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與政治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新常態下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
新常態下的大學生全面發展是有別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教育,這種教育模式存在兩大發展基礎:第一、理論基礎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即“所謂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質都得到充分、協調的發展,具體體現在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諧發展”;第二、現實基礎為新常態下科技、經濟和教育形式的轉型升級。新常態下,塑造能夠面向世界化、現代化和未來化的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體系是關系國家未來發展命運的大計。大學生是新常態下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對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內涵為:以平等和諧發展為基礎,促進個體發展,通過個體發展帶動整體發展,最終實現整體水平的提高。從現實角度講,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單純的科學文化知識、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的學習,更要求其擁有正確的政治觀、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價值觀。
二、新常態下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關系
(一)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新常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育擁有正確的政治觀、健康的思想和完整的價值觀的大學生,這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新常態下的創造性運用。新常態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始終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始終以獨特的方式關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始終以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理論指導,為大學生全面發展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始終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根本宗旨,最終推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僅闡述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也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進行了深入闡述,即人的全面發展存在著兩大發展條件:第一、生產方式的全面發展;第二、人所受教育的條件。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當前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強大助推劑。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滲透性要素,存在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各個環節,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思想政治教育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部分:第一、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價值導向;第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大學生協調處理社會關系;第三、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價值觀;第四、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正確的思維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訴諸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新常態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以下基本矛盾: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需要與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社會思想政治的代表者,是主要矛盾,與此同時,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低位同樣不容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常態下在教育領域內開展的與政治意識形態密切相關的教育方式,其直接目的是通過教育進行政治意識宣傳,以促進大學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出的要求,最終為社會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社會發展的基礎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常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全面發展密不可分。
三、新常態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弘揚人文精神教育,堅持人性化教育原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是具有獨特人格的群體。因此,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大力弘揚人文精神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堅持人性化教育原則,切記采用強迫、專制的教育方式,應對大學生時常進行鼓勵和支持。
(二)以發揮學生主體性為前提,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以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往往存在諸多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尊重。因此,新常態下,應充分尊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將常規教育方式和互聯網教育模式相結合,拓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學風建設,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高校學風是大學生治學態度與求學精神的外在體現。高校學風的好壞決定了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學風的好壞,與其說受學校師資力量、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如說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學風建設為主線,針對新常態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困難,制定出適合大學生群體特點的學風建設機制。全面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激情,形成大學生的學習紀律性和學習作風,從而在深層次上解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上的薄弱環節。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價值 關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價值的研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導向價值;激勵功能、激勵價值等之間的機械轉化,即人們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價值之間劃上了等號,這樣就給二者各自的研究帶來了盲點,以下本文將分析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實現過程
我們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應該明確功能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將功能解釋為“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辭海》中對功能的解釋是:功能與“結構”相對,指有特定結構的事物或系統在內部和外部的聯系和關系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是事物本身的屬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則是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主體性活動系統本身對外界產生的作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實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構決定其功能。因此,我們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構入手,分析其功能的實現過程。本文僅從其內部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過程。
從內部結構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體、客體、介體、環體等四個要素,主體是人和社會,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介體是主體和客體發生作用時的中介或橋梁,環體則是環境等一系列影響因素。在這個系統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這樣實現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作為客體具有自身的屬性,它在與主體發生作用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屬性得到外化,進而產生一定的功能效果。因而,我們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時,應該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本身,即從客體本身的屬性角度分析其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過程
我們同樣應該首先明確價值的概念。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的需要的資料的外界物……進行估價,賦予它們以價值或使它們具有‘價值’屬性”。價值是事物或現象(包括物質的、物質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現象)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是其對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活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價值是一個關系概念,它反映了人與物的聯系和關系,而更為關鍵的是,價值是指向主體需要的,只有滿足主體需要的事物才是有價值的。
我們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指作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從本質上講,也就是它對于人的發展的意義。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問題,有學者認為是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即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客體作用于主體——社會和人,客體的屬性作用于主體,內化為主體的意識和動機,外化為良好的行為與品德,從而得到進步和發展。這一客體對主體產生的實際效應,實現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本質。這一說法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過程。需要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屬人的,必須在滿足主體需要的前提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才能實現,否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價值的關系
功能與價值具有密切的聯系,功能的實現,如果滿足了主體的需要,便產生了價值。但是二者之間有區別。功能反映事物本身的屬性,而價值則是指向人的;功能屬于實體范疇,價值則是表示主客體關系的概念,屬于關系范疇。功能與價值之間的關系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是基本符合的。
通過以上對功能、價值的概念分析,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價值的實現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作為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屬性對外部主體的人或社會發揮的作用或功效。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不是自發的,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的基礎上形成的,并且必須滿足主體人或社會的需要,只有滿足了主體需要的功能才形成價值,也即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前提條件,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滿足主體需要的結果。
以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價值的關系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理論上來看,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與價值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在不混淆二者的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研究,從而為進一步完善學科的理論體系打下基礎。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效果來看,人們往往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具有功能性的工具,意識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性,也就是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進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這實際上也是混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導致的。因此,厘清二者的關系也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用性,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9.
