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

        第1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方言;民俗;旅游;文化

        一、方言的產生與民俗的形成

        語言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以方言的形式出現并使用的。最初語言的出現是同一集團的人們在共同的勞動中為統一行動發出的聲音。其通行區域只在一個集團的內部,超出這個范圍便不能交際或達不到交際的目的與效果,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對國家或民族而言是一種方言,所以說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抖Y記·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睎|漢王充《論衡·自紀篇》說:“經傳之文,圣賢之語,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可見,在我國,漢語方言及地域文化差異,自古有之。因此,方言自身的魅力在于它是某個地域所專有的,只反映本地區所特有的歷史、習俗、文化內涵。語言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它又具有另一種特殊的功能,某個地域的方言可以反映某一地區的特殊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該地區的許多民俗現象也直接反映在方言俗語中,這也就是說,方言詞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俗現象。例如,男性稱呼妻子姐妹的丈夫,青島地區稱為“連襟”,而天津人叫“一擔兒挑”。可見方言在地域上的區別能反映不同地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民俗,就是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創造、傳承、相沿而成的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由于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差異很大,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在各自的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或約定俗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與慣例規矩,從而形了風格迥異又豐富多彩的民俗事象。一般而言,民俗是世代相傳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在社會各領域中不斷傳承,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作為語言變體的方言有著密切聯系。可見民俗周圈與方言使用區域在地域上雖然不是完全重合,但兩者是有相交部分的。所以,說同一種方言話語的人,在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一致之處。我國自古就對民俗和方言的關系有所闡述,如《呂氏春秋·貴直論三·知化》中伍子胥說:“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保^“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語”正揭示了方言與民俗的關系,說明民風民俗是否相同與方言話語是否相通是可以互為條件的。因此研究方言對于了解民俗和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往往有很大的幫助。

        二、方言文化與民俗旅游的關系

        特定的民俗文化環境和特定的方言詞匯總是交織在一起的,他們具有共同的基礎,也就是地域與居民。由于人們總是用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習慣的方言,去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無論哪一種民俗現象,從本質上說,都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不同地域的民俗事象必然是通過該地區特有的方言詞匯表現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民俗顯露出來并且與方言一樣,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從這一方面來說,方言可以稱之為民俗的化石。所以,社會生活中的人生禮儀、歲時年節、飲食服飾、等民俗的傳承與演繹,始終離不開語言,離不開特定的方言。方言在許多方面,都體現著某一地區的民俗特點,它與民俗有著意義上的聯系。正是這種聯系,使得方言對民俗的發生、流布產生了影響,反映并制約該地區各種民俗的形成和傳承過程。語言與文化作為人類社會文化屬性的一部分,決定了語言與城市旅游文化發展、建設的相互依賴性。方言土語正是一個地區區別于其他地區的重要表征之一,民俗作為地域文化特有的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社會性、穩定性、傳播性、變異性對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是以方言為載體,以民風民俗為內容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同時成為都市的品格與象征并一起構成都市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某一個地區方言的形成源于當地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歷史變革等眾多因素,一個地區的方言特色也就是當地民俗的演變、發展形式之一,是很有價值的旅游資源。旅游業的發展應該充分考慮方言文化與民俗文化元素的注入,提高旅游的文化內涵,從而使旅游業更具魅力與吸引力。方言作為載體與地域文化一起構成了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于各地民俗旅游文化的研究,要從最基礎的方言入手。方言研究對于了解地方民俗旅游,對于真正把握各地區的旅游文化的獨特性和深層結構,都有很大的幫助。方言文化和民俗旅游是互相滲透的。如果一種方言普及于某一地域范圍內,它也必然活躍于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內。可以說,通過對方言文化進行分析就可以確定民俗旅游的內涵與特色。

        三、天津方言對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影響

        天津有著豐富的方言文化與民俗文化資源。天津方言的歷史和這座城市的歷史一樣久遠。天津人操一口特殊韻味和語調的天津話,天津方言中有許多外地人很難理解也很難學會的詞匯和語調。天津方言在中國語言文化中獨具魅力和特色,在語言文化的傳播和融合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尤其在詞匯方面,天津話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詞匯十分豐富,它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富有人情味,成為構筑天津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天津自古是軍事重地,又是一個移民城市,所以天津眾多的居民是由退役的軍人和來自各地的移民拼湊而成的。軍人粗獷的性格和移民火爆的習性對后來天津民風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明代“燕王掃北”之時,安徽一帶有大批軍人攜帶家眷來到天津守城戍邊屯墾。這些軍事移民實行軍事建制,形成相對牢固的“語音社區”,于是,江淮方言便成了天津衛的通用語。著名語言學者李世瑜先生經過調查考證,認為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就是來自以安徽宿州為中心的廣大江淮平原。到了清代,天津仍然是淮軍的大本營,從而淮軍將領占據了上層社會地位,其使用的具有低平調的江淮方言也成為強勢語言得以推廣流通。天津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憑借航運碼頭和皇城腳下的優越位置發展起來,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由于歷史悠久,加之人雜五方,天津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內涵深厚,呈現出以老城為中心的商業文化、軍旅文化和以海河為中心的漕運文化、碼頭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風采的民俗風貌,多種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使天津的衛派文化獨樹一幟,得領風氣之先。因為方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及歷史變遷。天津方言中有三個字使用頻率最高,最能反映衛派文化的性格,一個是“哏兒”,一個是“嘛”,一個是“了”(liǎo)。“哏兒”是天津人的語言優勢,衛嘴子能說善講,表達幽默,天津人的樂觀是全國出了名的;一個是“嘛”,天津人好奇,參與意識強,什么都要問個為什么,好打抱不平和見義勇為;再一個是“了”,天津人很務實,只要認準了就去“了”,了就是辦,天津人很重情義二字,寧可自己吃虧,也要臉要面。方言話語與地域文化可以突出一個地區的個性化形象,從而使該地區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獨特魅力。天津方言彰顯著天津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天津方言及地域文化互為載體對中外旅游者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天津民俗以方言的形式世代相傳,蘊含著這個城市的個性化特征。天津方言與豐富的天津地域文化在各個層面互相融合,構成了天津地域的特色旅游文化。例如,天津話中的“蓮年有魚”所突出的年俗文化;“棗栗子”所突出的婚俗文化;“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所突出的宗教文化。每到舊歷新年天津的年味最濃,楊柳青年畫《連年有余》極受人們歡迎。畫面上的娃娃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因“蓮”與“連”同音,“魚”與“余”同音,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反映了津門的時事風俗。津門民間婚禮習俗,在新婚夫婦進洞房前向寢賬內撒紅棗、粟子和花生,這是利用“棗”諧“早”之意,“栗子”諧“立子”之意,而取‘早立子”的吉祥含意;用花生,諧“花著生孩子”的意思,表示子孫滿堂,既生兒又生女。天津自古以“河海通津”而著稱,當時人們為尋求神靈的保護,航海女神媽祖便應運而生。天津的天后宮在北方的沿海城市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又由于天津自設衛以來,作為河海要沖的交通地位始終沒變,所以幾百年來媽祖文化在天津傳承不斷,這在中國的大城市里是絕無僅有的。自元代在海河三岔口西岸建起了天津有明確記載的第一座天妃靈慈宮(后稱天后宮)之后,三岔河口地區便成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點。至明永樂二年,在天后宮建成七十八年之后,天津才開始設衛筑城,由于天后宮建立的時間早于天津建城,從而留下了“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此后,海河沿岸天后宮一帶,船只聚集,商業興起,人民繁衍。不久以天后宮為中心,形成了天津城市最早的一條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天后宮堪稱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搖籃。天津民間視天后為萬能之神,這種信仰對天津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也形成了許多頗具天津特色的地方民俗,如拴娃娃的求子習俗、獻船掛船的還愿習俗、出皇會的祭祀習俗等。天津方言經過長期的語言實踐與文化互動,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亮點。天津的方言和民俗文化引起了外國以及外地游客的極大興趣,但目前沒有作為品牌進行更進一步的開發和完善。但是讓天津的地域方言文化促進民俗旅游的發展尤為重要,例如構建突出天津文化旅游特色的方言旅游區既有利于保護天津的傳統民俗文化又可以提升天津的旅游資源價值。而使用天津方言進行民俗文化的導游講解則可以充分展示天津有別于其他地區的語言文化特色,形成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個性特征,從而使天津的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對天津旅游業做出重大貢獻。天津民俗文化和天津方言的獨特韻味構成了特殊的旅游資源,因此,充分挖掘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傳承津味兒民俗文化旅游的獨特性,與其他地區旅游文化錯位發展,是促進天津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整體提升天津的旅游資源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燕明先.旅游文化研究——天津方言話語與民俗[J].四川戲劇,2011(2).

        2.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3.王兆祥.天津民俗文化芻議[J].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2004(1).

        第2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民俗旅游;產品創新;顧客價值需求;湘西自治州[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3)12-0064-07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12?007

        1 問題的提出及相關理論基礎

        早在1984年,沃德(Wood)在對東南亞國家進行實證研究時,指出地域民俗文化在其旅游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之后,洛德利格(Rodrigo)研究了巴西村鎮波爾圖(Porto)和塞古羅(Seguro)民俗風情游的案例,當地居民力圖通過銷售旅游紀念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復興”工程,將傳統文化以商業化的形式加以展示[2]。其中,奧克斯(Oakes)以中國作為研究樣本,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探討了中國西南地區民族旅游的發展模式,指出中國民族旅游發展應淡化政治目的,更多考慮社會因素的作用[3];楊(Yang)于2008~2011年期間發表了一組研究論文,從政府、項目開發商、員工和游客視角,實證研究了西雙版納地區民俗旅游,通過再現我國云南省民俗旅游村多民族文化旅游現象,指出民俗旅游項目開發進程中,民族元素運用和民俗風情展現的形態類別,并深入探討了少數民族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景區實際規劃及相關管理問題之間的差距[4-6]。根據伍德拉夫(Woodruff)、塞絲(Sheth)等人的觀點,只有面向顧客價值的產品開發,才是產品競爭優勢的來源[7-8]。啟德(Chadee)與馬特森(Mattsson)從顧客層面來探討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提出需對游客背景及其旅游經歷的質量進行衡量,指出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不同的質量指標與顧客感受之間存在差異[9];皮爾斯(Pearce)基于馬斯洛(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了“旅游歷程階梯”,指出游客的需要由低到高遵循著放松、刺激、關系、自尊與發展以及實現等5個層次逐步攀升[10];吳(Wu)繼而研究了顧客交流、游客同質性與游客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提出“協議和交際事件”等游客相互感知六因素[11];帕特里克(Petrick)、威廉姆斯(Williams)等則進一步將顧客價值概念轉化為多維構造,其中,帕特里克結合感知價值量表[12]和PERVAL量表[13]構建了SERV?PERVAL量表,對休閑和旅游服務的顧客價值進行了精細的劃分[14];威廉姆斯則通過一系列對游客滿意度有著強烈的、積極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提出了質量價格關系、情感價值與獨特的價值觀3個基于顧客面向的產品開發價值維度[15]等。

        近年,我國學者保繼剛、張捷、陳海波等從顧客價值層面,對麗江古城、九寨溝、鳳凰古城等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產品開發進行了研究梳理和經驗總結[16-18]。另外,不少學者在對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產品開發的研究中進一步指出,相對于某一旅游企業產品和服務價值的感知,最值得重視的是“旅游者對旅游產品價值的感知”[19-21]。民俗旅游者有兩大追求:一是尋找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尋找現代都市已經或正在喪失的人性中美好的東西,希望通過旅游釋放自己平日的疲憊和壓力;二是希求滿足文化預期[22]。而對于顧客價值構成維度的研究,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也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務。筆者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選取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整理(表1)。

        但是,民俗旅游產品創新開發與顧客價值如何進行有效對接尚屬新鮮課題,且尚未出現豐裕的研究成果。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探討。2 研究方法與樣本本文通過探析顧客價值需求和民俗旅游資源的特質,研究在我國民俗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中,應著重考慮民俗旅游者的價值需求。本文采用顧客價值曲線評價法的思路,即通過評價一個公司相對于該行業顧客感知服務質量關鍵性要素的業績表現,來評價顧客總體感知服務質量的方法,該方法不僅要求顧客作出評價,還要求內部員工和管理人員作出評價,最終目標是發現使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產生質的飛躍的關鍵要素[29]。首先,本文通過文獻梳理和定性分析,確定民俗旅游資源的特質;同時,結合對湘西自治州旅游市場的進一步觀察和對游客的訪問,獲得湘西州大眾旅游市場游客價值感知的關鍵要素;然后,依據“資源特質”和“需求要素”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再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獲得游客對“資源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并繪出湘西州顧客價值需求曲線,篩選后得到民俗旅游顧客價值因子矩陣的兩大維度;最后,將民俗旅游顧客的主要價值需求點與民俗旅游資源特質進行對接,獲得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的顧客價值需求因子,構建出民俗旅游產品創新開發的顧客價值矩陣。

