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冬瓜的管理技術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冬瓜;間作;玉米;栽培技術;湘北
中圖分類號 S513;S6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8-0042-01
湖南省安鄉縣位于洞庭湖區西北部,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棉花、水稻、油菜是安鄉縣傳統作物,由于種植方法單一和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經濟效益相對不高。為了充分利用光、熱、水土等資源,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轉變經營方式,推動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規?;?、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安鄉縣官鎮永安村應用冬瓜間作玉米產業化種植模式,并與企業實現農產品的無縫對接,可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經濟能效,冬瓜產量120 t/hm2,純收入19 425元/hm2,玉米產量12 t/hm2,純收入8 250元/hm2,冬瓜間作玉米純收入達27 675元/hm2以上,提高了農民純收入,走出了一條高效經濟發展之路。
1 冬瓜間作玉米栽培模式
群體結構為1-1-3-1-1的模式,即2.2 m的廂寬,第1廂栽1行冬瓜,第2廂栽1行玉米,第3廂栽3行玉米,第4廂栽1行玉米,第5廂栽1行冬瓜,依此類推。具體種植模式見圖1。
2 冬瓜栽培技術
2.1 選用優良品種
根據市場以及企業對原料的要求,同時考慮當地氣候條件、栽培方式、土壤條件等方面的適用性,以及節省勞力的需要,選擇早熟、抗病、耐熱及耐寒性強的廣東特大黑皮冬瓜品種。
2.2 冬瓜育苗技術
早冬瓜:在2月20日左右播種育苗,采用大拱棚套小拱棚地熱加溫軟盤育秧,以提高出苗率及成苗率。①苗床準備。選擇背風向陽、地勢平坦的地塊作床址,先在地上鋪好塑料薄膜和地熱線,整齊擺好100孔營養缽,并均勻撒上苗襁褓基質。②播種。在播種前2~3 d,可將種子曬3~4 h,不能直接放在水泥地面上曬,以防損傷種子。每孔放入1粒種子,注意種子應平放。③覆土蓋膜。播種后及時用苗襁褓基質中贈送的覆蓋料蓋種,灑水至基質濕透即可,搭好小拱棚并蓋膜。
遲冬瓜:在4月10日左右播種育苗,采用泥團覆膜育苗。①苗床準備。選擇地勢較高、通風向陽的地塊作苗床。②制作營養缽。選擇肥沃,沒有連作過冬瓜的泥土,每1 m3土中加入1包育苗寶,加水拌和后,用打缽器制缽,整齊擺放在苗床上。③播種。每個營養缽放1粒種子,注意種子應平放。④覆土蓋膜。播種后及時用細土蓋種,搭好小拱棚并蓋膜。當苗床出苗50%時揭去底膜,苗床上嚴禁使用床草凈或高效的復配除草劑[1-2]。
2.3 適時移栽
當冬瓜苗長至2~3葉時,即可移栽,早冬瓜一般在3月25日左右移栽,遲冬瓜一般在5月5日左右移栽,移栽3 600~3 750株/hm2左右,移栽后及時淋定根水。
冬瓜移栽之前,應先整好地開好廂溝、腰溝和圍溝,噴施芽前除草劑,蓋好黑地膜,然后直接在地膜上挖孔移栽冬瓜。早冬瓜還應搭好小拱棚,提高地溫和拱棚內溫度,防低溫將苗凍傷,加快冬瓜生長,提早上市,當氣溫超過20 ℃時,白天應揭膜,晚上再蓋膜,當冬瓜倒藤之后才能將薄膜移走(一般在栽后20~30 d)。
2.4 大田管理
2.4.1 重施基肥。整地時,施用磷肥600 kg/hm2、51%復合肥(17-17-17)150 kg/hm2、鉀肥112.5 kg/hm2、氮肥375 kg/hm2、鎂肥7.5 kg/hm2、銅肥15 kg/hm2和鋅肥15 kg/hm2,注意磷鉀復合肥是增加冬瓜重量的重要肥料,不能減少其施用量。
2.4.2 巧施追肥。每批冬瓜采摘前1周,追施尿素150~225 kg/hm2或51%復合肥300 kg/hm2。注意葉片有水時不能追施肥料,以免肥料撒施到冬瓜葉片上燒傷葉片。
2.4.3 除草。冬瓜地一般需要進行2次除草。第1次除草,覆膜前用丁草胺或乙草胺1 125~1 500 mL/hm2對水450 kg/hm2進行一次芽前除草。第2次除草,當草高出冬瓜苗時,用蓋草能防除禾本科雜草[3]。
2.4.4 病蟲防治。冬瓜應帶藥移栽,重點搞好蚜蟲的防治。在7―9月重點做好斜紋夜蛾的防治,可用2.2%甲胺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2 500~3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
2.5 適時采收
廣東特大黑皮冬瓜1年可采收3次,當冬瓜表皮毛掉落、皮色加深和表皮變硬時,即可采收。
3 玉米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擇
選擇植株長勢旺盛、抗病高產、適應性廣、生育期適中的美國201超甜玉米品種。
3.2 適時播種育苗
玉米在3月12日左右育苗,采用覆膜集中泥團育苗,可提高植株抗倒性,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具體方法:①苗床準備。選擇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排水較好的田塊。②制作營養缽。將泥土、棉花果蔬專用881肥料加水拌和后,用打缽器制缽,整齊放于苗床上。③播種。種子可不浸種,每個營養缽放1粒種籽。④覆土蓋膜。播種后及時用細土蓋種,搭好小拱棚并蓋膜。
3.3 移栽
3月22日左右移栽玉米,栽植3.45萬株/hm2左右。栽后用過磷酸鈣750 kg/hm2和一定量的火土灰填實孔穴并澆水。秧齡期不能超過15 d,超齡缽土容易竄根,不利于玉米移栽后返青成活。
3.4 大田管理
3.4.1 施肥。玉米苗高20~30 cm時,用尿素75 kg/hm2撒施于植株周圍10 cm處;玉米拔節期重施穗肥,追施尿素180 kg/hm2,以促進幼穗分化,促穗大粒多。
3.4.2 病蟲草害的管理。在玉米四葉期,苗高約30 cm時進行1次化學除草,用50%銹去津3 kg/hm2對水450 kg/hm2帶罩定向噴霧于行間雜草上,注意不要噴施到冬瓜苗上[4-5]。
美國201鮮食甜玉米早熟栽培病蟲害發生較輕,但為了確保甜玉米的品質,在玉米吐絲抽穗期,應重點做好玉米螟的防治,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750 mL/hm2對水均勻噴霧。
3.4.3 及時摘除多余穗苞。有多個穗苞的玉米植株,及時摘除下部的穗苞,每株只留取最頂端一個苞穗,以利于光合產物集中供給一個穗苞,確保大穗高產。
3.5 適時采收
美國201超甜玉米因主要作為鮮食和制成甜玉米罐頭供出口,因此要適時采收,保持其品質。當穗苞花須枯萎變黑,剝葉籽粒變金黃色即可采收。采收時,將穗棒連同苞葉一起摘下,輕放裝袋。采收過晚,玉米粒甜度和產量均下降。
4 參考文獻
[1] 楊明江,薛志新.雙膜覆蓋西瓜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24.
[2] 魏國軍,丁玉萍.西瓜套種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1):137-138.
[3] 關旭.麥套冬瓜間套玉米高效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9):184.
