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教育發展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領導要明確藝術教育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通過學情調查,我們發現課程太多,作業太重,書包太沉是中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普遍問題。為此,他們吃不好、睡不好,生活枯燥,情緒煩悶。學生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生活本是七彩陽光,年輕哪能不放聲歌唱”。可見,開展藝術教育,對青少年來說,已是久旱甘霖。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曾說:“形象思維能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有順應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要,把藝術教育搞上去,我們才能把歌聲、笑聲重新帶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開創學校工作生氣蓬勃的新局面。
二、注重學校課程的教學
一方面我們按照國家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開足并排好
課時課。把學校的課程設置分為三種類型:(1)必修課。比如音樂、美術、信息、寫字、勞技等課。(2)選修課。通過課外藝術興趣班的形式,按照學生的興趣,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和學校選拔的方式,將學生分到12個不同專業不同形式的15個藝術興趣班。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掌握藝術表現和藝術創作的手段和技能。(3)藝術教育課。各班主任結合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加特長,為激發學生興趣專門進行地方特色藝術鑒賞等的教育,使學生具備發現、欣賞和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同時共同創設體現班級特色的藝術展覽。另一方面,要加強藝術課教材的使用、開發和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藝術教育的管理與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藝術教育管理機構,不斷提高學校藝術教育的管理水平,確保學校藝術教育政策、法規的落實,加大了對學校藝術教育經費的投入和器材配備,保證了學校藝術教育快速、健康發展。
四、加強培訓,建設一支既能基本滿足學校藝術教育需要,又具有實施素質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師隊伍
五、結合學科特點整合藝術教育
這個整合就是把藝術教育完美地融合在學科教育之中,實現藝術教育與學科教育的相互滲透、互相促進,實現學科成績與藝術修養的雙豐收。通過“整合”突破傳統教育的模式,把學科教育藝術化、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教育思想多元化,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藝術活動
課外、校外藝術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舉辦多種藝術節、科技節、紀念日、主題班會、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的藝術教育活動,使得學生在藝術教育的潛移默化中,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得以增強。
七、積極開展藝術教育科研活動
一、充分認識“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的現實意義,增強做好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的責任感
隨著“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各地正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民生工程,學前教育資源得到較快增長。但在資源迅速擴充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學前教育的科學性和規范性還存在很多問題。優質園稀缺、民辦園管理機制還沒完全建立、科學保教的水平整體偏低,民辦幼兒園小學化教育傾向還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家長育兒觀念陳舊等。這些問題若不及時加以應對和解決,將會直接影響學前幼兒的健康成長,影響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這就不僅需要教育部門不斷地加大規范辦園、科學保教的管理力度,同時還需要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的理解、支持與配合。省教育廳組織開展“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是“加快發展、規范辦園、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號令,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應充分認識此項活動的現實意義,增強責任感,積極投入此項活動之中,為營造有利于幼兒成長和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做出應有地努力和貢獻。
二、精心制定宣傳方案,為實現宣傳目標做好充分準備
根據“加快發展、規范辦園、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宣傳主題,結合我市學前教育實情,精心制定宣傳月的實施方案。
一是精選內容編印宣傳手冊和宣傳單。我們整理收集從中央到地方頒布實施的學前教育政策法規文本共有30多個,從這30多個文本資料中進一步整理摘選,匯集成一本便于攜帶、瀏覽的宣傳手冊,從中能快速了解到國家及地方學前教育政策法規的主要內容。同時針對家長的需要,我們還整理編印了“3—6歲幼兒身心發展主要特征及科學保教建議”宣傳單,向家長宣傳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二是分工負責,明確任務,確保宣傳內容與主題能全面落實。為使宣傳月活動能達到良好地宣傳效果,制定分工負責有所側重的宣傳方式。市縣(區)教育局面向社會主要宣傳學前教育政策法規及規范辦園科學保教的重要意義,做好集中宣傳日活動安排、媒體報道、開放日組織、游戲(活動)設計與教學評比和宣傳月先進集體及個人評選工作;幼兒園面向家長和教職工進行宣傳和組織學習,主要做好科學保教專題學習、教學觀摩、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活動安排。通過宣傳月活動,讓百姓知曉國家和地方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與法規,關心地方學前教育的發展;讓家長了解規范辦園的具體要求,支持幼兒園科學保教活動;幼兒教育工作者增強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組織安排一日活動的意識和責任。
三是拓寬宣傳途徑和渠道,形成一定的宣傳陣勢,使宣傳活動能收到一定宣傳實效。要讓宣傳活動產生廣泛影響,必須盡可能擴大宣傳覆蓋面,形成一定的影響力。為此,我們制定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宣傳組織方式。4月28日,舉辦市領導參加的全市學前教育宣傳月啟動儀式,組織安排街頭宣傳活動,設宣傳咨詢臺,發放宣傳手冊和宣傳單,主要路段掛宣傳標語,地方媒體跟蹤報道,幼兒園也在當天舉行園內宣傳啟動儀式,掛橫幅、發宣傳冊,上下聯動形成一定的宣傳陣勢。
1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衛生人力開發教育處Boelen博士發表了題為《醫學教育改革需要全球行動》的論文中提出培養“五星級醫生”(fivestardoctor)的概念,在醫學教育界引起較大反響,已經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接受。該概念反應或順應了醫學發展的趨勢,體現了民眾的需要,亦為醫學教育指明了方向。“五星級醫生”應具備如下能力:衛生保健提供者(careprovider);決策者(decision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educa-tor);社區領導者(communityleader)和服務管理者(serviceman-ager)。在這五項能力中有三項(衛生保健、健康教育、社區)都和預防醫學直接相關,表明了預防醫學在現代醫學中核心地位。在新的時期我們的醫療服務不應只停留在治病上,而正逐步轉向以疾病預防為主,防病與治病相結合的階段。這一醫學發展趨勢也決定了現代的醫學教育必須重視預防醫學的教育。
