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

        第1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393;P2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15)32-0086-02

        作者簡介:談青青(1994-),女,江蘇揚州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計算機與技術

        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發展趨勢逐漸深入。通過長期發展,計算機應用范疇由單一化邁向多元化。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逐步成熟,計算機體積逐漸變小,運轉速度大大提升,成本也逐漸降低,變成工作與生活中的必備品。并且大型計算機的發展也尤為迅猛,不論是國防、軍事還是天文方面,計算機能力逐漸展現出來。當前階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融入到社會生產及生活的各個角落,有效提升了百姓的生活,為社會的發展推波助瀾。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現狀

        1.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普遍性與深入發展

        科技的發展令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尤為迅猛,計算機的發展也加快了科技生產力的進步,所以計算機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較大的意義。計算機普及與發展令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加便利,已經融入到人們生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且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對人們產生較大的影響。

        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專業化及綜合化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不但令發展趨勢更為大眾化和綜合化,也令計算機的運用愈發專業。相對而言,為了滿足一些特殊專業與人員所需,計算機的專業化隨之提升,為人們的不同所需提供服務。

        1.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突破及深入的發展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令其在不同領域的專業化發展愈發迅速,功能也更為固定,這令計算機應用專業化及專業功能顯著區分,為計算機的發展迎來更多的突破及挑戰,從電子管到計算機,歷經了40余載的時間,而半導體電視取締晶體管的歷程僅歷經了10年。到了集成電路時則發展的更加迅速,這一轉變,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迎來了愈來愈多的深入與突破的機遇。計算機技術通過化學與工程學科為出發點,作為具有實踐性的基礎學科,需要不斷加快人們對意識的發展。傳統而言,意識到提升必定會變成現實推動力而加快實踐發展。可是在計算機研究范圍內,意識與實踐相互作用更為顯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國外計算機研究出晶體管以后,成為科學范疇熱學的一大進步,所以,對于計算機半導體的理論也創建起來,并且隨著意識的提升而不斷發展。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的原因

        首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改革是為了可以令此類時常性、創造性的方式更加便于處理,如此可以更為符合當代人的所需。因此,創造性與時常性的方式加快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高速發展。其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常需要可以在理論中執行,也可在計算機中執行。一旦出錯,則會令所有計算機系統發生問題。再次,計算機市場競爭關系加快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融入到人們的生活與學習當中。因此,計算機市場競爭也加快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最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價值的分析需要較長時間,在此期間,會有較多不穩定因素對最終的價值及選擇形成影響。通過實踐可以看出,用戶與市場選擇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造成影響,受到市場競爭的影響,優于其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則令產品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可是用戶選擇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有些用戶不但需要計算機在技術中超前,還需在社會中獲得認可。因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需要依照市場所需以及的人們認可方能獲得進步[1]。

        3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總體趨勢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總體趨勢能夠分為高、廣、深,雖然當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尤為迅速,可是其發展動向依舊以這三點為主。計算機技術朝著“高”的方面發展主要表現在計算機硬件工作頻率方面,提升計算機工作頻率可以有效提高計算機性能,由于計算機工作頻率的提升,其運轉速度更為快速。當前,英特爾公司已經可以研發出約10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當前性能最優的通用是計算機集成了高達上萬個微處理器,對于有些專用機而言,其并行程度較高。除卻硬件更高之外,操作系統性能的提高對計算機發展尤為關鍵,其包括兩點:①令計算機與人們相互間引發人性化銜接;②關于計算機資源采取有效管理,令計算機內部可以相互搭配,共同工作。由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持續深入,其已經由不同方面進入生活當中,計算機的普及逐漸擴大,“廣”字體現出計算機網絡覆蓋范疇的加大以及計算機技術向不同領域的融入。可以發現,未來計算機技術會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所體現。“深”則代表計算機技術人員智能化發展動向,智能化將會在此后計算機科學技術發展中具有較高的比例,并且,計算機科學技術也會結合相應的感知能力與邏輯思維,這一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令人們與計算機的溝通更為順利[2]。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

        4.1高性能新型計算機的誕生

        由于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芯片技術日趨成熟,芯片技術在開發階段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當前,眾多不同類別的計算機也在研發當中。其中有三種計算機因此產生。

        4.1.1量子計算機

        為了令計算機能耗問題得以解決,源于可逆計算機的探究,一個依照量子力學規律執行的高速數學與邏輯運算、處理及保存量子信息的物理設備孕育而生,其可以運算并解決量子信息,執行量子算法,這就是量子計算機。

        4.1.2納米計算機

        納米自身則為計量單位,納米技術由微電子機械系統出發,將電動機、傳感器以及各類處理器均設置于一個硅芯片當中,以此創建一個系統。通過納米技術產生的芯片成本較低,令納米計算機備受重視,其無需具備精密的生產車間,也無需具備較高的試驗設施與技術成產團隊,則能夠制作出芯片,不僅運用較廣且成本較低[3]。

        4.1.3光子計算機

        此種計算機是作為從光信號進行數字計算、邏輯操控以及信息處理的全新類型,因為光具有高速性與天然性,令光子計算機在處理方面的能力較強,不但具備較強的高運算能力,還具備與人腦類似的兼容性。由于光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相融合,令光子計算機變成十分有利的工具。

        4.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智能化發展趨勢

        一般計算機無法進行繁瑣、龐大的數據核算,所以則需開發智能化超級計算機。因為智能化超級計算機在配置方面十分強大,處理器較多,所以能夠順利進行繁瑣、龐大的數據核算。智能化超級計算機的特點為具備了較強的處理技術及特有的設計構造。面對高端領域,智能化超級計算機能夠細致分析數據。在某種層面而言,透過運用智能化超級計算機不但能夠節約時間,還能夠節約人力。在生活當中,智能化超級計算機系統十分便利,功能較為完善,因此有利于人們的工作與生活。

        5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的發展是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部分,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加快了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已經融入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為人們的生活給予了有效的保障,隨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也會為國家乃至社會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張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探析[J].制造業自動化,2010,(8).

