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美國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國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國教育論文

        第1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美國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是按年齡分階段進行的:對于0~3歲的特殊嬰幼兒,主要通過家庭教育的途徑來進行。家長在這一階段就是兒童的主要教師。不過家長在對嬰幼兒進行干預時,是有專家進行指導的。比如,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可以進入特殊兒童家庭實行“專家上門咨詢服務”,或是家長到當地的特殊教育中心進行咨詢、參加短期學習或陪同特殊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共同活動,也可以參加各種家長協會,學習、交流撫養、教育特殊嬰幼兒的方法。3~5歲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則主要通過普通幼兒園、特殊學校的學前班、特殊兒童幼兒園、小學和研究機構附設的特殊幼兒班等形式接受學前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歐美國家不斷地在推行融合教育,其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絕大部分3~5歲的兒童都進入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只有少部分極重度的兒童在特殊機構里就讀。當然,在普通幼兒園就讀,每一位特殊兒童都能獲得不同形式的特殊教育支持,以保證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

        早在1968年,美國就頒布了《援助障礙兒童早期教育法令》,針對學齡前特殊兒童特點,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早期教育的內容、方法、形式、經費等。而1975年11月頒布的《面向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案》,更明確提出3~6歲的特殊幼兒均應接受恰當的、免費的教育及有關的特殊服務,有條件的州可再提前到0~3歲開始實施特殊教育。到了1986年,美國通過了《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要求各州逐步建立全州范圍的、綜合的、多學科和多部門合作的早期干預計劃,即“殘疾嬰幼兒早期干預計劃”,以滿足3歲以下殘疾嬰幼兒及其家庭的特殊需要。即1986年以后,從法律上來說美國對特殊嬰幼兒的教育已經覆蓋了整個早期發展階段。接下來的近20年間,美國多次對該法案進行了修訂,需要強調的是,所有修正案都保留了早期干預計劃的條款,而且越來越重視這一條款。

        三、多元的經費投入體系

        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主要靠政府撥款。美國1975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中,提出了3~5歲殘疾幼兒“學前撥款計劃”,1986年頒布的《全體殘疾兒童教育法修正案》,又從根本上加強了“學前撥款計劃”。到1992年,美國所有的州都開始全面實施3~5歲殘疾幼兒的公費學前教育。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投入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政府對學前教育機構進行直接經費投入;二是對大型學前教育項目進行直接經費投入或是直接購買服務;三是通過固定或特殊的項目直接補助學前特殊兒童的家庭。除了政府進行撥款之外,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經費還會來源于各種基金會的支持,民間團體的捐贈以及學校的各項經營性收入等。這些靈活多元化的教育經費投入方式保障了美國學前特殊教育的質量,也擴大了美國學前特殊兒童的受益面。

        四、嚴謹的兒童評估體系

        在美國,特殊兒童的評估,是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確定教育安置形式及相關服務的主要依據。美國法律規定,相關機構在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與相關服務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完整、嚴謹的個別化評估。評估可由學校相關專家提出,也可由兒童家長提出,但是評估一定要征得家長的同意。而且每三年要對兒童進行一次重新評估,重新評估的目的在于確定兒童是否仍存在障礙及其是否需要調整目前的教育。評估的人員由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特殊教育教師等多學科專家以及特殊兒童的家長組成,他們通過合作共同為兒童實施評估。當家長對評估的結果存在異議時,還可以申請重新進行評估。這種嚴謹的做法,不僅保障了兒童受教育的科學性,而且使得家長能參與和監督評估的進行,更有利于促進兒童干預的效果。

        五、融合取向的復合型師資培訓體系

        美國是融合教育思想的發源地之一,因此在對學前特殊教育的師資進行職前培訓時,許多高等院校將具有融合教育的能力列為一個重要師資培養目標,以滿足不同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培養方式上,采取多專業整合的雙證制。例如,普通教育專業的學生或者非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選修特殊教育作為第二專業,畢業時授予“教師資格證+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兩種資格證書。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通教師教育專業里會開設特殊教育或融合教育相關課程,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也注重對融合環境殊兒童教育策略的培養。在師資的職后培養上,普通幼兒園或普通學校的普通教師在進行培訓時,都有專門的特殊教育的內容,或是進行特殊教育的專項培訓。而且無論是職前還是職后培訓,都十分強調與他人合作共事能力的培養。

        六、豐富的社會服務和支持體系

        除了加強立法、不斷增加資金投入,美國非常鼓勵其他相關機構、民間組織和大眾的共同參與,一起合作關心支持學前特殊教育的發展。由于其博愛、民主思想的盛行,美國大眾對特殊兒童大都持接納的態度,具有良好的支持特殊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信息服務機構,為特殊兒童及家庭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詢;科研機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科學證據;志愿者服務機構無償、靈活的為家長和兒童提供志愿服務,等等。正是有了這么多豐富的社會支持和服務體系,整個美國的學前特殊教育才得以正常、順利的運轉。