2我國傳統醫學教育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醫學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醫學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三大組成部分,三者在醫學中的地位應該是預防醫學觀念為核心,基礎醫學為源泉,臨床醫學為手段。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培養促進全民健康的醫務工作者。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社會利益及經濟利益等多種原因導致各部分發展極不協調,重點表現為重臨床,輕基礎與預防,特別是輕預防。很多高等醫學院校的臨床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成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的局面。綜合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各級政府、衛生部門及高等醫學院校對預防醫學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支持不夠,使預防醫學的發展受到限制。2、傳統的輕視預防的觀念根深蒂固,使學生甚至教師對預防醫學的現狀感到失望,對她的前景缺乏足夠的信心,缺乏積極性。3、長期以來預防醫學教學和實踐及臨床脫離,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能熟練的運用預防醫學知識,導致錯誤認為學習預防醫學沒什么用。4、目前在我國各大醫學院校臨床專業的醫學生均不同程度地缺乏預防醫學的專題實習,使學生無法通過實習體會學習預防醫學的實踐意義。5、借“非典”的東風,目前我國很多醫學院校都建立了公共衛生或預防醫學專業,對于這種形勢,作為一位預防醫學教育工作者,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預防醫學受到這么多年的冷落后,終于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重視,也引起了廣大民眾的關注;憂的是新催生的這些預防醫學專業是否會流于形式,只是為了順應社會的潮流,而不是踏踏實實的著眼于新時期下的預防醫學教育。還有一個值得擔憂的是,當前,國家和政府確實對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增加了投入,然而卻依然忽視預防醫學教育的投入,長此以往,必將造成預防醫學教學與實踐脫節,教學儀器設備和實踐單位儀器設備的巨大差距,會使學生感覺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到了實習或工作單位變得毫無用處。會嚴重影響預防醫學教育的長遠發展。
3新形勢對預防醫學教育的要求
對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院校的宗旨是培養服務于大眾的好醫生,隨著當前的醫學模式將進一步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傳統的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的純治療的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新形勢的要求,必將向群體-預防-社區保健的模式轉變。因此高等醫學教育培養新世紀的醫學人才必須實現以下轉變:1)從培養注重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單一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2)從培養單純的醫師向掌握預防、治療、康復、保健等多種綜合衛生服務本領的全科醫師轉變;3)本科教育應著重培養可塑性較強的復合型人才,以利于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及一部分在研究生教育后轉變為技術型、科研型的專門人才。針對目前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為了應對當前的新形勢,對我們預防醫學教育也必須有相應的要求:
1.首先,我們必須積極
爭取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贏得衛生部門及醫學院對預防醫學教學的重視,從管理層面上改變“重臨床輕預防”的陳舊觀念。
2.抓住“非典”這一有利契機,加強宣傳教育,讓廣大民眾深入了解什么是預防醫學以及預防醫學在現實生活中有何作用?讓“預防為主的觀念”深入民心,扭轉以往對預防醫學教育宣傳力度不夠的局面。
【關鍵詞】繼續醫學教育;護理;檔案;研發
1、護理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的特殊性
繼續醫學教育是指醫學學歷教育畢業后,以學習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主的一種連續性、全員性和終身性的醫學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晉級、年度考核、職稱聘任和醫生、護士執業再注冊的必備條件,應運而生的檔案管理與檔案研發則顯得尤為重要。
1.1護理繼續醫學教育紙質檔案有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 紙質檔案來自繼續醫學教育參與者的個體
吉林省繼續醫學教育護理檔案涵蓋全部參加繼續醫學教育人員,每人一份,獨立成卷,每卷獨立編號,人員調入調出檔案隨時增減。
各級衛生管理機構每年十二月底開始收集當年繼續醫學教育參與者個體的紙質原件材料,逐一分類,將項目、人員、學分及時輸入每名繼續醫學教育參與者的電子檔案系統,輸入后將紙質原件材料整理裝訂,歸入個人檔案。
第二部分 紙質檔案來自電子系統將相關數據匯總后輸出的各類有效證件
電子數據分手工錄入和自動采集兩種
集體學習或培訓則通過“MBOX醫學寶”刷卡授分,并將活動數據接入系統,數據上傳,實現數據自動化采集;其余部分不能刷卡授分的則手工錄入。
各類數據錄入后,電子軟件強大的統計功能將各類數據自動歸類、整合及時準確地歸類到每一名衛生技術人員電子系統檔案之下,然后輸出學習明細、考核證書。對考核證書逐級審驗加蓋公章,歸入個人檔案,作為職稱晉升、執業注冊、年度考核、單位聘任的依據。
1.2檔案的目的性
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目的性明確,為繼續醫學教育學習達標與否做佐證。每年繼續醫學教育學習達到上級規定的時數、等級電子系統自動生成達標。
1.3檔案的期限
按相關規定晉級、聘任提供前五年繼續醫學教育合格證明,注冊、考核提供當年的繼續醫學教育合格證明即各種證件有效期最長五年,五年后可自行處理。
1.4檔案的有效性
繼續醫學教育參與者的個體原始件只在當年有效。超過年度沒有及時錄入到電子系統,原始證件作廢。
1.5檔案的局限性
吉林省護理繼續醫學教育始于2007年,完善于2009年。相對應的繼續醫學教育檔案建立、健全更遲一些。繼續醫學教育檔案只限于衛生技術人員執業晉級、注冊、聘任、考核,有別于其它檔案。
2、護理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的雙軌制
繼續醫學教育檔案是繼續醫學教育開始后應運而生,而且很快在全國鋪開,特別是吉林省廳直單位的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及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管理工作,走在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的前沿,并摸索出一系列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管理的經驗,即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管理上的雙軌制,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并存,使其互相制約,互相補充,確保繼續醫學教育檔案完整性、機密性與真實性。
吉林省目前統一使用的繼續醫學教育電子軟件為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平臺,涵蓋政策信息、繼續醫學教育綜合管理、學員學習培訓三項功能。平臺采用統一數據庫,培訓對象各項信息統一管理,集中存儲,省內學員信息互通互聯,各自獨立,共享一個平臺,又有獨立的界面,獨立界面以用戶名,密碼分割。
電子與紙質并存,提高檔案的真實性與可靠性。繼續醫學教育檔案最終可利用的,就是紙質的年度考核證書達標與未達標。達標意為完成本年度繼續醫學教育學習,未達標意為5年內不能晉級,本年度不能注冊、聘任。為保證晉級、注冊、考核、聘任時,考核證書的真實性,管理部門在使用時統一發放,并公開考核證書的達標與未達標情況。如有異議主管部門提供當年的原始證件。
3、護理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的再開發
3.1電子檔案的生命力不容置疑
電子檔案的前景不管遇到多少阻礙、質疑,廢置是不可能的,就像歷史不能倒置,發展的趨勢,只能是出現問題,解決問題,摸著石頭過河,實踐,再研發,再利用。
3.2研發與實用的一體性
吉林省繼續醫學教育電子系統的研發,是由華醫網絡研發部負責,技術人員有著再開發的技術優勢與專長,但電子檔案的實用部門是各個獨立的檔案管理專業人員,為達到研發與利用的一體性,研發與使用必須密切配合。
研發源于使用,回歸使用,使用是基礎。
再研發的指導原則:為使用部門提供更科學、嚴密、簡便、易操作、便于管理的研發系統。
實用的個體提供電子檔案的發展前景,最終目的,存在的問題,再研發的空間,使用與研發互為聯系,互為促進,共同發展。
3.3研發利用的可持續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檔案的再研發、再完善是不可避免的。