        3 民俗旅游資源特質分析及重要性排序

        民俗旅游資源是一種獨特的人文資源,體現著某一特定地域人們所普遍認可的傳統、信仰、喜好和禁忌,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等特點。本文結合湘西自治州特有的民俗旅游資源以及理論界有代表性的觀點,將民俗旅游資源特質進行歸納(表2)。

        明晰民俗旅游資源特質之后,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要求游客對每個民俗旅游資源特質的重要性程度予以評判,得到最受游客關注的資源特質依次是文化性、民族性、生活化、原生態、神秘性、參與性、地域性和歷史性。

        4 湘西州大眾旅游市場顧客價值曲線分析

        在前期文獻綜述基礎上,以游客的功能性價值(質量和感知利失)、社交性價值、情感性價值、認知性價值指導,筆者通過進一步市場觀察和訪談,歸納提煉湘西州大眾旅游市場的游客價值需求面向,得到實惠、健康、安全、舒適、便捷、現代、美景、購物、美食、生態、放松、新鮮、刺激、高品位、活力、娛樂、學習、浪漫和交際19個影響游客感知的價值要素(表3)。

        根據顧客價值需求評價法的基本思路,以這19個價值需求點為基礎展開問卷調查,讓每位調研樣本選出10個其認為最重要的價值點,然后統計整理出主要的顧客價值點。本研究組在湘西州5個主要景區(鳳凰古城、猛洞河、坐龍峽、德夯苗寨、乾州古城)投放了380份問卷,回收問卷354份,回收率93?2%。剔除無效問卷10份,問卷有效率90?5%,達到問卷調查的要求。通過對問卷結果的統計分析,作出顧客價值曲線圖(圖1)。

        5 民俗旅游顧客價值因子矩陣模型構建

        5?1 民俗旅游產品創新的顧客價值因子矩陣模型

        本研究以湘西大眾旅游市場為樣本,在圖1中進一步截取了市場需求強度最大的12個價值需求點,然后與民俗旅游資源特質進行對接分析,構建出民俗旅游產品創新的顧客價值因子矩陣(圖2)。

        5?2 結論與建議: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的顧客價值因子矩陣分析

        民俗旅游中,游客的價值需求層次豐富并存在著梯度性的強度差異,民俗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應面向不同的顧客價值需求,才能適應并滿足市場的需要。

        研究所得出的因子矩陣,依據橫縱坐標的強度差異,分為Ⅰ、Ⅱ、Ⅲ、Ⅳ4個象限,分別代表顧客價值因子的4個等級。由于游客需求和對資源特質的看重程度不同,這4個等級的重要性也存在差異:Ⅰ象限中的因子為一級因子,包括感民俗趣味、隨性生活、獵奇、觀民族風情,這些因子代表游客最突出、最普遍的價值需求,是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應首要考慮的因素;Ⅱ象限中的因子為二級因子,包括互動體驗、城市疏離感、原始本真、賞原生美景、品地方美食,這些因子由較強顧客需求與重要性相對較弱的資源特質對接而成,是民俗旅游產品創新中容易被忽視卻擁有巨大市場前景的顧客價值點;Ⅲ象限中的因子為三級因子,包括冒險、浪漫艷遇和藝術創作,這些因子在特定游客群體中表現突出,是景區面向特定人群構建差異化特色的突破領域,其配套的民俗旅游產品創新可有針對性的開發與設計;Ⅳ象限中的因子為四級因子,包括探古尋根、購買特色商品和民族特產,這些因子是游客完成一次完整旅游的補充性需求,在部分差異化小眾游客中表現突出,亦不可忽視。

        民俗旅游產品創新,應首先關注第Ⅰ象限,不僅其資源價值的重要程度高,而且顧客的價值需求強度大。如:以“隨性生活”價值因子為例,當前團體旅游“上車睡覺,下車逛廟,中間停車拍個照,回家啥也不知道”的匆忙旅游模式,已經嚴重與該價值因子相背離,未來民俗旅游產品、旅游模式及旅游流程的創新,則可圍繞該價值因子,進行重大的改革和創新。其次,對于第Ⅱ和第Ⅲ象限,則可各有側重地進行創新開發,如:對于顧客價值需求高、而對資源本身要求不高的第Ⅱ象限,可別出心裁的貼合顧客的價值需求進行產品設計。譬如以“互動體驗”為例,顧客只要求能夠參與互動體驗,并不苛求民俗資源本身是什么內容,可以在各種民俗資源的開發中,有意識地注入游客參與環節等;而對于第Ⅲ象限,即顧客認為其資源重要性程度高的價值要素,則可多圍繞資源本身進行創新開發,如建設藝術創作基地、開發實景山水演藝項目、開辟浪漫的旅游線路等。最后,對于第Ⅳ象限,作為游客完成一次完整旅游的補充性需求,在產品創新開發中,也應給與充分的考慮與重視,并不斷進行創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研究在矩陣構建中由于選用資源特質作為縱坐標,與游客需求中便捷、實惠對接不明顯,故最后的因子表述中游客的功能性價值體現較少。矩陣中橫縱坐標共可形成96個對接點,對于矩陣中其余的對接點,不同學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本文最后得出的14個價值因子是本研究所得出的對接性相對較強的點,僅代表本研究的成果和觀點,并不代表其已囊括所有民族地區的所有民俗旅游者的價值需求。本研究成果的外部效度和適用范圍,仍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WoodRE.Ethnictourism,thestate,andculturalchangein SoutheastAsi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4,11(3):353-373.

        [2] GrünewaldRA.Tourismandculturalrevival[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2,29(4):1004-1021.

        [3] OakesTS.Culturalgeographyandchineseethnictourism[J]. JournalofCulturalGeography,1992,12(2):3-16.

        [4] YangL,WallG,SmithSL.Ethnictourismdevelopment:Chinese governmentperspectiv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8,35(3):751-771.

        [5] YangL.WallG.Ethnictourism:Aframeworkandanapplic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9,30(4):559-570.

        [6] YangL.Ethnictourismandculturalrepresentation[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11,38(2):561-585.

        [7] WoodruffRB.Customervalue:Thenextsourcefor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97,25(2):139-153.

        [8] ShethJN,NewmanBI,GrossBL.Whywebuywhatwebuy:A theoryofconsumptionvalu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1,22(2):159-170.

        [9] ChadeeDD,MattssonJ.Anempiricalassessmentofcustomer satisfactionintourism[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6,16(3):305-319.

        [10] PercePL.TheSocialPsychologyofTouristBehavior[M].New York:Pergamon,1982?67-72.

        [11] WuHJC.Theimpactofcustomer?to?customerinteractionand customerhomogeneityoncustomersatisfactionintourismservice:Theserviceencounterprospective[J].TourismManagement,2007,28(6):1518-1528.

        [12] GrewalD,MonroeK,parisonadvertisingonbuyers’perceptionsofacquisition value,transactionvalue,andbehavioralintentions[J].Journalof Marketing,1998,62(2):46-59.

        [13] SweeneyJ,SoutarG.ConsumerPerceivedValue:The Developmentofamultipleitemscale[J].JournalofRetailing,2001,77(2):203-220.

        [14] PetrickFJ.Developmentofamulti?dimensionalscalefor measuringtheperceivedvalueofaservice[J].JournalofLeisure Research,2002,34(2):119-134.

        [15] WilliamsP,SoutarNG.Value,satisfactionandbehavioral intentionsinanadventuretourismcontext[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2009,36(3):413-438.

        [16] BaoJigang,SuXiaobo.Studiesontourismcommercializationin historictowns[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4,59(3):427-436.[保繼剛,蘇曉波.歷史城鎮的旅游商業化研究[J].地理學報,2004,59(3):427-436.]

        [17] ZhangJie.Ageographicalapproachtoadescriptiveevaluationof touristvaluesandresourcesofregionalfolklore:Acasestudywith comparisionoffolkloresofTibetannationalityinJiuzhaigou district&WucultureinJiangsuprovince(partⅠ)[J].Human Geography,1997,12(3):20-24.[張捷.區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資源的類型及旅游業價值研究———九寨溝藏族民俗文化與江蘇吳文化民俗旅游資源比較研究之一[J].人文地理,1997,12(3):20-24.]

        [18] ChenHaibo.StudyonTourists’IntensiontoRevisitSomewherein thePerspectiveofCustomerPerceivedValue:TakethePhoenix TownasanExample[D].Changsha:HunanNormalUniversity,2010?54-56.[陳海波.顧客感知價值視角的旅游者重游意愿研究———以鳳凰古城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54-56.]

        [19] YuQing,WuBihu.Eco?museum:Amodelforsustainabletourism developmentofethnicalculture[J].HumanGeography,2001,16(6):40-43.[余青,吳必虎.生態博物館:一種民族文化持續旅游發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16(6):40-43.]

        [20] ChenXiaochun.TheExperienceMarketingEmpiricalResearchof TravelAgency’sProductsBasedonCustomerPerceivedValue[D].Changsha:HunanUniversity,2009?7.[陳小春.基于顧客感知價值的旅行社產品體驗營銷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7.]

        [21] WangDegang,ShiYun.Inheritanceandvariation:Theresponse oftraditionalcultureto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 Science,2006,20(4):1-6.[王德剛,史云.傳承與變異———傳統文化對旅游開發的應答[J]旅游科學,2006,20(4):1-6.]

        [22] XuGanli.Lifeandstage:Observationofperformancelikesinging anddancinginfolkloretourism[J].FolkloreStudies,2004,(4):134-148.[徐贛麗.生活與舞臺———關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J].民俗研究,2004,(4):134-148.]

        [23] WoodallT.Conceptualising“valueforthecustomer”:An attributional,structuralanddispositionalanalysis[J].Academyof MarketingScienceReview,2003,(12):1-42.

        [24] LexhagenM.Theimportanceofvalue?addedservicestosupport thecustomersearchandpurchaseprocessontravelwebsites[J]. 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2005,7(2):119-135.

        [25] PechlanerH.Enhancingtourismdestinationsthroughpromoting thevarietyanduniquenessofattractionsofferedbyminority populations:Anexploratorystudytowardsanewresearchfield[J].TourismReview,2011,66(4):54-64.

        [26] HuangYinghua,HuangFucai.Touristsperceivedvaluemodeland itsmeasurement:Anempiricalstudy[J].TourismTribune,2007,22(8):42-47.[黃穎華,黃福才.旅游者感知價值模型、測度與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07,22(8):42-47.]

        [27] LiuQian.Astudyonrelationshipbetweenconsumptionvalueand customers’senseofbelonging:Taketourismservice?type businessesasanexample[J].JournalofJinan(philosophyand socialscienceedition),2008,(5):65-71.[劉倩.消費價值與顧客歸屬感關系研究———以旅游服務性企業為例[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65-71.]

        [28] ZhangXueting.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touristexperience qualitysystemaboutfolkloretourismproductinethnicminority areas:AcaseofFengHuang[J].TourismForum,2009,2(4):497-503.[張雪婷.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旅游產品游客體驗質量要素體系構建研究———以鳳凰為例[J].旅游論壇,2009,2(4):497-503.]

        [29] CuiLixin.Valuecurve:Theassessmentmethodforconsumer 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J].NankaiBusinessReview,2001,(6):21-25.[崔立新.顧客感知服務質量的價值曲線評價方法[J].南開管理評論,2001,(6):21-25.]

        [30] MagnoniA,CableM.Whosecultureisitanyway?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onidentityandrepresentationinthecontextofethnic andheritagetourism[J].JournalofHeritageTourism,2008,3(4):227-230.

        [31] TaoSiyan.Onthefolklorecustomstourism[J]TourismTribune,

        1997,(2):37-39.[陶思炎.略論民俗旅游[J].旅游學刊,1997,(2):37-39.]

        [32] HuangLiang.LuLin.Analysisonthefunctionoffolkcustom

        tourism[J].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2007,19(1):127-130.[黃亮,陸林,丁雨蓮.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19(1):127-130.]

        [33] DengFeng,ZengTianxiong.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Ethnictourismdevelopmentbasedonthetouristsatisfactionofin westernHunanAutonomousPrefecture[J].JournalofCentral 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Edition),2011,5(4):92-95.[鄧峰,曾天雄.以游客滿意度為基礎的民俗旅游產品開發———模糊綜合評價法———以湘西自治州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92-95.]

        [34] XuGanli.Acasestudyonquasi?folkloreizationandculture authenticitywithfolkloretourismofLongjiareainGuilin,Guangxi[J].TourismForum,2009,2(6):932-935.[徐贛麗.民俗旅游開發中的類民俗化與文化真實性———以廣西桂林龍脊景區為例[J].旅游論壇,2009,2(6):932-935.]

