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框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本科生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目的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現象的社會科學,現代經濟學是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形成的一套邏輯體系。高校本科生微觀經濟學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現代經濟學的邏輯體系。要想實現讓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就要求經濟學教師不僅要講授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還要培養學生像經濟學家那樣具有思考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在有了明確的價值判斷和對所處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其他約束條件有了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才能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經濟原理和分析框架來選擇或建立合適的分析模型,進而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量的教學內容。微觀經濟學內容繁多,集合了大量經濟學學家的思想、觀點與研究成果,而經濟學的發展也歷時幾百年,如此繁雜的思想內容想在有限的一個學期教學時間內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選用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先生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作為主講教材,以這本教材為例,全書共涉及十一章,很多章節的講解,至少需要十個以上學時才能完成,而近年來許多高校的經濟學課程的總課時都被不同程度的壓縮,這就更加加重了微觀經濟學如此繁多的內容卻無法得到足夠的授課時間保證的問題。
(二)課程內容抽象。很多學生反映在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時候,感到困難和困惑,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是:首先,微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日常生活行為的學科,它研究個體單位如何做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如何相互影響,因此學習這門課需要較高的抽象思維,而這門課的開課時間大都在大一下學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學期,基本上是學生們首先接觸到的一門專業課,因此由于學生的前期訓練不足,所以往往是帶有更多感性地分析問題,缺少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對于一部分文科學生以及前期數學等學科學習不是很好的學生而言;第二,微觀經濟學既然是解讀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的學科,就需要一定的社會經驗與人生閱歷,很多大學低年級的學生這方面的經驗是不足的,因此很難形成對現實的抽象和解讀的能力,學習經濟學的感覺自然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所以,學生在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階段容易有學起來困難的感覺。
三、解決的對策
(一)扎實的前期課程準備。在微觀經濟學的前期課程設置上,學生已經具備了邏輯學、高等數學、概率論、線性代數、統計學、大學英語和計算機應用等學科的學習基礎,這些課程的學習是學習微觀經濟學必要的前期準備。在經濟學的教學當中,教師可能面臨的問題就是學生前期課程體系學習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課程還沒有開課,這種情況對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和教學無疑是一種障礙,很多課程的學習應該在微觀經濟學開課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微觀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圖表,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要看得懂圖表,還能夠正確、熟練地描述圖表,說明事物間的聯系以及發展的趨勢。同時,學生要會自己動手繪制圖表,這種繪制圖表的方法更多的是應用計算機軟件去繪制,比如excel,明確了變量之間的關系,采集了正確的數據,會應用不同的軟件建立數字型圖表,比如最簡單的曲線、散點圖、餅形圖、柱形圖等。
另外,我們現階段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思想和架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的經濟學體系,這就要求學生要想學好微觀經濟學就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除了教師課堂的講授以外,教師應介紹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觀經濟學著作讓學生們課后閱讀和學習,條件允許的話,應對這門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課,在一般的國內經濟學經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詞匯,書后一般都有專業詞匯的中英文對照表,這些都是學生們應該掌握的。
還有,學生良好的數學基礎是學好微觀經濟學的關鍵,比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彈性,線性與非線性的斜率,最大值與最小值,拐點的問題等等,基本上每一章都離不開高等數學微積分的內容,還有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級或以上的微觀經濟學知識的話,線性代數、線性規劃、數學分析等知識也會用到。就是說,系統、完整的數學學習是學好微觀經濟學的保證,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這門學科。
(二)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感覺。培養學生對經濟學的感覺,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多關注和了解社會、經濟時事,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能夠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經濟學以及經濟學以外學科的著作。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和各門學科都有聯系的綜合學科,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解決社會科學中的問題,比如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均衡理論,就來自于物理學;而數學的推導是經濟學分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經濟學還涉及比如歷史學、地理學、法律等其他許多學科的知識內容。所以,大量的課外閱讀,對各個領域知識的了解有助于學生擴展思維,更好地理解經濟學。
(三)案例與習題的運用。除了傳授課本上的知識以外,教師應該注重案例的引用,因為微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日常生活行為和決策的學科,所以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案例的分析,正像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規律和定理基本上都來自于現實生活一樣,要使學生真正理解經濟學的知識內容,還要讓他們知道每個知識點應用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案例的研究和討論在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學好微觀經濟學離不開做題,很多學生反映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和知識點在聽課的過程中即使都聽懂了,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題,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會遇到一些困難,沒有解題思路或者覺得和理論部分銜接不上,而經過了習題訓練以后,學生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則更加深入,也激發了學生對學習微觀經濟學的興趣。
(四)傳統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是目前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特別是一些資料、案例和復雜的圖表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多媒體可以生動地將微觀經濟學的模型圖直接呈現給學生,尤其是可實現一種動態的生成過程,比如蛛網模型,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將蛛網模型的動態形成過程演示給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發現,如果全部的教學內容都通過多媒體來實現,效果也未必就好,比如一些需要數學推導過程的定理和證明,如果只是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學生的理解未必深刻,如果通過教師板書的書寫推導,每個過程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對一些曲線圖形和方程的討論可鼓勵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自己進行推導或求解,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節約有限的教學時間。所以,多媒體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是比較適合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手段。
