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古文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也日趨廣泛。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廣泛的引用多媒體輔助技術,優化教學的模式和內容,以提高教學效果。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枯燥乏味一直以來都是制約著教學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對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模式進行優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網絡信息的共享,拓寬課堂教學的知識面,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
1 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高中語文教學由于其自身的內容特點,在教學時往往會因為課堂教學過于枯燥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講的內容學生沒辦法很好地吸收。當前的高中語文以課文為主,教師通過黑板和課文對學生進行教學,枯燥的古文教學在這種方式中無法展現出其特有的魅力,從而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閱讀是學生鞏固語文基礎知識和掌握更多基礎知識的有效渠道之一,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要求教師對傳統枯燥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進行改革,幫助學生提高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從而增強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理解能力。
語文是一門對基礎知識掌握要求較高的課程,學習語文要求學生一步一步的積累和掌握,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從而更好的進行閱讀和作文的學習。在小學和初中的語文學習中,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的要求較高。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外,還將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學結合起來,對學生的思維有著一定的要求。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思維引導不足,學生的思維都是教師賦予的,學生閱讀和作文中展現出來的情感都是教師告訴學生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在情感感悟方面沒有和閱讀的文本產生共鳴,從而無法提高閱讀和作文教學的效果。
2 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教學的優化
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是近年來在教學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的一個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將當前發展迅速的計算機和互聯網網絡、多媒體等聯系在一起。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將枯燥的高中語文學習內容豐富化,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同時,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的應用,教師可以更好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帶領學生的思維一起去探究和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形成。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那個,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對提高語文整體的教學效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是一個吸收他人寫作精華的有效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習到他人優秀的寫作技巧,并通過閱讀對自我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鞏固和提高,同時學生還可以感知文章中所蘊含的精神和思想,從而進行自我的提升等。
高中閱讀學習包括古文閱讀學習和現代文閱讀學習。古文閱讀學習的重要是要幫助學生掌握生澀的字句、能夠準確的翻譯出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中另類字詞的含義和詞性等。而現代文閱讀則要求學生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中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等,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針對不同的文本教學目標,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來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時就能夠更有針對性,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古文的閱讀學習中,古文的內容是比較淺顯的,難點就在于學生對古文中所使用字的含義不了解,不能夠做到字字對譯,從而無法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等。如2013年廣東高考的古文中“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边@些字學生都是認識的,但由于在古文中,每一字往往代表的是一個詞,而詞性又會有所變化,從而造成了學生閱讀的困難。如“茍”是“如果”的意思?!盎睢笔恰梆B活自己”的意思。字句的難度不高,但要求學生在學習時的專注和認真。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以黑板和課本為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提高。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古文教學中的應用將色彩豐富的圖片、可愛的卡通,以及有趣的視頻等與枯燥的課本結合了起來。學生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夠完成學習目標。這種有趣的課件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視線,幫助學生真正的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氣氛中,從而一步一步的學習和積累,掌握古文的閱讀基礎和技巧。
現代文的閱讀要求學生把握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難度相對于較高,除了簡單的教學外,還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自我的感悟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幫助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與信息量豐富的互聯網網絡聯系到了一起,教師可以運用相同的情境進行情境的構建,幫助學生融入到現代文閱讀所構建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高中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還可以巧妙地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情境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應用將現代文閱讀構建成了一個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的情境,并通過圖片、視頻以及其他網絡資源等將枯燥且抽象的知識變得生活形象,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一、《高考語文大綱》誤讀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關于“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里是這樣表述的:“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痹谶@句表述中“了解并梳理”是關鍵,“了解”“梳理”在認知上只要求“知曉”“懂得”“不陌生”就行了,可是到了《考綱》里就變成了“理解”,而到了命題實踐中就變成了“掌握”和“運用”了。