        [35] WangZewei.TheStudyontheExploitationofFolkloreCustom TourisminFujianProvince[D].Fuzhou:FujianNormal University,2007?13-14.[王澤巍.福建省民俗旅游開發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13-14.]

        [36] MengZhigang.TheStudyontheExploitationoftheMiao NationalityFolkloreCustominLeishanCountyofGuizhou Province[D].Guiyang:GuizhouNormalUniversity,2009?11-12.[孟志剛.貴州省雷山縣苗族民俗旅游的開發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9?11-12.]

        [37] YangLihui.Context,process,performersandthefolklorewhichis towardthepresent:Contemporarytransformationofperformance theoryandChinesefolklore[J].FolkloreStudies,2011,(1):7-32.[楊利慧.語境、過程、表演者與朝向當下的民俗學———表演理論與中國民俗學的當代轉型[J].民俗研究,2011,(1):7-32.]

        第3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廣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

        一、民族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一)民族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其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我國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挖之不盡的寶庫,我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資源還處于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十分緊迫的任務;民族文化能促進人們的跨文化交流與了解:以往單純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更趨向于獲得有別于慣常的生活的充滿情趣的體驗,體驗樸實有富有新鮮感的少數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豐富了旅游活動,提高了效益,促進了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它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游活動的總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旅游一起構成了頗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產品。從廣意來講,旅游實際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與生活的復合體。

        3、兩者關系

        旅游者通過開展民俗旅游活動,才可能親身體驗和觸摸到旅游地民眾生活事項,體會到當地的民俗事項,體會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實現審美與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在未來不久將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也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是提高我國旅游品位的關鍵所在。

        二、廣西民俗旅游的現狀及開發策略

        (一)開發廣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開發民俗旅游是由廣西區的區情決定的

        廣西是全國有名的旅游資源大省,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品位高。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內居住著壯、漢、苗、瑤、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個民族。其中全國90%的壯族人口居分布在廣西,2000年末,自治區總人口4723.61萬,少數民族人口1089.37萬,占全區人口的38%,全區面積23萬平方公里,少數民族居住地方大約占百分之六十。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斗爭,創造了廣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構成了一個完整博大的民俗社會。而且廣西少數民族居住比較集中,其民俗風情古樸原始,傳統文化完整,可以說,廣西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縮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幾個少數民俗的文化精華,譜出了代表中國西南民族的交響曲,對于開發民俗旅游有著極大的優勢,廣西發展民俗旅游是時代的要求,必須與時俱進,抓住時機發展。

        2、國際國內的旅游發展傾向,為我們開發民俗旅游,建立廣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現代旅游過程中人們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更感興趣,追求神的享受和滿足。據有關調查數據表明:30%的外國旅游者認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風光名勝和文化古跡。而認為旅游吸引物是少數民族風情的則占70%。早在90年代,獨特的民俗風情就以逐步成為國內旅游者的新的吸引點。1995年中國年民俗風情旅游年的到來,標志這我國民俗風情以進入黃金季節。廣西在國際上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品牌,必須抓住這一契機努力發展民俗旅游。

        3、廣西發展民俗旅游前景廣闊

        俗語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廣西的民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在我國是少有的,只要好好開發利用,必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成為廣西旅游發展的又一亮點。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旅游開發項目。只要合理開發利用從實際出發,利用本身所特有的優勢如:建筑、服飾、風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飾就能保持古樸的民風,特有的風情就可以招攬游客。而且通過旅游,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的經濟特別是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幫助這些地區摘掉貧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達到旅游扶貧的目的。中國的扶貧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開始,扶貧工作向經濟開發型轉變,十幾年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貧困人口由1979年的2.5億減少到1994年的6500萬。旅游扶貧投資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方式,同時也是無煙工業,對環境保護也非常有好處。

        (二)廣西民俗發展的現狀

        1、各具特色的服飾、飲食、居住習慣

        廣西各民族服飾格式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壯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對襟上衣,女子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上衣,下穿繡花滾邊寬腳襟子或青布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頭纏各式花巾,還有瑤族的五彩斑斕的服裝,象征瑤王的五個手指印的各種圖案等等。眾多的民族服飾,魅力奇異,構成了各地獨特的民族風情。古今往來,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飲食也充滿了亮點。打油茶是桂北少數民族侗、壯各族的一個特有的飲食習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規矩。廣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內涵的:瑤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過寨酒、彝族的"稈稈酒"無一不乘載著少數民族的熱情與好客。此外,廣西各地區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絲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也頗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們所挖掘出現在一些民族風情園中,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認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2、豐富的民俗旅游節慶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豐富的節慶文化。壯族的螞拐節、苗族的蘆笙節、瑤族的盤王節、侗族的花炮節、京族的唱哈節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較高的開發和旅游價值。值得一提的是現已開發的南寧國際民歌節、桂林山水歷史文化節、陽朔的漁火節和啤酒節、北海的珍珠節、憑祥的邊關節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滲透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這些現代節慶活動,在傳播文化、促進旅游,擴大各地的知名度、樹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作用。

        3、精彩紛呈的民間歌舞

        廣西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美妙的歌聲贊美著自己的勞動,用多姿的舞蹈表達著這自己的情感。廣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劉三姐的歌聲隨著各種媒體的傳播和推廣也樹立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每年的南寧的國際民歌節令廣西的山歌走向了國際的舞臺,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傳唱。從某種程度上推廣了廣西的民俗文化,去年開始,由我國張藝謀等著名導演在陽朔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更是讓山水與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成為廣西的又一旅游新亮點。

        4、民俗旅游專線產品嶄露頭角

        經過幾年的發展,廣西已逐步發展出擁有自己特色的和較為科學合理的有強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線:桂林山水風光游,北海銀灘休閑游、南國邊關攬勝游、壯鄉文化風情游、瑤苗侗鄉采風游、前年靈渠尋古游、寧明花山崖畫探奇游、金田名勝古跡游、白色小平足跡游以及巴馬壽鄉探秘游等等。這些線路都充分體現了少數民俗旅游以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廣西的民俗旅游資源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的民俗旅游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由于地區、民族之間和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和民族,必然對其它地區和民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伴隨著旅游產業及其相關配套設施的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民族地區日益由封閉狀態走向開放社會。在外部的文化生活的沖擊下,稍有不慎便會使原有的資源遭到破壞甚至資源的枯竭。我們必須處理好開發和發展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廣西民俗旅游開發存在問題

        廣西的民俗文化的都仍處于淺層次的開發,沒能充分體現廣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華,沒發掘其文化內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民俗旅游項目有庸俗化,藝術化,舞臺化的趨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與鄉土氣息也被一一退化;開發重點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過度開發,將一些現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滲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風情的純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成為朝陽產業的今天,保持少數民族的異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進文化的合理滲透,已成為克不容緩的問題,也是能使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關鍵所在。必須科學、合理的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四)調整思路,提出設想

        1、全面發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現有民俗旅游產品的品位

        全面發掘民俗文化,運用調查取證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廣西民俗文化發展的方向。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突出民族特色。改變民族村單一歌舞表演的局面,從宗教、社會、經濟、游藝競技等方面的民俗進行合理的綜合開發。要有明確的主題,精心的規劃,邀請有關學者進行設計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濫造,建設豆腐渣一類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羅城仡佬族,與宜州市下峴河的劉三姐壯鄉民族風情游相結合,成為一個旅游區域。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時要加強管理、和引導防止各種追求片面效益,置傳統道德于不顧的行為的發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這樣才能符合廣西的區情和合理開發的要求,以確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揚和保護。

        2、不斷豐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內涵

        現有的游覽方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風情園、劉三姐景觀園、黃姚古鎮等游覽項目都屬于以靜態的游覽為主的項目。這類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使游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有效的保護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但隨著現代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單純觀賞性的游覽式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態。因此動態的、參與性的游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這一類型的游覽方式可以從中親身感受到當地的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悅,大大提高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廣西的各種少數民族節慶豐富多樣,形式各異,有很好的開發基礎,可以在這些基礎上加大開發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慶資源。在此基礎上可以以每個地方的特色為主題,每年注重以一個地方為中心來開展循環的、有重點的推廣每個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從而使民俗旅游充分發揮它的魅力和潛能。

        3、要注意培養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人才

        現代的旅游業以不僅僅是滿足于單純的游玩,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是空前廣闊的,廣西作為一個旅游大省要在旅游業中取得搶占先機就必須強調良性的發展,而人才是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注意人才的培養和相關學科的不斷研究。我們要下大力度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廣西這類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高校,如廣西大學、廣西師大、桂林工學院和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等來開展,這些高校已積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養經驗,特別是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近年來增加了藝術表演、會展旅游、等專業更是充分的體現了這一要求。桂林旅游學院籌備正是適應時代要求的做法,必將大大有利于廣西乃至全國旅游業的發展。

        4、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游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游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借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廣西在民俗旅游的宣傳、推廣、積累一定的經驗。例如:多次參加國內外舉行的旅游說明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旅游博覽會和交易會,這些都從不同的側面對廣西民俗旅游進行了有效的宣傳,在以后還需要繼續不斷加強。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開發

        游客除了對各種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興趣以外,購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們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也是旅游的重要環節,對旅游創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種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均可以作為商品開發。廣西的商品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鄉土色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特色原則和有文化內涵原則,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v觀我區的情況,桂林在這方面的開發得比較成熟,每年的銷售情況也展現出良好的勢頭,值得全區其它地區的學習和借鑒。培養專門的人員對民俗商品進行科學有效開發,在各旅游區可以設立各種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過程的展示,同時可以讓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親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織布、蠟染、和制作各種簡單有趣的手工藝品等。都可以成為旅游商品靈活的銷售方式,同時也可以增加人們的參與性和娛樂性,滿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態。

        6、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科學合理的極大力度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發揚,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時組織有關的專家對民俗旅游資源環境進行評估,科學的規劃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環境保護規劃,把民俗文化環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協調起來。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體的力量,向公眾傳播有關的保護民俗資源的意識,加強民族意識,使少數民族群眾能辨證的對待自身傳統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結語

        總之,我們要在廣西自身民俗資源充分了解和認識的前基礎下對廣西的資源進行有效而又合理的開發,注意處理開發和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用科學的指導方針指導各項開發和利用。力爭與時俱進,百花齊放,使廣西的民俗旅游產品成為拳頭產品,使其持久的散發出它的獨特魅力,為廣西的旅游添上亮麗的一筆,讓更多的人了解廣西,同時讓廣西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廣西統計年鑒2001.廣西南寧統計出版社2002年.

        [2].周作明.《永遠的朝陽-民族旅游研究》.廣東旅游出版社.

        第4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文化空間;文化旅游;空間形態;啟示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1)03-0070-08

        1 引言

        文化旅游在近一個時期的方興未艾,源于制度層面和學術層面的雙重影響。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這標志著發展文化產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進入實施階段;2009年11月,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2009年9月,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出臺了《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把分屬不同領域的兩個產業相提并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為文化旅游創設了濃厚的發展氛圍。另一方面,關于旅游學的研究體系和學科建設一直是近些年旅游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在經過多個視角的解構和重構之后,旅游學的研究體系漸趨復雜,但其主流仍然是“應用導向”和“熱點導向”,旅游經濟學一直處在核心的位置。旅游的社會影響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處于一種游散狀態,旅游文化本體論一直沒有得到確立,其影響是文化旅游研究未能與外部的發展氛圍保持協同。

        空間研究一直是探討目的地社會關系和人文活動的重要領域,空間形態可以較好地反映文化旅游的要素構成和結構關系。由于“空間”常被視作單一的地理學概念,很容易對文化旅游空間的屬性和內涵形成誤導,而文化空間的研究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研究視角和理論體系。借助于文化空間的研究視角,在對文化旅游研究概況進行系統評述的基礎上,建構文化旅游空間形態的分析體系,將有助于厘清文化旅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本文就此作管窺性探索。

        2 文化空間的研究概述

        2.1 文化空間的非物質形態

        “文化空間”本義是指一個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地點。文化空間的形成與特定的歷史場景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受到了政府、社會團體、民族精英、普通社區居民和外來旅游者等多元主體的主導,表現出明顯的非物質特性。文化空間的非物質特性源于“空間”內涵的復雜性。法國都市理論研究人員列斐伏爾等(Lefebvre,et al.)在“空間理論”闡述中,認為空間是通過人類主體的有意識活動而產生,賦予了“空間”以豐富的哲學意義。顯然,空間觀念源自人的實踐,是事物的關聯性、結構性、有序性在人頭腦中的反映,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方式。文化空間表現的是人類世界的空間維度,本身與時間相對稱,即文化空間必須通過時間得以縱向延續和發展。這一時空結構對于“文化”的表現,既是聚集、積淀、傳承以前各個階段城市精神與文化發展的成果,又是在當代特有的“物質條件”與“精神基礎”上創造出的文化模式。因此,文化空間是人和文化存在的重要場所,一定文化空間的形成既依賴于當下的文化創造,更需要從時間的演進中獲得支持和培育。文化空間與時間的耦合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甚至已發展成描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形態的專屬概念。1998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55次大會上,“文化空間”被界定為:“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一個集中舉行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也可定義為一段通常定期舉行特定活動的時間。這一時間和自然空間是因空間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边@些視角多從人類學或社會學的角度,詮釋了文化空間是對傳統的或民間的文化進行有規律性表達的地方或一系列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具備十分鮮明的“生活文化”性質,表現的是特定活動方式和共同文化的形式及氛圍,兼具空間性、時間性和文化性的特點。

