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武術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在現階段日趨緊張的國際競爭中,民族文化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中國熱”的浪潮下,中國文化發展到了全世界,中國的武術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因此,加深在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教育,對于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中的影響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武術文化 教育 影響力
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國人民幾千年積攢下來的寶貴財富。因此,弘揚武術教育、加強武術文化的傳承,對于現階段日益發展的民族文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一、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一)對道德本身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的武術文化匯中,“武德”是武術文化的核心。“武德”就是指社會的公正原則,如正義、公正、尊師、助人為樂等。加大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的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對人的教育意義是巨大的。它在培養著一個人的道德品行的同時,又提升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加大對武術教育中的武術文化的傳承,是我國現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大工作重點。
以大多數武道大師而言,他們大多數都提倡平心、平和。我國傳統的水墨畫往往是一個人心境的體現,2009年4月11日,武道大師魏來在南京舉辦了美術畫展,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副會長言恭達親自為畫展題詞。當畫展上記者詢問魏來為什么能在書法繪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時,魏來解釋道:武術提升了他的心性,所以他能平心靜氣的將愛好放在書法美術上。由此可見武術文化能磨練人的心性,提升人的品質。
(二)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重要途徑
在現階段的國際競爭中,文化競爭成為現代競爭的主要方式。在20世紀末期,外國文化對我國的沖擊持續加大,這種文化沖擊已經影響到了中國的各個領域,“韓流”、“歐美流”成為了很多青少年的關注焦點,而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
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會有效的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現代,每個青少年都有一份對武術的激情,武術教育在青少年中的推廣所受的阻力較小,同時武術文化又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所以說,武術教育中更要加大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力度。
二、加強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的措施
(一)要明確武術教育與武術文化的區別
想要加強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首先要明確武術教育與武術文化的區別。一些武術的教育中把武術教育與武術文化混為一談,殊不知武術教育只是單純的教育,單純的講解武術的招式;而武術文化更接近于一種思想,對人的行為動作、思想方式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說,武術教育不等同于武術文化的傳承。
在很多武術教育中,往往會忽視了對武術文化方面的傳承,這是現階段我國武術教育中的常見現象,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武術的學習中,只是單純的學習招式,而往往忽視了武術的瑰寶――對人性的培養,這是我國武術教育中的一大缺失。由此可見,區分武術教育和武術文化的工作勢在必行。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載體,而學生又是武術文化傳承的主體,因此,一定要發揮學校在武術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首先,要營造校園的武術文化氛圍、提高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程度。氛圍是學習的前提,所以說,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相應的校園氛圍的支撐。學校可以適當的開展業余武術活動,在節假日期間組織學生參觀武術學校,通過解說員的講解,進一步加深武術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也可以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畫報等校園宣傳措施,在學生中普及武術文化知識。另外,學校也可以鼓勵創辦校園的武術團體,進行簡單的武術文化的交流。
(三)要明確武術文化的位置
武術在很多國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為格斗而產生的技巧,這是很多國人對武術的誤區。首先,我們不能忽視武術創建的初衷之一:防身,武術的創建之初也存在著軍事的目的。但與此同時,武術對于修身養性、強健身體的積極作用,也對醫學、倫理等方面的廣泛涉獵,所以說,武術文化是諸多文化的集合。
現階段的教學中,也要明確武術文化的地位,通過對武術文化深度剖析,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美的將武術文化與現代教學融合在一起,也要明確武術文化在現代教學中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
(四)注重對武師的武術文化培養
武師作為武術教育的實際接觸者,對武師的武術文化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武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武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展現出良好的武術文化的素養,對于他的學生而言,會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因此,武師的培養,對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
三、結束語
在國際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不僅要把國家的綜合實力放在經濟的發展上,也要兼顧民族文化的發展,明確民族文化的發展對武術文化的帶動作用,這對于武術文化的發展,起到引導性的作用。同樣,現階段我國要將武術文化的教育推廣到學校,保證武術文化能在人民中順利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伏靜.高校武術教學對我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1.
[2] 李勇,邢偉.文化的傳承:當代武術教育的核心問題[J].搏擊武術科學.2010.9.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界把“武術”與“武打”,即“散打”混為一談,其結果,不僅是斬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脈,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隨洋人屁股”之路。事情發展至此,真令國人悲哀,亦令民間有識之士扼腕嘆息。
其實,“武術”并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們的哲學和思想不同,并由此而引發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術”的哲學思想是以“柔弱勝剛強”的哲學理論為支撐的。這個哲學理論的本質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轉化為“剛強”,和在“剛強的一方”轉化為“柔弱”的時候,這時“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剛強”戰勝“柔弱”,從而也就實現了“柔弱勝剛強”。其間,“轉化”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就是對“陰陽”、“無極太極”、“有無”、“動靜”、“虛實”,和“正奇”,以及“攻防”、“進退”等等的正確把握。同時,“轉化”是要看準“時機”的。這個時機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時機。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打的“對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則和法則,從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方才有了“智謀”的打法。這正如盤破門訣日:快打慢,巧打快,計打巧。就正是如此。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賴以的思想很簡單、單純,這就是“剛強勝柔弱”。它表現在打法上,就講“打力”、“打猛”、“打勇”。這個“剛強勝柔弱”不啻是一個“公理”、“常識”,它根本就說不上有丁點“哲學理論”。
歷史的看,“武打”相伴人類出現而生,而“武術”則出現于中國先秦,啟于老子,見于老子“道學”及其《道德經》。“武術”是對“武打”的揚棄和批判的結果。從而使武打從蒙昧走向了理智、從低級走向了高級、從野蠻走向了文明。對此,筆者著文《論中國“物理”拳種的源流和意義》等等已經闡明,這里就不多說了。
因此,以“柔弱勝剛強”為基礎的“武術”與以“剛強勝柔弱”為基礎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現如下:
第一、文化品質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它表現為文化上的獨特性、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于:它為老子所獨創,為中國所獨有,從而表現出了中國獨特的武學文化品質。正是這種品質,使得中國武術走出了一條“重力更重藝”的路子。這條路子突現出了“以藝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權服人”的特質。也正是這條路子,克服了中國黃種人“個子小、力量弱、體能差”的先天不足,而能夠自立于世界武學之林,并且實際的起到了“保種”、“保族”的作用。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它表現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為不分國藉、人種、男女、老幼,甚至3歲娃娃的武學共識,從而表現出了大眾化的、普遍性的武學文化品質。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級和高級。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它以“理論”和“理性”為支撐,打的是“謀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現為“高級”。
