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高三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語文 總復習 技巧 探討
高三學子進入到最后的總復習階段后,常常面臨著許多復習上的苦惱,需要復習的科目多,內容繁復、枯燥,記住后面的知識忘記前面的知識等等一系列問題困擾著他們。所以,在對高中語文進行總復習時,既不可操之過急,又不可無的放矢;既要求教師針對學生有的放矢,又要求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發現規律。
一、樹立正確的復習觀
1. 老師應該正確對待復習
在高中語文總復習的過程中,有些老師容易將總復習誤認為是對過去所授知識的一次集體補充與鞏固;也有老師只是簡單地將復習的重點劃出來,然后讓學生們自行去背,去記,缺乏必要的知識延伸;更有些老師還是固守傳統,采用平時月考、聯考前突擊的復習方式。顯然,這些都是沒有對高中語文總復習有正確觀念的外在化表現。事實上,高三總復習不是簡單的查漏補缺,也不是對重點的死記硬背,更不是一般考試前的復習所能比擬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系統化的復習過程,離不開老師的正確指導。老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復習觀,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語文復習的計劃中來,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序的整理,喚醒并加深學生對三年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對語文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要在給學生們查缺補漏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三年所學的知識,教給他們技巧與方法,更好地提升學生在復習中的信心。
2. 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復習觀
對于高中語文的總復習,由于知識總量大,知識內容多,高考壓力大等,使得很多高三學生對語文的總復習抱有抗拒心理。有些學生自認為自己的語文基礎好,沒有必要再進行語文的總復習;有些學生則迫切渴望老師將知識重點給出之后就可以不用再上語文復習課了;還有些學生認為只將自己總結的部分復習重點鞏固了就足以應對語文的高考了。這些都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復習方法。所以,高三學子在面對語文總復習也要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復習觀,緊跟老師制定的學習計劃走,這樣不僅可以將掌握的知識鞏固一遍,同時也是對不熟悉知識的二次學習,方便學生有計劃地進行系統化復習。
三、結合實際進行語文總復習
1. 明確復習目標
復習目標的確立是復習計劃性的體現,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定量的復習內容,但是不可“急功近利”,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目標,第一,要結合教材進行復習。現階段,高考語文更加注重對教材知識點的考核,結合教材進行復習能在高考中有的放矢,舉一反三。第二,結合高考語文題型設置復習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多年的教學經驗的把握,老師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可接受難度的題型進行針對性訓練,使復習進度能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第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確立符合實際的復習目標,根據他們基礎的薄弱因材施教,切不可操之過急。
2. 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用于創新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及創新能力的考核,不要讓學生的知識面與復習重點只是停留在課本上,要脫離傳統復習思維的牽掣,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事件要求學生有自己的評價。如高考語文試卷的最后幾道題目,基本上涉及當前的社會熱點。所以在總復習過程中,也要注重結合時事熱點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讓他們在考試中能從容解答相似的考題。
三、優化復習方法,總結復習規律
1. 優化復習方法
高中語文總復習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應對高考語文的考查,同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僅靠死記硬背的方法既耗時又耗力,所以需要優化復習方法,老師更應該進行解題技巧的傳授而非知識點的講解。以作文為例,老師應該在復習過程中強調學生在提筆寫作之前認真審題;然后打好腹稿,想好作文的具體行文結構,不可盲目動筆,以免寫作過程中偏離主題或斷篇;再就是確立文章類型,不可寫出“四不像”的成品,既不是記敘文,又不是議論文,如果寫議論文,就要結合社會實例發表議論,議論內容要張弛有度,如寫記敘文,則記敘線索要分明,記敘內容要清楚有序。針對不同的作文類型做針對性的寫作方法的傳授,則可提高學生在應對作文時的效率,避免倉促應試。
2. 總結復習規律
高三總復習的科目眾多,一方面,總結復習規律不僅對語文復習很有成效,對于其他復習科目也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總結復習規律對于緊張的復習過程是一種很好的舒緩,機器在運轉一段時期之后需要調整,檢修,學生的總復習也是如此,通過對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復習內容的總結,歸納,可以舒緩高考的壓力,使學生從容地面對復習過程中的難點。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新課程標準的規定與要求下,現階段的高中語文總復習既不能完全忽略教材知識內容,又不能只注重對課外知識的延伸,這兩者要統籌兼顧。只有將上述兩者有效配置,雙管齊下地進行復習,同時注重對學生復習方法的培養,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才能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與答題能力,從而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在生活中能更好地運用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金亞莉.當前形勢下高中語文總復習技巧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01).