《課程標準》中的“了解”“梳理”和它對文言閱讀的總體要求是一脈相承的。關于“文言文閱讀”在《課程標準》中的完整表述是這樣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薄伴喿x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總體要求,其中“淺易”“借助”“讀懂”都是關鍵詞,所以后面采用了“了解”“梳理”等關鍵詞。顯然《課程標準》在“文言文閱讀”上的要求是“淺讀”,而命題實踐對考生在“文言文閱讀”上的要求則是“深讀”――深度把握。
二、這樣的命題立意有悖于高考命題為高校選拔學生服務的宗旨
也許有人會說,高考不是學業水平考試,它是一種選拔考試,它要為高校選拔學生服務,自然要高于《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以為這其中也潛藏著一種誤區。這句話只從字面上看去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在命題實踐的落實過程中卻存在著問題。
“為高校選拔學生”不是“為高校中文專業或古漢語專業選拔學生”,命題者在落實“為高校選拔學生服務”這一宗旨時,有意無意地用高校中文專業的尺度來設置題目(不只存在于文言文命題中)。“文言虛詞”辨識題在翻譯中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把握,就是在用“高校中文專業”的水準來要求高考考生的,顯然這是在為“高校中文專業”選拔學生,而不是為“普通高?!边x拔學生。
誰都知道,99%以上的考生進入高校后不會再深入學習文言文,他們不需要那么準確地去把握每一個文言虛詞的各種用法與意義,他們不需要那么準確地去把握每一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他們的任務是只要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就行了。在高考中實在沒有必要來“拔高”對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要求?!陡呖颊Z文考綱》在“文言文閱讀”上的“拔高要求”不僅是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相關內容的誤讀,而且與實現高考命題“為普通高校學生選拔服務”宗旨的對接也是錯位的,同時,這樣的要求也誤導了普通高中的文言文教學。
三、從閱讀實踐上說,在“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上設題實在沒有太大意義
誰都知道,對古代文章進行語法分析是舶來品。五四之前,在中國學習古文是沒有語法分析的,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一代代新人對古代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古文進行語法分析是一種專業性分析,形成了一門專業學問――“古代漢語”,這樣的專業分析與大眾對古文的閱讀幾乎沒有關系。甚至與專業閱讀也沒有太大關系,古人不學習“語法”照樣閱讀古文就是一個堅實的例證。
中學生學習古文是一種大眾閱讀。其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說得很清楚:“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高中生不學文言虛詞的用法,不學文言特殊句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或者說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中的“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上的設題與實現《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標準沒有任何關系。而且,上文已經分析,人對“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的認知與人閱讀古文幾乎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對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的分析,對古代文言句式的把握是一種專業化水準的要求,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真的沒有必要去掌握這些與“文言精髓”沒有太大關系的僵死而陳舊的知識。
于此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上設題對檢查考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實在沒有太大的實踐意義。
四、這樣的要求也是對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一種誤導
高考是中學教學的指揮棒。高考文言文命題將“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也設置為題目,就引發了中學文言教學中的“重言輕文”現象。
“重言輕文”就是教師把90%的教學力量都花在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上,而古文中的精髓―― “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 “古代文學的藝術價值” 和“民族智慧”則常常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顯然,這是一種“買櫝還珠”的做法,這是一種帶領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必須摒棄的做法。然而,這種做法卻是如今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最為常態、最為普遍的做法。
老師也知道這種“留其皮毛,棄之精華”的做法是不對的,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因為高考命題考的就是“皮毛”,真正“精華”幾乎不考,只能跟著高考走。而且,“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在高中進行教學是非常困難的。學好這兩方面的知識,其前提是學生對現代漢語的語法有一些基本掌握,可是如今初中語文教學是淡化語法教學的,初中上來的學生對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幾乎是空白,老師對“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學幾乎是在構建“空中樓閣”,其難度可想而知,正是因為難度的存在,才使得老師們不得不“棄其精華”而去“留之皮毛”,把大量的精力全都花在了古代文學作品的“皮毛”上。
關鍵字:文言文教學教學模式評價機制
一、文言文教學現狀
自04年登上三尺講臺,筆者一直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和與同事們的交流了解到,當前的高中語文課本教學大部分時間用來進行文言文教學,一方面因為文言文教學目標明確,教師有知識可教,容易把握;主要還是因為高考會考到課本內文言文中的知識。但在教學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在充當“古文翻譯機”的角色,字斟句酌地講,學生毫無興趣地聽,其結果是學生從初一開始接觸文言文,經過六年的學習,高中畢業時,多數學生的文言文水平還停留在被動學習的狀態。與過去相比,如今一般的高中畢業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及舊時三年的私塾學生,大多數大學中文系非古文專業的學生其文言文水平不如解放前普通的高中生。
二、文言文教學處于困境的原因
