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考記敘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天一直在下雨,春樹給臥病在床的父親喂了飯后,就拿了個板凳坐在門口,向門外望去,看著朦朧的遠處發著呆。
春樹是個不幸的孩子,他家是村里的貧困戶,媽媽因為忍受不了這個潦倒的家而離家,哥哥早早地外出打工,只留春樹和父親住在這破舊的屋子里。春樹小時候被開水燙傷過臉,臉上留下了難看的疤,雖然村民們都很純樸,沒有排擠他,但他內心深處卻有一塊疤,他很自卑。他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卻讀完高中后就回家干活,照顧父親——家里沒有足夠的錢,父親身體越來越差。
春樹很喜歡看課外書,從課外書里,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外面有高樓大廈,有摩天輪,有很多新奇的事物,他是多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啊。可是他的父親,他的臉,都讓他無法在外面的世界討生活。
雨漸漸停了,他站了起來,他想到外面走走。他很郁悶,想散散心,走著走著,看到一個果農在采摘水果。那果農見著他,就咧開嘴笑了:“哎呀呀,來得正好。來,揣幾個橘子給你爸爸吃。這橘子啊,可好銷了,它是要運到全國各地的呀,貴著呢!”春樹看著一棵棵橘子樹,它們的形狀并不好看,扎根在這大山的泥土里,卻結出這么甜美的果實,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回到家,看了看哥哥幾天前寄來的信。有幾張城市風景的照片,背后有幾行字:弟弟,大城市雖美,但繁華背后也有著無盡落寞。你這么聰明,一定能在家鄉有所作為的!
若干年后,還是這個山村,那里雖不富裕,但村民都很淳樸。你只要走進那里惟一的小學,就會看到一群小學生坐在老師周圍,滿臉笑容地聽他講課。老師瘦瘦的,臉上有疤,但他的聲音是那么自信,那么洪亮動聽。他在這里教了好多年書了,孩子們都親切地叫他“大哥哥”,他教的小學生,有的考上大學,去了大城市,有的畢業后,留在了這所小學。這么多年,也算是桃李滿天下了。
有記者采訪他,問他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村里辦小學。他平靜地說:“只想讓更多人能接受教育。”記者想采訪他早年經歷,他不好意思地說:“以前,總想著去外面,但又去不成,后來一想,自己出不去,可以幫助別人出去嘛,就在這里辦了學校,雖然去不了遠方,也不負春光。”
距離今年的高考只剩下兩個月的時間了,相信很多同學都在積極的備戰,可是對于作文要如何才能提高呢?一些滿分作文鑒賞是非常有必要的。看看上文中的滿分記敘文,是不是非常的有感觸呢?
延伸閱讀:其他優秀作文兩篇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陽光依舊明媚
“哈哈……”
“啪嗒”一滴水落在了地上,我抬起頭。
“哈哈……”她笑著擦去了臉上的汗珠。一道道灰色的手印留在那張白皙的臉上。我微笑,用紙巾擦去她臉上的污垢。
“姐姐。你再想什么。你干嗎要皺著眉頭!”
我沉默……
“姐姐,你的眼神,讓我看了好難過!你一定再想不好的事對不對!嗯!給你!每次我不開心的時候媽媽就會給我糖吃。媽媽說糖是甜的,所以會把心里的不開心統統抹去,心里就會甜甜的!”
我只是微笑。沒有說話!
她笑嘻嘻的把糖塞到我手里。轉身離去。
“哈哈……”笑聲依舊回蕩在耳邊。
小孩子,多么天真、單純,從來不知道什么是煩惱。
……………………
又是明媚的一天,我獨自一人又來到了這。
院子里,幾個孩子在玩耍。卻不見她的蹤影。我上前,問:“小朋友,那個愛笑的女孩呢?”
“姐姐,你是說清穎嗎?”
清穎,多么美的名字……
“嗯!應該是吧!”我回答。
“她媽媽說她生病了,不能來了。”
“噢?是嗎?那到哪可以見到她呢?”
“你看!那就是她媽媽!你去找她吧!”
順著那小孩指的方向。我看到一個滿臉憂傷,面色憔悴的中年婦女。
我上前,問:“清穎,她怎么樣了,她……”話還沒說完,那中年婦女就忍不住哭了起來,她哭得就像個孩子,讓人招架不住。我輕輕拍著她的肩膀,不說話。
她慢慢鎮定下來,說:“清穎她,她怎么會染上這種怪病,這叫我可怎么活啊!”。從她的嘴里我才知道,清穎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那幾天,為了讓清穎開心,她媽媽用盡了所有的法子。終于用清穎喜歡吃的糖果戰勝了她。難怪清穎會送我糖。前幾天,清穎突然高燒不退,她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清穎患上的原來是白血病。清穎的媽媽哭著求醫生救救清穎。換來的只是醫生無情的一句話:“我們已經盡力了,這幾天一定要盡量滿足她的要求。”
我跟隨清穎的媽媽來到醫院,走到房門前,就又聽到那銀鈴般的笑聲,只是那笑聲是這樣的蒼白無力。走進病房,就看見清穎站在床邊向窗外望,也許是開門聲驚動了她,她用她那雙大眼睛好奇得向門外看。
那蒼白的臉上布滿憔悴,但她的嘴角卻依然上翹。陽光透過窗戶照在了她的身上。因為化療,她那滿頭飄逸的長發,被無情的奪走了。
“哈哈……,姐姐,你怎么來了,快過來,我給你看樣好東西”往日嬌嫩的聲音有些暗啞。我沉默……她把我拽到窗前,指著太陽說:姐姐!你快看!多么美啊!我最喜歡太陽了!它總是金燦燦的,好像永遠也不會滅!要是……要是我能像太陽一樣永遠不滅該多好啊!”她那雙充滿生的渴望的眼睛里閃爍著淚光!屋子里一片寂靜,靜的只能聽見清穎媽媽微弱的哭泣聲。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
終于……有一天……
傍晚,太陽的余光想要射近窗來,卻被灰色的窗簾無情的遮擋回去。“姐姐!打開窗簾吧!光線進不來!太陽會生氣的!”她微笑著說道。可那微弱的聲音,使我不得不貼近她才聽得到。我走到窗前,拉開了窗簾。“太陽終究還是要下山嗎”她望著斜陽。一滴眼淚從她的眼角滑落。我上前,用手輕輕擦去她臉頰的淚珠,把一塊糖果塞到了她的手里。她只是笑著望著窗外,什么話也沒說。
太陽下山,暮色降臨。她伴著笑容漸漸進入了夢鄉,再也沒有醒來。
她走了,帶著笑容不舍得走了……
命運奪走了她的生命,卻奪不走她的靈魂,更奪不走她的笑容……
那一天,陽光依舊明媚。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十年
驟雨初停,一道七色彩虹凌駕于天邊,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漸漸地、漸漸地……
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被叫在老師辦公室,一直不停地哭,很久很久。當老師再次回到辦公室時,淚珠不斷。老師很驚訝:這女孩幾乎哭了一個上午。
