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所謂校園文化是以大學校園物質形態為基礎,以學生與老師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心理素質以及該校的歷史文脈,文化積淀等為核心,并以學校有特色的校園生活、文化節日、講座沙龍為表象的精神環境。當今時代,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離不開文化這個強有力的支撐。校園文化作為整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祖國培養、輸送人才的艱巨任務,直接關系著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所以,推動和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高校來說勢在必行。一所大學的校園文化直接反映一所學校的個性與內涵。大學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與傳播者,同時也作為一個地區文化的象征,擁有自身特有的校園文化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提高一個學校自身的內在品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創新熱情,增強學術氛圍;同時也可以把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做一個很好的梳理與傳播,讓地方的歷史文脈通過現代高校這個窗口,得到更好的延續與發揚。校園文化是典型的亞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高校師生的言行意趣,它對于人文氛圍、精神境界的提升,凝聚力與創造力的激發,良好的學風與工作作風的建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所學校的內在精神與學校品牌之所在。校園文化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導向功能。在不經意間就為師生的行為提供了一個參照標準。第二,凝聚、激勵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使師生產生強大的向心力,既能夠影響其言行舉止又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還可以增強師生的認同感及使命感。第三,認知功能。校園文化中蘊含著許多我們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前人的智慧結晶,學生在這樣的校園文化中,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來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定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加強對社會和人生的認知。
二、以生態文化理念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新時期面對生態文化的大勢所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應以此為重點,充分借鑒生態文化的理念,創建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交融、和諧共處的校園環境。大學校園應塑造優美且賦有內涵的校園環境。賦有人文氣息的校園布局、建筑風格、自然環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審美情趣,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大學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理應有一個蘊含著深厚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這對于學生們思想意識、學術創新等都有益無害,同時這也是校園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日本學者岸根卓朗先生提出:文明大學的校園應以物和心取得調和的自然共生型社會系統為目標,以知識系統的科學(真)、宗教(善)與藝術(美)三位一體化作為辦學精神,它的校舍也必須是象征文明的科學的森林、宗教的森林、藝術的森林三位一體化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學會系統。因此,賦予景觀環境歷史文化內涵,使校園內處處洋溢著歷史的光輝和文化的氣息,這不僅是時代對當今大學提出的要求,更是傳統文化對當今大學提出的考驗。大學校園應塑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學術氛圍的優劣,標志著一所學校品質的好壞,更是一所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學術氛圍有助于師生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科研項目的研發,對學校的聲譽和地位也有重要的作用,更加有品位、有內涵的校園環境有助于校園學術、文化氛圍的營造。一個具備濃厚氛圍,優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學校園正是當今高校建設的發展趨勢,大學內在文化的體現已經成為校園環境設計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從而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校園生態。
三、結語
職業素養是個很大的概念,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敬業和道德更是學生所必備的,體現到職場上的就是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質或者道德修養。勞動者的職業素養是指勞動者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之上,通過進行教育培訓、實踐操作、自我學習、內化提升等途徑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起決定作用并且是相對內化與穩定的基本素質,它是勞動者對社會一定職業了解并不斷適應的體現,是勞動者能否進入該職業領域并能否勝任該職業工作的其中一個條件。職業素養一般是某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綜合品質,其中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職業意識、個人素質等。影響和制約職業素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勞動實踐經驗、自身家庭環境、社會工作環境以及自身綜合素質水平等。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學生應在具備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边@段話強調了高等職業教育要將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加強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中的必然要求,高等職業院校需要把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與專業基礎知識、職業技能水平等的培養全部結合起來,扎扎實實地做好高職學生的培養與教育工作,這樣,高職院校才能培養出一批具有崇高職業理想、過硬技能水平、優秀職業素質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社會中才會不斷涌現出優秀的工人群體和“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獻”的勞動模范。
二、基于職業素養之上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
