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跨文化溝通;經濟貿易;文化差異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國際之間的貿易往來也越來越頻繁,頻繁的貿易不可避免需要溝通。隨著經濟貿易往來的頻繁,以及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跨文化溝通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和經濟影響也逐漸受到經濟研究學者的重視。跨文化溝通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包含了許多方面,如文字語言、文化背景、歷史內涵、地域差異等,這些也都是影響國際貿易之間的關鍵因素。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及成立亞投行,不僅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經貿之間的地位也使得中國在國際經貿中更加具有話語權,近年來,中國的經貿業務迅猛增加,對外經濟總額也逐年上升,新的對外經貿結構格局逐步形成,已經逐步從過去的中國制造向現在的中國創造轉變,對外貿易結構多樣化趨勢更加明顯,這些新的國際貿易特點也使得跨文化溝通有了新的變化趨勢。
一、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貿易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文化差異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以中國對外經濟為例,由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差異,使得在對外貿易初期,跨文化溝通一直是制約國際貿易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經濟文化的文化沖突給國際貿易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國際貿易往來,如中國人在經商過程中講究綜合思維和中庸態度,往往是“先談原則,后談細節”,這和英美的務實文化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更加注重的是服務的質量和商品的細節,而對于原則性的東西,西方人往往沒有太大的意愿。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的德國,一向是以細節著稱,嚴謹的態度使得他們在經濟談判中更加注重對細節的處理,而中國文化的綜合思維和中庸思維則可能成為妨礙其中經貿環節的障礙;辯證來看,文化沖突和文化差異促使貿易不斷發展,技術不斷革新,如中國提出的創新觀念就是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技術和經貿形式進行創新,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二)語言溝通是影響國際貿易的另一重要因素
國際貿易往來不可避免的是語言的溝通,由于中國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與西方語言有所不同,因此在語言溝通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語言溝通不暢,或者翻譯過程中出現與交易國家語言文化偏差,就會導致在商業談判中造成一定的誤會或形成暈輪效應,從而使得經濟貿易談判談判破裂,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跨文化溝通中的價值觀念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價值觀念是人類主觀評判的標準之一,也是決定善惡的標尺。價值觀念和一個國家的道德文化、歷史背景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也容易受到宗教、利益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如當今國際貿易中伊斯蘭教國家與其他宗教的價值觀念差異,決定著伊斯蘭教國家和其他非伊斯蘭教國家經濟貿易的成敗。因此,價值觀念對于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取舍有著緊密的聯系。再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念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經濟貿易就是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這直接決定著他們的貿易形式、談判風格和貿易種類;而中國一直講究利益共存和平等協商,因此在商業談判中一直講究的是和平談判和協議為主,以互惠互利為基本出發點,兼顧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決定了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過程中,跨文化溝通時需要綜合考慮兩國的價值觀念。
(四)法律法規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強制力,它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規范,更是一種經濟貿易的行為準則。任何經濟貿易形式都必須考慮到經濟交往國家的法律法規,都必須得到被交易國家的法律法規的認可,才能實施下一步正常貿易,除此之外貿易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國家與國家法律法規不兼容的情況。相比較西方而言,中國的法律法規還處于不斷健全和完善的階段,而西方國家已經基本構建起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這就使得在國際經濟貿易過程中,在西方國家有法可依的貿易條款,可能在中國并不存在;或者在西方國家通用的經濟貿易準則在中國并不適用等情況。跨文化溝通中的法律法規既可能給經濟貿易造成一定的阻礙,同時也是保證貿易正常有序進行的保證,在法制化的今天,任何經貿形式都需要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強制約束,這樣才能保證貿易的正常化,避免經濟貿易矛盾、經濟貿易沖突和不正當的競爭。因此對待跨文化溝通的法律法規,需要辯證看待,充分認識中國在法律體系建設中的不足,不斷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二、新形勢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前期可能是阻礙經濟貿易的主要障礙,但隨著文化的融合、文化趨同、溝通的頻繁以及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跨文化溝通在經濟貿易后期會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一)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
文化的融合和文化趨同使得各國際貿易國家在談判準則、價值觀念等方面找到共同點,從而促進商業談判的成功和提高國際貿易業務量,提高國際貿易的成功率。此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趨同也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會促使經濟貿易文化呈現多樣性,更能從貿易雙方中找到利益共同點。
(二)信息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普及,各個貿易國家溝通也越來越頻繁,國際貿易形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也為各個貿易國家互信提供了良好的開端,使得各個貿易國家能夠借助互聯網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和情報,從而更能通過了解一個國家的背景、歷史、價值觀念、法律法規等來降低交易的失敗率,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和交易的效率。可以說信息全球化為跨文化溝通和國際貿易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總而言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推進,跨文化溝通對于國際貿易的副作用會逐步減小,取而代之的是業務量的增加和交易額的上升,但就目前趨勢來看,跨文化溝通對國際貿易還有著比較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強化對跨文化溝通和國際經貿之間的動態研究,進一步探索他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讓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貿易的橋梁。
作者:張春玲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一)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供需不平衡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小企業截至2011年6月,所創造的最終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62%,納稅額占稅收總額的一半以上,并解決了78%的城鎮人員就業問題。即便如此,中小企業對社會所作的貢獻與獲得的資金支持仍然不成正比。調查結果中,銀行貸款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91%以上的融資供應;而信用擔保機構較多的省份中發展較好的中小企業因擔保不能落實而被拒貸的情況占24.8%,因抵押不能落實而被拒貸的占33.3%,拒貸率居然高達58%。雖然各方都給予了大力支持,融資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但多數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的困境。社會對中小企業的資金供給和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嚴重失衡。