其實,這女孩只是因為晚到了,她心愛的椅子背一個男孩拿去了,她找到了那個椅子,卻再也拿不回來,連老師也不信她的所言。她崩潰了,無所適從。她只能用她的眼淚來洗刷自己的傷。
那條悠淡的藍紫消失了,還好,赤、橙、黃、綠、青還在。
小女孩長大了一點,她邁入了小學的門口。新的學校讓她感到新鮮,有點嚴格的課堂,她有點不適。
那天,最恐怖的數學老師在上課,剛開始,她很認真,然后,她上完體育課的姐姐來到窗前,她無視了課堂,眼睛轉向了窗外。她被老師無情地叫了起來,批評了,也不能有所埋怨。畢竟,這次真的是她自己的錯。
綠青的寬度在慢慢縮小,很小很小,看不到了,只有赤、橙、黃還懸掛于高空。
那年,這個女孩三年級了,她班里建起了一個圖書角,每天中午都有集中看書的時間。這天,她拿到了一本神話故事,她很喜歡,卻在接近下課時,被她同桌搶去,因為這本書是她同桌的,他要把書拿回家看,她不愿意。兩人起了爭執,她被老師叫過去,只是讓她在那兒幫忙翻作業,她有點莫名。也有點慶幸,但心里對于那本神話書還是耿耿于懷。
第二天的開始,她收到同桌拿來的那本書,他已經把書看完,而現在,他同桌把書的使用權交給了她。
有一種顏色在不知不覺中消散,天邊的彩虹只剩下難以辨別的紅、橙。
她終于學會騎自行車。有一天,她騎車回家,恰巧遇到路上的爸爸,她兩開啟了一場追逐戰,他爸爸在前面飛奔,她也發動自己全力使踏板全速飛轉,家就在前方。然而,家門前的一個轉彎見證了一個毀滅瞬間。車速的過快加上彎道的小角度,她被重重地扔在地上。手心,臉上不堪入目。結痂了,還好,傷口不深,痂脫落以后沒有留下什么疤痕。
眼見著之前還分得清的赤橙也變窄了。我確信,現在的空中,只剩下哪點頑強的紅色。
時光荏苒,她已經初三,每天不斷的卷子讓她疲憊,頻繁的考試,鮮紅的分數,倒退的名次。前方不知道是哪所學校在等待著她。她已經在懸崖的邊緣,一步之差,就會使她粉身碎骨。她安慰自己,鼓勵自己,給自己自信。終于,她挺過來了,她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進入她滿意的學校。
最后的一點紅色也無法逃脫,它也隱沒在了這浩瀚的空中。
拿作文教學來說,有點出力不討好的感覺,無論怎么訓練,學生作文似乎只能停留在淺層次水平上,偶有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作文,但總感覺缺少一些東西在里面。作文訓練似乎并不對套路,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議論文訓練在閱卷中顯得很呆板。那種固定模式的重復強化已讓學生在議論文的寫作上走上了不歸路。而這種套路化的作文在閱卷時則顯得沒有思想,沒有個性,作者則成了脫離生活、懶于思考的機器。自然而然,脫離生活實際的素材也就無法站穩腳跟,很少有學生能運用好這些素材。沒有經過大腦思維過濾過的論據是蒼白的、缺乏說服力的。如果在作文中只是機械地搬用材料,縮寫作文則變成了論據的堆積,前后之間難以形成密切的關系,甚至于出現論據重疊的現象,關鍵一點,還是在于學生根本沒有吃透素材的內涵,所寫內容拼拼湊湊,顯得很假,這是我們在高三作文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引導和糾正的。
對于記敘文寫作來說,找不到合適的材料是常見現象,即使有合適素材,但不知如何運用,以至于寫出的作文顯得生硬牽強,不夠新穎。素材運用最嚴重的現象就是很“唐突”,學生不加思考便直接往上扣——編造一個故事,到最后不顧主題與內涵,象征性地點一下題,有時顯得前言不搭后語,偏離中心。但也有些記敘性素材確實動情了,感人至深的同時也讓人失之痛心,因為許多學生不會挖掘素材中的感動點,內容平淡,嚼之無味,糟蹋了素材,讓人痛切。在記敘構思方面也缺乏亮點,文章像記流水賬,或情節安排沒有波瀾,或故事情節性不強等等,導致立意顯得很淺。在語言方面,不會進行環境描寫,無法用細微的感悟來表達真情實感;語言比較冗長,甚至于議論性文字與敘述文字對半開;細節描寫缺乏或不形象不生動,從而顯得語言層面的能力缺乏。
在記敘文的寫作中,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把它放到學習與生活的大環境中來再思考,引導學生寫源于生活的記敘文。無論從哪個方面去改變現狀,都必須在寫作中體現一個“真”字。
1.具體來說,要有真情 生活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龐大的素材庫,要教學生學會從自己的生活儲備中尋找貼近自己的材料,無論材料是否單調平淡,只要抓住心靈的觸發點,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使材料增輝。當然,這也要求考生平時注意培養感受生活的意識,抓住獨特的生活的感受等。在發掘感動點時,要注意抓住細節,把每一個動作、心理等細節具體化,甚至放大展現出來,觀察越細致越好,描寫越恰當越好,把它形象而又真實地再現出來。
《淮南子·說川訓》中有“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情感真實還要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葉落本來沒有感情,然而人在看到葉落時聯想到一年的時光將要結束了,看見瓶中水結冰了,就知道天冷了,這就觸發了其慨嘆之情,“葉”和“水”雖是景,但卻抒發作者自己的感情,從而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2.不僅如此,還要真思考 提煉素材,而且要深入地思考生活,凸現作文內涵的思維力度。深入地思考生活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的進一步的認識,以自己對生活的見解,發現平淡中的深刻和司空見慣中的美麗,讓粗糙的心靈細膩起來。只有把握了生活的“真實”之后,才可以在寫作上呈現出最佳的立意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通過生活事實來轉變學生的認識態度和深度。在此過程中,思維的創造性也不能忽略,創造性思維是在普通認識的基礎上更深一層或獨辟蹊徑,擁有創造性思維才會使我們寫出新穎獨特的思想深刻的作文來,才可以還原出質樸的生活來。
我在候車亭等公交車,候車亭邊有很多小吃攤,賣玉米的、賣煮花生的、賣烤紅薯的……我居然在一字擺開的小吃攤邊看到了賣南瓜餅的!也許你不知道,一剎那間,我就想起了你。
你有一雙多靈巧的手啊!父親長年在外奔波,養家糊口的重擔一直煎熬著他,家里沒有的閑錢給孩子們買零食吃。可是,你總有本事讓原本粗陋的食物“變成”另外一種精致的模樣。總也忘不了你做的南瓜餅。你會精心挑一個自家種的南瓜,和上一點面粉,加一個雞蛋,再添上幾勺白糖,拌勻,團成一團,在案上壓一壓,再放進油鍋里煎一煎,黃燦燦熱騰騰的南瓜餅成了我的弟弟們的最愛——那可是世界上最香最甜的南瓜餅啊!