隨著高等職業院校的不斷發展,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其核心競爭力則是高職院??沙掷m發展的綜合實力,高職校園文化則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根基與不竭動力,并且在形成高職校園整體凝聚力、突出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水平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將職業素養中的道德教育融入校園文化。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當前各高職院校所積極學習和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就有:“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理念和良好職業操守的高素質人才。”以上??茖W技術職業學院為例,每年都會由學?;蚋飨禒款^,組織帶領學生到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向烈士進獻花圈。通過這樣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進一步認識,明確了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組建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在校園里進行志愿服務工作,并深入到嘉定部分社區為社區居民免費維修電腦,幫助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讓學生有機會親身踐行雷鋒精神,培養自己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2.將職業素養中的技能培養融入校園文化。
2013年4月23日,上??茖W技術職業學院通信與電子信息系與英格索蘭(中國)校企合作正是簽約,一起培養“安全防范技術”專業的學生。英格索蘭(中國)非常注重人才培養,致力于年輕學生的技能提升,這為學生提供了就業實習平臺,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這在全校范圍內獲得了積極響應。2014年9月,上??茖W技術職業學院與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辦“2014上海電子商務技能訓練營”,采用“全程企業授課、全課實操訓練”的方式,開展電子商務的視覺設計、網頁編輯、網絡營銷、網站運營等職業技能的培訓與實際操作,在提高學生真實技能的同時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上??茖W技術職業學院商務流通系與上海云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零零貍網拍上海嘉定攝影基地”,開展網絡營銷、網站代運營、網站圖片處理等服務外包業務,同時把真實企業任務引入正常教學環節,讓校企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鼓勵學生積累實踐環節和管理過程中的職業技能經驗。各系通過此類校企合作模式,既讓學生在校園里積極儲備專業技術理論知識,又能在企業中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具體實踐中去。學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水平,并將這股學習氛圍帶到整個校園。
3.將職業素養中的意識行為融入校園文化。
2014年6月18日,上??茖W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系與嘉定就業指導中心共同舉辦了“創業服務進校園———電子商務那點事”校園講座,用生動活潑的方式、精練而幽默的語言為學生介紹了電子商務創業的有關知識,為學生傳授電子商務創業理念、管理經驗、創業技巧和流程,豐富了校園文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組織學生參加專業技能競賽,例如:在首屆“上海市大學生‘創造杯’大賽”中,上??茖W技術職業學院通信系曹博蒙小組的“靜音鼠標”、張波小組的“遠程設備開度控制器”、機電系張玉濤小組的“兩用兩輪自平衡電動車”等,這些都激勵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加上自身的實踐技能經驗,來培養創新思維及能力;在“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中,作品《誰來拯救失獨家庭?———關于上海市J區失獨家庭的調查與思考》榮獲全國一等獎;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教師除了日常課程的教學之外,還積極帶領學生投入到如“紅外光通信裝置”、“簡易照明線路探測儀”、“直流穩壓電源及漏電保護裝置”等與學生的專業職業密切相關的項目研發過程中去;在“2014年上海市大學生企業經營沙盤模擬大賽”的比賽場上,同學們在教師的帶領下充分發揚團隊分工合作精神,培養了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按照賽場規則進行一輪輪的競賽,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勝利的喜悅,更是堅強與自信,并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4.將職業素養中的個人素質融入校園文化。
中職學校的辦學特色可以體現在課程特色,專業特色,管理特色,服務特色等方面,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沒有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作為支撐,其他的所謂“特色”就只會如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辦學特色。對于一所職業學校來說,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業文化中的精華,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異彩紛呈、適應時展的中職校園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職校園文化建設能縮小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職場文化的距離,實現中職學生畢業就業時與企業文化的“零距離”。
2學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連城縣職業中專學校地處閩西龍巖市連城縣。連城縣是純客家縣,古時是客家首府長汀治下的八縣之一。作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連城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不僅承襲了古中原文化的精華,還融合了客家人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敢拼愛贏、不拘一格的特性。優秀的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流,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客家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其中包含著客家人歷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風格、風俗習慣等。專家學者把客家文化中蘊涵的客家精神歸納為:愛國愛鄉;敢為人先;吃苦耐勞;拜敬祖先,孝順父母;重教崇文等。這些優秀的客家精神,對于當代的中職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培養職業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將客家文化的精華融入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凸顯學校辦學特色與地方特色,是值得地處客家地區的中職學校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3企業文化、客家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的途徑
3.1企業文化、客家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的體現
校園建筑是最直觀的校園文化??图业耐翗呛途艔d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與現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風格。我校的學生宿舍與教師宿舍樓就是仿方形土樓的結構建造的。我們的師生住在這種別具特色的、圍樓風格的現代宿舍區,厚重的歷史感、大家庭的溫馨氛圍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實施“校園酒店式管理”,力爭使我校的校園環境職業化、情境化。例如,旅游專業部樓層門廳被設計成酒店大堂式,并將服務崗位牌上墻,實現酒店服務專業知識可視化。為創設“酒店式”環境,每一片墻,每一間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為實施“校園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顯性資源,成為營造濃厚的專業教學氛圍的重要陣地。整個校園的建筑突出了專業特點,為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專業實習、參加實訓提供與實際情境相適應的硬件設施和職業氛圍。