        [2]謝平.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展趨勢的探討[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5).

        第2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關鍵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探索

        應用型大學是相對于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研究型大學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國大學培養的特點,在中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類型的本科教育。應用型大學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類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過程、培養方式和評價標準。

        1.我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背景

        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于2009年開始招生,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隨著社會上對人才需求的不斷改變而相應的進行修訂,截至目前我們已經修訂過了三次,前兩次都是一些細枝末節的修改,比如,將一些理論性太強、學生不易掌握且畢業后不太實用的課程,用當前比較流行、適用面廣且畢業后需求量大的課程替換;增加部分課程的實踐學時,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實踐證明,這些小的修改,仍然無法讓畢業生非常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從2014年初開始,我們對該專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徹底改變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模式,實行了適合應用型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2.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思路

        (1)確定指導思想,即:以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職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改變以追求學科體系完整為導向的辦學思路,實施以社會需求、就業崗位需要和學生自我發展需要為導向的辦學思路。

        (2)確定基本原則,即: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的原則。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點,以素質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提升專業核心能力。

        (3)確定培養模式,即基于地方性、應用型、重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改革傳統的學術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地方經濟產業匹配對接的專業群,實現人才供給與需求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無縫對接。

        3.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過程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設計階段,是關系教學過程的組織和教學資源的配置,也是關系著將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因此,對人才方案的改革,絕對不能紙上談兵,要積極聽取其他高校的意見,同時吸收社會、企業人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工作,使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實際。

        (1)聽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意見和建議,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從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時間中,我們先后多次去陜西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去進行調研,聽取專家、教授的意見和建議,確定保留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操作系統等幾門專業核心課程,以體現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的專業特色,同時,聽取他們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分析以及當前計算機專業的研究方向和發展趨勢,為我們下一步制定專業方向課積累數據。

        (2)深入企業,聽取企業主管、技術人員、市場人員的意見和建議。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什么樣的人才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企業是最有資格說話的。從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時間中,我們也先后3次去北郵3G人才外包培訓基地、西安康博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等單位進行調研。同企業的老總、技術總監、市場總監的領導進行會談,獲取他們從IT技術發展、IT就業市場等方面帶來的信息,了解他們對未來IT行業發展方向以及就業形勢的預測。

        經過信息匯總,我們認為基于Android的軟件開發方向和網絡系統管理方向發展前景和就業前景都比較好。同時,根據專業方向,確定了支持該專業方向的課程。

        (3)對已畢業且就業形勢比較好的學生進行回訪。動員輔導員和教師與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聯系,了解他們的就業方向以及就業情況,目前已聯系到計應1001班王正、任琴等和計科B0901班鄭丹、孫婷等18名同學。在這些同學中,有10名同學從事軟件開發方面的工作,其中,王正同學在上海工作,月收入上萬元;有2名同學從事嵌入式開發方面的工作,月工資3、4千以上;另外有6名同學從事網絡系統管理方面的工作,月工資在3、4千左右。通過了解,學生普遍認為,網絡系統管理比嵌入式知識簡單些,更容易學懂。

        (4)組織即將畢業且已經找的工作的大四學生座談。

        5月中旬,我院將在校做畢業設計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大四畢業生組織在一起,先針對我們已經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就“我心目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設置那些課程及方向”進行了討論,同學們普遍認為,經過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基本上已經夠用。我們將擬定好的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嵌入式開發、網絡系統管理這三個方向讓學生討論并排序,學生討論的最終順序為第一: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第二:網絡系統管理,第三:嵌入式開發。

        (5)網上資料搜集。

        我們在網上也針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方向設置及就業情況進行了信息搜集,最后確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方向設置為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和網絡系統管理。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創新處

        本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從開始調研收集數據,到最后的定稿,歷經7、8個月,相比較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有不少創新之處。

        (1)改變了以往3.5+0.5的教學模式,改為3+1的教學模式,即3年的理論教學和課內實踐教學,1年的企業項目集中實踐。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與企業進行了大量的溝通,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減少了大量傳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關于硬件方面的理論課,轉而增加了當前比較熱門且社會需求量大的軟件方面的課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畢業后順利的找的工作打下基礎。

        (3)提高了實踐學時在整個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由原來的30%左右,提升為40%以上,給學生以充足的課時去親自動手上機實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

        (4)確定了兩個當前就業前景非常好的專業發展方向。經過大量的調研和數據分析后,將軟件開發(基于Android方向)和網絡系統管理作為本專業的專業方向,學生從大三開始就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既順應了學生的興趣,也為學生畢業后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5.總結

        培養大批應用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這與我國正處于工業化時代社會背景密不可分。而傳統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探索、創新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建立促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機制,以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和應對來自國際競爭的挑戰,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第3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關鍵詞:移動互聯;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090-02

        一、研究的意義與前景分析

        2014年我國的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開發人員需求量是200多萬,但實際從業人員不到70萬,缺口巨大。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專業設置本身與市場需求有一定的脫節,移動互聯網人才的社會化教育培訓少等原因造成不能為市場輸送滿足需求的人才質量和數量。移動互聯網行業需要培養掌握移動互聯網相關開發技術,能夠從事移動智能終端軟件、服務器軟件的設計與開發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主要的就業方向如1圖所示。

        原來的課程體系已遠遠不能滿足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對高校信息類專業,尤其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必將對移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將更好地促進學生就業。

