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分值分配
理綜試題生物部分總分90分,題型題量基本不變,理綜第Ⅰ卷1~6題是生物選擇題,每題6分共36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共54分,由29題(2009、2010、2011三年由Ⅰ、Ⅱ兩部分組成)、30題(2009、2012、2013三年由Ⅰ、Ⅱ兩部分組成)、31題(2010、2011兩年由Ⅰ、Ⅱ兩部分組成)組成。
二、試題圖表與文字數目的情況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來文字量、圖表量都在變化,但變化幅度不大。選擇題字數在900個左右,非選擇題字數1440個左右,總字數在2350個左右,答案字數320個左右,并且圖表總數約為4~6個。2009年有一道對實驗結果作預測并繪出折線圖題及一道遺傳圖解題,2010、2011、2012各有一道繪制遺傳圖解題,2013有一道題要求繪制食物網。試題的呈現注重圖、表、文結合,進一步考查學生的識圖表及圖表文轉化能力。加強對學生準確獲取圖表文信息及圖表文轉化能力的考查,這應該也是今后高考命題的趨勢。
三、各模塊分值的變化情況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
(1)高考考點以必修2和必修3為主,約占生物總分的66%。
(2)本人認為今年安徽省的高考生物試題考查依然以必修2和必修3為主,生物技術實踐一般以獨立的知識點進行考查;而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則還是會結合必修中的有關知識進行考查。
四、考查知識點的變化
(一)2009年考查內容主要涉及細胞結構、細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細胞代謝;遺傳的基本規律;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植物激素調節;基因工程。
(二)2010年考查內容主要涉及生物膜系統、細胞的代謝、細胞的增殖;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內環境與穩態、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種群和群落;植物組織培養。
(三)2011年考查內容主要涉及細胞結構、細胞分化、細胞代謝;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植物激素調節、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種群、生態系統;動物細胞工程(細胞培養)、基因工程。
(四)2012年考查內容主要涉及物質跨膜運輸、細胞凋亡、細胞代謝;遺傳的基本規律;植物激素調節、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種群、生態系統;凝膠色譜法;動物細胞工程(克?。?、基因工程。
(五)2013年考查內容主要涉及細胞結構、細胞代謝、細胞的增殖、細胞癌變;遺傳的基本規律;植物激素調節、神經調節、免疫調節、生態系統;微生物計數;基因工程。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主干核心知識年年考,非主干知識輪流考。試卷以“代謝、遺傳、調節”為三大命題中心。
五、命題特點
(一)三道非選擇題:29題一般考查細胞代謝(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實驗知識(2009、2010、2012)或細胞代謝、實驗及生態知識(2011);30題一般考查調節知識(2009、2010、2011、2013)或考查調節和生態知識(2012、2013);31題一般考查遺傳知識加選修部分(2009、2010、2011、2012、2013)。
(二)實驗能力的考查常考常新。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測試方面,高考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進行考查。生物實驗不只是考查一些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實驗思路、實驗原則和變量的確定,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方案的評價等的考查,更主要的是以學生的基礎知識為依托,創設實驗問題情景,通過實驗設計來考查學生實驗方面的思維能力。如2011年安徽高考生物卷的29題許多學生無法找到題目中實驗步驟的缺陷,即使有部分學生能找到缺陷也不能很準確的作答。這說明實驗在高中學生學習中存在記憶背誦的學習方法,沒有用實驗思維進行實驗的學習。
(三)命題材料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些題目的題干背景新穎,其實理在課本上,重在考查學生的推理、分析和知識的遷移能力,如2012年第6道選擇題的“留樹保鮮”問題。
六、備考建議
(一)構建知識網絡、扎實復習
在一輪復習中,不能讓知識停留在零散狀態,而應對章節知識進行反思、歸納和總結,對知識點進行整合和提高,對照《考試說明》的知識范圍,全面系統地回顧和再現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對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聯系,能從知識點上升到知識面、從知識面上升到知識體,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知識網絡構架;提高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掌握的準確度和熟練度,進行有針對性的試題訓練,特別是解題能力和做題速度的訓練;復習要到邊到拐,猜題、押題都是不對的;重視基礎,突出主干,復習時要以教材為核心,切忌在學習上構筑空中樓閣;減少一些無謂的資料和練習(不主張題海戰術、但也不能不做一定量的題,要精選精練),增加自我思考、自我總結、自我反思的時間;對基礎知識的復習關鍵在于理解,只有想通悟透生物學知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因為不管試題情景如何新穎變化,但解答它還是離不開課本知識。
(二)認真對待錯題、整理錯題,快速提高自己
錯的原因:是知識沒有掌握、還是粗心大意;是審題不清、還是思路不對;答題是否規范、完善完整。
(三)關注與生產生活的聯系
(四)重視實驗的技能和方法
(五)關注高考高頻考點
1.必修1:(1)細胞中物質的鑒定;(2)細胞的滲透作用;(3)酶及其在代謝中的作用、特性、相關實驗;(4)生物膜系統的結構與功能;(5)細胞呼吸;(6)光合作用過程及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7)細胞增殖、分化、凋亡、癌變及衰老。
2.必修2:(1)遺傳變異的細胞基礎;(2)遺傳變異的分子基礎;(3)基因對性狀的控制(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狀;②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途徑來控制性狀;③基因與性狀的數量關系;④表現型由基因型和環境共同決定);(4)遺傳規律及其拓展(遺傳的非典型現象:①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中的非典型現象:若自交后代表現型為1:2:1是不完全顯性;若是2:1則是致死基因型;②二對相對性狀的遺傳中的非典型現象:9:3:3:1的變形9:6:1、9:7、9:4:3、12:3:1、1:4:6:4:1);(5)在育種中的應用;(6)人類的遺傳?。á龠z傳病的概念(遺傳病不一定帶有致病基因)、類型及預防;②調查遺傳病的方法;③系譜圖與遺傳病的判斷);(7)雜交實驗與探究。
