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

        第1篇: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1.1學生專業基礎薄弱

        大學擴招之后,高職院校錄取的對象主要是高考分數較低的學生或三校生,各地生源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入學時僅達到投檔分數線,裝潢藝術設計專業生源素質大大降低。有的學生甚至高考前不是美術專業生,專業基礎相對較低,有的根本沒有基礎繪畫造型能力,一味依賴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設計,造成手繪能力低下,嚴重影響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和整體素質。而有的學校實行“2+1”或“2.5+0.5”的教育模式后,專業課時量少,沒能較深入地學習,沒有較為突出的專業方向,這些都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

        1.2教學模式守舊

        在教學模式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還沿用了傳統“講—聽—練”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課堂教學,輕實訓實踐,重模擬課題,輕設計開發,造成了教學與實踐的嚴重脫節,不能實現課堂與職業崗位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對接,這與藝術設計學科發展的現狀很不相符。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教室上課,學生聽講,然后完成作業。教師在面對一個大班的學生在45分鐘的課內很難做到與學生個體的溝通與交流,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教師和學生面對一個有限的空間很難展開理論教學以外的其他形式教學方式,更不用說因材施教了。

        1.3教學內容拼湊化

        裝潢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存在著拼湊化的弊病,就是把各本科院校的教材進行刪減,或者把其他地方高職院校的教材進行拼湊。這種做法導致教學內容或者不全面,或者理論偏多偏難,實質性的方法和技巧太少,根本不適合高職高專教育的特定要求。因此學生往往只是學習課本上的一些知識和案例,或者做一些模擬設計,沒有真正地以現實行業發展為依托,堅持學、產、研相結合。然而裝潢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需要學校能夠與相關生產企業,裝潢設計公司合作開發項目,這樣才能緊密結合當前裝潢藝術設計行業的實際需要和教學需求,使學生能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2高職裝潢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路

        2.1以就業為導向,合理設置課程

        深入企業、行業做好市場調研和分析,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即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按照扎實基礎,淡化專業理論知識,加強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思路設計教學方案,改變長期以來偏重知識傳授的做法。開設的課程應順應世界潮流走向,符合市場變化需求,突出專業技術特色,提升應用能力,強化設計文化的積累。要調整裝潢專業各主干課程與其他專業知識課程的板塊比例及銜接關系,藝術設計的基礎課程應擺脫以美術課程為重點、以手工畫為指導的設計教育思想,把精力放在作業的創新和實踐指導上。

        2.2正視學生的現狀,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

        要正視高職院校面對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是專業基礎差,繪畫造型能力弱,接受知識慢的現狀。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解決實際項目問題為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將課堂理論教學、企業現場教學、實訓基地實際操作、設計大賽等全部貫穿于教學之中,構成一個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現代教學模式。注重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設計方案探討比對教學法、設計現場體驗教學法、設計競賽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及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采用“設計競賽教學法”的時候,可以通過組織參加相對應的設計競賽,充分開展以參加設計競賽為中心,具有強烈針對性和高度逼真性的專業知識理論教學、設計操作訓練、實際能力演練考核等系列性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與裝潢藝術設計有關的設計類大賽,并實行一定的獎勵辦法,“以賽促學”,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習。

        2.3改革教材,注重應用性

        高職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教材應體現先進教育思想,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培養和開發。因此高職院校的裝潢藝術設計專業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材,也不能把各本科院校進行刪減或拼湊,而要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或者自行開發相應的適用教材。同時又要在教材結構上科學創新,打破傳統的條塊,根據最新的市場需要,在不違反認知規律的前提下,來組合新的教學內容“模塊”。高職教育的一項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培養的學生立足實際需要、動手能力強、進入工作角色快、突出職業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應積極服務于這一特色,注重教學內容的應用性,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和社會的需要相適應。

        2.4注重業務培訓,提升個人素養

        第2篇: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1.學科特征

        設計主要借助于計算機設備,將設計理念、設計草圖轉化為數字化的設計作品,并通過印刷設備、工業生產線將設計稿生成為實物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需求,藝術設計專業分類更加細化,已經從早期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到現在的多樣化發展。藝術設計課程由藝術基礎課、計算機輔助設計課和專業設計課等部分組成,雖然課程數量不同,但是這些課程都具有實踐性較強、技能涵蓋廣的特點,從基本藝術素養訓練,到計算機輔助技術訓練,最后到專業創作訓練,逐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因此,該學科更多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人成長。這一點也恰巧和建構主義思想吻合,因此,研究建構主義思想并將其運用到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中顯得頗有意義。

        2.學習者特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改革必須分析學生特征,才能做到有的方矢,保證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藝術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學生思想活躍,勇于實踐,因為設計是一項創意工作,所以,在長期的訓練中,學生養成了愛思考、愛想象的特質,在課程學習和作品創作中也敢于嘗試不同的設計理念,完成多種設計方案,另外,高校有很多工作室,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可以借助這一平臺承接設計項目,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中;二是學生標新立異,愛好廣泛,由于受專業知識的熏陶,藝術生身上散發著獨特的文藝氣息,引領校園新潮文化。同時,他們愛好較為廣泛,涉及音樂、舞蹈、體育、書法、繪畫等諸多領域,他們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佼佼者;以上兩個特征對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藝術生在學習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在學習中,部分學生往往剛開始滿腔熱情,但是缺乏踏實刻苦的學習態度,外加自身交友、參加社團、社會實踐等因素影響,部分學生會出現遲到、曠課或早退情況,久而久之,影響了專業課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習慣陷入不良循環,藝術創作是一個艱苦、孤獨,又充滿趣味性的活動,為了完成一個好作品,學生經常要徹夜奮戰,這也使學生睡眠不足,影響白天專業課學習。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必須采取有效手段引導監督學生學習。

        二、建構主義思想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啟示

        建構主義是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學派,最早是由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建構主義思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實踐探索,從而獲取知識,更側重學生知識建構這一理念。建構主義思想對現代教學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1.轉變教育理念

        國內外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外國教育更關注人的成長發展和生存能力,中國教育體制下,應試教育長期困擾孩子成長,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否達到素質教育的層面還值得深思。對于設計專業教學來說,更應該從實用性出發,不能和社會需求脫節。時代在變,設計專業學科決策者要審時度勢,每隔一段時間修改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教師作為教學引導者,應關注學科前沿知識,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更適應市場的需求。此外,不同級別、不同地區的高校也要結合各自的情況,轉變觀念,找準定位,不跟風,培養有各學校特色的符合社會需要的設計工作者,而不是培養學生都成為藝術家。