        二、國內外現狀分析

        移動互聯網是我國21世紀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越來越受到各地區的重視,成為發展方式轉變和推動自主創新的突破口。隨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出臺,以及移動APP在電商、智能硬件和傳統行業中的應用,智能終端和移動網民規模增速顯著。隨著2015年FDD 4G牌照的發放,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將發力,將快速進入4G大流量消費時代,更加催熟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商業化環境。移動互聯網是一套極其龐大的體系,移動應用所涉及的范圍和內容絲毫不遜色于PC端,淘寶客戶端、支付寶客戶端、微博客戶端、QQ客戶端、微信、導航、手游、各種行業移動應用等,已經在手機上構建出一個較為完善的移動生態體系,逐漸并將更深入更全面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動互聯網借助移動終端本身的移動性、便捷性快速融入諸多實體產業,從而帶動了實體產業的發展,當前移動互聯網已經改變了諸如交通、餐飲、服裝、旅游、支付等領域。據TalkingData《2014移動互聯網數據報告》:2014年我國移動智能終端用戶規模達10.6億,較2013年增長231.7%,增速遠超全球同期市場。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居、車載智能終端等新智能設備,使用戶的生活處處移動互聯網化,移動互聯網的前景非常看好。全球計算平臺中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和iOS)的占比已超過PC端,未來會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穩步發展,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從2014年的數據看,全球智能手機前兩位Android與iOS平臺用戶比例約為7∶3。目前Android平臺主導了全球移動互聯網的產業生態。

        三、具體改革方案

        1.職業能力培養。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過程能力、行為能力,形成高績效的三位一體崗位能力模型。應用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移動互聯網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如圖2所示。

        2.更新培養模式。培養模式采用“2.5+1.5”的全周期共同培養模式。全周期共同培養是指每個學期企業都參與到學校的教學計劃中。“2.5+1.5”是指分兩個環境執行教學計劃,前5個學期在學校執行教學計劃,第6、7、8學期在企業進行企業實訓、企業實習、畢業設計。培養內容與學期分布如表1所示。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O2O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培養方式,部分課程和項目實訓可以采用企業提供的線上學習、實訓平臺等輔導學習、實踐工具,企業老師再進行線下課堂指導。線上課程設置與測評知識點技能樹相匹配,保持學習指導的科學性及連續性。項目建設緊扣測評及課程體系,貫通網站“做測試―學課程―做項目”的學習邏輯流程;通過完善的項目組織形式及項目開發交互途徑,真實模擬項目開發過程。

        3.培養體系構建。基于不同職位的能力標準,在不同能力層級上開發構建針對性的培養課程,均衡考慮專業、過程和行為三個能力維度的提升。在人才培養方面,結合企業崗位能力模型,校企共同制定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工程實踐課,打造“寬基礎”、“強核心”、“重應用”的專業課程體系。應用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移動互聯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如圖3所示。

        通過對我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狀以及人才需求量的調研,討論了本研究的意義及前景分析,以及國內外的現狀分析。從職業能力培養、培養模式以及培養體系構建三個方面對具體人才培養改革方案進行了論述。構建了專業能力、過程能力、行為能力三位一體高績效的崗位能力模型,改革了傳統的培養模式,采用“2.5+1.5”的全周期共同培養模式,構建了應用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移動互聯網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奇.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高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0(41):219-220.

        第4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何謂IT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首字母的縮寫。美國商業部將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分成IT業和非IT生產業。IT業又分為IT生產業和IT使用業。IT生產業包括計算機硬件業、通信設備業、軟件、計算機及通信服務業;IT使用業幾乎涉及所有行業。

        我們通常所說的IT業是經營電腦、手機、投影機、打印機及所有的電腦周遍設備等IT電子類產品以及網絡、軟件等的行業。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與固體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是IT界的支柱專業。

        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診療、電子政府、移動辦公和家庭辦公等計算機互聯網的新應用不斷涌現并得到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深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將使IT產業在數字化大潮中,以更高的速度向前發展。

        IT業前景預測

        今后,新的程序和產品將會替代構成當今IT世界的傳統技術,這些新實體名詞的縮寫,就是云計算。

        未來的IT業界會是什么樣?有人做了以下預測:大規模運算司空見慣、物聯網日益普及、 IT組件成本大大降低、應用程序開發人員短缺。

        IT需求大爆發,特別是對應用程序開發者的需求。知道如何構建業務產品的人能夠將多款應用程序整合到一款新應用上,能夠熟練地與外部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建立聯系,這種服務的需求非常高。隨著IT投資逐漸轉向應用,能夠編寫后云時代應用程序的人才隊伍將出現短缺局面。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是信息產業的重要基礎和支柱之一,曾是大學熱門專業之最。它是一門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和信息處理的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息理論與編碼、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理論、自動控制原理、感測技術等。

        該專業對數學和物理學知識要求較高。對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使用工具要求比較高:動手設計、連接一些電路并結合計算機進行實驗,連接傳感器電路,用計算機設置小的通信系統。

        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90%以上,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工作,薪金高。如,做電子工程師,設計開發一些電子、通信器件;做軟件工程師,設計開發與硬件相關的各種軟件;可繼續進修為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知識扎實了,經驗豐富后,還可做項目主管,策劃一些大的系統。

        電子信息學

        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知識和能力: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了解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狀況等。主干學科有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主要課程有電路分析原理、電子線路、數字電路、算法與數據結構、計算機基礎等。

        電子科學與技術

        它以近代物理學與數學為基礎,研究電磁波的產生、運動及在不同介質中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在此基礎上發明和發展各種信息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乃至集成電子系統。

        因以數學和近代物理學為基礎,所以,對這兩個學科,特別是近代物理中電子學知識要求較高。頭腦較靈活,有新思想的學生學習此專業會有一些優勢。

        從近年就業看,它是理工科熱門專業。相對地,錄取分數線較高,報考第二志愿被錄取的希望小。

        該專業學習內容較廣泛,使學生有向各種方向發展的機會。電子公司、通信公司都歡迎本專業畢業生;攻讀研究生進一步深造,會為發展提供更雄厚的知識資本;出國深造也是很好選擇,國外有很大發展空間。學生還可自主創業,從事計算機等工作。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是一個寬口徑工程類專業,涉及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領域,在信息化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應重視實踐能力訓練,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具備較強的電子與通信系統的設計和開發能力。

