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級職稱考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現金”科目變為“庫存現金”科目。
2.新準則取消了“短期投資”、“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科目,設置了“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下設置“成本”、“公允價值變動”兩個二級科目。
3.新準則取消了“應收補貼款”科目,并入“其他應收款”科目核算。
4.“物資采購”科目變為“材料采購”科目。
5.“包裝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為“周轉材料”科目。
6.新準則取消了“長期債權投資”科目,而重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教材第六章金融資產)
7.新準則增設了“投資性房地產”科目,核算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教材第五章投資性房地產)
8.新準則設置了“長期應收款”和“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企業采用遞延方式分期收款、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經營活動,已滿足收入確認條件的,應按應收合同或協議余款借記“長期應收款”科目,按其公允價值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等科目,按差額貸記“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
9.新準則設置了“長期股權投資”科目,但其核算內容和核算方法與原制度相比有所變化。
10.新準則增設了“累計攤銷”科目。用來核算無形資產的攤銷額。
11.新準則增設了“商譽”科目,從“無形資產”科目分離出來,產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的企業設置“遞延稅款”科目,而新準則設置了“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其核算方法與原制度相比有所變化。(教材第五章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資產=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稅率
遞延所得稅負債=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
13.新準則取消了“應付短期債券”科目,而設置了“交易性金融負債”科目。核算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14.“應付工資”和“應付福利費”科目合并為“應付職工薪酬”科目。
15.“應交稅金”和“其他應交款”合并為“應交稅費”科目。
16.新準則中設置的“預計負債”科目,其核算內容與原制度相比有所變化。
17.“盈余公積”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關的核算。
18.新準則增設了“庫存股”科目,核算企業收購、轉讓或注銷本公司股份金額。
19.新準則增設了“研發支出”科目,核算企業進行研究和開發無形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支出。
20.新準則增設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核算企業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以及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等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
21.“其他業務支出”科目變為“其他業務成本”科目。
22.“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科目變為“營業稅金及附加”科目。
23.“營業費用”科目變為“銷售費用”科目。
24.新準則增設了“資產減值損失”科目,
一、制定合理的學習進度計劃,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
首先我把整個學習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泛讀階段,自領取教材后到一月底這段時間內把三本書通讀一遍,大概了解一下教材的脈絡和各章的主要內容;第二個階段是精讀階段,這個階段大概需要兩個半月的時間,主要是按照每門課的章節來學習,重點掌握每章的具體內容,特別注意基礎知識的掌握;然后乘熱打鐵及時做各章的習題,用理論聯系實際來加強對教材的熟悉;第三個階段是鞏固練習階段,因為雖然通過了前面一個階段的學習,對于教材已經基本掌握,但練習也僅僅是針對各個章節,而我們無論是在實際工作中還是面對考試,需要解決的多不是單一的問題,所以在前面一個階段學習的基礎上,對于整本書的內容應該進行融會貫通,多做一些針對性較強的綜合練習題,通過練習做到舉一反三,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掌握所學的東西;最后一個階段是總復習階段,也就是沖刺階段,因為中級考試的題量較多,時間比較緊迫,所以這段時間應著重針對應試作一些訓練,適當作些模擬題,以便更好地適應考試。
二、講究學習技巧,做到三門功課均衡發展。
一、調查方法
本研究以A地區初級中學教師為總體,由于A地區的初級中學以班級數、升學率、師資等劃分為三類,一類學校主要是州級及以上重點中學;二類學校主要是縣城一般中學;三類學校主要是鄉鎮中學。并且一類學校較少,二類、三類學校較多,因此筆者隨機在一類學校中抽取2所,二類、三類學校中抽取3所,共計8所學校的教師為樣本,對這些教師進行了綜合型問卷調查,在8所學校中發放問卷最低36張、最高42張,共計296張,有效問卷282張,問卷設計用4級里克特(Likert)量表。為便于比較,把“很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合為“不滿意”、把“比較滿意”和“很滿意”合為“滿意”,進行二點評分,在各為50%的條件下,進行卡方檢驗,觀察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并對其中的數名普通教師和行政人員進行非結構式訪談共50多人次。用SPSS17.0統計樣本教師的選擇結果。