四、結論
本文認為學好微觀經濟學這門課不僅需要學生扎實、完善的前期課程準備,還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靈活多樣,單純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要求教師通過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使他們能夠真正的理解經濟學的理論、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并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同時,如果教師能夠聯系中國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和講授,恰當地運用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則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利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
論文關鍵詞:微觀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
一、前言
一直以來,各大高校財經等各個專業學生開設核心課程之一就是微觀經濟學,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上大都是以理論為中心,致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既廣泛又空談,極難理解。而且相關專業學生畢業走上崗位似乎也極難將微觀經濟學知識付諸實踐,這樣就造成了許多學生對該課程厭學情緒。因此如何提高微觀經濟學課程成為了相關教師探討和關注問題,經過實踐發現實踐教學還能夠取得顯著成效。因此,在這種形勢下探析微觀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二、微觀經濟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意義
在西方國家,微觀經濟學課程已經成為了各大院校經濟類本科學生必修的課程,在我國其重要性也是日益增加。但是從各種渠道調查顯示,目前微觀經濟課程的教學和學生學習反饋卻存在諸多問題,并不如人意。因此對微觀經濟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成為了重要的熱點問題。
(一)將理論和實際應用有機結合
事實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處處都有微觀經濟學知識,經濟學中知識和日常實踐狀況聯系緊密,運用微觀經濟知識更易解決日常生活中許多經濟現象。因此必須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就必須要教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將理論實際有機聯系,學會如何運用微觀經濟學處理日常經濟現象。
(二)強化西方經濟學
對于各大院校所開設經濟學專業,學生必須要以西方的經濟學作為基礎,也是該專業學習的核心知識。因此要讓微觀經濟學跟上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步伐,就必須要進行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種改革影響著整個經濟學。同時也只有通過改革實踐教學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掌握必要知識報效國家和社會,這也是經濟學專業開辦的最終目標。
(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需要
微觀經濟學在西方市場上運用了幾百年,而且一直相對比較成功,積累合理做法與成功經驗,通過做法與經驗真實反映出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律。而且根據微觀經濟學知識探索出的規律,提出了許多主張與制度的框架,成為了國際上經濟活動、交往之中大家遵循的通行做法與國際慣例,這些都是值得學習與借鑒。但是我國經濟學專業學生所反映卻存在較大差距,必須要進行實踐教學改革,讓大專院校經濟學專業學生掌握微觀經濟學知識,對我國發展與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
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要想有發展前景,都必須將理論合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實踐之中使用。也只有通過實踐得出真正現實創作的理論才是值得人們學習和感興趣的知識。自然,微觀經濟學知識也應該如此,才具有它存在的真正價值。而且微觀經濟要實踐難度較大,必須要體現做好教學實踐計劃。本文使用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實踐改革上大體分為了三步模式:(1)夯實基礎理論知識;(2)分析經典案例;(3)模擬企業實踐運行。
(一)夯實基礎理論
對于所有的教學輔助都有一個共同重要目的,那就是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標。對于任何實踐的前提必須要有足夠理論進行支撐,如果沒有理論的實踐就是胡整。比如,要安裝一個萬能充電器,但是不懂基本電路又如何能夠安裝呢。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實踐大都是通過軟件來進行模擬實驗,就必然需要開發軟件。
因此,學生必須要具有堅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夠進行軟件開發。雖然教科書中有一些軟件知識,但如果僅僅是機械的模仿就不能夠起到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因此,開發軟件不能全部模仿書上的內容,僅僅是一次知識移位。在開發軟件上要著眼于現實社會中的大大小小實例,同時也不能完全脫離書本,必須做到現實生活與書本相結合,趁機加深學生對微觀經濟學知識的掌握。
事實上,許多經濟現象大都能夠體現出經濟概念,在開始軟件之時一定要將微觀經濟知識進一步深化,進而通過實踐教學改革來加強記憶性與理解性。在這個方面也沒有所有知識來個遍地開花,而是有選擇性的挑選出有代表性概念和實踐結合起來分析。而且要盡量將知識與現實生活之中現象聯系起來,和現實市場聯系起來。這樣不但增加了學生對微觀經濟學知識的了解與記憶,也有效發揮了教師的輔助作用。
(二)分析經典的案例
現在很多院校開設微觀經濟邜課程中所使用教科書,大都是由我國一些專家學者專家編著的,因此如果編寫之時閉門造車,這樣的教材實在只有理論知識而缺乏了使用性。因此在進行微觀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之時,一定要補充一些西方真實微觀經濟知識,讓他們對西方經濟體系了解一些。在編寫實踐教學軟件之時也要從教科書上需找一些國內外的經典教案,再結合一些微觀知識對教案進行詳盡的分析。下面就以一個較為經典案例進行分析。
在微觀經濟學課程中有一個較為經典的案例,即是囚徒困境。在開發這個軟件之時,就應該讓一些學生參與到模擬案例之中,還原其真實情景。只要學生參與進來了,就一定能夠加強他們的理解能力和領悟案例過程。在還原整個情景之時,學生是兩種角色都可以扮演,一是扮演囚徒,他們將自己視為囚徒進行選擇,不同的選擇最終答案和結果肯定就不相同了;二是扮演警察角色,這個事實學生就要將自己視為審查人的警察,就要想方設法制造出“困境”。比如,在2004年美國某公司中國分公司就出現過“賄賂門”的事情,其實這種現象發生的較多,國外很多公司向要擠進中國這么大的市場,大都會面臨著“囚徒困境”現象。
在實踐教學課題之上,可以假設有兩個跨國公司都在同時搶奪同樣的項目,他們就必須要和相關公職人員交往,因此他們在辦事之時就有兩方面的選擇:不行賄或者行賄。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一起模擬這種情景。從實踐教學中去學生,不但是學生所渴望的,也是教師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因此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就能夠為學生創造了動腦、動手之平臺,也為教師提供了實踐教學案例資料。
(三)模擬企業實踐運行
在實踐教學之中完成了上來兩個步驟之后,接下來就要通過模擬公司來對學生動手能力進行訓練。這一個步驟主要是通過運行軟件,學生親自動手來做完后面的難題。微觀經濟學中比較看重個量分析,區別于宏觀上整體調控。因此如果是模擬企業就要重點在內部,如果是市場也是內部。比如以企業為例子,實踐教學軟件就要給出某公司一起背景資料,同時提出運行要求。接到運行要求之后,學生就要根據所學微觀經濟學知識與其他各個方面綜合知識,按照要求進行運作與經營。首先,學生要按照企業要求對市場進行調查,分析目標市場的需求情況,之后結合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分析營銷個案以及分配福利進行設計。而且在實踐教學中,不僅僅是使用所學微觀經濟學,還要和其他學科進行交叉使用,使用綜合知識對市場行為、結構以及績效關系做詳盡分析,并且最終得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結論。在實踐教學之中,只需要給出初始的資金、資本以及人力后,其他運行與經營就讓學生獨自去完成。在規定時間中,企業效益評判標準就是經營效果,最后要根據實施情況而出合理評價與建議。