        2.2 文化空間的地理學研究

        地理學視角的文化空間是人文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關注的交叉領域,文化區是其主要表現形態。文化區的概念是20世紀初歐美人類學者在地理學者有關文化地理區(cultural geography)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在20世紀20-30年代達到巔峰。美國人類學者博厄斯(Boas)提出了文化區的內涵,認為過去遺存下來的文化特質會展示在當代的空間分布中,透過當代空間所見到的文化特質可以重建一個族群文化的過去歷史。吳文藻認為,巴斯堂(Bastian)提出的“地理省區”開了近代“文化區”概念的先河,區別是“地理省區”可由直覺悟到,而“文化區”主要憑著器物標準的分類切身體驗得來。其后,學術界將文化研究與地理研究相結合,從地理學角度來分析文化現象,這已經有別于傳統的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學側重于從地域的觀點去研究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規律,著重說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樣的人文活動和人文特征,探討其形成過程,揭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并預測其發展變化趨勢。人文地理學視角的文化區,指的是某種文化特征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表現的是人文的空間現象。

        文化區同時也是文化地理學者關注的重要領域,是最能集中體現文化研究的地理特征的內容。20世紀初,美國地理學家索爾(sauer)創立了現代文化地理學,主張地理學應致力于探討人類文化與景觀之間的相互關系。李凡和司徒尚紀認為,城市文化景觀是傳統歷史、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重點,也是文化地理學解讀的對象;文化地理學在做出文化空間格局判斷時,理論基礎多來源于德國哲學家赫德爾(Herder)提倡的文化相對論,進而發展為多元文化論,而多元文化論現已成為文化研究中的一個成熟的理論。文化地理學視域的文化區,也可界定為文化圈或文化地域,是以居住在同一地理區域中不同人群之間相關聯的文化特質為基礎和前提,是文化時間與空間所共同建構的產物,通過空間分布的文化特質重建文化歷史的順序以及不同人群之間的關系。

        2.3 文化空間的形成與影響研究

        關于文化空間特征,周尚意等在研究北京城區文化產業空間分布時,發現了文化產業空間集聚明顯、文化產業內各行業的集聚中心各不相同、文化企業更多地分布在城區北部等空間分布特征并進行了解釋。從空間形態的角度看,文化空間是城市空間架構的高級表現形式,是城市空間架構的文化維度的體現。陳宇光提出,城市文化空間由傳統文化的歷史空間、現實文化的多元化實時空間和未來文 化的伸展空間等三維向度構成。張敏等通過對南京文化戰略及空間效應的系統研究,指出南京文化戰略的實施加劇了城市空間重構,不僅加快城市空間外向拓展,而且通過功能空間置換、特色空間營造和文化產業空間集聚促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轉化。王承旭從文化需求的角度,將城市文化空間統一劃分為基礎型、提升型和標志型三類文化空間,并針對人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及社會文化背景等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活動的策劃及場所感的強化,從文化空間的營造角度揭示文化空間的形成機制見圖。

        3 文化旅游空間研究進展

        3.1 文化旅游空間的形成基礎

        文化是旅游發展中的關鍵要素,對文化旅游的價值認知是建構空間關系的前提。賈祥春認為,文化是旅游活動的主要內容,只有文化介入和溝通的旅游,才能擺脫單純的旅行活動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當地居民對文化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到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他們以合作的態度參與文化旅游發展能夠有效地保護當地特色文化,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但由于“文化”概念比較寬泛,所指各不相同,專家眼中的“文化”往往指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而大眾游客偏好的“文化”是指他們能直接感知與觀看的文化。將大眾旅游中的文化感知與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糅合在一起,將歷史文化價值等同于旅游吸引價值,顯然偏離文化旅游的主旨。

        從旅游消費需求變化的動向上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旅游興趣已轉向于“發現過去”。文化旅游的核心,不僅是獨特文化的展示與體驗,而且是將某種獨特的文化內涵及其品牌符號附著于已經存在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其他旅游產品上,提高其附加值。雖然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旅游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尤其是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存在本質的區分,但基本認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資源、滿足游客文化需求。文化旅游有兩個重要的構成要件,一是強調產品屬性,認為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資源為支撐,旅游者以獲取文化體驗、增智為目的的旅游產品;二是強調旅游者的旅游體驗,認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為實現特殊的文化感受,對旅游資源內涵進行深入體驗,從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種旅游類型。

        因此,對文化旅游的基本屬性可以從時間維度、形式表現、旅游動機和需求市場四個方面來認識(表1)。文化旅游與區域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和傳播過程密切聯系,具有民族性、多樣性、互動性等基本特征。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的互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旅游者在不同的文化區內進行各種不同的經歷,在感受多元化與異域文化的過程中,所接受的多元刺激與圖景將成為個人或其他人旅游動機以及旅游文化傳播的動因,這是文化旅游空間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3.2 文化旅游的空間關系研究

        目前學術界針對文化旅游空間研究的文獻甚少,國外學者多側重于目的地意境空間與游客總體感知之間的關系研究,且多數都與賓館食宿、風景和景觀特色有關。國內少數學者對此方面有所涉獵。李蕾蕾在比較了旅游地理學和文化研究兩個不同視角所建構的兩種不同的海濱旅游空間模式后,指出從文化研究角度探討海濱旅游空間是傳統旅游地理學研究視角的重要補充。曹丹和李小波將斯圖爾特和沃格特(Stewart&Vogt)的經典旅游空間模式應用到四川省歷史文化城鎮的旅游開發中,總結出雙核市場模式和依托型模式兩種新的模式,以及四川旅游在空間結構形成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和解決途徑。滕春惠等從文化構成視角將旅游資源解構為物質的文化景觀、制度與行為的文化風情和意識的文化藝術三個層面,進而由時空組合而成旅游文化區、旅游文化系、旅游文化叢、旅游文化因子等四個層次。黃泰等研究認為,文化是旅游發展的精神內核,空間是旅游存在的載體形式,文化、空間與旅游的互動關聯系統則是旅游開發與組織調控的基本對象(圖3)。翟文燕等采用地域“景觀基因”的理念,以古城西安作為研究對象,對西安古城格局、標志性建筑物、傳統民居進行分析,揭示了西安文化空間認知結構的特點,即城市建筑文化空間布局深受“風水”文化因子的影響、城市布局中軸對稱的特點明顯、古城建筑風格的地域文化構成受皇家文化和黃土文化兩種景觀基因影響等三個方面。

        文化遺產和民俗旅游空間是相對集中的研究領域,帕克(Baker)運用“刺激――組織――回應”(SOR)量表建立了一個概念模型,以此來描述諸多元素如何在一個空間環境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馬克等(Mark,et a1.)在研究文化遺產旅游吸引物時提出了意境空間的概念,其可以影響游客評價或重游的感受和意象,管理者可以將其作為一種實際方法來傳遞意象、表達態度或幫助喚回現存的積極態度,使其成為營銷和促銷的工具。王德剛和田蕓有針對性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化”傳承模式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舞臺化生存景區旅游模式”和“生活化生存――社區旅游模式”兩種空間模式。謝明禮分析了民間信仰文化旅游資源的空間差異及開發問題,指出“大分散,小集中”,“中心擴散式分布”是典型的空間分布特征。庫瑞和陳鋒儀研究指出,民俗文化旅游空間構成的“三要素”是指民俗魅力、民俗環境和民俗氣氛,只有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人、物、景三者緊密相連,方可使民俗氣氛達到最佳程度。

        4 相關研究述評

        4.1 文化旅游研究的不足制約了空間關系的探討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提升旅游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研究對豐富旅游地理與文化地理的理論內涵,提升區域旅游競爭力,促進區域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因而是旅游地理研究的熱點課題和重要方向。但目前國內對文化旅游的研究相對不足,基本上還停留在淺層次的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屬性和類別探討上,系統的、理論性的研究非常缺乏,經常將文化旅游混同于“旅游文化”。無論是把文化旅游當成一種設計產品的思路的觀點,還是將其主張類似于“民俗旅游”的觀點都缺乏理論性的定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文化旅游的空間關系研究。

        4.2 文化空間的研究范式拓展了文化旅游空間的研究視野

        文化空間是旅游空間的重要載體和基礎,已有研究集中于文化空間的“非物質形態”和“地理空間狀態”兩個層面。“非物質形態”的文化空間已經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表述和界定,而人文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視角的文化空間則更多關注空間結構要素,將族群和社區的文化特質和空間關系作為研究主線。這一研究范式拓展了文化旅游空間的研究視野,但由于兩者尚缺乏有機銜接的渠道和機制,旅游事項所體現出的文化空間現象尚未得到科學的詮釋。旅游地一般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多元化文化體系,能夠承載地域文化特色,如民俗文化、休閑文化、商業文化與藝術文化等,這是文化旅游空間的物質 載體,融“非物質”與“物質”文化于一體。在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礎上,依據旅游地的資源特色與地域背景進行審慎的選擇,應探討如何通過“深化”、“擴展”、“移植”等多樣化手法形成漸趨完整的文化旅游空間結構。

        4.3 研究文化旅游空間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尚未得到重視

        針對文化旅游空間的專門性研究很少,將旅游空間結構與地方文化元素進行嫁接,或者將旅游資源及空間分布進行文化解構是兩類常見的研究手法。研究視角和內涵的缺乏一方面表現為少量模式化、同質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化旅游空間的研究意義和價值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與文化要素作為地區競爭的軟實力、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的現實背景存在很大偏差。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是旅游活動的對象物――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管理問題,以及文化旅游活動的特點、管理體制、文化旅游市場的需求特征等問題。產品開發和市場形象更能凸顯空間的概念,以旅游文化圈為載體的資源體系是文化旅游空間架構和關系優化的基礎。旅游地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旅游資源,資源價值的開發既需要科學的轉化機制來挖掘和表現文化的精華,以經營旅游業的手段來經營文化,并能全方位地展示和弘揚文化精品,同時,更需要將文化的空間概念和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的旅游競爭力。具備豐富文化內涵的地方旅游產業和空間關系,容易使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豐滿,這也是旅游地理學亟待加強的研究領域。

        5 文化旅游空間形態的分析框架及研究啟示

        從表現形式上看,空間本身是多樣的、多元的,可以籠統地概括為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兩種,物理空間指實體所限定的空間存在,具有明確的空間表象或空間載體;而心理空間指人與物之間的心理聯系和感性參與。按照此種分類方法,文化旅游表現出三個層面的空間形態:

        其一,文化旅游空間的物質維度。物質層是構成文化旅游空間“點”和“線”的單元,既包括業已形成的、客觀存在的、依靠歷史積淀和人文傳承的有待于組合旅游空間的“材料”,并賦予目的地文化旅游提供方以情感和體驗的組合,這是創設文化旅游空間的基礎素材,是文化旅游空間形態的主要節點,同時還包括公共文化事業的旅游資源群,以及立足于物質形態的區域文化景觀。側重于傳播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觀無論是延續傳統還是人為造設,其特點都是已經固化的、可以明確感知的、具有很強旅游功能的文化資源,將節點資源有機串聯,以“點”成“線”,聯動發展。物質維度是文化旅游空間的初級表現形式,是最容易被識別和感知的文化旅游形態,其中尤以物質形態的文化旅游資源為代表,資源的價值等級、開發條件和營銷能力等往往關系到旅游目的地旅游業的發展成效。

        其二,文化旅游空間的時間維度。時間向度主要從縱向剖面的角度密切文化資源的原始組合與欣賞者的聯系,盡管在形態表現上與物質維度有一定的交叉,但時間維度本身是動態的發展階段。從欣賞的角度考量目的地文化旅游遺產賦存及開發狀況,需要從尊重歷史、觀照現實、惠澤未來的角度,審視文化遺存的生存與發展問題,目前學界和社會關注較多的是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態。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加大了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國務院自1961年起公布了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正在篩選中。自2006年起,文化部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得到公認的文化旅游資源相比,表現時間斷面的文化旅游空間,需要給市場一個認知和熟稔的過程,除了兼具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的少數資源,眾多歷史文化資源需要在效益訴求與文化保護兩者間處理好關系。當然,資源綜合效益的放大需要科學的渠道和機制,將現代展示手段和表現方式進行有機結合,例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圍繞富有地域特色的優勢文化元,建設符合現代社會旅游需求的主題性文化產業園和主題公園等,借以呈現或維護時間維度的文化旅游空間。文化旅游的欣賞者對目的地文化遺存的體驗與感受往往超越知名景點景區的范圍,需要從時間剖面的角度全景展現目的地的文化沿革和獨特的文化生態。

