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手術護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determinetheriskfactorsofpressuresoreduringlivertransplantationandworkouttheeffectiveprecaution.MethodsPressuresoremayhappenduringtheoperationofLivertransplantation.Therefore,wepreformedaretrospectiveinvestigationtostudy65patients,whohadundergonelivertransplantationfromJanuaryof2001toMarchof2003.Weanalyzedthemajorcausesandotherrelatedinformation.Anewpremanagementwasthencarriedoutin57patientsfromAprilof2003toJuneof2004.Inthisnewpremanagement,thenursescushionedboththepatients′kneejointsandlegstohangthefeetintheair.ResultsFromthehistoricalstudy,adramaticallyhigherincidenceofblisterhappenedinthosepatientswithlongeroperationtime.Localpressurewasoneofthemajorreasonsforpressuresore.Thiskindofcomplicationwassignificantlydecreasedwhileeliminatingthelocalpressure.ConclusionTheincidenceofoperativepressuresoreishardtobeavoided.However,wecanminimizethisincidenceratethroughtakingactiveandeffectiveprecaution.
【Keywords】livertransplant;pressuresore;preventivenursing
我院從2001年1月開始開展肝移植手術,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肝移植術患者在術后1天足跟壓瘡發生率較高。目前國內缺乏相關的研究報道。筆者回顧性分析了肝移植患者足跟壓瘡發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對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采用預防性護理措施,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1年1月~2004年6月于我院行肝移植手術患者122例,男98例,女24例;年齡13~68歲,平均44.5歲。肝豆狀核病變4例,肝硬化73例,肝癌42例,多囊肝多囊腎3例。肝移植118例,肝、腎聯合移植4例。其中2001年1月~2003年3月的肝移植患者65例,為歷史對照組;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肝移植患者57例,對其在移植手術過程中進行預防護理,為預防護理組。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肝移植患者足跟壓瘡的發生情況,將發生足跟壓瘡與未發生足跟壓瘡的患者進行比較,探討壓瘡發生的原因。針對原因,對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進行預防性處理,觀察其壓瘡的發生率。
1.2.2壓瘡的護理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患者采用一般常規的保護措施,用棉墊、消毒巾包裹雙腳以保暖,未給予針對性的壓瘡預防護理。2003年4月~2004年6月57例患者在雙側膝關節處墊一小軟枕,在小腿腓腸肌處以軟枕墊高10cm左右,使雙足跟完全懸空,同樣以棉墊、消毒巾包裹雙腳保暖。兩組患者在術前雙足跟局部血供良好,皮膚均無異常。術中都采用平臥位。術中輸液量由麻醉科醫生根據病種以及患者的情況選擇決定,液體在22℃~24℃室溫中放置后輸入。
1.3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1.01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統計方法采用One-WayANOVA。
2結果
2.1歷史對照組壓瘡發生的情況和原因分析在歷史對照組中,足跟發生水皰14例,發生率21.5%。以是否發生水皰分成兩組進行One-WayANOVA統計學分析,發現無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齡及性別兩組之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手術時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發生水皰的患者手術時間明顯長于未發生水皰的患者,結合臨床,認為手術時間長是患者發生壓瘡的原因,見表1。.2預防護理組與歷史對照組壓瘡發生率比較兩組之間的各項指標:手術時間、無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齡及性別,采用One-WayANOVA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水皰的發生率兩組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進行預防護理后壓瘡的發生率顯著降低,見表2。
表1歷史對照組中發生水皰患者與未發生水皰患者情況比較(x±s)
表2兩組各項指標及壓瘡發生情況比較(x±s)
3討論
3.1肝移植術中壓瘡發生的原因目前公認引起壓瘡發生主要有4種因素,即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濕,并與持續的時間有關[1]。根據表1顯示,歷史對照組中引起患者肝移植手術后1天足跟發生水皰的主要原因為肝移植手術時足跟長時間受壓。據報道:全身營養障礙、負氮平衡、皮膚干燥、彈性差者易發生壓瘡;輸入大量液體導致體溫下降,增加了受壓部位形成壓瘡的機會[2]。這些情況在肝移植手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但在本組數據中并未顯示出來,也許與樣本量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3.2使用預防措施可明顯降低肝移植手術中壓瘡的發生率預防壓瘡的工作應為評估—預防—治療,積極評估患者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預防是避免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肝移植手術時要特別注意患者的放置,加強對患者身體受壓部位的保護,特別是對容易被忽視的足跟部位的保護。根據表2顯示,預防護理組采用完全懸空足跟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也可嘗試用進口的充墊材料來保護足跟。采用帶集液袋的手術薄膜巾,以保持床單的干燥。在手術過程中我們還要特別注意患者的保暖,輸入體內的液體最好能加溫,患者全身可以用電熱毯或暖風機保暖。