1、教師教學模式陳舊。在高中文言文課堂上,常常出現一言堂、滿堂灌、架空分析的現象。教師逐字逐句翻譯,重點 字詞反復強調,而學生常常是一頭霧水。盡管也有學生飛筆疾書,在課本的字間插滿了密密麻麻的注解,可依舊是似懂非懂。這種單一無趣的教法,費時費力,而且是出力不討好,學生視文言文學習為畏途,甚至喊出了“文言文難學,難于上青天”,學習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被看作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學生在課堂上聽教師所講的、記教師所說的、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生只是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文言文課堂上,“教”支配、控制著“學”,“學”無條件的服從于“教”,仍然走著傳統教學的老路子。
2、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認為學習是為了達到考試的要求。調查表明,80%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只有10%的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自己畢業后仍會看文言文。50.2%的學生因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障礙而使他們對文言文學習望而生畏,2%的學生根本不喜歡學習文言文。他們認為現在對話交流有白話就足夠了,文言思維與現代漢語思維格格不入。學習了也不能直接以文言文為媒介迸行思考,況且在生活中用不到,又容易忘記。一位同學說出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心聲:“學習古文沒有用,我當然知道古代的優秀文化遺產要繼承,但我們學習的古文只是為了翻譯成現代文,只是為了在考試中的賓語前置、名詞活用,不知道還能干些什么?
3、現行教材的缺陷。缺陷之一,文白混編,忽視了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影響了文言文教學質量。筆者任教的學校所使用的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這套教材就是將文言文按不同的主題和白話文混編在一起,如經典篇目《赤壁賦》、《使得西山宴游記》就和《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線上》等白話文一起編在必修一“像山那樣思考”專題中。“文白混編”的格局導致學生的文言文學習零碎而不成系統,形成中課文思想情感而輕語言文字的課本定勢。教材無視文言課文與白話課文在語言形式上的重大區別,應把它們攪拌在同一專題里,忽視了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影響了文言文教學質量。
缺陷之二忽視文言字、詞、句基礎知識的系統介紹。我所任教的學校所采用的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課本中沒有涉及古代文言的知識系統,例如必修一中的《勸學》《師說》僅僅是選文加詳細的注釋而已,對于接觸文言不多高一學生來說課文中的“定語后置”“賓語前置”等特殊文言現象使他們無法理解的。
4、評價機制不完善。眾所周知,素質教育已實施十幾年,素質教育的理念也已漸入人心,但在現行的考評制度之下,“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風氣仍然盛行。從多年來的文言文測試題的情況看,基本上穩定的是客觀題3-4題和翻譯題,所有考題中,除了最后一道選擇題是指向文本思想內容之外,其他的幾個客觀題和句子翻譯基本上是指向語言掌握方面
不僅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內容主要指向語言,而且試題內容多可以從課文中找到依據,于是,文言文的教學中便重在了知識點的強化記憶。使得許多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依然逐句逐句地串講,加上重點解析地“肢解”課文,力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并且兢兢業業,生怕因為哪個知識點的遺漏會使學生考試丟分。
三、文言文教學改進措施
首先,要完善評價機制,高考對于學生文言文的考察要盡量全面,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考察學生文言文閱讀的綜合素養。
其次,在教材方面實行分科,將文言文和白話文分開編制,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在文言課本中增設文言知識專題,對于作為課程內容的經典選文配以豐富多彩的材料幫助學生理解。
最后,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文言文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很多的,教師不管采取那種模式,都應該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適當增加學生課外利用文言文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成就感,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的,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地教學設計,讓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參考文獻]
[1]周芳《高中文言文交互式教學模式策略研究》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學普通存在著投入與產出的嚴重失衡,上文言文課花的時間多,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效果成績不理想,考試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失分嚴重,文化底蘊差,文言文成為提高語文成績的絆腳石。筆者從事高中語文教學二十年,深感高中文言文教學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層面上,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文化底蘊的傳授與文言知識的自然融合。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減少學生學習的心理畏懼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言,傳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量信息,是華夏兒女傳承傳統文化必學的知識,可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文言文的深奧,不用說先秦諸子,也不用說《史記》《資治通鑒》等,就是明清時期的白話文言都給學生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加上初中文言文教學過于淺易,而高中文言文難度一下加大,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就不高,存在畏懼心理。那如何能克服這種畏難情緒,激發興趣呢。
1.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學習體現階梯性。人教版高中教材把一些故事性強、較淺易的文言文安排在高一,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等,這些文言文情節生動,引人入勝,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高二時,教材就安排了一些唐宋散文和說理性的文言文,如《陳情表》《歸去來兮辭》等既扣緊了高二須寫議論文的特點,同時對積累了一定文言文知識和文化基礎的學生來說,也覺得不難了。在高三時加入了先秦諸子的思想評介,這樣的安排能使學生克服畏懼情緒,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
2.旁征博引,擴充知識,學習體現趣味性。學生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會覺得難?原因之一是遠離古代社會生活的背景,之二是古代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與現在差距甚大。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要善于聯系史實背景,擴充學生見聞和知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介紹中國古代,天文與地理并稱,相傳大禹治水,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州,所以以“九州”稱中國,沿用至今。等等。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大多與名家有關,或與歷史的重大事件相關,如果教師只單純地講授課文內容,而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相聯系,只能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單調枯燥,從而影響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講文言文時可以由故事導入,或講述名家的小故事,或講述歷史事件相關的人與事,從而引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文言文的動力。如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因此又叫別號。例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指的是“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又加一老翁也”。
