵的都是基礎工作,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亦是如此。會計核算工作是會計工作中的最基本的職能,是財務工作管理的基礎,只有把基礎的工作做好了,才能為企業的財務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決策依據。會計核算工作一直以來都是會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不可忽視的要素。只有加強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科學、合理的開展會計核算工作,才能更好的為企業的經濟活動提供系統、全面的財務信息。
參考文獻:
[1]李 欣:談會計誠信[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20).
一、誰是我國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我國是主義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我國政府具有社會管理者和國有財產所有者的雙重身份。作為社會管理者,政府要監督市場經濟的運行,及時通過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來防止市場機制失控,保證其優化資源配置積極作用的發揮;作為國有財產的所有者,政府有權通過各項安排與管理,保證并促進國有和其他企業中的國有股份得到保值增值。顯而易見,政府履行這些職責離不開會計信息。
證監會、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等機構是企業會計信息的直接使用者。中國證監會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直接監管機構,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監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是會計信息披露),借以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持資本經營秩序的公正與穩定舊有資產管理部門代表國家直接管理各級各類國家控股公司、投資公司等國家股權以及國家出資形成的其他產權,它以投資者的身份直接使用國有企業的信息(主要是會計信息),通過參與投資,分配利益,任命或聘請國家代表、董事會、監事會成員等辦法,對上述各類公司、企業的國有資產實施管理;此外,政府有關部門為防止欺詐破產,維護正常的信貸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也必須使用企業的會計信息,要求會計信息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變動。政府在這些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與投資者、債權人完全一致。
中央和地方各級稅務機關也是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干預經濟、調控商品供求、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的主要經濟杠桿之一。無論是流轉稅、所得稅或其他稅種,其計稅依據無不來源于企業所提供的銷售額、利潤等會計信息。但由于稅收制度過多地考慮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財政承受力,較少甚至是無視會計理論和會計原則的要求,如堅持成本法。折舊率過低等,限制了會計信息滿足其他使用者需要的功能,因而導致了納稅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使納稅會計的計稅依據仍然是財務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
我國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如國家計委、體改委、政策研究部門、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等對國民經濟進行有效管理和宏觀調控所需的信息大多直接來源于國家統計部門提供的國民經濟核算資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和增加值表、投入產出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和國際收支平衡表及其補充表。此外,還有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統計指標。這些資料能夠直接為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決策,制定計劃、監督和預警國民經濟活動提供客觀依據。會計信息是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信息來源,這一點與國外有較大不同。在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國民經濟核算中所用的原始資料大多不是為進行核算而專門組織搜集,而是來源于政府財政、農業、勞動、經濟普查部門,以及民間組織如貿易聯合會、工會等以各種方式搜集的各種數據資料。的調查、發達的信息是發達國家取得國民經濟核算資料的基本手段。在我國,會計信息成為國民經濟核算主要信息來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歷史上看,與長期的計劃經濟管理相適應,企業多年來定期編制、呈報和逐級匯總會計報表。從改革與發展的角度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和健全擺脫了過去片面重視生產量、以實物量為中心的核算方法,更加重視價值量,注重從整個國民經濟過程加以核算。而價值量指標更依賴于會計核算的結果,如國民收入核等離不開會計所提供的增加值核算資料;社會現金流量核算離不開會計所提供的現金流量資料;國民資產負債和國際收支核算離不開會計的資產負債核算。從會計核算的性質來看,會計核算程序的嚴密性和會計資料的準確性是其他核算方式無法比擬的,而且直接利用會計核算資料測算統計指標成本較低。因此,在我國財務會計為國民經濟核算提供基礎信息,是財務會計為宏觀經濟管理服務的具體體現。
另一方面,我國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在不斷發展,會計信息同樣也擔負著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決策所需信息的重要任務。因而,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我國會計信息的服務功能應定位于既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需要,同時又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兩者并重。會計目標的兩個方面,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可簡化為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