一、引言
近年來,高考語文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在整體上呈現的傾向是弱化處理,知識動態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漸形成。根據筆者對幾屆高考學生語文分數的比較分析,凡是超過120分的同學,他們在語文基礎知識項上丟分較少至多丟6分,凡基礎知識項丟分超過50%的同學,其總分很難到達110分。目前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適當安排基礎知識教學內容,這種教學多結合教學內容拓展知識,學生對這種繁瑣的基礎知識沒有系統化的認識,往往是學一點記一點、在整體分類和系統化總結歸納上很難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并且,許多基層高中把高考基礎知識的積累放到高三上學期中,利用一個月就復習完了,這就是蜻蜓點水,學生理解不透、積累不足,考試中學生多數是碰運氣,分數自然高不了。當下高考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在題型、內容、形式上不斷改革,穩中求變,是對學生發展的時代變化的調整,語文教學中如何處理基礎知識教學與其他教學內容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有效的學習中提高基礎知識文化素養,是語文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現狀
語文基礎知識從內涵上來說,具有工具性、傳承性、個體性、穩定性特征,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教學中的工具,幫助學習者在思維、交流、工作學習中更好地完成相關活動內容,這也是語文作為工具性載體的重要因素。語文基礎知識中多是從傳統文化中積累下來的,在文化傳承、弘揚的過程中,基礎知識是主要的內容基礎,文化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也將成為未來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目前高中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的現狀分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基礎知識教學的重點多是圍繞高考考綱考點要求展開,基礎知識的廣泛性、多變性等特點是當前教學中以高考命題標準為參考的重要因素。語文教材知識零散,在基礎知識總結上多是通過單元導語和小結串聯較為全面的知識點,這種形式在系統化知識構建上還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練習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較內隱化的知識點,通過問題思考呈現,這種知識往往需要學生在實踐練習中積累總結,對這種知識很容易忽略。課程改革在教材編寫上也出現很多變化,這種內隱的知識增多,直觀展現出來的知識點逐漸減少,對學生探究獨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來越多,這無形中也增加了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教師知識系統化高效教學的難度。教師在語文基礎知識素養上的不足也會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高中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積累中,偏重知識的針對性,在基礎知識的廣度和泛度上沒有較全面的系統的積累,對學生知識運用引導也會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礎知識考查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進對策
1.改進教學理念,注重實際運用
語文基礎知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具有相對隱性的特點,傳統教學中的內容逐漸積累成越來越多的語文基礎知識,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也會不斷增加。高考語文基礎知識考查集中在成語、古詩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識性考查、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等內容上,相對穩定。針對高考語文基礎知識復習進行專題教學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會進行的一項內容,這種教學主要是在題型、內容范圍、解題技巧上進行,對基礎知識的文化價值教學沒有深刻的體現。改進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下的遺留影響,在認識上明確基礎知識教學對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將語文基礎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真正落實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構建更為先進的教學體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課標II卷第19小題,考點是表達得體,該題的出現就要求一線教師把基礎知識的積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加強積累方法的引導
在教與學的問題上,要改變過度依賴高考基礎知識考查要求的教學指導,切實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辯證看待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教師在教學引導上給予重視,強調積累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善于觀察、歸納總結收獲,比如引導學生們在看新聞、讀報刊和新媒體時,要注意其中語言基礎知識運用是否得當。語文教學本身是積累的過程,這種積累是應是學生根據學習興趣指引積極主動進行的學習活動,在這一認識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及時更新,不能一味針對高考灌輸大量的基礎知識積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構建師生價值觀的共同導向。如在文化常識性知識、古詩文文化傳統知識的教學方法上,一般結合具體文本閱讀進行,古詩文的學習首先應要求學生必須做到翻譯文本,其后再做題,在這一形式上應給予重視,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一定的積累,很難實現綜合運用。在日常教學中,對文化常識、古詩文文化傳統知識在文本中的應用,應進行適當結合實際教學安排進行專題教學,提高基礎知識的系統化。
3.完善教學方式方法,注入課堂教學新元素
除了利用傳統的早晚讀、課前讀等積累方式外,還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轉課堂,網絡微課、智能手機積累等。語文基礎知識在經典文本閱讀中的運用較多,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改進,融入新的元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基礎知識學習現狀。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需要深入挖掘文本,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結合當下熱點文學時政話題,高效運用基礎知識進行實踐。教育立足長遠,在語文教學中知識體系龐雜,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構建需要不斷更新,為基礎知識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關鍵詞:高效課堂 關注 起始課 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11-0046-02
作者簡介:于彩芹(1964―),女,安徽滁州人,中學高級教師,滁州實驗中學教研組長。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隨著“高效課堂”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和廣大語文教師的實踐、探索,語文課堂的高效性在不斷增強。然而在高效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諸多偏差,那就是如何找準“教”與“學”的最佳契合點,即如何引領學生心甘情愿地踏進高中語文學習的圣殿。而關注高效課堂的第一課――起始課,則是一條必經之路。
所謂起始課,是指學生進入不同學段的最初學習時間。例如:小學學段的一年級、初中學段的初一年級、高中學段的高一年級這三個時間段的學習,均可稱為起始課。它猶如一座橋梁,對前后兩個學段的學習起關聯作用,上好起始課將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至關重要。本文將從以下角度對此加以闡釋。