3.3護理觀察接受肝移植者大部分是肝硬化患者,往往病情較重,全身情況較差,甚至有大量腹水。因此,術前對患者的全身情況,特別是皮膚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發現有高危因素或有壓瘡先兆要實行重點預防。手術結束后要檢查患者全身皮膚,尤其是身體受壓部位的皮膚。如有問題,要和監護室護士交班,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患者回到監護室,監護室的護士同樣要檢查患者的全身皮膚情況。一旦受壓部位有紅腫,術后馬上解除受壓,一般30~40min褪色,不會形成壓瘡[3]。
4結論
近年來肝移植手術在我國迅速而普遍地開展,肝移植手術患者由于病情重、全身情況差,手術時間長,手術中發生壓瘡是較難避免的,但是壓瘡仍是可以預防的。本研究與文獻報道都證明[4],只要及早發現壓瘡的危險因素,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可以將壓瘡的發生率降到最低,甚至降為零。
【參考文獻】
1張水蘭.壓瘡的護理進展.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1):60-61.
2陳玫.褥瘡護理的綜述.護理學雜志,1999,14(6):375-376.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個專門科室抽取護理人員30名,4個科室分別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膚外科。所有參與研究的護士均為女性,年齡為20~45歲,平均年齡(26±3.4)歲,學歷方面專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護師5人,初級護師15人,初級護士10人。工齡為1~20年,平均為(7±1.4)年。參與調研的4組護理人員在生理及學歷,經驗等一般情況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培訓目標
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手術操作的熟練程度,是護理人員對操作更加規范,熟練及有良好的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加護理人員互相配合度。
1.2.2培訓方法
4組每組分配2至3個專科護士來進行指導教學,對每個護士進行詳細了解,對其所負責位置及工作情況進行調查后進行專業輔導,強化每個護理人員的對設備對儀器對器械的認知,熟練其應用與保養,并加強互相之間手術的配合,手術時進行指導,并進行專業知識講解,使護理人員對手術的輔助更加專科專業化。
1.2.3專業課的教學
①該專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學的講解,及病例狀況下的改變。②專科的手術所需器械使用擺放及保養。③手術時護理人員之間的配合講解。④對突發事件的急救與應對,常用急救藥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藥說明以及無搶救藥物時的代替手法說明。
1.2.4培訓后考核
在一年的培訓過程中由護士長與專科培訓護士組長分多次對該階段的培訓進行測試,如器械維護使用,應對措施方法,操作規范熟練度。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并經審核后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s)代表。采用χ2檢驗比較計數資料,檢驗指標為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年資護理人員手術室操作考核
經過培訓調研后3年以內,3~5年,超過5年的護理人員手術操作考核評分分別為(89.1±3.9)、(93.2±3.7)、(96.3±3.1),均好于培訓前(82.4±4.2)、(87.9±3.2)、(91.1±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人員器械掌握程度、保養及應急能力考核
經過培訓調研所有年齡段護理人員經過專科培訓后其手術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養知識(95.9±3.1)分,比培訓前(87.1±4.3)均有較大進步,前后比較差異較大,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在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11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最大的患者為77歲,年齡最小的患者為18歲,平均年齡為45.8歲。手術時間最長的患者為3.9h,最短的30min。這些手術包括婦科手術、神經外科手術、普外手術、骨科手術、泌尿科手術。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疾病種類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而且兩組患者對本次的研究知情,并簽有同意書。
1.2方法:
在兩組患者手術之后,根據患者不同的疾病種類進行相應的常規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再給予細節護理。例如,在術前,護理人員要細致地給患者講解手術過程、參與醫生護士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讓患者提前有所了解,從而幫助患者解除心里對手術的恐懼。在進入手術室之后,患者不免看見一塵不染的手術室會有畏懼心理,這時護理人員要陪同患者,并且要友善地和其打招呼,介紹自己,并向患者了解一些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手術之后,護理人員必需嚴密對患者進行觀察,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有問題及時報告醫生。并且詢問患者手術之后的感覺。解決患者提出的問題。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安靜的休息環境。
1.3統計學分析:
以上的所有數據資料都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分析患者的數據記錄可以發現,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評分較觀察組低,而且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患者的滿意度方面,對照組患者較觀察組患者滿意度低,而且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1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服務,主要方法如下:①術前護理:于手術前1d對患者進行訪視,首先進行自我介紹,并向患者講解術前注意事項和手術目的、手術時間、所采取的麻醉方式以及配合要點。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注意觀察其心理狀況,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制定護理計劃:護理人員應根據訪視所獲得的信息和手術類型確定有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以此制定出富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和計劃。②術中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手術室的溫、濕度進行合理調控,患者進入手術室時應熱情接待,通過積極的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以獲得患者的信任,提高術中舒適度。在工作中言語要柔和,舉止要得體,真誠關愛患者,為其提供心理支持,重視穩定患者的情緒,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在手術操作之前,應先向患者進行必要的說明,消除其疑慮,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在不影響手術效果的情況下使患者保持相對舒適的,手術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維護其自尊。討論病情時應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在術中要與麻醉師密切配合,做好相關監測工作并及時反饋相應數據,如有異常及時向醫生報告。③術后護理:術后及時將殘留于皮膚的消毒液和血跡擦凈,以免患者出現心理波動。回病房后認真做好交接和管理保護工作,術后1~3d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有無嚴重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為患者提供保健指導。
1.2滿意度評價醫院自制問卷調查表,以100分為滿分,于患者出院時進行問卷調查,標準如下: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
1.3統計學處理方法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百分比表示,采用t或x2對相應數據比較進行檢驗,當P<0.05時表示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見表1。
2.2兩組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焦慮的情況見表2。
3討論
手術室為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必須要對環境和護理工作質量提出較高要求。手術室護理是從手術環境及患者的病情出發,制定出合理的護理方案并付諸實施的過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質量意識也隨之增強,希望醫院能夠提供較好的醫療護理服務,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心理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實施優質護理服務,不僅要注重術中護理,同時也要提高術前、術后護理質量。
【關鍵詞】膝關節鏡;手術;護理
隨著創傷外科技術的快速發展,關節鏡手術因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小、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等特點,受到許多患者和醫生的青睞。膝關節的退行性變和關節滑膜、軟骨、半月板、韌帶的損傷,用關節鏡可以迅速有效地緩解疼痛,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但術前、術后的護理工作和康復練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并直接影響手術的效果。我科自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共實施膝關節鏡手術130例(41個膝關節),均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1臨床資料
130例中,男88例,女42例;年齡15~68歲,平均37.2歲;膝關節半月板損傷45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十字韌帶損傷25例,膝關節感染30例。130例進行膝關節鏡手術治療,術前平均住院2.5天,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
2護理
2.1術前準備
2.1.1對患者健康狀況的評估了解患者受傷經過及損傷情況,了解其痛苦或其他不適應程度,協助患者選擇舒適的臥位;了解患者是否是過敏體質;是否患有血液系統疾患,特別是凝血機制障礙;是否有精神系統疾病;是否存在重要臟器的嚴重器質性病變;是否存在糖尿病等都應考慮到。
2.1.2心理護理向患者解釋手術的目的,術后有一段時間不能行走,以后需通過功能鍛煉后恢復,并介紹做這些練習的重要性,講解術后做這些練習僅有輕度疼痛甚至無痛,清除緊張情緒,增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
2.1.3按硬膜外麻醉術前常規護理(1)術前一天做血型測定、備血,完成常規藥物的皮膚過敏實驗,進行備皮、清洗,避免皮膚劃傷;(2)手術前晚10時后禁食,12h禁水;(3)手術晨按醫囑給術前用藥。
2.2術后護理
2.2.1腰麻后常規護理(1)術后6h平臥位,頭偏向一側;(2)定期觀察并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3)抬高患肢一般用枕頭或軟墊,使患肢抬高約20cm,以利靜脈回流,保持膝關節接近伸直位,減輕腫脹;(4)注意觀察切口出血情況,一般切口采用加壓包扎或冰袋冷敷24h,以利于減輕傷口出血和腫脹。切口有引流管的,一般在24h~48h內拔管。如果切口滲血較多,應及時更換敷料,并報告醫生,同時要觀察足趾的末梢循環、溫度、皮膚、顏色及感覺運動等,以防止由于包扎過緊而引起血液循環障礙。