二、調查結果
1.樣本教師基本信息
從回收的有效問卷看,8所學校共計選擇樣本教師282人,按性別分:男性155人、女性127人;按類別分:一類學校70人、二類學校108人、三類學校104人;按職稱分:初級136人、中級105人、高級41人;按教齡分:5年以內76人、5至10年67人、10至15年85人、15年以上54人;按職務分:普通教師241人、行政人員41人。
2.樣本教師對職稱晉升制度的“滿意度”
樣本教師對職稱晉升制度的態度,“不滿意”為52.5%、“滿意”為47.5%,卡方檢驗為2<20.05(2=0.74、c20.05=3.84),說明樣本教師對職稱晉升制度的態度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即“滿意”和“不滿意”并不明顯。樣本教師在各種劃分方法中對職稱晉升制度的態度有顯著性差異,即明顯“不滿意”的是:二類學校的教師(不滿意60.2%,滿意為39.8%,2=12.31、20.05=3.84,2>20.05)、中級職稱的教師(不滿意65.6%,滿意為34.4%,2=28.81、20.05=3.84,2>20.05)、教齡在5年以上的教師(不滿意都大于57.1%、滿意都小于42.9%,最小2=5.97,20.05=3.84,都是2>20.05);其余沒有顯著性差異。
通過對方談資料進行詞頻分析,教師對職稱晉升制度“最滿意”的排列前4位的依次是:晉升有成就感;晉升有明確的硬件;晉升時間比較固定;晉升代表自己的教學能力被承認。“最不滿意”的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酌情加分;晉升副高級職稱只有領導;晉升制度透明度不高;晉升制度無法律保障;評價體系的不公平;職稱晉升難度太大。
3.樣本教師對職稱的關注度
(1)對初級職稱的關注度
初中教師晉升初級職稱要求不高、難度不大,完成基本教學工作就可以直接晉升,幾乎所有初入教育行業的教學者都能正常晉升初級職稱。由于教師晉升初級職稱比較容易,所以對初級職稱晉升制度關注度不高,產生的負面影響很小,因此,在統計初級職稱的晉升制度的態度就應該是一個隨機數據,這印證了初級職稱卡方檢驗顯示2<20.05(不滿意48.0%,滿意52.0%,2=0.47、20.05=3.84),即沒有顯著性差異。
(2)對中級職稱的關注度
前面提到樣本教師對職稱晉升制度的“滿意度”,通過前面的卡方檢驗可以發現:樣本教師對晉升中級職稱制度的態度“不滿意”明顯大于“滿意”;同時,教齡在5至10年內的教師是晉升中級職稱的主要時期,卡方檢驗的差值也最大,說明大多數教師的目的職稱是“中級職稱”。90%以上的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滿足中級職稱的聘用條件,但是,不能按照正常的晉升步驟晉升到中級職稱,通常都要等待十年左右,甚至更長。當探討“不滿意”的原因時,詞頻統計中主要表現在:晉升職稱中有暗箱操作、要求較高、難度較大。
(3)對副高級職稱的關注度
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只要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目的時就有激勵作用,當通過努力不能達到目的時,不能起到激勵作用。調查中發現94%以上的副高級職稱是行政人員,這使普通教師“希望值”減小。雖然副高級職稱對教師的吸引力較大,但是,教師不能通過努力教學被正常晉升,會產生成長需要理論中的“挫折――退化”,使許多教師消極對待晉升副高級職稱、敷衍塞責教學工作。這印證了副高級職稱卡方檢驗的結果是2<20.05(不滿意48.8%,滿意為51.2%,2=0.17、20.05=3.84),也印證了“最不滿意”詞頻較高的是“副高級職稱只有領導”。
三、調查結論
教師過度關注職稱晉升制度而陷入了職稱漩渦。(1)外顯性職稱漩渦,即某一目的職稱是大家都能看見的最牽累人的事情。比如,正常工作8年就可以晉升到中級職稱,但是,努力工作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也難正常晉升。(2)在調查中不難發現,普通教師晉升副高級職稱的機會只有6%;相反行政人員有特別加分的優勢,所以機會有94%,導致行政人員和普通教師晉升[1]差異過大。這印證了訪談筆記中最不滿意中詞頻最高的是“酌情加分”,最滿意中詞頻最低的是“晉升代表自己的教學能力被承認”。這就是內隱性職稱漩渦,即職稱背后大家不易看見的牽累人的事情。
四、導致樣本教師陷入“職稱漩渦”的歸因分析
1.外源性歸因
(1)歸因于學生管理
初中學生易沖動、自制力差,極易受外界的影響,再有部分網絡、電視等對學生的誤導,致使學生盲目模仿、盲目崇拜,使中學生的管理難度加大,特別是鄉鎮學校、縣城學校管理難度更大,這些都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情緒”[2]。由于初中生的管理加強成績才可能提高,因此,許多教師在獲得目的職稱前經常加強管理。但是,當獲得目的職稱后,管理松懈,成績很快下降。83%以上的教師在獲得目的職稱后,出現職業倦怠[3],這就是“內隱性職稱漩渦”。
(2)歸因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偏低,在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中說,2012年達到GDP的4%,這也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A地區的地方經濟來源很少,教師的額外收入基本為零。有限的教育經費在分配時重點中學偏高,縣城中學較少,鄉鎮中學更少。所以,鄉鎮中學教師和縣城中學教師對職稱晉升制度過度關注,認為“不公平”也明顯高于重點中學。縣城中學和鄉下中學又占全部中學90%,使更多的教師認為職稱聘用不公平,這就是“外顯性職稱漩渦”。
2.內源性歸因
(1)歸因于生活經費不足
在調查中發現,A地區初中教師的父母或單方是農村人,同時自己的兄妹有很多在農村,這種現象從一類學校到三類學校最低不少于62%,由于長期農村家庭比較貧困,生活比較困難,很多都需要自己的幫助。例如:張老師,父母已是80高齡,有兩個姊妹在農村,生活就比較困難,自己經常幫助家里,所以經濟需求較大,此時容易對職稱晉升制度的過度關注產生負面影響而進入“職稱漩渦”中。
(2)歸因于評聘制度不完善