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在檔案界屬新興事物,促于初始階段。2007-2010年為興起階段,是研發與使用的磨合期,存在問題較多。獨立個體的使用者對電子檔案生疏,對功能掌握不到位,開發部門受地域、人力資源困擾,培訓受限,從總體上講電子檔案功能的使用不足70%。又因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為首次研發,研發者缺少檔案管理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其依據只能是國家及省下發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研發與實用脫節,問題突出,矛盾集中。
2010-2013年為調制整合階段。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管理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為調整研發與使用上的矛盾,2011年吉林省召集電子檔案使用專家與電子研發部門專家進行專門研究,研發者直面使用者,面對挑戰,研發部門選擇了挑戰。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使用-再研發-再使用,一套讓獨立個體認可的電子系統在吉林省統一使用。
4、護理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的統一
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將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部分,記錄著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發生、發展的軌跡。
各個繼續醫學教育檔案管理部門承擔著使用電子檔案、管理紙質檔案的重任,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合理安排合理使用,規范管理,標準示范,顯得尤為重要。紙質檔案也將隨著電子檔案逐步發展得到相應的完善,實現方便歸檔、便于管理、易查找、免破損、拒丟失。
4.1電子檔案與紙質檔案并存
各種紙質檔案發展的歷史悠久,有著完善的管理辦法,管理標準,又因其原始性、穩定性、不可更改性,更為世人看重、認可。電子檔案就是早晨的太陽,初升是歷史的必然,勢如破竹,勢不可擋。
作為檔案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取二者之長,避二者之短,合理、有效、有機地將二者聯系起來,互為佐證,互為補充,使繼續醫學教育檔案完整統一。
4.2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的外延性
繼續醫學教育電子檔案與其它檔案的巨大區別:電子檔案收集、錄入、修改、輸出的對象都是一個個獨立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的個體,這種特性對電子檔案的錄入、管理要求更為嚴格。首先管理部門要保證個體錄入的完整性、準確性;其次是個體的保密性、可知性,外延時不可更改性。隨著科技的進步,對電子檔案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對外開放,資源共享。每個個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任一地點,任意一部電腦都可隨時進入繼續醫學教育電子系統查詢個人相關信息及繼續醫學教育學習情況,這種外延性、開放性對系統的服務性、不可變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4.3繼續醫學教育紙質檔案的優勢
目前來看,電子檔案優勢明顯,但劣勢也突出,紙質檔案,收集、歸檔需大量的時間、空間、人力資源。但因其特有的法律效力和不可替代性使紙質檔案占有一席之地。
紙質檔案的原始性、權威性。紙質檔案其字體、字跡、圖像、時間、內容、印章等清晰,內容真偽易于判別,具有權威性。紙質檔案的表現和存儲形式原始、直接、簡單明了,其原始性和穩定性是電子檔案所不具備的。
我國在全科醫師的培養方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滯后性,其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培養人數的嚴重不足。根據國際醫學研究統計,在目前高達6億的城鎮人口中,全科醫師的數量應該不低于18萬。但是,目前我國的注冊全科醫師的數量還差很遠。在整個醫師的比例中,還不到10%。這一點與美國的40%,德國的50%相比差距是非常懸殊的。除了在全科醫師培養數量方面的嚴重不足之外,我們在醫師的培養規格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當前,我國的醫師培養大多通過各類醫療機構和醫學專科學校,由于在培養的師資等方面存在著水平的差異,因此,醫師的培養規格和標準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沿海地區的醫師從業技能與內地及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醫師在職業技能發展方面存在著很大的發展差距。這種反映在培養規格方面的層次不齊,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全科醫師的整體發展水平低的提升。因此,如何從現有的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出發,探究一條符合我國醫學發展特色的培養之路,已經成為當前要迫切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關于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探究,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做了很大的嘗試和突破,有很大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二、國外全科醫學培養模式的特點
在歐美國家,全科醫學培養模式的改革發源于上個世紀的60年代,在通過數十年的發展后,目前歐美國家的全科醫學培養模式已經呈現出了很好的發展前景。其主要特點是重視全科醫師的臨床技能的考核,在接受的系統的醫學專業的教育之后,全科醫學生可以進行申請。再獲得專業審核部門的批準之后,全科醫學生要參加家庭醫師的資格考試,經過考核通過后,獲得相應的證書。在這個過程當中,全科醫學生還要進行各種學分的認證,再修滿了150學分之后才可以進行上崗臨床操作。這一制度,目前在德國、英國、法國、新西蘭等地都進行了很好的實施。從整體上來看,這一制度,在全科醫師的理論和實踐等方面都進行了突出和強調。其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其培養模式中將學校教育和醫療機構進行了很好的對接。這一對接將全科醫師的職業性和實踐能力放到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具體的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由于采取了相對比較嚴密的醫師培養標準和定期審核制度,這就從源頭上為醫師資質的認定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外在保障機制。從這一培養模式實施以來,歐美等西方國家無論是從全科醫師的培養數量上,還是從培養的質量和標準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效果。這一模式為醫學教育培養范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同時也為世界上其它國家全科醫師俄培養開辟的新的培養思路。
三、國外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虛擬仿真;醫學;實踐操作
中圖分類號:G642.0 ?搖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9-0043-03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場地、設備、師資等眾多因素的限制,極大地制約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新興的虛擬仿真技術在高等學校教學、實驗中向著網絡化、智能化以及互動化等方向發展,可以發展現代教育思想、提高教學水平、改善實驗環境以及優化教學過程,從而增強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虛擬仿真化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些弊端,必將成為現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之一,并在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日趨完善和成熟,承擔起培養現代化創新人才的重任。
一、虛擬仿真教學平臺
