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勞工標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引言
近年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就貿易與國際勞工標準掛鉤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而且,發達國家也千方百計地利用國際勞工標準制造貿易壁壘,阻礙發展中國家一些產品的進口。在此背景下,認清雙方爭論本質,探討我國如何應對國際貿易中的勞工標準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際勞工標準概述
國際勞工標準是指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基本標準,這些標準通過ILO 的公約(Conventions)和建議書(Recommendation)頒布,公約需要得到成員國的批準,具有國際條約的性質。
二、國際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把生產要素中的勞動分為技術型勞動力、非技術型勞動力,該模型包含兩種商品(X ,Y),兩種要素(技術型勞動力,非技術型勞動力)和兩個國家(A,B)。兩國均分別使用技術型勞動力、非技術型勞動力生產商品X 和Y。假定兩國的生產技術相同,并且規模收益不變,偏好相同,完全市場調節。且假定A國的非技術型勞動力比較豐富,B國技術型勞動力比較豐富。該模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有差別的相關要素稟賦。A 國(本國)擁有的非技術勞動力比B 國(外國)多,并且A 國擁有的非技術勞動力的比例適當。假定商品X(比如說玩具)是非技術勞動密集型商品;商品Y(比如說軟件)是技術勞動密集型商品;每個國家都用這兩種生產要素生產上面這兩種商品。PX 和PY 指的是商品X 和Y 的價格,假定這兩個國家彼此之間進行貿易,并且在初始情況下完全遵循勞工標準。
資料來源:王志明,喬貴明.國際經濟學(第2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在圖-1及圖-2中,Q代表一國生產某種產品的產量,C代表一國消費某種產品的數量,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分別為E1,E2,E3,它們分別表示各國用盡全部資源生產商品的各種可能性組合。A 國在均衡價格比率P =PX/PY 時達到最高的可能的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效用U1,A 國將生產Q1 對應的產量,消費C1 對應的量。因為假定A 國的非技術勞動力比較豐裕,因此它將出口非技術勞動密集型商品X,進口技術勞動密集型商品Y。同樣,B 國相應的生產均衡點和消費均衡點分別是Q2 和C2。
三、我國應對國際貿易中勞工標準壁壘的思路
1.正確看待貿易中的勞工問題,認清實質
首先,我們應該提高認識,對勞工標準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其次,政府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對話,減少國際勞工壁壘對我國貿易的不利影響。
2.建立發展中國家聯盟,積極爭取全面提高勞工標準上的較長過渡期
共同的利益基礎能夠使得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積極研究國際勞工標準的新態勢,爭取在同發達國家談判中將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脫鉤。盡量保護自身利益。
3.完善我國勞工標準立法、加強執法,改善我國勞工狀況
立法只是保障勞動者權利的第一步,最關鍵的是執法。同時,應建立一套以勞動監察為核心的、強制程度很高的執法體系,加強執法是今后保護勞工權益的最有效手段。
4.深化外貿改革,加快出口產品結構轉變
加快我國出口的商品結構轉變,增加高技術,高資本含量的產品出口,促進產品升級換代,避免過低價格造成的各種摩擦。
參考文獻:
[1]沈根榮,張維.勞工標準問題及其最新發展[J].國際商務研究,2004(3).
[2]劉旭.國際勞工標準概述[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3]省略/public/chinese/region/asro/beijing/inchina.htm 國際勞工組織網頁.
[4]SINGAPORE MINISTERIAL DECLARATION,13 December,1996.省略/english/the wto-e/minist-e/min96-e wto dec-e.htm.
[5] 省略/info/Info_view.asp?infoid=51532&UrlType=1,中國第一紡織網.
[6]張二震,馬野青.國際貿易學(第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Robert?J?Carbaugh.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th Edition. North-Ea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Dalian,1998(3).
[8]佘云霞,付鱗.國際社會對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勞工標準的辯論[J].中國工運學院學報,2002(6).
[9]董保華,邱婕.社會條款,國際勞工標準與中國勞動法制建設思考.國際勞工標準研究與勞動法教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4(2).
[10]王學秀.勞工標準之爭――WTO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問題.國際貿易,1997(12).
[11]繆劍文.勞工神圣與貿易自由――WTO勞工標準之爭極其法律評析.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6-1).
[12]王冉冉.新貿易保護主義利劍――試論WTO議題新焦點“勞工標準”.對外貿易實務,2000(4),
[13]李成斌.國際貿易與勞工標準問題.當代法學研究,2001(3).
[14] Samy Yiagadeesen. Trade and labor standard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linkages.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64-01.
