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范文

        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

        第1篇: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范文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堅定抗災奪豐收的信心不退縮,堅定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目標不動搖,堅定抓工作落實的勁頭不放松,以糧食主產省和非主產省的主產縣為重點,以增加重要緊缺品種供給為重點,以推廣落實防災減災增產關鍵技術為重點,認真落實好國家已有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和項目,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措施到位,強化考核獎勵,千方百計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二)目標任務。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去年的水平,力爭夏糧豐收、早稻增產、秋糧穩定,確保全年糧食產量在1萬億斤以上,全力以赴爭取實現連續第八個豐收年。

        ――力爭夏糧獲得豐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豐收攻堅戰,加強田間管理,實行分類指導,推進科學抗旱,把旱災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及時病蟲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廣“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促進小麥安全成熟,提高單產水平。

        ――力爭早稻恢復增產。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購價和良種補貼標準的有利時機,抓好政策落實,加強信息引導,繼續推進“單改雙”,擴大早稻種植面積。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減少直播稻面積,推進機插秧,力爭單產恢復到2009年的水平。

        ――力爭秋糧保持穩定。穩定播種面積,擴大水稻、玉米等高產作物種植,力爭產量穩中有增。加快增產關鍵技術推廣,在東北地區重點推廣水稻大棚育秧、機插秧、玉米增密等技術,在黃淮海地區繼續推廣玉米增密、適時晚收技術,在長江流域重點推廣超級稻品種和水稻集中育秧、機插秧技術,在西北地區重點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西南地區重點推廣間套種、地膜覆蓋及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努力提高單產水平。及早做好防范東北早霜、南方寒露風的準備,確保安全成熟。

        二、重點措施

        (三)落實播種面積。要狠抓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層層分解任務,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推進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資源潛力,提高復種指數。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規模化種植,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合作社,提高種糧規模化水平。在勞務輸出較多的地區,要通過代耕、代種等方式幫助缺乏勞動力的農戶種足種滿,杜絕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導農民擴大粳稻、玉米、雜糧等農作物生產,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認真貫徹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點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通過項目帶動、節水設備購置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民因地制宜使用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快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加強田間工程、農技服務體系、良種科研繁育體系、防災減災工程等建設。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建設,抓緊制定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要求,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各地要按照規劃要求,結合實際制定縣級規劃,整合資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推廣地膜覆蓋、深松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有條件的地方實施整鄉整縣推進,創新服務模式和推廣機制,讓更多的農民使用配方施肥技術。繼續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創新技術模式,搞好技術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今年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中的800個產糧大縣(場)也要整合資源,積極推進整鄉整縣高產創建。繼續組織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項目。各地要積極籌措資金,建設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組織開展現場觀摩,提高技術到位率。今年中央財政將在去年基礎上增加5億元高產創建補助資金。

        (六)大力開展科技指導服務。全面推進科技進村入戶,大力推廣增產增效和防災減災技術,做好重要季節、重點環節科技服務工作。農業部要組織制定分品種、分區域、分農時糧食生產技術方案。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充分發揮科技型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優勢,繼續完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務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關鍵農時季節,組織開展科技服務大會戰,動員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蹲點包片,搞好科技指導服務,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開展跨區機耕、機播、機插等作業,精心組織好夏收小麥跨區機收作業。建立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加強灌溉指導和節水灌溉技術服務。

        (七)全力抓好農資供應和市場監管。搞好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和儲備,優化電力調度,保障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物資供應和用電需要。重點搞好水稻種子的余缺調劑,保證生產用種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開展種子執法年活動,強化種子質量檢測,確保種子質量安全。加強化肥等農資價格監測和市場調控,及時供求信息,推進產銷銜接,依法打擊坑農害農價格違法行為,保持農資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加強農資市場監管,維護農民利益。

        (八)切實抓好防災減災工作。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堅持防在災害前面、救在第一時間、抗在關鍵時點。制定完善防災減災預案,提早做好抗災救災的資金、物資和技術準備,充分發揮防汛抗旱專業服務隊伍和群眾服務組織的作用。加強干旱、洪澇、病蟲害等災害監測預警,及時預警信息,適時啟動應急響應。強化抗災政策支持,加強分類指導,大力推進科學抗災,指導農民因時、因地落實抗災增產技術。及時搞好種子等生產資料的調劑供應,幫助農民搞好生產恢復。大力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行全程承包模式,

