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航空發動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航空發動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航空發動機論文

        第1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關鍵詞:航空發動機;低渦軸;清洗

        中圖分類號:V267 文獻標識碼:A

        現代的航空發動機是一個典型的復雜工程技術系統,包含了眾多的相關子系統,其工作過程是極其復雜的氣動熱力傳動的過程。在眾多的部件中,發動機低渦軸是航空發動機傳動系統中的關鍵部件之一。發動機低渦軸在工作時,其表面會吸附很多雜質,影響其工作性能。在發動機修理過程中,需要對低渦軸進行超聲清洗,除去其表面附著的雜質。如果這些雜質不能被徹底的清除,那么航空發動機的安全性能得不到保證。所以,對航空發動機低渦軸進行超聲清洗是發動機大修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低渦軸超聲清洗機就是專門由于清洗低渦軸的設備,本文詳細介紹了發動機低渦軸超聲清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過程及功能。

        1 低渦軸超聲清洗機總體設計

        基于低渦軸超聲清洗的工藝要求及超聲清洗機機械設計對電氣控制系統的要求,低渦軸超聲清洗機電氣控制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

        (1)電氣系統應具有漏電保護功能。

        (2)清洗機具有對清洗槽及儲液槽中清洗液測溫、加熱及自動控溫的功能。

        (3)清洗機具有清洗槽中清洗液低位控制功能。

        (4)清洗機能夠自動設定及控制超聲清洗時間。

        2 清洗液測溫及控溫系統設計

        2.1 清洗機測溫功能設計

        工藝要求在進行低渦軸超聲清洗時,超聲清洗試機清洗槽內的清洗液要一直保持在特定的溫度區間內,因此設備要對清洗槽內的清洗液進行溫度測量。而且由于儲液槽內的清洗液根據需要會向清洗槽內補液,為防止在工作中達不到溫度要求的清洗液被補進清洗槽中,影響清洗效果,所以對儲液槽內的清洗液進行溫度測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鉑電阻作為一種精密的溫度檢測元件被廣泛應用于智能儀表和自動控制系統。鉑電阻溫度傳感器是利用其電阻和溫度成一定函數關系而制成的溫度傳感器,由于其測量準確度高、測量范圍大、穩定性和復現性好等特點,被廣泛用于中溫(-200℃~650℃)范圍的溫度測量中。本試驗器采用鉑電阻測溫方式來測量清洗槽及儲液槽內清洗液的溫度。

        2.2 清洗機控溫功能設計

        由于低渦軸清洗時需要清洗液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內,而在工作過程中,清洗液的溫度必然會降低,所以設備需要一套能夠自動加熱控溫的系統。本設備采用溫控表來實現溫度的顯示及自動控制。

        現就清洗槽為例,對清洗液的加溫,控溫過程進行說明。工作前,將溫度表的溫度上下限設定好。工作時,由于清洗液的溫度低于溫控表的溫度下限,所以溫度下限報警觸點閉合,加熱管開始工作,清洗槽開始加溫;當清洗液的溫度超過溫控表設定的溫度下限,溫度下限報警觸點斷開,加熱管繼續工作,清洗液的溫度繼續升高;當清洗液的溫度超過溫控表設定的溫度上限,溫度上限報警觸點斷開,加熱管停止工作,隨著超聲清洗工作的進行,清洗液的溫度將會降低;當清洗液的溫度低于溫控表設定的溫度下限,溫度下限報警觸點再次閉合,加熱管開始工作,清洗液溫度升高,直到清洗液的溫度超過溫控表設定的溫度上限,加熱管停止工作。以此往復,清洗槽內的清洗液的溫度將一直保持在設定的工作溫度范圍內。

        3 超聲控制系統設計

        由于低渦軸為空心軸,為了能夠使清洗的效果更好,所以超聲系統振源分為兩部分:超聲振板――主要功能是使清洗槽內清洗液超聲振動,清洗軸的外表面;超聲振動棒――主要功能是使低渦軸內部的清洗液超聲振動,清洗軸的內表面。

        低渦軸的清洗工藝還要求超聲清洗的時間,所以在本設備超聲控制系統中采用定時器來設定超聲振板及振動棒的工作時間,并且在到達工作時間后,設備自動停止超聲振板及振動棒工作,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

        4 其它系統設計

        4.1 漏電保護系統設計

        用于清洗低渦軸的清洗液是導電的液體,加熱管、超聲振板及振動棒出現漏電現象,那么直接威脅著操作者的生命安全,所以設備在設計中增加漏電保護的功能。設備帶有漏電保護功能的空氣斷路器,加熱管、超聲振板及振動棒出現漏電現象,漏電保護器將動作,切斷該用電器主回路電源,使設備處于安全狀態中,保護操作者的人身安全。

        4.2 清洗液液位保護系統設計

        清洗機工作時,可能出現兩種清洗槽“干燒”現象。第一,工作前忘記向清洗槽中添加清洗液時就開始加熱,由于清洗槽內沒有清洗液造成“干燒”現象;第二,超聲清洗工作時間過長,清洗液揮發嚴重,操作者沒有及時發現造成“干燒”現象。這兩種情況都會對設備造成嚴重的損壞,甚至發生火災等安全事故。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清洗槽中增加了液位傳感器。當清洗槽中的清洗液超過液位傳感器設定的下限值時,液位傳感器的常開觸點閉合,將這個觸點串聯在控制回路中,只有這個觸電閉合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加熱的工作。

        結語

        低渦軸是航空發動機的重要部件,其在發動機修理過程中超聲清洗的結果,直接影響著發動機的性能及安全。所以低渦軸超聲清洗機是修理航空發動機必不可缺的試驗設備。通過對低渦軸的技術資料及工藝文件要求的消化理解,確定設計電氣控制系統所需的技術參數,完成試驗器的電氣控制系統設計。設備具有自動控溫、超聲計時控制、清洗液液位低位控制、漏電保護等功能。超聲清洗機的電氣性能完全可以滿足低渦軸的超聲清洗工藝要求,而且系統還具有性能穩定、操作簡單、維護方便、安全性高等特點。

        參考文獻

        [1]楊帆.某型航空發動機滑油系統試驗臺計算機控制系統設計與實現[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李博.航空發動機燃滑油散熱器熱動力性能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第2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深厚的學科積淀廣泛的學科背景

        孕育了以孫曉峰教授和陳懋章院士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的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是北航1952年建院時最早建立的兩個系之一,前身為航空發動機系。經過50年的建設,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從單一的航空發動機專業發展成為涉及4個一級學科,擁有8個博士點、9個碩士點和3個本科專業的學科專業群。其中,航空發動機專業是國家首批博士點(1981年),1988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其所在的“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保持國內第一的地位。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注重學術團隊的建設,現有院級團隊8個,覆蓋了教師的70%,學院的科研和教學骨干基本上都在這8個團隊當中。在院級團隊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科研需要靈活快捷地構成大型的綜合團隊,沖擊校級和國家級的學術團隊。以孫曉峰教授和陳懋章院士為帶頭人的創新團隊就是院級5個學術團隊組合構成的教育部首批批準的創新團隊。

        該創新團隊是一個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的團隊,組成人員有院士、長江學者和跨世紀優秀人才,也有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老中青結合,具有很大的創新潛力。團隊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陳懋章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專家,長期從事葉輪機氣動力學和粘性流體動力學研究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卓有建樹;孫曉峰教授在氣動聲學、葉輪機非定常流等多個方面有著重要的學術貢獻。團隊中30多歲的年輕學者也已經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例如李曉東在計算氣動聲學方面做出的顯著成績,在NASA組織的考核中被認為是同行中最好的工作之一;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景曉東在氣動聲學的渦聲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被美國、英國、荷蘭的研究組重復試驗給予驗證;另一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閆曉軍則在復雜結構力學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團隊里每個人的手里都有“絕活”。

        創新的發展理念累累的科研碩果

        該創新團隊是一支極具創新精神的團隊,他們正在研究的課題優勢突出,且在理論方面和技術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新問題,需要從基礎研究著手加以逐個解決,既有巨大潛力,又有嚴峻挑戰。

        作為首批批準的教育部創新團隊,該團隊成員過去多年的研究已為新的創新團隊積淀了深厚的基礎:以該團隊成員為第一完成人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近來又在大小葉片這一先進氣動布局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談到對團隊和創新的理解,團隊成員有著自己的看法:

        陳懋章:“在學術和技術上提出有引領作用的重大創新目標,目標要高,臺階要大,要在科學和技術上有重大意義。這種項目要相對穩定,不是短平快,而是一段時期的奮斗目標。這種重大創新項目,應該使大家有興趣,有奔頭,成為團結奮斗的目標,這是團結、組織團隊的基本因素。”這位功成名就的院士,主張做科研要“一竿子插到底”,不但工作態度是這樣,科研內容也是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驗證一直進行到型號應用。雖然已是70歲的高齡,但他仍每天早出晚歸扎根在研究和試驗的第一線,有時一人同時操縱著好幾臺計算機在實驗室里進行研究和運算。有人開玩笑說他像紗廠里的擋車工,穿梭于幾臺機器之間,忙了這臺忙那臺。但他不是計算機的奴隸,他正是從這些大量計算數據中,攫取關鍵信息,探究真實的機理,尋求優化的流場。

        孫曉峰強調:“團隊是主題研究的結合,是學術與精神的結合,以思想為基礎的團隊,才是真正的團隊,才是有戰斗力的團隊。我們的凝聚不是強調聽一個人的話,是要當我們聯合起來的時候形成合力,作為一個拳頭打出去,讓別人感覺我們是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團體。”

        創新團隊建立以來,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不畏艱險,不怕挫折,充分發揮多學科協同作戰優勢,集小步為大步……這些正是這個創新團隊能夠不斷取得重大成績的基本要素。

        和諧的研究氛圍開放的研究團隊

        第3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關鍵詞:航空發動機;機匣;加工工藝

        中圖分類號:TK416+.1 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的提出和依據

        航空工藝設計成本高、周期長,這兩個特點不僅增加了傳統工藝設計的難度,而且是傳統工藝無法根本解決的。因此,對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傳統工藝采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優化改造勢在必行。數字化的工藝系統可以保證在技術層面上制定產品制造工藝時隨時地、充分地考慮企業的制造環境,作業調度,車間底層控制,工裝夾具的配套以及毛坯的設計制造等所有工藝信息,將有關信息及時反饋到設計單位并及時得到響應,生成適應性加工工藝,使制造過程達到全局優化,這是未來航空發動機工藝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2 延伸機匣加工工藝優化的目標

        工藝方案技術經濟性分析的一個重要應用方面是在工藝流程設計過程中,對不同的工藝方案進行評價。對絕大多數產品來說,工藝過程有許多可變因素,在工藝設計中,如何確定這些可變因素,使制造過程最合理,這就是工藝過程優化研究的問題。機械制造工藝過程除要保證制造質量之外,還必須實現高的生產效率和低的生產成本,這就是工藝過程優化的主要目標。