①歸因于聘用終身制。現行的職稱聘任是終身制,只要被聘為某級職稱,就是終身的,只可能被升級聘用不可能降級聘用,所以,教師在被聘任某級職稱以前比較認真,當被聘任以后,不再為職稱發愁,因此,教師會停滯在自己認為能被聘用的職稱上,也不擔心不被聘用。所以,很少在教育、教學上繼續投入過多的精力,從而使許多教師在獲得目的職稱后就開始出現職業倦怠。所以,在訪談中最不滿意中詞頻較高的是:難以繼續晉升。
②歸因于酌情加分。在各縣的職稱晉升評分細則上都有:酌情加分。酌情加分是由于教育部門不能完全了解每一位教師具體的情況,對政策不完善的補充。但是,卻成了各校在操作中暗箱操作的理由。在調查中認為有暗箱操作達到61.5%,甚至68.3%的認為評優、選模也有暗箱操作,因此,在訪談中認為最不滿意的就是:酌情加分。在訪談中發現,有的行政加分過高;有的生活教師加分過高;有的巧立名目加分;有的利用關系加分等。這正是“酌情加分”導致教師們陷入“外顯性職稱漩渦”。
③歸因于聘用名額受限。現行的職稱聘用各校都有明確的名額限制,如某校“副高級職稱”的教師為教師總數的10%,“中級職稱”的教師為教師總人數的35%等,當已獲得職稱的教師不退休,其余教師就沒法晉升,許多優秀教師由于名額的限制,無法晉升,使教師的成就動機下降。比如有一位研究生分配到中學任教,按照職稱晉升的相關文件,他一年后就可以晉升為中級職稱,但是,現在已經六年還沒有晉升到中級職稱,依照現在學校的情況他至少再等六年才有可能晉升到中級職稱。所以,當問及今后的打算時:有32%的很想跳槽,33.1%的想跳槽,24.5%的不知道,只有10.1%的不想跳槽。所以名額限制是一個重要原因,這會導致教師的“內隱性職稱漩渦”。
④歸因于評聘過程不完善。評聘過程應該是根據教育局的相關文件,各學校的職評小組再討論制定詳細的評分細則,再全校符合條件的教師參加評聘,這本是合理的過程,但是有些學校收到文件后故意不在教師會上談及此事,或者等上級催促時才制定評分細則。由于時間較緊,產生許多矛盾。在訪談中發現:某校校長私自把相關的表填了;某校通知開會決定晉升人員到結束只有幾小時,這種現象在偏遠地區較多,這就導致“內隱性職稱漩渦”。
⑤歸因于懲處制度不完善。每一年職稱聘用時都會產生許多糾紛,甚至有人到教育局訴說,然而,校長依然是校長,情況仍然沒有改變,如A校長私自填表,B校長的親戚直接填表等。懲處制度不完善,沒有加強監管,使許多教師失去信心。現實已經證明:缺乏對職稱評聘中不合理現象的懲處,讓很多學校領導我行我素。這種現象在二、三類學校尤為明顯,使教師也心灰意冷。這直接導致“內隱性職稱漩渦”。
五、完善職稱晉升制度的建議
1.進一步提高師德
人力資源專家韋恩•卡肖說:多少年來,有些人事管理專家一直在煞費苦心地尋找一種‘完美無缺’的評估方法,似乎這樣的方法是萬靈藥,它能醫治好教育系統所患的種種頑疾,不幸的是這種方法并不存在。由此可見,任何制度都有不足之處,僅依靠制度難以彌補不足,更主要的是教育中難以量化的因素有很多、創造力的重要因素是“情商”等。所以,通過加強師德建設,淡化職稱評聘中的不足;通過績效工資讓更多的教師真正投入為學生而教學。
2.實行定期復聘制
定期復聘制度[4],就是定期讓全校教師從學校的最高職稱開始依次向下聘用。由于教學效果應該與教師工資收入成正相關,然而,許多低職稱教師的教學效果遠好于高職稱教師的教學效果,這會導致低職稱的教師工作積極性下降、高職稱的教師消極對待工作。因此,各級職務應制定聘用的必備條件,并定期檢查,使教師在每段時間內的教學效果而獲得對應報酬,這樣會減少一勞永逸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符合激勵理論中“教師會把工資與各級職務教師工作做比較”,從而讓職稱成為真正激勵教師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3.提前制定聘用方案的細則
我國的職稱聘用制度已經發展60多年,其內容大同小異,許多學校都臨時制定評分細則,這樣難免思慮不周,從而引發許多教師的爭議,甚至出現打架、辱罵等事件,使許多教師認為“不公平”,從而降低工作積極性,導致教師陷入“職稱漩渦”。因此,評聘方案的實施細則提前一年制定[4]。即今年評聘教師的同時制定明年的評聘細則,這能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能指引教育發展方向;能起到瞻前顧后的作用。
4.加大懲處力度
對學校私自填寫、包辦、指定人員、聘用過程不公開等,上級部門一定要嚴懲不貸,實行不記名舉報、越級查辦制度,對舉報情況要限期公示、定期公示懲處結果,要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情節特別嚴重的要追究刑事責任,讓每一位教師真正感覺職稱晉升制度是公正、公平、公開的,讓教師在晉升職稱上完全放心,使教師把主要精力都完全地、盡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5]。
5.以縣為單位組織專家制定評分細則
泰勒的目標教學模式告訴我們:教學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目標決定了評分細則,也決定了教學的方向。但是,各校的評分細則隨時變化,導致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使教師對職稱晉升意見很多,現實讓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大幅度下降。所以,應該以縣為單位組織專家組制定詳細的、合理的、周全的職稱晉升評分細則;應減少酌情加分的項目和分值,讓酌情加分透明、合情、合理、合法。通過明確的評分細則,才能安穩教師的疑惑之心,使職稱晉升發揮應有的功用。
6.突破名額的限制
各級職稱制定對應的聘用必備條件,教師只要滿足國家規定某級職稱聘用必備條件就應該對應聘用[6],如:符合“高級職務”條件就聘為高級職稱、符合“中級職務”條件就聘為中級職稱。從而減少消極等待的思想,轉換聘職壓力,促進聘職公平,讓教師不會覺得沒有名額,而不認真教學,也不會為沒有名額而擔憂,使教師用心去教學,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李琦.我國中小學教師聘任制的現存問題及改革對策研究.西南師范大學,2004.
[2] 劉衍玲.中小學教師情緒工作的探索性研究.西南大學,2007.
[3] 劉晴.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及模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07.
[4] 朱永國.美國中小學教師聘任制及其特點.教學與管理,2005(4).