        其三,文化旅游空間的區域維度。其主要體現在基于地脈、文脈形成的目的地文化意象方面。對意象空間的感知,尤其是應和了心理空間和經驗空間的獨特文化意象,往往是旅游者出行的重要驅動力。無論是區域性的江南意象、三峽意象等概念,還是古都意象、皇城意象、古村落意象等城市或地區的形象概念,盡管促成意象概念的動因和因素復雜,但文化傳承與演化無疑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诼糜蔚匾庀蟮奈幕瘏^劃與文脈整合,旨在搏取和強化區域的競爭優勢,關鍵是要處理好各類特色文化元的相互關系,確立特色文化元的最佳組合體系。因而,目的地的文化意象多帶有很強的指向性和排他性,超越了傳統的旅游資源的概念范疇,一些無景點式的旅游方式體現的是旅游者個體情感的傾情融入,這種情感交融的旅游體驗既促進了主客體文化的交流,也進一步豐富和擴展了旅游地的文化空間。此種對文化旅游體驗的深層次挖掘,在一種漸變的狀態中形成了文化旅游空間形態的立體架構。

        圍繞文化旅游的三層空間要素,筆者建構了從文化旅游要素系統到文化旅游空間形態的演化路徑及結構關系,從物質維度、時間維度到區域維度是一個逐步遞進的從屬關系,而在資源開發利用、整合路徑以及評價指標上同樣也表現出了遞進結構,最終的效用體現在文化旅游空間是一類特殊的空間形態,經歷了從感知性和可達性到功能性和創造性,進而發展至指向性和排他性的演化和提升的過程。

        結合上述框架,當前有下述問題值得深入探究:如何將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旅游形態來開展專門研究?文化旅游是旅游市場結構優化的產物,還是一直伴隨著旅游市場發展與繁榮的重要構成部分?如何對文化旅游的價值進行測度?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與等級如何劃分和評價?在各地日益重視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下,文化旅游如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整合各類資源,去更好地體現文化旅游對旅游業和地方文化的雙重反哺作用?如何實施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文化旅游空間是否也存在“同構”問題,相同或相似文化資源如何進行區域旅游的協同開發?等等。此類問題具體到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文化旅游的地域特征及旅游文化的價值測度研究、區域旅游發展的文化驅動機制研究、文化旅游空間的管治與協同發展研究等。

        6 結語

        第5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旅游文化產業;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表達;扶風縣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1005

        1 引言

        隨著游客從單純的追尋游山玩水和游覽文物古跡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轉變,在得到樂趣的同時開闊視野與增長知識。主題公園即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而建造的一種具有創意性游園線索和策劃性活動方式的現代旅游目的地形態。它以風俗文化為基礎展開,突出其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個性,盡可能地把這種文化與景觀、演義和展示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讓游客參與其中,真實地感受這種文化內涵的魅力[1]。而日漸增多的主題公園,其競爭將集中在文化內涵的選擇(主題定位)、表達(產品設計)及其擴充(活動策劃)3個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題中對文化的復制、陳列,從而塑造以園林環境和文化傳播為載體的特色文化休閑空間,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增加城鎮認知度,最終有效的起到城鎮文化宣傳的作用。其景觀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觀都應建立在文化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以保證所在城鎮發展的和諧[3]。

        2 主題公園景觀表達存在的意義及出現的問題

        相對于人類在社會上的外在活動,精神生活是人類內在創造、傳遞和體驗精神價值的內在活動,民俗作為代表民眾群體的精神意愿,展現這類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態,呈現精神生活的獨特風景線。所以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應從宏觀、局部細節,組成了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以地形地貌為骨架、水系為血脈、植物為毛發;以場所空間為具有各種功能的器官;以景觀環境為組成肌體的細胞組織;為游客營造出“安居”的田園環境、“安身”的場所空間和“安心”的吃住環境[4]。

        而其景觀表達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是可利用的資源有形的少而無形的多,許多文化資源只能在文字與神思想象中獲得;二是現存有形的文化資源非常有限,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顯得尤其稀缺。這就需要開發建設者加以補充詮釋使之神動,從而與游客產生共鳴。不同的文化資源有不同的特點,因而需要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將那些無形的文化資源,通過語言文字、圖像、實物、雕塑、音樂戲曲、民俗活動以及現代信息媒體等多重形式表達出來,以求真正達到寓無形于有形、變形定為神動的效果[5],顯然成為規劃設計者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3 研究地域簡況

        扶風因“扶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發祥地、佛教古剎法門寺所在地,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和“佛骨圣地”的美譽。

        3.1 自然地貌氣候

        扶風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寶雞市的東大門,縣域地勢北高南低,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黃土臺塬和渭河階地等4個明顯的地貌地形單元,自北而南呈梯狀跌落。海拔最高1579 m,最低438 m。 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春季氣溫迅速回升,降水明顯增多,多寒潮、霜凍、大風等;夏季天氣炎熱,多雷陣雨和大風,常發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氣候寒冷且干燥,雨雪稀少。扶風氣候基本特點:四季分明,冬長秋短,光熱豐富,雨熱相伴,雨量較少以及夏熱冬寒流。

        3.2 社會人文條件

        扶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周文化、漢唐文化與佛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東漢時期“班馬耿竇”四大名門望族(史學家班彪、班固,伏波將軍馬援,耿家列侯耿m,竇家安豐侯竇融、大將軍竇滔)功卓國家。境內現存文物保護點362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點18處,尤以法門寺和周原遺址享譽海內外,佛指舍利被譽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跡,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譽為海內三寶、國之重器。自 2009年法門寺文化景區對外開放以來,扶風縣相繼形成了以法門寺佛文化景區為核心,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館、關中風情園、西府古鎮、鼎盛西府、城隍廟、美陽村和寶塔村等為骨架的旅游景點體系。

        3.3 旅游文化新區

        扶風縣分為3個區域,法門寺文化景區、老城區和新城區。旅游文化產業新區為扶風縣城新區重要的組成部分,位于七星河以東、法湯高速公路以西,是縣城區與法門寺文化景區空間聯系的重要區域與功能紐帶。作為法門寺文化景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及空間拓展腹地,是實施扶風跨越發展戰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產業轉型、提升城市職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區域[6]。從 2012年開始,通過創建省級旅游示范縣工作,按照高標準建設、大項目帶動,充分挖掘縣域文化資源特色,積極提升景區標準,壯大旅游產業,延伸旅游產業鏈,加強文物保護利用,以法門寺文化景區為龍頭的扶風旅游再次實現了歷史性飛躍[7],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貿、特色加工業為主導,融人文及生態于一體的國家文化旅游名城。

        4 民俗文化梳理

        4.1 地域農耕文化標志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營造、創造以及演變的結果。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及人們利用、改造環境,建設人類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就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僅包括獨特的自然地理狀況,更包含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所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8]。其表現形式也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包含了從農業生產、生活、生態的各個層面,反映了不同時期鄉村文明建設的成果。將地域農耕文化的特質融入主題公園的營造之中,蘊含著文化認同感和場所精神的符號就會成為主題景觀的標志,農耕標志性景觀的營造,要利用當地鄉土材料來制作構筑物和景觀小品,設計題材可以從本地歷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選取。一是具有物化的體驗性,如小吃品嘗、秦腔觀賞、特產購買和田園耕作活動等;二是習俗上的參與性,如節慶活動、方言故事競賽競技參與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如在主題公園游覽過程中,游客對當地居民的群體特性的各種感受,從而使游客從整體上了解關中西府民俗的傳統文化。這就需要將地域文化的內涵通過物質載體實現物態化與通俗化,使游客在游賞中輕松地感受得到樂趣[9]。

        4.2 西府民俗文化開發

        西府地區由于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是人類生息的理想之地。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這里積淀了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規范、維系和調節功能的民俗文化為最,具有雙重價值。其文化價值主要有觀賞愉悅、游戲娛樂、歷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經濟價值是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而逐步顯現出來的,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兩個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應借鑒外地開發、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梢酝ㄟ^民俗文化街區和建立生態博物景點,讓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原始面貌,滿足人們對文化的“本性追求”。還可以通過主題公園形式,將民俗文化資源進行“異地移值”,既有利于其宣傳和交流,被更多、更廣泛的人們所認識和了解;又有利于將民俗資源進行“集約化”開發,實現民俗旅游的“工廠化”生產和經營。關中風情園就是把關中的民房建筑、風味小吃、手工作坊和農家風情集于一體,既保留了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又具有時代氣息[10]。

        4.3 民俗植物文化景觀

        植物造景及其多樣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為主題公園環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綠色,使公園內硬質景觀環境活潑柔美、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產生顯著的綠色景觀效應。同時,其顏色、質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變化,可產生迥異的景觀。關中風情園栽植植物110余種,以銀杏、國槐、垂柳、榆樹等鄉土樹種為基調樹種,輔以民間常見的果樹,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題,同時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統一,達到了季相景觀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內涵,富有詩情化畫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觀元素應相協調統一,主次分明,才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和空間藝術效果[11]。

        5 宏觀空間布局

        對地域文化的使用應結合城鎮規劃,在城鎮景觀改建、新建的過程中進行整體布局,使城鎮不同區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既交相呼應,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該城鎮地域文化的全部內容。作為城鎮東門戶存在的主題公園,可綜合使用本地區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內容,使外來游客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了解城鎮的特色。并在較大型的景觀環境中能通過秦腔、自樂班等演出形式的編排,更生動得再現某些歷史事件、當地的生活民俗等,讓人們在觀看、互動體驗的過程中,通過視、聽、觸等綜合感官,更輕松、生動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 規則軸線式?西府古鎮與鼎盛西府

        5.1.1 西府古鎮

        占地10 hm2,269個院落,1861間房屋,建筑面積8萬m2。依照漢唐市井的總體布局,以四方磚臺上的二層攢尖頂市樓(財神大殿)為構圖中心,以4個亭樓為內圈拱衛,以青磚城墻四角的角樓為外圈拱衛;南部依次為朱雀門、三開間卷棚頂戲花樓、4組單孔石拱橋、歷史文化體驗場和財神雕像,北部為玄武街、臥置石和青磚木構玄武闕門;東西分別為鐘樓街、青石照壁、鐘樓(青磚臺上三開間廡殿頂)、東門和鼓樓街、青石照壁、鼓樓、西門(青磚幻牛。十字街將古鎮劃分為休閑、飲食、購物和文化體驗4個功能區,并分別內設東漢時期的四大家族府?。R府、班府、竇府、耿府);以漢磚青石鋪地,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以農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樹點綴,以百首辭漢賦文化景墻為內庭背景,以古槐樹陣為背景,形成集民俗飲食、漢唐文化、影視拍攝、休閑購物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漢唐古鎮。

        5.1.2 鼎盛西府

        以開敞式錐臺形二龍戲珠南大門為序曲,以矩形水池噴泉及其3組青龍石拱橋為觀賞點,以青石圖案鋪地為軸線基調,以對稱式布局的4組黑色花崗巖花壇和8組青石鼎(四方四圓)為內圈主景,以行植國槐、皂莢大樹為外圈夾景;以對稱式父辛爵和鳳絞爵流泉為陪襯,以方鼎型音樂(影視)城為構圖中心,南面以鼎盛中華豎匾點題,北面以鼎盛西府豎匾點題,四周底部以龍柏、金邊黃楊、石楠球、紫荊和紫薇花壇群組為鋪墊;以四周高低錯落的仿古青磚門面房(2F、3F、5F,2+3F)為經營中心,以單(雙)懸臂青銅廣場燈為點綴,北側以開敞式錐臺形二龍戲珠北大門為結尾,東以青磚子母闕大門與西府古鎮貫通,形成氣勢恢宏、主題鮮明的演藝活動中心。

        5.2 錯落庭院式?國風民俗休閑園

        國風民俗休閑園又名國風三千坊,占地9.2 hm2,建筑面積16萬m2。以溫泉為特色,按照錯落有致、自然順暢的布局形式,自由分割、多面臨街,構筑百變靈動空間,分為溫泉酒店區、溫泉泡湯區、民俗休閑區、文化體驗區和中央商業區5大區域。以笑容滿面的大肚彌勒佛坐像和憨態可掬的兒童嬉戲蓮花噴泉為引景,以回字形宴會大廳為起景,以樂泉客棧和酒店配套商業樓為兩翼,以隱泉別院和天泉靜苑為高檔洗浴經營活動中心,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溫泉泡湯區為景觀休閑活動娛樂中心,以曲折回環的美食街區為平民休閑活動展示中心,以新都匯中央商城為購物休閑中心,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關中民俗圓雕系列為景觀陪襯;匯聚星級酒店、御湯溫泉、文化體驗、工藝作坊、古玩字畫、特色餐飲、民俗休閑、健身養生等8大功能,旨在提升游客觀賞旅游的體驗感,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體驗消費天堂。