3.必修3:(1)植物激素調節;(2)動物生命活動調節(激素能不能口服;激素調節的特點;激素調節的機制:分級調節與反饋調節;神經調節:興奮的傳導、傳遞、反射弧、特點);(3)免疫調節(淋巴因子可由T細胞和效應T細胞分泌);(4)內環境與穩態調節(血糖調節及健康);(5)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植物如問生態系統成分,答生產者;如問屬于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答第一營養級);(6)生態農業;(7)生物富集作用、水體富營養化。
最后,用好《考試說明》(考試說明后面的題型示例很有必要看,他有一定的導向性。考試說明中的“知識內容及要求”可以作為一個綱要,檢查自己的知識點掌握情況,當然檢查自己的知識點掌握情況還可以通過做題查找自己的知識盲點、漏點。兩個結合起來,查缺補漏、找知識盲點效果非常好。)并做一些近年的高考真題,如全國卷、安徽卷等。
【參考文獻】
1“問題導學法”的基本概念
所謂“問題導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對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挖掘和培養,從而使孩子們的能力得到有效開發,并且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高中生物老師在運用“問題導學法”的時候,首先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設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首先這些問題必須能夠調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此外這些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夠引導學生們去獨立思考。例如,在講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細胞》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一致性》時,老師首先提出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主要體現在哪方面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在顯微鏡下對不同種類的植物細胞進行觀察,并且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問題導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1利用新聞熱點營造一種問題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借助于創設問題的方法,不僅能夠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此外,還可以將新的知識引入到教學中。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借助于新聞熱點事件創設一個課堂情景,將會有助于激發起學生們對知識的一種渴望。例如,在講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質》第一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老師可以將日本大地震的新聞引入到課堂上,并且講述在海嘯之后的搜尋過程中利用DNA來確定死者的過程,老師就發出提問,為什么通過DNA來確定死者?在這種環境下提出問題,能夠激發出學生們的好奇心。
2.2將“問題鏈”貫穿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對于“問題導學法”來說,教材是提出問題的基礎,問題必須要結合教材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老師還需要對學生們的認知規律進行分析,制定出適合學生們實際接受能力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物里面的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瑣碎的,缺乏系統化,這就需要老師對問題進行設計,使老師通過提問將這些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例如,在講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時,老師提出,生命體最小的生物是什么?當學生回答出“細胞”時,老師就接著提問“細胞的生存環境是什么?”,這樣就能夠將第一節“細胞生活的環境”引出,之后老師再提出“細胞構成了生命,生命是由什么構成?”,第二章的內容就能夠被提出來,以此類推,老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將生物課本中的知識串連在一起,這樣就會有利于學生們將瑣碎的生物知識記住。
2.3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
老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還應該針對學生的需要,通過提問將知識點進行總結,并且突出本章節的重點掌握內容,這樣做可以對學生把握問題的程度進行檢查,及時讓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例如,當生物老師將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識點講完時,老師就可以通過提問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把握。老師可以針對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達》中提問學生們“蛋白質的合成是由什么決定的?”,如果學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學生及時查漏補缺。
3“運用問題導學法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3.1設計的問題一定要具有目的性
問題導學法并不等于在課堂上簡單地利用提問題來教學,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相應的針對性,這些問題必須是那些具有提問價值,并且能夠激發學生們積極性的問題,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太大的價值,那么就很難會達到提問的目的。例如,在講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第三節《人類遺傳病》時,老師應該結合第三章第一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課的內容,通過提問從而能夠使學生們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
3.2因材施教地采用“問題導學法”