關鍵詞 黑皮冬瓜;無公害;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2.3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9-0072-01
1 栽培時期選擇
瓊海市氣候溫暖,溫光條件良好,黑皮冬瓜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但為獲得最佳的產量及較高的經濟效益,并考慮其作為南菜北調的主導品種,常于11月中下旬播種育苗(育苗盤育苗移栽)。
2 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選用優質﹑豐產﹑商品性佳﹑耐貯運﹑抗病蟲﹑適用當前市場需求的品種,如三水黑皮冬瓜、南海黑皮冬瓜﹑廣州黑皮冬瓜﹑瓊農黑皮冬瓜等。播前進行種子處理,先用清水洗凈種子,然后用55 ℃左右的溫水浸種15~20 min,待水溫降至常溫即取出洗凈,接著用常溫水繼續浸泡10~12 h,然后用10%的磷酸三鈉溶液浸泡20 min后撈出洗凈[1]。種子洗凈后,先甩干或自然風干表面水分,再用濕潤紗布包好置于30~32 ℃下保溫保濕、透氣條件下催芽,每天要用常溫清水沖洗1次,并及時將水分濾干,再繼續催芽,直到種子露白。
3 播種育苗
種子開始露白后,當露白的種子達到40%~50%,要及時播入營養土中,每穴點播1粒,種子要平放,播后覆蓋1層厚2 cm左右的營養土,并輕輕壓實,覆蓋遮陽網,面上輕澆1遍水。遇低溫和雨天要加蓋塑料薄膜等,種子出土前晴朗天氣每天要澆水1次。苗期溫度主要靠農用薄膜和遮陽網調節。日間適宜溫度為25 ℃左右,夜間適宜溫度為18 ℃左右。播種至子葉出土階段要保持土壤濕潤,土壤濕度為70%~80%,此時期不施肥。子葉出土至第1片真葉露出階段要求嚴格控制澆水,使營養土表面見干,土壤濕度為60%左右,此時期也不施肥。第1片真葉露出至成苗階段要干濕交替,即營養土表面見干但尚未完全現干時需及時澆水,土壤濕度以70%左右為宜。若苗子出現缺肥可結合澆水追提苗肥1~2次,可施0.3%~0.5%三元復合肥(15-15-15)水溶液或10%左右漚熟的人(畜)糞尿水溶液。定植前7 d開始煉苗,逐漸揭除覆蓋物,在晴天烈日下可采用先揭開農用薄膜兩端,再逐漸全部揭開,適當控制水分[2]。
4 整地定植
土壤要提前15 d以上深耕曬土,結合深耕撒施生石灰750~1 125 kg/hm2。起壟做畦前施優質有機肥15.0~22.5 t/hm2(拌餅肥750~1 125 kg/hm2及磷肥750 kg/hm2漚熟)、三元復合肥450 kg/hm2,2/3結合整地時撒施﹑1/3在種植行上開溝施入。缺硼的土壤施硼砂7.50~11.25 kg/hm2,然后覆上銀灰色地膜。苗達到壯苗標準要及時定植。選擇冷尾暖頭或陰天無雨天氣10:00前或16:00后定植最佳。按預定的株距在畦中挖定植孔再起苗,苗要盡量多帶營養土,定植深度以子葉剛好露出畦面為宜,邊定植邊澆定根水,及時封嚴定植孔,用土塊壓緊四周地膜,并防止植株葉片與地膜接觸。
5 水肥管理
冬瓜需水量大,水分不足會影響正常生育,緩苗后至坐果前,一般土壤不出現干旱﹑苗不因缺水萎蔫則不澆(灌)水,土壤濕度不宜高于60%。坐果后當果實開始發育時輕澆(灌)1次穩果水當瓜果重250 g重以后要澆(灌)1次壯果水;此后土壤不能露白,常維持土壤濕潤。切忌忽干忽濕,田間濕度也不能過大,溝灌時只能淺水灌且要速灌速排,雨天要注意及時排干積水[3]。冬瓜生育期長,需肥量大,覆蓋地膜栽培的黑皮冬瓜一般追肥4次以上,第1次在定植后10 d進行,用三元復合肥75 kg/hm2沖水肥7 500 kg淋施;第2次在開花前7 d;第3次在果重500 g左右,重施1次三元復合肥,用量為375 kg/hm2左右;然后每隔10 d施1次,連施2次,每次用量270 kg/hm2左右。重視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及其他含微量元素的葉面肥,一般每隔7~10 d結合病蟲害防治噴施1次。
6 植株調整
冬瓜結果節位高,為了減少蔓葉分布面積﹑增加根群,擴大吸養面積,在栽培技術上常使用卷蔓措施。當瓜蔓伸展約0.5 m時,將瓜蔓環繞植株基部旋轉卷成圓圈形,在坐果前后各壓1次,待摘心后再壓1次,可促使不定根的發生。將地上的瓜蔓用細土澆埋。坐果前留2~3條側蔓,坐果后剪除全部的側蔓[4]。
7 花果管理
冬瓜不能單性結果。并且授粉不足會產生畸形果。尤其是早春氣溫較低蜂蝶少,要奪取冬瓜高產﹑優質,必須進行人工授粉。方法是:在雌花開放階段,每天7:00—9:00人工采摘剛開放的雄花,除去花瓣將花藥輕輕蘸在剛開放﹑選定需要授粉的雌花的柱頭上即可。1朵雄花授粉2個雌花。1株冬瓜能結多個果。為保證瓜的質量品質,以主蔓留1個瓜形端正﹑肥大的好果為主,其余瓜果要及時疏摘。
8 病蟲害防治
防治枯萎病,用2%春雷霉素(加收米)液劑500倍液;10%多抗霉素(寶麗安)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防治疫病,用
44%精甲·百菌清(菲格)800倍液,或72%霜霉威水劑(克露)800倍液,或50%烯酰嗎琳(安克)3 000倍液噴霧,重點噴基部老葉,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防治炭疽病,用25%苯醚甲環唑乳油(勢克)2 000~3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咪鮮胺(施寶功)3 000倍液噴霧,重點噴基部老葉,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防治白粉病,用12.5%的腈菌唑乳油1 500倍液,或25%苯醚甲環唑乳油(勢克)2 000~3 000倍液,或50%醚菌酯懸浮劑3 000倍液噴霧,重點噴部老葉正反兩面,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防治蚜蟲,用25%噻蟲嗪(阿克泰)4 0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防治薊馬,用阿維菌素1 0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 000倍液,或10%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
9 及時采收
待瓜熟后及時采收,且采收前7 d不灌水。采收后將殘枝敗葉和雜草清理干凈,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并保持田間清潔。
10 參考文獻
[1] 郭長菊,朱榮花.麥田套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1997(3):30.
[2] 袁文先.黑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種業導刊,2012(6):28.