虛擬仿真(Virtual Reality,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具有交互性、真實性以及多感知性等特點。其以計算機軟件及硬件為基礎,相關的技術手段為輔助,通過對己知或未知世界的仿真,使人獲得真實感受的一種先進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可以依靠計算機的圖形處理進行圖像再現,與傳統的圖像再現手段,如電影、電視以及DV等相比,有著本質的飛躍。虛擬仿真技術對于圖像的再現不僅僅局限在對實物的再現,它更多地被應用在超現實畫面的再現上。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發展的突飛猛進,虛擬仿真技術已普遍應用于各個領域,如訓練、教學、仿真、娛樂、遙控操作以及模擬預測等方面。[4]現階段,盡管虛擬仿真技術優點諸多,越來越受教育界所青睞,但是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在醫學教育領域的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如果能將虛擬仿真技術成功地運用到醫學教育領域,勢必會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現代醫學教育引入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的迫切性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實驗室操作和臨床實習貫穿著整個教學的過程。實驗教學環境的優良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們能否掌握好該門課程。心理學家瑞特拉研究表明,同樣的知識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呈現時,其效果有著顯著的差異,采取對不同感官進行多方面的刺激,所達到的記憶效果會有所不同。因此,現代教育技術有必要把多媒體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控制技術等進行綜合運用并引入課堂,虛擬各種實驗設備和實訓環境;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綜合處理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聲音等多媒體信息,展現那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無法實現的教學過程。現代醫學教育也是如此,虛擬仿真教學平臺正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使用新技術改進教學方法的嘗試。在現代醫學教育課程中,醫學生只有通過足夠的實驗室訓練操作才能獲得必要的綜合技能,并初步具備一定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在虛擬仿真技術平臺中,教師能夠采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多種媒介的信息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各個感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直到形成合適的行為模式以及行為系統。同時,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三維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的引入,可對現代醫學教育起到很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和虛擬課堂系統相結合,能夠突破課堂實驗教學的制約,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利用其各自適合的時間在本地計算機上完成實驗過程,為學生提供真正“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但是,由于虛擬仿真技術是20世紀末才興起的一門嶄新的綜合性信息技術。[7]同時,醫學領域又有著極強的專業性,其專業技術的要求比較高;另一方面,人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即使超大型的計算機虛擬仿真系統也與醫學的模擬要求有相當的差距。現階段,虛擬仿真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仍處于比較早期的純畫面展示類型,僅僅是將傳統的圖片、圖譜變成了3D動畫,缺乏應有的交互性。在少量有一定交互性的使用中,也局限于多角度的觀看。因此,有必要在現代醫學教學中引入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充分發揮虛擬仿真技術的優勢。
三、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在醫學教育中的優勢
醫學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環境是虛擬仿真技術與醫學教學實踐高級復雜的結合,是信息化教學的高級應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軟硬件性價比的大幅度提高,醫學虛擬仿真技術正逐漸從科研院所、實驗室走向實際的臨床教學應用中,有著傳統教學手段所沒有的眾多優勢。
1.虛擬仿真教學平臺運用計算機全面仿真臨床中現實的世界,為醫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環境,在虛擬環境中模擬給患者進行操作。例如在口腔醫學實踐教學中,由于口腔視野狹窄、結構復雜、與顱頜面又是一個整體,學生掌握實驗操作技能比較困難。然而醫學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利用仿真軟件進行現場模擬構建,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形象、直觀易懂,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教學的效率。
2.虛擬仿真教學系統能夠使學生們主動成為虛擬教學環境中的一名參與者,不僅僅成為教學“教”的工具,也起到與“學”的互動作用。這對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臨床操作技能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可以解決許多真實實驗中實現不了的困難,使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接受多感官的刺激,并進行具體操作、感受和體驗,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留下深刻的記憶,以提高學習效率。
3.虛擬仿真教學平臺提供開放性的實驗平臺,能夠解除課堂實驗教學時間、地點的限制,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利用其各自適合的時間在本地計算機上完成實驗過程,為學生提供真正“開放性”的教學環境。在課堂上沒能按要求通過實驗的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利用網上虛擬仿真系統進行模擬實驗,隨時隨地進行實踐操作訓練。
4.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平等的實踐操作資源。實驗室操作與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引導學生掌握規范操作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由于醫學院校教學條件依然存在其多變性、復雜性等客觀原因,各個學校實驗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虛擬仿真教學系統能夠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使教學實驗資源共享,以彌補實驗室資源的不足。
5.虛擬仿真教學系統的應用還能在實驗教學中節約相當的成本。在虛擬系統中訓練可以為學生在實驗室的實踐操作奠定一定的基礎,能在實踐中收獲更多,體會更加深刻。其次,虛擬仿真教學系統也可以代替傳統實驗條件下無法完成的實驗操作,或由于實驗設備昂貴而難以實現的實驗訓練。因此,虛擬教學和實驗室相結合也是合理地利用、開發教育資源的一種途徑。盡管計算機虛擬仿真系統與臨床醫學中的模擬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但是也可以作為醫學實驗室操作訓練的另一種補充。通過運用形象、直觀、生動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們創設學習情境,開拓教育信息交流的新渠道,使課堂教學具有交互性,其組織形式更加豐富和完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盡快熟練掌握臨床操作技能。
四、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在醫學教育中的前景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于醫學實驗室操作與實踐教學的系統也將不斷推陳出新,給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帶來了機遇、動力和挑戰。虛擬仿真教學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既先進又靈活的環境,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構思和設計能力,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對提高教育技術水平、改善教學及實驗實訓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節約教學成本、加速培養現代化的醫學專業技術人才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將推動學科研究,促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萍,周會超,周虛.構建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5-36.