二、會計制度改革對會計目標的挑戰
會計目標的兩個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卻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因此,實現會計目標的關鍵問題是從研究兩者之間的差異入手,對現有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內容加以擴展,使兩方面的需求得到最好的滿足。
首先研究國民經濟核算和企業會計核算之間的差異。國民經濟核算與會計核算并不是完全對等、簡單包容匯總的關系。它們的差異表現在:
l、核算對象的差異。會計核算的對象是一個特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國民經濟核算的對象是一國國民經濟活動的整體。
2.基本概念和內容的差異。(1)國民經濟核算和會計核算對資產的定義雖然相同,但對于資產的分類卻是不同的。會計核算依據資產的流動性,將資產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國民經濟核算則首先強調資產的形態,把資產區分為資產和非金融資產,然后再做進一步的分類。因而,會計核算中把存貨(屬非金融資產)與現金、存款等金融資產項目放在一起,不符合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2)對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定義,兩者表面看來雖具有相似性,但實質內容卻有重大差異。企業會計核算立足于投資者,因此,會計意義上的負債是企業對債權人所承擔的經濟義務,所有者權益是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的要求權。國民資產負債核算中,企業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系統一規定為資金使用者與提供者的關系。企業部門的負債是其使用的全部外來資金,包括了會計上的負債和所有者投入資本,企業部門獨自擁有的凈資產才是權益。因此,投資者對企業的投資,企業會計視為所有者權益,而國民經濟核算則視為負債。(3)國民經濟核算中總產出確認的標準不同于會計時收入的確認標準。會計是按銷售發生來確定收入的,而總產出是按照生產來作為記錄時間的標準。(4)費用和中間消耗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國民經濟核算的中間消耗是指生產過程中對各種非耐用物品和服務的耗費,即勞動對象的耗費,而會計核算中的費用除以上內容外,還包括活勞動的耗費和生產銷售過程形成的營業稅金及附加。(5)利潤與增加值之間同樣存在差異。一方面.活勞動的費用和生產銷售過程中的納稅是利潤的扣除項,卻是增加值的構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潤以銷售為基礎,是銷售收入中實際實現的收益,增加值則是以生產為基礎,是當期生產價值中所包含的新增價值。(6)會計核算強調資金量核算,而國民經濟核算則更加注重經濟過程中的實物流量,常常通過對價值量和實物量的分解,以價格作為同度量因素來觀察經濟流量及其變動狀況。
3、核算原則上的差異。國民經濟核算與會計核算在某些核算原則上是一致的,如客觀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則。但有些原則是不同核算必須明確的,有些原則是某種核算所特有的。其差異具體表現在:(1)記帳基礎。會計和國民經濟核算都貫徹權責發生制原則,但由于對收入有不同的確認標準,國民經濟核算是在生產層次上貫徹權責發生制原則,而會計核算主要在銷售層次上貫徹這一原則。(2)會計和國民經濟核算都強調配比原則。會計為正確核算當期盈虧、強調各期間內的相關收入和費用要進行正確配比,但這種配比是在歷史成本評價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注重內容配比,不注重收入與費用中內含價格的一致性。國民經濟核算在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為保證準確反映當期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要求中間消耗與總產出相配合,中間消耗的計算范圍須和總產出保持一致,同時中間消耗和總產出一樣,都應按當期市場價格估算,與會計核算相比,其配比原則更強調經濟意義上的配比。(3)會計核算和國民經濟核算都是以貨幣為統一計量單位的核算,但為了使核算具有客觀性,會計在可供選擇的多種計價方式下通常采用歷史成本作為計價基礎;而國民經濟核算則以各種經濟交易當期的市場價格作為計價基礎,在沒有貨幣交易的情況下,就根據支出的當期成本和可參照的市場價格進行估算,這樣可使核算資料更接近實際情況。(4)謹慎原則是企業會計核算所特有的,它要求會計核算中合理預計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避免預計可能發生的收人,這是為了保證向投資者提供比較穩健的信息;而國民經濟核算無需體現謹慎原則,在收支的確認上,只對已發生的收入、費用、損失加以確認,而對可能發生的收入、費用和損失不予計量。
由上述可以得出結論,會計信息要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基礎信息,其數據的形式轉換和內容調整是必不可少的。這些任務一部分由會計核算解決,另一部分則必須由國民經濟核算自行解決。對于后者,我們不再贅述。
其次研究當前會計制度改革對國民經濟核算的。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我國當前會計工作的中心任務。繼新的《會計法》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頒布實施后,最近財政部又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這是我國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又一重大舉措,無疑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然而,會計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對一些重要問題處理方式的改變,擴大了國民經濟核算和企業會計核算之間的差異。具體表現在:
