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字化教育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數字化校園的背景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步伐,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我國教育部在“全國教育事業十五規劃”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強調: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2000年教育部了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決定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近幾年來,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取得飛速發展,許多學校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實現了“班班多媒體”,并在此基礎上,開始著手建立第一 代的“數字化校園”,并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實驗。
二、數字化校園的內涵
數字化校園建設是網絡環境下學校教育適應信息社會的需求,實現自身與社會不斷發展進化的必然選擇。教育信息化作為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校園建設是其根本目標,也是當前普教系統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數字化校園”是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辦公空間、研究空間、教學空間等)、資源(如圖書資料及專業數據庫、教案與課件、多媒體資源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科研、管理、服務、辦公等)的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為師生提供網上信息交流的環境,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展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創建電子校務、教育資源、虛擬社區及網絡服務的數字化,虛擬教學環境,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科研和管理水平與效率的目的。
三、數字化校園的功能規劃(總體結構與功能設計)
數字化校園包括軟件和硬件兩大部分,其中硬件的投入可以根據資金和現狀陸續投入,以實用、適用為主,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可。目前,我市的各個學校數字化校園的硬件建設已經基本滿足目前的需求,但仍存在著各種差異。
而軟件的科學、系統投入卻是大多數學校在最初建設數字化校園時沒有重點考慮過的。
數字化校園核心的內容是“應用系統集成”,概括地說就是:一個基礎平臺+N個應用系統+統一的門戶(1+N+1),信息門戶是指面向所有用戶提供統一的個性化門戶,將各種應用集成起來;應用系統是數字化校園的具體實現;基礎平臺是為各個應用系統的集成提供一系列的基礎服務。
四、提升現代技術裝備在教育教學中的管理效能
1.校園網絡
校園網的建設是數字校園建設的基礎,校園網一般采取三層交換結構,即主干交換(1000兆以太網)、區域交換、樓宇交換(千兆進樓、10/100兆自適應到桌面)。校園網絡采用有線及無線相結合的方式遍布校園。配有以病毒防范、黑客防范、故障監測和故障報警等為內容的校園網安全體系,如:信息的存儲、后援及容災系統等,以保障網絡的安全運行。
2.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室多媒體系統)
多媒體教學系統一般包括:計算機系統、中控、投影機、視頻展臺、幕布、音箱等設備,可以幫助教師實現教學內容的多媒體呈現,改變知識呈現方式,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為新課程教學創新實踐提供信息化的課程資源環境和多媒體互動教學環境。
3.多媒體網絡教室
多媒體網絡教室是一間有教師機和幾十臺學生機連成局域網的機房,可配置投影機、服務器等其他設備。能夠實現網絡教學,具體的功能包括:教師屏幕廣播、語音教學、學生演示與監控轉播等,還可以屏幕錄制、文件分發、分組教學等,另有電子點名功能、班級模型等輔助功能。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進行授課,使得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更加自然、靈活,多媒體網絡教室可用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和普通學科的交互式網絡教學使用。
4.校園廣播系統
校園廣播系統是中小學使用最頻繁的系統之一,一般具有調頻調幅廣播、擴音、錄音磁帶及CD片音頻放送等功能,具體包括以下功能:
(1)自動定時、定區、定點、定曲目播放、可設置作息項數量不限。
(2)輕松實現不同區域播放不同音源。
(3)軟件自帶監聽功能,可對任何狀態下的區域或終端進行監聽。實時掌握被監聽區域、終端的工作情況及播放內容。
(4)定時轉播、自由點播等。
(5)消防聯動報警。
目前,一般學校的廣播系統設計為一套綜合性校園智能廣播系統,在教室端采用多通道可尋址調頻廣播系統,樓道、操場、禮堂采用定壓分區廣播系統的,整個系統設計簡單,便于實現,經濟實用。校園廣播系統對教學及管理提供十分方便的各項功能。
5.一卡通系統
校園一卡通系統是數字化校園的基礎工程,它可以為數字化校園提供全面的數據采集平臺,結合學校的管理信息系統和網絡,形成全校范圍的數字空間和共享環境,可以為學校管理人員提供具有開放性、靈活性、面向學校的應用服務管理平臺、是管理科學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徑。
真正意義上的“一卡通”概念應該是“一卡一庫一線”,即一條網絡線連接一個數據庫,通過一個綜合性的軟件,各系統資源共享,實現對一張卡的設置、管理、查詢等功能,可以實現“一卡在手,走遍校園”的設想,具有電子身份識別和電子錢包的功能,替代校園傳統的日常生活所需的教師工作證、學生證、借書證、食堂就餐、學校醫務室的醫療、體育館各種體育娛樂設施使用和現金交易,達到證件、考勤和消費、娛樂、餐飲等收費的全電子化和智能化。
6.理化生數字化實驗室(仿真實驗室)
傳統的實驗手段存在著誤差大、數據采集慢,物理量無法直接測量、讀數不方便等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數據處理手工完成,效率低,誤差大。這些弊端嚴重制約了新課改的順利進行。數字實驗設備具備“實時實驗”的功能,數據采集、處理和圖線描繪都由計算機完成。
理化生數字化實驗室的建設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彌補常規教學和實驗中以點代面、以特殊代替一般的不足;解決了實驗教學教師難于講解、學生難于學習、預習和復習的問題;拓寬實驗范圍,延長了實驗儀器使用壽命,提高了儀器利用率;教學和實驗的空間和時間得到有效延伸,突破了傳統實驗中教室和實驗設備的局限。
7.電子白板
電子白板兼具傳統的黑板和多媒體教學的雙重優勢,而且彌補了后兩者的不足,以靈活便捷的實用功能贏得了大家的認可。教師真正體會到電子白板教學既可以像傳統的黑板一樣隨意涂寫勾畫,又可以滿足多媒體教學的各項要求。電子白板教學的實施,必將引領中小學教育教學快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
電子白板結合了傳統黑板與投影幕的優勢,不僅能充當投影幕,在課堂中展現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電子白板的電磁感應筆還可以代替鼠標,直接在白板上實現電腦操作;學生也可以通過利用在電子白板上拖動對象回答教師預設的問題,教師還可以使用電子白板的標注功能,隨意地在播放的課件內容上作標注,圈點出教學重點,隨意書寫注釋內容。互動式電子白板實現了教師與課程資源之間互動交流,構成了互動課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安防系統
校園安全系統是一個以安全防范為目的,具有防侵入、防盜竊、防搶劫、防破壞、防爆炸功能的專用設備、軟件有效的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個具有探測、延遲、反應綜合功能的技術網絡。
9.其他
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推出了一款“人教電子教材”產品。“人教電子教材”大小與當時中小學生普遍使用的32開教材相近,采用液晶顯示,所有教材內容裝載在配套的存儲卡中。“人教電子教材”從本質上說是一款電紙書,其中以軟件方式存在的數字教材是紙制教材內容的數字鏡像,從文字到插圖都是紙制教材的原樣翻版。在今天看來,這款產品雖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但在十年前它的出現標志著研究者對數字教材發展的信心。
2006年,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了一款名為“清華同方多媒體電子教材”的數字教材。這款數字教材在電腦環境中運行,仍采用了直接掃描紙制教材的簡易數字化方式,但在此基礎上引入“插圖熱區”的概念。這款數字教材中的插圖本身是一個可點擊的熱區,可以鏈接到與插圖相關的各種內容。這種模式下,“插圖”就從簡單的圖變成了一個包含圖、文等大量內容的資料夾,只需要點擊插圖,相關內容就會彈出顯示。
2008年,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高中教材系列配套光盤。這套配套光盤中包含有與紙制教材配套的數字教材。在這套數字教材中,研發者采用高清的大圖取代了原本的低像素小圖,插圖清晰度放大至原教材插圖的16~20倍;同時在一些重要的教學內容中,將原本的單幅插圖變為組圖。這一設計方式在其后開發和出版的人教學習網和2012年新版義務教育教材教參光盤等產品中的數字教材里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延伸。
2009年,人教希望網絡技術公司研發和出版的《英語(新目標)》網絡教材,充分考慮到英語教學的特點,將教材中的插圖改進成了可點擊交互的多媒體形式。在點擊人物、對話吐云等插圖中的構成元素時,可以播放出對應的語音,實現了數字教材插圖的多媒體化和交互化。
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人教數字校園系統中,內含的數字教材則呈現出完全的多媒體化趨勢。在這個系列的數字教材中,幾乎所有的插圖都進行了復雜的多媒體化改進。原本靜態的插圖變成了可點播、可交互的動畫或視頻。筆者從數字教材十多年間的發展中看到:數字教材的插圖從單一媒體逐漸轉化為多媒體,從對紙制教材插圖的簡單掃描復制變為深化改編。數字化的插圖正沿著信息含量、媒體形態、交互性3個方向不斷演進發展。
2從插圖到數字插圖的特征性變化
如前文所述,在數字教材中,傳統插圖已經轉變成為數字插圖。數字插圖并不是基礎教育數字產品中獨有的元素,而是廣泛存在于各種電子和數字出版物中。數字插圖自身具有虛擬性、綜合性、互動性3個主要特點,這3個特點在數字教材插圖的演進過程中都有所體現,并且影響著數字教材的教育功能。筆者將從這3個特點切入,分析從傳統教材插圖到數字教材插圖的變化趨勢。數字插圖的虛擬性首先是對應傳統插圖的實物性而言的。傳統的教材插圖需要印制在紙張之上,占據書頁中一定的版面。限于版面與成本,傳統教材不可能印制所需的一切插圖,插圖的數量、大小、內容信息含量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數字插圖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實物性局限在數字教材中并不存在。數字插圖本身以二進制碼方式存在于數字載體中,幾乎不占據實際的物理空間。對當今任何一種數字載體來說,容納海量的圖片都不是難事。
其次,數字插圖在呈現方式上也不是固化的,在近期的一些數字教材產品中,數字插圖往往以縮略圖或按鈕的樣式放置在教材顯示的頁面中,讀者點擊后才會完整呈現出來。這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靈活顯示方式更使得數字插圖突破了傳統教材插圖在版式、尺寸、清晰度、分辨率上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將完整、清晰的圖像展示出來。數字插圖的綜合性,主要是指數字插圖在表現方式上可以綜合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形式。較早期的各種數字教材主要采用對紙質教材進行“照相式”的數字化方法,例如對書進行掃描或直接將印刷用的電子膠片轉化成電子書。這類數字教材中的插圖不具備綜合性,僅僅是紙制教材插圖的數字翻版。應該看到的是:這種“照相式”的數字化并沒有充分發揮出數字技術的特點,也難以對實際的教、學行為起到改進作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人員對數字教材認識的提升,近年來的幾種數字教材產品都將對插圖進行綜合性多媒體加工改編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字化方式。互動性是數字插圖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數字插圖的互動性表現為兩個層次,基礎的層次是教師或學生與數字教材之間的交互,高級的層次則是在網絡環境下師生、生生之間基于數字教材的互動。
在目前已有的各種數字教材產品中,主要以人、書之間的互動性為主,并且這種交互性建立在數字插圖已進行綜合化的基礎上。顯然,純靜態的數字插圖并沒有進行交互的意義。數字插圖的交互性絕大部分表現為對圖中元素的操作,例如,點擊插圖中人物的對話可以發聲,拖動插圖中的圖形可以改變畫面等。現代教學理念對傳統紙制教材提出了額外需求,數字插圖的特征性轉變正是為滿足這些需求而發生的。這些特征性改變會從插圖的教學功能上影響學生使用教材時的行為和學習效果。
3數字插圖在教學功能上的特點和對學生的影響
數字插圖在教學功能上的特點表現為:對學生的認知行為的影響和對學生非認知行為的影響。在認知方面,傳統插圖具有促進學生認知的作用。有研究成果表明:教材中的插圖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認知程度可分為知道、理解、探究、運用、評價等幾個層次。傳統插圖能夠起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加強記憶(知道層次)和輔助理解(理解層次)。與抽象的文字表述相比,插圖能夠給學生形象化的知識信息,因此能夠促進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這種直觀性原則早在380年前就已被教育學者所熟悉。如前文所述,數字插圖在圖片數量、質量和多媒體化方面有著巨大的變化,這也使之在形象化和直觀性方面比傳統插圖強大得多,進而對學生的記憶和理解的促進作用也變得更強。除了對“知道”和“理解”兩個層次具有促進效果外,交互化的數字插圖更能夠深入地影響到探究、運用、評價等認知層次中,這是傳統插圖完全無法實現的。例如,學生在數學課中可以直接在交互的數字插圖上進行模擬的數學實驗操作,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這種探究根本無法通過教材完成,需要給學生配備額外的探究學具才能夠實現。
傳統教材插圖在非認知方面的教學功能包括:注意功能、導向功能和影響功能。數字插圖同樣具備這3種教學功能,并且由于數字插圖自身的圖片品質較高,有交互式或多媒體的呈現方式,因此比傳統紙制教材中的插圖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將教學內容的重點導向數字插圖顯示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在非認知方面,數字插圖顯然具有強化性的作用效果。雖然在非認識方面的影響上,數字插圖在注意功能、導向功能、影響功能上都比傳統教材插圖更強,但這種作用不一定是正面的。一旦數字插圖的內容偏離了教學重點,就很容易把學生導偏,并弱化學習重點,降低學習效率。筆者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現在的某些數字教材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如果數字教材在設計時片面地強調交互化與多媒體化,而忽視了數字化之后的內容與教材原有內容是否協調統一,就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從以上的分析可知:數字插圖在認知方面比較容易起到正面作用,而在非認知方面的影響可正可負。因此,對數字插圖進行合理設計和開發的關鍵集中在它的非認知方面,并不是圖片越多、越清晰、越綜合、交互越復雜就一定能收到越好的效果。
4對數字教材插圖的展望
文章中一直提及的數字插圖其實早已脫離了插圖本身的概念,而是以一種多媒體化的形態存在的。筆者之所以堅持稱之為“數字插圖”,是因為它們出現在數字教材中,并且盡管從實際教學效果看確實有所拓展,但其實際作用與教材插圖沒有本質差異。在最近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數字教材的插圖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發展。但是應該看到,無論是數字教材還是數字插圖,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標。筆者認為:我們現在所能想到的理想學生教材應該是一種全媒體教材(這里的教材不是指狹義的教材,而是指供學生學習使用的各種教學材料),而數字教材僅僅是從紙制教材向全媒體教材發展過程中的過渡。全媒體(omnimedia)是近年來在我國的數字傳媒領域開始被逐漸關注和研究的一個新事物,一般指在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快速發展條件下,各種新舊媒介形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手機等,借助文字、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各種表現手段,進行深度融合,產生的一種新的、開放的、不斷兼容并蓄的媒介傳播形態。然而從教育技術的角度看,全媒體教材并不新奇,眾所周知的戴爾經驗之塔就是一個典型的全媒體教材體系。筆者認為:從我國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均衡角度看,真正要達到普及“全媒體教材”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數字教材則是未來要承擔從紙制教材逐漸轉到全媒體教材這一過程的最適宜的過渡形態,并且將處于數字課程資源體系的核心位置。
關鍵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職教師資培養;數字化資源;特色設計;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9-0037-04
一、開發背景