16路車來了,我趕緊從賣南瓜餅的小販上收回視線,上了車。
購書中心離家挺遠,要坐十幾個站。還好,車上還有座,我舒了一口氣:今天運氣很好喲。可是這口氣還沒來得及完全吐出來,車上的人就多起來了,后來大家都推推搡搡,你呼我叫,車廂里一下子“熱鬧”非凡。當車開到體育中心的時候,我發現我身邊站著一個中年婦女,她臉色有些蒼白,不停地往額頭上擦驅風油。“阿姨,你是不是不舒服啊?你坐這兒吧。”我站起來,把阿姨往座位上讓,阿姨連聲道謝。周圍好些人也向我投來了異樣的目光——那是驚訝和贊許。我有些不好意思,把頭扭了過去。其實,我只是在這時候想起了你。每次跟你出門坐車,你總是把座位讓給那些更需要它的人。
購書中心大概是我雙休日最喜歡呆的地方了。
那一排排整齊的書架,書架上方方正正的書本,總會讓我想起一位位巨人,他們沉靜地立在那兒,等著和造訪的人做一次深刻的交談——我喜歡這種默默的交談。看書看累了合上書本的時候,我又會想起你,從小到大,不管家里多么困難,你總是那樣“慷慨”地為我買下一本又一本的書,從來沒有過絲毫的猶豫。我成了班上藏書最多的學生呢!可是有一次開家長會,我發現你穿的衣服是所有家長中最舊最“土”的。也許就是從那時候起吧,我習慣了帶著筆記本來購書中心看書——只看,不買。
一、農村學生面對的農村生活比較單調,取材單一
中學生記敘文寫作,一般來說還是遵守“我手寫我心”的原則,寫生活中的體驗,寫所見所聞所感。農村高中學生,面對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時序變化,周圍是周而復始的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畫面,加上學校、家庭、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可以選擇的生活素材是貧乏的、單一的。例如蘇教版選修教材《寫作》的第一章,寫作要求讓學生寫一個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農村高中學生寫最尊敬的人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這一代農村高中學生很多從小就是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長大的,學生的父母為了生活遠走他鄉打工維持家庭。學生心中最尊敬的人當然是爺爺奶奶等親人。試想,農村學生遠離父母、面對農村,哪有許多新鮮的生活素材?社會現代化過程中,農村學生作文的素材來源接近枯竭,語文教師要想辦法引導學生走出鄉村、體悟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才能寫出新鮮的、活潑的記敘文。
語文教師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與學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面對以上宜興市農村學生寫作記敘文的困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宜興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壺的文化藝術;帶領學生游玩善卷洞,讓學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興市素有“教授之鄉”的美譽,讓學生每年走訪一名宜興籍教授,寫人物報告文學。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才智,又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讓農村學生的記敘文有東西可寫,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
二、農村高中學生閱讀量太少,記敘文寫作受到考場作文評分標準的干擾
寫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間接經驗獲得的一個重要渠道是通過大量閱讀,才能提高寫作能力。一個學生的閱讀史,也是一個學生的精神發育史。農村高中圖書館建設比較滯后,在數理化學科高壓的氛圍中,語文學科課時不多,大量的課外閱讀已經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碼的閱讀時間沒有保障。還有,閱讀與寫作沒有很好地銜接起來。閱讀是基礎,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還需要語文教師精心指導。針對農村高中學生閱讀量少的現狀,有必要提高基層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加大農村高中圖書管建設力度,增加學生閱讀課時,有條件的農村高中圖書館增添網絡閱讀。有閱讀材料,有閱讀課時,就需要語文教師的針對性指導。例如,定期舉辦閱讀報告會,研究讀寫轉化的途徑,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增強學生寫作能力。語文教師要架起一條閱讀與寫作的橋梁,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寫作,在寫作中渴望閱讀,如此良性循環,對于提高學生寫作記敘文大有益處。
三、新材料作文的評分標準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目前的記敘文寫作
雖然評分標準有一條“文體不限”,但是實話實說,新材料作文還是從議論文角度切入比較方便。例如,學生先讀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煉一個中心論點,再采用并列式結構或者遞進式結構議論,最后強化觀點,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審題不錯,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會得到。筆者在基層高中學校調研時發現,有很多高三語文老師平時讓學生積累很多素材,作為備考的“論據”,而且每種觀點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證,可以說議論文備考已經準備的非常充分。而記敘文的寫作備考難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評價標準方面,文章“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的要求中,很明顯,記敘文的要求難度比議論文要求難度大。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學校干脆放棄記敘文寫作,專門訓練學生用議論文寫作對付高考的考場作文。
高考考場作文的評價標準是作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如果評價標準稍微向記敘文傾斜,那么,農村高中寫作記敘文的現狀就會有大的改變。至少,在細節描寫、構思立意、照應脈絡上面的訓練會落到實處。現代學生需要哲理思辨式思維方式,但是記敘文寫作是議論文寫作的基礎,放棄記敘文寫作,片面追求議論文應試作文訓練,都是舍本逐末、不負責任的做法。
一、寫人記敘文寫作對象是“人”
(一)當前記敘文寫作的問題
寫作目標的確定依據于《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課程標準》認為,寫作中,學生既要學習,又要思考,要認識到,寫作的主體是學生自己,但讀者既有自己,也有他人,前者微觀,后者要在宏觀的視野中確定寫作目標和效果,這樣寫作能力才能得到自覺培養。《考試大綱》提倡記敘文要真情實感,細節生動,鼓勵學生“以我為主”,寫出自己的生活和對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獨到的體驗和見解,反對為寫而寫,大話套話,無病,異想天開,平庸虛假地扭捏作態。以這些觀點看待現今的記敘文教學,很容易會發現兩個問題:一是把很多時間和精力放在記敘文的方法指導上,例如細節,沖突,構思,線索,抒情,寫景,意境,點題等,但很少涉及“寫什么”,因為覺得這沒有教學的必要,所以也就不去加以研究;二是對于高中三年甚至是一個學期的寫作教學缺少規劃,有時候感覺很長時間沒有寫作了,就隨手找到一個作文題目,稍講一二,就讓學生動筆,學生就胡寫一通,反而是評講時,老師會花大量時間一一指出不足,甚至講如何升格,可是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沒有針對性和引導性,學生的寫作能力并沒有提高,剩下來的,就是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對于寫作,還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這樣,老師寫作教學低效,學生的作品簡單甚至稚嫩矛盾讓人哭笑不得。