[15]章美馬.新的貿易壁壘:勞工標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論文關鍵詞]勞工權益 勞工標準 WTO DSB
一、勞工權益保護與WTO
國際勞工組織(ILO)一直致力于各類勞工標準的制定,在國際勞工權益保護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ILO實施勞工標準的主要方法是會員國批準公約,且其自身缺乏強有力的執行機制,勞工標準的有效實施成為新的問題。為此,以美國和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開始致力于在地區性和雙邊層次上增進勞工問題與貿易的聯系來推動勞工標準的有效實施,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國-柬埔寨紡織品配額協議》。
同時,發達國家也不遺余力地將勞工權益保護納入WTO體制下。雖然首次提出將勞工標準引入WTO中的《哈瓦那》最后沒有生效,但此類議題在WTO成立前從未在其主要貿易談判中消失,東京回合、烏拉圭回合、馬拉喀什部長級會議都有提及。直到新加坡部長宣言中,各成員方就如何處理勞工標準條款問題意見基本達成一致,重申遵守國際公認的核心勞工標準,承認ILO是有資格規定和處理這些標準的機構,拒絕利用勞工標準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在多哈會議上,WTO成員國強調他們不愿意在WTO體系內處理社會標準問題,并且認為WTO在勞工問題方面應和ILO保持分離。從新加坡會議到多哈會議, WTO本身對勞工問題并不那么積極,它始終認為ILO才是處理這類問題最合適的機構,同時,新加坡部長宣言并未對某些語句的理解達成一致意見,如何為國際公認的核心勞工標準,這很容易產生分歧,所以勞工問題在WTO中的博弈不會就此結束。但這些談判也不是沒有貢獻的,歷史上WTO系列規則和勞工權益保護的聯系主要體現在:1.GATT1994第20條第1款e項允許會員國采取行動禁止監獄勞動生產的產品;2.《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的宗旨表明其各項技術法規和標準以及合格評定程序(包括與勞工權益保護密切相關的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體系認證)不給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礙;3.《反傾銷協定》中正常價值認定的一種方法——結構價格中的生產成本包括了對勞工權益進行保護的資本;4.《服務貿易總協定》。
二、勞工權益保護與DSB
雖然WTO并未制定勞工標準或者納入以勞工權益保護為內容的社會條款,但貿易和勞工權益的廣泛互動已使有關勞工權益的貿易爭端不止一次地出現在WTO爭端解決實體(DSB)的案例中,相關案例包括,歐共體訴美國“301條款”,印度訴歐共體普惠制案,在這些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DSB已經被要求解決與勞工權益的相關貿易糾紛,DSB提供有關判決和執行的服務完全具有法律依據:
(一)DSB的管轄權
DSU第7條第2款和第11條都將專家組的管轄權限定于WTO現有協定,從第19條第1款可以看出專家組和上訴機構的管轄權在于解釋WTO規則并裁定某一措施是否違背協定規則,而不能對以WTO外任何公約或習慣為依據的案件做出裁決,換句話說,純粹的勞工權益糾紛不能訴諸DSB。即使如此,筆者仍然提請注意,在下面兩種情況下,DSB可以裁決有關爭端:1.DSB在解釋WTO規則時適用了勞工保護的公約或習慣;2.一成員方指稱另一成員方勞工保護措施與WTO規則不符。
(二)勞工條約和習慣在DSB中的適用
雖然DSU限制了專家組和上訴機構的管轄權,但是卻沒有限制它們可以適用的法律。現有DSU規定中缺乏適用法律的規定,但DSU第3條第2款中賦予各成員方在DSU下適用協定時可以依照解釋國際公法的慣例澄清有關協定的權利;同時,DSU第13條允許專家組向其認為適當的個人或機構尋求信息和技術建議,使勞工組織如ILO的建議可能被考慮。另外,在WTO有關規則并不足以清晰時,專家組完全可以利用勞工公約和習慣解釋WTO規則,比如《反傾銷協定》中的正常價值的計算時,在生產成本中考慮勞工保護的因素。但是,因為勞工公約和國際習慣并不屬于WTO的協定,所以在適用它們時不能增加和減少適用協定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三、在WTO體制下解決勞工問題的可行性
縱使WTO對將勞工標準的納入并不熱衷,但實際上DSB出現的有關案例卻在不斷地向我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在WTO框架下解決國際勞工問題是大勢所趨。以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國際貿易中勞工標準推行的現狀
當前國際勞工標準的載體都存在各自的漏洞:1.區域和雙邊貿易協定。這類協定存在內部和外部兩種弊端。談判中,強勢一方通常利用他方對市場準入、吸引投資的需求,迫使對方接受相對苛刻的條件;而協定中的一些優惠的貿易安排對第三方國家具有排他性,使其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影響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完整。2.單邊貿易措施。其本身就與WTO的國民待遇和非歧視原則相悖,應該杜絕。3.生產守則。生產守則是一些跨國公司和供應商自愿訂立的勞工權利保護標準,這就意味著各公司的標準在內容、實施和監督程度方面會有很大差異,難以統一,第三方認證也屢遭質疑。4.ILO條約。ILO在執行力的欠缺如上文所述,再加上允許成員國有保留條款,這使得ILO對勞工標準的規定更似在道義上,而非政治上,也不帶來經濟制裁。
(二)WTO體制的優勢
首先,WTO作為多邊貿易組織,管轄范圍廣,其職能之一就是提供談判場所,只要成員方可以達成一致意見,議題均可納入WTO體制下。
其次,WTO成員眾多,一旦將勞工標準納入WTO下,將賦予其規則性和透明性。這個優勢恰好可以解決現下勞工標準推行的非規則化。另外,WTO實行一攬子接受公約,這要比ILO逐個批準接受公約更具有推廣性和實際意義。
第三,WTO擁有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爭端解決的程序、規則和專家,以貿易制裁為后盾使其執行力度強,有利于實現勞工條款的目標。
(三)風險及對策
這種風險源于貿易和勞工制度在性質和體制上的隔閡。一方面,貿易的核心是利益,而勞工制度的宗旨是給予勞工以最基本的保護。另一方面,WTO貿易協議中權利和義務的承受者均為國家,表現為國家之間的關系,而勞工制度針對的卻是國家和個人的關系。
因此,如果將勞工條款納入WTO體制下勢在必行,那么必須要首先解決這兩者的協調問題。
對此,有的學者提出,應修正GATT第20條“一般例外”條款中明確加入人權的內容。還有的學者認為,在新一輪多邊談判中簽訂《與貿易有關的人權協定》作為WTO的附件,以求系統地、徹底地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基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人權類問題上由來已久的分歧,想要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修改或者協商一致地將人權類問題納入作為WTO附件在目前而言難以實現。
可以作為過渡的協調路徑有二:
1.以DSU為后盾,在適用和解釋WTO規則時把國際勞工的公約引入WTO框架。前文已有提到,專家組在適用法律時可以適當將人權類因素納入考慮。
2.參照《TRIPS協議和公共健康多哈宣言》。《多哈宣言》終止了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凌駕于公共健康的怪圈,實現了藥品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共健康的利益平衡。我們亦可以借鑒通過這種方式,譬如締結相關協議來糾正貿易中非正常的低勞工保護水平造成的不公平貿易。
當然,這只是過渡方法,最終勞工權益保護還是要正式納入WTO框架下才能得到徹底地貫徹和實施。
四、WTO體制下勞工問題的內容
當勞工問題被正式納入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平衡和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利益,取得貿易與勞工政策的協調是關鍵。因此WTO需要結合貿易領域的特點以及各成員方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一套具有較強操作性、符合WTO各類成員方實際情況的規范。
(一)建立多層次勞工權益內容