二、強化文言文教學中的“文”與“言”的融合,做到文化底蘊的傳授與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數一線的語文教師往往糾結于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設置,只注重詞語解釋句子翻譯等實用知識,個人教師或注重浪漫主義,或輕視實用價值的體現,只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傳承,而我認為“文”與“言”兩者應并重,甚至做到二者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育;傳統文化滲透
在高中教育教學中語文作為重要的學科科目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相應的基礎知識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此,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教學中廣大教師的重視。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具有優秀的品格,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意義
(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本身內涵比較豐富,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為學生滲透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價值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作用。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豐富性,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了解民族文化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讓學生學習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內容,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質,還能夠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我國的文化歷史。學生在學習高中知識的同時,能夠了解到我國文化發展的偉大成就,并能夠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取得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求職欲望。
二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現狀
(一)忽略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給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一些古文、古詩詞。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進一步的了解,以便能夠在思想上得到和古人產生一些共鳴,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其精髓[1]。但是在當前的高中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給學生滲透學習古文的一些方法,給學生講解古詩文中的一些知識,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領悟古詩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過分依賴工具書
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古典文學的學習途徑,但是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不能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學習,大部分學生都是借助工具書進行學習,《高中文言文翻譯》這些工具得到了學生的青睞,學生通過這些工具來學習古詩文,但是就缺少了自身的理解,這樣學習古詩文的價值也就不能很好的體現出來,也就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應注意的問題
(一)提高文化素養
在我國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多次政治以及意識形態上的沖擊,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已經成為在教育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在人們的生活中要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定的人文環境,以便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強化漢語的社會地位
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漢語一直是我國的母語,也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對母語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國人民的素質。但是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母語教學并沒有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為此,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意識到母語教學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三)提升教師素質
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不僅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引導者,更是傳統文化教學中的實踐者。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質,以此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以便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四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
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教材內容的學習都是經過選擇編排成的,在教材中的每個學習內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學品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傳承傳統文化。為此,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要能夠深入挖掘教材中所隱含的文化因素,在講解過程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授,對文章的分析從思想、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的傳統文化的滲透,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韓愈的《師說》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總結出在學習內容傳統文化中從師求學的內容,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到我國尊重教師的優良傳統。又如在學習《鴻門宴》的相關知識時,教師要能夠從歷史背景進行講解,以此了解其中人物和相關歷史,體會其中表達的情感以及相應的民族精神。