        3 參數化特征建模方法

        3.1 基于特征的建模方法概述

        特征 (Feature)是指描述產品信息的集合,也是設計或制造零部件的基本幾何體。它是以結構的實體幾何(CSG: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和邊界表示(B-Rep:Boundary Representation)為基礎的,源于產品的模塊化設計思想。特征是參數化的幾何體,通過改變特征的尺寸,可以用有限的特征構造出無限的零、部件模型,具有一定的工程意義。從產品建模和工藝信息數字化的角度考慮,特征分類如圖3-1所示。零件模型的生成不是依賴于體素拼合,而是突出了各種面的作用,如基準面、工作面和連接面等,需要處理和記錄不同特征間的繼承、鄰接、從屬和引用聯系。

        3.2 幾何平臺選擇

        論文研究選擇UG-NX作為幾何造型、工程分析、數控編程平臺,在進行數控加工方法研究和典型特征五坐標數控加工的研究時,研發過程依托于UG提供的刀發接口和功能函數。Unigraphics-NX( 簡稱UG)是CAD/CAM/CAE一體化的具有強大的設計和加工功能的高端CAD/CAM軟件系統。UG實體建模將基于約束的特征建模和傳統的幾何建模方法融為一體,形成無縫銜接的“復合式建模工具”,用戶可以在基于特征的環境下發揮傳統的實體、曲面和線框造型功能的長處。其生成數控加工代碼的能力更強,可以方便的生成鉆削、3軸/多軸銑、線切割、車削等數控代碼。

        4 機匣工序優化的原則和要求

        4.1 加工工序劃分的一般原則

        在數控機床上特別是在加工中心上加工零件,相對于傳統機械加工方法,可以做到工序相對集中,許多零件只需在一次裝夾中就能完成全部工序加工。但零件的粗加工,特別是鑄、鍛零件的基準平面、定位面等部位的加工可先在普通機床上完成,這樣有利于發揮數控機床的特點、保持其精度、延長其使用壽命并降低加工成本。

        4.2 機匣工序優化的一些要求

        工序相對集中是最有效的提高加工效率的措施,工序相對集中有利于發揮加工中心的加工能力。機匣加工的絕大多數金屬去除量采用數控手段去除,軍工企業新引大量進口加工中心設備。加工方案的確定可以說是由設計圖紙的工藝性分析和工序劃分過程組成。首先,設計圖紙的工藝性分析重點在于零件進行數控加工的方便性和可能性分析兩個方面進行。比如說,零件設計圖制是否便于編制NC程序,尺寸標注方面是否適應數控加工特點,以及尺寸要素提供是否充分,看是否缺尺寸或給了封閉尺寸。分析零件的加工精度能否得到滿足。其次分析零件各個加工部位結構的工藝性是否符合數控加工的特點。

        5 機匣數控加工工藝的優化概述

        5.1 數控加工工藝優化途徑

        在整個機匣的加工過程中,數控加工工序是技術難度最大、加工耗時最長、對加工質量影響最大的環節。因此,在整個機匣加工工藝的優化的過程中,數控加工工藝的優化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數控加工工藝優化是整個機匣制造過程中最見效益的一個環節。

        5.2 仿真加工

        在實際加工一個零件之前,利用軟件在計算機上虛擬這個制造過程即為加工仿真,它可以模擬整個機床加工過程 ,查出機床的不同部位、零件、工裝夾具和刀柄等之間是否會出現碰撞,模擬采用同機床控制系統一樣的邏輯來操作,其運行就像真實機床一樣,同時在干涉校驗方面也最具準確性,它作用包括清除編程錯誤和改進切削效率 ,提高數控程序對硬材質零件、薄壁零件的切削性能。

        6 機匣精車工序工藝性分析

        6.1 機匣結構特點及其加工工藝性

        機匣精車工序尺寸多達100多個、尺寸精度高、技術要求嚴格;內部構形復雜、環形槽區域狹窄,環形槽槽寬最小處僅為17.07mm,容刀空間狹小;環形槽部位壁厚最小處僅為2.5mm,壁厚也不均勻;零件裝夾方式采用下方幾點壓緊,懸出部分高達400mm。以上因素使得機匣零件在加工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剛性較差,抵抗徑向變形的能力更差。

        6.2 車加工加工刀具的選擇

        為確保加工過程和產品質量的穩定,前機匣精車工序采用專業刀具生產商提供的機夾刀具,在選擇過程中綜合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刀桿有足夠的穩定性、剛性;(2)刀片有足夠的強度、硬度和耐用度;(3)刀片盡可能采用標準刀片。

        在此基礎上確定以下幾種刀桿:

        (1)32×32×230 車刀刀桿配80度菱形刀片,用于粗加工端面、外圓及內孔;(2)32×32×230車刀刀桿配35度菱形刀片,用于精加工端面、外圓及內孔;(3)32×32×230 槽刀刀桿,用于加工各級環形槽;(4)32×32×230 T形槽刀桿共六種,分別加工各級T形槽;(5)32×32×230 45度刀桿,用于加工六級環形槽上部槽。

        相應配置刀片均為標準型機夾刀片。由于鈦合金材料加工時具有彈性恢復大、化學親和性高、導熱性能差等特點,切削時熱量主要由刀具傳出、切削溫度高、粘刀現象嚴重。刀具粘接磨損及擴散磨損較突出。因此,選擇不帶鍍覆層的機夾刀片。為避免加工過程中刀具的切削刃與零件的接觸面積過大而產生的零件變形,切槽刀片寬度選擇3mm、4mm、5mm為主,刀尖圓角不大于0.8mm。

        6.3 UG-CAM車削加工模塊在機匣精車加工中的應用

        數控車削加工是一種重要的數控加工方法,主要用于軸類、盤類等回轉類零件的加工。在數控車削程序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節是:一方面確保加工路線合理,數控程序準確和完整;另一方面要求選擇可靠的刀具和合理的切削參數。

        考慮到機匣內腔型面包括六級環形槽、環形槽上下表面的T型槽及其環形槽之間的型面,在進行UG-CAM車加工數控程序設計時主要應用其中的車端面、粗車、精車、車槽等幾種車削加工操作。

        結論

        本文研究航空發動機機匣數控加工工藝。緊緊圍繞建立基于數字化思想、具有數字化特點的航空發動機機匣的優化工藝,并最終將該工藝應用于機匣的制造過程。綜上所述,通過航空發動機對開機匣數控加工技術應用研究,解決了機匣加工周期長,質量不穩定等制造難題,并在機匣制造過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為其它機匣類零件的加工提供寶貴的經驗,并在企業的制造加工中得到了工程化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廣生等.金屬熱處理缺陷分析及案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

        第4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關鍵詞:航空發電機;故障診斷;故障定位

        1 引言

        近年來由于航空領域不斷受重視,各類相關技術設備也在快速發展之中。航空發電機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部件負責為飛機其他部件提供電力供應,在航空領域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為保證其正常運行設有大量的傳感器和數據采集裝置,故障發生時通過何種信息處理方法處理這些裝置所記錄的數據,找出發電機的產生故障的原因是航空發電機故障診斷的關鍵。本論文以此現實需求為基礎展開研究,將智能算法引入到航空發電機的故障診斷過程中,縮短故障診斷時間,提高故障診斷能力。

        2 航空發電機故障特點

        由于航空發電機結構極其復雜,相關數據也復雜多樣,因此其故障頻發且難以有效診斷,這也為航空發電機的故障診斷帶來了不少困難,總的來說航空發電機的故障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1)各類構成零件復雜繁多,且每個零件的運行特點和可靠性指標不同,工作期限也又長又短;(2)故障產生類型多樣,不同零件故障的組合會所引起航空發電機產生截然不同的故障。

        3 故障診斷智能方法

        3.1 神經網絡法

        神經網絡是生物學、計算科學及計算機科學相互交叉的產物,它通過數量龐大的處理單元互連形成網絡。神經網絡不但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并行模擬處理,網絡全局,還具備很強的自適應和學習能力、魯棒性和容錯能力。因而其對于信號的處理更加貼近于人類的思維方式。航空發電機由于其自身結構的復雜性,與其他部件聯系的多樣性,導致其平時運行時產生數量龐大的數據信息,而神經網絡擁有強大的并行運算能力可以保證這些信息得到同時處理,另外其信息儲存的方式又是分布式的,這對于處理后數據的整理又帶來的極大地便利,避免了通過建立模型和引入參數所導致的誤差,有效提高識別速度,增強故障診斷的能力。

        3.2 遺傳算法

        遺傳算法是人們在模擬環境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以上所歸納出來的。其優點是通過將求解過程的優化從而使得答案能夠出現在控制范圍內。導致航空發電機產生故障的原因可能很復雜,并不是每一個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而是許多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后才形成的。對于這些復雜的因素可以通過遺傳算法將它們化為簡單的位串形式編碼表示,從而簡化問題的結構,然后在適應度函數的輔助下,通過遺傳操作得到問題的最優解。正是通過簡單的編碼方式和基礎的繁殖規律,遺傳算法將復雜困難的問題簡單化并找出其最優解。

        3.3 多元統計分析法

        多元統計分析的特點是在對包含噪聲和高度等數據進行處理后,把高維度的數據轉換到維度低的空間,抽離出需要的有用信息。其具體過程是長期監視航空發電機工作狀態,在故障出現后,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總結,建立與之相符的統計模型,棄除多余的信息,保證原始數據的完整性,從而實現歷史數據的有效處理,及時發現并清除故障。而且在此過程之中所建立的數學模型不需要完全準確,也無需對故障進行采樣,有效減少維修任務,保證了航空發電機在平常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3.4 貝葉斯網絡理論

        貝葉斯網絡又稱為信度網絡,其原理是通過將航空發電機以前故障發生時的信息搜集起來,按其相互間的關系統一進行分類,然后建立故障診斷模型,在故障發生前,利用一些故障征兆,根據不同征兆計算得到故障原因的概率,從而有效提高故障診斷效率。另外貝葉斯網絡還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可以及時改進其網絡結構和參數,并更新其原有概率,使貝葉斯網絡不斷完善,最終推動故障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

        3.5 小波分析法

        小波分析是一種窗口大小固定但其形狀可改變,時間窗和頻率窗都可改變的時頻局部化分析方法。針對高低頻率分別有良好的時間及頻率分辨率,而且對于低頻小波分析具有極大優勢。通過小波分析可以有效降低噪音信號對有發電機有效震動信號的影響,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3.6 粗糙集理論

        所謂粗糙集理論就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研究,找出其規律從而提前發現可能產生問題的地方。航空發電機發生故障時,我們所收集的數據可能并不完整且精度不高,通過粗糙集理論我們可以將這些不完整,精度不高的數據在空間等價分類的基礎之上通過現有的一些明確的知識來描述。相比于其他關于不確定性問題理論其優勢在于,它對于數據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不高,而且也無需摻雜相關的主觀性信息。

        3.7 支持向量機

        支持向量機在故障診斷領域,其性能較其他許多現有方法有很多優勢。對于小樣本,診斷精度高于神經網絡方法;對于高維樣本,診斷速度比神經網絡快。支持向量機與神經網絡兩者的機制都是學習型,但區別于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通過數學方法和優化手段來進行模式識別。在故障診斷過程中,支持向量機通過選取適當的核函數和參數對故障樣本進行分類,其分類效果較其他方面優勢明顯。這個優勢對于航空發電機故障的診斷具有很強的實際價值。

        4 結論

        航空發電機的故障診斷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基于其故障特點,本文提出基于智能算法的航空發電機診斷方法,提出了一些用于診斷的方法,并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劉玉潔.應用神經網絡技術的飛機發動機故障診斷研究[D].天津大學,2003.