關鍵詞:醫患關系;政治思想工作;醫院
一、前言
當下社會中的醫患關系比較緊張,關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更成為了醫改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與內容。醫院屬于醫療衛生事業其中重要構成,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更能夠在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當中實現重要作用的發揮,從而令醫院建設以及醫療質量、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得到保證。
二、和諧醫患關系與醫院政治思想工作
1.加強醫院政治思想工作對于和諧醫患關系構建的必要性
所謂醫患關系,實際上就是醫護人員以及患者、患者家屬相互的關系,想要讓當下越來越緊張的醫患關系得到改善,真正將和諧的醫患關系實現構建,那么無疑需要對醫護人員做好思想工作,改變醫護人員的思想觀念,從而實現緊張醫護關系的改善。為此,加強醫院政治思想工作,促進和諧醫護關系的構建已然成為了必然趨勢。與此同時,我國的市場經濟不斷改革與發展,而醫院想要適應市場發展無疑也需要進行相應改革才行。醫院如果進行改革,矛盾與問題是必然會遇到的,醫患關系實際上也屬于矛盾之一,加強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夠將改革期間碰到的一些矛盾實現化解。利用政治思想工作,實現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既能夠令時代要求得到滿足,又可以令醫院自身的改革發展需求得到滿足。
2.和諧醫患關系與醫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關系
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和諧醫患關系之間首先具備一致性,這種一致性體現在原則上的一致性。醫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人,需要將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貫徹與落實。在進行和諧醫患關系構建的時候,醫院人員也必須能夠堅持將患者作為中心的工作理念,要對患者足夠理解、關心以及尊重,更應該對患者進行引導,使得其了解到醫務工作本身是復雜的,更要令其能夠配合治療,在這里面體現出來的也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問題。同樣,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和諧醫患關系之間的一致性還體現在目的與對象上。對于醫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其根本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都在于內強素質和外塑形象。實現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能夠令醫務的對外形象實現提升,可以說,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落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醫院在進行政治思想工作落實的時候,其對象在于醫護人員以及患者、患者家屬等,也就是說在于醫患關系的牽扯對象。因而,醫院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對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和諧醫患關系之間同樣存在差異性,相比之下,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其范圍要比和諧醫患關系構建要更大。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其內容包括醫院的領導干部和醫院職工之間、醫護人員之間、醫院不同部門之間、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相應和諧關系的構建,這就表明醫患關系只屬于其中的一個內容。進行醫院政治思想工作,解決的是醫院內部的問題,而實現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解決的是醫院內外部之間存在的問題。
三、醫院政治思想工作對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發揮的作用
1.思想教育和價值導向作用
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實,可以實現思想教育以及價值導向的作用,這同樣意味著可以在和諧醫患關系構建期間,讓人們思想認識得到提升,也對人們進行引導,令他們將正確思想觀念以及價值觀念順利形成。醫患關系屬于醫療服務活動當中,客觀形成的以后雙方以及雙方利益存在密切關聯社會群體與個體的一種互動關系,它包含了醫生、護士及相關醫務人員群體,也包含了患者及其家屬甚至相關工作單位等。實現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對于國家的衛生部門改革而言,同樣是重要內容。醫護人員應該將患者的根本利益相應維護這一思想高度作為起點,對醫患關系有正確認識,再借助于政治思想相關教育工作的展開,讓醫療人員明白自身職業道德堅守的意義,明白和諧以后關系構建的重要性,從而可以實現患者利益第一以及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2.激勵效果與人文培育
醫院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落實更能夠實現激勵作用,讓醫療隊伍的向心力得到提升,讓醫護人員將服務精神實現發揮。醫院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大目的就在于將服務意識實現對醫護人員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滲透,進而讓職業歸屬感以及責任感得到形成,也增強醫護人員的認同感以及自豪感,令他們可以在工作里找到自身的價值。積極有效的醫院政治思想工作,能夠讓醫護人員更自覺為醫院整體的價值目標而努力。相關工作目標以及工作責任的明確,同樣是令醫護人員其積極進取精神得到激發的辦法,相關激勵制度的建立,能夠令醫護人員工作更加積極也更加具備創造性。醫患關系除了是人際交往關系之外,更是對病人合法權益的尊重,以及對病人在精神上的一種人文關懷。建立起和諧的醫患關系,注重醫院政治思想教育的加強,倡導人文精神,都可以使得醫患關系不斷往和諧健康的發展持續發展。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建立,更能夠令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加強溝通交流,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與問題,讓相互之間更加理解與尊重。
四、結束語
醫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開展與建設,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都是為了能夠令社會主義建設相關需求得到滿足,從而使得相互理解與交流的和諧醫患管理得到真正實現。這樣一來,不但醫護人員工作更加順利,患者也能夠在治療期間更享受到人性化服務,更可以讓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事故得到減少。
參考文獻:
[1]孫杰.淺談醫院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在醫患關系中的核心作用[J].醫學信息旬刊.2013(15).
[2]許士明.醫院思想政治工作與醫患關系構建[J].卷宗.2015(5).
[3]楊小鋒.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醫患關系中的重要作用[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4(11).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內容,在日常工作中,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含義基本相同,可以通用。概括地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眾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途徑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保障經濟和其它一切工作順利進行。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黨領導下,用教育人、說服人,轉變人的思想,引導人的行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我們黨在長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一套成熟的工作體系。