事實上,微觀經濟學讓學生掌握理論情況下,多通過實踐教學讓他們體會到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理論知識。這個過程不但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出微觀經濟學專業真正人才。本文就是結合實踐教學現狀提出三步式教學改革,讓學生通過模擬企業進行實踐,掌握實踐中如何運用微觀經濟學知識。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2年5月23日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社會經濟主體的決策與選擇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微觀經濟學作為專門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學科,已成為高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學生的必修課。這門課程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對培養學生經濟學特有的分析問題的思維和扎實的財經知識基礎、順利開展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提升實際工作的能力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已被諸多高校經濟學教師所關注。
一、微觀經濟學的特點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類、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一門特點很鮮明的課程。
首先,它的基礎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提供了平臺。比如,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專業課,是對微觀經濟學中市場供求理論的深化和延伸;生產管理是對生產理論的深化。二是學生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一般都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缺乏對經濟活動的了解,學習該領域所需要的知識背景基本是空白狀態。從應試教育走出來的學生初次接觸到專業課程,總會出現畏難情緒。但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經濟思想,讓學生有全新的思維方式理解經濟現象,解釋經濟問題,做出合理決策。三是教師的基礎性。微觀經濟學是一種“舶來品”,起源于對西方市場經濟的研究,故這門課程的原版教材或后翻譯過來的教材教師初次接觸時也感覺存在困難,并且大多數教師缺乏所教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所教授的內容只能停留在表面。
其次,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圍繞價格波動形成了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要素市場理論等。這些理論中結論的成立都包含有相應的假設條件,但往往這些假設又與現實不符,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與此同時,微觀經濟學課程中出現諸多圖表、模型也讓數學基礎欠佳的同學覺得非常抽象。
經濟學是一門擁有強大的分析工具的學科,其分析方法和邏輯被其他社會科學,如法律、政治和社會學等廣泛借用,甚至在工科類專業其產品的推廣和銷售中也會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如何學好、教好微觀經濟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微觀經濟學教與學的困境
微觀經濟學作為高校經管類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普遍能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也投入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由于他們缺乏對社會經濟運行的認識,對經濟理論的理解、經濟現象的分析只能局限于自身有限的經歷,其抽象性和復雜性使得許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在他們看來,該課程中所涉及的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等就像一堆支離破碎的理論塊無序地堆積在一起,同時課程學習中涉及的知識領域非常廣闊,如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生越發覺得混亂和茫然。另外,數學已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觀經濟學中很注重高等數學的運用,這對低年級的大學生來說無疑又平添了難度。同時,現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表現欠佳,很少有人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僅僅滿足于教師課堂所布置的習題,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而微觀經濟學的學了教材以外,還應該廣泛閱讀許多參考教材,并能適時地瀏覽精品課程網站,所有這些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難以做到的。
就教師而言,由于微觀經濟學較為抽象,尤其在大學授課過程中,缺乏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選擇,還是采取以“講解為主、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其講授也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灌輸和死記硬背,學生只能孤立、零碎地知道微觀經濟學的各個理論。筆者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些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初始教學沒有勾勒出微觀經濟學整體框架結構,導致學生未能形成對該門課整體內容之間邏輯關系的認識,這樣就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另外,為了活躍課堂教學,教師應理論聯系實踐,多運用生活中的案例來討論、解釋微觀經濟理論。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受閱歷所限,所使用的案例還是沿襲前人使用的,沒有創新也沒有聯系學生實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多方位設計,趣教微觀經濟學
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重心。微觀經濟學的教育也應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自我更新自我學習能力,從而使其具有持續的競爭力。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結論。它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于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微觀經濟學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教會學生經濟學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的方法。蕭伯納曾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生幸福的藝術”,而要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就需要通過教師精心的設計,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 體系 社會資源配置
一、微觀經濟學的產生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以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性質原因的研究》為標志,至今已經有231年的歷史了。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
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從事經濟活動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追求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但每個人都不能獨立生存,通過分工使交換成為可能,并接受“看不見的手”的約束,實際這種對人類經濟活動的抽象描述就是經濟學范式研究的對象邏輯,因此,在此觀念范式層提供的邏輯空間上,亞當?斯密提出了貨幣、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工資、利潤等經濟范疇,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規則范式。斯密反對重商主義政策,主張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經濟自由的種種障礙,建立起合乎規律的“自然秩序”,使每個人追求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起來,最終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這些促使財富增長的主張,構成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操作范式。當然以觀念范式為基礎,還可演繹出更多的定理,從而使其理論更加完善。
亞當?斯密通常被學術界認為是微觀經濟學的創始人。微觀經濟學從創建到目前不斷有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充實到微觀經濟學的知識框架中,使得微觀經濟學的體系更龐雜,內容更豐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樣化。微觀經濟學由對經濟問題的定性分析為主發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應的定性結論。現實生活中大量的經濟學問題的解釋和說明需要借助建立經濟學模型并運用數學、微積分、運籌學、概率論等相關學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觀經濟學的理論越來越抽象,越來越深奧,其邏輯性也越來越強,甚至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對某一問題的分析,因為假設條件不同,結論會差別巨大。有時對于同一個經濟問題,不同經濟學流派的觀點與結論竟然截然相反。這就使得微觀經濟學成為財經類學生學習的難點,使得眾多的初學者無從下手。對部分微觀經濟學教學人員而言,他們在講授微觀經濟學的時候,往往迷戀于介紹復雜的經濟學模型,繁瑣的數理推導過程,忽略了對經濟學基本思想的介紹,造成微觀經濟學成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習難度系數最大的一門課程。