當前,我國職業學校教師主要存在教育教學水平不夠高、機制保障不盡完善等問題。職教師資隊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職業教育發展重要環節,教師的數量、素質、結構及管理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1]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一套適合本專業的數字化資源庫;培養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在于培養目標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夠、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有待提高、實習實訓基地不足、教材未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術變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手機APP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本科教育培養,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數字化教育,進而提出對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智慧教育。[2]
二、開發內容
面向職教師資培養單位,數字化教學資源嚴格按照教育部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編制委員會的相關要求,主要開發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有媒體素材、教學案例、文獻資料、試題庫、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常見問題答疑、拓展資源。其中,教學案例是由各種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教學意義的代表性現象,讓學生可以了解到教學案例;拓展資源算是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的一個亮點。目前,全國共有231所高校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設主要集中在綜合性大學和工科類大學。培養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工科素養,而缺乏教師教育相關技能核心能力的培養。拓展資源的開發就是為了彌補本專業學生對教師教育能力的欠缺而產生的,拓展資源中會補充國家、省級師資培養基地每年培訓年輕教師的一手資料、教師信息化大賽的相關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師技能的輔材料。
三、開發的重要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進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數字化資源,以數字化資源協同共創與管理系統、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為載體,以達到創新教學方法、設置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自主化的目的。建設數字化資源不僅是提高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改革,更是對整個專業培養模式進行了新技術革新。數字化資源具有開放性、交互性、虛擬仿真、資源共享、資源更新等特征,對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合格的職教師資有重大意義。[3]
四、設計構架
1.“經驗之塔”理論
美國教育家戴爾(E?Dale)于1946年在《教學中的視聽方法》一書中提及“經驗之塔”理論。它將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經驗按照抽象程度分為三類,即直接或做的經驗、替代或觀察的經驗和抽象經驗。[4]職教師資本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數字化資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繁雜而龐大的工程知識突破時空的限制,靈活簡單地傳遞給學生,以解決教學中具體的經驗和抽象經驗之間嚴重脫節的問題,彌補學生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帶來的學習困難的問題。
2.“共建共享”的和諧觀
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大大提高了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都得到了大面積的改善。單個培養單位建立的數字化資源庫是整合自身的數字化資源,只有培養單位與培養單位之間進行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才能達到互相監督、互相使用的和諧現象。培養單位在開發本專業的數字化資源中,應與同樣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校聯合,組建數字化資源研發團隊,共同協作、共同研究,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優勢,對專業教學資源的開發共享是非常有幫助的。數字化資源共享是培養單位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共贏結果。
五、特色設計
1.搭建專業數字化資源管理系統平臺
(1)建立多主體的用戶角色頻道
用戶角色主要分為兩類,以單位性質分為企業、高校、中等職業學校,以主體身份分為教師、學生、管理員。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滿足了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要求。根據教師、管理者和學生的用戶角色,面對三者的資源輸入端、載體、資源輸出端之間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交互學習的作用。“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多頻道呈現,有效地支撐了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資源輸出和專業數字化資源的應用;學生利用數字化資源改變了以往的學習習慣,順應教育信息化開展了在線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管理者可以通過后臺流量數據監控動態監測學生學習的效果以及數字化資源的使用情況。
(2)創建在線網絡課程
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在線網絡課程上課方式具有靈活性和實效性的特征。面向職教師資培養課程改革需求,電子教案中的章節、模塊、單元等組織元素,在每個細化的部分會具體說明以何種形式開展組織活動和向適應的教學法進行配合教學。配套視頻有教師上課視頻的實錄、實訓軟件、設備的使用說明、實訓課視頻以及學生講課視頻等多樣化視頻資源。此外,還包括習題研討、辯論、作業提交、測試、投票、主題探究等學習活動。在線網絡課程使用靈活便攜,支持教師和學生在多個平臺中觀看學習專業教學資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臺、Andriod移動終端等電腦平臺和移動終端設備。
(3)生成職業資格試題庫
建立職業資格試題庫一方面是專業資格考試的最新消息,對資格考試分類,讓學生考取相關資格證書,避免盲目考證;另一方面通過職業資格試題庫的在線考試功能,可以實時動態監督自己學習的效果,并建立錯題集以便查缺補漏。每門資格證考試科目都是固定的,職業資格試題庫只要收錄歷年的考試試題,并分配給專業教師進行詳細講解真題,對本專業學生進行輔助教學,提高資格證書的通過率。
(4)搭建交互性學習論壇
學習論壇主要由教師和管理員共同監管。管理員的職責是查看24小時內的問題,而教師只負責自己問題答疑反饋。如學生問題解答較為復雜,可以臨時答疑,解決問題。學習論壇中會整理出常見問題解答,普遍性的問題就不再需要教師一一解答。學生可以搜索問題看是否有關聯度接近的問題,以便遷移理解。交互性的學習論壇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5)形成專業虛擬教研組
高校教師的評比是以科研、教學、論文等多項指標進行的。虛擬教研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師必須同一時間段、同一地方開會,只要確定好開會時間同時在線。通過一個網上虛擬環境,發起談話、視頻以及文字交流。虛擬教研組單元下會劃分子單元,如會議通知、會議文件、教研進展、教研成果等具體的子單元。子單元讓教師對專業教研活動可以合理分配時間、積極備課,避免了高校教師因為任務重而敷衍備課的現象存在。
2.建設專業數字化資源庫
本專業主要是開發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法》、《物聯網傳感技術及應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單片機系統設計與應用》、《數字信號與處理》、《現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課教材。對教學案例、教學視頻、實訓項目、技能競賽、拓展資源的開發進行詳細說明。
(1)教學案例
從1952年至今,我國共有231所高校開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但面向職業學校教師培養的卻寥寥無幾。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法教材的開設可以讓學生在校期間對不同教學法進行理解,同時對章節放置的教學案例進行真實環境下的虛擬仿真練習。在每個教學法章節都添加了兩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的兩個真實案例。如任務驅動教學法中放置的是“Y-降壓啟動線路故障檢修”和“十秒倒計時器的制作”,每個教學案例都是按照教學設計、實施過程、問題討論三個部分設計的。教學案例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加深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難易程度的把控,并對相應的教學法可以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
(2)教學視頻
以往的教學視頻基本上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偶爾有學生參與互動。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視頻錄制中添加了學生習題講解的視頻錄制。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授予理學學位或工學學位。可見,專業課難度較大,部分學生反映教師的講授方法讓學生不易理解吸收難點。但是,對傳統教學的突破,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節習題的主要知識點覆蓋,讓學生自我備課講授習題和教師、同學分享,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和能力,促使教師教學的自我反思。
(3)實訓項目
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方向課都存在大量的實訓課程,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但高校實訓課主要使用電烙鐵、電阻、芯片等簡單的電子元器件進行安裝、調試。學校引進大量的電子集成設備,學生只要通過簡單的引線,按照實訓指導書進行操作得出數據,完成實習報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還是后者的簡單操作都不能使專業實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編寫現代原理通信這本書時,每編寫一章節的理論知識必配備相應的實訓項目。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中提供相應軟件、設備的虛擬仿真環境,讓學生的實訓操作不再局限于時間、空間以及設備陳舊等問題上。
(4)技能競賽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屬于電子信息類,全國每年都有面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學生電子、軟件類大賽。此外,培養單位積極鼓勵本科生在校期間申請學生課題立項,對熱愛動手操作的學生進行相應的物質幫助。《基于Proteus8.0的單片機系統設計與應用》這本教材,就是結合當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主流技術,通過軟件仿真,在虛擬環境下進行操作,完成項目實物需求。
(5)拓展資源
拓展資源的開發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資源一共分為三部分――文件、講座、視頻。文件多涉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育部分的發展要求,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標準,讓學生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進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講座多是教育領域中電子信息產業領頭人發表的最新講座的PPT,拓寬學生對專業前沿技術的了解把控。視頻主要是培養單位組織的教學信息化大賽、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國培、省培的影音錄像。文件、講座、視頻三者的有機結合,對學生的培養提供了豐富且寶貴的教學資源,更讓學生對職教師資培養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勵制度,加大教師參與度
高校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數字化資源的開發主體是專業教師,大部分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主要是依托財政經費支持,一旦教師課題項目結題,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問題在于數字化資源開發教師激勵制度不夠完善,教師之間存在水平差異。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對專業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為了提高教師數字化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學校應對教師進修給以合理的激勵獎勵,讓教師一方面可以完成課題項目任務,另一方面學校專業發展需求方面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給予肯定,避免教師出現職業倦怠感。[5]同時,教師專業水平不同,而數字化資源又是以教師團隊開發為主,勢必會出現教師付出不均現象。教師付出少的一方出現了“搭便車”現象,造成資源創作方的教師對資源創作利益分配不滿,進而出現了能力強的教師職業熱情度降低的現象。因此,在數字化資源實際開發過程中,需要對教師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確,學校完善對數字化資源開發的激勵制度,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數字化資源訪問平臺,提高資源利用率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數字化資源庫一旦建立,若只讓本校教師學生使用,就不能達到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校際數字化資源共享的目的。當前校際數字化資源共享不但要考慮學校層次、資源質量層次差異因素,還需要考慮校與校如何資源共享并簽署資源共享協議。[6]引進“資源跨庫檢索”或“校際資源交換平臺”,提高數字化資源共享度,避免數字化資源重復開發等問題,實現高校或區域性質上數字化資源的交互。跨庫檢索系統的最大優勢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資源庫中的信息檢索出來并按照邏輯順序排列,其中應用到XML和JSP技術。把跨庫的檢索系統引入到數字化資源庫中就可以實現對不同數字化資源庫優質資源的檢索,提高數字化資源的共享率。還可以起到校際數字化資源版權保護的作用。
3.建立數字化資源持續更新機制,促進資源庫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是循序漸進的工作,然而,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往往被資源維護與更新所制約著。部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相關數字化資源相當陳舊,不能適應現有專業學生培養的資源要求,由于后續工作的停滯,導致了大量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數字化資源成為擺設。因此,開發者在開發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專業前瞻性,根據專業發展實際需要、當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來有可能成為主流的技術,進行數字化資源更新。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數字化教學資源應呈現動態變更、持續發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參與進度,共同完善。持續更新,保持“海量資源”的價值和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數字資源庫的開發,可以很好地解決高校教學資源不足的現狀,更是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構架以及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可以解決我國職教師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層次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不足的問題。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可以加強校與校資源共享、協同合作,是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唐斯斯,楊現民,單志廣,代書成.智慧教育與大數據[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37.