二、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20世紀80年代從管理科學叢林中分化出來的一門新學科,它的理論興起是在美國。但實踐根源是在日本,可以一直上溯到二戰結束時的20世紀40年代。大部分西方學者們認為:所謂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內部在長期經營活動中形成一家公司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構成了公司員工活動、意見和行為規范。我們認為,企業文化既是一種精神文化也是一種行為文化,它是包含了企業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及思維方式,也包括了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及員工的行為方式、工作作風。它是時代的產物,內容豐富,是以員工共有的價值觀念為核心而形成的一種群眾意識和群體行為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的管理體制、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一)企業文化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點
1. 主體的一致性。無論是企業文化還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兩者都強調以人為中心,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都把員工看成是企業的主人,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作為自身工作的原則;強調尊重人的獨立人格,實玫少、的價值,發揮人在企業中的主體作用。企業文化理論認為,人不僅是管理的對象,更是管理的主體。只有強化企業員工的主體意識,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全體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增強責任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群眾路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強調員工是企業的主人,是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主力,也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
2. 目標的共同性。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在追求目標的著眼點上有所不同,都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培養目標上看,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都堅持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認為員工素質的高低與企業的興衰成敗有著直接的關系。目標來看,兩者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經濟服務。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都要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生產經營來展開,要貫穿在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和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從價值目標上看,兩者都強調員工的價值觀和企業的價值觀的統一,并把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統一起來,因而有了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心理趨向。
3. 內容的交叉性。適應時代需要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都要確立與整個社會的正確價值導向相符合的企業價值目標,培育富有時代特征和鮮明個性的企業精神,塑造良好的員工形象和企業形象,使兩者與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結合得更加緊密。兩者都注重制度建設,強調把思想引導與行為規范結合起來,并通過切實可行、便于操作的制度規范,把思想引導與利益調節、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統一起來,使員工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正確的行為方式。
(二)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點
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同時還有諸多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性質不同。企業文化是一種經濟文化,在性質上屬于企業管理的范疇,是一門新興的企業管理科學。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整個社會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屬政治倫理教育范疇。但由于受企業追求目標所決定,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經濟文化的性質,也屬于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2. 任務不同。建設企業文化與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都著眼于調動州門的積極性,都要形成一種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凝聚力。但企業文化建設所要調動的積極性,是生產勞動的積極性,是要圍繞企業本身的發展目標,去挖掘內在潛力,這種積極性是屬于經濟性的。而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調動的積極性,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通過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通過改革開放的教育,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這是一種政治積極性;二是圍繞企業本身的發展目標,去調動州門生產勞動的積極性,這是一種經濟上的積極性,企業文化主要著眼于形成企業本身的凝聚力,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形成企業本身的凝聚力之外,還要形成全國的凝聚力。
一、加強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預防”為主
確保電力企業的安全生產,首先要強化安全意識,貫徹落實以“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提高職工對安全生產重要性的認知。因此加強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強職工的“企業生產,安全先行”的意識,牢固樹立“通過安全預防措施,除去非人力不可控的天災人禍所導致的安全事故之外的一切事故都將能控制在預防的范圍之內,并對任何人為可控的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中”的堅定信念[1]。而電力企業要做到防微杜漸,居安思危,將職工的安全道德素養、安全生產規范培訓與教育以及心理調節等工作內容納入到安全管理的體系中,引導職工樹立良好的安全以及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從分析安全隱患的原因、職工違章操作的心理、安全生產的阻礙因素等方面著手,貫徹“以人為本”的安全生產理念,及時更正員工的對安全生產抱有的不正確理念,從“要我安全”轉變成為“我要安全”,化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出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員工參與安全生產以及安全生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還要努力抓好員工的日常生產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預防教育工作,明確安全隱患容易發生的環節,提高員工對安全隱患的敏感性與警惕性。提高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嚴格遵守規范化操作流程的觀念[2],加強對員工的崗前安全生產思想政治培訓與教育,崗中的安全生產觀念的積極引導與氛圍創建,讓員工切實明白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從而實現預防的目的。
二、堅持將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安全生產中