冬瓜“變臉”
只聽說過孫悟空會七十二變,如今,清苑縣清涼城村的冬瓜也學會了這神奇的本領,通過提升加工技術“搖身一變”,成了市場上搶手的糕點餡料,讓當地的企業經營者和瓜農都嘗到了甜頭。
清涼城種植冬瓜有多年歷史,如今種植面積達萬畝,優質的土壤使這里的冬瓜肉頭厚、形狀好、產量高??墒钱a量再高,也掙不了多少錢,特別是近年來競爭加劇,高產不增收現象常常發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政府支持產業化發展。村民開辦了清城食品廠,對冬瓜進行深加工。廠長特意到北京農科院和上海、廣州等地的食品企業進行考察,“挖”來3位科技人員,帶來冬瓜深加工技術,延深了產業鏈條,大大提高了冬瓜的附加值。
在加工車間,我們看到,冬瓜經過洗選、切塊、擠水、攪拌、烘焙等工序后,變成了晶瑩潤澤、清香怡人、色澤各異的糕點餡料,數一數有15種之多;算一算,銷售價值比原來提高了30%,種植戶再也不用為賣冬瓜發愁,光節約運輸費用這一項每畝冬瓜就增收近600元?!斑@些產品在市場上深受歡迎?!碧崞疬@些,廠長深有感觸地說,“科技是咱農民增收的‘妙方’?!比ツ辏郧鍥龀谴鍨橹行模苓叴宥戏N植面積已經擴大到6萬畝。
新種“顯威”
踏著薄霧,走進清苑縣白團鄉農成校大門,只見收獲了玉米的秸稈已發黃枯萎,但都沒有收割。“這地是我們農成校的試驗田和示范田,專門用來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優良品種和實用農技,我們先在這里試驗,成功后再向農民推廣?!卑讏F鄉農成校校長介紹說,“看!這塊地雖然不大,卻種著9個玉米品種,都是近幾年科技人員研究引進的新品種?!?/p>
據了解,清苑縣18個鄉鎮,鄉鄉都有農成校,幾乎校校都有試驗田?!斑@些新品種都是去年引進的,各有各的優點?!卑讏F鄉農成校校長手里拿著金光閃閃的玉米棒告訴記者,“農民每種一個新品種,產量和價格都會提高一大截,新品種推廣容易多了。只有讓農民看到實惠,才能調動使用新品種的積極性,才能讓科學種田深入人心。”“這些秸稈種玉米是我們特意留下來作示范的,目的就是要讓鄉親們親眼看看各個品種的長勢,結合實際進行選擇……”
“過去推廣農業新品種新科技,宣傳號召多,實踐印證少,有的農民盲目選用,不僅沒有達到增產的目的,反而影響了增收,嚴重挫傷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白團鄉農成校校長說,“我們利用這片地搞起試驗田,按照節氣,堅持科學管理,然后通過組織培訓,現場觀摩,把優良品種和使用農技綁在一塊兒推廣,很受農民的歡迎?!?/p>
“先實驗后推廣,降低了風險,同時有利于提升農民的科技意識,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群眾對科技的渴望從沒像今天這樣強烈過,專家每每來講課,院里聽課的人擠都擠不動。如今,我鄉優質小麥方、優質玉米方都超過兩萬由,每年都有新品春到站在高處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綠地毯、黃地毯;秋季,望不到邊際的,還是這豐收景……”白團鄉黨委書記王福增驕傲地說著。
據有關部門統計,經過卓有成效的引導推廣,清苑縣良種覆蓋率均達到100%,70%靠優良品種實現了增收。
土地“配餐”
“沒想到土地和人一樣,也得‘吃配餐’,缺啥就得補啥?!痹谇逶房h東閭鄉韋各村,一位村民在菜地里快樂地忙碌著。去年,他嘗到了配方施肥的甜頭:辣椒長勢喜人,肥料錢還少花了70多塊!
“莊稼、枝花,全靠肥當家?!边^去,大部分農民使用傳統的施肥方法,不僅增加成本,而且造成土壤養分失衡,影響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今,“測土配方施肥”正在使人們傳統的觀念發生著變化。
為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清苑縣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耕地進行“體檢”,了解各個地塊的營養成分,然后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需求,開出“藥方”,分發到各村各戶,并通過專題講座、實地指導等方式進行培訓。目前,已有5萬余農戶接受培訓,使用“測土配肥”的農民越來越多。
提起“測土配方施肥”,農民贊不絕口。白團鄉白團北街村民王領弟高興地說:“我種了15畝小麥,按配方每畝施用40公斤復合肥,用量比過去少了20%,去年麥收時,畝產反而提高了20公斤。”另一位農民扳著手指算開了賬:“測土配肥”每畝地至少要節省15塊到20塊,這一里一外就是30多塊,算到全縣增收上,效益大了去了?!?/p>
1.1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必須符合綠色蔬菜生產的生態環境標準,必須經過科研人員對基地內的大氣、土壤、水質,取樣調查檢測,并對各基地的棚室、道路、排灌設施及廢舊物場地等環境進行改造,并指導農戶根據當地氣候、地理、自然、經濟等條件,合理使用適合當地生產配套設施。在基地周圍植樹,做到了凈化空氣、防風、緩、濾塵作用,使得綠色基地環境更加良好完善。
1.2根據當地氣候、地理、自然條件,由農業科研人員研究出適合當地的綠色食品蔬菜栽培技術,并加以推廣,指導農戶進行生產,產品進行跟蹤檢測。
2綠色食品蔬菜主要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對基地內栽培品種進行規范化管理,先要選擇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強、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
2.2育苗:首先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及營養土消毒,根據不同季節,選用溫室、大棚、陽畦、溫床等育苗設施育苗,同時育苗場所要進行消毒,加強苗床、肥水、溫濕度管理,培育優質壯苗。
2.3定植:定植前要進行整地施肥。首先要將基地內的土壤進行化驗分析,根據作物對土壤環境肥力的要求,制定平衡施肥方案。
2.4田間管理:調整環境植物最適的溫濕度,有效利用光照,同時增施二氧化碳,加強田間肥水管理,注意通風換氣。
2.5植株調整:及時整枝、打杈、定心、吊架,同時要及時疏花疏果。
2.6采收:及時采收,保證質量,同時增加產量。
3主要措施
3.1農業綜合防治技術:選用優質抗病品種,實行輪作,以防為主。在育苗期種子及育苗場所、土壤要進行消毒。培育優質壯苗,同時對待定植的棚室,設施及土壤進行殺菌、消毒,要利用井水灌溉,種植后利用生物、物理遺傳防治措施,對溫度、濕度、空氣進行調控,減少病害的發生。同時加強田間水肥管理,增施有機肥少施用氮肥,減少農藥使用。
3.2生態種植法:生態種植法是采用農作物間套種方法,組織最佳生態環境,利用生物群落內部控制多種病蟲害的發生,達到產品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保健,獲得最佳效益,其間套作方式有:①喜氧與厭氧,喜氮與喜磷鉀蔬菜間套,如青菜套種大蔥、大白菜套種芹菜,均無病害侵染,冬瓜間套種空心菜,番茄套種絲瓜、豇豆。②微生物與分泌有抑制或促進作用的間套,如冬瓜與黃瓜套種,無疫病發生,大白菜套種大蒜,大白菜不感軟腐病、霜霉病。③有物理效應的作物間套,如甘藍與白菜間套,蚜蟲危害輕。
3.3生物技術法:提倡在蔬菜栽培中盡可能用生物肥料,生物農藥。①增施生物菌肥。生物菌肥屬微生物肥料,它們具有有機肥的長效性,又具有化肥的速效特點,具有固氮、解磷解鉀作用,由于菌的活動,活化土壤,利于保持生態平衡。②推廣生物鉀肥。它是一種高效能的細菌性肥料,它能轉化土壤中的無效鉀磷鎂鐵硅等元素為作物吸收的有效元素,特別對根類喜鉀蔬菜效果尤為明顯。生物鉀肥不能在陽光下曝曬,不能和過酸過堿的肥料混用,要直接施入土壤。③配施腐殖酸類肥料:腐殖酸類肥料即惠滿豐活性液肥等,是一種高濃縮多元素、腐殖酸類肥料,不但具有氮、磷、鉀、鈣、硫,同時還具有鐵、硼、鋅、錳、銅等微量元素。④施用生物農藥:生物農藥是一項新技術,通過生物農藥達到殺蟲、殺菌作用,使蔬菜沒有農藥的殘留,才能保證蔬菜達到綠色食品標準。生物殺菌劑:抗毒劑,防治蔬菜病毒病,用農用鏈霉素或硫酸鏈霉素,青霉素鉀鹽、農抗等防治蔬菜細菌性病害,用武夷菌素等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常用的生物殺菌劑還有光合細菌、綠色生物農藥、EMT生物菌、生物殺菌劑等。生物殺蟲劑:用Be乳劑防治蔬菜少發生病蟲害。用瀏陽霉素,充螨防治紅蜘蛛,以殺蚜霉素防治蚜蟲。土農藥:農藥原料來源廣,制作方便,對蔬菜無副作用,在蔬菜上應大力推廣使用。
3.4物理防治法:曬種、溫湯燙種、用太陽能對棚室進行高溫消毒滅菌、高溫堆肥殺死病菌和蟲害,通過嫁接方法防治蔬菜病蟲害。
3.5測土平衡施肥: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化肥不合理施用和過量施用不僅對農業生產不利,而且會嚴重污染環境。大量不合理施肥會使土壤板結,并且進入植物體后迅速被同化。測土平衡施肥的方法是將其土地內的土壤進行化驗分析,根據不同作物對土壤環境肥力的要求,制定平衡施肥方案。一般基肥施腐熟的豬糞、雞糞、大糞為主,同時要配生物菌肥增加肥效。
關鍵詞蔬菜農藥殘留;人體健康;危害;預防