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它只講“以力大取勝”、“以勇、猛取勝”,不講“法則”和“方法”,更不講“謀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現為“低級”。
第三、文化本質的文明和野蠻。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它旨在“直來橫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樁”和“打機”,旨在打“陰陽及其變化”,旨在打“智慧”,從而表現出了文化本質的“文明”。
關鍵詞:梅山武術;武術文化;現代傳播
1傳統武術文化傳播的意義
精神是一個人存在的重要支撐,更是一個國家、民族生存的重要靈魂。正是由于我們缺乏精神支柱,后我們才受盡恥辱。隨后,我們又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下,團結奮進,取得了的勝利,逐步走向民族復興,獲得我們今天的偉大成就。可見,精神對國家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柱。人類文化發展和演進的兩條脈路,一是從傳統向現代邁進、一條是從民族性向世界性拓展。梅山武術源于梅山人們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在梅山蠻抵抗歷代統治者殘酷的斗爭中糅合了外來技擊特征,發展為自成體系的地方拳種。武術不同于一般的體育項目,它作為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從更深層次來說,它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形式。習練武術本身就是一個傳播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過程。傳統武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完善。因此,對其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淋漓盡致,更是民族精神和歷史發展的真實寫照。
2梅山武術文化的新聞學傳播三要素分析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對文化傳播的三要素主要是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受眾。
2.1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主體
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主體分為:個人、社會團體、政府三種主要的傳播者。梅山武術文化最初的有效傳播主要取決于個人行為。師承傳播是梅山武術文化最基本的傳播特性。徒之間言傳身教,具有相當明晰的師承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交流成為社會整體與武術界的共同需求。與社會組織的交流與傳播是梅山武術在現代社會必須要進行的對外傳播。進入新時代,政府管理部門對梅山武術的正確指導和扶持是梅山武術發展和人們對梅山武術文化傳承的需求。
2.2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內容
梅山武術文化是這一傳播過程中的主體訊息,具備可傳播性,傳播學意義上的訊息指的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梅山武術傳播的訊息內容應包括文化觀念的傳播和武術技藝的傳播。2.3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受眾梅山武術的傳播受眾是一個具有某種特性的群體。他們需要或者是接受梅山武術的宗教文化、養生價值、文化研究等某種價值。針對梅山武術的傳播受眾來說,他們特點是分布廣、人數多,涉及到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種族。他們在梅山武術的傳播過程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有目的地選取。
3梅山武術的現代傳播
3.1梅山武術節對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
為弘揚梅山武術,打造文化強縣,2015年11月26日,在梅山腹地新化縣舉行了首屆梅山武術節,以武會友,以武論道。此次梅山武術節,主要活動有梅山武術交流研討會、武術“六進”、武術段位制推廣成果巡展等。在梅山武術交流探討會上,與會專家們圍繞蚩尤始祖與梅山武術、梅山武術如何進校園、梅山武術與養生、如何將梅山武術打造成國家武術段位制拳種、梅山武術怎樣與旅游相結合進行了專題研討。梅山武術節吸引了省內外200余名專家進行研討。期間舉辦的“拳霸武林”國際拳王爭霸賽更是吸引了中日法泰及國內多名拳壇高手聚集梅山,讓更多人士了解了梅山武術,將梅山武術推向省外、國外。3.2武術賽事對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武術賽事對武術文化的傳播首先是基于人際和賽事本身有型文化的傳播。以每兩年一次的世界傳統武術節為例,可謂是“武術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規模之大,參賽人數之多,其影響不僅在主辦方當地,更是讓廣大武術愛好者對武術文化活動十分關注。輻射范圍之廣,讓武術文化的傳播擴散到了世界各地。它對梅山武術的賽事傳播起到了很好引領作用。梅山武術節上“拳霸武林”國際拳王爭霸賽是此次武術節的重頭戲,更有省級文化傳播公司和省經視的鼎立支持。打造“拳霸武林”,是武術文化推廣理念的一次大拓展,通過引入國際頂尖搏擊手與中國武術高手爭鋒,形成國際搏擊文化與湖南武術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通過全新的形式,讓湖南傳統武術重放異彩。此等賽事應該定期召開,必將為梅山武術走出國門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3梅山武術進校園對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
梅山武術技藝是梅山武術文化的載體。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抓好廣大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從武術文化著手。在梅山當地,首選梅山武術。2016年7月,在新化縣東方南北文武學校進行了題為“文以明禮悟道,武以勵志健身”的中小學武術進校園骨干教師培訓,參訓教師數十名。大家都高度重視此次培訓的意義,爭當一名合格的武術教師、教練。回到學校后扎實推進武術教學傳播工作力爭將梅山武術插上高飛的翅膀讓梅山人將梅山武術帶出梅山,帶向世界各地。
3.4梅山武術與多產業相結合對梅山武術文化的傳播
梅山武術文化與旅游文化結合。新化縣一直倡導以梅山武術為載體,大力開發文化旅游,是為更好地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文化強縣”戰略。武術和旅游既是社會文化活動,也是社會消費活動。旅游業的個性化發展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打造梅山武術文化特色旅游活動是一舉兩得之舉。其結合既加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讓更多懷抱武術夢想的游客體會梅山武術文化的無窮魅力。影視、新聞界的參與同樣是梅山武術文化傳播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當年《少林寺》影片的播放,也許沒有今天少林武術的轟動效果。所以,怎樣利用這些大眾接受或者是身邊的傳播媒介是梅山武術文化傳播中需要深思的重要環節。著名導演張民就曾深入梅山地區帶著攝影組挖掘探尋梅山武術文化。首屆王爺山龍獅武術節、首屆梅山武術節,湖南省拳霸武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對拳霸武林爭霸賽的打造、某媒體的獨家報道、各大新聞網站的大勢報道對梅山武術文化進入公眾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現代傳播中應當重視影視、媒體、數字資源廣、快、深的特點,將梅山武術文化大肆傳揚。
3.5梅山武術成為段位制武術內容對武術文化的傳播
2014年全國武術段位制推廣工作會議在河南開封召開,此次大會標志著武術段位制推廣“十年計劃”正式拉開大幕。此次“十年計劃”在時間點上分成2年試點,5年普及和3年鞏固,推廣的方向主要是學校推廣、社會推廣和國際推廣。梅山武術發展中心主任鐘玉輝即中國武術協會段位制推廣委員,長期致力于梅山武術的發展和推廣工作。在2015年首屆梅山武術節上,即進行了武術段位制推廣成果巡展。此次大會同樣對梅山武術成為全國武術段位制推廣內容進行了研討。武術段位制大推廣帶來了武術發展的春天,力爭將梅山武術打造成段位制武術內容勢必推動梅山武術推向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1]王崗,吳松.“大武術觀”視域下的中國武術發展路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9).
[2]郭志禹,謝建平.試論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2).
在數字媒體時代,網絡的高速發展為人們快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內容、技術體系的紛繁復雜,影響了武術傳播效果通過網絡渠道,人們能夠獲取的武術文化信息量變大,但一般的受眾難以甄別有效信息與無用信息,這給真正想獲得確切武術知識和武術技能的人群帶來了難度。若信息搜尋者沒有很好的處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就容易淹沒在信息的洪流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舉棋不定,這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一定的阻力。武術信息化建設滯后,影響了武術文化的有序傳播隨著網絡技術高速發展,武術信息的主體不僅僅只是官方和權威,還有對武術文化一知半解、甚至有偏見的群體,而這容易造成信息受眾對武術文化的誤讀和誤解。由于影視作品中商業化和演藝化的東西太多,人們簡單地把武術看做單純的競賽技擊,或者虛無縹緲的飛檐走壁,武術的價值功能要么被夸大化,要么被虛無化。武術傳播缺乏有效的互動機制,弱化了武術傳播效果網絡信息的高速度和便捷化的獲取,使得武術文化信息受眾的心理參與度降低,簡單地認為武術就是只是武術信息所呈現的樣子,對武術的情感體驗度和親身參與度下降,容易導致武術文化傳承的知行不一。
2對策與建議
2.1優化武術傳播的內容體系。武術管理部門應重視對武術文化傳播,改變側重技術傳播、忽視文化傳播的現狀,并對武術傳播的內容和體系進行恰當的干預,并積極推進武術的標準化,讓武術的傳承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2.2加強對武術信息傳播的監控。武術管理部門應該對武術網站及網絡信息者進行合理的規范和約束,對網絡上武術信息的傳播進行有效的監控,確保對武術信息進行權威、準確、即時的和報道,與國際化接軌,為武術文化的傳播掃清障礙和樹立標準。