        七、總結及啟示

        第2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面對中國偉大的美術文明與現代陣容龐大、發展迅速的中國美術教育現狀,對我國美術教育史進行研究是一項非常必要、非常緊迫的任務。從我國師范美術教育來說,按照2005年“教育部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試行)》的通知”,美術教育史作為必要的基礎理論課程進行開設,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應的研究資料。另外從陣容龐大的中小學美術教師來看,他們職前教育就缺乏這門必要的知識。教師工作中要進行教學研究,參與教學改革,研究、思考問題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識平臺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蘊含著先賢寶貴的經驗,有著深厚精辟的理論,體現著美術教育與社會關系的規律,是他們思考發展和改革我國美術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識資源。

        我國美術教育史涉及美術教育觀念、教育理論、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各個層面,我國美術教育發展史蘊含著美術興邦的歷史經驗。通過展現美術教育的歷史,有助于深化人們對中華美術多方位的總體認識,對美術教育事業發展與社會進步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為:第一,能為正確認識美術教育的性質、特點和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思考依據。WWW.133229.COM第二,是改革我國美術教育與我國美術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國美術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深入探討美術教育從傳統走向近代的各個層面的深刻變革過程,探討美術教育的產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內在聯系,展現我國美術教育走過的輝煌歷程。我國美術教育史不僅要勾勒出我國美術教育的總體發展面貌,并要史論結合,概括出各個時代的特點,找出規律性和特殊性。美術教育史研究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為指導思想,研究各時期的美術教育現象、教育形式與教育思想的社會政治文化歷史關系。緊密聯系社會背景進行分析,并廣泛吸收學術界科學研究的成果,對我國美術教育發展的歷史作出在宏觀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對具體的教育制度、教育經驗進行剖析和梳理。美術教育史研究緊密聯系著歷史學、社會學、美術史、美術學等,美術教育史研究要思路開闊,在綜合其他學科史學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術教育考證方法,借鑒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學意義的成果和方法,博采眾長,努力以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在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中研究美術教育發展的歷史。

        美術教育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它繼承和發展著人類的文明成果,傳播、保存、融合、發展著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發展的生命機制。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對人們的社會心理、風俗習慣、道德規范、文化傳統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成為整個文化建設的基礎。

        談到美術,我們可能會想到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或者現代人說的藝術設計)。談到美術教育,我們可能會想到美術本體的傳承教育,這顯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屬于造型藝術的現象,其實也都屬于美術現象。這些美術現象是勞動者的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體現著他們的情感、理想、審美和造型觀念,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典型的美術文化特征。那些被稱作“美術”的作品,發展中既有明顯的承傳性,又在不斷地翻新。這些美術在民間傳承與發展的過程,屬于美術教育的范疇,美術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義重大的。

        不同的美術教育形式對應不同的社會階層,一般來說美術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類:一是專業美術教育。“專業美術教育”在傳統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傳、師徒相授、圖樣臨習等。在現代社會“專業美術教育”一般在學校實施,如美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和其他各類學校的美術專業學科。這種教育以培養專業美術人才為主要目標,教育目的是美術文化本體的傳承與發展,最終指向是以創造的產品為社會提供精神的與物態的藝術,促進社會發展。二是人文素質美術教育。“人文美術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認知、社會活動與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為教化國民素質而言。在現代社會的“人文素質美術教育”一般指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學中的通識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質教育。三是社會美術教育。“社會美術教育”包括家庭與社會生活、活動等方面的美術現象對人的影響與教育,內容豐富多樣,主要有家庭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筑、影視、網絡、工業產品、宗教美術、政治美術、商業美術;生活活動的器具、婚喪嫁娶與禮儀活動中美術參與的運用等。這些美術文化隨時隨地對公民起著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3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中專職業學校的生源是各所學校經過市級高中、縣級高中等篩選過后的學生,這些學生的素質明顯低于平均水平,再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如何搞好美術教育,就成了一大難題。美術教學比起其他文化課來說難度更高,因為學生幾乎沒有一點美術基礎,與原來所學知識幾乎沒有任何聯系,教師的教學等于從零開始,這相應也會影響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效果。

        二、我國中職學校學生的思想認識有些偏差,學習缺乏動力

        中專學校的學生比起大學生來說年齡相對小一些,但是他們又有著一定的共同點,那就是中專和大學都是直接從學校向社會輸送人才,學生不用面對升學的壓力,但是將來的工作又不會有具體的量化和確切的分配。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中專學生當中就出現了不思上進、無所事事的現象。再加上中專生比大學生的年齡要小,他們的自制力和心理成長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個人家庭的經濟狀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以后的生活;很多不正確的網絡負面報道以及很多不良商人的非法經營都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成為他們效仿的錯誤榜樣。