不太好過,理由如下:
1、統計職稱考試共分為三個職位,分別是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高級職稱需要進行的考試科目是《高級統計實務與案例分析》,雖然是開卷考試,但是有簡答題和案例分析計算題,案例分析計算題是綜合性較強的題目類型,需要考生有較好的分析能力和邏輯能力;
2、中級職稱的復習內容也很復雜,有很多關于財務會計的知識,并且還包含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數學基礎知識;其次專業知識和統計條文也有所增加,需要結合經濟學和數學知識,十分繁瑣;
3、近年來,報考統計職稱考試的人數逐步增長,而通過率不變,約20%左右,因此考試難度也漸漸地升高。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關鍵詞]中高職課程 銜接 課程標準 課程內容 課程結構
一、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重要性
(一)課程銜接是教育銜接的內容和支撐
中高職教育銜接與中高職課程銜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上位概念,后者是下位概念;前者是講整體銜接、全面銜接,后者是局部銜接、重點銜接。教育的銜接是一種全方位的整體銜接,是外延較寬、邊界較廣的泛在的銜接,涉及中高職教育的方方面面。課程銜接則是一種局部的、子項的銜接,是外延較窄、邊界明晰的具在的銜接。從兩者的關系看,教育銜接為課程銜接提供大的環境,課程銜接為教育銜接提供具體的內容和支撐。
(二)課程銜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高職教育與課程銜接的歷史命題是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發展、人的提高發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一,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經濟科技的發展,使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進而轉向知識密集型,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并且當前我國產業結構由傳統的第一、二、三產業正在向第三、二、一轉型升級,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型服務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要求人才產出必須相應的順應和支持。第二,從教育發展角度看,一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拉抬受教育者的層次。近十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199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9.1%,2002年就達到了15%,2009年已達24.2%,這標志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大眾教育階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二是職業教育現代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一直是職業教育的軟肋和傷痛,不僅低端的中高職銜接不暢,而且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對接,形成了“斷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所以,《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以下簡稱《意見》)要求“重點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過應用本科教育對口培養的制度,積極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專業碩士培養制度”。
(三)課程銜接是由課程在職業教育中的基礎與核心地位決定的
第一,課程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姜大源先生指出:“在任何一種教育體系中,課程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特別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必然要歸結到課程的發展與改革。”。第二,課程是職業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產品和服務。課程是學生花錢上學購買的最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對學生來說,選準專業固然重要,但每天接觸最多、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還是一門門具體的課程,它對于教育質量的提高,對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直接的現實性。第三,課程是學生能力建構的基礎和依托。職業教育課程是連接職業工作崗位和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實現之間的橋梁,其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的能力,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為涉世就業創造條件。如果學生三年的課程學完了,相應的職業能力卻沒有建構起來,那就是課程的最大失敗,是職業教育的最大失敗。第四,中高職課程存在的問題急需通過銜接整合加以化解。正如《意見》中指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職業教育整體吸引力不強,與加強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的要求尚有較大的差距。”這就從反面強調了銜接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問題
(一)課程標準厘定不清
我們認為:課程標準是目標標準、內容標準和結果標準的統一。目標標準是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反映的是國家意志和社會期望對人才標準的統整;內容標準是輸入性的,主要明確“學什么”的問題,即應教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等;結果標準是輸出性的,主要規定學生通過學習應“達到什么水平和程度”。中高職課程銜接在課程標準上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課程目標隨意性大。中職與高職課程目標缺乏深入研究思考,往往根據要求隨意編寫,湊上幾條,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出有效目標,當然也就難以據此進行教材編寫或授課,目標的無效和虛化現象十分普遍。二是中高職課程缺乏有機的銜接連貫。中職與高職在課程標準上缺乏對接,導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缺乏溝通整合機制。于志晶在《關于中高職協調發展的調研報告》中對“高職教師對中職教學內容的了解”的調研結果:了解較多的占10.17%;了解一點的占51.69%;一點不了解的占38.14%。顯然,在這樣的狀態下,要想實現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很困難。
(二)課程內容重復嚴重
缺乏溝通整合與避復機制的中高職課程必然導致內容的重復。一是科目重復,即所開出的課程重復或雷同。如中高職旅游專業教學都開設導游基礎知識、導游實務、旅游法規等課程,選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別是財經類、管理類等專業相同率達80%以上。這就意味著在許多中職學過的課程,到了高職還必須重修這些課程。二是內容重復。在對一些中高職院校名稱相同的課程進行對比后不難發現,課程內容重復率不下30%,甚至高達60%,而老師又不了解這些課程重復的狀況,缺乏對教材的處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復繼續,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學習浪費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學習效率。
(三)課程結構因循陳規
課程結構包括課程體系結構以及單一課程的內部結構兩種。課程體系結構是指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比如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或必修課、選修課比例及其構成等。而當下的中高職課程依然是按照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三段式的學科化模式建構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結構違背職業教育的規律,只能培養出“理論不著天、技能不落地”的“半吊子”人才。再從單一課程的結構看,其組織和結構形式,還是按知識體系結構教材、實施教學,先概念、后原理、再應用的老套路,完全與職業教育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課程目標相背離。
