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尖子生如何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從語文教育的特點來看,這些顯然是符合高中學生學習與成長規律的,對培育全面的語文素養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重要的是我們的語文教育開始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個性發展,乃至其一生的健康成長。于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有理由去憧憬美好的教育未來,想象著在這一先進的凝聚了幾代人智慧的教育理念下成長起來的民族的脊梁們,他們的智慧、遠見,有激情和全球視野,必將會把21世紀的中國建設得更美好……如此期待著,我們便從心底里洋溢起飽滿的職業自豪感和教育幸福感。
筆者之所以愿意稱之為語文教育,是由于教育的特定內涵決定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對“教育”的定義:“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奔础敖獭笔鞘跇I,為傳授知識,通過口耳相傳;“育”是怡情,為培養心性,需要慢慢滋養。然而放眼當下,筆者不得不說,語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教育”已經退化成了“教”而隱沒了“育”,當我們歡天喜地且不知不覺地將其定位成“語文教學”時,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及其特有的對“高尚人格“的鑄煉功能也就無形中被我們拋棄了。事實是,廣大的師生被一輪又一輪考試嚴重禁錮著,在強大的功利心的驅使下,語文越來越技術化,甚至異化為一種“高超技能”的鍛造,從而日漸失去了原本豐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教育的目標變得單一而且更務實,語文的工具性得到了空前強化,老師只要能教出成績,學生只要能考出高分,或者說只要語文學科在高考的總分中沒有拖后腿,這樣的教學就是高效的,否則就是低效的、無效的,至于語文教育能夠給孩子的’一生留下什么印跡就不需要考慮太多了,事實上也確實沒有留下多少印跡。浮華之后不禁沉思,這是語文的本來面目嗎?
當前的中學教育百家爭鳴,實在沒有一呼百應、泰山壓頂的學術權威,大師級的領軍人物業已漸行漸遠,那些曾經的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智慧永久地成為記憶深處的歷史懷想。每當看到一些已成為名家的學生追憶其老師的抒情散文,筆者總能從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被回憶人物的立體可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風貌,并被這些學生和老師感動著,也因此捫心自問:在筆者所教過的歷屆高中畢業生里,能找著幾個這樣可以發自內心地表達語文老師給他這一生帶來過不僅僅是成績而更多是寶貴精神財富的學生?此刻唯有感喟不已。我想,這當然不是因為學生的健忘和冷漠,恰恰相反,這是身為人師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對學生最大的戕害和不負責任的表現。由此,反思這些年來的語文教育:我們一直關注著學生的生命成長和個性發展嗎?我們做到了以語文教育為契機有效地培養學生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了嗎?這一門高中語文學科為孩子進行合理而科學的人生規劃做出過些許貢獻嗎?我們的語文教學真的提升了孩子將來走進社會的生存能力和奉獻社會的服務意識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問題卻由此產生:語文學科到底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呢?高中語文教育的出路又在哪里呢?能否突破固有的思維且把眼光放長遠些,從影響孩子人生發展的角度來進行語文教育呢?美國聯邦教育署署長馬蘭(Marland)博士曾提出“生涯教育”一詞,他指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將是生涯教育,……要讓教育回歸為開創個人生涯發展的原始本質?!边@無疑是個全新的視角,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教育的旨歸應該在于促進人的發展,因此,在沖破應試教育的藩籬、呼喚素質教育春天的偉大歷史征程中,生涯教育觀或許對我們的語文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清醒地看到曾經造成的重大失誤,把眼光從各級各類考試和紙面的分數中跳出來,潛心靜氣地專注于學生的終身教育,我們至少應該自覺而緊迫地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來。