電力企業面臨著電力生產中諸多不安全因素,一旦引發安全事故,不僅會影響相關機械設備的損壞,還會因為斷電、停電等問題而嚴重阻礙了各行各業與廣大用電居民的正常生產與生活。供電的穩定與安全性是推動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安全生產對于電力企業而言是無比重要的。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高低、落實是否到位,也關乎著電力企業能否很好地實現安全生產與管理,能否有效控制住安全隱患。因此電力企業要堅持將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實到具體的安全生產過程中,貫徹到每一個生產環節、每一位員工、每一項安全生產的管理制度的執行中去,從而提高電力生產的可靠性、規范性與安全性。首先要貫徹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好員工工作情緒,根據員工的情緒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來應對。要做到“工作看質量、作業看情緒、平時看行為、開會看發言”,從而切實掌握員工心之所想、心之所惑、心之所難[3]。通過創建安全生產的文化與氛圍,讓員工深入體會到企業的人文關懷,幫助員工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疏導員工的不良情緒,從而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安全生產中來,培養認真負責的優良工作習慣與態度。其次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確責任追究制度,從橫向到縱向,權責分明,建立齊抓共管、責任與風險共同承擔的管理格局。
三、強化事后思想政治反思工作,堅持“三不放過”原則
電力企業必須要在安全生產中以“三不放過”為原則,即堅持分析不清楚事故原因不放過原則、沒有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不放過原則、事故群眾與責任者不受思想政治教育不放過原則。思想政治工作還要符合從實踐上升到認識,再由認識落實到實踐中去的唯物辯證主義理論,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盲目性開展。此外還要做好事后的思想政治反思工作,建立健全獎懲機制、責任追究機制與激勵機制,組織工作反思大會與表彰大會,讓違章操作、引發安全事故的員工進行批評教育。辭退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員工,從而為其他員工敲響警鐘。對于在一段時期內沒有出現過違章操作的員工給予鼓勵與獎勵,從而調動起員工遵從規章制度的積極性。此外還要利用廣播、安全簡報等方式來加強對安全教育的宣傳,用典型安全事故時刻提醒員工注意安全生產。并定期組織安全規范考試與學習,提高員工安全操作的技能。還要積極組織安全管理人員培訓與學習,引進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與管理技術,實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與質量,加強對電力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監管。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里,“人文”與“天文”相對,“天文”是指自然現象,“人文”是指社會人倫。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要以倫理文化來治理天下,有精神教化之義,體現出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這一“文治教化”精神后來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人文主義者以理性作為基礎,提出人本思想,強調以人為中心來審視世界,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對禁欲主義。這一思想隨后演化成了當今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公認的以“自由、民主、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倫理價值觀。而的人文關懷強調要關心和重視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力量的“人”的生存和發展,要求一切社會歷史活動包括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措施都必須在根本上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并有利于“人”所具有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
雖然“人文關懷”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但這一概念始終與人的價值、尊嚴、獨立人格、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理想和追求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從根本上說,人文關懷就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人格、價值、意義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以及對人的主體、地位、需求、生存狀態的關注,其實質是對“人之為人”的思考,包括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追尋,對人與自然、社會、他人之間關系的探尋。人文關懷的目標是追求真善美,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包含五個層面的內容:在科學層面,是對知識、科學、真理的探索;在個體精神層面,是具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構建屬于自身的精神生活;在個體道德層面,是對道德行為、道德修養、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注重與追求;在社會關懷層面,是指人對自身所處社會和公共環境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終極關懷層面,是人作為主體的現實性與超越性的統一,是人的精神世界對超越有限、追求無限的一種渴望。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人文關懷的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價值理念,以學生的生存、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完善學生為價值尺度,以提升精神品味、豐富心靈世界、喚醒主體意識、塑造獨立人格、培養倫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構精神家園、引導終極關懷為主要內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1.社會環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
一定的社會環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我國當前的社會環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的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民主意識、公平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深入人心。大學生多元而現代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學生對自身利益、需求和發展完善的關注以及作為個體的主體性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文關懷的情懷,密切關注受社會變遷影響的大學生的生存態勢、個體需求和發展愿望,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和包容。
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它的直接教育對象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它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教育,來改善人的思想行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思想品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人文關懷,體現著深刻的人文精神。不認識到這一點,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實效性。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勸導大學生真誠地去做與其現實個人生活毫無關涉的活動,或是去獻身于個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個目的。個人的生活目的并非是為了成就思想道德品質,相反,成就思想道德品質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人文關懷,回歸生活,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