        5.3 綜合田園式?關中風情園

        關中風情園占地13.3 hm2,建筑面積6萬多m2,餐位700個,床位420張,是陜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把關中的民房建筑、風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農家風情融為一體。以三開間歇山頂南門為主入口,以二層仿古迎賓樓為引景,以3組八字形九龍壁為啟景,以四合院式貴賓樓(園中園)為亮點,以自然回環的風情湖為中心串聯空間,以環湖兩側的關中名人府邸和別墅群落為經營特色主景,以扶風會堂、君悅樓和公寓樓為錯落漸升的構圖中心,以農業生態觀光園為活動背景,以翠華門四合院餐飲和關中戲樓為休閑活動中心,以風情商業街和手工作坊街為兩翼;以風情湖東西兩側的四角攢尖亭中的吉祥鐘和平安鼓為文化脈絡,以八角重檐攢尖頂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為景觀構圖中心,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島六角單檐馬車亭為陪襯,以十二生肖雕塑為點綴,以三開間卷棚頂西門接通西府古鎮;真實地展示了關中地區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的生活場景,讓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能夠親切地感受到關中民風、民情的純樸厚道,成為一個集吃住、娛樂、休閑、觀光、農業示范、特色手工藝品展銷、糧食深加工、養殖于一體的現代化園林式酒店。

        6 微觀細節表達

        獨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既能滿足人們對異質文化神秘性的需求,又使受眾在景觀場所空間的交換過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滿足。這就要充分考慮民俗文化景觀造型的特色性,把神秘的地域風情、民俗場景、民間信仰和飲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題公園景觀的建構中,通過引借、夸張和轉換等表達形式,給人們產生視覺上的新鮮感和獵奇心理。并在這個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注重城鎮景觀營造的多樣性和生態性,從而獲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 功能優先?環境同步

        (1)西府古鎮主體設置為二層三開間硬山頂門面房,用于各種民俗文化經營性活動。之所以能讓游客流連,一是在古鎮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以碌碌標注樹齡、編號,并與常綠花壇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廣場兩邊栽植關中四大金剛(椿、榆、楸、槐)和皂莢、柿樹等古木大樹,才讓古鎮充滿生機。

        (2)國風民俗休閑園從外觀看以高低錯落的建筑群為主體,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內部,才能感受藏綠于內部天井的景觀魅力。以龍頭壁泉為引景,以三級平臺廣場為休閑區域,以錯落的花壇組為主景,以對植的玉蘭、桂花為點題,以圓門花窗式景墻為特色,以竹林為背景,形成中式經典景觀環境。

        (3)關中風情園以錯落有致排布的10座關中名人府邸和四棟別墅(4F)為最大特色,游人之所以樂意吃住期間,不僅是因為有自然回環的風情湖,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農業生態觀光園,成片的五谷莊稼、果樹花卉、中草藥,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雞狗,營造的這種農家田園氛圍極其重要。

        6.2 地域景觀?繁簡同構

        (1)碌碌、碾盤、柱石、門墩、上馬石、栓馬樁等在過去農村常見的石材,一旦數量成百上千,并且有規律的擺放,就成為西府古鎮農具實物景觀的最大特色。

        (2)鼎盛西府的音樂影視城,以青銅方鼎為原形,抽象提取鼎的各種元素,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觀,一層作為周文化展覽大廳,二層至三層為演藝大廳,能夠滿1000人同時觀演,四層為放映大廳,五層至八層為休閑娛樂區,設餐廳、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九層至十層為辦公區域。并以四方四圓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崗巖爵來陪襯,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建筑景觀。

        (3)國風民俗休閑園的佛像與兒童圓雕系列景觀:一是兒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和精進系列,三是大肚彌勒佛的或盤腿坐或迎面立,四是小孩童與彌勒佛的嬉鬧場景,個個耐人尋味。

        (4)關中風情園的八角重檐八卦亭,六級圓臺按顏色和階梯分別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節氣,成為農耕民俗的綜合展示景觀;民俗博物館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書畫和名人名園分別展示。

        (5)西府古鎮和關中風情園的墻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觀化,不管是噴繪的民諺、方言,還是龍福書法系列,或是圖文并茂的淺浮雕漢辭賦百首,還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風名人系列,繁簡共同構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

        6.3 演藝展示?現場加工

        (1)西府古鎮戲花樓的設置,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臺;鼎盛西府仿鼎音樂影視城的呈現,讓周樂的天籟之音更名副其實;并分別成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動中心。游客到此可著漢服、用漢幣、住漢唐四合小院、賞漢代名人奇事,既能重溫漢唐的市井風貌,又能感受到西府獨特的民俗風情。

        (2)國風民俗休閑園在濃郁的佛文化氛圍之中,以清靜之心,在天泉、樂泉和隱泉之中泡湯,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禮儀的“佛溫泉”主題溫泉、露天皇家養生泡湯、特色SPA等多種主題概念,感受那千年禪意與愜意溫泉帶來的心靈寧靜,讓健身養生成為一種漢唐文化的體驗和周禮民俗風情的展示。

        (3)關中風情園的特色美食作坊,在帶有回廊的廂房中行進,通過花窗透過玻璃,觀看穿著大紅花襖的農家婦女和光幫漢子,加工功夫鍋盔、手工掛面和農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過程,成為尋找遺失基因的現場景觀。

        (4)國風民俗休閑園的特色小吃一條街和關中風情園的風情商業街,讓旗花面、驢打滾、搟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軒)、五谷養生(坊)成為一道亮麗的視角盛宴。

        7 結語

        城鎮發展的本質在于尋求和建設最為理想、最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態,營造與自然最為和諧的“一方水土”人居環境。先進生產力是城鎮發展的生命線,文化是城鎮發展的社會方向和人民生活內涵,民俗特色是城鎮發展的靈魂[14]。作為城鎮建設靈魂的主題公園:①要符合現代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要求,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體現,應多注重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把現場的地理環境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營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環境[15]。②打造當地居民與外來游客參與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動的平臺,融合地方自然特色與當地居民生活環境,激發居民和非物質文化傳承者對行為文化創新發展的動力,增強非物質文化元素對游客的吸引力。③民俗文化賦予主題公園以精神價值和情感內涵,從而使其具有了獨特的性格和鮮活的形象,應吸收文化的精華、領悟其精神,把設計與保護民俗文化的情感融匯,對民俗文化的元素符號進一步推敲、研究、提煉、抽象概括,將民俗文化的真正含義延續到當代設計中,開創主題景觀設計的新時代。

        總之,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景觀表達:一是依托農林水牧進行種植、養殖,營造自然清新、有機循環的生態環境,此乃前提;二是通過實物、雕塑、建筑裝飾、景觀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種形式,將民俗文化盡可能形象地表達出來,此乃基礎;三是對廣泛的民俗文化內容進行篩選,選擇適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內涵,并進行深度挖掘,此乃核心;四是農耕過程、加工制作盡可能現場實作,演藝形式盡可能豐富多彩,以能讓游客自覺參與最好,此乃關鍵;五是通過生態環境、旅游景觀、文化內涵和展示演義,與游客在某一環節產生共鳴,從而接受認可,并在以后有機會時付諸行動,此乃目的。

        參考文獻:

        [1]李 瓊.論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3(12):21~23.

        [2]馬 勇,王春雷.現代主題公園競爭焦點與創新對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

        [3]韓 敏,段淵古.城市文化主題公園景觀設計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6):310~316.

        [4]黃家平,肖大威.歷史文化村鎮景觀環境層次探析[J].中國園林,2012(2):58~62.

        [5]譚成文,楊開忠,彭朝暉.論古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以洛陽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1,16(2):82~85,21.

        [6]吳黨社,石 鳳,李聰穎.扶風旅游文化產業新區步行網絡系統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6):876~881.

        [7]元德洲,康明樂.創新驅動精準發力 扶風旅游在三秦大地崛起[N].中國旅游報,2015-04-22.

        [8]閻如山,王 敏.地域文化對現代城市視覺形象設計的啟示[J].藝術與設計,2009(12):31~33.

        [9]曹 洋,徐 峰.地域文化特征在農業觀光景觀營造中的表達[J].現代園林,2013(2):8~14.

        [10]霍彥儒.西府民俗文化資源的價值與開發利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5(4):73~77.

        [11]許 勇,牛立新,劉素珍.陜西關中民俗主題公園植物景觀初探[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22(3):215~218.

        [12]劉佳妮.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中運用現狀及表現趨勢:以浙江省湖州市為例[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6(3):96~102.

        [13]周小甜.街區景觀建構中民俗文化的價值體現與表達[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5,27(4):287~291.

        [14]張曉晨.從扶風縣城鎮建設的實踐看西部城鎮化發展之價值取向:兼論扶風縣小城鎮建設[J].新西部,2008(16):10~12,4.

        [15]劉 宇,樊麗華.基于民俗文化的農業生態園景觀設計:以宿遷西楚莊園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43(1):11~14.

        第6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學目標;課程設計

        一.課程概況

        (一)課程的性質

        《中國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導游證考試中作為導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吨袊袼孜幕氛n程是一門涉及歷史、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廣闊領域的綜合學科,它兼具歷史性、民族性、社會性。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極強的、邊緣交叉的人文學科。

        (二)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本課程主要任務是旨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古樸淳厚、瑰麗多彩的中國民俗風情,進一步認識到民俗風情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強烈的旅游吸引力。對學生而言,掌握多彩多姿的民俗風情旅游的內容和特點,能夠更加了解我們的國家,開闊知識面,更好地為游客服務,提高服務質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與旅游的關系、中國民族概況,掌握中國部分民族的民俗風情。

        2.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熟練運用所學的民俗文化知識接待各民族的游客,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向其提供個性化的導游服務;能運用所學知識,初步設計出民俗旅游產品。

        3.素質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初步具備以下素質:熱愛祖國,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

        二.課程改革情況

        (一)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方面,一是通過到旅游企業調研,征求聽取行業一線管理人員對教學內容的意見,結合專業實際,在教學上體現出來;二是以及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到旅行社學習,跟蹤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并在教學中加以指導,使學生能掌握最新最實用的技能,實現和工作崗位的對接。三是通過對畢業實習生座談會調查得知,了解學生實際工作狀況。

        通過以上的方式,在在教學內容上更多考慮到職業崗位方面的需求,包括學生在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重新選取符合旅游專業實際新的教學內容。在設計思路上基于基層管理人員的需求,采用將該課程內容分為三大模塊,對內容重新整合。

        (二)課程設計思路的調整

        高職高專課程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因此在授課時將注重 “理論+實踐”的教學改革過程。在總結積累之前課程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從內容設計到組織形式,努力探索,按照本課程教學目標,積極調整課程設計思路,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

        課程采用了“四環節”模式

        1.課堂講授:校內教室中以講座的形式講授課程內容,穿插組織提問、答疑、討論、辯論、學生講解和演示等互動式教學活動。

        2.現場操作:就某個民俗現象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準備工作進行現場操作。

        3.分組調查:布置課題,要求學生以分組的形式找出相關資料并做成課件,并將課外調查的內容與課堂講授的內容相結合。

        4.民俗景區模擬導游

        實地考察一個旅游民俗文化景區,對整個旅游民俗文化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中國民俗文化》課程以帶團導游為案例組織教學,課程教學方法符合“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根據《中國民俗文化》課程的特點,以導游模擬實訓室和當地的旅游景區為教學現場,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現場教學法。課堂教學中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使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印象、鞏固學習效果。

        1.現場教學法

        導游模擬實訓室是主要教學現場。現場教學法是知識的再現,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知識。分兩個步驟:一是教師的演示,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明白民俗事象;二是學生的實際操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做的目的是加深鞏固學過的知識。實際操作分單個操作和分小組操作。操作之后小組展開互查互評,寫出操作報告或體會。

        跟團實習是的第二個教學現場。爭取與當地的一些旅行社簽訂協議,選擇汽車為交通工具旅游團,讓學生跟團實習導游,進行真槍實彈的實習演練。進入角色前,老師布置作業;實習結束后,旅行社和老師共同對他們進行評價。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分為案例導入法和案例分析法。案例導入法就是以案例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切入新的知識。案例分析法是針對知識點列舉案例,由學生討論、評議,教師歸納??梢韵扔山處熛冉o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故事”然后由每位學生認真地研讀相關的材料,再與自己所在的小組進行交流和討論,最后由各組提交對問題的解決方案?;蛘呔湍骋粋€民族的案例,規定學生在課后查找、收集相關資料、文獻信息等,指導學生在實驗課上利用多媒體手段,以小講座、演講等形式進行旅游文化知識的實踐運用,分析解決有關問題。案例教學法的目的是舉一反三,讓學生能觸類旁通。