[2]趙士濱.虛擬現實技術進入高校教學的研究與實現[J].電化教育研究,2001,(2):30-35.
[3]熊光楞,等,協同仿真與虛擬樣機技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王文軍,李冰,安川林.虛擬仿真技術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8,22(3):230-232.
[5]汪春蕾.仿真實訓教學模式的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5):123.
[6]周燕.虛擬仿真技術在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5):106-109.
[7]陳守滿,姜建國.虛擬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應用,2002,(4):111-112.
[8]譚珂,潘新華,高原.醫學虛擬仿真教學環境的構建[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5):535-538.
[9]萬寧,黃堂紅.探析實驗教學中虛擬仿真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1(2):56-58.
[10]何瑞,劉金浦.現代信息技術在PLC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6):12-14.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結合口腔醫學專業認證標準,優化口腔正畸學PBL教學模式(1203112),重慶市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2011-56)
【關鍵詞】高職教育;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助產是一門發展前景非常好的傳統專業。由于母嬰安全需要,我國衛生部規定沒有條件的醫院不能接生,我國現有助產士與產婦比例為1∶4000,而國外助產士與產婦的比例達到1∶1000,助產士與產科病床之比為1∶8-1∶10,我國助產專業現有人數遠不能達到國際衛生組織規定的產婦與助產士之比。在衛生部頒發的《2005-2010年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要“建立和發展臨床專業護士”,正式提出了助產專業區別于護理專業,突出了助產專業的專業發展方向和地位。然而,有著百年教育歷史的助產專業尚未受到醫學教育界的足夠重視,現行衛生類本科教育專業目錄中尚未設置助產專業,而在衛生類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目錄分類,助產專業又附屬于護理學,助產士的專業技術職稱也是護士職稱,這與國際助產士聯盟提倡的各國助產專業應獨立立法的建議及北歐等國獨立管理助產專業的體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充分認識和了解助產專業歷史背景和現狀,對如何加強高職高專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國外高級助產人才培養的現狀
成立于1919年的國際助產士聯盟(ICM)將助產士定位為:婦女及其家庭在圍生期中護理的關鍵工作者。目前,在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助產領域已經實行獨立的注冊準入制度,助產士有相對獨立的國際管理機構和組織,助產士注冊后享有基本的檢查和處方權,常規的孕期隨訪檢查和正常自然分娩完全由助產士全程管理。在美國,隨著上世紀60年代護理本科教育,包括基礎和專科護理師(含助產護師)成為美國護理教育的主流之后,碩士學位的護理教育在7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新西蘭是擁有助產學百年發展歷史的國家,現在其懷卡托理工學院已擁有助產士學科博士。目前,國際助產專業教育已發展成為獨立的高等專業教育,一些發達國家,助產士必須具有本科以上的專業教育背景才能從業。
筆者以“助產專業”為關鍵詞,通過百度網站進行搜索,英國有60所院校、澳大利亞有19所院校、美國有27所院校提供助產術課程。如果按照各國生育婦女人口比例計算,我國高等助產專業教育比例遠不及上述各國,而且辦學層次滯后。德國、英國、新西蘭、瑞典、芬蘭等助產士大多具有大學或碩士學歷,有的已到博士水平。香港地區及國外助產教育多數是在學習護理普通學科制3年后再學習1年的助產專業課程。如瑞典的助產學教育是由瑞典大學或大學學院提供的一項高等專科教育,學生需完成3年護理本科教育并成為注冊護士后再申請并完成1.5年的助產專業教育。
二、國內高級助產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我國助產士的專業教育以中專教育為主,在全國各大醫院中調查均發現,有部分醫院是由護士改行經過老助產士傳幫帶后從事助產工作的;20世紀末許多沿海城市的衛生類中等專業學校因各種因素停止招收助產專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預計到2015年,我國助產士的需求量將達35萬。當前,我國助產士尚未加入國際助產聯盟(ICM),我國助產領域沒有形成全程一對一管理模式,對孕產婦健康保健及相關產前教育達不到目前國際化標準,因此,培養我國高素質的助產士是衛生職業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
1.全國大專層次的高助人才培養已初具規模,但人才培養方案尚不健全。自上世紀70年代以后,中專層次的教育一直是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流。進入21世紀后,國內高級護理教育快速發展帶動了一小部分高校或升格中的中專學校開始在原有中專助產辦學的基礎上嘗試高級助產士的培養,三年制高級助產大專、五年制高職助產的教育開始起步。據教育部招生陽光工程指定平臺“陽光高考”招生計劃網絡查詢資料統計,2010年,全國共有78所院校招生大專層次的助產專業學生,各院校平均招生約50人。目前,全國大專層次的高助人才培養已初具規模,但高層次助產專業人才培養起步較晚,各省市本專業人才發展不均衡,人才培養規模總體上尚不能滿足社會要求。
2.制約高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發展的因素。目前,國內有關高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報道不多,供從業者借鑒學習的文獻少,國家及醫學界對助產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尚存不足。唐玲曾報道,在2005年國內開設大專助產專業的僅有天津高等醫專等4~5所高校,全國尚無統一的教材和教學計劃。2006年程瑞峰等報道,國家對高職助產專業的人才規格、培養目標、崗位綜合職業能力需求、課程設置等尚無具有指導意義的規范標準體系。此外,在我國助產專業教育從屬于護理教育,我國尚未實行助產士注冊制度。這些都是制約高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發展的根本原因。
3.業內已有發展高層次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共識。國際理念認為助產士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接生護士,而是受過獨立高等專門教育的專業醫務人員。國內專家認為:助產士是介于醫生與護士之間的特殊醫護群體,助產士要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各方面保護和促進母嬰身心健康,在妊娠期、分娩期、產褥期照顧婦女生育方面的各種需求。助產士主要應具備基礎護理能力、助產操作能力、產科相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隨著國內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特別隨著中國加入WHO對教育服務的承諾和職業資格標準國際化趨勢對高職教育質量標準的影響,通過不斷借鑒國外醫療衛生服務管理體系和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程瑞峰等指出:我國的中專助產專業教育層次必須“高移”才能跟上形勢的發展。楊紀峰、牛愛蓮對河南省14個地市,各級醫療機構近10年來中等衛校助產專業畢業生在崗助產人員488名、醫療機構中的管理人員和醫師共348人、中等衛校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60人、有關教學專家90名等進行了有關“助產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結構”的相關調查,研究報告指出:社會對助產人員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改變中專層次教育為主的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是助產教育從業者共同的心聲。
三、改革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婦幼衛生事業良好發展