        有效減輕病蟲危害。

        三、調動各方面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九)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建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動態調整獎勵制度,將財政支持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和調出量掛鉤。全面取消糧食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產糧大縣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縣級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產量超100億斤的產糧大市、產量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的糧食生產,加強指導,重點支持。今年中央財政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40億元,對糧食生產大縣除實行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政策獎勵外,對增產部分再給予適當獎勵。

        (十)調動農民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積極性。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動員村級組織、農民群眾新建和修復包括農田水利在內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加強田間末級灌排溝渠、機井、泵站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今年增加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補助、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和以工代賑投資等中央專項資金規模30億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導糧食主產區農民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調動科技興糧積極性。繼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力爭今年內完成在全國普遍建立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任務。各地要增加財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員包縣、包鄉、包村開展技術服務的經費。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建設步伐,努力做到農技推廣人員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下鄉有工具。抓緊落實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績效工資,提高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待遇。科技獎項評選、職稱評審等要向到糧食生產一線服務人員傾斜。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要將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考核內容

        (十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研究完善糧食直補的具體操作辦法,逐步加大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力度,將糧食直補與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交售商品糧數量掛鉤。完善農資綜合直補與農資價格上漲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新增部分要重點支持種糧大戶。進一步完善良種補貼政策,增加良種補貼資金16億元,提高早稻良種補貼標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10億元,加大對農民購買農機具的支持力度。落實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完善實施預案,適時啟動,保持糧價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糧食生產考核獎勵機制。今年年底,國務院將對今年發展糧食生產貢獻突出的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農技推廣人員等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種糧售糧大戶進行表彰獎勵,使他們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動力。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以歷年貢獻大、今年增產多為考核重點,農技推廣人員等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以推廣抗災增產技術和開展科技服務為考核重點,種糧售糧大戶以生產、出售商品糧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考核重點。中央財政對受表彰的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十四)強化地方責任。省級人民政府要切實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主要負責人要對糧食生產親自研究、親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資金投入上動真格。要層層分解任務,強化市縣人民政府的糧食生產責任,加大對糧食和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主產區要在穩定增產的基礎上,增加商品糧調出量;主銷區要保證必要的自給率,力爭有所提高;產銷平衡區要繼續確保產需基本平衡,力爭多作貢獻。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要明確責任,上下聯動,深入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并于今年年底向國務院報告履行糧食生產目標責任的情況。

        (十五)強化部門協調。由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國土資源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監察部、統計局、糧食局、氣象局等部門具體實施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各有關部門要落實責任,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確保行動扎實有效開展。

        第2篇: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范文

        會寧縣地下水系分四個水文地質單元,即大豹子川,歷河,關川河,祖歷河四個河谷,可利用的地下水量為363.24萬m3。水資源主要是降雨和黃河水的調用,全縣自產水資源量約7356萬m3,人均占有125.70m3,中北部人均占有僅為60m3,是全省人均水資源量1200m3的1/10,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260m3的1/20。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40~430mm之間,而蒸發量高達1200~1900mm,且時空分布不均勻。空間上看,呈現南多北少,南部山區多年平均降水450mm,北部多年平均降水270mm,相差180mm;時間維度看,季節降雨以夏季最多(占43.6%)、秋季次之(占42.2%)、春季較少(占10.7%)、冬季最少(占3.4%),而農業用水高峰季節的3~5月份降雨量極其稀少,農業生產的卡脖子旱十分嚴重。統計表明,年際降水的變異系數為23.9%,月際變異系數最小7月也高達96.3%,無旱年頻率不足14%。

        2會寧縣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現狀

        2.1“壓夏擴秋”、“壓糧擴經”力度加大,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

        通過表1可以看出,由于受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會寧縣種植夏糧作物面積不斷下降,而秋糧種植面積卻在不斷提升,其主要原因是會寧縣的降雨主要分布在夏秋季,使得農作物需水期與降雨期相吻合,致使秋糧產量較高。農作物播種面積從2000年13.914萬hm2,增加到2009年的15.031萬hm2,增加了8.03%,其中糧食作物增加了20.38%。同時,糧食作物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從2000年的76.88%上升到85.67%。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僅為1768.59kg/hm2,其中小麥和玉米的單位面積產量分別為1482.619kg/hm2和2424.5235kg/hm2,反映出該地區農業生產“廣種薄收”的狀況。同時,在糧食作物內部結構調整力度較大,作為大宗糧食作物的小麥和玉米,占糧食作物的比重呈現出顯著的此消彼長的趨勢,小麥占糧食作物的比重從2000年的37.41%下降到2009年的17.20%,而玉米則從2000年的22.46%增加到36.26%。對于經濟作物而言,較2000年,2009年油料作物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下降了2.03%,相反,蔬菜和果園面積則分別上升了1.56%和1.40%。