3.2企業文化、客家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在校園制度行為文化建設方面的體現
硬件條件的建設對一所學校來說是比較容易地,軟件的建設與開發才是一所學校成敗興衰的關鍵。近年來,我校在制度建設方面有以下四個重要舉措。
3.2.1實施導師—學徒制
為推動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職業教育人才質量的培養,從2012年起,我校試點導師—學徒制,建立了中職學生質量標準化體系和質量監督評價體系。圍繞導師—學徒制,我們構建了中職學生多元評價體系和企業班組化管理。讓“員工們”在校園里就提前適應社會和企業氛圍,隨時提醒學生時刻準備著提前適應社會角色。
3.2.2根據縣域經濟的特點和學校特色設立專業部管理制度
為配合連城縣旅游興縣和大力發展光電產業的戰略,為了建立更加規范、高效、科學的管理運行機制,整合學校的人力資源,促進學校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連城職專從2012年始實行專業部管理制度。根據此項制度,連城職專設置了旅游專業部、光電專業部、計會專業部,學前專業部、計算機信息專業部等五個專業部。各專業部主任結合本專業特點進行有行業特征的專業文化建設。例如:電子商務班積極嘗試班級企業化管理制度,設計了班級公司化組織結構圖,將班級所有的事情盡量“項目化”,鼓勵人人爭當項目經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班長成了“總經理”生活委員變成“財務總監”……。大家角色變了,職責也不同了。比如財務總監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據員工這一周的“業績”表現,如何來核算他們該得的“工資”。再如,高星級酒店管理專業以客家儒商“以義取利,以利濟世”的精神勉勵自己,他們制定了有專業特點的班訓,班旗、班標、班級愿景、班級座右銘等。在旅游專業部所處可見有企業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發現問題是最大的追求;一個人一輩子可以犯幾次錯,但不可失一次禮;要改變,先改變自己;成功之道:總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點點;苛刻的客人比沒有客人強……
3.3校園小商品交易會
每周三,校團委和就業指導處牽頭,組織校園商品交易會,讓學生參與勤工儉學,學習理財,體驗經商,學習做生意。該活動很好地將“大社會”融入校園這個“小社會”,培養了同學勇于參與,大膽實踐的品質,并且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做到“以誠待人,寬以待人”,以及體驗勞動的艱辛。隨著交易經驗的豐富,交易形式也日益豐富多樣,從傳統的買進賣出為主,到現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裝加工設計、手工藝品等。
3.4開展內容豐富、多而不亂的社團活動
連城職專對于學生設立社團組織,開展社團活動,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專長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學類、體育類、技能類和社會類的在內的12個學生社團。在團委、學生會和學校相關教師的指導下,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大量的學生社團活動。學校在指導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還地要求相關社團為學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藝匯演、校運會、校園文化節等活動做好準備。通過學生社團建設,不僅能為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撐,同時也為學校面向社會,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社會活動提供杠桿。近年來,結合當地政府組織的“騎游連城”、培田春耕節、冠豸山書院文化節、海峽客家旅游節等活動,學校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通過志愿者服務、才藝展示、文藝演出等培養學生幫扶濟困,服務社會的意識,增強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4企業文化、客家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在校園心理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的體現
4.1以客家名人為標桿,向學生宣揚客家人的優秀品質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標桿,對中職學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勵和導向作用。自古以來,客家名人輩出,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踐行者項南更曾為我校的發展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將客家名人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常用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在校園中設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簡介。例如:在我校項南科技館的門廳就有介紹項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跡的專欄。二是在校園的走廊、教室、會場等掛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還可以舉辦關于客家名人的專題講座和報告會,大力宣揚和發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蘊含的高尚情懷。
4.2積極引進企業文化,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文化的影響是深層次的,久遠性的。為實現中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無縫對接,我們采取了如下舉措
4.2.1設立企業文化宣傳專欄
各專業部與各自的合作企業一起設置了企業文化宣傳專欄。例如旅游專業部與合作企業——連城天一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團企業文化宣傳專欄。專欄詳細介紹了其“尊重備至、溫良謙恭、真誠質樸、樂于助人、彬彬有禮”的企業核心價值,并把客家儒商“以義取利,以利濟世”等理念加以弘揚。
4.2.2開展企業文化講座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升格為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專業設置方面還存在著高職辦學的特征,多數都追求大而全的專業設置辦學理念,形成不論什么學校都有所有的專業,專業設置的行業特征不明顯,專業種類分散,專業設置時對行業需求、行業優勢及行業發展趨勢沒有進行深入分析,難滿足本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專業建設與相關行業(或職業)理念銜接不緊密,行業所要求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念等沒有很好的融入到專業建設中去,沒有形成鮮明的行業文化特色。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區別
1、價值取向不同。價值取向告訴人們什么是對的、好的、被肯定的,什么是錯的、不好的、被否定的,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取向。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是:師生關系好、善于表現自己、學生成績優秀,符合這個標準的學生就是好學生。企業對員工的評價標準:業務能力強、責任心強、對企業貢獻大。
2、自我選擇與規劃意識不同。學生在校的學習活動通常由學校安排,上什么課、學什么內容、參加什么活動,都按照老師和學校的要求去做,學生缺乏自我選擇與規則意識,主動性不強。企業對員工往往只給出工作要求與目標,至于如何去實現,由員工自己設法解決。企業強調的是執行力:企業執行力是指企業的各個層次、部門、崗位的員工貫徹執行經營者指定的戰略決策、方針政策、方案計劃,并最終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能力。