事實上,由于來自經濟實力、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異,WTO成員方之間實行的勞工標準的確落差很大,發達國家想一夜之間將自己的標準施加到發展中國家身上會給后者帶來很大的壓力和不合理的成本。目前不宜急躁追求統一的勞工標準來消除差異,應適當保留,按照改善的程度酌情提高標準,旨在將兩者標準拉近,直到完全趨同。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更可以體現在發達國家成員允許其適當的偏離WTO規則,并給予其更優惠的貿易待遇。
[論文摘要] 標準措施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對進出口產品的質量、性能、環保要求、制造過程對勞工權益的保護等等方面利用標準進行規范。標準措施的實施是對國際貿易進行規范的一種手段。標準壁壘是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涵蓋了狹義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和藍色貿易壁壘中的重要內容。在由關稅壁壘為主導的貿易保護向非關稅壁壘為主導的貿易保護過程中,標準壁壘逐漸被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廣泛采用,成為實施貿易保護的新型殺手锏。
當今的國際貿易中,標準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與此相應,標準壁壘也正在成為國際貿易中非關稅壁壘的重要手段。在傳統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中,往往是先有產品后有標準,而在知識經濟時代,則是標準先行。
一、標準與標準壁壘
我國在GB39.5.1《標準技術基本術語》中對標準做了如下定義:“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或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主管部門批準,以特定形式,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
該定義具體有四個方面的含義:
1.制定標準的對象是“重復性事物或概念”。雖然制定標準的對象早已從生產、技術領域延伸到經濟工作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并不是所有事物或概
念都能夠標準化或者能夠通過標準的方式進行規范,而是那些比較穩定的重復性事物或概念,才是標準規范的主要內容。
2.標準產生的客觀基礎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這就是說,標準的產生不僅是對科學技術成果和實踐經驗的總結,而且這些成果與經驗都要經過分析、比較、選擇、綜合,反映其客觀規律性,這樣的“成果”才能作為標準制定的基礎。
3.標準在產生過程中要“經過有關方面協商一致”。這就是說,標準不能憑少數人的主觀意志,而應該是與各有關方面協商一致。這樣,制定出來的標準才能考慮各方面尤其是使用方的利益,才更具有權威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實施起來也比較容易。
4.標準的本質特征是“統一”。這就是說,標準是“由標準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的統一規定。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標準化原理委員會(STACO)一直致力于標準化基本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給“標準”的定義做出了統一規定。1991年,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第2號指南——《標準化與相關活動的基本術語及其定義》(1991年第6版),給“標準”做了如下定義:“標準是一個公認的機構制定和批準的文件,它對活動或活動的結果規定了規則、導則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復使用,以實現在預定結果領域內的最佳秩序和效益”。并且該指南進一步說明標準應建立在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綜合成果的基礎上,并以實現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該定義明確闡述了能夠被廣泛接受的關于標準的目的、基礎、對象、本質和作用等。由于它具有國際權威性和科學性,所以是目前被最為廣泛接受和共同遵循的一種理解,尤其是ISO和IEC成員,這種遵循已經成為一種義務。
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按照層級分,標準可分為國際標準、區域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按照強制能力分,標準可分為強制標準和建議推薦標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建議推薦標準也具有很大的強制力,尤其當它獲得市場壟斷地位的時候。按照標準化對象分,標準可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標準發展到今天已經日益系統化、全面化,已經從對產品質量、性能的規定擴展到對產品材料、設計、生產、報廢、回收等整個過程的規定,同時,現代標準更多地體現了對環境保護、人類健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進行規范,已經演化為國際貿易中的一種規范工具。
二、國際貿易中的標準措施與標準壁壘
標準措施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對進出口產品的質量、性能、環保要求、制造過程對勞工權益的保護等等方面利用標準進行規范。標準措施的實施是對國際貿易進行規范的一種手段,但不應視為是對國際貿易造成了必然的阻礙,構成了標準壁壘。這是因為,當標準措施被采用,該標準措施對符合其要求的產品的貿易是有積極作用的,這主要體現在便利市場交易與維護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方面。
標準壁壘是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涵蓋了狹義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和藍色貿易壁壘中的重要內容,是對上述非關稅壁壘中的標準部分的歸納和提煉。狹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中的技術標準是對產品特性或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的非強制性規定,因此由此形成的貿易壁壘應納入標準壁壘的范圍。綠色壁壘是由進出口國為保護本國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而設置的各種環境保護措施、法規標準等組成的,是屬于廣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范疇的一種非關稅壁壘。從其主要包括的類型看,綠色壁壘中的國際性區域性國別性環保法規和標準、檢驗和檢疫要求、包裝與標簽要求、ISO14000環境管理標準體系和環境標志等自愿性措施都屬于標準壁壘研究的范圍。國際貿易和勞工標準問題,一直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爭議的焦點之一,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我國面臨更為嚴峻的貿易摩擦高峰期,發達國家正積極搜尋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勞工標準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問題也隨之成為熱點問題。綜上所述,所謂標準壁壘是指技術性貿易壁壘中的技術標準壁壘、綠色壁壘中的環保標準壁壘、動植物檢驗檢疫標準壁壘、包裝與標簽標準壁壘以及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環境標志壁壘、企業社會責任和認證標準壁壘。
三、標準措施與標準壁壘的關系
就標準措施與標準壁壘的關系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標準措施都是標準壁壘,兩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標準措施在設計之初都申明是為了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勞工權益不受侵犯、防止欺詐、鼓勵提高產品質量等目的,所以標準措施的實施有其合理性,為規范國際貿易、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改善環境等有積極作用。標準措施只有起到了下述作用時才演變為標準壁壘。一是拒絕國外產品的進入,即絕對壁壘;二是提高國外產品的進入成本,從而降低其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也可稱為相對壁壘。標準壁壘的本質是通過一些看似合理的標準措施的采用,實質上起到了阻礙外國商品進入或削弱外國商品競爭力的作用,從而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阻礙。