(四)課程教材一仍舊律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和“腳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的中高職課程教材編寫,在體例上一仍舊律,在內容上繁、難、偏、舊,在銜接上毫無作為。第一,在編寫體例上,仍然是過去知識結構、學科框架模式,講究科學性、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跟普通中等或高等教育教材完全一樣,沒有職業教育的特點。第二,內容上更是問題多多。課程門類繁多,教材內容超載,與學生的學力和課時形成尖銳的沖突;理論艱深,學而無用,構成“知識的難度和人的領會吸收能力之間的緊張關系”;內容針對性不強,不適合職業崗位和能力培養需要,錯位嚴重;教材尋章摘句、東拼西湊,多是舊內容的拼盤和雜燴,沒有創新。第三,在銜接上,缺乏對接意識;內容上,沒有層級和梯度的區分,體現不出漸進、深化、提高的邏輯關系;知識點的具體內容上相互涵蓋,撕擄不開,重復率高。
三、中高職課程銜接的途徑
(一)制訂統一的課程標準計劃,解決課程重復設置問題
制定并出臺國家課程標準,是應對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困難和挑戰,推進職業教育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發達國家與國際組織的通行做法。它不僅有助于解決中高職課程銜接、協調發展中的問題,而且“在改善教育質量的實踐中發揮著導向、診斷、基準等作用,是連接教育質量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和紐帶”。做到這一點:一是國家或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層面,應組織專家從宏觀高度和頂層視野,制定中高職貫通的分類的課程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內容框架、改革要求等,為課程設置明確畫線定界。二是中高職院校應在教育主管部門組織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討制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制訂教學計劃,尤其是中高職聯盟的五年一貫制院校更應如此。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課程避復、教材選用、內容銜接上進行統籌規劃,一體化設計,形成連貫有序的有機整體,可以較好地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問題。三是探索建立中高職課程學分互認機制。中高職課程的重復學習,關鍵在于缺乏對已修課程的認同機制。如中職生修完與高職接續專業的某些課程,并考試合格甚至有的已獲得了專業資格證書,但由于缺乏認定、認同機制,到了高職這些已學過的課程得不到承認,還得重復學習。所以,采用學分或課程認同機制,建立相同課程免修制和未修課程選修替換制,將能有效避免課程的重復設置問題。
(二)準確定位和整合教學內容,避免課程內容重復
課程內容重復是中高職課程問題的“頑癥”。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第一,要準確定位中職和高職課程內容。要依據教育大眾化和門檻降低的現實,從兩個層次教育人才規格入手,研究課程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應性,確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野,然后再根據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素質目標、崗位目標的要求,配置相應的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的確定更加科學、合理。第二,要按層級和梯度原則甄選和細分課程內容。毋庸置疑,中職和高職兩個不同的學歷層級,所學的課程內容在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級差上都是有區別的。應該有明確的學段界域和邏輯梯度,盡管作為相鄰層級它們又是聯系貫通的。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層級和梯度邏輯關系,認真分檢、細化、定位各自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內容和能力層級,再據此編寫出各自應知、應會的教科書。第三,強化教師對教材的整合處置力度。治理課程內容重復,還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按照美國學者施耐德的觀點,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有三種取向,即忠實取向、適應取向和創生取向。忠實取向即機械地、原封不動地宣講教材;適應取向指教師根據教材難度、深度等和學生的可接受程度進行適應于教學的變通轉換處理;創生取向則是指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地駕馭和處理。顯然,我們反對教師忠實取向的照本宣科,提倡適應取向和創生取向對教材進行整合處理和改造使用,這樣可以規避許多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
(三)重構課程結構,實現銜接創新
這里的課程結構主要是指單一課程的內在組織結構,即課程實施的組織方式。姜大源先生所倡導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就是這種課程結構的代表。這種課程結構的本質強調課程工作化與工作課程化的雙向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將工作過程轉化為學習過程。它符合職業教育所強調的“工學結合”“學做合一”“理實一體”“知行統一”。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內涵看,它以工作過程(或任務)作為組織課程的載體,根據工作任務的難度、復雜程度、綜合力度等,將其設計成課程學習的不同情境,如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情境N,各情境之間都是關聯遞進、交叉融合的,構成一個系統集成的整體。一般來說,情境一較低級、淺易、簡單,比較容易完成,它起著引進門的作用,更多的是熟悉和了解整個制作過程和步驟的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新鮮體驗和學習興趣。情境二是典型的、中等難度的,但一定是能培養學生核心關鍵能力的項目,即有了這個項目完成的經驗和能力,學生就基本上能夠完成行業領域的一般的加工任務,達到企業職業崗位一般的規格要求。情境三則是綜合性加強、復雜性更高的情境。到了情境N,就是綜合程度更高的創新情境或遷移拓展情境,它培養的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智慧。這種以工作過程情境設計組織課程教學的結構,在銜接上也很便捷易行。一般來說,中職階段只要完成前兩個情境的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就行了,后面的情境或綜合性項目,留待高職再進一步深化學習。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素質教育 途徑
21世紀,和平和發展是它的主旋律;而競爭則將是它的另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不論是政治上或軍事上的競爭,還是經濟上或科技上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素質高低的競爭。
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素質和發展方向。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門學科,它在素質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不能代替的。
怎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政治課教學中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思考。
一、認清思想政治課在中等職業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確立全面的育人觀。
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在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要實現這一目的,關鍵在教師,特別是教師自身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變革。
學生進入到中等職業學校后,其學歷層次不算高,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社會中立足呢?這就需依靠他們的專業技能。他們雖然理論知識不夠深厚,但技能嫻熟,一到用人單位馬上就能上崗,適應性很強,工作也很安心,頗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時十分看重學生的技能等級。然而在這種招聘標準的指揮下。學校為了使學生在競爭中取勝,將技能等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從而導致學校抓技能、任課老師抓技能、班主任抓技能、家長抓技能,在這種“全民抓技能”的氛圍中,難免出現“重技輕德”的弊端。這種錯誤的導向,往往造成政治教師忽視思想政治課教學,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看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逃課,或者政治課的理論知識雖然背得很熟,考試成績也很好,但他的思想素質、道德修養并不高。這樣的情況從反面來講,思想政治課程在育人方面存在著不足。