        [2]胡嚴思.基于FTA和BAM神經網絡的飛機故障診斷系統研究[D].湖南大學,2012.

        [3]張琰.基于多元統計分析的航空發動機故障診斷研究[D]. 沈陽航空工業學院,2010.

        第5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關鍵詞:航空航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0-0145-02

        引言

        航空航天代表了科技和工業發展的最前沿,是促進國家科技發展、滿足經濟建設、增強國防安全和加快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加強航空航天類高校教育,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創新能力的航空航天類專業人才是服務我國戰略發展的必然需求。航空航天類本科人才是高層次航空航天類人才的基礎,培養適應國際競爭的航空航天類本科人才,是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發展的關鍵。當前,以美、俄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國都建設了自己特色的航空航天專業院系,開展了多年的教學實踐,具有豐富的經驗。論文旨在通過材料的梳理,了解國外航空航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國際一流大學航空航天類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學生培養特點等方面進行研究,從中總結經驗,為國內航空航天類專業教學教改提供參考。

        一、國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一)美國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美國是世界上航空航天類研究最發達、人才培養最成功的國家,其人才培養主要依賴其國內的大學。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類教學與科研由航空航天系負責,下設三個部門,分別是信息部、航空系統部、飛行器技術部。信息部分主要研究航天系統有關的信息獲取、處理、傳輸技術,如衛星通信、高空偵察、空中通信、集成防御系統等,負責教授導航、制導、控制、通信、網絡、實時軟硬件系統等課程。航空系統部門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高復雜性系統的設計、制造、操作方法,教授最優化方法、故障診斷、系統容錯等課程,建有人機實驗室、空間系統實驗室、國際空運中心、操控臺研究中心、復雜系統研究實驗室等。飛行器技術部門負責計算方法、流體力學、推進技術、材料科學、結構技術等的研究和教學,建有宇航計算設計實驗室、空氣渦輪實驗室、宇航微小結構協會、空間推進實驗室、先進材料和結構技術實驗室等。

        斯坦福大學航空航天系隸屬于工學院,承擔航空專業的教學科研任務。該系的研究領域包括空氣彈性變形及流體仿真、飛行器設計與控制、應用航空動力學、空氣聲學計算、流體動力學計算、動態系統計算、機器人控制、復雜材料與結構、湍流模擬、推進、高超聲速流體、導航、控制系統辨識與優化、衛星工程、湍流與燃燒等。

        (二)俄羅斯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俄羅斯也是航空航天強國,開設航空航天專業的主要學院有莫斯科國立航空學院、西伯利亞國立航空航天大學。莫斯科國立航空學院建于1930年,擁有12個學院,56個系,128個實驗室,3個設計局,幾個計算機中心,一個實驗工廠,一套運動航空訓練設施,一個莫斯科附近的飛機場,兩個科研機構(應用力學和電氣力學,低溫研究)。該學院通常以數字編號代替學院名稱,從一院到十二院分別為航空工程院、發動機院、控制系統院、信息與電力院、無線電電子學院、經濟與管理院、航空航天院、機器人與智能系統院、應用數學和物理院、應用力學院、人文科學院、預科院。西伯利亞國立航空航天大學擁有空間研究及高技術學院和航天技術學院,設置了飛機制造系、航空發動機與能源裝備系、飛行器管理系統系、航空導彈技術系、飛行器無線電技術系統系。

        (三)歐洲著名航空航天院系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在其工學院設置了航空系,主要負責飛機設計制造方面的研究與人才培養,包括航空動力學與航空結構學兩個研究方向。航空動力學方向包含流體基礎、航空飛行器設計、控制、生物醫學、環境與工業關系等方面的研究。航空結構學方向包括計算力學、沖擊與損傷、復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法國國家高等航天航空學院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它位于歐洲航天業發展的中心地帶,致力于培養頂尖的技術工程師,在研制協和式客機的工程師當中,有許多就是從法國高等航天航空學院畢業的。學院下設5個系和一個研究中心,分別是空氣動力學、能源、推進系、結構與材料力學系、光電子與信號系、語言文化藝術系、航空宇航中心。

        二、國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

        (一)學位與專業設置

        國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多數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二年,英國有本科3年,研究生1年。俄羅斯不同,如莫斯科國立航空學院預科1年、本科4年、碩士2年、博士3年。在學位設置上,各個院校有所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工學學士、航空航天工程學士、航空工學學士、航空航天工學學士、航空工程理科碩士、航空航天工程學士、航空與宇航工程學士、航空學理科碩士、航空與航天學理科碩士、機械與航天工程理科碩士。

        (二)國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課程體系

        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與航天專業是美國同領域中最有名的專業,其人才培養理念和課程設置世界聞名。MIT航空與航天系設有兩個本科專業方向:航空與航天科學工程專業和航空與航天信息科學工程專業,兩個方向的課程設置都建立在航空航天基礎(核心)課程上,下面分別以A和B代指這兩個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全校統一要求課程和系課程構成。全校統一要求課程包括基礎科學課程(6門)、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課程(8門)、科學與技術限選課程(2門)、實驗課程(1門);系課程包括系核心必修課程、專業課程、試驗與進展課程,其中系核心必修課程包括一體化工程I、II、III、IV,計算機和工程問題求解引論,自動控制原理、動力學、隨機系統分析、微分方程;專業課程中專業A包括空氣動力學、結構力學、推進系統引論、航天工程中的計算方法,專業B包括航天系統的評估與控制、數字系統實驗室介紹、實時系統與軟件、交互系統工程、人為因素工程、自主決策原理;試驗與進展課程包括飛行器工程、空間系統工程、試驗項目I、試驗項目II、飛行器進展、空間系統進展I、空間系統進展II。

        (三)學時學分要求

        1.學分組成。課程學分組成考慮教學環節,如MIT飛行動力學課程,總學分12分,構成包括課堂3分、實驗1分、預習和復習8分。另外還有無學分課程,課程必修但無學分,如普林斯頓沒有學分制、強調上課門數,斯坦福大學基礎課程要求5門航空航天基礎課程,專業課程4選3。英國大學一般不設立學分制,所有學生都按部就班完成規定課程的學習。

        2.學分要求。美國大部分學校有明確的畢業學分數要求。如MIT航空航天工程系根據培養計劃設課程學分,又分成4類,分別是核心課(core)108、專業領域課(professio-

        nal area)48、實驗和綜合應用(experiment and Capstone)30、非限制性選修課(unrestrictived elective)48,總學分大于234學分。但是在學分數量并不統一,差異很懸殊,如密歇根128學分、MIT大于234學分、賓州州立132學分。航空航天專業必修課比例很高,有的高達90%以上,如斯坦福、佐治亞理工、普渡。另外還有只要求課程而不要求學分的,如普林斯頓畢業要求共36門課。

        3.學時要求。有些大學要求學時達到一定數量,如悉尼大學本科至少192學時,研究生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至少144學時。斯坦福大學研究生基礎課程設置門數要求,其他按學時要求,數學(6個學時)、技術選修(12學時)、人文社科類選修(45學時)。

        三、國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專業培養特色

        歸納起來,國外著名航空航天院系在專業培養上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國外著名大學航空航天專業設置寬、窄各有特色。美英等專業設置以寬口徑、大類培養為主,基本不針對特定航空航天器劃分專業,學生專業方向只是體現在個別課程的選擇上。俄羅斯、烏克蘭等的專業劃分細而精,如莫斯科國立航空學院幾乎整個大學的院系專業就代表了航空航天器的各個不同部分,專業面向具體而明確。二是國外著名大學航空航天專業課程體系具有少而精且多樣化特色。美英等課程每學期課程數量相對較少,但課業工作量不少。學生畢業所需學時學分也不少。美英等航空航天專業的課程必修多、選修少,完全學分制的作用并不明顯,反映了航空航天專業的特殊性。課程學習課內外并重,還有較多實踐環節、交流討論、項目設計等。課程的環節豐富多樣(如劍橋)。教授授課。三是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在通識教育上,在課程設置中有重視科技寫作、科研道德規范、表達與交流、團隊協作、人文素質培養和工程師就業指導。在專業教育上,強化多樣化實踐環節、注重專題課程和生產實習。四是注重綜合素質和個性化培養。例如南安普敦大學設置有工程管理與相關法律的必修與選修課程,讓學生學習在工程實踐中如何領導團隊、進行項目管理與風險評估、做出決策以及熟悉與之相關的法律知識。還會從工業部門請來客座教師來協助授課,并安排有相應的實踐環節。針對個性化培養需求,在課程設置上具有較大的選擇基數。

        四、總結

        航空航天類本科人才是高層次航空航天類人才的基礎,是航空航天類研究生人才的后備軍。論文主要對國際一流大學航空航天類專業學位與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學時學分要求點等方面進行了梳理,總結了人才培養特色,為國內航空航天類專業建設和教學教改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田正雨,李樺.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類本科生課程體系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1).

        [2]MIT航空航天系戰略計劃[Z].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教所譯.1991.