        上世紀末,多媒體的廣泛推廣、互聯網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通信工程的發展,本世紀初,寬帶技術、光通信已嶄露頭角。該行業發展快,對人才需求量大,學生容易進入知名的跨國公司或者在國內享有盛譽的IT企業,待遇相當優厚,但企業對技術含量要求高。畢業生可從事無線通信、電視、大規模集成電路、智、能儀器及應用電子技術領域的研究,設計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設計、技術引進和技術開發工作。

        信息與計算科學

        它是以數學和信息科學為基礎,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并結合計算機技術處理社會、經濟、工農業生產等實際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有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兩個方向。其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含信息處理和科學與工程計算兩個方向,以數學和信息科學為基礎,運用數學的知識和方法并結合計算機處理大量信息,用數值計算求解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中的問題。數學與應用數學含應用數學和基礎數學兩個方向,注重學習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思想和方法,強調掌握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該專業在今后較長時間里仍極具生命力。畢業生就業面寬,適應能力強,適宜到科技、教育、經濟和管理部門從事科研、開發、管理及教學工作,特別是與數學、計算機應用和經濟管理相關的工作,也可繼續攻讀地球物理、油藏數值模擬、試井、儲運等專業的研究生。畢業生進入IT企業是一個重要的就業方向,可以從事計算機軟件開發、信息安全與網絡安全等工作。

        電子信息類專業現狀和前景

        電子信息產業是一項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它將快速發展,產業前景十分廣闊。未來發展重點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等;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短信等新興通信業務也將迅速擴展;值得關注的還有網絡游戲等文化科技產業。排除技術故障、設備和顧客服務、硬件和軟件安裝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統操作、監視與維修等支持人才短缺。電子商務和互動媒體、數據庫開發和軟件工程等的需求量也大。

        計算機

        本專業是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相結合、面向系統、側重應用的寬口徑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電子技術、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結構、編譯原理、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系統、軟件工程、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數字信號處理、計算機控制、網絡計算、信息安全、數論與有限域基礎、人機界面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

        畢業生主要面向交通系統各單位、交通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建設與應用部門、各類計算機專業化公司、廣告設計制作公司、汽車營銷技術服務等從事工作。就業方向主要有銷售或者技術支持、產品開發和研究。

        高校重點推薦

        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等。

        IT巨人

        比爾·蓋茨,IT行業的領軍者,先驅者,美國微軟公司的董事長。他與保羅·艾倫一起創建了微軟公司,曾任微軟CEO和首席軟件設計師。

        第5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⒈機械類。可選專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車輛工程。

        ⒉電氣電子類。可選專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自動化。

        ⒊計算機類。可選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

        第6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研究熱點之一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關鍵詞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華盛頓協議”“中國制造2025”等。我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畢業生能力要求方面與華盛頓協議的畢業生特性是對應的,主要目的是解決部分國家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的問題[1]。“中國制造2025”是?⑽夜?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轉變的戰略規劃,它包括教育、科技、人才培養等戰略。

        當前的普通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稱“高師院校”)綜合化趨勢明顯,部分高師院校設立了電子工程、軟件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類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問題。一是高等工程教育本身的問題,“工程教育仍偏重于學科屬性,學生的數理和專業基礎扎實,邏輯思維能力較強,但是學生的工程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欠缺,團隊合作、溝通與交流能力較弱”[2]。二是高師院校的師范傳統問題,高師院校與工科院校比較,在工程應用方面處于弱勢,缺少工程傳統和工程底蘊,缺乏工程經驗和工程能力。高師院校的師范傳統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優勢,這些素質與專業認證中畢業生的要求是統一的。因此,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角度出發,高師院校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借助師范優勢,突出特色,彌補其工程能力不足的弱勢,有利于高師院校找準定位,向應用型高校和應用型專業轉型,與國家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同步。因此,筆者從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和改善課堂教學兩個方面,研究將師范的特色優勢向工程素質教育轉化,構建體現高師特色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

        2 改進培養方案,促進師范素質向工程素質遷移

        工程專業人才的能力構成主要包括專業能力和工程素質兩部分[3]。專業能力是工程專業的學術屬性;工程素質包括工程倫理、職業道德、團隊意識、終身學習能力等要素。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入師范特色,實現師范能力向工程能力遷移,屬工程素質的范疇。形成融入師范特色并契合認證要求的培養方案,先要理清師范素質與工程素質的關系,然后參照認證標準要求,形成培養方案框架。

        2.1 培養方案的基本內容

        人才培養方案通常由培養目標、學制學位、課程模塊、專業計劃等部分組成。筆者以高師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為樣本,重點分析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探索融入師范特色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1)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系統掌握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方法,具備較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軟件開發新技術,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軟件設計和開發能力;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前沿、應用前景、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職業道德素質、團隊合作能力及較強的英語綜合能力;具備良好的自學習慣,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個性。

        2)課程模塊。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分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素質能力課程、綜合能力訓練4個平臺。

        通識教育課程平臺主要指學科通識課程、語言能力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平臺是核心專業課程,與專業認證中的工程知識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力對應;素質能力課程平臺包括人文素質類課程和師范技能類課程;綜合能力訓練平臺面向課程實踐,既包括課程內實踐、課程設計,也包括綜合的項目實訓。