2.3建立有效的互動反饋機制。在武術傳播過程中,傳播對象接受武術學習內容后,通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都會向傳播者做出反應。傳播后的互動反饋影響到信息傳播的最終效果,因此建立有效的互動反饋機制,對武術文化傳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結語
關鍵詞:武術服飾;藝術符號;象征
武術的各大門派、拳種套路,共同組成了中華武術,其中每個門派、每種拳種都有其自身的生活信念、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和現實創造,中國武術服飾的藝術性實際上就是不同套路中身體技術特色的文化符號象征。每一種武術套路的服飾,既是一種符號,又是一個自成一體的符號系統。它的生成、積淀、延續,都與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宗教、歷史、語言、藝術、科學的發展有關。每一種武術套路服飾的生成,都是這個武術套路精神、文化發展的一部史詩。通過對武術服飾作為藝術符號的象征性研究,管窺武術文化的藝術人文內涵,透視人類的藝術審美情趣、不同時期的文化情結,抑或是不同文化所表達的生命情感特征。
1武術服飾是一種藝術符號的象征
1.1服飾與文化符號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懷特認為:“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符號的總和”,[1]而服飾則是人類這種符號能力的最為重要的形態。因此,文化是一個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規律的自成一體的系統,其功能在于使人類適應自然界,以保證人種的生存和延續。但人類的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賴于符號,人類對符號能力的運用才使得人類文化的產生和延續成為可能。語言是一種文化符號,但“語言并不是人類唯一的表達工具,它不能完成全部情感的表達。”[2]所以人們力求在語言之外去尋求其他情感表達的途徑,而服飾正是“有著象征內涵的事物”[3],它滿足了人們的情感表達。因此,非語言的事物,當人們用它來代表另一事物,表示一定概念、思想感情,并通過它來記錄和傳承人類文化時,它就成了文化符號。
1.2武術服飾與藝術符號的形態與表意特征的契合
藝術符號是文化符號系統中的非語言符號中的一類,它作為一個傳達媒介只有在與藝術意象及藝術形式達到最佳結合時才能建構起來。也就是說,藝術符號的生成必須構成雙重契合:與審美意象的契合和與藝術形式的契合,要達到這種雙重契合,服飾的設計必須對這個新生的藝術符號進行文化和審美的挖掘。只有這樣,這個藝術符號,才具有文化與審美的特殊性。武術服飾藝術構成的元素符號:造型、材料、工藝、色彩等,從不同角度傳達出武術套路文化心理。武術套路服飾藝術的文化性,構成其形式的元素符號同時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意義。它不僅是由物質材料組成并受眾多物質因素限制、表現使用功能意義的“物質形式”,又是一種“浸透著情感的”,[4]表現著精神方面意義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有著明顯的“藝術符號”的典型特征。武術服飾是一種意義豐富的文化符號,是武術文化的標志,中國文化的標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服飾是人類文化的歷史標記,也是人的歷史的文化象征。”[5]各武術套路通過利用服飾的造型、材料、色彩、工藝,激發人的視覺想象和情感體驗,通過隱喻暗示、聯想對比等方法,傳達出武術套路特有的武術套路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在武術套路中,服飾甚至有著記史述古的符號功能和教育、倫理等職能。因此可見,武術服飾作為一種藝術符號,是武術文化的載體之一,是武術文化發展過程的文化象征,這種文化象征的意義在于通過武術服飾的設計與制作去窺視武術文化外在“形態性”與內在“表意性”的內涵與外延特征的統一。
2武術服飾藝術的外在形態性
2.1意識形態的物化:與自然生態和諧的象征
藝術符號的象征意義是形態性與表意性的統一,它是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它可以使人在藝術創造和成果審美的情感中引起精神的共鳴和達到最大強度的精神交流。不同的武術套路服飾,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對自然靈物的崇拜或的“遺留”[6]。不同的武術套路服飾中,樣式或飾物往往有一些與眾不同,表現出強烈的本武術套路特色,是該武術套路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特殊的衣物飾物,一般與御寒、遮羞、美觀、財富、權力等都沒有直接的關系,卻在武術服飾中擁有一種崇高或神秘的意味。各武術套路為了表達自己的身體文化,通過武術服飾,創造了許多有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和體現與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符號,并繡、染在武術服飾和其他與武術相關的事物上。人類許多行為最初只是模仿,是對直接經驗的繼承,通過特定的行為影響和控制身外的事物,如早期的“圖騰”。“效法自然、摹仿自然的文化實踐是存在于人類的普遍現象,特別是在人類的早期或文明時代的初期,這種色彩顯現得更為濃厚。”[7]在意識思維物化的過程中,將“意象化”[8]的情景復制到本體實物上。比如:武術套路服飾的刺繡,多以盛開的生機勃勃的鮮花,抑或是栩栩如生龍玉鳳等等為主要背景。它所體現的是人們在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將自然界的藝術元素鑲入到個體意識想象的空間里,再通過物化的形式“具象化”[9]的表現出來,通過刺繡圖案象征自然生態的和諧。所以,各武術套路服飾中出現的刺繡圖案是人類想象意境中的具有創造性藝術符號的表達,是構成各武術套路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2.2非意識形態性的物化:標識性的“品牌”象征
人是使用文化符號表達意義的動物。各族人民大量使用審美符號的象征來表達各族文化的意義。[10]這種審美符號的象征是各族文化符號體系的一部分,是凝聚各族人的精神,吸引各族人心的向心力,是識別認同符號。同時,由于各個不同武術套路、門派之間的文化差異,其服飾的風格必然存在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而所謂形態性,是指文化符號所指代的物態屬性,[11]它易于人們通過文化符號的外在形態認識和掌握文化的根本屬性。在武術服飾文化中,服飾作為武術文化的外在性文化符號,它也具有對各武術套路、門派標識性的“品牌”[12]象征意義。武術服飾藝術的文化符號特征,通過服飾的設計、剪裁、色彩等藝術元素,成為了辨識和熟悉不同武術套路、武術門派的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我們也就可以利用武術服飾不同的藝術符號特征去發現不同武術套路的風格特色與文化底蘊。如太極拳服飾對于太極拳本身而言,它具有“品牌”標志性的代言作用,對于其他武術套路,它是一種區別的標志,而對于其本體而言,卻是可以互相認可的旗幟、結成整體的紐帶;是太極拳用來對外是“本我”與“他者”[13],對內是“我”與“我們”的識別認同符號。對內的習練太極拳者,只要見到太極拳服飾,一眼就能識別是同一拳種的愛好者,從而產生親近的認同感。對外的武術套路習練者,也能通過服飾的不同藝術符號特征,判定出這一服飾文化符號背后的本質文化屬性———太極拳。各傳統武術套路的服飾各不相同,每一類服飾就是其文化支系的符號,而這一切都是由于人類歷史形成的集體無意識的文化模式,是各個武術套路生存、發展的本能所致。
3武術服飾藝術的意象表意性
3.1審美意象非理性符號的“表魅”象征
用意象性的審美觀念,用心靈意識的視覺語言來表達人們的情感。[14]武術服飾上的紋樣擺脫了逼真的摹寫,讓人進入意象的審美世界,一個神奇的使人類心靈獲得自由的非理性藝術王國。在這種意象性的藝術思維里,設計者天馬行空,用心靈意識的視覺語言將所有的形象任意夸張抽象變形。如,武術服飾中的象形拳服裝,從審美的角度看,它是設計師們通過觀察人與自然的過程而形成的一種巧奪天工的藝術創造。根據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具體物象中的抽象而來,從象形拳的形成過程管窺[15]武術服飾這一藝術符號化的過程,發現是武術服飾在經過審美意象的非理性化后。它是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或“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16]的藝術品。經過歲月的淘洗和傳承積淀,其間滲透、灌注、表達著中國古人的自然崇拜、審美和藝術情趣。武術服飾的魅力在于不受理性形象的約束,放任其藝術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馳騁,用意象性的審美觀念,用心靈意識的視覺語言來表達人們的情感。受眾者們通過武術服飾的“表”,即服飾的外在顯性特征,通過視覺語言和身體互動轉換為對武術服飾文化內在意蘊的一種體悟,甚至是對武術文化的“表”與“意”的魅力解讀。武術服飾設計中的藝術文化符號的象征性,正是通過其自身的華麗的“表”,表達其背后濃厚意蘊的非理性審美“意”的特質,使武術服飾文化在對武術文化進行融合的同時,達到自身“表魅”的象征性意義。同時,也正是其象征意義,才使中國武術文化的藝術性變得情深意遠,韻重味濃,審美價值大為提高。
3.2勾勒傳統與現代服飾人文情結的象征
武術服飾藝術符號所蘊含的武術套路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當代服飾設計帶來了豐富的啟示和借鑒。它的表現形式與藝術魅力日益為世人所喜愛,已成為中華武術套路精神和武術套路意趣的標志之一,為設計師們創作各種風格的服飾設計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使現代服飾設計得到升華。自2008年武術以特殊身份進入奧運會開始,武術熱潮在全世界范圍內掀開,[17]與此同時,作為武術文化一部分的武術服飾也作為一種對武術表意象征性的宣傳物開始面向全世界。因此在現代服裝設計中,設計師們汲取中國傳統武術服飾藝術文化符號的精髓,挖掘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常常采用絲綢織錦、刺繡蕾絲等材質展現中國主題,借這些充滿寓意的傳統武術服飾文化符號來表達喜慶吉祥、祈福消災、寄寓理想與希望。武術服飾設計師也在現代服飾的審美中經過解構、重組、整合等手法重新演繹武術服飾,襯托出武術戲劇般的舞臺效果,使武術服飾更具東方情調,給武術文化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而現代服飾將武術服飾的某些元素融入晚禮服、日常生活服裝當中,并在工藝制作、裝飾手段和造型處理上,注入時尚,使其與現代的大環境相融合;通過對裝飾工藝和現代材料的處理,切入流行元素,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恰到好處地把武術服飾的設計理念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使中國武術服飾文化的藝術性以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出現在世界的視野內。
3.3創造者與受眾者的生命情感象征
藝術符號的象征意義是形態性與表意性的統一[18],它是人類思想與情感的表達,它可以使人在藝術創造和成果審美的情感中達到最大強度的精神交流。武術服飾藝術的文化符號象征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以約定俗成的武術套路的藝術展現達到人們心理效應的意象過程,借助著聯想、想象和情感體驗來把握服飾中意蘊的一種思維方式。武術服飾元素由人們運用獨特的思維方式,變成了一種特殊的語言。正如蘇珊•朗格所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19]而服飾的藝術文化符號更是人們寄托生命情感的歸宿。武術服飾創造者的每一次設計、制作過程,都是一次自我情感和思想拓開的升華,使自身審美意識和對物化思維方式的的意象性不斷豐富,以求通過其精心創造出的藝術品———武術服飾,實現他對生命情感的崇高追求。武術服飾是具象的服飾,作為象征符號的服飾,在本質上是特殊的一種語言。表意象征性形式的服飾是各武術套路的習練者與“受眾者”進入藝術語言的中介,武術服飾的受眾者們通過武術服飾的藝術性修飾協同身體技藝的難美性展現,表達其對生命的高度熱愛和情感的高度升華。在武術服飾的藝術語言和受眾者身體語言的融合中,使人們對武術服飾實體本身的意象性地展開視覺意境的想象。這是人們通過不同藝術語言的象征性表達個體生命情感的形式。因此,武術服飾成為象征性的藝術符號,是人們賦予它情感的高度象征意義。