一、師生心態的銜接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及時了解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年齡段上說,他們仍然是初中生,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切忌用剛剛送走高三學生的心態對待他們。這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首先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期和高一學生的心態相對接,從而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高一起始階段,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克服新環境、新教師帶來的距離感、陌生感。教師要盡快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和智力以及他們學習語文的態度、興趣和方法等。學生進入高一年級的第一個月應該是師生之間的磨合期,這一時期教師的引領作用尤為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后三年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所以教師要盡快使自己和學生互相適應,不能延長期限,否則溝壑難平,語文教學就會失去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初高中語文教材的銜接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尤其是高一語文教師,很有必要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內容。而實際情況是,初中和高中是兩個區別度較大的學段,它們幾乎各自成為兩個封閉的系統。這樣不僅給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造成了障礙,而且對學生學習語文極為不利。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經常閱讀初中語文教材,熟悉課文內容,爭取在語文課堂中能適時地聯系初中教材中的某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藝術手法等,以期對現階段學習中的重難點進行點撥、啟發。這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初高中知識上下貫通、前后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欲望。同時熟悉初中語文教材內容,也可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詳略得當、繁簡適宜。
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虛詞,雖然課文注釋中已加以說明,但有的已在初中教材中出現過,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微斯人之力不及此”和《荊軻刺秦王》中“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兩句的“微”字,課文中分別解釋為“沒有,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或條件”,但這一用法與初中教材《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微”一樣。如果教師熟悉初中教材,那么在講授這兩課的“微”字時便可一帶而過,這樣就可使學生自然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而使初高中知識點自然銜接,教師也省卻了重復講解的麻煩。
三、語法知識點的銜接
黃偉老師的《語文知識教學的更新與重建》[1] (P.37 )指出:“語文知識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抓手,也是形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主軸和基礎。從近年來的語文教改實踐看,語文教學不是要不要知識的問題,而是教什么知識、怎樣教知識、教知識干什么的問題。只要不把知識教學當作語文教學的唯一內容和唯一目標,只要不是教學那些陳舊的僵化的死知識,語文知識就理應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而語法知識點則是高中語文學習的最大障礙。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不作為重點內容出現,而是作為附錄編寫在單元章節后面。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這就使得初中語文教學基本上形成了“不考不上”的定勢。可想而知語法知識已經被弱化到了何種程度,正是這一思維定勢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陷入了深深的斷層區。這就給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為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時刻離不開語法知識,例如修改語病、文言文的學習等,離開了語法可以說寸步難行。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采取措施及時彌補學生初中學習階段比較薄弱的語法知識,使高一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高中語文教學要求,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讓學生掌握詞類、短語、句子、句子成分、句子類型,然后正確掌握句子分析法以及單句句子成分和復句結構法――這是句法基礎知識的根。當然,教師在補充這些知識的同時,應遵循一個原則:精練、易懂、實用。中學語法教學的目標不是讓學生系統地掌握語法體系,而是給他們提供一個正確的學習語文的應手的工具。學生只有較好地掌握了詞、短語、句的組合知識,才能在病句修改中和文言文的學習中游刃有余。筆者的做法是在高一教學每篇課文結束后補充一種語法知識,并配上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與提高,以確保學生后兩年更好地學習語文,并最終愉快而順利地完成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任務。
四、教法學法的銜接
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學內容的差異和教法學法的差別。在高一的起始階段,語文教師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進入最佳的語文學習狀態。初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很大差異,因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應因時而變。初中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基本上是“接受型”,所以初中的語文學習方法相對簡單,有許多內容在“讀讀寫寫背背”中即可完成。而高中的語文能力的形成過程是“自覺型”,所以高中的語文學習方法由對基礎知識的積累掌握轉變為對課文的深入細致的閱讀理解、分析鑒賞,強化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及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叉。學生由初中學段的“學會”,要漸漸適應高中階段的“會學”。這一轉變過程,教師須在起始階段讓學生明白。
在教法上,初中語文教學重感性認識和積累;而高中語文教學更為理性一些,對學生語文鑒賞能力與方法的引導更為關注。教師不會去字字句句段段地分析,而是在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意境上做文章。課堂上沒有了初中課堂的那種熱鬧氛圍,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教學和技能的培養。所以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學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迅速過渡到高中語文學習的軌道上來,從而使初、高中語文學習較好地銜接起來。這一轉變過程同樣需要教師不懈努力,讓學生及時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總之,初高中的語文教學就像是一場接力賽,接力棒就是“接點”。“接點”找準了,接力賽才能較好地完成。在這樣一個系統完整的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必將是一個知識系統完整且具有較高語文素養的人。
有人說: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師就教什么;高考怎樣考,高三老師就怎樣教;是的,我以前也曾這樣想過,也曾這樣做過,而且看看當前周邊的包括外縣市的高三老師的做法,翻翻手頭有關高三教學研究的各種資料,便會很容易得出同樣的結論。那么,在新課程中高三語文到底應該怎樣教呢?如何既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呢?