3、考核標準不同。考核標準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和目標。學??己藢W生的學習成績60分為及格,老師不會要求學生必須考滿100分。另外,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是個人的事情,與其他同學無關。企業則要求員工在工作中100%不出錯。同時,許多企業考核以團隊績效為標準,個人工資=應享受工資×個人考核分×團隊考核分。
應用型本科院校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思路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要求其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方式,課程設計及教學必須滿足社會服務,生產一線實際要求,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應用能力培養,工學結合是指學生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機結合,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專業學習與職業能力的無縫對接,滿足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要。
1、模擬企業場景。校內實訓是學生理解專業、熟悉崗位要求和了解基本操作技能的實用性實踐教學環節,實訓場景模擬企業化就是把企業的工作環境搬到學校,感受企業文化氣息。對學生來說,走進實訓區,猶如進入了企業的感覺和體驗,加快適應上崗需求和企業管理。學校內的實訓室應該按照企業車間格局布局,張貼安全標語警示,操作注意事項,崗位職責要求等,營造仿真的生產訓練環境。
2、規范勞動紀律。加強學生實訓組織紀律性教育,遵從企業規范進行管理。學生在各實訓場所要嚴格遵守安全制度,不準穿拖鞋、戴圍巾和穿短裙,按工種要求戴防護用品,在實訓時不追逐打鬧,遵守組織紀律,不擅自離開工作場所,嚴格考勤制度,從一開始就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和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
3、倡導項目教學。企業將產品配件交給實訓中心來完成,實訓中心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下設車間主任(指導老師),工長(學生班長),班組長(學生干部),要求學生在實訓期間,由指導老師分配生產任務,講解加工技術要求,再由班長將生產任務分解到各小組,各小組具體負責生產安排,在生產過程中,指導老師指導和示范,并開展組與組之間的勞動競賽,產品成品由指導老師把關驗收,并將合格產品交回企業。整個過程中,學生了解接觸了生產一個合格產品的全過程,熟悉了企業工廠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又降低了實習教學成本。
1.建設特色鮮明高職文化的實際需要。高職校園文化以其鮮明的個性區別于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并以其獨特的價值功能對師生的道德品質產生著不可或缺的浸潤作用。特色鮮明的高職文化是一所院校永恒堅實的競爭優勢。高校校園文化要在多元的社會文化中保持旺盛活力,就必須主動尋求與實踐發展的結合點,吸納社會實踐中的新鮮文化養料,加強與企業的廣泛聯系,吸收不同行業、類型的優秀企業文化,在創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中,讓校園文化的參與者提前擁有更為寬廣的知識視野和身份認同。
2.提升高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面臨日趨激烈的競爭態勢,高職院校要在其中取勝,就必須將為地方服務作為其立足之本,充分利用一切優勢資源為地方經濟服務。校企文化的融合正是提高學校職業教育競爭力,使其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通過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使校企在價值取向方面達成一定共識,有利于學校全方位地實行“校企聯教”,更好地為市場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提高競爭力。
3.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舉措。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來確定的。學生不僅應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必須體現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能夠提前適應企業文化。校企文化的融合從根本上為兩者合作育人奠定了基礎,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實現了知識育人與道德育人的有機統一。這種融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和質量意識的認同,在對企業化管理的感受中,體會企業精神,體驗職業行為,提升職業情懷。
4.提升高職畢業生就業優勢的突破口。從學校邁向職場,學生面對學校的學習環境和進入企業后工作環境的較大差異,往往角色轉變困難。此外,由于我國高職教育仍以學生的技能培養為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因循守舊,忽視了對學生現代企業文化素養的培養。通過文化的融合對接,學生從入學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認同企業文化,可以彌補進入企業后由于缺乏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而顯現出的種種弊端,從而實現就業時校企文化的無縫對接,盡快完成由“校園人”向“職業人”“企業人”的身份轉變,充分彰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優勢。5.提升校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先進的企業文化可以促進校園文化的內涵提升與外延發展,同時校企文化的融合,也是企業尋求自身發展與突破的途徑。校企文化通過互動共通而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來增強校園文化活力,完善企業文化,藉此兩者贏得共同發展。
二、高職校企文化對接融合的實踐路徑
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兩者的相融共通,通過文化理念、制度選擇、行動傾向使得兩種文化相互滲透、深層次交流與溝通,并最終達成文化層面的相互交融和依戀,從而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使兩者間文化的對接成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舉措和突破口,成為強化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1.企業優秀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工作。任何一家企業所倡導的企業文化,無不反映這家企業在制度建設和發展戰略上對人的價值理念的要求。高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對接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企業文化素養。高職畢業生大多服務于企業基層,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學生進入企業首要面臨的問題,高職學生只有將優秀企業文化價值觀轉化為內在素質,強化為企業服務的價值認同,才能滿足企業管理需要??梢哉f,企業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德育,突破高校價值觀培養上的局限和不足,是以服務為宗旨的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價值訴求。