為什么標準措施會演變為標準壁壘呢?盡管WTO強烈反對把上述有益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綠色貿易措施等演變為一種歧視或變相限制國際貿易的手段,希望這些技術標準、環境保護標準和勞工標準不會給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礙。但是在現實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由于自身經濟水平和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導致在對外貿易中面對形式多樣、內容復雜的標準措施時,不能順利跨越,從而使部分標準措施演變為阻礙我國產品出口的標準壁壘;更重要的方面在于,一些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相關產業和競爭力而采取歧視性的措施,或使國外產品不能享受國民待遇,采用雙重標準;或濫用標準,制定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標準,以保護人類生命和安全、保護環境、保護動植物、保護勞工權益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導致很多標準措施演變為阻礙貿易的標準壁壘。
值得注意的是,在由關稅壁壘為主導的貿易保護向非關稅壁壘為主導的貿易保護過程中,發達國家在運用標準壁壘作為貿易保護的新型工具時,其作用也已超出了傳統貿易壁壘作用的單一性,不僅保護了本國的產業,而且即使國外產品進入國內,也會因成本增加而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標準壁壘因此逐漸被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廣泛采用,成為實施貿易保護的新型殺手锏。
綜上所述,標準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對未來產品、未來市場和國家經濟利益的競爭。國際市場競爭的現實告訴我們:三流企業賣的是力氣,二流企業賣的是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的是標準。很多國家把企業是否通過ISO9000、ISO14000認證以及其產品是否符合有關國際標準作為市場準入和買賣成交的條件。一些國家特別是歐洲規定,沒有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認證的企業產品,不得進入其國內市場。國際標準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首要通行證。
參考文獻
[1]吳國新:國際貿易中標準化問題研究.國際商務研究,2007,12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平貿易;頁巖氣革命;制造業回流
2008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貿易政策在整體上顯露出保護主義的特征。奧巴馬出任美國總統后,強調“公平貿易”,具體表現在:國際上強調相互公平,重點發展區域貿易和雙邊貿易,將勞工、環境和食品標準加入到貿易協定中,最終達到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貿易模式的目的。在國內推行戰略性貿易,重點發展一些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以促進出口。美國的這些公平貿易政策都旨在改善貿易失衡,復蘇美國經濟,并將對中國乃至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公平貿易在美國的發展
美國在二戰后采取自由貿易政策,向它的主要貿易伙伴開放國內市場但并不要求它們同等地開放本國市場。全球貿易額每年的增長率大大提高,約為5.8%。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其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下降,美國意識到不平等的市場開放程度和生產標準削弱了其國際競爭力,因此在對外貿易上一直堅持公平貿易政策。在不同的時期公平貿易政策強調的內容有所不同。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專注于平等的市場準入,對那些不遵守“公平”原則的國家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在90年代,美國的公平貿易政策體現在追求平等的環境和勞工標準上,并聲稱它以高于貿易對手的環境和勞工標準生產。之后,更多的內容被添加到公平貿易的條款中,比如食品安全標準,對知識產權的尊重等。此外,戰略貿易政策作為公平貿易的一個衍生品也應運而生,其內容是重點發展被政府選中的具有相對優勢的關鍵性產業以促進出口。金融危機后,奧巴馬提出美國應得到來自于貿易伙伴的同等貿易優惠。為了推行這些標準,美國在危機以來明顯偏向區域貿易和雙邊貿易。奧巴馬認為,在公平貿易的基礎上,擁有更高生產率的美國工人比其他國家的工人更具優勢。
二、危機后美國公平貿易政策的具體表現
1. 在國際上通過區域貿易和雙邊貿易來追求“公平”
發展區域貿易具有快車道效應和示范作用。奧巴馬在2009年11月啟動的TPP是美國區域貿易政策的代表。在談判中,美國積極推廣公平貿易政策,讓其他貿易國在知識產權、國企的角色、勞工和環境標準、政府采購、電子商務等方面接受更高標準、更加開放和公平的貿易協定。PSA是另一個區域政策的代表, PSA旨在促進服務貿易,提高市場準入程度,并在授權、執照發放、通訊、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業等重要領域制定新的規則。TTIP是美國雙邊貿易協議中最重要的一個,通過TTIP的談判,美國和歐盟將組成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貿易團體,并試圖建立新的全球貿易規則。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將來如果想參與到全球貿易中,就很可能必須要打開市場,提高生產標準和規范本國市場。
2.在國內強調戰略性貿易政策
戰略性貿易政策主要體現在政府挑選出部分具有競爭優勢的關鍵性行業進行重點發展,以此擴大出口。在此政策下,奧巴馬發起了“頁巖氣革命”、制造業回流和再工業化。在2008-2013年期間,美國的頁巖氣產量增加了20%,天然氣(單位:百萬英熱)從2008年超過13美元的價格降到了2012年的1-2美元。大幅降低的氣價使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產品價格也相應降低,這有利于促進美國的出口。奧巴馬意識到只有實體經濟才能拯救美國經濟,所以提出了制造業回流和再工業化的政策,意在發展高端制造業。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的調查顯示,美國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制造商中有37%打算或正在積極地考慮回國。與此同時,美國的高端制造業正在進行“再工業化”,奧巴馬在2011年成立了先進制造業合作指導委員會,確保美國在高端制造業的全球領導地位。
三、美國對外貿易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一些國內的學者把TPP、PSA和TTIP稱作美國的ABC(Anyone But China)即“中國除外”的對外貿易政策。面對美國這些具有侵略性的貿易政策,中國也必須有所行動。首先,中國應該使其貿易伙伴更加多邊化,參與到更多的區域和雙邊貿易談判中來以此減少對美國的出口依賴。其次,中國應堅定進行市場改革,建立起一個自由、透明、規范的市場來應對美國的制造業回流減少的外國投資。最后,中國的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應該加強自身建設,加速從低端產業鏈到高端產業鏈的升級,合理優化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加大教育和研發的支出,培育新一代的高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韓霜.美國貿易政策研究―從自由貿易到公平貿易.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第24頁和第8頁.