        第6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關鍵詞:振動筒壓力傳感器;振動筒;Ansys仿真分析

        0 引言

        振動筒壓力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大氣數據計算機、氣壓高度表、發動機的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地面氣象測量系統和壓力傳遞及測試標準設備中。隨著科技發展,各個應用行業都迫切需要精度更高、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壓力傳感器。而由于傳感器設計的知識面和技術領域太寬,實現傳感器產品的更新換代并不會像計算機領域的進步那么快,需要多行業、多領域技術的共同進步。

        1 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研究現狀

        振動筒壓力傳感器最初是由瑞典航空發動機公司(Svenska Flygmotor)在20世紀50年代研制成功的[1]。隨后英國Solartron集團購買其專利,將其研發并生成出直徑18mm振動筒壓力傳感器和直徑9mm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產品。后來俄羅斯曙光儀表局也對振動筒壓力傳感器開展研究并且取得很大進步,先后研制并生成出直徑18mm、直徑13mm、直徑9mm的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目前俄羅斯曙光儀表局研制出的直徑9mm的振動筒壓力傳感器代表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最高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

        受材料、加工工藝等方面的制約,目前國內研究并生成振油慚沽Υ感器的單位只有太原航空儀表有限公司和成都凱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國內只有直徑18mm的振動筒壓力傳感器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直徑13mm、直徑9mm的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由于技術發展的局限性,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2 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振動筒壓力傳感器按其激勵方式不同,可以被細分為壓電激勵式與電磁激勵式兩種,這里我們以電磁激勵式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為例,介紹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圖1是電磁激勵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原理簡圖。圖中1是一端開口而另一端封閉的薄壁圓柱筒――諧振筒體。筒內有在空間互相垂直的兩個電磁鐵線圈2和3,電磁鐵兩極和筒壁靠得很近。2是激振線圈,3是拾振線圈,4是參考空腔,5是支架。用電磁法激振的振動筒1應由鐵磁性材料制成。電流通過激振線圈,所產生的電磁力使筒壁產生徑向微位移,從而改變了筒壁與拾振線圈之間的間隙,及使磁阻發生了變化,改變了磁通,結果在拾振線圈中產生了電動勢,其變化頻率等于筒壁振動的固有頻率。維持筒壁連續等幅振動的振蕩放大器連接在兩線圈之間,形成一個正反饋的閉環自激振蕩系統。振蕩頻率等于筒的固有頻率,固有頻率由被測壓力所調制,而振幅大小則由放大器的增益來控制。

        3 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核心元件――振動筒

        振動筒是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壓力敏感體,是其核心元件。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性能優劣主要取決于振動筒的性能。

        振動筒工作時,從筒的一側觀測,其振型沿周向分布著數目不一的波數n,稱n為周向整波數(n=0、1、2…),當從筒的側面觀看,其振型沿母線的長度分布著數目不一的半波數m,稱m為軸向半波數(m=0,、1、2…)如圖2所示。

        振動筒的的正確設計是保證傳感器穩定工作的基礎。要解決設計問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振型的選擇;(2)幾何參數的確定;(3)材料的選擇及加工工藝的確定。這些問題應從滿足壓力-頻率特性、靈敏度、頻率穩定性和獲得高的機械品質因數Q值等因素來考慮。本論文主要從前兩個方面來研究振動筒的設計。

        4 基于Ansys的振動筒設計

        4.1 典型尺寸振動筒的ansys仿真分析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振動筒由車削或旋壓拉伸而成型,再經過嚴格的熱處理工藝制成,其材料通常為3J53或3J58――恒彈合金。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根據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取彈性模量E=1.95×1011Pa,材料密度ρ=7.9×10-3g/mm2, 泊松比μ=0.3。按照一定幾何參數,在ansys中建模,對振動筒常壓(93kPa)、2kPa、260kPa時,分別進行模態分析。

        目前振動筒比較典型的幾何尺寸為:直徑18mm、壁厚0.07~0.08mm、有效長度45~60mm。隨著小型化的要求,國外已經有直徑13mm、9mm的振動筒成熟產品,但國內在這方面的的技術正處于發展時期。

        下面我們對目前比較典型的振動筒進行仿真分析,R=9mm、l=55mm、h=0.08mm,其中l代表振動筒敏感體的長度、R代表振動筒的平均半徑、h代表振動筒的壁厚。通過分析得出表1數據。

        表1中給出的是該幾何參數下,振動筒工作在1~5階模態時,內壁感受不同壓力下的固有頻率值,并計算出壓力―頻率靈敏度(靈敏度=(f1-f2)/f1×100%)。5階以上模態,工作振型較復雜,工作頻率相對較高,能級較高,不適合作為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工作模態,所以表中沒有列出。

        分析表中的數據,發現4階模態與5階模態,在整個工作壓力范圍內,存在頻率交叉點,所以不能選擇4、5階模態作為振動筒的工作模態。2、3階模態比較,2階模態能級最低,但n=3,不是對稱模態,不易激勵與拾取信號,且相對靈敏度低于3階模態。3階模態的靈敏度最高,能級也較低,工作模態對稱,易于激勵拾取信號,相比較而言更適合作為振動筒傳感器的工作模態。

        該幾何參數下,我們選擇3模態作為的振動筒工作模態,可以達到33.46%的靈敏度。這一幾何尺寸的振動筒是目前技術相對較成熟的振動筒壓力傳感器。這一形式的振動筒壓力傳感器已經經過多年批量生產和實際應用的驗證,產品設計和工藝都已經比較成熟,在此基礎上,筆者進行進一步的小型化仿真設計。

        4.2 減小敏感體長度的振動筒ansys仿真分析

        由于市場的發展,對產品小型化的要求越來高,迫切要求我們進行產品的小型設計,本論文根據目前產品的幾何參數指標進行小型化設計,將振動筒筒體半徑作為固定參數,減小振動筒的長度,對振動筒進行重新設計。

        一般情況振動筒壓力傳感器多工作在雙點對稱激勵狀態,被激勵的振型只能是對稱振型(n=2、4、6…)。相關資料顯示,較長的筒,n=2的模態首先被激勵,較短的筒,n=6、8的模態首先被激勵。哪一個模態先被激起,與筒體的幾何參數有直接關系。這里我們為了進行小型化設計,必須將筒體變短。為了使得振動模態較為簡單,我們希望可以設計出n=4模態先被激起的振動筒。

        參考相關資料中關于振動筒筒體設計的理論,根據Ansys仿真分析結果,筆者對筒體長度、壁厚進行多次調整,對每一種幾何參數的筒體進行仿真分析。最終確定長度l=40mm,壁厚h=0.08mm,進行仿真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

        分析表3數據,3階模態與4階模態在工作壓力范圍內存在頻率交叉點,故無法作為工作模態。2階模態是第一起振模態,是本幾何參數振動筒能級最低的振動模態,并且表中數據顯示,該模態下,振動筒在全壓力范圍內的相對靈敏度是28.5%,相對于l=55mm的筒體來說較小,但是根據有關資料介紹,也是完全能達到使用要求的,可以作為工作模態。

        與4.1節中幾何參數為l=55mm、R=9mm、h=0.08mm的振動筒相比較,新設計出的l=40mm、R=9mm、h=0.08mm的振動筒,相對靈敏度有所下降,但在長度上大大減小,實現了振動筒的小型化設計。

        4.3 實驗驗證

        振動筒的生產工藝較為復雜,將振動筒裝配成為可以測試輸出的壓力傳感器并測試傳感器的頻率輸出也是比較復雜的工藝過程,整個生產過程還會涉及到很多專業性很強的儀器設備,而且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固有頻率輸出隨溫度變化而變化。所以實際研究工作中對振動筒的理論設計進行驗證比較困難。

        為對小型化設計后的振動筒進行驗證,本次驗證僅試制出少量振動筒,通過測試振動筒在室溫下內壁感受不同壓力時的頻率輸出,從而驗證ansys仿真分析所得到結果的正確性。

        實驗取2只幾何參數為l=40mm、R=9mm、h=0.08mm的振動筒,激勵方式為壓電激勵。根據4.2節中的仿真分析數據,工作模態為n=4、m=1,故在振動筒同一水平圓周上均勻粘貼4片壓電陶瓷片,2片作為激勵、2片作為拾取。振動筒外裝保護筒,振動筒與保護筒之間為真空參考腔體,如圖1所示。為振動筒配制相應信號調理電路,內壁加壓后,測試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頻率輸出,實驗數據如表3。

        分析實驗數據,可以看出,實驗所得到的頻率輸出與仿真分析的結論一致,證明ansys分析的結論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由于實驗用產品數量少,是通過大量振動筒才選取出工作較為穩定的筒體,且沒有通過高低溫實驗,也沒有進行長期穩定性以及其他環境實驗的考察,目前僅可以作為實驗室用原理樣機,不具備產品化條件。

        5 結論

        本文所進行的小型化設計探索,設計出的筒體幾何參數并不是目前各科研生產單位主要研究的幾何參數,不能直接作為產品進行生產,但本文的研究可以為振動筒壓力傳感器的小型化設計提供一個研究方向,筆者希望通過今后進一步的仿真分析研究取得更多研究成果。

        振動筒壓力傳感器是目前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測試精度達到0.02%的傳感器之一,雖然其應用環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能代替它的高精度國產化傳感器目前不具有大批量產品化能力,所以振動筒的發展以及其小型化研究任然具有重要意義,科研生產單位需投入人力、物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D.B.Juanarena,C. Gross. Digitally compensated pressure sensors for flight measurement[J].Sensors, 1985,7:10-20

        [2]樊尚春. 信號與測試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2:269

        [3]劉廣玉,陳明. 新型傳感器技術及應用[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W出版社,1995,65~68

        作者簡介

        班瑞鳳(1982-),女,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壓力傳感器設計與應用。

        第7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基準轉換,緩進磨削,磨削裂紋

        1、前言

        隨著燃氣輪機研制的不斷發展,對動力渦輪的葉片加工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采用傳統工藝方法進行新品葉片的研制加工,逐漸顯露出一些不足。對于一些新工藝、新方法的有益嘗試,顯得越來越重要。

        定向結晶高溫合金材料,是傳統的難加工材料,采用車、銑等加工方法來實現材料的去除是較為困難的。工藝上一般均采用磨削方式進行加工。磨削方式(尤其是緩進磨方式)加工的切削力較大,因此要求葉片的定位、壓緊要牢固、可靠。

        由于無余量精鑄葉片的毛料基準點大都設在葉身上,為避免對定向合金材料直接壓緊而導致材料再結晶,傳統工藝路線是首先采用精密定位方式進行基準轉換,將葉身上的毛料基準轉換到規矩的定位方箱上,從而保證葉片加工時,葉片定位、壓緊的可靠性。隨著精密定位工藝的大量應用,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首先,錫、鉍等金屬對高溫合金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響,如果去除不凈存在較大的隱患。其次,精密定位方法的生產效率不高,污染較重。再有,精密定位方箱的制造數量大、成本高,且方箱數量制約著零件的周轉數量。

        因此,擬采用機械壓緊的方式進行基準轉換,通過工藝研究解決機械壓緊方式壓傷、壓緊穩定性等問題,進而完成機械加工的整個過程。

        作者簡介:姜紹西,男,1975年生,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葉片加工廠。研究方向弱剛性零件機械加工。公開多篇。

        2、研制加工的難點

        采用機械壓緊方式進行基準轉換,進而采用轉換后的基準進行榫齒以及其它工序的加工,是定向合金材料渦輪工作葉片加工的一種新的嘗試,也同樣需要解決如基準轉換的可靠性、定位的穩定性、壓緊防壓傷等問題。本文采用機械壓緊方式進行基準轉換的穩定性,防止產生材料再結晶現象。采用葉片榫齒緩進磨成型磨削試驗,避免磨削裂紋。

        3、試驗方案的確定及實施

        3.1 工藝路線的制定

        該葉片工藝路線主要依據有關圖紙及文件來制定。首先進行基準轉換,選擇毛料的六個定位點定位、壓緊,磨加工出基準。然后利用轉出的基準進行榫齒的磨削加工,接著以榫齒為基準進行葉片榫頭及其它部位的加工。

        機加工前,首先安排固熔熱處理。機加后,進行時效熱處理等其它工序。其工藝路線如下:

        毛料→磨基準→磨榫齒→磨盆、背向緣板→磨進、排氣邊緣板→磨進氣邊榫頭側面→特種工藝

        3.2 基準轉換

        3.2.1 設計基準及工藝轉換基準

        毛料基準點選擇如圖一所示,在榫頭背向延伸段上選取A1、A2兩點,葉背型面的截面上選擇一點A3,從而構成一個平面,限制了Y軸平移和Z軸、X軸旋轉。在榫頭和葉冠側面緣板上各選取一點B4、B5點,限制了Y軸旋轉和X軸平移。而在軸向方向選取一點F6點,限制了Z軸平移。這樣葉片六個方向自由度被完全限制。

        圖一毛料基準點示意圖

        由于直接采用六個定位點進行定位、壓緊來加工榫齒,其機械加工的穩定性差,尤其是榫頭延伸段兩個點定位,榫齒磨削中承擔著絕大部分的壓緊力。直接壓緊可能會造成葉片壓緊變形。為此,工藝安排基準轉換,將延伸段兩個定位點轉換到榫頭緣板上,用小平面代替定位點。(見圖二)。

        圖二基準轉換工藝要求

        3.2.2 基準轉換工裝的設計

        由于葉身A3點和F6點均在葉背上,轉換的基準只能選擇在背向緣板上。基準轉換時,只能采用以背向定位,加工背向基準這種“反定位”的方式進行。這給基準轉換的工裝設計帶來了難度。主要表現在:

        1)以背向定位、盆向壓緊,反向裝夾葉片困難。

        2)由于背向延伸段定位基準A1、A2點與加工面同在一個方向,需要避免加工干涉。

        3)避免將延伸段兩點作為加工的主要受力點。

        我們設計了基準加工的專用工裝,該工裝依然以毛料六個定位點定位、壓緊,但通過一些輔助結構巧妙的解決了上述問題。結構圖見圖三)。

        圖三夾具結構圖

        首先,夾具設計采用了類似正弦規的可翻轉結構,整個夾具體可沿著轉軸180°翻轉。翻轉后,以背向六點基準定位安裝葉片,壓緊壓蓋(壓蓋可翻轉),整個夾具體沿轉軸回轉180°(翻轉示意圖見圖四)。這種設計方法解決了反向裝夾葉片困難的問題。

        圖四夾具體翻轉示意圖

        其次,將葉背的A1、A2、A3點三點設計在一個定位板條上,定位板條為長條形狀,其寬度可將三個基準點包圍起來,同時露出被加工表面。加工時,將兩片砂輪合并,中間用砂輪墊圈分隔,砂輪墊圈厚度比基準板寬度略寬(見圖五),從而避免加工面與定位點干涉問題。

        圖五夾具基準板條示意圖

        夾具體整體翻轉,裝夾葉片后壓緊壓蓋,緣板壓緊塊和葉身壓緊塊對葉片緣板實現壓緊。夾具體回轉,壓緊夾具體。實際加工中,實際主要承載加工力的為緣板壓緊塊(見圖六)。不再以延伸段兩點作為加工的主要受力點。避免了榫齒磨削中造成葉片壓緊變形。

        圖六夾具壓緊結構示意圖

        通過對小批量試驗件進行試驗加工,加工尺寸合格且穩定,說明夾具設計能夠滿足工藝要求。

        3.3磨榫齒

        3.3.1 磨榫齒的要求

        該工作葉片的榫頭結構見圖六。由于榫齒磨削以榫頭背向緣板小平面為基準,工序中無法將盆、背榫齒加工出的同時加工出來,只能分開單獨加工。

        圖六榫齒加工技術要求

        3.3.2 磨榫齒工序定位基準點的選定

        為盡可能減少基準轉換造成的公差分配,減小加工難度,工藝上將磨榫齒的主要基準由背向延伸段兩點轉換到背向緣板上兩個小平面上。其余點均采用原來的設計基準。

        該工藝對夾、測具的統一性要求較高,若兩者位置差異過大,會帶來基準不統一誤差,影響榫齒的加工質量。

        3.3.3 加工參數的制定

        砂輪:國產中華牌硅砂輪(砂輪牌號WA/PA80/100F14V35)

        冷卻液:選用進口馬斯特系列產品中的水基合成液(牌號為C270)作為磨削專用冷卻液,冷卻液出口壓力為0.8Mpa。加工參數見表一。

        表一加工參數表

         

        參數

        進給速度(mm/Min)

        切削深度(mm)

        線速度(m/s)

        循環次數

        粗加工

        50~60

        0.5

        22

        2

        精加工

        100~110

        0.1

        第8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北京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課程共建新模式

        2.創新繼教形式培訓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合作培養企業高管

        3.精誠合作 互惠雙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實踐

        4.巨人肩頭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與IBM合作培養面向實踐的高素質IT人才

        5.名校名企傲視同群

        ――華東理工大學與西門子公司開展多領域、高效率合作

        6.多種模式實踐合作促進雙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實踐

        7.強強聯手 各盡所長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合作培養戰略

        8.產學互動校企雙贏

        ――電子科技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開展DSP技術研究與教學

        9.因“需”施教培養創新人才

        ――重慶大學與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

        10.省略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一

        合作鑄精品 聯手塑英才

        ――北京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課程共建新模式

        北京大學與微軟公司的合作始于2000年,當時,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把北京大學等若干國內優秀大學辦成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教育部為達到這一目標,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決定在全國高等學校中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為了響應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精神,支持高等學校計算機課程建設,教育部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實施“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促進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探索校企共建精品課程的新模式,這一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擁有雄厚的教學師資力量,特別是在操作系統等傳統基礎學科的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亞太地區建立的基礎研究機構,在致力于世界一流計算機研究的同時,還通過和微軟總部核心產品部門的密切聯系,幫助中國高校在課程、特別是與微軟技術相關的計算機核心基礎課程方面的建設。雙方的合作,不僅有利于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也有利于高等學校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通過雙方的合作,總結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

        合作編寫精品教材

        為解決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有關的大量技術問題,教材與實際發生了嚴重的脫節問題,2000年,微軟公司參加主辦的首屆高等院校計算機系系主任座談會上,提出希望能有一本更多講解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的教材。同年10月在第六屆全國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研討會上,許多教師也提出希望更多地了解Windows內核原理,以供教學需要。基于此,校企雙方決定共同組織一個“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教材的寫作班子。目前一套圍繞Windows操作系統的操作系統教學平臺已經基本建立,包括了三本教材(《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Windows內核實驗教程》、《系統分析及實驗教程》), 一套教學課件(《Windows操作系統原理》課件),上述教材已經多次印刷,累計出版了55900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經有數十所高等學校采用這些教材作為教學參考用書。

        培訓高校授課教師

        在成功推出圍繞Windows操作系統的精品課程基礎上,研究院通過各種渠道,包括“2005年全國操作系統授課教師廬山培訓班”,“全國第八屆操作系統課程教學研討會”,以及“2006年微軟亞洲峰會”等活動組織培訓全國各高等學校的授課教師。該建設項目總的特點是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盡快接近和達到國際一流大學同類課程;在保持內容相對穩定基礎上,加大反映當代操作系統發展和動向內容;既注重經典操作系統理論講授,也重視分析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中的具體技術實現;結合實習課程,使學生打下良好理論基礎并具備從事操作系統設計的能力。

        校企共建精品課程

        “校企共建精品課程”是一個促進大型企業與高校之間了解與交流的好模式,可以促進企業的核心技術與高校相應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有利于高等學校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更多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優秀人才。

        目前,該合作項目已經被教育部批準為“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之一。研究院將繼續努力,使合作項目成為優秀的“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之一,并且在此基礎上,爭取盡早使該課程成為國家精品課程。并通過教育部精品課程網站把該精品課程資源推廣到更多的高校中去。同時,微軟公司已經決定向國內的高等學校開放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源代碼,這一舉措將有力地推動微軟公司和國內各高等學校的合作,加快微軟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研究院將在總結以往合作經驗的基礎上,和全國各高等學校一起,建設微軟源代碼共享、實驗平臺,為不斷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培養大批的優秀軟件人才共同努力。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二

        創新繼教形式 培訓企業高管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合作培養企業高管

        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189家中央企業之一,是集資本經營和生產經營于一體的大型國有獨資公司。集團一直以“科技興企、科技強國”為使命,全面致力于企業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能力的鍛造。為求得更快發展,集團公司決定培養儲備一大批視野開闊和思路開拓,具有創新理念和創新精神,具備先進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和良好執行力的中高級企業精英,以大力提高集團公司的創新能力,適應集團公司“十一五”及長遠改革發展的戰略需要。清華大學是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云集了國內外各領域、學科的著名專家學者。在一個多世紀的歷程中,清華大學已為社會輸送了數十萬名各類高級人才,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中華民族的振興做出了卓越貢獻。正是創建“學習型組織”、打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共同愿望使名企與名校強強聯手:2006年元月20日,雙方在清華舉行了隆重的簽字儀式,并將項目定名為“新興鑄管集團公司現代企業管理高級研修班”。通過合作,雙方找到了適合發展的契合點。

        互利合作各取所需

        清華大學為了落實科技強國、服務社會的使命,在全球化新形勢下幫助企業構建學習型組織。新興鑄管集團希望在整個企業創建全員終身學習的環境,建成可以不斷推動企業持續創新的自主學習型企業。他們在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構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急需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這樣的支持,整合國內外一流的教育資源及時為企業高層管理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個性化專業服務,協助企業創建學習型企業,打造優良的基因,進而從根本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培養計劃量身定制

        企業對于培訓的需求多種多樣,學院打破傳統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依據企業的特性、圍繞企業實踐和培訓需求量身定制,兼顧組織收益和個人成長而“量身定制”專門計劃。為達到預期合作效果,經雙方多次研究和探討最后商定,雙方的人才培養合作計劃經過逐步細化和優化,最終確定以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戰性的 “廠長書記高級研修班,經營副廠長高級研修班,生產副廠長高級研修班,副廠級領導高級研修班,中青年后備干部高級研修班”等培訓項目為依托來展開。學習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學習的目的。清華繼續教育學院為新興鑄管集團定制課程以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為主要培訓對象,注重管理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的結合,課程方案充分考慮企業的培訓需求,結合企業所處的行業特征、競爭環境、文化特質、人員特性和發展狀況等因素,采用課堂講授、案例討論、問題研討、經驗分享和分組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鼓勵學員貢獻和分享管理經驗,促成企業內部的溝通、合作與信息共享。授課教師不僅洞悉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教學經驗,而且對企業管理有較深入的研究,是資深的企業管理咨詢顧問。這樣依據企業的特性需求靈活設置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均得到了參與培訓學員的高度肯定和一致贊譽。

        課程設置注重實戰

        通過到清華學習,不但使企業廣大參訓領導干部親身感受到了清華悠久的歷史傳統、濃厚的人文氛圍和博大深厚的文化魅力,比較系統地了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企業的基本規律和管理企業的基本方法,學到了世界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思想和文化,大大地豐富了理論和知識,而且開闊了視野、開拓了思路,培養了創新的理念和思維,啟發了思考、啟迪了創新,在學習的總結、討論以及同專家的交流探討中能夠學以致用,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清華繼續教育學院與新興鑄管集團的遠程教育合作不但使學院找到了自己的服務市場,找到了其教育服務社會價值的支點,而且使企業找到了培訓、儲備人才和提升品質值得信賴的資源,也為新興鑄管培育了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中還可以帶動整個行業和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三