3.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
大學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滿足其適應社會化、現代化高層次的知識要求,更需要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高校要真正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就必須重視和加強人文關懷,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活動、行為特征和個性特點,充分喚醒和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大學生自覺主動地去認識自我、尋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它符合人的本性,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種全方位的綜合教育活動,它通過知識內容的傳授、意志行為的規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幫助大學生塑造和發展自我的精神世界,最終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文關懷的舉措
1.在教育指導思想上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人文關懷的根本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與功能的雙向拓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自由、尊嚴、幸福、終極價值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獨立的價值判斷、廣博的知識體系,真正落實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和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成果由學生共享的要求。
2.在教育原則上要堅持人性化、個性化、生活化、幸福化――實施人文關懷的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是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要尊重人的本性,用人性的方式去理解學生、對待學生、關懷學生,特別是關懷學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調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讓學校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是個性化的教育。人文關懷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宗旨是走向主體個性化發展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把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列為重點目標,注重開發學生潛在的素質閃光點,給每個大學生創造自主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個性優勢,使他們找到自我的人生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應當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之源,離開現實的人文關懷是蒼白無力的。應從關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緩解來自經濟、就業、學習、交友等方面的心理壓力,提高他們應對生活的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選擇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應當是幸福化的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幸福服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終極目的。要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充分理解幸福的含義,認真地去體驗和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同時還要幫助他們不斷增強創造幸福的能力,樹立與社會、與他人分享幸福的意識,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3.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實施人文關懷的關鍵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這一重要論述,既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又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方法和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尊重人。要確立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他們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成為引導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過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解人。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大學生著想;要善于換位思考,多站在大學生的立場上想問題。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大學生的行為,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使大學生經常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要做到寬容大度,對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只要是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即使有與眾不同或標新立異之處,也應該盡量寬容。要多與學大生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從而達到化解思想矛盾、提高思想認識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關心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心中要始終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動之以情、施之以愛。一是在思想上熱情關懷,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二是在學習上積極鼓勵,要引導大學生把學習與成才結合起來,增強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在生活上關心體貼,樹立“學生利益無小事”的思想,為大學生排憂解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幫助人。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最終要落實到幫助人上。是否熱心、真誠地幫助大學生,是檢驗是否做到人文關懷的試金石。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實際問題來評價黨和國家的政策,感受社會的冷暖。因此,把思想教育與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是開展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經驗和方法,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羅國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關健詞:第四媒體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所謂“第四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三大媒體之后的新興媒體,習慣上被定義為“互聯網”。