4結語
中國傳統武術服飾藝術的文化符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以及鮮明而復雜的藝術文化符號象征,正是有了象征,中國傳統武術服飾變得情深意遠,韻重味濃。正如著名學者先生指出的那樣,“衣與飾的結合,突破了衣著原有的單純基本功能而取得了復雜的象征作用。成為親屬、權利、宗教等社會制度的構成部分,更發展成了表現美感的藝術品,”[20]顯示出武術套路精神活動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張杰.基于文化符號圈理論的太極拳文化符號結構研究[J].體育科學,2012(12):85-92.
[2]張璐婧.漢字的表意性和對外漢字教學[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5):87-89.
[3]許鐵漢.象征: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表意追求[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報,2005(5):70-72.
[4]趙健伯.文化符號視域下的“云南十八怪”[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2(2):60-64.
[5]陳春敏.文學•文化•意識形態———特里•伊格爾頓文學意識形態觀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2.
[6]于瑞華.民族文化符號在影視設計中的應用[J].電影文學,2008(6):24-25.
[7]王亞婷等.漢子字體本身即為一種隱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3):B01.
[8]陳保磊.從審美心理學視角論武術套路動作意象[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
[9]陳保磊.從審美心理學視角論武術套路動作意象[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
[10]方國清.一個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一武術之研究[J].北京體育學報,2011,34(8):36-38.
[11]陳華文.文化學概論新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172.
[12]馮聚才.文化符號與文化軟實力[J].開封大學學報,2012(3):1-4.
[13]賈磊磊.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表達———論非文字類文化符號的傳播效應[J].現代傳播,2011(12):17-21.
[14]吳學君.試論標點符號的表意性[J].昌吉學院學報,2002(4):84-87.
[15]龔茂富,劉同為.武術套路視覺特性的文化解讀[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66-68.
[16]閏民,邱玉相.象形武術———一種用身體表達的動態文化符號[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4):48-51.
[17]毛逸倫.女子南拳競賽服飾的形式美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3.
[18]陳華文.文化學概論新編[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186.
[19]馬敏卿.競技武術套路的美學賞析與創意[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4):92-93.
摘要:中華武術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我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歸納并加以整理研究對我國文化的今后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華武術;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201-01
中華體育文化流傳千古,經久不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蘊含著的獨有的東方武術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武術曾被提到高一種文化層面,“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則是對它的真實寫照。近年來,武術文化也逐漸受到熱烈的追捧,武術項目不僅成為08年北京奧運會的特設項目,同時其也頻頻現身于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從70年代香港媒體中的功夫之王-李小龍,到近期好萊塢中的紅得發紫的“功夫熊貓”,無處不彰顯著這種東方古老文化的強大魅力。武術,又名國術,是古人類之間自然搏擊打斗方法的演變,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世界,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保留和繼承中華先民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肢體語言,是全世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愧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塊瑰寶。
一、中華武術文化的內涵
(1)“和”,“合”文化價值
與西方在搏擊,劍術上所推崇的格斗中人性的釋放的價值取向不同,我國的武術文化長期在中華文化大環境的熏陶下,形成一種獨到的,以追求“和”為最高目的的行為準則。自古以來,儒家思想就占據了我國社會文化的主流,而其中包含的“和為貴”的理論精髓,成為自古以來人們行為處事的重要信條;以至于后來的道家的“不爭”、“無為”,墨家的“非攻”、“兼愛”都擺脫不了對“和”的依賴。從我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也可以看出,其追求“和”的內在本質也是非常明顯的。原始社會,人少獸眾,為了更好的獲取生產資料,發掘自然,滿足世間萬物的平衡所需,人們就必須通過武術來為自己的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隨著人們對原始社會的擺脫,人們自身的私欲日漸膨脹。曾幾何時狼煙四起,人們家破人亡,為了捍衛自己國家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得不對普通老百姓進行武術相關指導,以武力抵抗外族的侵略。后來武術又發展成為一種特有的營生手段,封建社會的“武狀元”、民間團體的“武術總領”、近代出現的“私人保鏢”等。當然武術不一定是理論上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但是“止戈為武”的指導原則確是在實際中取得效果最好的方法。武術的自身功能特點與“和”文化的追求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在實質中又相互制衡,協調發展。肢體運動“斗”的內涵與精神層面“和”的意識在武術文化上取得高度地辯證統一。對“合”的文化價值的追求也是中華武術精髓的另外一面。主要包括“形神合一”、“知行合一”、“陰陽合一”三個方面。“形”指的是武術動作的一招一式,是習武之人的外部形態;“神”指的是習武之人的意識,精神面貌。“形神合一”就是說通過武術行為反映出內在的文化內涵,舉手投足間表現出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古人云:“既學藝,必試敵”,這表明古人已深知認識與實踐兩者間相互聯系的重要性。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并使認識得以發展,同時實踐也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知行合一”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陰陽合一”在武術界得到廣泛流傳,陰陽通常用來代指同一種事物不同屬性的對立的兩面,合一則表示其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2]武術搏擊中剛柔相濟、動靜結合、虛實變幻無不是對這一理論的最好體現。
(2)休閑文化
武術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對養生性的追求,中國的養生文化由來已久。著重表現在“養身體”,“養家糊口”等方面。武術文化也深受其影響,因此其包括娛樂和健身在內的休閑性相對突出。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人體身體健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武術在強身健體方面的功效自然不用多說,在配合有關“天人合一”,“陰陽合一”等科學內涵,強身健體方面的作用達到極致。增強體質的同時,以“打”、“踢”、“拿”等基本動作為主打的中華武術,常常也被用到民俗文化的發展上。令人瞠目結舌的中華雜技藝術,美輪美奐的功夫動作指導,精彩絕倫的國粹京劇表演都大量滲透著武術文化的影子,在為觀眾帶來愉悅,調節情感,舒展身心的同時,也帶動了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產業鏈的發展,擴大了就業機會,如央視體育頻道的“武林大會”,江西衛視的“爭霸擂臺”節目等都是武術經濟價值的重要體現。可以說“武術屬于體育,但又高于體育”[3]。
(3)整體謀略思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無疑是對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流,不同于西方拼規模,拼人數,拼裝備。我國武術文化在軍事指導方面自古以來就偏好于帶有謀略的戰略思想,《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兵書表現的尤為透徹,“不戰而屈人之兵”,“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故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我國武術文化認為在體能斗爭中,體格間的差異是不可否認,也不可避免的事實,但這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通過智取,謀略,同樣可以達到“出奇制勝”,“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是我國武術的核心思想,同時我國武術文化也非常看重整體意識,這與強調個體,個性突出的西方搏擊文化有天壤之別,具體表現在武術的格斗過程中攻守轉換,手腳并用的技巧。武術的基本技法中手可拿、可打,腳可踢、可踹,腿可拌摔。就連背也可以靠,身體所有接觸的部位都可能會成為技擊的點[4]。
參考文獻:
[1]、吳明.漫談武術文化內涵.搏擊(武術科學),2010,(10).