        2.借鑒優秀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思想在國外高校已經有較好的應用基礎,在哈佛大學,較為著名的教學方法有“蘇格拉底法”、“習明納法”、“案例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這些教學方法已經屢見不鮮,有很好的應用案例。在我國教學中也逐步引進這些優秀教學方法,只是名稱稱謂不同。但是,要把這些教學方法用好用活,著實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設計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無疑是首選的,筆者對案例教學法的理解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用案例來驅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實踐者的地位,同時闡明了教師是整個事件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案例選取,筆者認為案例選取不能脫離實際,紙上談兵,應該結合市場需求,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設計更人性化

        建構主義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設計是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首先是對學生進行分析,學生分析包括:學習者年齡、愛好、成長環境等綜合特征,充分發掘學生特質和喜好,為接下來教學內容選取做準備;其次是教學內容選取,做為設計課程教學來說,教學內容選取要緊扣設計發展前沿,將最新的知識加入到日常教學中,同時考慮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可接受性,適量即可;第三是教學過程設計,為了提高課堂學習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氣氛,可以采用“頭腦風暴”、“角色扮演”和“小組協作”等方式。頭腦風暴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前提是學生在課前對本節課內容有一定的預習和知識儲備;角色扮演是培養學生主動性和參與性的重要方法,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問題展開研討,主動探索學習,解決非良構領域知識,在主動參與過程中也收獲了知識和成就感,同時,也堅定了學生學習信心;小組協作是學生就業前的實戰演練,因為一個完整的商業設計作品多數是由一個團隊完成的,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在案例或項目的驅動下,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合作,一方面小組內協作可以增進學生交流,另一方面,小組間的競爭也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更加有趣。

        4.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

        “拋錨式教學法”和“支架式教學法”是建構主義較為有名的教學方法。兩種教學組織形式都是通過設定一定情景,將復雜的知識分解為一個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首先拋出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啟發,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協作方式完成一個個學習任務,從而獲得知識。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可以借鑒“拋錨式教學法”,特別適用于一些專業理論課程。在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傳統課堂講授形式,學生一般會覺得枯燥乏味,以至于教師煞費苦心講,但是教學效果不佳,這也正是教學中存在的“學生不喜歡學習理論課”現象。因此,專業理論課可以采用拋錨式教學法,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一個個主題,并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選取一個主題在課下展開研究,在課堂上匯報研究成果,教師對每個主題做補充總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上課負擔,又能使學生“從做中學”,達到知識建構。采用“拋錨式教學法”組織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重要變革。

        三、小結

        第3篇: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論文摘要:在全面了解我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改革專業教學體制,增設創業教育課程,增加教學實踐,建立實習基地和創業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較完整的大學創業教育體系和濃厚的校園創業文化,構建一個大學生創業的模擬環境,使大學生能夠在學校預熱,增強創業意識。

        高等學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及我國本科畢業生總量的跳躍式增長,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不斷加大。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是當前解決就業問題切實可行的方法。

        藝術設計是一個文化概念,它代表的是人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設計,是人們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潛在其中的精神層面的價值系統。如何把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和大學本科教學有機結合,已成為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的熱點。

        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藝術設計系是一個建立時間較短的專業,怎樣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和農大的教學環境,建立合理的教學模式,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首先認識和分析了國內高校自主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在分析現有問題的基礎上,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進行的改革和完善進行了探討。

        一、國內高等學校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觀念問題。創業人才的培養是一種理念,在高校的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中都應該貫穿這種理念。農、林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業能力不夠,學校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學生這方面的技能和素質,使學生畢業后能大膽走向社會、自主創業。

        2.理論研究不夠。現有的自主創業理論系統不夠完善,對創業人才培養實踐總結不夠,實踐不能夠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

        3.缺乏專業師資。從事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外,更應具備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目前在高校中從事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沒有自身創業的經歷,只能紙上談兵。這也是影響創業人才培養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

        4.教材、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目前尚無統一、科學的創業人才培養教材,且無明確的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學科基礎薄弱,缺乏系統的創業人才培養課程;現有的創業人才培養課程同其他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及課程內部的邏輯關系都有待完善。

        當然,高等創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其他的一些問題。例如大學生自身素質、社會經驗、資金來源、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發展初期所面臨的問題。在此,作為高等學校只能盡力完善本科階段培養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大學生綜合創業能力。

        二、藝術設計專業創業人才教學培養模式的改革

        了解當前中國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社會實際需要,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對課程作一些適當地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根據藝術設計課程自身的特點,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踐環節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具有創新理念的教學模式,提倡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教學內容優化和整合。首先,設定專業核心課程,其他基礎課和選修課程依附核心擴展和完善。避免以往課程在教授過程中出現脫節和重復的問題,使學生從單純的理論講解中解脫,以便有更多的時間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長社會經驗。其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以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基本的創業技能以及正確地選擇創業項目,從而減少大學生創業行為的盲目性。再者,建立高校創業教育中心、創業教育研究會,以教師為主持人的工作室。形成比較完整的大學創業教育體系和濃厚的校園創業文化,構建一個大學生創業的模擬環境,使大學生能夠在學校預熱,培養自己的創業意識。

        2.轉變傳統教學思維模式。藝術設計是新興的、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在農林、美學等不同基礎上發展而來,帶有不同的發展局限。例如,在農林院校框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藝術設計,學生的美術表現技巧技能起點低,創新意識相對弱。美院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美學表現技巧技能高,但在實際設計中突出美學造型,忽視功能。因此藝術設計教育應從過去單一學科發展向學科群的方向轉變發展。對學生的培養要由過去的傳統教育向綜合性藝術設計教育轉變,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3.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在一定設計理論指導下,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承、著重培養創新精神和藝術設計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體系。藝術設計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它的實踐性要求。企業對設計者的要求不僅限于設計作品的好壞,還要求設計者具有綜合的能力。比如與客戶的交流;對材料、工藝的掌握;對設計成本的預算等等,這些都成了招聘面試的一項重要考核。另外,加強藝術實踐活動,還能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和藝術專業的持續發展。沒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在課堂上容易出現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教學現象,導致教學的主觀性和片面性。而在展開藝術設計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則可以把來自實踐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升華為理論知識,豐富課堂內容,指導教學。

        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思路和基本途徑有:

        (1)增加實踐教學任務。藝術設計專業是操作性、實踐性極強的專業,但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最重要的問題是教學實踐環節缺乏力度。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是現在許多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通病。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次教學改革,確定十門核心課程,加大了實踐課程的設置。例如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裝飾材料學》、《模型制作》、《裝修工程》等專業課程,都增加了實踐課程學時,以期能提高學生對材料和工藝的認識。