        精誠合作 互惠雙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實踐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多元投資的商業化運營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在上海證交所正式上市。幾年來,上航在國內地方航空公司的經營業績排名中名列前茅。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一所以工程技術為主,管理、藝術等多學科互相滲透,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辦學的嘗試,合作構建起上海航空運輸學院,其建構模式與成功實踐獲得了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

        上海航空運輸學院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依托“朝陽產業”――民航運輸業與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校企合作構建起的二級學院,企業向學校直接注入資金300多萬。運作十余年來,學院在辦學機制、專業特色、實踐創新、學生就業等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截至2005年已有10屆1000余名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7.4%,學生總體質量符合民航運輸業發展的要求,已有很多成長為民航運輸企業的骨干。在雙方的合作上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鑒。

        首先,體現在辦學機制上:領導掛帥,院務委員會制度卓有成效。航空運輸學院院長由學校委派,副院長則由校企雙方各委派一人擔任,學院的日常工作由這套班子主持。學院還設立了院務委員會,院務委員會由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主任委員,校企主要職能部門領導任委員,每年召開一次院務委員會會議,就學院辦學方向、發展規劃、管理制度、專業設置、招生工作、培養模式、學生就業等重大事項做出決策。由于緊貼市場,學院發展方向明確;由于領導支持,各項決策可保落到實處。

        其二,在辦學理念上: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利益雙贏。企業每年向學院注入一定資金,支持學院學科發展。公司建立“上航獎教金”和“上航獎學金”制度,激勵教學、管理、科研和學習等方面表現優秀的師生員工,企業領導對學院的教學非常關心,親自推薦上航的英語翻譯來學院擔任英語口語教學,多次擔任“航空經營管理”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并參加學生論文答辯,使學生的畢業論文更具“實戰”特點。

        其三,在專業特色上: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錯位競爭、審時度勢。航空運輸學院在專業設置、培養計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更加注重市場調研,做到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以市場為導向,審時度勢,你無我有,錯位競爭,使目前6個專業保持了鮮明的特點和市場競爭力,實現了專業設置與市場的零距離接觸。專業設置與上海其他高校相近專業形成了錯位發展、多層次為民航運輸發展做貢獻的態勢。

        其四,在學生就業上:實行訂單式培養。市場是瞬息萬變的,適時、準確的專業調整會給大學生就業帶來新的機遇。由于專業特色明顯,并且依托產業辦學,學生有很好的就業保障,空乘專業畢業生至今幾乎全部被上航錄用。歷年來,學院學生的就業率在校內一直名列前茅,在上海市高校內亦處于領先水平,至2004年9月,已畢業804名學生中,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錄用345人,占總人數的43%,其他國內外涉航企業367人,占46%,一般企業68人,占8.5%,扣除出國和專升本人員,總體就業水平為97.4%。

        其五,在學科發展上: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十余年來,航空學院的學科發展穩步向前,師資、實驗條件逐漸完善,自身造血功能日漸健全;教學、科研開始同步發展;教學手段建設全面提升和展開;學生參加市數學建模比賽等二課堂活動增多,開拓了視野,提升了能力。為求發展,校企雙方進行了不懈努力:雙方領導支持并促成了學院教師去上海航空公司相關部門的見習,并參加公司課題的研究,使教師在實踐中有更多的鍛煉機會。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定期為學院青年教師講解飛機結構、系統和機務知識,指導青年教師熟悉飛機維護手冊;學院派遣青年教師赴上航掛職鍛煉;學院聘請航空院校退休的資深教授帶教青年教師、編制教材和教學大綱、建設實驗室。

        經過多年努力,航空運輸學院已初步建成了與上航所提供實訓條件互補的實驗設施。如航空發動機實驗室、飛機部件拆裝實驗室等,教師隊伍逐漸擴大,知識與學歷結構趨于合理,具有專業特色的教材也基本編制完成。實踐證明,這種緊密的、優勢互補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富有很強的生命力,使企業與高校互惠互利,達到雙贏。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四

        巨人肩頭站 手可摘星辰

        ――高校與IBM合作培養面向實踐的高素質IT人才

        近年來,隨著中國軟件產業的迅猛發展,市場對軟件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中國軟件企業在軟件總體設計、項目管理和研發等方面的人才極度缺乏,建立復合型人才架構已經迫在眉睫。面對市場在軟件人才數量和結構方面的雙重需求,也源自IBM全球性的“天才孵化計劃”――高校學生創新實踐項目,是由IBM軟件部、IBM中國研究院和大學合作部聯合推出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IBM“青出于藍”計劃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于2002年4月被引入中國的。

        IBM“青出于藍”計劃(Extreme Blue)是一項匯集頂尖技術和商業人才、將極具挑戰性的創新技術研究與市場相結合的學生實踐項目。該項目為高校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層次、實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好的實踐環境。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IBM以其雄厚的實力為學生們提供技術和商業方面的指導,并輔以一定的資金支持,在IBM中國研究院為學生們營造了一流的實踐環境。IBM通過“青出于藍計劃”與中國各大高校的緊密合作,已培養出眾多符合IT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業綜合型,適合現代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通過參加IBM“青出于藍”計劃,學生們可以充分利用IBM豐富的全球資源,深入了解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科學的商業模式,獲得技術與商業相結合的完整的項目體驗和技術研究開發管理的經驗,極大地提高其自身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此外,這一計劃為各高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身實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對與企業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高校通過了解和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方向和熱點領域,也促進了自身科研水平的發展與提高。

        獨具特色的“青出于藍”計劃

        IBM“青出于藍”計劃是通過學生報名、高校推薦、IBM面試的方式,由IBM和高校共同選拔出最優秀的信息技術專業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與由IBM精心設計的項目。IBM“青出于藍”計劃要求學生具備廣泛全面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優秀的中英文溝通和表達能力、敏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勇于面對挑戰和參與競爭,同時要有旺盛的工作精力和充沛的體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BM為該計劃組建了一支由資深專家、科研人員、高級經理組成的輔導團隊,為學生們提供專業指導,分享經驗,幫助他們在專業環境中繼續學習,掌握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全方位能力。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IBM還會為學生們組織內容豐富的技術講座等活動,學生們也可以自行組織各種交流活動,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友誼和合作精神。

        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模式

        IBM通過“青出于藍計劃”與中國各大高校的緊密合作,已培養出眾多符合IT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具有科技、商業綜合型,適合現代企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他們目前大多在中國的各大現代化企業里為發展、推動IT產業奉獻智慧、創造價值。也有部分學員最終加入了IBM的大家庭,站在IBM這位藍色巨人的肩膀上。

        此外,這一計劃還為各高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身實力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在校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同時,高校通過了解和接觸世界領先的研究方向和熱點領域,也能為自身科研水平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未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對高素質青年一代的培養,IBM深信“青出于藍”計劃將為中國開發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成功模式,為中國本土高素質研發人才的培養提供一片沃土。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五

        名校名企傲視同群

        ――華東理工大學與西門子公司開展多領域、高效率合作

        西門子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大型跨國集團,且全部業務集團都已進入中國,目前在中國的業務正迅速發展成為其全球業務的基石。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集團(A&D)是全球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領先供應商,可在生產自動化、過程自動化、樓宇電氣安裝和電子裝配系統領域提供多種創新、可靠、高效優質、系統的解決方案和服務。華東理工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多學科研究型大學,是全國6所首批建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從2002年開始,西門子自動化與驅動集團和華東理工大學進行了全方位、高起點、綜合性的科技研發、人才培養合作發展模式。

        共建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驗中心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與華東理工大學共建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試驗中心,該試驗中心擁有高級過程控制系統6套裝置,高級自動化實驗系統6套裝置和先進控制系統4套(總價值70萬RMB,由西門子捐贈)。實驗中心采用西門子最先進的控制技術,融合了西門子全集成自動化(TIA)理念,是西門子全集成自動化系統的縮影。在教育教學方面,科研開發、技術交流與培訓方面和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等方面進行合作。

        設立多項獎學金

        為了加強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A&D)與華東理工大學的戰略合作, 雙方特設立“西門子A&D獎學金” 和“A&D SIMATIC 獎學金”作為戰略合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兩項獎學金均由西門子獨家提供資助,旨在獎勵學校在學習上刻苦鉆研、學習成績優異且畢業后有志加入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

        建設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

        自2002年起,雙方將上海西門子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SIAS)確定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實習基地,主要用于學生實習實踐活動、畢業課題(設計)和參與生產、研發項目。基地每年提供學校至少兩次程度不同的集體實習機會,實習涉及參觀SIAS相關部門、聽取行業技術講座等多個方面,以了解自動化與驅動行業領域的概況,特別是關于技術應用和產品應用的情況。在此基礎上,SIAS通過系列程序選拔一定量學生,為其提供畢業課題(設計)的實踐機會。在此環節中,和學校聯合指導學生的畢業課題(設計),結合SIAS實際和專業現狀,確定“真實”的設計課題或是將SIAS的相關項目的一部分作為課題,課題一般與實習學生的崗位工作相一致或是崗位工作的一部分;在課題進行過程,指導方式采取雙導師制。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分工負責,共同指導。在此基礎上,西門子(A&D)會選擇在實習實踐中的突出分子,加入集團工作。另外,西門子(A&D)還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各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暑期實踐活動、大型展覽等,為學子開拓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加強技術信息交流與員工培訓

        雙方以講座、研討會等形式,進行不定期關于自動化與驅動領域的生產、市場、產品等方面的技術信息的雙向交流與溝通。西門子(A&D)每年邀請學校的學者、知名教授和學生參加自動化與驅動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并介紹產品的應用案例;同時學校也會邀請西門子(A&D)的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來校講座,并不定期深入企業,與西門子(A&D)的工程師聯系共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通過合作,雙方共舉辦技術講座、學術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十幾次,內容涉及自動化與驅動技術、自動化(包括PLC,DCS,ESD等)產品、自動化全集成系統(PCS7過程控制系統、WinCC人機界面、基于PC的控制系統等)及其應用、自動化培訓服務等方面內容,為中國高校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人才走向社會直接進入企業角色提供了有利保障。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六

        多種模式實踐 合作促進雙贏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實踐

        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注塑機生產基地,為國家大型企業、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單位、是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TIPS)認定的中國優秀民營企業。目前集團公司擁有總資產40多億元,2005年實現產值近50億元。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于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以來,已發展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地方示范性綜合職業技術學院,擁有國家數控實習實訓基地,教育部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沖破傳統的教育與生產的固有觀念,各自從不同的領域理解產學合作對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和企業利益的相互驅動作用,從經濟與社會等全方位視角理解雙方合作的價值,并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學校深刻體會產學合作,以為企業服務;企業深刻體會產學合作,以為教育服務。在理解和不斷的自我改造中,尋找成功的合作點,多點的不斷突破形成了今天的全方位合作與雙贏機制。