一、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氛圍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學科的鏖戰中,經常會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盡管學生知道高考語文分數的比重,但是老有意無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學抱著“無為而學”的態度。這給語文教學造成很大的困難,語文也是屬于實踐性很強的科目,考試的性質決定了這科目到了高三沒有投入時間認真琢磨,是很難在考試中取得突破的。而無數的經驗又告訴我們高三一年不少同學能在語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數,分數差的學生可能會少一些致命的極低分,中等的同學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數,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緊,失去了語文學習和考試的感覺,成績青黃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這些情況,教師必須首先時時刻刻提醒語文學習這件事。一是確立信心,讓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語文是屬于沖刺階段,任何人在這個階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語文是最有所為的科目。二是細心維護語文學習的熱情,要保持他們對這個學科的良好心態,不喜歡語文的學生往往互動性差,配合主動性弱。成績提高很難,教師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讓學生開始討厭這個學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維護。時不時找機會表揚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點,以及有機會三言兩語的鼓勵他,激發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還要創設具體的語文氛圍。我認為高一高二語文教學可以放開些,到了高三就必須把高三的系統分配到各個教學環節和模塊中去。教師必須先自己做到有計劃性,上課和作業的節奏適中,課內課外貫穿布置圍繞語文的主題內容。每個內容教師必須先做重點強調,再課堂點撥,再適量作業,再加及時反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忽視一部分原因在于覺得語文是無序的,隨意的,放棄一些是無所謂的。針對這種心理,高三教學內容必須做到環環相扣,讓學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點展開,每天都有要重新審視的語文考點常識。這樣就不容易忽略這個科目的內容了。另外,教師統一學科學習的要求后,必須一以貫之,不能松一陣緊一陣,總之是重視戰略,認真落實。營造學習語文的氛圍,關鍵還在于教師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如平時在班上安排一些同學在休息時間抽空講四大名著,剛開始有些同學聽,后來聽的人不斷增多,也可采取交流的形式,一個熟讀《三國》的人開講,圍著甚眾。這樣我認為一方面是在普及,但是更重要的是把閱讀名著的氣氛帶活了,很多同學聽了一些發現自己差距很大,回去趕緊翻書,趕緊抽空看。然后回頭看看,又覺得很多同學都在緊張語文啊,這樣語文的氣氛也就營造出來了。還可利用一些同學問問題來刺激提醒其他同學語文學習。比如一些同學琢磨現代文閱讀,會自己做題然后來問老師,在課堂上借著表揚這些同學成績的進步來告訴同學閱讀分數提高在高三應該怎么做。
二、處理好教材和考點的關系
在高三教學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點上,忽略教本,輕教材,重考點的思想觀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課文內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識體系,對滲透在教材中的知識點積累不到位。從而舍本逐末,棄源追流,費時耗人效果差。實際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點命題與教材緊密相連,譬如語音題,考綱明確設此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糾正誤讀現象,規范現代漢語語音,推廣普通話,于是教材相應地在第二冊書后增設統讀字字音表,四冊書后設有容易讀錯的字附錄表,以及每篇課文下對重要詞語中關鍵字的字音注釋,這些是考試命題的主要范圍。本來此題難度較低,一般的對策也是只識記正確的讀音,不考慮錯誤音,以不變應萬變,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不情愿回歸教材,寧可多做題,做對了津津樂道,喜形于色,自以為語音過關;做錯了根據答案更正,自以為語音太麻煩,基本識記的欠缺導致復習中只能就題論題,當時會做,過后遺忘,會的依舊會,錯的照舊錯。效果事倍功半。
三、強化訓練現代文閱讀
科技文閱讀需要做題來熟悉題型和出題者的思維,這一點無庸置疑。而提高文學作品閱讀的能力關鍵不在于做題,而在閱讀。但是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一些閱讀和寫作能力挺強的同學,他現代文閱讀的分數卻不高。問題不在于他讀不懂內容而在于他不懂要答多少,怎么答才是出題者所需要的答案。其實作為閱讀題的文學作品,往往有不少的條條款款,是一種特殊的閱讀,答案唯一性也說明,這其實可以算客觀題。所以訓練和講評尤為重要。所以現代文閱讀需要訓練,但是要精訓練,精講。學生訓練也必須選擇符合高考要求典型題型,知道題目的基本思路和答題方法。這是一道教師自己必須認真研究琢磨總結方法然后再交給學生的題目。閱讀有好幾個層次,不一定閱讀能力越強就越會做這種閱讀。
四、認真研究教學大綱和新課標
由于初高中學生語文水平的高低,目前最具權威性的評價就是中考和高考。由于初中屬九年制義務教育,中考既是初中升入高中的選拔考試,也是初中的畢業考試,教育部門對中考及格率的要求是要達到80% ,所以中考語文試題相對簡單,學生中考的語文成績也比較高。部分學生中考分數雖然高,但是仍過多地依賴老師,掌握知識以機械記憶為主,并沒有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而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階段,高考并不是學業考試,而是具有選拔人才的功能,考題有一定的難度,更注重考查能力。
一、教學方法方式的銜接
首先,從初中升入高中,對于學生來說是上了一個新臺階,學生自然會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此時的學生非常需要來自教師的理解和關懷,高中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初高中語文學習的差異,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易后難,先慢后快,循序漸進,要讓學生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和目 標,引導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此時,有必要簡單的闡述一下,對于教過高三的教師更要降低教學起點,設計好教學的梯度,不能一開始就給學生一個極大的壓力,此時不能用高考的標準要求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其次,抓住學生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的凝聚點.做好初高中學生情感的銜接。應該成為教師重視的 方面。