        (2)結合項目和工作室制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除了講授理論知識外,還可以以企業委托的具體設計項目或者參加各類設計比賽投標任務,或者以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進行訓練。其主要目的是通過一個課程項目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掌控項目的能力,以達到學生一畢業就能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目的。

        (3)建立實習基地。藝術設計的特點是具有較強的社會性與實用性。“參觀國外藝術設計院校的最大感觸,是那里的學校更像是一個工廠的車間,學生的課題作業很大部分是在實物操作過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觸材料,同時又因處于三維空間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紙面上所不能充分表達的內容,教學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1]但是,這在中國的國情中并不能完全實現,我們只能利用社會資源,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學校充分和地方建立合作關系,分別建立了素描寫生、家具制作等實習基地,使學生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結論

        在全面了解我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和高等教育機構氛圍的大環境,提出了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以期提高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綜合素質,以創業帶動就業,緩解當前本科生就業壓力問題。改革教學體制,增設創業教育課程,增加教學實踐,以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基本的創業技能以及正確地選擇創業項目,從而減少大學生創業行為的盲目性。建立實習基地、創業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較完整的大學創業教育體系和濃厚的校園創業文化,構建一個大學生創業的模擬環境,使大學生能夠在學校預熱,培養自己的創業意識。

        參考文獻:

        [1]鄭曙碭.考察后的對比[j].美術觀察,2001,(9).

        [2]顧英偉,等.中外高等學校自主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物流教學,2009,(41).

        [3]孫亞男,翟艷.大學生自主創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淮南職業技術學校學報,2009,9(3).

        第4篇: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數字媒體 教學設計 藝術創作

        20世紀80年代,隨著電腦技術的成熟和個人電腦的普及,與之相匹配的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數碼掃描儀和打印機等的出現,以及飛速發展的網絡科技,使影像世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被提上日程,在大學的藝術系,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被逐步應用到教學中,筆者通過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特點與語言、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教學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不足與對策等方面闡述數字媒體藝術創作教學中的經驗。

        一、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特點與語言

        在多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人們有意無意拿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與傳統的藝術載體相比較,感受到了數字化影像帶給藝術全新的變革,其通過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構成豐富多樣的表現形態。這種全新的創意和創作使得刊物、網頁和電影生動起來,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給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使人們得以在現有的環境中體味和感受多種方式的交流互動,而這也必將對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和商業化現代設計理念提出新的發展要求。

        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不僅僅是電腦軟、硬件技術水平的體現,更是藝術創作水平通過技術的再現。與傳統的數碼影像和簡單的電腦繪圖相比,數字化影像具有自身的特點:第一,具有可宣傳、傳播性。數字化影像藝術創作在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廣告、電影電視、地產、金融、保險等。第二,成本高,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基本都是在后期完成,需要大量的制作資金作為保障,因此,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只用在很少的場景中。第三,視覺沖擊力強。任何刊物封面、電視電影場景、地產廣告加入了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便有一種直觀性和立體感。數字媒體藝術把充滿了想象力的藝術元素用二維、三維等各種技術構建了與現實不同的奇異世界,而這反映在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另一個明顯的語言特征是其特有的節律,數字媒體藝術創作語言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如視覺效果、聽覺效果等。

        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教學設計

        隨著數字化影像藝術在國內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這一龐大的需求在各大、專院校也引起反響。各大、專院校已不同程度招收理工、工程、藝術、多媒體等方面的學生加入這一學科的學習。那么如何在實際的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教學,筆者為此設計了一整套教學課程,作為教學實驗。

        1.市場現狀。數字媒體藝術在近幾年強勢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時候控制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數字化圖像、影像已成為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橋梁和渠道,甚至影響到社會某種體系的變革,毫不謙虛地說,數字圖像藝術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已成為21世紀社會文化體系建設的主旋律。由于數字媒體藝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這方面的人才顯得捉襟見肘。既懂影像技術又具藝術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就更是鳳毛麟角,對此,市場和社會急需數字媒體藝術創作方面的人才。

        2.培養方向。技術的發展對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數字化技術又有藝術素養綜合素質的人才。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方向培養運用數字化的影像、音樂、圖像、圖形等數字多媒體形式進行藝術表現的專業人才。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吸收國外先進的數字媒體新理念和新技術,從而適應數字化技術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

        3.課程設計。這一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從藝術和技術兩方面開設。藝術設計的課程如藝術欣賞理論、建筑藝術欣賞、工藝美術欣賞、雕塑藝術欣賞、繪畫藝術欣賞、書法藝術欣賞、音樂藝術欣賞、舞蹈藝術欣賞、戲劇藝術欣賞、戲曲藝術欣賞、攝影藝術欣賞、電影藝術欣賞、服裝表演藝術欣賞、動畫作品的欣賞、網頁設計的欣賞、室內設計的鑒賞、景觀設計鑒賞、展示設計鑒賞等課程。

        計算機方面課程如現代藝術設計原理、應用計算機輔助圖形圖像處理、視頻合成、動畫制作、影像編輯、音響技術、互動技術、二維、三維多媒體創意設計。

        數字技術課程如造型設計、數字表現設計、網絡媒體設計、數字娛樂設計、數字插畫藝術。

        創新設計系列課程——創新設計、數字媒體創意思維訓練、數字媒體專題。

        4.教學手段:這是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的最主要環節。

        教法分析:

        第一,課程體系以學期或者學年為單元進行課程整合,進而形成階梯式系列循環教學對課程設計中的課程進行系統的學習,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有了一整套系統的理論研究。

        第二,展示案例,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再提出明確可行的任務,并引導學生分析任務,提出設計題目,然后讓學生充分發揮藝術的想象,并輔助技術,進而心中有數,做出理想的藝術品。電影中數字化影像藝術的運用更能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人們在欣賞電影時,已經不是停留在過去那種對單純的故事情節的關注上,電影中色彩、光影、音樂、音響、畫面、造型的細節更為人所重視。一部大片問世,人們總會評價電影的藝術性和欣賞性,畫面色彩、光影、畫面等的運用是否到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影像風格,數字媒體藝術為不同的導演群體提供了新的創作手段。