        2.2以水利梯田為載體的工程型節水措施全面開展

        會寧縣的耕地面積基本穩定在15.07萬hm2,且均為旱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積逐年增長,在自然條件嚴酷的條件,以水平梯田為主要內容的農田水利建設工程項目逐年穩定增加(見表2),近70%的耕地實現了水平梯田,有效攔截了天然降水,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同時,會寧縣依托甘肅省“121集雨”節水工程,實行集雨補灌,全縣累計投資1387.02萬元,建立水窖87721眼,補灌面積1.18萬hm2,形成了一定的農業補灌體系。

        2.3積極探索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發展特色農業

        會寧縣土層深厚、無污染,具有發展綠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多年來,會寧順應自然規律,形成了馬鈴薯、草畜、小雜糧、瓜類、仁用杏5大特色產業,其中仁用杏35萬畝,年產杏仁2萬多噸;瓜子12.9萬畝,黑瓜子產量達到7740t;引進建成農業產業化企業52家,其中省級7家,市級22家;引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9家,其中行業協會4家,專業合作社128家,協會27家,現有會員2.07萬人,培育出“西北磨坊”、“發滋瑞”等綠色品牌產品,被中國特產之鄉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羊肉之鄉”和“中國小雜糧之鄉”,五大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1%以上。

        2.4大力推廣“白色革命”、“以肥代水”為主的農藝節水技術

        會寧縣逐年擴大地膜覆蓋面積,增加農用化肥使用量,進一步發展節水農業,擴大糧食產量。全縣將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學規劃,全面推廣,截止2010年底,全縣已完成覆膜面積6.69萬hm2,其中秋覆膜69萬畝,頂凌覆膜31.4萬畝。單位面積農用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60.46kg/hm2增加到2009年的74.16kg/hm2。

        3制約會寧縣節水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3.1節水認識上存在誤區

        節水的本質是減少水資源的無效損失量,提高單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同時,農業節水而是一項綜合性的措施,不僅包括水利工程措施,還包含農藝技術措施和管理制度[7],長期以來形成的將節水農業等同于節水灌溉的誤區,導致農業節水存在重工程措施輕農藝措施的傾向,忽視農藝、農機、生物、化學等措施在節水農業中的地位與作用。許多經濟成本相對較低、水資源利用率高、農民容易接受的旱作節水技術,如:土壤改良、秸稈覆蓋、少免耕等農藝、農機措施因缺乏重視而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2農業生產結構不夠合理

        會寧縣農業用水量大,農業中種植業特別是糧食作物等高耗水作物種植比重大,導致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在種植業內部,高耗水的糧食作物比例偏大,經濟作物和飼草料面積偏小;其中,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是33.13萬畝,飼草料的種植面積為0.89萬畝;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夏糧面積逐步減少,秋糧面積逐年擴大,這與天然降水的時間分布相協調。但根據極低的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1768.59kg/hm2),尤其是以小麥為代表的夏糧作物和以玉米為代表的秋糧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巨大差距(小麥單產僅為玉米單產的61%),不難看出夏糧的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重依然較高,夏糧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為30%。牧區和農區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區域優勢互補的農牧空間布局。

        3.3水土流失嚴重

        會寧境內地形破碎,溝壑縱橫,梁峁交錯,植被條件差,土壤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目前,會寧縣的水土流失面積大約是7.083萬hm2。雖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會寧的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會寧縣退耕還林工程需要補植補造面積2.43萬hm2。每年的降水集中的月份,水土流失加劇,導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作物產量的減少。