[2]席桂桂.奧巴馬連任“公平貿易”規則繼續.中國經濟導報,2012(B01),第1頁.
[3]朱彤,張悅盈.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轉變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浪潮的興起.亞太經濟,2007(02),第34頁.
[4]覃乾.美國“再工業化”挑戰中國制造.裝備制造,2011(06),第1頁.
[5]“Reshoring manufacturing: Coming home.” Economist (Special Report) 19 Jan.2013: 4-6.
[6]鞏勝利.21 世紀:美國新戰略“三大”規則――TPP、TTIP、PSA 之后的全球貿易新規則新秩序的“破立”格局.國際金融,2013(05),第4頁.
在傳統的教科書中,企業作為社會的基本經濟組織,其基本的職責就是在為社會提品和服務的同時為其股東創造最大的利潤,這是傳統經營環境下基于投資―生產―銷售―賺取利潤的單向循環的經濟環境對企業的經濟責任認識。隨著企業的經營受企業利益相關者多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企業的職責也就從原來的單一經濟責任(對股東負責)轉向承擔起相應的多元社會責任。從廣義上講,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為股東創造最大利潤的同時主動地承擔對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責任。利益相關者是指企業產品的消費者、員工、供應商、社區、民間社團和政府等。企業得以可持續經營,僅僅考慮經濟環境對股東負責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同時考慮到環境和社會因素,并同時承擔起相應的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產生是與西方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相關聯的。其間最重要的原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人們的價值觀念的轉變
價值觀念的改變
西方社會變得日益富裕, 這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從支持在物質匱乏條件下為了生存而奮斗的傳統價值觀, 轉向了鼓勵更多注重生活質量而不是物質因素的價值觀。生活在貧困條件下, 人們更看重物質繁榮及其帶來的就業機會,失業率高的社區將歡迎在其周圍修建新的工廠, 至于煙囪里冒出污染環境的濃煙, 鍛造車間里發出的噪音, 以及既危險又有害的工藝流程則處于次要的關心程度。 然而, 一個繁榮昌盛的社區將反對任何不利于環境的發展。與此同時,人權也要求得到更多的尊重。
消費觀念的轉變
歐盟委員會雇傭及社會事務所總部支持的“公司社會責任網(CSR Europe)”進行的消費者態度調查表明,12162名接受訪問的消費者中,44%的人回答他們愿意為社會責任和環保產品多付一些錢。瑞士一家有關紡織和皮革產品的公平貿易行動聯盟AMANA SA表示,這一調查結果證實了他們的發現。在過去的4年中,AMANA SA同一家瑞士郵購及百貨公司的SPENGLER合作,資助在印度實施一項社會計劃。SPENGLER公司因此提高了3.5%的離岸價(FOB),同時提高了1%至1.5%的零售價。這些資金通過一個專用帳戶支付給予那些遠在印度工作的工人,主要用于保健、福利、教育和環保。該項目經理成立了員工委員會,每隔3至4個月訪問他們,以核實這些資金的投資計劃。
社會發展觀的變化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們對全球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廣泛討論而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是人們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長期深刻反思的結晶。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UNCED)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邁向21世紀的共同發展戰略,100多個國家的首腦共同簽署了《里約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概念落實為全球的行動。
企業實現利益機制的改變
隨著人們價值觀念、消費觀念的改變,對可持續發展觀的認可,圍繞著捍衛消費者利益、勞工利益、環境利益這三大公眾利益,在西方社會掀起一系列的廣泛深入持久的社會運動,包括消費者運動、勞工運動、環保運動、女權運動、社會責任投資運動、可持續發展運動等。其中消費者運動和社會責任投資運動形成了消費者和投資者兩個與企業命運生死攸關的巨大壓力集團。在消費者方面,西方的消費者越來越關心他們所購買的商品的制作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權標準和環保標準。他們把“拒絕購買”作為手段,迫使企業為了市場份額而不得不認真聽取消費者的聲音。在社會責任投資方面,主要是通過“道德投資”和“環境投資”來引導企業注重改善勞工狀況和環境保護。通過這系列運動,捍衛這三大公眾利益的許多新的價值觀念和發展觀念,形成新的社會共同價值觀。與這種新的價值觀相適應的是形成了新的社會力量,迫使企業按照其相應的道德要求調整經營行為。企業背離這種道德要求,就會被大眾唾棄,在資本市場失去融資活力。總之,企業實現利益已從原來依靠單純的市場競爭,改變為要加上考慮社會公眾利益。甚至可以說,企業利益的實現要以社會公眾利益的實現為前提,企業如果不顧社會公眾利益,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甚至失去參與競爭的資格。
企業社會責任在亞洲的興起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開始進行生產轉移。跨國公司通過向廣大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把大量的制造工廠轉移到環境和勞動保護標準較低的國家,從而實現其生產成本的最小化。這種生產轉移和直接投資促進了投資東道國經濟的發展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環境的惡化和東道國廣大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并由此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被頻繁揭發出來后,引起了人們對跨國生產中勞工狀況的關注。而在發達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美國和歐洲的各項社會運動中,大量的輿論抨擊開始指向眾多跨國公司把勞動密集、污染環境以及危害健康的生產線轉移到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現象。針對跨國公司轉包體系中存在的“血汗工廠”問題,西方國家的消費者、非政府組織、工會組織、學生組織、跨國公司的競爭企業等發起了對跨國公司的批評,這一社會運動經常和國際勞工運動、消費者運動、環保運動和女權運動扭結,要求跨國公司在謀求最大經濟權益的同時,必須承擔其包括勞工權益保護在內的社會責任。自此,“公司社會責任運動”從西方向全世界擴散和滲透,為消費者個人、工會和各種各樣關心勞工權利的組織環保組織參與監督跨國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提供了實現空間。
跨國公司的響應
基于主客觀的因素,歐美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從追求利益的本質出發,充分認識到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環境、與社會的關系不再是分離的、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好處的,不承擔社會責任就會付出很大代價;認識到不僅產品需要較高的知名度,而且還要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形象,才能夠更多地贏得顧客的青睞。20世紀90年代,許多大公司聯合起來組織或支持或與非政府組織成立一些組織探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與實踐。如英國航空管理局(BAA)作為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實踐“利益兼容法”;HP、 SIMENS、 VW等40多家跨國公司是歐洲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組織CSR Europe支持成員;包括美國航空、Coca Cola、 USA 通用汽車公司的50多家大公司通過簽署“CERES原則”來對環境的不斷改善作出承諾。
At first glance, it would seem this year’s Davos summit wil