        第三,總結數字媒體藝術運用的合理性。無論是動畫還是刊物的設計,抑或是電影,都開始把數字化影像運用其中,使其擺脫了傳統的固定的黑白單一模式,尤其是電影,一組組快速變化的畫面,各種場景的氛圍幾乎都可以看到藝術的韻味和數字化技法的運用。從一個個場景的變換到演員的服飾,處處都滲透出數字媒體藝術的痕跡,很多場景中,表現人物心情常常通過周邊環境的移動和色彩的變換來體現,更多時候,一部電影中寫實和寫意的創作手法用數字化技術體現。其實,我們在電影中能看到的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理想或者場景,是數字媒體藝術在電影中最佳的詮釋。

        第四,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自己選擇題材,自己進行創意。制作復雜的特技效果,并讓學生根據自身藝術的領悟和對數字化技術的熟練掌握設計作品,使學生達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這種教學實驗需要三四年時間課程的教學,也是學生在大學四年或者研究生在高校度過的時間,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的。

        三、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不足與對策

        數字媒體藝術在國內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當今我國教育工作者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然而,比起其他科目,數字媒體藝術這一專業仍舊不太完善、不太成熟。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其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一)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不足

        第一,數字媒體藝術在國內還處于初期階段,缺乏一整套有序系統的理論研究。眾所周知,任何一門成熟學科的教學都是因為其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自身的規律與方法,然而數字媒體藝術教學在國內卻是缺失的一環,在教學理論體系中沒有應有的研究熱情和氛圍,導致國內大、專院校數字媒體藝術創作教學專業理論知識缺乏。

        第二,數字媒體藝術學科中,藝術與技術之間還有一定的不對稱,學校教育要么欠缺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要么忽略了對計算機技術的重視。一方面,在國內教育體制中,在數字媒體藝術課程設置上,欠缺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成為各大、專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的藝術素養參差不齊,過多地重視和強調技術層面,只會使這一學科限于呆板化和程式化,很難滿足市場對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專業人才的需求。這就是因為利用計算機的技術功能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對數字藝術的工具應用能力占據主要部分,使得這一學科的教育停留在技術培養的表層上,學生設計出來的作品缺少藝術的表現,看起來更像一種技術產品而非藝術品。另一方面,有些大、專院校在體現數字媒體藝術創作教育的課程設置上,很多時候排斥計算機的技術優勢,認為數字媒體藝術僅僅是另一種藝術的載體,注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而對數字媒體的技術完全茫然無知。純粹的表現藝術或者對純粹的關注電腦、影像的技術,兩者割裂使得數字化影像藝術創作理論研究無法適應時展的需要。

        第三,很多大、專院校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國外數字媒體藝術正高度發展的時候,國內的數字化教育體系處于滯后封閉狀態。當國外的數字媒體處于成熟期時,國內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推廣剛剛起步,其現有的技術與理念難以與國際接軌,雖然有些高校有意識培養這一學科的師資力量,選送一批教師到國外接受數字媒體藝術學科的先進理念和方法,但這畢竟只是個例,大部分教師隊伍還是缺乏對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觀念的理解,直接影響了國內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和整體水平。

        第四,數字媒體藝術觀念的滯后和創意的缺乏也是其問題所在。國內各大、專院校的這一專業還停留在早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或者是電腦繪圖的初始階段,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計算機繪圖、電腦美術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區別,表現出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知識的貧乏和膚淺,對這一專業的觀念沒有跟上目前日新月異的發展。而同時,人們對創意的理解也僅僅局限在對計算機以及軟件是否用得精到。更多的創意主要是抄襲外國的一些刊物、畫冊甚至是他們在電影、電視中數字媒體藝術的運用,脫離了自身的實際狀況,往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應對措施

        1.面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不足,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追本溯源,應加強和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在教學體系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對學生授業解惑,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準與學生的學習質量息息相關。國家應考慮對數字媒體專業的資金投入,以此確保對教師整體素質和專業知識的培養,所以教師有足夠的專業素質和過硬的專業知識是提高數字媒體藝術創作教育質量的有效方法。相關的教育機構制定一系列的培訓計劃,比如和國外某些擅長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定期輸送一批教師去深造;同時也要定期開展培訓,為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臺。

        2.數字化技術與藝術兩者相輔相成。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不僅僅是單方面藝術或者技術,而是藝術和技術的完美結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中,數字技術與藝術修養對于培養出優秀的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專業人才缺一不可,這一專業的佼佼者需要能將數字化技術與藝術修養兩者實現和諧統一。

        3.數字媒體藝術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要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要重視根據市場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而實行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多時候,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很難適應社會和市場對數字媒體藝術創作專業人才的要求,那么我們應該意識到高校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銜接問題,所以學校應當深入市場,以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與企業合作進行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這樣的雙向培養,一方面能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在學校的理論知識,結合市場的需求,能較快地適應這一領域在社會上的實際功用,從而實現高校與企業的雙贏,最后能快速填補市場對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孫冬梅,紀濤.淺析當代數字藝術教育發展前景[A] 數字影像傳播研究,數字藝術理論體系構建及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119—02

        [4]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夏進軍.數字化設計藝術審美探析[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6]張曉艷.CG環境下的中國影視教育[J].電影評介,2009(14).

        [7]梅格斯.20世紀視覺傳達設計史[M].柴常佩,譯.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89.

        [8]索曉玲.動畫影片畫面賞析[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9]徐軍強.論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征[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

        [10]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

        第5篇: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舞蹈 教學方法 創新 原則

        創新是一切藝術的生命,舞蹈藝術亦是如此。舞蹈教學也要在保留傳統教學模式和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完善,借鑒中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并與當今先進的科學技術相融合,使舞蹈藝術更具活力。同時,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實踐價值。為此,筆者結合多年舞蹈教學的思考和實踐,對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提出若干淺見。

        一、舞蹈教學創新的意義

        舞蹈教學創新十分必要。只有對舞蹈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根據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和優化,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舞蹈人才。為了更好地開展舞蹈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挖掘傳統文化的優勢和特色。同時教師還需要逐步轉變教學理念,通過運用形象、直觀的舞蹈教學方法,促進高校舞蹈教學的進步。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整個舞蹈教學的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要強化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吸納各種創新理論,做到理論創新。與此同時,更要注重實踐,做到一切創新為了實踐、面向實踐、服務實踐。

        二、舞蹈教學方法創新的原則

        教學原則是教學的法則和準繩。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遵循以下幾項原則,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是舞蹈教學方法創新必須嚴格遵循的。

        (一)繼承性與創新性統一的原則

        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同所有的創新一樣,應當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創新,而不是天馬行空式的創新,許多優秀的教學方法應當繼承下來。繼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創新。所以,必須做到繼承性與創新性密切結合、有機統一。