2.2.2功能鍛煉(1)術后第一天可開始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為抬腿運動做好準備;(2)術后第二天開始做抬腿運動,抬高患肢15~20°,每天3次,每次5~10min;(3)3天后進行膝關節屈伸運動,遵醫囑使用CPM機來恢復關節功能,每天2~3次,每次1h,鍛煉前應向患者解釋術后進行CPM鍛煉的目的和意義,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支持循序漸進為原則,每日增加5~10°,并且從被動到主動,術后1周下地,但禁止做劇烈運動,如頻繁上、下樓跑步,負重等,以免影響關節的恢復功能。
3康復指導
(1)膝關節保暖,夜間抬高,以利于血液循環;(2)按照要求進行下肢訓練,直至關節疼痛消失,下肢行走為正常為止;(3)定期隨訪。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112例手術患者,以60例給予整體護理聯合規范化管理的護理方案的患者作觀察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15~64歲,平均年齡(38.41±19.26)歲;以52例給予常規護理方案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17~63歲,平均年齡(39.52±19.6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及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觀察組:
給予整體護理聯合規范化管理的護理方案。①建立規范章程。主要包括績效考核、病人核對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和輸血查對制度等。對于考核優良的護理工作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而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則應對其進行再培訓。手術病人的核對制度是指術前詳細了解清楚病人的姓名、房號、床號、手術名稱等。術中應遵循無菌操作原則,一次性的醫療器械在使用前應嚴格檢查核對,使用之后應先毀形,再消毒。手術過程中給患者輸血應執行“十對”制度,并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②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護理工作人員一方面應繼續加強學習,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③還應加強模擬操作,提高護理技能,從理論和實踐上充實自己。④提高護理人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由于手術室護理的工作量大、病人較多且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白班/夜班交替,因此要求護理工作人員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⑤應以病人為中心,根據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狀況,提供最人性化的護理。如在術前訪視時,可同時了解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多關心患者,以利于后期交流;在術中護理時,應嚴格遵循操作流程,圓滿完成手術護理;術后隨訪時,應耐心提醒患者須注意的事項,以提高其生活質量,并了解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2.2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方案。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前、術后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室術前空氣菌落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觀察組術后空氣菌落數僅為(70.25±28.10)cfu/m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0.40±80.50)cfu/m3,而此過程中,觀察組護理后手術成功率為100.00%,對照組為92.31%,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術后發生感染的例數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
2.2兩組患者術前護理前后SAS評分比較:
兩組術前護理前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前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顯著下降,僅為(35.60±4.80)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75±5.1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出院后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
出院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1.67%,較對照組的69.23%有明顯的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關鍵詞】護理管理術后疼痛
術后疼痛是一種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1],是困擾外科手術病人的一個突出問題。據統計,75%手術病人有比較明顯的術后疼痛。以往對術后疼痛的處理未能引起護理工作者的足夠重視,病人也往往將術后切口疼痛視為術后一種不可避免的經歷。
1術后疼痛的影響
1.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術后疼痛使交感神經興奮,血中兒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皮質醇增加,并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使得全身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導致術后病人血壓升高、心動過速和心律失常。
1.2對呼吸系統影響疼痛使骨骼肌張力增加,肺順應性降低,通氣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引起肺不張等并發癥。
1.3對胃腸、泌尿系統的影響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可反射性抑制胃腸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張力,病人術后出現腹脹、惡心、尿潴留等。