隨著蔬菜種植業的發展,由于氣候條件及蔬菜生產管理條件不斷變化,蔬菜病蟲害的種類正不斷增多,為了保證蔬菜的豐產豐收,大量農藥被使用甚至濫用,進而導致蔬菜農藥殘留嚴重超標,不但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對人體健康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筆者總結了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預防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措施,以為解決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提供參考。
1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1 有機磷農藥
該農藥是廣譜殺蟲劑,應用廣泛,主要有樂果、敵百蟲、敵敵畏、內吸磷等60余種。有機磷是神經毒物,食用施用有機磷農藥的高殘留果蔬或茶葉、薯類、谷物等,可能發生肌肉震顫、痙攣、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等癥狀,甚至昏迷死亡。
1.2有機氯農藥
該農藥是高殘毒農藥,它隨食物等途徑進入人體后,主要蓄積于脂肪組織中,其次為肝、腎、脾、腦,還發現于人乳中[1],有機氯農藥可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引發中毒者中樞神經癥狀。因其積蓄在人體脂肪中,故急性中毒性低、癥狀輕,一般為乏力、惡心、眩暈、失眠;慢性中毒可造成人的肝、腎和神經系統損傷,該農藥中ddt還有致癌性。
1.3氨基甲酸酯類農藥
該類農藥是應用很廣的新型殺蟲劑與除草劑,其毒性與有機磷相似,但毒性較輕,恢復也快。食用殘留這類農藥較多的果蔬及谷、薯、茶等,中毒者會產生和有機磷中毒大致相同的癥狀,但因其毒性較輕,一般幾小時就能自行恢復。
1.4擬除蟲菊酯類農藥
擬除蟲菊酯類農藥主要有氯氰菊脂(滅百可)、溴氰菊脂(敵殺死)、殺滅菌脂(速滅殺丁)等,對人類低毒,但有蓄積性,中毒表現癥狀為神經系統癥狀和皮膚刺激癥狀。
2預防蔬菜農藥殘留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措施
蔬菜從農田到餐桌主要經過2個大的環節,一是從農田到市場,二是從市場到餐桌,但對于前者而言,普通消費者能做的工作很有限,主要靠政府的監管和菜農科學施用農藥。對于消費者而言,做好從市場到餐桌這個環節的工作意義更大。
2.1蔬菜的選購
一是盡量到有衛生監督的正規市場購買蔬菜,產品包裝上有“質量安全”、“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4種標志之一的蔬菜,相對而言更加安全可靠。二是盡量選購農藥殘留機率較小的蔬菜,如具有特殊氣味的蔥、洋蔥、大蒜等及需要去皮才可食用的馬鈴薯、冬瓜、蘿卜等。三是盡量選購時令盛產蔬菜,反季節的蔬菜常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催熟,并且違反安全間隔期的規定采摘上市。四是盡量豐富蔬菜的種類。由于同一種蔬菜施用的農藥種類基本相同,因而對個人的“小環境”來講,總是吃單一的幾種蔬菜,總攝入同樣的農藥,危害將會越來越大。如果攝取蔬菜的種類較多,在客觀上可以預防因少數幾種農藥在體內長期蓄積造成對健康的危害。
2.2蔬菜的加工
(1)清水浸泡洗滌法。主要用于葉菜類蔬菜,一般先用水沖洗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10min,如此清洗浸泡2~3次,基本上可清除絕大部分殘留的農藥成分。
(2)堿水浸泡清洗法。大多數有機磷殺蟲劑在堿性環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堿水浸泡是去除蔬菜殘留農藥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3)加熱烹飪法。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隨著溫度的升高,分解會加快。所以對一些其他方法難以處理的蔬菜可通過加熱去除部分殘留農藥。常用于芹菜、圓白菜、青椒、豆角等。先用清水將表面污物洗凈,放入沸水中煮2~5min撈出,再用清水沖洗1~2次,然后置于鍋中烹飪成菜肴。
(4)清洗去皮法。蔬菜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的有機磷和擬除蟲菊酯等農藥大部分是親脂性的,在水中溶解度低,易溶于有機溶劑、脂肪和苯、丙酮、蠟質液中,而蔬菜表面有蠟質,很容易吸收農藥,沉積后的農藥,不再以物理方式消失,大多積存于果皮中[2],對于帶皮的蔬菜如黃瓜、胡蘿卜、冬瓜、南瓜、茄子、西紅柿等,可以用銳器削去含有殘留農藥的外皮,只食用肉質部分,既可口又安全[3]。
(5)儲存保管法??諝庵械难跖c蔬菜中的酶對殘留農藥有一定的分解作用[4]。購買蔬菜后,在室溫下放24h左右,殘留農藥平均消失率為5%;放置10~15d,效果更好[5]。此法適用于冬瓜、南瓜、土豆等不易腐爛的品種,同時建議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3參考文獻
[1] 李佳圓,李卉,等.有機氯農藥非職業暴露與乳腺癌患病風險的病例一對照研究[j].衛生研究,2006,35(4):391-394.
[2] 陳偉,高曉娟.蔬菜農藥殘留污染及預防控制對策[j].食品與藥品,2005,7(2):55-56.
[3] 宗榮芬,梅建新,劉文衛.去除蔬果中農藥殘留的方法研究[j].職業與健康,2004,20(10):8-9.
論文摘要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海安縣形成了資源節約、清潔生產、生態環保的綠色蔬菜園區發展模式,介紹了綠色園區的發展現狀,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及今后的發展規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產業結構不斷的調整與優化,蔬菜已成為海安縣的一大主導產業。通過加大農資技術投入力度,實施生產基地規?;耘嗥贩N良種化,栽培技術規范化和生產產品標準化,農產品實現了從數量型到安全型的轉變。通過園區的建設,抓科技,創品牌,辦市場,促銷售,形成顯著的產業化效應,使品牌農業、信息農業、生態農業得到大力的推進,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綠色蔬菜園區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綠色園區發展的必然性
發展高效綠色蔬菜是改原來的單純生產型為現在的經濟、文化、生態型,使綠色蔬菜走向高產、優質、高效,從而實現蔬菜的無公害生產,以促進農民增收且推動園區的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蔬菜不僅要銷往國內各地還要走向世界,自從加入WTO,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就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的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的嚴峻挑戰。因此,必須發揮生態環境優勢,走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質量提高的高效生態農業。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不僅各種資源消耗日益突出,同時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化肥、農業“三廢”污染等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改善生態環境、緩解資源不足的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經濟質量型的綠色園區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
2綠色園區發展現狀
海安縣的綠色食品蔬菜科技示范園區位于李堡鎮,海防公路穿境而過,溝通長江水系的丁堡河和北凌河在此交匯,交通便利。李堡鎮有較好的人文環境和經濟基礎,同時自然環境優越,常年太陽能總輻射為474.9KJ/cm2,年日照總時數為2 176.4h,年平均氣溫為15.4℃,年降水量為1 021.9mm。園區的大氣、土壤、水等主要環境因素于2002、2003年經揚州市環保監測站檢測均符合綠色蔬菜生產要求,為綠色蔬菜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1園區建設的規模化、特色化
歷史上我鎮蔬菜生產以常規露地栽培為主,這幾年園區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快速的發展,常年的蔬菜種植面積達1 000hm2,年播種面積穩定在3 333hm2以上,并強有力的帶動了周邊地區、園區內蔬菜的發展。園區主要生產的蔬菜有冬瓜、韭菜(黃)、大椒、番茄、絲瓜、大白菜、馬鈴薯等,品種達30多種,其中有85%以上用大、中、小棚反季節栽培,立足春提早,秋延后。目前,園區主要有4大特色:一是以光明、三里村為中心的小方柿立體種植區和“馬鈴薯—冬瓜—大白菜”高效栽培種植區;二是以紅旗村為主體的“菜—青飼料玉米—菜”露地蔬菜種植區;三是以揚莊為主體的反季節高效設施栽培模式;四是以桑周村為中心的“菜—糧—菜”水旱輪作區,建成666.7hm2冬瓜、533.3hm2大白菜、800.0 hm2馬鈴薯、133.3hm2絲瓜、533.3hm2韭菜(黃)的生產基地。
2.2園區建設的企業化、信息化