2.提升教師企業文化素養。教師作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導力量,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校企文化交融對接的過程中,應大力提升教師的企業文化素養。第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逐漸摸索出一條適當的合作道路,讓高職院校的理論教育更為實用化。第二,高職院校應將企業文化列為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培訓的重要內容,并形成規范化管理??梢赃x派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了解各項規章制度,切實增強教師在指導實習、實訓中滲透企業文化的能力。第三,建立一個由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組成的兼職教師人才資源庫,為開發高職特色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探索經驗。
3.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生活,文化活動職業化。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不能簡單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設模式,而應在培養和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凸顯職業特色,體現鮮明的企業文化,營造職業氛圍。一是企業先進管理模式進校園。引進企業先進管理模式,讓學生感受職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模式,逐步引導規范學生的職業素質,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精神的有機融合。二是企業文化進實訓基地。與合作企業聯手共建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平臺一體化的專業教學場所,注意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實踐中受到現代工業精神的熏陶和嚴格的職業素質教育。
1.快速轉型,加強專業學習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以下簡稱“翡翠幼兒園”)項目啟動于2010年,建設目標是“綠色建筑三星級校園”。為打造完美的生態校園,在籌建期,籌建教師快速從“教育人”向“建設人”轉型,研讀建筑圖紙,認真分析功能定位和建筑細節,全程參與園所籌建。
2.關注細節,優化方案設計
項目動土后,為力求室內精裝、景觀、弱電等設計方案的最優化,我們精心搜集素材,和設計師談未來辦園方案、談幼兒園孩子的活動特點,與其溝通、磨合、共同創意,將“生態教育”的理念融合其中,致力于綠化、香化、凈化、園林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建設。
二、空間藝術表達和體驗—校園文化的物化發展
1.空間的故事——優化形象標識翡翠幼兒園坐落在融匯科技靈感與生態靈性的生態示范區,幼兒園得名于園所旁美麗的翡翠湖濕地公園。園所的空間故事融入了幼兒園的標志設計中:芽型的LOGO似一只翠鳥倏地從翡翠湖面劃過,帶起了一彎美麗彩虹;青如黛色的湖面微波粼粼,港灣中一群小船就像我們的孩子般,喧嚷著即將起航。
2.空間的情感——美化建筑設計
(1)視覺充分表達空間的文化張力
幼兒園文化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通過空間的著意安排轉化到每個人的視覺感受中。為表達積極的生命成長與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共生共榮,我們在基本空間視覺設計中采用了悅動明快與怡然自得的色彩和符號。蔥郁欲滴的垂直綠化搭配鮮亮活潑的橙色建筑立面;中國紅元素的大廳輔以綠色廊柱似的參天大樹為每個可愛的生命舉托著穩定和安全……漫步在翡翠幼兒園里,隨處都能找到生命的歡樂色彩,和諧巧妙的搭配潛移默化地締造了這個幼兒園所孜孜追求的文化底蘊。
(2)視聽覺協奏曲
為了讓孩子們自然地感知聲音在人類生活中的美妙,園所在大廳空間設計中,大膽運用渦旋狀的天頂來刻畫空間模糊性和流動感,輕揉著空曠大廳的曼妙回音,演奏著視聽覺共鳴的協奏曲。置身其中,整個大廳充滿著流動和想象的氛圍,充分契合兒童的秉性,有利于釋放他們的心靈。
(3)聽覺和觸覺的通感
我們充分展示“墻面文化”。在大廳的弧形墻上,可愛的卡通形象在視覺上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敢說敢唱的開放氛圍。同時,我們將這種歡樂歌唱的情境譜寫成園歌,從聽覺上進一步將流動、活躍的氛圍帶入孩子們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
(4)觸覺和思維的互動
在幼兒園大廳,一個燦爛的巨幅孩童笑臉墻拉近了空間和孩子們的距離。巨幅笑臉墻是由幾千張小照片組成的微觀世界,這些照片記錄了翡翠幼兒園從奠基到建成、從首屆新生報名到入園親子體驗……既有幼兒園的建設歷史,又有孩子們的成長歷程。這種展現方式有利于引導孩子們感受時間、體會成長,培養良好的自我思考的習慣和興趣。
(5)思維和心靈的啟迪
空間的生命在于讓孩子們釋放各自的秉性與心靈。翡翠幼兒園通過多感官體驗的精心安排與設計,最終要實現的是對孩子們心靈的呵護和培養,塑造孩子們活潑、開朗、溫暖的性格與內心世界。
三、自然、建筑與孩童的共同成長—校園文化的精神繼承
1.倡導環境育人,提高教育實效
作為國內首家達到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的校園,翡翠幼兒園透過先進的綠色環保技術,創造性地利用內部空間和外部場地,一地多用、合理規劃,使整個園所建設突出了空間共享、自然為本、人文關懷、信息整合的特點,讓孩子從建筑本身隨處感知生命的快樂。
2.構筑生態家園,初顯文化特色
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必須清楚把握其價值定位,否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就會目標不清、方向不明,難以真正收到成效。
(一)先進性和引領性和諧是人類美好的期望和永恒的追求,和諧校園文化不僅代表了高校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了高等教育的內在基本規律,而且也代表了社會主義社會文化發展的未來走向,代表了時代的文明進步,因而具有極為突出的先進性。高校作為傳播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不僅是人類科技創新與的策源地,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守護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堅持真理、公平與正義,強調尊重、平等與博愛,倡導交流、理解與共享,反對霸權,鄙視權威,拒絕封建迷信和盲目崇拜;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始終處于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以創造新文化的胸懷與氣魄引領學校文化和社會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二)主體性和人本性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者是全體師生員工,其享用者也是全體師生員工特別是學生,因此其主體性和人本性定位就顯得尤為必要。為體現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主體性和人本性定位,其構建活動中要做到三點:首先,校長必須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承擔和諧校園文化承傳創新的神圣使命,使和諧校園文化構建成為學校提升辦學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有意識地把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管理活動之中。其次,教師也要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作用,一方面要緊緊抓住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職責不放松,向學生傳遞優秀的人類文化,為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要重視自身知識素養的積累、能力素養與道德修養的提升及高尚人格的塑造,為和諧校園文化注入無言的榜樣力量。第三,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主體,也是和諧校園文化的載體,是和諧校園文化構建的價值與目的之所在。因此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斷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學生進行文化選擇、文化創新和文化內化,有助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三)創造性和發展性高校不僅要把人類積累幾千年的知識經驗和文化成果傳遞給年輕一代,而且還擔負著科學研究和文化創造的時代功能。創造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所獨有的精神品格,離開了創造便不可能有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高校作為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組織機構,其文化設施較為齊全,文化活動較為豐富,文化層次普遍較高,對當代社會文化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走向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靈敏的“嗅覺”,能不斷創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高質量校園文化活動,為師生員工和諧校園文化意識的培育及創造性思維水平的提升提供廣闊的空間;高校和諧校園文化能突出高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彰顯高校的核心價值觀念和競爭力,激勵師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教育教學的價值與方法路徑,穩步提升高校的辦學質量和效益。