>> 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 法制轉型、不平等與中國的經濟增長 收入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不平等有利于經濟增長嗎 經濟增長、教育水平與收入不平等 不平等和增長的未來 人力資本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不平等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的研究評述 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國數據的實證分析 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增長與不平等對我國農村脫貧時間的影響 人力資本不平等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信貸約束條件下收入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機會不平等:經濟增長中存在幸福悖論的一個深層原因 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關系的動態演化分析 全球化是否減少了不平等? 機會不平等與公平不平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不平等“條約” 中國財富增長“疑似”借助不平等 由收入不平等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兩篇論文所引發的幾點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今年的達沃斯峰會召開在即,有消息稱全球經濟正在以比預計更快的速度復蘇。這乍一聽是個好消息,而當你仔細研究,你會發現這一消息揭示了利潤和人們之間潛在的危險缺口。企業利潤上升,股票市場上漲,然而與此同時失業率和家庭收入卻保持不變。國際勞工組織2014全球就業趨勢報告顯示,適度的經濟復蘇在多數國家并沒有帶來勞動力市場的升溫。增加的利潤和流動性資金進入了資本市場,這不僅增加了股票和房價泡沫的風險,還可能損害長期的就業前景。在發展中國家,非正式就業仍非常普遍,工作質量的提升節奏也慢了下來。當大部分的收入成為利潤,工人的勞動所得占全民收入的份額將會更少。家庭收入的低迷反映出了不平等的存在,而正是因為其抑制了消費增長,反而阻礙了經濟增長。加薪意味著需求的增長,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建立合理的最低薪資標準,通過政策加強生產力與薪資間的鏈接。
各國為了保證留學生順利地完成學業,防止過度打工對學業造成危害,對留學生打工都做了嚴格的規定。打工前要了解這些規定和辦理相關手續。
美國
不要以為去美國留學的學生不是全獎就是家里經濟條件十分優越。在美國留學的日子,同樣也少不了打工的生活。
在美國留學打工,必需了解和遵守美國政府有關外國留學生打工的法律規定。如果違法打工被發現,自己的合法學生身份將會自動失效。所以,無論經濟如何困難,在打工之前一定要先辦好工作許可。一個注冊的外國留學生在校內打工,不需要申請辦理特別許可,可以在學校內自由合法的打工,在學期中的每周工作時間一般限定在20小時內,在假期限定在40小時內。若到校外打工,則需申辦特別工作許可。具體規定是:持有合法學生身份,入學9個月以上,成績達一般標準者,經學校國際學生顧問批準,即可到移民局或勞工部認可的公司去打工,打工有效期限為一年,可申請延長。需注意的是,打工的公司必須是移民局或勞工部認可的公司,而不是任何公司都可以。
許多剛到美國留學的學生都會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像我們提起打工就會浮現出的工作:在快餐店洗盤子、做服務生、送外買等等。這些工作一是比較容易找到,二是剛剛到達陌生的國家,即使語言過關也需要有一段適應和提高的時間。通過這樣的工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同時在美國,學中文漸漸地掀起了熱潮,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和語言后,找一份中文教師的工作也不算太難。時常能夠說說中文,跟當地人聊聊家常,又能有銀子賺,這是個不錯的差事。
澳大利亞
在澳大利亞接受高等教育的海外學生如果要打工,必須申請一個允許打工的新學生簽證。這種簽證必須在到達澳大利亞并開始學習后才能申請,并要支付50澳元的申請費。在上學期間每周最多工作20小時,以補貼生活開支,條件是不影響學習。在假期,可以全天工作。學生的工資一般為每小時5-12澳元不等。
你在從事任何一種有償工作前,須向澳大利亞政府注冊,申請你自己的納稅號碼。收入必須向政府繳付稅收,一般雇主在支付工資時已將應繳稅扣除。
韓國
面對21世紀知識信息社會,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及教育的國際競爭力,韓國法務部出入境管理局決定自2002年2月1日起允許境內外國留學生小時制就業(打工)。
本科或大專院校校長推薦的學生、具有留學滯留資格、在大專以上高等院校就讀,并且已經完成了一年以上修學課程的學生(不包括語言研修生)、修完正規學位課程后正在撰寫論文的學生,可以在就讀期間(包括假期),在不違背學生身份、不背離留學目的的活動范圍內進行打工活動。但在學期中一周打工時間不超過20小時,打工場所不多于一處。
韓國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日益密切,許多韓國企業在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時候,急需掌握漢語和韓語的人才,有些中國留學生就做起兼職翻譯,據說收入不菲,假期打工的收入可以滿足留學生一年學費和生活費的支出。
新加坡
在新加坡,公立院校每周允許打工16小時,但事前需由學校出具相應的“打工卡”。原則上語言類學校、中小學等初級院校和證書課程等不允許打工。新加坡是一個法制健全且處罰十分嚴厲的國家,中國留學生在這里應該十分注意。一些在中國人看來無所謂的事情,可能在新加坡就是違法。
許多媒體都曾報道過,在 2001年春節期間,一位中國籍(持有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商人零售生意急缺人手,8位在新加坡私立學校就讀的同鄉學生好心幫他看攤,結果被移民廳監督人員發現扣押。雖然他們沒有拿任何報酬,只是吃了商人幾頓飯,移民廳還是認定他們非法打工,即使其間使館幾次出面交涉,8人最終還是被限期離境并沒收每人3萬人民幣學生簽證押金。新方規定:就讀私立學校的自費生不允許打工,即使是沒有報酬的工作。這8名同學只知道不許打工,但不了解沒有報酬的工作也會被認定為打工,結果損失慘重。所以在打工前一定要全面了解當地的相關法律,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德國
在德國讀書期間除去持短期簽證學習語言課程的人不許打工外,原則上是允許打工的,但需要得到“外國人管理局”和“勞工局”兩個機構的工作許可,才能合法工作。平時打工每個月有時間限制,不允許一年四季都去打工,每周8小時,或全年不超過三個月。德國全國大多數地方掌握得差不多,但有的地方比較松,比如柏林。
留學生在假期打工,盡管是短工,但你的老板也要像對待其他的工人一樣,給你提供同樣的待遇,也就是說老板除了給你工資外,還得扣除工資稅等。一般情況下,留學生打工開始前必須將稅卡交給老板,雇傭關系結束時,老板將稅卡歸還你。到時,在你稅卡的背后已經寫清楚,你打工期間的總收入多少,被扣的稅多少。還有另外一種做法,因為你打的是短工,也可以由老板估計工資稅額,這樣稅卡就不必交給老板,由老板向財政局負責。
[論文摘要]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制約中小企業出口的還是在于企業自身的缺陷,如融資能力弱,企業管理體制不完善等,除此,政策體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也嚴重影響著中小企業的出口。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扶持以及行業協會的協助,其中中小企業自身的努力是解決出口問題的根本出路。
一、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現狀
近幾年來中小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70%左右,并表現出強大的增長潛力。同時,中小企業出口產品的結構在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動,雖然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仍然會以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方式生產的較低附加值的產品為主,但是技術密集的、較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和終端產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現穩步增加的趨勢。隨著中小企業更好地掌握對外貿易的規律和趨勢,逐步建立起外貿綜合經營基礎,大力增強對國際市場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會大幅度提高。
二、制約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因素
(一)制約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企業自身因素
1.中小企業自身融資能力弱
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出口的瓶頸。一般說來,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內源融資,即企業將自己的積累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二是外源融資,即企業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閑散資金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在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主要是通過內源融資獲得。
2.中小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絕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滿足企業經營要求的統一性和行為的一致性,還能節約管理費用,在中小企業初創期具有很大的適用性,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這種家族式的管理體制逐漸顯現出它的弊端,中小企業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影響著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規模的擴大。