(二)缺乏新型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的應用我國中小企業缺乏對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的自主選擇,即使選擇,也受傳統方式的限制;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擁有的資產數量與市場提供的潛力極不適應,銀行更習慣于操作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銀行管理人員無法深層次的認識國際貿易融資,不能明確、充分地意識到國際貿易融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中小企業來說接受不了偏高的新型貿易融資方式的要求,這些都使貿易融資的應用和推廣受到了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中小外貿企業對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缺乏了解,大多是從銀行獲利貸款。隨著近年來國家貸款利率的提高,增加了其貸款成本,導致企業目光紛紛投向了民間融資,更加壓縮了國際貿易融資的比例。
二、造成中小企業貿易融資困境的主要因素
國際貿易融資主要依托于國際結算并在相關環節上提供的資金融通,貿易融資的種類和操作流程直接由進出口商所選擇的結算方式來確定,企業資金經過結算環節的融資,促使其加速周轉,并使企業應收賬款或對外付款脫離了所面臨的資金困境。國際貿易融資主要基于國際貿易,所涉及的范圍廣泛、內容復雜,而且兼具了與進出口環節緊密相聯的銀行和商業雙重信用。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面臨了更多的風險因素,因而面對更多的困難。
(一)中小企業缺乏良好的信用中小企業的自身信用狀況是從銀行獲得貿易融資的關鍵因素。調查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50%以上不夠健全、完善,且大多數的信用度較低。中小企業的信用較低主要是商業信用不足、企業信用缺乏檔案記錄等多方面的反映。而導致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業制度不規范、缺乏資本等。
(二)風險防范措施不到位國際貿易融資屬于風險業務范疇,涉及國家風險、外匯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欺詐風險,銀行按照《巴塞爾協定》的有關規定,必須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體系。銀行因為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時間較短,沒有較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更沒有將承擔風險的各個單位納入統一的體系中,也缺乏統一測量各類風險的標準。國際貿易融資的特點決定了其設計風險的復雜性,但都是可預測和防范的,而實際上,科學有效的預測方法和防范措施并沒有得到具體應用。
(三)缺乏高素質的從業人員貿易融資業務由于專業性較強,需要精通法律、國際貿易、金融、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從業人員個人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著日常操作中對成本、收益和風險的控制。中國銀行業貿易融資方面專業人才的嚴重饋乏限制了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開展,而對金融工具、貿易手段、結算方式的缺乏了解也加大了銀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另一方面,高素質人才的缺乏使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的創新受到阻滯。我國雖然早已開展了福費廷、國際保理、結構性貿易融資等業務,但皆因從業人員的水平限制,而阻礙了這些業務的發展。
(四)缺乏健全的中國貿易融資法律規范中國金融立法的嚴重缺失導致金融業務的發展明顯滯后。國際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還缺乏業務中涉及的抵押、信托等行為權利與責任的明確法律界定。現有的法律法規也存在著與國際慣例不符情況。金融立法的不健全,使銀行和企業在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中留下了更大的風險隱患,影響了中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順利發展。
三、解決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難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度在政策的實施上要有可預見性、穩定性和連貫性,其中可預見性是關鍵。要嚴厲懲罰失信行為,使守信的人可以得到收益,這樣誠信才能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同時,中小企業要想獲得銀行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自身,因此,企業應當努力創造良好的經營業績。
(二)中小企業應加強風險防范意識中小企業應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對國際貿易融資所涉及的風險,應改變以往粗放式的發展思路,可合理運用不同的結算方式科學的控制風險。同時,通過全面調查國外客戶的生產經營情況,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等方式降低風險。
(三)加快我國貿易融資的體制改革銀行應當積極調整信貸結構,盡可能使金融服務的發展達到多元化,特別要大力開展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金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建設自律監管及信用體系,為民營擔保機構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引導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領域。要加快構建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且逐步完善相關制度,以期解決中小企業的貿易融資問題。立法部門既要立足本國國情又要與國際接軌,與國際貿易工作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趨勢相結合,盡快建立健全貿易融資法律法規體系。銀行和中小企業則應對現行的法律法規進行認真解讀,分析國際慣例和我國現行的法律環境之間的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實施方案,建立產品化的業務操作程序,以經過仔細研究的標準合同文本憑證格式等規避業務中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
一、指導思想
*年普法工作要以江總書記“*”的重要思想指導,認真貫徹全國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我市經貿中心工作,以推進全市經貿系統依法行政為重點,以企業為依托,切實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大力推進法制建設,全面落實普法工作“兩個轉變,兩個提高”的目標。
二、*年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抓好《憲法》、《工會法》、《婚姻法》、《氣象法》、《刑法修正案》的學習。《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法規的靈魂和依據,學好憲法,理解好憲法,才能加深其他法律法規的理解。因此,對《憲法》一定要反復學,反復讀,才能滿足于一般性的學習,對憲法一字一句地看,要逐段逐章地理解,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其精神實質。在抓好干部職工學習《憲法》的基礎上,今年重點抓好《工會法》、《婚姻法》、《氣象法》、《刑法修正案》的學習。為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習方法上做到“三個結合”,即統一學習與分散自學相結合,講課與討論相結合,學習法律條文與典型案例相結合。通過學習,讓大家從思想上真正理解國家制定《工會法》、《婚姻法》、《氣象法》、《刑法修正案》等法律的目的和意義,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與上述法律有關的問題,能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旗幟鮮明地分清是非,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應堅持什么,反對什么,真正做到以法律為準繩,指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二〉、抓好入世后法規的學習。*年12月我國已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我國的對外貿易要與國際接軌。盡快提高經貿系統干部職工國際貿易法規水平國際貿易業務能力是當前經貿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一是要組織干部學習WTO有關知識,通過學習了解世貿組織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基本原則和宗旨是什么,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作用,中國為什么要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什么利弊等。二是要組織干部學習WTO法律法規文件,熟悉WTO貿易運作規則,只有熟悉WTO規則才能搞好經貿工作。因此,經貿系統的干部職工要熟悉對外貿易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熟練掌握國際貿易必須堅持的公平原則、反傾銷策略,知道我國加入WTO后的各種承諾,在對外貿易中既要符合國際規定,又要維護國家的利益。
〈三〉、抓好經貿執法人員的學習。依法行政是落實總書記“*”講話要求的具體體現,是廉潔奉公和樹立機關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因此,抓好執法人員的學習用法,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是做好經貿工作的法律保證。我局擔負著安全生產等多項執法重任,因此首先要組織執法人員學習《電力法》、《安全法》、《節約能源法》、《廣東省酒類專賣管理條例》、《廣東省生豬屠宰管理規定》和《廣東省行政執法責任條例》。要充分理解和熟悉各種執法的法規法則,積極擦素行政執法過程行使審批權、監督權、處罰權的有效形式。其次,加快職能轉變,使之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凡是有執法職能的科室,要結合實際,認真落實法律法規賦予經貿局的執法職能,進一步明確科室的執法責任,清楚界定執法職責、權限、將執法責任落實到崗到人;同時在執法過程中要嚴格執法,依法行政,要增加執法的透明度,執法一定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使行政執法逐步實現條理化,規范化,制度化。