(二)了解作者情況
要想更好的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要能夠了解作者,對作者的生平進行了解,作者的作品一般都與生活的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作者會在作品中表達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高中語文知識學習中學清照的詩詞時,需要先對其的生活情況以及感情進行了解,以便更好的體會創作作品的內容[2]。李清照的作品一般包括前期和后期,在前期的作品中主要是反應李清照閨中的生活,主要是表現一些自然風景以及表達離別的思緒,后期的作品更多的表達自身對故鄉的思鄉之情,反應出自身生活的孤獨。在高中語文知識學習中要能夠從這個層面進行思考作品,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注重思維方式的應用
漢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傳授的主要手段,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要能夠意識到漢語思維的應用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六國論》的相關知識時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部分都體現了“弊在賂秦”這一核心思想,在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在寫作時是按照傳統的寫作思維進行寫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讓學生意識到這種思維方式以便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傳統文化古典詩詞的學習中有很多的對偶句式,這是在傳統文化中表達技術平衡的一種思維方式,例如《前赤壁賦》、《滕王閣序》等。教師在講解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思維方式,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四)進行傳統文化的拓展教學
在高中語文學過程中會學習到很多的古典詩詞,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只會接觸到很少的一部分,學生本身在學習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接觸也不多,所以學生也就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3]。為此,在高中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能夠結合課文中的古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五)利用課堂內外更好的教學
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相應的基礎知識,還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以此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為此,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能夠為學生創設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結合教學內容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此外,可以通過課外誦讀的方式來學習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誦讀,不斷的積累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在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還可以結合道德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承蒙學校領導的看重,作為剛畢業兩年的青年教師,我榮幸地站在了高中教師隊伍的行列。回顧一年來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高中語文復習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既要勤勤墾墾地做好系統復習,又要扎扎實實地抓好補缺補差工作,更要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緊張有序的一年過后,回首高中路程,我深有感慨。在這一年來的語文復習工作中,我是這樣走過的。
1.常聽課.深鉆研
由于是第一次擔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缺乏上高中的經驗,尤其是進入復習階段,感覺有點茫然抓不住重點。于是我就先向那些從教多年,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們討教。每個知識點的復習。我總要隨堂跟蹤聽課,并且要聽完整,做詳細的記錄,了解老教師們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講授、教學重點難點的把握、鞏固練習的設置、快慢進度的安排等教學環節。一學年下來,聽課本就用了四本,總共聽了140多節課!這可是我收獲的一筆不小的財富!
聆聽別人上課的同時,我還仔細深入地研究指導高考命題的考綱和指導高中語文教學的大綱,真正吃透大綱精神。清楚考點的實質,考點涵蓋了哪些知識點、能力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尤其是今年有所變動的考點更是抓住不放松,仔細研究以便指導復習。因為如果忽視新增考點,粗疏大意,必會有遺"珠"之憾。
然后,再立足所教班級實際,設計教學。雖然聽了老教師的優秀課,但不能照抄照搬,我一般遵循"借鑒、仿效、調整、增補、創新"的原則,立足本班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我想,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發揮老師的應有效能,實現語文復習的高效化發展。
2.歸類練習,舉一反三
2.1字,詞、句的復習要抓重點,突破難點,歸類辨析,注意運用。近幾年的高考答卷,突出的問題是錯別字多。因此,要學一些漢字結構的知識,了解形、音、義的特點,把容易讀錯、寫錯的字歸類辨析,讀準字音,記清字形,辨明字義。對詞的掌握,難點在從古漢語中吸收過來的、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詞語(如"縹緲""覬覦"之類),要在復習課文和平日閱讀書報時注意積累。要確切理解詞義的細微差別,了解構詞方式,分清感彩。復習時,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以便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鞏固和運用這些基礎知識。讀多了,練多了,就能逐步嫻熟于心,把文章中的詞語,句式、表達方法逐漸消化、吸收。寫作時就會涌現于筆端,考試時也可增強語感而得心應手。反之,脫離上下文的語言環境去死背字、詞,必然事倍功半。
2.2文言文復習的重點是,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借助復習范文,了解古今漢語的差異,掌握古今異義的文言詞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一詞多義,通假字和詞類活用等特點。作翻譯練習,一定要忠實于原文,以直譯為主,不可隨意增減或引申。譯文的文字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對古文在語法上的省略,應作必要的補充。例如:"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送車陽馬生序》)句首省略了主語"我",譯時需補上。古今漢語有些句子的詞序是有差異的,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語法調整詞序。例如:"子何恃而往"(《為學》),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翻譯時要把詞序調整為"子恃何而往?"譯作"你憑什么前去呢?"