        3.4節水資金投入不足,投資機制不健全

        制約節水農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資金,目前國家投入資金不足,地方配套資金有限,農民自籌能力較低,構成了全社會節水資金投入的不足,不能滿足會寧縣節水灌溉的發展需要。而且,長期以來,對水庫、輸水渠道等工程節水措施比較重視,有較固定的投入渠道。而對以農藝、農機措施為主的田間節水措施則重視不夠,投資安排很少。過去投資,偏重于工程,對于非工程節水措施,由于投資理念的限制,缺乏甚至沒有資金的保證,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會寧節水農業的發展。1998年以前,灌溉排水的骨干工程由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其中中央財政投入比重很小,地方往往以“投工投勞”折資。1998年后啟動的大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只有極少數地方的配套資金落到實處。非骨干工程由農民和集體負擔。農民承擔了2/3以上的投資用于開發新水源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當前幾乎沒有灌區有能力自主進行農業供水工程的維修、更新與改造。在此基礎上,會寧縣節水農業籌資渠道較少,投資主體單一,投資機制不健全。

        4促進會寧縣發展節水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4.1加強農田基本建設

        會寧縣發展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旱與薄,而水土流失是地力瘠薄和加劇干旱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生態環境條件必須注重基本農田建設,綜合治理,在支離破碎的黃土丘陵溝壑區,以小型工程為主,治坡為主,按照梁、峁、臺、溝、川、灘的不同土地類型,以及面蝕、崩塌、滑塌等侵蝕特點和發展程度,合理安排農林牧用地和相應的保護措施,盡可能使≤15°的坡耕地建成高標準的水平梯田,堅持>25°坡地退耕還林,種草歸牧,其余的坡耕地都應采取隔破梯田、水平溝壟等控制水土侵蝕方式,加以維護。在基本農田建設的同時,加強地理培肥,保護耕作等,提高水分利用率。

        4.2繼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發揮資源優勢,促進特色農業發展

        根據本地降水和干旱發生的季節性規律,以及夏熟作物生長發育階段需水與降水季節分配不相吻合,水分滿足率低,產量低而不穩,秋熟作物生長發育階段需水與水、熱同季,水分滿足率高,產量高而穩的狀況,應按照“壓夏擴秋,壓麥擴油,壓糧擴草”的思路,盡可能的壓縮夏糧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雨熱同季的秋熟作物種植面積。同時注重發揮胡麻、油葵、甜菜等經濟作物的地區優勢,整體地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確立穩定型的種植結構。

        4.3培肥地力,開發降水生產潛力

        “干旱固然是北方旱作區農業生產的經常性威脅,然而地力不足,導致有限降水的無謂耗損,乃是現實產量低而不穩的更為直接的原因”,北方旱作區糧食作物的降水生產潛力開發度只有43.4%,開發潛力巨大。因此,采取多種途徑培肥地力,不僅可提高水分轉化效率,且使降水的潛在生產力充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增施化肥和有機肥,并強調平衡施肥,以增加肥力因素;通過施肥技術與抗旱保墑的土壤耕作技術相配套,改善肥力條件;加大耕地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杜絕因耕地的掠奪性經營與土壤侵蝕導致地力下降。

        4.4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努力提高利用效益

        甘肅積極推廣“121”集雨窖灌模式,即每個農戶建設一塊100mm左右的集雨面,修建2眼30m2的蓄水池(窖),配套一處庭院經濟,通過集雨窖灌,調整作物種植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受到了較好的效果,無疑將成為穩定和發展旱區農業生產的重大決策。

        4.5發展高產節水種植模式,推廣農業節水技術

        以旱作農業區為重點,推廣“梯田+地膜+集雨+結構調整”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模式,通過梯田蓄水、農

        第3篇: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范文

        今年我縣農建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具體指導下,有戰績,有進展,也存在困難和差距,現將有關情況作一簡單匯報,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一、任務指標完成情況

        截止11月10日,全縣共鋪開各類農建工程486處,上馬勞力3.8萬人,上馬機具1170臺,其中大型機具240臺,小四輪930臺,共投入農建資金2970萬元,(其中自籌1430萬元),投工投勞56萬個。動土石方744萬方。已完成吃水工程68處,解決缺水人口2.3萬人,占任務的100%,新增水地300畝,占任務的150%;改善水地1000畝,占任務的100%;完成水保初治面積13.1萬畝,占任務的118%,其中基本農田2.5萬畝,占任務的166.7%,造林9萬畝,種草1.6萬畝;完成機耕面積32.95萬畝,占任務的103%,其中深耕17萬畝,占任務的100%,新育苗2010畝,占任務的105%;秸桿還田1.5萬畝,占任務的100%。

        二、重點工程建設情況

        今年全縣共鋪開重點工程20處,概括起來為“73361”工程,即7處集中供水工程,3處生態防護建設工程,3處綜合治理工程,6處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和1處治溝骨干工程。