園區迅速發展,帶動相應的園區企業的建成,而企業化運作正是園區建成的最終模式,是園區建立的催化劑。海安縣以現行承包形式,根據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經濟菜、禮品菜和半成品菜的需求日益增長,建立了加工配送和銷售網點,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推進了園區產、供、銷一體化進程。如公司生產的麻蝦醬、冬瓜醬油、果蔬飲料等系列產品暢銷全國各大中城市,還有剛剛起步發展較旺的李堡綠源農產品有限公司,公司主營蔬菜購銷及初加工,年購銷各類蔬菜約2萬噸,購銷額1 000萬元左右,并與農戶簽訂蔬菜購銷合同。企業良好的運作,推動了園區的發展,真正使蔬菜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立足長遠,選準切入點,打造品牌,摸索了多種運作方式:①“企業(公司)+基地+農戶”,也就是農戶生產的蔬菜由公司承包銷售或加工。②“專業市場+農民經紀人+農戶”,由農民經紀人預約種植,訂單收購,組織農戶生產;③“股份合作制”,由農戶或其他社會自由人自主結合各自參股進行蔬菜生產;④“返租倒包”,鼓勵有實力的大戶及企業通過返租倒包的形式承包土地進行蔬菜生產。企業的建成是園區迅速發展的催化劑,而企業良好的運作要有強大的信息體系的支撐,依托現有的農業信息化服務網絡把電腦、電視、電話3種信息載體有機結合,優勢互補,使產地與銷售掛鉤,農業與商業聯合,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生產,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站。
3園區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推廣
3.1李堡鎮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健全,技術力量雄厚
通過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示范,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加強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的引進應用,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同時在江蘇省農科院的支持幫助下,組建了新技術試驗基地,重點研究綠色食品栽培技術、標準化栽培技術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立足設施瓜果菜栽培,制定并頒布了《綠色食品馬鈴薯種植規程》、《綠色食品冬瓜種植規程》、《綠色食品大白菜種植規程》、《綠色食品甜椒種植規程》等企業標準,使產品質量達農業部A級綠色食品的標準。
3.2我縣是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施肥技術能應用到實處
目前,我縣氮肥用量下降,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不斷上升,同時注重使用有機肥,積極推廣腐殖酸類肥料和各種復合肥,做到無機氮與有機氮比不超過1∶1,禁用硝態氮肥。充分利用當地有利資源,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在雞糞中加入復合微生物肥料,經3個月以上堆悶腐熟后使用,真正做到了生態、環保、資源再利用。
3.3病蟲草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綠色食品的病蟲草害防治以農業措施為主:①重點推廣抗病抗蟲的品種;②采用溫湯浸種等非化學藥劑的種子處理;③清潔田園,斷開寄主橋梁;④及時清除一些被害植株或果實;⑤套袋和防蟲網的應用;⑥采用誘劑、滅蟲燈誘殺;⑦土壤處理防治成蟲,減少越冬蟲源;⑧輪茬間接套種。
化學防治方面嚴格遵照《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加強對劇毒、高殘留農藥的管理。全面禁用甲胺磷、甲基對硫磷、久效磷、對硫磷、磷胺5種有機磷農藥在農業上使用,優先選用礦物資源農藥和生物源農藥。對選用的低毒、低殘留的農藥要注意其施藥量、施藥次數、施藥方法、安全間隔期、最高殘留限量以及施藥注意事項,積極推廣微生物降解殘留技術及病蟲害治理的平衡科學施肥技術,同時嚴格根據農業部對蔬菜中農藥殘留監測規定,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
3.4農產品的品牌化
隨著人們對安全農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園區針對本地區農產品生產現狀制定規劃,使品牌農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從2000年至今,園區的農產品先后注冊登記了“綠浪”牌系列蔬菜、“福盛”牌小方柿、“李堡”牌、“金葉” 牌韭黃等商標,園區內的馬鈴薯、小方柿、甜椒、番茄等先后申報了綠色食品,得到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并獲取了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大蒜、青玉米、芹菜等17個產品申報綠色食品獲國家認證,番茄、馬鈴薯、絲瓜、韭菜等6個產品獲省級無公害產品論證,并組織開發綠色蔬菜專用包裝袋。在注冊品牌、申報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同時,還先后承擔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省級萬畝優質蔬菜基地項目、農業科技項目,在這期間園區連續2年被評為市級重點園區,先后被授予“南通市優質農產品基地”、“南通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南通市優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南通市十佳農業產業園區“、”南通市優秀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工程”等。
4綠色園區發展進一步推進規劃
發展高效生態蔬菜是一項覆蓋面廣、起點高、目標任務重、集科技力量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必須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立足當前,加強領導,制定政策,形成合力,穩步推進。
(1)要進一步加強對無公害蔬菜園區優越性的宣傳,不斷提高菜農的認知程度。
(2)要加大扶持,激發廣大農民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資、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漸漸形成政府投入作引導,企業和農民投入作主體,合作投入作補充的多渠道投入機制,政府資金投入實行項目管理,以項目配經費,增強園區發展后勁。
[關鍵詞]蔬菜 農殘檢測 技術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101―01
農藥殘留物不僅對人體健康有影響,還對環境和國家戰略安全有重大的影響。由于我國耕作體系分散、農戶使用農藥的安全意識淡薄,農作物和食品流通管理上缺乏必要的檢查和準入制度,中國的農藥污染基本上處于失控狀態。所以對常規蔬菜等農產品進行精確的農藥殘留檢測在社會生活中顯得十分迫切。文章針對我縣常見蔬菜農殘檢測項目及技術作淺要探討。
1常規蔬菜農殘檢測的主要項目
1.1農殘檢測主要是對農藥使用后殘留在蔬菜中的微量農藥原體、有毒代謝物、降解物和雜質進行檢測。
1.2農殘檢測的流程
蔬菜樣品采集制備提取、凈化儀器分析
1.2.1樣品采集蔬菜的營養成分要從莖、枝、葉分別取,粉碎后,混勻。
(1)塊根類和塊莖類的蔬菜
采集塊根或塊莖,用毛刷和干布去除泥土及其他黏附物。樣本采集量至少為6-12個個體,且不少于3kg,代表類蔬菜有:馬鈴薯、蘿卜、胡蘿卜、甘薯、山藥、甜菜等。
(2)鱗莖類蔬菜
韭菜和大蔥.去除泥土、根和其他黏附物
蔥頭和大蒜.去除根部和老皮,樣本采集量至少為12 24個個體,且不少于3kg。
圓葉類蔬菜
去掉明顯腐爛和萎焉部分的莖葉。菜花和花椰菜分析花序和莖。樣品采集量至少為4-12個個體,且不少于3kg,代表類蔬菜有:菠菜、甘藍、大白菜、花椰菜、蘿卜葉等。
(4)莖菜類蔬菜
去掉明顯腐爛和萎焉部分的可食莖、嫩芽。采集樣本量至少為12個個體,且不少于2kg,代表類蔬菜有:芹菜、菊苣、大黃等。
(5)豆菜類蔬菜
取豆莢和籽粒。采集樣本量鮮豆莢不少于2kg,干樣不少于lkg,代表類蔬菜有蠶豆、大豆、綠豆、豌豆、云豆等。
(6)果菜類(果皮可食)
除去果梗后的整個果實,采集樣本量為6-12個個體,且不少于3kg,代表類蔬菜有黃瓜、青椒、茄子、西葫蘆、西紅柿等。
(7)果菜類(要皮不可食)
除去果梗后的整個果實,測定時果皮和果肉分別測定,采集樣本量為4-6個個體,代表類蔬菜有南瓜、甜瓜、冬瓜等。
(8)食用菌類蔬菜
取整個子實體,采集樣本量至少為12個個體,且不少于lkg,代表類蔬菜有香菇、草菇、雙孢蘑菇、木耳、大肥菇等。
1.2.2提取的方法振蕩法、索氏提取法、勻漿搗碎法、超聲波提取法、微波輔助提取法、加速溶劑萃取法。
1.2.3凈化的方法;液-液分配法、層析柱法、固相萃取法、磺化法、薄層色譜法。