二、理性的廠商
廠商是微觀經濟學的又一個重要主體。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者亦稱廠商,它是指能夠做出統一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在微觀經濟學分析中,廠商被假定為合乎理性的經濟人,廠商提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潤。廠商最大化的利潤是總收益和總成本差額的最大化。為使該差額最大,要盡量使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因此,研究廠商的行為不得不研究廠商的生產和成本,故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理論必然涉及到生產的投入和生產的產出,而企業的生產行為是一種持續的過程,生產的規模會隨著市場需求和企業目標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而調整。在微觀經濟學里,以企業是否可以調整其規模為標準,將企業的生產分為長期生產和短期生產。短期生產是企業規模不變,而長期生產是企業可以調整生產規模。理性的廠商會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條件使得短期和長期的生產成本最小化,產出最大化,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因此,微觀經濟學中廠商的行為也是以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三、生產和消費同時的理性――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
最優的經濟關系就是不僅生產達到了最優的狀態,消費也達到了最優的狀態。經濟學上把這種經濟的最優效果稱作帕累托最優狀態。經濟學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們無限的欲望的一門學科。因此,如果產品在消費者之間的分配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分配都會至少降低一個消費者的滿足水平,那么,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同樣如果要素在廠商之間的配置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態,即任何重新配置都會至少降低一個廠商的產量,那么,這種狀態就是最優的或最有效率的狀態。生產和消費的最優如果能同時達到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則是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或稱之為社會得到了最大化的滿足。這種一般均衡和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也是基于生產的理性、消費的理性及社會收入分配的理性考慮的,即是從理性人的假設條件出發的。
四、三個關鍵詞:需求、供給、價格
在經濟學家的筆下,復雜多變的經濟可簡化成需求、供給、價格這三個簡單的名詞。
1.需求。需求(demand)是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居民戶計劃購買的產品與勞務量。需求是購買欲望與支付能力的統一。消費者行為的出發點是需求,歸宿是需求的滿足,即效用。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兩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這兩種理論的假設前提、分析工具、表達方式不同,但所得出的結論是殊途同歸的:即居民戶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種消費上,以獲得滿足程度的最大化,這就是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目的,其理性選擇;需求定理的內容是由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所決定的。如此,透過消費者的需求這個表面現象研究其深層次內容――消費者行為分析。
2.供給。供給(supply)是廠商在某一時期內,每一價格水平時,計劃出售的產品與勞務量。廠商的供給行為可以用生產者行為理論來作出合理的解釋,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主要分析理性的廠商如何生產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具體而言,運用生產理論和成本理論分析廠商在企業內部如何用最小的成本生產出既定的產量,從而實現內部的經濟效益。但這一行為并不能保證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實現,因為企業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在市場上銷售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還必須通過市場理論來考察不同市場類型條件下完全競爭廠商和不完全競爭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濟行為,及其短期、長期均衡價格和產量的決定,進而推導出廠商的供給曲線。
3.價格。市場經濟的成功乍一看是一個謎。千百萬利己的家庭和企業分散作出決策似乎會引起混亂。但事實并非如此。事實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有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仿佛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結果。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產品的社會成本,它引導著社會資源的配置,影響著消費者滿足程度最大化、廠商利潤最大化乃至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何璋.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上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技術;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44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原工學院2019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編號:74)研究成果。
1互聯網技術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觀經濟學》課程是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國際貿易學專業、工商管理學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物流工程專業、信息技術管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具有涉及專業多,受眾面廣的特征,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觀點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對微觀經濟運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建立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思維框架,為進一步學習其它專業課程和專業研究打下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著重在于經濟學思維能力和視角的培養,而目前以理論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很好地引導和啟發學生的興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已經成為我校大學生的必備品,學校學生已經實現“人手一機”。大學生對于手機、電腦、平板等的使用已經非常熟練,同時他們接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也很強。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效果欠佳。因此,如何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和電子產品來提高《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勢在必行,《微觀經濟學》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2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思路可以從教學理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過程設計的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四方面入手。
2.1教學理念的改革