        7處集中供水工程主要是今年省政府確立我縣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建設的骨干工程。目前,7處建設工程相繼完工,共新打420米以上深井2眼,150米深井2眼,擴建提引水工程2處,擴建配套提水工程1處。總計安裝輸水管道100公里,新建蓄水池10座,總容水900立方米,新建集中供水管理站3處,管理房13間,完成投工5.2萬個,工程量43.36萬方,使56個嚴重缺水村莊的2余口人和5800頭大畜的吃水得到穩定解決。

        3處生態防護建設工程主要是配合全縣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確立的精品工程,現已完成建設總面積2.28萬畝,共挖大魚鱗坑60萬個,水平溝1.3萬米,植防護林2.2萬畝,修路9公里,排洪渠4100米,坡改梯710畝。

        3處綜合治理工程共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2.216萬畝,其中包括水保林1.6萬畝,經濟林375畝,種植牧草3540畝,新建基本農田2245畝,整地6880畝,育苗20畝,打壩3座,谷坊48座,修路17公里,排洪渠1.5萬米,河道輸浚3000米,溝頭防護2萬米。

        6處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共完成梯田1.27萬畝,灘壩地1230畝,新增節水面積1200畝,三項合計基本農田為1.5萬畝,項目區內人均新增基本農田1.2畝。

        1處治溝骨干工程為骨干壩建設工程,完成壩高18米,總控制面積4.9平方公里,總庫容78萬立方米,可淤壩地130余畝,完成投工4000個,總工程量7.1萬立方米。

        三、主要做法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持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

        我們XX貧窮落后由來已久,其中導致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態環境惡劣,水土流失嚴重,生產條件落后。特別是去年以來,連續二年干旱少雨,造成農業減產,農民減收。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基礎設施改善,努力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是關鍵措施、根本措施。為了把全縣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真正統一到這一戰略高度,在全縣掀起以興水治旱為主要內容的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縣委、縣政府研究確立了“以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興水治旱為重點,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動力,堅持戶、專、群、干結合,多形式并舉,質量效益并重”的指導思想和上規模、創精品、要效益、爭先進的總體要求,及時調整充實了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各鄉鎮也相應充實了農建領導機構。并于8月7日召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動員會,對全縣農建工作統一進行了安排部署。地區農建動員會之后。結合貫徹會議精神,在組織農建指揮部成員、鄉鎮干部、農口負責人對全縣農建工程開展五看,即看投入、看規模、看機制、看質量、看效益為主要內容檢查督促的基礎上,又于10月10日召開了全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再動員會,鼓勵先進,鞭策后進,重點幫助部分干部群眾解決“秋收忙,抽不出勞力搞農建”的等待觀望思想和消極畏難情緒。要求全縣干部群眾必須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穩定脫貧的生命工程、基礎工程,放到突出位置來抓。實行四套班子、農口技術員包鄉,單位包村、包工程制度,層層分解農建任務,逐級建立目標責任制,既包進度,又包質量,加強考核,從嚴獎懲,確保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完成。有效地調動了縣鄉村三級干部主動抓農建的積極性,為搞好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努力實現秋冬農田水利建設新突破。

        根據地委、行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會議精神,結合我縣的實際,我們堅持把秋冬農建的重點放到興水治旱上,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突出抓以下五個重點:一是抓好以機修梯田為重點的基本農田建設;二是全力實施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的農村飲水解困工程;三是繼續抓好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四是堅持不懈抓好精品小流域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五是努力抓好以機耕、秸桿還田為重點的旱作農業建設。并把深耕重點放到城關、東湖、義井、賀職等平川鄉鎮和八角、太平莊、虎北等緩坡地區鄉鎮;秸桿還田重點放在八角、長畛、賀職、義井、東湖、紅崖子六個鄉鎮;八角、大嚴備、馬坊則重點完成三個精品工程的配套任務;小寨、長畛、烈堡、紅崖子重點完成精品小流域治理的輔助工程、通道工程;太平莊、烈堡、韓家洼、東湖、賀職等有人畜吃水工程的鄉鎮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緊完成人畜吃水配套工程等。要求各鄉鎮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保質保量完成植樹造林、予整地、育苗等其它各項農建任務。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力求做到四個結合,即農建工程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長遠目標緊密結合;和國家投資的重點工程緊密結合;和農業結構調整及開發特色產業緊密結合;和近期利益與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全縣呈現出鄉鄉有連片骨干工程和重點工程,村村有效益工程,戶戶有農建任務,上下同心,齊抓共干的喜人局面,為全面完成秋冬農建任務奠定了基礎。