        三、我國中職學校的美術課程安排時間緊、任務重

        很多美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和家長在思想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他們認為到中專院校就是來學技術的,來到學校就應該馬上開始學習專業課程。這樣的認識其實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錯誤認識,學習美術設計或者平面設計的學生,要先完成美術課程的學習,同時電腦操作也是要學習的科目。沒有堅實的地基建設,哪里來的高樓大廈?所以,美術基礎課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的前提條件,基礎課的教學不能拔苗助長,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學習,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中專院校的學生學習的時效性比較強,國家現在對于中專院校的教育年限大部分都是三年一貫制的,而實際上學生在校的時間多為兩年,因為很多工廠和企業嚴重缺少工人,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會在第三年的教學工作安排上讓學生到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因此,我們的美術教學工作需要在兩年甚至不足兩年的時間內完成全部的教育計劃,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很多半懂不懂的學生畢業進入到了社會的用工單位;二是學校私自做出課程調整,把一些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但是不緊迫的、與工作要求沒有直接聯系的美術知識刪除掉,這樣的美術教學功利性太強,很有可能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反而適得其反。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進行靈活的調整,不能一味死板地按照課本教學。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美術教學和我們中專院校的教學目標并不完全契合,中專為三年制,學生有兩年的時間在校內學習,第三年到相關企業單位進行實踐學習,其實也就相當于提前就業。兩年的時間,對于沒有學習動力、又沒有美術基礎的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學好美術相關知識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除了美術課之外,我們還有專業基礎、電腦操作、軟件設計等課程,這么多的內容,如果考慮效果就完不成教學計劃,如果按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學生就有些囫圇吞棗,這樣的話就會導致學校招生的困難和學生就業的困難。

        四、我國中職學校的美術專業教師不夠,教學經驗不足

        中專教育和高中、大學的應試教育是不同的,因為學生在中專院校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升學而是為了更順利地就業,學校培養的是能夠馬上進入工作狀態的人才,所以中專教師的工作也要和其他專業學科一樣,圍繞學生的就業來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事實上,我們所提到的美術專業師資力量不足,不是說缺少美術教師,而是缺少有中專美術專業教學經驗的美術教師。

        五、我國中職學校的課程安排不夠系統和完善

        中專院校的課程設置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所以課程的設置沒有可以統一遵循的模式。學校有時候還要做出及時調整,機動性比較大,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沒有來得及形成系統的教學方法就要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做出變化,課程安排的系統性有待完善。

        六、我國中職學校就業安排不集中,學生管理比較混亂

        第4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于倫理課、社會課、體育課等課程中。美國高校沒有為全體大學生設置心理學課程,但一些高校在社會學的選修課程中設置了關于心理學的課程,例如社會心理學、文學心理學、心理學入門等。這些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增強對人類行為的了解和掌握更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所需的必要方法和技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滲透于其他課程,使大學生能夠學會用心理學的方法,來解決學習和工作中的壓力以及情感問題。社會服務和健康圖書館社會服務是帶動學生以多種形式進行義務服務,從而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社會服務包括為老年人、殘疾人服務,環境清理、慈善工作等活動,使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增強對社會的了解,對勞動價值和意義能夠有更加具體化的理解,從而彌補了高校教育中的不足。美國高校多數都設有健康圖書館。為大學生提供最新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大學生做出健康、正確的選擇。以此來拓展高校心理健康的服務途徑,提高高校心理服務質量。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一般建有多功能活動場所,有閱覽室、游戲室、咨詢室,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與治療,個別和團體輔導、技能培訓等服務。心理健康中心通過改善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大學生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二、美國大學生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啟示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990年教育部為加強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成立了全國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并且分別于2001與2002年頒布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以及《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雖然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一些因素的制約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專業水平不高,并且不穩定。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者數量呈現出明顯的相對不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很強的專業性知識,對工作者專業素質要求相對較高。但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的工作者主要包括心理學教師、政治課教師、輔導員等管理者,他們中多為兼職,并沒有受過系統的、正規的心理學技能的培訓。因此,在咨詢和教育中不容易達到良好的效果,不能很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第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咨詢和治療層面。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數為“重心理咨詢,輕健康教育”和“重障礙性咨詢,輕發展性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僅僅停留在針對心理異常學生的咨詢和治療上。而忽視相對多數心理健康卻面臨成才、學業與情感等問題困擾的大學生,導致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對象以及范圍受到很大的局限。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不夠規范。雖然多數高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但一些學校教學質量不高、課程內容不夠規范,使用的教材也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質量和內容要求。這樣就很難有效地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教育體系和模式,其成功經驗對加強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建設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型隊伍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資格準入制度。上崗教師須持有職業資格認證,并定期接受資格審查和檢驗。其次,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訓。定期組織培訓班,對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方面的培訓。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論壇,鼓勵從業人員進行經驗交流,開展調研實踐。再次,政府要把高校心理咨詢師當作人才來定位,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培養步驟和方向。通過劃撥科研基金,鼓勵從業人員進行相應的科研活動。科學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第一,基礎課程的開設。對低年級的大學生可以開設社會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基礎公共課程,增強大學生對心理現象的理解。第二,實用性課程的開設。在不同階段開設入學教育、情緒調節、人際交往、擇業與求職等實用課程,側重解決大學生具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增加教學的實用性。第三,設置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活動,解析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把輔導重點放在提高大學生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能力上來。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首先,充分借鑒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組織培訓活動,拓展有關服務的渠道,例如: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圖書館,開展社區服務以及相關的團體研討,使學生在產生心理困惑時,能夠從自身的問題出發找到解決辦法,在自我保健的同時,更能夠促進自身良性發展。其次,進一步拓展路徑,在宿舍和班級中挑選心理素質好、各方面優秀的學生進行培訓,發揮“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作用。他們可以定期帶領自己小組的成員,針對一些有共同興趣的主題進行討論,彼此幫助、彼此支持。能及時發現同學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成為學生和心理咨詢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另一方面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在學生中的廣泛宣傳。