        理念的創新是雙方合作的前提,共同的追求是合作的基礎,時刻為合作者著想是合作的動力,模式的創新催生合作的活力。雙方經過實踐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合作。

        “學工交替”校企互動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實施了“學工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計劃以企業為主制定,充分體現了企業(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要求,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增加了學習內容的同時,相應減少了一些課程的理論學時,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接近實際,更有實效。

        “半工半讀” 校企滲透

        該培養模式是基于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服務的不足而提出的。 “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出,使學生能利用他們的業余時間,到企業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企業推出的“半工半讀”項目可由學生進行選擇,經企業考核合格即可以參與“半工半讀”教學活動。“半工半讀”項目的實施主要以企業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企業付給學生一定的報酬,學校也承認學生相應的實踐學分。

        “訂單式(2+1)培養” 校企互利

        該培養模式是學生在學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質、專業理論等方面的學習后,第3年由海天和學校共同實施其專業教育和上崗適應性教育。與此同時,學生已經是企業的員工,享受企業員工同等待遇,企業實施的教育與企業對新員工的教育做到了有機的結合。由于該人才培養模式能按企業人才資源開發的要求實施,學生在畢業時即能達到上崗的要求,實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學校人才培養目的。

        “項目化教學” 校企雙贏

        該人才培養模式,是企業將設備和人力資源引入學校,學校為其提供場地和工作條件,以此推進更大范圍的校企合作,共同實施人才培養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模式。在人才培養中突出企業對專業人才要求的核心能力的培養,并由企業負責全程實施。以核心能力的培養為主線,以產品開發的流程為出發點,設計教學內容,達到企業對各個工作崗位的各項要求。

        經過幾年的合作實踐,使寧波海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高等職業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學院不斷突破傳統的專業、學制體系的束縛,推出了各種企業樂于接受的教學模式改革,大大影響了企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在與學校的合作中,企業體會到了舉辦高等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困難,也看到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希望。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七

        強強聯手 各盡所長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合作培養戰略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是中國汽車工業具有代表性的特大型企業集團之一,躋身《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行列。汽車產業是上海的支柱產業,發展迅速,但相對國外百余年的汽車發展史,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存在較大差距。上汽意識到人才是發展的根本,而大學是人才的培養者和輸送者。上海交通大學是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把培養具有寬厚基礎知識、強烈探索精神、具有良好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創造性人才作為人才的培養目標。而這一人才培養目標恰恰與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的人才需求不謀而合。為此,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開展人才戰略合作,實行跨學科的工程教育,實現工程教育的一體化和系統化。

        雙方的人才培養合作始于1997年,他們以增強工程意識,拓展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意識為指導思想,以迅速發展的上海汽車工業為依托,將工程研究、工程教育、工程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以下形式對人才進行全方位、高質量的培養。

        聯合進行車輛工程本科教學改革試點

        上海交大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和優勢,開設車輛工程專業本科試點班,已為期十年。考慮到支柱產業大型企業集團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型人才的需要,該試點班以工程綜合意識培養為中心,構建教學體系和環境,開展研究性的工程實踐。

        構建培養綜合工程意識的教學體系和環境

        針對信息化技術在汽車設計制造中的應用,汽車電子的迅速發展,加強信息和控制方面的課程和實驗,培養學生掌握機電一體化核心技術的能力。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使學生得到全面訓練。

        建設研究性的工程實踐環節,加強工程素質培養

        學生利用暑假進行集中實踐活動。校企雙方認真安排每一次實習計劃,確定實習導師和工作崗位,為學生提供集中的工程素質訓練場地,使學生得到具有職業性的、規范的、專業的實習機會。

        畢業設計中實現知識、能力的集成和提高

        車輛工程專業充分利用學科優勢,依托上海汽車工業,結合科研任務,提供畢業設計課題。學生不僅可以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且可以了解本領域的一些前沿問題,理論學習和工程實踐的結合,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踏實的工作作風。

        實施學校與企業的雙導師制

        學生參加導師的課題組,與博士生、碩士生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學習和工作,在濃厚的學術環境中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能力;企業導師著重向學生介紹汽車工業迅速發展的形勢和需求,中國汽車工業的優勢和薄弱環節,企業對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綜合要求。

        培養研究生汽車自主開發與創新能力

        上海汽車集團在交大投入固定的經費,打造一流的科研平臺,支持高校的教師和研究生參與科技攻關。通過團隊合作,進一步培養自我設計、自我創造、自我優化、自我組織的能力。

        結合企業需求開展繼續教育

        上海交大與上汽集團合作培養在職人員工程碩士研究生已有八年。規模日益擴大,發展迅速,培養了一大批被企業認為“留得住、用得上”復合型的高層次技術與管理的應用型人才。

        現在,上海交大數百名車輛工程的研究生,已成為上汽集團人才資源庫生生不息的源泉。學校和企業深深知道,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靈魂。由上汽教育基金會提供教材建設費數十萬元支持了交大教師編寫“工業工程系列教材”,解決了工業工程教材短缺的困難,保證了培養工作的高質量。企業博士后在企業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企業引入高層次人才打開了一條新的渠道。

        通過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加深了學校與企業的相互了解。大學的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由于面對工業企業的實際需求而獲得了更大的動力,企業由于大學的參與,使自身的發展變革有了堅實的基礎,進一步推動產學合作科研發展。既提高了學生的科研水平,又能為企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屬一舉兩得。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八

        產學互動校企雙贏

        ――電子科技大學與德州儀器公司開展DSP技術研究與教學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I)成立于1930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提供創新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和模擬技術,是國際最大的DSP生產商,2005年占世界DSP市場份額的58%。電子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一所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突出特色的大學,以彭啟琮教授為組長的課題組,長期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中的信號處理、高速信號處理和實時信號處理、DSP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同時還參與了國家項目的模擬技術和裝備的研制及重要實驗任務。在雙方的合作中,德州儀器公司向電子科技大學捐贈DSP器件、開發平臺、相關軟件和教學資料,電子科技大學則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開設有關DSP的課程和實驗,培養了大批掌握DSP技術的人才,滿足了經濟建設的需要,同時也加快了DSP的廣泛應用和人才本土化過程。

        1997年,電子科技大學和德州儀器公司通過協商,合作建設了“UESTC-TI DSP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由電子科技大學提供教學科研場地,由德州儀器公司提供全部實驗設備,包括計算機、DSP開發設備、先進的DSP開發軟件,用于電子科技大學的科研和教學,使國內大學和科研機構掌握了最先進的數字DSP技術,以滿足工業界對DSP工程師和專家的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2000年,隨著DSP在中國信息產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量產業界工程師希望有機會進修DSP的原理和系統設計的知識,為此,德州儀器公司和電子科技大學進一步協商,將“UESTC-TI DSP實驗室” 升級為“UESTC-TI DSP技術中心與培訓中心”,這使中心能夠為產業界提供工程師培訓課程,使該技術中心具有了培訓中心的功能。電子科技大學和德州儀器的密切合作,使校企雙方、學生、用人單位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獲。不但培養了企業急需人才,為DSP技術的應用及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而且,通過雙方的合作,中心自行開發了較為先進的DSP實驗設備,不僅裝備了學校的DSP實驗室,還輸出裝備了國內數十個大學的DSP實驗室,并吸引了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的大學來接洽購買。同時,急需DSP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也紛紛來中心尋求技術支持,每年都產生了大量的合作項目。此外,也為為產業工程師提供培訓課程。通過雙方的合作,中心每年都舉辦DSP工程師培訓班和大學的DSP教師培訓班。數十個單位的上百位工程師和數十個大學的教師,都在這里接受過培訓。中心編著和出版的教材、實驗教材、以及技術參考書,已經成為眾多大學的教材和很多公司的培訓教材。

        德州儀器與電子科技大學的合作,一方面對改善中國大學DSP的科研和教學的條件做出了貢獻,也為德州儀器在中國大學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不但符合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方向,而且也符合中國大學,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改革和發展方向,真正做到利用本土人才,打造國際一流技術。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九

        因“需”施教 培養創新人才

        ――重慶大學與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工程碩士

        長安汽車公司是具有140多年歷史底蘊的軍民結合大型骨干企業,在全國擁有15個汽車和發動機生產廠,擁有總資產近200億、員工近3萬名、占地面積2000多萬平方米的國有特大型軍民結合型企業。長安公司高度重視員工素質的不斷提高,把企業的人才培訓視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把更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的教育和培訓列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要求公司上下從戰略高度形成共識。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并且也十分重視與企業開展合作,早在1997年重慶大學就與長安汽車公司簽訂了培養工程碩士的協議書。

        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精髓,也是人才最有價值和最寶貴的素質,它能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帶動高科技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的增長。在培養模式上,學校充分考慮企業需求與工程實際的需要制訂培養方案和實施教學計劃,校企雙方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根據工程實際確立研究方向

        根據工程實際,組織學院內相關學科力量和公司的技術人員,論證和確定了企業需要的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供工程碩士生挑選,并及時增補、修訂研究方向。

        按照實際需要設置工程碩士課程體系

        本著寬口徑、實用性的原則設置工程碩士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必須具有寬廣性、綜合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都要本著多樣性、靈活性的原則,充分考慮研究生自身能力、素質、基礎、興趣以及工程的客觀需要,在工程領域較廣的口徑內,盡可能多地設置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此外,選修課程中必須包括管理、經濟、經營、法律等方面的課程。

        “分散”和“集中”結合制定教學方案

        學生以“進校不離崗”的形式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學位。通過實踐和摸索,利用“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原則靈活地制定和實施教學方案以緩解矛盾。對于分布過于分散的地區集中在重慶大學校內進行教學。無論何種方式均要求學生到校本部學習時間累計不少于半年,以接受學校學習和學術氛圍的熏陶。

        “一般”與“個別”相結合 解決教學的矛盾

        考慮工程實際需要后,帶來工程碩士生選課分散,安排任課教師困難,需考慮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辦學效益。

        集中教學 緩解“教學”、“工學”的矛盾

        適當增加同一門課程的周學時數,相對集中教學、分散消化可以緩解教師和工程碩士生上課時間難以保障之憂。學校可以遵照企業及工程碩士生的實際情況,課程學完后,適當延后一段時間以便消化吸收然后再進行考試。

        制定獨具特色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標準

        目前在我國,工程碩士主要從事“工程科學”的應用研究,傾向于改造世界。工程碩士生的論文選題必須來源于自己從事的工程領域的工程實際。論文可以是一個完善的工程設計,也可以是技術改造,技術攻關,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研制和開發。

        實施工程碩士的論文指導“雙導師”制

        學生進校后,由學校為其在工作單位或就近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從事工程研究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兼職指導教師,與校內導師共同負責工程碩士生的實踐環節、論文選題、課題指導,論文寫作等。工程碩士生進行論文答辯時的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必須聘請企業中長期從事工程實踐和研究的高級工程師參加。