1.2.4儀器分析主要包括:化學分析、生化分析(免疫分析)、定性定量在線監測
關鍵詞:林木種苗;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2002404
1引言
林木種苗是林業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承載著林木的遺傳基因,種苗質量的好壞、優劣直接關系到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的大局,也關系到農民的根本利益。為進一步做好尋甸縣林木種苗工作,推動全縣林業可持續發展,對全縣林木種苗生產情況進行了調研,找出了存在問題,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
2尋甸縣苗木產業現狀
2.1尋甸縣苗木生產現狀
尋甸縣共有92個苗圃從事苗木生產,共投資6583萬元,培育苗木370.5hm2, 3009.6萬株,其中:嫁接苗195.5萬株、實生苗2814.1萬株。在2012年培育的苗木中容器苗有1432.4萬株,良種苗有157.5萬株。生產的苗木品種主要有:核桃苗木10.7hm2、242.3萬株,其中:實生苗46.8萬株,嫁接苗195.5萬株(容器苗1.5萬株);華山松2.9hm2、519萬株,其中容器苗90萬株;旱冬5.8hm2、573萬株,其中容器苗445萬株;藏柏4.8hm2、330萬株,其中容器苗255萬株;滇樸31hm2、102.4萬株,其中容器苗44.8萬株;四照花33.7hm2、98.76萬株,其中容器苗63.1萬株;石楠57.9hm2、59.5萬株,其中容器苗28萬株;香樟10.3hm2 31.7萬株,容器苗16.6萬株;紅花木蓮20.9hm2、9.02萬株,容器苗1.5;滇潤楠25.3hm2、6.6萬株,容器苗2.2萬株;楓香14.7hm2、28.9萬株,容器苗15萬株;櫻花28.2hm2、155.2萬株,其中容器苗111萬株;其它樹種123.9hm2、846.19萬株,其中:容器苗351.7萬株。
2.2林木種子基地建設現狀
尋甸縣林木種子基地的建設多年來相對滯后,2000年以后得到了加強和發展,實施了《尋甸縣退耕還林種子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及《尋甸縣核桃采穗圃建設項目》,完成了華山松采種基地建設279.3hm2、云南松采種基地204.7hm2、旱冬瓜采種基地14.3hm2、板栗采穗圃7.7hm2及6.7hm2核桃采穗圃的建設任務,完成了本地核桃良種定點采穗基地的調查、選擇及良種申報工作;完成了核桃定點采穗、育苗基地的確定。到目前為止共建有3個采種基地498.3hm2,年生產能力1000kg,其中良種基地14.3hm2;采穗圃2個14.4hm2,年生產能力20萬條,其中良種采穗圃6.7hm2;核桃定點采穗基地3個2.3hm2,年生產穗條5.5萬條;核桃良種苗木定點生產基地3個4hm2,年生產能力200萬株,選育出一個本地核桃良種-尋倘1號。
3尋甸縣林木種苗生產的特點
3.1尋甸縣苗木生產主要以個體苗圃生產為主
尋甸縣林木種苗生產雖起步早,但發展較慢,2000年以前主要以國有苗圃及部分鄉鎮林業站按造林用苗計劃組織苗木生產為主,以后進入發展階段,尤其是2008年以來,全市大力開展城鄉園林綠化及生態建設,對苗木的需求增多,刺激了苗木市場的發展,人們從事種苗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從事苗木生產的人員逐步增加,形成了以個體生產經營為主體,其它形式共存的共同發展趨勢。
3.2尋甸縣林木種子基地建設主要以國有基地建設
為主尋甸縣種子生產基地建設主要以國家投資為主體,以退耕還林項目為依托完成建設,項目完成后,由項目所在地林業部門負責經營管理,而個體投資建設的種子生產基地只有3個核桃定點采穗基地,面積2.3hm2。
4尋甸縣林木種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
4.1.1苗圃基礎設施差
尋甸縣的苗圃大部分為近幾年成立和創辦的苗圃,各項基礎設施不健全,部分苗圃無灌溉條件,也缺少必要的噴灌設施設備,全縣使用自動噴灌裝置苗圃幾乎沒有,其它先進的技術含量較高的設備設施更是沒有,由于水肥不足,致使育苗數量、質量達不到要求。
4.1.2投入不足,管理粗放
在尋甸縣整個林木種苗生產中,都存在投資低,管理差的問題,尤其是林木種子生產基地,項目實施完成后就沒有資金投入,生產管理跟不上,致使種子生產基地水肥不足,有的基地林木掛果較少或不掛果,種子生產設計能力未能實現,效益無法顯現。國有苗圃屬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經濟負擔較重,職工忙于生計的考慮,仍停留在老的經營管理模式及傳統的育苗方法上,各自獨立經營規模不大,苗圃經營集約化程度較低,也缺乏組織開展科研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難以發揮龍頭和骨干帶動作用。
4.1.3采種條件落后,基地種子利用率低
近幾年造林任務較少,計劃下達較晚,且個體育苗自由選購種子,造成采種與用種計劃脫節,致使采種基地采的種子銷不出去或未組織種子采收,形成一方面采了種銷售不出去,另一方面用種時找不到良種或基地種,造林良種使用率低。國家投資完成的采種基地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4.2育苗基地分散,培育品種較多
規模出效益,尋甸縣育苗370.5hm2,分布于全縣12個鄉鎮,集中連片的面積較少。 6.7hm2以上的面積有19個苗圃,33.3~66.7hm2的有1個苗圃,66.7hm2以上的一個苗圃,其他苗圃面積較小且分散。苗木品種上,全縣共培育苗木130多個樹種,但各樹種規模較小,同一樹種同一規格的有一定規模苗木難以找到。不論是育苗面積還是培育品種都缺乏規模,苗木不能形成大宗產品,缺乏市場競爭能力。
4.3適宜各個季節造林的苗木及城鄉綠化大規格苗
不足尋甸縣生產的苗木主要是造林苗木及城鄉園林綠化用中、小苗木,地徑在5cm以上的大苗較少。據2012年造林綠化苗木供需情況統計分析,全縣當年培育的夏季可出圃苗木1852萬株,夏季造林綠化需苗量583.86萬株,剩余苗木1298.14萬株,剩余的品種主要為華山松、旱冬瓜、藏柏、石楠、滇樸等常規樹種。園林綠化需要的大苗依然緊缺。從苗木類型來看,近年來容器苗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主要是中小苗木,適宜不同時間、季節造林的大容器大苗較少。
2013年2月綠色科技第2期
胡尤瓊,等:尋甸縣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資源與產業
4.4苗木培育技術落后,經營水平低
從整體情況看,尋甸縣苗圃苗木培育技術落后,大部分苗圃依然使用傳統的育苗方式方法,新的育苗技術及方法幾乎沒有推廣應用,致使育苗技術要求較高的苗木就無法生產,技術要求不高的常規苗木培育較多,如全縣造林綠化常規樹種華山松、旱冬瓜、藏柏共育苗1832.5萬株,占全縣育苗量的56.3%,而這幾個樹種的造林綠化需苗量只有474.42萬株,形成全縣造林綠化小苗滯銷嚴重,育苗戶損失較大。多數從業人員,尤其是零星種植戶經驗積累不足,對市場和產業發展缺乏前瞻性分析,在品種選擇、種植管理主觀臆斷,盲目跟風,常規品種和滯銷品種較多,市場熱銷品種、特色品種少。
4.5少數苗圃的苗木質量檔案建立不全
在調查中,有的苗圃沒有建立檔案,有的苗圃檔案不健全,尤其是種子檔案,省站購買種子的,不注意保存底單及沒要相關種子檢驗檢疫手續,本地采收的種子,由于沒有申請種子檢驗檢疫,種苗站缺乏人員及設備,未能上門服務,造成手續不全。
4.6種苗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服務指導跟不上,種
苗質量監管力量薄弱尋甸縣原種苗站由于機構改革,與財政脫鉤后,原種苗站編制的職工,從事苗木生產,而種苗站僅保留一塊牌子,職能掛靠營林科,由于營林科人少事多,基本上無法顧及種苗質量監管工作,種苗站的工作只是由兼職站長一人負責,而種苗工作事情較多,一個人無法應對,影響了種苗工作的進程。
4.7信息化建設滯后
目前,尋甸縣的苗木銷售主要為本縣自用,靠林業部門及部分綠化造林人員到苗圃采購,少部分銷往縣外。苗木銷售市場尚未建立,苗木電子業務網絡、生產經營管理、信息交流與等先進的信息系統建設更是一片空白。
5影響尋甸縣種苗產業發展的因素
5.1影響尋甸縣種苗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5.1.1水利因素
尋甸地處滇東高原中部,具有比較典型的高原湖盆地貌特征,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傾斜。境內大部分地域海拔在1800~2600m之間,相對高差1849.8m。由于受地域差異的限制,水資源年內變化幅度大,年降雨量1045mm,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干濕分明,冬春少雨,降雨量僅占16%,夏秋多雨,降雨量占84%。加之蓄水設施不完備,形成雨季用水有余、漫流成災,旱季缺水的局面,影響了全縣林木種苗的生產發展。
5.1.2氣候因素
尋甸縣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是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兩季受平直西北環流控制,大陸季風氣候顯著,干濕季明顯,冬春干旱少雨且風大,大風又使春旱加??;而夏季陰雨寡照,不利苗木的生長發育。由于受地形、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等因素的影響,小區域氣候比較復雜,立體氣候極為明顯,制約了苗木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嚴重的倒春寒,給該縣苗木產業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損失,如2008年3月14日一次倒春寒,使全縣當年嫁接的200多萬株核桃苗木及50%的旱冬瓜苗木毀于一旦。