一、以口語交際來加強學生協作共存的表達能力。語文的工具性當然表現在要讓學生會講會交流,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似乎這不成為什么問題。可是在教育過程中,這恰恰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基層學校的實際操作中則表現為: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沒有時間不要。結果就導致:學生不大會說話,不知道在某個場合說適當的話,不知道在某個時間說該說的話,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溝通合作,不知道學校語言和社會語言的恰當切換,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人際之間的矛盾和問題……我們的語文教育必須作出調整了,千萬不可再步好幾代國人學習啞巴英語的后塵,把我們的民族語言也學啞巴了。首先,語文老師要在課內課外自覺地培養學生會說、想說、敢說的意識和習慣,課堂上不要總是拘泥于思想教育和語法分析,要讓他們大膽地說出來,讓他們學會平等、正確且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作為老師不要總是為了烘托課堂的氣氛而刻意體現出新課程要求的學生的主體性,然后找幾個所謂的尖子生點綴一下,殊不知這是極其荒唐又貽害無窮的做法。換個角度想想,整個中學階段孩子都沒有多少機會在公開場合表達過自己的思想觀點,將來又如何與紛繁復雜的社會順利地實現對接?另外,當學生出現情感的糾結時,教師必須要引導他們能夠合情合理地表達內心的真實訴求,當前的學校生活如此緊張、沉悶,壓抑且內向的性格已經大有成為主流性格的趨勢,這顯然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因此,營造民主、活潑、健康、有序的校園生態也應該是語文學科的教育所需。其次,要通過多種方式來鍛煉他們說話的能力,比如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等等。實際上,這樣的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水平,糾正學生不合適的表情神態和暴躁激動的情緒,也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自信心和相互協作的生存能力,為未來的人生發展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說實話,我們的語文教師很少舍得花費哪怕一節課的時間來進行如此有意義的活動,這確實令人心痛。據腦學專家的研究,人類語言表達能力是和左腦的開發密切相關的,而人類智慧潛能的挖掘又往往是和語言表達能力成正比的??墒钦Z文教育的現狀是很多孩子只會做題和寫作,涉及到口語的交際則往往沉默寡言,有時候會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即所謂成績好的孩子經常顯出孤僻、不入流,這恰恰也正是媒體上經常報道的高分低能的映射。這么看來,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對學生生涯發展促進意義實在重要,小
到對身邊的孩子,大到對民族的未來,趕緊抓起來,時不我待。
二、以經典名著來養育學生高貴的生命特質和審美態度。我們知道,生命是情感和一切社會價值的生物載體,是人的根本,而我們的語文教材和課外閱讀文本有著太多的具有生命特質的豐滿人物形象,以生命來感動生命無疑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方式,也是突出語文課程語文性和語文味的重要途徑,更是據此影響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最重要因素。體現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體會儒家孔、盂的“仁政”、“民本”思想和“為民請命”的仁愛情懷;感受愛國詩人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不屈意志,以及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發憤著書”的大勇精神。通過課文《項鏈》中瑪蒂爾德的人物形象,深刻體會主人公在艱苦磨礪中提升人格、完善自我的藝術魅力,更為重要的是將其人性中光輝的一面轉化為學習和生活的豐富內涵。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到人世間的至真親情,并能自覺地聯想到父母為自己的無私付出,由此產生感念之情。《林黛玉進賈府》一文將人物的性格特點融化在語言、肖像、動作等表現手法中,有力地刻畫了賈府眾多的人物形象,從而逼真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對學生來說,能借此機會把《紅樓夢》通讀兩遍實在是勝過行百里路。蘇軾在《和董傳留別》里有兩句詩:“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边@實在是至理箴言啊!老師應該做什么呢?就是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給學生講解那些優秀文學典籍中生動且極富感染力的人物,并教會學生如何讀懂他們,感悟他們,最終來影響他們的審美態度。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有很多鮮活的生命,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向真、向善、向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梢哉f,在高中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語文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高中畢業后的學生如果沒有能夠記憶起語文教師對其日后人生道路的影響力,那么這肯定就是語文教師的重要失職。這么看來,我們不僅僅是要解決教學的問題,更要解決教育的問題,著眼于學生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才是語文學科的正確歸位。傅國涌先生在《過去的學?!芬粫男蜓灾羞@樣描述:“一所好學校,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都應當是能讓每一個從那里出去的學生,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中時時駐足回望時,是能有一種精神歸屬感的。”我想,對語文教育來說,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