        采取行之有效的課題組方式

        學校在長安汽車集團掛職鍛煉的教師注意把工程碩士生與工學碩士生編入同一課題組,讓工程碩士生發揮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工學碩士生發揮基礎理論及計算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出色完成企業工程技術課題。

        經過幾年的合作中,雙方充分考慮企業需求與工程實際的需要制訂培養方案和實施教學計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企業培養了大量急需的工程碩士應用型人才,在長安廠的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長安汽車公司近八年來始終保持高速發展做出了貢獻。

        2006中國高校與大型企業合作

        人才培養十大案例之十

        奧運號角吹響 校企共奏華章

        ――中國傳媒大學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培養電視體育轉播專業人才

        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北京廣播學院,從50年代起就開始為我國傳媒界培養各方面人才,并且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學校一直致力于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及新媒體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一所文、工、藝、管、理、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中央電視臺是我國的國家電視臺,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喉舌。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關乎中國在整個世界面前的形象,也是我國綜合國力的一次集中體現,電視是承載這一任務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這次2008年奧運會體育賽事的轉播,中央電視臺也迫切需要學校為其輸送大量的體育賽事轉播人才。中國傳媒大學在電視攝影攝像人才培養上的獨特優勢,更為了配合國家對奧運會的整體戰略,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所以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傳媒大學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正是這樣的緣由讓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央電視臺再次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擔起為2008年奧運會進行體育賽事轉播的任務。

        作為一所以培養復合型實用性人才為目標的高等院校,如何在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兩年后的奧運轉播工作輸送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業務過硬又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級復合型、國際型人才,是學校目前最切實、最緊迫的任務。由于此次合作的時間長、任務重、要求嚴、頻度高,對學校的常規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2008年的3月份一直到2008年的年底,參加合作的學生要全程服務于奧運會的賽事轉播,這就意味著這部分學生要耽誤近兩個學期的課程。為了保證奧運會賽事轉播的順利進行,中央電視臺在對這些學生進行培訓和考核后,還將再淘汰一部分學生。這就必然給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學校力爭作到:

        1.此次合作不能對本科教學的知識體系造成沖擊;

        2.應用型人才必須要面對它所對應的社會實踐;

        3.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壓縮。

        第9篇:航空發動機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等院校;機械工程;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035-03

        當今社會,工程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在構建創新型國家和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過程中,我國對工程學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工程技術人才的短缺正成為全球性問題。我國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工程教育體系,在校的工科學生數量為世界第一,且已培養了大量工程技術人才,但是由于培養目標不清,工科院校培養模式失衡,企業角色缺位,使得工程教育培養結構和體系存在問題,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工程意識淡薄,一方面有大批工科大學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企業又難以找到大量急需的工程技術實用人才。為了培養學生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強調學用結合、學做結合、學創結合、致力于生產實際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培養學生的適應性、實用性、技能性等綜合能力,除了制定相關的培養方案和建立相關的培養體系之外,在這一體系中,教師作為高校的教育主體之一,其本身的工程實踐能力的高低必將直接影響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質量。如果一位教師本身就不具備工程實踐能力,沒有具體專業實踐經驗,他們不可能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引入工程實踐的知識,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并使學生加以運用來分析和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工程問題。因而,增強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是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近些年,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各個高校從國內外引進了大量的高層次人才,青年教師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他們多數從國內外高校畢業后,直接到學校任教,他們學歷高、理論基礎扎實、科研能力強,但是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工程實踐能力欠缺,這也制約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分析青年教師工程能力缺乏原因的基礎上,從師資隊伍的工程化建設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高等院校工科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工科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6]。

        1.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基本上遵循的是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多地注重課堂教學,傳授書本知識,忽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盡管在培養計劃中設有實驗、實習、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但因重視程度不夠,造成流于形式,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鍛煉。由于高校人才培養體制的弊端,使得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工程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提高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導致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偏弱,往往只會紙上談兵,不能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2.青年教師參與工程實踐能力鍛煉的機會少,缺乏學校政策導向的支持。青年教師參與工程實踐鍛煉的機會太少,目前,我國高校的青年教師絕大部分都是研究生畢業就開始任教,難有接觸實際生產和參加工程實踐鍛煉的機會,同時,他們進校后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任務,無暇顧及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目前,大多數高校沒有建立教師提高工程實踐能力的鼓勵機制,沒有對教師參加工程實踐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很多老教師往往是通過自己和企業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才能獲得實踐經驗,而對于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這樣的機會很少。

        3.高校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機制的影響。國內高校普遍存在“看重科研成果,輕視教學效果”的現象,、經費數目、發明專利等成果成為教師工作量考核和職稱晉升的硬性指標,青年教師為了能夠盡快發展,在教學中投入精力不夠,更不愿意主動去進行工程素質鍛煉。在很多高校,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匱乏,教學效果不佳,并不影響他們的職稱晉升,這些機制加深了青年教師對工程實踐能力的忽視。

        二、提升高等院校工科專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在建設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進程中,提出了“實施精英教育,培養精英人才”的辦學思路。以機械工程專業為例,通過了國家質量工程項目“面向工程的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國家特色專業”的建設和實施,并在高校“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引領下,加強了機械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為了增強師資隊伍建設,機械工程學院從國內外引進了多名高層次人才,學院現有專職教師170余人,其中40歲以下青年教師比例超過了40%,學院針對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普遍缺乏的問題,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調整師資隊伍結構,建立新引進教師上崗前工程實踐培訓制度。在引進人才過程中,既注重了引進高學歷、高素質的科研型人才,也適度引進一些有豐富工程實際經驗的工程型人才,教師間取長補短、相輔相成,促進了師資隊伍的均衡發展,優化了師資隊伍結構。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在聘任新教師時,除了注重他們的理論層次和教學技能以外,還充分考慮了他們的工程實踐經驗,將工程實踐背景作為入職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沒有工程背景的新引進教師,在正式上崗獨立擔任教學任務前,必須到相關企業學習進修一段時間,或承擔一定的實驗準備工作,具有一定的實驗準備經歷并跟班實訓一定時間后方可獨立承擔教學任務。對于博士畢業不久尚且欠缺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鼓勵他們去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深入企業,了解行業、企業最前沿的信息和技術,補充他們欠缺的工程實踐知識,回來后再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這些措施使青年教師在思想上清楚認識到提高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增強了青年教師參與工程實踐的意識。目前,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具有半年以上企業工程實踐經驗以及和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的教師比例超過了90%,此外,學院優先選擇具有多年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主講專業基礎和專業主干課程,這些措施為實踐教學和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礎。

        2.重視產學研合作,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推進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機械學院建立了教師定期到企業、行業學習進修制度。由學院牽頭與友好企業達成協議,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規定,如每位教師一個聘期安排一次到企業學習進修,其間免除對教師教學任務的考核。用制度保障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使教師始終保持與生產實際不脫節,學生所學教學內容始終保持與生產發展同步。通過校企合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攻關課題,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并且在參與工程實踐項目的同時,拓展工程視野,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學院在機械專業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與企業的合作,先后建立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米其林輪胎有限公司、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等產學研基地,以及包括大連華錄集團、大連冰山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大連機床集團、沈陽機床集團、長春一汽集團等固定的實習基地10余個。利用產學研基地增加了專業課教師參加工程實踐的機會,安排青年教師去實習基地,結合企業任務,進行實踐鍛煉。教師深入企業,有利于開闊視野、增強感性認識,有利于熟悉生產環節、了解目前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有利于教師工程實踐動手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及時補充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和新方法,有利于結合生產實際進行案例教學,使教學更為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融入到生產實際中。近幾年,機械學院多名專業教師參加了工程實踐,每年為基地企業完成多項基礎工程設計或技術服務,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很好地解決了理論和工程實際結合的問題,促進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效果,同時也為相關企業創造了較大的技術和經濟效益,提高了大連理工大學的社會知名度,進一步拓寬了實踐教學途徑。

        3.加強教師培養機制建設,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青年教師參加工作時間不長,教學經驗、科研經驗、工程實踐能力都很欠缺。青年教師健康成長需要有效引導,老教師在各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充分發揮老教師治學嚴謹、責任心強、工程實踐經驗多的優勢和積極性,形成了老青教師傳幫帶模式。由老教師帶頭,帶領青年教師從事各項科研工作,逐步增強青年教師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機械學院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基礎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為龍頭,以各個研究所的教學團隊為單元,建立了老青教師互動的機制,使青年教師的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而且,老教師為了更好地起到引導作用,也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大家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4.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帶動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高。吸引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來校兼職任教,從而提升教師工程能力的整體水平。另外,學院還設置訪問學者等一些助理崗位,吸引一批行業專家、技術骨干、高級工程師到學校短期上崗,定期聘請他們來校對專職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或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此外,還允許一些符合條件的兼職教師參與教師職稱的評定,并給予適當的報酬或榮譽稱號。這些成功的技術、管理專家可以通過辦講座或學術交流會等方式,為學校教師、學生帶來工程上的新動態、新需要,帶來新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既可以擴展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視野,也加強了學校與工程單位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學校可有選擇地建設一批實踐基地,不僅有利于深入地、持久地培養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更促進了高校和企業在人才、技術和文化上的溝通與交流。目前,機械學院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執行了“雙導師制”,由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畢業設計題目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需求,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帶動了校內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

        5.改革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機制,將考核、評價與培養措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機械學院加強對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制定了有關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激勵、約束、考核機制。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效果進行定期考核和評價,進一步完善培養措施。改進了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機制,營造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良好氛圍。在教師考核上,建立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成果并重的評價體系,同時建立教師參與工程實踐的激勵機制。在教師職稱評審上,把工程實踐技能作為晉升職稱的評審條件之一,沒有現場實踐經歷不能參加職稱評定,嚴格將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另外,教師到現場實踐,學院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確保教師安心踏實地完成實踐鍛煉。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再單純看重其發表的學術論文與獲獎等級,兼顧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教師的考核結果與其獎金、福利及進修機會等因素直接掛鉤,進而積極引導教師加強自身工程素質的培養。

        通過機械學院幾年的實踐和努力,已經取得了可喜的回報。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工程意識和創新意識,并逐漸成為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主力。教師指導的本科生畢業選題90%以上結合工程實際和科研任務進行,使學生受到更為系統的工程訓練,促進了實踐性教學水平的提高。近幾年對畢業生狀況的調查和分析表明,機械工程專業相當比例的畢業生在參加工作后不久,便能參與甚至獨立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等任務,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較強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深得用人單位的好評。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的中堅力量,也是高校未來發展的希望,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是關系到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大事,是一項需要政府、學校、企業、教師協同作戰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高校加強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青年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的意識,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為青年教師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創造積極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主動參與工程實踐工作,增強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余純麗.高等院校工科專業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途徑和機制建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1):42.

        [2]王艷娜,李錦華.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0,13:250-251.

        [3]張雁.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60-61.

        [4]韓世洪.論工科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建設[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1):85-88.

        [5]惠曉麗,吉莉,徐鵬.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問題研究[J].教育科學,2010,26,(6):65-6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一在线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视频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午夜亚洲精品专区高潮日w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 亚洲国产原创AV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