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不同學生在知識接受能力的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即使對于同一個問題,學生的反應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就需要老師對全班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考察,并且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去設計問題。例如,在講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突變及其變異》第一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時,老師在了解到學生的情況之后,針對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老師設計出“導致基因突變的原因”這一問題,在此之后,老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提出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對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拔高訓練。
4結語
一、用“思考與討論”,鞏固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教材中的很多“思考和討論”是在學完一個新的知識點后進行加強鞏固和拓展的,比如在第一章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中,教材正文在以龜為例子講解了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之后,引出思考與討論,其實也是學生在學習完這個知識點之后有可能引發的疑問,而教材中正好給出了這些疑問讓學生去思考。比如:(1)如果把龜換成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會不會發生變化呢?如果換成一棵松樹,一只草履蟲,又將怎樣?(2)在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中,能完整地表現各種生命活動的最微小的層次是哪一個?說明你的理由。(3)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也是一個系統嗎?如果是,它們是不是生命系統?如果不是,請說明理由。其實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在學習完生命系統結果層次之后,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考查點,容易理解錯誤。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能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非常有利于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其實,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再比如在必修一《能力之源——光與光合作用》這一節中,有一個“思考與討論”是在學習了整個光合作用過程之后提出的:(1)光反應階段與暗反應階段在所需條件、進行場所、發生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等方面有什么區別?(2)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得聯系是怎樣的呢?學生在學習了光反應和暗反應之后,需要對這兩個過程進行總結和比較,教師可以順勢讓學生自己分組討論總結這兩個過程的區別和聯系,然后分組匯報,教師再進行補充說明。這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總結歸納的能力。這一類的“思考與討論”還有很多,充分利用好“思考和討論”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二、用“思考和討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對課本中的一些“思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討論,總結出相應的知識點,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節中的兩個“思考和討論”,一個可以讓學生觀察這四個氨基酸的結構,總結出這些氨基酸結構具有的共同特點,從而得出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F在考試中經常會考到氨基酸的結構通式,但是總是有很多考生寫錯。如果采用這種讓學生自己總結的方式,肯定會加深學生的印象。要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者老師自己總結出來,那對學生來說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本節課中還有一處“思考和討論”,里面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圖示,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人體食物中的蛋白質如何轉變成氨基酸,氨基酸又如何才能變成蛋白質,它們的相互轉化是怎樣的?通過這些討論和思考,來加深對此過程的理解。第三個問題是:使用20個不同的字母分別代表20種氨基酸,可以組成多少條不同的長鏈?引出了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這個“思考和討論”涵蓋了多個知識點。又比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中的思考和討論,通過觀察一種葉綠素分子和血紅蛋白分子局部結構簡圖,總結出無機鹽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三、用“思考與討論”引導學生探究,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新課程改變了課程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探究。在教學中,將知識簡單、直接地傳授給學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等活動,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新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思考與討論”,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必修一模塊中的《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要求學生討論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起到怎樣的作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是如何得到體現的。這兩個問題是學習生物科學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識,但是讓學生自己描述出具體是怎么體現的,這就要求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茖W探究思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鍛煉出來的,所以老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地滲透,讓學生在摸索中慢慢進步。