5.1.3發達地區及重點苗木產業區帶來的成本競爭
劣勢發達地區及重點苗木產業區,由于培育技術成熟,氣候條件好,苗木生長快,規范發展,規?;N植、工廠化生產,苗木成本低,極大地沖擊了該縣的苗木市場。
5.1.4信息閉塞,觀念滯后影響了苗木產業的發展
尋甸縣由于苗木產業起步較晚,沒有成熟的營銷手段,市場信息不靈敏,苗木電子業務網絡未形成,信息交流與仍處于傳統模式,嚴重影響了苗木產業的發展。
5.2推動尋甸縣種苗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5.2.1土地資源豐富
尋甸縣是一個山地面積占87%的山區縣,水肥條件中等,山地面積多,適宜發展林木種苗基地的土地資源豐富。
5.2.2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尋甸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隸屬昆明市,東與曲靖麒麟區、馬龍縣接壤,南與嵩明縣相連,西與富民縣、祿勸縣毗鄰,北同曲靖會澤縣、昆明東川區相依,距昆明曲靖較近,區位優勢明顯。全縣公路鐵路貫通,有320、213國道和昆曲高速、嵩待高速、貴昆鐵路東川支線經過縣境內,交通便利,有利于苗木的運輸。
5.2.3種質資源豐富
尋甸縣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植物資源,據初擬《尋甸縣植物名錄》全縣載有種子植物153科416屬800余種。根據園林用途,結合其觀賞性、美學性、適應性及生物學習性,初步評價篩選,全縣具有園林開發應用潛力的優良鄉土樹種大約有46科100余種。
5.2.4政策優勢
一是國家的宏觀決策是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國家生態建設、政府擴大內需,加大投入基礎建設項目都有利于苗木生產發展\[1\];二是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相繼提出建設“森林云南”、“森林昆明”的決定,重大生態工程項目的實施為林木種苗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三是市委政府高度重視,提出“用2~3年時間把昆明的苗木產業建設成為云南第一、西部一流、全國先進的苗木基地,由當前部分苗木輸入變大量苗木輸出”的目標,出臺了《昆明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苗木產業發展的意見》,并編制完成了《昆明市苗木產業基地建設規劃(2011-2015)》,規劃到2015年全市苗木基地建設規模達30萬畝,該規劃將尋甸縣列為全市苗木產業發展的重點產業區,為尋甸林木種苗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
6尋甸縣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對策
針對尋甸林木種苗生產的現狀及條件,尋甸林木種苗產業發展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科技興種、依法治種,搞好良種繁育以推廣,逐步實現生產區域化、苗木供應基地化、質量標準化、品種多樣化,建立種植、營銷一體化的市場格局。
6.1建立健全種苗管理機構,充分發揮其公共服務及
市場監管的職能建立健全種苗管理機構,抓好種苗隊伍建設,理順種苗管理體制,強化種苗管理及服務職能,充分發揮種苗管理機構在種質資源保護、種苗基地管理、種苗執法、種苗質量監管、良種推廣、信息引導和服務等方面的職能作用,以促進林木種苗產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同時,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簡化辦證手續,為苗木生產經營企業搞好服務。
6.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林木種苗產業發展區域
以牛欄江、前進河流域,交通主干道沿線、主城出入口、城鎮面山等作為發展林木種苗產業的重點區域,其他地方為苗木產業發展的一般區域。重點區域,以設施栽培、新品種繁育為主,培育多品種、高檔次的生態旅游觀光苗木、城市景觀苗木、城市園林綠化苗木,開展鄉土樹種選育試驗,培育生態與經濟效益兼具的鄉土樹種大苗,適度發展盆栽草花,以滿足個性消費需求。一般區域:以常規造林苗木、經果林和鄉土樹種育苗為主。
圍繞全縣天保、退耕還林、省市重點林業工程建設、城鄉園林綠化總任務及苗木基地建設任務,科學規劃,制定超前發展林木種苗生產方案,通過宏觀調控措施和信息引導,在保持種苗供需總量基本平衡的基礎上\[1\],重點生產良種壯苗。避免苗木市場的大起大落,影響林木種苗產業的發展。
6.3調整育苗結構,大力發展適銷對路、抗性強的苗木
苗木培育遵循適地適樹原則\[2\],根據尋甸縣不同自然地理、氣候條件,適當減少過剩的造林樹種的育苗面積,增大抗旱、抗寒、速生、經濟價值較高樹種的育苗面積,強化以質量求市場、以質量求信譽、以信譽求生存的市場競爭意識,不斷調整苗木生產結構,培育出市場急需的高質量苗木,提高市場競爭力。
6.4積極開展林木良種的選育與引進工作
隨著多年的造林及幾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立地條件較好的荒山荒地都已綠化,剩下的多是立地條件較差的地塊,為確保造林成功,應選擇一些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樹種造林。因此,要完善種苗引種、馴化程序,積極開展林木種子引進、選育試驗示范研究,選育或引進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抗病蟲害林木品種,培育苗木,上山造林后成活成林、開花、結果,繁衍后代,逐步取代退化樹種。
6.5科學決策發展的樹種和品種
根據尋甸造林項目規劃,在滿足該縣林業生產的品種需求外,立足全市、全省需求,以培育鄉土樹種、常綠樹種為主,外來適生珍貴樹種、落葉樹種為輔,積極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不斷適應林業發展面臨的供求關系和消費多層次變化\[3\],尤其是林改后,老百姓有了管理經營林地的權利,對品種的選擇更加靈活,因此林木種苗供應與需求趨向多元化,苗木品種選擇也應多元化。
6.6堅持科技興種,注重先進育苗技術成果及栽培模
式的引進與推廣堅持以科技為先導,積極引進、推廣先進育苗技術成果及栽培模式,采用先進的育苗技術, 實行科學育苗。重點抓好輕基質容器育苗、大棚育苗、全光照噴霧扦插育苗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實行育苗全過程質量監管,嚴格管理,以提高育苗質量。
由于容器苗具有苗木整齊、繁殖速度快、育苗周期短、栽植不受季節限制、造林成活率高、緩苗期短、初期生長量大等優點。尤其是輕基質在容器育苗中的應用,解決了運輸困難的問題,較適合立地條件差的地塊造林,容器苗將是今后造林綠化使用的首選苗木,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應加大容器育苗技術的推廣應用,尤其是輕基質容器育苗技術。
6.7大力發展設施育苗
設施育苗又稱保護地育苗。由于尋甸縣氣候復雜,倒春寒嚴重,應發展設施育苗,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創造適宜苗木生長發育的條件,尤其對一些珍稀名貴品種及經濟林苗木,可短期設施栽培與常規培育相結合,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
6.8積極發展觀賞綠化苗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不斷變化,應積極發展觀賞性較強的有香味、彩葉、觀花、觀果樹種以及具有抗旱、抗寒、耐污染、耐水濕、抗鹽堿、抗風能力強的功能性樹種的開發培育,以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6.9加強種苗信息化建設
加強種苗生產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依靠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及時組織、、種苗生產及市場需求信息,引導林木種苗生產向規?;I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實現科學有效的種苗生產管理體系\[3\]。
6.10加強苗圃從業人員科技培訓,提高育苗技術水平
積極聘請相關學者、專家為苗圃從業人員開展苗木栽培技術、生產經營管理、苗木市場營銷等技術培訓,提高苗圃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以推動全縣苗木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紅,胡春姿,陳英歌,等.我國林木種苗發展形勢、問題與對策\[J\].林業經濟,2002(6):23~25.