[2]唐智彬,石偉平.國際視野下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思路[J].職教論壇,2012(16):48.
[3]張屹,寇洪麗.關于建設高校思政課數字化資源庫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77.
[4]汪基德.現代教育技術原理與應用[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46.
[論文摘要]數字化教育游戲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豐富的視聽多媒體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習者同為游戲者。他們在精心設計的游戲中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游戲情節本身就是學習目標。數字化教育游戲還能為學習者提供適當的學習策略,教師或高水平的學習者還可以提供支架來幫助其他學習者。數字化教育游戲作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學習過程,需要適當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方法來指導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尤其是將教育游戲應用于具體領域時,需要對教學設計模式進行必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如何構建教學設計模式進行探討,從而提出一種適合數字化教育游戲的教學設計模式。
一 數字化教育游戲教學系統設計基本原則
1 知識構建原則
實踐表明,對學習持不同觀點的教師將會直接影響其對各種多媒體學習系統的態度。由此,這些多媒體學習系統也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將學習看作是信息獲取過程的教師往往會認為,將多媒體用于教學就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這在早期CAI課件系統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在這些系統中,知識點常以線性方式加以組織,教師的作用就是呈現信息,學習者的主要任務就是接受信息。這種觀點將學習認為是學習者對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夠從計算機屏幕移入到學習者腦中的客觀對象。因此,學習者的學習是被動的。與前者不同是,將學習看作是知識構建過程的教師,往往會將多媒體看作是一種輔的認知工具。知識是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的,學習者的主動認知加工能夠幫助學習者理解材料,主動認知加工能夠從所呈現的材料中建立起連貫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師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持有上述所提到的兩種學習觀的哪一種,采用多媒體系統后的學習結果可能是意義學習,也可能是機械學習,甚至還有可能是無效學習。無效學習肯定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學習結果,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學習者對知識主動構建的結果——意義學習。對此,奧蘇貝爾有精辟的闡述。
通過以上論述,能為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教育游戲提供以下兩點啟示:
第一,要使學習者能夠主動的建構知識,教師必須要積極引導學習者,使學習者能夠產生將新信息與原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系的心理傾向。
第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為學習者即時搭建支架,讓學習者能夠在新信息與原有知識之間建立聯系。
2 以學習者為中心原則
在數字化教育游戲教學設計中,要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這實際上是知識構建原則的一個具體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戲的設計與開發中,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游戲作為一種教學媒體、一種新的技術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術為中心的取向。從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無數的失敗案例可以看出,多媒體技術先是受到極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圍的應用,最后則是令人失望的結果。第二,在教育游戲的選擇上,要以能否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為前提。縱觀目前的教育游戲,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戲軟件無非是采用了游戲軟件的一種外在形式對知識點進行了封裝而已。當然,這些軟件在知識點的組織上是非線性的,這是相對于傳統CAI課件的先進之處。這類教育游戲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學習者去適應游戲,只有這樣學習者才能夠進行學習。這樣的教育游戲更多關注的是一種游戲技術的應用,而并未使游戲技術幫助學習者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二 數字化教育游戲教學系統設計構成要素
自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第一個教學系統設計模式以來,教學系統設計模式已有不下百種之余。盡管這些教學系統設計模式不盡相同,但從其構成要素上來看,教學系統設計涉及到一個組織化的教學過程,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者、教學策略、教學媒體以及將這些基本要素整合為一個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學設計模式包括教學的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和評價(Evaluation)五個環節。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開發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學設計模式則包括分析學習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陳述目標(State objectives)、選擇媒體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運用媒體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學習者參與(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評價、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個環節。
三 數字化教育游戲教學系統設計的目的
為什么要進行教學設計?顯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會有多種。對教學進行設計,其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就促進學習者的學習而言,教學設計是對能產生成功教學目標的一種描述。對于設計能夠支持數字化教育游戲教學系統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進個體學習者的學習。這里的個體并不是指學習者之間的組織形式,比如,以班級、學校為單位的學習者或在網絡上進行學習的單個遠程學習者。這里的個體是為了強調學習是發生在每一個具體學習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學能夠分階段實施。這說明教學是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計劃與實施的,這樣可以保證教學有效的發生。這些階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它可以幫助教師減輕對教學過程中未知細節的考慮。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學事件在事先是很難預料到的,教師的每次課堂教學都要面臨新的決定。
第三,明確學習者的位置。既然教學系統設計是要通過分階段實施教學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那么學習者在教學中的地位就必須要首先明確。教學并不只是能夠反映教師的知識,同時更要反映學習者是如何習得這些知識的。這將直接導致教學系統設計模式是傾向于教師還是傾向于學習者。
四 支持數字化教育游戲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
模式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化的簡約形式。教學系統設計模式是在教學系統設計的實踐當中逐漸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驟,其作用是要指明說什么,怎樣去做,而不是為什么要這樣做。
對于教育游戲中的師生關系,我們認為教育游戲中的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是社會化學習的協作/合作者;教育游戲中的教師既是游戲的參與者,也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在我們提出的數字化教育游戲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中,由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分析、兩個教學分支以及評價、反饋構成。如圖1所示,顯示了該模式各組成部分及之間的關系。該教學系統設計模式具有如下四個特點:
第一,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結構、認知風格來決定在教學過程中的全部過程或部分過程使用教育游戲。
第二,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采用教育游戲意味著教師、學生具有同樣的游戲者身份。這樣的教學具有發現學習的特征,教學過程的實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戲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學策略以及游戲者之間的交互行為來推進。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采用教育游戲意味著教育游戲不能夠為教學的整個過程提供支持,教師既可以是游戲者也可以是游戲的引導者,在教學中一般采用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學策略,如自主學習策略。
第四,對學習者進行學習結果評價并不是教學的終點,而是要使學習者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識遷移策略來促進知識的遷移。
(1)教學目標分析
很多教學系統設計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學目標分析這一環節,教學目標闡述的是學習者的學習結果。該模式的教學目標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學目標分析中的分類、表述和呈現外,還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戲是否能夠支持教學目標的實施,這體現出技術要服務于教學,而不是教學從屬于技術的思想。
(2)學習者分析
教學目標分析能夠明確學習者在教師與同伴的幫助下,利用資源和工具習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師教了什么,或者通過該課程教給學生什么。學習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戲是否能夠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學習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戲軟件運行的計算機軟件環境、硬件環境和網絡環境。如軟件是運行在微軟操作系統、蘋果操作系統或是其他操作系統;軟件是2D的還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軟件是單機運行還是聯機運行等。
第二,分析學習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戲軟件的能力。教師在選擇教育游戲軟件之前,除了要考慮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外,還要考慮學習者在游戲軟件操作中的經驗。實驗表明,在開始階段,游戲軟件操作經驗高的學習者的績效水平要高于游戲軟件操作經驗低的學習者。
第三,分析學習者是否需要在呈現任務之前為學習者提供引導性的操作或練習。如果學習者在開始學習之前對教育游戲軟件的使用和規則的理解存在困難,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習者進行練習。 轉貼于
第四,分析學習者對待教育游戲軟件的態度。目前,在教學中引入教育游戲不僅在教學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礙;學生對此的接受態度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學生對待教育游戲的態度會直接影響軟件使用后的學習結果。
(3)教學分支的選擇
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習者分析決定是在教學的全部過程采用教育游戲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戲,這體現了技術服務于教學,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戲的選擇
教育游戲本質是一個軟件,教育游戲的選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根據特定領域的特征選擇教育游戲軟件的類型,如即時策略、第一人稱射擊、角色扮演、動作等。
第二,考慮教育游戲軟件的技術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統要求、游戲操作方式(是直接通過鼠標、鍵盤操作還是需要其他外設,如游戲手柄等)、網絡接入等。
第三,構建學習環境,包括計算機位置的擺放、聯網類游戲是否需要進行子網的劃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戲軟件特征將會影響的教學策略的設計,比如策略類游戲可以選擇協作學習策略、角色扮演類游戲可以選擇競爭學習策略,而有些模擬類的游戲則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確定教育游戲中,游戲任務的時間。在教育游戲中,有些任務的時間是需要在游戲開始之前進行設定的,而有些則是在游戲開發時就已經設定好了的。
(5)確定先行組織者
“先行組織者”是奧蘇伯爾提出的一個概念。奧蘇伯爾認為,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適當相關的和包攝性較廣的、最清晰的和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這種引導性材料就是組織者。由于這些組織者通常是在教學內容呈現之前介紹的,目的在于利用它們來幫助確立意義學習心向,因此被稱為先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戲時,需要利用先行組織者為學習者提供認知結構中的上位概念來同化新的知識,或者是提供一個能夠指出新舊知識異同的組織者來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但如果在教學的整個過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戲是否就沒有先行組織者呢?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先行組織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戲中的任務開始或結束部分的。
(6)教學策略的選擇
教育游戲環境是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者很容易產生迷失現象,學習者不能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任務上。教育游戲教學策略的設計是以建構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一般采用合作,協作學習、發現學習和自我調節學習這樣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習者提供支架。同時,策略的設計還受到領域類型和教育游戲軟件類型的制約。在教學的整個過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戲時,教學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戲中的。
(7)教學過程的組織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學安排學習活動并創設學習情境。教師應該熟悉學習者領域中的內容,利用先行組織者策略為學習者建立先行知識。
第二,指導學習者提高教育游戲軟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觀察學習者操作教育游戲軟件時的學習活動,教師應在適當的時機通過教育游戲軟件間接地或面對面直接地給予學習者干預和指導。
(8)學習結果的評價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系統設計更加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體驗,而傳統的標準化測驗并不能完全檢測出學習者的能力。替代性評價則避免了典型的多項選擇測驗中存在的問題,這些新的評價體系中所蘊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學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學習,或者展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來完成一些實際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實的情境中展示學習者自己的水平。