開展混合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去建設一個在線課程平臺,也不是去建設一個數字化的教學資源,而是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混合式教學將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融合,既能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也能發揮在線教學的長處。混合式教學既要求學生課前利用網絡進行個性化學習,更強調學生回到課堂上來開展問題探究的討論交流,遵循“學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啟發及監督的作用,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必然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2.2教學方法的改革
借助在線教學平臺及數字資源,《微觀經濟學》在“教”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學”。為了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本課程采用“任務驅動+自主學習+討論+講授”的方法,從各個角度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1)任務驅動法:課前,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學習通、雨課堂、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提前給學生發送課堂任務,包括(1)需要學生事先進行預習的內容;(2)即將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內容及難點內容;(3)課程相關的視頻及書籍。課后,教師通過教學平臺及時給學生課后習題和思考內容,幫助學生消化和理解所講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精準而詳細的任務清單,逐一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不僅節省了學習的時間,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自主學習法:教師在學習平臺給學生發送通知之后,提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根據教師的任務清單來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充分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增加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可以利用學習平臺進行學情統計及學情分析,對于沒有及時做到自主學習的學生,教師會逐一進行提醒,及時監督和督促學生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3)討論法:學生根據任務清單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難點和疑問,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疑問以留言的形式在教學平臺,老師和其它學生都可以及時看到這些疑問,并且可以針對這些疑問在教學平臺進行留言和討論,對于大家討論熱烈的難點和疑點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再次進行班級討論,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的討論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4)講授法: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對于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可以通過課堂進行講授,重點講授課程的難點和疑點以及學生討論熱烈的問題,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師的學習內容,也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
2.3教學過程設計的改革
教學過程不僅包括教師上課的過程,還包括課前的學生自主預習過程和課后的復習加深認知過程,因此,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教師提前在線上教學平臺上上傳課程相關內容,并提前兩天預習內容,提醒學生及時進行預習行為,并利用平臺的學情統計對沒有及時預習的學生再次發送通知,保證每位同學在上課前都做到充足的預習工作。教師上課前翻閱教學平臺的學情報告及學生留言,根據學生反饋微調上課課件。
2)授課階段:教師利用課堂,重點講授章節的重點和難點;留出足夠時間隨堂習題,和學生進行實時互動;針對學生課前在學習平臺的留言答疑解惑;引入課程思政,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課后復習階段:在學習通、qq群、釘釘群課堂所講課件;學生課后復習及做作業過程中的疑問給予及時解答。
2.4《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利用混合式教學進行授課,課程考核方式也要隨之進行調整,傳統教學模式下,《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占比為7:3。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強調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因此提高了平時成績的占比,《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一半,比例為5:5。學生平時觀看教學平臺視頻的時長、參與在線學習討論的次數、參與在線教學平臺測試的成績等都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依據。通過加大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提高了學生對于過程性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3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效果
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微觀經濟學》課程組共有教師4人,參與課程班級10個,學生325人。本學期開始前,課程組已經預先在學習通平臺建立了《微觀經濟學》在線課程,同時上傳了課程大綱、課程教學日歷、課程章節內容、課程相關視頻、課程參考資料等一系列相關資料。
本學期,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在線教學平臺,《微觀經濟學》課程組四位老師對10個班級325名學生全部進行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考核方式等進行了一次全新的體驗。
根據學習通平臺提供的學情統計來看,學生的簽課率為99%,作業平均完成率為96%,作業平均分為87分,章節測驗完成率為95%,章節測驗平均分為86分,章節視頻的收看完成情況為:完成100%的有298人,80%-99%的有24人,60%-79%的有3人。此外,從學生參與線上話題討論來看,學生積極參與話題的討論,對于有疑問的知識點通過討論的方式加深了理解,對于老師發起的關于某個知識的討論也非常積極和熱烈,其中有3個話題回帖量高達892個,說明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很強,體現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
從期末考試情況來看,100%的同學參加了考試,及格率為82%,平均成績為79,而優秀率(90分以上)亦達到了42.2%。這說明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效果良好。
4結論
《微觀經濟學》“線上+線下”混合課堂教學的充分實踐,不僅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授課老師的教學效果。使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是對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發展,而且是對傳統現場課堂教學模式的全新突破。
[關鍵詞]“PBL+LBL”雙軌教學法;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GZD-17-17-7)
[作者簡介]劉瑛(1979—),女,江西吉安人,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33-0252-04[收稿日期]2020-02-02
微觀經濟學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主要研究消費者、生產者等市場主體對稀缺資源最優配置問題,進而探討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微觀經濟學所提出的許多規律及結論,對于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的思維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學術界在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教師仍采用LBL教學法。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基本概念和術語繁雜,經濟模型較多,一些經濟理論晦澀難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缺乏學習動力與興趣。因此,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前教學中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探索性地設計“PBL+LBL”雙軌教學法,嘗試性地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進行應用,具體實施優化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具體措施,為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提供改革的方向。
一、“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內涵