學習完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之后“思考與討論”提到:從人類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來看,生物學的發展與物理學和化學有什么聯系?與技術手段的進步有什么關系?你還有哪些感悟?這些問題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讓他們認識到科學進步的道路是各方面綜合發展的結果,需要多方面的技術進行配合,了解到科學與技術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遺傳與進化》模塊第1章第2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二)》中關于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思考與討論”,學生必須通過思考與討論后才能知道其原因,需要在總結這一章的關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試驗的過程中逐步總結出來。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可體會科學家嚴密的邏輯推理、嚴謹的科學態度。還有在《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中,學習了整個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可以讓學生對這些科學家的實驗進行討論和思考,從他們所使用的實驗材料的優點,實驗方法的不足或優勢,以及他們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等方面,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
四、對于“思考與討論”,需要有所取舍地使用。
關鍵詞:高中生物;真題分析;方法總結
學生們進入高中以后就面臨著人生的一大挑戰――高考。為此,學生們的家長放棄自己的工作,專門為自己的孩子陪讀;學生們自己也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每天在題海中遨游。其實,我認為學生們的付出是必需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用對方法,我認為準備高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析研究歷年的真題。仔細分析今年的生物高考試卷,相信老師們不難發現,高考中生物這一門課程的難度在逐年降低。并且就總的試題來分析是非常符合《新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
現在拿歷年的一份高考試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熟悉生物考試的老師都知道,高考生物是分為兩個大的部分的,一部分是選擇題,另外一部分是非選擇題。一般情況下,選擇題是由七個單項選擇題組成的,而且難度是逐漸變大的。下面我將分兩個方面來分析高考的生物試卷。
第一部分就是選擇題部分。這一部分相對來說,得到分數的可能性會比較大一點,因為如果學生確實不會的話,也有猜的余地。但是仔細分析,其實僅僅是選擇題就可以給老師和學生們提供很多考試的點。在所有的選擇題中通常會有兩種類型的題目,一種是簡單的文字描述,另外一種就是圖像信息題。比如說,在有一年的高考的生物試卷中有這樣的一道題,題目給出了四幅圖片,分別是“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探究酶的活性”,“觀察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要求學生判斷哪一個圖片是錯誤的。這種圖像題目,學生們容易走極端的路線,即要么就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根據自己平時所學到的知識選擇出答案,要么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只能亂猜一個選項。這種圖像題考查的就是學生細致與基礎知識的掌握。
比如在我所舉的這個例子中,第一幅圖片,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那么學生們就必須知道植物和動物的有絲分裂是不同的,細胞的有絲分裂的時期是有自己的明顯的特征的;第二幅圖片,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學生要知道病毒是沒有DNA的;再比如,在第三組圖片中,探究酶的活性,就必須注意溫度以及其他的條件。這些內容其實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都有仔細的講解,關鍵還是需要學生能夠自己掌握相關的基礎的知識,并且牢記這些知識,那么在面對這種題目的時候,學生們就不會感覺束手無策了。學生們在做簡單的文字描述題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細節。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就在選擇題中提到了“肥胖病”、“稻田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和害蟲防治”等等這些題目都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所以老師在授課的時候要注意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結合。
第二部分就是非選擇題。非選擇題嚴格地來說也是分為兩種類型的。第一種類型就是必修書上要考的內容,通常情況下,這一部分的題目會有三道大的綜合題目,有一年的高考生物試題就是以下的三道題目:第一道題目是考查人體的相關知識,比如說人體腎上腺素的分泌以及興奮的傳遞。在這樣的題目中,學生們要注意的就是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比如說在考試的時候就會由神經――肌肉的知識聯系到興奮的傳遞。
第二道題目是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這一道題目應該說是每一年的生物考試中最簡單最容易得分的一道綜合性的大題。這道題目,通常只會考一考食物鏈、食物網以及生態系統的構成等等。所以基本上在每一次的理科綜合考試的生物部分的時候老師都會反復強調這一部分是學生必須拿到分的原因。
第三個大的綜合大題就是很多的學生都會有一點恐懼的遺傳定律的題目。之所以學生們會害怕這一部分的題目是因為這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遺傳定律和計算,不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也比較容易出錯,所以老師在準備考試的時候都會叫學生們在做題的時候學會適時的放棄一些題目,比如計算遺傳定律。綜合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到生物的必修書上的知識點無論大小都是必須謹記的
非選擇題的第二個大的部分就是選修教材的題目。這一部分的題目在高考的時候都是會有涉及,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選修教材的題目就包含了選修教材的幾本書的內容,題目的要求是:分析果酒的制作過程;簡述培養基的制作;考查萃取方面的相關知識。這三個問題基本上就代表了三本選修教材,在考查果酒的制作過程中,學生就必須對果酒的制作過程相對的熟悉,以及相關的實驗的細節的掌握,所以這一道題目考查的僅僅只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培養基的制作的時候,考查“稀釋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劃線法”的優缺點,這也是學生們需要掌握的基礎,所以對于選修教材來說,掌握基礎是重中之重。