(二)記敘文寫作要重視“人”
記敘文的根基是“人”。怎樣才能寫好人,要敘事,在敘事中去塑造人物形象,去表現主題,表達情感。一般好的記敘文,沉淀下來的,很多是人物形象,可以說,人物形象越突出、形象、飽滿、豐富,記敘文越成功,認識到這個問題,高中記敘文寫作教學才能有的放矢。至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議論抒情,鋪墊伏筆,呼應點題等,這些所謂的寫作技巧,可以慢慢地教學、鍛煉,最后做到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無意識地運用上去,不顯生硬。
(三)明確寫什么樣的人
記敘文寫作,寫自己,也可以寫別人。自己是很熟悉的,情感經歷,所思所想,顯得真實真摯。此類好文章很多,如下面一段,甚是發人深思:
三模考好了,難得一個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門前的街心廣場。華燈初上,流光溢彩,人頭攢動,一片歡樂海洋。射燈將花草樹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綠油油一片。可,總覺得少些什么。或許是考前的心理煩躁吧,我安慰自己說。瞥見廣場西北角有一條通向深處的小巷,我朝里走去。腳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腳。借著朦朧的月光,我看到腳下那一塊塊長方形的石塊,泛著幽幽的光。或許,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條石板街吧。懷著虔誠的心,我放慢腳步,生怕踩疼了這條古巷。淡淡的月光傾瀉下來,氤氳出一派祥和。寂寥無聲,且聽蟲鳴。兩邊低矮的平房就那樣安靜地立著,墻磚之間已滋生了綿軟潮濕的青苔。我看見歲月在墻上一點點剝落、侵蝕。木制的大門深鎖著,鎖住了那青蔥的時代,鎖住了老一輩曾經激揚的夢。晚風拂面,門環輕叩,卻遲遲不見應門人。這里,沒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沒有塵世的無邊喧囂和物欲橫流。雖然沒有綠色射燈的照耀,但它依然顯得郁郁蒼蒼。或許,這就是最本真的綠色吧? 我的心濡潤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點。
但在當前應試背景下,寫人記敘文寫自己,不容易展開,寫作就會是一種自我介紹,或者更有甚者會變成一種夢囈。所以高考記敘文中的“我”,往往會像魯迅《孔乙己》里的小伙計,只是一個線索人物。故而,考場作文一般寫他人。但是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生一般被拘束在校園里,與外面的接觸有限,即使是校園家庭生活,他們也會不自覺地找各種借口回避,甚至漠然置之。現在這個時代,信息膨脹,獲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很多,學生在寫作方面較之以往,應該得天獨厚,優勢明顯,但是信息化經濟化的社會,浮躁的現實,高考的壓力,又不能讓他們沉下心來,養成靜靜思考和感悟的習慣,所以即使生活再豐富,信息再發達,也是無濟于事。所以高中作文教學,應該想方設法讓他們關注生活,關注他人,形成自己的思考和體驗。
二、如何寫好一個人
(―)找熟悉的人物
寫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包括親人師友,左鄰右舍等,他們是學生熟悉的,甚至影響深刻。老師的任務是讓他們在學生意識的墳墓中活過來,細細發掘他們的音容笑貌,細枝末節,慢慢升華,突出一點,使人印象深刻。
這幾年的高考優秀寫人記敘文,大多是寫三個方面。一是寫小學初中的生活,充滿對過去的懷念,對朋友的不舍,對老師的尊敬感恩;二是對高中生活的新奇,抱怨,無奈,迷茫或感憤;三是對周圍人物的觀照,尤其是對那些底層小人物的同情,尊敬,歌頌。第三種往往不隨大流,別具一格,寫得深刻,能脫穎而出。如下面這段敘寫,就在普通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中與眾不同:
那一間瘦小破落的房屋貼著邊上雙層的獨立門戶顫抖著,像是站不住,馬上就要轟然碎裂了,若不是那團死氣里不時憋出幾句蒼老的唱腔,路過的人準以為那不過是對殘垣罷。屋里的人已經很老了,我這樣的小輩,不知其名姓,只以“爺爺”相稱。
他愛戲,尤其是京戲。這也叫人奇怪,這樣一個常年潤在江南深巷,梧桐煙雨里的南方人,卻偏愛那一口圓潤的京味,聽著便覺得帶著塵土氣息的京味究竟是怎么樣讓他如此癡迷的呢?我懷著對他的一點好奇,便時常到他家去,擠進那間像是快要坍塌的小屋,聽他滿口的“唱念做打,生旦凈丑”。他講著講著就愛哼上幾句,那個時候的他半臥在竹編的發亮的藤椅里,下巴微微抬起,雙目微合,蒼老的皮膚下那枚蒼老的喉結微微一動,滿口黃牙一露,聲音就和聲帶摩擦出的沙啞串聯起來,幽幽然繞過他自然彎曲著和著節奏晃動的左手手指,吻過他隨曲調打著拍子的右腳,然后滲入我的耳朵,鉆進血液控制了我心跳的起伏,我的欣喜便默默泛濫開來。
(二)找不熟悉的人物
得分高的記敘文,肯定不是低幼化的寫作,而往往能展現寫作者的視野,胸襟,修養,境界,所以記敘文寫作要有由表到里的升華意識,要有讓讀者掩卷沉思的意識。這就要求突破自我的圈子,寫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因為自己不熟悉,那大多數同學不會寫到,而老師也未必在漫漫考卷中熟悉,這就可以出奇制勝。
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由地談談他們自己遇到過的人物,哪怕是一面之緣,甚至不打照面,只是一晃而過或者抬眼偶然看到,這樣可以喚起他們塵封的往事,以及這些往事中的人物,讓這些人物死而復生。然后鼓勵學生,創造機會,看能否和這些人再續前緣,去了解他們。如果他們消失在人海中,也可以由此及彼,去觀照與他們同一類的人物。在這些回憶咀嚼完后,就要鼓勵學生在上下學,哪怕在食堂打飯的時候,去觀察某些人,或者某一類人,如小區的保安,快遞員,清潔工,公交車司機,收廢品叔叔等。
一、高職院校教師的基本特征
高職院校教師既具有教師職業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教師的基本特征是由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職業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具體地講,是由高職院校教學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高職教育教學的特殊性表現在教學目標的現實性(實用性),教育內容的應用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能力培養的互動性四個方面。
(1)教學目標的現實性:這是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由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所決定的。因為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用性及適應性,所以高職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實際,在目標上體現其現實性。
(2)教學內容的應用性:高職教育總的培養目標上的“應用型”,決定了各專業培養目標的“應用型”,同時也就決定了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包括理論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教學等,都要突出其應用性。
(3)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這是高職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學的又一特點。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技術人員為主的專門學校,而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的區別就在于他們較少依靠系統的學科理論而更多地依賴工作技能和經驗。比如,要生產一輛汽車,工程師設計出汽車和生產汽車所需的工藝裝備,技術工人按規定的工藝路線,運用相應的工藝裝備生產出汽車。相對而言,工程師主要是靠動腦來工作,而技術工人主要是靠動手來工作。這些都決定了高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高職教育過程必須體現出勞動的過程,強調教學過程的實踐性。