1.4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疼痛可引起多種激素的釋放,產生相應的病理生理改變。腎上腺素,皮質醇病變,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質、脂質代謝增強,使術后病人容易發生負氮平衡,不利于機體康復。醛固酮、皮質醇、抗利尿激素增高使得機體水鈉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某些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1.5對免疫系統功能和凝血機制的影響與疼痛相關的應激反應可使淋巴細胞減少,網狀內皮系統處于抑制狀態,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另外疼痛引起體內內分泌系統改變,也引起免疫機制改變。疼痛應激反應使血小板粘滯增強,功能降低,導致機體處于高凝狀態,易導致血栓形成。
1.6其他影響疼痛使病人感到無助、焦慮、失眠,病人常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可見,術后疼痛會引起機體一系列反應,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影響病人康復,術后有效止痛無疑可減少一系列應激反應,幫助病人盡早康復[2]。
2術后疼痛的護理
2.1疼痛是外科術后病人的常見癥狀,疼痛程度往往較為嚴重。護士24小時服務于病人周圍,對待病人的疼痛情況,應像對待病人的病情變化一樣,要給予及時、準確的觀察、評估和記錄,并且要及時觀察止痛措施的療效,為醫生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護士在認真檢查病人疼痛的同時,常常可以為病人解除疼痛,如發現病人因不對而疼痛或因引流管不通暢而疼痛,或因敷料包扎過緊而疼痛等,可以給予相應的處理,解除其疼痛。護士可以選用自己權限范圍內的方法為病人緩解疼痛,如心理和肌肉的放松方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等。護士負責向病人和家屬宣教疼痛控制的一般知識和“痛尺”或其他評估工具的應用。護士要告訴病人及其家屬應及時報告新疼痛或未緩解的疼痛,以保證醫務人員迅速給予評估和有效的治療。
2.2責任護士還負責疼痛病人的臨床護理,準備病人治療所需的器材和藥品,某些注射、針灸、理療等治療的實施,某些特殊治療,如神經阻滯等的配合。負責病人24小時疼痛的觀察、評估與記錄,療效評估與記錄,告訴病人止痛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進行病人及其家屬疼痛知識、疼痛自我評估與疼痛自我護理的宣教等。
3術后疼痛健康宣教
3.1術前評估病人及家屬對疼痛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預期疼痛處理應達到的目標。向病人講述疼痛對機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強調大部分術后疼痛可以緩解,并且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病人有權享受術后無痛經歷。向病人說明何時表達疼痛反應及如何表達,疼痛反應包括疼痛強度、性質、持續時間和部位,并說明這些主訴將成為疼痛治療的依據,護士將根據主訴所反映的疼痛特點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
3.2向病人介紹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劑治療的同時輔助使用其他方法緩解疼痛,如使用放松、分散注意力、想像、冷敷和熱療等方法。向接受PCA治療的病人講述給藥的方式和時機,病人應在感覺疼痛開始時自行給藥,注入下一劑量藥,以達到良好的止痛效果。超級秘書網
3.3勸告病人及時向護理人員訴說心中的疑慮和擔憂,避免過分擔心疾病的康復而引起高度焦慮從而降低耐受性,加重疼痛。
4結論
疼痛的主觀性和多因素性決定了在疼痛管理中必須有病人自身的參與,因此應教育護士加強術后疼痛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疼痛相關知識,彌補醫務人員與病人對疼痛理解的不一致,使病人主動參與并配合治療和護理。對疼痛的健康宣教應貫穿于整個圍手術期。
參考文獻
關鍵詞:護理干預健康教育介入
介入診療以其微創、結果直觀、療效好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介入診療患者的護理工作亦愈來愈受到關注。通過護理干預使進行介入診療的患者能夠正確認識介入診療過程,有重點、有目的的去認識介入診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解除各種心理問題,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
一、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隨機調查近期心內科經股動脈介入診療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齡39~80歲,平均59.5歲。外周介入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患者30例(均從健側股動脈穿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42~78歲,平均60歲。
1.2方法
通過臨床觀察及訪談式調查著重從患者對手術過程的了解情況,術中的焦慮、緊張情況以及對穿刺部位有無疑問幾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二、結果
通過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解決了患者的心理問題,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
三、討論
3.1焦慮是一種防御反應,是個體在預感到某種“危險”或“威脅”即將發生時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是疾病愈后的一大障礙。患者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識,對手術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不可預見的事件同樣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因此通過護理干預手段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本文中做冠心病介入患者通過健康教育或護理干預幾乎都能正確認識手術過程,對手術過程認知較清楚,術中焦慮、緊張情緒的程度明顯較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減輕。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雖然對手術過程有一定的認識,但由于對某些細節不認知導致焦慮、緊張情緒加重。術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對疾病的認識,患者的想法、顧慮及特殊需求,及時解答疑問,對患者的不良認知或對疾病的不良應對方式予以告知、糾正、指導、安慰,鼓勵患者積極應對手術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保持穩定的情緒,增強適應能力。通過對兩組患者對介入手術的心理問題的探討,說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護理干預必不可少,而有針對性進行健康教育或護理干預是解決患者特殊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