綜合上面的幾點,簡單的總結準備高中生物考試的方法就是以下的幾點:第一點,分清主次。必修教材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而且也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選修教材就是只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注重教材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第二點,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所以學生要學會關注有關生物知識方面的重大的事跡,以防止在考試的過程中出現的僅僅只是知識點的轉移就不知所措,發揮失常。
第三點,老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也需要注意《考綱》和《新課標》的要求,只有仔細的研究新課標的要求,仔細的分析《考綱》的要求,才能做到準確迎戰。第四點,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能眼高手低,一定要腳踏實地、注重基礎??v觀新課改以后的高考生物題目,不難發現生物的總體難度并不是特別的大,反而考的都是平時一些很基礎的東西,一般呈現注重基礎知識的趨勢。所以基礎是學習生物的時候非常重要的東西。
一、注重考試內容設計的針對性,提高學生復習的有效性
《考試大綱》是教師指導學生參加高考的行動綱領,點明了相關教學內容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和標準,《考試說明》為教師和學生指明了考試的方向。因此,教師在復習考試中要依據《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注重設計考試內容的針對性。
以生物教材必修一為例,教師依據《考試大綱》的要求,可以在考試內容中注重涉及以下內容:
1.注重考查肽鍵數、失水數、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和氨基酸數目之間的關系,蛋白質分子結構、功能、合成和相關實驗,及其與基因工程的關系。
2.注重考查生物膜系統、細胞器之間的聯系等微觀功能,并聯系細胞代謝和跨膜運輸。
3.注重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過程,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能量轉換和與環境的聯系。
4.注重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考查,以及細胞圖像、染色體和DNA數目的變化。
教師在設計相關考試內容的時候,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在復習中有所疏漏的地方,并將它們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考試題目設計的針對性,也便于學生有效的復習相關的教學內容,提高復習的質量。
二、注重試卷反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考試是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而教材中容易引起學生混淆的知識點既是考試的重點,也是高三學生在復習中感覺難于理解和記憶的地方。因此,對于學生在考試中反饋的難以區分相似知識點和相近內容的問題,教師可以構建圖表,將相似或相關知識點通過橫向比較的方法進行詳細的對比,找出它們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差異性和彼此之間的關聯,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更加清晰化和條理化。
例如對于學生在考試中容易出現混淆的種群和物種的知識點,教師就可以以如下表格的形式將二者進行比較,便于學生熟練地掌握和應用。
種群和物種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注重考試后的分析總結,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聯系和應用
考試結束后,教師要對試卷進行必要的講解和分析。教師在講解試卷的時候,切忌就題論題,這樣會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為孤立,也不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教師應針對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展開多方面的思考,如此題錯在哪里、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有哪些和涉及的內容有哪些等。教師要通過這樣的途徑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消化吸收,使學生通過分析、總結和反思,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知識點相互串聯并加以正確的運用。
例如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常常在N元素的作用方面出現錯誤,教師在分析相關題目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以N元素為中心,對其涉及到的知識進行溫習鞏固。N元素涉及的相關知識包括:1、蛋白質――組成元素C、H、O、N,多含有P、S,主要存在于氨基酸的氨基中,氨基決定了蛋白質具有堿性,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了蛋白質分子;2、核酸――組成元素有C、H、O、N、P,N元素存在于含氮堿基中,可以形成核苷酸,進而形成核酸分子,核酸是主要的遺傳物質;3、ATP――ATP是生物體細胞內普遍存在的含高能量的有機化合物,是生物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4、組成葉綠素的主要元素之一,葉綠素可以吸收、傳遞和轉換光能。
總之,教師要正確地認識考試和教學的關系,以考試將生物知識點系統化,從而幫助高三學生在復習的時候查漏補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趙應凰 高三生物復習“構建知識網絡”不可小覷[J].學園,2013,(02)。
【關鍵詞】光合作用 光補償點 光飽和點 二氧化碳 光照強度
引言
在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中光合作用無疑是一大教學重點,特別是針對光合作用隨著光照強度、二氧化碳等因素的不斷變化而引起的一系列變化更是高考中經常出現的經典例題。為了夯實學生光合作用知識的基礎,使學生的生物學科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本文主要對光合作用中對光補償點與光飽和點具有重要影響的兩大因素進行了知識的全面整合,使學生可以準確、清晰地掌握有關于光合作用的知識點。
一、 光飽和與光補償點的含義