        三、結語

        第5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語文教學;應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逐步走進了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能正視多媒體帶來的優勢,幫助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更好地掌握語文的基本知識,提高語文能力。但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是根據語文教學內容出發的,并非所有的語文教學課堂都必須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更不是在每節課語文課堂教學中過多地使用多媒體。只有適度,才會將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1)采用多媒體課件優化課堂教學,呈現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源。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獲得了最大的信息量,有效地優化了課堂結構,加大教學容量,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提高。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語文課堂教學更趨于開放性,語文課堂也變得更有活力。多媒體課件不但將課本上的學習資源有效地呈現給學生,而且與課文相關的一些閱讀文本以及視頻資料也根據教學環節的不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更為自主地進行拓展閱讀以及合作交流,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閱讀中延伸,在研讀中發展。

        (2)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多媒體課件輔助語文教學,因為視頻、音樂以及圖像的介入使枯燥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對語文課堂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借助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如在《小石潭記》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小石潭優美的景,結合文本對小石潭的描寫,談一談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小石潭,再用語言描寫出來,并說一說對所見景物的感受,從而更深入了理解作者的心境。另外,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以及文本的景物描寫加深學生的朗讀效果,讓學生在朗讀中產生愉悅感,從而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進入教學情境。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課件以其音、形、視頻等多角度帶給學生感官的刺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更容易進入到教學情境當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制作符合學生心理特點以及教學要求的課件,讓學生在教學課件的幫助下獲得最大程度的幫助。

        (4)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多媒體課件走進了初中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更好地感知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攻破了學習的難關。如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2課《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作者簡介以及作者與聞一多先生之間的關系,并介紹聞一多先生的生平,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應該讓學生掌握的重難點讓學生進行練習以及思考,使學生在詞句的積累以及重點詞句的品讀中更好地品味聞一多先生的品質以及精神,步步深入,曲徑通幽,較好地把握了文本閱讀的重難點。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使語文作業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革

        (1)多媒體課件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教學過程,使語文很多作業都可以當堂完成。多媒體課件將課堂進行了延伸,使學生擴展視野,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效率。因此,很多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在課下完成的語文作業都可以在課上通過多媒體課件解決,并且當堂批改有效地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互溝通、生生之間的互動都讓學生樂于參加課堂練習,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語文能力。

        (2)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教師當堂批改作業的方式發生了變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在傳統作業方式的基礎上,更加彰顯了現代信息技術帶給初中語文的變革。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對學生當堂作業進行批改,讓多媒體課件成為教師當堂批改作業以及輔助教學的重要工具,對初中語文的教學研究提供了幫助。

        三、多媒體課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要適當、高效

        (1)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只能放在輔助地位,切不可主次不分。盡管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也可以幫助教師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但是并不是說教師一味地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就能夠創建高效課堂。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教師只能把多媒體課件放在輔助的地位,而不能因為多媒體的使用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閱讀,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教師要注意不要讓多媒體課件喧賓奪主,要讓文學語言的魅力占據課堂。如在《晉祠》的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中,教師可以通過逼真的圖像、典雅的配樂展現晉祠的優美和悠久的特點,但是教師在學生進入情境之后,要讓學生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品讀思考,而不是讓學生過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優美的視頻中。

        第6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關 鍵 詞:室內 環境藝術 教育

        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從發生本源上來說是人們對美好家居生活的營建,逐步拓展到工作環境、休閑環境、交往空間等更大的社會領域。這種發展正是人們經濟生活不斷擴展的結果,也是物質發展與精神需求提升的必然規律。因此室內設計作為人類對所處環境物質改造的集中藝術反映,記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一、中國當代室內環境藝術及教育沿革