a 檔案帶評價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評價的一種常見形式就是檔案帶評價,即搜集和評估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作平樣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師可以收集學生的作品、研究設計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級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為評估學生進步程度的依據。[5]在教育游戲中檔案袋評價主要體現在學習者在游戲過程中的表現或任務的完成情況。
b 表現性評價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現性評價是在現實生活中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實際表現進行考察的測驗。表現性評價的一個例子就是完成論文,完成論文不僅要求學生展現自己知道什么,還要表現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車駕駛員和飛行員的駕照考試、醫學上的臨床測驗等,都是表現性評價(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戲中表現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學習者與游戲的交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
c 層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層次分析法由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薩蒂于本世紀70年代初,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的課題時,應用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層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戲中主要體現在教育游戲軟件統計系統的設計上,通過將層次分析法轉化為計算機程序代碼,來計算學習者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從而生成統計結果來進行評價。
(9)知識遷移策略
學習者通過學習結果的評價并不是教學的終點,而是要使學習者能夠在真實情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因此要采用知識遷移策略促進知識的遷移。采用先行組織者能夠促進學習的遷移。
五 總結
數字化教育游戲具有傳統面向娛樂領域內游戲吸引人的特質,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對于這樣的一種教學媒體,如何使其在教學中發揮作用,則是需要進行合理設計的。文章提出了一種能夠將數字化教育游戲整合到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模式。該模式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指導下,具有良好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美)邁耶著,牛勇,邱香譯,多媒體學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編著,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63
[3]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9
關鍵詞 國培計劃;幼兒教師;數字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6-0011-03
Accelerating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 Database of National Training Plan to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moting Information Projects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Wang Guan
Abstract National Training Plan has been implem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ince 2010. It is a national training plan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2011, specialists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elected and decided some potential comprehensive higher schools and a few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s as National Training Plan schools, such a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etc. In view of implementing National Training Pla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resource database of National Training Plan to Kindergarten Teachers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ensure the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national training plan; kindergarten teachers; digital resource database
Author’s address 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國培計劃”全稱為“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是教育部、財政部于2010年開始實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根據《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教師〔2010〕4號)、《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幼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教師〔2011〕5號),2011年經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評審和遴選,確定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有實力的綜合性高等學校和為數不多的幼兒高等專科學校作為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學校,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就是其中之一。
“國培計劃”的啟動宗旨,主要是提升幼兒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使幼兒教師學成后回到崗位,把新知識、新理念用于本地幼兒教育事業,努力提高當地幼兒教育水平,在幼兒教育教師隊伍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作為國培學校,如何結合實際,圍繞幼兒教師職業道德與素養、教育理論與新知識、教育實踐與新技能、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等培訓中的重難點,不斷創新和完善各類項目培訓模式,注重優質培訓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加工利用,有針對性地做好項目規劃設計,豐富和優化培訓資源,加速幼兒教師“國培計劃”數字化資源庫的建設,推進幼兒教育信息化工程,是“國培計劃”的當務之急。
1 構建幼兒教師國培計劃網絡管理平臺
信息網絡管理平臺技術給幼兒教師培訓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突破了傳統教師培訓的時空限制,改革了培訓手段和方法,創新了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培訓的新模式,建立起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為載體的開放型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形成了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素質的動力機制,并為幼兒教師終身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和服務。信息網絡管理平臺的豐富信息,可以實時互動,教師通過登錄平臺,隨時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與其他教師交流研討,發表自己對教育教學問題的見解,為打造學習型幼兒教師隊伍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學習資源和支持服務。網絡管理平臺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網絡管理平臺是基于寬帶IP網絡(含互聯網、內部專網等)創建的虛擬機與安裝、配置虛擬機操作系統,并進行系統安全與優化調整;協調解決系統之間的互聯和互操作性問題,將各個分離的設備、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關聯、統一和協調的系統之中,使資源達到充分共享,實現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提供優化的綜合統籌設計,達到系統整體性能最優,即實現全系統具有高效率、性能勻稱、安全性高、可擴充性和可維護性的系統。利用實時通訊、流媒體等技術建設網絡教育培訓平臺,將充分打破時空、地域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大大促進學校等在職及繼續教育的蓬勃發展,有效擴大教育受眾面,對改善幼兒教師人員知識結構、提高“國培計劃”的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管理平臺有基本模塊和擴展模塊,基本模塊包括職業道德與素養、教育理論與新知識、教育實踐與新技能、專業發展與行動研究、教師培訓與園本研修等5個領域,及教研資源、考核評價系統、學員管理、輔導教師管理、學習服務系統、輔導備課系統、論壇模塊、信息、平臺管理等工具;擴展模塊包括網絡考試系統、在線課堂模塊、課程開發工具、繼續教育管理統計系統等。
2 建立規范科學的幼兒國培計劃數字化資源庫
“國培計劃”數字資源庫是指利用網絡信息科技手段,對幼兒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最終建成互動化、多媒體化的共享式資源倉庫。其數字化資源由兩個要素構成,即數字化硬件教育資源和數字化軟件教育資源。所謂數字化硬件教育資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計算機、投影儀、視頻展臺、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等數字化設備。數字化軟件教育資源是指教育所使用的軟件、課件、視頻、音頻、網絡課程、軟件標準、數字化期刊數據庫等,一般包括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動畫、數字圖書館、數字錄像等幼兒教育信息資源,其組成模塊如圖2所示。
2.1 靜態幼兒教育教學信息的采集與存儲
靜態幼兒教育教學信息主要有幻燈、投影片、文字、圖片、檔案材料、常規的教育教學管理軟件、各學科素材等,它們的來源比較廣泛。
幻燈片、投影片一般采用PowerPoint制作,多適合于幼兒課堂中的文字、圖像、表格,在制作時選擇“空白演示文稿”,制作人員通過精心構思,建立適當大小的文本框,選擇增強視覺效果的背景及大小適中的文字,還可以結合幼兒教育的教材制作出色彩豐富的圖像,從而得到一幅幅圖文并茂的插圖。這樣可以解決幼兒教師在教學中為突破某個知識點急需的“素材片”“插播片”,而且制作方法靈活,制作出來的教具美觀實用。將制作好的幻燈片設置特定的索引標記,存儲到信息資料庫中,通過服務器的主頁可隨時訪問。
現有的一些圖片、文字資料(如教學參考、優秀論文、優秀教案等)也要進入到信息資料庫中,主要是通過數碼相機、掃描儀進行處理,并借助于OCR識別軟件進行印刷文字的識別,對于圖片掃描時先預覽定位,再進行劃區掃描,以免占用空間。掃描好的文件要設置索引標碼進入信息資源庫。
有些學科素材可以從VCD碟片上尋找,也可以從市面上出售的素材類光盤中獲得,如動畫片、科普片及動物、植物、水果蔬菜、花卉等適合幼兒教育的素材,都可以通過采集整理,存入信息資料庫。
2.2 動態的音、視頻幼兒教育教學資料的采集與存儲
幼兒教育教學動態信息資料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于一體。音頻、視頻、動畫的采集與存儲可用多種方法來完成。聲音可用話筒及錄音機直接把信號通過聲卡輸入到計算機中,形成wav文件;也可以從市面上正規的專賣店挑選購買CD、VCD等光盤,從中采集出適用于制作課件的背景音樂或適用配音朗讀的效果音樂,進行剪輯,加混響等處理。視頻圖像是真實的場景、人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通過屏幕捕捉動態圖像的方法,利用專門的軟件完成。音像資料以及衛星接收的實況,傳統的方法是用錄像帶存儲,這樣管理繁瑣,且受保存環境及保存時間的限制,有許多局限性,再加上模擬信號本身的缺陷,使音、視頻資料不能高效發揮功能。通過非線性編輯系統和多媒體點播系統處理后,將音像資料存儲在服務器中,不僅實現音像資料無損、高質,而且使用檢索方便。用多媒體點播系統將聲音和視頻信息資料利用高質量的數字壓縮系統進行量化采集、存儲,將常用的音像節目存儲在服務器中,供學校使用;對一些不經常使用的節目,用刻錄機刻錄成光盤存儲。非線性編輯系統還可以將音像節目進行藝術加工、特技處理,添加背景圖案、字幕、三維動畫、淡入淡出等各種效果,為教學信息資料庫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源。教師可以在課件制作室、電子備課室利用資源庫中的素材,創作開發出一些優秀的多媒體課件、課件片斷、動畫、教學范例、精美教案等,再充實到資源庫中。這樣經過不斷的充實與完善,資源庫的內容將更加豐富,在教學中將發揮更大的效益。
2.3 網絡數字化圖書館收集、存儲和使用
國家“十五”重點項目數字圖書館,是采用先進的B/S技術,對有價值的圖書資源進行數字加工、集成、存儲,形成電子文獻運行在高速網絡上的知識海洋,它可跨庫檢索數字化信息資源群,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各種論文試題庫、教學文獻等多種形式的知識資源,是近年來圖書館借助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形態,為幼兒教師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教學參考資料和學習資料,促進信息資源的合理流動,實現廣泛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
3 健全資源共享質量保障服務體系
資源共享質量保障服務體系是實施“國培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訓學校必須從組織管理、質量監控、目標服務等方面建立科學、系統規范的保障機制,才能使幼兒教師“國培計劃”順利實施,從而達到高效的培訓質量。
加大投入、推動發展是“國培計劃”教學資源建設的保證,特別在資源庫建設的初期,不但必須有一定經費投入,還要有科學完善共建共享的制度,以制度創新來實現教學資源的區域構建,使教學資源能及時吐故納新,提高教育資源檢索的效率與準確度,提升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綜合能力和總體水平。
“國培計劃”數字資源庫構建代表了幼兒教育素材庫的發展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管理平臺會更加完善,幼兒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料會更加豐富,從而給幼兒教師提供終生培訓學習的平臺,讓全國幼兒在同一陽光下成長。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把脈中國教育資源建設[J].中國遠程教育,2003(8):16-20.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案 智慧課堂 互動教學系統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加關注教育的品質和質量,關注個性和智慧的發展。21世紀人類文化正從知識文化走向智慧文化,培養“有智慧的人”已成為時展的迫切要求。然而審視現在的課堂,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從根本上失去了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智慧發展的整體關懷。課堂要主動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從單純傳授知識的課堂轉向培育“有智慧的課堂”,實現“轉識成智”的轉變。基于“數字化教學案”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構建,正是借用數字化手段營造智慧課堂的有益探索。
一、什么是智慧課堂
隨著課改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課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分數,更要關注學生的未知世界、生命感知,給予其人生以智慧的啟迪。教師應該是充滿智慧的人,課堂應該是智慧的課堂,課堂要以教師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
然而,智慧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很難說清楚什么教育是智慧的。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告訴我們,智慧具有流變、靈動的特性,人們給它罩上了神秘的外衣,使智慧變得虛無縹緲。因此,很難對智慧下一個統一的定義。智慧是教育的理想,乃至一種境界。但如此“虛”而難于把握的“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實現,有無規律可循?怎樣的課堂是智慧的課堂呢?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中央教科所副所長田慧生認為:“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由教育的細心呵護而得到開啟、豐富和發展”。國家督學成尚榮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