3.中小企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不強
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動力,而我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大多采用“三來一補”,這使得企業只是發揮出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而忽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即產品的市場研發與生產技術的改造。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差異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備品牌優勢,而且企業間也具有很高的同構性,這使得中小企業的產品缺乏競爭力。
(二)制約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客觀因素
1.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政策體制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管理體制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日益適應于發展進出口貿易的基本要求,對外貿易的體制障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業出口的地方。外貿進出口審批制改為登記制以后,對促進中小企業產品出口起到積極作用。但是,目前從登記制手續上看仍然存在著不利于中小企業產品出口的地方。登記制的手續并不比審批制少,可以說基本上一樣多,由于管理體制產生的高成本并沒有得到有效削減。中小企業開展的進出口貿易往往具有品種多、規模小、計劃性弱的特點,企業哪怕是為了不多的一點出口業務,也同樣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門,蓋很多章,過去標準過嚴,手續繁雜,耗時費力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緩解。許多中小企業不得不采取“掛靠經營”的方式進行對外貿易或跨國經營,給企業的經營帶來消極影響。
2.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中小企業綜合實力較弱,在技術、信息等方面需要專業中介組織的社會化服務。中介組織是指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審計所、咨詢公司、行業協會等等。目前我國的中介組織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總體實力不強,發展比較緩慢,且發展不平衡。第二,職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職責不清。第三,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不規范,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第四,國家對中介組織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強。以上種種制約著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從而制約了中介機構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使得中小企業在出口方面缺乏來自社會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持。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制約了我國中小企業出口的發展。
3.國際上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多邊貿易體制的逐步加強,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傳統貿易保護措施的作用大為削弱。但是許多表面與國際貿易規則不直接沖突的各種保護措施開始盛行。這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主要是通過勞工標準、環境標準、技術標準等對進口產品實施貿易限制, 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一律不能進口。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勞動、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大多技術含量、檔次不高,而新貿易保護主義中對勞工標準、技術標準的要求降低了我國中小企業在勞動成本方面的優勢,致使出口受到制約;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信息渠道不暢通,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實施信息了解不準確,因此在應對措施方面顯得力不從心,以致頻頻受到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
三、促進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對策建議
(一)中小企業通過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競爭力
1.提高中小企業自身融資能力
中小企業要提高自身素質,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籌集到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因此,中小企業應做到:第一,規范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結構的規范與否不僅影響投資決策和資金籌措,而且也影響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內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結構是決定企業融資能力的必要條件。同時企業管理者要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第二,提高誠信意識,加強企業內部誠信體系建設,以良好的信譽立足于市場,贏得銀行和市場的信賴。第三,健全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是提高企業融資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業要贏得銀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須要有一套健全的財務規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業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進行治理機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當前中小企業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建立適合自己發展階段的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沖破傳統管理體制的束縛,合理實行分權。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領導者無法處理企業所有事務,此時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合理分權,采用合適的管理模式對企業進行管理。其次,企業應該建立標準的規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從而企業領導者能對企業內部實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現上升趨勢的形勢下,創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擴大利潤空間,并且使企業經營處于一個良好的運行狀態,促使中小企業盡快成為適應市場激烈競爭和國際化經營需要的法人實體和競爭體。
3.積極開展企業技術創新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由于缺乏規模效益,就必須依靠技術創新,生產新、特、優產品獲得市場競爭力。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更多的接近市場和直接面對消費者,使產品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它對創新更具有適應性,大多數經營者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而且中小企業管理層少,技術效益高。中小企業創造的技術創新成果和新技術數量在全國占有相當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新技術材料、計算機軟件、電子技術等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中小企業要利用這些優勢,加大對研發的投入,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樹立自己的品牌優勢。