        中國的環境藝術教育體系是在上世紀80年代,源自日本的室內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的基礎上,并根據中國改革開放的迫切需要應運而生的。環境藝術最初的定位,完全是依附在室內設計范疇之上,確切地說是中國特色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

        現代中國室內環境藝術,其開端是處于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社會的逐步開放與物質的相對匱乏,要求通過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塑造出能夠代表中國實力和潛力的環境面貌。因此,最初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也是基于這種社會需求而著重強調市政辦公、涉外賓館等公共建筑室內空間的裝修與裝潢。注重的是室內環境的藝術裝飾和面貌展示。這種以公共建筑為開端的室內設計是現代中國該學科發展的特有模式。這也造成了早期的室內環境藝術教育片面局限于裝飾、裝修以及藝術的單純堆砌之上,關注的焦點是公共建筑內部空間的形象展示,而非真正的人文關懷設計。133229.COm在這一時期,環境藝術教育內容多由其他藝術學科衍生而來。

        隨著經濟的發展,室內設計逐步走向大眾,業內人士意識到室內設計并非簡單的藝術堆砌。該時期的室內設計教育開始強化對建筑的理解和認識,在藝術教育的同時開始注重技術層面的問題。不同建筑形式與建筑功能對室內設計起到了應有的導向作用。在此基礎上環境藝術教育經過了初期的摸索逐步開始體現出作為綜合學科與交叉學科教育的特性。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日漸關注功能空間與人文因素的特性,這一時期對于設計師的培養是環境藝術教育的重點,并且推動了中國室內設計的發展。室內設計開始從政府行為逐漸歸屬到公眾生活空間的設計。

        其后,因為服務對象的擴大化,室內設計的多樣化、風格化、功能化、人文化更為突出。環境藝術的教育開始導向于以人為本的藝術設計模式,同時,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逐步強調出功能與技術、生態與綠色的現代室內設計要求。該時期室內環境藝術教育,面向的是設計師極度匱乏的市場需求,因此教育仍然旨在培養設計師,屬于精英教育層面。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人們對該行業細化的不斷期許,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層面的發展,室內環境藝術教育從傳統藝術教育的上層化、貴族化開始有所轉變。

        中國的環境藝術教育一直是隨著社會需求的變更而不斷調整的,并且教育的模式是針對設計師社會效應的反饋而不斷更新的。因此環境藝術的發展在我國雖起步較晚,但因為學院派始終引領著行業導向并不斷根據社會變化而調整著自身的教育步伐,所以在短短二三十年有著建筑行業無法比擬的發展優勢(建筑行業發展主要受商業模式的設計院所影響,學院成果的社會轉換實施較慢,因此近年來設計思想的發展速度遠不及室內設計)。

        二、室內環境藝術教育現狀

        各行業的發展都需要有厚重的培養土壤,尤其是服務大眾的與技術相關的學科。其發展的后勁更是來源于社會的普遍關注與認同。公眾的理解與認同將極大地影響行業的發展。室內環境藝術教育需要人才培養的多層面化,而且提高公眾素質與公眾認可度是該行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行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教育規模的擴大。

        同時專業發展與從業人員的增長必然導致社會分工的細化,也派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與領域。并且這種發展也融合了建筑學、城市規劃、園林等相關學科內容。環境藝術設計逐漸分化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個主體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藝術教育的體系也隨之演化。在這一時期室內環境藝術日趨發展成熟,其教育不再僅僅單層面關注功能、以人為本、生態,而是融合了各學科特長,開始尋求藝術教育的本源和學科總體發展的定位。

        三、室內環境藝術教育的本源和定位

        從中國教育體系的根基來看,室內環境藝術教育是源于外來文化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在中國土壤的傳播和發展,在行業發展初期是適應于社會需要的,滿足了階段性民眾對生存環境品質提升的迫切需求。但在經歷了數十年追逐西方物質文明的發展熱潮之后,人們逐漸冷靜,民族精神逐漸蘇醒。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突出民族個性、民族審美意識的環境空間,需要重新拾回東方文明的國際地位。因此在此時期需要室內環境藝術教育適應于發展需求,調整教育導向,促進該行業國際地位的確立。