我們認為,智慧課堂是基于生命發展、基于喚醒智慧、基于培養合格公民的課堂,是啟迪學生智慧的場所。“智慧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注重知識發展的課堂教學形態,由從學生知識的增長到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師生交往,創設自主的課堂、活動的課堂、情感的課堂、生活的課堂和趣味的課堂;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通過智慧教師富有智慧的教學,培育學生靈性、完善學生個性、開啟學生智慧。智慧課堂的核心思想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智慧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方式和策略、教學設計等以學生的智慧發展為目的,是以教師的教學智慧為根本條件,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中體現“轉識成智”,促進學生智慧成長的教學過程。
由此可見,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是時代的呼喚,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是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契機,也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使命,本課題的研究有著鮮明的時代意義。
二、智慧課堂的基本特征和理念
智慧課堂中教師是智慧的教師,課堂是智慧的課堂,管理是智慧的管理。宗旨在于以教師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指導學生應用自己的智慧,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智慧,培養學生創造自己的智慧。
智慧課堂中的每一組材料、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都是教師精心選擇、理性思考的結果。理性的設計引起學生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促進學生對課程本質的理解與掌握。其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建構一種自我組織、自我進化、自我完善、自我構建、自我發展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體系。教師的教學策略不僅局限于怎樣把本課知識講清楚,而是包含了怎樣創設問題情境,怎樣把現實生活中蘊含的大量課程信息引入課堂,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理、合理猜想、尋求證據、作出證明、舉出反例、社會調查、小組討論、發表意見等等,從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樣,學生在課上得到的就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實踐經驗和解決方法,從而也就有了創新的可能和成功的體驗。
與“智慧課堂”對立的是“知識課堂”、“應試課堂”。所謂“知識課堂”、“應試課堂”,主要特質在于其教學的最高目的是以對“課本知識”的單向習得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壟斷者,課本是毋庸置疑的“權威”,而學生的學習方式則是以知識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考試為主。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讓課堂成為智慧課堂,就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和溝通、合作和交往、實踐和創新的能力,讓他們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創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轉識成智”。
歸納一下,智慧課堂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課堂是一個“生活場”,它應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使生命得到不斷成長;二是課堂是一個“思維場”,它應當有利于學生高智慧的形成與發展;三是課堂是一個“情感場”,它應當有利于學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種自由、和諧的氛圍中不斷得以陶冶與美化,成為合格公民。智慧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包括:一是教學目的以追求學生的智慧發展為指向。二是教學過程以強調師生情智交流為本體。三是教學評價以關注學生智慧發展過程為重點。
三、構建互動教學系統對智慧課堂的作用
(一)課前―發揮教師網絡集體備課磨課的優勢
一堂好課必須“贏在起跑線上”,課前的認真備課非常重要,需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一堂好課也要講究技巧和效率,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反復磨課,才經得起推敲和學生檢驗。如果能發揮學校的引領主導作用,構建一個互動教學系統,開展網絡集體備課磨課,將原來課前同行間的局部交流擴大到全校甚至校外,或者進行其它學科及社會資源的滲透,將為教師合作搭建一個堅實的平臺,設計出一堂更好的課。
所以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構建不能光局限于課內,還要包括課前備課的模塊,教師可以在這里方便地上傳、搜索、共享教學案(包括課件、試題、微課視頻)等各類教學資源,可以自動進行格式轉換,并且有不同的工具可以使用,例如查字典。
發揮網絡的優勢與集體的力量,突破傳統紙上備課的限制和時空限制,任課教師在平臺上備好課并共享,其他教師登錄后即可查看這節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通過大家的交流建議,互通有無,最終反復修改形成磨課共識,再交還給任課教師充實自己原有的教學案等教學資源。這樣可以使每一節課都融入集體的智慧結晶,同時每一節課的資源還可以反復使用和不斷提高,大大提高每節課的效率,也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
(二)課內―全方位超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一般是講練結合的模式,課堂效率低,教師很難實時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輔導,往往是憑經驗猜測重點、難點,導致已經掌握的學生也要跟沒掌握的人一起反復炒冷飯,沒有掌握的學生有問題卻得不到點撥。長此以往,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教學進度受阻,思維走向凝固。
如今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學生的人性品質、信息素養、創新精神日益受到重視,如果能構建一個互動教學系統,將極大地打破傳統課堂的樊籬,全方位超越傳統的教學模式。
例如:為了推進數字化教學,構筑智慧課堂,在2013年舉行的由杭州市人民政府等部門承辦的“第二屆移動教育高峰論壇暨移動智慧教育的實踐與發展研討會”上,來自香港和臺灣的專家介紹了“未來教室”及“智慧教室”的概念和經驗。所謂“未來教室”,就是通過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利用云端服務器建立資源和學習平臺,讓教師和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教與學。目的就是為了促進高效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智能終端和學習內容的整合、師生間工具透明化的互動至關重要。“智慧教室”的貢獻,在于讓老師的課堂時間分配更有效率,騰出更多時間與學生互動,提高學生上課興趣。“智慧教室”中的智能終端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做的筆記或習題等城即時呈現在電子白板上。實物展臺則可以將作品或文稿等傳輸到電子白板,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材料呈現、教學情境創設及數據分析整理等工作。
專家講的“未來教室”及“智慧教室”,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智慧課堂。目前智慧課堂項目已經在杭州不少學校開展,包括杭州再靈科技和施強國際等公司都在杭州各區縣學校進行試點,比如上城區有13所學校與再靈科技合作試點兩年,試點學科已經覆蓋到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美術繪畫、閱讀理解等全部基礎教育學科。下城區也與施強國際旗下的施強網校合作,在春蕾中學等三所學校進行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試點學校的數字化教學裝備及模式也得到了更新。
考慮到聽眾的接受程度,香港和臺灣的專家講得都比較淺顯,主要介紹了硬件終端的情況,較少涉及軟件平臺,其實,要全方位超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一個互動教學系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不同的學校,硬件配置可能差不多,主要的差距是在軟件平臺建設上。
以下城區的施強網校項目為例:他們的智慧教育平臺界面,打通了電腦、電子白板和平板電腦等三大終端,可以線上進行數百人的名師課堂教學。平臺界面是一塊網絡黑板,在三大終端中都可以調用,左上角展示攝像頭中教師教態,包含錄制的聲音。左下角是在線學生的狀態,對學生可以在線點名及鎖定學生機或平板電腦屏幕防止學生開小差,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網上舉手。教師上課時網絡黑板界面中可以隨時調入已經上傳到服務器并自動轉換格式的課件等資源,也可以直接在平板電腦上板書并體現到網絡黑板上并進行多頁保存,還可以調用畫筆等工具或通過搜索得到各類圖形、試題庫、字典等資源。教師還可以把網絡黑板上展示的課堂重點部分操作過程及教師的教態和聲音錄制成微課,還可以調用黑板上的試題集并自動或手動進行作業批改、統計和點評。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可以將上課時老師的板書、課件展示及標注拍照或截屏存筆記,方便課后復習,對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在線與教師交流。
(三)課后―方便多方協作助推教育
學生智慧的生成要經歷知識經驗的準備、積累、醞釀、頓悟的過程,所以課后的復習和交流也很重要。需要構建一個互動教學系統,學生可以在課后隨時調用課件、微課視頻、拍照和截屏的筆記等進行復習并完成作業,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調用下一課老師的教學案或備課筆記來進行課前預習。
同時,學生課后的回家作業,無論是讀、寫、聽、說,老師和家長既能遠程“監控”,又能對孩子進行實時輔導。甚至老師明天的授課內容,家長今天就能提前知曉,方便多方協作助推教育。
四、數字化智慧課堂構建的功能需求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智慧課堂的特征和理念出發,我們可以認識到培育智慧課堂的重點是“轉識成智”。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智慧課堂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智慧課堂的物理架構設計是在無線網絡環境支持下,由多屏交互系統、無線反饋系統、平板電腦、遠程教學系統、課堂實錄系統等部分構成。數字化智慧課堂在功能需求上應充分利用技術手段,調動課堂各要素的作用,促進人的認知、技能和情感的學習與發展,其大致有以下功能需求:一是配有電子白板,能將教師或學生端的平板電腦內容通過投影機投影到電子白板上。配置網絡統計和分析軟件,能對學生答題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二是具備智能化交互的功能,配備高清交互設備,能實現遠程控制、遠程音視頻交互、遠程視頻會議和網絡直播點評等功能。三是能夠全程智能錄播,教師走動或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場景能智能跟蹤錄像。支持電子白板中演示界面內容的錄制,電子白板及平板電腦中書寫、演示的內容均能記錄下來,可錄制多畫面授課場景最終自動生成一個視頻文件。四是擁有網絡或本校提供的泛在的教學資源,包括電子書包、有聲課本、錯題云等。
以上功能并不要求全部都有,有些學校僅僅只是搭建了一個數字化的平臺,通過多屏交互系統,也能很好地實現數字化智慧課堂的構建,只需要有以下基本功能:一是電子白板與平板電腦的智能交互與分析系統,支持隨時隨地任意組成虛擬學習小組,進行協作學習。二是智能課堂實錄系統(具備微課視頻錄播、復習點評等功能)。
以上數字化智慧課堂的構建中,硬件主要是電腦、電子白板和平板電腦三樣,軟件主要是支持這三大終端的安裝在服務器上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建設。相比之下,軟件的功能需求要遠大于硬件,可以有許多個性化的設計,例如:動畫有聲課本的設計,既可滿足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又可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和交互性,極大提升教學效果。普通話、英語評測功能,能有效解決學校長期以來難以開展口語教學和測試的難題,能全方面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手寫板書實時朗讀功能可以使教師寫板書時“即寫即讀”,減輕教師工作量。語音搜索功能可以免除教師使用軟件和課件時的繁瑣操作,只需一句語音指令,軟件便自動為教師調用相應功能和資源,大大提高使用終端的效率,節省課堂寶貴的時間。
五、如何構建基于“數字化教學案”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
構建數字化智慧課堂,需要構建互動教學系統,才能實現“轉識成智”。下面就以杭州市大成實驗學校為例,介紹一下學校是如何構建基于“數字化教學案”(是廣義的數字化教學案,包括課件、試題、微課視頻等各類資源)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
(一)總體思路
通過實踐研究,參考MOOC(幕課,即互聯網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成功的經驗,建立起一個適合九年一貫學校本土化的“類幕課平臺”,為學校的智慧課堂教學提供強有力的平臺支撐和技術保障,為教師的數字化成長提供極大的空間,并力爭讓來自五湖四海,有著明顯不同的教育背景、知識基礎的孩子,跨越數字鴻溝,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能,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二)預期目標
一是實現課堂教學過程數字化,實現課堂教學實時互動反饋。二是實現學生評價體系數字化,形成完整的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袋。三是打造多維立體的家校溝通新模式,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實現數字教學資源的積累,為教師、學生、家長提供個性化、指向性的服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能。五是逐步提升教師的數字化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升家長、社會的數字化意識。
(三)具體內容
開發建設“一中心、四平臺”,構建基于“數字化教學案”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
“一中心”即信息存儲智能處理中心,可以將現有的教學案分年級、學科、章節、課時進行存儲、并方便地在平臺中進行編輯、導出、打印和管理。建設教學資源庫,提供包含中小學主要學科的全部課件、試題、微課視頻,并實現教學資源按年級、學科、章節、課時等方式的管理、檢索、上傳和存儲。開發管理平臺軟件,建立用戶管理機制,實現資源和信息的智能化處理。“一中心”是構建基于“數字化教學案”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基礎。
“四平臺”包括課堂教學、教師應用、學生應用、家長助力四個平臺。
課堂教學平臺,是構建基于“數字化教學案”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核心,它包含“學情調查、目標問題、交流展示、學能監測、拓展提高、反思評價”六個功能模塊。能夠實現對前期學生錯題云和當前學情調查情況的智能處理并給出教學建議;能夠隨時調用信息存儲智能處理中心中的教學案(包括課件、試題、微課視頻)等資源,幫助教師備課磨課,同時能夠檢索題庫自動或手動組卷,根據作業情況建立錯題云,實現對每次作業及每道題的數據分析;能夠利用開發的專用電子白板軟件,實現隨意書寫、隨意作圖和微課的自動錄制;能夠讓師生通過平臺進行主、客觀問題和學生綜合素質評語的交互反饋,并通過直觀統計圖表顯現。
教師應用平臺主要包括PC端教師備課和平板電腦端教師授課(網頁版和安卓版)兩大功能。網頁版能實現基于學情調查等六個模塊的備課,能實現文檔的格式轉換并打印,能對權限下教學資源按年級、學科、章節、課時等多種方式進行管理;能完成班級管理和學生分組管理;能完成題庫的檢索、組卷和上傳以及對錯題云的教師端查看和處理等功能。安卓版能讓老師在授課時對試題進行手寫批改和交互反饋,并查看每次作業及每道題的數據分析。
學生應用平臺的網頁版可以查看每門學科每次作業及每道題的答題情況并訂正;可以查看學生個人錯題云;也可以觀看微課視頻多次學習。安卓版除以上功能外,還可以在課堂上實現問題的接收、查看、手寫答題、提交和即時反饋等功能。
家長助力平臺也包括網頁版和安卓版兩部分。主要用來查看自己孩子每門學科每次作業及每道題的答題情況,并與班主任、學科教師、學校管理層、社區實時溝通反饋,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
數字化教學不再“遙不可及”,智慧課堂也“不再是夢”。目前,大成實驗學校基于“數字化教學案”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正在招標建設過程中,其中課件、試題、微課視頻等教學資源已經比較完善,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案”備課、上課的熱情也很高,已有一定的基礎。等2014年暑假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將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豐富課堂教學資源、調動師生家長的應用積極性。下城區教育技術中心將根據學校使用的情況,適時將該校的經驗向全區、全市推廣。
今后,大成實驗學校將在完善平臺和資源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功能,比如課前的教師網絡集體備課磨課、課中的錯題云數據庫、課后的學生電子書包等模塊。進一步完善云平臺和云資源,運用電子書包開展“智慧課堂”教學。進一步推動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創新,開展個性化教學,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戰,促進學校教學模式的新變革。
參考文獻:
[1]沈俊卿.讓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成為智慧課堂[J].教學創新?理科園地,2012(54)
[2]崔婧.智慧教學新模式.智慧城市專題,2013:86.