        2.2 培養方案與專業認證標準的關系分析

        2.1節的培養方案包括專業知識、思維方法、實踐能力、人文素質、終身學習等方面,符合多數普通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目標是確認畢業生應達到行業認可的質量標準要求,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在國內和國際具有可比性,實現培養目標與畢業出口契合。2015年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下簡稱為“認證標準”)對畢業生的畢業基本要求共12項[4],筆者通過認證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矩陣來分析培養方案與專業認證標準的吻合情況,結果見表1。

        可以看出,該人才培養方案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基本相符,說明現有培養方案經過縝密思考,有較強的可行性,但在一些方面,還存在改進空間。

        認證標準中的工程與社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溝通3個方面內容,與培養方案有一定對應,但并不完全吻合,說明高師院校的培養方案在這些方面還需要向認證標準靠近。其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指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溝通”指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些內容多屬于高師院校的特色內容,屬工程素質范疇,高師院校的一些課程通過遷移可以為上述指標提供支撐。

        認證標準中的工程與社會、項目管理也需要在培養方案中體現。其中,“工程與社會”指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項目管理”指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另外,高師院校的工程背景、工程能力和工程與傳統工科院校的專業比較,客觀上存在差距,需要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改進提高。

        上述討論僅僅是認證標準與培養方案目標或框架的對比。一些重要能力,如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敬業與團隊協作能力等,分散在職業素養、人文素養、教學能力等培養目標中,需要在課程教學環節逐漸深化,以符合工程教育的需要。

        2.3 調整培養方案,將師范特色融入工程人才培養

        根據高師院校特點和師范類課程優勢,考慮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能力、素質、道德方面的要求,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應將部分綜合素質課程與專業發展課程分類整合,優化素質能力課程平臺和綜合能力訓練平臺,見表2。

        在理論基礎課程模塊,依托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開設工程倫理學、工程職業道德課程;在職業發展課程模塊,調整信息技術學科科研方法課程內容,增加職業規范、項目管理等課程;在專業實踐課程模塊,將教育實習部分內容向工程訓練所需內容轉化,開設專業實習、創新訓練等課程。調整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將師范優勢遷移至計算機工程教育,注重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能力,拓展本專業學生面向IT企業、基礎教育領域、職業教育領域、繼續教育領域、社區教育領域就業能力,畢業生的科學能力和工程能力得以增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人才培養領域面向信息技術教師和現代工程師的雙向需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培養與工程師培養兼容能力。

        3 改善課程教學,實施師范性與工程性融合

        高師院校在工程專業人才中培養融入師范特色,是一個漸進和深入的過程,核心在于課程環節。筆者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信息技術學科科研方法課程為例,分析在課程教學中將師范特質融于工程人才培養的過程。

        3.1 課程概況

        “信息技術學科科研方法”屬于專業方法論的課程,其目的在于為本科生從事研究打下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學生學習該課程后,根據社會和學科需要選擇課題,通過文獻檢索、問卷調查、實地觀察、實驗研究等多種途徑收集事實資料,進行數據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完成基本的研究設計。課程教學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問題分析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溝通與終身學習能力等內容也可以在教學中加以拓展。

        3.2 課程內容的遷移

        在信息技術學科科研方法課程中,應將傳統的教學內容拓展至工程教育相關的內容,見表3。例如,在概述部分,將有關教育研究的內容擴展至工程教育,包括工程專業課程內容的前沿和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工程教育的內部和外環境等,而這部分內容對應的則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或“問題分析”能力。再如,在信息技術學科教育實證研究部分,從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歷史研究等研究方法擴展至工程實踐訓練的真實性研究、工程實踐訓練的深度和廣度研究,這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工程知識”“工程與社會”是相關的。

        3.3 教學方法的變革

        課程教學內容向工程教育拓展是師范特色與工程教育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工程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改革。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既可以保證在教學內容總量增加,學時、學分穩定情況下,完成基礎教學內容,并拓展內容,也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目前流行的MOOC、SPOC、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為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可能。在MOOC+SPOC教學模式下,需要教學資源的深度建設,需要加深實踐環節,需要教學內容的整合優化,需要變革考核方式等[5]。而上述內容正是高師院校的優勢所在。

        第7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關鍵詞】職師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0c-0039-03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當前是職業教育由規模發展向質量提高轉變的新的歷史時期,而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關鍵在師資。職業教育師資(簡稱職師)需要的是理論基礎扎實、工程素質高、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雙師型”人才。我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職師本科專業正是順應這種需要,在近年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的專業,主要面向各類職業學校培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師資人才。

        計算機職師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實踐上必須突出專業性、師范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特點,突出工程實踐和應用技能。本文結合廣西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職師專業的教學實踐,從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師資培養、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闡述專業的教學改革思路。

        一、教學改革背景

        隨著我國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應用已深入各個領域。為了適應各行各業對計算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高素質的計算機職師人才的缺口很大,但是目前計算機職師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卻出現一定的困難。從“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角度和社會需求來看,目前的專業教學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對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內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計算機專業教學如何順應新形勢,如何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如何組織教學和設置專業課程,拉近專業教育和社會實際需要之間的距離,是擺著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只有不斷地通過改革與優化教學內容來適應計算機技術發展的要求。

        二是相對其他專業,計算機專業的發展更多地要求理論與應用結合。社會對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而且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都以實踐為基礎。因此推進實踐教學內容、方法、管理及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和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對計算機專業尤其重要。

        三是與培養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師的普通計算機師范專業相比,計算機職師專業要求學生既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技能,又要具有教師的綜合素質,即應符合“教師,工程師”雙師型的人才要求。正是因為職業教育師資的這種特殊性,要求我們在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工程應用和實踐能力,對專業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計算機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對社會行業一線的技能人才,如果職師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得到足夠的、比較系統的實踐訓練,學生的實踐知識和社會行業經驗就不能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學生的能力與培養目標相距漸遠,這反映出我們的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如何進一步理解“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適應計算機技術發展與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是搞好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二、教學改革指導思想與人才培養模式

