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踐育人工作經驗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卓越計劃;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實施的一項高等教育重大戰略舉措,其主要目標是培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滿足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需求、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啟動卓越計劃以來,各高校的相關試點專業面向行業需求培養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推動這項重大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多難題,如教學環節設置不符合企業要求、實踐基地建立非常艱難、學生實習質量難以監控等等,使很多學校的卓越計劃難以順利開展,有的流于形式,沒有真正達到卓越計劃實施的目的。美英作為世界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是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典范,在國外已經成功推廣了一百多年。本文通過我校卓越計劃實施過程的經驗總結,借鑒美英的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環節設置及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等,整合現有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探索創新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的途徑,使我校機械工程類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省內以至全國具有示范和輻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計劃的實施過程
我校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機械電子工程兩個專業為教育部卓越計劃試點專業,本著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力爭通過卓越計劃,為機械行業培養優秀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學院還成立了卓越計劃實施領導小組,自2013年開始,遴選了兩屆卓越工程師班,于2014、2015、2016年組織學生到卓越計劃實習基地進行實踐(見表1),從實習的情況反饋看,仍存在許多難題。
(一)教學計劃與實踐環節的矛盾
從本次實習反饋的情況來看,教學計劃與實踐環節不協調問題非常突出,企業要求接受學生實習的時間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證培養的連續性和全面性。特別是一些工程研發的企業,要求學生從某個具體項目的論證、方案O計、結構設計到現場裝調都全程跟蹤,在現有的教學計劃下顯然是無法滿足的。學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畢業設計期間進行實習,對企業制定學生培養計劃和學生的實習效果有嚴重影響。
(二)實習基地建立難
我院實習基地建設主要依托吉林省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汽車裝備支柱產業,基地的選擇主要考慮的是具有較好軟硬件條件的汽車配套企業和軍工單位。采取的途徑主要是長期校企產學研合作單位、與本校教師具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單位以及校友開辦的企業。近三年,我院開辟了二十多個企業作為學生實習基地,主要用于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卓越計劃實踐。但由于卓越計劃對企業要求較高,需要企業配備專門的兼職教師,并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和安全;同時卓越計劃只能給企業增加麻煩,不能給企業帶來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業參與卓越計劃的積極性不高。大部分企業參與的主要目的是想通過卓越計劃為企業留下有用人才,這給我們開辟實習基地帶來很大難度,也不利于可持續性開展卓越計劃。
(三)過程管理難
學生實習基地包括省內外相關企業,比較分散,質量監控有很大難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實習前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企業介紹,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個人興趣進行陳述,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實習單位。學院卓越計劃管理人員只能通過電話與企業溝通或定期走訪、與實習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實習情況。從反饋的情況看,部分學生由于沒有學完專業課,加上工作單位沒有確定,很難對實習企業及實習的項目產生興趣,導致實習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難以進行下去。
三、我國“卓越計劃”的實施思路
通過我校這三年卓越計劃的實施,在不斷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交替過程中,結合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形勢,開展卓越計劃應重點考慮如下幾個重要方面:
(一)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卓越計劃的核心是以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重點,因此,必須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各高校和企業必須建立聯合培養機制,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和規劃教學內容。另外,可以根據各高校的特點,采取行業式的“訂單式”培養模式,根據企業現在和未來的需求,強化或增設某些特殊課程或特殊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能快速適應企業環境奠定基礎。
產學研結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質要求,高校要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與企業的對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途徑,從學校的內部培養走向開放的校企合作培養。根據培養方案要求,采取3+1培養模式。在實踐環節上,強調要到企業實踐一年。一方面,學習先進的企業技術和企業文化,提高學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部分專業課程由企業教師到校兼職授課或在企業授課,相關實踐環節如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實踐環節、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設計實踐環節、先進制造技術課程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在企業進行。對卓越班的學生采取單獨授課的方式,壓縮上課時間,實現彈性學習管理,為實習提供足夠的時間。