對上述重點學習的法律法規,要認真組織學習,積極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
近些年來,電子商務在各行各業的發展中都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國際貿易中,不僅提升了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還加快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從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電子商務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應對對策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以此希望能夠使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并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地發展。
2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2.1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市場交易方式。電子商務是指在網絡的環境下,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的一種交易活動。在國際貿易中應用電子商務,改變了我國傳統的市場模式,打開了以全球為總市場的新格局。2.2改變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信息通訊技術是將獨立的企業以互聯網絡的形式進行彼此相連,這種組織形式,不僅有效地緩解了企業的市場壓力,同時還可以對市場進行更好地服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個企業之間發生權利爭奪問題。2.3改變了國際貿易的管理方式。在電子商務中,存在著一定的網絡運行機制,這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環境,使其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分配,并讓市場機制在全球的范圍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2.4改變了國際貿易的經營成本。在國際貿易中使用電子商務,不僅可以簡化工作人員的工作流程,使企業的產品能夠推廣到全球任何一個地區,還能夠極大限度上降低企業成本的使用。在加快企業發展的同時,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廣泛地應用,不僅提升了我國的社會地位,還存在了一系列問題。第一,消費觀念方面的問題。消費者盡管在網絡中可以挑選喜歡的產品,但是無法對其進行當場驗貨,而且購買到的產品缺乏售后的保障,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第二,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在我國,并未對網絡購物相關的制度進行制定,使得各個商家在利用網絡進行宣傳產品時,缺乏了一定的規范性。第三,物流的配合問題。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國際貿易需要信息、資金、物流的高度統一,物流主要是將產品進行轉移,如果這一過程存在問題,就無法順利完成雙方的交易。
4電子商務促進國際貿易發展的應對對策
4.1解決網絡安全性方面的問題。首先,需要使用統一的電子技術方法,從而增強網絡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到目前為止,電子技術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使用數字證書驗證網上交易對象的真實身份,應用密碼技術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進行及時的預存和保密,利用固定時間技術確定電子交易中相關信息、文件的具體時間。其次,使用安全認證協議。盡管這種協議出現的時間較短,但能有效解決電子商務安全性方面存在的問題。再次,需要提高國際貿易業務人員的意識,網絡的使用雖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使用計算機的人群中存在專門破壞電腦信息的黑客。為此,業務人員應該在進行國際貿易的交易中,提高這方面的安全意識,并且要掌握電子商務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對其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將網上交易的風險降到最低,才能保證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發展的越來越迅速。最后,需要建立人性化的國際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是能從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建立人性化的國際系統不僅可以降低業務員的工作量,還能成為企業交易的最佳手段。4.2解決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要想有效地解決法律法規方面存在的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地完善法律、稅收等方面的建設工作,以此才能提升在國際貿易中的綜合實力。第一,我國可以借鑒國外關于法律法規方面的成功經驗,建立我國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電子商務法,并對現有的法律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在電子商務法中需要對支付、版權、消費者享有的權益等多個方面進行嚴格地規定,這樣可以增加消費者的信任和滿意度。第二,應該盡快地建立稅收管理體系,并適當地實行免稅、減稅等相應的獎勵,以此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加強企業的規范性。第三,可以建立國際貿易服務體系,成立專門的國際貿易指導機構,并且針對不同的外貿企業類型提供不同的服務,進而增強我國在國際中的綜合實力。
5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尤其在近些年,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盡管網絡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網上的貿易產生威脅。因此,本文提出了解決網絡安全性方面的問題、解決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兩個方面的建議,希望能夠解決這其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何琳純.論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以及我國的對策分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9).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增多,許多國家為了使自身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有利地位,使用各種進出口策略。從以往的關稅、配額、許可證等貿易壁壘,到現在的以綠色貿易壁壘為主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因其具有更大的合理性、更強的隱蔽性和不易監測和判斷等特點,綠色貿易壁壘被使用得越來越頻繁,它已成為了國際貿易公平健康發展的阻礙,是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挑戰。本文從國際貿易的實際出發,分析了國際貿易中存在的綠色貿易壁壘,根據其對我國貿易的影響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影響;策略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和特征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國際貿易中的一方,通常是進口國,為保護本國的產品和市場而設置的,利用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人類健康等理由制定針對對方的環境貿易措施,使對方的產品進口受限的一種非關稅貿易壁壘。它通常表現為國際貿易中的環保公約和環保法規、綠色標志與包裝制度、綠色補貼和附加稅、環保與衛生檢疫標準等。綠色貿易壁壘具有以下特點:
(一)表面上具有合理性
綠色貿易壁壘其實一般是進口國為了給出口方制造障礙,使對方的產品進口受限,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而設置的。然而,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國家往往會尋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如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人類健康等來迎合消費者的需要,給自身的不公平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
(二)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雖然關稅、配額、許可證等貿易壁壘具有和綠色貿易壁壘相同的限制對方貿
易的目的,但是這些貿易壁壘的透明性更高,更容易識別。綠色貿易壁壘既有表面上的合理借口,又有復雜的、難以準確界定的檢驗標準,這必然使綠色貿易壁壘難以發現,即使發現了也難以讓其得到相應的懲罰。
(三)具有較強的歧視性