        結合計算機科學的發展和職業師范教育的特點,提出本專業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研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保證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師范教育三者的結構比例合理;課程設置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高素質”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強化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的統一,突出創新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職師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培養目標模式、教學管理模式和培養過程模式”三個方面組成。

        培養目標模式: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基礎課程為基礎平臺,以軟件工程、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為方向,構建寬口徑培養目標。

        教學管理模式:以學分制管理為基礎,以選課制、彈性學制、主輔修制為教學管理的主要形式;通過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對教學管理的檢驗與督促作用。

        培養過程模式:以高素質、強能力為培養目標,知識與能力培養并重,根據市場需要構建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在整個培養過程中,突出創新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本,堅持培養過程的個性化。

        三、專業教學改革內容

        (一)優化課程體系

        圍繞專業教學改革指導思想,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按照整體優化原則,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動態調整,逐步形成了本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專業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選修、師范教育、實踐技能五個模塊構成。

        公共基礎模塊包括人文科學基礎和自然科學基礎課程,如: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近代史、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專業基礎模塊包括了計算機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如:程序設計、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原理、微機原理等。專業選修模塊設置了軟件工程、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三個方向的選修課程。每個專業方向設置相應專業主干課程2~3門,專業擴展課程2~4門。各個專業方向的課程之間可能存在聯系或交叉。通過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相應專業方向的知識體系,具有解決相應專業方向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知識面。師范教育模塊包括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師技能培訓類的相關課程,突出師范專業的特色,使學生在學校就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為了強化應用能力培養,特別設置了實踐技能模塊,單獨開設實踐課程,如課程設計、實訓、實習、畢業論文等。各個模塊課程的學分分布情況如圖l所示。從圖l中可以看出,專業基礎課程的學分占29%,專業選修課程的學分占12%,實踐技能課程的學分占23%。充分體現了“知識一能力”并行的專業教學理念,注重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在重視理論講授的基礎上,更側重于理論聯系實踐,強調實踐教學環節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綜合性的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將計算機職師專業的實踐教學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課程實驗,這是實踐開始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是為了完成課程教學所必須做的驗證性和設計性實驗。第二層為課程設計,在課程學習結束后,集中一到兩周的時間,完成課程綜合性實驗。第三層為專業實訓,綜合應用幾門所學課程的知識,獨立或者合作完成一個專業方向的項目。第四層為綜合實踐,包括到企事業單位進行教育實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

        深入研究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建立課程實踐教學方案,將能力培養目標分解到各個實踐環節,充分發揮各環節的功能,構建科學系統的實踐教學內容。有實踐要求的專業必修課都安排了一定課時的課程實驗或者課程設計,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的內容,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學生從第四個學期開始,連續3個學期,每個學期安排4周的專業實訓,分別完成網站建設、網絡技術、軟件工程3個專業實訓的項目,通過項目設計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第七、八學期安排頂崗實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全面進入社會實踐和應用實戰階段。

        要達到四個層次實踐環節的教學要求,必須構建和完善相應的實踐教學環境。首先是專業實驗室建設,確保實驗室的經費投入和建設質量,保證專業實驗室的建設滿足專業教學和實踐要求。其次是實習基地建設。校內建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多功能實訓中心,聯系其他各類教育科研機構和企業,在校外建成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習基地,滿足專業的社會實踐要求。此外還要重視和鼓勵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等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關鍵,師范院校的教師隊伍普遍缺乏實踐經驗,不能滿足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師資隊伍建設總體上采取人才引進與自培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建設目標的實現。

        1.教師隊伍需要廣納人才。既要積極引進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也要大力培養現有中青年教師。力爭使教師的職稱結構、學歷(位)結構和年齡結構盡可能的合理。

        2.聘請企業中有經驗的工程師作為學院兼職教師,以實訓課、專題講座的形式來完善課堂教學。鼓勵專職教師在校外從事技術兼職和參加各種國家認可的相關執業資格等級證書的考試,以實現對教師“雙師”素質的要求。

        3.制定在職教師進修、培訓計劃,適時安排中青年教師到國內知名大學深造學習,或者到大中型企業培訓,積累實踐經驗,達到重點培養、全面提高的目的。

        4.確立本專業高水平、高職稱的學科帶頭人,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充分發揮高職稱教師對青年教師的一幫一作用。抓緊專業學科梯隊的建設工作,不斷優化專業學科梯隊結構,提升專業學科梯隊的層次。

        5.定期進行教學研討、科研講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做到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

        (四)完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

        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計算機職師專業,就應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以體現“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這對傳統的以課堂為主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戰。實踐教學主要采用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形式,更多地設計一些實踐活動,模擬實際項目,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專業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在傳授實踐技能時,除傳統的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多媒體仿真教學、實踐模擬教學等教學方法,還要探索和研究更多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借助互聯網上的資源,或者教師研制的網絡課件等輔助教學平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幫助。

        課程的實踐教學比重增加后,考核的重心應由重點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轉變為考核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索以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的考核內容和形式,逐步形成多樣化的考評方法。

        1.對實踐性強的課程減少甚至取消理論閉卷考試,成績評定時,結合平時組織的討論、調研,項目設計,課程的實驗和成果等,以論文、作業和實踐成績考核為主。

        2.實踐項目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探究性,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在實踐中創新。

        3,鼓勵教研室專業教師深入研究考試、考查方式與方法,共同建立和完善專業基礎課試卷庫或試題庫,實現基礎知識考核的規劃化、標準化。

        (五)建設豐富的教學資源

        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輔以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使教學過程更有效率,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材、課件、教學參考書、實驗指導書、案例庫、習題庫、網絡課程、課程錄像等。教學資源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需要不斷地把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新技術充實到教學資源中,同時要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能夠在實踐應用方面提供指導。