復習文言文,也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詩經o碩鼠》中讀到"莫我肯碩"的句式時,可聯系《隆中對》中"時人莫之許也"的同類句式,從中找出否定句中的詞序規律,即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前面。那么,讀《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就可以把"不余欺"理解為"不欺余"了。
3.轉變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
教師在新課改和新課標的作用下,其定位由原有的傳授知識轉變為與學生共同學習、參與和合作:要做到,改變原有教學方式中學生被動學習知識為學生主動接受,以語文教學作為進行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建構過程;改變教師只傳授語文知識為共同參與、協作,樹立靈活的教學觀念,教師也已不是傳統的教學控制、支配者,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學習環境,制定適應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評定教學成果,引導、組織學生自主、自覺地開展語文;創造學生的語文學習氛圍,創新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4.培養學生語文課堂上的質疑能力
事實證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發問或是質疑教師的過程就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語文包括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一個產生疑問、提出疑問,隨后解決疑問的過程。學生有疑問,才有了學習和探究的興致,教師才能夠恰當地切入以解惑。教師必須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把自己的疑問拿出來大家討論,老師可適當補充,這樣學生既能主動發言,又學會了探究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傳統文化;滲透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影響,高中教育體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高中語文教學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設計與組織工作,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好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同時還要適當的滲透好傳統文化,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傳統文化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可以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的效果。作為文化中的重要載體之一,高中語文已經成為了教學中的關鍵科學之一,因此,就要充分發揮出在傳承傳統文化上的重要性,做好學生的培養工作。第一,要避免多元化文化對學生產生出的負面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影響,不僅促進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動,同時也產生出了許多消極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大多是因為這一階段是學生樹立起健康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很容易受到消極文化的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理念。所以教師就要做好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幫助學生明確其中的正面意義。第二,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可以激發出學生的W習積極性。可以說枯燥乏味的語言知識是難以被學生所接受的。所以教師就可以運用一些比較優美的詩詞,以此來保證教學的效果,同時還要讓學生受到文人情懷等方面的影響,主動的學習語文知識。第三,借助傳統文化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國許多的傳統文化作品中存在著積極意義的思想,學生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也可以樹立起正確的文化意識。所以教師就要運用好古詩詞等,以此來讓學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二、現階段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的情感觀念認識不足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教學活動的引入并不是單純要讓學生掌握好名句與名篇等內容,其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通過詩詞來實現深層次的理解,與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思想等方面產生出共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將目光放在了詩詞的翻譯以及詩詞的結構等方面上,這樣也就難以對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講述,造成了學生雖然學習了這一知識,但是卻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與價值。
2.對學生的自我理解與賞析認識不足
為了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師在引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就要從古文教學上出發。但是在實際中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教師在教學中過度關注對文言文以及詩詞等方面的解析,或是直接借助教學工具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內容,這樣也就忽視了學生的自主與認識,最終也就降低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難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
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來說,其自身有著一定的綜合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做好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突出傳統文化的功能,發揮出其影響力。
1.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中的引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教材上出發,以此來開展教學工作。在教材中所包含的內容大多是精心挑選過的,其中也存在著比較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對其中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培養好學生的人文精神。如學生在學習《鴻門宴》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民族精神與審美意識,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借助語文來傳承好文化。
2.保證融入方式的準確
現階段中大多數的語言教學中往往都是從古詩文上來融入傳統文化的,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情境與信息技術等手段來幫助學生學習。如學生在學習《逍遙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詞匯上出發,借助相應的畫面等來給學生進行展示,同時還可以引用音樂等來幫助學生進行想象??梢哉f,這種教學方法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不同,所以也就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想象力的發展。
3.篩選好傳統文化內容
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引入傳統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而記住文化內涵等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要避免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而是要采取批判性的方式來鼓勵學生進行有選擇性的學習。如在一些古詩文中詩人在落魄后所寫的內容,教師就可以有選擇性的進行教學,保證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滿足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亞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培養好學生的文化修養,同時也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引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從現階段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上出發,完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曉鸞.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教育,2016(9):93-93.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態倫理道德的關注越來越重視,因此培養學生們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尤為必要。學生生態倫理道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屬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疇中的,因此也可以認為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階段作為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學在生態倫理道德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此,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進行簡單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一、在文本研習中熏陶