        3.項目教學法

        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和知識要素來設計實訓項目,實訓項目力求切實可行,具備可操作性、科學合理性、有代表性。項目設計選取當地特色及地方文化作為載體,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本課程的特點來進行課程安排和設計;并采用分總式的教學方式,由點及面,從小到大,由小項目來帶動整個章節的學習,最后通過一個綜合項目對全部的文化知識強化。通過項目安排讓學生參與,從感到知識不足,渴望了解,至找資料,再至認證,最后掌握知識,最終通過項目訓練提高能力。

        4.討論式教學法

        在講解各類民俗事象的性質、特征以及形成原因這類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時,我們主要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基本程序是:學生看書,老師給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闡述觀點――學生辯論(持不同觀點)――教師歸納總結。討論式教學避免了老師一個人灌知識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導游創作講解某一民族導游詞進行討論在討論式教學中,對于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方面的意見。

        5.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一種深層次的教學。探究式教學的基本程序是:選擇民俗事象――找出疑點――查找資料――分析討論――釋疑。在民俗文化中,有許多迷信的東西,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明確了什么是該繼承和發揚的,什么是要拋棄的,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課程采用“駕證式”考核,在成績表中反映兩個成績即理論總評成績和實踐技能考核成績。主要考核項目有

        1.民俗旅游產品設計。

        考核學生是否具有熟練運用所學的民俗文化知識,在接待中做到尊重各民族游客的風俗習慣,并向其提供良好的個性化導游服務的能力。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選擇任一少數民族。設計一條從家鄉出發去該少數民族的旅游行程。

        2.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分析。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考核學生能否順利掌握本學科的學習重點,并能初步運用相關理論去分析解剖實踐中的相應問題。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選擇任一少數民族。分析歸納與總結該民族的民族飲食文化結構及特點。

        三.課程改革成果

        (一)實用性強

        民俗文化是學生考取全國導游證和省景點導游員必考的理論內容之一,通過課堂學習,強化了學生對考證內容的熟悉。

        (二)技能大賽發光發熱。

        在參加省乃至全國導游技能大賽,除了考試的理論內容與民俗相掛鉤外,在學生的才藝表演上,民俗文化也功不可沒。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本課程完全實現在多媒體教室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堂教學。主講教師不僅要靈活運用網絡技術、網絡資源,自制課件開展民俗文化課程的教學活動。同時,還應指導學生自制學習課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舒惠芳. 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第7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民宿旅游在歐洲由來已久,在臺灣地區更是作為一種特色旅游資源吸引著游客,在我國發展較早的成都、蘇州等地區也有一定的規模,而剛剛起步的中原民宿旅游業,勢必要走一條屬于自己的突圍之路才能健康長久發展。

        一、民宿由來及概念

        1.歷史由來。學者們通常認為民宿旅游起源于二戰后鄉村旅游爆發式增長的英國,英語中叫“B&B” (Breakfast and Bed),顧名思義它只提供給鄉村游客住宿和早餐服務。而漢語中民宿一詞直接來源于日本,20世紀60年代,以整個日本旅游業的興盛為支撐,其民宿業逐漸發展并流行。80年代,民宿由日本傳入臺灣,在臺灣迅速發展、成熟,中國大陸民宿旅游的概念和模式也是多仿照臺灣地區而來。

        2.當代地位。大的民宿業是由家庭旅館和農家樂逐漸發展而來,且又不完全同于后者。近幾年共享經濟如潮水般涌向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民宿也有了新的身份,如同網約車于出租車一樣,是對旅館和農家樂的補充和發展。民宿與家庭旅館和農家樂的區別在于,前者一般要求利用現有住房,并有經營面積的限制,后者沒有;前者往往在風景秀麗的偏遠地區,而后者往往在中心城市的周邊,交通要塞之處;前者往往是為了發展農村、節約資源為目的,而后者往往只是純粹的商業目的。

        3.民宿旅游。筆者認為新時代下,民宿旅游的概念是:以共享經濟為大背景,為避免過多的商業旅館建設的浪費,利用現有的民房給旅客提供住宿和其他的旅游服務,從而達到節約資源、帶動旅游和提高農民收入三重目標。

        二、中原民宿旅游業現狀

        2015年河南省旅游收入5035億元,旅游人數5.18億人次,均位于我國第六位,說明河南省旅游業有一定基礎,但距離旅游發達省份還有很大差距。

        在中原地區整體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各地的鄉村旅游也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起來。其地理位置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附近,開發模式主要有采摘園為主的休閑農莊、果園魚塘為主的農家樂和觀光為主的特色鄉村,其經營市場初具規模且尚有巨大的開發潛力。但是中原地區的民宿旅游業發展相對滯后,目前該地區沒有相關的正式法律法規出臺,一些民宿統計數據顯示該地區的民宿經營者數量很少。從上可知,中原地區民宿業已具有較好的硬件基礎,只要再具備一些必要的軟件基礎就會在未來幾年內快速成長起來,為當地社會和經濟帶來可觀的效益。

        三、中原民宿旅游業的前景探析

        中原民宿發展潛力巨大,但須在分析其發展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基礎上探討其前景。

        1.硬性條件方面。好的一面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原地區經濟總量位于全國前五,人口眾多,僅中原地區就為當地民宿旅游業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客源市場;本地區的傳統旅游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在節假日期間已經達到人滿為患的程度,為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分流契機;當地農業種植面積大,種植歷史源遠流長,相較于其他地區有著更深厚的農業基礎和更強的農村氣息。不好的一面是,從旅游客源地來說,中原地區人口基數大,人均收入低,旅游業呈現就近出行、人均旅游次數少、單次旅游時間短、消費低特點,所以對民宿的硬性需求小;從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來說,中原地區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資源較多,而具有直觀感受的特色的旅游資源很少,這樣的旅游資源更容易吸引到文化素養較高的小眾群體,雖然其吸引力更具有持久性,但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興趣;從民宿改造所需要的資金來看,若是直接引入外部資金,或是采取托管給外來公司的方式,雖然解決了暫時的資金問題,但最終民宿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會流向當地農民。

        2.軟性條件方面。好的一面是,中原地區農民有著憨厚、好客的優點,他們樂于關心他人,常常給予客人細心的關懷,使民宿更有家的溫馨感;他們吃苦耐勞,在民宿經營中可以發揮他們務實的精神使民宿更充滿鄉土氣息;不好的一面是,中原地區的農民在千百年來的農事活動中承襲下來的重農抑商的思想會影響他們建設民宿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往往缺乏必要的旅游和管理的專業知識,這些是制約當地民宿旅游向高層次開發過程中的最關鍵因素;當地旅游和相關部門沒有足夠重視民宿,還沒有制定民宿相關的具體的法律法規條例,沒有相關的經濟補助和鼓勵的政策,造成了無法依法對民宿進行管理,符合條件的準民宿經營者也無法依法申請。

        四、中原民宿旅游業的突圍

        搞清了中原民宿發展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后,然后采取合理的方式去利用有利條件、客服不利條件去發展它。要想提高中原地區民宿旅游業的競爭力、釋放其經濟活力,就要根據以上分析并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分階段去實施必要措施。

        (一)初級發展階段

        在硬性條件方面。(1)在合理、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上,融合當地鄉村旅游和民宿為一體,打造鄉村旅游和民宿為整體品牌,使二者建設、營銷一體化,充分發揮民宿對鄉村旅游互補作用和提高其吸引力,提高整體營銷能力;(2)經營民宿條件的農民在改造、裝修房屋為民宿時給予經濟補助,降低他們銀行貸款的門檻,這樣在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的同時,最大程度的提高農民的收入。

        在軟性條件方面。(1)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去明確民宿經營所需要的具體條件和其經營的具體方式,用法律去規范和保護民宿旅游業。(2)通過村委組織宣傳工作者的講解,給予農民思想上的啟發,充分發揮他們建設民宿的主動性;通過和旅游企業的合作,使當地農民接受旅游企業專業的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素養。(3)城市各社區宣傳中多融入鄉村旅游和民宿旅游的概念,以政府形象為鄉村旅游及民宿樹立安全、美好形象,去支持農村建設。

        (二)高級發展階段

        如果說以上舉措是民宿業發展初級階段要做的――這個階段民宿僅僅作為鄉村旅游高峰期時對旅館的一個補充,那么民宿的高級階段――民宿本身以其獨特的魅力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吸引游客進入鄉村去旅游,從而帶動農村旅游市場繁榮,就需要更進一步的結合本地特點走符合中原文化的特色之路,才能實現永續、良性發展,實現是世界旅游市場的突圍。

        1.世界其他地區的借鑒。日本民宿繼承了日本服務業一貫的貼心服務的特點,再配以精湛的茶道,泡湯解乏的清泉,以供小酌的清酒,菜品豐富的料理,和式民宿常用的榻榻米等,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臺灣民宿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其民宿向精致化、個性化和高端化演變,追求建筑風格的個性化、品質服務專業化、風景導覽人性化等諸多方面,如各種主題民宿、休養民宿等。

        日本民宿靠服務和當地自然資源、美食、當地特色生活習慣取勝;而資源并不豐富的臺灣靠對房屋的精致改造、對服務和主題的個性設計而吸引游客。而中原地區在自然風光資源相對較少,民宿經營者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勢必要走一條符合當地經濟、地理、文化、風俗特點的特色之路。

        2.選擇特色發展之路。文化遺產無疑是中原地區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中原文化遺產是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特色遺產,是世界上其他地區所不具有的特色旅游資源。它們歷經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沉淀,是人類智慧結晶,因此對人們具有最穩定的、最持久的吸引力,也是一類具有教育、科學研究價值的旅游資源。本文在此簡要總結了發展文化民宿旅游的幾點建議:1、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點從外觀去改造民房,改造成不同年代風格、不同文化特點的房屋。2、融合當地自然生態和歷史民俗文化為一體,突出當地的民俗文化特點,融合當代文化和古文化為一體,打造既有古文化神秘感又有現代文化科學感的民俗文化,從生活的各方面去吸引游客。3、與旅游公司簽訂協議,開發出突出本地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的、歷史文化的特色旅游產品。

        五、結語

        第8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一)人文環境概念

        人文環境,特指人類的語言、文化及各種意識形態領域的活動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的環境和氛圍,它是人類精神文化產品中的一部分。[1]人文環境是由千百年來,人類文化在社會實踐中的積淀、凝聚孕育而成,它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又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2]人文環境是一個龐大的、完整的有機體系,它全面地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并多角度、多方面地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多元化的需要。正是主、支流文化相容互補,圓融通達,才聚合成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人文之瑰寶。現階段急需的就是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加大領導力量的投入,加大政策投入,加大資金投入。任用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精心營造有利于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學術環境和社會氛圍,確實抓好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的整體人文素質水平。[2]

        (二)齊齊哈爾人文環境現狀

        齊齊哈爾市歷史悠久,有35個少數民族,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絢麗的文化,為后人留下了很多歷史文物古跡、古代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古代園林、宗教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和事件發生地。它們生動地記載著齊齊哈爾各個歷史時期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是各族人民生活生產活動的藝術成就和文化結晶。如昂昂溪古文化遺址、金東北路界壕邊堡、金代蒲峪路故城、塔子城遺址等古遺址,大乘寺、卜奎清真寺、圣彌勒爾教堂等宗教人文景觀,梅里斯區雅爾塞鎮達族風情園、富??h三家子民族風情園等民俗旅游,西滿革命烈士陵園、蘇聯烈士陵園、馬識途烈士殉難地等革命烈士紀念地等。人文旅游資源有231個,占全部旅游資源總數的80.7%。齊齊哈爾市旅游資源形成以人文資源為主,自然資源為輔的格局。

        (三)齊齊哈爾冰雪旅游文化現狀

        齊齊哈爾冰雪游覽會是融文化藝術、觀光旅游、體育競技、招商引資、集市購物為一體的節慶活動。自1963年創辦以來,現已成功舉辦了30屆,每年12月下旬開始,到第二年2月中旬結束。為期兩個月的冰雪盛會,已成為深受中外游客喜愛的冬季冰雪旅游項目。冰雕藝術是由古老的“燈會”“冰燈”發展、演變而逐步形成的。它充分利用北方冬季的氣候,采用人工澆注和雕、砌、堆、筑等工藝,使其成為人造的冰雪景觀。齊市傳統的龍沙公園冰燈游園會,已經舉辦了幾十年,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投資3億多元的勞動湖水系改造已基本完成,冬季已經有很多人在湖面上健身,齊齊哈爾大學近幾年每年都在湖面上建造2~3塊冰場,為教學和大眾健身服務;應運而生的冰刀出租和磨刀服務,為部分人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湖面上還有多處出租冰爬犁、雪地摩托等服務。冬季的勞動湖面和嫩江如果能得到充分開發,必將對齊市全民健身活動和經濟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市體育局所屬的多個室內滑冰館的對外有償開放和承辦全國、省、市冬季項目的比賽,都將拉動我市相關產業的發展。以上幾點,將成為齊市發展冬季冰雪旅游的基礎條件。齊市今年成功舉辦的第2屆關東文化旅游節,接待了大量的省內外游客,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7年全國冬季運動會將在齊市舉行,冰雪體育場地設施將進一步改善和增加。齊市應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旅游產業。以冰雪旅游產業發展為核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3]