        1.教材要選擇出版時間在最近三年的優秀教材,以保證教材內容的先進性。教材最好有配套的實驗,或者選擇適合課程內容與教學要求的規范實驗教材。

        2.積極鼓勵有經驗的教師編寫有特色的本專業教材,或編寫與教材和實驗設備配套的實驗講義、實驗指導書。

        3.多媒體課件是演示復雜問題的有效手段,可以將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形式展示出來,以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4.建設開放的網絡教學平臺,在網絡教學平臺中放置課件、習題庫、案例庫、教學錄像等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促進信息共享與交互,將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和有效補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8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1、軟件工程,不是太原理工大學的優勢專業,但該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重點專業,軟件工程作為計算機類專業,依托計算機學科也是有不錯的發展前景。

        2、太原理工大學前身是創立于1902年的國立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經過百余年的傳承與發展,學校已經建設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理、工、文、管、經、法、體、美、軍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也是國家中部地區重點建設的五所高校之一。現任校長謝克昌博士,是我國煤化工領域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山西本土培養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3、太原理工大學始終致力于培養“思考人類、適應時代、服務社會”的高素質人才,秉承百年學府“敢為人先、敢于創新、勇于競爭”的傳統精神,努力構建多層次、多規格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業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10萬余名棟梁之材。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前景范文

        關鍵詞:操作系統;課程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操作系統作為一門課程一直是計算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2007年出版的《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公共核心知識體系與課程》一書中被列為7門公共核心課程之一。操作系統作為一個最龐大最復雜的系統軟件,涉及到計算機系統的許多軟硬件方面的知識,如硬件組成、接口原理、數據結構、程序設計等。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操作系統概述、操作系統原理、并發性、調度與分派、內存管理、設備管理、安全與保護和文件系統。操作系統課程的具體實施由理論教學和課程實踐教學兩大部分。課程實踐教學包括:課內實驗、獨立實驗和綜合課程設計。這門課程總的特點是系統性、理論性、實踐性強。

        這門課程的教與學歷來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再加上近年來很多國內高校普遍大幅削減課程的總學時,使得任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內容深度的把握、理論與實際系統的聯系、動手能力的培養方式等問題上很難拿捏。客觀上造成了操作系統課程難教難學。

        我們認為一個基本的解決思路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唯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學生更具體、實在的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唯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學生把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實現形式聯系起來。也唯有通過實踐,才能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和實際動手的能力。所以實踐環節的加強和完善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不僅如此,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不僅限于扮演服務于理論教學的角色,它還具有獨立的功能,即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和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文將探討農林院校的操作系統課程實踐教學所面臨的困難、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的改革。

        1農林院校的操作系統實踐教學面臨的困難

        1.1理論課程內容帶來的挑戰

        操作系統課程作為一門原理性的理論課,其基本任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及其基本實現方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條件下,不可能讓學生通過這門課程學習具體的操作系統原理甚至實現細節。這樣會讓學生陷入大量煩瑣的實現細節的大海中,不能自拔。更不能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一般性原理,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和系統能力。

        所謂系統觀念就是考慮全局、把握全局,能夠按照分層模塊化的基本思想,站在不同的層面上去把握不同層次上的系統:多考慮系統的邏輯,強調設計。

        所謂系統能力是指對計算機系統的認知、分析、開發與應用能力,也就是要站在系統的觀點上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追求問題的系統求解,而不是被局部的實現所困擾。

        上述特點決定了它的實踐環節也具有先天的挑戰性。也正因為如此,傳統的操作系統課程大多側重理論,淡化具體實現。也就造成了該課程與其他一些有密切關系的基礎課程脫節。例如,與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結構及程序設計等課程割裂。這使得學生不能融會貫通,理解困難。

        如何恰當地在基本理論和具體實現方法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是操作系統課程內容選擇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目前有一些操作系統教材在嘗試增加一些具體操作系統的內容。但是增加哪些具體實現方面的內容,以及哪些高校適合使用這種類型的內容,還是一個沒有形成共識問題。需要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作出選擇。

        另外,這門課程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中實際覆蓋的內容是不同的。比如理工院校與農林院校、重點院校與一般院校、本科院校與職教院校。它們在實際教學內容的取舍上有顯然的差異。操作系統理論課程內容上的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操作系統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的取舍、理論與實際系統的結合方式都無不決定著實踐環節的內容。我們認為,作為農林院校中的計算機專業,需要在調整專業定位的背景下,選擇合理的操作系統理論課程內容,然后才能決定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

        1.2實驗類型選擇困難

        從實驗類型上來說,根據認知的漸進原則,可以分為使用性、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使用性僅僅學會如何使用具體操作系統,這類實驗是必要的,但遠遠不夠。驗證性實驗也不足以讓學生真切地理解理論原理,僅對操作系統的重要功能做一些模擬程序設計,對學生的動手編程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考驗。而比較深入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則能夠比較全面地訓練學生的系統觀念和系統能力,但是顯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夠這樣做。

        目前,多數高校的操作系統實踐教學內容就是學習使用特定的具體操作系統或者針對操作系統的重要功能做一些模擬程序。只有少數重點高校,要求學生閱讀Linux或者Minix的源代碼,并針對內核實現安排一些實踐練習。作為農林院校中的計算機專業,需要各個院校根據自己的學生、教師資源的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實驗類型。

        1.3農林院校軟硬件條件的局限

        農林院校中的計算機學科與其他理工院校相比,存在著天然的巨大差距。由于某些觀念和現實因素的影響,計算科學還很難完美的融入到國內的農林院校中去。首先是計算科學在農林領域中的應用效益和前景還沒有充分的挖掘和體現出來;其次是農林院校中計算機學科普遍不受重視;第三是農林院校中高素質的計算機學科隊伍難以建立;第四是農林院校中計算機學科的生源比其他理工院校差。這些因素對于農林院校中的計算機學科來說都是致命的。