然而,隨著手機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手機短信媒體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眼前,并成為“第四媒體”的又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第四媒體”自產生以來,迅速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對社會的影響是直接和客觀的。青年群體由于其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并存在著好奇性、叛逆性、受壓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一開始就成為“第四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因此,“第四媒體”環境對青年受眾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政治觀點的影響也是直接和客觀的。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所具有的“雙刃劍”功能又使得“第四媒體”環境在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第四媒體”條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有所創新。
一、“第四媒體”的特征
第一,從“第四媒體”的特征來看,雖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但普遍的觀點認為,“第四媒體”的特征可以歸納為五個主要的方面:一是廣泛性和特定性的統一。與傳統傳播媒介需要特定的物質條件、固定的地點、活動空間和既定的時間,受眾在接收信息上受到了諸多限制相比,“第四媒體”要廣泛開放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創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也造成了受眾在“第四媒體”中行為觀念的差異性;二是虛擬性與真實性的統一。虛擬性可以被認為是“第四媒體”最重要的特征,虛擬的主體在虛擬的環境下進行虛擬的活動,充分顯示了“第四媒體”的虛擬性特征;然而,在“第四媒體”條件下,又存在著真實的一面:虛擬環境的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環境的反映;“第四媒體”的用戶在虛擬代號的后面,又是客觀存在的個人或群體;三是互動性與單向性的統一。傳統媒體中的信息傳播是單向流動的,受眾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第四媒體”中,受眾在選擇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利用手機短信、電子郵件、BBS等進行討論。另外,“第四媒體”下的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平等、互動的信息交流;四是即時性與易逝性的統一。“第四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了即時性特點。但是,為追求時效性而進行的頻繁的信息動態更新,客觀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時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與有限性的統一。與傳統媒體相比較,“第四媒體”傳播的信息內容是無所不包的,但是,信息的選擇最終還是由受眾群體來決定的,受眾群體在選擇信息時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來選擇,因此又是有限的。
第二,從“第四媒體”的形態來看,由于“第四媒體”在外延上包含著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網絡,因而其形態也有所不同。互聯網的主要形態包括萬維網(即3W網)、電子郵件報刊、電子公告版等;而手機短信媒體的主要形態則可以從其服務功能的形態的分析,它包括普通的短信息服務、增強型短信息服務和多媒體短信息服務,其服務內容包括交易型、資訊型、娛樂型及數據庫型等多種類型。
二、“第四媒體”與思想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1.“第四媒體”背景下思想教育面臨的機遇
首先,“第四媒體”的發展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是“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門科學的理論前沿,必將大大增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第四媒體”的出現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時的、全面的、準確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動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減少了實踐中摸索的時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第四媒體”環境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單向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漸被“雙向互動式”與“灌輸式”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真正實現了互動,從而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改變。其次,“第四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海量和迅速傳播,必然導致新的網絡文化的產生和傳播,有利于青年受眾吸收優秀的文化營養,增強自身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科學性。一是網絡文化的現代化豐富性,有助于開闊青年人的視野,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有助于青年人確立全球觀念、效率觀念和民主觀念;有助于增強青年人的創新意識、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識;二是在“第四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即時傳播的,有助于青年受眾道德智商的培養。
2.“第四媒體”背景下思想教育面臨的挑戰
“第四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新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與信息傳播者的相背離性。隨著“第四媒體”的迅速出現和普及,打破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表現為傳播者大眾化了。在“第四媒體”環境中,作為信息傳播者的相當數量的人群與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還存在著差距。青年群體由于是“第四媒體”的主要使用群體,因此這種傳播者大眾化必然會帶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其次,“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受眾的主動性增強帶來的挑戰。傳統媒體中信息的單向傳遞性特征,使得受眾始終是被動接受信息,處于信息傳遞的客置。一方面,受眾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由傳播者經“把關人”過濾之后傳向受眾的;另一方面,即使受眾具有一定的信息選擇能力,但是這種權力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要受到諸如傳媒條件、時空條件的限制;在“第四媒體”環境下,受眾擁有的權利前所未有地增強了,他們不僅可以自由選擇信息,也可以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從而可能會出現一些負面的信息;再次,在“第四媒體”環境下,青年受眾對“第四媒體”的信息依賴程度的加強,將會使青年群體面臨被異化的危險。一方面是青年信息需要的異化,另一方面是“第四媒體”的異化,無論是信息需要的異化還是“第四媒體”的異化,都將最終導致青年這一“第四媒體”主要使用群體的異化。