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求知的先導.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影響學生自覺性和積極性的直接因素。初中課程改革以后,許多教師在 教學方式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平等對話和交流互動,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達成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和初中相比.高中教學方式方法還相對滯后,教學方式改革發展不均衡。教師一言堂、教法 陳舊單一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學生由初中很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走進高中相對死板的教學環境.便產生了很大的不適應。學生懷著很 大的期望到一個更高級的學校讀書,教師不能忽視了學生心理上的這個銜接點,要進行自我調節,不能漠視學生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高一教學中的“第一次”:設計好第一次師生見面,講好第一節課,把握好每位心理狀態。
最后,高中教師要熟悉初中的教學情況,在思想上做好銜接。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自己原 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更新或重建知識結構的過程。高中起始年級的教師特別需要詳細了解學生在初中所學習的本學科知識的情況。把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實際儲備情況結合起來,尋找銜接的結合點。
二、注重實踐與前引后連
首先,學生不是簡單的知識容器。即使靠死記硬背記住了所學,也只能說明有一定基礎,但往往不能靈活運用。高中語文教師應特別注意指導學生的學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較強的自學能力。我認為。除堅持初中養成的行之有效外,只有多讀、多寫、多說、多聽才能提高學生 的語文素質,培養語文能力,這不但符合新課標的精神,也適合于我們藏族地區學生的學習。
其次,由初中升入高中,對于學生來講實際上是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初中語文學習處于 中等的學生更是上了一個大臺階,教師有必要扶一扶、拉一拉。應針對入學新生. 注意適時調整教法.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新教師、新教材。在教學中前引后連,可以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引出新知識。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可先復習《春》,使學生更充分地領會不同時期不同思想下“景”和“情”的關系。把兩篇課文進行比較教學,以舊帶新,這樣可給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教學環境.在銜接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的知識的深度、廣度得到拓展。
三、語法知識的強化性銜接。
語文學習離不開語法知識。在高中語文學習中,解決語句修改、長短句變換、句子銜接、仿寫,以至閱讀理解都直接或間接要用到語法知識。對我們藏區學生來說,學生的語法知識太 缺乏了。初中要求學生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但并沒有具體說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圍和對象,加上初中語法只學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沒有“語素”、“句群”等知識的介紹,在實際的教學中語法知識也得不到保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卻要時時用到語法知識。因此,高一語文教師可以在學生中作一些問卷調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語法知識達到了一個怎樣的水平,哪些需要補充,然后有針對性地結合教學實際,適當補充相關的語法知識。如結合“理解句子”的訓練介紹一些復雜單句和多重復句知識,讓學生從語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結構、理解句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補充語法知識,能使學生在知識的斷層處形成一條完整的知識鏈,從而有利于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關鍵詞:高中語文;復習教學;策略;開展措施
一、平時學習注重積淀,提煉學習難點內容
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容非常多,在復習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則就會陷入費時耗力、效率低下的窘境。因此,復習一定要提高針對性,保證重點突出,這樣才能夠提高單位時間內復習的成效。筆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復習與日常教學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在平時就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的提煉積淀,從而為最后復習階段的成效鞏固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筆者要求學生在語文日常學習中注意突出重點難點,將每一課、每一階段、每一種類型的語文學習內容都進行回顧反思,提煉出其中自己認為屬于難點的內容,以及學習掌握不夠牢固的內容,將這些方面單獨提煉出來,這樣的內容將是下一步復習鞏固的重要方面。其次,筆者要求學生按照“段段清”的方式,逐層深入地開展語文學習。每一階段內容學習之后要進行回頭看,發掘自己在語文學習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結合階段檢測的信息反饋進行復習鞏固,并將這一部分內容總結梳理出來。每一階段都有梳理的重點,這樣在最后總復習階段時可以將其連接起來,形成了系統性的復習難點體系,這對于提高復習成效具有較大的幫助。另外,筆者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和復習中,建立起前后聯系、構成框架的知識體系,復習教學中能夠溫故知新、前后連貫。將復習與日常學習結合起來,將新知、舊知學習聯系起來,這對于提高語文復習教學的系統性、全面性具有較大幫助。
二、強調復習技巧指點,提高語文復習效率