        (二)形象直觀的教學原則

        教學手段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舞蹈教學要求將具體的形象與舞蹈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對舞蹈動作的形象感知,進而創造出更加豐富的舞蹈藝術語言。直觀形象的舞蹈教學能夠將舞蹈的形體、動作、音樂等清楚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有利于學生掌握舞蹈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三)主體性與主導性統一的原則

        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要時時處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什么”為“怎么學”。教師只起到主導作用,而不能包辦代替。要做到主體性與主導性密切的有機結合,形成最佳的學習態勢與教學關系。

        (四)目標性與步驟性統一的原則

        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舞蹈人才為目標。與此同時,要考慮到實現這一目標的復雜性、艱巨性,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要做到目標性與步驟性密切結合、有機統一。

        (五)新穎性與有效性統一的原則

        新穎性只是外在的形式特征,其本質與目的是為了提高舞蹈教學的吸引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新穎性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新穎性是為有效的。所以,舞蹈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做到新穎性與有效性的有機統一。

        三、舞蹈教學方法創新的主要形式

        (一)親情關愛法

        親情關愛教學法,是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為主體、實現人文關懷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是在繼承傳統的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新的教學方法。教師要關心學生、關愛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樂學生之所樂、憂學生之所憂,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在情感交流與雙邊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傳授。教師對所有的學生都要公平對待,尤其是對特困學生和問題學生,更要施以師愛,要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嚴禁挖苦貶斥,更嚴禁體罰懲戒。教師要嚴格遵守教師準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學習權利,把整個教學活動上升到人權高度。教師要把人生最大的樂趣與“最高任務”定位在培養舞蹈新人上,讓學生的藝術成就折射出自己的人生光彩和事業輝煌。因此,舞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時要善于運用情感教學法,讓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學生逐步在舞蹈的學習中感受到豐富的情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舞蹈學習中。

        (二)混搭穿越法

        21世紀的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與復合型的特點。混搭穿越法是為此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以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為主要目標。對于舞蹈教學而言,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精通一種以上的舞蹈表演種類,同時又具備其他多種舞蹈種類的基本表演水平。為此,在教學中就要將中國的古典舞蹈、西方的現代舞蹈這兩種不同時空的舞種進行穿越式教學;將民族舞蹈、芭蕾舞、拉丁舞等不同舞種進行混搭式教學。以此培養學生多種舞蹈的表演能力,成為舞蹈藝術的多面手。在此基礎上,還要增加舞蹈編導、舞蹈美術(服裝、化妝、道具、音響)、舞蹈音樂等各種相關藝術門類的教學,使學生成為舞蹈領域的“通才”,以適應人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在舞蹈教學中更深刻的表達舞蹈的語言意境,是舞蹈教學創新的主要課題。如現代舞要求的是力度和速度,從中很難發現有高難度的動作。但民族舞蹈不同,民族舞蹈的動作唯美而更加有難度,需要舞者長期練習。所以,民族舞蹈要融合現代舞中的力量和速度,還可以在舞蹈音樂上進行編曲,使其散發現代氣息,讓舞蹈在展現民族韻味的同時又具有時代感。而在芭蕾舞中的創新主要是要表現在保留芭蕾舞精華、精妙之處以外,汲取其他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其更有獨特性。要獨具慧眼發現能將內容和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題材,創作出具有芭蕾舞特色的舞蹈語匯,這是對芭蕾舞蹈極大的創新。中國的芭蕾舞劇在創作中體現了芭蕾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新鮮的、具有民族特性的藝術風格。

        (三)模擬教學法

        模擬教學法是源自西方現代先進的教學方法,改革開放以后傳入我國,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同樣,舞蹈教學采用模擬教學法,也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由于要面對一個“洋為中用”的課題,模擬教學法亦屬教學創新的性質和范疇。

        所謂“模擬教學法”是指在導師指導下,學生模擬扮演某一角色進行技能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為學員提供近似真實的訓練環境,提高學員職業技能。這種教學法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歐美國家,80年代以后流行全球。例如法律專業的“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審判員、書記員、法警、犯罪嫌疑人、控辯雙方辯護律師、旁聽者、證人等,進行法庭模擬審判。又如體育院系的“模擬訓練”,對比賽的環境、條件、對方實力進行了解和分析后,在運動員的訓練中,盡量安排與比賽臨場發生的情況相似的訓練內容,使之適應比賽的特殊條件。同樣,在舞蹈教學中,可以進行不同舞種的“模擬比賽”,讓學生分別扮演參賽選手、評委、觀眾、伴舞、伴奏等,通過與正式比賽相似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比賽的氣氛、效果,這也是模擬教學法的活用。

        (四)游戲娛樂法

        舞蹈教學屬于藝術教育范疇,“寓教于樂”是它的重要特點之一。而所謂“寓教于樂”就是把教育寄托在娛樂之中。游戲本身就是文化娛樂之一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發展智力的游戲,簡稱“智力游戲”,包括文字游戲(例如猜燈謎、對對聯、賽詩等)、圖畫游戲、數字游戲等;另一種是發展體力的游戲,簡稱“體力游戲”,包括活動性游戲(例如捉迷藏、丟手絹、搬運接力、擊鼓傳花等)、非競賽性體育活動(例如康樂球等)。舞蹈教學采用游戲娛樂的形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使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例如大家圍坐一圈,玩丟手絹的游戲,手絹落在誰手里就請他到中間表演一段舞蹈。又如舉辦“化妝舞會”,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動物形象,玩“動物大聯歡”“人狼共舞”“人牛共舞”等游戲,在游戲娛樂中進行舞蹈教學,完成教學任務。

        從藝術的起源考察,藝術與游戲有著不解之緣。“游戲說”就是藝術起源諸多學說當中的重要一種。該學說的創始者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19世紀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學說,后世將該學說稱作“席勒-斯賓塞理論”。該學說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這種本能又表現在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個層面是人類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效、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于是,游戲作為人的本能,就成為藝術發生的動機。在游戲中,人的過剩精力得到宣泄,并從中獲得愉悅。從這個意義上說,舞蹈作為藝術重要形式之一,與游戲有著深厚的淵源。舞蹈教學中采用游戲娛樂教學法,也就成為重要的選擇之一。

        (五)內外一體法

        內外一體法指的是內部(心理)動作與外部(形體)動作一體化的教學方法。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形式,它是由內在的“心動”、情動去駕馭外部的“形動”的。舞蹈中的高難技巧,也是為了表現一定的情緒,或營造某種環境氛圍而存在的。