國際貿易中貿易壁壘的制定與各國的資源、技術和經濟條件是密切相關的,具有豐富資源、先進技術,或者是國內經濟實力雄厚的一方,特別是發達國家,會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而不是根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實來制定和實施綠色貿易壁壘。它們往往對發展中國家提出過高的綠色貿易標準,甚至對本國和他國制定雙重環境標準,這些綠色貿易壁壘在制定和執行的過程中都具有較強的歧視性。
二、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貿易的影響
(一)提高了我國外貿企業的銷售成本
一方面,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增加了我國一部分外貿企業的運輸成本和儲藏
成本。我國的一部分外貿企業由于提前不了解某些交易國家的貿易壁壘政策,把貨物運到了交易國的港口,在海關檢疫的過程中發現產品不符合該國的綠色貿易標準,只得把貨物又重新運回會內,這必然提高了貨物在往返過程中的運輸成本和儲藏成本,有的產品保質期較短,企業不得不把檢疫不過關的產品倒入海中。另一方面,為了與他國進行國際貿易,我國的外貿企業不得不按照該國的貿易政策和嚴苛的綠色貿易標準來生產產品,生產成本的增加必然提高了我國外貿企業的銷售成本。
(二)縮小了我國外貿企業的市場范圍
一方面,由于某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的產品和企業,制定過于嚴格甚至是雙重的貿易環境標準,導致我國外貿企業被擋在該國的標準之外,原來可以出口的產品現在出口不了,這直接導致我國外貿企業的市場范圍縮小。另一方面,我國某些外貿企業由于考慮到按照交易國的標準生產將提高銷售成本,且交易國的綠色貿易標準難以執行,從而放棄該國的銷售市場,這間接縮小了我國外貿企業的市場范圍。
(三)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一方面,某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這些綠色貿易措施會提高消費者的環
保意識,導致消費者在進行選擇時更傾向于購買通過綠色標準認證的產品,對于我國出口過去的缺少此類標志或達不到相關標準的產品,消費者需求量變少,這必然削弱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國某些外貿企業出口的產品雖然達到了該國綠色貿易的標準,但由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檢疫成本的提高,導致我國出口的產品的銷售成本提高了,失去了與外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這間接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導致國際貿易關系發生變化
一方面,某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我國執行嚴格或者歧視性的貿易壁壘之
后,我國商品出口量下滑,導致我國外貿企業市場范圍縮小和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長期下來會導致國外對我國的產品和經濟采取排斥態度,削弱了我國的國際貿易關系。另一方面,針對他國的措施,我國政府也會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限制外國商品進口,保護我國的產品市場,這樣就僵化了我國和他國之間的貿易關系,影響到我國與他國的長遠合作,甚至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全面的影響。
三、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產生影響的原因
(一)環保認證觀念淡薄,缺乏綠色經濟意識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蘇醒,加強進出口產品的環保認證已成為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然而,不論是我國政府還是我國的外貿企業都缺乏環保認證意識:首先,我國相關政府部門缺乏環保認證意識,還未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綠色產品檢疫標準和完善的環保認證體系;其次,由于大額的檢疫、評估、標志使用費用等原因,我國外貿企業也沒有積極進行綠色產品質量認證;最后,我國仍然以傳統的粗放型的生產模式為主,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綠色經濟觀念的缺失導致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極易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
(二)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為了加入世貿組織,更好地進行國際貿易,我國已經建立了初步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并且對國內的一些法規和標準做過修改。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仍不健全,對于綠色產品的評價標準仍和發達國家存在差異。同時,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過程中,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很多外貿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不惜破壞環境來生產產品,為了節約大額檢疫、評估和標準使用費,而逃避進行環保認證。這種立法和執法過程中的缺陷,必然影響我國的對外貿易。
(三)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我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仍以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為主,出口的產品多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且很多跨國公司把對環境存在污染的生產項目投資到我國,是我國成為它們的加工工廠。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我國出口的產品技術含量低、可替代性強,產品很難符合國際貿易中綠色貿易壁壘的要求,相關外貿企業的核心競爭也不高,使得我國外貿企業出口的產品易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
(四)科研技術水平不足,產品質量不高
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發展中國家,科研技術水平和產品的研發能力低于發達國家,同時,綠色產品檢測技術和監測設備,以及相應的檢測人員隊伍建設仍存在滯后的情況。從整體上來看,我國仍是傳統粗放型的以消耗自然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生產的產品從外部的設計、包裝到內部的質量方面都與發達國家的綠色標準存在差距,這必然給發達國家對我國使用綠色貿易壁壘提供了可乘之機。
四、我國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措施
(一)加強宣傳生態環保知識,培養綠色經濟理念
加強生態環保知識的宣傳要從兩個方面做起:第一個方面是針對我國的外貿企業,加強對外貿企業的環保宣傳和教育,讓其了解當前的國際貿易形勢和綠色貿易壁壘帶來的挑戰,使其認識到提高產品的質量與自身的利益關系,培養其綠色經濟理念,并免費為其提供環保技術和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最新動態,為我國的外貿企業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提供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是針對我國的消費者,加強對消費者的環保宣傳,培養環保和綠色產品意識,轉變傳統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擴大綠色產品的內需,為我國正在轉型的外貿企業提供堅強的消費需求后盾。
(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相關政府部門應著眼于國際貿易交往國家的標準和需求,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吸取國際貿易中我國與它國由于綠色貿易壁壘引起貿易爭端的教訓,建立健全環保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并加強對法律法規制定工作的統一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努力促進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綠色貿易標準與國際社會接軌,保障我國外貿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
(三)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環保產業
為了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應轉變以往高消耗、高污染、低技術、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產出的環保產業,推行一條從綠色設計、綠色取材、綠色生產加工到綠色包裝銷售的綠色生產產業鏈,生產綠色化和無公害化的產品,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環保需求,有效應對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實現消費者、企業、社會的共贏。
(四)提高科研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俗話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提高科研技術水平是生產高質量產品、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培養相關的高素質人才,組成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提高環保綠色產品的研發能力;其次,要研發與國際要求接軌的先進的綠色產品檢測技術和監測設備;最后,從產品的外部設計、包裝到內部質量方面進行一個質的提高和飛躍,縮小與發達國家綠色標準間的差距,努力達到國際標準,開發環保成本低、質優,符合國際環境標準的綠色產品。
參考文獻:
[1]徐哲波.國際貿易下如何打破綠色貿易壁壘.中國商貿,2013.