因此,作為一個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專業,加大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就需要加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就必須以職業準入為導向為突破口改革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改革課程設置。我國現行的助產職業的準入制是:助產專業學生畢業后必須先取得執業護士資格,方可參加省轄市衛生局組織助產技術考核。我們以此為依據,在助產專業課程設置中主要課程與護理專業相同,如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護理藥理學、護理倫理學、護理心理學、健康評估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精神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預防醫學、護理禮儀與人際交往等。另依據臨床助產士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設置或開發助產專業課程,如婦產科護理學、助產技術、婦嬰保健學等。
2.加強課程整合。高職助產專業課程有產科學、婦科學、婦產科護理學和婦嬰保健等課程,各門課程間內容有重疊,這對學制僅有3年的醫學高職專業教育來說,無疑是浪費了許多時間。根據我國現行的助產職業的準入制,我們可以將助產專業的婦產科系列課程整合為:婦產科護理學、高級助產技術和婦嬰保健3門課程,這樣即可避免課程間內容的重復,還可使學生明確自己學習助產專業應掌握的專業知識,符合職業準入的要求。
3.工學結合開發新課程。為了貫徹落實“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為了加強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以我國現行的助產資格考核內容為依據,可以邀請婦幼保健方面的產科專家和衛生部門有關領導參與課程建設,開發適合職業崗位需要的《高級助產技術》等課程,共同制訂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制定考核標準,并請臨床一線產科工作人員直接參與本課程教學。
高等職業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創辦助產專業本身就是一件新生事物,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助產專業教學質量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新課題。只有提高助產士的專業水平,才能降低母嬰死亡率,真正實現提高我國醫療衛生水平的目標,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任務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程瑞峰,孫利,吳國平等.高職助產專業人才規格和培養模式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4):5.
[2]李澤楷,肖丹.美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特點與借鑒[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3):231.
[3]鐘建群.美國護理教育簡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4):95.
[4]蔣莉.產科助產士階段式培養的方法及效果[J].中華護理教育,2007,4(5):206.
[5]高書杰,張燕,梁春光.國外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啟示[J].錦州醫學院學報,2005,3(3):14.
[6]唐玲.助產專業課程設置初探[J].護理學雜志,2005,20(10):62.
作為一名接受了中國正規口腔醫學教育、從事口腔本科教學工作數年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來說,我對近年來我國口腔醫學教育改革的豐碩成果深有體會,澳大利亞牙科學院為期一年的訪問學習使我對未來我國口腔醫學教育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1.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特點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及治療個體化極強的學科,是非常注重臨床實踐經驗的學科,它要求未來的口腔專業人才在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嫻熟的臨床技能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要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人際溝通、技術管理能力和創新水平。我國目前的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很快但口腔衛生人力資源仍然匱乏,現有的教育質量和培養模式很難適應越來越高的社會需求,亟需建立更加有效的培養機制以適應口腔衛生保健實際需求和國際競爭的雙重需要。
2.我國口腔醫學事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口腔醫生與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40000,而國際公認的合理比例應為1:2000,人才匱乏及比例失衡的現狀很嚴重。而且我國職業牙醫師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更加重了口腔醫療資源的“貧富兩極分化”。
此外,我國大部分口腔院校自建立以來一直沿襲前蘇聯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模式,在學制、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雖然隨著近年來國際交流合作的日益頻繁,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體制發生了很大改變,但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仍未得到充分鍛煉和提高。同時,我國目前的學制設置參差不齊,有專科的三年制到本科的五、六、七年制,獲得碩士學位,也有七、八、九年制,獲得博士學位。學位類型有臨床型,也有科研型,考核機制及考核標準不統一,缺乏嚴格的淘汰機制,有的機構以發表文章數量和科研水平作為評價醫生能力的主要標準,導致了“學歷高,技術低”,“重科研、輕臨床”,“文章多所以職稱高”以及“大規模考研考博”等怪現象的出現,忽視了其作為臨床醫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培訓。
我國大部分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均為第一、二及第三學年上半年,完成約50門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第三學年下半年到第四學年進行口腔專業課程的學習,直至第五學年才安排學生進入口腔臨床實習,而每個專業(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只有各約3個月的學習時間,學生無法真正完成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系統診斷和治療,加上許多醫院沒有配備單獨的學生診室和專業臨床帶教老師,更有患者拒絕學生治療的現象出現,導致學生僅有的1年臨床實習最終也流于形式,無疾而終。
醫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醫療服務所必需的優秀醫生,以保障社區人民大眾的健康,守護生命,造福人類。其檢驗的最終標準不應單單是他們知道什么,而是他們真正能做些什么。
如何結合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選擇和更新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機制,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確融通式、滲透式和突出專業特色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成為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3.對口腔醫學教育改革的幾點見解