[3]陳衛東,葉新東,張際平.未來課堂的互動形式與特性研究[J].課程與教學,2011,():9197.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媒體藝術;交互藝術;教學互動;數字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TP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02019703
0 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等數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人類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管是在認識世界的角度上,還是在探索自身發展問題上,尤其是在教育領域。數字技術作為發展的手段,作為人類表現意識的工具,具有不同于傳統形式的有形化方法,如數字媒體。與數字媒體相對應的數字化內容,是數字媒體所表現出來的數字化藝術,這是數字技術所能表現的內容,在教育領域有不同的教學數字藝術,包括內容藝術、交互藝術以及結果藝術等,這也是數字媒體給教育帶來的數字化革命。
1 數字化技術
數字化就是把客觀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過數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以后的藝術將由多媒體數字化的影音視聽與網絡傳輸的藝術形式所替代,數字將成為通用的語言。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不僅從觀念上影響人們對現代藝術概念本身的理解,而且將成為人們溝通方式的一種應用工具。數字化技術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所依賴的物質媒介,因為應用方式的不同,人們對其期待也在逐漸加強,更多的是通過突破媒介的依賴,打破時空界限,縮小文化差異。教育領域中的數字化技術應用更是令人振奮人心,隨著新技術的參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將形成新的交流和溝通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積極付出的欲望。
(1)數字化技術的內容。從廣義上說,數字化技術所能表示的內容很廣泛,如各種技術所蘊含的功能性和工具性,這是技術化內容中最普遍的領域;從狹義上說,數字化技術的內容包括數字技術的工具和技術內容,數字化技術工具最突出的是數字媒體,它包括媒體功能的內容,而技術內容則是關于數字媒體的發展和技術水平。
在教育領域中,不僅僅是技術內容推動教育的變革,更是數字技術的工具內容所引起的。數字媒體功能的內容包括數字媒體的特定技術應用,以及與信息有關的獲取、處理、傳遞和使用等。這也是教育變革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一部分。數字化技術的內容包含的數字技術的工具和技術內容這兩方面也是數字化技術內容的特點所在。
(2)數字化技術的形式。數字化技術的形式是指技術內容所能表現的意義。數字化技術形式一方面利用數字處理優勢得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如藝術欣賞、教育目的和社會問題沖突等,另一方面拓寬了人們理解事物的角度以及處理客體的方式和手段,把技術看作是展現方式,因而也參與了現實的構成。數字媒體的內容所帶來的形式包括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不同的數字媒體作品所帶來的藝術感受和價值不僅僅帶有主觀性,更主要的是數字媒體的技術手段達到的內容表達使得作品更加神奇。
傳統的教育更多的是教材中內容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主體用技術豐富知識的能力,教育變革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內容的編輯和交流,教師更多的是更好地說明教學目標、學生最終要實現的要求以及怎么引導學生使用學習策略和各種學習媒體。數字媒體藝術是潛在地傳遞的教學內容,一方面學生感受教學內容的價值,另一方面,學生自我有了藝術感染,因而能促進自我表達以及和其他人的交流。
2 數字媒體交互藝術
交互是經驗,這暗含著在時間和空間中發生的經驗累積。它往往和激起、選擇性注意、感知等這些詞有關,這些詞與行為有關,伴隨著情感的變化。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隨著學習者的動機和情感參與,交互性過程開始從技術交互和交互環境轉變為情感交互。數字交互不僅讓人體驗日常的經驗,而且讓人能夠體驗生與死,探索生命的邊緣和宇宙的斷裂地帶。數字交互從行為出發,塑造經驗,創造境界,一種以往任何方式所不能給予的境界,因此,數字交互甚至比真實交互走得更遠。Ske Dinkla在《交互藝術的界面歷史》中認為:游戲賦予玩家個性,并強調合作和團隊精神。根本上,技術運用于對話徹底改變了圖像的傳統。因此,藝術家主要關注彼此的對話和界面的設計,這關系到最終呈現給大眾的內容和形式。交互藝術的產生和存在伴隨著內容的呈現和結果的展示,因此交互藝術的載體離不開內容和結果。交互、內容和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同樣是不可忽略的。
(1)數字媒體的內容藝術。教學媒體的內容藝術是指利用數字媒體將教育內容用更豐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內容藝術就是體現出內容形式和含義符合教學性以及突出學生主體意識和參與性,更多的是能引起學生對內容的思考和反思,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產生影響。數字媒體藝術拉近了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綜合形成了一個很強的載體,使它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當今教育,計算機和網絡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但是至今沒有給教育者和學習者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信息的數字化是數字媒體最核心的特征,所以一方面,教學內容上突出的是教育內容的符號化,其次是信息化,然后是內容的藝術性,教育變革不能單單只從內容上來行動,還要從方法上。
(2)數字媒體的方法藝術。數字媒體的方法藝術是指怎么樣利用數字媒體藝術的特征實現教育手段的變革,更多的是教學觀念上的變化,數字媒體藝術特征中的互動性是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數字媒體藝術是以新興媒體為載體、依托和手段,具有不同于傳統藝術特色的、集藝術與科學技術于一體的藝術形態。媒體和藝術之間的差距首先來源于藝術理解的不同,其次是由于技術手段的表達不利于真正的現實和理想的結合。媒體藝術對技術手段的依賴,本身已經被限定在了手段之中,常常成為一種技術能力的運用和展示,成為人對技術特性的理解的展示,因而弱化了藝術本身的目的性,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使藝術原有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然而,從教育理論中得到,反饋是必須的,因此,在形成媒體藝術時,要突出其互動價值。
(3)媒體藝術的互動性。互動性是數字化藝術在創作與接受之間,作者與觀眾之間,過程與結果之間所表現出的一種角色換位,互動溝通、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藝術模式。例如,互動性的數字創作平臺,給予觀眾對作品享有更大的選擇權利與修改權,每一個觀眾都能以個人的方式,找到有共同點的作品樣式。觀眾閱讀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媒體藝術家”的高度在個人意念的支配下對作品做出回應和新的探索,主動的參與創作,在互動式的溝通中,真正實現藝術家與觀眾,藝術創作與接受的換位思考與真誠的對話。觀眾在分享作品中,得到切身的精神滿足與情感的陶冶。
數字媒體的結果藝術。數字媒體的結果藝術不同于是數字媒體的內容藝術,更多的是數字媒體以及其藝術影響以后帶來藝術作品,或者說是通過各種形式包裝藝術產品。數字媒體藝術運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在資訊、傳播、圖像、生物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藝術創作的形成與過程。包括:①數字圖像,包括數字矢量圖形藝術作品、數字繪畫、數字攝影等;②只讀光盤藝術,即基于CD-ROM、DVD-ROM的多媒體藝術作品;③虛擬現實藝術作品,如基于VR技術的電腦游戲、基于VR技術的場景展示等;④網絡藝術,即基于Internet或其它信息共享網絡的數字藝術作品等。
教學領域中,學生的學習結果應該更注重學習作品,如作業或者是學生個人思想變化和提高。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為人們創作和發表自己的藝術作品提供了可能,個人表達與個人創意已經由藝術家延伸到了觀眾,藝術創作不再是少數藝術家的特權而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不斷地建構起一個圖像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這時,藝術家的任務不再是自我創作,而是設計環境,空間,構造框架,讓觀眾能參與其中,任由觀眾在其中創造自己的世界。在網絡時代,各種理念也相繼產生,如凡客體的背后是一種自由表達理念的支撐,這對于教育的變革也是很有價值的,凡客體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表達。
3 數字化教育中的啟示
數字時代將人自身數字化,將自我意識數字化,從而形成外在于自我的數字自我,使人的身份和自我認同得到新的實現。麻省理工的馬文?明斯基在《心智的社會》中提出,把意識移至到機器內將可能實現。還有人提出,可以存在一種不依賴于具體的人的“網絡智慧”。 “數字化生存”成為數字時代個體和社會生存方式、發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達。
學習者需要學習多媒體信息,同時用多媒體作品來反饋自身的學習效果,使教學結果更有直觀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完成程度。計算機網絡媒體能夠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如互助學習、個別學習、ELearning和遠程學習等。
(1)數字媒體的教育大眾化。數字藝術作為最普及的藝術與現實關系的媒體,始終與大眾媒體攜手共進。從當今“第四媒體”的網絡藝術而言,其中的交互性及雙向互動傳播而論,如開設電子論壇(BBS)、公布記者電子郵件、在每篇報道之后設置評論區等手段與途徑,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換意見和發表評論的場所,使進入網絡的人們能夠直接參與作品和新聞報道。這不僅做到了媒體原創,還實現了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從而真正使媒體與學生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了數字媒體成為教學“學生的代言人”。但是,教育功能是否可以達到提高學生公共的參與性的水平,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2)教育媒體內容和形式如何統一。數字技術對藝術創作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藝術活動由一種美的藝術變成了后審美的藝術,前者是指本身具有審美屬性和自主性外觀的藝術,后者則不具有這種直接的審美屬性和自主性外觀,它的審美屬性是間接而來的,其存在也不再是自主的,而是依附在數字技術的展示價值上;二是人們對藝術品的接受由凝神專注式向消遣式轉變,這對教育也提出了挑戰。內容藝術、方法藝術(互動等)以及結果藝術是數字媒體藝術在教育變革中所能體現的三方面,這也是數字媒體給教育帶來的數字化革命。但是在用數字媒體變革教育內容時,若達到內容藝術實現的同時不能達到教育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那么還有必要為了數字技術的藝術形式舍棄內容嗎,還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來決定呢?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教育變革中應該處理好的問題。
(3)教學互動的意義。交互是人與機器的共同參與,讓世界改變。教學作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能夠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實現對可視的和可聽的實際教育內容進行操作。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交互是衡量計算機是否更為人性化的一個標尺之一。人性化教育是可以通過藝術互動來說實現的。交互藝術可以認為是一個過程和選擇媒體的一種方式,以及使用媒體的一系列準則,通過那種媒體所能夠表達的一系列價值,即信仰、觀念、感覺或者一種感覺。特里?威諾格拉德把交互設計描述為“是人類和交互空間的設計”。交互藝術是藝術家與作品、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它時常強調交流、過程和知覺的建造。
教育領域中,學生與內容交互,與教師交互,與其他學生交互,無時無刻都在交互環境中,因為交互,使得學生不再限制在課桌上,不再限制在安靜地放好雙手,不再機械地接受著教師的灌輸,更不在學校中受到學習的限制。由此,數字媒體為學習開發了具有藝術性和互動性的學習環境,這為教育的數字化革命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例如,日本京都ICCNTT Inter Communication 博物館 “生命的空間”的互動場景,用戶與網絡用戶通過Email 傳來的文字創造的生命產生互動。
4 結語
學習方式的轉變在計算機網絡媒體發展下具有多樣性,而轉變的直接目的是讓學生去接觸教學媒體,與其發生交互,要發生交互行為,一方面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另一方面,就必須要了解人類學習的認知過程,依據人來設計教學材料,如視頻材料、多媒體課程等等,才能更有效地將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習者。計算機網絡媒體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又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并能滿足學習者進行交互和溝通。
多媒體學習方式是個籠統的概念,具體來說是拋棄學習依賴的想法,自主地尋找學習資源,不要只靠別人提供的資料,而是要在知識世界中有目的、有意義地形成自己的知識概念和結構,并通過各種渠道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 楊虹.數字媒體藝術的呈現淺析\[J\].電影評價,2008(4).
\[2\] 杜衛民.淺析數字藝術的產生與發展\[J\].藝術理論,2007(5).
\[3\] 李于昆.從膜拜到展示――對數字藝術中的數字技術之解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7(4).
\[4\] 曹田泉.數字藝術的交互本質與特征\[J\].藝術與設計,2007(1).
\[5\] 周年國.新媒體新體驗新設計――淺談基于數字媒體的信息設計與傳播\[J\].藝術與設計,2007(4).