關鍵詞:國際物流;核心競爭力;物流人才;物流成本;信息系統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經濟的快速發展,最大程度的帶動了物流業的發展。特別是對于我國國際物流企業在面對激烈的國際物流企業競爭對手時,如何在國際物流市場上和競爭對手抗衡,如何在國際物流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是現階段我國物流企業應當思考的問題,這將直接關系我國國際物流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一、國際物流概述
(一)國際物流內涵。所謂國際物流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物流,國際物流是國際間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都是通過國際物流來實現的。國際物流具體是指當生產和消費分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獨立進行時,為了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隔離和時間距離,對物資(商品)進行物理性移動的一項國際商品貿易或交流活動,從而完成國際商品交易的最終目的,即實現賣方交付單證、貨物和收取貨款,而買方接受單證、支付貨款和收取貨物的對流條件。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大部分是依靠外向型經濟模式,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價格優勢帶動了我國國際貿易的長足發展,隨之我國國際物流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
(二)開展國際物流的必要性。國家與國家之間要開展貿易就需要國際物流在中間發揮橋梁作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一體化和社會一體化形成各國之間的不同分工任務。那么國家與國家在實現勞務流動和商品流動時就需要國際物流在中間發揮的重要作用。開展國際物流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國際物流是開展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世界范圍內的經濟一體化和社會一體化形成國與國之間的不同分工,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獨包獨攬,所以國際背景下的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就成了新時期的必要趨勢;新形勢下國際貿易對物流在質量要求、安全要求、效率要求以及經濟要求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上所述,開展國際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國際物流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因為對國際物流企業建立的法律法規還相對缺乏,所以在實際國際物流作業中產生的問題找不到更合適的法律依據。同國際貿易帶動國際物流企業發展來看,國際物流的相關法律法規則遠遠跟不上國際物流企業取得的快速發展。因為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而影響到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速度也就不難想象了[2]。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現階段我國從事物流業務的公司類型多為第三方物流公司,這部分從業者的前身多為運輸、貨運及大型國有企業運輸部門剝離改制而來。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管約束以及從業者本身素質上的差別,其在從事物流業務過程中經常會產生一系列法律糾紛,因此,適時研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物流行業法律法規是對我國高速發展的外貿物流行業的巨大推動。
(二)我國物流企業提供服務功能化單一。我國國際物流企業因為提供的服務過于單一,所以在與其它國家進行物流企業競爭時沒有競爭力。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的發展使得任何企業對于自身的要求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而對于國際物流企業而言,它面對的是更多的國際競爭對手所以更要提高服務功能化、全面化的要求。但是現在我國國際物流企業仍然沿襲過去的戰略思維,更加注重對于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單方面的運輸環節這個步驟,顯然是不行的。作為新時期我國國際物流企業要從全局出發進行戰略性統籌和戰略性管理,重視對供應鏈的管理模式和一體化物流管理。通過制定完備的物流解決方案并將其運用到物流的整個過程中,實現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延伸服務,尋找到屬于本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相對于大部分從事物流業務的國內物流企業,其行業內主要競爭對手――外資物流企業早已在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他們大量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支持其物流業務的開展。例如,供應鏈管理系統(SCM)、供應商管理庫存系統(VMI)和企業資源計劃管理(ERP)中的物流管理部分早已應用于外資物流企業的日常業務活動中。盡管國內物流企業近年來日漸重視其企業內信息技術的應用,但由于受各種影響因素的限制,其發展速度要落后于外資物流企業。
(四)缺乏適應市場需求的物流優秀人才。隨著全社會對物流行業這個朝陽產業的越來越重視,各大專院校也相繼開設了物流相關專業,不可否認其對物流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其局限性卻日趨顯著,由于缺乏相適應的培養模式導致符合市場需求的物流人才相對比較少,同時層級較低,一般僅為從事物流一線服務的人員。然而,當前物流行業中高級職位普遍非常緊缺,不少企業在招聘都遇到困難,歸根結底,其原因在于真正符合要求的具有國際視野以及全局觀的物流人才很少,嚴重制約了我國物流行業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三、加快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的策略
(一)政府加大對國際物流支持力度。政府必須加大對國際物流的支持,這是加快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對于我國國際物流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筆者認為政府要加大對國際物流的支持力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加強對于國際物流法律法規的建設。國際物流業要實現有序高效的發展除了自身建設以外,更需要來自于政府的支持。從政府角度出發要完善國際物流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國際物流企業不同于其它國內物流企業,它要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的嚴格,不允許有失誤和疏漏,政府機構通過依據國際準則和標準來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這樣可以更好的推動我國國際物流企業的高效、有序的運行。沒有規范的法律法規的扶持,國際物流企業是運行不好也是運行不長的。
其次對于物流企業的行政管理方式進行調整。政府在對國際物流企業的行政管理方式上進行調整工作重點離不開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嚴格實施對注冊國際物流企業的注冊登記。尤其是對國際物流企業登記前置性審批。作為我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對國際物流企業實行注冊審批時,除了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規定外,其他前置性審批事項一律取消。對于道路收費站點要做好實時的監督和清查,避免亂收費站點的存在,避免亂收費的現象再發生。
(二)降低國際物流成本。降低國際物流成本也是加快我國國際物流發展的策略之一。對于降低國際物流成本的實施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供應鏈的視角來降低物流成本。要實現物流企業物流效率提高和物流成本降低,單單從物流企業的一個環節來進行控制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從物流的初始環節,也就是說從原材料到最終用戶這個最后的環節要進行同時的控制,這樣才能實現物流效率提高的最終目的。在對供應鏈的管理上要保證與供應商形成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避免因不必要的糾紛而造成物流企業倉儲庫存和資金占用。
其次要在服務工作的優化上做更多的努力。通過對于顧客服務的改善和優化以消減成本。對于顧客服務工作的優化不能離開一個前提,那就是對于服務質量的降低。對于顧客服務的具體優化需要以下幾個步驟,一是要知道顧客期望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標準,了解這些內容是作好服務工作的首要前提;二是實現物流服務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現在企業的競爭能力衡量標準已經漸漸變成對顧客服務的專業化的考評。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國際物流信息系統發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我國國際物流的長足發展離不開完備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所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對于國際物流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對各項技術的應用來實現貨物的識別和存取,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物流作業效率;建立一個公共型的物流平臺,通過利用這個平臺達到國際物流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以及物流企業和客戶之間的共享。