[2]、次春雷. 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關鍵詞:武術;暗器;飛鏢武術
暗器文化,是中華武術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篇章。在眾多武俠小說與電影等各類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大量特色鮮明的暗器。無論是李尋歡的小李飛刀,還是東方不敗的繡花針,亦或是唐門暗器,這些神秘莫測的暗器都頗受人們的青睞。暗器無論對于中國的兵器發展史還是武俠文化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暗器的歷史文化卻在如今網絡信息時代下,顯得有些黯然失色。在現實中與其重要意義不相稱的是社會上與暗器文化相關的學術性研究文章以及書籍卻乏善可陳。周遭的人們在生活中或許會談及與武術相關的話題,但是涉及到暗器這一領域,也許我們只能在武俠小說或者武俠電影中才能看見其鬼魅的身影。
一、武術暗器及其文化的起源
所謂的武術暗器,是指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能夠在暗中實施突襲的兵器。暗器,古人將它稱之為“護身符”。暗器及其文化的發展,要追溯它的根源,主要是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捕獵活動。遠古時期的人類為了生產生活,制造了大量的武器用以獵殺動物、防身護衛、農業耕作。就目前而言在中國發現的最早期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已經可以熟練地制造與使用石器,這也為以后的暗器“飛蝗石”的出現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之后人們又在石器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在石頭上加上繩索演化出“絆獸索”,這也是后來索擊類暗器最早的雛形。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又出現了弓箭等武器。弓箭類武器的出現大大地提升了生產力與戰斗力,這也對原始社會部落間的戰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后世機射類暗器的出現也是由此而來。隨著時代不斷地變遷以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升級發展,武器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武器的種類也不斷地增加。為了提升武器的殺傷力,人類在武器的制作用材、外形等方面更是費盡心思。暗器的出現,遠在周代就已經初露鋒芒,而它的廣泛運用與發展則是在宋元之后。宋代,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女真族與契丹族經常與宋軍發生戰爭。他們在戰爭中發現,由于在馬背上作戰,通常騎兵所使用的武器在戰斗中無法離手,使得士兵處境十分不利,于是便發明了諸如流星錘、連弩、鉤抓之類的暗器供士兵使用,便于在戰斗中掌握戰機。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士兵能夠雄霸亞洲遠征歐洲,其軍隊戰斗力十分強大。當時蒙古族的士兵們都普遍裝備了一種叫乾坤圈的暗器,又名“陰陽刺輪”,其圈一半手握另一半裝有豬牙形的尖刺,刺尖彎轉,投擲出去便可以在長矛利劍刺不到的地方重傷敵人。武俠作品的作者以及民間傳說也將“陰陽刺輪”這種暗器加以豐富,例如神雕俠侶中的金輪法王,他便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其所使用的武器便是“陰陽刺輪”的衍生。明清時期,是中國武術逐步走向成熟并且進入絢爛奪目的巔峰時期。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有文武狀元之分。武狀元不僅要精通十八般武藝,同時還要掌握各種兵器的使用方法,這大大地推進了武術文化在民間的傳播,也使得各種武術流派蓬勃發展。在清代暗器與弓弩、槍炮合稱為三大射遠器。這一時期暗器的使用效果更加注重打擊,往往還帶有許多殘忍與血腥。例如讓人聞風喪膽的“血滴子”,便是將暗器甩出,直接切割掉對手的頭顱。清末時期,外國洋人的入侵讓西洋火槍、大炮盛行,民國時期的各種戰爭也是槍炮的對決,這宣告了數千年的冷兵器時代開始終結,同時也加速了暗器的沒落。現如今,人們更多地是選擇習武來強身健體,武器已經失去了其搏斗殺戮的原始功能。而暗器更是早已失去了它當年的用武之地,純屬強健身心的器械,除在雜技表演中供人欣賞外,民眾練習者已經寥寥無幾。可以說,現在暗器在武術器械譜中的處境十分尷尬,其相關的文化也正面臨瀕危的絕境。
二、武術暗器的特點
無論是暗器制作材料、形狀構造還是其使用方式,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頭、金屬甚至植物。形狀構造可以是飛鏢、飛刀、梅花針或者毒箭,造型有尖有刃,鋒利無比。使用方式可通過手的投、甩、擲、按、彈,腳踏、踢甚至用嘴吹。可以說暗器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由此也造就了暗器文化的發展。1.暗器制作使用材料的特點暗器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種類的暗器,其制作的材料便有所不同。暗器的制作材料可以是石頭、金屬甚至植物。早期的暗器制作方法比較簡單,都是一些唾手可得不需要精加工的物品,比如竹箭、木刃、飛蝗石,更有高手可以用樹葉當做飛刀擲出。其后,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兵器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暗器選擇了用金屬來制作,比如飛刀、飛鏢、流星錘、梅花針、手里劍等種類繁多的暗器,全部是選擇用金屬制作,這樣更能提高戰斗力增加殺傷力。選擇金屬制作的同時,也增加了暗器的重量,這為暗器的投擲與使用增加了難度與不便,于是便又出現了將金屬與自然物品混合起來制作的暗器,比如將飛刀的手柄部位做成木制結構,或者將竹箭的箭頭換成金屬制作。暗器更多的是在常規戰斗勢均力敵拖延太久不能戰勝對手,或者在戰斗中處于劣勢,為了打破僵局反敗為勝所使出的出其不意的特殊攻擊手段。其目的多是一擊必殺,能夠將對手置于死地,所以暗器的制作一般十分精良,能夠符合暗器使用者的習慣與心理。2.暗器制作采用形狀的特點暗器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種類的暗器,其制作的形狀便有所不同。手擲類的暗器大多數都會有一個手把讓投擲者握住,暗器刃部則是尖刃突出狀或者呈鋸齒狀,這樣容易給對手造成殺傷。索擊類暗器則有尖有鈍,這樣設計不僅能給對手造成外傷,同時也能給對手造成致命的內傷。機射類暗器一般都會有一個發射器裝置,射出的暗器多呈尖刃狀,發射器推送出強大的物理力量能給對手造成嚴重的殺傷。暗器的制作所采用的各種形狀與形狀之間的搭配十分考究,其制作的形狀與結構之間的搭配通常便決定了該暗器的使用功效。不同形狀不同搭配的暗器,它的使用效果是不盡相同的。除了這些外部形狀的設計,絕大多數暗器的構造都具有體積較小重量輕的特點,所以也可以將暗器說成是袖珍型的武器。這樣設計便于攜帶更多的數量,同時更加方便地投入實戰中。3.