LBL(Lecture-BasedLearning,講授式教學法)與PBL(Problem-basedLearning,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是實現同一教學目標下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截然不同的兩種教學模式,二者在教學效果體現上各有千秋。LBL教學法即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是目前高校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法。該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采用大班全程灌輸式教學,以課程結束后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有著較成熟的教學范式。該法的優勢在于能有效節省教學人力資源,同時還可保證知識傳授的準確性、系統性及連貫性,但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悖于社會創新人才培養目標。PBL教學法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次引入醫學教學領域,近年來已成為經濟學各專業課程重視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法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并且圍繞專業問題展開分析的教學方法。該法激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研、討論來解決專業問題,教法靈活多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該法不足之處在于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傳授,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1]。
如表1,“PBL+LBL”雙軌教學法是傳統LBL教學法的進一步改良和創新。該教學法將PBL和LBL教學法的優勢綜合起來,建立起以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利用LBL法建立課程理論框架,確保理論體系完整性;同時利用LBL法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最終達到自我學習、自我實現的教學目的[2]。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必要性
目前,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傳統式LBL法仍處于主導地位。一方面,教師通過“注入式”教學方法傳授課程內容,教師多教少教、問甚至不問,即便教師提出問題,也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設計的,并不能啟發式地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現實問題產生的情境;在另一方面,學生則多是被動接受,少主動思考,甚至不思考。他們多是按照教師的邏輯被動地回答問題、搜尋答案,主動思考及解決解決問題方面鍛煉少。所以,傳統的LBL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學生變得逐漸喪失學習意愿及興趣,最終導致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嚴重缺失。
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理論體系綜合性強。該課程以資源稀缺性為前提,以價格理論為核心,由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和分配理論等構成。隨著微觀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領域學派眾多,研究成果頗豐。我們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們通過經濟模型,理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從而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無疑可以打破LBL教學的封閉情境,為學生營造開放式、互動性的教學氛圍,以理論知識體系為依托,結合實踐教學,提升教學效果。這也順應了更新教學理念,實施教學改革的要求。“PBL+LBL”雙軌教學法符合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為學生提供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平臺,逐漸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愿[3]。
三、“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中的實踐
(一)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7級會計班(PBL+LBL班)和2017年電子商務班(LBL班)為教學班級,每班各50人左右。兩個班學生的年齡、男女比例、入學成績、學習偏好等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教學全程PBL+LBL班采用“PBL+LBL”雙軌教學法,LBL班則采用傳統式LBL教法授課。
(二)研究方法
1.授課內容。選用的教材為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張宏軍、付愛敏主編的《微觀經濟學》,教學時長51課時。
2.教學模式。LBL班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通過多媒體PPT、板書、視頻資料等形式把教學內容講授給學生,注重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詳細講解。PBL+LBL班引入PBL教學法,每章節先用LBL法講清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再用PBL法結合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模塊(見表2)[4],組織、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課堂交流,最后教師總結和點評。
3.教學評價。目前采用閉卷考試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估。閉卷考試是在全部教學內容結束后進行,根據教學大綱,統一命題,集中考試,總分為100分,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判斷題、重要概念、問答題、計算題、作圖分析題等。評分標準為90分以上優秀,80分至90分良好,70至80分中等,60至70分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
問卷調查是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向LBL班和PBL+LBL班的學生分別發放問卷。問卷調查表設計為兩項,包括學生自評表和教師滿意度調查表,采用不記名答卷方式,調查表回收率100%。根據微觀經濟學的培養目標,將學生自評表評價內容及相應分值設計為四項:學習力(用于學生學習效果及效率評價,分值40)、思維力(用于學生使用經濟學語言進行系統思辨能力的評價,分值30分)、應用力(用于考查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分值15分)、創新力(用于學生課外延展活動能力評價,分值15分)教師滿意度問卷調查內容及相應分值為:興趣引導(20分);學習驅動(20分);教學設計(30分);教學效果(30分)。
4.統計學處理。調查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LSD檢驗組內均數比較采用方差(ANOVA)檢驗,計數資料分析采用x2檢驗,組間等級采用秩合極檢驗(Kruskal-WallsH檢驗)雙側檢驗,設p<0.05有顯著性差異。
(三)實踐結果
1.閉卷考試結果。二組比較,PBL+LBL班成績要有明顯高于LBL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問卷調查結果。通過對比兩個班級的數據(見表4、表5),學生認為應用PBL+LBL雙軌教學法在教學效果方面優于LBL教學法,對教師滿意度較高。
3.結果分析。本研究將LBL和PBL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并應用到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利用LBL教學法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讓學生對整個知識結構有個全局的認識,奠定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然后結合PBL教學,讓學生加深對這些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對相關知識得以拓展、深化。這種雙軌教學法既解決了傳統LBL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學習自主性不強的問題,又彌補了PBL教學中基礎理論薄弱,內容零散等不足,是目前比較適合國內微觀經濟學教育的一種模式。結果表明應用“PBL+LBL”雙軌教學法,學生的考試成績明顯提高,學生自評表現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均比較認可。
四、優化“PBL+LBL”雙軌教學法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建議