語文新課程在基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在教材中編排了非常多關于人與自然方面的文章。這些課文在為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生態意識,為學生們生態倫理道德觀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幾千年來傳承了大量關于大自然的名篇佳作,這些美文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無疑是極好的素材。例如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中的《春江花月夜》就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具體的教學當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一名句進行賞析與研究,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引入劉希夷所作《白頭翁》中“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來引導學生感悟古人對于天人關系的認識與感受:生命與宇宙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得以展示,體現了我國古代“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哲學思想。而詩人風格獨特的審美體驗與人生感悟更是讓學生獲得了很多啟迪。
總的來說,引導學生進行這些文本的研習,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對自然美的世界加以感悟,并樹立學生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這對于學生建立起同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在閱讀講練中滲透
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如火如荼。在這一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用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材料來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滲透生態倫理道德教育。就近幾年的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來說就極具特色。 2002年全國卷閱讀題《沙塵暴》、2007年四川卷閱讀題《瓦斯的開發與利用》、2007年全國卷閱讀題《關于保護生態多樣性》、2008年湖北卷閱讀題《關于濕地》這些文章都是向學生們滲透生態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教師在知道學生做題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的向學生們介紹一些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問題的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生態教育的影響,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生態意識,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學生進行古文翻譯訓練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選用國學經典中與生態倫理道相關的文章進行訓練文本,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古漢語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態倫理道德修養。如課文《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等,學生通過學習或多或少的都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思想。
三、在實踐活動中體會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主張,語文課程應該同其他課程、書本學習以及實踐活動緊密的結合起來。高中語文教學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了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進一步的接觸社會、認識自然,以實現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更應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以體會,建立起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學習《像山那樣思考》這一課文時,老師可以圍繞這一課文要求的學習目標與人文內涵來組織學生開展以“環保、生態”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在這一過程中,不但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增強,在無意識中也會提高學生對于生態環保方面的重視,乃至積極參與到環?;顒赢斨腥?。不僅如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運用的相關學習當中,老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與環保有關的宣傳語、廣告詞,讓學生來做出賞析、點評,并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創作進行評比。這樣一來,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精神得到了培養,而且有利于促進高中語文生態倫理道德教育。
總而言之,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生態倫理道德,不但可以極大的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眼界、豐富社會經驗,而且對于學生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實踐中感悟是校內外溝通的大融合,這一舉措勢必會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因此,高中語文生態倫理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探究、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樣,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的體會也會深深的影響到其自身的生態倫理道德觀。
【參考文獻】
[1]邵建新,朱永芳.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0(02)
[2]朱永芳.語文教學中的生態倫理道德教育[J].教育.2010(01)
[3]馮景龍.淺議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雙語學習.2007(08)
[4]江紅.關于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 2005(12)
當前文言文的常規教法是串講法,教師十分注重古漢語知識的講解,先逐字逐句翻譯,然后總結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用法,最后簡單介紹行文脈絡,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寫作手法。這種串講法深受一線老師的喜愛,原因很簡單,備課量少,教學容量又大,只需把古文字串譯出來,就基本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種枯燥的教法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更無從談及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文本所要傳達的人文精神。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毙抡n標進一步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币虼耍抡n標要求文言文應該有三個層面的教學內容:文字、文章、文化,教師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實現文言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課標下高中文言文教學要主要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中實現“言”和“文”的結合
傳統的串講法把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教成了文字語法的梳理和歸納,沒有把傳統文化的因素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去。當下入選的高中文言文大多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大概有以下幾個主題:先秦諸子的思想、學術觀點,以孔孟、莊子的文章為主;傳統英雄的崇高精神,中國特色的戰爭風云,以史傳散文為主;士大夫的淑世情懷,治國方略;文人名士的審美情趣、處世方式以及世界觀和價值觀;人間親情,宗法社會的傳統人倫。文言文教學除了進行古漢語知識的講解,培養文學鑒賞能力之外,還應幫助學生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此外,文言文教學還要承擔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任務,要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行。具體教學中不能把文言文課等同于語言課,當然也不能純粹地上成文學閱讀課,在教學中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言”中品“文”,在“文”中探“言”。那么課堂教學如何做到“言”“文”結合呢?