暗器使用方式的特點暗器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種類的暗器,其使用的方式便有所不同。“出其不意,防不勝防”,通常是用來形容暗器的形容詞。當然,暗器的使用方法也正如這些詞的形容一樣,當對手疏忽大意之時突然擲出暗器,往往當使用者投出暗器的時候都會使對手猝不及防、驚慌失措。在具體的使用方式中,操作方法雖然十分普通簡單但是對技巧性的要求相當精湛。手擲類暗器與索擊類暗器一般采用甩、投、擲等手法將暗器發出克敵。機射類暗器一般通過按、拉、彈、吹、抖等方式觸發彈射機關,彈射機關通過物理力學等方式將暗器彈射出去。當然,各種類型中不同的暗器又有著自己特殊的使用方式,所以在使用過程中對使用者的技巧性要求十分嚴格,只有經過長時間刻苦嚴格的訓練,才能做到駕輕就熟地使用該暗器,熟練的掌握該種暗器的使用方法、使用時機等等,以達到擊殺對手的目的。同時,除了需要掌握使用的要領,還需要使用者有著極其深厚的武功基礎作為保障,俗話說高手對決內力取勝,只有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將暗器發射得更加快速更加有力更加準確并且還能增加隱蔽性,在造成應有殺傷效果的同時還能恫嚇對手,讓其他敵人聞風喪膽,從而樹立自己的威名。
三、武術暗器的功能
暗器的功能不勝枚舉,從遠古時期的狩獵耕作,到近代的戰爭防衛,再到現在的強身健體。暗器最常見的用處自不用說,當然還是其戰斗、防身的用途。在戰斗中,除了用最常規的武器搏殺外,又出現了暗器的使用,這當然與暗器所創造的特殊功能密不可分。一是隱蔽。最大特殊性,莫過于暗器的隱蔽。常規武器對決,雙方廝殺的過程十分激烈,兩方精神都高度緊張,如果在這個時候突然向對手擲出一枚暗器,一定會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在擲出暗器那電光石火的一瞬間,就有可能創造有利戰機給對手致命一擊,也有可能逆轉當前不利的戰局創造反敗為勝的機會。二是靈活。暗器的靈活性也是其比較重要的一個功能。暗器的使用不受距離遠近的限制,也不受使用方式的限制。第一,常規兵器的攻擊范圍都有一個限制,短刀短劍只能做到近身攻擊,對稍遠的敵人很難給予傷害,而長槍長矛攻擊距離較大,但是容易折斷且攻擊近身敵人的時候又顯得十分無力。暗器的出現就彌補了這一缺陷,近戰可將暗器握于手中同敵人搏斗,遠戰亦可將暗器甩擲出去擊殺對手。第二,常規兵器的使用又無法離手,一旦兵器脫手之后便毫無攻擊能力與防衛能力。暗器的出現,又彌補了這一缺陷,不僅可以投射出去傷敵,攜帶數量多的情況下還可以多次使用,多次給予對手打擊也可以同時打擊多名敵人。三是攻擊防御。另外,暗器除了在攻擊性上給以強大的支持外,在防御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暗器不僅有在戰斗中防守反擊的功能,還有制作暗器機關來防御保護的功能。防御型的暗器機關,可以拖延對手保護己方,也能在對手觸發機關后給予打擊傷害。
四、武術暗器的分類
暗器飛鏢的分類十分細致,根據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手擲類暗器、索擊類暗器、機射類暗器以及藥噴類暗器這四大類,四大類型中則羅列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暗器。另外還有一些暗器很難歸入以上四類,便將它歸類為其他暗器。(1)手擲類暗器。顧名思義,就是指以手握器,通過手、手腕、手臂的甩、投、擲等手法將暗器發射出去的暗器類型。人力有強有弱,暗器也有大有小,其射程的遠近也不等。此類暗器使用簡便且能大量攜帶,所以應用最為廣泛。其類型南北各地也不盡相同,主要類型有標槍、金錢鏢、飛鏢、擲箭、飛叉、飛鐃、飛刺、飛刀、飛蝗石、鐵橄欖(棗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鐵鴛鴦、鐵蟾蜍、梅花針等。手擲類暗器最負盛名的代表就是飛鏢與飛刀了。鏢,主要靠擲射傷人,一般由金屬材質做成長短輕重不一的鏢形。適用于近距離使用,但是也有武功高強者能夠接住對方射出的飛鏢并還擊對方,這就是有名“接鏢還鏢”。武林中屬于暗器的鏢主要有四種:帶衣鏢、袖鏢、簡鏢和錢鏢。飛刀,同樣是靠擲射傷人,亦屬鏢中的一類。一般由金屬材質做成刀刃,由木質材料做成刀柄。近戰可防身,遠戰可擲射。古龍先生的武俠小說兵器排行榜中“小李飛刀”位列第二,可以看出飛刀的威力有多強大。飛刀有單刃、雙刃之分,其中屬柳葉飛刀最為常見。(2)索擊類暗器。索擊類暗器是指以繩索系住暗器的一段,手握住另一端,用力拋出傷人,同時攻擊之后可以迅速回收暗器再次攻擊,如此連續不斷地使用。鞭法是以圓周運動為主,借助于手臂的搖動和身體各部位的轉動,增加慣性動力而改變圓心及其方向。其優點是攻擊之后可以再次收回然后再次發動攻擊,但缺點是用法較單一且只能攜帶一個,速度較慢。主要類型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等。索擊類暗器大家熟悉的有繩鏢、流星錘、飛爪以及軟鞭。(3)機射類暗器。機射類暗器是依靠彈力或機關來發射暗器,其射程是各暗器種類中中最遠的一種,護身自衛的能力十分強大。著名的諸葛連弩就屬于機射類的武器。機射類暗器的最大特點就是時刻都準備好,可以掌握任何時機來發射,可以提前發射也可以視情況推遲發射亦可以用機關預測時機來發射。同時機射類暗器借助物理的力量,提高了暗器射出的速度、力量以及準確性,提高了殺傷力。主要類型有:袖箭、弩箭、彈弓、踏弩、背弩、雷公鉆等等。(4)藥噴類暗器。藥噴類暗器即是在暗器中,裝入各種劇毒以及可燃物,讓人中毒、燃燒而死。主要類型有:噴筒、袖炮、迷迭香、鳥嘴銃等等。
五、武術暗器文化
中華文化的發展推動著武術文化的發展,武術文化的發展又推動著暗器文化的發展,而暗器文化的發展又回過頭來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第一,由暗器所產生的文化現象。暗器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十分常見。暗的字面意思是光線不足、黑暗的,其引申的含義則是隱藏不露的、秘密的、不明朗的。對于暗器的使用是在暗中進行的,是令對手在不知不覺中中招,不是光明正大的勝過對手,是一種暗地里使用的陰招。所以,由暗器所產生的這類文化現象也能充分地展現出暗器的這些特點。最有名的一句話莫過于“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暗箭難防,很顯然字面上就能得知難以防范的暗箭是暗器中的一種。其次還有“笑里藏刀”,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卻陰險毒辣。另外諸如“暗藏玄機”、“趁其不備”、“暗箭傷人”等各類的詞語、成語、歇后語,都是由暗器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現象。暗器在這時早已脫離了一種傷人武器的原始含義,形成了一種影響廣泛的文化現象。第二,由暗器所產生的社會生活現象。在暗器里,范圍類型最廣、使用最多的當屬鏢。由鏢又產生了一種社會生活現象,一種職業,那就是鏢師。鏢頭成立鏢局,聘請鏢師,鏢師們憑借著自己精湛的武藝與團隊的配合,護送雇主投保的物品上路,直至目的地。與今日的快遞行業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鏢局之所以能夠出現,除了社會自身的發展需要外,中華武術的存在也是其出現的重要物質條件。沒有武功就不能成為鏢師,而沒有鏢師則不能成立鏢局。鏢局出現在明末,興盛于清朝。與暗器在明朝走向成熟,在清朝達到巔峰不謀而合。這也在某種程度說明了兩者之間所存在的緊密聯系。