l、為抑制利潤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企業會計制度》對公允價值的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強化帳面價值的應用。
2、《企業會計制度》積極貫徹國際通行的會計謹慎原則,要求企業至少在每年年終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具體包括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應收款項壞帳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3、《企業會計制度》專門強調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如收入的確認并不僅僅根據所有權憑證或實物形式上的交付,而是根據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發生轉移等實質性的條件來判斷等。
總之,1993年以來的會計制度改革,給國民經濟核算帶來的挑戰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成本資料作為企業的商業秘密,國家不再要求匯總上報,影響了國家級增加值的計算;利用現有的會計核算資料無法測算支出法增加值;在計算生產法增加值時缺乏全部行業會計資料的總量數據和內部結構數據等。
三、實現目標的思路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會計目標,關鍵是如何對會計目標兩個方面的信息需求進行協調,以提高信息的共享度,節約資源。其可能途徑是對現有會計信息的加以改進和擴展,使它能同時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宏觀管理部門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協調的出發點。我們不可能為了滿足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來轉換會計信息中所提供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基本要素的內涵,剔除謹慎性原則;正如不必為滿足納稅的需要而改變會計信息的內容一樣。我們需要提供能同時滿足投資者、債權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和其他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會計信息。只有在這一前提下討論會計信息內容的擴展才有現實意義?;谶@一原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協調:
l、在現有的以成本計價的基礎上,同時披露以公允價值(當期的市場價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價的會計信息。這是國民經濟核算以及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共同需要。在信息技術,業迅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推陳出新,為公允價值會計創造了客觀環境。投資者、債權人對未來信息的關注超過對歷史信息的關注,公允價值信息比歷史成本信息對于使用者未來的經濟決策更具相關性。但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必須解決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可操作性兩個難題。對此還有一定的難度,而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最大優點是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因此,現階段會計信息披露中應采用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模式。至于將來,隨著電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理財學對金融工具計量模型(如期權計價模型等)的日臻完善,會計界解決了上述公允價值會計的兩個關鍵難題后,公允價值將取代已沿用了幾百年的歷史成本模式,成為會計最主要的計價基礎。
2、增加分部信息的內容。由于大企業集團的經營業務涉及到多個行業,投資者、債權人在確認和企業所面臨的機會和風險時,常常依賴于大公司所提供的分部信息。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以分部為基礎預測收益和現金流量,比以企業整體為對象進行預測更加有效。分部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如按行業、地區、實體等。然而研究表明,按行業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說明一個企業的機會和風險,而國民經濟核算則特別強調國民經濟內部各產業部門、機構部門的分部核算。因此,會計信息應增加行業分部信息的內容。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已明確要求企業提供投行業、按地區填列的分部報表(實際上主要是分部損益表),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若今后能提供按行業編制的分部資產負債表和分部現金流量表,將更充分地滿足我國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提高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投資者和債權人當然希望會計信息的披露越快越好,這能使他們對企業的風險和報酬作出及時反應。國家統計部門也對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于以高度重視。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及時,使統計部門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各種統計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匡算、估計。這不僅可能降低核算數據的精確度,還可能延誤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所以,應加快發展企業的會計電算化工作并形成全國性的會計信息收集、分析和檢索。
4、在原有財務報表體系(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中,增加“增值表”。編制提供增值表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