其次要加強國際化信息系統的建設。國際化物流系統運行需要以足夠的信息為基礎的。而在整個物流系統協調過程中參與其中的部門眾多,這樣就會自然地形成一種復雜的物流信息系統。國際物流企業不僅要制作大量的單證,而且要確保其在特定的渠道內準確無誤地傳遞,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是巨大的。因此,準確高效的完成國際物流作業,需要有高效的信息系統來支持。
(四)完善國際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要實現我國國際物流企業與國際的接軌,就要對標準化體系建設進行不斷的完善以期實現與國際標準化相統一和協調的地步。對于我國國際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開展。首先要對物流標準進行及時的更新,把與現時期脫節的標準及時的刪除,并及時完善新的標準。對于通用性較強的物流裝備和物流設施的標準要進行系統的整理,以保持與國際標準一致;其次要在數據傳輸標準、物流用語以及技術標準方面做好標準化工作,盡可能把這些指標都提到國際化一樣的標準高度。
(五)加強對我國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了推動我國國際物流良好長足的發展下去,對于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顯然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當前我國國際物流人才在語言上遇到的瓶頸。要突破這個瓶頸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于我國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首先對于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對于我國國際物流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本著全方位、多層面的培養立場。不但要做好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教授,還要做好包括網絡、國際貿易等相關學科知識的補充,努力培養綜合型國際物流人才;其次要著重培養一些專業型人才,比如通曉報關、國際貿易結算或者國際物流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最后為了吸引國外高級物流人才,我國國際物流企業要積極改善本企業內部員工的工作條件。
參考文獻:
[1] 周啟蕾,朱國寶,蕭漢梁.我國物流理論研究的現狀與未來[J]. 中國流通經濟, 2000(2):4-7.
[2] 梅焰. 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
[3] 郭成, John Brown. 現代物流管理[M].鄭州: 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4.
[4] 車卉淳,朱群芳,周學琴.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首都綠色物流發展戰略研究[M].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9.
關鍵詞:國際服務貿易 現狀 對策
一、服務貿易的概念
據相關文獻記載,“服務貿易”一詞最早出現在1972年9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份有關“高級專家對貿易和有關問題的看法”的報告中。國際服務貿易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國際服務貿易是指有形的、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并符合嚴格的服務定義的、直接的服務輸出與輸入。而廣義的國際服務貿易既包括有形的服務輸入和輸出,也包括無形的國際服務交換。本文所涉及的服務貿易都是指廣義概念的服務貿易。
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分析
1、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但在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較低
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迅速發展,以其為基礎的服務貿易也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速度加快,增速高于同期GDP,在世界服務貿易中位列第一。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全年服務貿易出口額1702.5億美元,增幅由2009年-12.2%的提高到32.4%;全年服務貿易進口額1921.7億美元,增幅由2009年的0.1%提高到21.5%。但是由于我國服務業起步晚,服務貿貿易出口在GDP總額和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中的比重仍然較低。20世紀80年代,我國服務貿易額在世界貿易額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左右,90年代后期這一比重才有所上升。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競爭力有待增強
改革開放之初,勞動密集型的運輸和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出口占比接近4/5,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出口所占份額甚微。近幾年來,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但是在全球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和通訊等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中,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旅游業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其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也只有2.8%左右。
從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上來看,國際貿易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運輸和旅游進出口額占服務貿易總額的63.4%,2008年比重下降為51.5%,說明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貿易在多元化發展中仍存在不足之處。
3、服務貿易法規不健全,管理滯后
服務貿易壁壘除了傳統的貿易壁壘外,新型的貿易壁壘如制度性壁壘、知識產權壁壘等已逐漸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壁壘。我國先后頒布了《對外貿易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廣告法》、《海商法》等一系列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法規,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這些法律法規可操作性較差,且有些還與國際規定不太吻合。另外,我國立法范圍十分單一,還未形成完整體系。無論是相關法律還是行政法規,基本上都是針對“商業存在”這一服務貿易方式而規定的,而對GATS規定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三種服務提供方式規定的很少,有的甚至是空白。
三、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研究
1、加大服務貿易人才培養力度,提高人力資本投入水平
服務貿易方面的專業素質人員的缺乏會大大削弱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人力資本水平對一國服務貿易比較優勢的形成和保持起著根本性的作用。人力資本的增加能提高服務的質量,所以說我國政府可以鼓勵高校和研究院所籌建國際貿易服務專業,專門為我國的服務貿易培養高素質人才,在積極培養內部人才的同時依靠優惠政策加強對海外人才的吸引,提高人力資本水平,以便形成規模經濟效應。
2、調整服務貿易內部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面對傳統勞動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新型服務貿易比重不平衡的現狀,我國政府應該繼續發揮運輸、服務領域的傳統優勢,同時重點發展金融、通訊等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完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
為使我國服務貿易持續快速發展,應該制定恰當的服務貿易競爭規則,完善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首先,政府應該按照《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規定對已經建立起來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全面的審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國際貿易爭端。其次,按照GATS的規定,對我國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規的服務貿易領域,盡快填補法規空白。最后,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我國應該有步驟的開放我國的服務貿易市場,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
四、結束語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歷史與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歷史一樣漫長,它作為輔助國際貨物貿易的補充性角色,是經濟發展多樣化的重要推動力,對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邵渭洪,孫敏.《國際服務貿易理論與政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0(1)