        事實上,中國的環境觀是早于西方世界的,這種環境觀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承,并且從今天來看,仍然具有先進的現實意義。在《大學》中,孔子寫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說,對于外部環境的改造應先究其內因,如果放棄我們對自身的關懷,不能完善自身的感知、知識、美德、健康和人性,我們將缺乏克服和轉變外在條件的能力。相應的,作為藝術教育,我們應先回歸到人本身的素養修正之上。預施以技,先立其身。室內環境藝術教育應著重強化傳統文化、國學及美學素養的培養,應加強學生對生活審美的感知,提升學生對人文關懷、自然關懷的認同。如果我們不理解中國美學元素與符號語言的相通性,又怎能理解中國環境文化的精髓?如果我們不理解傳統建筑空間倫理格致的哲學思想,又怎能擁有華夏民族一脈相承的民族精神呢?因此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教育思想正是當代室內環境藝術教育的本源。我們所要繼承的,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知識,而是傳統文化思想,不是要求所有的設計都仿古,而是要求所有的設計都能夠體現民族思想的意識滲透。

        西安美院“大美術、大美院、大寫意”的辦學理念,為室內環境藝術教育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傳統美學基礎教育背景,同時大美術中對于環境美學意識以及應用美學的發展已有了明確的界定,“從一切為了美術到美術為了一切”的哲學理念也正是國際上美學發展的先進思想。

        美國文學家梭羅曾說過,“誠然,繪一幅畫、塑一座像或者創造幾件美的東西,這樣的才干實為可貴,但通過我們的眼和手去描繪、塑造周遭的氛圍、環境,那要偉大得多。去改善生活的質量,這是最高明的藝術。”審美的環境正是每個人生活的介質,是環境的藝術、人類生活的藝術。顯而易見環境藝術的教育應是深入淺出的,是耳濡目染的,是身體力行的。實踐教學的意義正在于此。設計不應僅僅停留于圖紙,設計應是整個構思到實施的過程。教育應貫穿于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是方法流程的學習,是框架體系的搭建,是知識點的不斷填充與梳理。教授的應是思考問題的方法而絕非簡單的答案,更何況作為藝術設計教育原本只是有規律可循,而無一定之規可依。實踐正是一種要求學生依據規律自我探尋的教育方式。這也是應用美學教育的特色定位。

        西安美院的室內環境設計教育正是在建筑環境藝術系的確立之后逐漸充實并確立特色導向的。對于當今的行業發展與社會需求,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也需要不斷地探索與更新。身處西北,我們有責任挖掘、保存和發揚這塊土地的精神,因此室內環境藝術教育應立足陜西地域文化特點,創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現代室內設計教育體系。深研本土文化的豐沛資源,強調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確立具有民族美學精神的現代室內設計教育根基,同時以生產、教學、科研相結合,作為室內設計教育辦學的基本依據。以理論——實踐——理論為基本模式,進行知識強化、應用與提升。強調理論聯系實踐,通過學生參與學院實際生產科研項目,大力拓展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多學科交叉性與知識教授系統性應是室內設計教學設置的基本依據。現代室內設計涉及到藝術、社會、科學、工程技術、人文心理等眾多學科,是多學科的交叉領域。其教學設置就需要兼容并蓄,同時要具備知識搭建的連貫性與體系化。使學生能夠在室內設計龐雜的知識學習中,脈絡清晰地打下堅實的框架基礎,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對應掌握及擴充學習。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不再是過去一二十人的小班,而是一二百人的龐大課堂,多層面的因材施教,培養不同層面人才,能夠適應當今社會生產的需要和當代教育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教育的側重點也不應僅僅停留在個體人才教育上,還應兼顧強化群體優勢。既要體現個體教育所不能完成之事(例如整個古城的調研、考察、繪制和規劃),還應體現在對學生的溝通、協作與設計組織能力的培養上。

        第7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1.中國特殊教育發展面臨的六大轉變

        2.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發展與評介

        3.陜西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4.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現狀研究

        5.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的調查研究

        7.國外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和使用及其對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

        9.特殊教育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10.論特殊教育從人文關懷到行動支持走向

        11.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及其啟示

        12.從政策解讀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建構

        13.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方式及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14.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實施背景、內涵與積極作用的探析

        15.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研究可視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與應用現狀調查研究

        17.信息化視角下的特殊教育發展對策探究

        18.寧夏特殊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19.中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狀況及地區比較——基于2001-2010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相關數據

        20.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方式及職業倦怠

        21.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2.論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師政策比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25.醫教結合: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對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素質研究現狀與趨勢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財政:歷史、現狀及未來

        28.“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基于復合型的內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現狀與發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進展述評

        32.美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發展現狀及啟示

        33.特殊教育應是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優先保障的領域

        34.我國特殊教育教師職后培訓模式新探

        35.中國殘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轉型——福利政策體系化與福利提供優質化

        36.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家庭沖突對工作投入的影響:情緒智力的調節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師資格制度的比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39.醫教結合:特殊教育中似熱實冷話題之冷思考

        40.積極心理學視角的特殊教育教師情緒勞動策略研究

        41.醫教結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徑——理論依據、相關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

        43.美國特殊教育師資問題及對我國的啟示

        44.普通幼兒園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在園生存現狀

        45.中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現狀與對策

        47.多元文化視野下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發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現狀調查研究