關鍵詞關鍵詞:基礎教育;數字化資源;發展建議
DOIDOI:10.11907/rjdk.161949
中圖分類號:G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6)008-0204-04
0 引言
一般認為,數字化教育資源由以下3個部分組成[1] :①內容(Content):向學習者提供的數字化內容,包括完整的課程、課程素材、內容模塊、學習對象、論文集、期刊等,有時狹義的資源就是指內容資源;②工具(Tools):支持創建、、使用和改進學習內容的軟件,包括內容搜索和組織工具、內容和學習管理系統等;③實施資源(Implementation resources):促進素材出版的知識產權許可協議工具、關于最佳實踐和內容本地化的設計原則以及互操作技術與標準等。本文側重于基礎教育資源的內容及服務建設現狀分析。
筆者從我國40多個基礎教育資源網站篩選出10個基礎教育資源網站,對其中的資源情況進行了分析。這些網站的選取參考了權威機構Alexa[2]的網站排名數據(由于一些網站排名數據只能檢索到一級域名,所以Alexa的數據僅作參考),并綜合考慮了網站的數據量、用戶量及網站特色。各資源網站存儲的資源數據從幾萬到幾百萬條不等,本文研究對象10個主要網站如表1所示(排名不分先后)。
1 資源類型及粒度
我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制訂的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CELTS-42[3]對資源類型進行了分類,其中一級目錄包含媒體素材、量規集、教與學工具和模板、課件、案例、文獻資料、課程、索引目錄等8類,這種分類基于資源的教育用途角度。從資源結構角度來看,可以將其分為細粒度資源和較大粒度資源。“粒度”通常指顆粒的大小,用于描述資源結構的復雜程度。結構簡單的資源稱為“細粒度資源”,由細粒度資源可以組合成結構更復雜的大粒度資源。
1.1 細粒度資源
現有資源庫中的內容以媒體素材資源、課件兩種類型為主。本文研究的每個資源庫都有媒體素材和課件這兩類資源。媒體素材和課件等類型的資源特點是粒度小,一般為一個物理文件,易于組織和管理。絕大部分的資源庫以提供細粒度資源為主。
1.2 較大粒度資源
在細粒度資源的基礎上,一些資源庫組織更大粒度的資源。
(1)主題資源。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中有一類探究性資源,設置一些資源主題與子主題,每個主題由學習目標、重難點分析、活動建議方案、媒體資源、學習評價、工具和方法等要素組成。學習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活動建議方案包括活動流程框圖、活動任務、活動內容、活動組織方式、活動評價方式、所需學習資源、所需學習時間;學習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效果性評價。所有內容以文字描述結合鏈接資源文件構成。
山西基礎教育網資源中心提供的“主題資源”,針對每個學習主題,設置多個學習環節,例如:主題導入、課程學習、拓展資源、學習測評、典型案例、互動天地等。不同主題,學習環節的設置不同。
(2)學科課程。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提供了“學科課程”這種類型資源。針對一個知識點(一節課),按照教學特點,將相關資源組織成粒度更大的一節課程。每節課包括課程介紹(課程名稱、主講教師、所屬學校、推薦人、簡介)以及課程視頻(分課時的教師教學錄像)、課程課件、同步作業、教學設計、相關資源、相關搜索、網友留言等相關內容,另外還提供作業題庫、考試試卷等相關資源。
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的“中小學數字課程”,每節課由同步課堂、重難點分析、自主學習、典型例題、同步學習、知識拓展等模塊構成。其中,同步課堂模塊內容同步或略超前于學校的課堂學習進度,滲透新課標精神,采用制作精良的多媒體課件、動態板書等,使課堂內容形象生動,將在課堂上演示有困難的試驗和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識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現出來,加深學生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及時消化課堂內容,對提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提供幫助。自主學習模塊是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幫手、自學的向導,以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中規定的知識點、重點、難點和考點為核心,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與運用過程,引導學生開拓思路,積極主動學習。
(3)專題資源。在基礎資源的基礎上,一些網站(例如: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還根據需要將這些資源組成一些專題,方便用戶查找。與主題資源相比較,專題資源沒有明確的組成要素或環節,只是簡單地將相關資源重組,便于用戶檢索和關聯。這些大粒度的資源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用于教學將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學生學習。
2 資源標準
現有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大部分遵循CELTS-42中的元數據標準和分類詞匯表。
2.1 元數據
(1)元數據標準。CELTS-42規定的描述基礎教育資源的數據元素集包括23個元素,其中必須元素11個,可選元素12個,必須數據元素與CELTS-3[4]的全部必須元素(不含子元素)對應。可選數據元素包含了CELTS-3 的11個可選元素。CELTS-42的核心元數據元素依據其描述的內容和類別分為3類s①資源內容描述類,包括標題、學科、關鍵詞、描述、來源、語種、關系、覆蓋范圍、適用對象、目錄項10個數據元素;②知識產權信息類,包括作者、出版者、其它作者、權限管理、版本5個核心元素;③外部屬性描述類,包括日期、類型、格式、標識、評價、評價者、元元數據方案、目的8個核心元素。
必需元素包括標題、學科、關鍵詞、描述、標識、格式、日期、語種、類型、作者、適用對象11個核心元素。
(2)元數據標準執行情況。從本文研究的10個網站來看,CELTS-42的11個核心元素已被每個網站作為必須元素,另外幾個實用較多的元素是“來源”、“版本”(教材版本)和“大小”。從表面看,“權限管理”在大部分系統中都沒有設置該元素,可見對版權管理方面考慮不多。
在CELTS-42規定的23個元素之外,這些網站在元數據方面一般引入以下元素:①關于資源使用頻率方面的元素。如下載次數、瀏覽次數、評價次數等;②關于資源審核方面的元素。如審核人、審核狀態、審核結果、審核時間等;③關于資源質量方面的元素。如資源等級/星級、評價、評分;④關于資源價值方面的元素。如下載資源所需要的積分(或金幣)、購買資源所需要的價格等;⑤關于資源的其他分類元素。如資源所屬專題類型、所屬欄目、所屬系列等;⑥關于資源上傳方面的元素。如資源上傳用戶、單位、上傳時間等。
資源庫中,關于資源之間關系的元素較少使用,這與目前資源庫中多為基礎性的細粒度資源有關。當資源粒度加大時,需要使用“關系”元素來描述不同層次資源之間的關系。
2.2 分類詞匯表
CELTS-42定義了一些元素取值的分類詞匯表,但實際使用中仍有一些不太規范的地方。例如“年級”,有的采用1~12年級(這個符合CELTS-42),有的采用“初一”、“高一”等等詞匯條目。雖然用戶理解是不成問題,但不利于系統之間交換資源以及資源之間進行關聯檢索。
一個重要的詞匯表目前還缺乏標準的定義,這就是“知識點”。目前大多數系統采用“學科+年級+教材版本+上下冊+章/節(單元/課)序號+章/節(單元/課)名稱”構成知識點。CELTS-42以附錄的形式給出了“學科課程分類第三級詞匯表(課程內容)”,僅僅是一個提供討論的議案,還沒有真正標準化。
因此,關于各網站知識點的描述方式多樣,有的采用CELTS-42的建議,有的自行定義,這樣對于依據知識點進行資源關聯檢索十分不利。在對知識點詞匯表規范后,還需要考慮知識點變更的問題(名稱的變更、知識點的增刪以及層次的變更),這些都將影響資源之間自動關聯的一致性。
3 資源服務
3.1 資源庫核心服務
大多數資源庫提供的核心服務包括以下幾種:
(1)資源檢索。包括分類檢索、關鍵字檢索以及高級檢索。
(2)資源瀏覽。60%左右支持在線瀏覽資源。除了基礎的文本、圖片、動畫類型的瀏覽,支持OFFICE文檔及音視頻在線瀏覽的需要內嵌閱讀器或播放器。例如山東教師教育網、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和K12使用了內嵌FLASH形式的閱讀器,對于音視頻資源通過內嵌播放器或使用客戶端缺省播放器實現在線播放。
(3)相關資源檢索。25%的網站為用戶提供相關資源,包括江西、江蘇、遼寧和K12的資源庫。例如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提供了“相關資源”、“本類推薦”和“本類熱點”等輔助功能;江蘇省教育資源網提供了“同類資源推薦”、“相關熱門資源”以及“猜你喜歡”等功能;K12資源庫提供了“資源足跡”,顯示該資源在什么時間被人下載過。這些功能將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同時也為建立資源相關的用戶群打下基礎。
(4)用戶行為。除了檢索、瀏覽和下載等常見操作外,用戶還可以進行更多操作,包括:收藏、評論、發起討論、舉報、頂/踩、評分、與好友分享等。
3.2 資源庫特色服務
(1)資源需求。為了更方便用戶查找資源,“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開設了資源需求區,用戶可以提出需要的資源,其他用戶可以回答,告知資源的地址,或者提供資源。
(2)備課工具。“概念資源圖創作系統”是上海教育資源庫提供的備課工具之一。系統使用可視化界面,通過語義連接教育資源庫或網絡內容。系統生成的概念資源圖是一種典型的組合性資源,將多個資源通過概念圖進行有效組織并展示。一個概念資源圖包括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層級結構、注釋、鏈接等要素。“電子教案制作工具”則是建立在教育資源庫之上的資源利用工具,主要提供教案制作,并指定學生的參考資料。教師根據主題單元的分類找到某主題單元,并利用該主題單元的內容制作教學教案。
4 運作模式
4.1 建設途徑
(1)以教育部門為主進行建設。各級電教館主要負責建立本級資源庫,例如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上海教育資源庫等。
(2)以企業為主進行建設。國內一批致力于教育的企業經過長期積累也建設了一批資源庫。例如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K12)和CORES教育資源平臺。
(3)教育部門與企業共建。教育部門采購企業建設的資源構建資源庫。
4.2 內容提供
資源庫內容要保持更新才具生命力。在內容提供方面一般有以下方式:
(1)定期購買。企業組織專家、教師制作內容。資源庫維護方定期購買。例如北京市中小學資源平臺,具有一些合作內容提供商,定期為資源庫提供收費和免費資源。同時建立資源準入和管理辦法,資源審核、定價、下架管理辦法,資源提供商淘汰原則及實施辦法。
(2)用戶上傳。鼓勵用戶上傳資源,通過審核、糾錯等方式保證資源質量。
(3)自行制作。例如遼寧省義務教育精品課例。
(4)免費提供。一些企業在銷售資源的同時會提供一些免費資源。
4.3 激勵機制
在采用用羯洗方式更新資源的資源庫中,一般要采用一些激勵機制來鼓勵用戶上傳優質資源。 主要激勵方式:積分制。對于用戶上傳資源、資源質量、用戶評價、資源糾錯等方面給予積分獎勵,而獲取的積分可以用于使用資源,如下載資源等。
4.4 質量保證
目前在資源管理過程中,主要通過資源審核、資源糾錯等方式保證資源質量。
4.5 資源共享
(1)拓展資源庫范疇,加大與其它資源庫共享。例如江西基礎教育資源網與“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深度集成,使本省教師在江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網的搜索引擎里就可以搜索、瀏覽和下載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的精品資源。同時與全省各區市鏡像站點的用戶統一認證、數據互通和資源共享,使國家網、省網和區市網連成一個整體,加大了資源共建共享力度。
(2)拓展用戶量。大多數資源庫提供匿名用戶注冊,實現基礎資源共享。同時注重對用戶的管理,通過實名注冊、綁定資源卡等方式,對用戶進行更有效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服務。
5 基礎資源庫建設建議
我國基礎資源庫建設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源。如何發揮資源用途,更好地為師生服務是資源庫建設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在構建或升級資源庫時建議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5.1 資源標準及應用
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庫基本上能夠參照CELTS-42標準進行建設,但是一些急需的標準尚未形成,例如關于知識點結構和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內容標準。大多數資源庫的知識點標注與采用的教材版本相配套,這樣在不同教材之間共享資源會存在問題。考慮到知識點演變,對于知識點演變后資源庫如何保持已有資源之間的關聯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
建議參考國家的課程標準定義“知識點體系”,當該體系進行演變時,保留演變的痕跡,便于維護資源庫中資源的關聯關系。
與此同時可以保留“教材體系”,描述方式可采用“學科+年級+教材版本+上下冊+章/節(單元/課)序號+章/節(單元/課)名稱”,并在“教材體系”與“知識點體系”之間建立對應關系,這樣用戶可從某個體系入手開始查找資源,同時通過這一對應關系,可以關聯另一個體系中的相關資源。
5.2 資源類型與形式
我國基礎教育資源庫中的資源以細粒度的基礎素材居多,細粒度資源由于缺乏清晰的教育屬性,一般僅由元數據定義一些相關屬性,教師使用起來缺乏清晰指導。可考慮學科與學段特點進行有序歸級歸類,不僅對教師起到指導作用,還有利于新進資源的引入并置于其所應歸處。