1.光補償點光,是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在一定的光照范圍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剛好與植物呼吸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含量相等。因此植物長時間處于光補償點的環境中,其有機物的合成與消耗一直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不利于植物的物質積累。
2.光飽和點在一定的光照強度的范圍內,植物的光合作用會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不斷地提高,但是當光照強度上升到一定的數值時,光合作用速率將趨近于平衡,不再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是,植物的光飽和點的位置并不相同,一般來說陽生植物的光飽和點高于陰生植物。
二、光照強度對于光飽和點與光補償點的影響
光合速率是我們用來表示光合作用中植物光合速度快慢的一個量,一般來說主要表示的是單位葉面積在單位時間內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生物考試一直將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點,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對于光照強度的考查,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本文首先對光照強度對光飽和點以及光補償點的影響進行了知識的整合。通過一系列的生物實驗探究最終將光照強度與光合速率的關系如圖所示。
三、二氧化碳含量對于光飽和點與光補償點的影響
CO2濃度是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其直接參與到光合作用中的暗反應中,因此一般在考查影響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時都會與其主要作用以及所引起的植物內部物質的變化進行綜合性的考查,因此一直是我們高中生物知識總結中的一大重點知識。CO2濃度對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其光照強度之間的變化可以用如下的曲線圖進行表示,但值得注意的是下圖的繪制旨在設定CO2濃度并沒有影響到呼吸作用的大前提下所統計繪制的。
CO2濃度與光合作用速率的關系曲線圖如右圖所示,根據圖中的曲線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定的范圍內,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會隨著CO2濃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二氧化碳濃度對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促進的作用。而如果在一定范圍內提高植物所處環境的CO2濃度,光合作用速率與光照強度關系曲線圖,圖中各點位置應如下圖虛線所示:
a點:不移動。因為CO2濃度的適當提升,不會抑制呼吸作用。b點:向左移。因為CO2濃度的適當增大,光合速率增大,呼吸速率不變。c點:右上方移動。c點光飽和點,其限制因子為CO2濃度或溫度,適當提高CO2濃度,可促進植物利用更高的光強進行生命活動。
四、教學反思
通過對光合作用中光照強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對光飽和點以及光補償點的影響所進行的知識總結,幫助同學們系統地歸納總結了有關光合作用的曲線圖以及知識點,提高了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在日常的測試以及隨堂的習題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做題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人民教學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生物3必修《穩態與環境》教師教學用書[M]. 北京:人民教學出版社,2004:32-33.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當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興趣以后,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倘徉在知識海洋中的享受,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通過信息技術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則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2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當中,教師可以利用Flas展示“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在展示的過程中,每產生一根肽鍵都要用聲音來對學生的感官進行刺激,在這種環境當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這些知識,同時,教師在再利用自己的知識進行點撥,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如說氨基酸的個數與脫下來的水分子數之間的關系等,這樣的教學過程比較生動直觀,教學的過程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利用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高中生物課程學習當中,可以使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知識點有很多,如說“細胞的吸水與失水”、“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等,當然,教師在實踐中需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構造相應的教學情境。
2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育的目標并不是單純地傳播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加工和創新,并應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高中生物的學習也是如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靈活性的教學手段,并且信息技術始終處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的過程當中,將其應用到高中生物教學當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高中生物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時候,可以利用校園網、互聯網、公共教育網站、專業教育網站等平臺和資源,為生物的教學與學習服務,讓學生利用這些平臺和資源進行探索,深化自己的思想和認識。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些平臺和資源查找魯賓和卡門的實驗的過程和內容,了解當H218O、CO2和H2O、C18O2當中的O轉移到C6H12O6的變化和過程,網上有很多類似的資源,不同于課本中的知識,這些資源多數是視頻資源,將實驗的過程全部展示出來,學生觀看這些資源能夠對光合作用的過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啟迪學生思考的問題。例如,一旦停止光合作用,ATP、NADPH等物質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等,這樣的問題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在學習光合作用知識的同時,將所學的知識不自覺地運用到實踐當中。當然,高中生物課程上有很多實驗,這些實驗在網絡上有很多類似的實驗過程,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學生觀察相同的實驗過程,可以將其運用到相同的實驗當中,避免實驗的失敗。