        外部動作的教學,包括各種舞蹈形體動作的基本動作和高難動作的訓練,如舞步、舞姿、跳躍、翻騰、旋轉等各種形體動作,是舞蹈藝術的外在形式。

        內部動作的教學,主要是心理動作的教學,包括注意、感知、聯想、想象、理解、意志、情感等各種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學的應用是近年來全球各國家各領域的一股新潮流,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成為重要的學科。舞蹈表演如此,舞蹈教學也應如此,采用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方法,使形體動作與心理動作能夠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結語

        舞蹈是個性比較強的藝術形式,舞蹈教學要在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加入新鮮的元素。如今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舞蹈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有很多新鮮的藝術形式可以借鑒,學習其他藝術學科教學模式與方法都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但是,借鑒不是抄襲,而是汲取其他藝術的精神內涵,對舞蹈教學加以融合與創新。同時,舞蹈藝術有著強烈的時代色彩,要體現舞蹈藝術的精髓,就要把握時代主題,不僅反映時代的精神還要保持舞蹈的精神本質。舞蹈教學要在舞蹈情感表達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以中國傳統民族精神為基石,融合中西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滿足社會對創新型、復合型、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第6篇: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民間美術;傳統教學;現代美術教育;教學設計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有一段“見土儀顰卿思故里”的描寫:薛潘南下,從蘇州帶回一箱禮物,親自打開來給人們看,“卻是些筆、墨、紙、硯,各色箋紙、香袋、扇子、扇墜、花粉、胭脂等物;外面虎丘帶來的自行人、酒令兒,水銀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燈,一出一出的泥人兒的戲,用青紗罩的匣子裝著;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潘的小像,與薛潘毫無相差。”面對這些江南的方物,大家邊看、邊議、邊分,惟有黛玉看見她家鄉之屋,反自觸物傷情,想起父母雙亡,又無兄弟,寄居親戚家中,“哪里有人也給我帶些土物來?”想到這里,不覺的又傷起心來,黛玉道:“這些東西,我們小時侯倒不理會,如今看來,真是新鮮物了”,寶釵因笑道:“妹妹知道,這就是俗語說的‘物離鄉美’,其實可算什么呢?”一段描寫,兩句對話,活活地刻畫出一位遠離家鄉的姑娘的心情。而引起這些思緒的竟是些平時并不顯眼的東西。就因為其中蘊涵著一方之地所特有的風習和愛好,是人民淳風之美的結晶。所謂“樂操風土,不忘舊也”,正是這種感情維系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心理、情趣和審美,成為民族素質和發展的反映和表現。

        民間美術

        “民藝”按字面訓詁,“民”可解釋為“民間”“民眾”“平民”;“藝”可以解釋為“藝術”“技藝”“手藝”“工藝”等。民藝可以理解為“民間藝術”“民俗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文藝”“民間技藝”“民間手藝”等等,“民藝”在某種意義來說融合了很多傳統內涵,在民俗角度為“民俗藝術”,從藝術學和工藝科學的角度是“民間美術”,“民間工藝”。

        從廣義上說的“民藝”指的是民間大眾創造并與民俗生活需要相適應的藝術活動以及形式,應該包括民間美術、民間文學、民間表演(音樂、舞蹈、說唱、戲曲、儀式)等各類民間藝術內容,是一門綜合學科。但從狹義上則指的是民間美術,傾向于造型藝術,包括民間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形式,習慣上也被稱為炕頭藝術、民俗藝術、民眾藝術、鄉土藝術等。目前民藝學研究的范圍主要傾向于狹義的民藝概念,即民間美術,研究也正處于發展構建階段。

        縱觀我國的民間美術,非常豐富。它雖然多是出身農村婦女和街頭藝人之手,卻表現著一個地區人民的歷史性集體創造,不僅質素美好,率直自然,而且同人民的生活直接結合,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美術的范圍和種類也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關于民間美術的分類藝術前輩的劃分有很多種,總起來說現今可以將民間美術分為八類,以審美為精神生活為主題,分為祭祀供奉類、裝飾美化類、娛玩教化類、游藝競技類;以實用和物質生活為主題,分為穿戴服飾類、宅居陳設類、生產勞作類、生活起居類。

        民間美術的傳統教學傳承方式

        (一)“技”的傳授方式

        “技”的傳授基本上是以嚴格的師徒傳授制來完成的,呈嚴密的封閉狀態。這種師徒相傳、父子相承的教學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種技藝向精深圓熟發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閉保守,拒斥新意的機制,甚至導致某一技藝的失傳消泯。目前,這種“技”的傳授仍然是中國傳統美術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訣進行傳授的教學方法。口訣往往言簡意賅,要領突出,既利于學習,又便于記憶。

        (二)“藝”的傳授方式

        另一種屬“藝”的那一類具有某種學術層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國時期的畫家曹不興就已留名青史,晉代畫家顧愷之則因提出了“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的“傳神論”,更是名聞遐邇。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許多才華橫溢的藝匠,縱然創造了精妙絕倫,價值恒久的藝術珍品,也只能落個寂寂無聞的佚名者。我們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是倚重怡情悅性,陶冶情操的。

        (三)文字、圖譜記載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現為民間美術的傳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礎,民間美術也出現了借助文字傳播的方式。大大擴展了其傳播的范圍,出現了一些記載民間手工藝的理論專著和民間創作者所作的藝譜,前者帶有官方修飾的痕跡,如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唐代《工藝之法》、明代《天工開物》等等。而藝譜以物相傳的民間美術,主要是通過譜子的形式傳播的,如畫譜、剪花樣譜、影戲譜、年畫版樣等等,這些民間藝術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體的創作總結,有的是名藝人親手繪制的。雖來源不一。但都是經過多少代人日積月累的積淀、完善和再創作而形成的摹本。這種傳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傳播和民間藝人的交流。

        (四)“物”的傳播

        民藝品傳播和圖譜傳播一樣屬于以“物”為媒介進行的傳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創作者內部的傳播。而是通過這些藝術品的購買者而將民間美術的技藝帶到四面八方。這種參與商品交換,又不局限于行業內部的傳播方式,使民間美術的傳播更加廣泛,其社會功能也隨之增強了。

        民間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浸潤與傳承

        1、民間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的教學設計

        中國也經歷過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忽視和缺失,近年來對民間藝術有了很大的重視和發展。2006年后國家出臺了大力發展文化建設的政策,對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普查、征集、保護、利用和人才培養,在《全日制美術教學大綱》中也提出要按1O%一2O%的課時比例補充鄉土教材,以反映當地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從不同地域文化和種族的美術,以藝術形式、審美趣味、造型特點,色彩搭配質地材料等多角度介入使學生了解領會當地的民間美術,培養作為當地人的自豪感,提高學習情趣,加深他們對這塊文化厚土的感情,陶治情操,提高藝術修養。綜合以上方面對民間美術的教學設計主要表現在:

        (一)、解讀民間美術樣式。近年,國家和政府倡導并舉辦的像“朱仙鎮木版年畫節”、“濰坊風箏節”、“蘇州刺繡節”、“慶陽香包節”、“蔚縣剪紙節”等,政府投資并新建了“蘇州桃花塢年畫博物館”、“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西安皮影博物館”等,如果有機會能多利用這些社會資源,帶領學生參觀學習,通過民間采風、實地調研、收集資料,文字、圖片,從形態學角度研究民間美術的生存基礎、造型特征、圖案紋樣。了解民間美術樣式的歷史沿革與現狀,分析其前景、危機和潛力。對各種構成特點、形式法則和配色規律進行臨摹整理,研究各種紋樣稱謂及特殊傳統,分析其文化內涵及工藝特色,客觀分析記錄。并積極利用互聯網上的民間美術網站,增加學習積累,提高藝術修養。

        (二)、挖掘文化傳統內涵。在熟悉民間美術樣式的基礎上,以文化背景為前提,深入挖掘民間美術的內涵。將民間美術放到民族歷史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對其本質和美學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規律,汲取有價值的成果。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發展長期積淀的結果,是民族存在發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設計的文化積淀和永恒動力,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體現,任何一個民族都是統一的文化共同體。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受“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一哲學觀、美學觀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文化鏈條。只有把握民間文化的本質,才能挖掘民間文化的內涵,激發民間文化的力量。

        2、民間美術在現代美術教育中的意義

        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讓學生從學習和實踐中認識民間美術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發現民間美術的美,理解民間美術美的源泉,進而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在學習和教學中有三個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民族感。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樹立民族自信。還可讓學生認識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認識本土文化的主動性和對本地區民間美術的關注。所以,民間美術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識的黏合劑。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在鄉土藝術活動中都可以充分地參與和體驗,如將民間美術元素融入美術教學的造型表現和藝術創作中。學生可以從民間色彩和構圖吸取養分。從而突破形體的拘束,運用夸張變形手法,強調色彩對比,多視角、多時空、以自由的心態、豐富的聯想尋找創作的靈感,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觀察進行創作。學生也可以將民間美術的裝飾紋樣融合于畫中還可以把這些元素靈活運用到鞋墊、服飾、T恤衫的設計裝飾中。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創造性,在傳統文化中融入現代藝術理念,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作品。

        (三)、培養學生審美趣味。了解當地的美術文化和民間美術,有助于加深對現代藝術的理解。在民間美術古老的原發性中,有許多內容是與現代藝術的觀念、手法、形態息息相通的。而且民間美術特別重視寓意和象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把民間流傳的寓意吉祥象征幸福的圖案給學生進行分類整理和講解。如剪紙《事事如意》以兩個柿子與玉如意的實物組合寓意生生不息,還有《連年有余》《松鶴延年》,象征豐收的大吉大利《三羊開泰》等,都有很深的寓意。

        結束語

        魯迅曾說過“有民族特色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美的創造,是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智慧結晶。在我國的歷史上,民間美術的地位曾經非常低下,然而正因為它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盛開在人民群眾的心田里,所以才成為一切其它美術發展的淵源和基礎。民間美術是民族的,偉大的中華民族,有著五十六個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開發著九百六十萬公里的土地;民間美術是地方的,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民間美術是鄉土的,鄉情、鄉音、土風、土宜,熏陶和養育著一方人。藝術,若失去了民族的、地方的、鄉土的特色還有什么光彩。即使在科學發展的今天,也不能失去對民間美術的傳承與浸潤。所以在今后,我們應該將民間美術中總結出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和民族風格和氣質內涵,應用到教學中,使民間美術之美美如山花,燦若繁星。(作者單位:濟南信息工程學校)

        參考文獻

        [1] 靳之株,中國民間美術[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2] 潘魯生,搶救民藝[M]山東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第7篇:藝術學概論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設計基礎;改革;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8-0231-02

        現代的藝術設計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的在成長壯大,尤其近幾年,為了滿足市場對設計人才的不斷需求,我國多數高校都辦起了藝術設計專業,同時也給藝術設計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考,社會需要的是有較高專業技能的復合型創造性人才,市場對教學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現在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已經明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其中設計基礎教學是我國設計教育體系中長期發展相對滯后 問題最多的一個環節,也是我們反思、辨析、爭論的主要教學活動內容之一,設計基礎教學是設計藝術學科教學實踐中最具普遍意義的組成部分,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解決。目前國內有很多院校還專門成立了和自己專業相配套的“專業基礎部”,有針對性地研究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等一系列問題。

        一、設計基礎的沿革

        1919年格羅佩斯在德國魏瑪創立了包豪斯設計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為發展藝術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它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啟發式教育,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并且確立了基礎課程的目標,即“發掘學生天分,接觸各種手法、技巧”。而且還確立了以“圖形”與“色彩”為基本內容的課程結構,明確了以培養創造思維為目標的核心。

        德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1953―1968)同樣倍受世人矚目。與包豪斯不同的是,烏爾姆確立了以理性的功能主義為原則的教學指導方針,任何課程都要求學生接受科學技術、工業生產和社會政治三方面的訓練。烏爾姆教學體系對當今的德國設計教學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日本在上世紀50-70年代經濟的迅猛發展,客觀上刺激了日本設計教育水平的提高。它的設計基礎課程建設受包豪斯基礎課程的影響很大,但也有不同。日本的構成來自包豪斯的“造型”課(包括空間、色彩與構圖三部分),而不是來自真正的構成(con-struct和construction),它是將原來作為一種造型方式的構成概念擴大到造型本身,對構成進行了格式化與單一化的變異。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可追溯至1912年創建的私立上海美專和1922成立的私立蘇州美專。發展于上世紀的80年代,對三大構成的引進,形成了現在藝術設計基礎的核心課程。設計基礎課程在三大構成體系的推動下逐漸走向理性的思考,課程設置逐步完善。日本的構成教育對我國設計教育的影響頗大,一度刺激了我國設計教學的發展。我國設計基礎教學基本沿用了日本基礎構成的體系。