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最根本的是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塑造。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只有認清、認準思想政治課程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課程落實素質教育才有可靠保證,才能為實現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供可能,克服在教育實踐中出現的片面追求就業率,重智育輕德育等現象,從而真正實現從傳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才能在思想和實踐中重視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使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二、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是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基本條件。
思想政治課教師首先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它包括教師的政治立場、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等,這是思想政治教師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思想政治教師的素質關系著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方向,因為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才能準確地理解馬列主義初級階段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準確無誤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其次,政治教師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愛崗敬業、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教師才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只有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教師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起到示范作用,這正是我們常說的身教重于言教。
最后,思想政治教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專業性、理論性都很強的學科。要把課本中較抽象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講得具體、生動、通俗易懂,把書本知識轉化成學生實踐的行為準則,政治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多種能力,這樣才能把書本知識融會貫通,使書本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轉化成一種教學才能。
三、認真備課,駕馭教材是思想政治課程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結合實際生活認真備教材。
思想政治課教材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依據和載體。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只有教師做到生動具體地聯系實際,才能克服單一說教、照本宣科的教學現象;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中接受教育,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多種能力。
(二)結合教材內容備學生。
一個優秀教師在認真備好課、講好課的同時,絕不會忘記備學生。同一班級的學生無論性格、愛好,還是生活環境、知識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會各不一樣。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在備課、授課時一定既要考慮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考慮兼顧不同學生,因人而宜,站在學生角度去考慮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他們渴望得到教師什么樣的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使其在今后的人生設計中能以國家利益為重,服從社會需要,也能使學生體會到思想政治課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學習相貼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
四、重視學生在教與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思想政治課滲透素質教育的著眼點。
素質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學生在教與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思想政治課滲透素質教育的著眼點。
(一)掌握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引導學生鞏固和發揚積極的思想主流,促進其思想的健康發展。
當代學生是思想敏銳的一代。視野的觸角延伸到校園以外的廣闊世界,尤其是對國內外的熱點問題懷有較大的興趣。然而在思維方面,他們開始轉向抽象思維,重視理論與現實的聯系,大膽質疑教材與教師課堂講授,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狀態。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講解熱點問題,可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當然。學生渴望了解的熱點問題多種多樣,有的與教材有關聯,有的則沒有關聯,還有理論與現實碰撞在學生思想上引起強烈反差的。對此,僅僅憑借思想政治課的有限的課時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決的。但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完成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任務,又必須解決不可。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的基礎上,將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問題歸類,采取多種形式加以解決。對于與教材有關聯的熱點問題,可以結合教材進行講解。對于與教材無關的熱點問題。則可開設時事專題講座。對于因缺乏閱歷和生活經驗,以及正確的世界觀指導而產生的思想疑慮和錯誤認識。可以采取辯論會的形式,讓對壘的雙方各抒己見,逐漸辨明是非;亦可采取黑板報的形式,給予正面的科學的回答。只要教師能夠準確地捕捉住學生思想方面的熱點問題,巧妙地質疑解惑,學生就會對思想政治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較好地掌握科學的理論觀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貼近現實生活,把握職業特點,調整教學內容。
【關鍵詞】水利工程;土石壩;滲流問題;對策
前言
土石壩既然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水利工程,肯定具備著其它水利工程所不具備的優點。下文就對我國的土石壩工程的現狀和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行了分析。
1.土石壩的種類和特點
土石壩憑借著自身的優勢,是我國目前水利工程中應用范圍最廣泛,應用數量最多的項目工程。由于土石壩的施工材料便于獲取,主要用到的材料是土、石頭、土石混合物等。這些材料都是可以隨地取材的,所以,相比其它的壩型,土石壩的取材更加方便、容易獲得。
1.1土石壩的特點
前面已經提到,土石壩的施工材料都是一些常見的材料,取材極其方便,因此相比于其的它壩型,土石壩更加節約鋼材、木材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它主要用到的材料是土和石頭,都是常見的材料,就地取材的優勢,使得土石壩的施工大大節省了施工材料,投入的成本也大大減少了。另外,由于土石壩的材料來源隨處可以獲得,因此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運輸成本,不需要遠途運材,這樣就節省了材料運輸上的投入。此外,土石壩由于建筑時的結構簡單且維修起來也很容易,因此在一些高建筑或者擴建上,施工的程序少,要求也不高,所需的機械設備也是一些常見的設備。所以更容易投入使用。土石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不同于其它的壩型,對地基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再加上土和石頭自身本來就是一些散體的顆粒,所以它的適應性和變形性能都很高。