20年一路走來,在紛繁復雜的種業市場中,“鼎牌”能取得如今的成績實屬不易,這個過程中有公司全體同仁的努力和汗水,有全國新老客戶的支持與信任,更與選擇有《長江蔬菜》這個優秀的合作伙伴的是分不開的鼎力相助。
初遇:一見如故 ,心存感激
記得公司創立初期,種業市場環境不佳,假種子泛濫,為打開知名度,打響公司品牌,推廣我公司研發的新優品種,同時傳授及配套栽培技術,公司決定進行做宣傳推廣。那么問題來了,選擇哪一家媒體呢?經過對多種市場行業期刊同類期刊的分析和比較,加上加之公司同仁一致的推薦,我們最終選擇了立足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推廣的《長江蔬菜》。
有了充分的了解,抱著長期合作的態度,我第一次來到了《長江蔬菜》雜志社。也于是有了下面以下的對話,時任《長江蔬菜》雜志社社長的程耀明先生問我:“你們公司的商標為何取名為‘鼎牌’?廣告語的重點為何是‘信譽求一言九鼎,質量創九州名牌’?”見圖1(1997年《長江蔬菜》第6期末頁)。我說依次回答:“做生意與做人同理。“鼎”‘鼎’有一言九鼎之意,即說話算數。其次同時,公司地址在處常德市鼎城區,由此取雙關之意。至于廣告語,“信譽求一言九鼎”‘信譽求一言九鼎’,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和要求;“‘質量創九州名牌”’則是公司的發展目標”。聽完我的闡述,程社長很認真地對我說:“我相信你們的公司能辦起來,也必將成為知名品牌。因為你們對自己有要求,對公司也有目標。”當時聽完這席話,我很感激程社長和其他人員對我所說的話頓覺感激,因為對于一家剛起步的公司來說,這是極莫大的鼓勵。此外,參與討論的還有后來歷任社長的于衍正先生、鄧德紅先生,以及現任社長吳三紅先生及和當時的廣告負責人宋瑋女士等。
直到如今現在我依然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感謝創業之初就結識了長江蔬菜雜志社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我永遠不會忘記,思想碰撞時每個人眼中閃著的光芒,那種立志為中國蔬菜產業服務的精神,值得被記住銘記。
相伴:強強聯手 ,互利共贏
九十年代的90年代的《長江蔬菜》,因經濟條件有限,為了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采用了的是性價比高的小開本、普通的紙張和印刷工藝,雖然舍棄了部分閱讀體驗,但是卻達到了最理想的傳播效果,受到廣大讀者和客戶的一致好評,是成為全國同類期刊中的佼佼者。而時代在不斷前進,如今現在的《長江蔬菜》,統一采用大開本,清一色的優質銅版紙,制作更加精良,內容更為豐富,同時順應時代的發展,實現了紙質期刊向全媒體期刊的轉型,成為了“刊-網-微信一體化”全面發展的綜合平臺。
30年來,《長江蔬菜》雜志社不忘初心,以“科技興農”為己任,累計推介新技術、新品種3000多個,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2013年和2015年中國百強報刊、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全國優秀農業期刊一等獎、湖北省十大名刊等多項殊榮。
九十年代的鼎牌種苗而90年代的鼎牌,是一個只有幾間小平房的新生企業,公司新招聘的員工只能住在租來的居民樓里辦公,科研材料和育種研發基地也不完善。如今的鼎牌種苗收集和提純了近千份材料;,擁有品種選育基地150余畝,制種基地近千畝。充足的科研材料、創新的技術手段,再加上穩定的制種基地,確保了每年都有新優品種的推出層出不窮。而公司硬件規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的辦公條件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當初簡陋的小平房,、租來的居民樓,早已被規模宏大、擁有自主產權的,鳥語花香的綜合辦公大樓所取代。
20年來,與長江蔬菜雜志社一樣,鼎牌同樣種苗不忘初心,信守承諾,堅持嚴把種子質量關,成就了自己的金字招牌,成為種業界的標桿。20年間,從創立之初起就從未出現過種子質量問題。我們當地的種子管理部門就曾開玩笑地對我說:“‘鼎牌’除了五年辦一次相關證件外除了5年辦1次相關證件外,人都見不到,如果所有種子公司都像‘鼎牌’一樣,那我們就要失業了。”當然,我們并不會因此而自滿,會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而會更激勵我們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待“鼎牌”100百年后,依舊還能信誓旦旦地確保零說本公司未出現過質量問題的存在,那才是“鼎牌”人的驕傲。
作為《長江蔬菜》發展的親歷者和受益者,我時常被長江蔬菜人不斷進取、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從不松懈的精神激勵著。而它作為鼎牌成長的見證者,給予我們的支持和鼓勵我都牢牢記于心中。而且我深深的地相信,在未來,《長江蔬菜》將會繼續保持強者之勢,成為全國同類期刊中的排頭兵。作為鼎牌種苗成長的見證者,長江蔬菜雜志社給予我們的支持和鼓勵,我將牢牢的記在心中,將這份感動化成一縷紅線,連接你我。
未來:相知相守 一路同行,攜手共進
《長江蔬菜》雜志在中國蔬菜產業發展的過程中30年的耕耘,為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良多:一是凈化了市場。在假冒種子泛濫的時代,《長江蔬菜》努力樹立全國的蔬菜種子品牌努力培育與推廣全國的蔬菜種子品牌;二是豐富了各地的瓜菜品種。品牌企業通過《長江蔬菜》等媒體不斷推出新優品種,而各地經銷商和菜農積極引進新品種,逐漸引導了當地的瓜菜蔬菜市場的發展走向。菜農通過種植新品種增加了收益收入,市民也因又豐富了大眾的餐桌佳肴而受益。;三是瓜農、菜農的提高了種植技術得到提高。《長江蔬菜》30年如一日地致力于蔬菜種植技術的推廣,為整體種植技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作為20年的老朋友,《長江蔬菜》每一次的進步,我們都由衷的高興我們都由衷為之欣喜,同時也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鼎牌”人的自我要求不僅是要保證種子質量,而且在此基礎上更是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選育出更多引領市場的新優強勢品種。同時,還投入更多精力為蔬菜專業合作社和廣大的瓜農、菜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