(4)能力培養的互動性:傳統的能力培養或者大多數研究教學型大學的教學過程中的能力培養都是單向性的,學生的實驗操作等都是服務于理論學習的,其主動性較差。高職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非常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主動發展,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突出。
高職教育教學的這些特殊性,對教師提出了特別的要求,反映出高職教師與普通高校教師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能力上的綜合性與適應性。所謂能力上的綜合性與適應性,是指高職教育教師不僅要具有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而且還要具備指導、傳授專業技能,發展學生合作、創新等專業品質的能力;教師不僅了解所任教學科的發展,而且對本專業及相關職業發展情況也有較為深人全面的認識;教師不僅在理論上緊跟時代步伐,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觀察,以及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意識和能力,而且善于在專業技能上不斷更新。
(2)觀念上的全民性與終身性。所謂觀念上的全民性與終身性,是指職業教育首先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種開放式教育,強調高職院校在實現社會公平,為每一個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目的在于加強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的聯系,以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對于教師來講具有這種觀念有利于其主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知識、智力和技術上的支持;同時,教師在不斷實踐中努力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體現出終身實踐、終身提高、終身服務的理念。
(3)職業活動的完整性與過程性。所謂職業活動的完整性與過程性,是指教師的教學活動是面向技術工人職業勞動過程的,反映職業勞動內容的,而不僅僅是學科體系,強調教師對“勞動過程”的完整認識和完整滲透與體現。
二、高職院院校教師專業繼續教育的模式
國外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的模式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附加模式。即在專業技能經驗的基礎上,補充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使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成為合格的職教師資。比如丹麥、西班牙等國即采取這種模式。
第二種是整合模式。指專業性知識技能的培養與教育教學知識技能的培養同時進行,并力求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掌握的一體化,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有荷蘭、奧地利等。
第三種是結果導向模式。結果指的是教師職業標準,為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提供方向。通過這種培訓,達到職業教育教師標準,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家有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
在我國,教師繼續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學歷達標繼續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在職教師學歷(學位)層次,實現學歷達標,適應辦學要求;另一種是非學歷專業繼續教育,其目的不是獲得學歷,而是提高在職教師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提高其教育、教學、管理與研究的能力,實現專業自主發展,適應教師專業化要求。
目前,這兩種形式在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中都存在,且任務都很艱巨。這是因為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本身很薄弱,大部分教師在學歷和專業綜合素質方面都不能適應國家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出的要求。比如,國家規定高職院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學位)的教師應達到30%,但目前有關調查顯示,我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總數只有7%左右。再比如,國家規定高職院校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應占專業課教師的80%,顯然,高職院校在實際上還達不到這一要求,且相差甚遠。這種狀況決定了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仍應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的方針,加強在職教師繼續教育。本文所論“教師專業繼續教育”是指基于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非學歷的專業繼續教育。“學習是現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在職進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在教師教育改革中保證每一位教師都有機會進修,建立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川而這也正是我們所努力的方向。
根據高職院校教師的特點,我們認為其在職教師專業繼續教育可以選擇下列兩種模式進行更為合適。
1。校本培訓模式
“校本”(sc儷1一based)是指以學校為本,它相對于以校外為本而言。校本培訓模式,是以教師任職學校為中心的在職培訓模式,也稱“以學校為定向”的在職培訓模式。“校本培訓的初衷在于解決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分離,強化教師專業的實踐性,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聯系。”它在形式上強調任職學校所在的空間,以任職學校為載體。
然而,學校不是“校本”實質意義,它只是一個外在形式,就其本義而言,“校本”首先表現為一種理念閉,體現了對學校內在價值的尊重,對學校主體性的重視。其理論假設是高等院校為教育理論的增長提供了充足的條件,而教師任職學校則為教學實踐的培養負責。校本培訓模式體現了教師任職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體現了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的自主性。因為校本培訓實際上是以教師任職學校為基地,利用任職學校教育資源,以實際情境中經常性問題與教學經驗為主要學習內容的一種培訓,所以,它主要不是以理論培訓為主,而重在解決教師日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因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故而這種培訓效果很明顯,能有效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主動性。現有的研究資料表明,有關校本培訓的研究與實踐,大多是指向中小學及中小學教師,而有關高校教師校本培訓問題則較少論及。在高校教師在職培訓模式中,校本培訓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表現在實踐中,管理者和教師普遍看重的是以提高學歷層次和優化學科專業知識結構為主要目的的在職培訓,如在職攻讀學位、外出進修、訪學、參加學術研討會等,而把校本教師培訓看作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或疏于組織,或消極應對。”閉這種情況在高職院校更是司空見慣,不僅如此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意識本來就很差,學校管理者雖然在工作過程中也很重視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力與規范,但它的理論基礎并不是來自教師專業化而只是教學評價。這時,教師是一種完全被動的發展。從校本培訓的內容來看,它并不否定理論培訓的必要性,但從高職院校教師的特點出發,校本培訓更應側重發現并解決教師日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聯系。其內容從理論上講,應側重于教學理論、課程理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以及學科教學方法的培訓。