三、“第四媒體”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從“第四媒體”環境優化的途徑來看,主要包括技術途徑和非技術途徑。首先,從技術層面來看:一是被動式的技術途徑,主要是“把關人”的信息過濾、刪減、屏蔽和“封殺”有害信息。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信息向青年受眾傳播,從而起到預防和補救作用,保障“第四媒體”環境的青年思想教育的有效進行。但這只是消極的被動式技術手段,不能從根本上保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合理發展;二是主動式的技術途徑,主要是要在應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礎上,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包括建立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宣揚主旋律;在各個影響較大的網站上,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人到形象生動的欄目當中;建立相應的網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評估機制等。其次,從非技術層面來看,主要是要建立媒介監督制度,加強網絡宏觀管理,獨立運行的“第四媒體”監督組織應具有信息、學者參與、公眾動員等功能。同時,要以法治網,加強網絡法治監管力度;要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立法;加強信息網絡方面的執法和司法;積極參與國際信息網絡方面規則的制定;加強信息網絡管理人才的培養等。: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當前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要把新課程理念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必須正確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即繼承與改革發展創新的關系;新理念與教學實踐的關系;新課程標準與教材的關系。
當前高中新課程教學工作中,人們還有不少認識上的誤區和困惑,由此帶來的新課程教學的不到位,甚至偏離高中新課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真正走進新課程,主宰新課程,即把新課程新理念變成教學現實,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最要緊的是冷靜地面對和思考關乎新課程實施的若干重要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新課程的教學實踐。
1.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課程改革中繼承與改革、發展、創新的關系這次新課程改革,是在我國前七次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改革。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思想和做法有哪些需要保留和繼承?又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進行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教學要求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但改革什么?發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展?用什么標準來檢驗教學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敗?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服務于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同時,要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新課程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把學生教育成人培養成才。本次高中新課程方案的課程結構對教學實施的影響是諸多因素中最大的一個,新課程教學要特別關注課程結構的新變化,即由學科課程架構而成的平面結構變為由學習領域、領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塊來構成一個立體的課程結構,從而多方位,多層面地對教學實施提出要求。學校應根據新的課程結構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創造條件盡可能開好新設置的選修課程。學科教學從總體上要兼顧好必修內容和選修內容,使必修內容的教學與選修內容的教學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因為選修課程是對必修課程教學的延伸和擴展,選修學分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一種反映,能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選擇性特征。
思想政治課的建設過程就是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50年代以來曾數次制定、修訂德育課程教學大綱,90年代中期就先于其它學科首次制訂了本學科的課程標準。這次為了適應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適應新時期黨和國家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戰略要求,也是適應在發展過程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課的要求,又重新制訂了新的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可以說思想政治課的建設是改革和繼承的辯證統一過程,既非以改革否定繼承,更不能以繼承阻止改革。政治老師要對新舊課程標準進行比較,以明確本課程教學需要繼承哪些行之有效的好的做法,如何按照新課程新特點進行教學改革、發展,并為了學生的發展,創新哪些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呈現方式,開發和利用哪些教學資源,克服成人化教學的傾向,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人認為,開與不開思想政治課的選修課無所謂,這種想法對思想政治學科建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不負責任。著眼于學生的需要,政治教師要積極準備、創造條件上好思想政治選修課程,鼓勵和提倡更多學生選修更多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
2.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新課程理念和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高中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堅持用前瞻性的理念指導教學實踐,結合教育的現實性、可能性進行適當的超前性的規劃,腳踏實地地開展教學。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進行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走進新課程,首先是要轉變思想觀念。如果觀念沒轉變,新課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談,一旦在教學中遇到困難便會回到老路上去。而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則認為,早在2001年中,教育部就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近幾年該聽的課改講座聽了,該接受的上崗培訓也參加了,關于高中課改和高中新課程的理念性的東西,也能說上幾條,以后不需要再繼續學習課程新理論領會新理念,只要上好課就行了。事實上,走進了新課程的不少老師的教學是“穿新鞋走老路”;也有不少人艱苦努力,但是,舉步維艱,問題多多,困惑多多。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和困惑的產生,固然有新教材本身的因素,但更多的問題恰恰是因為不少老師對新課程新理念沒有真正理解所致,缺乏從實質上對高中新課程特點和要求的把握所致,把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當成了兩張“皮”。而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根源首先在于沒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課程的新理念,觀念更新沒到位。傳統觀念和做法的慣性使部分教師不能自覺堅持按照新課程要求進行教學。事實上,靠聽幾場講座和短短幾天的集中培訓,知道了幾條新說法新主張,就以為解決了理念問題,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教育教學實踐這一環節,才能把外在的新理念內化為自己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論素養,并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教學素養的一部分,也只有這樣,才能將新課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課堂上,落到每個學生的身上,新課程才能有新局面。