筆者曾作為訪問學者到英國樸茨茅斯大學進修一年。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從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為英國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筆者親自體驗了這所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大學的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感觸最深的是其企業參與學校教學環節的力度之大:學校經常會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專業競賽和創新創業活動,這些實踐環節都有企業人員參與評審,并給予一定資助。學校還設立了專門機構和專門的管理人員,為學生實習、創業和兼職工作提供咨詢和幫助。
(二)構建工程化師資隊伍
擁有一支工程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卓越計劃實施的關鍵。構建工程化師資隊伍的途徑也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學校要選送教師到企業鍛煉,積累工程經驗。同時,可以從企業聘請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程教學任務或擔任聯合導師,承擔培養學生、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學校可以改革教師職務聘任、考核和培訓制度,對工程類學科專業教師的職務聘任與考核從側重評價理論研究和為主,轉向以評價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等方面為主。
為加快建設工程化師資隊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進人才時優先選拔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人員;
2.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的優勢,選派教師到企業工作,或鼓勵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進入企業的博士后工作站,強化教師的工程經驗;
3.選派教師作為企業科技特派員深入企業,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增強教師的企業工作經驗。
(三)過程管理的規范化
對開展卓越計劃的學院,應成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實施領導小組;由院長擔任組長,主管教學的副院長、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擔任副組長,成員為各系系主任及專業帶頭人和卓越計劃實驗區負責人,由具有豐富企業經歷和教學管理經驗的專業教師擔任班主任。校內學習和專業實踐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企業專業實踐由教師帶隊組織管理。生產實習分組進行,結合學生實習情況成立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選派組長一名,全面協調該小組相關的實習事務,并及時向指導老師匯報整體動態。畢業設計結合就業工作進行,實行由學校和企業指定的雙導師管理。從卓越工程師班的學生選拔到畢業設計結束全過程,由學院學術委員會和督導組組織專家評估,隨時反饋信息,進行動態調控。
為了保證卓越計劃的順利有效實施,學院應與實習企業共同確定學生的實習方案,并與企業達成人才培養質量保證的共識。學校為學生配備校內指導教師,企業為學生配備企業指導教師,雙方指導教師共同確定學生的企業實習內容,制訂學生企業實習計劃。為了保證學生的實習質量,學校必須為實習學生制訂卓越計劃實踐項目相關表格,包括:《個人工作實踐(實習)計劃》《個人工作實踐登記表》《個人工作實踐總結報告》等,以此作為學生企業實習環節的成績評定依據。在過程管理中,要求各實習單位配合如填寫學生的個人實習情況,以便學院給予客觀評價,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質量監控和動態調整。
(四)培養方式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多采用以灌輸式和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開展卓越計劃的專業應率先改革培養方式和教學方法,強調教師推進基于工程問題的研究性教學,學生要主動開展基于工程問題的研究性學習,以適應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學方式多樣化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美國大學的教學方式主要以課堂講座和小組討論為主;英國高校主要有討論課、演講課、集中授課、輔導課、小論文等。學生經常以小組的方式完成作業。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寬廣的理論,有較強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也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這也是我們國內學生最欠缺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特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學特別值得我國高校學習的是他們豐富的交流活動,他們每周都會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包括前沿講座和經驗交流等。另外還會設置一些基本技能講座,內容涵蓋了數學方法、計算機應用能力、知識檢索等。我國卓越計劃就是要著力加強學生的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等多種研究性學習能力,加強學生創新能力訓練。
(五)實習基地的規范化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技術創新也越來越快。企業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裝備,掌握著最前沿的生產工藝。我國的“卓越計劃”必須通過高校依托企業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來實現校企聯合培養,使企業由用人單位變成聯合培養單位。只有形成穩定的卓越工程師實習基地,才能將培養方案真正落實。很多企業家還沒有認識到:培養人才是全社會的責任,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為企業發展提前儲備了人才。國家應制定政策,鼓勵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卓越計劃的實施,發揮企業具備真實工程環境和先進工程實踐條件的優勢,為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造必要的條件。建立規范化實習基地的途徑主要有如下幾種: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合作企業的作用,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師、學生的社會資源,多渠道開發高水平的實習基地;
3.由政府部門介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卓越計劃人才培養,建立高校和行業企業間的制度化聯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業三位一體的卓越計劃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