3.2對介入診療的患者,主要的心理問題還在于對穿刺部位的認知問題上。本文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患者(主要是外周介入病人)對這一細節不認知。有調查表明,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信息來自護士的只有26%,一半以上的患者認為目前宣教的內容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說明我們在給患者健康信息時要進行篩選,要有重點、有目的的進行健康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全面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向患者提供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須的知識、技術與服務,使患者在面臨促進健康和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問題時,有能力做出行為抉擇,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由于心內科病人通過股動脈穿刺做心臟介入診療沒有健側、患側之分,所以大多數病人不會對穿刺部位產生疑問,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病人就有所不同,并且有的病人反應較為強烈,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做介入手術的病人急需要了解有關手術的準備、過程及術后情況,以利于機體的健康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在做工作時盡量要仔細,掌握病人需要哪方面的內容,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的病種,因人而異、有的放矢。對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有必要特別說明穿刺部位的特殊性,以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延長手術時間。
總之,伴隨介入診療過程而發生的患者的心理問題是護理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問題,護理人員必須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患者達到心理—生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蔡秀華,陳賢娣.護理干預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4.23.(4):24—25.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8例手術室患者為研究對象,男37例,女31例,年齡14~71歲,平均(38.2±6.3)歲,病程5d~11年,平均病程(2.3±1.0)年。其中包括擇期手術、急診手術。分階段法將其分為兩組,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34例患者行常規護理管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4例患者行風險管理法,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常規管理下行風險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手術前風險管理
手術室護士接待患者時,須仔細核對患者的科室、名字與住院床號、年齡、手術所用藥物、手術方法等,確保手術患者與手術通知單一致后再進行手術治療。對患者皮膚、病情、整體情況作準確評估,并詢問患者病史、藥物過敏史等,了解患者生命體征、肢體功能等情況。在患者將所有問題問答完整后再開始進行護理操作;若患者意識不清楚,則由家屬完成問答。
1.2.2手術時風險管理
護士在手術前檢查手術所需器械與藥物是否準備完善,并檢查藥物的規格、質量。在手術中須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壓瘡的預防護理。暴露手術野、采取措施避免墜件發生。術前核對患者資料,包括驗血報告、麻醉方式等。手術后嚴格核對藥物與器械的數量,再進行切口縫合。手術用藥嚴格核對藥物名稱;用藥前核對藥物質量與濃度,以及用藥時間。使用抗生素時,須采取藥敏試驗后再選擇適合藥物。輸血時,確保配血單、血袋是否符合,確定血型、血袋號碼與血液量,再次核對后方可進行輸血。輸血過程中,必須嚴密觀察患者的輸血反應。在手術時密切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在檢查患者具體情況后,向醫生報告。
1.2.3手術后風險管理
手術完成后,將切片標本置于標本袋中,并填寫好患者的基本信息,再將標本送檢。若為一般護理標本,須在手術后作處理,固定于甲醛溶液10%固定液中,在核對檢查后申請清單,隨后放置于待檢處,確定無問題后再送檢。護士長落實監督制度,將手術室護理管理的規章制度和流程作進一步完善。讓手術室護理人員對手術中所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了解,并將實際情況告知患者,將手術風險公開化、透明化。提高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組織定期學習相關法律。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護理后糾紛、投訴發生率進行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患者滿意率為91.18%,對照組為6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投訴、糾紛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