1.對串講法的冷思考
串講法的“講”是指通過逐字、逐句的講解,“串”是指貫通句子的意思及其與上下文的聯系;串講的目的主要是疏通文意,讓學生清晰地理解文章內容。于漪先生指出“對于文言作品,只有首先讀懂,才能做更深入的領會和體悟?!逼鋵嵈v本身沒錯,關鍵是要講得適時、合適、有效。雖然我們主張文言文教學要淡化字詞教學,但并非不要字詞教學,畢竟把握語言是開展文學鑒賞的基礎。
語言體現一個民族的思維特點,體現民族的文化心理,是人類精神的外化。漢語不僅傳遞文化,其自身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言文不是詞語的簡單堆砌物,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切忌把文言分解為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一個一個的高頻考點,孤立地靜止地講解。字詞教學要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要在文本整體閱讀中進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指導學生揣摩作者在用詞遣句方面的功力,還要從篇章結構、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整體把握,讓學生接受古文化的傳承和熏陶。此外,在教學中絕不能一味串講,要將語言訓練和文學鑒賞結合起來,還要將串講法和誦讀法、自主學習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信息高度發展的年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將所有人類知識傳授給學習者,教育的任務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傳統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學生學習成了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摧殘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成了學生發展的阻力。教師要轉變觀念,要以學生為主體,提倡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自主學習有助于培育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國古代文化浩如煙海,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遷移,讓學生真正的得益。
培養文言文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上課要以學生的自學、活動、質疑為主,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工具書,以及以前所積累的文言知識自主疏通文句,教師只在關鍵處作些指導,文言常識的教學力求少而精,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構建文言知識,獲取正確思想認識、情感體驗和審美意識。此外,教師要適當補充教學必要的語法常識,如詞性、語法成分等,這些語法常識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特殊字詞句,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二、加強誦讀教學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闭b讀法是對古代閱讀教學方法的繼承,這是前人的讀書經驗,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強誦讀教學的好處在于,誦讀把無聲文字變為有聲語言,把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于聲音之中,能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熟悉和記憶,增強文言語感,通過誦讀還能使學生在跌宕起伏、輕重有致的感情變化中得到美的陶冶,引起共鳴,使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誦讀還能改變傳統教學枯燥沉悶的氛圍,只要學生始終在誦讀中涵詠,就自然會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誦讀的基本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準確地傳達文章的內涵和情感。誦讀可以反復進行,通過初讀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基本內容。再經過多次的重復誦讀逐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初步鑒賞文章的藝術特色。誦讀時可以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如在音樂背景下的誦讀,也可播放錄音,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有選擇地去仿讀。
當然教師不能只一味地強調誦讀,必要的文言知識的教學是誦讀教學的一個必要前提和準備,因為文言文是古漢語,語言障礙是先天的,忽略了文字語法教學的文言課堂,注定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沒有必要的字詞句疏通,就讓學生用磕磕絆絆、干干巴巴的有聲語言朗讀
《阿房宮賦》《滕王閣序》之類的古文,其朗讀效果是可想而知。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文言都適合朗讀,一些篇幅較長的傳記就不太適合誦讀,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是多種方法并用,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必要的文言文作業
目前教師布置的文言文的作業基本上緊扣高考,是仿高考題型,應試性強,大多采用“每課一練”的形式,作業內容包括詞語解釋、句子翻譯、文段背誦,對課文主旨的理解等,課外文段選的基本上是人物傳記,這些練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識,但是除了必要的字詞解釋、翻譯練習之外,教師要嘗試布置積累型的作業,讓學生整理、積累常見實詞,通假字,詞類活用、虛詞、古漢語特殊句式、必要的古文化常識等方面的知識。知識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讓學生有計劃的積累漢語語言知識,不僅可以使之形成系統,還能轉化為能力,讓課文例子真正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此外,要把文言文與寫作結合起來,文言文以簡約凝練的語言、精巧的結構、深刻的思想、變幻多端的表現技巧是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借鑒的方法,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名句和典故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例如,《游褒禪山記》中要求背誦的這部分,就可以挖掘多種思想,用來論證多個話題。教師還可以適當布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寫一些探究類小論文,如讓學生探究“中國的酒文化”,或讓學生走進名人,探索名人的人生觀與哲學觀等。
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是多讀多練,然而當下學生課業重,圖“多”已不可能,那么除了教材外,還需要多少的文言文閱讀量才能讓學生具備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換言之,學生要具備多少的文言文實詞、虛詞、句式、文學常識等,才能形成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些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有待今后教學中進一步深入研究,切實避免古文訓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參考文獻:
[1]郭瑞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