3.1學制及課程設置改革建立“5+3”,“3+2”,“七年制”三種適合我國國情的學制培養模式。“5+3”指完成五年制口腔本科醫學教育,取得本科學位后,開始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科研能力培訓,進而取得臨床住院醫師資格及碩士學位,以達到培養少而精的國際化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的目的。“3+2”為通過三年制口腔醫學專科教育取得大專學歷的同時加上兩年全科醫生培訓從而取得助理口腔醫生資格,以滿足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培養出大批面向鄉鎮衛生院、服務農村醫療的口腔醫生。“七年制”指通過4年基礎理論學習加上3年口腔臨床專科培訓以取得符合基層醫院診療需求的臨床型醫學碩士,它有別于“5+3”模式,是因為這種模式更加注重人文、心理、法律、倫理、美學等有關口腔臨床醫生技術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能夠成為優秀的臨床口腔醫學專家。至于博士培養應列入高級人才梯隊的再培養計劃,旨為國家培養高、精、尖的專業科研人才,而不應納入醫院業務績效考核、職稱評審標準之列。
至于課程設置,我們更傾向于增設社區醫學、藝術與美學、循證醫學、營養和保健品學、數字化口腔醫學、社會心理學、人文社科和行為科學、醫患溝通學等選修課的學習,同時加大實驗課和臨床實習課的比例,結合學制設置,由原來的1年延長到2年?3年,讓學生盡早接觸臨床案例,自我發現問題并動用所有網絡信息資源查找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自覺思考、自覺學習及自覺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開展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在招生的數量和規模上也應根據學制設置的改革做相應調整,杜絕盲目擴招,將學位培養、臨床技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三大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真正一體化、合理化、標準化,最大程度地節約國家資源,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口腔專業人才。嘗試借鑒悉尼大學從本科生中招收非醫學專業優秀畢業生,進行4年?5年口腔醫學再教育的招生體制,必將會成為我國教改中的一個重大突破,當然以部分優秀一類醫學院校為試點做小范圍嘗試,是為穩妥之舉。
3.2教學模式改革
“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千百年來我國傳統教育傳承至今、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即當今所謂的LBL教學法(LecturebasedLearning),仍為目前我國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模式。但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學生不由自主變成了被動學習,在催生懶惰、倦怠心理的同時,確實有悖于當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美好目標。
于是,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理念的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TBL教學法(Team-basedLearning)等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PBL教學法,是指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的一種問題模式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這種開放探索性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整理所需資料,缺乏對知識整體的縱向把握,適合具有一定臨床實習經歷的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教育。
CBL教學法是指學生在一個可控環境中模擬醫生,自主進行分析或決策的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模式。該方法具有問題相對集中、縱向挖掘知識、節奏易于掌控等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彌補PBL的欠缺,在學生開始臨床見習時實施效果很好,是一種理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要求較高,同時易受老師主觀導向性的影響,使學生在理解和領悟上出現明顯差異。
TBL教學法是2002年Michaelsen提出的一種以團隊協作為基礎,將小組學習和大組講座相融合,提倡以個人測試、小組測試、應用性訓練為主的一種新型階段式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PBL和LBL的不足,既保證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是我國現階段較為適合的一種教學模式。
正像我們之前所說,教學改革不是可以全套照搬的標準化程序,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資源和可行性,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方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對于我國目前的口腔醫學教育,我們更愿意根據學生群體的特點和學位設置類型進行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在基礎階段以LBL和TBL教學法為主,在臨床階段逐漸采用PBL和CBL教學法,循序漸進、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悉尼大學牙科學院招收的均為4年制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他們設置的是大課(30%)、PBL課程(30%)、臨床教學(30%)、實驗課(10%)的教學模式,而其他三部分都是圍繞PBL展開的。我去旁聽他們授課時發現,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知曉很多,而且興趣頗濃,經常在聽課過程中打斷老師的講解并進行提問,而且所問問題確實很有深度,同時不停用電腦記錄并查找問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想這一定與他們所受的本科生基礎素質教育和階段性培養體制有密切聯系。
3.3師資隊伍建設
從以上各種新型的教育模式不難看出,我國在實行醫學教育改革的同時,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和素質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教學內容,還應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英語功底,以及良好的組織技能和經驗積累,要從理念到方法上完成“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角色轉換。
作為學院,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制定適合本學科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制度,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培養模式,盡快提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打造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使其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處于主導和決策地位,并始終保持敏銳的生命意識、科學意識、創新意識和終身發展意識,能隨時洞察口腔醫學發展的前沿、動態和命題,要有身先士卒,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激情和勇氣。
學院應加強教育資源配置、建設(留)學生教學網站、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為教師營造一個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3.4學生考核體制改革
以往,學校都以考試成績、發表文章數量作為考核學生能力的主要標準,很大程度上違背了醫學教育的目的和初衷,因為任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不是靠簡單的書本知識和因果關系能夠解決的,更多的是需要醫生扎實的基本功和解決臨床突發、棘手、多變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考核過程中,應更注重考查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多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技能水平。