引入“PBL+LBL”雙軌教學法,既保留了LBL教學法的優點,又發揮PBL教學法的長處。此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授課教師和學生群體提出不少挑戰。對于授課教師而言,他們不僅需要根據學生學情,設置具體的學習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保持師生全程雙向互動。對于學生群體而言,他們需要主動參與,認知及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和現象。通過以上結果分析表明,“PBL+LBL”雙軌教學法,優于LBL教學法,確實在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體現出更佳的教學效果,但此法也給授課教師提出了一些困惑,如:在有限的教學時長內如何合理配置LBL和PBL的教學學時?在組織課程教學中,如何明確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如何更好地發揮“雙主體”作用?如何做到有效的課程管理和全程考核,如何設計具體的評價指標?在此,我們提出如下優化“PBL+LBL”雙軌教學法的建議。
1.搭建教學平臺,合理配置LBL與PBL教學學時。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LBL注重理論傳授,而PBL則注重理論應用于實際的過程。“PBL+LBL”雙軌教學法并不是兩種教學法的簡單結合,在學時安排上自然也不是均分狀態。目前高校微觀經濟學教學計劃大多處于50—60課時之間,授課教師大多感覺學時有限,即便是使用LBL教學法都難以保證課程的完整度,更別提有時間去實施PBL教學法。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要保證“PBL+LBL”雙軌教學法的順利實施,教師需要全程把控。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慕課等教學平臺,將課中較易理解的內容移至課前,前、后測,達到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效果。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精簡教學理論,梳理教學重、難點,理性匹配問題,將學時合理配置,既要防止理論碎片化,保證理論體系的延續性,又要緊密聯系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真正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改進教學流程,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師生雙向互動。
本課程實施“PBL+LBL”雙軌教學法,具體包括創設情境、任務驅動、歸納總結及課堂鞏固“四步走”環節,盡可能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立體化,教學流程如圖1。課前,通過“幫助預習”和“協助導課”兩環節,預設教學情境,導入問題,啟動PBL教學法。課中“自主學習”“解析難點”環節,師生雙向交流,教師講解新知,答疑解惑。學生則圍繞問題收集資料,解決問題。課后“固化知識”“拓展視解”則是對課程內容的進一步完善及升華。
3.精心設計問題模塊,實施課程內容改革。盡管大量事實證實,相較于LBL法,PBL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信息管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滿意度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如果沒有有效的問題設計,PBL教法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在問題選擇上既要做到與教學目標一致,同時又要做到合時宜、接地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在問題分析上,教師要做到善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頭腦風暴”,注重研究方法應用及分析能力的培養。因此,有效實施“PBL+LBL”雙軌教學法,授課教師任重道遠,需要具備較高的素質,稔熟課程邏輯,能結合學情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用心設計問題模塊,發揮教學全程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本科教學;哲學線索;歷史線索
一、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哲學線索
國際貿易純理論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中潛藏著一條哲學線索,我們可以套用老子《道德經》中的話描述它,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老子從哲學的層面上來探索宇宙萬物演化的規律,也可以從系統的層面上來揭示國際貿易理論整體邏輯演繹的哲學規律。
(一) 道生一
所謂的“道生一”,即,經濟學為說明資源配置之道,逐漸建立一套一般均衡理論分析框架。
國際貿易理論其本質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是研究既定市場經濟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所以國際貿易理論所要討論的是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微觀經濟學為了說明理性人進行資源配置之道,數百年來,從亞當?斯密提出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以來,西方經濟學家們進行著一場構建一般均衡理論大廈的智慧接力。當我們通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后,掌握了這個資源配置之道,接下來的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學習中,我們就要將這個為說明資源配置之道而形成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國際經濟格局下進行應用,來討論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問題,即國際貿易問題。
(二) 一生二
所謂的“一生二”,指的是微觀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應用,先后形成了古典自由貿易理論和現代自由貿易理論。
在微觀經濟學中,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三大幾何分析工具: 一是生產可能性界曲線,二是相對價格線; 三是社會無差異曲線。在封閉條件下,國與國之間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社會無差異曲線的不同形狀和位置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相對價格的差異。相對價格的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于是古典貿易理論與現代貿易理論又進一步統一到比較優勢理論中去。這正是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國際貿易完全競爭理論”中的完美應用。
(三) 二生三
所謂“二生三”,系指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新階段,誕生了“新貿易理論”。
1970 年代后,國際貿易理論在引入規模經濟因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競爭模型,將資源配置之道貫穿到“國際貿易不完全競爭理論”的分析中去,從而實現貿易理論的新變革。規模經濟因素的引入,導致遞減的機會成本,從而形成內凹狀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
(四) 三生萬物
所謂的“三生萬物”,是指在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國際貿易理論不斷演化,從多個研究的角度產生諸多理論流派和觀點,所有這些理論都可以統一在供求價值論的理論框架下。
國際貿易從其實務本質來說,就是一筆以國家為主體的交易,任何交易都存在供給方和需求方;一筆交易的達成,或是由于供給方的交易意愿較強,或是由于需求方的交易意愿較強,我們都可以從供給方和需求方去尋找其交易背后發生的動因。同樣,任何國際貿易理論,或是從供給層面,或是從需求層面來尋求不同形態貿易發生的基礎,或二者兼有之。
二、國際貿易理論演化中的歷史線索
(一) 與貿易保護主義斗爭的需要
在以國家為主角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際貿易所引起的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影響一國國內不同部門的利益和不同國家利益的分配。西方學者或是站在本部門利益或是站在本國利益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貿易理論和政策主張。因此,國際貿易理論自身存在著強烈階級性和對抗性。整個國際貿易理論的演進史就是自由貿易主義和保護貿易主義的斗爭史。
( 二) 理論在邏輯方面自我完善的需要
理論的發展既有質變,也有量變。當理論的質變所形成的范式固定下來的時候,理論就開始自我完善式的量變。這種量變是尋找固有理論在闡述或論證過程中所遺留的邏輯方面的漏洞和空白,進行自我填補、自我完善。這既是學術研究的路徑,也是推動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現實動因。這種動因,在推動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
(三) 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需要
任何經濟理論都是對經濟現象的反映和解釋,當實踐的發展,經濟理論不能夠解釋說明新的經濟現象時,就必然會得到不斷的修正,甚至被否定,這就為新理論的誕生提供了歷史契機。國際貿易理論幾百年來的演化史,其實就是不斷地應對國際貿易現實挑戰的歷史,實踐給予貿易理論以新的生機,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甚至實現了其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
總之,國際貿易理論的講授與學習貫穿哲學的線索,能充分展示理論數理推導的邏輯美,增強教學的條理性和清晰性,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國際貿易理論的內涵; 貫穿歷史的線索,則會增強理論課講授的生動性,使其更貼進社會科學的本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論專業素養的養成,加深其對理論發展的來龍去脈的了解。聯系歷史背景,緊扣理論觀點,再配以條理性和系統性的模型解說,必然使課堂的講授張馳有度,更富有立體性。