目的在于提高教師專業意識和專業素質,使教師更像一個教師,使其教育教學行為更多一些理論支持,從而喚醒自身教育專業發展的自覺。其內容從實踐上講,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的觀察,發現教師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教學理論為指導進行歸納、提升,再從理論上和技術上進行指導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課堂研究意識。“教育一向是個艱巨和復雜的任務,而情況總是在變化,每個學校和課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只有有關的教師能夠診斷,因為他們最了解學生和整個情況。雖然求助于校外的顧問有時對問題的解決是可取的辦法,但只有當有關的教師參與了整個過程,并一致同意問題診斷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有效的變革才能成為可能。”圖根據校本培訓的內容(理論和實踐)來分析,這種培訓可以選擇的方法有:案例教學法、現場觀摩法、問題探究法、自發演說法、身臨其境法、自我訓練法、小組互動法、共享信息法等困。這些方法在實踐中已被證實是可行的。校本培訓模式的基本程序在各國教師在職繼續教育實踐中表現是不同的。
在高校中,人們更看重教師的學術素養而不是教學素養,很多人都認為“大學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場所,卻不是為自身培養師資的地方。從世界范圍看,大學教師似乎不需要專門的訓練。”閉于是,以教學實踐為中心,以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為主旨的校本培訓自然不能引起教師與學校的重視。綜合國內外校本培訓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高職院校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應該包括這樣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對象與主題。在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教師個人申請,確定教師的培訓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區分培訓對象。培訓對象的劃分可以有幾種方法,第一種是以入職年限長短來劃分,主要有新教師(入職一年左右)、青年教師(人職二年至五年)、中年教師(五年至十年)、老教師(人職十年以上)。第二種是以職稱為標準的,可分為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第三種是以教研室或相關專業為單位來分。第四種是根據教師培訓需求來分,具有相同培訓需求的教師可以集中在一起進行培訓。不論是以哪種方式來確定培訓對象,都要反映出對象的需求。然后由培訓組織機構與輔導教師一起進行研究,并最終確定培訓對象與主題。
第二階段:問題診斷與把握。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小組交流、觀摩、聽課等對教學實踐問題進行診斷和把握。現有的研究表明:“理想的做法是由教師相互聽課,并在一種非評估性的氣氛下討論他們的感想—這樣,教師不僅受益于參觀他人的實際教學,也從其他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效果的評價中受益。”閣這一階段取得實效的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之間要有真誠的交流與合作。在高校,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是比較廣泛的,但教學上的交流與合作并不多,甚至有相互封閉的傾向。但“教師職業發展極為重要的是與同事合作,要成長為一個專業人員,教師必須想辦法克服課堂上和學校中存在的隔離狀態。”
第三階段:問題解決與主題升華。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環節,一是培訓專家和教師一起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從理論上和技術上提出解決的辦法;二是專家根據問題分析,提出教師專業繼續教育的方向,并進行系統的理論培訓。
第四階段:總結交流與反饋提高。教師和專家分別從自身角度對培訓工作從內容到形式,從活動到效果等做全面總結、意見反饋,進一步強化受訓教師的問題意識和理論意識,形成教師個體專業自主發展的能力。這是校本培訓的根本目的。由于校本培訓是基于教師任職學校,在教師任職學校中,從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而進行的一種繼續教育模式,所以它也會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比如高職院校管理者對校本培訓的理解、支持;教師培訓需求的經驗化;問題診斷的主觀性;交流、聽課等活動的形式化等。這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必定會影響到校本培訓的效果。
2。學校社區企業綜合模式
在有關教師專業繼續教育的模式研究中,我們尚未發現“校企結合”的教師專業繼續教育模式。但根據我們對高職院校教師及教學特點的分析,我們認為校企結合進行在職教師專業繼續教育應該是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繼續教育的有效方式。
所謂校企結合模式,是指在職教師通過學校、社區和企業,并在學校、社區和企業中交替學習的方式來實現自身專業發展,達到繼續教育目的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而建立的,它的主要依據表現在:首先,校企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模式。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指根據辦學主體、辦學目標和學制形式等主要特征劃分的關于職業教育的最基本的運行方式。綜觀國內外各種形式、種類的職業教育,基本模式有四種:以學校為本位的模式,以企業為本位的模式,以社會為本位的模式和“學校一企業”綜合模式。職業教育的這些模式的形成和選擇,是由職業教育的本質特點所決定的,它們給我們以教師專業繼續教育的啟示。尤其是“學校一企業”綜合模式,對高職人才培養,特別是高技能、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國的合作教育、日本的產學合作、德國的雙元制和美國的工讀交替等都屬于該模式。它們在實踐中已經被證明是職業教育的最優模式。