雖然,土石壩有著很多的優點,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壩身沒有更好的溢流功能;不及混泥土土壩的導流性能;一旦遇上雨季,就不便于填筑工程的施行。
1.2土石壩的種類
土石壩的種類十分豐富,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主要有以下的分類:根據組成材料可以分為:土壩、石壩和土石混合壩。一是土壩,它的的壩體是用土料石和砂礫為主的材料作為建筑材料的;二是石壩,它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利用石渣、爆破石和卵石作為建筑材料的。三是土石壩,指的就是將兩種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構建的壩體。土石壩根據施工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碾壓式土石壩、沖填式土石壩、水中填土壩等不同類型的壩型。根據壩體高低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低壩、中壩以及高壩。近些年,應用最廣泛的就是碾壓式土石壩和高壩筑壩。
2.土石壩施工中的滲流問題以及防控
土石壩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最顯著的問題就是滲流問題。以下對滲流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防控措施。
2.1土石壩的滲流問題
土石壩的建筑材料主要是一些方便獲得的土、石頭和砂礫,這些材料都是散體顆粒,我們都知道,顆粒之間一定會存在間隙,這樣就很容易導致水的滲入。這也說明土石壩有著透水性,但是當滲入的水量超過了水庫的容量的時候,就會導致水庫的水位迅速提升,從而水庫的壓力隨之增大,再加上水流不斷的施加壓力,水就會順著壩身土料中的縫隙中滲入,這樣就會使得壩身、壩基以及繞壩存在漏水的隱患。因此,我們需要對滲流進行控制,這樣才不會使滲流對壩體的破壞最大化。當然,只要將滲流的水量控制到最小,水流就不會夾帶太多的顆粒,水質也就自然呈現透明狀態了。但是如果不對滲流量及時加以控制,就會形成很大的流量,再加上水流中夾雜了很多的顆粒,水質也就很渾濁了。
2.2異常水流的形成原因和控制措施
2.2.1異常水流的形成原因
異常水流的形成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有著自身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壩體材料有著自身的特性。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反濾層的設計,反濾層的設計十分重要。反濾層的施工,主要應用于壩體填土和排水體。如果在反濾層的設計上不合理,就會出現滲流異常的現象。如果設計不夠合理,每一層之間的系數就會增加,因此很容易出現斷混層,再加上填土的時候不厚緊密,就會造成滲流的時候會帶著很多一些土流失。這樣不但使反濾層的效果沒有達到,反而會使反濾層的破壞程度增大,從而失去了反濾功能。如果想解決滲流問題,就要建立一定的防滲體系,而防滲體系中的最關鍵的環節就是反濾層。如果反濾層的設計合理,就會成為減少水壓力的一種重要且有效的渠道,這樣就會使得即使發生防滲體系出現異常的情況,也不會增大滲流的破壞程度。二是施工過程中的隱患發現和應對是十分重要的。防滲體系的建立一定要達到標準,如果反滲體不能達到基巖或者粘土層,再加上施工條件的有限性,就會使得開截水槽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一些安全隱患也無法得到處理。三是土石壩的兩岸岸坡會由于時間的長久性,形成臺階狀。這是就需要對臺階狀進行處理,將臺階做成平順的坡度,但是如果在具體的施工的時候,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就會使得平臺處的填土坡度不相一致于兩頭的坡度,一旦存在高度差,就會造成因為沉降量的不同而引起裂縫的問題,最終造成滲透問題對壩體的破壞。
2.2.2異常水流的控制措施
對于異常水流的控制,主要是要以滲流的基礎理論為防控的依據。通常來說,可以采用的方式和技術有:灌漿技術、反濾壩技術、土石壩壩坡滑動破壞加固技術等,這些技術的應用都可以對滲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處理。
3.土石壩施工的質量監管和控制
3.1基礎的處理要高標準
不管是什么建筑,最重要的就是基礎。一旦基礎不夠穩固,質量就不會得到保證。由于土石壩的填筑材料是土石,因此,對于壩基的承載力要求很高,對于地基的處理一定要達到高質量、高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地基更加穩固。在地基達到一定的標準之后才可以進行填筑施工工作。
3.2了解實際地質環境,選擇適當的施工時間
土石壩工程是一項露天工程,因此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再加上土石壩的構筑材料都是一些土或者砂礫,更容易受到水文氣象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施工工期安排的時候,必須對施工地點以及水文特點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合理科學地安排施工工期,這樣就會避免因工期的安排不當而造成整個施工的進度。在雨季,降水量是很大的,冬季又容易造成土料的凍結,所以在這個時候就不適合安排工期,因此,要盡可能地避免這些問題。
3.3保證壩體填筑材料的質量
只有保證了壩體填筑材料的質量,才能保證整個工程的質量。對于土料和石料的含水量以及純度一定要進行嚴格的把控和監測,這些材料必須達到設計標準的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對于料場的勘察工作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定要保證用料的精準度,質量的高要求。
3.4對壩區進行加固
加固工作必不可少,必須重視。采用相應的技術進行壩區的加固,有利于壩體的質量的整體提高。
4.結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中土石壩施工滲流及質量控制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應該不斷加大監管力度,整體提高其質量。才能更好地促進工程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文俊.關于水利工程中土石壩施工技術質量控制研究[J].河南科技,2014,15:46-47.
關鍵詞: 城市園藝設計 植物配置 主要問題 優化措施
植物是城市園藝的基礎,對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不但可以使園藝設計層次性得到充分體現,還可以使城市園藝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所以,重視研究植物配置對城市園藝設計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園藝設計中植物配置的主要問題
1.植物配置忽視植物生長特性。
植物生長需要以一定特性為基礎,是在自然條件下適應氣候、環境與土壤的結果,所以植物在其特性與外界環境的交互影響下才能得到良好的生長。在進行植物配置時,要遵循這一特點。但是在進行城市園藝實際設計時,為體現植物物種的獨特性與豐富性,設計者往往會選擇忽視當地具體的水分、氣候及土壤等情況,不加考慮地引入外來植物物種。這些引入物種很多并不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因此存活率極低,浪費大量的城市園藝經費。而且很多外來植物物種因為與當地氣候不適應,會出現多種病態,甚至會對當地植物生長產生影響。
2.為塑造形象而盲目裁剪枝葉。
在進行城市園藝設計時,某些人過于追求植物形象在短時間內的塑造,花費大量資金購入成年大樹。由于購入大樹的枝干等重要部位已經被修剪過,其生長能力要弱于小樹苗,而且在原本非常龐大的根系被嚴重破壞后,即便移植后可以存活,也會在較長時間內處于亞健康狀態。在進行城市園藝設計時,為追求植物樣式的美觀,盲目地對栽植植物的枝葉進行不科學的修剪,嚴重影響部分植物的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這些植物在后期生長中往往會因氧氣缺乏、養分供應不足而出現落葉、枯枝等問題,嚴重時植物甚至會死亡。此外,在進行植物配置時,為追求美觀而不考慮對多種植物物種進行優化配置,從而引起不同植物間的混亂,那些生長能力強的植物會搶奪生長能力弱的植物的養分與水分,造成生長能力弱的植物枯萎死亡。
二、城市園藝設計中植物配置的優化措施
在進行城市園藝設計時,若植物配置方式不合理,不但很難使城市園藝自身的功能得到提升,反而會嚴重浪費城市規劃資金。所以在城市園藝具體設計中,要根據相應的原則,對植物配置進行科學優化。
1.優選本地植物,結合具體條件引入適應能力強的植物物種。
城市園藝設計在進行植物物種的選擇時,需要優先考慮選擇本地植物物種,因為本地植物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與土壤等條件,生長能力強,栽種后不需要過多投資就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成林,后期養護同樣不需要投入過多資金,而且選擇本地植物物種可以很好地保護當地的景觀特色。選擇本地植物并不代表否定園藝設計的多樣化,在科學栽植本地植物的同時,還需要結合當地景觀特色實現植物配置的多樣化,尋求植物配置合理創新的方法,使植物配置工藝得到不斷優化,以真正提升植物配置質量。在進行外來植物物種的選擇時,摒棄求新求異的錯誤想法,結合當地土壤、氣候及水文等實際條件,科學選擇生長習性具有相似性的物種,以有效提升植物栽植成活率,并提高園藝設計質量。