        49.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述評

        50.特殊教育學科體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發展水平的政策建議

        53.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隊伍結構及需求情況調查

        54.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的范式轉變

        55.上海市學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研究

        57.特殊教育設施布局需求分析與發展規劃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58.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標準及發展模式的研究述評

        59.浙江省學前特殊教育的現狀及對策

        60.韓國特殊教育現狀的研究

        61.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特殊教育的政策與實踐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問題研究——人文關懷的視角

        63.多學科合作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兼論“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發展政策

        64.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研究

        6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任職標準的演變和特點分析

        66.中國特殊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與前沿主題——基于近十年《中國特殊教育》刊載文獻可視化分析

        6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及對大陸特殊教育發展的啟示

        68.中國特殊教育的投入與產出:基于面板數據的潛變量增長模型分析

        69.山東省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70.澳大利亞特殊教育師資與中國特殊教育師資的比較研究

        71.改革開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發展及現狀研究

        72.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視性評估原則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73.關于特殊教育教師流失問題的思考

        74.美國特殊教育就業轉銜服務解讀及啟示

        75.隔離與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變遷與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與職業倦怠的關系

        77.臺灣地區特殊教育法律的特點及啟示

        78.試論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養中的幾個爭議問題

        79.醫教結合是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80.美國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長參與

        8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證實踐取向

        83.我國特殊教育法律體系的現狀與發展

        84.特殊教育學校經費投入與支出狀況分析及政策建議

        85.國內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述評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87.關于四川、重慶等地特殊教育師資現狀的調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

        89.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轉向及其改革邏輯與重點領域

        90.近年來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研究的熱點領域與知識基礎——基于CSSCI學術期刊1998-2013年文獻的計量分析

        91.社會支持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職業枯竭與職業承諾之間的調節作用

        92.韓國特殊教育法的演變及特殊教育發展歷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職能的轉變

        94.質的研究范式與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論的反思與倡議

        95.美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及啟示——基于美國學科教師專業標準

        96.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及政策建議

        97.教育技術學范疇下特殊教育資源建設研究

        98.當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第8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學生為中心,調查,教學

         

        一.前言

        創建了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理論的美國心理學家卡爾 羅杰斯早在1952年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主題為“課堂教學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的學術研討會上,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抨擊傳統教育,首次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直到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這一理念才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件中。大會要求各個國高等學校的決策者“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負責的參與者”。“以人為本”也是我國的辦學理念。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接收和支持,并在教學實踐中嘗試。

        “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學習強調人的因素,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畢業論文提綱,態度、興趣、和經驗。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主導者、決定者和評估者而是輔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和幫助者。教師的職責不再是以前的授業解惑,而轉變成創造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提供學生學習需要的更多資源,鼓勵誘導學生獨立思考獲得學習經驗。學生的職責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具有選擇權和主動認知權,對學習和考核評價負有責任。

        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內部和外部兩大因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本體教育論強調教育的內部規律,即教育必須適應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學習者在研究解決學習任務時會有各自的學習傾向,選擇應用不同的學習策略,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人特色和學習方式。這種獨特的學習特色和方式被稱作學習風格。心理學家Witkin提出了場依型和獨立型;英國心理學家Gordon Pask發現了整體型(holist)和序列型(serialist);Hudson 發現了聚合式思維型和發散式思維型; 瑞士心理學家Jung, Carl Gustav 把學習者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這些類型的學習者在學習的不同方面有不一樣的優勢。以語言習得為例,場依型的學生屬于感性型學生,受學習環境的影響較大,在自然語言輸入方面占優勢,善于口頭交際;整體型的學生傾向于把一系列問題歸納在一起,從整體出發解決問題;聚合式思維型論證有理有據寫作更富邏輯性;內向型學生更注意語言的形式和規則但信息輸入較少,由于過于沉穩會喪失語言輸出的機會,而外向型學生反應迅速,能獲得更多的語言輸入輸出機會畢業論文提綱,但不注重語言的形式cssci期刊目錄。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更有利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

        二.實踐與調查

        為更客觀的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實踐情況,筆者聯系了三位任教非英

        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的教師,參與配合本次教學實踐活動。基本情況如下:三個自然班的老師與學生參加了教學實踐。三個自然班均為高考英語筆試成績在90分以上的同一專業分級A班,教學對象都是非英語專業的本科一年級新生,統一使用由北京大學出版的《新視野讀寫教程(第一冊)》一到九單元為教學內容。教師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歷時16個星期。三個班的學生與任教教師配合筆者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

        問卷調查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

        前期的問卷調查在教學試驗的第一周進行,主要針對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自身英語水平的了解情況,對大學英語學習的期望和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態度。具體問題有1. 相比較而言下面四種能力哪一種最強? a.聽b.說 c.讀 d.寫2.大學期間對英語學習的目標是什么?a.過四級 b.六級 c.提高口頭和書面的交流能力3. 是否贊成上課采用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a.是 b.否 c.不太清楚