二、和諧校園文化的結構分析
關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結構,目前主要有“關系說”和“要素說”兩種觀點。所謂“關系說”,是把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看成是高校與其相關組織(社會、其他高校、二級學院等)的關系形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黨群與干群關系、師生關系、教師關系、學生關系等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和諧狀態[4]。所謂“要素說”,是把和諧校園文化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由諸多反映校園文化特質的要素(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理文化、生活文化等)所構成。這些構成要素相互依存、和諧有序,共同推動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完善。從我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來看,“要素說”無疑更有助于認識和把握和諧校園文化的內容結構,但“要素”也不是分得越多越細越好。筆者認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諧”、“制度文化和諧”和“物質文化和諧”。首先,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所學校的個性與風貌,是學校文化價值理念的深層內核,因而精神文化和諧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最高層次。高校的“精神文化和諧”體現在高校要有明確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能營造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育人氛圍,能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能激發和調動師生員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能使師生員工獲得較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能使其生命價值得到良好提升。其次,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它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所特有的管理理念、運行效度及人文情懷。高?!爸贫任幕椭C”體現在高校要有健全的規章制度,依法治校,有章必依,違章必究;高校要貫徹落實人本化管理理念,激發師生員工遵守規章制度的內在自覺性;高校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公開透明的議事原則,切實維護規章制度的權威性。第三,物質文化不同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一種有形的文化形式,是校園文化外顯的物質形態,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拔镔|文化和諧”體現為高校校園設施和教學設備等要功能齊全、方便實用,充分體現高校以師生員工為本的精神追求;高校校園環境要突出人文氣息、生態理念和育人功能,使師生員工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受到陶冶;高校校園規劃要布局合理,整體有序,各種功能區域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
三、和諧校園文化的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主要是指在人類社會有規律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影響運動變化過程的各因素的結構、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因素發揮作用的基本過程、主要機理及運行方式,是決定事物運動變化的各種內外因素以及其密切關系的總稱。靈活、協調、有序和高效的運行機制的確立,是保證人類社會各項活動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的根本條件和重要路徑。高校和諧校園文化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獨具特色的活動領域,其價值功能的實現和目的的達成是一個諸因素綜合作用、積極運動發展的過程,依賴于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的建立。從縱向角度來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運行機制是由心理層次、制度層次、思潮層次以及行為層次等因素所構成的一個由表及里、從低級到高級的系統結構體系。其中,心理層次是高校師生員工所表現出的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活動,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發生作用的基礎層次因素。制度層次是高校為保證教育活動有效開展所制定的一整套行為準則和規范,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實現群體心理認同與教育行為價值選擇相契合的層次因素。思潮層次是高校師生員工進行教育行為價值選擇的一種思想傾向,它是溝通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心理層次因素與制度層次因素的中介層次。行為層次則是高校師生員工在實際工作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外顯行為,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最終表現和價值旨歸,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層次因素。從橫向角度來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上述四個層次因素的某些具體內容不僅存在明顯的沖突和排斥,而且又互相滲透、融合、促進,是在不斷否定和淘汰某些因素的基礎上傳承和創新人類優秀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適應和滿足了高等教育發展以及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要。
四、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途徑
引言
從20世紀末開始,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出現了一系列變化:招生人數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數倍增,招生和就業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學率達到17%,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意味著高等學校的多樣化。應用型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產物應運而生,其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思路、方法也必將受到應用型大學的特點所制約和影響。