3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
由于很多生物知識并不能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很抽象,即便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說得很細致,很多學生對于一些知識還是一知半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抽象的生物知識具體化、動態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將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學習必修二“DNA分子的結構”“DNA的復制”、“基因的表達”這些內容的過程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這些內容非常抽象,也比較神秘,學習起來難度非常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知識直觀化,并說明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展示DNA分子的空間機構,再利用動畫展示DNA的復制和表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件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如DNA是如何進行復制的,如果在復制的過程中出現干擾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等,然后再讓學生總結DNA復制的特點。又如,在學習“遺傳規律”這部分知識的時候,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間分離及組合的互不干擾,屬于微觀的、動態的變化,這種變化一般情況下學生觀察不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原始生殖細胞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彼此分離而分離,又隨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組合的動態變化過程,這樣就能帶給學生直觀的認識和感受,學習起來就會感覺到這部分知識不再神秘。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生物教學
思維導圖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巴贊創建的。本文根據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這節課的內容和特點,把思維導圖與這節課的教與學加以有機的結合,從而有效促進這節課的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思維導圖的本質
思維導圖是指人們將一定領域內的知識要素依照其內部關系而連接起來形成的一種視覺語義網絡,這種視覺語義網絡會使學習者對于特定的知識結構進行自己的主題建構。
思維導圖充分運用人左腦的邏輯分析能力和右腦的形象思維能力。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形象地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在一個樹狀的結構圖上,每一個分支都是由不同的關鍵詞構成,并添加顏色、圖像和線條。因此,思維導圖可以在刺激人的兩個半腦的同時,讓人的思考、分析、記憶發揮出所有的靈感與潛能??梢哉f思維導圖符合我們大腦的自然思維模式,使我們的觀點自然地在圖中表達出來。托尼?巴贊認為:“思維導圖不但能夠提高記憶力,同時,還增強了思維速度、廣度、深度以及創造力”。
二、思維導圖教學策略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生物學科具有非常強的系統性,整個生物群體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從生命結構層次角度有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從大大小小的群體到每個獨特的個體,個體水平以下是組成個體的器官、組織、細胞。簡而言之,從細胞到生物圈,生命系統層層相依,有各自有特定的組成、結構和功能。每個系統又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規律;系統內部與系統本身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規律;系統和系統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系統由大、小系統組成,許多小系統組成了大系統,大系統又制約著小系統;生物體各器官系統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因此,學生在學習生物學時,不能僅限于去掌握局部的知識點,而是要從系統的角度把知識點連接起來,達到融會貫通。
思維導圖就是把生物學知識構成一個個大小不同的系統,教師與學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完成對生物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過程的比較與分析,總結出概念的本質、原理及規律,對生物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并通過加工、整理和處理,把這些小的系統集成到一張張思維導圖上,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形成多層次的視覺網絡化的知識結構。
三、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一)輔助教師進行教案準備
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等基本過程,進而取代傳統的教案格式。同時,教師可以建立個人素材庫,把每節課的教學材料以及教學資源匯總起來,這樣一來,可以為以后的教學提供方便,還可以時刻對其內容進行更新。在制作思維導圖過程中教師擺脫了傳統固化思維模式的束縛,增強了教師的思維水平和自身的學習能力。圖1是以光合作用這節課為例,教師在備課時制作的思維導圖。
(二)輔助教師進行新課講授
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形成如圖2所示的講授新課的思維導圖,教師可以適當地根據教學的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教學材料,如視頻、圖片、動畫等,使用關鍵詞加以鏈接,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既向學會傳授了知識,又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了他們對于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不僅能夠從宏觀上把握教學內容,而且還使所教的知識更富有層次性、邏輯性和條理性。