[2]趙達,曹智輝.關于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國際商貿,2011(12)
[3]王佃凱.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自由化戰略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關鍵詞:國際投資與貿易,環境法律問題,環保標準,綠色壁壘
1引言
環境、資源和人口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三大社會問題。就投資與貿易領域的發展趨勢而言,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環境指標都正在變成一個影響產品競爭力和進入市場的重要因素,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也非常關注環境問題,將烏拉圭回合后的下一個回合確定為討論環境與貿易關系的“綠色回合”。因此,有必要對環境與國際投資、貿易的關系及有關法律問題進行探討。
2環境與國際經濟貿易的關系
21自由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自由貿易對環境的影響,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積極、有利的影響在于:(1)、通過技術貿易帶動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結構調整和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2)要求取消補貼,可以減少那些有害于環境的經濟活動的數量。消極、不利的影響在于:(1)、通過促進經濟發展而刺激土地、礦產、森林、水等資源以及能源的消耗,形成新的環境壓力;(2)、在現行條件下,自由貿易制度同樣存在忽視環境損失的“市場失靈”問題。
22環保標準對產品競爭力和國際資本流向的影響
各國生產力發展階段,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及重要程度、環保資金和技術水平等的差異,決定了各國環保標準的參差不齊。而環保標準對產品的生產成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都會產生影響。可以說,各國間環保標準的不一致,會使那些投資于環境管理嚴格的國家或地區的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受到削弱,從而使工業遷移到那些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或地區,甚至出現“生態殖民”。而在發達國家,產品制造商往往要求所在國的政府對來自環保標準較低的國家或地區的產品征收“污染傾銷稅”、“綠色關稅”等,以消除因環保標準的差異給產品競爭力帶來的不同影響。
23環境標準與非關銳貿易壁壘在逐步降低、直到取消多邊貿易中的關稅壁壘的情況下,具有合法身份的環境保護逐漸成為一種服務于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武器。從烏拉圭回合“最后文件”的規定看,關稅水平進一步降低,傳統非關稅壁壘的活動余地明顯減少,“自愿出口限制”等灰色區域措施將被限制使用。因此,今后國際貿易中的保護主義將更多地使用環境保護名義,通過設定種種環境等方面的障礙即“綠色壁壘”,抵制外國商品的進口,形成國際貿易中的“綠色保護主義”。
3國際條約和公約有關環境與貿易的規定
31國際環境條約、公約中的貿易條款
為了控制跨國界的污染轉移,保護候鳥、魚、海洋動物以及瀕危物種,控制危險產品和物質的危害,保護全球生態環境,許多國際環境條約、公約規定了貿易條款,把貿易措施作為保護環境的一個重要手段。
(1)、規定許可證基礎上的進出口。如《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定:如果確認為是瀕臨滅亡物種的貿易,應全面禁止;對于有可能面臨滅亡威脅的物種,除非這些物種的貿易受到嚴格控制,應該在科學和管理當局批準承認的出口許可證的基礎上準許出口,同時規定進口國只能在出口國政府頒發許可證的前提下才允許進口。
(2)、禁止或限制進出口。如《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控制危險物品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不僅要求締約國限制或禁止與其它締約國之間的貿易,還要求限制或禁止與其它非締約國間的貿易。
32關貿總協定(GATT)中的環境條款
GATT第20條允許國家采取“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在與國內生產和消費的措施相結合的情況下,采取有效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的有關措施”;烏拉圭回合《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規定:“任何國家可在其認為適當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環境,只要這些措施不致成為在具有同等條件的國家之間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視,或成為對國際貿易產生隱蔽限制的一種手段。”但在實際上,該規定為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提供了“依據”。
4環境問題對我國外經貿發展的影響
41環保標準差異對我國引進外資的影響
在投資方面,由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環保標準已相當嚴格,在這些國家或地區被限制或淘汰的重污染產業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這種轉嫁污染的行為又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狀況更趨惡化,國家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受到不利影響。我國在利用外資過程中也存在上述現象,而目前在對外商投資項目進行審批的過程中缺乏對環境因素的適當考慮,對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也沒有得到嚴格的實施。
42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
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以一系列的國際條約、公約和國內法律法規為根據,以保護人體健康、環境與資源為表面目的,涉及與保護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有關的各種產品,因而具有合法性、隱蔽性、廣泛性等特點。就實施效果而言,發達國家制定的較高環保標準和相應的限制措施絕大多數對來自環保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不利。
從目前國際貿易的實踐看,常見的綠色非關稅壁壘主要有下述幾種形式:(1)單邊主義,即一國對其內部及外部的商務活動單方面制定法律、標準,并加以實施。(2)境外裁決權,即某一項法案,它有權對發生在本國之外的活動加以裁決。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金槍魚-海豚事件。(3)國家環境管制法律法規,即根據GATT第20條的規定,國家可以采取“必要的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與健康”的環境措施。(4)多邊環境措施,即有些國家利用國家間締結的環境條約、公約的某些條款建立新的非關稅貿易壁壘。
我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市場是香港、日本、美國、歐盟、東南亞、韓國,以及我國的臺灣省等發達或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的產口進口標準,大都包含我國產品在短期內難以達到的嚴格的標準,如防污標準、噪聲標準、電磁輻射標準等。如果這些國家、地區憑借自身在環保方面的優勢將貿易與環境緊密掛鉤,將使我國在產品出口范圍、出口速度上遭受打擊。在產品結構方面,綠色產品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級產品的比重將進一步下降,這對以初級產口出口為主的我國顯然不利。面對這一國際性趨勢,我國必須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優化我國的出口產品結構。就對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而言,由于綠色壁壘的制定涉及從產品生產、銷售到報廢處理的各個環節,制造商、出口商為了達到進口國的環境標準,必須增加有關環境保護的檢驗、測試、認證、鑒定等手續及其相關費用,從而使企業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影響到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5對策和建議
51完善環境法律和強化環境執法
應當進一步完善環境資源法律法規,特別是制定和完善環保產業專項法規,促進環保產業和環保技術的發展,并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外商投資項目中的實施力度,防止發達國家通過污染轉嫁對我國進行“生態侵略”。
52利用雙邊或多邊貿易體系中的非歧視原則,抵制國際貿易中的“綠色保護主義”
如果發達國家或地區根據其環保標準對我國產品在當地的銷售采取歧視性做法,我國一方面可以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認的相互給予非歧視待遇和國民待遇的規定和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條約、公約中對發展中國家給予特殊照顧的規定,向有關國家提出抗辯,力爭通過磋商、談判解決此類貿易糾紛,同時也可以向有關國際組織提出申訴;另一方面可依據《對外貿易法》的有關規定采取必要的反報復措施,維護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合法權益。超級秘書網