技巧在高中語文復習學習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意義,掌握了科學高效的技巧,可以讓學生在復習教學中事半功倍,而缺乏技巧則會陷入“高投入低產出”的境地。筆者在高中復習教學中強化了學生學習技巧的指導,讓學生能夠高效地開展復習。首先,筆者要求學生在復習中擯棄面面俱到的思想,要保持重點突出,對于自己已經掌握的內容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薄弱環節、有待加深的內容則重點突擊。將所有復習內容形象地比作一個魚塘,首輪大網下去,已經掌握或較為牢固的內容則從大網中漏掉,將那些難點內容兜上來,進行針對性的復習。這一遍復習之后繼續兜網,將其中仍未解決的內容提煉出來帶入下一輪的復習,將回顧與復習推進結合起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逐層深入地鞏固難點內容,復習活動既突出了重點,又提高了效率。其次,筆者將一些先進的復習方法推薦給學生。如高中語文復習中的一些文學常識包括作者、主要作品等,有些學生會陷入混淆的狀態,筆者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法,將這些作者、主要作品等內容,通過編寫順口溜的方式形象記憶在腦海中,記憶效果更為形象生動,也更為牢固。在這樣的復習方法轉變過程中,學生的掌握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筆者還指導學生進行前后連貫式的復習,構建以點及面、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習體系,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復習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更多生機活力
復習教學相對于語文新授課而言會顯得有些枯燥乏味,一方面因為復習的內容都是已學過的內容,另一方面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方式讓課堂充滿了枯燥和乏味的氣息,這些容易導致復習教學效率低下。筆者在復習課堂上對教學模式進行了優化,讓復習課堂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首先將多媒體手段引入課堂,師生互動環節運用多媒體投影的方式開展,題型更加豐富,內容也更加生動。學生回答出問題之后,筆者鼠標輕輕一點,整個屏幕上會出現禮花綻放的激勵性場面,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滿足感。這樣的信息手段進行師生互動輔助,不僅增加了教學容量和提升了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而且營造了快樂學習的良好氛圍,復習教學的枯燥乏味感一掃而空。其次,筆者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進行復習教學,將一節課所要講述的復習要點分成幾個部分,分別安排幾個學生在課前進行精心準備,各自負責一塊,在課堂上走上講臺和其他同學一起回顧復習的內容。這樣的新穎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顛覆了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以學生教、學生學的方式活躍教學氛圍,讓復習教學的效果得到提升。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擔任講授任務的學生不僅要帶領其他同學一起復習知識點,還要在其中灌輸滲透自己的學習方法,講述自己是如何學習理解、提高鞏固效果的,經驗交流能夠讓其他學生的語文復習得到借鑒,將其中好的方法模式運用到復習活動之中,讓課堂更為生動,對于提高整體復習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是提高語文復習教學成效的重要方法。
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復習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理念創新,從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入手,充分整合資源、優化模式,讓語文復習教學呈現出更為生動、活潑、高效的態勢,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豐富內涵,引導作用,有效性,眉睫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1-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經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承,忽視語文教學的實踐活動,忽視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忽視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等等。這樣那樣的語文課堂教學問題所帶來的教育弊端日益凸顯,它主要表現為:容易造成本來完整的知識的割裂,容易造成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脫節,不利于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不利于構建學生健康完整的人格。因此就有必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綜合化策略的探索,以便能有力地改變這種境況。那么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實現綜合化呢?本文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綜合化策略進行粗略的探索。
一.解決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生活需要語文,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必須依靠語文。學以致用,知識才能成為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放開學生的手腳,鼓勵他們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學習了寫通知,各種各樣的會議通知可以讓學生擬寫;師生在比賽中獲獎,可以讓學生寫賀信;電視上出現了新產品,可以讓學生編廣告詞;元旦春節,還可以讓學生編寫春聯互相贈送……這樣,讓學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密切了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也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引入了一泓不絕的活水,使他們切身體會到生活需要語文,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服務的。
二、課堂教學環境要民主和諧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就越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在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大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課堂的心理地位。
語文教師應該知道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能力,就必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課堂的心理地位,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探究,自覺的形成學習的能力,同所有的同學一道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個體同整體形成一種和諧的統一體,從思想上重視課堂活動,對課堂產生情感依賴。
2.營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一是發揚教學民主,優化語文教學組織。
語文課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表不同意見,形成師生“互動流”。二是語文教師要提高業務素質,優化語文教學藝術。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強師生情感溝通。