2.植物配置突出植物生態功能,降噪防塵并營造綠蔭。
生態原則是城市園藝設計的重要原則,因為植物配置除了要滿足美觀的要求外,還要重點突出其生態功能。例如選擇高大喬木有利于城市氧吧的形成,對城市環境進行利向調節、產生局部小氣候、降噪吸塵凈化空氣等都是喬木所發揮的生態功能。植物配置不但有生態功能,還有遮陰功能,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栽植枝葉繁茂的植物可以形成巨大的樹蔭,提供市民乘涼的地方。在城市交通道路兩旁的植物配置中,應堅持密度適中與高度適中的原則,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汽車噪音,并吸附汽車排放尾氣,提升城市空氣質量,尤其是居住于交通干道附近的居民,配置高度適中的植物,有效降低汽車噪音的污染,提高生活質量。
3.加強審核植物配置方法,提高設計者專業素質。
在進行城市園藝植物配置時,需要加強審核植物配置的工藝,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使植物配置合理化比率得到持續提升。在確定城市園藝設計方案后,需要以生態性、適用性、經濟型及科學性的原則進行審查,如果在設計方案中發現問題則應及時解決,以免在園林施工過程中產生巨大的浪費。此外,還應重視提高園藝設計者的專業素質,聘用資質較高的園藝設計師,并定期對園藝設計師進行培訓。
在城市園藝設計中,植物是最重要的內容,但是當前城市園藝植物配置過程中有較多的問題,如盲目引進外來植物物種造成植物亞健康;機械模仿其他地區的植物配置,忽略當地獨特的景觀特色;過于追求造型奇特或外形美觀而造成植物死亡等,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如優選本地植物,結合具體條件引入適應能力強的植物物種;植物配置突出植物生態功能,降噪防塵并營造綠蔭;加強審核植物配置方法,提高設計者專業素質等,科學合理地進行植物配置,以充分體現園藝設計層次性,并極大地豐富城市園藝內容。
參考文獻:
[1]曹春娜,夏媛媛.小城鎮園林景觀的現狀及設計原則探析[J].新校園(上旬),2015(06).
[2]易洪,羅蘊琪,吳菲,吳鐵明.基于湖南省“綠蔭行動”談城市園林植物配置誤區[J].天津農業科學,2014(02).
關鍵詞: 《機械制圖》課程 教學方法 教學實踐
《機械制圖》是機械工程界的技術語言,是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識讀和繪制機械圖樣的方法。課程教學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后續所開的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學生盡快適應中專課程的學習,達到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這門課沒有興趣,那么即使教師水平再高、教材內容再好,學生也學不進去。興趣至關重要。首先教師在教學前,應先和學生談談關于機械方面的問題,介紹機械專業當前的就業形式,并告訴學生只有真才實學,才能在以后的發展中有所成就。其次,教師可以展示部分往屆學生優秀作業,讓學生對圖樣有個初步的認識。在他們羨慕之余,積極鼓勵。
2.嚴格要求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作風
圖樣作為工程界的技術語言,在生產實際和技術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交流作用。學不好制圖將來就無法與人進行技術交流和正常的工作。學習機械制圖一定要熟悉和掌握國家制圖標準內容,增強國家標準意識。學生從初中到中專,對國家標準意識不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強調國家標準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在黑板上板書圖形時一定要認真規范,指導學生作業時,重視圖面的質量,對于不規范的制圖一定要及時更正過來,這樣才能使圖樣具有通用性,使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作風。
3.轉變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機械制圖》是比較抽象枯燥的課程,教師有必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1加強直觀性教學
直觀性原則是教學的普遍性原則之一。加強直觀性教學,不僅能給學生以啟示,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使抽象要領具體化,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3.1.1利用模型、實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基礎差、空間想象能力有限的缺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模型、實物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使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明了化。在課堂上,教師除了可以運用教室中現成的,如粉筆盒、粉筆、茶杯、墻壁、黑板、鋼筆、三角板、課本等模型外,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實物。如在講解組合體的組合形式――疊加和切割時,就可以找來一些用來包裝的泡沫,根據需要用裁紙刀很隨意地進行切割和疊加。利用這種教學形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組合體組合形式的認識。
3.1.2利用掛圖
在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機械制圖》的每章、每節的內容,用彩筆繪制掛圖。這些掛圖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繪制,可以是課本中的圖形,也可以是課本外的圖形。掛圖教學不僅簡便易行,而且能使學生對圖形有更深的了解。
3.1.3現場作圖
《機械制圖》中有些圖形是一定要親手在黑板上邊講邊演示作圖過程的,目的是讓學生看清楚繪圖的過程和步驟,提高理解能力,熟練掌握所學的內容。只有弄懂以后,學生課后才能夠自己動手繪出圖。
3.2采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1利用錯誤提示的教學強化理解
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錯誤提示的教學方法。在現場作圖過程中,教師可有意出現一些常見又容易被學生忽視的錯誤,經自己提示再讓學生指出來,再把錯誤的改過來,達到教學目的。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一些。
3.2.2利用順口溜的教學強化記憶
順口溜的教學,可將課程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摸索,根據教學的需要,編一些順口溜,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順口溜教學再結合掛圖和教具的演示,學生會很容易掌握所學內容并且記憶深刻。
3.2.3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活潑地學習和發展個性,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制圖教學;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和特技加工制作出教材中的各種三維立體模型在課堂教學中演示;可以利用Auto CAD、3D Max、CAXA等計算機繪圖軟件在備課時制作出教學內容素材(包括教材中的各種例圖、習題集上需要講解的典型例題)。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各種立體、零件、裝配體空間結構及組成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針對不同學生,及時安排輔導練習
《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通過上課提問、課堂輔導、批改作業、測驗等形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一個班的學生,學習情況總會是參差不齊的,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上課時把要掌握的問題講清楚,使大多數同學能夠接受。選擇習題也很關鍵,難度以基本題為主,對待后進生,難度可適當降低點,對待優生可適當增加內容,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課后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到下次上課時應加以更正和全面總結。
經驗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出來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與更新知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錢可強.機械制圖(第四版).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8).