(三)輔助學生進行復習
在一個學習單元或整門學科課程的學習完成后,學生可以充分運用思維導圖把學習的成果以及學習的心得體會通過圖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與復習。學生可以把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畫出來,并與之前所畫的思維導圖進行比較,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學科知識的記憶,還可以把以前在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加以強化,進而達到自我檢測的作用,如圖3。
在教和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可以有思維導圖的參與,思維導圖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利用思維導圖這種教學策略,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向教師學習及自我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會掌握思維導圖,進而把思維導圖作為自己終身學習的工具。
關鍵詞:生態系統;結構;成分;食物鏈;食物網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生態系統的結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冊“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一節的內容?!吧鷳B系統的結構”是學習生態學的基礎,是從宏觀上理解生物學的關鍵。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要會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Ⅰ類)。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點和難點,物質循環也與生態系統的結構密切相關,因此正確分析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準確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是學習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前提。
學生剛剛學完必修三的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理解生態系統的定義并不難,但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成分時容易忽略非生物成分和肉眼不能直接觀察的微生物。由于存在以上普遍問題,學生在理解食物鏈時往往容易出現錯誤。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理解生態系統四種成分的功能地位及關系,掌握營養級的概念及其與食物鏈的關系。
能力目標: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食物網,對學生進行生態觀點的教育。
重難點:討論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食物鏈的寫法。
三、教學思路及過程
課前下發導學案,以達到讓學生熟悉教材的目的,也可以在課前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多媒體依次引出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這目的是溫故知新、導入新課。由此通過進一步提問也可以引出生態系統的定義,這樣就通過復習和師生互動,完成了新課的導入和生態系統概念的教學。生態系統的范圍和分類,學生通過多媒體自學即可。
本節課第一個教學重難點就是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組成成分,教師展示池塘生態系統的圖片,提出以下問題:這個池塘中有哪些生物?除生物外池塘中還有哪些成分?它們是必不可少的嗎?池塘中各種生物都是如何獲取能量的?學生根據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并結合自己的思考歸納出池塘中生物和非生物的代謝特點,教師及時進行總結,最終總結出生態系統的四種成分。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通過遞進式問題,引領學生思路,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能力。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又提出了以下問題:植物一定扮演生產者的角色嗎?動物一定是消費者嗎?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嗎?同樣采取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但學生受限于知識面,想給出完整的答案較難,因此教師又可以及時總結,給出結論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突破重難點。這三個問題是對生態系統成分的補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學習完生態系統的各成分,學生不難總結出各成分的作用,由于各成分在作用上有一定的互補作用,所以各成分之間的關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節的另一個重難點是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師展示教材各成分關系圖,通過蟲、鳥和植物的捕食關系得出食物鏈的概念。讓學生分組討論食物鏈的寫法,并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書寫結果。學生的誤區主要集中在陽光和分解者,教師再進行總結和糾錯,最后總結出正確的寫法。學生觀察教材的圖示也不難發現,消費者存在上下級關系,由此引出消費者級別和營養級的概念。這一環節是最能體現本節課設計思路的,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培養科學嚴謹的思維。通過對消費者級別和營養級的比較學生不難發現二者并不重合,這樣通過比較記憶讓學生掌握了二者的區別和聯系。最后通過錯綜復雜的食物鏈的圖片,讓學生建立食物網的概念。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環環相扣、一氣呵成,最終成功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最后教師提出課后思考題:為什么食物鏈上的營養級一般都不超過五個?目的不僅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更為后面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作鋪墊。
四、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