        (三)引入競爭激勵機制,獎優罰劣,千方百計調動基層干部投身農建工作的積極性。

        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群眾是基礎,干部是關鍵。秋冬農田水利建設開展以來,我們本著“治山治水先治吏”的原則,要求四套班子領導必須到鄉鎮、到工程,堅持一線指揮,為所包鄉鎮的第一責任人。同時要求各鄉鎮書記、鄉鎮長在農建期間不得擅離職守,確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須向書記請假。如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下去檢查農建工作時,連續三次發現鄉鎮主要領導不在崗位,不在一線,則取消該鄉鎮評比先進的資格。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在開展農建前即深入各鄉鎮了解工程的規劃情況,期間又經常下去了解工程進展情況,解決實際困難。本著嚴格檢查、嚴格獎懲的原則,在農建結束后,又組織有四套班子全體領導、涉農部門領導、鄉鎮書記、新聞單位參加的檢查評比工作,對農建先進鄉鎮獎勵現金2000元,對后進鄉鎮除在全縣范圍進行通報、電視曝光外,一票否決當年綜合考核中評比先進的資格,并要求主要領導在農建總結會上做表態發言。今秋農建期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先后深入鄉鎮檢查了解農建4次,組織階段性大型檢查評比3次。由于方法對頭、措施可行,有效地調動了基層干部撲下身子抓農建的積極性,增強了縣鄉干部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恐后意識,在農建工作上,鄉與鄉之間自發開展了比規模、比速度、比質量、比效益的比學趕超活動,為全面完成農建各項任務創造了條件。

        (四)合理規劃,科學施治,確保工程質量。

        為提高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開發效益,增加農田基本建設中的科技含量,我們本著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綠字當頭,集中連片,綜合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則,夏季由書記、縣長帶隊,組織水利、林業、農機、扶貧辦等有關領導和部分科技人員深入各鄉村,在總結前幾年治理經驗和教訓的同時,重新修改制訂了我縣遠期、近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劃和符合縣情民意的分期實施方案,并按照“先好后次、先近后遠、先易后難”的原則,確定了3個千畝梯田片,3處重點流域治理工程。根據不同地形地貌、立地氣候條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以大流域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生物、保土耕作措施有機結合,優化配置,進行綜合治理和綜合開發,達到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如八角馬軍營流域,主溝長4公里,內有1公里以上支溝5條,流域面積18000畝,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7280畝。從該流域立地條件出發,我們采取溝底打壩淤地、緩坡推土造田、陡坡植樹造林的治理形式,在造林中推廣了陽坡生態陰坡針、背風向陽經濟林的營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新造基本農田800畝,水平溝整地4000畝,種植檸條1500畝,種植落葉松、油松2500畝,育苗20畝,打壩2座,年內治理面積達到5300余畝。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使流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五)抓住機遇,提、引、蓄并舉,全力實施人畜飲水解困工程。

        我們XX歷史以來水資源缺乏,是出了名的貧水縣,全縣有百分之八十的村莊人畜飲水非常困難。近三分之一的村莊祖祖輩輩飲用雨水、雪水、麻河壩水度日,群眾苦不堪言。不僅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生活水平,還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鑒于此,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解決飲水困難當作大事來抓。但苦于工程大、投資多、技術相對弱等原因,到去年年底,全縣尚有100多個村、5萬多口人、1萬多頭大畜不同程度缺水。今年,我們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我縣被列為全省首批解決的22個重點縣的機遇,堅持把解決人畜飲水困難作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來抓,多方籌資765萬元,以開發利用深層溶巖水,集中連片供水為主,提、引、蓄并舉,年內鋪開各類人畜飲水工程68處,其中新打機井4處,引水工程1處,提水工程21處,包括集中供水工程7處,蓄水工程46處,打旱井261眼。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現所鋪開的68處人畜吃水工程全部竣工,全縣嚴重缺水的93個村莊,2.3萬余口人、7254頭大畜的吃水困難一次性得到解決。按照管理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用水商品化、服務社會化。“以水養水”的改革思路,轉換經營機制,不但使全縣80%的農民吃上了自來水,其它人口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吃水條件,而且也為下一步徹底解決全縣人畜吃水困難積累了資金,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六)多元籌資,集中使用,確保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到位。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資金困難又是制約農建的主要因素。為了增加農建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我們采取勞動積累工頂一些,受益人口集一些,干部職工捐一些,縣鄉財政擠一些多元籌資的方法,一是發揚自力更生精神,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積累工制度,鼓勵支持農民在自覺自愿和實際生產需要的前提下,盡力解決自身利益投資。要求每個農村勞力每年農建投工不少于20個,凡人畜吃水工程受益人口每人出資20元。如烈堡集中供水工程僅群眾投入勞動積累工就達5萬個,折款75萬元。全縣僅機耕一項,群眾即投入資金330萬元。二是本著自愿出錢出力的原則,每名機關干部年內植樹造林捐資20元,義務修路捐資30—50元。三是縣鄉兩級財政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擠出部分資金用于農田基本建設。截至10月底,縣鄉兩級財政已撥出200萬元專款投入農田基本建設。四是嚴格把好國家專項資金使用關,把國家下撥我縣的水利水保、扶貧專款、以工代賑、世行貸款、植樹造林以及其它有關資金捆到一起,統籌安排,合理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通過以上渠道,全縣共自籌農建資金1430萬元(包括投入積累工折款840萬元),有力地緩解了農建資金緊張的矛盾,保證了全縣各項農建工程的順利進行。