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培養“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一種歷史趨勢。對于“雙師型”教師來說,實踐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它包括實驗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工藝分析能力、儀器設備及生產工具的維修能力、與產學結合的科研能力,其中技能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如何使“雙師型”教師獲得實踐能力?校企結合是很重要的。職教教師相對于普教教師而言,其素質構成更具復雜性。在國外非常重視職教教師在職業界的實際工作經歷。其次,美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啟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簡稱DP學校,它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的一種師資培訓學校,它的最大特點在于合作協助與臨床經驗上。DPS學校的經驗表明了教師任職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教師發展不是傳統意義的學歷培訓和簡單的知識更新,而是指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發展,是一個教師從幼稚到成熟,以及水平能力、知識建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是教師作為主體的人的一般發展和作為職業人的專業化發展。”對于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的養成來說,“企業”就是其“專業發展學校”,企業和學校的結合,就具有了DPS的功能。再次,教師繼續教育中的社區模式的借鑒。社區模式是指以社區教育機構為依托,利用社區資源,對中學教師實施的以豐富社會閱歷,增強社會問題意識,提升社會參與能力為主的教育模式。教師繼續教育應該使工作與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教師群體積極參與本地區的各種活動,了解本地產業結構和經濟情況,了解社區內不同群體的生存方式與生活感受,獲得更多的有利于教育教學的背景知識與過程知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教師駕馭教學的能力。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就是為地方經濟服務,其服務的水平取決于其所培養的人才與地方經濟的適應性,而這又與教師對當地產業結構和狀況的了解有很大關系。
“學校社區企業”綜合模式的實施涉及包括學校、社區、企業在內的多個方面,相比較校本培訓模式,綜合模式更為復雜,投人更多,但對于注重教師實踐操作技能的高職院校來說,又是教師專業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方式。教師在社區、企業進行調研、學習,不僅可以獲得自己教育教學所需的知識、技能,而且可以把自己在學校所學理論知識通過社區工作、企業學習進行運用,幫助社區和企業解決一些問題,同時也通過自己對社區、企業情況的了解,提高自己的社區認識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自覺性。
運用綜合模式的基本要求有:第一,綜合模式必須和產學研活動結合起來,由統一的機構來組織、實施。在實踐中,高職院校還沒有這樣的組織機構,也沒有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這一機構應該包括這些人員:教師繼續教育管理人員、產學研結合領導小組成員、有關教育教學的專家等。他們主要應負責教師繼續教育計劃的擬定,選送對象的確定,進修、調研主題的選擇,以及社區和企業的篩選,進修效果評價標準的制定,意見反饋等。
一.山隨路轉,方顯過程之美。
任何好的敘述與描寫都必須有時間的流動,只有這樣,才能展示和豐富敘事的層次,從而形象地提出問題、演繹命題的內涵,達到形、情、理的巧妙融合。但這個基于時間流動的過程,展現出來的不是流水賬式的蒼白,而應是敘事前后情感的鋪墊轉折;或事情一波連著一波的發展,不斷形成的沖擊效應;或從不同角度敘事組合,從而形成情感的變化,或轉折,或加深。
廣東高考優秀作文《愛在心口難開》,考生下筆即寫自己考了145分,回家讓父親簽字,本想會得到父親哪怕一句的贊揚,但父親頭也不抬,自己很不滿意,摔門而出。然后插敘交代父子間隔閡已久,難以溝通的緣由。再寫父親節自己被同學拉去買了禮物——一根皮帶和一瓶二鍋頭,回家后父子對飲的精彩片段。最后,“一聲‘我愛你’化解無數情”,父子兩人在心靈情感上達到了溝通。
從過程性上看,該作具有時間的流動、空間的變化,顯出其變化之美;又有情感的轉折或加深,使過程性的內容在情感的糅合中顯得更加豐厚和別具匠心。
記敘文的過程性,應在合理中寫清楚過程,過程中能傳神傳情。
作為高中記敘文,合理不僅僅是體現在合乎生活常理、情理上,更應體現在合乎題意、立意、情感的有效表達上。后者是體現合理的關鍵所在,它決定了敘事過程中的詳略和順序。
2004年廣東高考作文《愛在心口難開》一文中,“父子”對飲的場景寫道:“可怕的寂靜,只有酒杯碰撞聲。兩人都喝得微醺,我望著父親,幽幽地說:‘爸爸,我……我……我愛你……’極輕極快地帶過,也不知他聽到沒有,‘我沒別的意思,只是你那條皮帶快斷了……’沒等我說完,父親喉嚨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試考得不錯……’我的眼頓時熱了。他拿起酒杯,仰頭猛地一倒,眼睛閃閃的,紅了。他慌忙掩飾道:‘這酒……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著:‘是烈了點……’說罷也舉杯一飲而盡,熱淚,流進了嘴里……有愛的淚,是甜的……”
這一段過程性描寫,不僅細膩生動,而且對題意、立意、情感有效表達的潛在指向十分明顯。父愛是不輕易流露的,但父愛又是深沉的。父子之間的男人式的交流是不輕易在口中直接表露的,但基于理解的情感溝通又是默契的。這樣的過程性描寫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重要的是,只有建立在合理性上的敘述、描寫才能傳神傳情。
二.山光水色,方顯情境之態。
情境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也指某種具體的情景和境地。無論寫人還是敘事,都必須在一種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具體而言,記敘文的情境可以是特定的環境描寫、氛圍營造、場景描摹、細節設計等,它的核心在于具有生活味。高中學生不乏記敘文技法的訓練,但為何在寫人敘事中出現描寫生硬、情感失真、言行失態的現象,關鍵在于不善于營造一種貼近生活的情境之美。
江蘇高考優秀作文《好奇心》,寫我懷著一顆好奇心去探尋奶奶對爺爺的那份讓我好奇的舉動——“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考生選擇了一個充滿生活味的視角,來展現好奇心下奶奶對爺爺的那份情感。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再有這種事發生時,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微微笑。”
奶奶的言行,的確讓孫女好奇。于是,調皮的“丫頭”對奶奶進行了一番“偵察”,結果“偵察”到了“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濡濕了人們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能在“尺水”中“興波”,能打動閱卷教師,關鍵在于能用鮮活的生活細節展示澎湃的內心波瀾。這樣的描述,除了注意過程性的合理外,更是得益于對寫人敘事的情境性展示。奶奶對爺爺的話,嗔怪中充滿關愛、滿足。淡淡幾句,不做作,不雷人,但樸實得感人。把人物放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寫,最核心的就是在寫人敘事中,要能讓人物“活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之中,通過對人物生活化的描寫聚焦來展示人物的品格,演繹對題目的理解和對題意的表達。這樣的文章才顯得自然、純粹、接地氣。
三.兩美相融,更顯“靈秀”之韻。
缺乏情境的過程,必然是單調的“程序性敘述”;而離開了特定的過程,情境的設計只是“為文造情”的技巧。因此,過程性和情境性是相互融合,相互推動的。就記敘文而言,寫一事的記敘文,開頭往往不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而是下筆把人物就放在心理、情感的矛盾沖突中,然后再交待矛盾的緣由。而這種沖突往往是通過特定的情境設計和渲染來展開的。如2012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憂與愛》(父陪女兒檢查)開頭: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醫院外的灰色地面,枯葉軟塌塌地浸在積水中,想必淅瀝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
拽了父親的手怏怏地走,父親憂愁的目光像這鎖了寒霧的深冬,迷蒙而凄惻。
來上海檢查是費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來一次檢查眼壓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親的眉自那時起就沒有舒展過。是誰強顏歡笑將那憂愁深掩?是誰一夜夜嘆息徹夜難眠?又是誰一次次欲言又止獨品憂愁?
‘孩子,聽話,去檢查吧,要是真有問題,我們就可以早治療,爸這心憂得慌哪!’