        盡管科學的發展,特別計算科學到各個領域的深入應用,決定了農林院校必須發展出有自己特色的計算機學科。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這些因素使得農林院校在計算機學科方面的資源投入非常少。甚至有的學校的辦學條件只能保證最基本的運行。在這樣的情況下,操作系統實踐教學的軟硬件實驗條件非常有限。

        所以,在農林院校組織實施比較完整的、成體系的操作系統實踐教學必然是困難重重。也正因為如此,才出現農林院校的操作系統課程重理論講授,輕實踐教學的現象。

        2操作系統實踐教學的內容改革

        按照IEEE-CS和ACM的課程規范CC-2005[1],及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2006年的規范[2],操作系統課程內容一般包括:操作系統概述、操作系統原理、并發性、調度與分派、內存管理、設備管理、安全與保護、文件系統。這是一個一般的指導意見,不同的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作為農林院校中的計算機專業,我們認為應該選擇并發性、調度與分派、內存管理、文件系統等部分作為教學重點,并且每部分側重于介紹基本概念、基本過程和原理的思想,淡化部分細節。把設備管理、安全與保護作為高級專題介紹。

        與此相適應,操作系統實踐教學的內容也需要做適當調整。由王志英等制定、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2008年的《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規范》[3] (以下簡稱《規范》),擬訂了操作系統課程實驗大綱和操作系統綜合課程設計大綱。其中課程實驗大綱提出了7個實驗,6個必做,1個選做。本著實踐首先服務于理論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根據農林院校的辦學實際,我們認為操作系統課程實驗擬訂以下6個實驗比較合理:1) Linux的安裝與使用;2) 實現一個新的系統調用;3) 進程的同步與通信;4) Linux內存分配的模擬;5) Linux進程調度的模擬;6) 信號和定時器(選做)。

        《規范》中還擬訂了5個綜合課程設計項目,其中2個選做。本著培養學生系統觀念、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原則,根據農林院校的辦學實際,我們認為操作系統綜合課程設計擬訂以下4個項目比較合理:簡單Linux字符設備驅動程序的實現;增加系統內核模塊;內核源碼分析(選做);同步事件原語的應用(選做)。

        3操作系統實踐項目的類型安排

        實踐教學中的項目可以分為3種類型: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驗證性實驗是基礎,必要的驗證性實驗是不可缺少的,學生可以通過驗證性實驗,掌握操作系統的基本原理。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僅可以鞏固基本原理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念和創新實踐能力。

        根據農林院校的辦學實際,我們認為在操作系統實踐教學中,無論是課程實驗還是綜合課程設計都要體現以驗證性實驗為基礎,適當的安排設計性項目,配備必須的綜合課程設計項目的思路。這樣可以構造一個基本成體系的課程實踐環節。

        4操作系統實踐教學組織實施的關鍵問題

        4.1課時安排

        國外著名高校操作系統實驗教學的特點是:1)實驗課程的課時和學分占全部課程的1/3以上;2)實驗教學完全面向具體工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3)實驗教師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4)實驗教學計劃是動態的,依據實際工程需要修改。這種辦學水準是國內比較好的學校都不容易做到的。[4]

        目前國內普遍在大幅度減少課程的總學時,實踐環節也不例外,甚至有的減少到平均1學時做1個實驗項目的程度。我們認為這極不合理。即使實驗任務的安排通過課程網站公布,不占課時,學生利用課外的時間完成實驗項目,教師利用實驗課時來集中解決問題,實驗課時也會顯得十分不足。普通的實驗項目在執行過程中應該安排一次集中實驗課,任務快結束的

        時候也應該安排一次集中實驗課。對于綜合性實驗,在實施過程中至少應該多安排一次集中實驗課。因此,對于操作系統課程的實驗學時至少應該在平均每個實驗項目4學時的最低水平。而且對綜合性實驗項目還應該更多,至少每個項目6個學時。這樣的實驗課時安排已經是非常緊湊的了。

        作為農林院校,還應該考慮多提供一些教師的集中指導時間,所以在課時安排上應該更加寬裕一些。

        4.2實驗指導教師

        操作系統課程的實驗任務對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的要求比較高。根據《規范》及近年來教學界的討論結果來看,實驗的環境多傾向于選擇具體的操作系統特別是開源操作系統,如Linux。這要求指導教師要精通開源操作系統的知識。而這方面是農林院校最為薄弱的地方,也是最大的障礙之一。因此農林院校中的計算機學科需要樹立一種把教學與教師的成長結合起來的觀念。鼓勵教師開展開源操作系統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實踐,鼓勵教師多參與企業的工程項目,使教師和實驗指導人員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快速的充實和提高。

        4.3課程實踐教學網站

        課程實踐教學網站是一個有效的實施工具。建立一個開放的、可互動交流、實時討論的平臺,可以緩解課時減少帶來的困難。也可以及時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建立起學生間的熱烈討論環境。因此這是實施課程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對于農林高校,這是一個無需顯著增加額外投入,卻又可以有效解決問題,顯著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工作。甚至可以考慮把這項工作制度化,對所有課程作出明確的要求。

        5結語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深入研究和出臺,高校辦學自逐步放開,辦學的多樣性會越來越受到尊重。課程教學的軟硬件環境會有一個大的改善。相信不同類型院校的操作系統實踐教學也會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ACM/AIS/IEEE―CS.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0L/S]. [2010-06-24]. http:///education/curric―vols/CC2005-March06

        Final.pdf.

        [2] 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規范[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 劉乃奇,蒲曉蓉,劉丹,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操作系統”精品課程建設[J].計算機教育,2006(7):17-20.

        Discussion of Operating System Curriculum Practice in Agriculture College

        LI Ziq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1, China)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午夜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 亚洲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不卡海量 | 热久久精品视频14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