        二、設計基礎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中國的現代設計教育起步較晚,現在也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歷史,大多數的藝術設計院校的基礎教學課程普遍呈現出一種似乎超穩定的模式化形式,即素描+色彩+構成+圖案的課程結構,這些設計基礎教學的基本內容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未曾改變,課程內容缺少更新。而且在素描、色彩的教學上也在沿用純美術院校的教學方法,對技術過分偏重,淡化智能訓練,不能體現現代設計教育的特點。而三大構成課程在幾十年時間里逐漸演變成了以簡單的平面和立體形態的制作技巧訓練為主要內容并逐漸成為我國藝術設計院校普遍的設計基礎教學模式,從而導致學生對構成知識的認識陷入格式化、程式化、公式化、的局限 ,不能敏銳的發現問題,能動地把握形態及空間互動關系以及情感意象的表達能力,以致到具體專業設計課程中以及實際項目設計中不能充分運用已學的構成知識。而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大多數老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 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只注重技能的訓練、不注重綜合素養,忽視學生的反饋,因而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的想法得不到科學合理地引導,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輕視基礎課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其問題根源在于課程知識結構與教學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我們應該考慮到,隨著時代、環境、受教育的對象等的變化,我們設計基礎教學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不得不對藝術設計基礎教學進行全面的反思,梳理調整設計基礎教學的課程結構和體系,完善這個體系的具體課程。這涉及到對新的教學知識結構的思考,整合出一條科學、合理的知識鏈,使這條知識鏈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環環相扣,更符合時展的需求。使這些知識能讓學生真正地學以致用,培養出時代需要的經濟適用型人才,所有這些都是設計基礎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設計基礎教學的思路

        基礎教學改革難度大,頭緒多,致使很難做到有效突破,雖然有一些設計院校通過實踐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最終是各成體系,一套科學的、成熟的、完善的設計基礎教學模式尚未形成。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對課程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缺乏認識,對課程改革的內涵、理念、改革的目標定位與評價標準體系也都缺乏真正的認識。那么我們要改革首先就要了解國內外一些高校在設計基礎教育及改革中的一些成功經驗,在學習吸收成功經驗的同時我們并不是盲目的生般硬套,應充分考慮到我們現實的教育教學情況,不管是什么好的經驗我們都要全面地了解它,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科學分析,否則我們就不能辨別其真偽,也無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與分析我們對設計基礎教學的改革會有一定認識,理出一些思路, 以我國藝術教育指導思想為原則,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吸收國內外成功經驗和優秀成果,結合自身的需要,順應時展需求,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以完善基礎課程知識結構,建立科學的、嚴謹合理的設計基礎教學體系,促進我國設計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與教學質量的發展。

        四、設計基礎教學的改革

        筆者從事設計教育多年,經過對國內外高等藝術院校的考察、分析、研究,總結一些經驗,對設計基礎教育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一)基礎知識結構

        對目前多數藝術院校的基礎課程結構進行從新整合、分類,強調一種綜合性的基礎教學模式,在課程群上可劃分三類: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和理論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在相對的,切實可行的目標下進行,我們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課程群的基礎上再進行符合自身發展的基礎課程設置。

        1、造型基礎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在造型訓練中我們要站在現代設計的觀念上去引導學生,除了要再現形態外,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設計基礎包括二維基礎(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三維基礎、圖形語言、設計材料、基礎攝影、計算機輔助設計,我們在進行基礎教學中要在課與課之間形成一條有機的知識鏈,尋找與專業課程知識結構的連接切合點,尋找基礎教學與專業教學設計以及理論教學聯結的平衡點,從而使得基礎教學厚積薄發,厚基礎、寬口徑這個道理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我們還要對知識內容進行及時更新,在科技信息發展的今天,一些新的技術媒介、技術手段、技術材料不斷的涌現使得設計教育要與時俱進、適合時代的發展,所以我們在基礎教學中有了設計材料、基礎攝影、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新型技術課程,要讓學生走在信息時代的前言,一直處在新興事物當中,才得以設計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理論基礎課程是設計基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我們藝術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重技輕道的傾向,認為這些內容可有可無,一個優秀的設計教學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理論素養的積累與其藝術創造能力是直接關聯的。現在的設計教學中理論課程主要是“設計史”與“設計概論”兩科。但我們可以在選修課上增加一些對我們設計教育有幫助的課程,以豐富我們對設計的思考,提高設計人才的整體素質修養,也是設計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方法

        從相對孤立的分科知識技能的教學,轉向基礎教學課程的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課程間的相互鏈接,實現各課程間的相互滲透。鼓勵學生以研究性學習為主,感受體驗設計、探究、反思設計的學習方式,將學科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貫穿在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潛能,接受技能。本人比較贊同課題制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我們要明確學生在大學期間要掌握的所有知識和應具備的能力做出總結歸納,通過各種不同的課題,組織各知識點,形成合理的知識鏈。課題制在課程中有多種存在形式,可以體現為某種范疇、主題或綜合性內容。課題設計的方法應是多元、多維、多樣化的,其資源可以是自然物象、主觀意象、藝術形式、流行文化及無所不包的信息。同時在基礎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教與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相互對話、相互參與的過程,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這種持續的教學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認知與情感的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三)培養目標

        1、師資隊伍培養

        教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的,是給學生在知識道路上指引方向的。我們必須構建合理的、科學的師資隊伍。首先,要有一批有熱情、有責任心、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基礎教育中的教師,才能挑起基礎教育事業的大梁。其次,要有深厚的知識理論修養,才能授業解或。最后,要有開拓進取、努力鉆研的意識,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具備了這樣的團體才能在基礎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

        2、人才目標培養

        設計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符合時展、具有設計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是設計創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基礎教學的目的是為以后的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創新思維的培養成為重要問題。 首先我們要以優秀的藝術作品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 幫助他們理解這些作品的創意所在,從而體驗作者的思維方式,逐漸了解創意的本質,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還應該在教學中啟迪、誘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通過課程教學實踐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把單純的、被動的客觀描繪引申到抽象構成、意象設計想象等美學思維及主體意識的思維范疇創造中,讓學生嘗試把現實變為幻想、把乏味變為幽默,逐步走向帶有自我感受、追求畫面形式語言的理性化的體驗中,使學生成為主體。讓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求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要求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貫徹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原則。

        以上是本人對現代設計教育中基礎教學的一些思考與想法,我相信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飛速發展,藝術設計基礎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現在的藝術設計不僅僅是以一門學科存在,他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形態,自身醞釀存在著巨大的文化、經濟價值,必將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狀態。作為一名設計教育工作者有責任為我國藝術設計教育事業提出有益的建議。

        參考文獻:

        [1]【英】弗蘭克?惠特福德,林鶴譯.包豪斯[M].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看看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在线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 | 亚洲欧洲日本无在线码播放 | 中文有码亚洲视频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