        四、特點

        一是上馬早。在專業隊長年干的同時,八月初,三千名機關干部職工和農村部分勞力(婦女、老人)即已投入農建工程。上馬要比往年早一個月左右。

        二是規模大。突出集中連片,綜合開發。在整體農田基本建設中,規劃設計了3個3000畝以上的機修梯田片,3個萬畝荒山綠化片,全長30公里的綠色通道工程,2個規模旱井旱池鄉,7處集中供水工程,3處總面積5萬余畝的重點流域治理工程,農建高峰期上馬勞力達到4.5萬人,規模之大,上馬勞力之多,投資之巨,都是近年來所沒有的。

        三是效益好。由于在農建工程建設中,始終堅持綜合開發,嚴把質量,力創精品的治理方針,因而從效益上看,也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

        四是機制新。地流域治理中,認真推行誰治理誰受益的方針,如太平莊鄉大磨溝改河造地工程實行以戶承包,誰墊誰有,五年免交農業稅和各種攤派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全鄉人民的墊地熱情,日上勞力540人,日上機具70多臺。在解決人畜吃水中,創造了管理專業化、經營企業化、用水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的經營模式,為實現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動員社會力量、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走出了新路。

        五、問題

        (一)由于大規模的機修梯田和流域治理,與機耕發生了時間上的沖突,機具緊張,難以兩全,尤其大型農機具更顯不足。

        (二)高桿作物(主要是葵花)多,收獲期長,影響了機耕進度。

        第4篇: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范文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現代農業園區,是指列入市政府“百園建設”實施方案的現代農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

        第三條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補助資金由上級專項補助資金、本級財政預算資金構成。

        第四條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補助資金使用應當遵循公正透明、科學合理、規范有效的原則,由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排,市、縣區財政部門和園區辦具體負責本級園區建設補助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監督。

        第五條市級園區建設補助資金主要用途如下:

        (一)技術裝備提升。用于園區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引進和試驗、示范、推廣應用;

        (二)從業人員培訓。用于園區從業人員實用技術、經營管理、政策法規、市場營銷等方面培訓和印制宣傳培訓資料;

        (三)市場體系建設。用于農產品市場開發和市場信息平臺建設;

        (四)質量安全監管。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

        (五)綠色品牌建設。用于無公害基地認定和農產品綠色、有機品牌認證;

        (六)項目銜接落實。用于市、縣區園區規劃編制、評審、招商引資,中省項目編報、評審、銜接等;

        (七)貸款擔保。建立園區建設貸款擔保基金,用于支持園區業主市場融資;

        (八)考核獎勵。用于市、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包抓園區建設工作考核、獎勵。

        第六條市、縣區財政部門設立園區建設補助資金專戶,實行分級負責、專戶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當年結余結轉下年使用。市、縣區財政部門加強補助資金監督管理,嚴禁擠占、挪用。

        第七條園區建設補助資金實行項目管理。按照政府扶持引導,企業、農戶主體投入的原則,突出重點,傾斜扶持。

        第八條市級以上園區建設補助資金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申報。各園區建設業主編制的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由市園區辦牽頭,會同發改、財政、農業、林業、水利、扶貧等部門組織評審篩選,報經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后,由市園區辦、項目主管部門和市財政局批復建設方案,下達建設項目投資計劃。