(二)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的作用
1.政府為中小企業出口貿易提供良好的政策體制環境
(1)加強對中小企業出口的宏觀協調指導。圍繞中小企業的出口和國際化經營, 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和貿易政策。將中小企業納入我國整個國際化戰略體系之中, 做好中小企業國際化戰略轉移。
(2)繼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精簡外貿審批及登記程序,使中小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節省時間和費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機。
(3)為中小企業出口提供融資服務。完善金融體制,建立促進中小企業出口的金融機構,切實解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融資問題;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作用,對中小企業出口提供信用擔保;對辦理中小企業出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 應給予政策上優惠和支持。
2.發揮行業協會及其他中介組織的作用
行業協會是同業競爭者的聯合組織,它以維護協會成員的利益并實現行業的整體利益最大化為價值理念,因此,行業協會可以較好地促進和維護自由、公平的競爭。行業協會要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督,實現行業調控,為促進中小企業出口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支持。
參考文獻
[1]羅鵬,劉英俠,我國中小企業出口面臨問題的幾點對策[j],現代商業, 2007, 8.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教師專業化及我國教師專業化現狀的分析,提出教師專業化的前提應當是教師教育專業化,而教師教育專業化是由專業教育實現的;并探討了教師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教師專業化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國際上一種主要的教育思潮,從國際組織到國家政府都在提倡和推動教師專業化,但無論如何,教師專業化最終要通過教師教育來實現,所以我們思考的重點視角就是教師教育專業化,這也正在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對教師專業化的認識
教師專業化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職業不斷提升社會地位,爭取成為專業的過程。具體說來,是指教師個體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依托專業組織,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不斷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或者說是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
教師職業從經驗化、隨意化到專業化,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80年代以來,教師專業化則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質量的教師不僅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不僅是學科的專家,而且是教育的專家,具有像醫生、律師一樣的專業不可替代性。
現代教師職業所依據的專業知識具有雙重的學科基礎:教師任教科目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的學科知識,即“學術性與師范性”,在現實中,師范性往往更容易成為強調學術性的犧牲品。但是,20世紀80年代后,人們對過去忽視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技能提高的做法給予了強烈的批評,教師專業化目標的重心已開始轉向教師的專業發展。目前,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教師專業化的觀念已成為社會的共識,進行以教師專業化為核心的教師教育改革,已成為世界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國教師專業化的現狀
我國有關法律已經為推進教師專業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證。1994年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開展全面實施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但至今,對教師的職業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爭議。當前還有不少人認為教師職業有一定的替代性,誤認為只要有一定的學科知識就能當教師。
我國現有一千多萬中小學教師,是國內最大的一個專業團體,承擔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小學教育。盡管我國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專業化標準的要求,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教師專業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國小學和初中教師的合格學歷起點偏低,部分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淡漠,很多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不強,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識面狹窄等都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國的教師質量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差距明顯表現出來,改革與發展教師教育,推進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勢在必行。
三、教師教育專業化的課程設置
教師專業化的前提應當是教師教育專業化,而教師教育專業化是由專業教育實現的。教師教育專業化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師職業道德及專業知識的學術研究。所以在職前培養階段,教師教育課程就應依據專業化標準來設置。
但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的課程屬于一種“學科本位”模式,課程體系呈現單一學科向縱深發展的特點,教師教育的專業特征沒有凸顯。而世界各國在實施教師專業化過程中都把教育科學類課程列入專業課,并視之為教師教育專業的標志性課程。鑒于此,我國的教師教育也應走出“學術性”與“師范性”之爭的樊籬,樹立起“雙專業”的課程觀,建構突出教師專業性的課程體系。
這就要求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樹立起普通文化課、學科專業課、教育理論課、教育技能課、教育實踐課的合理比例。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70多個國家教師教育的調查顯示,各國教師教育課程比例大體為:學科專業課占35%,普通文化課占25%,教育理論課占25%,教育實踐課占15%。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教育專業課占40%,教師的專業特征明顯。
參照歐美發達國家的教師教育課程比例,我國的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的比重可設計如下:一般文化課占20%,學科專業課占40%,教育理論課程占20%,教育技能課程占10%,教育實踐課程占10%。這樣可以體現出教師教育的雙專業性。課程改革可以從教育學科課程的設計著手,課程設計的原則是課程結構化和微型化相結合。結構化是指課程門類增加,形成課程體系;微型化是指盡量壓縮每門課程的學時,在總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課時。例如教育學科課程可由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育、教育技術學、教育實踐等構成;每一類課程又形成微型結構:教育學課程是由教育學專題、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德育理論與班主任工作、教育測量與研究方法以及教師學等若干門課程所構成,這種教育學科專業課程設計更適合教師教育的培養方向。
只有在專業化的視野中進行教師教育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滿足我國教育改革對教師質量所提出的需要。為此探索和建立一個教師教育的科學的知識體系是我國教師教育研究的一個緊迫的理論課題,更是值得我們教育管理部門和每一位教師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曲鐵華,馮茁.專業化:教師教育的理念與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05,(1).
[2]鄧金.培格曼最新國際教師百科全書[m].學苑出版社,198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