目前出現了一些教學針對性更強的資源類型,如學科課程、主題資源等。根據教學需要,應該有更靈活的方式,將基礎資源聚合為適應教學的更大粒度資源,使得資源能散能聚,形散神聚,散可用于碎片化學習,聚可用于系統化教學。
在構建大粒度資源的同時,也需要完善構成大粒度資源的細粒度資源的元數據定義,這樣可以實現更細粒度的資源共享,一方面方便用戶檢索,另一方面方便用戶選取其中感興趣的特定資源,再者也方便實現資源之間更靈活的關聯,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資源服務,如利用資源關聯模式建立資源推薦服務等。
5.3 功能服務拓展
(1)資源庫在保證檢索便利之外,需要引入更多針對教學應用的工具和服務,拓展資源之間關聯、資源與用戶之間關聯,實現資源的深度應用和共享。
(2)建立資源推薦功能也是大勢所趨,可參考當前優秀的學習推薦平臺,如Knowton等,基于個體用戶不同的使用習慣與行為特點的歷史數據,為其推薦適宜的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與用戶體驗。
(3)根據學科特色建立權威資源或精品資源,經過權威人士建立資源引導利用機制,一方面指導用戶進行資源合理高效使用,避免不明就里隨意‘拿來’;另一方面起到鼓勵用戶多發優質資源的作用。
5.4 資源服務對象
目前各類資源庫,尤其是基礎資源大都是為教師服務。應該開始轉變視角,以學生為中心,以家長輔導學生為導向,分析學生及家長對資源的需求,建設針對學生使用能自學,家長利用可對學生進行教學輔導的資源,并提供配套服務。
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第三方教育機構在教育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且其資源比學校有著更強的優勢和競爭力。可以考慮建立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引進其優質資源,作為交換可以為其拓展生源數量,達到雙方互惠互利的目的。
5.5 版權與共享機制
目前資源庫中專門針對版權的考慮較少,這固然與資源的應用領域為教育領域有關。雖然教育領域在資源使用方面有“合理使用”的權限,但隨著資源內容提供者的多樣化,以及資源種類版權的明確化(例如電子教科書的版權所屬將會非常明確),將會涉及到越來越多的版權問題。因此需要盡早考慮DRM(數字版權管理)技術的應用問題。
處理版權問題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就是在資源庫中明確資源來源、資源的版權所有人以及資源使用權限與范疇。這樣,一方面資源管理者能夠清晰資源庫中資源的版權情況,另一方面資源的使用者也能夠根據相關版權說明對資源進行合法使用。
資源共享是與版權看似矛盾的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機構、學校正在開展開放教育資源建設,資源開放共享應該是一種趨勢。資源共享的過程是一個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過程[5],如何保證資源制作者的利益能夠更大程度共享是資源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維持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有多種實現機制,例如國家項目引動機制、產業發展驅動機制、公眾媒體推動機制、多方合作聯動機制、網眾互動生成機制等[6]。對于基礎教育資源較適合的機制是國家項目引動、機構/個人捐贈、個人創作等多方合作聯動,通過采用開放共享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7]規定資源的共享方式,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OECD.Giving knowledge for free:the emergenc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R].2007.
[2]Alexa[EB/OL].
[3]CELTS.基礎教育資源元數據應用規范[S].CELTS-42.2003.
[4]CELTS.學習對象元數據[S].CELTS-3.2008.
[5]蘇小兵,祝智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需求和供給模式研究――公共產品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2(8):78-82.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
教材的數字化是在當前的出版領域和教育領域都備受關注的一個課題。就世界范圍而言,有些國家,尤其是英美兩國,在大型教育出版集團的引領下,對教材數字化的探究已經初具成果,然而出于社會環境、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他們的成果只能借鑒,不可復制。我國教材的數字化經歷了其獨有的道路,這其中,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與其他教材相比,又有其鮮明的特點。
1我國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過程
我國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進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種形式的轉變。
1.1數字資源的轉換
我國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最早是從將紙質內容轉換為數字格式開始的,較早期的數字化教材就是紙質教材轉換而成的電子書,在這種數字化形式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出現了資源的碎片化和重構,從而衍生出基于特定的知識點或資源類型的集約型產品,便是人們常說的資源包和數據庫。這一類的產品主要滿足了用戶對數字產品便攜性上的訴求,但其形式較為扁平化,通常作為紙質教材的輔助資源存在。
1.2交互內容的開發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國基礎教育教材及其相關資源的數字化過程中,逐漸加入了交互式的內容,MPR教材及點讀筆、只讀式互動光盤、移動終端應用等各種載體形式也相繼出現。交互式數字資源的出現,一方面,通過影、音、動畫等多媒體的應用使得教學資源更加靈活生動,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交互體驗,滿足了用戶對數字產品互動性上的需求,各種學習活動、練習、測評等功能在交互形式中得以實現,意味著從這個階段,數字化教材內容已經開始介入教學流程。
1.3教學平臺的搭建
當單純的內容數字化已無法滿足整體的課程教學需求時,開發者將這些數字資源整合起來,并借助互聯網環境,搭建起集系統化的教學平臺。這里所說的教學平臺,通常包含了教學設計、教學測評、教學管理三個板塊。在教學設計中,提供海量的知識信息和數字資源,以及通用的設計模板,供教師調用組織,完成課堂教學;教學測評方面,通過在線的方式實現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的布置、提交、批改等,大大地提升教學效率;而教學管理則包含了教學信息和數據的統計、分析、反饋,以及相應的對策建議。在這個階段,教材的數字化加入了服務的內容,數字教材開發者已經從單純的內容提供者轉變為內容與服務提供方,而教學平臺的應用,開始推動著傳統的課堂教學向一個更高效、及時、多元、互動的模式轉變。
1.4電子書包的應用
電子書包是一種覆蓋了數字內容資源、網絡環境、云平臺、教學軟件,以及終端硬件等的整體解決方案,包含了內容提供、平臺建設、技術支持與運營支撐。電子書包的應用,從根本上是致力于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但是由于其設計難度大、條件要求高,且價格較高,故而應用范圍并不太廣。可以看出,中國基礎教育教材的數字化產品遵循著輔助教學—介入教學流程—改變課堂模式—改造教學環境這樣一種循序漸進的功能模式在發展而升級。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數字化教材產品并不是一個演變替換的過程,出于市場需求的差異化,這些產品是并生共存的,并在同一種形式下不斷實現著深度挖掘、加工,并增加附加值。
2我國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過程中的問題
隨著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發展,有一些問題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
2.1有效資源不充足
早在教材內容開始進行格式轉換的階段,人們就已經意識到數字資源的重要性:數字資源是任意一種教材數字化形式的基礎。然而,雖然教材的數字資源經歷了解構、重組、集約、分類,其仍然呈現出一種不夠用的狀態,主要原因有:1)未經過編輯的初級資源較多,質量良莠不齊;2)資源同質化現象嚴重,多有跟風和重復利用的現象;3)過于注重“海量資源”的需求而不進行資源篩選,導致很多與教材知識無關的資源濫竽充數;3)資源編輯或分類方法粗糙,無法滿足深層次的教學要求;4)資源的搜集、積累遠多過創造,使得版權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因此,目前基礎教育領域的數字資源雖然看似豐富,但真正能滿足教材數字化發展要求和基礎教育教學利用需求的有效資源卻是嚴重缺乏的。
2.2市場機制不完善
我國的基礎教育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各個教育主體學校、教師、教材都有嚴格的資格審定和準入政策,而目前的數字化教材產品的開發、銷售、應用基本都屬于自由的市場行為,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其與基礎教育的特點要求格格不入。不完善的市場機制主要表現在:1)各主體定位不明。在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太高的門檻,傳統教材出版者、技術開發方、網絡運營方、終端設備生產者,乃至很多教育機構都參與其中,而這些主體對于其應該扮演的角色,以及應該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各方盲目爭利,將市場競爭引向非良性的方向。2)缺乏監管機制。由于沒有相關的監管和審查制度,一方面導致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產品質量無法控制,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教材版權所有者的權益常常受到侵害,而由于無法保障產品質量以及其與紙質教材的關聯,數字產品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義也無法確保。
2.3專業人才欠缺
在數字教育領域,傳統編輯不懂技術、技術人員不懂內容、產品策劃不懂教育的情況長期存在,而專業人員的欠缺,會直接導致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會體現在產品的策劃上,使得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產品跟風現象嚴重,個性特色不突出,無法貼切地滿足用戶的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則反映在對商業模式的探索上,基礎教育數字產品的各研發主體對商業模式、贏利模式的探索經歷了較長一段時期,且仍未有明顯成果。雖然也有政府資金投入,但其覆蓋面積太小,大部分主體仍要自行在市場環境中生存,而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導致市場上出現眾多的“流星企業”和“流星產品”,因而也讓用戶面對不停更換變化的產品無所適從。
3我國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對策
3.1重視核心資源,加大開發力度
劉翠航在《基于核心資源的中小學數字化建設——對美國有關政策和實踐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基礎教育領域,圍繞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活動的‘核心資源’應該成為各種形式內容載體的最終依托。“因為“在可見的未來,課堂教學仍然是中小學教育主要的形態。因此,必須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圍繞課標和教學目標的數字化核心資源,才能推動基礎教育真正的信息化轉變。”所以,以課標為依據的數字資源才是有效的教學資源,應該加大這部分資源的創造與開發。基礎教育的核心數字資源的開發不能脫離課標和紙質教材,否則基礎教育就會出現方向性的偏差。
3.2完善市場機制,加強宏觀監管
在推進基礎教育數字化建設方面,出版、教育、技術、運營等各方面力量都做了有益的嘗試,但還是需要認清自身的定位,才能使技術與資源更有效的結合,真正為教育服務。在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過程中,應明確政府是投入和審查主體,教育和出版是建設主體,IT或電信業是技術支持主體的定位。應將對數字內容和數字產品的監管提升到與紙質教材同等的程度,同時推動數字資源知識產權保護。
3.3培養專業人才,提升創新能力培養
專業人才,可以從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推動現有人才轉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中小學教科書數字化出版芻議》一文中提出了“編輯人員信息化、編輯人員技術化、技術人員學科化”的培養路徑。信息化知識、技術手段、教育理念和編輯素養在未來的教材數字化發展中缺一不可,在這些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大膽嘗試,才是基礎教育教材數字化的突圍之路。
參考文獻
[1]雷鳴,柳紫郁.中小學教科書數字化出版芻議[J].出版廣角,2015(3):32-35.
[2]李雅箏,周榮庭,何同亮.交互式數字教材:新媒體時代的教材編輯及應用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6(1):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