3.5臨床實習改革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反復強調“三基”培訓,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在口腔醫學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卻忽視了“三早”,即“早期臨床實踐”,“早期科研訓練”,“早期技能訓練”在學生創新能力、心理素養、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方面的關鍵作用[4]。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盡早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還可以在早期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磨練意志,培養出強烈的歸屬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才是醫學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和升華。
應加大臨床實習的時間和比例,構建完整的實踐教學平臺,將實驗室教學、臨床技能培訓和綜合實習三大模塊有機結合,為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在實習期間,因地制宜采取適合的帶教方案,盡最大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操作、獨立與患者溝通,訓練其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應定期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走進社區,進行義診和口腔衛生宣教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口腔臨床工作者。
3.6加強學術交流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術交流大多是在研究生、教師、教授的層面上進行,很少有本科生參與。應打破這種常規,設立學生專區,給有想法、有成就的年輕人展現和學習的舞臺,讓他們在與頂尖級的教授交流的同時開拓眼界,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為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人生方向打下堅實基礎。
學院、醫院、地區、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之間也應加強交流和合作,通過學術研討會、互訪、進修、公派等方式,提高本院學生的理論和業務水平,將先進的臨床技術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普及開來并使其盡可能向標準化靠攏,這也為醫療糾紛中法律證據的保存提供了一定的佐證和參考。
4.結論
【關鍵詞】微博;高職醫學;教育
1 微博的內涵
1.1 微博的簡介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twitter。新浪推出的 “新浪微博”使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36億,微博成為中國網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1]
1.2 微博的主要特點
與傳統的博客相比,微博在醫學教育中有著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草根性 相比于傳統博客的“長篇大論”,微博更加簡單、隨意,140字的限制對者的語言表達和文化素養要求更低,更提倡簡潔、個性化的網絡語言,因此可以在學生群體中廣泛的流傳開來。
(2)多樣性 twitter 最初的設計思想是所有微內容的方式都是基于移動終端來完成的,微博則更加多元,既可以通過手機、wap 瀏覽器微博,也可以通過pc 上的web 瀏覽器、即時通訊工具(如qq、msn、gtalk 等),還可以通過微博平臺提供的開放api 接口[2] 。尤其是手機移動終端微博應用的開發,吻合了學生們手機上網的習慣,使得“微博控”(指喜歡玩微博的人群)在學生群體中十分常見。
(3)跟隨性 微博用戶之間交互是一種不對稱的背對臉的跟隨,你可以選擇跟隨的對象,那么被跟隨對象的狀態更新就會顯示在你的個人空間中,而跟隨對象本人卻可以不主動和你交流。跟隨可以一點對多點,也可以點對點,而移動終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體化,使得微博用戶體驗的粘性越來越強。[3]
(4)交互性 微博信息公開的特點,使得所有關注者、未關注者都可以看到微博作者的信息,并且在微博精簡的操作界面上快速回復或者轉發至自己的界面,甚至私信微博作者做更深入或更私密的探討。而微博作者也會得到專門提示以便及時回復。與傳統博客相比,微博用戶之間的“對話”更加便捷、快速,互動性更強。
2 微博在高職醫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微博作為互聯網上新一代的交流工具,已經逐漸深入人心。鑒于職醫教學年限較短的限制,職醫教育有課時少、任務重、教學內容多等特點,如果妥善利用微博的粘著性、功能多樣性,在正規課堂之外輔以微博教學,不失為一個提高職醫教育質量的好辦法。
2.1 利用微博構建學習社群
醫學教育由于專業性極強,分科細致門類眾多,需要建立各種學習群體并互相交流,微博的特點極大的滿足了這一難題。 利用微博背對臉的交流方式和信息開放的特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某類微博主題,由此關注博主,繼而順藤摸瓜關注他所關注的其他博主。由點及面從而結識更多志趣相投的人,形成志同道合的學習圈。同時,每個圈內也不乏專業人士,微博看到的信息都是從關注對象那里發出的,是經過了信任的人過濾后才的,中間的轉發或評論也是一次次加工過濾的過程,無形中減少了大腦辨別和處理信息的量,最終得到的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果,最有效最精華的部分。
2.2 利用微博實現積極的教學互動和激勵
微博信息的即時性和共享性,可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課前可用于課堂討論的問題要求學生們提前做好準備;課后也可以就學生們的疑惑及時解答或補充相關內容。以往由于課堂的限制或是面對面交流的心理壓力,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使教學的效果不夠理想。通過微博,就可以克服以上問題,將師生互動拓展到課堂之外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例如醫學作為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包含了大量的檢查手法和操作技巧。學生們由于認識或熟練程度的差異,錯誤操作總是層出不窮千奇百怪,即使有課后小結也很難一一點評,學生也會很快忘記。若在課上用手機對學生的動作進行抓拍并放上微博,讓他們自己找“毛病”,就能互相討論、借鑒,自查自糾。學生們可以在互動中取笑改正,輕松愉快,既不尷尬又印象深刻,教學效果很好。
2.3 利用微博組織病例討論
病例討論是醫療實踐中解決臨床疑難雜癥、促進年輕醫生臨床知識水平提高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臨床教學中也被廣泛地用于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是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微博支持圖片、音頻、視頻以及超鏈接等各種格式的內容,將有效刺激學生多種器官的功能反應以及肢體的反應,幫助其全方位的融入到學習中去[4]。利用微博的多格式功能,可以最大程度的模擬病人就診病例,更有效、快捷和靈活的對學生開展病例討論。同時由于微博的公開性,不僅可以吸引已關注者參與討論,也可以@相關專業醫師提供專業意見,集眾人智慧從各角度剖析一個病例,不僅能解決難題,還可打通各醫學學科間壁壘,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3 微博在高職醫學教育中的不足與展望
微博作為新型的社交網絡工具,當然也有其不足之處,如碎片化閱讀使學習流于浮躁,高職生自控力差可能沉溺于微博等。但是瑕不掩瑜,微博縱有缺點,其對高職醫學教育的作用還是利大于弊。因此,筆者認為,將微博這種現代化溝通方式應用于職醫教學中還是十分值得和必要的,也是十分具有發展前景的。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099/11036874.htm.
[2]王時進,段渭軍.微博在教育中的應用探討與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0,8(20):91-94.
[3]saunders n, beltrao p, jensen l, et al. microblogging the ismb: a new approach to conference reporting[j].plos comput biol, 2009, 5(1): e100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