        第九條園區建設補助資金按項目建設進度拔付。其中,建設方案批復后首次拔付20%;補助資金的60%部分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報園區辦審核后,按進度撥付;剩余20%資金待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后一次下達。

        第十條園區建設單位申請進度撥款時,需提供項目建設進度報告書和補助資金撥付申請表,經園區辦審核同意后財政部門按項目建設進度撥付資金。

        第十一條園區建設單位必須建立財務機構,健全財務制度,嚴格執行中、省、市農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財務管理規定。

        第十二條各縣區要嚴格按照建設規劃和批復的建設方案實施,確保按期優質完成建設任務。園區建成后,由縣區園區辦組織初驗,申報市園區辦組織驗收。

        第十三條市園區辦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參加,組成園區建設項目驗收小組,依據批復的實施方案,對園區建設項目作出全面評價,形成驗收意見。

        第十四條嚴禁滯留、擠占、挪用園區建設補助資金。違反規定的,予以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在規定時限整改不到位的,追回扶持資金。情節嚴重者,依紀依法追究有關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

        第十五條本辦法由市園區辦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市現代農業園區項目資金整合方案為有效整合項目資金,集中力量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下簡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根據中、省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如下項目資金整合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為目標,依據全市現代農業園區示范體系建設規劃,按照“統一規劃、部門聯動、項目捆綁、資源整合”的思路,協力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整合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依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由市發改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整合項目資源,充分發揮項目聚合效應,促進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產業發展。

        2、堅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由項目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整合項目的申報、審批、管理和驗收等工作,項目管理權限、資金用途渠道不變,力促項目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3、堅持規模投入,綜合示范。擴大現代農業園區規模,提升生產技術水平,促進現代農業園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園區輻射帶動功能作用,力爭高標準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4、堅持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各縣區根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總體規劃,結合國家投資政策和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對涉農項目實施整合。市、縣區政府對現代農業園區整合項目給予優先安排,形成多級、多部門聯動扶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機制。

        三、整合范圍

        現代農業園區項目整合范圍包括農村沼氣、旱作農業、設施蔬菜、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農業產業化、農民技能培訓、基本口糧田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水土保持、水產養殖、土地開發整理、農村道路、農網改造、長江防護林、鞏固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等項目,主要用于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園區產業發展。

        四、整合方法

        1、統一布局,科學規劃。各縣(區)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單位,分類調查,測算出“十二五”期間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需要政府投入的涉農項目和資金需求量。縣(區)政府結合當前國家涉農項目投資方向和重點,編制涉農項目布局規劃和重點建設投資規劃,并在上報市各項目主管部門的同時,抄報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園區辦”)備案,作為今后項目上報審查的依據。

        2、密切配合,規范申報。一是加強項目前期論證工作。做好規劃項目前期調研,確保項目立項的科學性、準確性。二是建立項目庫。按照項目編制要求和整合項目的原則,分門別類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提高項目儲備的質量和效益。三是規范項目申報程序。縣(區)各項目主管部門按照整合項目要求編制的項目申報建議書,由縣(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市級主管部門按項目申報程序報省爭取。原則上要求下一年度的項目申報要在上一年度完成審定工作。

        3、嚴格要求,認真實施。各項目主管部門要根據自身職責加強項目管理。涉農項目整合后,各縣(區)在縣(區)園區辦的統一監督下,按市上下達的項目投資計劃,認真組織實施,嚴禁隨意調整項目建設內容,變更項目實施地點。在項目實施中要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合同制、工程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公示制。項目竣工后,市、縣(區)要按項目管理權限和程序組織驗收,并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檢查和指導。

        4、專戶建賬,強化管理。一是實行項目資金專人、專賬、專戶管理,封閉運行。統一在市、縣(區)兩級財政部門設立涉農項目資金專戶,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分戶核算。二是實行資金撥付“直通車”。按照“國庫集中支付”的要求,由財政部門商項目主管部門根據項目進展情況適時撥付項目資金。三是實行“報賬制”。由項目實施單位將支出票據報項目主管部門審核簽署意見后,報財政部門核銷報賬。

        五、保障機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Aⅴ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午夜福利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丝袜 | 亚洲成Aⅴ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女人 | 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