可見,對新課程新理念的學習并始終如一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規范新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高中教師一邊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學,一邊繼續學習并堅持研讀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有關文件,以學習高中《課程標準》為重點,以明確高中新課程的性質,領會本課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學目標,認同高中新課程的價值追求,以確定本課程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從而為高中新課程的教學定準位、起好調,這是進行本課程教學的重要前提條件。這種邊學習邊反思邊實踐的方式,才能使新課程的新理念真正融人教學中,發揮其引領教學作用。 對高中思想政治老師來說通過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學習,一要深刻認識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的核心價值和最終教育教學目標。二要在學科系統中和德育系統中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定位。三要認同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新課程理念,實踐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并以此為指導、規范和衡量高中思想政治每一模塊每一單元每一個主題內容的教學。
3.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關系在高中新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以高中課程標準為本用好教材,規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但出于習慣,不少教師以高中課程標準表達的“粗線條”為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對體現課程改革新理念的課程標準的學習和研究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觸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認識膚淺。不少教師的新課程教學與《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目標存在較大差距,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基本上被忽略。導致不少教師對新教材把握不準,教學中把新教材上已經刪除的或已經降低難度要求的舊教材上的內容又重新放人新教材的教學中,以致走進了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實上新課程教學只要以高中課程標準為標準、為根本要求,就比較恰當地控制教學總量,準確定位教學難度,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落實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探究;體驗;主體;愉悅;實效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加強高中課程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學生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發展高中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愿望和能力。這就要求形成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解放學生的頭腦和手腳,重視知識和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可如何進行探究,才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探究活動收到顯著的效果呢?通過這幾年探究式學習模式構建的嘗試,形成了些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注重知識生成的體驗性
新課程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學習、灌輸和記憶,還應該注重知識的生成以及生成過程的體驗。有時候體驗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知識的掌握更生動、形象和易于接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需要,利用多媒體、音頻、掛圖、模型等直觀的手段或者現場演練等方法,創設一些可感知、有聲有色的鮮明生動的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通過親身實踐和操作,使學生在知識和情感深處形成強烈的共鳴和影響,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印象。
二、學習主體的全體性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中學教育應體現普及性,教育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和個體性,而不是只關注少數的尖子生,或者好學生。傳統教學中“抓兩頭促中間”的做法,實際是以優等生為教學起點,放棄中等生的教學,不可能實現全體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的目的,反而造成中下學生厭學,對學習失去信心,不能全體參與的探究性學習就失去了基礎和意義。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基礎好的學生設置些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勝心。對基礎弱的學生設置些簡單些的問題,使他們也能參與到探究中,樹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進行有梯度的探究設置,因材施教,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關心其日常生活不同心理,采取啟發式、探究式等方式,激發他們積極的情感,幫助他們形成樂觀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學習《個人收入分配》的時候,我把學生分成幾個組,折紙鶴,五分鐘看哪個組折的多。然后給出按數量收購和不計數量按組收購兩種方案,讓學生發表意見。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明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問題。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的聯系,化難為易,收效明顯。
三、參與過程的愉悅性
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和愉悅性為前提的過程,結論往往枯燥,很難有說服力。所以過程很重要,特別是愉悅的參與過程更重要。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一堂課的成敗至關重要,而要調動學生,最重要的莫過于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否激活,上課時的興趣能否保持。因此,探究學習要通過豐富、鮮活、有趣的情境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教與學中來。要借助于現代化教學手段,設置各種情境,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性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想象,把他們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同時讓他們踴躍發言,激烈討論,參與到教與學中來。
四、探究結果的實效性
所謂教學的效果,就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取的結果。教育理論一般認為,學習方式不外三種:表層式的學習方式、深層式的學習方式和成效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屬于表層式的,就是被動地、機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識。新課程改革就是要將學生學習方式由表層式向成效式轉變。新課程強調要注重活動教學,是要通過活動過程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理解結論,學會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