3.尊重每一位學生,給所有同學展示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課堂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徹底轉變觀念,將課堂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歸還給學生。愚以為,凡是學生能做的,教師最好不要做;凡是可講可不講的,教師千萬不要講,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走到“自覺”的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去,將外部需求轉變為不可遏制的內驅力。這樣的課堂才有可能“繞梁三日,余音不絕”!那么如何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呢?在教學中,我經常把“意外”帶入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熱情。例如,在《品質》這節課授課中,當絕大部分同學都如我事先預設的那樣評價文中主人公是一個“具有很好品質”的人時,這堂課還顯得非常平常,但突然間,有一位男生出其不意地說自己有相反的意見,認為這個人很笨,以致最終餓死。我一愣,顯然,這就是課堂上的“意外”。“怎么辦,是讓這個問題過還是給這位學生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不料,就在我尚沒完全反映過來時,其余的學生已坐不住了,他們急于參與解決這個“意外”,于是,我靈機一動,示意學生踴躍發言,結果這個環節成了整堂課的亮點,獲得了許多老師的高度評價。事實上,有時我們越是期待課上得順,課就越會平淡無奇;反之,不拒絕“意外”,讓“意外”出現在課堂上,課反倒會非常出彩。所以,這樣的“意外”我們不能不要。
四、課堂教學沒有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準,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于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還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就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另外,課堂教學忽視年級差異。很多教師在進行高三復習教學時,仍然像對待高一、高二學生那樣,不敢放手,不愿放手。課堂上多講少練,甚至只講不練,即使設計了練習,也只是為鞏固當堂教學的某一個知識點服務,形式單一,內容狹窄,題目設計可能顧及到了學生的“學情”,教師的“教情”,卻忽略了高考的“考情”,結果,當碰到幾個知識點融合的考題時,學生便感到束手無策,無以應對。課堂教學與高考實情脫鉤,復習自然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態生成,并不斷提高教師自身智慧,靈活調控,即時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行為,有效運用“生成資源”加以智慧型引領,使“動態生成性教學”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指導高中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孝發.《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妙用》[J].教學雜
其實中學語文教材精選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是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華,認真閱讀鉆研這些優秀的文化精品,是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根本的手段。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緊扣課本、精講熟讀、以點帶面,高考語文命題必須以語文教材為主要依據。高中語文課本雖然是選本式教材,但所選篇章大多是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體裁的優秀之作,編者基本上選取了中外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便讓中學生借此了解文學發展的概貌,為今后進一步探究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更為他們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打造一個廣闊的平臺。因此,對語文教材的學習必須重視。
要立足教材,做到“抓綱扣本”。“綱”即《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本”主要有三方面:課程標準、語文課本、考試說明。在平時教學中應采取以“本”為主的策略。
在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諸多知識點中,最重要的是實詞,掌握實詞,是閱讀理解文言文的基礎和關鍵。分析歷年的高考試題,我們不難發現,文言文的考查,無論是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文句理解,還是翻譯語句、默寫名篇,其采分點的設置,幾乎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到源頭。而其中實詞的考查大多選擇常見的和使用頻率較高的,相當一部分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可見,重視課本,進一步歸納整理、溫習鞏固一定數量的實詞,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考試時才能成竹在胸,應對有余。
現代文閱讀主要分為文學類和實用類兩大類。文學類主要分析作品結構、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從近五年的考試出題來看,其中四次考情節,一次考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牢記四個關鍵詞:人物、環境、情節和主題。例如教材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后習題就是在考查景物描寫的作用。實用類大多為訪談和傳記,主要是分析語言特點、把握文章結構、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具有工具性和通用性,既是高考必考學科,又是各學科中綜合性、通用性最強的學科。教好這門學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抓好與初中語文學習的銜接。教學中注意整合初中學過的知識,將學生的知識儲備運用到新課的學習中。初中的語法教學還未能系統化,學生涉及較少,所以,高一階段的教學中應該系統安排語法內容。針對語法知識殘缺的問題,教師在高一第一學期就要給學生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內容,如詞的構成、詞類劃分、短語分類、句子成分、常見的語病、文言文中常見詞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內容必須補充,這樣,在高一第一學期學生全面接觸了解語法知識后,第二學期就可以鞏固并系統化了,學生進入高二高三碰到語法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其次,科學處理教材,合理改編重組。高中語文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有很大的彈性,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為師生選擇和處理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應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發展取向和學習需要方面的差異,對選修教材進行調整處理或改編重組。如,“杜甫和杜詩”專題教學、“悼亡詩文”專題教學、“詠史詩文”專題教學活動式整合,又如“認識杜甫”活動式教學、“詠史詩文”課件設計活動。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其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堂教學;探索;實踐