鏢局、鏢師的出現,推動了民間武術的傳承,推動了武術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武術的交流與創新,促進了武德的發揚光大。這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鮮的活力,使之能夠屹立于世界之林,并在這么多年后受到國內外友人的喜愛。當然一些鏢局壓鏢的傳奇故事,也在坊間傳為佳話。第三,暗器飛鏢對于主流武術文化的影響。武術文化流傳至今,已經產生了許多流派。但是,所有習武之人都有自己必須具備必須遵循必須信仰的東西,那就是武德。所謂武德,就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的道德規范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武是停止干戈;德是以仁、義為核心理念,以上、止、正為行為操守的言行舉止。主流武術文化雖然在發展,但始終離不開其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習武之人對練,講究的是點到為止。而古時候的武林中人,決斗也講究武德,講究以一敵一、講究正大光明的對決。暗器的出現卻恰恰違反了這些觀念,趁其不備趁人之危、暗中偷襲突施冷箭、下手狠毒致殘致死。所以暗器會給主流武術文化施以一些黑暗的、不光彩的影響。但事實上,主流武術文化并不排斥暗器的出現,暗器其自身并無好壞是非。暗器的出現只是順應了社會的需要和生產力的發展,它只是一種使用的器具。重點在于制造使用這些暗器的人們懷著什么樣的心理,有著什么樣的道德修養。俠客們使用暗器防身救人、劫富濟貧,而惡徒們則使用暗器殺人放火,謀財害命。第四,暗器飛鏢與武俠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于刀光劍影中滲透著中國文化精神,這是武俠文化的特殊魅力所在。早在周朝就已經出現了暗器,武俠小說所演繹出的武俠文化具有超越現實的意義和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武俠小說之所以如此吸引讀者,就是因為其中總會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有打動人心的兒女情長,有義薄云天的俠義精神,有讓人興奮的神兵利器,當然也離不開暗器那神秘詭譎的魅影。小說創造的世界神奇、自由、神秘,玄幻而又不失真實。各類人物性格各有特色,各種絕世武功令人眼花繚亂、神兵利器也是五花八門。百余年來,武俠小說的故事思路與打斗場面基本相同,滿是殺伐之聲,而俠客總是擁有蓋世武功絕學持有絕世神兵利器,縱橫天下除暴安良贏得江山美人。俠客們打斗的能力則經歷了“寶劍寶刀”到“寶劍寶刀加暗器”再到“寶劍寶刀加暗器加內力”的發展過程。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武俠作品創作也加入了新的東西。暗器在作品中的加入,以及暗器在作品中重要的地位,都有其充分的道理。所以回到本質的問題上來,不知道是暗器影響了武俠文化還是武俠文化影響了暗器。亦或者說暗器影響了武俠文化不斷的發展,武俠文化也推動著暗器不斷的進步。
六、武術暗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暗器及其文化,對于生產生活、文化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出現短暫的鼎盛時期之后,便開始走上了沒落的道路。直到如今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暗器及其文化,屬于中華武術文化中的一部分,我們有必要加以保護并傳承下去,保留中華民族武術文化的完整性。第一,武術暗器文化保護的現實性與緊迫性。武術文化在21世紀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在各種文化融合、全球聯系更加緊密的時代,其作用顯得越來越單一,越來越得不到重視。作為其中一部分的暗器文化更是無人問津。現如今,見過真正暗器的人少之又少,真正在習練暗器之術的武林中人更是寥寥無幾,而相關方面的研究性文章更是乏善可陳。可以說,國粹正在逐漸地消失,我國優秀的武術文化將面臨消亡的危險,也許再過幾代人,這些名詞可能就出現字典里了。第二,武術暗器文化保護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要結合我國自身體育文化的特點,合理地制定武術文化的發展模式,同時注重其中各個細節,重視邊緣部位的薄弱環節,及時加以修復、彌補、升級,保證其完整性不受缺失。其次要反思武術暗器文化失落的原因,找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對武術文化遺產進行明確的定位,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將丟失掉的東西及時找回。最后則是要重建武術暗器的文化體系,使其能夠適應現今的文化氛圍和時代節奏,構建一套完整的保護體系。第三,武術暗器文化的傳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武術文化的內涵開始逐漸淡化,并且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加速消亡,這對武術的生存與發展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雖然暗器已經被歲月淘洗出歷史的舞臺,但它所留下的文化底蘊卻依然存在,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武術暗器文化傳承下去。
作者:吳志勇 潘炎 單位:三峽大學
參考文獻:
[1]周慶杰.武術暗器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2).
[2]汪寶樹.暗器瑣談[J].遼寧體育科技,1989(Z1).
[3]次春雷.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8.
[4]林建華.論中國武術文化的保護[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5]李翰如.逝去的飛刀[J].讀者,2005(3).
[6]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
[7]古龍.天涯明月刀[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
[8]古龍.飛刀,又見飛刀[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
[9]劉東波.鏢局的生存空間與民間武術的傳承與創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2).
[10]于志均.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
[11]邱丕相.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吳超.中國武俠電影冷兵器影像及其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13]吳超.中國武俠電影中冷兵器影像的暴力美學[J].南方電視學刊,2011(4).