于是,此刻我站在這里。”
這段文字,下筆就從事情過程的中段切入,運用上海深冬自然環境的渲染,突出了父親憂愁的迷蒙、凄惻,然后再交待“憂”的緣由。這樣的敘事不僅經濟簡練,而且富有情韻。
就寫幾件事的記敘文而言,往往運用“畫面剪輯”的方法來將幾件事組合起來。要求突出每一件事的“畫面感”,即以“特寫鏡頭”的方式,將事情的“自然過程”簡約,將事情的“精要顯意”部分在具體情境中放大。既保持了敘事的過程性、合理性、內容的豐富性,又顯示其敘事展開中的精美性和動人性。
一、記敘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1.所寫內容與所選文體形式不符
有的考生在選擇了寫記敘文后,其文章內容與記敘文格式并不完全一致,導致出現了“四不像”的文章。
2.在對一件事進行敘述時,僅僅只是描述完整件事的過程而已
對于人物的刻畫、動作的描寫、心理的反映、環境描寫等并沒有很好地表達出來,且事件中的人物也不立體,只是一些干巴巴、生硬的文字。
3.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沒有區分出、低谷等情感區
對過程僅僅就是大白話的敘述,沒有鋪墊也沒有前后照應,平淡無奇,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看了開頭就知道了結尾,故事敘述得毫無張力。
二、問題背后的原因追尋
1.考生為追求穩定的分數
考試要求寫出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一般學生只有50分鐘左右用來對付。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議論文體,因為這種文體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假如字數不夠,還可以添加適當的素材,只要立意正確,再在結尾處回扣一下中心論點,應該會得到中上的分數。而對于記敘文來說,不僅要在整篇文章的結構上下功夫,還要把一個故事有序的描述出來,在緊迫的時間內相對來說是比較難的。所以大多數學生就直接忽略掉了對記敘文的學習,導致記敘文寫作的水平低下,而且每況愈下。
2.記敘文自身的特點所致
將記敘文與議論文進行對比后不難發現,從表達主題上來說,記敘文若想表達清楚要比議論文更有難度,議論文可以直接用實際事例來進行論證,而記敘文需要在敘述的過程中包含進意義,通過各種技巧的描述和對人物的刻畫來反映主題,而且教師在批閱考卷時,哪有大量的精力和閑情逸致去品味記敘文中所要表達的更深層的意思呢。
再從寫作手法和技巧來說,議論文只要做到實例契合主題、結尾收得好即可,且看重的是論證的過程;而記敘文不同,一定要做到情節曲折、跌宕起伏,而且要充滿感情,具有豐富的語言,還要運用各種敘述方式,這樣一比就顯得較為棘手。
3.日常的作文教學忽視對記敘文的訓練與指導
大部分學校在對高中生的作文進行教學時,大多數教師都會忽略對記敘文的訓練,因為記敘文要想寫好,是需要一定的文學基礎的,結構、語言、詳略處理等都是要兼顧的,假如一方面寫得不夠好,就有可能毀掉整篇文章。在這種壓力下,學生們都將精力放在了議論文上,而且教師也提倡學生寫議論文,就會給學生們灌輸很多議論文所用到的資料。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在教學中缺乏對記敘文的關注,也會使得學生忽略對記敘文的訓練。
三、如何提升記敘文水平
在高中語文作文的教學中,記敘文寫作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寫作記敘文的質量,就要豐富寫作的內容,灌輸進作者內心真實的感受,讓文章有趣、生動起來,最后再將文章進行升A,達到另一種境界。
1.文章有趣還要有意義
有的學生在寫與長輩給自己講述以往的故事:雖然那時經濟條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們都很幸福、快樂,可以去小河里抓魚,可以在河邊嬉戲打鬧,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學生現在身處的環境確是嚴重污染的環境,沒有藍藍的天空,沒有清澈的小河,這個故事其材料必定是真實的,敘事內容也是豐富的,但并沒有趣味,也沒有豐富的感情。
所以,要想把記敘文寫的生動有趣,就一定要對生活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要對生活充滿興趣和希望,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情趣,在生活中積累多樣的素材;還要運用各種不同的寫作技巧,針對上文中的題材就完全可以運用對比的手法,將以往的生活環境與現在的環境進行對比,不僅可以充分地表明以往的歡樂,還可以升華層次,突出對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并呼吁人們保護環境。
2.敘寫中要加入“理”
通過一件小事看到了更大的問題,要合理地將敘述內容與哲理進行結合,由一件普通的事情上升到哲理層面。比如說:石縫里的小草看似不起眼,但卻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就可以概括到人生中,當你遇到困難時千萬不要放棄,要在挫折中爬起來繼續奮斗,你就一定會看到希望。這樣的立意也會給讀者帶來正能量,也讓人有了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而且讀起來也并不是一味的在說教,而在在生動的敘述之上,從生活中見微知著,是發自內心真實的情感。
3.在結構上再做些文章
中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李漁說“結構第一”;日本文章學家遍照金剛有云:“凡制于文,先布其位。”足見結構的重要性。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災患),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慚愧)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其實,這也應當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請選擇“三樂”中的一樂作文。
要求:(1)寫議論文或記敘文。(2)題目自擬。(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審題點撥
多年來,江西卷的作文命題一直在限制性和開放性的平衡方面大做文章,既鼓勵考生大膽出新,考出靈氣,又為避免考生套作而設置了重重限制,正如命題者所言,要讓考生“戴著鐐銬跳舞”。2011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也是如此。這道作文題目,限制性和開放性是并存的。
其限制性主要體現在:
①立意導向有限制。注意其題目中的限制語:“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其實,這也應當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這就要求考生必須贊同孟子的觀點,即親情之樂、坦蕩之樂、教育之樂,而不能從否定方面立意,如教師非常辛苦,但社會又缺乏尊師重教的氛圍,因而認為當教師沒有樂趣。這樣的立意和題目的本意是背道而馳的。
②立意內容有限制。只能寫孟子認為的“三樂”。第一樂是家庭天倫之樂。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親人與自己好好地活在世上就是最大的快樂。第二樂是坦蕩之樂。心底無私天地寬,心寬則樂。鉤心斗角者、心為形役者,是不可能體會到這種坦蕩之樂的。第三樂是教育之樂。云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是以天下為己任者之快樂。孟子之“三樂”,一樂家人平安,二樂心地坦蕩,三樂教育英才;一是為家,二是為人,三是為社會。如果寫成“健康之樂”“環保之樂”“求知之樂”“助人之樂”“淡泊之樂”等等,那就和題目風馬牛不相及。
③題眼有限制。必須緊扣“樂”來寫:如果寫記敘文,必須具體敘述和描寫“親情之樂”或“坦蕩之樂”或“教育之樂”究竟是怎樣的“樂”;寫議論文,則必須論證“親情之樂”或“坦蕩之樂”或“教育之樂”為什么成為“樂”。如果只是一般敘述親情天倫的純厚、俯仰無愧的表現和教書育人的事跡,或者泛泛議論它們的意義、價值和可貴,而不歸到“樂”上來,那就統統不合題意要求。如整篇文章闡述“誠信”的重要性,而置“樂”而不顧,這是嚴重偏離題意的。
④文體有限制。規定“寫議論文或記敘文”,文體可以自選,但并非“文體不限”或“文體自選”,考生只能從議論文或記敘文中選其一。
其開放性主要體現在:
①“三樂”中可任選一樂,沒有限定。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歷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來寫。
②既可以寫現實的,也可以寫將來的。如果寫第一樂或第二樂,是寫現實的;如果寫第三樂,那就是寫將來的。考生可以想象自己的職業是教師,這樣也就有了“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空間。
③既可以寫經歷、見聞和體驗,也可以寫感受、體會和思考。這為不同類型的考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擅長形象思維的考生可以選擇寫記敘文,以細膩的描寫、真摯的情感取勝;擅長邏輯思維的考生可以選擇寫議論文,以磅礴的氣勢、嚴謹的說理征服閱卷老師。
從考生作文來看,以下幾類均為不成功之作:
①審題有誤。另立題旨,寫成休閑之樂、健康之樂、享受自然之樂等;寫了兩樂甚至三樂;只寫快樂,而沒有點明是哪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