         

        結果

        對象

        1

        2

        3

        a

        b

        c

        d

        a

        b

        c

        a

        b

        c

        A1(75人)

        6

        7

        34

        28

        45

        21

        9

        27

        18

        30

        A2(78人)

        8

        9

        32

        29

        48

        22

        8

        29

        13

        36

        A3(76人)

        5

        10

        36

        25

        52

        19

        5

        23

        第9篇:美國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 生命教育 大學生 價值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主題,以各種教育手段,倡導大學生學會認識自我、珍惜、尊重、愛護、享受、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過程,從而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大學生認識和珍惜生命則是這一活動的重中之重。

        二、生命教育的起源,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生命教育發展情況

        生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這一思想,并在加州創建了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的阿南達村和阿南達學校。多年來,生命教育的實踐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各個國家和地區大力倡導生命教育,各種學術團體紛紛開設相關課程,生命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1.美國。

        美國的生命教育開始的主題是死亡教育,通過死亡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并以正確的態度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1968年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這一概念,到1976年美國已有上千所學校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為推廣生命教育,美國還成立了各種相關協會,出版了許多普及書籍和雜志。

        2.日本。

        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教學大綱》中,針對青少年的自殺、殺人、破壞生態環境、浪費資源等日益嚴重的現象,提出了對人、自然、生命的敬畏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的目的。近年日本流行的一種“余裕教育”的口號就是“熱愛生命,選擇堅強”,這是針對現在日本青少年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日益繁多的青少年自殺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讓青少年認識到生命的美好,使他們能面對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3.中國大陸地區

        我國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較為滯后,但是近年來,許多教育界相關人士已經開始關注到這一問題,認識到21世紀的教育改革需要呼喚對生命的關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是我國生命教育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倡導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人。其他的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也圍繞生命教育的主體展開。

        4.中國港臺地區。

        2002年12月,香港成立了以社區和中小學為陣地的生命教育中心,開展生命教育,將學校、傳媒和非政府機構拉入到生命教育的隊伍中。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則發起了“親親孩子、親親書”的生命教育計劃,引起社會較大的反響。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也提出“生命教育教師培訓”,顯示出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對生命教育的重視。

        臺灣的生命教育最早于1976年從日本引入,主要由民間團體參與并推廣,個別學校實施倫理課程中也會涉及生命教育的理念,但生命教育成為臺灣的主流教育是在1997年,臺灣“教育部”組織相關院校及專家規劃《生命教育實施計劃》,并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負責設計生命教育課程、編寫教材、培訓師資等,自1998年開始針對全臺中學生推廣,得到臺灣各中學和輔仁大學等一批大學專家學者的積極響應和熱情幫助。

        四、大學開展生命教育的意義

        1.開展生命教育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我們的高等教育不僅要使大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要促進他們的潛能開發、素質提升和人格完善。

        2.開展生命教育,是由高等教育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的。

        當今世界,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為大學生開闊視野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但一些有害信息也容易影響到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容易使大學生懷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甚至輕視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3.開展生命教育,是由大學生發展的特殊性決定的。

        大學生的生理年齡已是成年人,但心理發育相對滯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烈,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社會經驗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順,容易走極端。

        五、生命教育途徑

        1.以“人性化”管理制度取代“封閉式”管理制度。

        學校制度應該是“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制度,這種制度要能體現出對人格的基本尊重和關懷。制度的制定過程充分發揚民主精神,制度的執行則要體現公平、公正、客觀、科學,對違規的處理要嚴而有情,嚴而有度。

        2.多形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當今大學生就業時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在受到家庭、情感、學業、就業、人際關系等不同壓力的影響下,加上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差,易出現迷茫、抑郁等情緒,甚至導致自殺或他殺等極端行為的出現。我們應通過組織講座、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宣傳生命教育知識、優化學習、競爭環境、拓展鍛煉等各種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動態發展的時代與社會,理解他人與自己的生命意義,不斷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3.結合實踐,開設生命教育課程。

        生命教育不應該是一門固定的課程,而是整合的學校各個學科領域,科學、社會、體育等學科,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我們應將生命教育融入到這些學科的教學中,挖掘其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形象的生命教育。同時通過生存拓展等各種訓練項目,給大學生創造一定的逆境條件,從而磨煉大學生的意志,使其意識到:痛苦磨難是成長的一部分,讓大學生學會自救互救等技能,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曉將.關于“生命教育”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文,2005.

        [2]陳文斌,劉經緯.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Aⅴ一区二区 | 日本日本乱码伦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观看 | 中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伊人久久大杳蕉 | 中文成人免费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