[14]郭玉成.武術傳播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網絡傳播具有速度快、范圍廣、方便快捷、影響力大等優勢特點,也為中國武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隨著眾多武術網站的建立,網絡傳播與武術傳播逐步實現并軌發展。在網絡傳播模式的作用下,武術文化也呈現出了更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中國武術在武術論壇的傳播下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彰顯出發展的活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武術傳播對網絡的依賴度也將會繼續加深,作為武術發展的重要載體,網絡技術定將成為促進武術傳播以及武術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武術文化在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武術文化資源庫的問題
隨著武術文化的不斷發展,其發展內涵以及方式也在日益豐富,如何才能夠使武術愛好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尋求的內容,并合理利用他們是當今武術文化網絡傳播的重點問題。如果建立一座完善武術資源庫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武術資源庫如同一座武術文化的資料庫,不僅包含了武術的教學指導、理論研究以及各種拳種流派的相關信息,同時還包括文學、影像以及視頻、音頻等影像資料和信息,武術愛好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尋找到自己的尋找目標。
(二)高校武術科研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作為中華民族寶貴遺產的中國武術,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屬于多學科交叉、全方位立體化的體育項目,高校中擁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物質條件,在武術歷史的文化、理論以及教學訓練方面都具有極強的優勢,所以可以實時增強高校武術網站的建設,將眾多教授、科研成果、教學經驗以及教學課件整合起來,建立出綜合大型的武術資源庫,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還可以為建立武術資源庫貢獻出素材。
三、武術文化網絡傳播的發展對策
(一)提高武術文化傳播者的信息技術武術文化的網絡傳播是建立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之上的,是依賴信息技術的基礎而發展的,所以,無論是武術文化信息的制作還是武術網絡信息的傳遞,都對傳播者的電子計算機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熟練掌握并有所研究。例如,信息處理的一般原理與方法、計算機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數據庫的應用,以及信息系統的使用方法要做到心中有數,并且能夠熟練應用。同時,武術文化的傳播者要樹立牢固的武術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將武術文化傳播的中心轉移到武術信息的開發與利用上來,武術文化的傳播者需要具備武術信息服務的觀念和態度,熟練掌握網絡用戶利用武術信息的心理和行為規律。
(二)建立科學的武術文化網站
1.資源的整合和利用
在數以萬計的武術網站之中,武術文化信息的數量浩如煙海,但是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武術信息是重復的,這不僅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同時也給閱讀者帶來很多的負面情緒。為此要整合好武術文化的相關信息,做好質量把關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武術文化綜合資源庫,真正意義上地為各層次、各地區的武術愛好者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為,樹立良好的武術文化傳播形象。
2.積極樹立品牌武術文化網站
武術網站能否長久發展,獲得發展優勢,不光要明確自身網站的定位以及內容質量,同時也要促使更多的武術愛好者及研究人員認同自身的品牌。但品牌的樹立更多的是要憑借網站的質量高低,網站的建設可以與傳統媒體進行合作,增強網站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武術愛好者以及民眾了解網站,形成自己的品牌。武術網站在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合作,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使更多人關心武術網站的發展,參與到網站的建設中來。
四、結語
1.1“勁力美”的互孕性
勁力是武術的一個顯著特征,武術要求力要順,不能用僵力,要順應規律和自然,會借力、巧用力。就如最基本的沖拳動作,它要求力從腳開始,發于大腿,自下而上過腰部,由腰到臂,最后從拳出力,這就體現出武術用力的順達。太極“內剛外柔”、“抽絲發力”的要訣實際就是要求的巧力,太極拳是以快制慢、以柔克剛,因此,學打太極拳要借力、要巧用力,一些看似柔弱簡單的推手動作,如:按、捋、棚等往往能在關鍵時刻出奇制勝,使敵人防不勝防,就是這個道理。勁力表現在書法中就是“筆力”。筆力具體表現在用墨的粗細、濃淡以及筆勢的快慢,這些因素的綜合體現就是書法的勁道、骨力,表現的就是書法的勁力感、力度感。有史記載,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寫祭文,因用力太大,木匠在雕刻的時候墨跡在木板上已侵透至深,因此便有了“入木三分”的成語,用來贊美書法家筆力的勁道。古往今來在書法上卓有成就的大師,雖然他們風格迥異,各有千秋,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筆力的勁道。武術與書法都注重力的美感,不僅要求力的,更強調力的順達與靈活、巧妙。
1.2“結構美”的互孕性
“結構美”在武術中體現在整體動作套路的創作與編排上,武術的結構美正是由這繁多的武術動作套路來體現。中華武術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傳承,逐漸發展壯大,它不斷的從生活中、自然界中吸取素材與養分,日益豐盈。如楊氏太極的“五錘”技擊套路,五錘就是:肘底錘、撇身錘、指襠錘、搬攔錘、摟膝截錘,在習練“五錘”套路時,要求圓活自然、氣沉丹田,這體現了武術的結構之美。“結構美”是書法藝術美的重要構成要素,書法的結構美體現在“結體和章法”上,所謂結體是指書法的結構間架,不同的人他的用筆方式相差千里,書法家們就是運用這些不同的點,不同的劃,并將這些點畫形態組建構成字體,這便是不同的結體。書法藝術的結構美體現在這些風格迥異的字體中,要求方與圓、虛與實、輕與中的和諧一致,氣脈相連。所謂章法是指書法的整體篇幅布局,與武術套路動作一樣,書法也講求虛實相間、輕重相隨、主賓和諧,一幅好的書法對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么架構整體框架極為講究,作書法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漫無邊際,可以興即而起,但不可散亂無章,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能偏于一偶。在書法換行的時,氣脈連貫極為重要,要一氣呵成切不可從中折斷。氣脈連貫是書法結構藝術美的重要體現,要做到首尾相應、似斷實連、筆隨意轉。
1.3“勢態美”的互孕性
“勢態美”在武術中指的就是武術動作招式的造型美,習武之人要求動作招式標準、流暢、協調,講求步穩、身正、招圓、式正,拳理中要求“形備神似”,如太極拳中的“白鶴亮翅”、“手揮琵琶”、“攬雀尾”等動作,生動形象的展示了武術的勢態美。武術的勢態美有靜態與動態兩種,前面說的“白鶴亮翅”屬于勢態美的靜態動作,而像“燕子抄水”之類的則屬于勢態美的動態狀態。“勢態美”體現在書法中,就是“勢”,“勢”即是筆勢,書法的筆勢是書法墊點畫成行的總匯。中國歷史上對書法筆勢的研究、探討不絕如縷、此起彼伏,關于筆勢的著述也數不勝數。如漢代蔡邕的《九勢》、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等,而在衛夫人的《筆陣圖》中,對筆勢、筆劃的論述全在“勢”字上,筆勢的沉重她說“高峰墜石”,筆勢的的勁銳她說“萬鉤弩發”,筆勢的綿遠她說“千里陣云”等,清末大學者康有為總結為“古人論書,筆勢為先”,之八個字足以說明古人對書法勢態的窮盡。
1.4“節奏美”的互孕性
武術的節奏體現在習武之人招式套路演練的分寸把握中,如:剛與柔、輕與重、高與低、快與慢、動與靜、起與落等,正是動作與動作的相互襯托、相互協調構成武術的節奏之美。武術十二造型的相互變換也體現了它的節奏律動,如:站如松、轉如輪、動如濤等等。書法的節奏美即是筆劃、筆勢對比交替的有序和諧,也被稱為“韻”。“韻”在書法中的體現音樂的形式化,和諧的韻律節奏有效不免了書法創造的疲勞,藝術欣賞的疲勞。書法的筆勢運作有:方與圓的轉換、疏與密的相間、濃與淡的輝映、藏與露的協調、枯與潤的交錯、曲與直的對比等等。正是在這種筆勢運轉、氣息變換中,將書法節奏的美展現的酣暢淋淋。
1.5“意境美”的互孕性
“意境”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王昌齡提出的,在美學理論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物境”、“情境”、“意境”并列為文學藝術的三種境界,其中“意境”是最高級的境界,藝術境界也可以簡單的概括為“物”(外在的)與“意”(內在的)的結合。在武術中,“物”就是外在的招式套路,“意”就是內在的精神氣概,習武之人講求情隨神移,物我兩忘的境界。要求練武之人不能只停留在招式動作的表象上,而要深入它的精神層面,要形似神到,形神合一。要達到既藏而不露,又舒展豪邁,要快如滔滔大浪奔騰,慢似潺潺涓流潤澤的境界。無“神”無“意”的武術,不能稱其為武術,而只是靈魂空洞的招式。書法是書法家所創造的一種表象,也被稱為“象外之象”,它是美學、哲學、藝術、文化、個體的綜合。一幅好的書法既能體現時代的特色,有表達出書法家個體的情趣與個性。書法的藝術價值不是它字體書寫的好與壞,而在與它所傳達的意境能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它的情感能不能打動人們,一幅書法如果沒有意境,那它只能稱為是一幅字,不能稱為書法。書法的欣賞是無言語的交流,是內心的情感的交流,它的筆法平與俏、結構快與慢都是作者傳達思想的載體。總的說來,武術與書法的意境修成,既要具備扎實穩健的基本功,勤學苦練,又要注重人性的發展、創新、求活,達到一定的境界。
2武術與書法修身養性的互孕性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流,武術與書法都注重休養生息,古往今來的那些武術家和書法家都深諳養生之道。更因為武術和書法的一脈相承、相互包孕,很多武術家都寫得一筆極好的書法,很多書法家也揮得一手好的劍術。武術和書法一動一靜,它們是動中有靜、靜中含動,是動與靜的結合。武術注重德行修養,在武術界有“習武先習德”的不成文規定,習武之人要意志堅定“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要尊師重道,要見義勇為、匡扶正義。書法注重德性修養,正所謂“見字如見人”從一個人的字里可以窺見他的品質、個性、修養、德行。武術套路一如書法的筆法走勢,招招都是在煉心,筆筆都是在養性,武術與書法它們的本質都是鍛煉身體、修身養性。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