53盡早推廣實施ISO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并從法律上完善有關制度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O14000系列國際標準已于1996年正式公布。該標準以改善全球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為目標,涉及從原材料的開發生產到產品制造、使用及報廢處理的所有環節和活動。對于任何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拒絕進口。因此,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出口產品環保標準的要求,我國應制定和實施與ISO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配套的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程序把ISO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
54加強國際立法合作
應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現在和將來環境與貿易所進行的討論和談判,表明我國在環境與貿易關系問題上的立場,為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公正、合理的地位。
參考文獻
①曲小如,環保時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國際貿易問題,1996(1)。
②王瑜,中國社會標志規劃,環境,1996(3)。
③孫昌華,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法學評論,1996(4)。
④曲小如,論多邊環境協定的貿易條款與關貿總協定條款的相容性,國際貿易問題,1996(7)。
⑤談臻,國際經貿中的環境壁壘及其法律對策,國際貿易問題,1996(10)。
關鍵詞:新形勢 國際貿易融資 風險 問題 對策
一、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隨著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快了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形成和電子商務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步伐,促進了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使得國際貿易融資在方式上和市場組織形式上均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變化。
1.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為了順應國際貿易供應鏈的新的發展趨勢,一些國際大銀行已不再只是對客戶在國際貿易中的某個環節或階段進行局部的融資,而是更加關注客戶在整個貿易周期的需求,從買賣雙方簽訂合同開始,追蹤整個供應鏈中貨物及資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購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據管理公司,不僅打破了廠商、物流公司、銀行獨自參與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應鏈上的金融服務,真正為進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有效地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
2.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創新應收賬款融資
國內貿易的特點和性質上與國際貿易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可將國際貿易融資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國內貿易融資上,根據我國目前的信用環境和業務風險程度,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另外,銀行也可以通過創新應收賬款融資來提高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的競爭力。因為隨著信用證結算方式的減少,客戶對托收、貨到付款、賒銷等應收賬款的融資需求將不斷增加,銀行應抓住這一機遇,創新業務,增加服務渠道,為客戶提供便利。
3.創新管理方式,實施貿易融資電子化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的普及,銀行應與時俱進,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參與國際電子結算支付系統。電子商務平臺既能為買方提供了貨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為賣方提供支付的保護,為銀行、保險公司、運輸公司提供業務資源,為客戶獲得業務資源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有效地降低了貿易的風險。
二、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1.融資模式落后,融資對象集中
目前,國內各銀行辦理的貿易融資業務仍是以傳統方式為主,約占貿易融資總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等。而相對于保理、福費廷等較為復雜的業務則開展十分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就以福費廷為例,這是一項無追償權的貿易融資方式,對于外貿企業來說,可確保應收賬款的安全性,加速企業資金的周轉速度,提高企業對信用風險、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防范與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國各銀行對該項業務開發力度不夠,很難滿足企業需要。
2.缺少有效的貿易融資風險防范措施,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雖然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較為復雜,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學方法進行有效的預測和防范的。我國各大商業銀行和企業也都建立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但仍受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片面追求業務規模,粗放經營,沒有針對金融危機環境下的國際貿易融資的業務和風險進行周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隱患較大。
三、防范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對策
1.以政府為主導,加快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建設
金融危機使世界政治與經濟環境更趨復雜,加大了國際信用風險,對我國的出口貿易,融資提出了嚴峻考驗,所以我國必須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建設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密切跟蹤國際形勢的發展,收集各種風險信息,建立國別風險信息庫和行業風險機制,及時公布不良買家信息,讓銀行和企業能夠采取措施防范收匯風險進一步擴大,為外貿的平衡增長提供保證。
2.創新貿易融資方式,降低貿易融資風險
如今全球市場需求低迷,大多數企業的出口貿易不景氣,貿易融資需求放緩,銀行業務量下降。另外,伴隨著銀行競爭的加劇,我國當前貿易融資方式、業務量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都無法滿足國際貿易的需要。
3.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業務操作,加強監管
國際貿易融資屬高風險業務,因此,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操作實施全過程監管至關重要。銀行必須做好融資前的貸前調查,全面調查、了解申請企業的資信狀況、企業的經營能力、履約能力以及該單業務的盈利情況,也要嚴格審查開證申請人的品行、開證行的資信及信用證條款,做好貿易融資貸前的把關。
4.加強法律和制度建設、完善信貸資產的法律保障機制
目前,我國在貿易融資的相關法律法規無法滿足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強對現有的相關立法的研究,結合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找出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國際慣例與我國現行法律之間存在的問題,為科學立法提供依據,制訂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通過有關途徑盡快完善相關立法,加快與國際慣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軌,從而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業務操作方案,依靠法律來為我們順利開展貿易融資業務保駕護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銀行和企業的利益,降低融資風險系數。
四、結束語
有貿易就需要融資,要融資就一定有風險,隨著國際貿易業務的迅猛發展,進出口企業和銀行對貿易融資的需求更加迫切。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作為促進貿易發展的一種金融支持,既能有效提高銀行和企業的業務量,提高盈利能力,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國應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銀行和企業必須強化風險意識,積極探索,創新融資業務,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貿易融資風險防范體系、運作機制和預警機制,規范各項業務操作,從而把貿易融資風險控制到最低水平,促進貿易融資業務快速發展。參考文獻:
[1]黃蘊潔,肖新華.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分析及防范[J].今日財富,2012(2).
[2]程曉娟.我國國際貿易融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