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應用性人才,應突出表現為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組織管理和人際協調能力的特點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基層工作崗位就業。要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則應該有與之相應的校園文化。
一、應用型大學校園文化特點
大學校園文化是在社會人文環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學校這一特定社會空間內,師生依據學校的特殊條件,在從事課內外的各項活動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的規章制度、組織活動和物質形態。高校校園文化通常分為物質文化層、精神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等四個層面,其內涵非常豐富,并且要始終圍繞大學的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目標展開。應用型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辦學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規律和特點,筆者認為,應用型大學校園文化應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應用型大學的培養目標是:面對現代社會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工程領域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基層崗位開展務實教育,側重理論與工程的結合、教育與職業的聯系;注重培養學以致用、具有較強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以解決實際問題、維持工作正常運行的高等技術型人才。
1.2注重產學研相結合,突出實踐教育基于應用型大學的培養目標,注重產學研相結合,突出實踐教育是應用型大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應用型大學開展的教育教學科研也以解決社會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推動產業發展為主要任務。因此,應用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為將來的畢業生盡快融入社會、適應工作崗位需要創造條件,也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體現時代性的特點。
1.3應用型大學的學生特點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還要考慮受教對象的知識儲備、能力基礎和個性特征,以此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應用型大學的學生特點使他們的學術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對學理論不大感興趣,但他們是一個興趣廣泛、喜歡動腦筋、實踐能力強,充滿著個性化、多元化特點的、適合從事應用型職業的青年群體。因此,因材施教對應用型大學來說有著特定的意義,那就是揚長避短,因勢利導。
1.4突出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應用型大學強調培養學以致用的學生,而不是將其簡單等同于培訓一批批迎合市場邏輯的“功利化”和迎合公眾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體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是應用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
1.5校園基礎設施投入較大,但精神文化內斂不足應用型大學是近幾年產生的大學新類型,由于產生時間較短,物質環境文化往往經過精心規劃,吸取百家建筑之長,斥以巨資進行興建,但在重視物質環境文化建設的同時,由于歷史積淀不足,往往容易導致精神文化建設的滯后,而精神文化建設恰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
二、應用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作為大學的一種類型,應用型大學同其他類型的大學一樣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特點,其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面對這樣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用型大學的校園文化應如何建設?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明確培養目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規劃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要求“全國高校都要始終不渝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其次,必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納入學校的總體規劃,加強領導。
2.2知行合一,投身實踐,開展各種鮮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兩條基本途徑,更是應用型大學辦學的根本著力點。因此,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求我們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實踐。通過多種渠道如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鼓勵大學生走進社會,并通過組織充滿朝氣的第二課堂活動等來為大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舞臺,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出應用型創新人才。
2.3環境文化引導精神文化建設,加強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環境文化是校園精神文化的載體,體現了大學的價值取向、審美趣味,承載著大學的歷史。環境文化建設要區別于藝術文化建設,它不在于追求時尚和標新立異,不在于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環境文化建設要有著深刻的教育學和文化學的意義。首先做好文化引領工作。利用教學樓走廊,宣傳欄等構建環境文化建設主體,設置標語、名人名言燈箱語錄牌等張揚人文精神,濃郁學術氣息,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學習生活氛圍。其次,適當設置人文景觀。人文景觀的設置要體現公民道德規范、職業道德要求、素質教育實施、人文精神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等。人文景觀的設置可以極大增加學校的文化積淀。以人文本,創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使學生在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結束語
作為我國高等院校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是社會的需要,是時代的要求,其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大學科學發展的重要一環,為大學的科學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應用型大學在發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積極的從物質、精神、行為和制度入手,多管齊下,以培養社會主義社會合格的接班人為工作核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結合院校辦學特點和人才培養方式,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終達到理想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各級教育毛入學率.[EB/OL].