一、教學理念更新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如何將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課堂中去,如何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提高中學生語文學習活動能力,正是在新課改下語文教師所碰到的問題。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人文素養
語文課是基礎學科,肩負著傳承文化、綿延民族精神的光榮使命,高中語文也是提高學生人文與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課改推進不斷深入、高校招生制度不斷改革的背景下,中學生人文與科學素養的提高越來越重要。
2.探究創造
課堂教學真正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和認知規律出發,改變學生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途徑和機會,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優質的學習策略,使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與探究的體驗,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合作與分享,培養科學的態度和道德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識。
在探究的過程別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創新。創新思維貴在出新,不重復別人的腳步。明清思想家黃宗羲《明儒學案》提出“學問之道不要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要在遵循共同的原則與認識基礎上,尋求獨特的價值。
3.“生成學習”
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過程中,教育心理學中的“生成”理論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生成學習理論強調生成學習過程中個體主觀能動性,重視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中知覺的作用,特別關注在多向交互作用中所構建的新知識的意義。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進行有效的思維鍛煉,是我們教學的重要目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理念。
二、教學課程拓展
課堂教學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持,如何使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進入課堂為教學服務,是“大語文”教學觀念的實際體現,也是對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積極綜合課程資源,合理有效地加以運用,使之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線是教材,過去人教版教材編撰基本是按照現代文、文言文、寫作教學三大板塊落實,其中現代文又是按照文體標準來編排的。上海新課改教材是以主題集結、形成教學單元,如以“上海高中語文教材”(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版)為例,高一下《老王》(楊絳)、《項鏈》(莫泊桑)、《當爐女》(臧克家)組成了“平民生活”教學單元;高二上《諸子喻山水》、《秋水(節選)》(莊子)、《前赤壁賦》(蘇軾)、《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組成了“山水情思”教學單元;高三上《雨巷》(戴望舒)、《荷塘月色》(朱自清)、《荷花淀》(孫犁)、《文學意境的特征》(顧祖釗)組成了“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單元等等。所有教材都是依照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以及相應的量規評價來編撰,教材最大的優點是按照教學大綱落實教學基本知識點,推進了基礎能力。但毋庸諱言,一味圍繞教材安排教學單元,按照編撰進度逐級推進,但從教學過程來看似乎稍顯單調、呆板,缺乏應有的活力,也不利于語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積極推進校本教材的改革和建設是大有必要的。
三、教學策略豐富
1.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要考慮學生的特征,即學習者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和結構變量,非智力因素涉及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風格以及學習興趣、情感、意志等因素。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改變學習方式、提升知識層次。
2.教學手段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擔任教學組織、策劃者的角色,要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通過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式、實施教學過程,最終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在課堂上發揮學生最大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需要具備明確的課堂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要善于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力量,可以嘗試讓他們用標題式、圖形式、表格式、點評式,自己設計課文行文思路或欣賞過程,將自己對課文質疑解惑的內容編成判斷題、篩選題、闡述題和概括題,然后集體討論,也可以借助網絡等信息技術進行在線或者遠程探究。
3.課程形式
“二期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習已經不是局限于課本為主的基礎型學習,要大力推動拓展、研究型學習。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是各個環節不斷串聯從而形成的一個完整連接,基礎型課程是教學主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拓展、研究型課程是豐富與延伸,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