參考文獻:
[1]文娟.《國際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 . 經濟師,2009,( 07) .
[2]老子,.道德經[M]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Cass(1965)和Koopmans(1965)將Ramsey(1928)的消費者最優化分析引入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從而提供了內生決定的儲蓄率。這一擴展允許更豐富的轉型動態(Transitional Dynamics),同時保持條件趨同的假設。然而,儲蓄率內生化并沒有消除長期人均產出增長率對外生技術進步的依賴。
他們和Uzawa(1965)的研究完善了Ramsey經濟增長模型,完成了基本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但由于缺乏與實際經濟的聯系,在70年代早期,即理性預期革命和石油危機的前夕,增長理論已不再是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宏觀經濟學家集中于短期波動的研究,主要貢獻包括理性預期與商業周期模型相結合,改善政策評價的方法以及將全面均衡分析(CGE)應用于實際商業循環理論。
經過近20年沉寂后,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用新的經濟增長理論來解釋人均收入在不同國家及不同時期的巨大差別。收益遞增、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技術擴散、干中學和外部性的論題成為新增長理論研究的中心。許多國家關于經濟增長的大量統計數據的可獲性,使經濟增長理論分析和經驗研究相互促進、不斷更新、充滿活力,吸引了不同領域經濟學家的廣泛興趣。
以Romer(1986)和Lucas(1988)的著作為開端,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出現了新的。這一階段被稱為新經濟增長理論階段。這些研究的動力是,認識到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是極為重要的。最近的貢獻的特征為以研究內生技術進步為主要特征。Romer(1086),Lucas(1988)和Rebelo(1991)的研究,是建立在Arrow(1962), Sheshinski(1967)和Uzawa(1965)的研究工作基礎上,他們仍沒有真正地引入技術轉變的理論。將研究和開發(R&D)理論和不完全競爭結合進增長理論框架開始于Romer (1987,1990)。Aghion & Howitt(1992)以及Grossman & Helpman(1991)也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些模型中,技術進步來自于有目的的研究和開發活動。這種活動由事后的某種形式的壟斷力量予以補償。如果經濟社會能不斷產生新的思想,那么增長率就能在長期中保持正值。然而,由于與新產品和新生產方式創造相關的扭曲的存在,增長率和大量發明活動的結果將不會是Pareto最優的。新的研究還包括技術擴散模型、對發明的分析與技術領先國家的技術進步率相聯系,對擴散的研究則涉及技術跟隨型經濟模仿這些技術進步的方式。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中另一個重要的外生參數是人口增長率。而新經濟增長理論最近研究成果(Becker & Barro, 1988; Becker, Murphy & Tamura, 1990)就是通過將生育選擇分析結合進新古典模型,從而使人口增長內生化。其研究結果與大部分國家的經驗結果相一致。其它的模型還涉及考慮移民和勞動-休閑選擇的增長模型中使勞動供給內生化。
戰后,由于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不能解釋經濟增長和發展現象,所以又發展出一套與微觀經濟學相互獨立的發展經濟學和經濟增長理論。60年代以來,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不能解釋廠商出現、交易費用的意義和產權的意義,又發展出交易費用經濟學和新企業理論。特別是80年代以來,博弈論開始進入主流學派,它被廣泛用來研究內生交易費用。
20世紀70年代以前,凱恩斯和“大蕭條”的遺產還在深刻地影響著經濟周期和經濟政策的研究。經濟學家把經濟波動看作是由總需求的波動引起的。但是20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的爆發給西方社會以嚴重的沖擊,采取凱恩斯主義政策非但沒有遏制經濟衰退,反而使西方社會出現了停滯與通脹并存的局面,傳統理論對之束手無策。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以下簡稱基―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他們自己具有原創性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s,縮寫為RBC)。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主要內容
波動的根源 基―普通過研究發現,經濟周期波動根源于實際因素(如技術沖擊和政府購買),從而排除了需求因素為經濟波動的根源。當出現快速的技術進步時,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提高,導致實際工資暫時高于標準工資,工人發生勞動的跨時替代,技術進步則使投入的勞動和資本產生更大的產出,經濟的增長路徑會向上跳躍,形成新的均衡增長路徑。當出現技術退步時,經濟出現衰退,經濟增長的路徑會下移。
波動的傳播 根據基―普的理論,技術沖擊引起經濟波動的核心傳導機制是勞動的跨期替代,即在不同的時間段優化配置自己的勞動時間。該理論假設經濟主體是理性的,在現有的稟賦約束下追求其效用和利潤的最大化。如果技術進步是暫時的,則當期的實際工資暫時高于標準工資,理性的勞動者會在工資提高的時段多工作,在工資降低的時段少工作。該理論還同時指出,勞動供給對實際工資的暫時變化富有彈性,而對實際工資的永久性變化缺乏彈性,也就是說,工資水平的永久性提高并不會誘使勞動者作出在一個時段多工作而在另一個時段少工作的決定。
理論的政策含義
政府無須干預經濟 RBC理論認為,經濟波動是理性的經濟行為人在面對技術沖擊時所作出的最優反應。因為技術的沖擊是隨機并經常發生的,所以產量的隨機游走軌跡表面上看像圍繞長期平滑曲線的波動,實際上則是一系列技術沖擊所引起的趨勢本身的波動,而不是對趨勢的偏離。每一次技術沖擊都會導致經濟形成一個新的增長軌跡。基于以上看法,RBC理論認為政府試圖減少經濟波動的努力是錯誤的,會降低社會的福利。正如普雷斯科特所指出的:“這種研究的政策含義是:為保持穩定所費的努力可能有負效果,經濟波動是對技術進步速率的不確定性的最優反應。”
貨幣中性是RBC理論的基本假設之一 RBC理論認為,貨幣服務既是私人部門生產的中間投入,又是銀行部門生產的產出,其數量隨著實際經濟的發展而自發地上升或下降。當實際經濟的增長需要更多的內部貨幣時,銀行體系就能創造貨幣對此作出反應,因此貨幣是內生的,而不是貨幣政策作用的結果。從RBC理論的邏輯來看,是技術沖擊導致產量的波動,這樣就從根本上排除了貨幣因素引起產出變動的可能性。正如基―普1990年指出的:沒有證據表明基礎貨幣或M1導致經濟周期波動。因此,貨幣不僅是中性的,而且也是超中性的。
動態不一致性 基―普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了經濟政策的制定者與經濟行為人之間交互式的復雜關系,指出了經濟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動態不一致性問題。所謂動態不一致性問題,是指政策制定者根據當時的約束條件(當時經濟行為人的預期、當時的經濟模型的結構參數等)制定并宣布一項最優政策,這項政策宣布之后各經濟行為人會調整自己的預期和行動,這又導致政府所面臨的約束條件的變化;在新的約束條件下,原來的最優政策不再是最優的,于是政策制定者就會采取一項與原來宣布的政策不同的新的最優政策。前后兩個最優政策之間的不一致,就是動態一致性問題。動態一致性問題的一個經典例子是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基―普認為:不同時點上的決策之間的動態不一致性問題,對社會是極其不利的。在1977年發表的《規則而非決策:最優方案的動態不一致性》中,他們考慮了在一個長期規則的基礎上執行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可能性。但這又帶來一個新的問題:當經濟面臨非預期的沖擊時,剛性的規則束縛了政府的手腳,使政府不能采取靈活的應對措施。于是他們后來的研究集中于討論改革政策制定機構,以增強經濟政策的可信性。今天,他們的研究成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國家和地區(例如新西蘭、瑞典、英國以及歐盟)改革了它們的貨幣政策制定機構,通過立法,授權獨立的中央銀行執行事先宣布的物價穩定政策。
總之,基―普的研究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改變了政策設計的重點,將其從只是單純地考慮孤立的政策措施轉移到審視政策制定的制度框架。
理論的分析方法
基―普倡導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簡稱DGEM)促進了動態宏觀經濟學的發展。這種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典型的微觀經濟學假設(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廠商利潤最大化)以及向前預期的條件下,在一個動態的時間框架內,研究消費、投資、產出、就業等宏觀經濟變量如何實現一般均衡。DGEM的提出,意味著傳統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研究范式的二分法被打破。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研究范式強調“理性人”的假設;而在宏觀經濟學研究中主要依賴與“理性人”的假設毫不相干的IS―LM、AD―AS模型,宏觀經濟模型并非建立在一些最基本的參數之上(這些參數直接影響著單個家庭和廠商的行為),導致其對經濟現實的解釋能力下降。與之相反,DGEM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假設之上,將一般均衡理論應用到宏觀經濟學,使宏觀經濟理論建立在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
理論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