        二、人文環境開發的作用

        (一)人文環境的開發促進群眾的冰雪旅游經濟開發的創新意識

        任何一種行業都需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來自于每一個群眾,我們的群眾具有埋頭苦干的艱苦創業精神,具有不懼艱辛的吃苦精神,具有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但是僅僅具有這些精神對于我們的冰雪旅游的發展是不夠的,還需要群眾的創新精神,把每一個人的創新精神發揮到極致,我們的冰雪旅游產業將得到不可估量的發展。然而如何培養群眾的創新意識,這就需要人文環境的開發,因為創新意識關鍵是要把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發揮出來,良好的人文環境的開發對調動人的積極性具有其獨特的功能,將促使創新意識的發揮,從而促進冰雪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人文環境的開發有利于冰雪旅游后備人才的培養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任何一個行業、一種產業都需要人才,而且人才將對這一行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誰掌握了人才,誰就掌握了本行業的未來。冰雪旅游后備人才的培養也是一樣,我們必須認真地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養,才能使本行業有人可用。而人才的培養,人文環境的開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環境可以使社區、家庭、學校的冰雪旅游環境得到相互協調,共同促進的發展,從而促進冰雪旅游人才培養的長足發展。

        (三)人文環境的開發有利于冰雪旅游經濟產業可持續的發展

        冰雪旅游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除了人才的培養以外,還需要文化、衛生、市場營銷等很多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企業的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人文環境的開發恰恰是起到把這些部門協調到一起的作用,直接影響到冰雪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人文環境的開發有利于冰雪旅游產業的現代化、科學化、國際化

        冰雪旅游產業的現代化和科學化直接受制于人文環境開發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既要把現代技術引入到人文環境的開發中,又不能盲目地引進,要有選擇地、科學地引進,使人文環境的開發得到健康地發展,使冰雪旅游產業得到科學地發展。而國際化是在現代化和科學化的基礎上發展的,要使冰雪旅游人文環境的開發從國內發展到國際,使具有良好人文環境的冰雪旅游產業吸引更多的國外友人來到我們這里,參與到冰雪旅游產業中去,體會其中的獨特人文文化,促進冰雪旅游產業更好地發展。

        三、冰雪旅游產業經濟

        人文環境開發促進群眾基礎發展對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資金的投入

        政府的政策是一切行動的指導,沒有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任何好的想法和課題都不會執行得太好,所以要想把人文環境開發落到實處,必須得到政府的支持指導和扶持。只有政府支持和扶持了,人文環境的開發才能又快又健康地發展起來。另外,也需要一定的政府資金的投入,使開發更有動力。

        (二)促進社會各種資金的投資

        除了政府資金的投入,社會各界各種資金的投資是人文環境開發的重要資金來源,只有爭取這一部分資金,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才能使人文開發連續不斷,步步為營,有條不紊地開展。

        (三)地區特有的特色風俗文化提高人文環境

        齊齊哈爾具有獨特的地域風俗文化,鶴文化、流民文化、達族文化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冰雪旅游文化的人文環境開發的基礎和外延,使人文環境的開發更具有齊齊哈爾冰雪旅游的獨特內涵,讓其更加豐富,更加具有吸引力,使游客流連忘返。

        (四)提高旅游區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質,提高人文素質

        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質主要體現在人文旅游活動中,則主要是指旅游地居民素質及民族群體行為,包括風俗習慣、社會經濟及文化活動行為、文藝及體育活動行為等。[4]

        四、發展冰雪旅游群眾基礎

        促進齊齊哈爾的冰雪旅游經濟產業的開發和發展齊齊哈爾冰雪旅游經濟產業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比起冰雪旅游大國韓國、日本、加拿大和歐洲的一些國家,齊齊哈爾冰雪旅游經濟產業的群眾基礎還是顯得太少。

        (一)專業冰雪運動人員

        專業冰雪運動人員是冰雪運動的先驅和引領者,冰雪運動的發展將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冰雪運動中,從而帶動冰雪旅游的發展。這就像NBA的發展帶動美國游,李娜網球的大滿貫帶動網球運動的發展等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將使大量的冰雪旅游群眾參與到冰雪旅游中。

        (二)冰雪旅游地居住和從業人員

        在冰雪旅游地附近居住的民眾和從業人員是宣傳和服務冰雪旅游的先鋒軍,冰雪旅游者最先接觸的就是這些人群,這些人員對冰雪旅游的宣傳和服務將使冰雪旅游者對這一地區的認識和感受加深,將促進旅游者更加廣泛地帶動更多的旅游者來到冰雪旅游地,從而促進冰雪旅游的發展。

        (三)青少年兒童學生等后備人員

        青少年兒童學生是參與冰雪運動的后備軍,這將使冰雪運動得到持續的發展,從而帶動冰雪旅游的持續發展,這將是冰雪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的群眾基礎。

        第9篇:民俗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一、發展歷程

        20世紀70年代末,觀光農園開始在臺灣地區出現。1983年,臺灣農政當局實施“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農民建設觀光農園首先須向鄉鎮農會提出申請,并由所在縣政府及臺灣省農林廳和區農業改良場協同實地勘察,適者納入輔導對象,草擬計劃由省農林廳審核后編制年度計劃,再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撥給補助經費。1989年4月,“行政院農委會”舉辦了第一次“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對休閑農業的概念、思路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提出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即,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生產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其經營管理的內容應包括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文化活動等3個層面。取得共識后,“農委會”通過省農會鼓勵各地農會、農民或各種經營主體申請經營休閑農業。1990年,臺灣當局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的力度。1992年12月30日,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1996年修訂并更名為《休閑農業輔導辦法》;1999年針對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又進一步對該辦法進行了修訂,提出設立休閑農業區及其基本條件。如:面積至少要大于50公頃,而且必須連接成片;必須有許多農民參加且受益;必須有當地農產品可供銷售;必須有美麗景觀可供觀賞;必須有豐富的農事活動可讓人體驗等等;并且要能維持農業本質以區別于一般游樂區等。為使休閑農業的發展能維持農業本質,“行政院農委會”對準備發展休閑農業的地點,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通過詳細的規劃與設計,并由鄉村社會、社會心理、民俗文化、景觀生態、水土保持、森林、園藝環境工程、旅游觀光、農村建設、地政等各方面有關專家、學者及單位代表組成“休閑農業咨詢小組”,執行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咨詢。通過評審獲得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資助經費,經營主體亦提供配套資金。

        臺灣農政單位現已劃定了休閑農業區21個,并且提倡一鄉一休閑農業區,“區”下設若干“園(場)”。到目前為止,臺灣島內共有鄉鎮級休閑農漁區46處,休閑農場45處、觀光農園385處、教育農園141處,市民農園56處;其中經過農委會核準的大型休閑農場21家、簡易休閑農場1家,幾乎遍及全島。

        二、借鑒啟示

        (一)對行業管理者的啟示

        1.無論是協會還是政府部門,要樹立積極鼓勵發展休閑農業的信心

        臺灣土地狹小、勞力成本高,加入世貿組織后又面臨質高價低的外來農產品沖擊,如何加快轉型、提高競爭力已成為臺灣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發展休閑農業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本地的生態旅游及休閑農業具有“非貿易”的特性,不會受到農產品進口的沖擊。同時,臺灣地理環境特殊,山、水、人文等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巨大潛力,因此發展休閑農業成為臺灣農業轉型的一項重要政策。面對“入世”挑戰,臺灣農業加速向“精致化的初級產業”、“具高附加值的食品產業”及“具特色之休閑農業”方向轉型。為此,當局加強了農漁村的各種軟硬件建設,改善農漁村生產、生活及景觀環境,擴大推動農漁村園區計劃,構建連貫島內各地的休閑農業旅游網絡,營造便利、舒適的休閑觀光環境。

        2.政府規范十分必要,而且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政府進行的規范非常重要,否則產業發展的路子會走偏。臺灣地區公布的《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列出規劃休閑農業區的條件,除了具有農業生產和農村文化資源外,必須要有“豐富之田園及自然景觀”和一定的面積(屬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積在50~300公頃之間,屬于都市土地的在10~100公頃之間)。休閑農場可分設“農業經營體驗區及游客休憩區”。農業經營體驗區作為“農業經營與體驗自然景觀、生態維護、生態教育之用”;在區域內只能“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建筑物。休閑農場面積在3公頃以上的非山坡地或10公頃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設立農業經營體驗區外,還可設置游客休憩區,但面積限制在農場總面積的10%范圍內。休閑農場的設施應符合經營休閑農業的目的,以“無礙自然文化景觀為原則”,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10.5厘米,不超過三層,對住宿設施,建筑物設計等均有規定。這些限制都是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景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休閑農場有一個美好寧靜的田園景色,使游客擺脫城市喧囂,身心安寧,融入自然。因此規劃休閑農業,生態環境自然美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3.鼓勵休閑農業多元化

        無論是發展類型、運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渠道,都要多元化。例如,臺灣農政單位通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例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游商品。

        4.積極培育民間組織的發育

        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另一方面不能缺位。政府應該集中精力在資源普查、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做基礎性、促進性的工作,而把其他工作交由民間組織自己完成。

        5.休閑農業宜區域化發展,走成片開發的道路

        休閑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兩日至多日的旅游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選擇一些經營單位較為集中、經營類型較為齊全、產業聚集效應較為突出、市場認知形象較為明確的區域(以鄉鎮為單位或者跨鄉鎮的區域)進行綜合規劃、協調發展、整體宣傳,建設特色鮮明、產品豐富、設施完備、服務周全的主題性鄉村旅游目的地。在區域內部,通過行業協會、旅游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閑農業經營者按照“自愿、聯合、規范、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準,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并劃撥專項經費制作光碟、休閑農業旅游指南以及舉辦休閑農業推介活動,打造品牌。

        (二)對經營者的啟示

        1.引入文化創意,開發農業創意產業

        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活動,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旅游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中的“質”,要想使旅游區對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須重視對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用一定的文化差異來滿足游客高層次的旅游需求。經營者要深入挖掘農業產業文化和鄉土原生文化,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以做到“人無我有”或“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疾靾F在臺灣南投縣信義鄉農會、臺東縣農會看到,農產品經過文化創意產業的介入開發,其品味和價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成為當地頗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

        2.促進傳統民間手工藝在鄉村的復興和活化

        一些手工藝,如剪紙、布貼畫、扎風箏、草編和泥塑等,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將這些手工藝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進了民間手工藝等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又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還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參與的體驗型項目。

        3.開發體驗型產品

        體驗性產品具有放松、懷舊、傳統、低技術和無競爭的特點,主要活動包括散步與漫游、野營、釣魚、觀光、劃船、節慶旅游、騎馬和農游。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反映為干農家活、參與休閑活動、體驗型餐飲、體驗舊時期鄉村生活和鄉村閑住。

        (1)經營者要為游客提供生產性知識講解。使游客在參與干農家活的同時學習鄉村知識,豐富體驗經歷,滿足游客的求知心理。在經營中,要高度重視導游和講解員的培訓。

        (2)拓寬思路,在自助燒烤、垂釣、采摘、打獵等的基礎上豐富體驗型餐飲的種類。

        (3)開發度假型產品(例如分時度假),為游客提供古樸、舒適的氛圍。

        (4)在體驗型產品中注重文化含量。體驗性產品和文化性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即文化體驗型產品。它是指游客親自從事各種農事活動,或深入農村家庭體驗家庭生活文化,或親自參加某種手工藝品制作,或參加各種民俗風情文化活動。這種模式可以使游客和當地居民之間產生一種深厚的感情,及至交友,從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4.加強經營理念的創新

        臺灣休閑農業的業者,在經營理念上,對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變“奉為上帝”為“廣交朋友”;變單純推銷旅游產品為倡導新的消費理念——擁有不如享有。

        (三)對研究人員的啟示

        1.休閑農業的服務行業彩色甚濃,人的因素第一位

        科研院所的研究和人才培訓要加強。教育、科技部門應把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起來,為此建議在市屬大學盡早設置專業課程進行專門人才的培養。

        2.研究要與實踐緊密結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性爱视频久久艹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