[2]宣勇,單玉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建設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2.30(3).302-307.
[3].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報.2005.01.18.
關鍵詞:德育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建設
德育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德育課程改革是由傳統的“說教課”、“講大道理課”轉變為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德育課程的實用性,增強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使教育內容具體化、生活化。校園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學校環境中人為創造、長期形成的所有有形與無形的客觀存在、可深層反映學校特點的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提升學校品位,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當前德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筆者談了4個方面的體會。
1確立素質教育觀念,重視校園大環境的建設
德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是德育教育觀念的深刻變化,是確立以育人為背景,教會受教育者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即在教育中確立素質教育觀念。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文化”環境,首先必須是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即提升校園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種和諧、健康、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校園氛圍。所以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從確立素質教育觀念,重視人的生活環境做起。
建設校園大環境應著手于優美的校園、整潔的環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處的宣傳欄、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樹木、規范整潔的教室、美觀整齊的實驗室和實習場所、富有朝氣和生活氣息的宿命園區,充分體現著校園特有的人文風格;校園內人員整潔的儀容儀表、謙和得體的言談舉止、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習慣等,則反映出人員的精神面貌。優美的校園大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有意無意地影響、同化著環境中的每一個人,人們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經受著這種文化的熏陶。所以,美麗的環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種無聲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觀念——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樣的人的一種重要途徑。
2努力拓展校園文化空間。讓學生獲得積極的發展
學校文化環境是指校園內操場和行政辦公樓上的五星紅旗、校園內的雕塑、樓臺亭榭的對聯、校園內的文字標語、墻壁上的書畫、碑林、學校師生的書畫作品展等。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變精神”,作為育人場所,學校理應創造一種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學生在學?;顒拥臅r問非常長,如果耳濡目染優良的文化,可以洗滌心靈,潛移默化地獲得優良文化意識的滲透。拓展校園的文化空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2.1讓校園充滿文化氣息
學校應該著力建設“文化長廊”,充分發揮宣傳窗、黑板報、校史陳列室、閱報欄、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園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訓”等。校園文化滲透各個角落,小則一句簡單的問候標牌,大則一座建筑物,如校園中隨處可見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護士是沒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溫馨警句,讓學生看了產生會心一笑的感覺,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2.2開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
為了使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學校應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題活動,讓整個校園動起來。
2.2.1結合德育的有關課程,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如開展以“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反對”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的“祖國在我心中”教育活動;以優良公民教育為宗旨的“做個優秀公民”的教育活動;以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主題的“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主題活動等,作為促進優良校風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徑。這些活動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原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從點滴的事情做起,從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為高素質的人。
2.2.2結合專業知識的學習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在德育課程
改革背景下,對學生的評價是德育、教學、學生就業三者有機的結合。應結合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大力開展學生科技學術活動,營造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如舉辦“護士節”、“讀書節”、“科學節”等。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同時,逐漸感受到“合格+特長”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
良好的校園文化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加學生的學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品位。因此,學校在擴大辦學規模,加大硬件建設的同時,不要忘了校園文化陣地的建設,為學生創設進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園氛圍,以滿足他們正常的精神需求。
3加強精神文明環境建設。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弘揚人的主體性是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主體精神是素質教育的精髓,具體到德育更是如此,沒有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再好的德育內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們在十分注重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還給學生以學習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園精神文明環境的建設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
3.1提高學生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們重視開展“爭三好、創優秀”和“文明班級”的評選,為學生樹立起身邊的榜樣。讓學生可以看看別人,對照自己,對學生自身完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2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加強班集體的建設,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往群體和環境條件。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健康、有序的班集體活動可以使學生走進群體,多與同學溝通交流,可以提高集體榮譽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3.3為學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臺
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動力機制,我們在學校的德育活動中努力把學生的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參與組織評價文明宿舍、文明班級。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參與開展學校的各項文化體育活動,實現教師指導下的自我管理。如開展文化藝術節、學生辯論賽、校運會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能力,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
4完善心理健康環境建設。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學生的競爭壓力明顯增加,焦慮程度不斷加大,情感領域的困惑與沖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學內容的很大變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質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針對這些問題,學校應開展心理健康環境建設。學校應開設“心理話聊天室”、“心理咨詢信箱”,增強師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礙的學生有處傾訴;設立心理輔導室,舉辦心理輔導講座,幫助學生確立自我意識,堅定學生“我能行”的信念;開展“挫折與人生”、“我的快樂學校生活”等演講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正確對待生活、學習、成長中的困難與逆境,培養學生內在的、永久的樂觀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